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8:03: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彈性函數的經濟學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利率彈性;利率彈性閾值
一、“閾值效應”概念與函數表達式
經濟學中,常用到“經濟閾值”和“閾值效應”的概念?!敖洕撝怠笔侵赶嚓P的經濟要素之間能夠產生影響或變化的最小變化量或最小變化幅度。[1]用函數方法表述:設經濟要素y為經濟要素x的函數,如果
閾值效應函數的一般表達式為:
設兩個經濟要素的函數關系為y=f(x),使函數值發生變化的x值為函數y=f(x)的臨界點,定義從一個臨界點到相鄰下一個臨界點的距離為函數,n=0,1,2,……。
(1)當閾值()為常量時
設閾值,因函數y在x沒有達到新的臨界點之間,其值保持不變,所以y=f(x)應修正為:
(2)閾值為變量時,設函數閾值由實際問題確定,閾值依次為,,……,那么,函數y=f(x)應修正為:當時,
二、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存在著閾值效應
人們在分析利率的變化對資金供求關系的影響時,常用資金供求的利率彈性系數(ε)作為衡量標準。[2]
我們知道,利息作為資金借貸的價格,其變化直接決定著資金供求量的變化,利率作為計算利息的標準,其變化既決定著利息的高低,也決定了資金供求量的變化。由于利率及貨幣供給主要由國家(央行)直接控制,是企業資金需求的外生變量。因此我們主要討論利率變化對資金需求的影響。即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
在一般情況下,資金需求隨著利率的升降而出現減增。但有時我們也會看到,在利率變化幅度不足夠大時,資金需求并沒有發生相應的變化,我們稱這種現象為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的閾值效應,即利率的變化幅度并沒有達到足以影響資金需求變化的幅度,因此,資金需求仍保持不變。
資金需求之所以存在著利率彈性閾值,主要原因有:(1)資金需求量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換言之,資金需求量q是利率i、價格p、國民收入r、利潤水平e等諸多變量的函數,即,利率的微小變化被其他因素的變化作用所抵消,使需求量的變化難以成為顯性;(2)即使將其他因素視為常數,只考慮利率對資金需求量的影響,利率作用于資金需求的變化,需要一定的時間或周期,即資金供求市場也存在著所謂瞬期均衡,短期均衡,長期均衡[3],從一種平衡過渡到另一種平衡需要一個過程;(3)利率的變化幅度太小不足以克服原來資金需求的慣性,也會形成利率彈性閾值。實際經濟活動中大量的經驗也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僅僅依靠利率的微小變動調節資金供求關系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與閾值效應數學模型
首先分析在沒有閾值效應條件下,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為分析問題方便:
(1)設資金需求量(q)與利率(i)之間呈線性關系:q=a-bi;……(1)
(2)運用微觀經濟學中分析彈性的一般方法,其資金需求的彈性
需要指出的是:微觀經濟學中,需求彈性分析方法的約定對自變量、因變量并沒有作明確規定,不太符合數學中函數的定義和我們對閾值效應的定義,但并不影響我們分析方法、過程及結果的正確性。
其次,分析存在著閾值效應的條件下的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仍設q=a-bi,使q值發生變化的i值為q=a-bi的臨界點。從一個臨界點到下一個相鄰臨界點的距離為q的閾值,并設為一常數,則q=a-bi修正為:
與無閾值效應時相同。但當
四、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閾值運用實例
設資金需求量與利率之間的關系如下表:
根據上表擬合的資金需求量q的數學模型為:
不考慮閾值效應時:q=10-i,
此例分析表明:
(1)考慮閾值效應時計算需求量和需求彈性較之不考慮閾值效應計算結果更精確,更準確,更符合實際狀態。
(2)利率閾值內[0,),利率彈性小于無閾值效應時的利率彈性。
五、閾值效應原理在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分析中的意義和作用
(1)利率彈性閾值的確定應該是資金需求是與利率之間數量分析的基礎和起點,即如果我們不能確定利率彈性閾值,我們就很難確定利率與資金需求的數量關系。
(2)利率的閾值彈性是確定利率需求量分析的計量單位的基礎和依據。如果選擇的利率或資金需求量的計量單位太小或太大,都難以掌握二者之間的規律。
(3)運用利率彈性的閾值效應原理有利于我們制定正確的利率貨幣政策,實現調整資金供求關系的預期。如政府期貨通過提高貸款利率、緊縮銀根,抑制經濟過熱或降低貸款利率,放松銀根,刺激疲軟的經濟時,利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和方式是政府決策的難點。通過利率彈性閾值的分析,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利率調整的力度和頻率,達到調整經濟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楊建新等.論經濟學中的閾值及閾值效應[M].2007人文學術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0:62.
[2]楊建新,閆肅利.利率彈性初探[J].北京:國際金融研究,1998,5:8
【關鍵詞】微積分;經濟;應用
數學是各個學科得以發展的基礎,也是各個學科進行理性、抽象和科學分析問題的重要工具.由于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性,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學數學有什么用”的困惑,所以有必要經過訓練和熏陶,使他們建立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1].
微積分是高等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進行數學分析的重要基礎理論.現如今,微積分已經被應用于各個學科之中,特別是在經濟學中,微積分思想的引入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帶來了諸多便利.
一、導數在邊際和彈性理論中的應用
1.函數變化率――邊際函數
設函數y=f(x)可導,則導函數f′(x)稱為邊際函數,它的含義是:當x=x0時,當自變量x產生一個單位的改變時,y近似改變f′(x0)個單位.在西方經濟學中,有邊際成本、邊際收入、邊際利潤等.
例1 設某產品成本函數C=C(Q)(C為總成本,Q為產量),其變化率C′=C′(Q)稱為邊際成本,C′(Q0)稱為當產量為Q0時的邊際成本.西方經濟學家對它的解釋是:當產量達到為Q0時,生產Q0前最后一個單位產品所增添的成本.
例2 設銷售某種商品Q單位時的總收入函數為R=R(Q),則R′=R′(Q)稱為銷售量為Q單位時的邊際收入.其經濟含義是:在銷售量為Q單位時,再增加一單位產品銷售總收入所增量.
例3 設銷售某種商品Q單位時的利潤函數為L=L(Q),則L′=L′(Q)稱為銷售量為Q單位時的邊際利潤.
2.導數與彈性函數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經濟學中常需研究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相對變化情況,因此先引入下面定義:
定義1[2] 設函數y=f(x)可導,函數的相對改變量
與自變量的相對改變量Δxx之比Δy/yΔx/x,稱為函數f(x)從x到x+Δx兩點間的彈性(或相對變化率).而極限
稱為函數f(x)在點x的彈性(或相對變化率),記為
注:函數f(x)在點x的彈性EyEx反映隨x的變化f(x)變化幅度的大小,即f(x)對x變化反映的強烈程度或靈敏度.數值上,EExf(x)表示f(x)在點x處,當x產生1%的改變時,函數f(x)近似地改變EExf(x)%,在應用問題中解釋彈性的具體意義時,通常略去“近似”二字.
定義2[2] 設需求函數Q=f(P),這里P表示產品的價格,于是,可具體定義該產品在價格為P時的需求彈性如下:
η=η(P)=limΔP0ΔQ/QΔP/P=limΔP0ΔQΔP?PQ=P?f′(P)f(P).
注:一般地,需求函數是單調減少函數,需求量隨價格的提高而減少(當ΔP>0時,ΔQ
用需求彈性分析總收益的變化:總收益R是商品價格P與銷售量Q的乘積,即
R
知:
(1)若|η|0,R遞增.即價格上漲,總收益增加;價格下跌,總收益減少.
(2)若|η|>1,需求變動的幅度大于價格變動的幅度.R′
(3)若|η|=1,需求變動的幅度等于價格變動的幅度.R′=0,R取得最大值.
綜上所述,總收益的變化受需求彈性的制約,隨商品需求彈性的變化而變化.
二、導數在利潤最大化問題中的應用
在微分學中,通過對已知的函數進行求導后,就可以得到原函數的導數,即邊際函數.而在經濟學之中,邊際概念通常表示經濟變量的變化率.在經濟領域中,企業家經常會遇到如何才能使產品成本最低化、利潤最大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轉化為最大值和最小值進而用微積分的方法來解決.
例4 一個企業的總收益函數是R=4000Q-33Q2,總成本函數是C=2Q3-3Q2+400Q+500,求最大利潤L.
三、積分在利潤最大化問題中的應用
例5 設某種商品明天生產x單位時固定成本為20元,邊際成本函數為C′(x)=0.4x+2(元/單位),求總成本函數C(x).如果這種商品規定的銷售單價為18元,且產品可以全部售出,求總利潤函數L(x),并問每天生產多少單位時才能獲得最大利潤.
