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29: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學的定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范式理論;經濟學;范式轉換
[中圖分類號]F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31-0136-03
經濟學家(特別是理論經濟學家)對庫恩的范式理論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他們運用“范式”理論來解釋、評價重要經濟理論的形成,以及它們在經濟學史上的地位。正如L.約翰遜所說:“過去10年中,經濟學家對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法模式已給予相當多的注意,以解釋經濟學的發展……還可以證明,作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普遍方法,庫恩的范式具有更大的潛在價值。”
1 經濟學范式的構成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庫恩以“范式”概念為基礎對科學革命進行了系統論述。其所謂范式,就是一組共有的方法、標準、解釋方式和理論,或者說是一種共有的知識體。“范式”是一門學科成為科學的必要條件和成熟標志,任何一門學科只有具有一定的范式,才能成為科學。庫恩范式的含義不僅體現在哲學方面,而且也反映在社會學和構造功能方面,庫恩認為,一套實際的科學習慣和科學傳統對于有效的科學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團結一致、協同探索的紐帶,而且是進一步研究和開拓的基礎;不僅能賦予任何一門新學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決定著它的未來和發展。
由于經濟學所固有的特點,使得其范式與自然科學的范式不僅在研究對象上不同,而且在研究方法、檢驗標準、解釋方式及理論構造等方面存在很大區別。經濟學的范式一般是以基本行為假定為基礎,以經濟效率為中心,以分工、交易和合作為內容,以供求平衡分析、邊際替代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為方法而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有不同的理論范式,這些具體的理論范式雖然沒有超出和脫離經濟學的一般范式范圍,但以上各個組成部分的內容性質、地位作用、相互關系、側重方面、聯結方式均不相同,因而使得不同經濟學理論體系也大相徑庭。
2 經濟學范式的轉換
利用范式概念,庫恩研究了科學革命,在他看來,所謂科學中的革命,就是這樣的一種范式向另外一種范式的轉換。
他認為,科學形式中出現的危機使新的范式的產生成為必然,從而導致了這種范式的轉換,在一個公認的范式中,科學家們的活動被稱為“常態科學(常規科學)”而科學發展一般具有以下的模式,前科學常態科學危機科學革命新常態科學。常態科學與前科學的區別,在于是否具有范式。
一旦形成了被學術界所公認的范式,此后科學發展便進入了“常態科學時期”。此時,范式指導整個學科的研究活動,而當科學發展遇到危機時,通過新的范式發展來推動科學的發展。
在經濟學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多次的重大的變化。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從重商主義、重農主義階段到古典經濟學的形成,是范式形成的過程。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1776年)所提及的斯密教條是西方經濟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勞動價值論和以市場機制 “看不見的手”的學說,為經濟學確立了公認的學科框架,此外他的企業理論學說突出了分工與專業化在既定資源下的配置與效率問題。李嘉圖、西斯蒙第、薩伊、穆勒是斯密的追隨者,并增添了資源稀缺性的條件。爾后杰文斯等人倡導的邊際革命對斯密范式進行了增補。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所產生的凱恩斯主義則是對古典經濟學重大的革新或突破,古典經濟學的薩伊定律不能解釋失業與過剩現象,而凱恩斯則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論”,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支撐。薩繆爾森等將以上理論綜合通稱為“新古典經濟學”。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凱恩斯主義在西方世界運用30多年以來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煩,凱恩斯主義并不能解決經濟“滯漲”現象,由此一系列新理論應運而生,如貨幣學派、新自由主義、新制度學派等。此外20世紀80年代西方還誕生了新凱恩斯主義,以復興凱恩斯主義。而以羅森(Rosen)、貝克爾(Becker)、楊小凱、博蘭(Borland)和黃有光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復活古典經濟學,通過這種分析方法,他們發展了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經濟人;非理性;偏好
一、引言
“經濟人”假設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這一基本假設規定了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致力于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在經濟生活中,每一個經濟行為人的經濟行為都是利己的,這就是所謂的“合乎理性的人”。主流經濟學對于人的經濟行為的研究是建立在假設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自私的、追求效用最大化之上的,以此為基礎就產生了人們所熟知的效用論、偏好的一致性和有序性等經典經濟學理論。但是,由于人的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理性人”是不存在的,人的行為是要受到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他人和社會環境等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現實生活和生產過程中,人的經濟行為更多的是“非理性的”。由于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對于現實中一些“非理性”的經濟現象無法做出充分的解釋,一些經濟學家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致力于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也就應運而生。
二、發展歷程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已經注意到了人類心理與經濟行為的關系。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中就涉及到了人的心理活動對于經濟活動的影響,諸如利他主義、公平、損失厭惡、過度自信、自我控制等都在其著作中有所闡述,特別是利他主義。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試圖說明,天性就是自私的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控制自己自私的感情和行為,要發揚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這樣才能保證和維持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運行。除此之外,邊沁等人也注意到了心理活動在人的經濟行為中產生的作用。他認為,面對選擇,人追求的目標是效用,也就是心理滿足的程度,心理滿足程度的大小決定著選擇的績效。當經濟學說發展到了新古典經濟學時期,為數不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了心理因素會對經濟行為產生影響,這一思想在凱恩斯的理論中尤其得到了發展。凱恩斯提出的消費傾向概念就包含著主觀因素對人消費行為的影響。同時凱恩斯的投資行為會受到群體因素的影響的理論對于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認為市場的波動會受到群體的樂觀或悲觀情緒的影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也會影響宏觀經濟的波動。在前人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上,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行為經濟學的萌芽開始產生。經濟學家開始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到對經濟現象的研究當中去。在這期間,西蒙于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認為是早期行為經濟學形成的標志。他的“有限理性”理論認為,由于客觀條件及自身認知能力的約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非完全的,因而,人做出的往往是最滿意的決策而非最優的決策。這一理論已經向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提出了挑戰。而喬治卡托納甚至對“理性人”這一公理化假設提出了有力的批評,他強調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研究人的心理因素之上,因為人的內在動機決定了人的行為。此后,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行為經濟學開始興起。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著手聯合起來研究經濟行為的發生機制。貝克爾在其《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中提到,經濟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經濟研究的領域業已囊括人的全部行為及與之有關的全部決定的階段。他結合了心理學和經濟學對少數民族歧視、競爭與民主、犯罪與懲罰、家庭和婚姻等看似與經濟學無關的社會現象做出了解釋,他的成就也正是在于此。他運用經濟學及心理學的理論通過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解釋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理查德•泰勒被認為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人,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泰勒是“第一個提出將心理學納入經濟學討論中并發展出行為經濟學的學者”。主流經濟學強調人是純理性的“理性人”,“理性人”做出的理性選擇形成了有效市場;而以泰勒為代表的行為經濟學者則認為人根本就不是“理性人”,而是“社會人”,面對現實生活中紛繁復雜的選擇,人經常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政府和企業應該作為選擇設計者在現實中建立一個選擇的框架體系以便促進人們做出更好的選擇。同時,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投身到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中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論和觀點,諸如戴維•萊布森和馬修•拉賓描述了有關人和金錢之間存在的一種“反常現象”,即在儲蓄行為中出現的“夸張貼現”現象。威廉•龐德斯通指出人們并非總有明確的偏好,提出選項的方式方法會影響人們做出的決定等理論。對于行為經濟學的定義眾說紛紜,概括起來,行為經濟學就是將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成果與主流經濟學理論相結合來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學科。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并不是試圖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而是試圖說明在現實生活中,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中是存在著“非理性”的。
三、理論成果
1.有限理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論,成為了行為經濟學者理論研究的前提之一。與“理性人”假設所強調的經濟行為人都是“完全理性”、“完全利己”和“有完全意志力”不同,“有限理性”認為現實生活中人的理性認知能力不僅要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思維能力的限制,同時還要受到外部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影響。因此,經濟行為人是“有限理性”、“有限利己”和“有限意志力”的,經濟行為人的決策標準是追求令人滿意的決策而不是最優決策。西蒙等人尤其提到了信息不完全對于人們決策的影響。由于獲得信息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而且通常情況下無論花費多大的成本都無法獲得全部所有的信息。信息的殘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決策,從而也可以在經濟行為分析中用于解釋那些非理、隨意甚至于“不明智”行為。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行為經濟學者甚至其他經濟流派的學者在一些主流經濟學難以解釋如公共物品、社會福利和社會準則等問題上有所突破。主流經濟學為了保證個人選擇的理,提出完全性、傳遞性和反身性等“公理”,然而這些對于“理性”的判斷標準本身是理性的嗎?經濟學中的一些概念直接取自日常用語,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著不精確性和彈性。在現實研究中,諸如凱恩斯、赫西曼等那些不那么看重形式化的演繹推理的經濟學家更多地是在“常識”的意義上使用“理性人”這一概念,他們往往是根據語境的不同對于個體的行為做出“經驗上可信”的假設,就連弗里德曼在方法論層面上也提到我們無法逐一對理論的假設做出“經驗上的檢驗”。而所謂“經驗檢驗”依然是根據人們長期以往對于現實社會的普遍性的認識甚至是道德層面的普遍性認同為依據的。而對于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來說,這些“普遍的認識和認同”或者“社會準則”或者說“常識”反應到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人群,甚至是不同的個人的行為上都是有差異的,繼而對于“理性”的定義以及判斷“理性”的標準也存在偏差,在整個人類社會都是無法做到完全統一的。因此,“有限理性”顯然要比“完全理性”更加貼近現實。當然,這里并不是要把“理性人”假設完全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更多的是圍繞著可形式化展示的模型進行的。對這類研究,通常個體的認知和動機等經驗事實并不進入分析而與分析的結果無關,從而,“理性人”的前提更多的是幫助演繹推理。
2.選擇框架
選擇問題一直是經濟學所關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這同樣也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學者們結合心理學的理論和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審視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行為機制。行為經濟學家發現,在涉及到具有不確定性的選擇中框架效應是普遍存在的。坎尼曼和特沃爾斯基設計的“疾病治療困境”實驗就是其中一個最為經典的案例。事實上,在正面框架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A,而在負面框架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B’,即便同一種治療方案在不同的描述中實際上治療結果是相同的,但是顯然積極描述要比消極描述更具有吸引力。人們往往在面對過多選擇時會出現“選擇困難癥”。有這樣一個實驗,兩名市場營銷專家在超市布置了兩處果醬展示臺,一處只展示了6種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果醬,而另一處展示了多達24種果醬。實驗發現,24種果醬的展示臺確實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圍觀,但是最終還是6種果醬的展示臺的購買率更高。這就表明,可提供的選擇越多,人們反而越難以決策,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放棄選擇或者另尋它法。錨定效應是指人們的行為會受到外部信息的影響從而在做出決策時會受到該信息所限定的某種模式之下。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的數值作為起始值,這些起始值就像“錨”一樣使人們的估測值落于某一區域中。如果這些“錨”定的方向有誤或者是虛假的,那么估測的結果就會產生偏差甚至還可能會出現歪曲。以上提到的現象表明,人們在面對選擇時,提出選擇的方式和方法,外部環境因素等對于人們的決策行為影響是很關鍵的。積極的因素會幫助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而消極的因素會使人做出錯誤的決定。理查德泰勒強調,為了使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政府、企業等應該構建一個有效的選擇框架來引導人們進行決策。有時只需要一個“溫柔的推動”(Nudge),與強勢的命令相比,這種非強制的方式人們更樂于接受,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使得他們做出選擇設計者所期望的決策。
3.不確定性(系統偏差)
正常情況的選擇已經足夠復雜,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就更加難以做出決策。坎尼曼和特沃爾斯基發現在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的決策行為往往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偏離經濟學理性狀態下的標準范式,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與主流經濟學對理性的假定存在著系統偏差。小數定律就是系統偏差的典型。大數定律是統計學中的概念,相較于小數定律,大數定理更加被人們所熟知。該定律的前提條件是樣本規模足夠大。然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面對的都是小樣本,小樣本的均值不會遵循大數定律接近于總體的均值,而是出現了偏差。日常生活中人們卻更容易受到小樣本的過度影響,尤其是對于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4.偏好常規理論認為偏好是預先存在并且穩定的,而心理學家則認為偏好是構造出來的。行為經濟學家如坎內曼、特沃爾斯基、拉賓等對偏好的一些特征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人的偏好是在做出判斷的選擇的過程中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選擇的設置和外部因素會影響偏好的形成,人們在挑選蘋果的時候才能確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蘋果。人對于事物的敏感性也是呈遞減趨勢的,也就是說收益或損失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但是,損失獲得的關注度要更高,人們對于損失的估價通常高于等量的收益。另外,如果存在一個參照點,人們常常對于某個行動的后果與這個參照點的相對差異比較敏感,反而對于行動后果本身不敏感。
四、發展趨勢
經濟學本身就是研究選擇的一門學科,正統經濟學更多的是研究理性條件下人們的決策行為,而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豐富了經濟學的分析研究方式。由于結合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行為經濟學更加貼近現實。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并不是要顛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方式,而是試圖解釋人們非理產生的原因和發生機制進而幫助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勢必要成為一種潮流,經濟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的成功結合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作為經濟學的一個新興分支,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仍然相對分散還需要全面系統的檢驗、完善和穩固。如何使得理論更加合理、系統和科學更加貼近實際與現實相符是今后行為經濟學所要發展的目標。行為經濟學興起于西方,在我國,相關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相對滯后。目前,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更多的是對西方經濟學家理論及研究成果的概括、評述和總結,而將相關理論應用于實際和現實問題的研究也相對貧乏。盡管有黃祖輝、胡豹、汪丁丁、奚愷元等相當一批專家學者在學結西方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實際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看法,但是我國學者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研究還需要不斷開拓眼界、轉變思維方式、尋找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最終推進我國經濟學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莫志宏,申良平.從理性人到行為人:評行為經濟學對新古典正統理論的挑戰[J].南方經濟,2014(7):73-87
[3]呂保軍.行為經濟人的三個基本特征[J].經濟學家,2006(5):12-18
[4]楊春學.利他主義經濟學的追求[J].經濟研究,2001(4):82-90
[5]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6]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陳柳欽.行為經濟學的起源、萌芽、成長、繁榮及其發展趨勢[J].創新,2012,6(39):51-59
[8]馬濤.行為經濟學對傳統主流經濟學的挑戰[J].社會科學,2004(7):18-26
[9]周業安.行為經濟學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嗎[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2):32-38
[10]黃祖輝,胡豹.經濟學的新分支:行為經濟學研究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2003(2):72-79
[11]楊正.論行為經濟學的創新[J].南開經濟研究,1996,(5):28-31
