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3: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影像技術的區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醫學影像;規范化;臨床診斷
臨床醫學影像技術診斷規范化是為了讓醫學影像臨床診斷達到一個全新的標準,通過合理、有效的運用醫學影像檢查手段對臨床診斷水平做進一步的提高,醫學影像技術規范化要求檢查項目要根據現有設備和儀器條件合理的進行開展,在保證質量標準的前提下以最短時間達到相應的水平,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臨床診斷率,杜絕漏診、誤診現象的發生,對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滿足。但就目前我國廣泛的地域分布情況來看,各地區醫療設備不完善,導致在不同地域醫院的醫學影像技術在水平和設備上都有著很大的區別,即使是同一所醫院也存在這多種型號設備搭配使用的情形。為了進一步提升臨床醫學影像診斷水平,為臨床提供準確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診斷依據,對臨床醫學影像技術的規范化診斷建設加強就刻不容緩了。
1 岳普湖適時提高醫學影像操作人員素質
由于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臨床醫學影像診斷設備也在不斷的淘陳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顯縮短了,醫學影像學作為高新影像學設備中的一員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設備的不斷更新其運用知識范圍涵蓋的面積也就會隨之增加。在使用設備的過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會涉及到許多廣博的計算機領域知識和工程學領域的知識。換個角度說,也就是要將開放的、多元化的醫技理念融入傳統的工作模式當中去。
新的醫技理念的樹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 運用一切工作閑暇時間對自身英語的寫、讀、聽、說、翻譯能力進行穩步而快速提升。醫學影像數字化設備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選擇、界面顯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處理內容無一例外都是以英文顯示為主,英語既作為一門基礎也是醫學影像規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隨著我國的醫學事業與國外的接軌,與國外的學術交流也會愈發的頻繁,技術與設備的更新周期也會越來越短。只有堅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才能做好圖像處理功能等相關方面的應用和開發,科學、高有效的發揮新設備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學習知識領域,對一些有關計算機信息技術、IT網絡的專業和通俗刊物進行篩選性的學習和閱讀,了解一定的網絡的運作模式,對醫學影響技術中圖像的攝取、刪除、處理、傳遞、儲存和打印等相關概念要做到徹底的掌握,并在與網絡和編程工程師合作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經驗和知識。
2 醫療影像系統的組建
醫療影像科作為醫院的醫技科室,將患者和臨床科室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可簡單的理解為病人和影像室檢查報告單的回復和臨床科室申請單的請求。影響工作室從接收到申請到反饋檢查結果報告單是要經歷一個有序的過程。
建立和臨床應用影像網絡工作系統的有效進行,既可將患者的病歷進行數據化儲存,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和診斷水平,從而減少醫患糾紛,將公開、透明的理念滲透到就診順序中,使就診服務更加人性化,從而進一步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提高,對組建和諧的醫患關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醫學影像網路的建立使醫療信息共享真正的實現,讓病人在不同醫院所拍攝的X線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圖像和診斷報告通過遠程轉診或會診到其他的醫院進行咨詢、診斷或治療時仍可作為有效參考,不用對病人重復進行檢查,既可以對醫療資源進行有效的節約,也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數字化的進程大大減少了患者從接診到發報告的時間,將以往的二十四小時縮減到如今的二小時甚至半個小時,但是逐漸增長的工作量也是現在各個醫院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盡可能的縮減患者的醫療診斷等待時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為了能落實這一點,應盡量將現有設備的優勢發揮出來,科學的將各個環節的耗時縮減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傳遞性,讓每個環節運作流暢顯得尤為重要。
3 規范醫學影像診斷報告
3.1 規范基本程序 醫療文件中相對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診斷報告,是主治醫師診斷和確定治療方案的一項重要根據。高質量的診斷報告既能充分體現科室的診斷水平,也能對整個科室的水平和發展程度進行代表。這就要求醫學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員要通過閱讀病歷,前面了解病情,進而實施觀察,系統分析再結合臨床進行對病情的鑒別、對照,綜合得出報告作出結論。
3.2 規范基本格式 醫學影像學中的診斷報告書的書寫格式是一種固有模式,其內容必須能將符合質量要求保證和質量控制要求充分進行反映。當前國內業界的診斷報告書寫形式種類繁多,長短與簡單復雜程度也不統一。但是從質量的保證和控制的角度出發,醫學影像的診斷報告書應有分為以下五個部分:即查名稱與檢查方法或技術部分;書寫報告與審核報告醫師的署名簽字即一般資料部分;醫學影像學診斷或印象部分;醫學影像學表現或討論部分和一般資料部分。
3.3 規范基本要求 為了能使報告的內容簡單明了,要對書寫進行基本的規范。將重要的內容或部分盡量靠前,并回答臨床醫師的各種要求;影像檢查要進行征象的比較及必要的鑒別診斷;灶要進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態影響特征現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檢查的結果,常規項目的一般項目不能缺失,有順序的進行描述,分開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確保醫師描述部分與臨床診斷的結論一致。另外,字跡要工整,無語法語病,專業術語規范。
4 總 結
加強醫學影像技術的規范化建設已經成為未來醫學影像學的主流發展方向,其緊迫程度需要我們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來達成目標。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完善設備需求,調高臨床醫學影像的準確性,才能得到廣泛的認可,為廣大患者造福。
參考文獻
[1] 李晨,楊德民,苗壯,等.超聲影像網絡工作系統的建立與臨床應用[J].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5,(12):1078-1080.