解 因為變上線的定積分是被積函數的一個原函數,因此可變成本就是邊際成本函數在[0,x]上的定積分,又已知固定成本為20元,即C(0)=20,所以每天生產x多少單位時總成本函數為
設銷售x單位商品得到的總收益為R(x),根據題意有R(x)=18x,
所以總利潤函數
由L′(x)=-0.4x+16=0,得x=40,而L″(40)=-0.4
四、微分方程在經濟中的應用
例6 某商品的需求量Q對價格P的彈性為-Pln3,已知該商品的最大需求量為1200(即當P=0時,Q=1200),求需求量Q對價格P的函數關系.解 根據彈性公式得,PQQ′=-Pln3,
化簡得1QQ′=-ln3,
兩邊積分得∫1QQ′dP=∫-ln3dP,
其中,C=eC1,由初始條件P=0時,Q=1200,得C=1200,
所以,需求量Q對價格P的函數關系Q=1200×3-P.
結 語
在當今學科交叉研究越來越深入的趨勢下,微積分思想與經濟學的研究也更加緊密地結合了起來,通過本文可以看出,利用微積分知識可以簡捷、方便地解決許多經濟問題.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微積分思想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需求函數需求彈性偏彈性
一、需求函數
在商品市場中,影響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因素有價格、人均收入、供給、成本等,其中商品的價格是影響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的主要因素,如果忽略如人均收入、供給、成本變化等其他因素,僅把需求量看成是價格的函數:Q=f(p),Q表示需求量,p表示價格,稱為價格需求函數(簡稱需求函數)。在正常情況下,商品的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反之商品價格上漲,需求量減少。因此,需求函數一般為單調函數。
二、需求彈性
在商品市場經濟中,經營者要提高經濟效益,不僅要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而且要做好市場預測,掌握商品的供求信息。在銷售時,經營者應根據市場信息,常常對某些商品采取降價措施,使銷售量增加,薄利多銷,增加經濟收益,而有的商品,同樣采用降級銷售,但銷售量增加卻不多,經營者未能增加經濟收益,這時我們不僅要研究商品的絕對改變量,而且常常需要研究其相對改變量。例如:商品甲原每單位10元,現漲價2元,商品乙原每單位價格為1000元,現漲價2元,兩種商品價格的絕對改變量都是兩元,但與其原價相比,兩者漲價的幅度卻有很大的差異,商品甲漲價了20%,商品乙漲價了0.2%,即商品甲的價格相對改變量為20%,商品甲的價格相對改變量僅為0.2%,但其需求量Q的變化也明顯不一樣,其原因取決于該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即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
設函數y=F(x)在點x可導,當自變量在點x取改變量x時,函數相應的改變量y=f(x+x)-f(x),則x,分別表示自變量在點X取得的絕對改變量和相對改變量,y,分別表示函數在點x相應取得的絕對改變量和相對改變量,相對改變量通常用百分數表示,函數的相對改變量與自變量的相對改變量的比值表示函數y=f(x)從x到x+x兩點間的相對變化率,即當時x0時
表示函數y=f(x)在點x的相對變化率(也稱相對導數),在經濟學中稱函數y=f(x)在點x的彈性,記做,即因為,因此函數的彈性也表示邊際函數在平均函數之比。需求函數Q=f(p)在點P的彈性表示商品的社會需求量關于價格的相對變化率,稱為需求的價格彈性。簡稱為需求彈性,其經濟意義表示價格在P的基礎上改變了1%,需求量相應地在Q的基礎上改變的百分數。
由于需求函Q=f(p)數一般為單調減少函數。f’(p)<0,因此需求彈性為負值,負號表示需求量的變化方向與價格的變化方向相反。
三、需求彈性的應用
設需求函數為Q=f(p),當需求彈性分別為<-1,=-1或-1<<0時,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數分別大于,等于和小于價格變動的百分數,分別稱為需求有彈性,需求有單位彈性或需求是低彈性的。
根據需求彈性的經濟意義,當商品需求有較高彈性時,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較為敏感,經營者如采用降價銷售,能促進消費者消費,較大地增加銷售量,薄利多銷,可明顯增加經濟收益,當商品需求低彈性時,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遲鈍,經營者若提高商品的價格,銷售量減少不大,經營者不會因銷售量減少而影響總的經濟收益。
根據有關統計表明,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米、油、鹽等商品的需求彈性較低,高檔消費品、奢侈品如轎車等商品的需求彈性較高。
例1根據市場調查,某種商品的需求函數為Q=f(p)=1000e-0.2p
(1)求商品的需求彈性;
(2)現在市場上銷售價格為10元,當價格提高1%時,該商品的需求量如何變化。
解 (1)商品的需求彈性為,
(2)=-0.2×10=-2
因此,銷售價格在10元的基礎上提高1%,則商品的需求彈性約減少2%。
四、偏彈性
設二元函數z=f(x,y)在點(x,y)可微,當自變量x在點(x,y)取得絕對改變量x,y保持。自變量x的相對改變量,z/x表示函數z關于x的偏相對改變量,比值表示函數z=f(x,y)在(x,y)與(x+x,y)兩點間關于x的相對變化率,當x0,表示函數z=f(x,y)在(x,y)關于x的相對變化率,稱為函數z=f(x,y)在(x,y)關于x的偏彈性,它表示在點(x,y)處,當自變量x的改變1%(自變量y不變)時,函數z相應改變的百分數,類似,稱為函數z=f(x,y)在(x,y)與(x,y+y)關于y的偏彈性。
例2根據資料統計,某種商品的綜合需求函數為Q=0.51?p-1.6,M0.92其中Q為商品需求量,p為商品的價格,M為人均收入,求需求量關于價格和人均收入的偏彈性,并說明其經濟意義。
解需求量關于價格的偏彈性為
=-1.6它表示當商品價格上漲1%時,商品的需求量大約下降1.6%。
需求量關于人均收入的偏彈性為
關鍵詞:貨幣定義;貨幣需求;收入;利率
1貨幣的定義與構成
西方歷史上,貨幣定義衡量的主要是在經濟交換中能起交換手段作用的資產數量總和的貨幣數量。但是,一般經濟學理論理論研究的是一個純粹的定義:貨幣是一種能直接起交換手段或支付媒介作用的東西。貨幣存量的經驗定義的寬窄取決于是否包括交換手段的替代品。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所接受的廣義貨幣定義是弗里德曼的貨幣定義,即貨幣是公眾持有的通貨加上公眾在商業銀行的所有存款。目前我國中央銀行對貨幣層次的劃分如下:M0=流通中的現金;M1=M0+活期存款;M2=M1+準貨幣(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保證金存款+其他存款)。
2中國貨幣需求函數估計
為避免多重共線性,本文采取以下形式對貨幣需求函數進行估計:Ln(M)=C+ln(GDP)+ln(R),其中M為貨幣需求量,GDP為國內生產總值,R為利率。由于利率又多種多樣,而且存貸利率差額又比較大,為真實反映貨幣持有的機會成本,主要采用如下利率:R0—短期貸款一年期利率;R1—長期貸款一至三年期利率(含三年期);R2—長期貸款三至五年期利率(含五年期);R3—長期貸款五年以上利率。鑒于改革開放早期中國貨幣與利率數據的大量缺失,本文主要采用的是1990-2007年這18年的數據(限于篇幅,數據在本文中不再列出,如有需要可與筆者聯系),由于對應于同一年份,利率又是在不斷的變化,本文采用該種利率與存在期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的加權平均值。估計結果如下:
(1)針對M0的估計:
LOG(M0)=-1.15+0.88*LOG(GDP)-0.22*LOG(R0)
(t[gdp]=31.61)(t[r]=-2.98)(R^2=0.9928)(F=1167.32)(dw=0.91)(P[White]=0.0972]);
LOG(M0)=-1.10+0.88*LOG(GDP)-0.19*LOG(R1)
(t[gdp]=32.56)(t[r]=-2.96)(R^2=0.9927)(F=1163.40)(dw=0.89)(P[White]=0.1079]);
LOG(M0)=-1.05+0.88*LOG(GDP)-0.18*LOG(R2)
(t[gdp]=32.06)(t[r]=-2.80)(R^2=0.9924)(F=1118.41)(dw=0.88)(P[White]=0.1046]);
LOG(M0)=-1.02+0.88*LOG(GDP)-0.16*LOG(R3)
(t[gdp]=32.90)(t[r]=-3.11)(R^2=0.9930)(F=1206.774)(dw=0.93)(P[White]=0.1278]);
(2)針對M1的估計:
LOG(M1)=-2.79+1.11*LOG(GDP)-0.35*LOG(R0)
(t[gdp]=50.96)(t[r]=-5.99)(R^2=0.9973)(F=3135.74)(dw=1.02)(P[White]=0.0194]);
LOG(M1)=-2.71+1.11LOG(GDP)-0.20*LOG(R1)
(t[gdp]=53.13)(t[r]=-6.07)(R^2=0.9974)(F=3200.22)(dw=1.02)(P[White]=0.6548]);
LOG(M1)=-2.62+1.11*LOG(GDP)-0.27LOG(R2)
(t[gdp]=52.58)(t[r]=-5.96)(R^2=0.9973)(F=3117.79)(dw=1.01)(P[White]=0.6976LOG(M1)=-2.60+1.11*LOG(GDP)-0.27LOG(R3)
(t[gdp]=54.54)(t[r]=-6.36)(R^2=0.9975)(F=3418.05)(dw=1.14)(P[White]=0.7027]);
LOG(M1)=-2.72+1.11*LOG(GDP)-0.22*LOG(R0)-0.10*LOG(R2)
(t[gdp]=45.91)(t[r0]=-0.35)(t[r2]=-0.20)(R^2=0.9971)(F=1956.93)(dw=1.02)(P[White]=03244]);(3)針對M2的估計:
LOG(M2)=-3.0+1.21LOG(GDP)-0.34LOG(R0)
(t[gdp]=137.51)(t[r]=-14.50)(R^2=0.9996)(F=3117.79)(dw=1.79)(P[White]=0.6426);
LOG(M2)=-2.93+1.21LOG(GDP)-0.29*LOG(R1)