[12]林彩云.行為經濟學發展歷程綜述[J].思想戰線,2009,(人文社會科學專輯):104-106
[13]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發展與經濟學的人性化取向[J]經濟問題探索,2001,(12):23-26
[14]劉兵軍,歐陽令南.行為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發展趨勢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5(3):7-11
[15]楊艷艷.行為經濟學評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18):128
[16]袁敏,魯文麗.行為經濟學文獻綜述[J].金融經濟,2012,(13):99-100
[17]汪丁丁.行為經濟學與廣義選擇算子——《行為經濟學講義》導讀[J].社會科學戰線,2012,(2):67-74
[18]李銳.人類決策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分析—行為經濟學研究述評[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1):86-92
[19]周業安,李新月.歷史視角的行為經濟學[J].教學與研究,2007,(8):25-31
[20]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1]劉駿民,王國忠.行為經濟學的發展[J].東岳論叢,2004,25(1):50-55
[22]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及其評析[J].探索,2003,(5):51-54
關鍵詞:凱恩斯經濟學;大蕭條;節儉悖論
中圖分類號:F11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2-0085-02
當今《宏觀經濟學》教學中,多數采用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觀點,其理論主要綜合了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一般均衡論和凱恩斯經濟學的主要觀點,一般從講述GDP核算開始,然后討論國民收入的決定因素,從宏觀干預的角度分析兩個市場的一般均衡,研究通貨膨脹、失業、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等問題。由此可知,《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并非凱恩斯經濟學的原貌,而是融合諸多經濟流派的一種理論體系。因此,本文針對《宏觀經濟學》教學中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概念和理論進行簡單地梳理,以期有助于《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教學和學習。
一、凱恩斯定律
凱恩斯并沒有提出“凱恩斯定律”,這是相對于“薩伊定律”來說的。“薩伊定律”的核心是供給自動創造需求。薩伊認為,由于供給能夠自動地創造需求,所以,自由的市場經濟總能達到充分就業,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生產過剩,然而1920年以來的大蕭條使“薩伊定律”不攻自破。凱恩斯認為,由于邊際消費傾向、流動偏好、資本邊際效率等心理規律的存在,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出現生產過程、大量失業、經濟增長緩慢等經濟蕭條的現象,因此必須進行宏觀干預,以拉動需求、刺激供給。這就是凱恩斯的“需求刺激供給”。這在多數教科書中稱為“凱恩斯定律”,其一般表達為:當社會總需求增加時,總供給總能以不變的價格水平來滿足社會總需求。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無法理解凱恩斯定律,但如果結合大蕭條的背景就容易認識其中的內涵。在經濟大蕭條時,大量生產要素閑置,在宏觀干預下,最初總需求增加時,增加的供給不會產生價格上漲的壓力,所以價格水平是不變的。這僅是大蕭條時期的短期經濟現象。隨著總需求的進一步增長,要求生產規模擴大,生產要素相對變得稀缺,會產生價格上漲的壓力,總供給的價格水平就會上漲。
由此可知,凱恩斯定律所描述的內容僅是在經濟大蕭條背景下的一個短期經濟現象,并不能代表經濟發展的長期狀態。
二、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
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是具有不同內涵的凱恩斯經濟學術語,在現代宏觀經濟的研究和教學中經常混淆,此處從凱恩斯原著的角度來考察這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1.消費傾向的定義。“消費傾向”是凱恩斯消費理論的核心名詞,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中定義為:“存在于Y(以工資單位計算的特定收入水平)和C(該收入中用于消費支出的數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用χ來表示,于是C=
χ(Y)或C=W?χ(Y)。”其中,Y是以工資單位計算的由就業量(N)唯一決定的收入水平,C是以工資單位表示的消費量(C)。也就是說,消費傾向被定義為收入與消費之間的函數關系,其實質是就業量與消費量之間的關系。
凱恩斯認為,“消費傾向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函數,在通常情況下,消費量取決于總收入量(二者都以工資單位計算)。”而且,消費量與收入量之間存在一個重要的心理規律:“在一般情況下平均說來,當人們收入增加時,他們的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會像收入增加得那樣多。這就是說,如果用C代表消費量,用Y代表收入量(二者皆以工資單位計算),那么ΔC和ΔY就會有相同的正負號,但前者小于后者,即dC/dY為正值,但比值小于1。”
2.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是一還是二?凱恩斯在《通論》的第8章中明確定義“消費傾向”為一種函數關系,即C=χ(Y)或C=W?χ(Y);在此函數關系的基礎上,“消費傾向”還表現出一種心理規律:在一般情況下平均說來,當人們收入增加時,他們的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會像收入增加得那樣多,即0
在《通論》的第10章中,凱恩斯為了說明乘數理論而定義了“邊際消費傾向”。他說:“人們有一種普遍心理:當整個社會的實際收入增加或減少時,社會的消費也會增加或減少,但后者的增加或減少不會像前者那樣快,即ΔC和ΔY具有相同的符號,但ΔY>ΔC,其中,C為用工資單位計算的消費。這不過是重復了前面已建立過的命題。我們把dC/dY定義為邊際消費傾向。”
以上的論述表明,“消費傾向”主要用于描述消費與收入之間穩定的函數關系,“邊際消費傾向”則主要描述消費增加量與引起消費增加的收入增加量的比例關系,前者的內涵明顯大于后者。但在更多的時候,凱恩斯并不特別區分這兩個概念。例如,他在《通論》第9章中寫道:“在短期內消費量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收入(以工資單位計算)的變化,而不是取決于特定收入量下的消費傾向的變化。”
3.消費傾向與消費收入彈性。有的教科書中這樣描述“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如果用C代表消費量,用Y代表收入量,那么“消費增加的速度”可表示為ΔC/C,“收入增加的速度”可表示為ΔY/Y,前者慢于后者即可表示為:ΔC/ΔY?Y/C
三、節儉悖論與“節儉悖論”悖論
“節約悖論”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認為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這種矛盾被稱為“節約悖論”。要解釋“節約悖論”首先應分析儲蓄與投資的關系。
1.投資恒等于儲蓄。凱恩斯在《通論》第3、6章講解“有效需求理論”時,詳細地講解了投資與儲蓄的關系。他說:“當就業增加時,總實際所得也要增加……當實際所得增加時,總消費也增加,但不如所得增加得那么多。所以如果整個就業量都用于滿足消費需求的增加量,雇主們就要蒙受損失。因此,要維持一定的就業量,當前的投資量必須足以吸收在這個就業量下超過社會消費量的那部分總產量。”“超過社會消費量的那部分總產量”就是儲蓄,投資等于儲蓄。在《通論》第8章的結束部分,凱恩斯進一步說明動態中的投資與儲蓄的平衡關系。如果當前儲蓄較多,說明人們更加注重未來的消費,滿足未來的消費就必須擴大當前的投資,投資和儲蓄就會趨于相等;反之,如果當前儲蓄較小,說明人把更多的收入用于當前消費,可用于未來的投資資源就會減少,投資和儲蓄也會趨于相等。總之,按照凱恩斯的理論,投資和儲蓄總會趨于相等的。
2.“節儉”降低收入的“悖論”。按照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如果y、c、α、β、s、i分別代表國民收入、消費、自發消費、邊際消費傾向、儲蓄、投資,消費函數為c=α+βy,儲蓄函數為s=-α+(1-β)y。當投資(i)與儲蓄(s)相等時,均衡的收入就會出現y=(α+i)/(1-β),其中,(1-β)稱為邊際儲蓄傾向。節儉指人們更加偏愛儲蓄,就是邊際儲蓄傾向較大。人們越節儉,(1-β)越大,則y=(α+i)/(1-β)越小,這就是所謂的“節儉悖論”。但現實經濟發展并非如此。二戰后許多東方國家注重節儉,并沒有出現所謂的“節儉悖論”,這被稱為“‘節儉悖論’悖論”。
3.“‘節儉悖論’悖論”釋疑。理解“節儉悖論”應從凱恩斯理論的產生背景入手。在大蕭條時期,大量生產要素閑置,生產能力過剩,有效需求不足,急需擴大有效需求來刺激生產和供給。此時如果強調節儉的話,有效需求就會進一步下降,使經濟更加蕭條。
在現實經濟發展中,多數發展中國家根本不存在生產能力過剩,而是急需大量投資。投資有兩個來源:一是經濟體自身的積累;二是引進外資。經濟體自身的積累就要提倡節儉,把當期產出節儉下來,作為下一期生產的資本。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都會提倡節儉以獲得資本積累來完成工業化的發展過程。由此來看,凱恩斯的“節儉悖論”并不適用于尚處于工業化階段的發展中國家。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中,必須關注經濟理論的原創者所處的歷史背景,如此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其理論的內涵和外延。現代宏觀經濟學綜合了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劍橋學派、新古典綜合派、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乃至新宏觀經濟學等不同流派的觀點,其中既有凱恩斯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批判,也有凱恩斯主義左派與之間的爭論,還有西方經濟“滯漲”前后新興經濟學派對凱恩斯主義的批判。這些不同時代的經濟理論,其間既存在繼承關系,也存在顛覆關系。當這些觀點放在一部教科書中,不僅會給學生帶來許多困惑,也會給研究者帶來許多疑慮。如果能夠結合某一理論觀點產生的背景,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凱恩斯經濟學的研究、教學和學習必須結合經濟大蕭條的背景才能更加深入和理性。
參考文獻:
[1][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宋韻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一、科學性與假定性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其科學特點就是唯物的史觀與唯物論辯證法是它的核心。它對黑格爾辯證方法做了批判性的繼承,汲取黑格爾辯證法的精華,把那些神秘東西丟棄,讓辯證辦法現出唯物的主義,從而讓唯物的辯證法成為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基本的辯證方法。也正是因為辯證法的出現才讓《資本論》這一著作變成了藝術性的整體。辯證辦法其實就是運動里面與矛盾里面對事物發展的規律與本質進行把握。矛盾對事物的影響,它不單單只是促進事物從低級朝著高級演化,還揭示了所有的事物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死亡這個結論。所以唯物論的辯證方法在對任何事物進行肯定時必有否定的存在。辯證方法本質與核心就是如此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其實就是利用唯物的辯證方法與唯物的史觀來對經濟上問題進行分析。對經濟的發展與變化進行考察的時候,其重視的是對現象的背后隱藏的本質進行揭示。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的發展,產生以及絕對走向滅亡進行了闡明。闡述社會這個主義以及共產的主義必定會替代資本這個主義。其中《資本論》這個著作終極的目的其實就是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演變的規律進行揭示。嚴格按照由抽象向具體深入,簡單走向復雜,歷史和邏輯進行統一的方式。按照勞動的價值這個理論作為基礎,剩余的價值作為其核心,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不單單是對特定對象進行研究,它還能對過去進行分析,對未來進行展望。我們能看到西方的經濟理論的建立全都是根據所謂的2個“公理”。第一個是按照私有制度作為其存在的內部規則為前提,第二就是假設經濟人,根據個人的主義與邊沁的功利的主義作為視角來考慮,參與經濟的人都很理性。在所有的條件約束下他們依然追求自己目標的函數可以最大。前提的假設剖析了西方經濟學所存在的科學性。以前所具有薩伊的定律被凱恩斯1936年提出的定律壓倒,1995年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的獲得人是盧卡斯。當時負責諾貝爾這個獎的韋林說過:已經讓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許多經濟學的理論落不穩腳的人是盧卡斯。但是這些伴隨歷史改變而改變的基礎性內容這個體系很明顯沒有什么科學道理是永恒不變的,所以西方的經濟學并不是真正所謂的科學。
二、多元化與數學化
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反映的是人類的活動與經濟參與的一般規律,是對客觀事實的一種內在的反映。其研究成果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此外還研究社會經濟連續的發展,人與人間,人與自然間,人與社會間的和諧發展等。在現實的世界里面,所有的關系都是很復雜的,還變化無常,應該要采取不同的研究辦法來對其研究。研究不同的方面,比較分析然后對那些內在的發展規律進行揭示。這絕對不能用數學的分析來解決,因此就確定了馬克思的主義是多元化的。現在的經濟學越來越數學化,這樣的數學化現已發展成了主導趨勢。現在西方的經濟學理論發展越來越讓人難以想象,還有別的不是經濟上的因素的趨勢。經濟學的數學化可能會把手段和目的的混淆加速化。一九八八年的諾貝爾獎的獲得人阿萊批評了經濟學數學使用的過度趨勢,他指出現在的經濟學是被人為地加入了數學的模型并使其成為了主導,并且可怕的是在這個錯誤的主導思想上向前發展;受到數學思想的荼毒比較深厚,在歷史上是一種倒退。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里昂•惕夫就提出了數學分析的方法,并為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即使他的理論包含了很多的數學公式,可是他反對對于數學的濫用傾向。里昂•惕夫說:“專業的經濟學的雜志里面整篇都有著數學上公式的充斥。這樣的話就把那些看這些雜志的人從一個看似有理的卻是任意假設出來引導到雖然很精確但是卻毫無道理的結論,所以對數學的濫用就成了經濟理論學的研究誤區。數學對于經濟學理論是種研究,論證,分析的工具。這個工具是不是可以發揮成果,其關鍵就是在研究經濟學的時候是不是正確利用。正確理論的服務需要數學的方法,卻也可能為錯誤理論進行效勞。淺層次的來看,貌似這兩種推理的方法的數學方式都是合理的嚴謹的,但是事實是對于同一個數學的推理不僅可以導出正確結論,還可能致使成果錯誤。一九九四年《博弈論》出世,讓有些西方的學者們歡呼一個對人際間的關系進行處理的工具出現了。最起碼能夠將雙頭,單頭問題解決了,可是這六十幾年來該書卻沒有幫上解決問題的大忙。美國的哈佛教授于197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在對美國的《挑戰》雜志社的記者采訪進行回答時說過,對于現在來說單一數學的分析并不一定有很好結論,可能得需要哲學的一些基礎。克萊因是1980年諾貝爾獎的獲得人,他說過,沒有什么可以代替計量的經濟學中數量的辦法。也不是一切的經濟學的問題都能夠被量化,能夠測算,在有的時候肯定得有主觀上的決策。他的話表明用數學的辦法來作為研究經濟學的主張單一不合情理。在經濟理論中用數學方法是有局限的,其實就是說數學的辦法只是輔助工具,它是分析經濟的第二重要方法。
三、發展性與兩重性
馬克思的主義作為真理,是永不會過時的,它只會跟著在實踐過程當中繼續發展。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自創建至今是在連續不斷地發展著的,其理論的體系是開放的。正是它的開放特點,才能夠吸收兼容別的學科精華從而讓自己更加完善。該經濟學的體系是通過繼承前人在經濟學的成就的遺產所建立發展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世界觀是科學的,擁有著與時代共同發展的優秀品質,伴隨社會的發展而連續壯大發展。以上就表現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發展的特性。可是,西方的經濟學擁有著雙重性:一是階級特性,二是某種條件之下實用的特性。它不僅是資本主義形態與意識,還是對資本主義市場的經濟經驗的總結。其階級的特性主要是為了維護那些資本主義階級的利益,對資本的主義這種制度進行了維護,也對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上的經濟與對資本主義的宣傳進行了維護。對于特定的情況就如那些實用特點強的市場的經濟客觀現實進行了限度之內的反映,尤其是現實的社會化的生產。西方的經濟學也有有價值的科學性與能用東西的存在,不單單只是形式中存在,通常是和形態意識以及具有辯護特性理論東西共同存在,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對于我們國家來說,馬克思的經濟學在我們國家要進行發展就必須按照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實情,尤其是按照我們國家的特色制度對市場的經濟發展與實踐,將中國化,發展特色經濟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對馬克思的主義進行發展概括。發展就要有博大的胸懷,能夠吸收人類一切科學成就,在此基礎上實現創新,在當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并存的歷史背景下,經濟學的發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地分析和批判現代西方經濟學,借鑒其合理成分來不斷充實發展自己。
作者:石勁松 單位:同煤集團馬脊梁礦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牛頓力學
[中圖分類號] F42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8-0016-03
一、牛頓力學詮釋經濟理論的可行性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和運動規律的科學,而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遵從的規律的,兩者似乎大相
徑庭;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布瓦索教授認為它們有內在血緣關系,經濟學不僅從經典物理學找到一般的靈感,而且采用了很多物理學的概念和模式來研究經濟學。布瓦索教授在《信息空間》一書中把正統經濟學稱為“牛頓經濟學”。米羅斯基也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模仿物理學不是隨意的或表面的,它的模式大都是逐個術語逐個符號地仿照物理學的說法。[1]段培君在《均衡方法:源于自然科學的一種方法》一文中指出,牛頓力學的重大發現,啟示了經濟學家試圖做類似的思考:即經濟現象中是否也有這種均衡的規律?段培君認為,現代經濟學發展史的一個明確線索就是對“經濟世界中的牛頓定律”的“科學證明”。[2]
物理學與經濟學結合具備天然的基礎,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質世界,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的經濟世界,二者作為經驗科學,其理論都來自于對大量數據的歸納和總結,而理論又必須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作為科學的典范的物理學,對于經濟學肯定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物理學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和經濟學學科的分化。從一開始物理學概念的借鑒,后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借鑒,最后借鑒物理學一些規律來研究經濟學問題。物理學規律在經濟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推動經濟學的發展、新的經濟規律的發現或者促使經濟學規律的再認識。目前在學術界,出現以物理學有關理論來研究經濟學問題新的經濟學學科――物理經濟學和經濟動力學。
牛頓力學主要包括:(1)牛頓第一定律即是慣性定律, 物體除非受到力作用,否則會繼續保持其靜止狀態,或在直線上均速度運動;(2)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mα;(3)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能量守恒定律:mgh= mν2,ν= ;(5)萬有引力定律: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吸引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 m2表示兩物體的質量,用r表示它們之間的距離,k為引力常數,則兩物體之間的吸引力F的大小為:
F=k• 。
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開放與合作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實行全面的開放政策,參與區域外的經濟合作。從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的角度來看,這是構建區域的耗散結構的前提條件。我國的三十年的開放成果足以說明了這一點。這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重要,欠發達地區在長期的過程中,形成了某種相互制約的死平衡,整個經濟系統的外在表現為合力為零。由牛頓第一、二定律可知,其加速度也為零,經濟發展速度保持原來相對的靜止狀態。全面參與區域外的經濟合作,欠發達地區會受到外部的牽引力,此時的合力F≠0,那么α≠0。欠發達地區開始實行經濟的加速發展。
如何參與地區外的經濟合作,直接影響牽引力F的大小。本節應用萬用引力模型,對欠發達地區參與區域外的經濟合作的要點進行分析。
在萬用引力模型F=G• 中:m1,m2表示兩物體的質量,發生作用的實體質量;r表示它們之間的距離,距離可以改變;G為引力常數。在區域經濟合作中,區域的相互引力F模型中,借鑒上述公式,可定義為:
F'=G• (1)
m1,m2表示兩地區要合作的經濟存量,如m1表示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存量,那么m2則表示要合作的地區的經濟存量;r表示合作區域可以改變和縮小的因素;G為要合作的兩區域目前無法改變的因素,如目前國家的有關政策等。有上述公式可以知:F'與m1•m2成正比、與r2成反比。
要想改變上述合作的引力F'的大小,需要對兩方面的值進行改變:(1)使r減低到最小值,那些因素可以改變r的值,包括兩地區交通距離r1、信息距離r2、產業的相似距離r3、合作者的溝通時間長短和心理距離r4等,r= ri;(2)要增大m2的值,這要求選擇經濟條件強的地區作為合作的對象。