關鍵詞:遠程醫療;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R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5-0275-01
一、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的概念以及特點
(一)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的概念
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是指滿足醫學質量及其要求,包含醫學完整信息的高質量、高清晰、高精確的醫學圖像處理技術。它包括醫學影像的采集、圖像縫合、圖像壓縮、圖像存儲、圖像傳輸及其圖像的復原再現的過程。
(二)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的特點
通過國家構建的交互式計算機系統實現醫學圖像的靜動態解析及其多點交互,完成了病理圖像的無縫拼接,完善了醫療衛生事業的信息化、數字化的進程,無疑是中國科學技術的一大進步! 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運用計算機、通訊、 醫學設備和現代技術,通過圖像、數字數據信號、符號等將病人的病歷資料遠距離輸送和傳輸,實現了醫學專家和醫生、病人之間在不同地方直接的交流和診治。
二、國內外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的內容及方法
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與其他圖像處理技術(傳統高清視頻會議系統)的區別和聯系視頻會議系統技術和高清視頻會議系統(NETMEETING),一般的衛星傳輸,音視頻壓縮技術。
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的幾個重要發展歷程,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的技術實現及其高端設備全自動數字病理切片掃描儀的運用。
三、全自動數字病理切片掃描儀的應用
(一)全自動數字病理切片掃描儀的技術特點
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技術與其他圖像處理技術的區別和聯系:視頻會議系統技術和高清視頻會議系統一般的衛星傳輸。遠程高精度多路醫學動態解析轉移及多點交互系統、遠程靜態醫學圖像交互式討論系統、遠程病理無縫縫合拼接及診斷數字技術系統病理工作站、遠程手術指導系統、遠程查房系統及其電子醫院數碼技術系統、遠程高精度皮膚檢查系統、體征檢查內鏡系統、遠程醫學影像閱片及討論系統、及其遠程培訓及其教育系統。
實際上遠程高精度醫學圖像的獲得虛擬病理切片是利用電腦控制顯微設備或者CCD鏡頭的上下運動,一張一張的通過面掃描自動采集放大后的圖像,這種信號是計算機能夠識別處理的數字信號,較以前的線掃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通過儲存自動縫合拼結成一張信息完整的數字病理圖片通過光纖發到服務器上或者其他計算機中,通過圖象處理軟件可以對圖象進行編輯處理,這種能夠虛擬觀察的計算機可以被認為是虛擬顯微鏡,一個很大的圖像通過軟件的處理,可以壓縮以后傳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總體來說,數字病理切片技術應用顯微圖像數字化目前世界上和國內的應用上還停滯在局部圖象掃描的數字化的水平上,就是通過顯微鏡或者攝象機或者數碼相機中的CCD采集很多張或者上百張用來診斷病情或者做出分析并且復原出病理圖象的照片,遠程診斷和進行專家討論,為專家提供了非常有用而真切的醫學圖像信息,使專家能夠很快地瀏覽圖片上的醫學信息,非常方便而準確,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資源,方便了醫生和患者,它的推廣給現代醫學帶來了觀念性的技術變革。
(二)全自動數字病理切片掃描儀的應用實例分析
數字病理切片可以進行遠程會診和遠程診斷病情,醫院可以制作數字病理虛擬切片和一些病理資料通過軟件進行查看和瀏覽,分析和判斷并且得出病情的判斷,醫院可以收集病人會診的病歷資料進行局部的切片掃描,隨意進行放大和壓縮的進行觀察也可以上傳到服務器上,提供給大家查閱,對大病技術特別是腫瘤的病變有了很好的效果,也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完全達到病理資料的電子化、數字化、技術化。
四、高精度醫學圖像數字處理技術的發展展望
南非項目,西部為民工程,云南縣縣通工程,南方醫院工程,協和醫院,中山醫院,瑞京醫院的運用情況,印度運用情況,ATA年會及其科技部國際培訓班情況,人類的安康,天下的福址,解決了人民的看病難看病貴,醫療資源分布的嚴重不均。天正在使用的絕大多數遠程醫療系統采用了兩種不同技術類型。一種叫做存儲和傳輸,用于將數字圖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數字圖像在原始拍攝處傳輸到另一個地方,這是一種非實時的典型應用。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功多年以前曾經預言:“未來醫療活動中,醫生將面對計算機,根據屏幕顯示的從遠方傳來的病人的各種信息對病人進行診斷和治療,”這種局面己經到來。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醫學影像解剖學;教學
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為理論依據而開展的醫學教育改革隨著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的轉變而得以持續推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學教育者和學者開始嘗試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聯合應用于教學中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教學過程,并取得初步成效和寶貴經驗。我院于近些年來緊跟教育改革思潮,在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的結合應用和探討研究方面皆付諸了大量人力物力,教學成果肯定,現將研究資料予以整理分析,茲述如下。
1 簡析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的理論依據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學習中重要的一環,同醫學影像解剖學聯系緊密。其中,人體解剖學為醫學基礎課程,研究范圍僅限于肉眼觀察所得到的形態學圖像。較之于前者,醫學影像解剖學則是依托于現代成像技術,以正常人體為研究對象而產生的一種研究技術,研究范圍抑或言觀察范圍不僅涵蓋人體各部不同方位的影像學圖像,還可清晰顯示器官結構的斷面形態及其與周邊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可見,醫學影像解剖學是傳統人體解剖學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前者的學習是后者學習的理論基礎,或者說,后者即醫學影像解剖學是現代意義上的人體解剖學,較之于后者,更為適應醫學發展需求[1]。
既往,傳統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采取各自分家的教學模式,但是經過長期實踐,發現該種教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而隨著醫學改革進程的推進及相關研究成果誕生,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運用和研究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兩者有效結合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對兩者之間緊密聯系的認識,利于提高教學效果[2]。
2 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結合多方研究資料及筆者本次研究經驗,可知在本校教學中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結合應用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既往以來,兩門醫學學科授課便是采用各自分家的教學模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多以教學綱要、課本內容和考試范圍為中心。如此學習氛圍下,教師授課中心自然圍繞書本展開,而學生學習目的也會主要針對考試,無疑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動手能力會受到限制,畢業后也會難以滿足醫學臨床對人才的能力要求[3];②部分教師在學生時代學習人體解剖學時得到的是知識型、模式型人才培育教育,自身對后來興起的應用于教學中的醫學影像解剖學缺乏充足了解;③醫學院實驗室在初期建立之時的目的只在于為學生系統解剖學的學習提供便利,無法短期根據課程設置要求更改其職能,極為缺乏醫學影像解剖學方面的相關信息數據資源。
3 試論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的方案
如上文所言,于我國高校醫學教學中,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予以結合授課是一種臨床醫學發展需求。而基礎此種發展形勢,我國高校醫學院也開始推行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結合授課,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顯示部分院校立足于本校教學資源,結合師生特點,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綜合分析成功案例及本次我校推廣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授課,應當注重下述幾點方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效。
3.1分析兩種學科異同點,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明確來說,兩種學科均是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及其功能的一種科學,但是較之于傳統人體解剖學依賴于肉眼觀察,醫學影像解剖學以MRI、CT、DR、CR等醫療設備的影像學資料為參考依據則更為優勢,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對活體的機體組織和結構進行動態觀察,這是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因此,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的結合授課應當基于理論知識學習,并著重培養學生各項影像學技術的操作能力,如此方可兼顧兩種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
3.2結合學生職業規劃,建立與之相適宜的教學格局。從目前醫學院學生構成來看,人體解剖學及醫學影像解剖學課程開設范圍包含本科院校醫學院及醫學高等專科院校的學生,其中,專科院校學生僅僅占據少部分。大專生因在校時間短,因而為了適應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求,會更為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本科生相對而言在校時間較長,因而會注重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時,應當結合學生職業規劃,建立與之適宜的教學格局。如授課對象為大專生,可以精簡教材內容,調整理論知識學習課時和實踐操作課時比例,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如若授課對象為本科生,則不需縮減教學內容和課時,但是應當注意在教學中重視實踐教學和臨床實踐相互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一些案例用于學生自由談論。
3.3考量教師授課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教學活動中,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為教師群體,因此教師的授課能力和知識結構體系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優劣。誠如前文所述,現階段醫學院教師能力及經驗不足均是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當前考量教師授課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是必行舉措。主要措施如:①要求專業教師具有醫學影像解剖學之時及相關影像學技術操作能力;②為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提供前往醫院臨床實習深造的機會;等等。
3.4依托現代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傳統人體解剖學及醫學影像解剖學的學習均存在較大難度,兩者不僅專有名詞較多、枯燥,且后者課程學習所要掌握的內容也較為寬泛,包含X線解剖學、超聲解剖學、CT解剖學及MRI解剖學。但是,從課時安排來說,上述四門科目全部開設并細致講述存有一定難度。基于此,筆者認為,為了讓學生在掌握人體解剖學理論基礎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四門解剖學知識,可以在講解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課程過程中,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靈活運用X線、CT、MRI等影像學資料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醫學影像解剖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同時,也可以利用影像科室,進行現場教學,以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4 教學效果與思考
我院在3年前便開始在教學中開始將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予以有效結合,為切實了解該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主要以課堂提問情況、期中及期末測試結果、學生自我測評結果等資料為依據對教學結果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成績上升,且自我感覺良好,學習壓力下降。提示說明將上文四項措施應用于人體解剖及醫學影像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能力。但是上述措施是否適用于所有院校,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饒利兵,胡祥上,曹述鐵,等.數字化斷層解剖學實驗室的構建[J].解剖學研究,2012,34(3):226-227.
