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7:23: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工智能教育的利與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信息技術;網絡;教學模式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資源逐漸成為新型的教育資源,在教育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網絡教育成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發展方向,尤其新一輪課改進行后,信息技術教育已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型和技能型相結合的學科,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與資源,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素質,是當前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1 信息技術的課程特點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傳統學科相比較它的教學理論體系、教學模式、教學思想都還沒有定型,具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
1.1 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迅速變化性和鮮明的社會時代性。信息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軟硬件技術的更新非常快。要求信息技術課程教材體系和課堂教學必須跟得上更新換代后的需求。
1.2 信息技術教育是知識性與技能性的統一。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很強,兼有基礎文化課程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所以信息技術課程要求學生既要學好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2 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教學
網絡教學是指將網絡技術作為構成新型學習生態環境的有機因素,充分體現學習者主體地位,以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活動。
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要求一切以學生為主,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學正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學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學習和其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進行知識的自我構建(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
2.1 網絡教學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優越性。
2.1.1 內容豐富、在表現形式上,將文字、圖形、圖象、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集中于一體,采用可視化窗互操作,擴充了信息量,營造了信息環境。
2.1.2 檢索信息方便。瀏覽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強大的檢索功能,極大方便了信息的獲取。
2.1.3 適時交流計算機網絡具備高速傳輸信道,教師可充分利用在線功能,實現師生、生生之間交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雙向交互,既加大了學生參與度,又使學生處于主動地位。
2.2 網絡教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影響。
2.2.1 豐富了教學內容。
2.2.2 優化了教學過程的變化。
2.2.3 自主性學習方式。
2.2.4 指導性的教師角色。
2.2.5 互動性的教學媒體。
2.2.6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3 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
教師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有效教學,必須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同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以及學生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達到良好的效果。
根據網絡自身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以以下幾種教學模式適合網絡教學。
3.1 采用任務驅動法,明確學習目標。
“任務”是指我們將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設計成一系列的“學習實踐”任務。網絡環境的適時性,交互性使教師實施教學任務,學生完成教學任務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多媒體信息加工與表達教學時,可以設計諸如節日賀卡等形式的任務,在進行人工智能教學時,可以設OCR漢字識別等形式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加以指導、幫助適時點撥,讓學生作品于網上,供師生、學生間相互交流。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
實施任務教學,應注意主題任務可操作性,強化任務的合理性,任務與任務之間的相關聯性。
3.2 采用研究性教學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研究性學習能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究性教學在信息技術課程實施過程中大致經歷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實踐體驗和表達交流。比如:可以選擇中學生走進網絡的利與弊,暢想Internet未來生活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查找有關社會、科技問題等資料,極大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和研究能力。
3.3 采用合作式教學法,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合作式教學法常與任務驅動、研究性教學法結合起來,基于教學組織形式的教學方法,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學生成立學習小組,利用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交互性,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的學習效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例如相互教學法、基于任務的協作學習。
3.4 學科整合教學法。
新課改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促進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整合,整合教學法是把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結合起來,克服信息技術課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Internet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
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過程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網絡教學中教學活動過程設計包括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組織形式設計,知識材料,學生活動,學習環境設計等。知識材料組織上,要將教學資源與教材知識重組,形成新的系統知識提供給學生或者作為學生探究的對象和學習的內容。對于某些專題,還需要教師能夠設計專題學習網站,把零散的知識集成在一起,便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習的自主學習。例如可以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夾對學習過程評價。
Internet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教育中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運用網絡教學的特點,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作用,如何解決網絡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存在的制約因素還還很多,這就需要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嘗試探索,適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楊威,史春秀,鞏進生.信息技術教學導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2] 孫慶宏,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對策[J],華北醫學院學報,第3期(2002.5)
[3] 王建虹,淺談網絡教學[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2001.12)
[4] 王吉慶.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