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教學設計的案例

教學設計的案例

時間:2023-08-11 17:27: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學設計的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學設計的案例

第1篇

關鍵詞:案例教學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1教材及學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節,這節的主要內容有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等,重點掌握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主要機制—負反饋調節,難點區分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1.2學情分析

本節是在八年級北師大版生物8單元《生物與環境》第23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4節《生態系統穩定性》內容學習后的鞏固和提升,目的在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途徑。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初中相關知識的學習已使之具有較充足的學習基礎,教學過程中再單靠教師講授法教學就比較枯燥,學生容易分心使教學效果不佳。本節內容與自然科學聯系緊密,加之理解能力較初中強,擬采用案例教學法將枯燥的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

2設計理念

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學的關鍵,選擇案例首先需要與學習的內容緊密相關,其次是要具有典型性,與學生能產生共鳴,三是能突出重難點內容。在案例教學實施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好自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呈現案例要適時,抓住要點提出問題,使學生踴躍參與討論,解析案例,合作交流,得出結果,最后班級互動,交流意見,總結補充,反思欠缺[4][5]。

3教學過程

基于案例教學的設計理念聯系生活實際對必修三中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節進行了案例教學設計.

4結語

4.1案例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本節內容在總體設計上以海洋生態系統作為引導,首先以目前社會廣泛關注的海洋微塑料污染問題為案例引起學生共鳴,提出了要學生討論的第一個問題“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由此展開再通過多個案例層層深入將本節的知識點一一呈現并闡述,同時回顧拓展了反饋調節的概念模型,將其從人體生命活動延伸到生態系統。以上以生活實際案例為基礎的教學設計,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疏通難點,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4.2案例教學中引導構建知識體系

通過以上教學過程發現,案例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以真實的案例為載體,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有目的的學習,主動思考并大膽發表個人的觀點,在輕松活躍的氛圍里完成學習的目標,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7]。

第2篇

關鍵詞:探究性;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6-0-01

一、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inquiry learning)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科學課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學習,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探究。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對探究的定義是:“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探究要求確定假設,進行批判的和邏輯的思考,并且考慮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釋。”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探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筆者認為,探究性學習指的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從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本文試圖通過例子,展示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

例題:已知ABC中,AB=AC,D為直線BC邊上任一點,DE AB于E,DF AC于F。試求DE與DF滿足的關系。

如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己來參與數學發現呢?為此,進行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明確探究目標

在《幾何畫板》中用鼠標拖動相關關鍵點結合“計算工具" 演示:等腰三角形中,DE與DF的和始終是一個固定的值。激起學生疑問:點D、E、F的位置在不斷變化,為什么它們的和卻始終不變呢?這個固定的值是多少呢?與什么有關呢?如何來證明呢?

(二)動手操作,深入探究

1.引導學生正確分類。

(1)你認為點D的位置可能有幾種情況?(三種:點D在B、C之間或與B、C之一重合或在BC的延長線上)。(2)等腰有幾種類型?(銳角、直角、鈍角)哪種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

2.從特例入手,逐類考查。

在等腰Rt中:

(1)當點D與B、C之一重合時,DE與DF應滿足什么關系?請合理猜想。(等于腰長,易驗證)。(2)當D在B、C之間時,上述猜想還成立嗎?你能就此種情形驗證你的猜想嗎?

3.從特殊向一般轉化,探究普遍規律。

(1)從特殊到一般地推廣,若將等腰Rt改為銳角或鈍角等腰三角形,上述猜想是否仍舊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類似的結論?請作出合理猜想。(DE與DF之和等于腰上的高線長)。(2)如何驗證(1)中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長法或面積法)。(3)當點D在BC的延長線上,DE與DF將滿足什么樣的關系?如何證明?

三、群體參與、合作交流

1.四人一組,充分發表己見,形成小組集體意見。

2.組際交流,交流猜想結論、交流驗證方法等。

3.學生概括題中DE與DF在不同情況下滿足的不同關系。

說明:由淺人深的問題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思考,猜想,驗證”等探究性活動,并教給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這樣設計探究學習活動,更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四、反思小結、提煉數學思想

1.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我們是怎樣入手的?為什么要這樣分類?(根據點D在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狀分類;在無確定圖形的幾何問題中往往需分情形分類討論)

2.在證明過程中我們主要運用了哪兩種方法?哪一種更優越?(面積法較簡捷)

3.本題可以概括出怎樣的結論?(等腰底邊上任意一點到兩腰的距離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線長)

4.在解題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整體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五、類比遷移、引申拓廣

應用本題的解題方法和結論,嘗試解決下列問題:

問題1:正的邊長為2,AD是BC邊的高,點P為AD上任意一點,求PD+PE+PF的值。

本題很容易求出PD十PE+PF的值啊是高線AD的長。

以此題為背景,引導學生猜想并驗證下列結論:

1.當點P為正內任意一點時,求PD十PE十PF的值。

2.當點P為正外任意一點時,求PD、PE、PF三者滿足的關系。

問題2:根據上面結論任意ABC內任意一點P,PA?BC+PB?AC+PC?AB=2SABC

在空間幾何中有沒有相關的論斷。

分析:

1.應分成以下三種情況進行討論。

(1)當點P在一邊和另兩邊的反向延長線所圍成的區域內時,連結AP、BP、CP,則;(2)當點P在一邊的延長線上時,同法可推出PD+PE-PF=h(此時PD=0);(3)當點P在某兩邊延長線所夾角的內部時,同法可得PE-PD-PF=h。2.面積在空間類比為體積,三角形類比為四面體,在空間四面體ABCD中任意一點P,若h1h2 h3h4分別為到四個面S1S2S3S4的距離,結論為h1S1 +h2S2 +h3S3 +h4S4=3V四面體。

六、一點感想

第3篇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教學的目的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在中考中閱讀題所占分值比例很大,所以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就成了中學英語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這樣既能讓學生們考出好成績,同時還能鍛煉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

二、問題的提出

牛津英語教材具有題材廣、起點高、容量大、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的特點,而詞匯量大是其最大的特點。詞匯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習成績的分化也往往從詞匯開始;詞匯學習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學生的任何語言技能與發展都離不開詞匯的積累與運用。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設有Vocabulary(詞匯)。本部分內容在整個單元中看似簡單,所占比例也較小。所要教授的詞匯基本會在前面的Welcome to the unit和Reading中出現過,很多老師通常利用20分鐘就把課結束了,實際上要想上好一節詞匯課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案,讓學生不會在枯燥乏味中度過。

三、教學案例

1.教材分析

(1)本課及本單元的概括

這是8A第三單元關于外出旅行的一個單元,本單元學完后要求學生能制定出一份出行計劃,能列出一些旅游景點和出行的時間、地點及活動安排。我所上的這一節課是詞匯,如果就課本而學課本,這節課就顯得枯燥和乏味。這節課涉及了北京的許多名勝古跡和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以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收集了大量的圖片供學生欣賞。

(2)教學目標(Teaching goals)

A.認知目標:通過本堂課學習,學生應熟悉北京的名勝古跡,并能運用交通工具出行。

To learn about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Tian An Men Square;the Palace Museum;the Summer Palace;Laoshe Tea House;the Fragrant Hills,Wangfujing Street,補充:南京的名勝和世界名勝)

To talk about the transport (by underground/ bus/bicycle/car,on foot,補充walk,take a bus,ride a bike,drive)

B.能力目標:讓學生能夠用英語自由交流如何運用交通工具游覽各地旅游景點。

C: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讓學生彼此了解他們最想去的景點,增進彼此的友誼。

通過看天安門升旗儀式、頤和園的殘破景象,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通過對京劇的欣賞,讓學生們傳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老舍茶社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們了解中國文化。

通過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香山紅葉的圖片,激發學生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2.教學手段:(Teaching aids)

Multimedia,Recorder

3.教學過程:(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Introduc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Ask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English names popular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Explain the context of the tasks.

Ask students to study the pictures and words.

