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微觀和宏觀的區別

微觀和宏觀的區別

時間:2023-08-21 17:25: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微觀和宏觀的區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微觀和宏觀的區別

第1篇

宏觀概念和微觀概念的區別如下:

1、微觀是從較小的尺度研究對象,而宏觀是從大的尺度研究對象。兩者一般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

2、在社會科學或者廣義的概念,宏觀是指從大的方面去觀察,微觀是指從小的方面去觀察;

3、宏觀的內容與微觀相對,宏觀不涉及分子、原子、電子等內部結構或機制。肉眼能見到的物體均為宏觀物體,宏觀現象一般指宏觀物體和隱藏在宏觀的空間范圍內的各種現象,宏觀物體和宏觀現象總稱宏觀世界。在社會科學中,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把從大的方面、整體方面去研究把握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關鍵詞:鋁導線;過負荷;宏觀形貌;微觀形貌;掃描電子顯微

一、引言

過負荷主要是由電氣設備或導線電流超過其額定電流造成的[1]。電器設備或導線的絕緣材料大都是可燃有機絕緣材料,只有少數屬無機材料,過負荷使導線中的電能轉化為熱能,當導體和絕緣物局部過熱,達到一定溫度時,遇到可燃物就會發生火災。根據近幾年的火災統計資料,我國城鄉一些舊式住宅中的電氣線路依然使用鋁導線,并在初期撲滅的火災中,鋁導線熔痕保留完好[2]。

本文主要利用肉眼和KYKY-2800B型掃描電子顯微鏡,對試驗制得的鋁導線過負荷樣品進行宏觀和微觀的鑒別,為客觀地認定過負荷火災原因提供參考依據。

二、試驗部分

(一)主要儀器設備及性能指標

(1)KYKY-2800B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北京中科科儀公司),其主要性能指標:分辨率:6 nm(鎢絲);放大倍數:15 ~ 250000 浚.D 12 mm);加速電壓:0 ~ 30 kV。

(2)火災痕跡綜合實驗臺:頻率50 Hz,輸出功率380 V。

(3)DM-6266 鉗形電流表。

(4)TES-1313點溫計,量程范圍(-150 ℃~1370 ℃)。

(二)試驗材料

2.5 mm2 單芯聚氯乙烯絕緣鋁導線。

(三)試驗方法

1、未通電樣品的制備

截取一段未使用鋁導線,除去表層絕緣層,用鉗子截取約1 cm長的線芯,作為掃描電鏡微觀觀察樣品。

2、過負荷樣品的制備

(1)制備鋁導線通過1倍安全電流樣品。在室溫(25℃)下,把鋁導線直接連在電焊機兩端,通過調壓器調節電壓來設定電路中的電流,然后用鉗形電流表測得其通過25 A電流,持續10 min通電,并用點溫計每隔1 min測溫、記錄。

(2)在同樣試驗條件下,制備鋁導線通過2倍、2.5倍、3倍安全電流樣品,同時獲取鋁導線通過3倍安全電流斷面樣品。

(四)試驗樣品宏觀和微觀的觀察和記錄

對鋁導線絕緣層及線芯表面的外觀特征(色澤、形狀、表面形貌等)進行宏觀觀察比較,采用數碼拍照;再分別對線芯的表面和斷面,進行掃描電鏡微觀的觀察、分析和拍照。

三、試驗結果

2.5 mm2單芯聚氯乙烯絕緣鋁導線流過1倍安全電流時,線芯相對穩定溫度約63 ℃[3],安全電流每增加一倍,線芯溫度約升高一倍。

(一)鋁導線過負荷溫度特性

1、通過1.5倍安全電流下溫度變化規律

當導線通過1.5倍安全電流時,外層發燙。絕緣層膨脹變軟并與線芯松離,輕觸即可滑動,但絕緣層表面較為完好。由表3.1看出,通電5 min內,溫度穩步上升,6 min之后,相對趨于穩定,但小幅度升溫,10 min鋁線聚氯乙烯絕緣層的表面溫度達到131 ℃。鋁導線1.5倍安全電流下溫度隨時間變化,如表3.1所示。

2、通過2倍安全電流下溫度變化規律

當通過2倍安全電流時,剛通電3 min后可聞到焦味,局部開始冒煙,有聚氯乙烯分解氣體臭味,之后絕緣層起泡,熔軟下垂。10 min內鋁線聚氯乙烯絕緣層的表面溫度總體成上升趨勢,溫度達到 182 ℃。鋁導線2倍安全電流下溫度隨時間變化,如表3.2所示。

3、通過2.5倍安全電流下溫度變化規律

當通過2.5倍安全電流時,由于聚氯乙烯燃點是270 ℃,部分絕緣層2 min內開始熔融滴落、有明顯的明火燃起,開始慢慢內焦、絕緣層嚴重破壞,線芯,7 min后線芯穩定升溫,溫度達到400 ℃以上,測得10 min鋁線線芯溫度到達472 ℃。鋁導線2.5倍安全電流下溫度隨時間變化,如表3.3所示。

4、通過3倍安全電流下溫度變化規律

當通過3倍安全電流時,聚氯乙烯絕緣層0.5 min內迅速熔融滴落、迅速起火、內焦、完全嚴重破壞,線芯、變軟。不到1 min的時間,線芯溫度達到鋁熔點(660.4 ℃),導線在某處熔斷。

(二)鋁導線過負荷下火災危險性

鋁導線分別通過1.5倍、2倍、2.5倍和3倍安全電流時,用點溫計測得10 min后溫度分別達到131 ℃、182 ℃、472 ℃、直至達到熔點(660 ℃),電流過大時,聚氯乙烯絕緣層達到燃點起火,具有很高的火災危險性。而一般可燃物如紙張的燃點在130~230 ℃;麥草的燃點為200 ℃;棉花的燃點為150~210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雖保溫效果好,但燃點很低,稍遇明火或受熱后極易發生燃燒,并發生大量有刺激性毒氣,燃燒速度極快,而且產生熔滴現象,使火勢擴大,不易撲救。鋁導線在2.5倍安全電流下的引燃情況,表明在此狀態下,溫度達到400 ℃左右,已超過紙張的燃點,導線附近的紙張發黑、發黃,靠近線芯部分形成明顯的炭化區,并紙張邊緣打卷。

四、鋁導線的原始形貌特征

(一)宏觀形貌特征

將未通電的鋁導線認為是原始狀態,其線芯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4],表面相對光滑,紅色光滑塑料絕緣層與線芯緊緊的抱緊在一起。

(二)微觀形貌特征

未通電的鋁導線線芯表面具有明顯的縱向(沿導線長度方向)呈溝槽狀加工劃痕,表面粗糙,有小坑。

五、鋁導線過負荷形貌特征

(一)通過1倍安全電流

1、宏觀形貌特征:線芯的相對穩定溫度約63 ℃,表面特征基本與未通電一樣。

2、微觀形貌特征:通電溫度影響不大,與原始形貌基本一樣。

(二) 通過2倍安全電流

1、宏觀形貌特征:絕緣層松軟、起泡,開始內焦,形成黑色炭化區,沿整根導線均勻分布。

2、微觀形貌特征:線芯表面具有明顯的縱向(沿導線長度方向)呈溝槽狀加工劃痕,有小坑,表面相對平整。

(三) 通過2.5倍安全電流

1、宏觀形貌特征:絕緣層熔融滴落、有明顯的明火燃起,內焦、絕緣層嚴重破壞,線芯、變軟。

2、微觀形貌特征:線芯表面具有明顯的縱向(沿導線長度方向)呈溝槽狀加工劃痕趨于平整,有小坑,出現氧化物顆粒。

(四)通過3倍安全電流

1、宏觀形貌特征:絕緣層內焦、迅速起火、嚴重破壞;線芯、變軟、熔斷;斷口多呈圓狀熔珠,沒有光澤,表面粗糙。

2、微觀形貌特征:金屬表面熔融,有顆粒狀或片狀氧化物,無明顯的氣孔,局部還殘存加工劃痕。斷面形貌似礁石狀,有花紋且有塊狀物[8],有流淌的熔區,如圖3.1~3.2所示。

圖3.1 通過3倍電流微觀形貌 圖3.2 通過3倍電流斷面微觀形貌

六、結果分析

鋁導線過負荷熔痕斷面形貌特征:(1)宏觀上區別:過負荷使整個導線都被加熱,達到熔化溫度時,導線多處熔斷,形成移位和斷節,并斷面多呈圓狀熔珠,沒有光澤,表面粗糙(2)微觀上區別:當鋁導線通過3倍安全電流時,電能轉化為熱能,線芯溫度達到熔點(660 ℃),最終導致熔斷,形成的斷面形貌似礁石狀,有花紋且有塊狀物,有流淌的熔區。

七、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隨過負荷電流(1~2.5倍安全電流)的增大,鋁導線線芯表面縱向(沿導線長度方向)呈溝槽狀的加工劃痕趨于平整;過負荷3倍安全電流出現大量顆粒狀氧化物。

(2)利用掃描電鏡觀察,鋁導線線芯過負荷形成的斷面形貌似礁石狀,有花紋且有塊狀物,有流淌的熔區。分析鋁導線線芯表面形貌特征,可以鑒別其是否過負荷,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本研究是模擬實驗,與真實火場的溫度和時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有待進一步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1]晉傳銀.淺析家用電器火災原因及其預防[J].消防科技,1994,(4).

[2]胡建國,劉義祥.火場中鋁導線熔痕的微觀形貌分析[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04,(8).

[3]王希慶,韓寶玉,邸曼.電氣火災現場勘察與鑒定技術指南[M].遼寧:公安部沈陽消防科學研究所,1996.

第3篇

進入2007年,股市的持續飆升、樓市的持續高燒和CPI的高位攀升,導致“流動性”這樣一個專業名詞開始頻頻出現在公眾與媒體面前,并日漸成為政界、學界、商界甚至平民百姓都為之牽腸掛肚的現象。固然,在企業會計人視野里,恒久以來便對理財層面的流動性有著天然的獨特感受,不過,這一次所凸現的宏觀領域流動性卻有著不完全等同于以往微觀層面流動性的內涵與外延。此“流動性”與彼“流動性”,需要我們仔細地感知其區別與聯系!

