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16: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博弈論定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商業企業廣告促銷博弈論分析
一、引言
隨著社會化生產程度的提高,生產規模的擴大,通訊和交通運輸工具的現代化,企業流通、銷售領域、生產保護和相互之間的協調等是當今市場經濟社會新特點,使得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情況常常表現在若干家大的公司之間所展開的激烈角逐。這些大企業在市場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當一個企業的價格策略發生變化,產量和產品種類調整時,都會對市場上同行業中其他廠商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使企業的得失興衰,往往是取決于關鍵時刻的決策是否正確。回想起2000年前后的彩電降價狂跌,近年來的企業并購聯合,以及國際市場上的美、日汽車貿易談判等等皆屬于同一類型的競爭問題,都可以應用博弈論進行分析。
二、博弈論概述
1.博弈論定義及博弈的基本要素
博弈論(Game 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響的條件下,理性決策人決策行為的一種理論。一個完整的博弈應包含四項要素:博弈的參加者;策略空間;進行博弈的次序;博弈方的得益。一旦確定了以上四要素,一個博弈也就隨之確定了。
2.博弈論的發展及應用
1944年Von Neumann和Morgensterm合著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系統的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20世紀50年代是博弈論研究、發展最重要的階段,一些重要的博弈論的概念就是在這個階段發展起來的,如“納什均衡”等。近幾十年來,博弈論的應用研究迅速發展,有人將這種發展趨勢與100多年前的“邊際革命”相比擬,驚呼“博弈論革命”己經來臨。1994年Nash、Selten、Harsanyi三位“博弈論”巨匠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更使博弈論作為重要的經濟學科分支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最具權威的肯定。
現在博弈論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經濟學科的接受和運用,幾乎貫穿了整個微觀經濟學,并且己擴展到宏觀經濟學及產業組織理論,在環境、勞動、福利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有“吞噬”整個西方現代經濟理論的趨勢。博弈論的應用范圍不僅包括經濟學,政治學、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公共選擇,還有犯罪學等等。
三、基于廣告、促銷行為的商業企業決策行為博弈論分析
企業之間的競爭被視為策略的博弈,在博弈中,每個企業都為利潤進行競爭。以下,筆者就商業企業的廣告行為及促銷行為進行博弈論分析。
1.商業企業廣告行為博弈論分析
(1)理論基礎
“囚徒困境”博弈是博弈理論中的典型實例。“囚徒困境”講的是兩個同案犯嫌疑人(囚徒)被警方拘捕后,為防其相互之間串供,而分別拘押、隔離審問時,兩疑犯所面臨的認罪策略選擇的問題。兩囚徒決策時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目標,結果是實現最大利益。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在市場競爭中,環境問題,公共資源開發、利用及商業企業廣告行為等決策中屢見不鮮。
(2)分析過程
利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可分析商業企業銷售商A與銷售商B的雙人廣告博弈。
假定兩銷售商A與B面臨著做廣告和不做廣告的戰略選擇。如果兩家銷售商都不做廣告,它們將平分市場份額,并由于廣告費用減少帶來的低成本而分享相同的高利潤。如果兩銷售商都做廣告,他們也將平分市場份額,但廣告費用的高成本將帶來較低的利潤。第三種情況,如果一家銷售商做廣告,另一家不做,則做廣告的銷售商將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更高的利潤(見表1)。兩銷售商的利潤收益從2到10,10為最大收益。在收益矩陣中,列為銷售商A的戰略,行為銷售商B的戰略,矩陣中第一個數字為A銷售商的收益,第二個數字為B的收益。
表1 銷售商A與銷售商B的收益矩陣
可以發現,這個案例與“囚徒困境”有很多相同之處。各家銷售商可做如下分析:“如果對手不做廣告,由于本銷售商做廣告的利潤10大于不做廣告的利潤8,所以應該做廣告;相反,如果對手做廣告,本銷售商做廣告的利潤4大于不做廣告的利潤2,也應該做廣告。這樣,無論對手如何,本企業最好做廣告。”結果是兩銷售商業都做廣告,各獲得利潤4而不是8。
對這個例子結果的進一步討論還能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即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當一個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只為自身的利益打算時,即使大家都遵守社會規則,個體的行為是不一定符合集體或社會的利益的,甚至也不一定真能實現個體的追加利益。
2.商業企業促銷行為博弈論分析
(1)理論基礎
一般地,用混合戰略均衡理論分析銷售商的促銷行為。假定博弈雙方都是理性的,雖然每一方都擁有兩種戰略,但他們選擇戰略的方式是不可預測的。不可預測意味著戰略選擇中包含隨機因素。每種戰略都有一定的概率選中,因為是博弈雙方兩種純戰略的組合,所以叫做混合戰略。博弈雙方任務的一部分是“將戰略進行混合”,以達到不可預測的目的,這樣對手就無法預測出對方即將采取的策略,也就不能進行相應的準備了。混合戰略是根據給定的概率,在若干純戰略中進行隨機選擇,將這些純戰略按概率混合起來。但混合戰略并不適用于所有的銷售活動。有一些銷售安排具有可預測性,例如,節日期間的促銷活動。但是還有一些銷售活動是不可預測的,例如,事先沒有任何通知的銷售活動。為什么銷售商想要讓他們的銷售活動不可預測呢?這可能是一個戰略混合。如果顧客知道什么時候會打折,他就會專等打折的那幾天進行購買。然而,顧客可能也希望自己的購買活動是不可預測的。如果銷售商掌握了他們的購買日期,可能不會在那幾天打折優惠了。
