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7:24: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手術室常見手術的健康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者單位:133000吉林省延吉市醫院手術室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不在局限于手術室內,而走向了病房,走到了患者的身邊,使手術室護士工作更加人性化。手術對于患者是一種應激,患者在手術室雖只做短暫停留,但心理感受非常強烈,在這個過程中,手術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手術室護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手術室護士面臨的新課題,協助患者順利接受手術治療,取得患者很好的配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針對手術中麻醉給患者帶來的生理、心理變化,采取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切實做到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使患者心理得到穩定,生理處于正常,為手術順利進行創造良好條件。我院從05年開展健康宣教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健康宣教體會報告如下。
1 健康宣教在手術室實施內容
1.1 術前宣教
1.1.1 查看病歷 術前1 d巡回護士攜帶宣教資料到病房,查閱病歷,了解患者疾病情況,術前準備情況。如化驗單、檢查單是否齊全,有無術前討論,是否簽字,有無傳染病等。
1.1.2 自我介紹 到病房首先核對患者姓名、然后自我介紹,態度和藹,讓患者感到親切自然,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盡量采取簡單通俗的語言介紹有關手術治療的信息、手術目的、方法、麻醉方式。使患者對手術室的環境及自己將要面對的手術有粗略的了解。同時做好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以取得幫助和支持。
1.1.3 休息和保暖 告訴患者術前1 d淋浴,但要注意保暖;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免感冒引起咳嗽。同時注意休息并保證充足的睡眠。
1.1.4 過去史、既往史 詳細詢問平時身體狀況,有無手術史,在什么醫院什么時候做的何種手術;有無過敏史、高血壓史、心臟病或糖尿病史等。是否患過傳染性疾病,如肝炎、結核等[1]。
1.1.5 禁食、禁水 務必于手術前一天晚上10:00開始禁食、禁水,直到手術;以防麻醉時誤吸造成意外。
1.1.6 術日晨 進手術室之前把自己的貴重物品保管好,請不要帶入手術室,全麻患者囑其取下活動性假牙,未下留置導尿的患者術前應排尿,女患者不要化妝,涂口紅,以免影響術中病情觀察。如有月經來潮及時告知醫生,如用電刀體內不允許有金屬物,所以不能佩帶首飾、手表、眼鏡等,以防電擊傷。術前準備,如皮膚準備、留置導尿、下胃管等配合病房護士做好。手術當天,患者穿好患者服在病房等候,8 h左右由手術室護士推平車來接患者去手術室。
1.2 術中宣教
1.2.1 入手術室 患者入手術室后,護士首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然后面向患者,語言親切的和患者交談,如詢問昨晚睡眠情況、禁食、禁水情況,從而減輕了懼怕心理,緩解進入手術后緊張與生疏感[2]。
1.2.2 術前準備 到手術間后,協助患者挪到手術床,同時告知患者手術床窄,動作要慢,小心上床,不可隨意翻身,以免墜床。為防止術后切口感染,囑患者脫去患者服,暴露手術野。建立靜脈通路,操作輕柔,配合麻醉師擺好麻醉,穿刺時護士應站在患者的身邊,做好心理護理,以減輕患者緊張的情緒。防止患者在手術中受涼,手術室空調應調到適應的溫度20℃~25℃,濕度50%~60%,必要時在其肩部肢體及其他暴露部位加蓋敷料。
1.2.3 約束帶的使用 擺手術后將患者的手腳固定在床上,目的是防止術中手腳不自覺的亂動,導致傷口感染。側臥位時注意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置,保持呼吸道通暢,手術進行中注意觀察病情,術中常見牽拉痛,電刀的焦糊味、骨水泥刺激性氣味、骨錘敲擊的聲音、電鋸電鉆的噪聲,引起患者驚慌不安,導致血壓升高,呼吸加快,巡回護士應陪伴在身邊,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適當和患者交談,分散注意力。
1.2.4 交接班 手術結束后,巡回護士協助術者包扎傷口,幫助患者穿好衣服,遮蓋患者送回病房。回到病房后和病房責任護士交接清楚,如傷口情況、引流情況、輸血輸液情況。硬膜外麻醉患者去枕平臥6 h,全麻患者頭偏向一側,以防物的作用引起嘔吐誤吸、嗆咳窒息,最后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2 d再來探視患者。
1.3 術后宣教 術后第2天巡回護士對手術患者進行探視,了解手術患者切口情況,有無發熱,進食情況,大小便情況等。并詢問患者對手術的感受,向患者家屬征求對手術室有何意見和提出要求,以利健康宣教做得更好。
2 健康宣教實施效果
實行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識;了解手術室的概況;熟悉巡回護士、術者、麻醉醫師;術前準備充分如禁食水、無活動的假牙、無化妝、無飾物、排空膀胱、著裝整齊;心理狀態佳;了解一般的手術步驟,術中配合主動;術后隨訪;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100%。通過實施健康宣教,護士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面對各種相關的護理知識需要及宣教工作要求,護士們主動閱讀專業書籍,加強理論學習,拓寬知識面。為更多患者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存在問題與對策
我們在手術室實施健宣的過程中發現,由于手術室健康宣教內容片面、膚淺,缺乏自我保健、疾病預防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識教育;健康宣教方式單一,宣教多停留于口頭,影響了患者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宣教時機把握不當,對不同的對象應采取不同的宣教方法,對同一對象在不同的階段也應采取不同的宣教內容及方式。針對這些存在問題,我們應加強健康宣教,使患者充分認識健康宣教的重要性;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講解相關知識和護理技巧;選擇健康宣教的恰當時機。
4 體會
健康宣教是整體護理的一部分,健康宣教模式化的規范是為了更有效的將整體護理落到實處[3]。實踐證實在手術室實行有效健康宣教,使手術患者把握術前、術中及術后的健康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給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情感上的支持和幫助,可以使手術患者最大限度的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減少不良情緒造成的應急性不良生理反應和軀體并發癥的發生。在實施健康宣教的同時也能提高護士的自身素質,開拓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知識,使每一位手術患者得到最佳的健康宣教和最優質的服務。
參 考 文 獻
[1] 徐穎超.手術室健康宣教模式化的臨床應用.中國實用醫藥,2008,12(3):3536.