本節從下面幾點對欠發達地區經濟合作的要點進行詮釋:
(1)欠發達地區政府在財政非常吃緊的情況下,大力發展與地區外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其目的是減小與外界的路程距離r1。想致富先修路已經成為了欠發達地區人們的共識。
(2)在經濟發達地區設立招商辦事處,有兩點重要作用:一方面為了縮短與發達地區的信息的距離,在發達地區設立招商辦事處能盡早了解有關經濟信息,縮小相互溝通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信息距離要比交通距離更重要,這一點,在當今社會信息的價值也被人們所認可;另一方面,在發達地區招商引資,主要是考慮到發達地區的經濟能量m2較大,兩者的合作引力比較大。
(3)產業互補性與對接性,兩地區的經濟合作最終表現在產業上的合作,如果兩地的產業沒有互補性與對接性,呈現出競爭性,那么兩地就很難進行合作。若兩地的產業相似距離r3大,那么兩地的合作引力也較小。對于欠發達地區應在產業選擇上考慮發展發達地區的配套產業,相似距離r4小,這樣兩個的合作引力才能強。
(4)建立有效的區域合作制度。區域經濟合作中,必然出現這樣那樣的新問題,問題的出現也可能有利于下一步的合作。然而,若問題沒能及時地解決,也可能導致區域合作沒有實際效果。合作兩方,在合作中都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心理距離。有效的區域合作制度能消除兩方的心理距離,也有利于盡快解決問題。有效合作制度的建立因此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建立定期的合作方高層決策者的聯系會議,并設立日常秘書機構;另一方面,設計穩定的合作獎懲制度,有利于消除心理距離,這方面可利用有關博弈論知識進行設計。
區域的合作是多方面的,其受到的引力也是多方面的,這里引力合力不是矢量合成,而是符合簡單相加:
F=F'= Gi• (2)
欠發達地區要積極主動參加地區外的經濟合作,從各方面增加拉動經濟發展的引力合力。
三、欠發達地區經濟不平衡發展戰略
區域的不平衡發展戰略主要理論有:(1)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空間上并不是同時進行或均勻擴散,而是從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一旦這些區域由于初始優勢而比其它區域超前發展,則由于先得優勢,這些區域就通過累積的因果過程,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繼續超前發展,從而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導致增長區域和滯后區域之間發生空間相互作用。由此產生兩種相反的效應:一是回流效應;二是擴散效應。(2)美國經濟學家艾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論。該理論認為,經濟進步并不同時出現在每一處,經濟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將使經濟增長圍繞最初的出發點集中,增長極的出現必然意味著,區域間的不平衡增長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他提出了的“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3)增長極理論。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次提出的“增長極”概念的出發點是以部門分工所決定的產業聯系為主要內容。他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各部門,而是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部門,然后通過不同渠道向外擴散。顯然,他主要強調規模大、創新能力高、增長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進其它部門發展的推進型單元,即主導產業部門。法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布代維爾從理論上將增長極概念的經濟空間推廣到地理空間,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含了經濟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也包括了經濟現象的區位關系或地域結構關系。因此,增長極概念有兩種含義:一是在經濟意義上,特指推進型主導產業部門;二是地理意義上,特指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4)美國區域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的中心―論。他將經濟系統空間結構劃分為中心和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空間結構。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經濟效益較高,處于支配地位;而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效益較低,處于被支配地位。
從牛頓力學角度對欠發達地區的主導產業的培育和地區內多極點規劃作用進行分析:
(1)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與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區域經濟的增長,從根本上講是產業部門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首先是從主導產業部門成長開始。著名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主導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增長會產生擴散作用,自己的優勢輻射到其產業鏈上相關的產業中去,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一擴散作用,自己的優勢輻射到其產業鏈上相關的產業中去,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一擴散作用主要包括前瞻效應、回顧效應和旁側效應。因此,科學地選擇好區域主導產業,對經濟欠發達的區域而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欠發達地區因經濟實力有限,在產業發展上必須實行不平衡發展,在產業投入與重視的維度上有所側重。加大對主導產業的投入,可以增加主導產業的擴散作用的速度。這一點可以利用物理學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m表示主導產業自身產業的潛在能量,g可以看作目前條件下產業潛在能量的轉化率,h表示不平衡的投入程度,ν則表示主導產業的擴散作用的速度。
mgh= mν2,ν= (3)
有上面公式可以知,主導產業對外的擴散作用的速度與 成正比,g在目前條件下一般變化不大,因此,適度范圍內增加對主導產業的投入力度,有利于主導產業對外的擴散作用速度的提高。
(2)區域的多極點不平衡發展規劃。欠發達地區在區域規劃中,要在區域內選擇多極點來帶動區域整體發展。
下面以圖1為例,說明多極點對地區內的其他地方的引力大于單極點的引力。若規劃的單極點為O點,極點外地區為C點。現在規劃極點改變為A、B兩點。為了簡化說明,A、B兩點在O點的直線兩側,線段AB與線段OC垂直。欠發達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短時間內為一定值,若分為兩個極點,設A、B兩點投入分別為原來O點的一半,假設三點投入產出函數相同,那么三點的經濟能量為:MA=MB= MO。設地區內規劃極點外C點的經濟能量為mc。FOC表示極點O對C點的牽引力,FAC表示極點A對C點的牽引力,FBC表示表示極點B對C點的牽引力。
由上式(7)可知,多極點規劃比單極點規劃,更能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但也不能任意擴大規劃極點,多培植增長點,因為欠發達地區的財力等經濟能量在短期是一定的,如果規劃極點較多,勢必在每個極點的投入較少,當投入低于某一值時,其經濟能量產出函數并非是指數和線性關系,甚至低于其投入的經濟量。此時,多極點規劃的效應低于單極點規劃的效應。
四、后 記
經濟學在其發展大量吸收了其他學科的知識。數學在經濟學的應用也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肯定。近來,已有部分學者開始研究物理學與經濟學的聯系。本文從牛頓力學的角度對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了簡單的詮釋,主要目的是“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馬克斯•H•布瓦索(Max H.Boesot),王寅通譯.信息空間―組織、機構和文化中的學習框架[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2]段培君.均衡方法:源于自然科學的一種方法,學習時報[N].2005-10-15.
[3]張國文.一種以物理定律為基礎的經濟理論嘗試[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1):81~85.
[4]常濱毓.茅于軾詮釋市場經濟與“牛頓定理”[J].東方企業文化,2007,(6):10~11.
New Annotation of Underdeveloped Regions’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Light of Newton Mechanics
Fang Dach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243002,China)
Abstract:Economics absorbs something valued from physics. Therefore some economists name legitimacy economics as Newton economics. The paper applies Newton mechanics principle to annotate imbalance development tactics and full cooperation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057-02
引言
西方經濟學是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基礎課程。西方經濟學依研究對象,可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學生對于西方經濟學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價格理論、博弈論、經濟增長及波動等知識。在本科階段,要求應用供求分析框架分析經濟現象,理解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及其應用范圍,培養經濟學直覺,為后續相關課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深入理解和駕馭市場經濟基本運行規律成為必然趨勢,學習反映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西方經濟學重要性凸顯。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課程就成為中國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的核心課程,在二十多年的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中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過,相對于中國《高等教育法》中載明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的高級專門人才培養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基于創新型、應用性人才的培養要求,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鑒于此,筆者結合個人多年的西方經濟學授課實踐及思考,提出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應用能力的教改方案。
經濟管理類教師和學生已認識到西方經濟學的重要性,但該課程涉及到數學基礎、實證分析等知識,課程體系復雜,講授難度大。許多學者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等角度,對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蔡秀玲、鄧春寧(2007)結合中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實踐,提出應處理好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封閉式教學與開放式教學、基礎教學與實踐教學、結構式教學與創新性教學幾個方面的關系,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李丹(2011)則從課程教材建設、考核分析改革等角度,分析如何提升學生的經濟學分析能力。衛志民(2011)鑒于中國大量應用西方教材,缺乏對中國經濟發展實踐關注的現實,提出應努力運用中國經濟實例闡述西方經濟學基本原理,并據中國國情對西方主流教科書的內容進行取舍、調整,編著以學生為本的教科書,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詹新宇,蔣團標(2011)指出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做到語意模型、幾何圖形和數學模型三位一體的“意、形、神”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田國強(2005)則對西方經濟學基本框架作出了總結,認為規范的經濟理論框架有五個組成部分: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對結果進行比較評估,為經濟學的學習提供了參照系。方鴻(2012)總結了中國非經濟類專業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現狀,認為存在教材使用性、針對性差,課程考核不合理等方面問題,并提出一些相應改進措施。劉越(2012)進一步從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加強方法論、教學方法與手段多樣化、創新考核方式、教師備課要充分等角度,分析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
一、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主要問題分析
1.課程設置的銜接問題。西方經濟學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大二下學期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習之后開設。大多數高校西方經濟學課程設置為96學時,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各48學時,微觀經濟學中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公共品供給;宏觀經濟學中開放經濟宏觀均衡、宏觀經濟流派限于教學時數,教師難以有充分時間介紹相關理論。學生在論文寫作及復習考研過程中只有自學相關理論新進展。在西方經濟學日益數學化的今天,數學在經濟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科層次的中級西方經濟學需要相應的數學基礎,令人遺憾的是,各校由于學時限制,在高等數學講授過程中,往往只講到不定積分,例如,對于在經濟學中已得到廣泛應用的常微分方程基本不講。這對后續經濟學學習產生了不利影響,降低了學習效果。尤其是經濟學高級課程的學習,需要更為深厚的數學基礎,因此,在課程培養方案的設計中,應強化數學課程的訓練,為高級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2.西方經濟學教材建設問題。教材是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載體,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教材中強化經濟現象的分析與解讀,有利于提高經濟學的分析、理解能力。目前,國內西方經濟學教材更側重理論介紹、相關定理證明,缺乏相關經濟現象的解讀與分析。特別是現有教材主要集中于中級水平教學,以在國內大學中應用范圍較廣的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為例,就屬于中級水平教材。相反,在國外西方經濟學教材體系建設中,有成熟的初級、中級、高級教材,教材目標定位明確,為分層次教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3.教學手段、方法落后。西方經濟學課程更側重于經濟學經典理論的分析及介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習慣于介紹相關理論分析框架,解釋相關模型、圖形。缺乏對于相應理論分析工具的經濟學含義的解讀。師生互動缺乏,為應付考試的需要,學生被動地記筆記。相應地,對經濟學工具如何用于分析經濟現象,培養經濟學直覺則相對缺乏。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建議
1.設置分層次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專業、數理基礎的強弱,因材施教,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增設初級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課程,強化對經濟學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及訓練。鑒于現有教材體系,基本以中級教材為主,初級教材比較缺乏。使用范圍較為廣泛的教材以曼昆所著《經濟學原理》為主,該教材具有很好地經濟學直覺培養和訓練。不過,該教材經濟現象及案例分析以美國本土案例為主。因此,我們應組織力量編著能夠反映中國經濟轉型實踐的初級教材顯得尤為迫切。在編著初級教材的基礎上,對各專業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經濟學專業在先修初級課程基礎上,再繼續學習中級課程。非經濟學專業,只需學習西方經濟學初級教程,培養經濟學直覺,采用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2.強化案例教學,提高創新能力。生動有趣的案例,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提升學習效果。例如,用簡單的供求曲線分析為什么“看病貴、看病難”從經濟學角度難以成立。看病貴的問題表達的是價格上漲,可以尋找近二十多年醫生、護士等供給變化相關數據,再尋找就診人數變化的統計數據,通過比較供給和需求的變化,醫療服務價格上漲的原因。從基本的供求定律來看,價格上漲將引導資源向醫療部門轉移,增加醫療服務供給,進而降低醫療服務價格。為什么上述價格機制難以起作用呢?關鍵在于價格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受到制約,醫療行業的行政管制,限制了資源向該行業轉移。進而才會出現“看病貴、看病難”的現象。通過類似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對供求定律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在理論應用于分析現實時,應注意經濟分析中假設條件變化的重要性。
3.改進考核方式。現有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閉卷考試方式為主,往往造成學生對于課程學習集中于期末考試前幾周時間,影響學習效果。試卷內容也以知識要點考核為主,缺乏聯系實際的案例分析,閱卷過程也以標準答案為主,該考核方式注重的是學生知識記憶能力。因此,在試卷設計環節,應增加現實案例分析類題型,注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經驗表明,在經濟學學習過程中,課后習題的訓練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相關知識點理解程度,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我們也應將考核日常化,例如,對日常的課后作業,適時進行批改、總結,給予反饋。對于階段性學習任務的完成,應進行階段性地考試,保證學習效果。考核形式也應多樣化,如采用課程論文,案例分析形式,應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工具分析經濟現象,并進行課堂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思考、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4.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方法上,應改變滿堂灌形式,注重案例教學、情景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正如,有學者認為,應在教學過程中,熟練運用經濟學的“三種語言”(生活語言、經濟語言和數學語言),營造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課堂,引導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劉金石、劉方健,2011)。首先,用生活的實例,嘗試著用經濟學的語言進行表達和轉換,從生活中品味經濟學,這樣可使經濟學概念變得更為形象、直觀,易于理解。其次,在學生養成經濟學思維習慣之后,嘗試著讓學生將其轉化為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用圖形及函數關系進行表達,進而通過構建模型進行經濟學的研究和學習。
在教學手段上,在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完善的同時,改進多媒體課件表達形式。引入課程網絡互動式教學,組織教師在線答疑,搭建第二課堂,提高教學效果。雖然多媒體課件在圖、聲、形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過于依賴課件的現象。傳統板書能夠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圖形和數學的演繹步驟,更好地理解經濟模型背后的含義。因此,應綜合運用多媒體課件及板書,發揮各自優勢,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蔡秀玲,鄧春寧.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43-46 .
[2] 方鴻.高校非經濟類專業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2,(3):32-34.
[3] 李丹.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專業西方經濟學教改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1,(4):153-154.
[4] 劉越.提高西方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效果的路徑[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2,(9):19-25.
[5] 劉金石,劉方健.教學方式創新:運用經濟學的三種語言[J].中國大學教學,2011,(9):87-89.
[6] 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4.