從微觀上看,任何一個企業,都存在著流動性、風險性和盈利性的“黃金搭檔”問題,這也是會計人血液里所流淌的理財細胞。流動性是隨時滿足企業即時現金需要的能力,風險性是由于不確定因素而導致企業經營失敗的可能,而盈利性則是指企業經營活動中賺取利潤的能力。從根本上看,流動性、風險性、盈利性之間經常性地存在著沖突:過分追求流動性,勢必會降低盈利能力,而過分強調低風險也會削弱盈利力。當然,在特定環境下,這三者又是相輔相成的。適度的資產流動性會營造出相應的盈利性能,并降低風險性基礎,而盈利能力的高低也決定著未來資產流動性的強弱和抵御風險力的高低。因此,企業理財活動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流動性、風險性、盈利性三者之間的最佳組合效應,在承受一定的風險、保持適當的流動和追求可能的盈利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企業理財的藝術,也就是在保持適當流動性、承擔適度風險的條件下,爭取收益最大化;或在滿足流動性、收益一定的情況下,實現風險最小化。這就是多年來企業理財這一微觀主體所探尋的流動性理念。

在宏觀經濟中,專家們將流動性直接理解為貨幣信貸總量,與之密切相關的則是流動性過剩。什么是流動性過剩呢?簡單地說,就是貨幣發行過多、市場貨幣量增長過快、銀行資金充沛、儲蓄增加迅速,形象地說,就是市場上流通的“錢太多了”。面對2007年股市、樓市和眾多商品的一再漲價,其關鍵誘因就是流動性過剩。在宏觀經濟運行上,目前我們所面臨的流動性過剩,既有外部誘因,也有內部原因。就全球經濟看,在美國貿易逆差擴大的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主體的貿易順差迅速上升,在這種全球經濟失衡過程中,誘發了更多的資金流入新興經濟體。由于人民幣被嚴重低估,國內貨物價格和資產價格都嚴重低于其實際價值,被境外“熱錢”、“游資”炒作的房價、股市、消費品價格就很自然地大幅攀升了。就國內原因看,靠投資拉動的投資主導型與老百姓對未來預期不確定產生的高儲蓄并存、出口依賴型增長模式下的大順差、嚴重偏低的存款利率,都是衍生流動性過?,F象的金融生態環境。當然,流動性過剩,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事。它盡管創造了易于融資的大環境,好像給百姓更多的投資賺錢機遇。但是,其負面效應則更值得關注:流動性過剩會導致各類資產價格的波動,容易引發經濟過熱、產生經濟泡沫和資產泡沫,并有可能讓普通老百姓苦苦積攢的資產化為烏有??梢?,流動性過剩已經是當下宏觀經濟運行的“大敵”。

流動性過剩,表面看是資金問題,實際卻是經濟運行中諸多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的集中反映。應對流動性過剩,單靠央行連續“加息”、實施穩中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顯然是不夠的,需要財政、稅收、金融監管等相關部門和相關地方形成政策合力,比如:調整經貿政策、調整外匯政策、完善匯率機制、擴大消費需求,并探索建立消費主導的良性經濟發展模式。這些都應成為流動性過剩的治本之策。相信在這種“組合拳”效應下,流動性過剩將不再成為一種宏觀經濟領域的“毒蛇猛獸”,微觀經濟層面也不會遭受其“蹂躪”。

此“流動性”與彼“流動性”,一為微觀,一為宏觀,此乃其個性所在。把握流動性,在微觀理財活動與宏觀經濟調控之間,必然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其間也存在有機聯系。不過,無論是微觀或宏觀,對于流動性,既不可嚴重缺乏,也不可明顯過剩,否則流動性便會演繹成讓人頭疼的事,此乃其共性所在。

第4篇

摘要:隨著國內外旅游的快速發展,我國旅游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迫切需要加強對旅游經濟的宏觀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經濟系統的內在聯系和動態運行過程,分析了宏觀旅游經濟的內容和特點,然后在此基礎上,重點論述了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職能、過程和特征,為加強我國宏觀旅游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旅游經濟;宏觀旅游經濟;宏觀旅游管理

隨著我國國際國內旅游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國家把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對旅游經濟的管理。在實踐中,旅游管理不僅涉及微觀旅游活動主體,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業的經濟行為和決策,而且涉及到宏觀旅游經濟管理主體,即國家旅游管理部門的宏觀決策與調控,而連接微觀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橋梁就是旅游市場。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對微觀旅游活動的微觀旅游管理,對旅游市場活動的市場管理,也包括對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宏觀旅游管理,需要從理論上了解和掌握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職能、過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強和指導宏觀旅游管理的實踐。

一、宏觀旅游經濟的含義

現代旅游經濟,是一個包括旅游者消費活動、旅游企業經營活動、旅游市場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經濟子系統,是國民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系統論角度分析,旅游經濟系統,既體現了旅游活動相關的各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運行過程(見圖1),還從動態角度反映了整個旅游活動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性。

(一)旅游經濟活動

旅游經濟活動,一般包括三個層面的活動,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和旅游組織的管理活動。第一個層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通常包括旅游者從購買旅游產品并離開居住地開始,經過一定距離的空間移動而到達旅游目的地,通過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動而滿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選擇、決定和購買旅游產品過程,只有當旅游者購買了旅游產品后才可能成為現實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間移動過程,實質上就是旅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費過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動的消費過程,是滿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內容,也是旅游活動的核心內容。第二個層面是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主要指旅游企業為保證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順利有效進行,直接提供各種旅游服務的所有經營活動過程。由于旅游活動內容復雜、涉及面廣,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許多企業。按照現代旅游經濟系統模型分析,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可大致分為旅行商、長途交通運輸企業、旅游接待企業三部分。旅行商的經營服務活動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兩部分,前者的主要職能是銷售旅游產品,招徠和組織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后者的主要職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組織活動等。長途交通運輸企業、旅游接待企業則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線路,做好旅游者空間運送及旅游活動的所有接待服務活動。主要從事旅游經濟研究、旅游規劃設計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個層面是旅游組織的管理活動,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組織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組織,通過旅游行政管理、宏觀調控、行業自律和中介咨詢等活動,提供旅游信息服務、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規范旅游企業行為,為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和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保證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實現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目的和旅游組織的管理目標。

(二)宏觀旅游經濟內容和特點

在旅游經濟系統中,宏觀旅游經濟體現了宏觀旅游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和運行過程,是旅游發展過程中各環節、各部門、各地區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形成的綜合體,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和特點。

1.宏觀旅游經濟,是旅游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縱橫交錯形成的綜合體。從橫向看,宏觀旅游經濟活動表現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子系統活動同時并存的經濟活動過程;從縱向看,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像一般社會再生產一樣,是按照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子系統活動依次進行,并不斷循環往復的經濟運行過程。因此,這種縱橫交錯的旅游經濟總量和結構的運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經濟再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宏觀旅游經濟系統。

2.宏觀旅游經濟,是旅游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構成的綜合體。旅游產業是由多種旅游服務要素構成的經濟產業,其既包括直接為旅游者服務的旅行社業、旅游住宿業、旅游餐飲業、旅游運輸業、旅游景觀業、旅游娛樂業、旅游購物業等,也包括部分或間接為旅游者服務的郵電通訊、醫療衛生、金融保險、文化科學、教育培訓、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及工農業等眾多行業。其從縱向上表現為各產業、行業和企業之間上下指導和執行的經濟層次關系,從橫向上表現為各產業和行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協調的經濟序列關系,從而形成多層次、多序列立體交叉的宏觀旅游經濟系統。

3.宏觀旅游經濟,是各區域旅游發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綜合體。任何旅游者、旅游企業和旅游行業的活動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間中進行的,因此一定的區域旅游布局構成了宏觀旅游經濟的空間表現形式。從縱向看,區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現為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的上下聯系的區域旅游的層次布局結構,如不同級別的風景區、度假區、森林公園和景區景點等;從橫向看,區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現跨省區、跨地市區、跨縣區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空間布局結構,體的旅游景區等,從而構成多個旅游區域相結合的宏觀旅游經濟系統。

二、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是指國家旅游管理機構和相關部門,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和旅游發展的總體目標,運用決策、規劃、組織、調控、監督和服務等職能,統籌協調旅游發展中各環節、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關系,實現宏觀旅游經濟的良性運行與發展,不斷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促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宏觀旅游管理,首先必須明確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所謂宏觀旅游管理目標,是指國家促進旅游發展和調控旅游經濟運行的總體目標。由于旅游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經濟社會活動,其涉及面廣、環節多、層次多,因此宏觀旅游管理目標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層次性的。從總體上分析,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通??梢苑譃檎文繕?、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發展目標四個方面。

1.政治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標,是按照“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通過旅游活動的廣泛開展,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增強公民的愛國主義意識,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旅游的“民間外交”功能,通過大力發展國際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和政治影響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國家競爭力等。

2.經濟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經濟目標,是通過有效配置旅游資源和生產要素,提供質量高、數量多、類型全的旅游產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協調發展。同時,在有效滿足國內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時,為旅游經營者帶來更多的收益,促進旅游目的地群眾收入增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為國家增加更多的稅收和外匯收入,推動旅游服務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3.社會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社會目標,是通過旅游活動和加強宏觀旅游管理,在滿足國內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進人們相互之間的友誼和理解的同時,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改變傳統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促進旅游企業文化建設和旅游行業職工素質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會就業,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推動與促進旅游目的地各項社會事業的繁榮興旺與發展等。

4.發展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發展目標,是通過加強旅游宏觀管理,不斷豐富旅游活動內容,為旅游者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促進旅游企業健康發展,推動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為實現旅游目的地及整個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從宏觀旅游管理的階段性目標看,一般可以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近期目標主要是實現旅游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標主要是實現旅游行業結構和旅游區域布局的合理化,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地增長與發展;遠期目標是實現旅游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還必須為后代人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

三、宏觀旅游管理的職能

宏觀旅游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旅游管理組織,客體是宏觀旅游經濟活動、運行和發展,簡言之,宏觀旅游管理就是國家對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和發展的管理。正確理解宏觀旅游管理的涵義,還必須注意宏觀旅游管理與微觀旅游管理、旅游市場管理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正確把握宏觀旅游管理的主要職能。

(一)宏觀旅游管理和微觀旅游管理的區別和聯系

宏觀旅游管理和微觀旅游管理的區別,主要是管理的對象不同。微觀旅游管理的對象,通常是指對旅游者活動和旅游企業經營活動的管理,是以個體旅游活動為客體的管理;而宏觀旅游管理則是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為客體的管理。宏觀旅游管理和微觀旅游管理的聯系,主要表現為兩者是互為前提的。微觀旅游活動是宏觀旅游經濟活動的細胞,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必須以微觀旅游活動為基礎,因此宏觀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觀旅游管理基礎之上的;同時,由于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直接影響著個體旅游活動的進行,因此宏觀旅游管理又是微觀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條件,并對微觀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協調作用。旅游市場是連接個體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橋梁,決定了宏觀旅游管理和市場管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旅游市場管理,不僅包括對微觀旅游活動的作用和影響,對旅游市場的規制、監督和調控等,也包括在宏觀旅游管理指導下,對旅游市場機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發揮,因此旅游市場管理是宏觀旅游管理的對象。但是,在具體的旅游市場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觀旅游管理的職能和內容,如對微觀旅游活動主體的監管,對旅游市場供求的調控等,因此旅游市場管理與宏觀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聯系的。

(三)宏觀旅游管理的主要職能

宏觀旅游管理,通常是通過各種管理職能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進行管理。從旅游管理的實踐看,宏觀旅游管理的職能主要包括決策、規劃、組織、調控、監督和服務等方面。

1.旅游決策職能

是指政府對旅游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重點和政策措施做出選擇和決定的職能,其貫穿于整個宏觀旅游管理的全過程。在現階段,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處于完善過程中,因此政府決策職能在旅游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的“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模式,各級政府在旅游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促進旅游發展的各種措施方面,還發揮著重要的決策職能和主導作用。

2.旅游規劃職能

是根據旅游決策職能確定的

旅游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對旅游資源配置和生產力要素進行統籌安排的職能。如政府通過制定旅游發展戰略和規劃,統籌安排和配置旅游資源要素;通過確定實現旅游發展目標的政策措施,促進宏觀旅游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通過采取各種宏觀調控方法和手段,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有效地運行等。

3.旅游組織職能

是為了有效實現旅游決策目標和規劃的要求,建立旅游組織體系、配備相應人員、明確職責權力、調配旅游要素的職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機構,促進旅游中介組織和旅游企業發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體制,明確政府旅游部門、行業中介組織、旅游企業之間的權責利;開發和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調控職能

是對旅游決策目標和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內外關系、發展變化進行協調和控制,以保證旅游決策目標和規劃的順利實現。如政府通過制定產業政策,調控生產要素價格,實施各種稅收政策,實行轉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經濟杠桿等,調節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縮小地區差別和貧富差距,實現旅游經濟統籌協調地發展。

5.旅游監督職能

是通過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提供完善的法規和制度,規范旅游市場主體行為,保護各類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維護良好的旅游環境,限范不正當的旅游競爭行為,創造公平、公開和公正的旅游競爭環境,促進旅游企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不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