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需求,提供高水平的心理護理,這是提高護理質量的主要目的。在工作中貫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與患者交流時,要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用簡潔、清晰、平緩、柔和的語氣進行心理護理,解除患者的焦慮。要求做到“四心”:即愛心、耐心、細心、誠心。
了解手術患者常見心理需求及其溝通的技巧,并逐漸在臨床中實踐,有人采用情景溝通方法取得患者及家屬的支持。在心理護理過程中應遵循關注、真誠、尊重、人文等原則,護士要根據每位患者不同的職業、階層、地域、文化、民族、社會關系、經濟條件、政治文化背景、宗教等情況,利用所積累的知識正確評估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護理質量。
術前訪視
掌握每位手術患者的宣教內容,積極開動腦筋,積極創意,提出護理綱領,完善服務細節。
術前1天,接到手術通知單后,手術巡回護士即到病房,做自我介紹及手術室環境介紹,并全面仔細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家庭、信仰、文化、對手術的要求等情況,提供有關手術、麻醉及術后恢復過程的信息,從而消除不必要的猜疑、憂慮和恐慌心理,同時可有效減輕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術前訪視使手術室護士改變了以往只在手術臺上與患者接觸的傳統做法,讓患者感到一種親切感。護士從關心手術部位轉為關心患者個人,使患者在術前得到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層次的護理。術前訪視要善于觀察患者的言談舉止、面部表情、姿勢等,以了解患者的感受,最終達到消除患者術前緊張和恐懼心理的目的。
術中靜脈輸液的護理
溫馨的護理模式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或縮短不愉快的時間,達到愉悅的狀態。
提高護士的技術操作水平,使輸液穿刺1針見血率達100%。對特別難穿刺的患者,請有經驗的老護士進行操作。
進行靜脈穿刺時,要充分向患者解釋操作的必要性及目的,對患者的合理要求要盡量給予滿足。大多數手術是多路補液,在麻醉前先給予小針頭輸液,減少痛苦,以供麻醉用,麻醉后再給予粗針頭輸液;規范穿刺技術,盡量避免操作不慎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痛苦,靜脈輸液完畢后給患者蓋好衣被,囑家屬若有事時護士會隨時幫助,告知護士是可以依賴的。若是在手術間進行靜脈穿刺,要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及穿刺部位的異常等。對老年人要理解他們的生理特點,多一點耐心和同情心,聲音稍大一些,用尊稱;對脾氣暴躁的患者,我們采用非語言溝通,給予微笑或沉默。
及舒適的護理
術前準備工作改由護士陪同下進入手術室,躺在手術臺上,麻醉后再進行操作,既減輕痛苦,又體現了人文關懷。
患者入室后,首先由前一天訪視的巡回護士熱情親切地迎接患者,術間要提前調試好溫濕度,環境安靜整潔,平穩地將患者送至手術床上,一切操作穩、準、輕,術前用藥后如患者感到口渴、口唇發干不適,可用棉簽濕潤口唇,緩解患者的不適。擺放前將所有用來維持的床架、床擋、床撐等均加上襯墊,以降低患者的生理不適感,防止壓迫神經和血管。如仰臥,注意兩上肢外展應小于90°,并為舒展的雙臂墊蓋包布和面墊,防止大量輸入液體或臂叢神經損傷造成患者的痛苦。截石位時,兩腿分開的角度不宜過大,大約100°,在下肢各支撐處墊好枕墊。擺放仰臥垂頭時,頸肩部應固定頸托,并采取頭高腳低位,以緩解患者的不適。
對于術中要留置尿管的患者,首先應該告訴留置尿管的過程和可能出現的情況如漏尿、膀胱痙攣等,最好在麻醉之后進行,可以減少患者插尿管過程中的不適。操作時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粗細和材質的尿管,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尿道黏膜,注意觀察引流情況,發現漏尿和堵塞時及時處理。嚴格的無菌操作可以減少感染的機會,減少術后病人的不適。
對有孤獨感和恐懼感的患者,巡回護士應予以親切的關懷、安撫。如握住患者的手,以增加舒適感和緩解顧慮。術中,患者常會感覺自己喪失了尊嚴,因此在麻醉后和術中注意遮蓋患者,并予以保暖,盡量減少身體的暴露。對骨科患者,當需要電鉆時,告知清醒的患者電鉆的聲音及鉆動骨頭的感覺,以減少心理不適感。
術畢,用溫鹽水擦凈患者傷口周圍的血液及消毒液痕跡,為患者蓋好衣被,注意保護、遮蓋,約束好患者,搬動患者時注意傷口和各種管路的保護。妥善護理靜脈輸注液體,安全平穩地將患者送回病室。有人認為對全麻意識還尚未清醒的患者,首先應向患者家屬告知手術非常順利,以便及時通知患者本人。若是清醒患者,應首先告知其手術非常順利,以使其放心,利于恢復。
術后健康教育
【關鍵詞】 健康教育;外科護理;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307-01
健康教育在外科整體護理中占重要位置。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健康教育,可幫助患者及家屬形成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了解必要的醫學知識,配合治療,有利于病人身心健康,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1 健康教育的內容
1.1 入院宣教: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時應熱情接待。不僅要詳細介紹入院須知、病區環境、主管醫生和護士,讓患者盡快熟悉醫院環境及有關制度,進入患者角色。責任護士通過與病人及家屬交談,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況,針對他的心理問題給予心理疏導,走進患者的心里,提升了患者滿意度,體現了護理的重要性。
1.2 術前宣教:手術前護士要向病人耐心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效果、手術前準備的目的及意義,手術當天責任護士將患者送到手術室,通過有效溝通,建立和諧醫患關系,消除對手術的恐懼,積極的配合,增加對手術治療的信心。給病人以情緒上的支持和鼓勵,同時指導病人進行特殊的行為訓練如放松訓練,調節病人的焦慮情緒[1]。
1.3 術后宣教:術后返回病房后由責任護士全程負責護理,術后指導其飲食、、切口、用藥及各種管道的護理,講解早期下床活動的好處,讓其主動配合,預防并發癥,促進康復。示范訓練主要用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和自護功能[2], 如: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告 知家屬協助患者翻身叩背,按摩患肢,被動運動的方法,教與學互動,共同參與。
1.4出院宣教:出院意味著疾病的好轉或痊愈, 但并不意味著病人已恢復至健康。因此對即將出院的病人予以健康指導很有必要。應根據病人的疾病及手術的不同, 心理狀態不同分別作好各種健康指導著重給病人作提高自理能力、預防疾病復發、堅持功能鍛煉、自我保健、及繼續治療中的注意問題及飲食等等使病人出院后繼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治療效果更加鞏固。
2 總結
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護士成為醫院健康教育的主體,擔當患者的照顧者、教育者、咨詢者,做健康教育的管理者是新時期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3]。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能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病人出院后有了正確的生活方式,降低了疾病的復發率。通過健康教育與患者達到有效溝通,提升了患者滿意度,讓患者更加了解我們的工作,提高護士在病人心中的地位,體現了護理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李貞梅,外科手術病人心理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5(21):71