設計思路:靜態的插圖,其內涵具有一定的內隱性。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或幻燈片顯示,那么課堂就會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由于Part A只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北京名勝的名詞短語,所以我搜索出一些景點圖片和一些相關的照片,利用多面體課件和實際操作上英語課,學生視聽感覺明顯,在欣賞和享受中學習。在這些照片中除了有課文中的六個景點外,我還添加了天安門的升旗儀式和頤和園的殘垣斷壁,以此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永遠記住這段恥辱的歷史,讓他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通過對京劇的欣賞,讓學生們了解我們的國粹繼而繼承和發揚。通過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們了解中國文學。在講到香山紅葉時,我選取了一些優美的紅葉圖片,邊放音樂邊欣賞香山美景,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感受英語課并不是簡單的枯燥的記憶,它也能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放松心情感受生活。

2.Part A is a problem-solving task and students need to use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of Beijing to do it.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check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設計思路:英語教學不僅要學生會聽會說,還要他們能讀能寫,所以在北京的景點教授完后,通過Part A相關的練習進行復習鞏固,對他們的學習能力進行一次測試,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Step 2:Finish part B

1.Revise means of transport by asking students how they go to school or work.

2.Show some pictures of transport.

設計思路:本課的語法點是乘坐交通工具,涉及動詞詞組和名詞詞組。學生們在做題目時經常會用錯,我利用第二部分的句型在課文中直接改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板書在黑板上能讓學生更加直觀。

Step 3:Teaching

1.Show the pictures of Nanjing.

2.Ask students how to get there.

Discussion:

Where will you visit in Nanjing and how to get there?

設計思路:通過介紹北京的名勝古跡引申到我們所居住和熟知的城市――南京。通過南京的名勝古跡和一些現代化城市建筑圖片的展示,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我們的城市之美。并由此來了解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化的都市建設。因為學生很熟悉南京的地理位置,所以請他們談談如何出游,去哪里,怎么去?這樣就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會更加熱烈。

Step 4:Do a survey together

1.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world.

2.Ask students which country they want to travel and how they get there.

3.Make up a similar dialogue.

Ask:Which country or city do you like traveling?

How do you get there?

4.Show the photos of places they have visit ,introduce their trips,interesting stories.

設計思路:從北京到南京,再聯系到世界各地,讓學生們世界的美麗,而不要做井底之蛙。同時結合圖片介紹自己的行程,鍛煉學生們組織語言的能力,并對所學內容主動再復習并加以整理和歸納,是體現他們交際能力的一個良好途徑。

Step 5:Homework

Your friend is coming to visit you.Plan a day out for him/her.

Make a list of places of interest for your visit.

Find out how to get there.

設計思路:作業的布置也與本節課的內容有關,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本節課的內容做到再復習,聽、說、讀、寫也能夠兼顧。

四、教學反思

由于本節課的內容是北京的一些景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就畫面進行問答,自然地引入新課,使文章內容清楚明了地顯現在學生面前,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在領略圖片美景的同時,既能學到景點的英語表達法,又能對這些地方有一個直觀的看法。對本課所提及的不同的景點也采取了不同的介紹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4篇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高中語文;語文詩歌;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不高。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高中詩歌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不高。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現狀來看,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仍然是灌輸式教育,這種方式直接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乏味、枯燥,降低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

1.2 學生探究能力較差。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現狀來看,很少有學生會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大多數學生比較依賴輔導書和老師,學生極度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1.3 很難實現因材施教。在課堂上老師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學任務,有時還會處理一些課堂的突發事件,因此一堂課中,老師的任務十分繁重。一般情況下,只能勉強將計劃的任務完成,很難再有時間去照顧個別同學,長期下來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同學,會積累越來越的問題。

1.4 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應用不多。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來看,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應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課老師會占據五分之四的時間講解知識點,將主觀的知識硬性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學生很少能發表自己的講解。

2.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設計

就基于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設計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師要設計與開發詩歌課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詩歌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主體地位。

2.1 系統性原則。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教學方式、教學結構等幾個因素出發,系統全面的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作用。并且實現各個因素之間的優勢互補,使他們各自發揮自身的作用,進而提高高中詩歌教學質量。

2.2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知識的主動獲得者,因此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出發,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在高中詩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活動的平臺,給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空間,教師則在課堂中起著引導和督促的作用。

2.3 參與性原則。在高中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即整個學習過程要由學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詩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可以親自體驗學習,進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3.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教學對象:高一年級學生。

知識類型:概念性、事實性知識。

對教材的分析:高中詩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詩歌所表達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夠有賢能之任,助自己實現宏圖大愿。

對學生的分析:高中生時期的學生,內心對任何事物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適當對他們進行引導。讓學生首先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而理解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

教學目標:通過詩歌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感受詩歌中描繪的意境;使學生掌握詩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創作中;使學生能夠體會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進而產生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理解詩歌中作者內心的政治情懷。

課前準備:老師安排學生在課下收集有關詩人的資料和故事;通過網絡方式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感受詩人創作詩歌時內心的情懷。

安排課時:一課時(五十分鐘)

教學方式:課堂講解(學生閱讀、老師講解、學生之間交流、解決問題);教學媒體的運用(選擇適合詩歌朗誦的音頻文件、制作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視頻資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結合音頻播放進行朗讀、觀看幻燈片解決講解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吸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注意力;學生通過對幻燈片的觀看,非常直觀的了解了詩歌的知識點;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最后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充分激發了學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圓滿的完成了詩歌《短歌行》的教學任務。

第5篇

關鍵詞:牛頓第三定律;質疑;物理科學方法;物理核心素養

1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演示與提問:

(1)問題1.首先對我們這節課將要進行的研究鼓掌加油.在拍手時,兩手之間有什么感覺?

(2)白板展示生活中各個方面相互作用的圖片.

(3)問題2.對于這些相互作用,從初中開始到現在,你大約知道哪些相關特點?

利用當時效應和身體體驗,既可以引起學生興趣,也激發了表達的熱情;而來源于生活中相互作用的引入,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關注度,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中來,又想探究、甚至于著急探究的欲望.

演示與設問:

(1)看來對相互作用力的時間問題上有困惑,現在就來關注.同學請看,這是一根細橡皮筋,向兩邊拉的時候,兩邊的力一起有、一起變大,突然斷了,一起消失.

(2)你們猜想一下,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可能是什么關系?

通過現象,讓學生從感官上體會相互作用力的變化過程中,大膽猜想出千變中一定有一個不變的因素――作用時間,這種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培養了學生在科學研究中,邏輯思維的方法和大膽設疑、猜想的精神.

2 實驗探究 新課教學

2.1 大小關系、作用時間關系的探究

演示與提問1:左右手分別拉彈簧拉力器的兩端.此時兩手的拉力是不是相互作用力?

演示與提問2:用力傳感器拉剛才一樣的細橡皮筋,拉力開始有、變化、保持,直到斷了,此時的圖象說明什么呢?

讓學生真切地看到相互作用力在等時方面的特點:同時產生、同時保持、同時變化、同時消失.這種科學嚴謹的定量探究與前面由直觀現象的定性探究形成對比,極大地培養學生利用觀察法、比較法、科學抽象法等科學研究方法的意識,對于物理規律的理解大有好處.

演示與提問3:同學們會有個疑惑,你見過雞蛋碰石頭嗎?你見過雞蛋碰碗嗎?雞蛋碰碗,雞蛋碎,碗完好.

從橡皮筋間的相互作用到雞蛋碰碗,由遠及近、由抽象到具體、由陌生到熟悉,這個過程的比較,讓學生的興趣達到了極點.通過實驗導致悖論,培養學生勇于質疑、敢于思考的科學態度.

提出問題:通過什么辦法來證明這兩個力一樣大還是不一樣大呢?雞蛋易碎,但是一瞬間就結束了.我們想的辦法,最好是把一頭破一頭沒破的相互作用過程的每一個瞬間,即形狀慢慢改變的過程中,相互作用力關系情況,都通過圖象展示出來.怎樣設計呢?

演示與提問4:用傳感器的一個鉤子去戳另一個鉤子上的蘋果(蘋果牌傳感器),過程為沒破、破、扎進內部的過程.

質疑等大,然后證明等大,這就是否定之否定,也可以說是質疑后的肯定,這種辯證法體現了真正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一絲不茍、不盲從權威.讓學生再次領略了科學探究的魅力,便會對以后的探究產生極大的吸引力.

提出問題:這兩個力等大,為什么雞蛋破了,碗沒有破呢?

演示與提示:同時用傳感器的鉤子用力去戳雞蛋、碗(學生輔助操作),觀察圖象.雞蛋破時,碗還沒有破,但力的大小相差很大.