本刊的編輯約我寫一個對于那群通常被稱為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的工作的敘述。由于我本人也是其中的成員,也許我做不到不偏不倚。但是,我仍將努力符合編輯的要求,描述一下我們奧地利學派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事情。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領域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論。他們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部分需要徹底變革。古典經濟學家的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論點要么是根本站不住腳的,要么只有在經過重大的修正和補充后才能成立。對于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缺陷,奧地利學派和歷史學派觀點一致。但是,關于缺陷的最終原因,兩派觀點有根本的分歧,并因而展開了關于方法的激烈爭論。
歷史學派相信古典經濟學的錯誤的最終源泉是錯誤的研究方法,即幾乎完全抽象—演繹的方法,而在他們看來,政治經濟學應該僅僅——或者至少主要是——歸納的。為了完成經濟學的必要的變革,我們必須改變研究方法;我們必須放棄抽象而是專注于收集經驗材料——專心致志于歷史和統計。
奧地利則相反,他們認為古典經濟學家的錯誤僅僅是經濟學的年輕時代的普通缺陷。政治經濟學是最年輕的學科之一,而在古典經濟學時代它還要年輕,雖然它被過早地賦予了“古典”的名稱,它其實只是個新生的胚胎科學。其它任何科學都沒有一下子被全部發現,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做不到;因此政治經濟學也沒有全部被發現——甚至古典學派也沒有做到——也就不奇怪了。他們的最大缺陷在于他們是先驅者;我們最大的優勢在于我們是后繼者。我們比先驅者們多掌握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我們不必采用不同的方法,為只需干得更好。歷史學派主張理論應有盡可能多的經驗材料的支持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他們賦予收集工作異常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完全擺脫抽象概括或者至少將其置于后臺卻是錯誤的。沒有概括就沒有科學。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大量著作是關于這個方法之爭的(1),其中Menger的《社會科學方法論》(UntersuchungenuberdieMethodederSozialwissenschaften)對于所涉及的問題的處理最為深刻和全面。這里應當指出,Menger提倡的“精確”——我更愿意稱之為“隔離”——方法,與“經驗—實在”方法一樣,絕不是純粹思辯的或者非經驗的,而是相反,全部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但是,雖然方法之爭是引起世人對奧地利學派關注的主要原因,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個無關緊要的插曲。對于他們而言,重要的是改革實證理論。他們就像在前線一手持犁一手持劍的農民一樣,僅僅是由于他們的和平又有成效的勞動受到歷史學派的抨擊的干擾,他們才幾乎是被迫地花費部分時間和精力捍衛其立場并且解決強加于他們的方法問題。
那么,奧地利學派在實證理論領域中提出了什么新主張呢?
他們的研究的與眾不同之處從價值論開始,其核心是著名的最終效用論。這個理論可以被濃縮為三個極其簡單的命題。物品的價值是只有由擁有這些物品才能滿足的需求的重要程度衡量的。哪個滿足是取決于某個物品的可以非常簡單而且準確地通過考察不擁有該物品時哪個愿望將得不到滿足而確定。此外,顯然,被物品決定的滿足不是物品實際用于的滿足,而是個人的全部財產能夠購買的所有滿足中最不重要的那個。為什么?因為,根據實際生活中非常簡單而且確鑿無疑的審慎考慮,我們總是把財產的損失對我們的境況造成的損失轉移到最不敏感的地方。如果我們損失的是用于滿足較重要的需求的財產,我們不會犧牲滿足這個需求,而只是犧牲其它滿足較小需求的財產來彌補損失了的財產。因此,損失就落到較小的效用上,或者說——由于我們自然會犧牲所有的滿足中最不重要的那個——落到“最終效用”上。假設一個農民有三袋谷物:第一袋,A,是用于維持生計的;第二袋,B,是種子;第三袋,C,是增肥家禽的。假設第一袋A被燒毀了。該農民會因此挨餓嗎?當然不會。那么他會不會不種地了呢?當然不會。他只需把他的損失轉移到最無關緊要的地方。他會用C袋的谷物烤面包,不再增肥家禽。因此,真正取決于A袋燒毀與否的是可以替代它的最無關緊要的單位,或者如我們所說的最終效用。
眾所周知,奧地利的理論的這條基本原理一些其它經濟學家也持有。德國經濟學家Gossen在他的1854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宣布了它,但當時它沒有受到任何注意(2)。以后,同一條原理幾乎同時在三個國家被三位互不相知而且不知道Gossen的經濟學家——英國的Jevons(3),奧地利學派的奠基人Menger(4),和瑞士人Walras(5)——發現。一位美國的研究者J.B.Clark教授也非常接近了這個想法(6)。但是我認為奧地利學派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們運用這一基本思想于構造經濟學理論。最終效用的想法是專家用于理解經濟生活中的最復雜的現象并且解決經濟學中最艱難問題的開門咒語。在我看來,奧地利學派的獨到的力量和特殊的意義正是在這個方面。
萬物都歸于此:我們只需在現代國家的高度發達和多樣的經濟中的復雜現象中辨別出最終效用定律如何起作用就行了。這么做開始會很費力,但卻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將依次遇到所有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將以最自然的形式出現,因而最容易解決。我將舉幾個最重要的情形為例——至少在不深入細節的前提下盡我所能——說明這一點。
最終效用定律的基礎,如我們所見,是出于認真細致的考慮作出的物品的特定替代。那些最易于舍棄的物品隨時會被用于填補更重要的地方的空缺。在有三袋谷物的農民的情形中,替代行為的因和果是很易于理解的。但是在高度發達的經濟關系中情況則復雜得多,因為物品的替換在方方面面都超出了同種替換。
第一個復雜之處是交換造成的。如果我僅有的過冬外衣被盜,我當然不會受凍,聽任我的健康受損,而是會用原本要花在其它地方的20元再買過冬外衣。當然,然后我會少買相當于20元的其它物品,而且我當然會少買我認為我最用不著的;也就是說其效用——與上個例子一樣——最小的;總而言之,我會舍棄最終效用。因此,取決于我是否丟失過冬外衣的其實是最可放棄的滿足,在給定的財產和收入條件下,我可能再有20美元時購買的滿足;通過交換替代,損失以及取決于它的最終效用被轉移到性質可能十分不同的其它滿足上。(7)
如果我們仔細地深入考察這個復雜之處,我們就會遇到最重要的理論問題之一:給定的物品的市場價格以及各人根據各自的不同需要和偏好對這些物品作出的主觀估價,與其財產和收入之間的關系。這里我只能簡單地指出,對這個問題的完全的解決需要細致的研究,這個研究是奧地利學派最先開展的,而且下面我將給出他們得出的結論。根據他們的研究,物品的價格或者“客觀價值”是買主和賣主根據最后效用定律作出的對于物品的不同的主觀評價的結果,而且,價格與“最后買主”的評價十分接近。眾所周知Jevons和Walras也得出了類似的價格定律。但是,他們的表述有嚴重的缺陷,而奧地利學派最先彌補了這些缺陷。奧地利學派最先找到了擺脫過去的理論——即價格取決于供給和需求——中的循環論證。無可置疑,一方面市場上的價格受到買主對物品的評估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同樣無可置疑,在許多情況下買主的評估也受到市場狀況的影響(例如,我的過冬外衣如果能在市場上用10元買到就比用20元才能買到時的最終效用要小);那些認為供需定律需要更加精確的心理學說明的理論家(8)通常都陷入了循環推理。他們或多或少明確地用個人的評價說明價格,而且反過來,用價格說明個人評價。當然,這樣的解決不可能是真正科學的。奧地利學派最先通過上述細致的研究從根本上揭示了實質。(9)
物品的替代性的第二個有意思和困難的復雜之處是由于生產:也就是說只要有充足的時間,需要替代的物品可以被生產出來。正如上述情況中物品是被貨幣的使用替換的一樣,它們也可以直接被生產資料的轉化替代。但是,當然用于其它目的的生產資料就少了,而且和以前一樣,生產的必然的減少將被轉移到那些最易于放棄的被認為最沒有價值的那類物品上去。
舉Walras的例子(10):如果一個國家發現需要武器捍衛其榮譽或,它就會用原本用于其它不那么重要的物品的鐵生產武器。那么,生產武器給該國人民造成的后果就是他們損失了一些最不重要的器具;換句話說,損失落到生產武器所消耗的物質的最小效用或者最終效用上。
這一論點同樣導致以某種形式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的最重要的理論原理之一。這條原理就是,那些可以隨意地不費力地復制的東西的價值趨向于生產成本。這條原理其實是最終效用定律在給定的實際條件下的特殊情形。“生產成本”不過是物品或者其替代品被生產出來所需的材料的總和。如上所述,物品的價值是由它們的替代品的最終效用決定的,因此,只要替代品可以被隨意生產出來,產品的價值就必然與生產材料的最終效用和價值一致,或者如通常所說,與生產成本一致。
關于這種一致性的最終原因,奧地利學派有一個與過去的理論頗不相同的理論。過去的理論把成本當成原因——而且是終及原因——而把產品的價值當成結果來說明成本與價值間的關系;它假定,說明物品的價值這個科學問題只有用作為“價值的最終決定”的成本說明才能令人滿意地解決。相反,奧地利學派相信這只是全部說明的一半,而且是比較容易的一半。成本等同于物品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當生產資料(燃料,機器,租金,勞動力)上漲時并且由于此,成本也上漲;當生產資料的價值下降時并且由于此,成本也下降。因此,顯然必須首先說明生產資料的價值。有意思的是,當我們細致地貫徹說明時,它總是使我們看到,完成的產品的價值才是起因。這是因為,毫無疑問我們只有當生產資料能夠帶來有價值的產品時而且正是由于此我們才賦予生產資料較高的估價。因此,因果關系與過去的理論所說的正好相反。過去的理論把產品的價值作為結果加以說明,而把成本——也就是生產資料的價值——作為原因,并且認為不必進一步說明。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發現:第一,生產資料的價值首先需要說明;第二,做出了這一說明而且理清了復雜的關系之網后,人們最終發現生產資料的價值才是結果,而產品的價值才是原因。
我清楚地知道這個論點許多讀者初看上去會覺得很奇怪。我在這里無法闡述它甚至無法澄清常見的一些誤解。我只提一點。在某些生產資料的真正因果關系出于某種理由顯而易見時,過去的理論也承認這條原理;例如,就表現為地租的土地使用的價值而言,AdamSmith指出土地產品的價格并不取決于地租的價格而是相反。同樣,沒有人會認為銅價昂貴是由于銅礦公司股票價格高昂;而是銅礦及其股票的價值在銅昂貴時也高昂。正如不可能一條河里的水會向山上流而另一條河的水向下流一樣,不同種類的生產資料中的因果關系也不會相反。定律對于一切生產資料都是相同的。區別僅僅在于,在某些生產資料的情形中真正的因果關系很容易看出來,而在另一些情形中,由于情況復雜,很難看出來。在那些欺騙性的假象導致相反的說明的情形中也確立定律是奧地利學派的重要貢獻之一。
也許這正是最重要的。每個政治經濟學家都知道生產成本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起多大的作用——在生產理論中不亞于在價值和價格理論中,在價值和價格理論中又不亞于在分配、租金、資本收益、國際貿易等等的理論中。可以放心地說,我們在說明經濟生活中的任何一個重要現象時都被迫直接或間接地訴諸生產成本。而這里出現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用于說明其它現象的生產成本又在現象體系及其說明中處于什么地位呢?它是不是個所有其余的價值現象都圍繞著它轉動的固定的絕對的中心點?還是成本也就是生產資料的價值——雖然有種種矛盾的表象——是可變的、是被產品的價值決定的?
這個問題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根本意義就像托勒密體系與哥白尼體系之爭對于天文學的意義一樣。每個小孩子都知道太陽和地球在相互轉動,但今天人們不必成為天文學家就知道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在產品的價值和生產資料的價值之間存在著同樣顯而易見不容置疑的關系。但是,任何想理解這一關系以及依賴于該關系的無數現象的人都必須知道是產品的價值決定生產資料的價值還是相反。任何想成為經濟學家的人都必須首先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迄今為止幾乎被普遍采納的折衷行不通。在科學體系中我們不能一會兒說地球繞太陽轉一會兒說太陽繞地球轉。因此,任何人要是希望主張生產成本是“價值的最終決定因素”可以繼續這么做;但是他會發現這么做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我們將公正地期望他試圖說明源頭,用他的原理完滿一致地說明價值特別是生產資料的價值的現象。也許,如果他認真對待這一任務,他會發現困難重重。如果他自己發現不了這些困難,他也必須至少考慮其它人在同一深度上遇到的困難——他們正是由于這些困難最終轉而試圖根據相反的原理說明價值現象。無論如何,經濟學理論的這一部分今后將得到比從前多得多的細心和深刻的研究,除非我們的科學想接受長期以來十分經常加諸它的污蔑,即它是關于經濟事物的喧囂而不是真正的重要的科學。(11)
成本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其實只是一個更加一般得多的問題——在生產同一個于我們有用的效用中的互有因果關系的物品的價值之間的關系的問題——的一個具體形式。能夠生產一件外衣的材料能夠提供的效用顯然等同于成品外衣將提供的效用。由此顯而易見,通過同一個效用對我們的處境產生影響的一個或者一些物品必然在價值上也處于規則的固定不變的關系。這一規則的關系最早由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用清晰和全面的形式表達;它以前只是在“生產成本”的名義下以非常不令人滿意的方式得到過研究。然而,這個普遍的而且重要的命題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有意義的推論,卻從來沒有在關于成本問題的經濟學理論中得到任何關注。很常見,幾個物品同時結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效用;例如,紙、筆和墨一起用于寫字;針和線用于縫紉;農具、種子、土地和勞動力一起用于糧食生產。Menger把處于這些關系中的物品稱為“互補物”(complementarygoods)。這就出現了一個既自然又困難的問題:這里的共同效用如何分配到各個互補要素上?什么定律決定每個要素的比例價值和價格?