(t[gdp]=130.26)(t[r]=-13.22)(R^2=0.9996)(F=18891.56)(dw=1.63)(P[White]=0.7804);
LOG(M2)=-2.84+1.21*LOG(GDP)-0.26*LOG(R2)
(t[gdp]=127.39)(t[r]=-12.87)(R^2=0.9995)(F=17984.07)(dw=1.59)(P[White]=0.8366);
LOG(M2)=-2.82+1.21*LOG(GDP)-0.26*LOG(R3)
(t[gdp]=129.93)(t[r]=-13.27)(R^2=0.9996)(F=19026.79)(dw=1.78)(P[White]=0.7958);
LOG(M2)=-3.00+1.21*LOG(GDP)-0.33*LOG(R0)-0.004*LOG(R3)
(t[gdp]=129.37)(t[ro]=-1.58)(t[r3]=-0.02)(R^2=0.9996)(F=13964.24)
(dw=1.79)(P[White]=0.6738);
LOG(M2)=-2.87+1.21*LOG(GDP)-0.13*LOG(R1)-0.14*LOG(R3)
(t[gdp]=126.40)(t[r0]=-0.47)(t[r3]=-0.57)(R^2=0.9996)
(F=12028.30)(dw=1.71)(P[White]=0.9151)
LOG(M2)=-2.83+1.21*LOG(GDP)-0.04*LOG(R2)-0.22*LOG(R3)
(t[gdp]=125.28)(t[r2]=-0.17)(t[r3]=-0.57)(R^2=0.9995)
(F=11863.22)(dw=1.75)(P[White]=0.7776)
4結論
GDP、R0、R1、R2、R3對M0、M1、M2有顯著影響,但在聯合解釋方程中R2、R3對M1的影響不顯著,聯合解釋R2、R3對M2影響不顯著,擬合效果良好,方程顯著成立,在5%的顯著水平下不存在異方差,不存在明顯的自相關性,其他組合均會造成至少一個利率變量系數為正,不符合經濟實際意義。M0即現金需求量對GDP的彈性為0.88,狹義貨幣M1對GDP的彈性為1.11。廣義貨幣M2對GDP的彈性為1.21,對利率的彈性隨著利率期限的延長而呈現遞減趨勢。隨著對貨幣層次的擴展,對GDP的彈性不斷增大,對利率的彈性也不斷增大,。但總體上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有利于貨幣政策的實施。然而文中模型出現的問題如添加多個利率產生的利率彈性變正數的現象也沒有解釋清楚。這也是本文最大的弱點。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設用地;第二三產業;瑞安市
一、研究背景
2011年,雖然國內外宏觀形勢十分嚴峻,但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瑞安市經濟形勢總體較好,國民經濟發展穩定。全市生產總值521.71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3.3∶51.9∶44.8調整為3.4∶50.5∶46.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63.39億元,比上年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240.36億元,比上年增長10.5%。但是瑞安市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制約矛盾仍然突出,特別是土地日益緊缺的難題始終影響著我市的經濟發展。由于土地作為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而且針對土地資源投入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比較有限。因此,本文的研究對于瑞安市今后如何協調土地投入和二、三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意義。
二、理論與方法
(一)Cobb- Dauglas生產函數
為定量衡量不同投入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末, 美國數學家 Charles Cobb和經濟學家Paul Dauglas用1899 至1922年的數據資料推導出著名的Cobb-Dauglas生產函數:
其中,Y、K、L、t分別表示資本總產出、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時間;α和β分別為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的產出彈性,表示該生產要素投入的改變對總產出的影響;A為非0常數。一般認為,隨著時間的變化,人類的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會影響各要素的產出水平,因此,λ被認為是科技貢獻率。
(二)考慮土地要素的生產函數
根據CD模型的一般原理,為定量研究土地要素投入對瑞安市第二、三產業增長的影響,假設:
1、土地是與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相互獨立的生產要素;
2、各種要素投入的變化按照各自的平均變化速率單向變化;則加入了土地要素的生產函數可寫為:
Y=f(t,K,L,S)
其中,S表示土地要素的投入量;γ表示土地要素的投入彈性。
(三)考慮規模變化的生產函數
考慮到各種投入要素投入量的變化常引起產出規模的相應變化。假定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同比擴大到原來的n倍,則式(3)可寫為:
因此(α+β+γ),就是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和土地要素投入的規模經濟報酬指標:
1、當(α+β+γ)=1時,表明該經濟系統生產規模報酬不變;
2、當(α+β+γ)>1時,表明該經濟系統生產規模報酬遞增;
3、當(α+β+γ)
(四)考慮替代分析的生產函數
在生產函數的經濟學意義分析中,替代彈性表示在總產出保持一定的情況下, 各種投入要素之間相互替代的難易程度;由于瑞安市是資源緊缺,因此研究各種要素之間的替代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基本假設,有:
(四)建設用地
由于土地供給與土地需求都對經濟發展有滯后效應,土地供應對經濟推動的滯后效應一般為1年。因此本文采用批準時間2005年至2010年的建設用地。由圖2-4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0年,瑞安市建設用地數量總體呈現不規則波浪形,在2005年上漲到2006年最高值后,開始逐年回落,到2008年達到最低谷后開始反彈,但是整體增長幅度不大。
四、計算與檢驗結果
(一)計算結果
以瑞安市2006年至2011年的二三產業總產值、二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二三產業從業人數和建設用地數量等相關數據,運用EViews 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得:
lnY=2.980098+0.396801lnK+0.638024lnL+0.059843lnS (12)
殘差平方和為:
五、結果分析
(一)彈性分析
1、二三產業從業人數(L)對二三產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為0.396801,表明二三產業從業人數每增加1%,可導致二三產業總產值0.396801%的增長,是土地、資金和勞動力三要素中對二三產業彈性最大的一個。
2、二三產業實際固定投資(K)對二三產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為0.638024,表明二三產業實際固定投資每增加1%,可導致二三產業總產值0.638024%的增長。
3、建設用地數量(S)對二三產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為0.059843,表明建設用地每增加1%,可導致二三產業總產值0.638024%的增長。
(二)規模報酬分析
實際固定資產投資、從業人員數和建設用地規模報酬指標為α+β+λ=1.094668>1。表明瑞安市自2006年以來二三產業整體規模報酬是遞增的;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在瑞安市當前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二三產業的經濟效益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替代分析
1、≈17.29,說明瑞安市建設用地較容易被其他要素替代,即反應出當前我市二三產業建設用地利用率不高,土地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因此,我市今后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參考文獻:
[1]李名峰;土地要素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陳偉;嚴長清;吳群;李永樂;;開發區土地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于江蘇省面板數據的估計與測算[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年05期.
[3]姚遠;陳龍乾;徐州市建設用地對二三產業增長貢獻定量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年15期.
[4]喻燕;盧新海;;建設用地對二三產業增長貢獻定量研究——武漢實證[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年03期.
[5]李鑫;張瑞平;歐名豪;孫敏;;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長貢獻及空間相關性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09期.
[6]李佳;南靈;;陜西省土地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0年05期.
[7]段洲鴻;工業用地供給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分析[D];浙江大學;2008年.