一系列問題的提出緊緊圍繞相互作用力大小關系的困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步步深入,不但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愈加深入,也讓他們了解了科學的探究過程.在得到了相互作用力確實等大的結論后,學生正處于極度興奮中時,方向急轉――等大為什么蛋破碗全?產生視覺沖擊,制造認知_突,既為作用力的異效埋下伏筆,也培養了學生執著、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也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好機會.

演示與提問5:伸出手,壓在桌面上,手給桌子向下的壓力,作用在桌子上;同時桌面給手支持力,作用在手上.這兩個力的合力等于多少?

手壓桌面,可以使學生親身體驗物理情境,充分體會相互作用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相關的物理現象,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規律.

提出問題:對于手本身,受到重力和支持力,這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

在學生親自手壓桌面體會相互作用力后,話鋒一轉――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就是讓學生在受騙中鍛煉物理思維.比較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區別,首先是應用比較法,通過具體情境讓學生親自鑒別,這是隱性的滲透科學方法.顯性的講解與隱性的滲透相結合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物理科學方法的主要途徑.

同學們分組探究:拉力、推力、滑動摩擦力、勻速拉、加速拉、水中拉等,然后匯報.

學生親自用力傳感器探究,是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體會探究的形式 、探究的方法以及獲得正確結論所帶來的;初步感受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通過自己的實驗、觀察、分析、推理、討論、總結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來自主建立科學概念和總結出科學規律.

總結與提問6:(1)等大、共線、共性、同時;反向、異物、異效.四同三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2)牛頓第三定律

(3)對定律的內容中,哪個方面有點小疑惑?

2.2 共線關系的探究

引導與演示:(1)重力、彈力、摩擦力性質的相互作用力的共線顯而易見.

第6篇

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一個復雜的知識加工處理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感知、記憶、比較、分析、綜合等心理操作,教學設計要符合這種知識處理規律。因此,教學設計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將知識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順序,同時以一定的媒體形式呈現出來,以利于知識處理,即教學設計的重點是知識的加工與處理。由于這種教學設計理念只關注知識的處理,因而被稱為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在這種教學設計中,教師被看作是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也稱為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理論風靡全球。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人類的知識不是“純客觀”的,不是他人傳授的,而是在與外部環境的交互過程中自己建構的。因而,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給學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學習的權利。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環境,學生是學習環境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的輔導者。由于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設計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又被稱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只重視教師傳授的知識,沒有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其結果是,教師一味傳授,學生被動接受。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過度相信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使學生無法獲得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其結果是,學生自我探索,無法得到教師及時有效的知識傳授。即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都存在明顯缺陷,兩者都過分強調教與學的某個方面,而將教與學割裂開來。

二、行為理論的教學體系設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20世紀90年代末,西方國家開始以行為理論作為教學設計的理論框架。行為理論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Leont’ev根據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理論家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心理學理論發展而來的。行為理論屬于交叉學科理論,研究特定文化歷史背景下人的行為活動,最早被前蘇聯應用于殘疾兒童的教育和設備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設計。在20世紀90年代,BonnieNardi等人將行為理論引入美國等西方國家。行為理論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其基本思想是,人類行為是人與社會和物理環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間的雙向交互過程,人類行為的產生來自于主觀人與客觀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和不斷發展之中。行為理論認為,在教學中,應將學生與知識統一起來,實現學生與知識的雙向交互,最終達到主體與客體的辨證統一。

行為理論通過構造行為系統來實現,行為系統包含三個核心元素和三個環境元素,三個核心元素是主體、團體和客體,三個環境元素是工具、規則和勞動分工。環境元素為核心元素提供其賴以存在的環境,構成核心元素之間的聯系。在核心元素中,主體是行為的執行者,是行為系統中的個體要素。客體是主體加工處理的對象。團體是指行為發生時行為主體所在的群體。行為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必須以工具為媒介,包括現實工具和抽象工具。對于學生來說,現實工具可以是語言、教材、媒體或互聯網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種思考方法、某種解題規則等。工具將行為主體與客體聯系起來。規則是客體需要依賴和遵循的法律、標準、規范、政策、策略、倫理道德、文化傳統等,是主體與團體之間聯系的紐帶。勞動分工是團體內部為完成某種任務而采取的組織管理策略,通過勞動分工將單個主體、團體和客體聯系起來。

三、財務管理案例教學的核心元素設計

在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核心元素包括主體、客體和團體三個部分。其中,主體是參與案例教學的學生,客體是教學案例,團體是主體學生所在的學習小組。

(一)主體的設計學生是行為系統中的主體,教師主要起引導和控制作用。在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尤其要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是由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所決定的。

其一,與其他課程相比,財務管理課程理論在許多方面都與我國現實存在顯著差異。如籌資理論認為,股權籌資方式籌資成本最高,但在現實中,我國絕大多數公司會首選股權籌資。這種理論與現實的差異,與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關系。僅僅依靠教師講授書本知識和案例,學生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很難理解這種差異。

其二,很多財務管理教學案例沒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會作出不同的財務管理決策。如對于公司利潤分配,站在股東的角度,當公司有好的投資機會時,股東希望盡量不分配現金股利;當股東自身有好的投資機會或者希望盡早收回投資降低風險時,會要求公司盡可能多地分配現金股利。站在債權人的角度,則不希望公司分配現金股利,因為公司現金流出會降低債務的保障倍數。對于此類問題的學習,僅僅通過教師的講授,學生很難真正掌握問題的本質。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扮演不同利益人,使學生像相關決策者一樣身臨其境地思考問題,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二)客體的設計對案例教學來說,案例設計要遵循時效性、廣泛性、親和性原則。時效性強調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信息媒體掌握當前的熱點經濟問題和經濟事件,用最新事件作為教學案例,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熱情。同時,財務管理的理論和內容也在不斷發展,過于陳舊的案例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財務管理理論和實務。廣泛性強調案例來源要廣泛,包括來源范圍廣泛和來源途徑廣泛。來源范圍廣泛,指從古、今、中、外全部空間和時間范圍尋找教學案例;來源途徑廣泛,指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報紙、專業期刊和一般雜志尋找教學案例,還可以將學生經歷的經濟事件作為教學案例,如對MBA學生所在單位發生的經濟事件進行適當修改,作為財務管理教學案例。從長遠來看,學校可以考慮建立校內共享的財務管理案例庫,并制定一些鼓勵政策,支持教師參與企業合作,實行產、學、研相結合,企業為學校教學工作提供案例,學校為企業經濟管理工作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親和性指財務管理教學案例要盡量來自學生所能接觸到的現實問題,讓學生對案例有親切感,認為案例有實際意義,從而有興趣了解和分析它。如在進行資金時間價值教學時,可以用購房者按揭貸款作為案例,讓學生運用復利和年金知識計算購房者在全部還款期內實際還款額的現值,與直接用現金購房方案相比較,對兩種購房方案進行比較分析。

(三)團體的設計教學中,可以將學生所在的班級作為一個學習團體,也可以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個小組作為學習團體。對于案例教學來說,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小組作為學習團體會更有效率。因為小組討論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既有利于分工協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帶動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組內部初步討論后,要求各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并要求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撰寫案例分析報告,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進一步思考和總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組人數,可根據課時多少、案例大小、具體分工來確定。既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也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特點搭配,或者按照住宿相近、方便學習的原則劃分學習小組。教師在分組時要注意各小組學生之間的能力差別不能過大,每個小組都有能力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人員的安排要有利于對案例的學習和討論。

四、財務管理案例教學的環境元素設計

環境元素包括規則、工具和分工。環境元素的任務是根據主體的需要,提供主體搜集和加工客體的工具,對團體進行恰當的分工,并為整個案例教學順利進行提供規則支持。

(一)工具的設計案例教學過程需要借助工具來完成,根據對學習者所能夠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為效能工具、認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類。效能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提高學習效率,如字處理軟件、作圖工具、搜索引擎、教學多媒體等。認知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發展思維能力,如語義網絡工具、數據庫、專家系統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財務管理課程與宏觀經濟和行業經濟的變化、與微觀企業的行為關系甚為密切。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后,各行業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使財務管理領域不斷出現新事物和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從國內、國際全面有效地發掘更新、更有說服力的財務管理教學案例。因此,基于互聯網的工具在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分工的設計在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課堂討論和發言通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容易滋生某些學生的“搭便車”行為。為了盡可能減少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組成員、制定相應檢查和處罰規則等監督和約束措施。如檢查小組每個成員的筆記,要求每個成員都要在課堂討論時發言,對課下討論要求有記錄,對偷懶行為給予懲處等。這樣,通過小組間的合理安排、小組內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規則來消除學生“搭便車”行為。