關鍵詞:醫院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流程改進電子病歷
一、醫院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功能
醫院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醫囑信息與醫療記錄管理,護理信息管理,臨床檢查信息管理,臨床檢驗信息管理,醫學影像信息管理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醫囑信息與醫療記錄管理
醫囑信息管理系統是以醫師的醫囑為主要管理內容的計算機系統。醫囑信息管理系統的主要作用是自動生成藥療單、治療單、膳食醫囑、護理醫囑等處置單,減少核對的工作量和差錯。同時將醫囑信息通過網絡傳往收費處代替手工進行自動劃價,傳往檢查科室代替手工申請檢查項目。
醫囑信息系統的功能包括:醫囑數據的輸入與核對處理;藥療單、治療單、膳食醫囑、護理醫囑、檢查申請和醫囑病歷的自動生成處理;根據醫囑、治療單、檢查申請、護囑生成每天的收費記錄處理。
(二)護理信息管理
1.護理信息子系統:是在搜集大量的醫療信息的基礎上,按標準化以及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統一性的要求整理成護理信息。護理信息主要包括:護理分級記錄;病人狀況記錄;入院護理記錄;出院護理記錄;病房護理記錄。
2.護理管理子系統:完成護理活動中對護理資源管理、護理人員管理以及護理實踐中的文秘等工作。
3.護理支持子系統:用于責任制護理,輔助護理診斷和制定護理計劃,以及為護理科研和教學提供有關的醫療信息等。主要包括:輔助護理診斷、輔助制定護理計劃、檢索各種醫療信息、護理科研、護理教學。
(三)臨床檢查信息管理
臨床檢查信息管理系統的主要作用就是用計算機采集、存貯、傳輸這些檢查的結果記錄。充分發揮出輔助診斷治療的作用。臨床檢查信息系統不僅解決了醫療中的問題,同時也為收費等管理工作提供了原始數據。臨床檢查信息系統通常由:申請處理、結果采集、報告生成、結果存貯與傳送和結果查詢等幾個部分組成。
(四)臨床檢驗信息管理
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的功能包括:1.檢驗申請的輸入。當病人需要進行各種檢驗時,醫師能夠在計算機上選擇所需的項目,由計算機將這些申請單傳往檢驗科室。2.標本采集與編號處理。在采集樣本時從計算機中調出檢驗申請并對將進行的檢驗項目進行編號,如果使用了條形碼,此時將條形碼貼在試管上。3.檢驗與結果數據采集。將檢驗結果錄入計算機系統。目前很多檢驗項目已使用自動分析儀進行處理,分析完成后能自動將結果傳回計算機。4.檢驗結果的傳輸。5.檢驗工作登記。計算機將上述檢驗申請和結果記錄下來,既能夠作為檢驗科室的工作登記記錄,又能夠根據這些記錄進行自動劃價并傳往收費處。6.檢驗科室的質量控制。通過計算機記錄下質量控制的數據,使檢驗科室能夠隨時掌握檢驗設備的工作情況,計算機繪制出的質控圖形使質控情況一目了然。7.檢驗結果的查詢與打印。主要是使臨床醫師能夠很方便地查到所需要的檢驗結果。
(五)醫學影像信息管理
醫學影像信息的管理是醫院輔診檢查信息管理的一種。但由于醫學影像的數據量比一般文字信息大幾個數量級,這給醫學影像的管理帶來了許多技術問題,主要是影像的存貯、傳輸、顯示都與一般文字信息有很大的區別。系統建成后,醫院的影像檢查設備可與計算機管理系統聯網,臨床醫師可以在每個病房中使用聯網的微機顯示出所需的圖像,包括:CT圖像、核磁共振圖像、超聲圖像、內窺鏡圖像、病理切片和電鏡圖像、血管造影圖像、核醫學檢查圖像、X光圖像等。
二、醫院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在醫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正確無誤的綜合信息統計分析是領導和管理部門的決策依據
醫院醫療信息通常可歸為二類:一類是效率管理指標,一類是質量管理指標。效率指標包括傷病員流動情況,床位周轉和使用情況等。質量指標包括治療情況、手術情況、床位周轉和診斷符合情況等。這些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真實反應一定時期內醫院的收治情況、傷病員的人員結構情況、床位周轉使用情況,同時從管理上掌握目前治療水平高低和病種分布情況,經過計算和統計分析,院領導和職能部門可根據這些信息和數據作出一系列相應調整措施,出臺一些適應當前情況的政策,使醫院在收治上適應病人分布,在經費使用上減少流失和浪費,藥品采購上少占資金,技術力量調整上漸趨合理。因此,準確、及時、可靠的信息反饋及綜合分析是領導決策不可缺少的依據。
(二)醫療信息的計算機處理對各個管理環節進行實時監控計算機是醫療信息處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解決了涉及錢、財、物等環節的管理,對這些數據的流向從根本上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各級管理部門能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這些重點環節實施監控。因此,信息管理的計算機網絡化是對管理環節實時監控的重要手段。
(三)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學、總結經驗、提高醫療質量的最好資料
病案是病人住院期間的全部檢查治療過程的真實記錄。病案信息的管理既為科研教學提供原始信息資料,又為醫療質量控制提供依據。同時也反映了醫療質量水平的高低。
(四)提供優良的醫學期刊信息服務也能為提高醫療水平和業務技術建設發揮作用
醫學期刊是醫學科技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報道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徑。它不僅可以推動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及交流,而且在醫院業務建設上也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這是因為醫學期刊是傳播新技術、新創造、新信息、新科研設計及醫學發展新動向的主要媒體,它為科學研究的交流和推廣提供了園地。
【摘要】 通過對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在超聲醫學中的重要作用的討論,說明提高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并總結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 超聲醫學; 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
超聲醫學是以物理學為基礎,以電子工程技術為手段,將超生成像技術應用于醫學診斷的一門新興科學。從1954年B超開始應用于臨床至今,超聲診斷學已經獲得了驚人的進展,它不但能顯示組織器官病變的解剖學改變,同時還可應用Dopper技術檢查血流量、血流方向,從而辨別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損性質與程度。超聲診斷采用實時動態灰階成像,在掌握正確劑量的前提下,可連續對器官的運動和功能實施動態觀察,而不會產生像X射線成像那樣的累積效應及危險的電離損害。由于超聲診斷具有無損傷性、檢查方便、診斷快速準確、價格便宜、適用范圍廣泛等優點,得以在臨床中迅速推廣。醫學影像物理學是醫學影像學的基礎。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是超聲醫學的基礎,該門課程設置在大二進行,相關的專業課設置在大四,兩者不能有機的結合,往往造成學生對該門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續課程的教學質量。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1明確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在相關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的重要性