(2)分析過程
為使問題簡化,我們假定一個兩人博弈,銷售商和顧客分別是其中一位參與者。銷售商的戰略就是選擇將優惠促銷活動安排在今天或明天。顧客的戰略是選擇今天還是明天光顧該商場。假定兩位參與者的收益矩陣如表2所示:
表2 銷售商和顧客的收益矩陣
從銷售商的角度來看博弈的收益:假定顧客今天光顧該商場的概率是p,銷售商兩種戰略的期望收益如表3所示。如果其中的一個值比另一個值大,銷售商就容易挑選一個顧客不會光顧的日子搞優惠活動。因此,顧客會調整p值以使表3中的兩個期望收益值相等,用數學方程可以對之求解,如下式所示: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顧客今天光顧該商場的概率是4/9,明天來的概率是1-4/9=5/9。
從顧客的角度分析博弈的收益:假設促銷活動在今天舉行的概率是q,顧客兩個戰略的期望收益如表4所示。如果其中的一個值比另一個大,那么顧客就會容易地挑選一個能從優惠銷售中獲益的日子來商場購物。
表3 銷售商兩個戰略的期望收益
表4 顧客兩個戰略的期望收益
于是,銷售商也會調整q的值,使得顧客今天或明天來商場的期望收益相同,如下式所示:
結論是:銷售商將在今天進行優惠活動的概率是1/3,明天進行的概率是2/3。
關鍵詞:羅默;剝削理論;勞動價值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2)01001205
約翰?E?羅默(John E.Roemer)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致力于運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的剝削理論做了重大修正,進而提出了一種基于非勞動價值論的剝削理論。他試圖以自己提出的“一般剝削理論”來超越馬克思的剝削理論,從而對當今社會主義國家的現狀做出經濟學意義上的合理說明。他認為,當他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他同時也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危機找到了出路。
一、問題的提出
雖然羅默所屬的“分析”與“政治主張”大體一致,即都憎恨現行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和不公正現象,相信會有一種優越于現行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都試圖在社會主義者信仰的框架內,運用社會科學最先進的方法來研究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及通向社會主義的可行性道路。但是,在羅默的一些著作中也有明確表示“馬克思所捍衛的一些關鍵的經濟模型和理論,例如勞動價值論和利潤率下降理論,是完全錯誤的”[1]2。羅默試圖運用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尤其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建立自己的“非勞動價值論的剝削理論”,從而表明繞開勞動價值論也可以解釋資本主義剝削這一事實。盡管研究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不盡相同,但是,不同方法研究同一問題并不能證明兩種方法是相互抵觸的,也不能證明必然有一方是錯誤的。那么,羅默的“一般剝削理論”是否真的能夠否定馬克思剝削理論建立的基礎――勞動價值論呢?他的證據成立嗎?據此,本文展開對馬克思剝削理論和羅默剝削理論的比較分析。
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剝削理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他在分析商品二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勞動二重性原理,分析勞動二重性與商品二因素之間的關系,得出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的結論。馬克思提出商品具有兩重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具有不可比較性,而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交換的基礎。同樣,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以此為基礎,他進一步提出了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深刻地揭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進而分析論證了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替代的歷史必然性。
剝削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的必然產物。社會上剩余產品的出現是剝削產生的物質前提條件,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以及社會分裂為階級是剝削產生的現實基礎。當勞動力成為商品,從而貨幣變為資本,就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剝削具有了現實的必然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以無休止地追求剩余價值為目標。為此,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價值增值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持續到這樣一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恰好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而持續下去,那就成為價值增值過程。”