(三)規則的設計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制定一定的規則,來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激勵和約束。這種規則既包括針對個人或者團體的行為規范,也包括案例教學的激勵考核制度。教師可以將學生成績與其所在小組成績和個人表現掛鉤,分別賦予小組成績和個人表現一定的權重,計算學生成績。增加小組成績的權重,有利于鼓勵學生的團隊合作;增加個人表現的權重,有利于激勵學生在課堂上自我表現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制定規則,引導學生行為。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人際交往來影響和引導學生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并且可以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成為小組學習的參與者。同時,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分組,幫助小組實現內部分工,為案例教學提供規則,并向學生傳授使用工具的方法。這樣,教師就完全融入到案例教學的行為理論體系之中。

參考文獻:

[1]梁國萍、黃億虹、曹筱春:《論財務管理案例教學法》,《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年第1期。

[2]劉淑蓮:《關于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構建與實施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2005年第12期。

[3]田祥宇:《論財務管理教學中的案例教學》,《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第7篇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學工程;教育原理;教學原理;學習原理;信息視野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7―0008―06

引言

教學設計是教育教學的最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回溯教學設計上百年發展歷程,一般將其分為三個發展階段[1]:第一階段(20世紀初―60年代)是以行為主義為核心理論的思想萌芽及早期發展階段;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80年代)是以認知主義為核心理論的全面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是以精細加工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多種學術思想整合而成的高速發展階段。進入新世紀以來,教學設計研究領域展現出了百家爭鳴的氣象: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理論風靡一時[2];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的許多思想仍被廣泛采納;人本主義認知理論,后現代主義認知理論等認知理論的合理成分也被教學設計所吸收;新知識觀、新人才觀等觀念也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闡釋學、模糊邏輯、混沌理論中的一些理論養分也正被教學設計所吸取……,整個研究領域呈現多元化發展。本文將緊扣當前教學信息化時代背景,對基于信息視野教育原理的教學設計進行研究探討。

一 信息視野教育原理、信息視野教學原理

信息視野教育原理是以信息為主線認識、改造教育教學的最基本理論,當教育具體化為教學時,就衍生為了信息視野教學原理[3],可如圖1所示框架圖簡潔表示(黃景碧,2009)。如果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原理則可變換為學習原理。信息視野教學原理是主導教學(典型地如教師通過課堂實施集體化主導教學)視角的理論基礎。信息視野學習原理是主體學習(典型地如學生通過網絡課程實施個別化主體學習)視角的理論基礎。

二 基于信息視野教育教學原理的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1 基于信息視野教育教學原理的“信息安全及系統維護措施”教學設計理論分析

圖1中所示,“教學工程”要素是教學系統七要素之一,是指為了實現教學信息交互最優化而所需要的過程環節及其相關事務。由于教學是一個過程,所以總是沿著教學工程這一過程相關的要素將其他六個要素聯結起來探究教學的最優化。“教學工程”可進一步劃分為教學設計(如設計課堂教學教案)、教學開發(如依據教學設計環節的課堂教學教案開發課件、教具等)、教學實施(如依據教學設計環節的課堂教學教案,利用教學開發環節開發的課件、教具,實施課堂教學)、教學管理(如對教案、課件教具、課堂教學實施等進行管理)、教學評價(如對教案、課件教具、課堂教學實施、課堂教學效果等進行評判)的迭代、螺旋式、循環往復向前發展的五環節,其中,教學設計是教學工程的首要環節,必須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交互六要素和后續的教學開發、教學實施、教學管理、教學評價四環節,為整個教學系統形成藍圖,而不是簡單預測,這正是當前基于設計的教學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逐漸替代預測性教學研究(Predictive Research)[4]的緣由。此時,圖1所示教學原理與AECT’94教學技術定義: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學技術是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是相吻合的。

由于軟件世界是現實世界的數字信息化模擬,而教育世界也以信息為主線而探究,所以將教育工程與標準化發展著的軟件工程比較研究,是合理的。例如,將軟件工程領域的面向對象編程語言[5](如C#、JavaScript)、數據類型、數據結構、UML(統一建模語言)面向對象建模、ER(實體關系)數據建模、設計模式、配置管理、項目管理等理念遷移到教育工程領域,將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工程,促進教育過程或教育產品的最優化。

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具體的教學案例之上[6][7],下面以信息技術課“信息安全及系統維護措施”課堂教學設計作為案例,首先進行教學設計理論分析,然后推導出設計結果概要。如表1所示。

(1)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素

教學內容是教學系統中教學信息的意義[8],教學方法是教學系統中教學信息處理的手段[9]。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互相聯系的,也就是說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教學方法。圖1中教學內容要素所示,整個教學內容體系是實踐、技術、科學、情意、哲學的統一,并可不斷迭代深入為各學科直到滿足教學實踐需求為止[10]。這和當前提倡的“教育內容必須是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的統一,又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和當前強調學科交融思潮也是吻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相關聯,則是教學實踐方法(一般以教師講述案例,學生主體實習、實驗等為主導方法)、教學技術方法(一般以教師演示學生觀摩、學生實訓、教師利用或開發工具模型、軟件模擬等為主導方法)、教學科學方法(一般以教師引導學生邏輯思維、討論、練習,教師講授,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學生主體研究等為主導方法)、教學情意方法(一般以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意交流、談心共鳴、敘事、故事寓意,教師鼓勵學生等為主導方法)、教學哲學方法(一般以教師問題引導學生思辨、學生反思、學生主體建構等為主導方法)的統一,這是因為每個方法對教育都有其自己獨到的視角,就如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2009年會上提出,任何重大的教育問題都應該通過不同學科的聯合研究才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11]。當然,對于某一具體的教學,具有具體的教學內容,并應該根據該教學內容篩選、圈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在表所示案例闡述。

本案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素分析

“信息安全及系統維護措施”教學內容屬于技術、科學層次的計算機信息科學技術子層次中關于信息安全的內容,但又必須堅持實踐、技術、科學、情意、哲學的統一。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相關聯,所以其教學方法應該以教學科學方法與教學技術方法(即教師引導學生邏輯思維、討論、練習,教師講授,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學生主體研究、教師演示學生觀摩、學生實訓、教師利用或開發工具模型、軟件模擬等)為主導,并堅持教學實踐方法、教學技術方法、教學科學方法、教學情意方法、教學哲學方法的統一。

 重點:信息安全概念,知識(科學層次教學內容)。以教師引導學生邏輯思維、討論、練習,教師講授,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學生主體研究等為主導方法(教學科學層次方法)。

 重點:信息保護技術,信息保護相關的實現操作(技術、實踐層次教學內容)。以教師演示學生觀摩、學生實訓、教師利用或開發工具模型、軟件模擬等為主導方法(教學技術、教學實踐層次方法)。

 擴展:計算機犯罪及預防(情意層次教學內容)。以教師敘事、教師講述案例故事等情意交流方法為主導(教育情意層次方法)。

 擴展:信息安全與反信息安全對立統一(哲學層次教學內容)。以教師問題引導學生思辨、學生反思、學生主體建構等為主導方法(教育哲學層次方法)。

(2) “教學媒體”要素

教學媒體是教學系統中教學信息的載體[12],習俗上根據人體的五種感覺器官劃分媒體,圖1中教學媒體要素所示,可劃分為視覺媒體、聽覺媒體、觸覺媒體、味覺媒體、嗅覺媒體。其中,視覺媒體根據計算機處理特點可分為文本、圖像、視頻、二維圖形動畫、三維圖形動畫等,可通過媒體工具系統掌握這些媒體,如通過Word、Photoshop、Premiere、Expression Web、Maya、Audition、Cakewalk分別掌握文本、圖像、視頻、二維圖形動畫、三維圖形動畫、波形音頻、Midi器樂媒體技術,將非常有助于教育者教育能力的提高。

各媒體各有其適用場合和優缺點(例如文本語義精確但抽象,圖像形象但可想性大,三維動畫最能表達真實世界但制作成本高,等等)[13],某一具體的教學交互時刻,應該具有一個理想的教學媒體。