通過向學生介紹相關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的要求,使學生明確學好該門課程的必要性。
2認清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在臨床圖像診斷中的地位
聲阻抗Z是描述介質聲學性質的一個物理量,也是超聲成像及讀片的基本物理依據。人體組織中的高聲阻(骨骼)及低聲阻(氣體)部分不能用來成像,只有中等聲阻的液體和軟組織的聲阻相差不大,聲速大致相等,可以利用不同類組織間的聲阻抗造成的聲波反射、散射來識別不同軟組織與器官的形態和性質[1]。超聲波的入射、反射定律是超聲診斷的基礎。目前超聲顯像儀絕大多數都利用反射法成像,當超聲波垂直入射到兩種聲阻抗不同的介質界面上時,其聲強反射系數 r1 和聲強透射系數t1可分別用公式:r1 = Z2 -Z1Z2 +Z1 2 t1 = 4Z1 Z2(Z1 +Z2 )2 來描述。只要兩種介質的聲阻抗相差0.1%,即可接收到反射回波,通過一定的主式使其以不同的亮度等級在顯像屏上顯示。掌握超聲波的產生、傳播規律、超聲場的分布是選擇正確方式成功診斷的前提。超聲波的頻率越高,波長越短,能量越大,分辨率越高,成像質量越好。但由于探查深度與頻率成反比,高頻超聲成像質量高是以犧牲探測深度為代價的。只有掌握相關的物理知識,才可以根據不同患者、不同患病部位,選擇正確的診斷方式。通常用于眼、乳腺等淺表部位的疾病探查的超聲頻率為十幾至幾十兆赫茲,而用于腹部疾病探查頻率為5兆赫茲左右。掌握相關物理知識可以防止錯誤操作,保護探頭,提高成像質量。探頭又稱為超聲換能器,醫用超聲換能器目前多數采用陶瓷材料制成的壓電振子。通常壓電晶體的居里點并不高,如鋯鈦酸鉛大約在300~380℃,碳酸鋇為120℃左右,因此檢查后不能采用加熱法消毒,亦不可用消毒液消毒,防止腐蝕探頭,通常用濕軟紗布清潔探頭。在探頭與皮膚之間涂耦合劑,其目的是排除探頭與皮膚之間的空氣,防止全反射現象的發生。選擇耦合劑時要考慮到與探頭及人體軟組織的聲阻抗匹配問題,同時要具有對皮膚無刺激,對探頭無損傷的特點,便于檢查后的清除。除耦合劑外,不能隨便在探頭表面附加其它物質。臨床上常見為防止交叉感染,在探頭外加安全套的操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成像質量。超聲多普勒血流測量儀區別于其它儀器的本質是接收回波不同。在醫用超聲多普勒技術中,發射和接收換能器固定,由人體內運動目標,如運動界面和血流中的血細胞等產生多普勒頻移,利用頻移信號確定運動速度大小、方向及其在斷層上的分布。
3醫用物理學是學好超聲成像物理基礎的前提
學生難以把握各學科之間的關聯,要成功地將各學科知識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老師的引導是很重要的。學好超聲成像物理基礎的前提是掌握好醫用物理學的相關內容,主要知識點有:① 振動和波是學習圓活塞超聲場軸線上聲壓分布規律的基礎。② 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散射在超聲成像中的作用。③ 示波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示波原理在超聲成像中的應用。④ 利用多普勒效應,從回波頻率的變化來獲取人體組織器官的運動和結構信息。如一維多普勒連續波可測高速血流,但不能檢測血流深度、位置;脈沖波能確定目標的深度、位置,但可測最高血流速度受脈沖重復頻率限制等。
4物理知識是解釋超聲偽像的根本,同時可指導人們正確地利用偽像診斷及采取正確方法消除偽像
超聲圖像的質量評價包括偽像及形成原因。就其成因而言,除成像系統原理上的不足、技術上的限制、方法上的不全、診斷上的主觀推斷等因素外,偽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聲學意義。教材上對偽像形成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但相關的聲像圖卻幾乎沒有。為了讓學生能將理論與實際聲像圖有機地相結合,教學中注重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引入典型偽像聲像圖[2,3],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超聲偽像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由于超聲圖像失真造成的偽像的物理實質不外手兩種形式:形狀位置失真(如透鏡效應偽像)和亮度失真(如聲影)。而由于換能器的不良特性引起的旁瓣效應偽像在使用相控陣探頭時較為突出,幾乎隨時都可能出現,必須熟悉其聲像圖特征,才能鑒別清楚[4]。總之,只有明確偽像產生的物理機制,才能正確地加以識別和利用。
5設計相關實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利用A型超聲波診斷儀使用方便、顯示直觀、易于操作的特點,設計相關實驗,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5.1對聲波在介質中的傳播規律的研究 主要驗證反射與透射定律,同時說明強反射與全反射的本質區別。
5.2對超聲場分布的研究通過實驗確定圓活塞探頭形成的超聲場的近場長度、半擴散角等重要參數。
5.3對偽像的形成機制及現象的研究通過人為設置偽像的產生條件,模擬多重反射偽像、聲影、后方回聲增強、折射聲影、聲速失真、多途徑反射偽像、透鏡效應偽像等多種偽像的產生條件及現象。實驗的可操作性強,成功率大,相關實驗在其它院校也見開設[5,6]。超聲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基礎課程的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變化卻不大,但新技術的誕生都對應一定的物理基礎,都有一定的物理依據。因此,必須提高對本門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6調整教學計劃,使基礎教學與臨床實踐密切相連
根據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在超聲醫學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將原計劃中在大二第四學期開設調整為大三第六學期開設,使基礎教學與臨床教學密切相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上是我們為提高超聲波成像的物理基礎教學質量的幾點做法,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必然隨之改進,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進步,以期為培養合格的超聲診斷醫師打下牢固的物理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波寶.醫學影像物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76.
2 曹海根,等.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97~98.
3 錢蘊秋.超聲診斷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1,117.