【關鍵詞】兒童斜視;圍手術期;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220-02
斜視是指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一眼注視目標時另一眼偏離目標,表現為眼位不正。斜視手術不僅是為了外觀,更重要的是將斜視矯正為正視位,此手術應在兒童視覺發育的可塑期內施行,以期達到功能性治愈。
對斜視矯正術患兒采取術前、術中及術后的優質護理以及開展的相關健康教育,是對患者的順利康復具有重大的意義。
1 一般資料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已為182例患兒進行了各種類型的斜視矯正術,其中男85例,女97例,年齡5歲~13歲,兒童占大多數,通過矯正手術,以及我們采取的優質護理措施,患兒均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2 方法
外斜視采用外直肌后退或(和)內直肌縮短術;內斜視采用內直肌后退或(和)外直肌縮短術。
3 護理措施
3.1 術前護理
3.1.1 健康教育
首先,許多患兒年紀較小,因患斜視,常被別的小朋友所嘲笑,甚至被人送給“小斜眼”的不雅外號,從而對其產生影響,造成他們自卑與羞躁的心理。還有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對子女無暇顧及,等孩子長大后才求治,但為時已晚,不能恢復視力和立體視覺。對于斜視手術知識患者及家長了解極少,有緊張、焦慮、恐懼心理,尤其是年齡較小,需全麻的患兒,家長更是顧慮重重。針對患者及其家長的心理狀態,我們利用小冊子、掛圖,向患者及家長一一詳細講解手術原理、方法、手術過程及設備,介紹手術醫生,結合術后康復實例增加患者及家長對手術成功的信心及安全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配合手術。
其次,由于環境的變化,兒童患者入院后都普遍的對醫護人員產生陌生和恐懼的心理,我們要根據不通年齡段的兒童患者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方式,與兒童患者的父母充分的溝通,并且盡最大的可能滿足他們的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辦法,引導、分散兒童患者對手術的注意力,并且改變他們不配合的情緒,使兒童患者安靜的休息,通過我們耐心細致的講解來消除他們對手術的恐懼心里,并且博得他們的信任。
3.1.2 護理措施及其他準備
術前要完善各種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癥。于手術前再次檢查斜視角及兩眼視機能,決定和復核手術眼、手術肌肉及手術方法。尤其對不能配合的幼兒,檢查不僅費時較多,而且必須耐心、仔細、多次檢查才能獲得可靠的結果。測量體重,小兒體重是麻醉給藥、術中輸液的重要依據。檢查心電圖、血尿常規、肝功均在正常范圍內。注意有無結膜炎、麥粒腫、慢性淚囊炎等,如有先進行治療。
術前應注意強調保暖,防止患兒感冒。提示飲食和腸道準備:特別強調全麻手術前4小時禁水,6至8小時禁食及全麻床后完全清醒串兒才能進食的重要性。根據病情、年齡選擇麻醉方式。術前滴抗生素眼藥水1 d~2 d。
3.2 術中護理
3.2.1 心理輔導
手術當日兒童患者不宜過早的接入手術室。等各項手術準備工作都完成后,在將兒童患者接入手術室。在這個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該準備一個兒童患者喜歡的故事,分散兒童患者的注意力,消除他們恐懼及緊張的心理。進入手術室后,手術器械盡量避免出現在兒童患者的視線內,以免導致兒童再次出現緊張恐懼的情緒,當兒童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醫護人員應該時刻陪伴在患者身旁,主要是為了避免,兒童的好奇心四處張望,容易造成墜床等事故發生。醫護人員應該滲透性的講解一下在麻醉期間兒童應該注意的事項,想辦法讓兒童積極配合。手術間可播放一些兒童喜歡的音樂或歌曲,這樣可以舒解一下兒童的緊張情緒,同時也可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3.2.2 護理措施
護理人員要熟悉手術步驟,注意防范危險發生,在最易發生眼心反射的各項操作中應充分警惕發生眼心反射的可能,準備好搶救藥品物品等。嚴密觀察最易發生眼心反射的幾個手術步驟,并做好記錄,如發現心率減慢,及時通知術者。
3.3 術后護理
3.3.1 術眼護理:術后雙眼包扎,根據醫囑間斷冷敷術眼3h,告知家屬包好冰袋,勿凍傷術眼。手術當天臥床休息,,囑患兒勿自行去掉健眼敷料,或自行看矯正情況,不可使勁或憋氣,不能用力擠眼及用手壓迫術眼,避免頭部用力及碰傷,需家長陪伴。囑其盡量少轉動眼球,以免影響愈合。術后1-2d后可適當下床活動,但仍不能劇烈。
3.3.2 呼吸道護理: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 ,全麻后肌肉松弛,舌體較大,易出現舌后墜而阻塞咽部,所以應密切觀察,糾正患兒頭向上仰,用手托起下頜關節以解除呼吸道梗阻。分泌物多時應及時清理,防止嘔吐物誤吸及窒息的發生。床邊應放置吸引器和急救包,一旦發生誤吸,應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梗阻,再行人工呼吸,使用呼吸興奮劑,甚至氣管插管。
3.3.3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患兒經過長時間禁食水及手術創傷,熱能消耗大,極易引起脫水,出現口渴、饑餓、煩躁、哭鬧等不良反應。故患兒麻醉清醒后及時補充營養及水份,先讓其飲少量水,經觀察無惡心、嘔吐后再給予少量流質飲食,但不可吃過飽,以免引起嘔吐。遵醫囑補液,給予充分的能量,嚴格控制輸液速度,防止意外發生。
3.3.4 預防意外發生:患兒全麻蘇醒前必須專人看護。由于物的作用,患兒在蘇醒過程中易出現興奮、煩躁不安、幻覺等表現,無意識地抓眼部敷料,拔掉留在身上的各種管道,如氧氣管道、靜脈點滴及連接監護儀的導線等。因此,要妥善固定好各種管道,護士操作應輕柔,室內光線、溫度應適宜,避免刺激。另外,還應對患兒采取防止墜床、自傷措施,必要時應加床檔、四肢約束制動或遵醫囑予少量的鎮靜劑。
3.3.5 并發癥護理:對于全麻的患兒,由于年齡偏小,全麻后煩躁,哭鬧較厲害,撕去敷料可造成感染或肌線斷裂出血,為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表現為結膜充血,分泌物增多,或伴有眼眶深組織疼痛及全身感染表現。應遵醫囑去掉敷料,戴針孔鏡,讓患兒自行控制眼球運動,以防撕開縫線。并使用抗生素,眼局部點各種有效抗生素眼液,如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或結膜下注射,且注意無菌操作。限制探視人員,定時開窗通風和空氣消毒。斜視手術后部分患兒會出現復視,鼓勵患兒不必在意模糊的圖像,大部分患兒的復視會在幾天至幾周內自行消失。過矯或矯正不足也是常發生的,向患兒家屬解釋發生的原因,在術后6周以上仍為過矯或矯正不足者,可行第2次手術。
4 討論
良好的護理不僅可以起到預防感染及眼內炎等并發癥,防止小兒意外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將斜視矯正為正位視,使雙眼視軸平行,建立正常的視網膜對立關系,以獲得舒適的雙眼單視功能。通過對斜視患兒全麻術前術后的護理,我們體會到小兒的耐受性差,病情發展迅速,因此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著重呼吸道護理是小兒全麻手術清醒期的關鍵。做好小兒術前術后的護理,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有利于早期恢復。
參考文獻:
[1]李鳳鳴.眼科全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915.
[2]楊鈞.現代眼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1741175.
[3]燕芳,龐蘭英.斜視患兒矯正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 2006,9:152.