本案例的“教學媒體”要素分析

綜合運用視覺媒體(文本、圖像、圖形、視頻、動畫)、聽覺媒體、觸覺媒體。

 科學歸納、演繹時主要使用文本媒體、聽覺媒體,案例故事等主要使用視頻動畫聲音媒體。

 上機實驗等使用到觸覺媒體。

(3) “教學交互”要素

教學交互指教學系統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信息的傳播與反饋[14],是包含一個或多個瞬間操作的過程。

圖中(教學)交互要素所示,教學信息交互方式可分為:1)集體化面對面(典型地如教師課堂主導教學,該模式一般以40分鐘左右課堂時間為總體過程,總體過程中教師集體化講授是主導交互,并輔與其他交互,例如隨著教學進程中的具體教學內容選用具體教育方法實現的教師提問、學生自測等各種交互)。2)集體化非面對面(典型地如學生課堂觀看電視主體學習,該模式一般以40分鐘左右課堂時間為總體過程,總體過程中學生集體化觀摩是主導交互,并輔與其他交互,例如隨著觀摩學習進程中的具體學習內容選用具體學習方法實現的學生自主建構、學生自測等各種交互)。3)個別化面對面(典型地如家教,該模式一般以教師學生雙方自約定的時間為總體過程,總體過程中學生個別化提問教師解答是主導交互,并輔與其他交互,例如隨著學生提問教師指導進程中的具體教學內容選用具體教學方法實現的學生實訓、教師講授等各種交互)。4)個別化非面對面(典型地如學生登錄網絡課程主體學習,該模式一般以學生自定時間為總體過程,總體過程中學生個別化主體建構探究是主導交互,并輔與其他交互,例如隨著學生主體建構探究學習進程中的具體學習內容選用具體學習方法實現的學生網絡協作交流、學生通過網絡向教師提交問題等各種交互)。

各交互方式各有其適用場合和優缺點(例如集體化教學只能依照學生群體的平均水平進行,難以兼顧平均水平上下的學生;個別化教學能依照個別學生的具體情形教學,但難以實現教學的規模性,等等)[15]。教學交互應該是集體化面對面、集體化非面對面、個別化面對面、個別化非面對面方式的統一,當然,某一具體的教學,應該具有一個理想的教學交互方式。

本案例的“教學交互”要素分析

 本案例屬于課堂教學,屬于教師學生之間一對多面對面、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交互方式。整個教學以40分鐘左右課堂時間為總體過程,過程以教師講授作為主要交互方法,并輔與其他交互,例如隨著教學進程中的具體教學內容選用教師引導學生邏輯思維、討論、練習,教師講授,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學生主體研究、教師演示學生觀摩、學生實訓等具體方法。如果開發網絡課程,以便學生交互式學習自測,輔助課堂教學,將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 本案例是課堂教學,屬于集體化教學方式,主要針對班級平均水平實施教學,對于超過班級平均水平的學生和低于班級平均水平的學生,將盡量爭取時機對他們實施個別指導。

 本案例屬于課堂教學,然后可遷移到面向其他各種教學交互方式的案例,如“信息安全及系統維護措施”網絡教學設計(適合于學生通過網絡課程實施個別化主體學習)、“信息安全及系統維護措施”研究性教學設計(適合于學生實施研究性學習),等等。

(4) “教師”、“學生”要素

教師、學生是教學系統中教學信息交互的雙方(教學須以人為本),教師是信息交互的主導、學生是信息交互的主體,即教師以學生為教學對象(教學須以學生為中心),同時教師、學生各自內部加工、處理、建構、研究創新信息,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協作交互信息[16],教師、學生各自與環境交互信息。教師、學生要素可繼續貫徹信息領域的軟、硬件概念,進一步劃分為“硬素質”和“軟素質”。圖1中所示,“硬素質”是“軟素質”賴以工作的物質基礎,“軟素質”擴展“硬素質”而發揮。與教師的“硬素質”相關的有年齡、教齡、地域、性別等子要素,“軟素質”相關的要素則是教師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交互、教學工程素養。相應地,與學生的“硬素質”相關的有年齡、學齡、地域、性別等子要素,“軟素質”相關的要素則就是學生現有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媒體、學習交互、學習工程素養。對于某次具體的教學,必須根據教師自身的“硬素質”和“軟素質”、學生的“硬素質”和“軟素質”進行具體教學設計。

本案例的“學生”要素分析

本案例的學生是廣西南寧市重點中學高一年級平行班的學生群體。“硬素質”方面,心智發育基本完全。“軟素質”的“學習內容”方面,學生大多生活于省會城市,具備較好的個人信息素養,不過作為中學生,限于社會閱歷,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徹;“學習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歸納、演繹能力,具有一定的哲學思辯能力,接受能力較強,興趣愛好廣泛,有較強的表現欲望和創新精神。“學習媒體”方面,能使用各種媒體,不過仍然偏好視頻、動畫等直觀媒體,而文本媒體最好作為精確語義需要時使用。“學習交互”方面,喜歡自主探究,熱烈的討論交流,一般不滿足課堂上與教師的交互,更期望同學之間交互探討,容易接受網絡遠程等交互方式。“學習工程”方面,具備工程組織的愿望和產品開發的興趣,愿意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擴展學習,設計、開發、實施、管理、評價自身的學習。

本案例的“教師”要素分析

本案例的教師是青年男教師。“硬素質”方面,教齡不長,身心狀況良好。“軟素質”方面,信息素養較好,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交互”、“教學工程”都能具體把握,易于接受新的教學思想,有較強的教學創新精神。傾向比較輕松、自由、討論交流式的課堂交互;粗獷大氣的肢體媒體形象等。

2 基于信息視野教育教學原理的教學設計結果概要

根據上述教學設計理論分析,可推導出基于信息視野教育教學原理的“信息安全及系統維護措施”課堂教學設計(教案)概要如表1所示,主要根據教師、學生的整堂課堂的活動進程,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交互要素體現其中。基于該教學設計,然后可進入教學工程的開發(開發課件等)、實施(實施課堂教學等)、管理(課堂管理、教學管理等)、評價(教學效果評價反思等)四個后續環節,完成一次迭代,不斷向前發展。

三 結語

本文緊扣當前教育信息化時代背景,對基于信息視野教育原理的教學設計進行研究探討,期望為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學設計及其相關理論提供一些借鑒。基于信息視野教育原理的教學設計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交互、教學工程七要素不斷迭代深入為主線、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教學現實系統與教學軟件系統相隱喻地探究教育教學,是各種教學設計的互補與重構,同時也促進教學工程與教學軟件工程緊密結合,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也是教育規律美的一次體現。

基于信息視野教育原理的教學設計非常強調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的結合,例如尋找量化的參考標準比較二次課堂教學設計、二門網絡課程設計的優劣,等等,將在后續工作中結合統計分析等定量方法展開。

參考文獻

[1] 360doc.教學設計研究綜述[DB/OL].

[2]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盛群力譯.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從教學設計的視角比較其關鍵特征[J].電化教育研究,2004,(3):34-37.

[3] 黃景碧.教育科學與技術原理及實踐――信息視野的教育[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9-19.

[4] Amiel, T,Reeves, T. C.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thinking Technology and the Research Agenda[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8,(4):2940.

[5] 黃景碧.網絡遠程教學技術基礎(含上機指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13-164.

[6] 劉世清,李智曄.教學設計的類型與基本特征[J].現代教育技術,2001,(3):20-22.

[7] 林憲生.教學設計的概念、對象和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2000,(4):3-6.

[8] MediaWiki,wikipedia.Content[DB/OL].

[9] MediaWiki,wikipedia. Method [DB/OL].

[10] 黃景碧,彭寧,朱汝葵.試論教育的科學技術原理[J].現代教育技術,2008,(5):19-23.

[11] Michael J. Feuer. Disciplined Inquiry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Circle of Knowledge [EB/OL].

[12] MediaWiki,wikipedia.Media [DB/OL].

[13] 黃景碧.網絡遠程教學技術基礎(含上機指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27.

[14] MediaWiki,wikipedia.interaction [DB/OL].