4 曹海根,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96.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超聲科,吉林四平 130700
[摘要] 超聲成像診斷是醫學臨床診斷的一種重要手段,主要是通過超聲成像儀來實現,它又包括軟組織結構成像(即B超儀和M型心動圖儀等)和多普勒運動成像(即彩色血流成像儀和多普勒組織成像。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化己成為超聲成像設備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使設備的性能得到提高。
[
關鍵詞 ] B超儀;成像;相控陣
[中圖分類號] TB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b)-0030-02
超聲波是一種機械波其頻率在2×104~108范圍內,它只能傳播于介質之中,而且在空氣、水等均勻物質中有很好的指向性,其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聚集于某個特定的位置。在超聲成像系統中,超聲波是由電激勵超聲換能器的壓電材料對周圍媒介作用所引起的壓力變化而產生的,發射波在傳播過程中根據媒介的不均一性而產生不同的反射波,再由換能器轉換成電信號,這些信號能夠表現出反射體的反射強度和位置信息。由于超聲成像診斷具有無輻射、重復性好、無損傷、靈敏度高、非侵入性等優點,所以在醫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已成為醫學診斷的一種重要的圖像診斷法。
1醫療診斷中常見的醫用超聲診斷儀
1.1 A型超聲診斷儀
它雖然不能直觀的掌握被檢測對象的剖面結構信息,但由于其有很高的掃描頻率,能夠清晰地顯示出被檢測對象的運動情況,由橫軸來表示深度,縱軸顯示回聲信號的幅度。它是超聲波首次應用于醫學臨床診斷的設備。
1.2 B型超聲診斷儀
它能夠顯示出人體組織不同方位的二維截面圖像,其亮度受回聲幅度約束,其垂直方向顯示回聲的發射位置,以超聲的掃描線呈現其水平方向。由于對同一截面需要進行多次掃描,所以需要耗費的時間相對要多一些,為了保證B型超聲診斷儀的成像質量,還需要對掃描到的信息進行一定的處理。我們現在所用的B型超聲診斷儀基本上者采用多陣元探頭和獨立多通道。其中多陣元探頭又分為相控陣探頭和線陣列探頭兩類。
1.3 M型超聲診斷儀
由于其多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又被稱為超聲心動儀,其亮度受回聲信號的控制,回聲越強亮度越高,反射回聲的位置表示出來的位置是垂直的,以時間的變化來表示該位置的水平運動。當對心臟的某個位置進行探測時,探頭的位置是固定的,由于心臟的跳動使探頭和心臟各層組織之間的距離隨之變化,這樣得到的灰度級對應回聲信號的強度,心臟搏動產生上下擺動的亮點就呈現在顯示屏上,上下擺動的亮點會隨著掃描線由左向右在水平方向上的勻速移動而橫向展開,這樣就得到了心臟各層組織結構周期性的活動曲線,即心動圖。
1.4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包括有很多種,其中有血流測量儀、聽診型診斷儀、脈象儀等,屬于無創傷性的檢查方法。它是利用超聲波的多普勒效應來做診斷的一類儀器,通過探頭獲取檢查部位界面的超聲頻率變化,界面的運動情況變化隨之獲取到超聲頻率改變,界面接近探頭時得到的回聲頻率高于反射頻率,界面遠離探頭時得到的回聲頻率降低,之間形成的差頻經多普勒信號檢出進行分析處理,得到的結果輸出供醫生參考。
2數字技術在超聲影像診斷設備中的應用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其普遍應用于高性能超聲影像診斷設備,從最開始的數字掃描轉換器到現在的超聲發射、接收、成像,已經實現了超聲診斷全過程的數字化,如數字化聲束技術、動態電子聚焦、動態孔徑技術、數字式延時技術等,同時也對超聲影像診斷設備的智能化、高性能和小型化起到一定的促進和帶動作用。高性能、智能化的超聲影像診斷系統除了可以滿足醫學臨床診斷的多種需求外,還為臨床醫學研究以及相關基礎理論的開展提供了準確、可靠的依據,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超聲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智能化超聲診斷系統還可以實現一鍵操作,既可調節速度標尺,多普勒基線等眾多參數,又可調節TGC、動態范圍、接收增益,體現其一鍵多功能的優點,同時還能夠避免檢查過程中復雜、繁瑣的調節操作。
小型化超聲儀器雖結構簡單,與筆記本大小差不多,但是無論是出急診還是出診以及現場搶救檢查, 都能夠提供一切所需功能,更突出了超聲影像診斷技術的價值和重要性,使超聲診斷技術的臨床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另外,伴隨著高速公路的興起和通訊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現在大多數超聲影像診斷設備雖然廠家、型號不同但普遍都設有DICOM3.0標準接口,使其不僅包涵了數據字典、介質存儲、與醫學影像學有直接關聯的信息交互、網絡通訊和文件格式等多方面的內容,還能夠促進整個醫療環境,使數據信息和其容量交換加快,將超聲診斷成像設備或與超聲影像工作站和醫院影像管理與通訊系統(PACS)一起進行組合,使其能夠最終進入了整個醫院信息系統。
3醫學上數字化超聲成像診斷的應用
3.1超聲成像診斷的醫學發展史
上世紀中期,在醫學上離體臟器的厚度就開始應用A型超聲儀來檢測,同時也進行臨床疾病診斷方面的探索,隨后,醫學研究者開始對正常人的心臟和心臟病患者利用M型超聲儀對風濕性進行探測。到70年代初期,通過B型超聲顯像技術可以顯示臟器和病變形態結構變化,使其廣泛應用于臨床,也是臟器二維切面超聲成像檢查技術的起點。在80年代中期,又開創了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多普勒超聲是不僅能夠顯示器官和病變器官的形態,同時也能夠顯示雙重信息的血流動力學變化。使得超聲影像診斷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90年代以來,大量使用計算機數字技術,讓超聲影像診斷技術有新的發展,達到了更高水平。開創了醫學超聲三維成像技術。縱觀超聲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史,它是由是靜態成像向實時動態成像發展的過程,其發展過程是由“點”到“ 線”,由“線”到“面”,最后到“體”。
3.2幾種新成像技術的發展
①寬景超聲成像技術。 該技術是通過移動探頭來獲取一系列二維切面圖像,再將這些圖像反饋給計算機,由計算機進行圖像重建,把這些二維圖像轉換成一個連續視野的超寬切面圖像。寬景超聲成像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肢體軀干的肌肉、血管和周圍神經等方面的疾病以及婦產科、診斷甲狀腺、胸腹部、乳腺、等一些小器官。一幅寬景超聲圖像不僅能夠顯示整個胎兒全貌,而且還能夠顯示胎盤內的完整結構,對于判斷胎位、多胎妊娠、羊水量與分布的評估等相關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寬景超聲成像技術,可以定量準確地測量臟器大小和體積較大的病灶或腫物還能夠更清晰地顯示出病變的范圍,內部回聲、位置、大小及其毗鄰,同時還,除了有較好地展示外還存在延伸管道結構的功能,其優點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好的空間關系和結構層次。受到組織或器官運動的干擾影像的影響,這種技術也存在缺點,使圖像模糊,清晰度不高。寬景超聲圖像還可以顯示常規二維超聲無法獲得的特別是肢體軀干軟組織,它通過利用高頻線陣探頭迅速的進行大范圍的體層掃描,就可以獲得一幅從皮膚、皮下組織到周圍神經干以及骨膜等相關方面的正常和病變體層解剖寬景圖像,使各層結構特征清晰可見。寬景超聲成像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它還能夠與彩色多普勒超聲和常規實時灰階相結合,不僅能夠使現代超聲診斷技術更完善,還能夠為超聲CT的研究和應用奠定穩定的基礎。