[8]楊貴中;需求因素對中國三次產業增長的影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關鍵詞】 C-D函數 生產函數 模型
一、模型設立的經濟學原理
鑒于農業是“三農”問題之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關系國家經濟轉型能否成功和綜合國力能否提高,我們通過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
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理論,產出的增長主要取決于投入的資本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其原形為 Y=A?鄢K?鄢L,其中A為一定技術條件下的規模參數,a、b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且C-D函數容易轉換成線性函數:Y=A+aK+bL。因此,它在生產分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對于那些生產獲得規模報酬近似不變和技術進步速度不快的產業比較合適。用C-D生產函數分析中國農業生產的狀況,由于規模報酬假定不變和技術進步不快,所以我們主要從成本投入的角度來考查成本投入對產出的影響,這樣我們得出a+b=1(近似)。另外,假定其他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可以忽略,而投入只有資本和勞動力,資本投入為統計中農林牧漁的投入,勞動投入為農林牧漁的從業人員,農業總產值為農林牧漁的總產值?!稗r業總產值”設為因變量,“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設為自變量,設定以下經濟模型。
二、模型設定
根據經濟學原理把中國農業生產函數模型設定為Y=AK?琢L1-?琢,其中Y表示農業總產,K表示資本總投入,L表示農業就業人數即勞動總投入,?琢表示資本產出彈性(資本投入的變動引起農業總產值變動的幅度),且0
為了方便參數估計,我們對生產函數變形,兩邊同時取自然對數得:Y=A+?琢K+(1-?琢)L。兩邊同時減去L整理得:Y/L=A+?琢K/L。設y1= Y/L,x1=K/L,c=A, 整理得:y1= c+?琢x1。
三、參數估計與檢驗
1、參數估計
運用統計SPSS軟件得出一元回歸模型:
y1=2.931+ 0.656x1
(4.449) (6.091)
R= 0.712 F= 37.105D.W=0.776 =5
2、檢驗
(1)經濟學意義檢驗:a=0.656,0
(2)統計檢驗:擬合優度檢驗R = 0.712,勉強通過。
t-檢驗 :t/2(n-k-1)=t0.025(15)=2.110
F- 檢驗:F0.05(15)=3.68
(3)計量經濟檢驗。由于我們模型中只有一個變量所以不存在相關性,檢驗通過。我們采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所以顯然不存在異方差性,計量經濟檢驗通過。
(4)統計推斷檢驗。從回歸結果看,模型的擬合優度R=0.712 有些偏低,這是因為在計量經濟模型的線性變換中,一般的要求只對因變量或自變量取對數,在公式中分別對K、L和Y取對數,因此影響了擬合優度的大小。我們在看c和x1的t統計值,說明在給定顯著性水平?琢=5%的情況下較顯著,F統計量的值在給定的?琢=6.091=5%的情況下也較顯著。
四、對模型的經濟解釋及存在的問題
1、經濟解釋
從以上的模型中可知道農業生產的資本投入是影響農業總產值增加的重要因素,而勞動力的投入對農業的總產值影響不是很大。勞動力的增加對農業的總產值變化小即農業從業人員的邊際勞動生產率低說明我國農業中存在勞動力過剩問題。
2、存在問題
由于C-D函數中的變量指的是資本存量,我們用的卻是流量,故模型只是一個粗略的回歸模型。另外,統計數據中折算依據不同引起統計數據有出現誤差的可能。忽略了氣候等因素的作用可能導致R值??;在收集數據時專門采用農業中的數據,而不是其他統計數據,可能引起t 統計值偏小。模型還需要繼續完善才能更準確分析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如再考慮技術、化肥等因素。
五、政策建議
鑒于以上模型的最終結果反映出中國農業的現存狀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完善金融體制改革,提高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率,以實現農產品流通的暢通。第二,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2007年全國鄉村人口7.27億人,政府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吸收剩余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改善農村生活。
【參考文獻】
[1] 田萍: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函數模型及分析[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17(2).
[2] 郭艷、王維、鄭繼興:黑龍江生產函數模型的建立與測算[J].經濟縱橫,2005(5).
[3] 王道平、樂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在湖南汽車工業生產率分析中的應用[J].湖南大學學報,1997,24(5).
[4] 楊素梅:中國農民消費行為的模型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1).
電子商務能夠促進服務業加速增長,這是一個廣泛認同的觀點。但是,電子商務是如何促進服務業增長,對于服務業增長具有怎樣的影響作用,也是國內外眾多學者進行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通過從電子商務對主要服務行業的影響、電子商務促進服務業增長的實證研究以及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研究三個方面綜述國內外的研究進展,為明確電子商務對中國服務業增長影響的相關研究基礎進行深刻梳理,便于以后進行深入研究。
一、電子商務對主要服務行業的影響研究
研究證明,電子商務能夠直接促進零售業、物流業等典型服務行業的飛速發展。因此本文以上述服務業為例,綜述電子商務對各行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研究。
(一)電子商務對零售業的影響研究
作為電商主要應用領域的零售業,應從產業結構高度化轉移,即經濟發展重點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順應世界零售業發展的潮流,從技術和安全角度形成我國零售業的主流電子商務應用模式,既是我國零售產業面臨的重大戰略性問題,也是急迫的策略性問題。
王美婷著重研究零售業在電商環境下的發展,研究表明零售業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子商務的發展。[1]明秀嫻研究了如何將大型傳統零售業融入電子商務。[2]關于傳統零售企業開展網絡零售業務研究報告中給出了內部管理和消費監管等方面中傳統零售業和網絡零售業的各自優勢。[3]費明勝研究了傳統零售業如何應對電子商務的挑戰。[4]葉紹義則給出了傳統零售業網絡化經營及其路徑選擇。[5] 劉文學探討了傳統零售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思路。[6]
基于零售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充分研究。方芳和韓海林研究了電商環境下構建零售企業全渠道無縫營銷模式。[7―8]張志宏和徐國華研究了零售商電子商務的C2B模式和電子商務新模式B2B2C。[9―10]王步芳和張亞明提出了電商模式的六種創新視域。[11―12]王曉平對電子商務業務模式的發展進行了探討[13]。
根據上述研究,我國應將制造商經過批發商、零售商一直到消費者的流通產業和核心企業電子商務同步發展。建立面向全行業的以流通基礎信息組織與開發為主要內容的電子商務服務體系,依托核心商業企業,開發核心企業電子商務平臺,顯著提升這些企業的競爭力。
(二)電子商務對物流業影響研究
電子商務的出現和興起對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和物流企業的運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電子商務為物流企業提供了良好的運作平臺,大大節約了社會總交易成本,電子商務極大地方便了物流信息的收集和傳遞。
根據國內外研究成果,電子商務對現代物流業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信息化?,F代企業多元化需求催生了包括物流公司配貨等在內的新物流平臺,其中一個表現就是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現為物流信息收集的數據庫化和代碼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等。物流信息化將促進物流效率的大大提高,并為電子商務挖掘客戶需求、跟蹤貨物訂單打下基礎。物流自動化能夠擴大物流作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物流作業的差錯等。[14―15]
二是網絡化和智能化。根據研究,物流信息化作為基礎,其下一步的發展即為物流領域網絡化。這里對網絡化的研究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流配送系統的計算機通信網絡;二是組織的網絡化,即所謂的企業內部網。[16―17]研究發現,建立物流信息化、自動化后,能夠獲取大量的物流數據信息,并且在物流作業過程需要進行各種運籌和決策,因此物流智能化便成為必然選擇,也稱為當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三是柔性化。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的主要區別便是大批次、小量、個性化的貨物交易,因此各類、紛繁的商品物流導致了柔性化搬運、輸送與配送的出現。[18]因此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適應電子商務驅動下的消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物流模式。
二、電子商務有關服務業增加值的實證分析研究
眾多學者從事電商的領域和應用研究,分析電子商務促進服務業增長的作用機制,用計量經濟學定量分析電子商務促進服務業增長的效果,通過定量分析得到的數據結果顯示,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服務業生產率、規模報酬所起到的作用。
聶秋云在結合電子商務與產業經濟理論、計量經濟學知識的基礎上,以1997―2011年國內衡量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一系列指標數據為樣本,運用計量經濟學回歸分析方法分析了電子商務對我國第三產業的作用機制及作用力度。[19]彭新敏建立了一套衡量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運用閾值法和線性加權模型對電子商務指數進行了測算,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電子商務指數與服務業各指標間的實證模型,并對模型結果給予了解釋。[20] Herderson從微觀角度,采用實證分析研究了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效果,構建了一個以價值鏈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業務流程再造理論為一體的研究框架。[21]
通??刹捎每勺兲娲鷱椥陨a函數模型來分析生產率和規模報酬。其中替代彈性是指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投入比率的變動相對于邊際技術替代率的變動。Henderson 和Quandt在其研究中分析了替代彈性的五種形式,在生產函數的經驗分析中,主要包括:(l)σ=0:此時投人要素之間完全不能相互替代,生產過程為固定要素比例投入;(2)01:投人要素可以完全相互替代。[22]
資本與勞動的可替代程度是許多經驗研究選擇不同函數形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兩種常用的形式為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和固定替代彈性(CES)生產函數。這些函數形式的局限性在于對替代彈性作出了限定,如C―D生產函數假定替代彈性為1,CES生產函數假定替代彈性為常數。另外的一個重要缺陷在于上述函數形式的隱含假定是規模報酬不變。針對已有生產函數形式存在的上述問題, Revankar提出了可變替代彈性(VES)的生產函數。[23]Christensen,Jorsenson和Lau則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了超越生產函數,可以方便地對可變替代彈性進行估計。[24]
三、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研究
基于電子商務對于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意義,許多學者將研究目光集中于當前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瓶頸與問題,以及如何更快、更好的促進其發展。
一些電子商務相關的稅法研究探討了影響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癥結及政策建議,這些癥結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薄弱、法制不健全、支付手段缺乏安全與便利等。[25]
研究指出,當前法制不健全嚴重限制了我國電子商務規范發展。[26]其中電商資料中的電子認證和電子簽名涉及的法律問題;電文的接受性效力問題;電子認證機構的設立應遵循不以盈利為目的;同時電子認證可以由第三方來分辨而不只是當事人之間進行;與此同時要接受各國向認可國家授權的電子認證,以此來增加電子認證的效力,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
同劍飛在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領域提出要規范電子商務的發展,除了法律的制訂外,還必須加強計算機的安全技術,保證支付安全。[27]確保全球商務的可靠性、互操作性包括電子付款方面的標準、安全方面的標準、安全服務方面的標準、電子拷貝管理系統方面的標準、高速網絡技術方面的標準等。
另外一些研究通過借鑒美國、歐盟、日本、印度等主要國家發展電子商務的有益經驗,從而給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28]
關鍵詞:生產函數 商業銀行 內控管理 管理經濟學
每個企業的運作都離不開必要的經濟理論和管理知識,商業銀行的運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過對管理經濟學的學習,就可以了解經濟理論在企業運營決策過程中的科學理論依據,為企業實現業務目標提供經濟分析工具。如果一個企業能成功地運用管理經濟學原理建立自己的經營策略,并把它應用到日常商務管理中,將會給企業的運營帶來很大的好處。如何把企業運營和經濟理論有效的結合起來?
