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7:27: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歷史課題申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主體作用;自主學習;自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4000802
2013年開始,筆者所在學校開展創建“啟雅悅讀”特色學校的工作,在全校范圍內全面開展閱讀活動,并啟動閱讀課題的申報及研究工作。為此,筆者開始M行“閱讀提升學生歷史素養的作用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和申報并在2015年成功立項。人教版《歷史選修四》(下文簡稱《歷史選修四》)學生自主教學實驗是屬于該課題研究的內容。由于選修課相對于必修課來說,學習難度不必太大,因此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閱讀,靈活地安排教學進度,試用更多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從而貫徹新課標的目標――讓學生有更開闊的眼界、更開放的思維。高二下學期歷史課進入高三備考第一階段后,要求教師在有限課時內完成三本選修課本的教學。因此,教師要找出一種有效達到教學目的新方法。
一、《歷史選修四》學生自主教學實驗開展的依據和基礎
《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而“歷史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需要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歷史課程標準解讀》還提到“今后高中學校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與需要,不同的教學條件與教師水平,不同的學習環境等具體情況,自主設置形式多樣的、方便學生學習的歷史課程,以保證高中學生在滿足各自興趣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歷史教育”,以及“讓學生在靈活多樣的歷史課堂上,自主選擇,自主設計,自主參與各種類型的教學與學習活動,在充滿好奇與求知的心理驅使下,進入神秘的歷史殿堂去探索歷史的奧秘”。因此,《歷史選修四》的教學實驗有充分的理論支撐,有很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高二文科的學生,大部分歷史基礎比較好。通過學習初中歷史,他們已經掌握了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高一時又學習了3個歷史必修模塊,初步學會了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學會從不同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為《歷史選修四》學生自主教學實驗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能力基礎,也是取得實驗成功的保證。
二、《歷史選修四》學生自主教學實驗開展的目的和過程
1.實驗目的
此次教學實驗的目的是要改變教師主導課堂、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通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人物,閱讀人物傳記,制作課件,課堂講課,師生評課,學生總結與反思等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指出,讓學生在實踐中“初步掌握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有個性化的發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此次實驗要讓學生在學習《歷史選修四》的過程中,無論是歷史知識、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是綜合素質、歷史成績都能得到提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2.實驗過程
(1)實驗前的準備。開展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是進一步促進學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轉化的有效途徑,是為學生進行自主教學實驗做好準備。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指出,“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過程中的艱辛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和獨立思考,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釋”。其“實施建議”要求教材編寫者和教學實施者“要提供多種輔教學參考資料,還要進行一定課外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如普及性歷史讀物、通俗性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閱讀提升學生歷史素養的作用研究”(項目編號:1201542743)研究成果。歷史讀物)”。這就需要通過開展歷史閱讀的途徑來解決。
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過程。信息的接收渠道和方式主要是通過閱讀活動,因為“信息是語言的,或說得比較明確些,信息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閱讀活動,就是要在閱讀學指導下,依據閱讀學的三級體系(科學、技術、工程)建構,對學生進行閱讀的培訓與指導。學生進入高一后,筆者會從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歷史問題入手,要求他們閱讀至少三本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人物傳記,以便熟悉歷史人物生活時期的社會歷史。學生閱讀了一定量的人物傳記之后,會覺得整個中外歷史有血有肉,到高二高三再去讀原始史料和做閱讀材料分析就不會覺得晦澀難懂了。
(2)教學生開展自主教學實驗的方法。教師對《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模塊的學習進行解讀說明,介紹《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遴選歷史人物的標準和原則。《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遴選歷史人物主要依據三條原則:一是以人類歷史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為主線,注重歷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在歷史發展過程的階段性相結合;二是注重學習的過程與評價歷史人物方法的把握,避免面面俱到;三是注重對必修課程的銜接與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簡單重復。然后讓學生掌握評述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3)學生在參與備課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自由組合成為2人小組,選擇同一個歷史人物,分頭讀傳記、找資料、制作課件。教師要全程跟進,指導學生篩選資料,根據課標要求把握好歷史人物的主要活動,對歷史人物進行科學的、全面的評價。比如有關康熙帝的資料很多,有些是文學作品,并不是史實,必須幫助學生區分清楚,并對學生制作的課件和講義進行審閱。
(4)學生通過講課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克服上講臺講課的緊張心理。由于缺乏經驗,信心不足,他們往往是兩個同學一起上臺,各講一部分,互相配合。筆者要求他們講一個人物用一節課到兩節課的時間。在15對組合中,肖同學和陸同學這對組合講唐太宗用的時間最長,幾乎用完了兩節課,講得非常詳細。他們講這節課能圍繞課標要求并做適度展開,把唐太宗這個人物形象比較客觀而全面地呈現出來,分析評價全面到位。用時最少的是簡同學和蔡同學這對組合,他們講的是華盛頓,本來這個人物的相關資料非常豐富,容易搜集,學生也感興趣,但他們只講了半個小時,顯然準備得不充分。
(5)師生共同評課,保證每堂課的質量。每對組合講完后,筆者都會讓下面的學生充分發表評論,從語言表達是否清晰,內容是否科學,習題的講解是否到位等方面評價這節課的得與失,有缺漏的地方讓其他學生補充,然后由教師進行歸納、評價,指出努力方向。
(6)讓學生寫感想與反思,提升學生自主教學實驗效果。每個學生都要對自己的備課上課作一個簡單的小結和反思。有學生寫到初為人師的緊張:“手和腳在不停地發抖,喉嚨就像被塞住了,說每一句話都變得非常吃力。”有學生體會到當教師的艱辛:“五一節放假的那幾天,我天天在找資料、做課件,總算把克倫威爾這個人物熟悉了。當老師真不容易。”還有的學生感到意猶未盡:“我有太多的精彩內容,可惜時間有限,今天這節課我只是小試牛刀,來日我一定爭取機會再來一次更精彩的講課。”
三、《歷史選修四》學生自主教學實驗的效果與反思
1.效果分析
這種由學生自主教學的模式后來延伸到高三復習課中,這班學生的歷史高考平均成績遠超同級其他班學生的水平,還涌現出好幾個歷史學習成績在市區排前列的學生。學生參與備課、講課、評課、反思等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開闊了視野,學會篩選講課的材料,其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等綜合素質也得到鍛煉提高。這些人文素養的培養都是歷史學科所追求的目標,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實驗班的肖同學由于對歷史學科有著濃厚興趣,大學報讀了歷史專業并在大學一年級參加師范生綜合素質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2.實驗反思
這種教學實驗只能在文科班進行,講課的學生必須有較好的歷史知識基礎。筆者的學生自主教學實驗之所以能較順利進行,是因為筆者在高一的時候就開始關注歷史學科特長生,注意培養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讓他們把讀人物傳記作為歷史學習的一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