②超聲成像技術。三維超聲成像技術可以彌補二維平面成像技術的不足,給人們提供一個更全面的三維圖像信息。動態三維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維成像來觀察和檢測非活躍的器官,靜態三維成像,實時三維心臟形態成像的活動。其中包括一個靜態三維成像部門的掃描掃描掃描和旋轉兩種形式,需要掃描二維探頭,圖像的某些方面獲得他們的反饋到計算機圖像,器官的最終輸出的轉型計算機三維地圖,然后重建編輯后,電腦以得到一個明確的,清晰的圖像,器官與病變的形態特征突出而且表面輪廓與深淺立體感強,這種成像主要適用于探查對象周圍有液體環抱者或器官內有液體存在的情況,如腫瘤、膽道結石與息肉、肝腎囊腫等。醫生通過血管三維圖像重建能夠清楚地了解臟器內的血管走向、血栓形成、有無畸形以及分支狀況等情況;對于胰、十二指腸三維圖像重建,可以幫助醫生準確地對胰頭及膽總管病變進行診斷,同時對于胎兒面部畸形、潰瘍、臍帶繞頸等也有鮮明的特點。三維超聲成像還能夠給醫生提供患者體內的腫瘤病灶的三維形態和空間位置,使定位信息更準確,有助于超聲引導介入性治療的發展,同時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隨著采樣技術和高速掃查的不斷發展,可以將靜態三維成像與心電圖同步技術的時間參量相融合,使其能夠則實時、準確的顯示出動態的三維成像,在此基礎上再結合速度信息,還能夠實現實時三維成像。四維參量即動態三維成像,可以對醫生診斷瓣膜疾病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它還能夠呈現出心內血流的立體動態圖像,幫助醫生觀察血流方向、分流與返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心臟的各種結構的立體形態、活動情況、空間關系和血流動態,動態三維成像技術都可以從不同方位觀察,并為醫生提供可靠的圖像依據,有效的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率。
③分子影像技術。分子影像學最早是由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正式提出和應用,它與傳統的成像方法有所區別,它所揭示的不是細胞、分子發生改變后所導致的組織結構的異常信息,而是著重描述了導致人體疾病的細胞、分子的異常。分子成像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學,而現代的成像技術的幫助下,從分子水平研究和觀察疾病的發生,能夠描述和確定活體生物發展中病理生理變化和代謝功能改變過程的一種成像方法。通過研究可以發現,許多疾病在臟器組織出現病理改變之前,其細胞、分子或其功能就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需要通過分子成像技術來更早、更及時地發現和確定疾病,同時分子成像技術還能夠對疾病的治療中細胞和分子水平做出直接的評價,使醫學界能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愈的整個過程建立起全新的科學性認識。除此之外,它還能夠用于心血管、腫瘤等的靶向診斷,這需要通過單克隆抗體、多肽分子等靶向微泡對比劑,同時它還能夠實現血栓、粥樣硬化斑塊等的治療和基因、藥物的輸送。分子影像學不僅融合了分子生物學、納米技術、生物化學、基因工程技術,同時還結合了數據處理和圖像處理等技術,是多種學科結合的成果,也是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
參考文獻]
[1]鄭德連.醫學超聲原理與儀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
[2]張克云等.醫院影像數學化初步應用[J].黑龍江工長醫藥,2007(5):63.
【關鍵詞】 呼吸系統; MRI; CT; 肺臟血管性病變; 縱膈及胸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99
目前在臨床上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胸部X線檢查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由于其充滿氣體的肺存在良好的天然對比性,所以一般情況下X線檢查能夠對病變進行清晰的顯示。CT掃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一般不會作為首選的檢查方法在呼吸系統疾病中進行應用,然而在CT和MRI問世以來,在一些方面對普通胸部X線檢查的不足進行了彌補,目前已經成為對呼吸系統疾病進行診斷的一種十分重要的輔助手段。本文針對MRI在肺臟血管性疾病、縱隔以及胸膜疾病、肺癌等疾病的應用情況進行綜述。
1 肺血管疾病
在臨床較早期采取MRI心電門控自旋回波成像的研究顯示,肺栓塞的主要癥狀為血管腔內存在中度至略高的信號病灶。肺動脈高壓時能夠發現的緩慢血流信號與血栓進行鑒別一般較為困難。梯度回波影像,其中有梯度穩態返回采集(GRASS)對血流存在比較高的敏感性,凝血塊呈現低信號。磁化空間調制技術(SPASS)的應用讓MRI在成像方面存在了條帶標記,能夠對肺栓塞以及緩慢的血流信號進行區分。MRI技術的進展成為MRA一種常用的方法。靜脈注入造影劑Gd-DTPA后患者屏氣所得的3D MR肺血管成像能夠對肺栓塞進行準確的判斷,且可以對肺血管的解剖進行詳細顯示,包括有肺動脈的亞段級分支。螺旋CT在對肺栓塞進行診斷方面意義重大。多層螺旋CT使CT在肺栓塞診斷方面的進展得到了有效的促進。然而MRI依舊為一種存在吸引力的方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MRI檢查對X射線和碘造影劑進行了有效的避免,能夠在一次檢查中對肺血管以及深靜脈是否存在血栓進行同時顯示,MRI還能夠清晰顯示出肺的灌注及通氣情況,在肺栓塞的診斷中意義顯著[1]。
在對累及肺動脈的血管炎進行診斷中MRI可提供可靠信息。大動脈炎會對主動脈及分支和肺動脈造成累及。曾有研究顯示,在77例患者中肺動脈異常者約占70%左右,其中肺動脈擴張者占17%、血栓者占3%,周圍肺血管異常的樹枝樣表現者占66%,后者的出現應對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予以考慮。白塞綜合征累及肺動脈的病例十分的少見,一般占5%左右,為肺動脈瘤的一種十分常見的病因。若是肺動脈瘤者充滿血栓,常規的血管造影無法得到診斷,MRI為具有較大選擇性的診斷方法。肺動脈瘤的亞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在T1WI及T2WI均呈現出明顯的高信號。肺動脈瘤可呈現真性或假性,多發者比較常見,同時也能呈現出單側或者是雙側。經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后可縮小或者是消失[2]。
2 縱隔、胸膜、胸壁、膈疾病
2.1 縱隔腫瘤 在前縱隔腫瘤診斷過程中,胸內結節性甲狀腺瘤在T1WI以及T2WI條件下均呈現信號強度均勻的征象。MRI在對腫瘤的范圍及周圍結構移位進行顯示存在特殊的意義。然而MRI對于鑒別甲狀腺腫瘤的良、惡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針對一些甲狀旁腺腫瘤者MRI在術后依舊存在高血鈣者的應用較為常見。異位甲狀旁腺可出現在縱隔的任何位置。MRI同核素檢查聯合能夠在術前真開合理有效的定位診斷。甲狀旁腺在TlWI上呈現出明顯的等或低信號,而在T2WI條件下則表現出明顯的高信號。在對造影劑予以注入后甲狀旁腺存在明顯的強化[3]。
2.2 胸膜和胸壁疾病 MRI可對惡性間皮瘤的腫瘤以及胸腔積液進行鑒別,能夠對腫瘤向胸壁、縱隔、胸膜腔以及腹部侵犯的范圍進行顯示。MRI的T2WI以及質子密度加權像可對良性及惡性胸膜結節展開有效區別,據研究顯示其敏感性在87%左右。脂肪瘤為胸壁最常見的一種間葉腫瘤。MRI及CT均可以準確診斷。其他的良性及惡性腫瘤都表現均為胸壁腫塊,MRI信號不存在特異性,然而可以對病變的范圍進行確定,這活檢及手術均具有重要意義。