首先,可以將產品價格彈性結合需求規律,運用于市場。在市場條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規律是:所有其他條件不變,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為企業的市場戰略服務,就必須將需求價格彈性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在一般情況下,任何缺乏需求彈性的產品,企業都應設法提高價格。需求彈性充足的產品,企業可以降價銷售,提高總收入。有效運用這個經濟原則,用低的價格,可以薄利多銷,進行更多的銷售。快速銷售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利潤率雖然低,但通過更多的銷售,更快的銷售可以增加總利潤,加快資金周轉。
再次,可以利用生產函數,對企業產品降低成本,增加產量。生產函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又稱短期生產函數。公式為:q = f (l ,k0 )k0不變 ,l增加帶動產出增加。譬如說,康柏公司從1993年起開始改革傳統組織形式,在蘇格蘭的工廠試行“三人勞動組”制,結果證明這種組織形式大大優于流水線,每個工人的產出提高23%,實現了目標?!叭藙趧咏M”運作情況如下:生產流水線一般由20名工人參加,每個人只干一種活。改革是將流水線的全部工種交給3個人承擔,每個人要干6種~7種活。如第一個人負責把要組裝的部件準備好;第二個人負責把那件組裝到個人電腦的機殼內;第三個人負責全部測試工作,確保所有線路暢通無阻?!叭藙趧咏M”的優越性表現在:(1)占據廠房面積小,平均每平方米的產出比流水線提高16%。(2)流水線的方式使電腦在組裝的過程中觸摸人數多,不但延長產品組裝時間,而且增加影響產品質量的機會,因為電子產品質量的高低同被觸摸的人數多少成正比。(3)流水線一旦出現故障或其中的一個成員在操作中發生問題,20個人都要停工,而小組若出現問題,受影響的則僅限于3個人。但是“三人勞動小組”要求每個工人能夠干多種活,他們必須經過多方面的培訓方能上崗。在這個案例中還運用到了邊際產量原理,即在其他生產要素投入量固定不變條件下 ,該可變要素投入量變動一個單位所導致的總產量的變動量,公式為:mpl =q/ l,邊際產量是可變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數量,在一般情況下,單位可變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邊際產量就會更大;由公式可知,在總產出不變時,勞動力的減少可使產量增加。
從內部因素的影響,中國理念的商業銀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約了其內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從概念上講,沒有將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這兩種關系有機統一,有一個片面的業務發展和風險規避的兩個極端片面強調的重點。也沒有真正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整個過程缺乏,品種齊全,完整的風險管理意識的概念。風險管理制度,雖然在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業銀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來像”。管理制度的發展滯后于風險的發展最終建立還沒有完全垂直,獨立的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業務流程,崗位職責,也仍然有許多違反內部控制原則的情況。
從實際角度來看,金融詐騙和其他商業銀行系列事件的出現或發生重大案件是對內部控制失控的反應。失控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對重新審核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審計的不足,也沒有對商業銀行監管當局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正確的評價標準,內容,方法和措施;銀行的內部原因主要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缺乏監督和約束機制,會計,控制或管理控制失靈,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內部審計評價和監督缺乏。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
首先,企業在決定上要做很多市場需求的分析。市場需求,價格彈性的產品分析,以確定產品價格,來判斷什么價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過定價策略,一個企業決策者,以改善企業狀況,就必須明確產品的價格彈性,價格彈性不足,不夠靈活削減下來,否則,就是自我毀滅。預測價格彈性是發展市場營銷計劃的關鍵。通過價格的營銷推廣,交易折扣,產品抽獎等,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管理者,你必須了解不同客戶群體
和特定商品的價格彈性的喜好。也就是說,要知道是否銷售價格上漲抵消了單位收入的下降。從經濟管理角度出發,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企業從零產量開始,首先需要一個更高的價格,然后慢慢地降低價格,因為利潤最大化的輸出總是在適當范圍內的需求彈性。顯然,如果企業能夠自覺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維的經濟原則,我們就可以得到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兩公司之間的交叉彈性的產品戰略決策具有重要意義。需求交叉彈性為正,具有較高的價值,在市場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競爭。需求交叉彈性為負,在市場上互補性商品,就是合作關系。其替代產品,配套產品應密切關注和應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補充了企業的產品。把握消費者的喜好,產品與消費者需求相關的程度??刂茝V告和營銷支出,以刺激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需求。
關鍵詞:交通;經濟;線性回歸系數
一、研究意義
本文的研究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交通是獨立的產業,卻又是經濟和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關系著居民的生活和生產水平的提高。交通的發展必須與經濟增長水平相適應,滯后的交通建設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而超前的交通建設又會造成經濟上的浪費。故研究交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對未來交通戰略計劃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所從事的研究就是充分分析交通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解釋其特點和時空趨勢,總結其發展的成果與問題,為交通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政策上的建議,促進經濟高效長久的發展。
二、國內交通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綜述
近幾十年來許多學者研究了交通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估計不同種類交通投資的回報率。最常見的方法是建立一個類似生產函數類型的模型,在此模型基礎之上加入交通變量,所用的數據形式各有不同,比如截面數據、混合截面數據、面板數據等,常采用對數形式。所研究的尺度和地理范圍也各有不同。 .