這個問題的命運迄今一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舊的理論根本沒有把它當作一般性問題,但卻被迫逐個決定潛在地取決于這個問題的許多具體問題。財產的分配的問題特別需要這樣的決定。鑒于好幾個生產要素——土地,資本,雇傭勞力,以及雇主本人的勞動——合作生產產品,因此各個要素應占價值的多少部分的問題顯然是上述一般問題的特殊情形。
那么,這些具體問題是怎么決定的呢?每個要素都由其自身決定,與別的要素無關,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是這樣的:如果要說明租金,那么租金就等于支付了生產費用之后給土地剩余的部分,這里的生產成本包括所有其它費用——資本,勞動力和經理人員的利潤。這里所有其它因素的作用都被認為是固定的或者已知的,而且土地被當作根據產品數量變化的剩余量撇在一旁。如果隨后在另一章里需要確定企業家的利潤,那么人們又假定,把所有其它要素支付了以后的剩余就是他的收入。這時候土地的租金又與勞動、資本等等一樣被視為固定的了,而企業家的利潤則被認為是隨著生產量上升或下降的可變量了。資本在第三章以完全一樣的方式被研究。Ricardo說,資本家得到的是支付了工資后的剩余。似乎是為了嘲諷所有這些經典教條,最后,MrF.A.Walker先生說勞動者得到的是支付了所有其它要素之后的剩余——面面俱到了。
很容易看出這些陳述是循環論證,也很容易看出它們為什么如此。論者根本就沒有以一般的形式表述問題。他們有幾個未知量需要確定,他們沒有去抓住問題的關鍵探究普遍原理并且運用原理可以把共同的經濟后果分解為組成部分,而是回避基本問題——普遍原理的問題。他們把研究活動割裂開,并且在片面的研究中每次研究某個量時把其它量當成暫時已知的。他們無視這樣一個事實:僅僅幾頁前或幾頁后他們又把已知的當未知把未知當已知。
古典學派之后是歷史學派。如人們經常所見,他們采取可疑的傲慢態度,并且聲稱他們沒能力解決的問題是不可解的。例如,他們認為一般而言不可能說一個雕像的價值有百分之多少來自雕塑者百分之多少來自大理石。
其實,只要正確地表述這個問題,即如果我們希望分離經濟的而不是物理的組成部分,這個問題就可解了。它實際上在任何一個合乎理性的企業中都被農業或工業企業家解決了;而理論只要正確地仔細地反映現實就能夠發現理論答案。最終效用理論在這方面最為直截了當。這是老調重彈。只要正確地觀察每個組成部分的最終效用,或者說每個組成部分的存在或不存在會添加或減少什么效用,只要如此研究下去就自然而然地解決據說不可解的問題。奧地利學派最早作出這方面的努力。Menger和本文作者以TheoriederkomplementarenGuter(互補物品理論)為題討論了這個問題;Wieser以TheoriederZurechnung(貢獻理論)為題討論了同一個問題。尤其是后者,以令人欽佩的方式表明了應如何提出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Menger在我看來則是興高采烈地指出解決的方法(12)。
我曾稱互補物品定律為成本定律的逆定律。前者澄清了從同時的起因——幾個因素產生同一個效用時的同時合作——中產生的價值,而成本定律則說明了從時間和因果關系順序——從接續的幾個因素的因果依賴性——中產生的價值。“通過前者,由協作的要素的相互的價值關系組成的復雜的網的網眼——這么說吧,網眼的長度和寬度——就被澄清了;而通過后者我們澄清了網眼的深度;但是兩個過程都符合無所不包的最終效用定律,兩個定律都不過是對于特定問題的特定應用。”(13)
做了這些準備之后,奧地利學派最終處理分配問題。這里他們不過是把一般的理論定律應用于一系列特殊的問題,而這些一般定律是通過漫長的但卓有成效的準備工作為人所知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都是生產的互補因素。它們的價格,或者說租金、工資和利率,都由那些決定生產資料的價值的定律和互補物品的定律的結合直接得出。奧地利學派關于這些問題的特定觀點我這里就不敘述了。即使我想,我也做不到在這篇文章中對他們的結論給出任何恰當的陳述,更不必說展開了;我將僅限于給出對他們論述的問題以及——如果可能——他們的工作所賴的精神的簡要敘述。因此,我將僅僅簡要地指出,他們建立了一個新的全面的資本理論(14),在其中他們構建了新的工資理論(15),此外還重新解決了企業家利潤(16)和租金(17)的問題。借助于最終效用理論,最后提到的那個問題得到了簡單容易的解答,它證實了Ricardo的理論的實際結論并且在許多細節上都論證得更加細致了。
當然,決非最終效用定律的所有可能的應用都作出了。說它們剛剛開始更正確。這里我可以順便提一下,一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試圖將該定律運用于金融領域(18),另一些人則運用于法學的某些困難又深刻的問題(19)。
[NextPage]
最后,與進一步的研究有關的是,人們克服了巨大的困難改進了科學必需的工具以澄清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如經常所見,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在一個看上去極為平常簡單的領域作出了極大的改進和更正,而關于這個領域,幾個國家的文獻——例如英國的文獻——很少論及。我指的是經濟品(economicgoods)的概念。Menger交給經濟科學一個邏輯工具,這就是既簡單又富有啟發的物品替代(Guterordnungen)的概念(20),這個概念在所有未來的研究中都有用。本文作者特別致力于分析一個似乎最簡單但卻是最模糊和誤用的概念:物品的用途(GebrauchderGuter)的概念(21)。
相反,應用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剛剛開始由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討論(22)。但是,這絕不意味著他們不知道經濟生活的實際需求,更不意味著他們不想把他們的抽象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事實正好相反。但是只有先建好房子才能布置房間,而只要我們仍忙于建立理論的框架,我們就不必投身于同樣消耗時間的大量的實際問題。我們對于這些問題有我們的觀點,我們講授它們,但我們目前所寫的文章幾乎全部都是關于理論問題的,因為這些問題不僅是基本問題,而且歷史學派對他們的長期無視還必須得到彌補。
那么,說這許多到底有什么意義呢?一些人談論關于商品、價值、成本、資本和其它問題對于經濟科學本身有意味著什么呢?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由于我本人屬于被討論的這群人,我感到有些尷尬。因此,我必須限于陳述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作為整體是什么樣的人,正在試圖做什么;而其它人可以判斷他們是否成功。
他們苦苦追求的是經濟學理論的一種復興。舊的古典理論,雖然在當時很值得景仰,卻只是一些相互間關系不明確的而且與人類科學的基本原理之間的關系也不明確的一些片段認識。我們的知識最多只能是修補,而且永遠將是如此。但就古典理論而言這個特征尤為顯著。先輩天才的洞察使他們發現了紛雜的經濟現象中的一些規律,而且,雖然困難重重,他們也試圖理解這些規律。而且他們也都或多或少地從表面深入到了原理中。但在某個深度之外,他們無一例外地迷失了方向。無疑,古典經濟學家清楚地知道他們的所有的說明必須被追溯到哪一點——人們對其自身利益的關注,這種關注并沒有受到利它動機的干擾,仍然是所有經濟行動的最終的驅動力量。但是由于說明的中間項——人們在確定產品的價格、工資、租金等等時的實際行為應該與對效用的關注的基本動機正是通過這一中間項聯系起來——的某個狀況,這個中間項一直是錯誤的。這個狀況是這樣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人只和物品打交道;而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我們必須與物品還有我們——通過交換、合作等等方式——獲得我們所使用的物品的人。當我們成功地表明我們的處境與物質產品之間存在的關系以及我們對待我們的處境的態度要求我們如何對待這些物質產品時,與世隔絕的人的經濟就得到說明了。而為了說明現代經濟,顯然需要兩個過程:第一,和與世隔絕的人經濟的情形一樣,我們必須理解我們的利益與外在物品的關系;第二,我們必須試圖理解當我們的利益與其它人的利益糾纏在一起時我們據以追求我們的利益的定律。
沒有一個人會認為這第二個過程不復雜——古典經濟學家也不會。但是他們嚴重低估了第一個過程的困難。他們認為人與外部物品的關系沒有什么需要說明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沒有什么需要決定的。人們需要物品滿足其欲望;人們想得到物品,并且根據他們的效用賦予其不同的使用價值。這就是古典經濟學家關于人與物品的關系所知道的和教導的。盡管交換價值從AdamSmith到Macvane先生的時代一直被廣泛地討論和說明,但人們通常不考慮使用價值,而且經常還說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無關。
但事實是人與物品的關系決不是這么簡單和單一。最終效用的現論在生產成本、互補物品等方面的應用表明我們的境況與物品的關系可能有無窮的方面,而所有這些方面都對于我們是否用該物品交換其它物品有影響。古典理論的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缺陷正在這里;它試圖表明我們在與其它人的關系中如何追求我們的物質利益,但它卻未能徹底地理解利益概念本身。自然這些說明的嘗試都是不連貫的。說明的兩個過程必須像機器的兩個齒輪一樣匹配。但是,由于古典經濟學家對第一個齒輪的形狀和嵌齒應該是怎樣一無所知,他們當然無法正確地構造第二個齒輪。因此,在一定的深度以外,他們的說明就都成為一些陳辭濫調了,而且這些說明在其推廣中是錯誤的。
這就是理論的復興的必然的出發點,而且由于Jevons及其追隨者以及奧地利學派的努力,復興已經開始了。對于一切復雜的經濟學說明必然最終導致的經濟學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那部分,我們必須用真正的科學研究取代不夠專業的只言片語。如果我們想正確地理解發達的經濟秩序的全貌,我們必須細致地研究局部。這是一切科學都或遲或早達到的轉折點。我們開始時毫無例外地總是考察最重要的和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忽略細微的日常現象。但是,總有一天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宏觀世界的復雜和不解之謎在最小的顯然也是最簡單的要素上以更加奇特的方式發生——這時我們明白我們必須在對微觀世界的研究中發現理解宏觀想象的鑰匙。物理學家最早研究天體的運動;今天他們卻最多地致力于分子和原子理論,而且我們現在在自然科學中最寄希望于化學的細節帶來通向對于整個科學的最終理解的重要進展。在有機世界中,最高度發達的最龐大的有機體一度引起人們的最大興趣。今天,人們感興趣的是最簡單的微生物。我們研究細胞和阿米巴蟲的結構,到處尋找細菌。我確信在經濟學理論中也是如此。最終效用理論的意義不在于它比眾多的其它的早期的價值理論更加正確,而在于它標志著對經濟現象科學中的那個關鍵的轉折點的逼近。它表明了在表面上看來簡單的人與外在物品的關系中存在極為復雜的關系;這些復雜的關系背后存在不變的定律,發現這些定律需要研究者付出心血;但在發現過程中,對人在與它人的經濟關系中的行為的研究也就大部分完成了。屋里點亮的蠟燭照亮了屋外。
當然,對于許多自稱為政治經濟學家的人來說,發現在他們一直辛勤耕耘的領域之外要增加一個新的領域——一個廣闊的而且需要大量勞動的領域——可能會使他們感到吃驚、不便和不快。一直以來用“供應和需求”或者“成本”的陳詞濫調說明價格現象多么方便啊!現在,突然間,這些支柱倒塌了,我們被迫大大深化基礎,而這需要大量艱苦的勞動。
不論是否不便,我們的唯一選擇是做那些前輩們忽略了的工作。古典經濟學家們的熟視無睹是情有可原的。在他們那個時代,一切都是新的和未被發現的,隨便在哪里做科學研究都會帶來豐碩的結果。但現在不同了。首先,我們是后來者而不是先驅者,我們沒有先驅者的優勢:要求更高了。如果我們不想繼續落后于其它科學,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學科中引進我們現在還不具備的嚴格的規范。我們千萬不可洋洋得意。當然,每門科學中隨時都可能有錯誤和遺漏發生;但是我們的“體系”仍然充斥著陳腐的膚淺的錯誤,這類錯誤隨處可見是一門科學處于原始階段的確鑿標志。我們的研究在觸及實質之前就迷失在煙霧之中;我們的研究在遇到困難時立即變得空洞無物;最重要的問題甚至還沒有被表述;我們毫不掩飾地循環論證;不僅在同一體系中,甚至在同一章節中,都有關于同一個問題的相互矛盾的理論;我們被混亂模糊的術語引向顯而易見的錯誤和誤解——這一切失誤在我們的科學中頻繁發生,幾乎成了特征了。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其它科學的遵守嚴格規范的代表人物懷著遺憾看待許多政治經濟學的著名著作,并且否認政治經濟學具有真正科學的性質。
這種狀況必須而且應該改變。在過去40年間主宰了整個德國的歷史學派在這方面沒有做任何事。相反,由于它對“抽象”推理的盲目恐懼以及它的廉價的懷疑——它在經濟學的幾乎每一個重要方面都宣稱問題是“不可解的”而且發現科學定律的努力是毫無希望的——,它一直極大地阻撓了這方面的微薄努力。我并沒有忽視他們在在提供經驗數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未來將公正地表明他們如何出于片面的熱情在一方面做了許多而在另一方面損害了許多。
但是古典學派和歷史學派忽略了的奧地利學派今天正在努力完成。他們在戰斗中并不孤立。在英國,自從Jevons以來,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的同事和追隨者正在進行他開創的與奧地利學派相似的研究;而全世界有很多的研究者由于受到Jevons和奧地利學派的激勵,最近都接受了新思想。荷蘭文的文獻幾乎完全是這類研究;它們在法國、丹麥和瑞典也開始為人接受。他們在意大利和美國的文獻中逐日傳播;甚至在歷史學派的老巢德國,新思想一寸一寸地在與歷史學派的抵抗斗爭中奪取著陣地,現在已經占據了強大又有影響的地位。
難道這個有如此的吸引力的趨勢只是個錯誤嗎?難道它不是來源于經濟學的需要并且滿足了這個需要嗎?這個需要長期被錯誤的方法壓制,但最終人們依然感覺得到——這就是對真正的科學深度的需要。
NOTES:
1.Menger,UntersuchungenuberdieMethodederSozialwissenschaften,1883;DieIrrthumerdesHistorismusinderdeutschenNationaokonomie,1884;GrundzugeeinerClassificationder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inConrad''''sJahrbuhfurNationalokonomieundStatistik,N.F.,vol.xix,1889;Sax,DasWesenunddieAufgabederNationalokonomie,1884;Philippovich,UeberAufgabeundMethodederpolitischenOekonomie,1886;Bohm-Bawerk,GrundzugederTheoriedeswirschaftlichenGuterwerths,inConrad''''sJahrbuch,N.F.,vol.xiii,1886,pp.480,etseq.;reviewofBrentano''''sClassischeNationalokonomieintheGottingerGelehrtenAnzeigen,1-6,1889;reviewofSchmoller''''sLitteraturgeschichteinConrad''''sJahrbuch,N.F.,vol.xx,translatedin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vol.1,no.2,October1890.
2.EntwickelungderGosetzedesmenschlichenVerkehrs.
3.TheoryofPoliticalEconomy,1871,2nd,ed.,1879.
4.GrundsatzederVolkswirthschafslehre,1871.
5.Elementsd''''EconomiePolitiquePure,1874.
6."Philosophyofvalue"intheNewEnglander,July,1881.ProfessorClarkwasnotthenfamiliar,ashetellsme,withtheworksofJevonsandMenger.
7.Bohm-Bawerk,Grundzuge,pp.38and49;Wieser,DerNaturlicheWerth,1889,pp.46etseq.
8.AsforexampleinGermany,thehighestauthorityonthetheoryofprice,Hermann;cf.Bohm-Bawerk,Grundzuge,pp.516,527.
9.Austrianliteratureonthesubjectofprice;Menger,GrundsatzedeVolkswirtschaftslehre,p.142,etseq.,Bohm-Bawerk,GrunzugederTheoriedeswirschaftlichenGuterwerths,PartII,Conrad''''sJahrbuch,N.F.,vol.xiii,p.477etseq.,andonthepointtoucheduponinthetext,especially,p.516;Wieser,Der
naturlicheWerth,pp.37etseq.;Sax,GrundlegungdertheoretischenStaatswirtschaft,1887,pp.276etseq.,Zucherkandl,ZurTheoriedesPreises,1889.IwillnotlosethisopportunitytorefertotheexcellentaccountgivenbyDrJames
Bonar,someyearsago,oftheAustrialeconomistsandtheirviewsofvaluein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Oct.1888.
10.DerNaturlicheWerth,p.170
11.Austrianliteratureontherelationofcostandvalue;Menger,Grundsatze,pp.123etseq.;Weiser,UeberdenUrsprungunddieHauptgesetzedeswirtschaftlichenWerthes,1884,pp.139etseq.;DernaturlicheWerth,pp.164etseq.;Bohm-Bawerk,
Grundsuge,pp.61etseq.,534etseq.;PositiveTheoriedesKapitals,1889,pp.189etseq.,234etseq.
12.Menger,Grundstze,pp.138etseq.Bohm-Bawerk,Grundzuge,PartI,pp.56etseq.,PositiveTheorie,pp.178etseq.;Wieser,DernaturlicheWerth,pp.67etseq.
13.Bohm-Bawerk,PositiveTheorie,p.201.
14.Bohm-Bawerk,KapitalundKapitalzins:I.GeschichteundKritikderKapitalisinstheorien,1884.[TranslatedintoEnglish,withaprefacebyW.Smart,1890]II.PositiveTheoriedesKapitales,1889;differingfromtheolderteachingofMenger''''sGrundsatze,pp.143etseq.
15.Bohm-Bawerk,PositiveTheorie,passim,andpp.450-452.
16.Mataja,DerUnternehmergewinn,1884;Gross,DieLehrevomUnternehmergewinn,1884.
17.Menger,Grundsatze,pp.133etseq.;Wieser,DernaturlichteWerth,pp.112etseq.;Bohm-Bawerk,PositiveTheorie,pp.380etseq.
18.RobertMeyer,DiePrincipiendergerechtenBesteuerung,1884;Sax,Grundlegung,1887;Wieser,DernaturlicheWerth,pp.209etseq.
19.Mataja,DasRechtdesSchadenersatzes,1888;Seidler,"DieGeldstrafevomvolkswirtschaftlichenundsozialpolitischenGesichtspunkt"Conrad''''sJahrbuch,N.F.,vol.xx,1890.