5.旅游服務職能

是政府通過提供各種旅游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提供各種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公共設施、供水供電等公共產品和安全救援、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等公共服務,為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和旅游企業的經營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外部條件。

四、宏觀旅游管理的過程

宏觀旅游管理過程,是作為管理主體的國家旅游管理機構,運用宏觀旅游管理職能作用于管理客體的過程,簡言之就是宏觀旅游管理系統的有效運轉和發揮作用的過程。宏觀旅游管理系統的運轉過程,是通過旅游的宏觀決策系統、宏觀執行系統、宏觀調控系統和宏觀信息系統,在時間上有序、在空間上并存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下,共同對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和發展發揮作用的過程(圖2)。

1.旅游宏觀決策系統

是國家宏觀層面的決策系統,其決策內容包括確定旅游管理體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規、旅游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調控旅游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實現區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進旅游經濟增長,統籌協調旅游發展等。由于旅游宏觀決策是一種高層次的決策,因此對旅游行業、旅游區域、旅游企業的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性。為了保證旅游宏觀決策的科學化,必須根據有關的政策規定和各種信息,按照科學的決策程序,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宏觀決策,以指導宏觀旅游經濟的有效運行和發展。

2.旅游宏觀執行系統

是實現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系統,即完成旅游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再生產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旅游宏觀執行系統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計劃機制,是通過國家的旅游發展規劃和指導性計劃,保證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方向和目標;而市場機制,則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活動按照客觀經濟規律有效地運行和發展。段綜合形成的調控系統和監督機制,是正確執行旅游發展戰略和規劃,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三者有機結合而形成監督和調節旅游宏觀旅游經濟活動的調控機制,并及時發現宏觀旅游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反饋旅游宏觀決策系統和執行系統,及時進行調控,保證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有效進行。

4.旅游宏觀信息系統

是有關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統,是旅游政策子系統、旅游統計子系統、旅游會計子系統、旅游市場情報子系統及相關信息子系統的綜合體。旅游宏觀信息既來自于旅游宏觀調控系統的有關情況,又來自于宏觀旅游經濟系統運行的結果,不僅是旅游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旅游宏觀信息工作貫穿于整個宏觀旅游管理的全過程。

五、宏觀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觀旅游管理,既是對旅游全行業的管理,也是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管理,因此,宏觀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觀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宏觀旅游管理的權威性

宏觀旅游管理的依據是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因此宏觀旅游管理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行政權威性。一方面,宏觀旅游管理必須通過制定和實施各種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促進和保障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實現國家發展旅游的目標和任務。另一方面,宏觀旅游管理又必須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場機制,規范旅游企業行為,保護旅游者合法權益,維護旅游市場秩序,確保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有序地進行,促進旅游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如果宏觀旅游管理沒有權威性,則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必將是盲目、混亂和低效率的,也就無法實現旅游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2.宏觀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觀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動和調控旅游經濟運行的行為,因此其具有很強的政策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宏觀旅游管理必須體現政府鮮明的政策傾向,即體現國家發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標,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對旅游發展的總方針和總決策,確保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動廣泛性和旅游經濟的綜合性,要求宏觀旅游管理必須正確處理各部門、各層次、各環節的關系,而統籌這些關系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即必須依法行政,按照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合理的協調和正確的處理,才能使旅游發展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3.宏觀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社會文化活動,為保障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必然涉及眾多的行業和部門,不僅協調范圍廣泛,而且協調難度也比較大,使宏觀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管理,而是一種全局性、綜合性較強的宏觀管理活動。因此,在宏觀旅游管理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一方面必須遵循旅游活動規律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特點,從全局上統籌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素,確保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順利地進行;另一方面,必須立足全局來協調處理好各局部的關系,使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盡量避免“政出多門,多頭管理”,不斷提高宏觀旅游管理的整體效率和效果。

4.宏觀旅游管理的服務性

宏觀旅游管理的服務性特點,強調宏觀旅游管理必須服務于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客觀需要。既要通過加強宏觀旅游管理,為旅游者活動和旅游企業經營活動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公共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和旅游企經營的需要;又要通過科學地引導旅游者的消費活動,規范旅游企業的經營行為,促進旅游市場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維護良好的旅游市場秩序,創造一種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條件,保障旅游活動有效地開展,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正常地運轉,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第5篇

內容摘要:加強宏觀審慎監管是各國在金融危機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選擇。宏觀審慎監管同傳統的微觀審慎監管既存在密切的聯系,也有顯著的區別?;诖耍覈鴳斠晕C為契機,借鑒國外監管改革經驗,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關鍵詞:宏觀審慎 微觀審慎 金融監管

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創,監管失誤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如對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程度關注不夠;金融監管的漏洞;以及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缺乏監管等等。金融監管者們關注著金融系統的長期健康,并期望通過金融改革建立起更穩定的金融系統,以減少將來危機的發生和危機損失的程度。

正如IMF提出:“政策制定者應當迅速為未來的監管框架制定一個計劃,該框架應減輕系統性風險的積累……優先任務應當是改革監管環境,從而顯著降低再次發生系統性危機的可能性。在全球決策方面需采取宏觀審慎方法”。

宏觀審慎監管理念的相關定義概述

審慎監管是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它關注其資本充足率、貸款損失準備金、資產集中、流動性、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的指標,指導銀行有效地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風險,從而在合理的風險水平之下穩健經營。因而審慎監管針對某個金融機構,只要每個具體的金融機構是健康的,那么整個金融系統也就是安全的、穩定的。這種審慎監管的角度被稱為微觀審慎。

所謂宏觀審慎監管,是與微觀審慎監管相對應的,從金融體系整體而非單一機構角度實施的監管;主要通過對風險相關性的分析、系統重要性機構的監管,來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

與微觀審慎相比,宏觀審慎監管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從監管目標上看,微觀審慎關注單個金融機構的經營穩健,并制定一系列相關監控指標。而宏觀審慎則關注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關注系統重要性機構,避免危機波及整個金融體系,降低金融危機的成本(如動用高昂的成本挽救銀行)與損害。從維護金融穩定這一目標上說,宏觀審慎是對微觀審慎的補充和增強。

第二,從監管的方法上看,微觀審慎最典型的就是巴塞爾委員會確定的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方式,一刀切適用于所有的金融機構。宏觀經濟狀況只被作為外在的環境,與單個金融機構的操作沒有關系。而宏觀審慎監管,根據經濟情況和金融市場上可能發生的不穩定,可以對金融機構提出靈活與浮動的標準。

建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并不意味著原有的微觀審慎監管框架,有效的微觀審慎監管是金融穩定的基礎。它是在繼續推進和改良傳統的微觀審慎監管的前提下,植入宏觀審慎性監管理念與方法。如宏觀審慎分析可以掌握可能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潛在不穩定因素,這些不穩定因素的爆發點卻是在個別機構的層面。宏觀審慎監管如果不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微觀層面的監管,那它將沒有任何意義。反之,微觀審慎監管如果不考慮宏觀層面的因素也不能有效的維護金融穩定。

國外宏觀審慎監管的探索與改革

在危機爆發后各主要金融國家紛紛檢視自己在金融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相應的修改或制定法律,重構其監管體系。歐盟盡管在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監管職權依然分散在成員國手中,在歐盟層面上缺乏協調。2009年9月23日歐盟委員會向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提交了“關于對共同體內金融體系宏觀審慎監管規則和建立歐盟系統風險委員會”的法律建議,該法構建了未來歐盟宏觀審慎監管框架。

根據該法案的要求,在宏觀審慎監管方面歐盟將成立歐盟系統風險委員會(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ESRB),并在該法第二章規定了EFRB的內部設置。該法案的第三條規定其任務為:作為宏觀監管部門,在歐盟層面上負責宏觀審慎監管,以防止或緩和系統性風險,避免波及甚廣的金融衰退。為實現上述目標ESRB承擔了下列職責:

決定、收集、分析與實現上述任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識別并優先考慮這類風險。重大風險預警。適當救濟措施的建議。跟蹤并監督預警與建議措施的落實。與歐洲金融系統監管局(European System of Financial Supervisors,ESFS,歐盟擬議中的統一的由各成員國的金融監管當局組成的金融監管機構,筆者注)和歐洲監管局(European Supervisory Authorities,設在ESFS之下的負責各金融領域監管的機構)緊密合作,并提供它們履行職責所必須的系統風險的相關信息。與國際金融機構相協調,特別是IMF、金融穩定委員會(FSB)以及其他國家負責宏觀審慎監管的相關機構。執行其他共同體立法規定的職責。

2010年6月16日,英國財政大臣宣布,將對英國現有金融監管體系進行徹底改革,決定在兩年內分拆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并將其監管職能轉交給英國央行。

2010年7月16日,美國參議院正式通過了《重建美國金融穩定法案Restoring American Financial Stability Act of 2010 (H.R.4173)》,其中第一條即提出建立金融服務監管委員會(Financial Services Oversight Council),負責金融系統的穩定,在必要時采取更嚴格的審慎標準以減緩系統性風險。

后危機時代的金融改革的基本趨勢

雖然國際社會金融監管改革仍在調整當中,但縱觀各國金融改革的舉措可以發現以下的共同之處:

通過金融危機分析金融系統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以危機為動力,推動改革進程。金融危機暴露了傳統微觀審慎監管存在的問題,如對機構間的關聯和風險的傳遞缺乏關注。由此,各國對一些顯見的問題都進行了彌補,強調“全面覆蓋”。對原來游離在監管體系之外處于監管盲點的機構和具體業務置于公開監管的框架之下。

各國改革都關注了系統性風險和金融穩定的問題。如前所述,對系統性風險關注的不足幾乎是各國的共識,也是改革方案中最重要的著力點(Lucas Papa demos,2009)。

各國都根據本國或本地區的實際來進行改革,其改革力度、模式的選擇上差異較大。危機爆發對各國的沖擊、暴露的問題是不同的。如美國是金融危機的中心,其調整力度最大,方案也最復雜。而英國“由于此次所受到的沖擊主要是外源性的,所以其改革在對現有體系進行修補與微調的同時,更多地將重點放在了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方面,鞏固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不僅關注舊體制的調整,也從技術層面對新體系的有效性和執行機制給予保證,如宏觀監管機構進行的壓力測試、信息獲取、建議的跟蹤與執行等也是各國關注的重點。

總體上來說,對宏觀審慎監管各國都處在探索階段。涉及到了宏觀經濟中的不同機構、各國的監管傳統,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新框架的建立也面臨巨大的挑戰。

我國審慎監管體系的構建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其金融系統并未遭受巨大沖擊,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當漠視國際社會所進行的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并置身事外。宏觀審慎監管,不是簡單地重建監管體制,而是理念、指標、方法和體制的完善與統一,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筆者認為應著力解決以下問題:

(一)宏觀審慎監管機構的確定

宏觀審慎監管是一種全新的監管理念,有明確的機構負責該工作,有清晰的目標定位,并擁有與履行該目標有關的和獨特的監管手段、措施,能從宏觀風險的識別、分析、到提出相關建議并跟蹤建議的實施,形成了一套與微觀審慎監管相對應的監管體系。我國2003年修改人民銀行法時將人民銀行的基本職責確定為: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中央銀行是貨幣政策的執行者,其首要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這既是經濟穩定的前提,更是金融穩定的前提。中央銀行其首要目標是保持物價的穩定……為執行其貨幣政策同貨幣、金融市場保持了緊密的聯系,非常適合承擔宏觀審慎監管的任務。