【關鍵詞】護理程序;手術室;輸血
手術室輸血是根據術中患者病情的需要,其主要特點是根據術中失血情況進行輸注,預防低血容性休克的發生。
近年來在國內時有輸血事故發生,而手術室是輸血差錯事故的高發區。差錯事故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醫護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在執行各種操作時未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而致。我院均采用成分輸血,常用紅細胞懸液、血漿、血小板、冷沉淀等。近年來,我科開展了護理程序在手術室輸血的研究與探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達到了安全輸血的目的,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2008年9月—2009年12月對1550例病人進行了術中輸血,男840例,女710例;60歲以上550例,18~60歲780例,3~18歲220例。全麻820例,腰硬聯合麻醉475例,臂叢麻醉255例。輸紅細胞懸液及血漿1550例,其中加輸冷沉淀及血小板55例。
2護理程序步驟
2.1評估評估是護理程序的第一步[1],護理人員首先要了解手術室輸血的特點;手術病人的基本情況,如年齡、病情、既往有無輸血史、手術時間的長短、術中估計出血量;了解成分輸血的基本知識,包括:成分血的種類、保存方法、注意事項、使用方法及不良反應的處理措施等。
2.2診斷在評估的基礎上,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根據不同的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列出護理診斷,這是護理程序中關鍵的一步[2]。如對反復多次輸血、術中可能大量輸血或有過敏體質的病人可下“潛在輸血反應”的護理診斷;對高齡病人或心功能較差的病人可下“潛在心衰”的護理診斷等。
2.3計劃制定手術室輸血制度。根據病人年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血液成分類別等制定護理計劃。如病人年齡較大、病情較重、心功能不好時,要嚴格控制輸血速度,滴速應控制在30滴/min以內;如術中失血迅速、抗休克時,必要時需行加壓輸血;如術中失血較多,需及時補充血小板或冷沉淀,預防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以免加重術中出血;如病人需輸血小板或冷沉淀時,臨床領取后應立即輸注,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輸注為宜,以便迅速達到一個止血水平。制定完善的查對制度。盡可能不將手術室輸血帶離手術室。
2.4實施護士實施護理計劃時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針對不同病人及手術創傷大小的不同特點給予。
2.4.1輸血前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常規進行術前護理查房,特別對于未行全麻的病人更需要術前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消除病人對輸血的恐懼心理,以免影響其在術中生命體征的改變。
2.4.2輸血前的準備咨詢手術醫生及麻醉醫生術中可能需要輸血量及成分,及時觀察引流量及紗布數量,統計術中出血量,做好輸血前的準備工作。手術時間長時,要求對術中領取尚未輸注的血液進行科學的保存,紅細胞懸液儲存溫度為4℃~6℃,稍復溫后即可輸注;新鮮冰凍血漿一經融化不可再冰凍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時輸注,可在4℃冰箱暫時保存,但不能超過24h。血小板保存條件為24℃~26℃;未能及時輸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溫放置過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凍保存。
2.4.3認真查對將血液錯誤地輸給患者(輸血錯誤)是最主要、最嚴重的輸血危險[2]。在這一點上,手術室輸血顯得格外重要,因為術中輸血常因核對制度未能很好執行,而容易引起嚴重的醫療差錯事故發生。常因手術在緊張進行中,臺上手術醫生未能給予監督,此時的護士更應注意查對所輸血液的血型及成分,核對不可以走形式,必須養成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入手術室常規進行對病人的確認,輸血前應仔細查對病人姓名、住院號、血型及輸血申請單等3遍,取血人在血庫查對1遍,入手術室時取血人與巡回護士查對1遍,麻醉醫師與巡回護士查對1遍,輸血或加血者查對1遍。注意觀察血袋是否完好,血液有無異物或凝聚,如有異常時及時聯系血庫,并給予更換。
2.4.4必須使用一次性帶有標準過濾網的輸血器同一輸血器在連續使用5h以上時,部分血液成分在過濾器上粘著沉淀,不僅影響輸注速度,還可能導致細菌繁殖、細胞破壞,故須更換。輸注紅細胞時,輸血器莫菲管液面應取2/3為宜,因滴管內血液的滴落高度越小,紅細胞受到的沖擊及摩擦力越小,紅細胞損失量越小。輸注濃縮血小板前要輕搖血袋,輸注過程中應經常輕搖,但忌拍打搖蕩[3]。
2.4.5手術室輸血反應手術室輸血反應均為急性輸血反應,一般在輸血前15min發生,所以開始輸注前15min滴速要慢,每分鐘約2ml,輸血總量不超過30ml,如果輸血15min無反應,可按醫囑輸入。手術室輸血反應常見有過敏性反應、急性心衰、急性溶血性反應等。一旦發生,需立即停止輸血,及時進行相應治療。避免術中應用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以免不能及時判斷有無輸血反應的發生。輸較大量庫存血后,需及時應用葡萄糖酸鈣,預防低鈣血癥發生,避免加重術中出血。
2.4.6注意觀察按手術進行情況調整好輸血速度,密切觀察輸血反應。有特殊反應者,應保留余血備檢。凡輸兩個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時,應在兩者之間輸以少量生理鹽水,兩者不可直接混合。在輸血過程中,要經常巡視,如檢查滴速,觀察輸注是否順暢,如果病人為清醒狀態,需問病人有無不適感,密切觀察尿量及尿色澤,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觀察皮膚有無輸血所致皮疹,觀察血壓、脈搏有無異常改變等。
2.4.7臨床上常有輸血器穿破血袋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可將血袋還輸口提起呈垂直狀或水平狀,扭開還輸口帽,把輸血器針頭緩慢旋轉刺入血袋還輸口。如發現穿破現象,可用血管鉗在穿破點上方鉗住,防止漏血,然后重新選擇另一管,嚴格消毒后再穿刺。
2.4.8輸血起始、完畢時間及輸血量督促麻醉醫師及時記錄于麻醉記錄單上。輸血畢,保留血袋,以備查對。盡可能在手術室里將所領取血液輸畢,避免轉運病房途中發生輸血器內血液凝聚、輸血反應等意外。避免病房里再次核對,減少差錯事故發生。
2.5評價護理程序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連續的過程,是科學的工作方法,在護理程序執行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預防手術室輸血中醫療差錯的發生,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達到預期護理目標。評價是護理程序的最后步驟,其目的是評價效果。通過評價,護士可以總結在護理病人的過程中好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使護理工作質量上一個新的臺階。手術室輸血是一個環節復雜、參與人員多的一項工作。從血液標本的采集、血液從血庫的發出到臨床輸血之間的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以為醫療糾紛埋下隱患。護士的行為更是保證血液從血庫發出到輸給患者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護士必須重視各環節的護理,不斷加強對成分輸血知識的繼續教育和業務學習,才能適應現代化輸血醫學發展的需要。
3結果
我科把護理程序應用于術中輸血,本組1550例病人中無一例發生不良反應,確保了手術室病人的輸血安全。
【參考文獻】
1包家明,霍杰.整體護理臨床問答.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45.
〔關鍵詞〕疝氣;小兒;臨床護理
臨床上,由于患兒的腹溝處的腹膜鞘狀突發育的并不完全,導致小兒出生后無法進行閉合。當小兒的小腸、輸卵管等組織進入鞘狀突后,進而引起小兒疝氣[1]。小兒疝氣又俗稱為脫腸,對小兒的生命健康威脅較大。通常男嬰的發病率要高于女嬰,該疾病不僅會影響患兒的消化系統,導致患兒出現腹痛、腹脹以及便秘等癥狀[2]。不僅會影響患兒的生殖系統的發育,同時會誘發腸管壞死,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可能會威脅到患兒的生命安全。臨床上,常使用手術治療該病,且對于小兒疝氣的護理方式也在不斷改善。現對小兒疝氣的臨床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手術護理
1.1術前護理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治療小兒疝氣的技術越來越先進。但進行手術治療之前,應做好完善的術前護理。因此,術前應及時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并了解其發病原因,將術中注意事項以及告知術后并發癥,使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打好結實的基礎。護理人員應使用充分的智慧,把握好溝通的技巧,切實掌握患兒及其家屬的心理狀態[3]。對于情緒波動過大的患兒或者家屬應給予必要的處理。對于患兒家屬提出的問題,應耐心解答,從生活方面關心患兒,使患兒及其家屬能夠放心接受治療,以保證手術的正常進行[4]。
1.2術中護理