20.Menger,Grundsatze,pp.8etseq.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國家的經濟政策理論研究部門,就已經將微觀經濟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的重點,提出了一些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重大宏觀調控計劃。由于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時下的市場化經濟,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在資源總量利用程度已經基本確定的條件之下,推行各種有效的資源配置計劃,實現生產資料和資金流向的最優配置。由于市場上的勞動力資源,各種商品等資源的配置是通過市場的調解來實現的,市場的調解是“一只無形的手”,它摸不著、看不見,卻能夠有效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市場條件下供求關系的相對穩定和平衡。
二、微觀經濟學統計工作的重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微觀經濟學研究,需要對市場中的額各種經濟要素開展一系列有理有節的分析工作,經濟學家主要針對市場經濟中的“需求關系”、“供給關系”、“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進行深度調研和透徹分析,從而制定出符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均衡指導價格。這些微觀經濟的相關理論研究內容,和一系列市場經濟邏輯分析,便是基本的微觀經濟學的結構。由于市場化經濟基礎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因此,需要國家的經濟統計分析部門的高層領導者統籌兼顧,協調好市場內部的各項經濟管理和調研工作。國家經濟機關的執行單位層人員要全面處理好市場化生產與銷售之間的關系,在進行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之前要,通過進行精準的市場定位,初步厘清市場的產銷動向。從而,生產出適銷對路,通過向市場供應商業附加值大的產品,提升經濟市場的經營效率。
三、微觀經濟學內容展示
經濟自由度概念的產生與與人們進行抽樣調查密不可分,在微觀經濟學的調研過程中,往往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而抽樣調查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能夠解決全面調查無法解決或者較難解決的問題,然后對想要研究的市場競爭性對象進行調查。雖然在許多定律和假設條件中受到限制,為了降低判斷微觀經濟學市場統計中的失誤和調查不全面的情況,可以采取提高總體樣本和抽樣樣本之間的相關性措施,在抽樣樣本數據的形成上必須慎重對待。基于滿足總體和樣本之間的約束原因,通過對部分變量和元素的調整以達到實現抽樣調查的準確性的目的,因此競爭性市場效率分析的概念產生主要原因,就是樣本在選擇過程中的為滿足相關條件進行的優化,從局部均衡達到一般均衡。
四、微觀經濟學的結構探討和建設要求
(一)在微觀統計學中的理論建設中,立足于《經濟法》進行深入調查
國家經濟部門事業單位的統籌管理人員,在立足于《經濟法》進行微觀經濟學市場調查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將市場經濟的配套管理與財務統計分析工作相結合,建立科學的經濟內部分析和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高效的“經濟風險測度”、“風險偏好”、“預期效用函數”、“風險的防范”、“風險資產”和“資產組合“的科學結構調查方式。微觀經濟學必須遵循從“局部”到“一般”的邏輯規律,通過深入論證“市場看不見的手”原理,體現微觀經濟學中競爭性市場的效率問題。
(二)重視市場需求曲線變化,科學控制經濟“膨脹”和“通縮”節奏
在市場化經濟的浪潮中,地方政府想要進行更有效率的市場經濟建設,本地商圈想要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重視微觀經濟學研究,開展市場經濟的相關內部控制,將市場經濟水平調控到合理的水平,科學控制經濟膨脹和通縮節奏。因此,國家經濟工作人員,在開展基礎經濟行為調研和市場量化管理工作時,應該將其當做一項比較嚴肅且重要的工作來抓。
(三)對經濟統計工作的人員配比及處理方法進行細化
對國家工作人員經濟統計工作的處理方法進行細化和明確,增強其市場調研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用嚴格高效的程序來避免部門統計操作人員的行為,影響了整套市場調研工作的有序展開,用制度的固定性來提高經濟內控措施的力度。確保成本與效益達到合理比值,達到國有資產市場經營的最大化。
五、結束語
關鍵詞:生態經濟;研究范式;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6-0104-05
作者簡介:周紀昌(1969-),男,河南鹿邑人,經濟學博士,中原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一、引言
社會經濟是一個復雜的、多維系統,我們可以根據研究的角度和目的的不同來界定該系統的性質和范圍,從而得出對經濟過程和系統特性的不同看法。這里借用目前最為流行的“范式”概念,來表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范式”和“范式變化”這兩個術語來源于托馬斯·庫恩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在這本書中,庫恩就不同思維模式的建立和改變是如何影響到科學的發展進程進行了探討。這種思維模式是格式塔的一種,他稱之為范式。庫恩認為范式的變化是科學思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范式的變化意味著對以前大家共同認可或心照不宣的規則、觀念、假定前提以及世界觀的改變;范式的變化表現出跳躍性的、革命性的變化,可能徹底改變科學共同體對問題認識的態度、視角;范式同時也是確立學科和保證學科凝聚性和連續性的基礎;放棄一種范式而支持另一種范式,將改變一門學科內所有科學家的整個知識基礎,這就是庫恩之所以稱這樣的變化為科學革命的理由。
盡管目前經濟學界流派紛呈,研究方法眾多,但是從大的研究范式看,大致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新古典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研究范式,一種是以生態經濟學為代表的研究范式。因為從本質上來說,生態經濟與新古典經濟學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系統觀和經濟過程觀。在主流經濟學模型中,經濟系統被看作是一個以交換價值循環為基本運行模式的孤立系統,其以貨幣為表現形式交換價值,在廠商和家戶兩大經濟主體之間順暢地循環流動。生態經濟作為一個新的經濟思想和研究范式,是隨著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和限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時發展起來的,與傳統經濟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把人類經濟系統看作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而自然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環境系統,兩者之間存在著持續地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雖然生態經濟的思想理論,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以及一些具有重大經濟影響的環境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對于目前日益受到國內外關注的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都有很大的影響和指導作用,但是,以新古典研究范式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和經濟決策中仍然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生態經濟還沒能引起大多數經濟學界人士的充分注意,而對這一范式下的循環經濟思想更覺得難以理解。對于生態經濟研究范式的淵源予以考查、分析生態經濟范式的特征、挖掘生態經濟范式的核心,同時對于生態經濟研究范式的理論成果進行總結、梳理和反思,對于當前的生態經濟研究和循環經濟研究具有非常緊迫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生態經濟研究范式的淵源和特征
對于生態經濟及其經濟循環思想的淵源,一般可以歸結到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思鮑爾丁1969年發表的《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鮑爾丁認為,地球實際上是一個生產能力(提供低熵的物質和能量)和污染凈化能力(接納和轉化高熵廢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系統,就象一艘孤立的宇宙飛船,是一個物質上封閉的系統,地球系統的長期維持在于通過消耗外界的太陽能使物質在其中能夠不斷的循環利用;人類經濟系統作為自然生態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應是從“自然資源一產品一環境廢物”線性物質流動關系,而應該是一種循環的關系。鮑爾丁所說的循環關系不僅包括生態經濟系統物質上的循環流動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生態經濟大系統及其各個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穩定有序、協調銜接。即經濟系統的運行必須同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和功能相契合。這種從系統整體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于經濟研究的思路與方法,特別是對我們理解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關系問題更是意義深遠。鮑爾丁的宇宙飛船經濟學理論預見直接推動了生態經濟學這一新的經濟研究范式的產生和發展。雖然生態經濟研究范式正式出現是在20世紀60年代,但是我們可以在經濟學發展早期的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那里,找到一些對后來生態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定影響的經濟思想和研究方法。
首先,生態經濟學把自然生態系統作為經濟系統賴以存在的基本環境。這種觀點顯然與早期經濟學從物質財富的生產出發,注重自然在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的研究方法和經濟思想是一致的。同新古典經濟學從交換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和價格決定的問題不同,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是從生產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和價格問題,商品的價值不是由抽象的交換價值(價格)決定的,而是土地所代表的自然資源、勞動和作為生產手段的資本物品(在一定意義上是以前的生產過程中節約下來的東西)共同作用的結果。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和重要代表魁奈堅持認為土地是財富的唯一源泉。而在亞當·斯密眼中,勞動不僅是價值尺度而且是價值的源泉,更有意義的是,他把土地上的自然力也看作是一種勞動,這就自然導出土地同樣是價值源泉的結論。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戴利對于重農學派有這樣一段評價:“有趣的是。經濟學的第一個學派重農學派,強調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對他們而言,僅有農業這個‘自然’的活動就能夠產生凈產值。事實上,重農主義這個詞意味著自然法則。重農主義基本觀點中的一些東西,對今天的經濟學是極其重要的,盡管他們特定的理論已經過時”。
其次,對生態經濟影響更為明顯的是,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特別重視影響和限制財富生產的其他自然生物物理因素,他們把自然物理因素對經濟活動的限制與經濟長期增長前景的“定態”(stationary state)概念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古典經濟學中“定態”一詞指的是經濟中人口與資本存量都停止增長的狀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都把良好土地的供應的限制以及所帶來的農業上的報酬遞減來表達他們經濟活動受到環境限制的思想。雖然約翰-穆勒認為生產技術的進步能夠中止或暫時抑制因自然要素有限而對終極生產力的限制,但是他并沒有拋棄“定態”的概念,認為財富的增長并不是無限的,經濟遲早會進入一種靜止的狀態。技術進步可以推遲這種狀態過早的到來,但最終阻止不了其一步步的逼近。在一定程度上,生態經濟的興起是在經濟增長日益受到生態環境因素的限制的現實下,對古典經濟理論中的“定態”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因為整個生態經濟的理論就是圍繞著,在地球這樣一個具有有限承載能力的增長空間中:如何考慮經濟活動的目的和途徑而展開的。戴利的穩態經濟(Steady-economy)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經濟思想。在戴利看來,穩態經濟是一種有發展而無增長的經濟。在物質層面上,經濟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開放的子系統,而地球生態系統是有限的,非增長的,在物質上是封閉的。隨著經濟子系統的增長,它將從整個生態系統的母體中吸收越來越多的部分,并且終將達到100%的極限。這種靠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支撐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永遠繼續下去的。增長的邊際成本總有一天會超過其邊際社會收益,會使增長變得得不償失。
再次,大多數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只有有形的產品才算作是社會的財富,在他們對經濟過程的描述和分析,產品價值的生產和消費過程與通過勞動、自然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對物質的轉化過程,和對以物質為載體的產品功能或效用的使用過程分不開的。薩伊最早提出效用是物品(財富)價值的基礎,他認為“所謂的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生產數量不是以產品的長短、大小或輕重估計,而是以產品所提供的效用估計。”雖然如此,薩伊并沒有就此脫離經濟活動的物質過程來抽象地談論價值問題,而是在分析中更加強調兩者的結合。他把生產過程看作是以創造效用為目的的物質形態轉化過程,并提出了物質本身是不能創造和消滅的觀點。對于財富的消費,他是這樣認為的:“正如生產意味著效用的創造,而不意味著物質的創造,所以消費意味著效用的消滅,而不意味物質或物品的消滅。”因此,薩伊被認為第一個把物質不滅定律引入經濟分析中的經濟學家,實際上,生態經濟學中的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物質平衡理論”表達的就是薩伊這個思想。生態經濟承繼了早期經濟學的這種從價值流動和物質轉化兩方面來看待和研究經濟過程的方法和視角,對于這種經濟研究方法的特點,薩伊在他的名著《政治經濟學概論》緒論部分這樣闡述。這個方法的優點在于它只承認經過仔細觀察的事實,以及根據這些事實所做的精確推論的研究方法,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排斥在文學上和科學上往往阻礙人們獲得真理的偏見和先入之見。他認為“事物怎樣存在或怎樣發生,構成所謂事物的本質,而對于事物的本質的觀察,則構成一切真理的唯一根據。”薩伊的這種方法論原則進一步強化了對早期思想家和亞當·斯密以來所興起的實驗唯物主義傳統。
最后,在經濟要素的分類方面,生態經濟學中與古典經濟學一樣基本上遵循了上述薩伊所提出的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原則,在古典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中,原材料、能量相對于對生產過程中的其他要素投入(勞動、資本)來說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例如,對于資本的劃分上,斯密是最早認為,根據這些資財在取得收入過程中的存在和變化流動的具體形態,可以把資本分為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兩種。這一概念和名詞一直被其后來的經濟學家所沿用。值得注意的是。關于資本與勞動的關系,馬歇爾是明確的勞資合作論者。他的結論是:一般資本和一般勞動,在創造國民收入上是相互合作的,并按照它們各自的(邊際)效率從國民收入中抽取報酬。他們相互依存是極其密切的。生態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類似,采用的是一種把生產作為經濟分析起點的“生物物理的分析方式”(biophysical approach)。人類的生產活動的實質是,人類利用組織、技術等手段,從自然生態系統中取得自然資源,把其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物質形式,并向環境排放廢物的過程。其一,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的整體角度來看,人類經濟活動同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活動一樣,都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和轉化過程,生產活動則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轉換器”的作用——把物質從一種形態變成另一種形態,從一種用途轉化為另一種用途;其二。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沒有生產也就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物質流動關系,更談不上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經濟系統之間的聯系。從物質角度看,生產的基本要素是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產過程則是對這三種要素進行轉化、傳輸或應用的生物物理過程,因此,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投入更多的是互補性而不是替代性的關系。互補性和替代性問題,目前已經成為以生態經濟為代表的強可持續發展流派(這一流派強調互補性)和以主流經濟學為代表的弱可持續發展流派(這一流派強調替代性)在對待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爭論的焦點。
三、生態經濟范式的核心:循環經濟的理論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們開始對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這一時期,有關環境問題最有名的著作當屬雷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在這部書中作者利用大量事實證明了由工業污染對生態系統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喚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促使包括經濟學在內的許多學科開始把環境問題納入到各自的研究領域。在經濟學領域,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生態經濟學發展的奠基時期,一些對后來該學科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基本都出現在這一時期。他們不僅繼承了和恢復了古典經濟學從生產角度和物質轉化過程中研究經濟的傳統同時在研究的視野、方法以及所關注的問題上都具有重大突破。其中對于生態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開創性和奠基性作用的經濟理論和分析方法有:鮑爾丁的地球宇宙飛船經濟學思想:尼古拉斯·喬治斯庫一羅根的經濟過程中的熵定律理論;埃爾斯和科尼斯的物質平衡原理和產業代謝理論;戴利的穩態經濟思想。這些理論中一般都涉及到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基本問題:第一,地球的資源供應能力;第二,地球消納廢物的能力;第三,經濟增長的規模限制問題。生態經濟學正是在尋求發現和尋求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而作為生態經濟核心理論的循環經濟思想理論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而成為目前具有影響力的經濟發展思想和實踐。我們以生態經濟中如何看待和解決經濟循環或循環經濟問題為主線,對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和反思。
1.熵定律與經濟過程
熵是一個物理學上的概念,是對不可利用的能量的一種度量。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一些樂觀主義者認為,既然物質是不滅的,能量是守恒的,那么人類總會有無盡的資源可以利用。但是他們忽略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也稱熵定律)所提供的科學事實:在能量遵循熱力學第一定律,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做功的過程中,所有的轉化率均低于100%,耗散掉的部分就是“熵”。按照熵定律,無論是價值循環和物質循環都需要來自外界持續不斷的能量來源的支持,否則是不可能持久地運行下去的。尼古拉斯·喬治斯庫一羅根是第一個系統地闡明經濟過程如何受到熵定律限制的經濟學家。他認為經濟過程是一個以低熵狀態的物質一能量輸入,以高熵狀態物質一能量輸出的過程,即經濟過程僅僅是把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低熵)轉化為毫無價值的廢物(高熵)的過程;目前的工業繁榮是以快速地消耗有限的低熵物質為代價的。因此,他得出結論:人類經濟奮斗的中心是比經濟學中的李嘉圖的土地更稀缺的環境中的低熵。經濟過程中所有的物質轉化和循環利用活動最終要受到可用能量的和熵定律的限制,免費的重復利用是沒有的,因此,從可耗竭的礦物能源向太陽能轉變是人類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2.經濟過程中的物質平衡原理
物質平衡原理(materials balance approach)是羅伯特·埃爾斯等人提出的物質流分析方法。這一方法的基本假設前提是:在一個封閉的、沒有物質凈積累的經濟系統中,排入自然環境中的殘余物質質量必然大致等于作為投入物進入系統中的所有原材料和能源的質量。根據這一假定前提。他們從物質形態上,構建出一組物質平衡方程。在這一組方程中進入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各種資源和服務的投入數量和最終的產出和消耗數量構成了一個等量關系。利用物質平衡方法,埃爾斯等人對經濟過程中物質形態的投入、積累和產出,以及三者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認為從長期來看,經濟過程只不過對物質的形態進行了轉化,并不能增加或減少物質的量,而對于流出經濟系統的廢物所進行的處理。只能是這些物質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或者說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因此,經濟活動中的廢棄物的排放和處理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從長期而言,進入和流出系統的物質是平衡的。對于如何從根本上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污染問題,他們提出一方面從源頭上減少原料的投入,另一方面提高經濟過程物質的利用效率,特別是提高經濟系統中物質循環使用率,并由此提出了對進入經濟系統的物料實行從“資源開采——生產加工——消費——最終廢棄”的整個經濟的物質流動過程,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綜合管理的思想。這一思想很快被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制定的1976年頒布的《資源保護和恢復法案》(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RCRA)所采納。