(二)宏觀審慎監管機構的基本職責

進行宏觀審慎分析,以識別、監測和確定系統性風險。預警和金融穩定報告。在上述風險分析與評估的基礎之上,央行應當風險預警并提出建議。這些建議應當受到重視,并通過適當的機制轉化為微觀審慎監管機構的行動或反饋意見。對該建議金融穩定機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公開。另外宏觀審慎監管機構還應當對所有可能危及金融穩定的因素進行跟蹤研究,并定期權威的金融穩定報告。

(三)加強宏觀審慎監管機構的協調與信息的獲取

1.2003年銀監會成立后,與證監會和保監會召開一次三方聯席會議,通過《在金融監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備忘錄》。但這種松散的非法定的會議機制存在較大的問題。首先是缺乏正式的制度保障,僅停留在政策層面,對涉及各部門具體權力、職責劃分等問題缺乏實質性的規定。其次,這種協調僅停留在微觀監管機構之間,在更高層次的宏觀金融穩定方面,沒有貨幣部門、財政部門的參與。

當前,較現實的辦法就是根據人民銀行法第九條的授權,將現有的“一行三會”之間的聯席和協調機制進行法定化、實體化、制度化。對所有可能導致體系性風險的機構、產品、工具、市場和交易行為進行分析,并且共同制定負責金融穩定政策。

2.信息的獲取與共享。對于金融監管當局來說,其監管活動的開展及效果完全依賴于其所掌握的金融信息尤其是涉及金融體系穩定的信息。直到2008年9月,我國才由央行牽頭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信息共享暫行辦法》,初步建立了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信息共享的程度、深度和頻率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對于承擔宏觀審慎監管的中央銀行而言,還應賦予其收集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市場和工具的信息,并獲得監管機構有關監管信息和檢查報告的權利。

參考文獻:

1.Se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79th Annual Report(R). 1 April 2008- 31 March 2009. p125 省略/publ/arpdf/ar2009e1.pdf

2.IMF.全球金融穩定報(R).2009.10.Http://省略/external/chinese/pubs/ft/gfsr/2009/02/pdf/sumc.pdf

3.Se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c.europa.eu/internal_market/finances/docs/committees/supervision/20090923/com2009_499_en.pdf

4.胡濱,尹振濤.英國的金融監管改革[J].中國金融,2009(17)

5.孫濤.宏觀審慎監管不限于監管體制重建[J].財經雜志,2009(17)

6.Speech by Lucas Papademos(Vice President of the ECB),Strengthening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in Europe. at the conference on "After The Storm: The Future Face of Europe's Financial System", 24 March 2009

作者簡介:

第6篇

關鍵詞:管制;規制;監管;干預;調控;市場監管法;市場規制法

中圖分類號:D91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0023803

1管制、規制與監管

管制、規制與監管都是英文“regulation”的不同翻譯,對于日本學者的著述傾向于將它譯為規制,如金澤良雄在《經濟法概論》一書中第一編第四章所談及的問題就是“經濟法中的規制”,植草益的《微觀規制經濟學》等。對于英美學者的著述則更傾向于使用管制,如丹尼爾•史普博的著作是《管制與市場》,施蒂格勒的《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等。而在國內的經濟學著述中,管制與規制的運用也無統一的規范,如王俊豪所著《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馬昕等所著《管制經濟學》,謝地所著《政府規制經濟學》,王雅莉所著《公共規制經濟學》,張維迎的《管制與信譽》等。在經濟法學著述中,結合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學者們大多數使用的是市場規制,如漆多俊在《經濟法基礎理論》第十章所述內容即是“市場規制法原理與制度體系”,監管在經濟學領域很少見,但是在法學領域,有的學者將市場監管法和市場規制法并列為微觀經濟法范疇,是干預市場微觀領域的不同手段。如盧炯星認為,市場監管法與市場行為規制法同屬于微觀經濟法范疇,但兩者卻各有不同。有的學者認為,在與法律密切聯系的層面上,管制、規制與監管并無本質區別,既包括與此相關的政策,也包括為實施政策而制定的法律法規。還有學者認為:管制原意是指有系統地進行管理和節制,并含有規則、法律和命令的基本含義,通常理解為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理和限制,要比監管的范圍大的多,監管只是管制的一種,是從維護安全,降低風險角度進行的管制。管制與規制并無不同,只是“regulation”的不同翻譯而已,無論管制更多的適用于政策性討論也好,規制側重于管制法律表現形式也好,這些區別對于實質性研究并無意義,因此我們的研究重點不應該是刻意追求到底是該用規制還是用管制,而是應當著眼于經濟運行的整體來掌握適用的范圍以及與其他經濟管理方法的區別。

1.1管制(規制)的性質

丹尼爾•耶金在他的一書《制高點――重建現代政府與市場之爭中》寫到的管制(規制)在戰前與戰后被接受的程度和內容有非常大的差別,這是什么原因呢?在查看了相關資料后得出這樣的結論:戰前的管制(規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管制,政府的手伸向市場的各個微觀領域,因此它指的是對微觀經濟領域的直接監督和管理。而凱恩斯主義則將政府從微觀拉向宏觀,主張管理總體經濟而不是具體的市場運作。因此,凱恩斯主義被賦予了另外一種名稱“政府干預”,用與區分政府管制(規制)。丹尼爾•史普博認為管制是由行政機構制定并執行的直接干預市場配置機制或者間接改變企業和消費者的供需決策的一般規則或者特殊行為。金澤良雄認為規制可以理解為是對于一定的行為規定了一定的秩序,而起到限制的作用,經濟法規制的對象就是經濟生活涉及到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循環的全部過程,并包括與此有關的金融、運輸等。維斯卡西認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對個人或組織的自由決策的一種強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資源是強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經濟主體的決策為目的而運用這種強制力。植草益認為,政府管制是社會公共機構依照一定的規則對企業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我國學者王俊豪則將管制定義為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對獨立的政府管制者(機構),依照一定的法規對被管制者(主要是企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與監督行為。因此,管制(規制)的性質是對微觀經濟領域和主體的干預。

1.2監管及市場監管法

監管,有學者將其解釋為監督和管理,但其并不是監督和管理的內涵的簡單相加,而是有特定的含義。國外有學者認為:監管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對經濟個體自由決策所實施的強制性限制。國內也有學者認為:監管就是由監管者為實現監管目標而利用各種監管手段對被監管者所采取的一種有意識的和主動的干預和控制的活動。盧炯星給監管下了這樣一個定義:監管就是市場運作的條件下,以矯正、改善市場機制為目的,政府對市場經濟行為的干預和干涉,或者說,監管就是政府根據法律制定與執行規章的行為,因此,市場監管就是監管主體制定各類市場的行為規則,并通過執行這些行為規則來減少市場失靈、構建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促進市場競爭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市場監管法作為經濟法需要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與市場的矛盾不斷加深,而逐漸進入法學家們的研究視野中。目前學界關于此方面系統化、專門化的研究不多。但是,市場監管法在微觀經濟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調整市場在運行過程中,監管主體對市場主體及其市場行為進行監督管理所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市場監管法不僅是市場主體進行市場運營的準則,也是市場監管主體依法監督、持續審慎監管、有效監管的依據,對于保障市場的安全與秩序、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障市場公平有效的競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市場監管法進行研究的學者們一致認為,它是屬于經濟法,而且應當是經濟法的獨立組成部分。它與市場規制法雖然都是調節微觀經濟的法律,但是作用的領域卻各不相同。經濟法學界注意力普遍集中在體現調整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的宏觀調控法和維護市場競爭的微觀市場規制法,對于市場監管法很少提及,這在各個法學著述中可以發現大多學者將經濟法的內容分為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制法,如漆多俊的《經濟法基礎理論》、《經濟法學》,邱本的《自由競爭與秩序調控》等。有的則用市場規制法包含了市場監管法,但是對于兩種微觀領域的調控措施又沒能很好的協調兩者的差異。在研究微觀經濟立法時,沒有必要區別市場規制與市場監管,因為微觀經濟活動的配置應該交給市場,政府只是在市場失靈時的一個次優選擇,所以微觀經濟領域的立法就應該本著少管,間接管理的原則。當需要管理一項經濟事務時,根本不用區別是規制范疇還是監管范疇,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什么時候管以及如何管的問題。

2干預與調控

干預一詞在國家與市場的博弈過程中似乎歷來就被視為國家或者政府的一項權力,在讀了丹尼爾•耶金的《制高點――重建現代政府與市場之爭》一書后發現,在英美國家,管制與干預有過一次巧妙的交鋒,而分水嶺就是1929年的經濟危機。此后大多數文獻都使用的是干預,以區分危機前的管制。探究其中的原因,是凱恩斯和他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所引起的變化。眾所周知,經濟危機后,美國民眾強烈呼吁政府出來“主持大局”,他們一方面迫切希望政府能夠利用自己的權力增加就業、降低通貨膨脹、恢復市場等,而另一方面,特別是曾經一度控制市場的資本家們,害怕政府的介入會影響到他們的活力和發展,不想再回到20世紀初那種被管制的時代,更不需要一個什么都管的政府。因此,在這種躊躇中,管制逐漸淡出美國人民的經濟生活,政府發現他們試圖再次激活管制的計劃有些力不從心。

調控一詞在西方很少被使用,而在我國的經濟學和經濟法學領域被使用的頻率很高,特別是當與另外一個詞――宏觀一起使用時,就構成了通說認為的國家調整經濟的兩大手段之一,即宏觀調控。調控與上述的干預在特定語境下有著同樣的內涵,就是國家對宏觀經濟生活的管理與監督。

2.1干預

即使是對政府干預最具權威性的斯蒂格利茨的著作《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中,也沒有對干預一詞進行解釋。但是他有一段形象的描繪來說明政府干預是對的,這對于理解干預有一定幫助:保險公司不能完全區分高風險與低風險的客戶,對同樣巨額財產保險收同樣的保險費吸引的往往是高風險的客戶,低風險的家庭買保險的可能性比較小。有那么多高風險客戶,保險公司的賠償金額巨大,所以公司進行“干預”限定保險范圍,不讓人們想保多少就保多少,這樣做可以激勵人們安裝防火系統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來降低火災風險。又如勞資關系,純市場體系,假定雇主掌握每個雇員的大量信息,那就可以經常調整工資以便使每個人生產出最多的產品,偷懶的工資少于勤快的。但是雇主并不掌握所有這些情況,所以走捷徑采取某些“干預”,如補貼午餐費,以提高積極性從而提高平均生產效率。從中文詞義來講干預的意思是過問別人的事情。干預是一種外在力量的影響,市場有著自身的運作機制如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價值規律等,政府對其進行干預的確是一種外來權力的干涉,相對于政府來說,市場的確是“別人的事情”。在看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發展歷史,由于過度的競爭導致壟斷妨礙了自由的市場環境,于是政府通過制定法律來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先有市場和市場失靈從而產生了經濟法。這也足以說明,在私有制度國家,使用干預一詞是非常的貼切,雖然即使學者們也沒有做如此的區分,如馬克•波爾曼在他的文章《美國聯邦政府的歷史演變與國家的經濟角色》中談到19世紀末政府的經濟政策時使用的是:干預的加強,并沒有使用當時流行的詞語管制。在國家與市場不斷協調的今天,用干預來表示宏觀領域的調節,用管制來表示微觀領域的管理更加符合經濟發展的方向。