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保持手術室的溫濕度適宜,其中溫度在22~25℃之內。做到手術室內空氣流通,環境干凈整潔,減少室內的人流量。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幅度一定要小,盡量保持安靜,為患兒提供一個舒適的手術環境。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緩解患兒的手術恐懼感,例如講故事、唱兒歌等,使患兒保持放松[5]。術中,護理人員應站在患兒的側邊,可握住其手掌,通過表情、眼神等傳達安慰和鼓勵的信息,使患兒的情緒保持穩定。
1.3術后護理
手術之后,應及時將患兒運送回病房,做好保暖措施,以防著涼。詳細咨詢患兒術后的疼痛狀況,對于手術傷口進行仔細的清理和包扎。在運送過程中,盡量減少碰撞和顛簸,以免加強患兒的疼痛感。做好防止傷口感染等處理,并指導其飲食。術后12h,若患兒未出現嚴重的嘔吐癥狀,即可進食。飲食應以清淡、富含維生素為主,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類食物。術后密切觀察患兒的并發癥,若患兒出現傷口感染、陰囊腫脹、膀胱損傷或者血尿等并發癥時[6],應立即告知主治醫師,并給予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
2心理護理
手術屬于一種侵入性操作,患兒的年齡過于稚嫩,生活經驗較少,對手術治療的恐懼感比成年人更為嚴重。應對患兒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改善其心理狀態,幫助其消除恐懼感和緊張感,提高手術的依從性。主動與患兒交流,并通過與其做游戲、為其講故事等方式,拉近彼此的距離,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7]。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告知患兒,手術后,其疾病即可痊愈,使其提高治療的信心。
3輸液護理
患兒在進行輸液時,同樣應給予良好的臨床護理措施。首先為其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可保證其輸液正常進行,提高治療的效率。由于患兒的血管比較細,皮膚嬌嫩,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穿刺操作時,應保證一次性穿刺成功,減少反復穿刺。在輸液過程中,應掌控好輸液的速度,避免滴速過快或者過慢,減少對患兒的心臟造成嚴重的壓迫感[8]。同時,在輸液時,應注意藥物的配伍,以及其相關禁忌,以防藥物之間發生反應,使患兒出現心力衰竭等癥狀,進而影響其治療效果[9]。
4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對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和對患兒的健康教育指導,其中,對家屬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其對醫院對醫師的嚴重依賴心理,告知患兒家屬患兒的治療同樣需要家屬的配合。囑咐其加強對患兒的照顧和關心,給予其更多的陪伴。加強與患兒家屬的溝通,將小兒疝氣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以及預防措施對患兒家屬進行宣教,提高家屬的防治心理,這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10]。對于患兒,應將專業名詞轉換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其對自身所患疾病有所了解提高其手術的依從性。
5小結
通訊作者:徐娟
【摘要】 目的 探討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圍手術期心理護理的重要性。方法 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康復指導。結果 67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均能積極面對手術,無手術并發癥,術后均能積極放化療,無醫療糾紛。結論 做好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是手術成功,患者早日康復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 婦科惡性腫瘤; 圍手術期; 心理護理
手術是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對患者來說,手術既能為患者解除病痛,同時亦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軀體痛苦和心理刺激。患者不僅對自己的疾病、住院、手術極為關心,而且對預后、康復以及病后的生活、工作更為關注。患者的心理活動與其生理活動是相互影響的,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促進患者機體生理功能的康復,促進疾病康復。所以,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與手術療效密切相關。因此,做好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
1 臨床資料
2010年1~10月在筆者所在科手術的惡性腫瘤患者,子宮頸癌32例,子宮內膜癌12例,卵巢畸胎瘤未分化型4例,卵巢癌14例,外陰癌5例,年齡12~71歲,平均43歲。
2 護理方法
入院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圍手術期進行心理護理,術后進行康復指導。
2.1 手術前護理
2.1.1 主動向患者介紹病房環境,消除其緊張和陌生感,安排患者住安靜的房間,避免與焦慮患者接觸,與患者談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衛生常識宣教,適當講解疾病發生的原因,指導患者分散注意力,以減輕心理負擔,緩解緊張情緒,如看書、讀報、聽音樂、緩慢呼吸、練氣功,與病友交談等。
2.1.2 醫護人員與患者交談時,注意說話的方式和語調,含蓄的告訴患者手術的目的、意義、必要性和方法。告訴患者即使出現不好的結果也有處理的辦法,打消患者的顧慮,對患者的問題要耐心解答。不但要了解患者有無焦慮,而且還要了解焦慮的具體內容,有的放矢的進行解釋和安慰。
2.1.3 術前健康指導 讓患者了解手術前的注意事項,禁食禁飲的意義,摘除首飾和假牙,灌腸以及陰道沖洗的目的和意義。其次進行術前功能鍛煉,讓患者進行呼吸和咳嗽的訓練以增強肺功能和促進排痰,預防肺部感染[1]。
2.1.4 家屬的術前教育 一些不便對患者講解的問題,可向患者家屬交代清楚,以取得家屬的配合和信任,這與向患者交代相比,有時甚至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特別交代家屬不要流露出悲觀的情緒,否則會增加患者的憂慮。
2.1.5 患者間的互相教育 同病房術后患者的順利恢復對其他患者的影響非常大。可向患者介紹相似疾病而獲得成功治療的患者,用榜樣的力量,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術中護理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面對陌生的環境,心理會非常緊張和焦慮。手術室護士應對患者熱情和耐心,主動做自我介紹,消除患者的緊張和陌生感。手術中醫護人員不應談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手術結束要告訴患者手術的結果,患者出手術室時由麻醉師護送入病房[2]。
2.3 術后護理
2.3.1 患者手術后一旦從麻醉中醒來,首先關心的是自己手術的效果,所以手術患者回到病房后護士首先以和藹可親的語調告訴患者手術效果良好,并向患者祝賀,這是對剛蘇醒患者的最大安慰。
2.3.2 疼痛護理 疼痛是婦科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要告知患者手術后疼痛是避免不了的,由于個體的痛閾不同,個體耐受疼痛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耐受不了可以及時使用止痛劑,醫護人員要及時巡視病房,傾聽患者的主訴,觀察傷口及情況,一般使用止痛泵的患者要告知止痛泵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翻身時可使用腹帶束縛以減輕傷口的張力而減輕疼痛。醫護人員要盡量解答各種問題,對癥處理,使患者充分止痛,保證患者充分休息,使患者感到醫護人員隨時都關心自己,因而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有利身體盡早恢復[3]。
2.3.3 術后醫護人員應經常看望患者,詢問有無不適,檢查切口是否滲濕等。對患者的主訴應認真對待,在排除異常的情況下向患者及家屬細心解答有關問題。
2.3.4 術后康復指導 向患者解釋做康復活動的意義,指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如多翻身,早下床活動等。消除患者及家屬的顧慮,一旦出現病情變化,應盡早向患者和家屬解釋,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惡化[4]。使患者及家屬感到在病情危重情況下仍能得到巨大的心理支持。囑患者術后3~6個月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避免重體力勞動,不適隨診。
3 結果
67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均能以積極心態面對手術,無手術并發癥,術后均能積極放化療,沒有由于術前心理準備不充分而引起的各種醫療糾紛。
參 考 文 獻
[1] 許彩萍,高藝.卵巢畸胎瘤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內蒙古中醫藥,2010,(15):155.
[2] 夏士清.子宮切除患者圍手術期焦慮情緒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現代醫藥衛生,2006,(22):3804.