該類研究常建立在計量經濟學的基礎之上,包括:Eberts
(1986)]用美國各州時間序列數據,使用生產函數的對數模型研究了交通部門的公共資產投資對經濟的作用,得到的產出彈性,即擬合系數為0.03;Costa等(1987)用美國各州的截面數據,使用與Eberts(1986)相同的模型,得到的產出彈性為0.2;
Aschauer(1989)使用美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和生產函數模型,得到的產出彈性為0.39-0.56;Munnell(1990)使用了美國國家和各州的公共資產投資和高速公路投資的時間序列數據和混合截面數據,結合生產函數的對數模型,得出其產出彈性在0.06到0.33之間浮動;Dufify-Deno和Eberts(1991)使用美國城市的混合截面數據和生產函數對數模型,得出交通部門公共資產投資的產出彈性為0.08;Moomaw和Williams(1991)使用美國各州的混合截面數據,得出高速公路投資的產出彈性為0.25;Lynde和Richmond(1992)使用美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和對數模型,得出交通部門的公共資產投資的產出彈性為0.20;Garcia-Mila和McGuire(1992)使用美國各州的混合截面數據和生產函數模型,得出高速公路投資的產出彈性在加入不同的變量之后再
0.04到0.13之間浮動。Ozbay等(2003)使用美國縣的混合截面數據采用普通線性回歸,得出高速公路投資的產出彈性為0.09;Waters(2004)使用加拿大的省份的時間序列數據和生產函數對數模型,得出高速公路資產的產出彈性為0.08。從上述文獻可看出,交通部門的產出彈性的變動范圍比較大,從0.04到0.39-0.56不等。Eakin(1994)應用生產函數模型和州數據,包括產出、勞動力、私有資本以及州和當地政府的資本,得出一個很大的私有資本產出彈性,為0.23。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所用數據的時間空間的不同,研究尺度和模型的不同等。
交通投資也是一種資本,在解釋公共資本和私人資本的關系上,Munnell(1990)估計了公共資本對產出,就業增長和私人投資的影響,該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為產出,解釋變量為技術發展水平、私人資本存量、勞動力和公共資本存量。該研究顯示,公共資本對產出水平顯著的正的影響,私人資本的產出彈性為0.31,而公共資本的產出彈性為0.15,兩個彈性均為顯著的。也有些文章擺脫了以前單調的模型,試圖從另一個方面來解釋交通對經濟的影響。Lakshmanan(2011)從貿易、技術擴散、協調建設、聚集的收益等方面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的影響做了廣泛的研究。Owen等(2012)探討了在消滅低技術和低效率勞動力方面交通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國內研究交通與經濟發展的主要文獻包括:海成等(2007)用我國的時間序列數據,論證了我國在1978年到1991年之間交通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而在1992年之后兩者互為因果關系,并認為交通應適度超前于經濟發展;戴鞍鋼等(2010)從歷史角度,以史學資料為證,說明了受到歷史條件束縛和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中國西部交通發展滯后,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李蓉和李宇(2006)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層次聚類分析,對我國西部省份的交通區域進行了劃分,主要劃分成四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交通的發展規劃應該因地制宜;謝靜等(2010)以陜北時問序列數據為例,對經濟轉型時期的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效率進行了綜合研究,認為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是逐步趨向協調的;許乃星等(2011)采用AHP的非線性加權綜合評價法,對比國外發達國家數據,研究了四川省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問題,并得出結論認為隨著“十五”和“十一五”的進程,四川省公路交通從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逐步得到改善,達到了基本適應的狀態。
參考文獻:
一、當前《西方經濟學》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課程作為支撐,比如《經濟史》、《高等數學》等課程。比如通過學習《經濟史》,讓學生了解經濟學說的發展過程,理解現代經濟學的產生意義。在接觸《西方經濟學》時,對微觀經濟學以及宏觀經濟學理論的理解會加深?,F代經濟學中有大量的數學計算、公式推導以及圖形,需要以《高等數學》的相關知識為鋪墊才能完成這些知識的講授。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消費者均衡理論以及生產者均衡理論,都離不開《高等數學》中的函數求導運算、函數求極值運算。許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剛剛升本的院校,缺乏對西方經濟學課程體系的深層次理解,在課程設置上忽視《經濟史》,有的院校雖然開設《高等數學》,但是卻將其開設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之后,造成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缺乏必要的數學儲備,教學效果不理想。
2.體系過于龐雜?!段鞣浇洕鷮W》旨在研究整個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從內容上看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又包含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均衡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以及市場理論、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等。宏觀經濟學包含了經濟總量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失業理論以及國際貿易理論等。這么龐雜的內容,有的學校將其壓縮為一個學期講授,只能淺嘗輒止。即使在一個學年講授,學生學習起來難度非常大,因為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數學演算能力,知識點環環相扣,一個知識點掌握不好將影響后面的學習。在許多學校,《西方經濟學》課程考核往往出現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現象。
3.教材選用不合適。當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往往選用國家規劃級教材,比如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這本教材理論難度較大,而且數學推導、數學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中級西方經濟學的難度。國外經濟學教材中結合生活實際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國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多是對理論、模型的書面闡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從國外教科書上搬下來了,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比如在說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時,國內教材多用大炮和黃油的產量來說明,黃油不是我們中國人熟悉的東西。在說明消費者均衡時,總是在咖啡和茶葉兩種商品間進行選擇,都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有所差距。這樣案例分析將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4.教學手段相對單一。《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講授依然是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側重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記憶,忽視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多數高校的經濟學課堂,已經實現了多媒體教學,教師利用制作精美的課件講解相關理論,但這種方式僅僅是在經濟學圖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過大,學生往往跟不上節奏。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依然不能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時始終是被動地接受,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二、對《西方經濟學》課程改革建議
1.優化課程設置。作為經管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西方經濟學》可以在第二學年開設,在第一學年學校可以開設一些先期的支持課程,比如說《經濟史》、《經濟學說史》、《高等數學》等課程,為學生后續的《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奠定基礎?!陡叩葦祵W》課程應該與經管類專業的學科特點相聯系,多增加一些經濟應用知識,有利于學生以后經濟學學習中的數學公式推導和演算。一些管理類的專業由于課時有限,可以將《經濟史》課程開設為選修課程。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積極開設學術講座。授課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為學生開設專題性質的學術講座,使得學生可以了解當前經濟學的發展前沿。學校也要積極聘請企業、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為學生開設講座,使學生獲悉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和企業改革發展的現狀,激發其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
2.科學選定教學內容。經濟學經歷上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其系統而完整的理論。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即使用完整的一個學年來學習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從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教學中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的關聯,突出重點和難點,緊緊把握注重實踐的教學原則。所以在《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劃分重點與非重點內容,堅持以講解重點和難點內容為主,非重點內容簡單一提或者讓學生課下自我閱讀,增強實踐性。以微觀經濟學的講授為例,講解內容涉及均衡價格理論、彈性理論、消費者均衡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理論、市場理論以及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等內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點,重點的多講,不重要的少講或者不講。比如彈性理論要重點講解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的收入彈性、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以及供給價格彈性可以少講或者不講。在講解需求價格彈性時,重點講其計算、分類,特別是需求價格彈性在實際中的應用。要結合生活實際給學生詳細講解“薄利多銷”、“谷賤傷農”問題,讓學生用抽象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3.本著“基礎、實用”的原則選擇教材。《西方經濟學》教材的選擇也要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要以“基礎、實用”為原則。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對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釋和闡述,對于一些很復雜的數學證明可以適當省略。比如在介紹利潤最大化原則時,注重對原則的理論解釋,極限求導運算可以忽略。在介紹短期生產時邊際產量與平均產量之間關系時,可以通過舉例來講解,沒有必要構造生產函數通過求導來運算。有些教師在講解中過分注重對數學公式的推導,而忽視了模型本身的經濟含義。以文科生為主的經管類學生本身數學基礎比較差,對數學推導接受起來難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經濟含義,進而對《西方經濟學》課程產生畏懼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實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微觀經濟學的消費者均衡理論時,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葉作為消費者抉擇的商品,完全可以換成同學們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饅頭和大米之間的選擇、雪糕和飲料之間的選擇等。宏觀經濟學中在講解就業理論時,應該多講講我國的就業現狀。在講宏觀經濟政策時,財政政策要給學生講清我國近年來政府支出的規模、稅率的變動,貨幣政策要給學生講清楚我國非市場化的利率變動歷史,引導學生思考政府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這樣學生會感覺經濟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經濟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關理論,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必須進行改革。在教學過程中要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切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一是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教學。這類教學模式首先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然后再講解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取一些經濟熱點問題如社會收入分配、大學生就業等問題進行講解,促進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在實踐中也可以采取《西方經濟學》課堂實驗的辦法。《西方經濟學》課堂實驗是對實際經濟環境的一種模擬,由學生來扮演不同的經濟角色來做出不同的經濟抉擇。比如通過市場均衡價格實驗,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領會相關經濟理論,這往往是單純的理論講授無法達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進行《西方經濟學》課堂實驗,學生增強對經濟學的興趣,同時其團隊合作能力、口才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二是注重案例分析教學。案例是溝通抽象的理論與客觀實際之間的橋梁。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時,要注重兩個原則。一是所選用的案例應是生活熱點,廣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案例講解中融入有關經濟理論。比如“公交車讓座”問題近來一直是社會爭論的熱點,教師可以從經濟學的效率與公平角度去分析。年輕人是納稅人,他購買了車票,理應有座位;老年人免費乘車,如果將座位給老年人,似乎有悖于效率原則。但是長遠來看,老年人為社會做了一輩子貢獻,如果不讓座給他,似乎也不公平。二是所選案例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比如講商品效用時,可以講大學生看電影的效用來的快,時間短暫;而努力學習的效用來得晚,時間長久。將機會成本時,可以給大學生算一下其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多少,提高其學習興趣。