2.2宏觀調控

漆多俊給宏觀調控的定義是:國家用以調節經濟的各種引導促進方式發達并形成系統后的綜合體現,是國家運用引導促進系統調節經濟的基本方式,國家從社會經濟的宏觀和總體角度,運用國家計劃、經濟政策和各種調節手段,引導和促進社會經濟活動,以調節社會經濟的結構和運行,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穩定和發展。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由于國家經濟調節的本質是宏觀和總體的,作為國家調節基本方式之一,國家所運用的引導促進方式也主要是對社會經濟宏觀和總體上的引導和促進。國家引導促進的主要著眼點和目的是社會經濟的宏觀結構和總體運行,所實施的措施重在影響社會經濟的全局,而不僅僅觸及某些局部和個體。宏觀調控的作用方式具有指導性,并非強制干預或者直接參加經營活動,而是按照宏觀規劃目標和方向,給社會經濟活動者以指導、鼓勵、幫助和服務,引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調控本身具有內在力量自發作用于外在的意思,中國政府相對于中國的市場經濟來說是一個內部的力量,是政府建立了市場,并且運用自身的權力來規范市場運行??梢哉f是自己建立自己管理。因此用調控代替干預來說明政府在宏觀領域的調節更加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歷史和國情。

3我國的選擇――以規制(監管)為重心的探索

中國經濟政策的選擇和發展方向以及經濟法的制定,應當有自己的特點,不能一味的效仿英美國家或者采用單一的手段,而應該是:立足宏觀調控,微觀領域重在研究哪些規制(監管)是現階段必須但是長遠要“退出”的,哪些無論是現階段和長遠都要“退出”的,哪些現階段很“弱”而長遠需要加強的,哪些是現階段和長遠都是必須的。并且完善和發展宏觀調控法、以及市場規制(監管)法,明確二者的界限,發現二者的聯系,從而能夠靈活的運用于實踐當中。

在研究經濟立法時,我們要有這樣一個邏輯起點:具體的政府市場經濟活動和經濟立法到底是怎樣一種關系。徐杰老師用了一個很貼切的詞語――互動。首先要考慮政府經濟活動及其變化是如何影響法律體系的建構和運轉,其次是法律的制定和適用又是如何影響政府管理經濟秩序的形成。在經濟立法研究過程中,應當把政府規制(監管)視為研究的重心,這不僅因為宏觀調控的理論研究遠遠豐富于對微觀經濟領域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政府規制(監管)是直接作用于各個市場主體和具體的經濟活動中,一旦政策有所偏差,市場參與者將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微觀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是主導,所以對于市場規制(監管)的研究更側重于個案的分析。我國有著很深的計劃經濟傳統,如何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現代市場經濟中的規制(監管),這也是為什么政府規制(監管)確實應當成為經濟法研究重心的深刻的體制原因。

有了這樣一個邏輯起點,我們的研究應該遵循這樣的邏輯不斷深入:(1)國家規制(監管)市場經濟的度;(2)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如何影響經濟立法;(3)我國經濟法應該有怎樣一種體系框架。

3.1確定政府規制(監管)的度

理論界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可是并沒有太大的突破,因為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活動,要作一個定量分析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這個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受許多因素影響下,不斷維持這一種動態平衡。

3.2規制(監管)程度對經濟立法的影響

法律規范對政府規制(監管)權限的界定以及對政府取得、行使規制(監管)權程序的規定,在加大了政府管制成本的同時,又對政府管理活動形成了監督,因此在防止政府過度規制(監管)或者濫用規制(監管)權方面具有提高政府管理效益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規制(監管)要發揮作用主要還是依賴政府機構主動行使權利如處罰權,因此規制(監管)的效率又會因這一制度安排而降低,在這些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政府規制(監管)失敗。因此,我國經濟立法應當一方面加強對政府權力的限制,防止權力尋租的出現如將行政壟斷納入反壟斷法調整范圍,另一方面在一個個具體經濟法律關系中努力發掘傳統法律救濟的資源,關注行政處罰、私人訴訟以及公益訴訟等多種救濟手段的有效結合。

3.3我國政府規制(監管)發展前景

在放松規制(監管)還是加強規制(監管)上,理論界普遍認為,應當放松經濟性規制,加強社會性規制。筆者認為,加強社會性管制是不置可否的,因為社會性管制涉及勞動保障、消費者安全健康衛生、環境保護、公共物品的提供等方面,這些都是與社會利益息息相關的領域,所以加強社會性規制(監管)是增加社會福利的有效途徑。對于經濟性規制(監管)是要放松還是加強,可以從事情的本原即政府規制(監管)的原因來入手,分析是否需要管制、管制多少的問題。當一項經濟活動需要政府干預的成本大于收益,或者政府干預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那么在此領域就可以放松規制(監管)或者讓政府放手而完全交給市場。在有些領域,并不是一概而論是放松規制(監管)還是加強規制(監管),應當結合市場經濟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來考慮。例如,電信行業屬于自然壟斷行業,傳統理論認為自然壟斷行業由于存在定價悖論、效率悖論、負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對稱等缺陷,所以現階段政府進行規制(監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隨著中國加入WTO,電信市場的開放勢在必行,允許國內外新企業進入,強化市場競爭力量對經濟效率的刺激作用,從而使優勝劣汰的競爭規律成為一種普遍規律。電信行業是一個需求彈性很小的領域,基于對公共利益的考慮,電信市場的放松規制(監管)是一個慢慢放手的漸進過程。

參考文獻

[1]金澤良雄,滿達人譯. 經濟法概論[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2]漆多俊. 經濟法基礎理論[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

[3]吳弘. 市場監管法的基本理論問題[J]. 經濟法論叢, 2006,(5): 29.

[4]丹尼爾•史普博. 管制與市場[M]. 上海: 上海三聯出版社, 1999.

[5]金澤良雄,滿達人譯. 經濟法概論[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6]王俊豪. 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

[7]盧炯星. 經濟法中的市場監管法若干理論研究[J]. 經濟法論叢, 2006, (5):2830.

[8]現代漢語詞典[K].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2.

第7篇

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或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中,人們從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經濟效益這個基本概念出發對對外貿易經濟效益這個概念進行了界定。人們認為,經濟效益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目標所耗費的勞動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即產出與投入之比;產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則經濟效益越好,反之經濟效益就越差。根據經濟效益的這個概念,人們進一步定義,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投入對外貿易活動的勞動和取得的成果之比。筆者認為,在中國市場經濟深化發展的今天,對外貿易經濟效益這個概念的這種界定,顯然存在著局限性,主要是將經濟效益與經濟效率混為一談,使得人們不能正確使用這個概念來研究有關對外貿易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及指導中國的對外貿易實踐。因此,正確認識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重新定義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概念,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的基本概念以及兩者的聯系與區別

在合理界定對外貿易經濟效益這個概念之前,必須首先搞清楚經濟效益與經濟效率這兩個基本概念的聯系與區別?,F代市場經濟理論認為,如果能夠使用較少的要素投入獲得較多的產出,同時消費者能夠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其所需要的商品,則經濟效率就越高;反之,經濟效率就越低。經濟效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所獲得的經濟利潤與所投入的總成本之比;經濟利潤越多而總成本越低,則經濟效益就越好;反之,經濟效益就越差。經濟效益與經濟效率之間的主要聯系表現為: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企業講究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的,這是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的根本聯系。如果企業是理性的,即企業以利潤或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其根本目標,則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為了實現利潤或經濟效益最大化,企業就會不斷提高生產與經營技術水平以及加強企業管理,從而使得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產出,進而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一個經濟社會并不講究經濟效益,那么企業就會缺乏改進生產與經營技術的動力,也不會加強企業管理,從而不會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產出,進而也就談不上提高經濟效率的問題。另一方面,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在完善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會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過程就是提高整個經濟社會的經濟效率的過程。企業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就會不斷實現技術創新,同時在技術外溢的作用下,就會提高整個經濟社會的經濟效率;整個經濟社會的經濟效率的提高又會促進市場競爭更為充分,市場競爭程度的提高又會使得企業經濟效益下降,從而又迫使企業不斷地實現技術創新;如此循環往復,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會在市場競爭的均衡中不斷變化;市場競爭的結果會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出現波動變化,而整個經濟社會的經濟效率則總處于不斷提高的過程之中。

總的來說,對于整個經濟社會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要使得所有企業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而是要使得企業在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形成并具有提高經濟效益的內在動力。經濟效益與經濟效率之間的主要區別表現為:一方面,提高經濟效率是整個經濟社會的根本目標,而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的根本目標,這是經濟效益與經濟效率的一個根本區別。對于整個經濟社會來說,如果能夠使用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的產出,同時消費者能夠以較低的消費支出獲得最大的效用,則經濟社會的生產就能夠節約經濟資源,減少資源耗費和浪費,從而提高了整個經濟社會的經濟效率。對于企業來說,如果其產品的銷售價格越高而成本支出越少,則其經濟效益就會越好?,F代微觀經濟學以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性假設為基礎來研究如何提高整個經濟社會的經濟效率。另一方面,影響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存在較多的差別:(1)從市場結構來看,在市場的長期均衡中,相對于不完全競爭市場來說,完全競爭市場具有最高的經濟效率,但完全競爭廠商的利潤或經濟效益是最低的;隨著市場壟斷程度的不斷提高,整個經濟社會的經濟效率會下降,但企業的經濟效益會越來越好。(2)從同一個時點的單個行業內部的不同企業來看,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生產或經營技術水平較高或管理能力較強的企業,顯然能夠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3)產業技術進步能夠提高經濟效率,但未必能給企業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以中國彩電行業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彩電行業的產業技術水平明顯低于當前的水平,那時彩電行業的經濟效率明顯低于當前的經濟效率,但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大多數彩電企業的經濟效益好于當前的經濟效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較為簡單,20世紀90年代雖然中國彩電行業的產業技術比較落后,但那時市場供小于求,因此,那時彩電企業普遍能夠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而當前彩電行業的產業技術比較先進,但市場供大于求,因此,當前的彩電企業難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由這一點來看,產業技術進步能夠提高經濟效率,而市場供求關系則是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概念的重新合理界定

本文認為,應該將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概念作重新界定: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對外貿易活動所獲得的經濟利潤與所投入的總成本之比,經濟利潤越高而總成本越低則經濟效益就越好,反之經濟效益就越差。從企業、產業和國家層次來說,對外貿易經濟效益又可以分外三個層次:(1)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活動所獲得的經濟利潤與所投入的總成本之比,這是對外貿易的微觀經濟效益;(2)單個行業的對外貿易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時期單個行業(如紡織服裝或機械電子或化工等等行業)內所有從事對外貿易活動的企業所獲得的經濟利潤總和與所投入的成本總和之比,這是行業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3)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所有從事對外貿易活動的企業所獲得的經濟利潤總和與所投入的成本總和之比。影響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同時影響不同層次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但是,無論如何,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是影響三個不同層次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水平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理解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概念,本文同時定義對外貿易經濟效率的概念:對外貿易經濟效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對外貿易活動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產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則對外貿易經濟效率就越高;反之,對外貿易經濟效率就越低。#p#分頁標題#e#

同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概論類似,對外貿易經濟效率也具有三個層次的內涵:(1)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活動的產出與所投入之比,這是對外貿易的微觀經濟效率。例如,出口生產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可以一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降低產品的廢品率,在不需要增加較多投入的情況下便可能獲得較多的產出,于是,出口生產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就提高了經濟效率。(2)單個行業的對外貿易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時期單個行業內所有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活動的產出與投入之比,這是行業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率。(3)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所有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活動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在開放經濟中,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率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經濟效率的重要內容;提高外貿企業經濟效率是提高單個行業對外貿易經濟效率的基礎,而這兩者又是提高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率的基礎。當然,影響對外貿易經濟效率的因素也是復雜多樣的,同時影響不同層次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率的因素也是不同的。提高對外貿易的宏觀經濟效率,就是要以較少的經濟資源投入通過國際交換來獲得較多的產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如何通過發展對外貿易以促進國民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的問題。從整個經濟社會來看,經濟社會所關注的是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率的提高,而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率的提高又會通過市場競爭影響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推動外貿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如此循環往復,在完善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外貿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理性動機就會推動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率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經濟效率的提高。如果缺乏公平競爭的、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外貿企業就缺乏通過實現技術創新來提高經濟效益的內在動力,或者通過“尋租”之類的非公平競爭的方式來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對外貿易的發展就不可能推動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率和整體國民經濟的經濟效率的提高。因此,最為重要的是社會經濟要形成公平競爭的、完善的市場環境,并促使外貿企業具有追求較好經濟效益的內在動力。