[3] 譚玉珍.硬膜外鎮痛泵在婦科手術病中的應用及護理.實用護理志,1999,(15):10-11.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腎移植病區擇期行腎移植手術的132例病人為研究對象,男性72例,女性60例,年齡19-57(中位數37)歲。以不同病區為單位隨機將病人分為實驗組58例,對照組58例。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病人年齡無差異(F=0.029,P>0.05);采用χ2檢驗分析兩組病人文化程度及職業無差異(χ22=9.635,P>0.05;χ2=13.451,P>0.05)。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腹部手術病人健康教育評價指標項目表[5]:該項目表參照美國MarionandMeriolean的2000年護理評價分類系統(NursingOutcomesClassification,NOC)及國際通用的ISO9000質量管理標準體系,是以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論為基礎,以一般評價標準與具體評價標準構成系統框架,結合臨床實際制定的[6]。2003年由國內學者包家明等[5,7]引入,經信效度測定,已廣泛應用于我國腹部手術病人健康教育的評價研究中。它包括病人的基本情況及健康知識、健康信念、健康行為3個方面的42項指標項目和4個效果等級。其中健康知識23項包括疾病知識項目1項,即發病因素、癥狀、常見并發癥、危險因素、治療方法。手術前檢查項目2項:1)體格檢查、心電圖、胸部X線、超聲波檢查;2)三大常規、肝腎功能、生化檢查。術前準備項目7項:1)手術方法和麻醉方法;2)手術用藥(如鎮痛藥、等);3)備血目的、血的來源;4)個人衛生準備(包括皮膚、腸道的準備);5)禁食時間及要求;6)貴重物品保管(如飾物、假牙等);7)術后特殊臥床方法、床上大小便訓練。手術環境及時間項目4項:1)手術小組成員;2)手術時間及等待地;3)手術準備室、手術室及手術恢復室環境;4)手術所需時間及術后麻醉清醒的時間。術后鎮痛方法項目3項:1)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2)藥物鎮痛方法(如麻醉鎮痛包、止痛藥物的使用方法);3)非藥物鎮痛方法(如加壓法、放松療法等)。術后功能恢復項目4項:1)有效咳嗽、咳痰方法;2)早期床上活動及下床活動方法;3)術后各階段功能鍛煉方法及進程;4)自我照顧(如飲食及生活起居護理、傷口護理等)。術后進食項目2項:1)進食時間及方式;2)飲食調理過程(流質、半流質、普通飲食調理過程)。此外,還包括健康信念8項;健康行為11項。效果等級判斷:健康知識項目判斷為四個等級:明確(全部能敘述、描述或演示)、比較明確(大部分能敘述、描述或演示)、不夠明確(少部分能敘述、描述或演示)、不明確(全部不能敘述、描述或演示);健康信念及行為項目判斷也為四個等級:積極(全部能主動參與或執行)、比較積極(大部分能主動參與或執行)、不夠積極(少部分能主動參與或執行)、不積極(全部不能主動參與或執行)。
1.2.2實施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的腎移植圍術期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時間、內容、方式等方面均沒有明確規定,在病人出院后7d內由責任護士對病人進行滿意度和評價指標的調查;實驗組:接受專門針對腎移植病人的健康教育計劃,該計劃是筆者在全面評估腎移植圍術期健康需求的基礎上制定[8-9]。宣教時間包括入院時、手術前、手術后、出院時四個時間點;宣教內容包括飲食、生活、疾病、藥物四個方面;宣教方式包括床旁講解、健康講座、發放資料等;宣教的理論參考為以腎移植圍術期住院日為橫軸,健康教育相關內容為縱軸,自行編寫的“腎移植圍術期健康教育計劃指南”書籍[8-9],由接受過專門培訓的護士進行圍術期健康教育工作。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處理,對健康教育效果評價采用非參數統計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健康教育知識的評價結果
兩組23條相關健康知識內容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健康教育信念的評價結果
兩組對手術及治療有信心、尋求術后康復信息的意愿、尋求術后康復知識的意愿這三個項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別χ2=10.44,19.45,21.21,均P<0.05)。2.3兩組健康教育行為的評價結果兩組尋求術后活動方式、尋求控制疼痛方法、傷口自我檢測及沐浴、更衣項目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變病人不健康行為,健康教育計劃實際就是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時間表和計劃表[10]。它為護士提供了一個具體可參考的健康教育計劃,可促使醫護人員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醫療護理和康復的知識信息,增加患者的依從,提高患者滿意度[11]。本研究結果顯示:基于全面評估腎移植圍術期健康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的腎移植病人的健康教育計劃,能顯著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健康教育知識的評價結果中,兩組23條相關健康知識內容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健康教育計劃實施方案基本符合腎移植圍術期病人的健康知識的需求,這也與該健康教育計劃的制定是依據腎移植圍術期健康教育的需求相一致的[8-9]。其中,兩組手術環境知識項目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這項內容在常規的健康教育內容中很少涉及,以往認為手術環境的宣教與病房護士無關。而事實上手術室陌生而又充滿神秘感的環境是術前病人十分想了解的知識,在我們進行腎移植圍術期健康需求的調查中,這方面的需求也一直排名靠前[8-9]。兩組術后恢復及飲食的相關項目也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這與在對實驗組進行的腎移植健康教育計劃實施中,在圍手術期四個宣教時間點均重點強化術后活動、自我護理知識,并針對性的發放相關飲食手冊有關。
在健康信念的評價結果中,兩組表達自我感受項目沒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積極和比較積極的選項中所占比率均在70%以下,可能與腎移植術后早期并發癥復雜多變,病人很難充分把握有關。對手術及治療有信心、尋求術后康復信息的意愿、尋求術后康復知識的意愿項目有顯著差異或極顯著差異(P<0.05或<0.01),這說明腎移植病人對康復知識的需求及手術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對家屬及醫務人員的依賴項目沒有顯著差異(P>0.05),分析原因還是與我國傳統文化及現行醫療保障體系下,絕大部分圍術期病人的照護還是主要依賴家屬有關;而對醫務人員的依賴方面,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積極和比較積極的選項中所占比率均在90%以上,這也與文獻[12-14]報道相一致:與其他健康教育的提供者比較,腎移植患者更希望能從專業人員得到能解決健康問題的相關知識;最受腎移植患者歡迎的是教育獲得方式,它與醫務人員的溝通有關。兩組愿意接受術后康復鍛煉及對社區醫療服務的信任項目沒有顯著差異(P>0.05),主要原因還是與目前國內普遍缺乏專業的與移植相關的康復鍛煉服務,而目前的社區醫療不夠完善,在涉及器官移植等專科性比較強的醫療社區服務方面還非常欠缺有關。
在健康行為的評價結果中,兩組定期有效咳嗽、主動早期活動、洗漱及保持口腔衛生等與預防感染相關的行為項目均有顯著差異或極顯著差異(P<0.05或<0.01),這與筆者在進行腎移植健康教育需求調查中即發現預防感染的相關知識持續出現在腎移植圍手術期各個時期[8-9],在健康教育臨床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中,始終不斷強調相關知識有關。兩組尋求術后活動方式及控制疼痛的方法項目沒有顯著差異(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腎移植術后傷口位置及相關并發癥(如移植腎破裂等)導致臨床醫務人員自身在處理病人術后活動及疼痛控制方面趨于保守態度,宣教工作中未落實相關的具體措施有關,這也是以后工作有待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關鍵詞】徇證護理;手術室護理安全;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287-01
徇證護理是受徇證醫學的影響而產生的護理理念,以其真實、可靠的科學證據使現代護理科學研究和臨床護理實踐不斷深入。[1]為提高手術室護理安全質量,杜絕差錯事故,確保患者手術安全,針對手術中可能出現的護理安全問題,進行以下徇證護理。
1 心理因素
手術患者由于對手術缺乏了解、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心理適應能力較差,容易發生焦慮,降低了患者的痛閾和耐痛閾,從而表現為全身肌肉緊張,麻醉效果不佳,手術疼痛加劇,術后對止痛藥依賴以及怕疼痛導致臥床不起。[2]手術室護士通過術前訪視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言談、行為的不慎也會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損傷,因此在手術中不要高聲喧嘩,不談論與手術和醫療相關的問題,注意言行舉止,尊重患者,使患者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放松,積極主動配合手術,保證手術的安全進行。
2 意外灼傷
高頻電刀在各類手術中使用愈加廣泛。由于高頻電刀頻率高,有效面積小,電流密度大,如果使用不當,會造成意外灼傷。因此,在給患者貼電極板時要保證電極板平坦,緊貼患者皮膚,固定于患者遠離心臟的肌肉豐厚處[3]檢查患者有無接觸導電物體,如手術床、輸液架等。在更換手術時,及時檢查電極板有無脫落。同時,要保持床單干燥,防止灼傷患者。進行頭面部、頸背部手術時,雙眼應貼防水保護膜或涂眼膏,防止消毒液對角膜的灼傷。
3 低體溫