作者:張艷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內容摘要: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經濟增長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在當前經濟增長對能源依賴性越來越強的情況下,如何突破能源稀缺性的限制,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將能源要素引入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研究了在能源不可再生情況下如何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并且測算了能源等要素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
關鍵詞:經濟增長 不可再生能源 技術進步
研究背景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對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而言,經濟增長是一個必然的現象。伴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開始,從歐洲到美洲再到亞洲,世界各國都先后不同程度的進入了以工業化為引擎的經濟增長加速時期。最近兩個世紀以來,世界人均GDP水平和人均GDP增長率比過去有質的飛躍,其中世界人均GDP水平在兩百年內增長了四十多倍(如表1所示,表中數據出自世界銀行《千年發展報告》)。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工業化在為經濟增長注入動力的同時,可供人類使用的能源在逐步減少,環境在日益惡化。各個國家和地區對化石能源、礦物質能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依賴性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由于大多數化石能源和礦物質能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不是用之不竭的,再加上人們對能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和開發規模越來越大,更加劇了這些能源的稀缺性。
隨著能源的稀缺性越來越嚴重,必然會影響和制約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那么如何才能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突破能源稀缺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制約呢?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能源要素對經濟增長有多大的貢獻呢?這些就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引入能源要素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按照經濟增長理論,長期經濟增長取決于總供給中的多種因素,其中包括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生產要素投入是指資本、勞動、土地、能源等要素的投入。長期以來,學者們更多關注的是資本和勞動要素,能源等自然資源要素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本,沒有被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型涉及到,或是作為一個不重要的因素被經濟學家們忽略了。
20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日漸增強對國際原油價格和產量的控制,以及羅馬俱樂部關于世界經濟“增長極限”的警鐘敲響,經濟學家開始把能源、自然資源以及環境污染問題引入到新古典增長理論中。有許多經濟學家在Meadows《增長的極限》中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引入新的要素或者改變假設前提,得出了不同的結論。Cole把對已有資源的重復利用和未知資源或新資源的開發引入Meadows的模型,認為只要能使不可再生資源存量按照指數形式增長,并且增長速度大于人口和消費的增長速度,那么經濟增長就不存在極限。Ayres認為雖然經濟增長是建立在對資源消耗的基礎之上,但是這些資源被消耗之后仍然以其他物質形式存在著,只要科學技術水平能夠達到一定程度,使得被消耗的資源能夠重復利用,那么資源就不會被耗竭,經濟增長隨之也不存在極限。Simon在研究中指出,之前Meadows所指的資源耗竭和不可再生性是對資源本身的總量而言的。如果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隨著某些資源變得稀缺,其價格就會上漲,這時人們必然會尋求其他可替代資源,另外隨著技術革新和科技進步的不斷發展,資源利用率和回收率會得到提高,經濟增長瓶頸或者極限可以突破。此外,不論在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中還是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中,大多數情況下能源被認為具有可替代性和外生性。很多學者,例如Berndt和Wood(1975)、Griffin和Greory(1976),認為能源是可以被其他要素所替代的外生變量,經濟增長不受能源約束的影響,所以不存在“增長極限”之說。綜合來看,否認“增長極限”說法的經濟學家們都把焦點放在了科技進步上。不論是對新的可替代資源的勘探開發,還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都要依靠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來實現。科技進步是解決能源危機和突破“增長極限”的有效途徑。
目前,在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一次性能源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絕大部分,因此,研究不可再生能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對實現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框架中引入能源要素,在此基礎上研究能源要素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能源具有稀缺性條件下如何使經濟實現長期穩定增長,以及能源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一)能源要素對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改進
在本文中,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它作為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只具有有限的可替代性,使用的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形式。設Y為產出、K為資本存量、S為不可再生能源儲備量、E為生產中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C為社會消費、A為社會的技術水平。假設若E=0,則Y=0;若Y>0,則必有E>0。這一假設的經濟學含義為:能源是生產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要素投入,只能被其他要素有限替代,而不能被完全替代。另外,假定人口是外生給定的,其增長率為0,并且最初的人口規模標準化為1,則生產函數可表達為:
(1)
等式(1)中α和β分別為資本和能源的產出彈性,它們滿足條件:α和β都介于0和1之間。
資本K的運動方程為:
(2)
等式(2)中K為資本存量變化率,δ為資本折舊系數。
根據生產函數中能源消費的規定,可以得到能源存量S的運動方程如下:
S = -E(3)
等式(3)中S為不可再生能源存量的變化率。
如果一個經濟體在長期內能夠穩定增長,則伴隨著經濟的增長能源必然可以被持續使用,即:
(4)
等式(4)中,S0為某一時間點上不可再生能源的儲備量。
令能源消費的增長率為gE,某一時間點上能源的消費量為E0,由等式(4)可以得到:
gE = -E0 /S0
由等式(5)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如果經濟可以長期穩定增長下去,能源消費不受時間約束而無限期進行,那么能源消費的增長率必須小于或等于-E0 /S0,也就是說在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者稀缺性條件下,能源消費量需要逐漸減少。
假定經濟體的目標是使消費的跨時效用達到最大化。在此假設條件下,采用具有不變跨時替代彈性的效用函數CES:
(6)
在等式(6)中,U(•)為即時效用函數,它的邊際效用遞減且大于零;C(t)為消費的時間路徑;ε為跨時替代彈性系數,且其值介于0和1之間。
結合資本運動方程、能源存量運動方程和等式(6),得出社會總的跨時效用最大化為:
(7)
s.t. K=AKαEβ-C-δK
等式(7)中,C為控制變量,K為狀態變量。
(二)經濟長期穩定增長下的穩態解
Barro和Sala-i-Martin(1995)根據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增長理論總結出:多數國家的長期增長過程具有穩態的特征,即所有人均變量的增長率都是常數。本文假設人口要素為外生變量,且人口增長率為0,最初的人口規模標準化為1,則在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中也具有這一穩態的特征,各變量的增長率也都是常數。令gx表示變量x的增長率,有:,,,。
根據最優控制理論,建立一個現值漢密爾頓(Hamilton)動態最優化函數:
(8)
等式(8)中,λ為現值拉格朗日乘子(Lagrange multiplier),從經濟學角度它可以解釋為資本的影子價格。
對等式(8)進行一階求導,得到漢密爾頓函數最大化的一階條件:
(9)
拉格朗日乘子運動方程為:
(10)
由上文的等式(2)、(9)和(10),得出:
(11)
(12)
此時,按照上文Barro等得出的結論,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情況下,各變量增長率都是常數的前提,有如下結果:
1.如果不存在技術進步,即gA=0的情況下,由于在長期穩態增長情況下的產出增長率和消費增長率為常數,且gY=gC >0,那么根據上文的等式(11)和(12),得到:
(13)
由于長期穩態增長情況下要求gY=gC >0,根據等式(13),需要,即gE >0,這與上文得出的結論:gE = -E0 /S0
2.如果存在技術進步,假設技術進步是外生變量,并且是??怂怪行缘?,其增長率為指數型增長,即為如下形式:
(14)
同樣根據上文的相關等式,可以得到 :
(15)
由等式(15)和上文提出的能源消耗速度gE = -E0 /S0
綜合不存在技術進步和存在技術進步兩種情況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若要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需要依靠不斷的技術進步,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對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否則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難以實現;技術進步若要抵消能源稀缺對經濟增長的束縛,則技術進步率必須大于能源消耗的增長率,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能源要素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上文將能源作為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要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型,那么能源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下面在前文的基礎上,利用北京市從1981年至2008年的經濟數據和相關計量軟件,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
(一)函數設定及相關指標選取
生產函數仍然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加入能源要素后變為:
(16)
其中,Y為產出、A為社會的技術水平、K為資本存量、E為生產中對能源的消耗量、L為勞動投入,AL為社會有效勞動,α、β、1-α-β分別是資本、能源和有效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或偏彈性系數),α、β全部介于0和1之間,且α+β
對于以上幾個變量所選取的衡量指標中,部分直接選自《北京六十年》,個別指標由筆者測算得出,所使用的數據全部出自《北京六十年》,數據如表2所示。其中產出Y用北京市的地區生產總值來衡量,并將當年價格的GDP換算成1952年為基年的可比價格;能源消耗量E使用公布的能源消費量數據,單位為萬噸標準煤;勞動投入L采用從業人員數來衡量,技術進步A用高中畢業人數衡量。資本存量(K)在統計年鑒中沒有明確給出,本人在鄒至莊(Chow,1993)、賀菊黃(1992)和張軍(2004)等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測算得出北京市的資本存量數據。
(二)能源要素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作用
將上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兩邊取對數,變為線性函數:
(17)
在對等式(17)進行回歸之前,需要對包含的變量進行穩定性和協整檢驗。首先用ADF檢驗方法,對變量進行單整階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檢驗結果顯示lnY、lnK、lnE、lnl、lnA的二階差分都是平穩的。
在確定模型內各變量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之后,再進行協整檢驗。本文采用Eagle和Granger提出的EG兩步檢驗法。對等式(17)進行回歸之后,再對得到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得到ADF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顯示估計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模型內部各個變量之間具有協整關系。
在確定了模型的穩定性和協整關系之后,再利用EVIEWS軟件,對等式(17)進行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其中R2值為0.986506,擬合度很好。等式(17)整理后為:
(18)
由上式,可以看到能源要素E的產出彈性值為0.317,即在其他要素不變情況下,能源投入每增加1%,GDP增長
0.317%。相比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能源要素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是最大的。反觀有效勞動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只有0.127,這說明技術與勞動相結合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相比資本和能源要素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過低。這反映了北京市之前所走過的經濟發展路程,即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本投入數量來拉動經濟增長,而在過去物質產品缺乏、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這段路是必須經歷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它在經濟增長當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對于工業發展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隨著我國今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進行,經濟發展方式會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轉變為依靠內部消費擴張型;對能源依賴性很大、對環境污染很嚴重的資本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工業所占比重會逐漸降低,推動中國未來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將逐步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工業和服務業的改革與發展。我國現在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工業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工業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但是空間已經越來越小。未來要調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必須大力發展技術創新型產業和服務業。
參考文獻:
1.D•梅多斯等著.增長的極限.商務印書館,1984
2.Cole H.S.D.,Freeman C.,Jahoda M. Pavit K.L.R.Eds.,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a critique of the limits to growth.Chato & Windus for Sussex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73
3.Ayres R.U.,Comments on Georgescu-Roegen 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2
4.Simon J.L.,The ultimate resource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ew Jersey,1981
5.Berndt.E.R.and D.O.Wood,Technology,Prices and the Derived Demand for Energ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5,56
6.Griffin,J.M.and PR.Gregory,An Intercountry Translog Model of Energy Substitution Respons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
7.Barro R.J,Sala-i-Martin.X.Economic Growth[M].McGraw Inc,1995
8.北京市統計局.北京六十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9.G.Chow,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10.賀菊煌.我國資產的估算.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2,8
【關鍵詞】 煙草業 政府規制 FCTC
一、引言
煙草行業是一個壟斷程度很高的行業,當今世界煙草市場由幾個主要跨國煙草公司控制的趨勢日益明顯,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英美煙草公司、日本煙草公司這三家世界上最大的煙草公司占據了除中國以外全球60%的市場份額。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戒煙呼聲不斷加強,法律規定、司法訴訟對煙草廠商日趨不利。2003年,世界第一部國際控煙法律《煙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在第56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我國生產的卷煙平均焦油含量已按照要求降低到12mg/支。同時,禁止煙草業直接做宣傳廣告以及對其增加稅收等手段都被用來限制煙草業的發展。煙草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獨特的嗜癮性以及作為政府財政稅收來源的特征使得它受到了來自國際組織以及政府的多方面限制與管制。
二、對煙草規制的經濟學分析
1、對香煙進行技術性規制的經濟學意義
公約,也稱為條約,是國家之間以書面形式締結的國際法,對于簽字的國家有一定的約束力。2003年5月21日,世界第一部國際控煙法律《煙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在第56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由192個成員國一致通過,這份國際法律文書將在國際水平上對煙草的泛濫予以控制。至2004年9月1日,共有168個國家簽署了FCTC(以下簡稱公約),30個國家批準公約。公約的指導原則和主要目標是“保護當代和后代免受煙草消費和接觸煙草煙霧對健康、社會、環境和經濟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公約第3條和第4條)。
由于煙草市場是一個非完全競爭市場,我們可將之視為壟斷競爭的市場或壟斷市場,現以壟斷市場來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到,在對香煙的有害物進行技術性限制后,廠商的平均成本曲線AC上移到AC1,煙草廠商的利潤會下降,小規模的煙草廠商由于規模不經濟而倒閉,大型煙草企業會由于規模的擴大和市場的進一步擴展而有能力在香煙有害物含量的技術上加大投入,迫使其降低煙草制品中有害物的含量。從社會福利的角度,限制有害物含量只會使平均成本曲線向上移動,而邊際成本曲線不會變化,這樣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都不會發生變化,但生產者的利潤會減少,由原來的矩形ABEF減少為矩形ABCD。
2、對煙草業進行廣告規制的經濟學意義
假設香煙市場由經營者、消費者和監管者組成。香煙的經營者通過廣告介紹商品,廣告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產生影響,監管者依法對廣告行為進行監督,根據消費者投訴查處違法廣告。假設包括售后服務成本在內的商品成本C可反映質量,經營者知道自己商品的質量,即=C。消費者不知道,但憑經驗知道的分布密度f(),商品標價為P。消費者可以決定是否購買,如果購買,消費者剩余為uc=V()-p,經營者的效用為uB=p-U();如果不購買,雙方的效用均為零。這里,V()和U()分別為消費者和經營者對商品的看法。在完全信息下,經營者和消費者應當對商品質量的看法相同。因而有V()=U()=。但是在不完全信息下,由于經營者煽動性的廣告影響,消費者有可能產生虛幻的效用,對商品的看法可能是的?籽倍,通常?籽大于1。我們稱?籽為廣告效應系數。如果消費者購買,消費者的效用為uc=V()-p=?籽-p,經營者的效用仍為uB=p-U()。如果我們用需求曲線表示消費者在廣告宣傳下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和市場上商品平均質量的關系,供給曲線表示市場上商品平均質量與價格的關系,則需求曲線P()=?籽,供給曲線由下式決定:=,?綴[p0,p+]。其中,p0和p+分別是該商品最低價和最高價。我們假設f()在區間[p0,p+]服從均勻分布,則上式可以表示為=(p0+p+),均衡時,均衡價格和均衡質量為:p=。若?籽=1,則與完全信息情況相同;?籽>1時,均衡價格和均衡質量都是廣告效應系數?籽的增函數,則出現均衡價格和均衡質量都高于完全信息下的情況。但由=(p0+p+)可知,平均質量會隨著價格的上升而上升,但平均質量上升的幅度小于價格上升的幅度。這個結論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經營者為什么熱衷于做廣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煙草生產者擁有與消費者不對稱的信息,即使不存在偽劣商品,因廣告效應系數?籽的不同,消費者付出的邊際價格要大于經營者提高的邊際質量,消費者福利和整體社會福利因此受到損失。
由于煙草產品的特殊性和巨大的市場,西方發達國家對煙草的管制是多方面的。在廣告宣傳方面,美國聯邦政府的法律禁止電視、廣播刊登香煙廣告,也禁止直接性的戶外廣告;歐盟國家對煙草產品的廣告也有相關的法律規定。歐洲議會2002年11月法案決定,從2005年7月起禁止在報紙、廣播和因特網上作煙草廣告。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行政手段對煙草廣告進行管制的經濟學意義。
由于管制,需求曲線會向左移動,如果保持同樣的價格,需求量則會銳減,而如圖2所示,新的均衡點為P1與Q1的交點,而此時的價格和產量都會減少。從社會福利的角度,這種手段會使得生產者剩余減少,消費者剩余取決于對需求函數的影響,而結果未知。
3、對煙草業提高稅收的經濟學意義
經濟性管制通常是指政府通過價格、產量、進入與退出以及投資等方面對企業決策所實施的各種強制性制約。煙草這種產品高額的利潤以及巨大的嗜癮性,使得各國政府在一方面迫于國內以及國際上健康衛生組織和環境組織的壓力對煙草業施加社會性管制的同時,又出于國家財政稅收收入、農業人口就業壓力,以及政治集團利益的考慮而對煙草業施加了各種經濟性的管制。由于是經濟性的管制,所以它的形式和內容就會根據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意識形態以及不同時期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有所不同。對于經濟性管制來說,在政府通過價格、產量、進入與退出等方面對企業決策所實施的各種強制性制約中,準入管制和價格管制是最主要的管制內容。按照微觀經濟學中需求理論的基本內容,價格的提升一般會帶來需求量的下降。又由于煙草行業的特殊性,為了限制和減少煙草及其制品生產與消費、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世界各國普遍對煙草及其制品都征收體現政府“寓禁于征”調控意圖的“煙草消費稅”或類似性質的煙草特別稅。
由于煙草業巨大的利潤空間以及香煙的價格彈性很小,各國政府都對煙草業課以重稅。經濟學分析顯示,在一個適當的稅率區間被選擇的時候,政府的稅收和企業的利潤都能同時增加,同時起到限制煙草發展的目的。
從圖3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稅率調高的時候,廠商的單位生產成本增加,這會使得平均成本曲線上移,而邊際成本曲線左移,這樣,香煙的消費量會下降而價格會上升。由于煙草是一種缺乏彈性的商品,其價格彈性系數在0與-1之間,且在短期內很難找到一種替代品來代替香煙消費,那么在稅率升高、價格升高、消費量減少的時候政府的稅收仍然能夠提高。對于廠商來說其利潤也是有可能增加的。而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來看,稅率的增加使得消費者剩余減少,而生產者剩余的變化取決于生產函數和需求函數,其結果未知。
三、結論
西方發達國家對煙草業的管制已經進入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不論是社會性管制還是經濟性管制都要較發展中國家對此行業的限制嚴苛,并且在長期的摸索中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制手段,初步達到了既控制了煙草的泛濫又滿足了國家財政收入與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從以上經濟學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對煙草業進行技術性規定、限制廣告宣傳以及選擇合適的香煙稅率等手段都是行之有效的規制方法。
【參考文獻】
[1] C P Wen,T Y Cheng,M P Eriksen,etc.:The impact of the cigarette market opening in Taiwan[J].Tobacco Control,2005(14).
[2] S Lawrence and J Collin:Competing with kreteks:transnational tobacco companies,globalization,and Indonesia[J].Tobacco Control,2004(13).
[3] Jeffrey S.McBride,MA David G.Altman,PhD.:A Primer on Tobacco Production: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J].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2000(7).
[4] “WHO‘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對案及對中國煙草影響對策研究”課題組:WHO“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對中國煙草的主要影響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