三、當前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對該概念進行重新界定的重要意義

以上分析表明,當前有關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概念實際上混淆了經濟效益與經濟效率的概念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得人們對于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認識出現一定的偏差,也難以根據當前的概念來分析如何提高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和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率。筆者認為,當前的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益概念基本上就是本文的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率的概念;然而,根據本文的概念界定,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益和對外貿易宏觀經濟效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通過重新合理定義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義:首先,能夠從理論上分清楚對外貿易經濟效益與對外貿易經濟效率這兩個不同的概念,運用這兩個不同的概念,能夠分別明確政府部門與外貿企業在當前不斷深化發展的中國市場經濟中的不同目標與作用。政府部門的目標與作用并非一定要取得較高的行業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和對外貿易的宏觀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場競爭環境,要通過深化改革以及實施合理的宏觀調控來促使企業通過實現技術創新追求對外貿易微觀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第8篇

關鍵詞: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微觀規制;結構調整;政府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規劃、金融、財政之間相互配合和制約的經濟機制,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實現對國民經濟運行的綜合協調與控制,是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目標。除此之外,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落實國家規劃提出的各項具體任務,調整經濟結構和調節社會分配,還需要與產業政策相配合,保持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深入持久地做好各項微觀規制的基礎工作。

一、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整

實施宏觀經濟管理是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其中,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是政府經濟管理的兩大基本方面。通常政府實施的宏觀調控主要是指對國民經濟運行總量調控,政府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的調整則屬于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微觀規制。保持國民經濟運行的良好態勢,即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需要政府進行宏觀總量調控。宏觀總量調控又稱價值調控或信貸調控,是對社會總供給價值層面的調控,是通過控制貨幣總量而實現的對國民經濟運行的調控,其對宏觀總量的調節是要達到對宏觀供給總量控制的直接目的,并以此間接約束社會總需求。宏觀總量調控的具體控制力表現在對貨幣發行總量、信貸供給總量、證券市場規模等方面價值總量的控制上及對銀行儲蓄和貸款的利率、銀行法定準備金率的直接變動。宏觀總量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重要表現,是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擁有宏觀總量調控的職責,卻并不需要天天運作這種對宏觀經濟干預的職能。只有在國民經濟運行態勢偏離正常狀態和秩序時,即社會總供求出現明顯失衡時,才需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對國民經濟總量進行必要的價值調控。宏觀總量調控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由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踐證實的。根據新古典理論,包括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政府的宏觀經濟職責只在于維持市場秩序,讓市場的價格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由市場利率和價格的升跌來調節投資、消費、信貸等等,政府不應為減少周期波動、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等目的而對市場的價格信號和資源配置進行直接干預。盡管至今在宏觀經濟理論的研究中,還有不少人傳承新古典理論,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宏觀調控,但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排斥政府作用,反對政府宏觀調控的聲音早已銷聲匿跡。

需要明確的是,宏觀總量調控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而宏觀總量調控的有效性是有局限的。這就是說,在政府發揮宏觀經濟管理作用中,總量調控的作用是顯著的、必要的,但卻不能解決國民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所有問題,不能取代政府其他方面的宏觀經濟管理作用。就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兩大基本面來說,總量調控只能解決總量問題,即解決經濟的過熱或過冷問題,解決投資總規模的過大或過小問題,解決國民經濟發展已經或可能偏離基本運行軌道的問題,等等,不能用于解決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因此,不能將經濟結構調整混同于宏觀總量調控,不能期望通過總量調控改變國民經濟結構,總量調控肯定影響經濟結構調整,但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區別于宏觀總量調控,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可用總量調控替代且不同于總量調控的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內容。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包括物質生產,也包括勞務生產。兩大部類的平衡包括國民經濟運行中所有產業供給與市場需求間的結構平衡。這種結構平衡不僅是在價值層面上探討總量平衡關系,而是對實際生產能力的結構的適當要求,并在整個國民經濟運行范圍內要實現結構平衡。這其中,所有的供求結構平衡都源自生活消費品的供求結構平衡要求。正是從滿足生活消費的需求出發,才產生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結構平衡要求。這就是說,為實現生活消費品的供求結構平衡,其他所有方面的產品供求結構都只是一種邏輯對應關系,即都是在生活消費品生產適當的基礎上一層接一層展開的生產消費品的生產供給與市場需求間的結構對稱要求。由于生產生活消費品是生產的最終目的,生活消費品的供求結構平衡是社會最基礎的供求結構平衡,所以,在調整社會生活消費品需求方面,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結構平衡的影響最為基礎和最有連鎖反應效力。

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應從滿足社會生活消費品需求出發,不斷地對國民經濟的結構進行調整。這種結構調整與總量調控有別,是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中微觀規制的重要方面。

二、微觀規制的基本特征

對國民經濟進行結構調整屬于微觀規制。微觀規制包含調整結構,卻不只是表現在結構調整方面,還有更多內容。但表現在國民經濟運行多層面上發揮的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作用,微觀規制不同于宏觀總量調控的特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長期性

宏觀總量調控基本上是短期性的,而進行結構調整的微觀規制具有長期性特征。在實際工作中,不論政府的微觀規制表現在國民經濟運行的哪個層面,都是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必須長抓不懈的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樹成指出:“節能減排,以及把住土地閘門等,本屬于政府的微觀規制職能。我們常說把住兩個閘門:一個是信貸閘門,一個是土地閘門。信貸閘門屬政府的宏觀調控問題,而土地閘門屬政府的微觀規制問題。但由于政府的微觀規制是‘政府’的職能,很多人就將其視為‘宏觀’問題而歸入宏觀調控職能中。這樣一來,不利于節能減排和把住土地閘門的貫徹執行。因為宏觀調控是針對經濟運行的短期波動和變化而采取的措施,根據經濟形勢的‘冷熱’變化,其方向和力度可以時松時緊。但節能減排和把住土地閘門等這些屬于微觀規制方面的長期任務,卻不能時松時緊,而必須‘長’抓不懈。現在,一些地方由于抓緊了節能減排和土地利用等審批工作,因此經常有人問,什么時候宏觀調控可以轉松。其意思是,什么時候節能減排的審批門檻和土地閘門可以放松。所以,要把節能減排和把住土地閘門等這些政府的微觀規制從宏觀調控中剝離出來,以利于‘長’抓不懈,下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p>

(二)針對性

宏觀總量調控對微觀經濟實體的影響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而不具有局部的針對性;而微觀規制在國民經濟運行各層面的作用都具有約束被規制者的針對性,即其作用不是泛泛地鋪天蓋地,而是針對具體的局部解決具體的規制問題。如,結構調整要解決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就要有針對性地對鋼鐵產業進行有效規制,做出具體的減少產能的安排并落到實處,直至達到調整目的。

(三)績效性

宏觀總量調控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影響具有時效性,一旦情況發生變化,宏觀總量調控必須極為迅速地隨之變化,而在此之前的調控即失去時效,不再有延續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微觀規制是長期性的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具體內容,因此,微觀規制具有政府實際工作成果的績效性,是長期的工作積累,與宏觀總量調控的時效性有所不同。如,政府對土地資源的微觀規制,是長年不斷的工作內容,而控制好土地資源,就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工作的重要績效。

(四)法制性

宏觀總量調控是對國民經濟運行做出的價值調控,雖然是依法實施的經濟調控,但這種調控并不體現具體的法律規制,而更多的是經濟政策層面上的直接反映。因此,準確地講,宏觀總量調控表現出很強的政策性,是國家主要宏觀經濟政策走勢的集中體現。但對微觀規制來說,不論是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據具體的法律法規條款辦事,不可能脫離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微觀經濟實體進行規制,因此,就這一點而言,與宏觀總量調控具有的政策性表現不同,微觀規制具有鮮明的法制性,表現為任何規制都要嚴格地按相應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如,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于是,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作為具體承辦的政府部門就要依法接受有關經營者集中的申報,嚴格制止未經申報的經營者集中。

(五)基礎性

宏觀總量調控治標不治本,因此,具有時效性和熱點性,而不能在對國民經濟的調控中直接觸及和解決運行基礎的建設問題。凡進行宏觀總量調控,都必定要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成為一段時間內的經濟熱點問題。但與宏觀總量調控的治標不治本不同,政府承擔的各方面的微觀規制任務,都是既治標也治本,而且重在治本。所以,嚴格的說,政府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實施微觀規制是為解決國民經濟運行中各方面的基礎問題,具有基礎性特征。如,政府對電力業務許可證的頒發,就是一種基礎性的規制電力行業經營與發展的宏觀管理手段,可以通過這一手段的運用達到有效約束電力行業的發電企業、輸電企業和供電企業的生產規模、技術進步、網點分布等直接的規制目的。

三、微觀規制的多層面表現

政府微觀規制負責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多層面進行調整。其職責是市場經濟體制的賦予,是國家法律的規定,是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落實。

(一)調整經濟結構

保持經濟結構平衡是保持國民經濟運行良好態勢的基本面。微觀規制的長期任務之一就是保持經濟結構平衡,因此,政府微觀規制的工作重點就是要不斷地根據經濟運行的情況變化調整經濟結構,基本實現國民經濟運行中經濟結構的動態平衡。通過具體的協調工作,運用適當的產業政策,政府調整經濟結構微觀規制的成效表現為:一方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保持市場供求結構的基本平衡。

(二)配置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除土地資源外,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還有:石油、煤炭、礦山、河流、風力、海洋、森林、野生動物,等等。耕地是最寶貴的土地資源,保護耕地是全國人民的神圣使命。按照憲法的規定,農村耕地是農民集體的生產資料,歸農民集體支配。但各級政府對農村耕地的保護是義不容辭的,必須落實到實處。無論何時何地,保護耕地都是政府微觀規制的重要任務,是政府經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土地及其他非農民集體所屬土地由各級政府負責支配。政府對土地資源的配置是重要的微觀規制權力,是政府參與國家經濟建設和干預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只要政府把好土地使用關,就是做好宏觀經濟管理中最基礎的微觀規制工作,就可基本保障國民經濟運行在實體經濟領域不發生大問題。至于其他自然資源的宏觀配置,也是均由政府的各專職部門負責。肩負重任的政府職能部門必須依據國家法律,認真履行微觀規制職責,按國家規劃妥善配置各類自然資源,以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

(三)創辦政府企業

政府企業亦稱公營企業、公共企業、公企業,是政府財政直接投資設立的企業。歐洲共同體在1980年的法規指南中明確地對各個國家都存在的公營企業,即政府企業,界定為:政府當局可以憑借它對企業的所有權、控股權或管理條例,對其施加直接或間接支配性影響的企業,而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創辦政府企業可直接調整國民經濟結構,穩定和維護市場秩序,滿足居民對某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所以,政府企業屬于規制經濟范疇,是政府實施微觀規制的重要方面,是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的重要表現。在世界各國,幾乎無一例外,都存在由政府企業構成的規制經濟,只是各國之間的規制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有些差別。目前,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是,中央政府企業的數量相對減少,而地方政府企業的數量相對增多。只要直接為民眾服務的責任在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就有責任設立企業以滿足社會需求。有關國家安全的生產部門,自然壟斷行業及提供重要的公共產品與服務的產業,應是政府設立企業的主要領域。

