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15: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法式園林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常州素有水上江南之稱,明清時期新建的私家園林和亭臺樓閣不勝枚舉。目前具有代
表性的就是迄今保留“四大名園”分別是:常州意園、近園、未園、約園四大名園。體現了近代常州文化底蘊,凸顯了江南的城市空間景觀。
1、意園在常州市區后北岸4-8號。原為清康熙年間狀元趙熊詔府邸花園。有宅第28進,占半條縣學街。其后人趙懷玉曾于此建"方玉堂"、"云窩"及水閣、亭榭等景點。太平軍占領常州后設圣庫,英王陳玉成曾在此駐節。同治三年(1864)四月初六,李鴻章軍攻陷常州,搶劫圣庫,焚燒房屋,僅存頭門、大廳及魁星閣。光緒十二年(1886)園歸縣令史干甫。史加以改建,集蔡襄書"以意為之"四字為額,遂稱"意園"。筑垣墻,以漏窗隔成內外園。內園有花廳、假山,分呈四季之景;外園有延桂山房、明月廊、魚池、亭榭及臨溪之望云水榭等。廊壁嵌有米芾、蔡襄等歷代 名家書法石刻十余方。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近園又名靜園、惲家花園,興建于清朝的乾陵年間,座落在常州市長生巷的常州賓館之內,是江南地區最具清初明末風格的.
近園南北長80米,東西寬64米,雖只不過區區數畝的面積,然則構思奇巧,窮盡畫理,山巒花徑,楚楚可人,更似惹人喜愛的小盆景,濃縮了明清園林的精華所在。
近園中的山水花木,亭臺樓榭,精細而雅致,處處體現了“淡語皆有味” 的意境。再看其園林的造景,格局不俗,質樸大方。近園的亭臺樓闋等建筑,大多環山繞水,錯落有致,非常注重比例的適度。其北面的“西野草堂”傍水而建,是主人宴請賓客之地。西南方向有“天香閣”、“安樂窩”以及臨池水的“得月軒”。再向北行便是“秋水亭”,一路下去是“虛舟”、“容膝居”、小徑往還,清幽自然,極負“遠山近水自成趣”的意境。東側廊墻內嵌有名人書條石30副。近園現已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常州未園是江蘇省常州市著名的私家園林,位于常州市大觀路原二十三中學(今市青少年科學藝術宮)內。
4、常州約園在今市第二人民醫院內。由清趙起購置修葺而成,約園以奇石見長,有著名的約園12峰,即靈巖、縐碧、玉芙蓉、獨秀峰、仙人掌、昆山片影、玉屏、朵云、舞袖、駝峰和飛來一角。還有梅塢風情、海棠春榭、小亭玩月、城角風帆等24景。現園中花木扶疏,清流回環,池邊羅列形態各異。
二汲取園林建筑元素應用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之中
“前后北岸”延陵西館、沿街建筑舊址改造項目,位于市中心延陵西路北側、城中路東側,屬于“前后北岸”歷史街區部分改造內容。
“延陵西館”整體空間布局采用院落式布局,主體部分采用滿鋪的形式,滿足現代功能的需要,沿延陵路做較大的退讓。在確保與歷史街區相協調的基礎上,重視與延陵路及迎春步行街尺度相適應,主體建筑高度不超過兩層,檐口高度控制在8米以下,沿延陵路和城中綠地一側建筑高度不超過三層,檐口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滿鋪部分屋面通過坡頂的形式進行分割,呼應傳統院落式空間肌理。立面上以單元分割,盡量接近常州傳統民居的比例尺度。建筑采用園林式民居風格,屋頂采用“提棧”做法;屋脊采用“紋頭脊”;仿小青瓦屋面;門窗等特色構建采用現代材料及技術的同時,用“神似的手法”與常州韻味取得呼應;
建筑色彩應體現粉墻黛瓦的特點,控制為黑、白灰、及褐色,原木色等。
“沿街建筑” 空間肌理是北側歷史建筑的有機衍生,院落式布局,部分院落可采用加頂的方式增加建筑面積和形成較大的空間。建筑高度以一層為主,局部兩層,檐口高度控制在8米以下,單體進深以8米左右為主,控制在9米以內。建筑采用園林式民居風格,屋頂采用“提棧”做法;屋脊采用“紋頭脊”;仿小青瓦屋面;門窗等特色構建采用現代材料及技術的同時,用“神似的手法”與常州韻味取得呼應;
建筑色彩應體現粉墻黛瓦的特點,控制為黑、白灰、及褐色,原木色等。
三 將傳統園林建筑符號和手法靈活多變應用到現代建筑之中
現代建筑在空間布局和建筑造型方面的設計中吸納借鑒了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的符號和手法,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常州的“云山詩意”項目(效果圖)以與環境和諧共處為原則,盡量不破壞環繞四周的自然景觀,并在院落中制造了一些人文景觀,充當建筑與自然之間的協調過渡。三面建筑、一面敞開、遠山近水、小徑疊石、高樹低草的后花園,精巧的錯落布置盡顯“步移景異”的獅子林特色,小區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悠遠寧靜的畫面,湖、池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境的實境再現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
現代建筑則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采用新結構、新材料、創造建筑新風格。然現代建筑大師在他們的作品中有機融合了具有傳統特色的庭院、園林等造園手法,造就了富有現代氣息、又有濃郁民族意蘊的建筑意境,形成引人矚目的風格。體現出現代建筑對傳統建筑思想的借鑒和融合。
總之,民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法式”、“則例”等條條框框的約束,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采用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前后北岸延陵西館、沿街建筑建筑設計方案”2008年2月
2常州市規劃設計院編著的《常州市城市紫線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