[2]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所在。為了科學地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本質,馬克思根據資本的不同要素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將資本家的預付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證明了剩余價值只由可變資本創造而來,不變資本只是前提,指明可變資本不僅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還再生產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的余額――剩余價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剩余價值率是衡量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高低的準確指標。
可見,馬克思對剝削問題的分析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及引起政治經濟學革命性變革的剩余價值理論,是以勞動二重性的分析為依據的。正是考慮到勞動二重性學說對于理解資本主義經濟運動及其基本規律所具有的特殊意義,馬克思指出:這就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秘密。
三、羅默非勞動價值論的剝削理論
與馬克思不同,羅默剝削理論的基點是非勞動價值論。羅默指出,馬克思揭示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這種剝削用西方經濟學的微觀經濟均衡模型同樣可以表明。羅默認為馬克思著作中的剝削有兩種含義:一是技術意義上的剝削,即從事實判斷角度講的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勞動的占有;二是道德意義上的剝削,即從價值判斷角度講的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不公正的利用。羅默的模型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出發,為技術意義上的剝削下了一個定義:“在既定的經濟中,如果某些成員必須從事超過社會必要時間(即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勞動才能掙得他們所需的消費品集,而其他人以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勞動就能掙得他們的消費品集,那就可以說剝削將會存在。”[1]23其中,前者是被剝削者,后者是剝削者。
為了證明這一點,羅默設計了一個標準的微觀經濟均衡模型,并做了詳盡的論述。該微觀經濟均衡模型是生產一種商品的簡單經濟模型 (簡稱其為模型A)。設想一個由一定數量成員組成的社會,該社會只生產和消費一種商品――玉米。生產該商品只需要投入勞動和種子;每個成員都擁有同樣的生產能力,而且都掌握現有的生產技術知識;每個成員都具有生存偏好,即在生產出滿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玉米及其初始擁有的種子以后,他們寧愿選擇閑暇而不愿選擇繼續工作和消費更多的玉米。羅默說,這個模型的均衡解是自給自足的,每個人都只為自己工作,既不向別人出賣勞動也不雇傭別人勞動,任何人都不把玉米賣給其他人,成員間不存在交易。這個模型A是以對生產資料(初始的玉米種子)的平均分配為前提的,這樣,每個人的勞動時間都恰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得出結論在該模型中不存在剝削。隨后,羅默設計了模型B,其他條件都一樣,只是對初始分配進行了不平等的分配。這樣,為了達到最優選擇,擁有財產的富人會選擇雇傭窮人勞動,而沒有財產的窮人也愿意為富人勞動以換取一定工資來滿足自己生活所需。羅默根據其對技術意義上的剝削的定義,對必要勞動時間和工資率進行了計算,通過對兩個模型的比較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在模型B中存在剝削。因為工人付出的勞動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受到剝削;資本家付出的勞動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是剝削者。羅默認為,用他的微觀均衡模型就描述出了馬克思講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為了否定對技術意義的剝削的描述必須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羅默在模型B的基礎上,假定只有勞動市場孤島,島上的成員彼此交換勞動。然后,假定還存在一個資本市場孤島(模型C),不同的只是在資本市場孤島上沒有勞動市場,但是允許資本的借貸。借入資本代替了出賣勞動,借出資本代替了雇傭勞動。通過對兩個孤島模型的對比分析,羅默認為,資本市場孤島的模型表明勞動市場上的勞動力與工資的交換不是馬克思剝削理論必不可少的部分,因為剝削也能在不存在勞動力與工資交換的資本市場上再現。總之,在羅默看來,就馬克思所講的技術意義的資本主義剝削而言,勞動價值論不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他用西方經濟學標準的微觀均衡模式同樣可以表明這種剝削。
四、羅默和馬克思剝削理論的比較分析