第8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教學設計 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130-01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特點,將各教學要素進行合理有效的安排,以確定適合的教學方案和流程的計劃和設想。

一、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的重要性

教學設計是一堂課的基礎和支撐,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對整節課各個流程和環節進行預設的過程,準備充分的教學設計可以使教師自如地掌控整個課堂,靈活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反之,如果教學設計準備不充分,就有可能發生脫離課堂主題等問題,使得課堂教學不能按計劃順利地進行。

(一)有利于教師把握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和節奏

通過充分完善的備課,做好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整節課的各個環節有一個大體的掌握,能夠把握住整堂課的時間進度和課堂氛圍。也能夠通過分析教材和學情,找到重點和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整節課的教育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進行。

(二)有利于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學習需求

通過做好教學設計,教師還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知道學生的知識水平,從而有效地掌握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興趣點,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同時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二、中W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普及和推廣,教學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但目前我國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在教學設計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關注和思考。

(一)沒有認真分析教材

教材是一門課的基礎,不論教法怎么變、學法怎么變,都不能離開教材這一最基本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分析教材,按照教學大綱來安排教學任務和教學過程。但現階段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卻很大程度上仍舊運用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法。缺乏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創新,也沒有對教學案例的更新和探尋。

(二)教學方法單一

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做好教學設計的關鍵。但一些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較單一。教師要么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既影響教學質量,又加重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厭學心理。要么一味追求教學形式的新穎,通過課件、視頻、圖畫輪番上陣來吸引學生眼球,這其實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的改進意見

好的教學設計可以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方向指引,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順利、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果忽視教學設計,則不僅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成績,甚至完不成教學任務。

(一)認真熟讀教材,明確教學目的

教材是一門學科的基礎,一堂課的順利進行首先離不開教材。老師熟讀教材不僅可以明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還能從中分析出教學流程,找出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的關鍵,它有導向、激勵等多種功能。因而,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對做好教學設計具有重要作用。明確的教學目標可以使教師確立教學方向,找到教學側重點,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明確重難點

重點、難點部分的學習是一節課最關鍵也是最難的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高低的呈現和判斷,最主要就是體現在重點和難點的突破上。因此,教師一定要明確每堂課的知識點和重難點,并尋求解決辦法,才能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

(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的采用是教學設計的關鍵。因此,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于課堂的順利進行和學習效果的增強都有良好的作用。

(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案例與探究

向生活世界回歸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原本來自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的思想政治課程, 向生活世界回歸, 關注學生主體的生活體驗,是思想政治教學設計的一項基本原則。[1]越貼近學生親身經歷與生活的案例,越能吸引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課本上的很多案例對學生們而言,都已經離他們太遙遠了,并不能引起他們學習和探討的興趣。因而,盡量保持信息的更新和拓展,運用更“接地氣”的課堂案例與探究更為重要。

(五)設計合理、有趣的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 對人類已有經驗的認識活動和改造主觀世界、形成和諧個性的實踐活動的統一過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學課程基本占據了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可見,在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多么的重要,它直接影響著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第9篇

一模式一概述

模式一是指教學光盤播放系統,包括教學光盤播放設備(DVD影碟機+電視機)和成套教學光盤資源。配備模式一的農村小學教學點普遍存在教育資源匱乏,教師數量不足,師資水平不高的新問題。有效使用教學光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些困難。教學光盤資源按資源類型可分為摘要:多媒體教學資源光盤、小班教學光盤和專題教育光盤等。其中,小班教學光盤屬于課堂教學實錄,它包括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這類教學光盤可以完全或部分替代教師授課,對于教學點具有重要意義。而多媒體資源類型的光盤提供了和教材相關的課件、視頻、音頻、動畫和圖片等資源。本文探索的主要是課堂教學實錄類型的教學光盤。

二基于案例的學習支持的教師教學設計

教學光盤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于光盤的教學設計有兩種不同的方式摘要:一種是根據光盤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另一種是根據教學設計選擇光盤資源。其中,后者要求教師有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以及選擇或整合光盤資源的能力。而前者適合于教師應用小班教學光盤進行替代性教學或者借鑒光盤中的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方法。教學光盤中的優質課、示范課包括了完整的教學過程,屬于視頻案例。下面從基于案例的學習這一角度分析教師如何借助教學光盤設計教學。

1基于案例的學習

案例是對真實新問題情境的描述,這些描述可以采用文本、圖表、視頻等呈現形式。[1案例和特定的專業或領域有關。對于醫學專業人員,一個案例可能是病人的病歷和檢查結果。對于專業教師,一個案例可能是展示教師教授某個主題的一堂課的一段視頻。教學光盤中的視頻案例描述了教師導入新課、講解知識、組織教學活動等一系列教學環節。教師根據視頻案例設計教學的過程就是基于案例的學習過程。課堂教學是一種真實情境下的復雜活動,而案例描述的是真實新問題情境,并具有類似腳本的結構,因此基于案例的學習符合教師教育領域的特征,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假設農遠工程教學點某位教師要設計一節課,有如下幾種方式供選擇摘要:A.閱讀教學參考書;B.聽學校其他教師講課,獲得經驗;C.觀看并分析這節課的示范視頻課例。方式A能夠為教師設計教學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書本知識轉化到真實情境時會有困難。方式B和C都是基于案例的方式,可以幫助教師設計教學。但教學點師資匱乏、水平不高,因而方式B可行性不強。教學光盤提供了優質的視頻案例,模式一環境下方式C具有實用性。因此模式一環境下,應提倡教師應用視頻案例進行教學設計。

2應用教學光盤設計教學

光盤中的視頻案例包含一節課的基本教學環節,其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可模擬性。但視頻案例中的教學環境不等同于教學點的實際情況,基于教學光盤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分析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在應用教學光盤教學的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教材、光盤和實際教學目標這三者的關系。光盤播放教學的目的是以光盤為媒介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當光盤內容和實際教學目標不完全吻合時,應當以實際教學目標為準,合理布置光盤播放內容和播放方式。

(2)觀看光盤,熟悉光盤內容

教師教學設計時應熟悉教學光盤內容,觀看時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明確光盤中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理解各個教學環節實施的目的。第二,分析光盤中教師處理教學重點難點的方法。第三,熟悉光盤中教師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方式。教師應從實際教學條件和學生特征出發進行借鑒學習,不能盲從。

(3)形成教學設計

通過反復觀看教學光盤,教師要形成適用于實際教學的教學設計,解決光盤播放方式、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教師角色定位等新問題。教師可采取由教學光盤引導,以光盤為腳手架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并針對不同的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不同的觀看方式。教師的教學設計思想體現在光盤播放的過程中。因此對于實際教學中觀看光盤的時機、內容、方式(如直接瀏覽、反復觀看、同步模擬等)以及何時講解等教學細節,教師必須明了于心,保證實際教學的流暢性。

三教學光盤在教學中的應用

模式一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對教師能力要求不高等特征,在農村中小學應用效果較好。不少探究者對模式一進行了探索,總結出一些教學方式或模式。概括而言,主要有兩類。第一類關注教學光盤資源的功能特征和播放方式。例如,王陸等人[2歸納出DVD教學資源應用模式的基本形態有摘要:全程依托式、分段依托式、組合分段式和多重組合分段式。陳慶貴[3指出基于光盤資源的教學應用模式有四種摘要:直播教學模式、模擬對話教學模式、情景互動教學模式和資源整合教學模式。謝文斌[4認為教師播放光盤的方式主要有先講后播式、先播后講式及講播同步式三種基本方式。第二類根據光盤播放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來分類。例如,郭紹青[5指出模式一環境下的教學形式主要有替代性教學及替代和輔助相結合教學。王艷麗等人[6提出“節目主持人”教學模式。綜觀這些分類方式,各有特色,探索了模式一環境下如何應用光盤進行教學的新問題。但對于教學光盤如何支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光盤支持教學的優缺點等新問題缺乏具體的闡述。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不管采取怎樣的光盤播放方式,核心在于引發并促進學生學習。我們可以從光盤資源支持學生學習過程的角度重新考慮模式一環境下的教學。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事件。一般說來,它包含一套外在于學生的、設計用于支持學習內部過程的事件。[7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學事件為分析和理解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框架,據此可以分析如何有效地應用教學光盤支持師生的教學過程。

加涅把完整的教學過程劃分為9個階段摘要:引起注重、告知目標、提示回憶原有知識、呈現教材、提供學習指導、引出作業、提供反饋、評估作業和促進保持和遷移。[8雖然光盤資源可以提供學習所需要的一些材料,但它并不能提供促進學生學習的完整的教學事件。例如,光盤資源能夠呈現教學目標、傳遞并講解教學內容,但難以為學生提供教學指導和反饋,不能評價學習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根據光盤創設這些教學事件,通過播放方式或教學策略解決這些新問題。此外,由于教學光盤的介入,改變了教學環境的要素,增加了電視里的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要素,因此課堂教學事件的引發和實施方式和一般課堂有所不同,具體闡述如下。