2.3 膈 MRI的冠狀以及矢狀位成像對膈的解剖及病理形態均能夠清晰顯示。MRI對腫瘤對膈的侵犯、膈疝以及膈破裂進行準確的判斷。MRI還能夠對膈的運動情況進行有效的判斷,從而對胸部病變的MRI診斷予以輔助[4]。
3 肺癌
一般情況下肺癌可經CT獲得準確的診斷。然一些病例可采取MRI檢查進行診斷,這是因MRI可采取多平面成像對病變進行顯示、且腫瘤對胸壁軟組織的侵犯進行判斷也較為容易以及較清晰地對淋巴結及血管是否受侵犯進行顯示[5]。MRI的增強掃描在鑒別肺內的良、惡性結節具有重要作用[6]。MRI為對肺上溝瘤分期進行判斷的一種首選方法。MRI的T1WI增強檢查能夠對中心型肺癌的肺門腫塊以及周圍的肺不張予以區別。因肺不張的血供相對于腫瘤而言比較豐富,所以其信號強度也相對較高。肺不張信號強度的峰值也相對肺癌腫塊要早。MRI對腫瘤對于血管、縱隔、心包及脊髓的侵犯進行顯示方面意義明顯,然CT在該方面則存在診斷困難[7]。針對一些患者MRI可以對Ⅲa期(可切除)及Ⅲb期(不可切除)的腫瘤予以準確地區分。針對對碘造影劑不耐受者MRI可對CT予以替代確定是否存在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轉移。MRI判斷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準確性同CT基本一致,敏感性在65%左右,特異性在72%左右[8]。這兩種方法均以淋巴結的大小為依據對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進行確定,然而卻存在限度。譬如說>10 mm的淋巴結一般無腫瘤轉移,
4 小結
綜上所述,MRI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方面應用十分的廣泛,且準確性較高,在同其他方法,譬如CT等進行有效的聯合能夠大幅度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盡管目前在臨床上采取MRI對呼吸系統疾病進行診斷的應用相對較少,肺的功能性MRI技術將會對于肺部疾病展開更加深入的評價,日后MRI將會成為對呼吸系統疾病進行診斷的一種重要手段,值得關注[12]。
參考文獻
[1] 歐陜興.呼吸系統疾病CT診療新進展[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9,12(1):418-419.
[2] 馬大慶.多層螺旋CT在胸部疾病應用上的進展[J].當代醫學,2010,12(3):253-254.
[3] 蔡超達,王貴謙.支氣管結核性肺不張的影像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14(8):415-417.
[4] 儲成鳳.低磁場MRI對原發性肺癌的診斷價值初探(附29例報告)[Z].中國腫瘤臨床年鑒,1993.
[5] 程德云,陳文彬.CT和MRI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內科雜志,1996(5):5-7.
[6] 仲軍,任萍.試析呼吸系統疾病影像診療[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8):104-105.
[7] 王云華.現代呼吸系統疾病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1):27-187.
[8] 鄒煜,張敏鳴,王麗君,等.MRI動態增強模式和腫瘤微血密度與肺癌淋巴結轉移的關系[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40(2):417-418.
[9] 張玉珍,范國平,張永平,等.胎兒胸部異常的MRI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9,14(12):457-458.
[10] 涂建華,何江波,姚振威.增強MRI在肺癌腦轉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6,33(1):194-195.
[11] 莊培戀,張貴祥.肺癌腦轉移的MRI早期診斷探討[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2):246-247.
【關鍵詞】腎上腺腫塊 MRI檢查 化學位移成像 DWI
CT檢查雖是腎上腺病變影像學檢查的最佳方法,但近年來隨著MRI技術的不斷成熟,MRI檢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且不斷發揮其獨特優勢。其在腎上腺腫塊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方面尤其重要,實踐證明MRI的正/反相位成像是診斷腎上腺腫塊必不可少的序列。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13例腎上腺腫塊病變的患者資料,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30歲—55歲,平均年齡45歲。
1.2檢查方法 應用GE 1.5 T 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相控陣腹部線圈加呼吸門控,行常規T1WI、T2WI、DWI掃描及正/反相位成像。成像參數:矩陣256×256,層厚4mm,層間距1mm,FOV:34cm×34cm-44cm×44cm。檢查時加腹帶及呼吸門控。T2WI采用呼吸觸發FRFSE序列,T1WI采用屏氣FSPGR脂肪抑制序列和正相位/反相位成像。動態增強掃描采用脂肪抑制LAVA序列。
2 結果
2.1腫塊大小 腎上腺腺瘤8例,大小約在2-6cm之間;2例腎上腺增生結節大小約1.6cm;1例腎上腺髓質大小約8.5cm;轉移瘤1例約5cm;1例腎上腺癌大小為10cm。
2.1 MRI表現 13例腎上腺腫塊病灶均表現為類圓形,少部分或大部分突出于腎上腺輪廓外。8例腎上腺腺瘤患者MRI檢查結果顯示,其中有5例腫塊在T1WI像上稍低于腎上腺實質信號,T2WI像上與腎上腺實質信號相同。另3例腫塊信號在T1、T2像上均與腎上腺相同。化學位移成像反相位圖上腫塊內均可見信號衰減區,只是大小不同。2例腎上腺增生結節每個掃描序列上信號都與腎上腺相等。腎上腺髓脂瘤1例,腫塊較大,信號不均,T1WI、T2WI像上均可見高信號影,反相位圖上高信號影減低呈低信號改變。腎上腺轉移瘤與腎上腺癌在T1像上呈稍低或低信號,T2像上為高信號,其內可見點狀或斑片狀更長T1更長T2信號影,正/反相位圖上信號均無明顯變化,轉移瘤較小,腎上腺癌較大,T1像上低信號癌灶內亦可見斑塊狀高信號出血影。增強掃描腺瘤及增生結節明顯均勻強化,髓脂瘤、轉移瘤及癌灶不均勻強化。隨訪以上13例病灶經臨床證實與MRI檢查結果相符。
3 討論
以上13例患者檢查結果表明MRI已成為腎上腺病變檢查必不可少的影像學檢查方法。MRI的化學位移成像在診斷腎上腺腺瘤方面有其獨特優勢,常規掃描腎上腺腺瘤與增生結節及其他腫塊病變信號相同時難于鑒別,這時加掃化學位移成像很有必要,在反相位圖上腺瘤信號可見明顯衰減,而增生結節及其他腫塊病變無明顯信號變化。另外病灶均較大的腎上腺髓脂瘤和腎上腺癌,當腎上腺癌灶不合并壞死而是并發出血時,兩者在T1像上都可見高信號改變很難區別,化學位移成像反相位圖可使二者明顯區分,髓脂瘤含脂質成分信號明顯衰減,癌灶不含脂質成分所以信號無變化。
另外,小的腎上腺腺瘤無論在CT檢查上還是在MRI常規掃描像上均表現為信號均勻的結節影,無法與腎上腺增生結節區別。化學位移反相位成像可使腺瘤內脂質成分衰減,信號減低,與同相位圖上信號截然相反。而增生結節無變化。
再者,信號不均勻的腎上腺轉移瘤及腎上腺癌CT檢查顯示為類圓形腫塊,定性較困難。然而擴散加權成像序列對病灶的定性診斷價值很高,惡性病灶實質部分呈高信號,在DWI后處理的ADC圖上呈低信號改變。這些特點使MRI較CT檢查有明顯的優勢。但轉移瘤與腎上腺癌的最終鑒別還得結合病史及臨床檢查綜合考慮。
綜上所述,MRI檢查已逐漸廣泛應用于腎上腺病變的檢查,并發揮其獨特優勢。然而由于MRI空間分辨率低和受化學位移偽影的影響,其對腎上腺增生的檢出不敏感,經線和面積的評估亦不很準確。因此對腎上腺增生的診斷有其局限性,診斷價值低于CT檢查。
參 考 文 獻
[1]郭啟勇,等.實用放射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R81.