患者術野的長期暴露,冷的消毒液直接刺激皮膚,冷的生理鹽水沖洗體腔,單位時間內大量冷的液體進入血液,對手術的緊張、害怕引起情緒波動,使周圍血管痙攣收縮,這些因素均可引起體熱散失,體溫下降。低體溫可引起麻醉加深,出現蘇醒延遲,增加呼吸系統并發癥[4]因此加強術中保暖,對患者術后恢復尤為重要。可在術前調節手術室溫度至26-27℃,注意覆蓋非消毒區域軀體部位,避免不必要的肢體暴露。提醒醫生盡量縮短皮膚消毒時間。術中輸注液體可加溫至37℃,進行體腔沖洗應使用37℃左右熱鹽水沖洗,都可避免體熱散失,體溫下降。
4 神經肌肉損傷
手術的安置要以即符合手術操作需要,又不過分妨礙患者生理功能位原則,在盡量減少患者生理功能影響的前提下,安置充分顯露手術野的,避免血管、神經肌肉的損傷。平臥位時,上肢外展應
循證護理運用批判性思維獲得最佳護理證據,尋求最佳護理行為,將科學實驗與傳統理論有機結合,積極倡導和實踐一種用實證來決策的思維模式,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從而全面提高護理質量【6]。通過循證護理,預見可能發生過程中的護理安全問題,采取正確護理措施,及時杜絕安全隱患,高水平保障患者手術安全,也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和手術室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雁主編 循證護理學 第1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0-12
[2] 趙為祿 ,羅佛全,雷恩駿主編 圍手術期醫學 第1版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16-17
[3] 魏革,劉蘇君主編 手術室護理學 第2版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81-182
[4] 魏革,劉蘇君主編 手術室護理學 第2版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265-266
關鍵詞:護理干預;預防;剖宮產;術后尿潴留;臨床效果
剖宮產是產婦分娩的一種常見方式,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往往會由于生育能力、身體原因等眾多因素選擇剖宮產,據有關臨床統計資料表明,如今實施剖宮產的產婦越來越多,而實施剖宮產后患者往往會因為疼痛、長時間的臥床等方面因素引起尿潴留,對患者的預后和術后恢復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因此,預防尿潴留是剖宮產術后護理的重要內容。為了進一步分析護理干預對預防剖宮產術后尿潴留的臨床效果,本文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6例剖宮產患者進行分組試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6例剖宮產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年齡20~35歲,平均(24.68±4.73)歲;學歷:文盲2例,小學6例,初中8例,高中12例,大專及以上8例。對照組年齡19~34歲,平均(23.98±4.83)歲;學歷:文盲1例,小學5例,初中9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學歷等各項基本資料基本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主要包括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對術后發生尿潴留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等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排尿護理、尿潴留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系統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①排尿護理,產婦在手術前3d的時候護理人員指導產婦進行床上排尿排便,讓產婦掌握正確的排尿方法,適應臥床排便的方式,并給予心理支持;②發生尿潴留護理措施:患者發生了尿潴留以后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對腹部進行按摩和熱敷,采用溫度適中的溫水對外陰進行沖洗,讓產婦傾聽流水聲,引導產婦進行排尿,必要的時候給予小劑量開塞露塞肛等藥物進行治療[2];③健康教育,主要通過講座、發放健康知識小冊子等方式對產婦講解尿潴留的相關知識,讓產婦了解尿潴留的相關知識并積極的進行預防;④心理護理,由于產婦對醫療知識的缺乏,尤其是發生了尿潴留的產婦,很容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護理人員要掌握產婦的心理狀態,通過加強與產婦的溝通交流,對產婦實施心理護理,首先是護理人員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可顯得粗暴和不耐心,使患者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避免產生孤獨、恐懼、焦慮的情緒[3];為患者建立一個良好的手術室環境,保證手術室環境的溫度適中和手術室的安靜,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環境幫助患者消除緊張情緒,讓患者感覺家庭的溫暖,從而減輕心理負擔;及時為患者講解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以及相應的應對方法;手術過程中耐心的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深呼吸方式,并盡可能的對患者心理上進行安慰,告知患者情緒對手術的影響,叮囑患者要放松全身的肌肉,并控制自己的情緒快速的穩定下來;在進行各項手術操作的過程中盡可能的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護理人員應注意如果患者處于清醒狀態則不適宜討論病情或者隨便說一些帶刺激的語言以及預后的相關問題,可以適當的岔開話題,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手術過程中要全神貫注的對患者進行護理,并積極的鼓勵患者,消除患者的恐懼和不安;必要的時候對患者實施鎮靜劑;在護理過程中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配合手術;護理人員在交流過程中應注意保持溫和的語氣和熱情的態度,以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1.3效果判定標準對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導尿和尿潴留發生率進行分析對比。其中,導尿判斷標準為:患者經過誘導措施后依然無法自行排尿;自行排尿:患者不需要經過誘導措施能夠自行排尿;尿潴留判斷標準:患者膀胱區脹滿而不能自行排尿,在經過誘導措施能夠自行排尿[4]。
1.4數據處理將本次統計調查的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P
2結果
觀察組中發生導尿2例,導尿發生率為5.56%,尿潴留4例,尿潴留發生率為11.11%;對照組中發生導尿9例,導尿發生率為25.0%,尿潴留17例,尿潴留發生率為47.22%,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導尿和尿潴留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
3討論
隨著現代麻醉學、臨床輸血輸液知識、外科手術方式、手術縫合材料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剖宮產已經成為解決難產和某些產科合并癥的有效手段,廣泛應用于挽救產婦及圍產兒的生命。但剖宮產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其感染率要比正常分娩大5倍[1]。常見的比如傷口感染、尿潴留,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并發癥已經成為剖宮產圍手術期臨床治療和護理的重要環節[2]。如何采取全面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護理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已成為剖宮產圍手術期護理中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
剖宮產患者在手術之后往往會因為麻醉原因(麻醉效果未退而膀胱壁肌肉收縮乏力)、不習慣臥床排尿、傷口疼痛、尿道機械性損傷等眾多原因而發生尿潴留,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就會對患者的術后恢復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對剖宮產產婦采取有效的、系統的護理措施便顯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采用分組對照的形式,對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6例剖宮產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通過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傳統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排尿護理、尿潴留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系統化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導尿和尿潴留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護理干預對預防剖宮產術后尿潴留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有效降低術后導尿和尿潴留發生率,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映蓮,劉惠英,鄧映秋.護理干預對預防剖宮產術后尿潴留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2,13:2031-2032.
[2]龐段霄,張紅娟,武彥霞,等.早期護理干預預防剖宮產術后尿潴留效果觀察[J]醫藥雜志,2012,12:64-66.