1引起注重。光盤播放的視頻畫面有助于引起學生注重。在光盤播放教學過程中涉及到電視機課堂和現實課堂之間教學情景的轉換,例如從電視畫面轉到黑板,由電視上的教師講解轉換到課堂教師講解。這時教師要采取適當的策略(例如,用遙控器將電視畫面暫停或者用語言或姿勢提醒學生),重新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注重力的集中和轉換。

2告知目標。教學目標指明了學生努力的方向,是對教學效果的預期。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光盤播放或二者結合的方式闡明教學目標。電視中的教師所闡述的教學目標應和實際教學目標一致,假如二者不一致,教師應采取自己闡述的方式,避免誤導學生。

3刺激回憶先決性的習得技能。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通過提問或練習鞏固已學知識,為新授課做好鋪墊。這種做法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知識經驗,把先前學習提到工作記憶中。在光盤播放中,電視里的教師也有類似的教學活動,但主要面向的是電視中的學生,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4呈現刺激材料。光盤資源中的教學活動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有豐富的刺激材料。教師應合理利用好光盤資源,分析知識呈現的方式和教具等刺激材料的使用目的和方式,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必要時,教師也可以自備教具模擬光盤中的教學活動,直接和學生進行交流。

5提供學習指導。播放光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課堂教師傳遞教學內容。但電視中的師生和課堂中的師生處于時空分離狀態,彼此間不能進行實質性的同步交流。因此電視中的教師并不能根據課堂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并提供學習指導。教師不能簡單地認為學生只要觀看了視頻就能達到教學目標。但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形式組織教學、提供學習指導,如采取這些方式摘要:電視中的教師提問——課堂中的學生回答——課堂中的教師講解點評;電視中的教師進行游戲教學——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同步模擬;播放光盤——教師適時講解。這樣就實現了師生對話交流。在碰到教學的重點難點時,教師除了適當講解外,還可以采取重復播放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6引出作業,提供反饋,評估作業,促進保持和遷移。由于電視中的教師無法對課堂學生的表現進行反饋和評估,不能對教學效果進行檢驗,因此提供反饋和評估作業這兩個教學事件需要課堂中的教師自行組織完成。教師必須注重觀察學生觀看視頻的學習效果,用暫停播放和提問的方式及時獲得反饋,以便順利進入下一教學環節。此外,教師可以借助光盤資源來組織引出作業和促進保持和遷移這兩個教學事件。

綜上所述,在應用光盤進行教學時,教師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有些教學事件(如引起學生注重、呈現刺激材料等)可以用光盤播放來實現,這時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另一些教學事件(如提供學習指導、反饋和評估作業等)則需要教師來實現。在實際教學中,九大教學事件并非要逐一按順序完成,而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布置。假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已滿足了某些教學事件的要求,那么這些教學階段就可以不出現。

第10篇

國際經濟學是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其理論性非常強,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中,做好教學設計,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根據國際經濟學課程特點,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設計案例教學國際經濟學(Internationaleconomics)是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它是以國際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各國之間商品、服務的交換,國際間資本、勞動力流動的動因和影響,以及各種國際交易活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問題。和大多數經濟學科分支一樣,國際經濟學也是西方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延續和應用,可以說國際經濟學是建立在西方經濟學基本原理基礎之上,研究各國經濟活動之間關系的經濟學科分支。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飛速發展,國際經濟學也得以迅速發展,其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國際經濟學已成為經濟學類專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經驗、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與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為優化教學效果而制定實施方案系統的計劃過程。它是教學活動中的首要環節,同時也是通常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許多教師很注重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但對于上課前對課堂上教學活動的設計安排,卻很少花精力。這種做法的后果往往是課堂上氛圍比較沉悶,教學缺乏生動性。尤其對于國際經濟學這樣一門經濟學理論課程,課程本身理論性非常強,存在大量圖形與公式,內容較為枯燥,如果不做好教學的設計,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中,做好教學設計,是非常必要的。究竟如何才能做好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設計,結合幾年來的教學體會,筆者感到,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節奏的變換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有關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理論課程,教材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大量的圖形分析和理論推導,但是一堂課下來,如果內容一直是枯燥的圖形分析和理論的推導,極易導致學生產生疲勞感,影響效果。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節奏的變換。教學內容也如同一首樂曲一般,有節奏上的不同,數學計算、圖形分析、理論推導等這些枯燥嚴肅的內容,就是沉重徐緩的樂章,節奏緩慢;時事評論、案例分析等輕松內容,就相當于一首首節奏輕快的歌,在節奏緩慢的樂章當中不時地穿插幾首輕快活潑的插曲,立刻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樣,學生在整節課中,不會因為內容的枯燥而失去注意力,產生疲勞的感覺,教師也相對要輕松。比如,在講解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部分,即包括羅伯津斯基定理、貧困化增長、要素積累與比較優勢等理論內容,需要講解大量的圖形,如果自始至終,一個圖形接著一個圖形地分析,教師講得再生動,由于內容沉悶,學生也很容易疲勞,但是,如果節奏不時變換一下,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將這部分內容進行如下設計:首先以一個輕松話題入手,聯系到這次課的內容,然后再詳細介紹羅伯津斯基定理,講完定理后,適時地穿插生動的案例,變換一下節奏,讓學生放松一下;然后再接著講解貧困化增長,之后結合某一典型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進行分析;最后分析要素積累與比較優勢,并可以提出相關問題,引起學生思考。這樣,盡管理論性很強,但是由于節奏的不斷變化,整個課堂也因此而變得生動起來,學生往往不容易走神,效果自然就好。

2注重邏輯嚴密,環環相扣,抓住學生注意力

腦神經專家研究發現,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況下能夠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只有20分種不到。國際經濟學的課程性質決定,每一次課的課時最少也要2~3個課時,也就是80-120分鐘,從一節課來看,也有40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如何能讓學生在學習枯燥的理論內容時,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也相對比較困難。本人總結自身教學經驗,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學設計中要保證每一節課當中的每一部分內容的邏輯嚴密,環環相扣。每一次課既是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過程,同時講臺也是教師表演的舞臺,教學設計就如同一場表演的編排,節目能不能引人入勝,每一階段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節目的編排是關鍵一環,有懸念的節目才能讓觀眾欲罷不能。因此每一次課是否能抓住學生注意力,教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適時制造一些懸念,制作一些“陷阱”,讓學生主動往里跳,這樣學生興趣提上來,自然注意力集中,而且還能同時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那么在教學設計中如何設計好這些懸念呢?我們必須試著站在學生角度來感受,就像一場表演要考慮到觀眾感受一樣。同樣以上面提到的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講課之前,學生要進入狀態往往有個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快進入聽課狀態,了解本次課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先在講課前,向學生提問什么是“荷蘭病”,當然,如果沒有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可能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荷蘭病”,該名詞必然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與疑問,這時,教師可以先大概把“荷蘭病”的現象說一下,并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荷蘭病’?”學生必然會急于知曉,此時教師正好可以引導學生在本次課程的內容中尋找答案,講解完羅伯津斯基定理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荷蘭病”產生的原因,這樣學生反過來思考這一問題,既可引起學生興趣,注意力自然集中,無形中又能讓學生運用學習的理論解釋現實,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3注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

國際經濟學是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科,揭示的是國際社會經濟活動的一般原理,是通過對現實經濟的高度抽象,由假設與模型來建立其一般理論的。因此,對于這些抽象的理論,如何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要做到這一點,光靠教師照本宣科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在教學設計中,結合教學內容運用,現實中生動的案例,來解釋這些抽象深刻的經濟理論,深入淺出,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教學中的案例并非隨意安排,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案例的選擇。首先,所選的案例必須具有針對性。

第11篇

【關鍵詞】初中思品;教學設計;分析研究

初中思品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對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職責,每一位教師都應當高度重視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在有效設計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工作。筆者認為,思品教學設計應當在教學信息拓展、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綜合能力以及拓展教學空間等方面綜合能力。