(四)實施行政管理

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微觀規制對國民經濟運行的服務還表現在需要實施多方面的必要的行政管理。

1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工商行政管理體現政府部門對微觀經濟實體進入市場經營的基礎服務,為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及其他必須辦理的手續。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服務是微觀規制,也是對企業資格的確認。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政府要對微觀經濟實體的各方面服務做到周全而細致。

2就業資質管理。在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必定要突出表現政府的微觀規制作用。這就是政府要對勞動力進行社會保障性質的就業培訓,還要對各種就業的資質給予確認。政府的這方面工作亦屬于微觀規制的內容。這是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中對勞動力市場給予的規制,是政府引導勞動力市場走向規范的重要舉措。

3行政許可證管理。建立行政許可證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微觀規制內容。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建立的行政許可證制度是我國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中微觀規制的重要內容。由中央政府授權的各專門機構實施的各類行政許可證管理對規范市場和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4反壟斷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建立的政府反壟斷組織機構,負責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反壟斷管理。政府的此項工作屬于微觀規制,是市場走向成熟時產生的微觀經濟對政府行政管理的特定需求。

5文化市場管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政府對文化市場的行政管理是一種特殊的市場管理。因此,政府對文化市場的行政管理也屬于政府微觀規制。在這一領域,政府的管理工作含有十分復雜的規制內容。做好文化市場的規制工作,對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6價格管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絕大部分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要市場化,但還要保留一小部分政府管制價格。依據相關法律,政府對這方面管制價格的行政管理,也屬于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微觀規制工作。

(五)保護生態環境

保護生態環境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政府的微觀規制職能必須體現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具體工作中。十一五規劃綱要指出:各地區要切實承擔對所轄地區環境質量的責任,實行嚴格的環??冃Э己?、環境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各級政府要將環保投入作為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并逐年增加。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行清潔生產審核、環境標識和環境認證制度,嚴格執行強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斷面水質考核制度。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和企業環保信息公開制度,鼓勵社會公眾參與并監督環保。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建立社會化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運用經濟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發展事務,認真履行環境國際公約。

(六)保護知識產權

保護知識產權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極其重要的政府微觀規制內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各級政府保護知識產權的微觀規制工作,十一五規劃綱要要求做到:加強公民知識產權意識,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加強計量基礎研究,完善國家標準體系,及時淘汰落后標準。優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發展專利、商標、版權轉讓與、無形資產評估等知識產權服務。

四、微觀規制的放松與改善

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中,微觀規制是重要的基礎,也是政府工作職責的表現。根據國民經濟運行不斷變化的情況,政府的微觀規制運作也要適應變化的情況及時做出放松規制或改善規制的相應安排。

(一)微觀規制的放松

實施微觀規制是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對國民經濟運行各層面不同程度的強化干預的表現。在國民經濟運行較為順暢的時期,政府微觀規制的干預范圍可以有所收縮,干預強度可以有所減弱,這就是所謂的微觀規制的放松。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投資設立2000多家政府企業,專門生產軍火和其他軍用物資,待戰爭結束后,這些企業全部被政府賣掉,這就是微觀規制放松的典型實例。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中,根據發展的需要,如果將一項原先政府嚴格規制的項目降低控制強度,那就是單一項目的微觀規制的放松。如,在我國改革后,起初是政府管制全部旅游景區的門票價格,而現在只是對少數著名旅游景區的門票價格進行管制,這就是比較明顯的政府微觀規制的放松。

第9篇

本文以本項目任務一為例,介紹“認識水分子,構建分子模型”項目的實施策略。

一、任務一的地位及活動

項目“構建微觀模型――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旨在讓學生從兩方面認識物質。(1)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①從認識水分子到構建分子模型:從分子角度認識物質分類(純凈物、混合物)及變化。②打開原子結構內部,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認識組成物質的規律:由認識原子的內部結構到關注核外電子排布,進而理解原子成分子的核心規律――化合價。(2)物質是由元素構成的。從原子的角度連接對元素的認識,建立宏觀與微觀之間的關聯。進而從元素角度認識物質組成,認識元素質量與物質質量的關系。

(一)任務一在本項目中的地位

任務一是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體安排上,任務一選擇了常見物質水的組成研究作為學習活動的主要素材,從熟悉的物質切入,學生比較容易進入狀態。在科學方法方面,從宏觀物質水到微觀水分子,在實驗探究中根據宏觀實驗現象推理分析物質的微觀構成,再利用模型模擬引導學生通過建立模型的方式認識并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進而更深入地理解宏觀物質的性質,搭建宏觀與微觀研究的橋梁,形成從微觀視角看物質的角度。在學習過程中首次融入大量化學史閱讀活動,希望在教師的示范和引導的基礎上,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技能,通過閱讀完成相應的活動任務。在學生的認知體系方面,任務一將學生的認知引入到了微觀世界中的分子和原子的層面,研究了分子及分子的變化、原子的重組等學科核心知識,與后續的原子結構及元素的學習形成逐漸深入、連貫一體的認知體系。

任務一中的核心活動實驗探究、模型模擬、閱讀等是本項目后續學習中常用的學習方式,因此,任務一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思路方面為后續學習作了比較細致的鋪墊。

(二)任務一的核心活動

本任務分為三個活動:活動一,探究水的組成,提煉科學方法,獲取科學證據;活動二,模擬水的分解和化合過程,構建分子模型,建立假說與模型;活動三,讀科學史故事,學科學智慧。閱讀對物質微觀組成的研究歷史,分析假說、模型、證據之間的關聯,理解科學本質。

活動一有兩個核心活動:一是科學閱讀、重返對水的研究,進一步鞏固科學閱讀的方法,提煉研究水的科學方法;二是在理解科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水的電解實驗探究。活動二包含兩個核心活動:一是從模擬水的分解和合成實驗,構建水分子模型;二是從水分子模型到構建分子模型,從分子的角度來認識物質與反應?;顒尤袃蓚€核心活動:一是科學史的閱讀,讓學生進一步反思活動二中分子模型的建立的假說前提,進一步明確閱讀方法;二是通過交流研討活動,體會科學家的研究過程,讓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顒尤梢噪S著教學需要進行調整??梢栽诨顒佣虒W之前,讓學生在閱讀資料的基礎上構建水分子模型,并明確分子模型構建的前提。也可以放在活動二教學之后,讓學生反思分子模型構建的前提。

二、任務一中的活動二教學實錄

本項目的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化學史的教學和模型構建的教學?;顒佣M水的分解和化合過程,構建分子模型,是在提煉化學史核心研究思路的基礎上,結合對常見物質“水”電解現象的微觀構建,其中模型建構的教學是本項目的最有特色的核心活動,對活動三的核心教學策略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詳細記錄活動二的教學實錄,并進行效果評價和反思。

教學實錄

第一階段:啟動活動

【師】通過電解水及相關實驗,我們獲得了哪些認識?還存在哪些疑問?

【生】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通電可以使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兩種氣體的體積比為2:1,氫氣可以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由此確定了水的組成。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兩種氣體都是無色的。化合和分解都是化學變化。

存在的疑問:水分子的微觀構成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實驗中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

【師】你們對兩種氣體的體積比為2:1有什么猜想?

【生】可能等于質量比,可能等于分子數目比,可能等于分子體積比……

【師】今天我們嘗試用模型模擬的方法繼續認識水及相關問題,請大家先閱讀教材中模型模擬中的內容。

第二階段: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一】模擬水的分解和合成。

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前面實驗探究的結果進行模型模擬活動。

1.分組活動后模擬的結果及解釋:

敘述你的依據:

水電解時產生氫氣和氧氣,且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

2.交流與討論。

意見一:兩個方案都對,都符合氫氧2:1。

意見二:方案二更準確,因為氧氣是O2,應該是兩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氧分子。

意見三:兩個方案都有疑問,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一定等于它們的分子數目比嗎? 分子有大有小,體積可能由分子本身的大小決定。

有的提出問題:H2O和O2中的數字2是什么意思?

3.閱讀資料并進行模型修正。

修正后的結果一:方案一錯,方案二對。

結果二:好像只有氣體的體積與分子數目成正比,是不是氣體有特殊性?

結果三:聯想到氣體分子間間隔很大,所以氣體在計算體積時分子本身的大小差異可以忽略了。

結果四: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表示每個分子中含有幾個該原子,右下角沒有數字的表示1。

4.活動小結。

【生】我們認識了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我們認識了常見的氣體單質氧氣、氫氣、氮氣等都是由兩個相同的原子構成一個分子。認識了化學式的含義。

【生】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氧氣和水這樣常見的物質的分子式,也常常覺得自己知道分子和原子是怎么回事,通過今天的活動才真正理解了分子式的含義,明白了理解和記憶的區別。

【生】氣體體積是宏觀的結果,分子是微觀世界,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聯系很緊密也很奇妙。

【生】在科學史上科學家是怎么發現這樣的規律的?

【學生活動二】搭建分子模型,認識物質與反應。

在認識了水、氫氣、氧氣等分子的基礎上我們來模擬更多的分子,通過活動獲取更多認識。

1.模擬情況及學生獲得的認識成果。

(1)根據圖中的分子模型都能順利完成模擬任務。

【生】分子是有一定的空g構型的,不同的分子空間構型不同。

【生】分子中原子組成的比例不同。

【生】組成元素相同但比例不同,則是不同種分子,例如水和過氧化氫。

【生】如果把分子拆開,物質就發生變化了。

對于將各組的氨氣分子堆在一起,將各種不同的分子堆在一起的活動,學生說:同種分子放在一起這種物質是純凈物,不同的分子放在一起就是混合物。

對于將分子緊密堆積在一起和分散開來,學生說:固體和液體分子之間距離小,氣體分子之間距離大。如果將液體加熱沸騰蒸發,分子不變,但分子之間的距離變大,如果氣體冷凝為液體,分子之間距離變小,這樣的變化是物理變化。

(2)模擬氫氣和氯氣生成氯化氫的過程后,學生說:每個氯氣分子由兩個氯原子構成;化學變化是將原有的分子拆成原子,然后原子再組合成新的分子的過程。

2.小結活動成果并結合書中資料梳理學習內容。

(1)認識了分子的定義、原子的定義。

(2)認識了分子組成、分子式含義等知識。

(3)認識了純凈物與混合物的本質區別。

(4)認識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

3.活動小結。

模型建構是一種常用的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我們認識微觀世界時,由于其微小到看不見摸不著,借助模型建構可以將微觀世界中的某些信息清晰地展現出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認識,展開想象,也給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階梯。

第三階段:師生總結

【師】我們在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的過程中,既需要關注定性的信息,更需要關注定量的信息。實驗結論中的定量信息往往會引導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其實在科學史上構建分子模型的歷程也經歷了很多曲折。在后續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活動來了解科學家們建立分子模型的歷程。今天的活動中同學們能夠積極參與,敢于質疑,激烈討論,這些都是非常棒的科學研究必備的素質,希望大家在后續學習中堅持并做得更好。

【生】通過實踐活動完成學習很有意思,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習中思考的東西更多,原來以為化學式背下來就行了,沒有意識到化學式里還有這么復雜的問題。

【生】通過今天的活動輕松且清晰地認識到原來學過的兩組概念:純凈物、混合物;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從分子的角度認識到了兩組概念的本質區別,使概念的學習有了通透感。