關鍵詞:白內障;日間手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R77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7-0380-01
晶狀體變混濁變白即稱為白內障,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許多原因如先天遺傳,代謝障礙(如糖尿病)中毒、外傷、都可導致白內障形成,而臨床上老年性白內障最多見、手術是唯一治愈白內障的有效方法,白內障超聲乳化加人工晶體植入術是利用超聲波推動原理,將大而硬的晶狀體削成碎核,乳化成糜樣,同時在先進的注吸系統下吸出白內障然后植入合適的人工晶體。它具有組織損傷小、切口小約3mm、切口不用縫合、手術時間短、一般只而15min左右,視見恢復快,角膜散光小、術后并發癥少、痛苦少、且可在末成熟時手術,無需到看不見才手術。術后不需配眼鏡,可在表面麻醉下完成等優點,單純性白內障已逐漸轉變為日間手術,所謂日間手術、指病人入院、手術、出院在1個工作日完成,其優點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解決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我院2011年11月開展日間手術白內障超聲乳化加人工晶體植入術、現將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1年11月進行單眼單純性白內障手術患者133例年齡58-96歲,男50例,如83例、經檢查均為超聲乳化適應癥。接受日間手術治療、效果滿意。
1.2方法:①病人入院后在日間病房由護土安排床位后,通知眼科醫生、做好各項全身檢查:如血常規檢查、肝腎功檢查、血糖、胸透、心電圖等、和眼科檢查:如手術前查視力、色覺、光定位、測眼壓、詳細了解病人眼部疾病史、有無感染及青光眼等。對患者進行宣教,講解白內障相關知識、發病機制、超聲乳化術的護理、作用及原理、人工晶體種類、名稱、講解手術中配合要點,使患者消除緊張恐懼心理,更好配合手術過程,并簽術同意書,預約手術時間。②患者按約定時間到達手術室準備間后,手術室護士認真核對患者姓名,性別,眼別,正確無誤后,負責剪睫毛,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注射液沖洗淚道后用鹽酸奧布卡囚滴眼藥做表面麻醉,復方托吡卡胺散瞳孔15mim一次,瞳孔直徑到少8mm,使瞳孔在手術過程保持散大狀態。③患者進手術室后取舒適仰臥位,雙手放于身體兩側,交待患者頭位固定,眼睛注視顯微鏡燈光,保持良好固視、如情諸緊張時,教會病人做深吸氣、長呼氣、連續4-5次,使全身肌肉放松如需打噴嚏,咳嗽時告訴醫生一聲,手術結束后涂紅霉素眼膏囑患者勿自行拆開紗布。④術后當天盡量臥床體息、不要用力擠眼、或用手搓眼睛、切勿低頭、彎腰、避免劇烈活動、咳嗽、打噴嚏,術后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如出現劇烈疼痛、或伴頭痛、惡心嘔吐、及時與醫生聯系術后第2天,觀察術眼局部情況、有無眼痛、結膜有無充血及角膜透明度檢查,房水,瞳孔形態,及虹膜晶體是否居中,將配制好的眼藥水(氯霉素眼藥水加地塞米松磷酸鈉5mg)給病人滴眼。教會病人滴眼藥水方法。滴眼藥水前先洗手病人取坐后、頭后仰、眼睛睜開向上看,用食指與拇指分開眼瞼,將1-2滴眼藥水滴在靠外側眼角的結膜囊內,稍提一下上眼瞼,然后輕閉眼2-3min,每日4-5次。囑患者恢復期避免長時間用眼看書報,按醫囑到醫院復查。
2結果
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嚴格執行術前,術后護理,患者無1例嚴重并發癥,單純性白內障采用日間手術的方式、極大地降低醫療費用,縮短了住院時間,,簡化了就醫流程,滿足了患者快捷,經濟,實用的醫療護理服務要求,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柳玲.專病專護小組對67例老年性白內障合并高血壓病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2010,16(23):2784-2785
呼吸道護理
開胸手術中患者往往不能進行有效地深呼吸和咳嗽,易發生肺部感染及肺不張,甚至呼吸衰竭等。傳統護理觀點的轉變傳統呼吸道護理是以“疾病”為中心,簡單的術前宣教,定時排痰及鎮痛理念已不能滿足現代患者需求。隨著醫學護理學的發展,在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思想指導下,運用護理程序為患者進行呼吸道護理,尤其是護理理念的轉變,使得呼吸道護理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針對開胸患者術前心理特點進行了總結,具體表現在:①恐懼、絕望心理:多數患者擔心手術是否成功,擔心手術出意外,甚至有的患者擔心自己下不了手術臺,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臨手術前替自己立下遺囑。②緊張和焦慮心理:由于害怕手術患者表現為緊張心理和擔心手術、預后及經濟上的壓力等等問題產生焦慮心理[2]。多數表現為入院后盼早日手術,但是一旦安排手術日,就惶恐不安,難以入睡。③抑郁心理:有的患者對術后的恢復沒有信心,對將來的生活沒有把握,特別是癌癥患者、截肢患者,情緒低落,甚至悲觀厭世、產生自殺念頭。
心理護理方法及對策:①患者入院后,對醫院和病房環境不熟悉,失落感、孤獨感會很快出現,護理人員要合理地安排病室,認真介紹醫院和科室,讓患者有初步的了解,對待患者要細心加耐心,給予充分的關懷,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觀察其心理狀態的變化,預防患者自傷、自殘。手術前要詳細介紹手術室情況,讓患者對手術室有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盡快熟悉環境消除陌生感,讓患者到手術室就能夠很快適應,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恐懼、緊張心理。為患者提供一個和諧、舒適的治療和休息環境,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②恐懼、絕望心理的護理對策:農村患者多數文化程度較低,衛生觀念和衛生習慣較差,對疾病缺乏認識,在術前往往會產生恐懼、絕望等心理。因此術前的心理護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要認真聽取患者的意見和要求,說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鼓勵患者坦然面對。讓同樣手術的患者現身說法,消除患者各種顧慮和心理障礙,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手術,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使患者穩定情緒,順應醫護計劃。介紹醫院的相關規章制度和雄厚的醫療設備,讓患者消除陌生、恐懼感。③緊張和焦慮心理的護理對策: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治療的意義和手術過程,介紹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介紹患者配合治療的方法,讓患者充分認識自身疾病的治療措施,并充分認識到手術治療的優勢和效果,消除緊張情緒[4],積極面對手術。④抑郁心理護理對策:教會患者心理放松技術,如音樂治療、冥想靜坐、肌松訓練、呼吸調節等,使患者身心得到高度放松,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同時激發自身活力。消除患者抑郁心理。
開胸患者術后呼吸道護理
與咳痰:患者一般采取全麻,術后拔除氣管插管患者一般平臥6小時,全麻清醒后,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改為坐位或半臥位,要保持舒適,如病人能耐受,并注意讓脊柱挺直以利于肺擴張。坐位有助于膈肌運動,促進腹肌收縮及增加腹壓,最有利于咳嗽、咳痰。根據患者病情,采取適當。如下肺葉切除術后可降低床頭30°;如上肺葉切除術后,可采用頭高足低位,床頭抬高30°或高半坐臥位;如果是中葉切除,則可采取側臥位,床尾抬高30°。
霧化吸入首先做好病人思想解釋工作,解除病人對霧化吸入的緊張情緒,掌握好霧化吸入的量,因為黏稠分泌物具有吸水性質,當吸濕后會變的膨脹,使原來部分堵塞的支氣管全部被堵塞,因此哮喘持續狀態病人霧量不宜太大,一般氧氣流量1~1.5L/分即可。
協助患者有效咳嗽:對于神志清醒、尚能配合咳嗽的病人,做深呼吸、做有效咳嗽,協助病人取舒適的[5],深吸一口氣后屏住呼吸2~4秒,然后用力從胸部深處咳出痰液,如此進行5~6次后于吸氣末保持張口狀,連續咳嗽數次[6],必要時可用示指和中指刺激環狀軟骨或胸骨上窩處,促使痰液排出。咳嗽時可讓助手用雙手按住胸部切口,以減輕咳嗽時造成的切口疼痛。咳嗽動作不可過頻過劇,以患者能耐受為宜。
結 論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環境、護理對象、護理要求等多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7]。整體護理理念指導下的健康教育充分發揮了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胸外科開胸術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黏稠是導致患者低氧血癥、呼吸衰竭以及ARDS的主要原因。呼吸鍛煉、自控鎮痛、纖維支氣管鏡吸痰等護理方法的實施,體現出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此外,規范的術后護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開胸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吳光煜,劉素芳,等.肺切除術后患者對排痰護理感受的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1):857-858.
2 吳慧塑,龐華瓊.健康教育對肺葉切除術患者呼吸功能恢復的作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4.
3 Martin LF,Asher EF,Casy Jm,et al.Postoperative pneumomia:deteminanstsofmortalit.ArchSurg,1984,119:379-383.
4 張培娟.1例左側肺下葉癌切除術同期右側肺減量術的護理.實用護理雜志,1999,15(7):25.
5 吳文源.中國行為醫學科學編輯委員會?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21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