(一)關于剝削存在的判斷依據的比較分析 羅默著重討論了技術意義上的剝削,根據其微觀經濟模型的模型均衡解,提出了社會再生產自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概念,并對不同模型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時間進行了比較。當然,這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實質指的就是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羅默根據對技術性剝削的定義,指出超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勞動成果就是剝削的對象,從而以此判斷剝削的存在。馬克思沒有直接給“剝削”下過定義,在其著作中最經典的表述是:“資本并沒有發明剩余價值。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3]也就是說,剝削是一些人或集團憑借他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或壟斷,無償地占有那些沒有或者缺少生產資料的人或集團的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
通過兩者對剝削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羅默和馬克思對剝削的判斷雖然表述不盡相同,但判斷依據卻是一致的。兩者都是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剝削存在的判斷依據,超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勞動都是剝削者無償占有的部分。雖然在這段引述中馬克思沒有明確使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概念,但是很明顯可以看出“超額的勞動時間”就是被剝削的勞動時間。由此可見,這種一致性無法證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成立。
(二)關于剝削的源泉和目的的比較分析
羅默通過經濟均衡模型來論證剝削直接與生產資料的不同所有權有關,或者說剝削的源泉是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與否,即:富人通過他們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就可以剝削窮人。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如果勞動價值理論不成立,如果沒有窮人為富人勞動,沒有這種生產關系的發生,只存在生產資料而沒有勞動者的參與,沒有剝削客體即無償占有的物質對象,如何發生剝削?另一方面,馬克思對于剝削源泉的分析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前提條件,即剝削者或剝削主體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沒有這一條件就失去了剝削存在的前提;二是方式方法,剝削主體憑借所有權無償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勞動,這里的關鍵是占有的無償性,即不給被剝削者進行實物補償或價值補償;三是剝削客體,即無償占有的物質對象是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只有上述三個方面同時存在,剝削才能成為必然。因此,生產資料的不平等的分配只是提供了剝削產生的可能性,只有通過工人的勞動創造剩余產品,資本家才能利用占有的生產資料強制地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產品,剝削才能從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剝削才能真正發生。如果沒有工人的勞動,僅靠生產資料是不能實現價值增值的。前面已經提到,投入到生產中的原材料只是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并不會增值,只有勞動力這個特殊的商品,才能在使用中創造出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在馬克思的剝削理論中,生產資料的不平等占有只是作為剝削產生的一個前提條件,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才是剝削的源泉。
羅默為了論證資本主義剝削源自財產占有的不公平而不是勞動市場,并進而表明繞開勞動價值理論也可以揭示資本主義的剝削,假設了只存在勞動市場和只存在信貸市場兩種不同的經濟模型,從而得出最終結論:“資本主義剝削的存在只與生產資料最初的不平等分配相關,與勞動市場存在與否沒有必然聯系。”雖然羅默認為馬克思用來作為其資本主義剝削理論基礎的勞動價值論基礎不能成立,但他承認資本主義剝削的存在,問題是要為這種剝削以及在其他社會存在的剝削提供一個新的理論基礎。基于此產生了羅默的“一般剝削理論”,它更多地側重于揭示剝削的存在性,這從一般剝削理論的博弈論定義也可以看出。在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中,“剝削”一詞始終是與生產資料所有權同勞動者相分離的所有制聯系在一起的,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公平性和殘酷性被這種剝削現象體現得淋漓盡致。剩余價值理論也能更形象地說明資本家剝削的源泉和剝削的程度。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是為了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規律,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提供理論武器,重在揭示工人剩余勞動是剝削的真正源泉。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研究重點各有側重。
(三)關于研究方法科學合理性的比較分析 羅默在研究剝削問題時,大多是運用西方經濟學和博弈論等研究方法。他認為“一般剝削理論”是一個博弈理論,選擇原則使剝削理論更抽象化和一般化,但是,數學上的博弈方法并不能反映出社會生活中錯綜復雜的現象及其變化。在羅默的理論中,財產關系是核心概念,剝削僅僅是在剩余價值分配過程上進行的分析,忽略了生產的全部過程,割裂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勢必會造成分析問題的不完整性。另外,羅默通過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方法建立的經濟模型,既不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概括和抽象,也不是對實際生產方式的復制,其研究方式脫離實際,更多地依賴于嚴格的假設條件,更確切地說是一種思想實驗,缺乏科學的說服力。