3.產業代謝理論
產業代謝理論(industrial metabolism)是羅伯特,埃爾斯1988年在物質平衡原理的基礎上提出的關于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物質、能量流動的理論。產業代謝概念所要表達的是,在一個基本穩定的狀態下,通過勞動使原料和能量轉化為最終產品和廢物這樣一系列的物質過程。在這里產業的概念涵蓋了從農業、采礦業、制造業、畜牧業到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商業、消費和廢物處置等所有行業。在產業代謝模型中,經濟系統被看作是一個嵌入生態大系統的開放子系統,在穩定狀態下,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一樣是一個遠離熱力學平衡耗散系統,并且也有著類似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代謝過程,但是由于能量的限制(主要是熵定律)和無法避免的耗散消耗,產業系統不可能達到象生態系統那樣的近乎完全的物質循環,即產業循環是開放的。也就是說,產業系統總體上沒有對它的營養物質進行再生循環,它是以開采來自地球的高質量的物質(化石燃料、礦石)為開端,最后把這些物質以退化的形式返回到自然界的過程。
在埃爾斯的產業代謝的模型中存在兩種廢物循環形式:第一種是經濟系統與自然界組成的自然循環過程。這種形式的循環發生在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等部門,它們的原料直接來自于自然,最后的排放物主要是可降解的生物有機物。第二種形式的循環被稱為“工業循環”。這個循環把生產和消費產生的廢物,通過采取一定的技術、加工和管理手段,作為“二次資源”再度返回到生產和消費過程。由于工業循環過程是人為的,不僅需要大量的額外的物質和能量投入,同時也會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排泄物。埃爾斯的產業代謝理論不僅從經濟上和物理規律兩方面分析了經濟系統中影響和限制物質循環的原因所在,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以及經濟系統內部產業之間存在的物質和能量流動網絡,這為產業生態學提出的通過構建不同產業流程之間的物質和能量梯次利用網絡,來減少廢物排放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提供理論基礎和靈感。
4.產業生態學
產業生態學的產生受到了自鮑爾丁以來生態經濟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的直接影響,同時也標志著生態經濟從理論走向實踐。1989年9月,R.Frosch和NicolasGallopoulos在《可持續工業發展戰略》一文中正式提出的產業生態學的概念。他們提出:“在傳統的工業體系中,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獨立于其他工序,通過消耗原料生產出即將被銷售的產品和相應的廢料:我們完全可以運用一種更為一體化的生產方式來代替這種過于簡單化的傳統生產方式,那就是產業生態系統。在這樣的產業生態系統里,能源和材料的消費被最優化了。一個過程的排放物可以作為另一個過程的原材料”。顯然,R.Frosch和Nicolas Gallopoulos產業生態學理論,與埃爾斯的產業代謝理論(industrialmetabolisml具有很多的相近之處。只不過是前者強調了通過產業系統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代謝關系的建立。而后者是從整個生態經濟大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關系出發,指出了這種代謝關系的現實存在及其對于經濟系統的意義。
把產業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較是產業生態學研究視角的主要特點。產業生態理論的主要探索者之一Braden R.Allenby(1995)認為,在上億年的進化過程中,自然界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與轉化過程大致經歷了從線性流動、不完全循環和完全循環三個階段的進化歷程,才成為今天比較完善和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總體上來說,產業系統還處在從線性流動階段。盡管產業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生態系統不能做完全類比,但是前者可以通過學習和借鑒后者的優點而獲益。例如,生態學的關鍵種理論、食物鏈及食物網理論、生態位理論及生態系統多樣性理論等在生態工業、設計規劃生態工業園及生態工業網絡設計和管理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因此,對于產業生態系統的理解,我們一方面明確地承認,產業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演化的產物,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系統的發展不僅要符合經濟規律而且還要遵循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產業系統在性質上和對物質、能量的利用和流動方式上具有本質的不同。
5.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模型
以研究和尋找可持續發展實現途徑為主要目的。根據鮑爾丁的地球宇宙飛船經濟學理論和循環經濟思想,戴維·皮爾斯(David W.Pearce)和凱里·特納(R.Kerry Turner)在1990年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和系統性的循環經濟理論(the circular economy),并建立了第一個循環經濟框架模型(見圖1)。
(在這個模型里各種通過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用實線標示,這些物質流所產生的效用(U)用虛線標示。自然環境提供自然資源的存量(R)、環境的凈化能力(A)和舒適三大經濟功能。廢物(W)是由生產(P)和消費(C)產生。如果考慮物質循環,這個環境經濟系統就是封閉的。在模型中自然資源的存量(R)被分成了可耗竭資源(ER)和可再生(RR)資源兩大類別。這兩類資源都可以以一定的比率(h)進行開采,而只有可再生資源可以(以y的比率)再生。由于相對于廢物流量(W)的自然的凈化能力(A)不僅影響到自然資源的生產而且還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效用,所以同樣被視為一種經濟資源。廢物(W)的循環利用(r)可以對資源的存量(R)產生正的影響。)
皮爾斯和特納認為。鮑爾丁把地球比作同宇宙飛船一樣的封閉的系統,表明了經濟與環境是一種循環(circular)的關系——所有事物都是其它事物的投入,那種簡單地認為經濟的最終目的就是創造效用并對經濟進行相應地組織的看法,實質上忽略了這樣的事實——無論如何,最終來說封閉的系統設定了獲取效用所能采取措施的限度或邊界。他們把自然界所提供的資源供給、廢物凈化和審美功能三項作為生命支持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認為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于,不論是自由市場、計劃經濟還是混合經濟模式,都不能保證自然的生命支持功能將能夠持久下去,因為現代經濟學缺乏一個生存理論(existence theorem)來處理經濟的規模和結構與支撐該經濟的一系列環境與經濟相互關系之間的問題,沒有對經濟系統是否與其密切聯系的自然環境相和諧進行必要的關注,因此,經濟可持續的關鍵在于創造出經濟和環境的和諧共存的條件。在他們建立的循環經濟模型里(見圖1),人類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合二為一共同組成一個生態經濟大系統。在這個模型里,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不再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兩個系統之間不僅在物質、能量上存在著密切的投入一產出關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儼然是一個統一的功能整體。因此,這是一個典型的生態經濟循環模型,與主流經濟學經濟循環模型相比,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經濟視角和思維范式。
首先,從經濟的目的看,自然環境作為生態經濟大系統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它提供三方面的經濟功能——資源提供功能、廢物凈化功能和直接效用提供(審美、休閑娛樂等舒適性資源)——這些功能對于最終經濟目的的實現、持續提高和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從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看,之所以把這個自然系統同人類經濟系統一起組成的生態經濟大系統稱為循環經濟系統,是因為按照物質平衡原理(即熱力學第一定律),這個大系統在物質上必然是封閉的、循環的系統而不是一個開放的、線性系統,即從“環境——資源——生產——消費——環境”的封閉過程。第三,皮爾斯的循環經濟系統是一個以保持和提高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功能(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為導向的物質循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系統功能的保持是與系統內物質(包括能量)流動的狀況緊密地聯系起來。盡管從全球尺度來看物質在系統內的循環是由必然性的物理規律所決定的。但是從系統的功能的實現來說。這種循環可以有不同的狀態或結果——良性循環(hA)則會破壞這個功能,從而造成經濟系統的不可持續性。因此,在這個循環經濟系統中人的調控作用就是通過協調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物質流動關系,在促進和保證生態經濟大經濟內物質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大系統在功能上的良性循環。它蘊涵了兩個最基本的經濟活動原則:一方面,要承認生態系統對經濟活動的限制,使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的開發利用保持在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和承載力之內,使經濟活動建立在生態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在不破壞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和穩定性的前提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以提高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第四,由于環境的三大經濟功能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例如自然的凈化能力(A)的破壞不僅影響到自然資源的再生產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環境的質量,循環經濟要求我們從方法上,對環境和經濟問題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進行把握和協調,而不能過于偏重某一方面的功能。
四、小結
對于生態經濟范式的淵源、特征、核心和理論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本質是一致的,這就澄清了當前生態經濟研究與循環經濟研究分野的現實,同時通過分析發現,生態經濟范式與古典經濟及其后來的繼承者的思想一脈相承,這也為我們如何把握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思路和路徑選擇,生態經濟研究不能脫離傳統經濟學,更不能脫離市場經濟理論而發展,這是非常危險的,同時也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過程即是物質轉化的過程,又是以效用為基礎的價值增值和轉移的過程,這兩方面都離不開環境的支持一環境既是經濟過程的物質最終來源和歸宿,又是基本經濟功能的提供者。從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看,生態經濟范式研究對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所持有的整體視野,特別是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物質循環流動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之間關系,對我們把握環境問題的本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循環經濟作為生態經濟研究范式下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系統觀和經濟發展模式,它對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所持有的整體視野,特別是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物質循環流動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之間關系,把經濟活動納入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流轉的大循環當中,從生態經濟大系統整體高度來看待和規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對我們把握經濟與環境問題的實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美]肯尼思·E博爾丁,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A],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編,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M],馬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英]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人口論[M],郭大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法]薩伊,經濟學概論: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M],陳福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美]尼古拉斯·喬治斯庫-羅根,熵定律和經濟問題[A],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編·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M],馬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關鍵詞:經濟學;管理學;異質性分析
一、引言
管理學和經濟學是兩門獨立學科,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假設前提和研究方法迥然不同。但是兩者在形成、發展、創新及演進的過程中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同質性。管理學被引入我國之初就與經濟學產生了混淆,其定位和發展一直受到經濟學的深刻影響。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經濟學泛化”現象,經濟學在企業、咨詢機構和政府智庫等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與“經濟學泛化”相對應的是“管理學弱化”的現實。作為專門研究各種組織管理問題的管理學,不僅在理論成果方面距離世界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實踐方面遠沒有經濟學家活躍。相對來說,作為一門學科,管理學是尷尬的。這種局面的形成與人們對管理學的認識偏頗有很大關聯。
二、認識上的偏頗及其原因
從學科起源來看,管理學與經濟學有著共同的經典――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直到1890年馬歇爾出版了《經濟學原理》,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1911年泰羅出版了《科學管理的原理》,開創管理學科學研究,管理學與經濟學從此分立,各自發展。由于二者具有一定的同質性,而且作為成熟學科,管理學出現的時間晚于經濟學,所以為了獲得學科合法性,管理學在某種程度上過于依賴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甚至模糊了自己學科的研究對象與研究邊界。久而久之,人們對于管理學的認識出現偏頗。
1.認識偏頗一:管理學是經濟學的分支學科
管理學與經濟學都是以資源的經濟效率和節約為研究宗旨,這就決定了管理學與經濟學緊密相連是必然的。作為學科理論基礎之一,經濟學為管理學提供了多種分析方法與研究路徑。因此,管理學吸收、借鑒了大量的經濟學知識,其發展受到特定時期主流經濟學思想的影響與制約。但是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管理學越來越依賴經濟學,自身學科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的構建緩慢,同時又脫離了管理實踐,陷入價值困境。與此同時,隨著邊緣學科研究的興起,經濟學對管理學的滲透更加明顯。
我國的管理學教育和研究起步較晚,由于歷史原因,管理學在我國長期居于從屬地位。1998年國家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把管理學科作為一級學科列入學科專業目錄,從此管理學正式從經濟學科中分離出來,和經濟學成為兩個不同的、平行的學科。但是直到目前我國很多院校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都與經濟學院具有較高相似性。管理學無形之中仍然處于經濟學分支的地位。
學科借鑒主要訴求是在方法論上有所發展,突破學科壁壘,它在管理學的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有助于管理學披上合法的外衣。經濟學的借鑒豐富了管理學領域的知識,但是如果長期依賴經濟學及其他學科,始終將經濟學理論作為自己的學科基礎,那么管理學將無法形成自己的框架和研究范式,也就無法保持獨立的學科價值。
2.認識偏頗二:管理學的研究場域無限大
隨著邊緣學科研究的興起與發展,經濟管理領域的研究大都兼有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雙重性。在這種情境下,管理學理論研究大大突破了應有的邊界,研究目標偏移,學科泛化和空洞化不可避免。
法約爾最早給出了管理活動的邊界,他將管理活動從企業的其他五項活動(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中分離出來,從管理職能上給出明確界定(“管理就是實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這種界定方法得到了學術領域認可。現在我國很多高校在設置管理學科的時候出現混亂,將宏觀經濟、商業、營銷等都納入管理學院,而且很多管理學者也將管理活動之外的內容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有學者提出管理學是沒有邊界的,把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泛化,將管理學的研究場域無限擴大。
無論是將管理學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還是無限擴大管理學的研究場域,管理學的發展都會逐漸失去“硬核”(核心范疇),學科范式和基礎理論框架的構建更趨混亂與緩慢,發展前景堪憂。
2011年,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提出“建立現代中國管理學”的“十二五”發展戰略目標,強調“基于中國管理實踐的重大管理理論創新”。要實現自身創新,管理學首先就必須與經濟學區別開來,回到自己的學科場域,回歸注重實踐的研究方法,找回自己的獨特價值。基于此,我們應當從管理學與經濟學的異質性出發,對管理學進行再認識。
三、管理學的再認識
1.管理學應堅守自己的研究場域或者“硬核”
管理學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場域是不同的,兩者有不同的“硬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中的人,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組織中的人。即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的經濟行為,而管理學研究的是人的管理行為;經濟學研究以社會資源的使用為主要內容,而管理學研究以特定組織資源的使用為主要內容。以對企業問題的研究為例,經濟學是從整體上把企業作為市場的一個主體來考察的,而管理學在研究企業時,則從管理細節開始。
管理活動的核心要素是組織、目標、人、協調、效率與效果,因此管理學研究也應當圍繞這些核心要素來劃定研究邊界。也就是說戰略、領導、人力資源、組織行為、創新等是管理學邊界內的子領域;而金融、財務、會計、營銷等子領域則明顯不應在管理學場域之內。該管理學場域界定已在美國管理學界得到承認并持續良性運行,值得我們借鑒。
實際上,明確管理學的研究場域重點在于厘清學科基本假設和基本問題。有了確定的研究場域,即使研究主題相對較為寬泛,也不會導致管理學學整體弱化,失去自己的“硬核”。
2.管理學的研究應注重人文性
人性假設是經濟學也是管理學的重要研究前提。與經濟學相比,管理學的人性假設更為復雜,“經濟人”“社會人”“觀念人”“復雜人”等人性假設相繼提出。經濟學以節約成本、擴大產出、優化資源配置為目標,從大多數人的一般行為出發展開分析,其人性假設偏重于人的“自然屬性”,假定人是經濟人、理性人;管理學以激勵人的積極性、提高組織效率為目標,既分析多數人的一般行為也分析少數人的特殊行為,其人性假設側重于人的“社會屬性”,假定人是社會人、復雜人。經濟學的人性假設決定了研究方法偏向于客觀描述與分析,力求形成公理體系和系統的原理定律,如果管理學也受到經濟學的過多影響,那么管理學研究就會忽略人的主觀感受與體驗的抒發與闡釋,“人”的主觀性與復雜性被遮蔽,管理學的研究將會出現重大偏差。
行為學也是管理學的重要學科基礎,隨著行為科學研究發現,情感、需求等人文因素在人的行為決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學的研究也應當注重人文性,關注人文因素在管理活動中的重要影響。
3.管理學研究應提高實踐相關性
管理學被認為具有藝術屬性,這說明管理活動的成功除了需要管理理論和知識之外,還必須依靠在實踐中獲得的運用知識的能力與技巧。所以說,管理學是不能脫離實踐的。
經濟學很早就走出了經驗總結的階段,其分析與論證向精密科學靠攏,從系統假設出發,形成一套邏輯體系。因此,經濟學以演繹法為主,從一般到個別,先在邏輯或理論上構建預期的模式,然后觀察和檢驗該模式是否確實存在。很長一個時期內,管理人員主要憑經驗來管理,沒有統一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基本上處于積累實踐經驗的階段。因此,管理學以歸納法為主,從個別到一般,從一系列特定的觀察中提煉出一種共同模式,可以說管理學是經驗的總結和運用。
管理學是具有較強應用性的社會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存在于實踐當中,理論成果需要應用于實踐當中。因為對“學科合法性”的過分強調而依賴從經濟學引進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反而會失去“實踐合法性”,脫離了實踐的理論假設與模型構建對于管理學的發展弊大于利。因此,管理學研究必須提高實踐相關性,從實踐中汲取理論創新思想,使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
四、結論
與經濟學相比,管理學在中國是年輕的、不夠成熟的,梳理出學科的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有一定的難度,并由此造成管理學弱化的現象。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管理學與經濟學具有異質性,經濟學是管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而非全部,適當借鑒經濟學研究方法可以促進管理學發展,但經濟學并非是萬能鑰匙。嚴格的區別和緊密的聯系是經濟學與管理學能夠不斷發展和繁榮的基本前提條件。經濟學與管理學的聯系不能割斷,取長補短相互借鑒能夠使二者在學科之林中繁榮發展,但我們不能因此模糊兩學科的區別,只有嚴格區別才能使得兩學科各自獨立,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優勢,從而形成互補互相借鑒之勢。
參考文獻:
[1]高良謀,高靜美.管理學的價值困境:回顧、爭鳴與評論[J].管理世界,2011(1):15.