一、思品教學設計應當拓展視野搜集教學信息

思想品德教學需要大量的信息作為基礎,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不再枯燥,更加吸引學生注意力。這些教學信息從何而來?拼造肯定不行,通過網絡手段搜集相關信息,經過篩選整理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是一條非常有效的路徑。筆者在這一方面開展了一些嘗試,例如在《生命只有一次》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珍惜生命的強烈意識,從網絡中搜集了不同類型的素材,有與病魔頑強斗爭的,有身殘志堅不放棄生命的正面典型案例,也有麻痹大意釀成慘禍的負面案例,特別是溺水、觸電、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案例,對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思想震撼,既讓學生明白生命是可貴的,同時也明白生命是脆弱的,每一個人都應當珍惜生命,遠離危險。

二、思品教學設計應當立足生活提高針對效果

思品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特別是聯系他們的思想狀況、身心特點,才能夠提高教學的針對效果。筆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例如在《讓人三尺又何妨》教學中,筆者經過研究發現許多學生在青春期存在著好斗逞強這樣的心態,與他人常因一點點小事而爭執不下,甚至出現拳腳相加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學生之間缺乏寬容包容之心,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明白,人與人之間能夠相聚在一起學習生活是一種緣分,要珍惜這樣的緣分,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多溝通多交流,消除隔閡,提高融洽相處的效果。其次,筆者還向學生出示了一些負面案例,例如某技校兩名學生因為食堂排隊問題大打出手,導致一人重傷的慘劇,從這些負面案例身上教育學生一定要懂得克制,懂得謙讓,懂得包容,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通過課堂的循循善誘,學生對相處的藝術對包容謙讓的態度,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三、思品教學設計應當創設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是一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思品教學體現更為突出。教師需要通過思想的啟發引領和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良好的氛圍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增強教育成果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思品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濃厚氛圍的設計與創設。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學中,筆者沒有直接進行平鋪直敘的教學設計,而是將教學活動設計為個人展示過程,要求每一位學生走上講臺,用簡短的幾句話介紹自己的優點長處。有的學生作文寫得好,有的學生書法好,有的學生手工做得好等等。無論是成績優秀的學生還是成績滯后的學生,他們都有一些別人不曾擁有的長處,在這樣的教學設計引領下,每一位學生都上臺展示了自己的長處,將自己最閃光的一面展示在其他同學面前。筆者接下來進行引導學生分析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道理,讓每一位學生明白成才的路有千萬條,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不過表現的方式不一樣,表現的內容不一樣而已。這對哪些學習成績滯后的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促進作用,幫助他們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對他們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思品教學設計應當倡導自主培養綜合能力

思品教學設計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啟發引導,引導學生去分析思考,自己總結梳理答案。例如在《要“魚”還是要“漁”》一課教學設計中,筆者將教學活動設計為探究過程,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方法和成果之間的關系;其次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著哪些問題,哪些方面的方法不夠科學;接下來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的經驗技巧。這樣的教學設計采取層層深入引導探究的方法,跳出了魚還是漁的討論范疇,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讓他們明白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如何掌握正確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學生思維分析能力、研究交流能力,對學生學習綜合能力的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五、思品教學設計應當兼顧課外拓展教學空間

思品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更要重視向課外的拓展延伸。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統籌考慮課前課堂課后之間的聯動關系,在內容的設計、目標的落實、手段的運用、資源的整合方面充分兼顧到課外教學空間。例如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教學設計中,筆者專門突出了課外實踐活動,將其作為最后一個環節,要求學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尋找改革開放的影子,通過家庭生活的變化、周圍條件的變化,以及不同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對比,充分感悟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感受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受到正確的思想引領,提高了思想教育效果。思品教學中的許多內容都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何體現有效引領,必須要在教學設計中體現出來。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的開展,而且要重視課外資源的整合,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研究,自己總結,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這對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思品教學的科學有效開展離不開巧妙周密的教學設計,每一位教師都要重視思品教學設計的研究,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整合各類資源優化教學流程,使教學工作得以順利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高中地理;案例教學設計;目標設計;素材搜集;內容編寫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調整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不僅僅是簡單的機械傳授,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教得有效、教的有意義,強調教師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地案例教學就被引入到學校教學之中。地理教學也開始運用案例教學的方式。199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規定結合我國東北地區、黃淮海平原、南方紅壤丘陵低產區、黃土高原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柴達木盆地、長江三峽、西南地區八個典型地區的具體案例學習我國的國土整治與開發問題。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指出要使用案例進行地理輔助教學。新的地理課程標準中也大量出現“結合實例”、“舉例說明”、“根據有關資料”、“以…為例”等字眼,都是對案例教學的強調。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學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這時教師如何進行地理教學案例設計就成為教師主要關注的問題,需要教師做出相應努力。按照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實現地理案例教學的科學設計需要從一些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科學制定目標,為地理教學案例設計提供方向

地理教學案例設計目標的設計主要依據三部分內容:一是地理學科內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地理課程標準”,關于每一部分的地理知識具體學生應該掌握哪些內容其中都做了相關的規定,教師要按照其中的要求為學生制定科學的目標。二是學生的需要,這也是教師進行案例教學設計時依據的主要內容,教育就是人影響人的活動,教師對于學生的教育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或者生活中的教育來影響學生。教師進行地理教學案例設計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已有水平,比如:高中的學生使用的具體例子就不能是初中水平的例子,都雖然都是案例教學,但是如果教師使用的案例是學生早已熟知的,那么這樣的例子毫無意義,而且是對教師時間的浪費。所以案例教學設計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依據學生的需求進行,符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讓地理教學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提供的案例既是典型同時又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其三就是目標的設計要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就時間來看,既能滿足學生當代需求,同時也能為未來的需要提供保障這是最好的;就空間來看,既能夠滿足個人需求,同時又能夠滿足學校、社區乃至民族的需要是最好的。目標選定好以后,要采用恰當的表述方式,既要包括知識方面的,同時又要包括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選擇恰當的動詞進行表述。

二、廣泛搜集素材,為地理教學案例設計提供充實的內容

教育來源于生活,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明顯的事實是,我們的社會生活正在經歷著一個徹底的和根本的變化。如果我們的教育對于生活必須具有任何意義的話,那么它就必須經歷一個相應的完全變革。”他強調教育即生活,教育來源于生活,與我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高中地理教學采用案例教學就是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最好詮釋。所謂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通常,案例教學要經過事先周密的策劃和準備,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導學生提前閱讀,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或爭論,形成反復的互動與交流,并且,案例教學一般要結合一定理論,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的碰撞來達到啟示理論和啟迪思維的目的。地理教學采用案例形式,案例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這就需要通過多種方式、途徑來選擇恰當的案例。首先,充分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廣泛的搜集,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越來越成為人們工作的工具,因此教師要通過網絡來廣泛地搜集地理教學的案例。另外,還可以通過地理教師間的探討合作生成課堂教學案例,發揮團隊的作用。每個地理教師可以將自身在地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發現的典型案例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內容在地理教師團隊中進行分享,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們通過彼此的合作生成具有典型性的教學案例,而且這種方式生成的教學案例往往既實用,又具有典型、實用性。

三、切實編寫內容,為地理教學案例設計提供嚴密的文本

目標和素材都已具備,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設計,通過落實在紙面上的方式來組織想要進行教學的內容。尤其是對于新型教師而言,必須要將地理案例教學的目標,內容以及所要采用的案例通過文本的形式來落實到紙面上,通過對這些內容的組合實現有機的結合,發揮整體的作用,而不是將這些分散的內容零散地呈現給學生,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呈現方式不利于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另外內容的編寫過程,還包括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用的教學方式方法,這些都要考慮到。高中地理教學案例設計要通過這三方面來實現科學的案例設計,既能夠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地理的興趣,更好的獲得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于促進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艷霞.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

[2]陳炳蓮.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學的模式與程序[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8).

[3]于向陽.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新探[J].知識經濟,2010,(20).

[4]齊鳳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舞阳县| 田阳县| 张家界市| 留坝县| 文昌市| 岳阳市| 潞西市| 黑河市| 温州市| 瓦房店市| 德格县| 汕尾市| 沙河市| 阿拉善左旗| 即墨市| 阳新县| 永新县| 泰兴市| 定襄县| 镇沅| 斗六市| 子洲县| 梅州市| 宁阳县| 松江区| 湾仔区| 拉萨市| 温泉县| 云和县| 卢湾区| 海口市| 嘉峪关市| 克东县| 肥西县| 寿宁县| 齐河县| 宜城市| 信丰县| 吉林市| 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