馬克思的剝削理論則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過程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根據勞動過程中不同要素在價值形成和價值增值過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科學地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產生、剩余價值的分配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本質。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出發,以資本主義社會中最基本的元素商品作為著手點,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科學分析,采用傳統的“具體―抽象”和矛盾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時,從宏觀上把握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趨勢,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有機統一,其研究方法科學合理。
(四)關于剩余價值特殊表現形式的比較分析 羅默在論證資本主義剝削的來源問題時,假設了只存在勞動市場和只存在信貸市場的兩種不同的經濟模型,論證出信貸市場經濟下的剝削和勞動市場經濟下的剝削是相對應的。因為是繞開勞動價值論的論證,從而羅默認為孤立了的信貸市場中的利息是被不公平地分配的財產的一種變體,在他的理論體系中沒有勞動價值和剩余價值等概念,這種割裂整體的分析,勢必會導致對利息的本質的錯誤理解。在馬克思的剝削理論中,通過對生產過程和市場整體科學系統的論證可以清晰地看出,信貸市場中產生的利息只不過是剩余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馬克思把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剝削稱為主要剝削,而把存在于生產過程之外,沒有利用生產資源的獲利,即純粹的分配現象,稱為次要剝削。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貨幣轉化為資本并形成了三種資本: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資本家也分成三個集團: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和借貸資本家。除此以外,還存在著大土地所有者。這幾個剝削集團都以剩余價值作為生存基礎,剩余價值分配為產業資本家取得產業利潤,為商業資本家取得商業利潤,為借貸資本家取得利息,為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借貸資本就是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這是通過貨幣的借貸關系來參與剩余價值瓜分的資本形態。銀行利潤和利息一樣,它來源于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地租則是來自于農業工人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可以看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業資本家參與主要剝削,金融資本家和土地資本家純粹以財產所有制為基礎進行次要剝削。馬克思剝削理論中的利息、地租和銀行利潤這些剩余價值的特殊表現形式,都是剝削者沒有直接經過勞動市場而獲得的剩余價值,但是,它們依然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之上的剝削。所以,羅默僅僅看到了因借貸資本產生的在分配領域的剝削的表面現象,而沒有認識到剝削的本質來源,從而對剩余價值的特殊表現形式形成錯誤的理解并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五、小 結
顯然,羅默認為勞動價值論完全錯誤這一論斷,在他的剝削理論中并沒有得到充足論證,況且羅默這一理論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不容否認,羅默這一理論的提出體現出他思想的原創性,他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價值取向是明確的,而且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新意和深度,他的一些觀點也包含了很多智慧的火光,扭轉了人們對過去傳統社會主義的認識,為深入研究的學說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這對于我們當今堅持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例如,他提出的社會必要剝削概念,就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剝削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加深了我們對剝削存在的必要性的認識。同時,我們可以根據社會必要剝削理論劃分出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必要剝削和社會不必要剝削,并提出消滅一切剝削的路徑。盡管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當代受到種種挑戰,但仍然是我們當前分析資本主義剝削不可替代的科學理論。
參考文獻:
[1] 約翰?E?羅默.在自由中喪失――經濟哲學導論[M].段忠橋,劉磊,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