三、教學效果評價與反思

1.學生的表現給我們的啟發。

在此搭建模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在生活中學生都知道水分子的組成是H2O,而且學生內心是認可元素守恒的,因此學生才能夠提出方案一。此時,學生可能并沒有和宏觀的體積比例建立關系。所以此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表達在模型構建中每一個圖形以及其比例關系(如2:1)的意義。這樣的討論加深了學生的思維活動程度,體現項目學習中學生為主體的特點。而且,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基于活動體驗建構知識,從原來的記憶物質的化學式到理解化學式的含義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轉變。例如學生都記得氧氣的化學式,但在推理的過程中卻只有少數學生能正確應用化學式輔助推理,在討論過程中當有的學生提出一個氧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構成的觀點時,大多數學生才恍然大悟地意識到氧氣(雙原子分子)化學式的含義在這里的重要作用,并通過該過程更多地理解了化學式的含義。項目教學中更要關注學生的起點和發展點。

2.教材的教學轉化。

第10篇

廣博的知識是想象的來源,由于中學生知識經驗的缺乏,在頭腦中形成的有關物質的記憶表象少,進行再造想象的內容貧乏,影響了他們的微觀想象力。微觀知識相對宏觀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如果想象力較弱,這些知識對他們則毫無意義。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意義識記優于機械識記。針對這樣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努力培養學生進行意義識記。

我抓住微觀粒子運動特點,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微觀粒子的運動情況深刻細致地描述出來,并講清微觀粒子運動與宏觀物體運動的區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微觀想象,對一些不準確的說法,如例1中的“黃沙與石子混合,面粉與大米混合后總體積變小”進行了改正,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了動畫,利用動畫講解后,果然清楚明了。

在教學中,我還列舉各種各樣宏觀的現象,幫助學生用微粒觀點來解釋,以豐富學生微觀想象的經驗,讓他們頭腦中儲存較多的微觀表象,而微觀表象越多,學生就越容易進行微觀想象活動,越容易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達到知識經驗與記憶能力同步增長,實現良性循環。

為了在微觀與宏觀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使學生的思維能流暢地在它們之間轉換,在教學中,我常通過比喻、模型、Flas演示等方法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增加大量而正確的表象儲備,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元素與原子的關系用“水果與蘋果的關系”來比喻;金剛石、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用兒童玩的球棍積木搭出圖形;而計算機為“將微觀知識宏觀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我通過各種途徑制作出動畫,將微觀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他們的理解力,使學生能借助于再造想象重現別人的微觀想象表象,并以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微觀想象表象,促進相互交流。

二、 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增強化學思維能力

人類對于微觀世界的認識是通過宏觀現象開始的,我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和化學實驗著手,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假設、證明、歸納、演繹等思維活動來解剖宏觀的化學現象,獲得對化學微觀粒子的科學認識,推動微觀想象表象的建立。

如在學習“分子的運動”時,我設計出“鐵樹開花”的實驗,在學生一片驚訝聲中,棉花由白色變成紅色,然后我在濃氨水中滴加酚酞,酚酞變成紅色,于是學生知道濃氨水能使酚酞變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我不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同時設計一個對比實驗:將裝置中的濃氨水換成石灰水,但是石灰水不變色!而在石灰水中滴加酚酞,酚酞也變成紅色,這是怎么回事呢?在學生一片憤悱之中,我請學生分別聞濃氨水和石灰水的氣味,他們發現濃氨水有刺激性氣味,而石灰水沒有。這時宏觀現象的鋪墊水到渠成,于是我很方便地引導學生從微觀上找原因,這樣組織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此外,在學習原子結構時,為了增強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我設計了“原子結構模型的科學探究”,先創設情景,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引導他們想象出各種各樣的原子的結構。在此基礎上,一步一步地將原子模型出現重大突破時的實驗事實呈現給學生,如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等,讓學生自己發現已有模型與實驗事實的矛盾點,從德謨克利特的哲學概念上的“原子”出發一直引導學生探究出道爾頓模型、棗糕模型、行星模型……,不斷修正、豐富、發展對化學微觀粒子的想象。在探究的過程中,使學生對化學微觀粒子的真實情況認識得越來越深入,細致、全面,而且在思維探究的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用發展的眼光、辨證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一切:物質世界中還有很多奧秘等著后人去揭開,今天認為正確的理論,到了若干年后,可能會被后人重新認識。而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前仆后繼,科學才會發展到今天的水平,也必將向更高水平邁進。

三、 培養學生微觀想象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神秘的微觀世界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似乎離現實生活太遠了,難以引起學生探求微觀奧秘的興趣,也就難以發展微觀想象力,感知理解能力也比較弱。在教學中,我也發現,當學到微觀知識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打不起精神,即使仍然認真學習的學生,也是付出了很多的意志努力,學的苦,學的累,那么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出現分化當然在所難免。

第11篇

    物質的對立統一性是物質的根本性質。物質在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所有的具體性質都基于物質的對立統一性,都能夠被物質的對立統一性所概括。

    物質的對立統一分質的對立統一和量的對立統一,兩種對立統一是同時存在、同時變化的,只是認識的角度不同。物質的質指的是物質的性質,即物質在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所遵循的內在規定性。物質的性質分基本性質和特殊性質。物質的基本性質是指物質在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不隨時間的持續而改變的性質。基本性質是物質固有的性質,是判斷一存在形式是不是物質的標準?;拘再|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不可產生,不可消滅,也不可轉化,是同一的靜止的客觀存在。基本性質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這一部分基本性質不可脫離那一部分基本性質而獨自存在。物質的特殊性質是指物質在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隨時間的持續而不斷改變的性質,是區別一物質不是它物質的規定性。特殊性質不可脫離基本性質而獨自存在,基本性質是不同特殊性質統一到一起的原因。特殊性質是對立的存在,表現為可分割,可轉化。但是,特殊性質不可產生,也不可消滅,可轉化是指從這一特殊性質轉化為那一特殊性質。物質的基本性質是所有物質性質統一的原因。物質的特殊性質是物質性質對立的原因。對某一類物質而言,這一類物質共有的相同一的性質是這一類物質的類稱基本性質。類稱基本性質包括基本性質和這一類物質共有的相同一的特殊性質。當我們給某一具體物質定義的時候,就可以只給出這一物質的類稱特殊性質,并指出其歸屬的類。而其歸屬的類稱基本性質則在經典著作中加以定義。在某一類物質中,不同的物質由同一類稱基本性質來統一。如果這一類稱基本性質的內涵很多,那么,這類物質之間性質的統一性就很強。物質的量就是物質的空間。在緊密相鄰的若干物質中,它們共同擁有的大空間為它們的宏觀空間。它們在量上同一于這一宏觀空間。但是,它們每一個物質各自所完全擁有的小空間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它們在微觀空間上是對立的。如果若干物質,它們共同擁有的宏觀空間很小,而各自分別擁有的微觀空間都很大,那么,這些物質量的對立統一性就很強。在這種很強的對立統一性中,宏觀空間和這些微觀空間之和的差即縫隙空間就很小。

    統一是基于同一的存在而存在的。在性質方面,統一是利用抽象的同一的基本性質來統一具體的對立的特殊性質的。性質的統一,沒有基本性質的同一,就失去了統一的基礎;沒有特殊性質的對立,就失去了統一的意義,而只能叫同一而非統一。在空間方面,物質的內在對立性導致這一物質所擁有的同一個宏觀空間被這一物質的若干內層物質確定為若干個微觀空間。如果沒有這一宏觀空間,那么,這若干個微觀空間就失去了統一的基礎;如果沒有這若干個微觀空間,那么,這一宏觀空間的叫法是無意義的。因為它是最微觀的空間,當然是暫時的。因此,在性質和空間上都可以歸納為:對立和統一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對立也就沒有統一,沒有統一也就沒有對立,對立統一是在同一的基礎之上的對立統一。

第12篇

1. 基本概念

1.1 物質的變化。

(1)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2)化學變化:生成了其他物質的變化.

常見的物理變化:三態變化、機械分割、簡單的混合與分離、電燈發光發熱、金屬導電導熱等。

常見的化學變化:燃燒、金屬銹蝕、食物腐爛、釀酒(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注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辨析,從宏觀上看要抓住變化時是否有其他物質生成;從微觀上看要把握構成物質的粒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變化時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物質的形狀、狀態等發生了改變,構成物質的粒子也沒有變化,就屬于物理變化,否則就屬于化學變化.而伴隨變化的現象: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產生沉淀等只能作為判斷的輔助依據。

1.2 物質的性質。

(1)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等(可概括為色、味、態、兩點、兩度、兩性)。

(2)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穩定性、活潑性、氧化性、還原性、酸堿性、毒性等。

注意:區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時一定要抓住“是否需要發生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這個特點。

1.3 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的區別。物質的性質和變化是兩組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性質是物質固有的屬性,是物質的基本特征,是變化的內因(即變化的依據),而變化只是一個過程或現象,是性質的具體體現,即性質決定變化、變化體現性質.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在描述上是不同的,物質性質的描述在物質變化的基礎上增加了“可以或不可以”、“能或不能”、“容易或不易(難)”等說法。

1.4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從宏觀上看,生成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從微觀上看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與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對比,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從微粒上看,構成原物質的粒子本身并沒有發生變化。

2. 命題趨勢 作為考查概念的主要內容,物質的變化多為選擇題,且一般出現在試卷的前幾道題;對物質性質的考查,命題形式主要有選擇題、簡答題、填空題等題型.

聯系生活實際和同學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聯系典型的科技、新聞熱點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及其相互聯系和區別:根據題給新信息,分析歸納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成為中考命題熱點之一.近年來,從宏觀、微觀角度對題給物質的變化或性質進行描述或做出解釋的簡答題增多。

3. 典型例題

例1、下列著名詩句中隱含有化學變化的是( )。

A.白玉做床,金做馬; B.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C.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D.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解析:選項A、B、D均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野火燒不盡”有燃燒過程是化學變化。

答案:C

例2、請用下列描述物質的詞語填空(每空只填一個選項)。

a.可燃性; b.腐蝕性; c.氧化性; d.還原性; e.吸水性; f.酸堿性

(1)使用濃酸、濃堿等藥品時,應防止粘到皮膚或衣服上,因為它們有 。(2)在工業上常用一氧化碳冶煉金屬,因為它們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態氫氧化鈉常用作干燥劑,因為它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當煤礦礦井中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達到一定濃度時,遇明火會發生爆炸,因為甲烷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以物質的用途等為切入點,考查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物質的用途又反映物質的性質,只要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便會得出答案。

答案:(1)b; (2)d; (3)e ; (4)a

例3、下列文字描述了有關物質的變化和性質:①潺潺的流水能蒸發成水蒸氣;②水蒸氣可以變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變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鐵礦石冶煉成鐵;⑤鋼鐵可能變成鐵銹;⑥煤著火燃燒,殘余一堆灰燼。

請分析:其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號,下同);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本題時只要緊扣“物質變化的描述側重的是過程,物質性質的描述側重的是物質的能力”這一解題思路,便會得出答案。

答案:①② ⑤ ③ ④⑥

例4、把某種金屬用小刀輕輕切下一小塊放入盛水的燒杯中,觀察到該金屬能與水劇烈反應,并放出熱,本身熔化成銀白色的小圓球,浮在水面上,根據以上敘述,推斷該金屬的物理性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學性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大同市| 广州市| 新建县| 宁武县| 汉川市| 西昌市| 鄯善县| 大安市| 霞浦县| 蓬安县| 石河子市| 达拉特旗| 太谷县| 孝义市| 平顺县| 海城市| 丰宁| 娱乐| 英超| 佛坪县| 临城县| 泊头市| 大港区| 元氏县| 青川县| 江津市| 英山县| 福州市| 盘锦市| 云南省| 澜沧| 黑水县| 华容县| 仪征市| 育儿| 广元市| 同江市| 礼泉县| 犍为县| 天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