[2]再問管理學――“管理學在中國”質疑[J].管理學報,2013(4):471.
[3]郭重慶.中國管理學者該登場了[J].管理學報,2011(08):1733-1736.
[4]譚力文.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對于計量科學的精確性、絕對性的探討由來已久,當前學術界的爭論只是對這一問題的深化。早在1939年,Keynes就指出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存在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理論的先驗正確性問題00,二是線性假設以及滯后期與趨勢決定的主觀隨意性問題,?三是計量經濟學的結構不變性問題。認為這三個問題造成了計量經濟學經濟分析的局限。相對于凱恩斯,Lawson的觀點相對來說比較極端,Lawson學建模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認為當前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尤其是VAR系列模型在研究現實經濟機制方面作用甚微,模型未獲得關于經驗現實的真正洞察,其預測結果不具備經驗充分性。
而Juselius則更傾向于為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尤其是VAR系列模型進行辯護H,認為計量經濟學本身不存在任何問題,只是在面對當前危機時應做一些轉變H。并指出正確設定的、具有經驗充分性的協整向量自回歸模型可以實現這一轉變15。作為計量經濟學的擁護者,Hendry同樣對計量經濟學進行了辯護,指出雖然計量經濟學方法確實可能會產生謬誤回歸,但這種謬誤可通過檢驗進行回避與拒絕63;Hendry提出根據數據生成過程進行建模的理念,指出計量經濟學應根據DGP過程進行經驗建模,進而保證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科學性與精確性。
國內學界對計量經濟學基本持肯定態度,李子奈認為,從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建立、估計與檢驗過程來說,其方法具有堅實的統計、邏輯基礎,符合科學研究的發現過程67。計量經濟學研究方法實質上就是回歸分析,是證實與證偽、歸納與演繹、檢驗與發現、相對與絕對相結合的過程。并探討了計量經濟學模型政策評價、結構分析、預測與檢驗功能上的局限。洪永淼認為計量經濟學模型面臨三個主要問題:非重要因素的影響問題、觀測數據問題以及樣本外預測問題°8。但計量經濟學理論本身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與全面,只是由于經濟系統的時變性、不可逆性以及經濟數據的缺陷導致了計量經濟學的分析、預測沒有物理學那樣精確,這也是計量經濟學與自然科學最大的區別。
那么計量經濟學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它是否具有其自身難以避免的不足與局限?要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就要從其模型方法的概率和統計學科基礎進行探討,從其表述語言、方法論及功用層面進行基礎研究,以提高其應用研究的科學性,使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計量經濟學的語言分析:模型語言經濟學表述的非充分性
經濟學語言學轉向引發人們對語言在經濟分析中作用的廣泛關注,進而產生一個問題,計量經濟學的主要語言是什么?計量經濟學語言具有什么特征?其在經濟分析中又處于什么地位?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什么是計量經濟學的語言以及計量經濟學語言的方法論地位來著手。
要探討計量經濟學的語言,離不開對計量經濟學的界定及其基本分析結構的探討。計量經濟學是通過模型來表述經濟現實的,基于統計、概率方法的模型構建是計量經濟學經濟表述的主要手段與方式,也是計量經濟學進行經濟研究與分析,以及作用于應用實踐的基礎途徑。從學科的自我表述與實踐應用兩個層面來說,一方面,以概率和統計為基礎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是計量經濟學這一學科的主要表達方式,也就是計量經濟學的“語言”另一方面,從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分析結構來說,模型是計量經濟學分析的基本結構,是計量經濟學描述、解釋經濟現實的主要手段,也是計量經濟學進行學科表述與對外自我表達的主要途徑,可稱為計量經濟學的“模型語言”。以概率和統計為基礎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既是方法又是語言,在計量經濟學經濟分析中處于核心地位。作為經驗實證的計量經濟學,其研究方法從方法論上來說是經驗實證的模型方法,其語言也必然離不開經驗實證的方法論基礎地位,是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
那么,計量經濟學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在經濟學研究中處于何種位置?其經濟學的表述充分性如何?是否能夠替代自然語言?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就要明確經濟學學科本質與計量經濟學經驗實證模型語言的方法論地位。作為社會科學的‘‘皇冠”,其特殊的學科性質決定其不等同于物理學這樣的自然科學,同時人類社會也不等同于實驗室。經濟現實的復雜多變性,人性與人類心理的不可預測性,使得經濟發展過程成為一個異常復雜的有機體,這些必然復雜化經濟學的表述及其語言,單一的基于以概率和統計的模型語言難以完成這一任務。此外,從經濟科學理論表述層面來看,經濟理論并不必然由數學或統計學來證明。經濟學的語言是多元而非一元的,數學、統計語言是經濟學分析語言中不可替代一種,是“多元”中的‘‘一元”,但并不必然比其他語言更重要。當然,這也解釋了計量經濟學以概率和統計為基礎的模型語言在經濟分析語言中的地位。
計量經濟學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是計量經濟學科學化經濟研究的一個重要體現,但同時也難以避免其自身與生俱來的方法論局限:
首先,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面臨經濟研究中價值判斷理念的計量化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對
①李子奈在他的‘‘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的若干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與局限”中均有提到這一觀點。
經濟現實的表述是建立在表示現實經濟活動結果數據的概率分布假定基礎之上的,模型語言對經濟現實中不可度量的社會關系、政策和心理等價值理念的處理是通過主觀假定賦值或虛擬變量來完成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對價值判斷的這種表述稍顯隨意、主觀,是不精確的;此外,很多價值判斷理念難以通過統計語言或概率分布來表述。因此,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存在著價值判斷理念計量化的問題。經濟研究是以人及其構成社會的經濟活動與關系為核心的,而這種社會經濟關系的表述不僅是‘‘量”的統計,還包括‘‘質”的描述。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對經濟現實的解釋與描述是通過變量與現實經濟因素的映射來完成的,因此,模型對經濟現實的解釋是建立在模型方程涵蓋待解釋經濟變量這一前提之上的。那么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模型是否可以包含所有經濟因素,也就是經濟因素都可以通過適當量化的形式納入模型語言的表述范圍嗎?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宏觀計量經濟學模型中的政策、環境因素以及微觀計量模型中的心理因素,都很難一一映射為計量模型中等價的變量形式。雖然虛擬變量是一種選擇方式,但現代計量經濟學中的虛擬變量通常是簡單的‘二進制”,這種“是與否”的極端表述方式很難精確描述經濟現實的漸變過程與漸變效應。
此外,即便勉強將價值判斷理念通過主觀賦值的變量進行計量化,還存在現實經濟因素與觀測數據統計方式的非‘‘一一映射”問題。很多模型表達的變量或符號在現實經濟中有多個對應統計方式,而每種方式的選取都代表著不同的樣本數據,有時甚至會影響到模型的估計結果。如探討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系時,涉及到國家開放程度這一政策理念及其模型對應變量的選取。究竟用什么代表開放程度,現實中選取模型樣本數據時就涉及一個選擇的問題,有的研究者將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GDP占比作為一國開放程度的度量標準,有的將對外政策的頒布作為開放程度的度量。這種變量的選取通常以模型的估計結果是否更優作為條件,可以說這種選取模式是稍顯主觀隨意的,并不具備嚴格的科學性。
其次,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難以完全取代經濟學表述中的自然語言,一元的模型語言難以對經濟學進行全面、充分表述。第一,能夠表述經濟世界的是語言性的詞語而不是人為創造的符號、模型,計量經濟學的模型語言并不比自然語言更接近經濟現實,同時,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所描述的邏輯建構具有其本身的局限,不能完全取代經濟學自然語言的使用。雖然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中的數學公式與統計推斷過程本身也是一種話語,但這種“話語”本身也有語言問題,愛因斯坦指出“就數學定律指涉現實而言,它們并不確定;就其確定性而言,他們并不指涉現實”。數學哲學的觀點展示出數學、統計的模型語言,作為一種經濟學研究語言,其所構建的‘‘經濟世界”并不比自然語言的更準確,也不比自然語言的更接近現實世界。第二,人們生活的世界是詞語的世界而非函數的世界,對語言最重要的溝通與交流功能來說,經驗實證的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作為交際語言并不具備足夠的充分性。雖然其在統計推斷與函數符號表達上具有嚴謹性與便利性,并因此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科學性,但對于語言最為重要的交際功能,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并未表現出任何超越其他語言范式的優勢,尤其是在與公眾交流時。用函數與符號表達的數學語言是自然科學的通用語言“對自然科學家而言,它就像過去拉丁語對學者一樣,而對許多經濟學家來說它不幸是希臘語”10,因之其模型方程與符號的表達范式可能更容易使人們感覺它只想通過深奧的數學讓人肅然起敬,而不是更有助于交流。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問題,不論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多么嚴謹、精確,也不可能做到對完整社會關系進行精確表述,這取決于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的非精確性與局部性,因為任何模型都不可能把整個社會復雜多面的關系全部納入模型體系,無論從技術層面來說還是從方法論層面來說,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三、計量經濟學的數理基礎:非精確數量關系的度量
由于計量經濟學以概率和統計作為其學科的數理基礎,其結論是基于樣本數據(總體樣本的一部分)的推斷做出的,而非真實的針對總體樣本進行的精確運算,因而其結論并非是確定的、精確的。而計量經濟學中以概率為基礎的隨機檢驗的不對稱性與非精確性、概率約化方法下統計推斷的非確定性,都導致了計量經濟學度量精確數量關系上的局限。
1.以概率為基礎的隨機檢驗的不對稱性與非精確性由于觀測值很少是現實經濟中經濟變量的真實值,因此隨機模型的存在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但隨機模型本身由于其概率基礎的非精確性以及兩類前提假定的不對稱性,使其模型檢驗的邏輯基礎受到質疑;同時其概率基礎的隨機性,也嚴重削弱了隨機模型的可靠性與精確性。
在法經濟學家中,基于對帕累托原則的爭議較少,因而該原則被衡量化地稱為“帕累托標準”。法經濟學家習慣性地將社會行為抽象成簡介的數字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分析法律的社會經濟效益目標的價值是否符合帕累托標準。為了能夠實現模型化的分析,法經濟學將經濟學理性人假設作為其基本出發點,即人都具備一種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動機并由此實施行為,總之,人都是理性的、功利的。人的行為通常都是在充分理性的約束下經過反復權衡、比較之后才決策的,這種比較通常以效用為其考量的依據。惟有經過事物之間量化的比較之后,人才能以一定的理性范式進行選擇,其目標就是收益最大化。宏觀上,只有具備完善的法律體系與科學的制度結構,理性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動才會演變成一種無意識的助動力,促進社會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增長。[3]法經濟學將理性最大化作常態化處理為一種基調,并將其直接代入對個人效用最大化目標的研究中,以此為基礎推算出社會財富最大化的充分條件并實現目標與路徑的有機統一。
然而,實踐中的市場與社會是充滿各種變化的。行為人之間的諸多復雜性因素決定了交易成本的大量存在,往往所構想出的自由狀態只存在于研究者的沙盤中。在制度的框架下,社會本身只能通過相應的規則盡量減少市場交易成本以達成社會財富最大化的目標。因此對交易成本的分析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學界普遍認為該分析方式是理性最大化假設的一種重要分析工具;此外,一個關于人的內在偏愛的可比性的難題亦會呈現出來,對個人效用最大化與社會財富最大化的追求是產生該難題的充分條件。依據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可得出這樣的論點:每當行為人打算將所有可能的選擇依照優先順序排列時,其必然是基于理性這個先決條件并且必須對每一次選擇附加一種金錢等價物。但聯系上文則可以看出這個論點是存在疑問的。若是從人文的思維方式來觀察,諸如愛情、友誼、信任、生活本身等等感性的事物顯然是無法量化的。因此,法經濟學家通過分析行為人的具體行為方式與傾向將其抽象化為一種變量,將該變量代入到經濟學的市場交易分析方法中并結合理論得出一套模型,再將該模型用于解決如何消除或削減在市場中因存在的壟斷、公共物品供給和外部性等因素而出現不合理狀態的社會交易成本;同時假以制度的構建來引導和規范民眾的行為,最終達成社會財富最大化的目標。
導入行為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針對法經濟學的理性最大化假設基礎,側重法經濟學的道德行為分析可以把行為人的抽象化假設模型還原到真實社會生活中充滿感性的“自然人”,推算出非理性因素在實踐中對理性假設模型下的個人行為產生的影響程度,繼而完善法經濟學的方法論。
下面我們根據行為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從行為人的動機、偏好以及他們的關系來解構理性經濟人的道德行為。
(1)理性行為人的動機、偏好及相互關系
假定不同環境的約束與激勵作為常量,對行為人的利己動機進行考量,一般可得出的三種表現形式:①在偏好排序中利己因子比重較大時表現為利己行為;②在偏好排序中利他因子占據優勢時表現為利他行為;③利己與利他行為的不穩定交叉呈現。但若將外部約束力作為條件加以推演的話,行為人最終只能求取一個偏好因子的最大化,要么利己,要么利他。[4]
如果行為人原有的偏好特別穩定,約束條件的變動也可能無法改變其已有的偏好,從而該行為人的最大化結果也顯出穩定因素。換言之,行為人的偏好及其排序是約束條件的函數,每次決策,行為人的偏好都將被其自身意識重新排序。行為人偏好的穩定,系指行為人選定偏好順序后的穩定,而由自身意識決定的偏好順序的選擇并不必然長期穩定,它可能依環境約束的變動而變動,是相對的穩定。[5]
為了使行為人效用函數顯得更為簡化,更能為統一的模式所建構,我們可以把屬于正能量的道德因素(譬如樂于奉獻、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大公至正等正能量行為)看作是轉化了的利他因素,即一種可被效用函數代入計算的利他偏好因子。如此,改進飽受非議的關于偏好穩定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將成為可能,走出通過將既定的偏好常量代入理性經濟人行為函數而無法正常描述行為人多樣性的困境。繼而,古典經濟學的“看不見的手”――市場調節機制下起驅動力作用的利己心,與其在真實社會環境中由道德因素而產生的同情心,就不會被大眾誤解讀為表達兩種互不兼備的不同動機的異化概念,進而在假定理性動機作為唯一不變的情況下,行為人效用函數無法被統一地建構與體現。綜上分析,可以提煉出一個一般性命題――關于理性行為人動機、偏好及其行為的假設,即利己行為,系指在給定約束條件下行為人通過滿足其自身的利己偏好而實現其最大化的行為;利他行為,系指在給定約束條件下行為人滿足其自身的利他偏好而達成其最大化的行為。總之,不論行為人的利己行為亦或是利他行為都將在函數中推出其來源,即其作為常量的利己動機。
(2)“理性經濟人”的道德趨向
筆者認為“理性經濟人”是具有道德心的。一方面,經濟人概念本身就具有道德性;另一方面,在市場這一大環境下,“理性經濟人”的道德通常是一種消極地實現、客觀的實現而非積極地實現、主觀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