6月-2015年6月內前來本院治療急性期腦干梗死的部分患者作為受試者74例。對所有患者均進行MRI檢查,將MRI檢查所記錄的影像學資料以及患者臨床資料保留,并綜合兩者總結急性期腦干梗死在MRI影像學資料中所具有的特點以及該病癥的病例特點。結果:醫護人員結合MRI影像學資料以及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總結,74例發現急性期腦干梗死單發病例39例,多發患者35例。發現梗死灶總計102個,其中梗死灶病變所處位置較為分散,延髓、中腦以及橋腦等出均發現有梗死灶。梗死直徑范圍處于1~28 mm,直徑范圍處于1~10 mm的梗死灶共有32個,直徑范圍處于10~20 mm內的梗死灶共有52個,直徑范圍處于20~28 mm內的梗死灶共有18個。梗死灶形態各不相同,主要有點狀、片狀以及條索狀。結果:MRI檢測環節可以為醫護人員呈現患者腦干的三維結構,使得醫護人員能夠更為清楚地觀察患者腦內梗死灶的數量、梗死直徑范圍、尺寸以及形態。以便醫護人員之后手術的順利進行,確保了醫護人員診斷的準確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以及良好的應用前景,可以應用于實際治療過程中當中,并進行推廣。
【關鍵詞】 急性期; 腦干梗死; MRI檢查; 應用意義
The Significance of MRI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Brainstem Infarction in Acute Stage/WANG Le,LU Ming-yuan,GAO Dong-do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31):106-109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MRI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brainstem infarction in acute stage.Method:A total of 74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5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The MRI examination in all patients,MRI will check the recorded image data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ained, acute brainstem infarction both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in the MRI image, and the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rehensive summarized.Result:Medical staff combined with MRI imaging data and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ere summarized,in 74 patients found that the acute phase of brain stem infarction in 39 cases,35 cases of multiple patients,a total of 102 cases infarction foci.Among them,the lesion located in the lesion was located in medulla, midbrain and bridge.The diameter range was 1 to 28 mm infarction,infarct size in infarct 1 to 10 mm for a total of 32 cases,in the range of infarction infarction diameter 10 to 20 mm for a total of 52 cases,18 cases in the diameter range of infarction infarct 20 to 28 mm.The infarction lesions were different in shape,mainly in the shape,the shape and the strip shape.Conclusion:MRI testing can be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brain stem for medical staff,so that health care workers can be more aware of the numbe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infarct size, size and shape.For the medical staff to determine the brainstem infarction location, the accuracy rate of medical personnel disputes to ensure, with a high clinical value and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it can apply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Acute stage; Brainstem infarction; MRI check;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Yingkou Central Hospital,Yingkou 11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1.031
S著近些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MRI檢測技術在腦干梗死診治過程中的應用逐漸頻繁,腦干梗死檢測的正確率也隨之上升。筆者對2013年6月-2015年6月前來本院治療急性期腦干梗死的部分患者進行MRI檢測,分析急性期腦干梗死在MRI影像資料中的特點以及該病癥的病例特點,探討MRI在醫護人員診斷該類型疾病的使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前來本院治療急性期腦干梗死的74例患者作為受試者,其中男46例,女28例,年齡54~87歲,平均63歲,所有病例入院后與開始發病之間相差時間處于2.5~18.0 h內。醫護人員需詢問大部分患者是否患有基礎疾病,根據詢問以及統計發現54例患有高血壓或有高血壓病史,26例患有心臟病或是有心臟病史,42例患有糖尿病史,6例患有TIA病史,12例患有高脂血癥狀,24例有飲酒史或是吸煙史。
1.2 方法 所有病例在入院之后,醫護人員便需對其進行頭部MRI檢測,全部MRI成像均需使用SEIMENS MAGNETOM ESSENZA 1.5T超導磁共振完成。醫護人員需先完成對全部患者的平掃環節,參數設定如下:層厚值為18 mm,矩陣設定為226×152,FOV則設定為18 cm×18 cm。醫護人員需將第1次掃描所得到的橫斷位影像資料作為依據,之后醫護人員使用高壓注射設備通過肘前靜脈團注的方式為其注射釓貝葡胺注射液,注射量為20 mL,醫護人員還需控制自身注射速度,應將速度保持為2.5 mL/s[1]。通過團注的方式將造影劑完全注射完后,再向其注射0.9%氯化鈉溶液,注射量為16 mL,以清潔導管。完成灌注成像之后,再按照上述步驟對患者進行冠狀面以及矢狀面的T1WI掃描[2]。
1.3 評判標準 圖像完成之后,醫護人員應將所成像交由院內MRI影像高年資診斷醫師,由專家對所成圖像進行分析以及診斷。需要注意,分析與診斷圖像的醫師應有2~3名,以保證圖像分析的正確性[3]。醫師需通過MRI影像資料確定患者腦干梗死所處的位置,梗死灶的體積以及形態,并給予醫護人員統一的分析以及診斷結果[4]。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梗死灶數量、位置以及形態 所有病例經過病理學檢測以及驗證,確定共發現梗死灶102個。74例病例當中,發現急性期腦干梗死單發病例39例,多發患者則有35例。病灶所處部位多樣,醫護人員在延髓、橋腦、中腦、小腦、枕葉以及基底節區均發現有梗死灶。具體情況如下:延髓處發現梗死灶28個,橋腦處發現梗死灶43個,小腦處發現梗死灶8個,中腦處發現梗死13個,幕上處發現梗死灶5個,枕葉處發現梗死灶5個。通過MRI對所有急性期腦干梗死病例進行檢測,影像資料共顯示有梗死灶92個,以梗死灶的所在位置的診斷結果作為病情評判標準,MRI檢查的診斷結果基本符合實際情況,正確率高達90.2%(92/102)。不僅如此,MRI檢測還分別檢測出單發患者數量以及多發患者數量,單發患者為39例,多發患者為35例,定性診斷基本與臨床診斷的結果相近,所以認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醫護人員通過MRI檢測所得的影像資料發現,梗死直徑范圍處于1~28 mm,具體可細分為如下范圍:梗死范圍處于1~10 mm的梗死灶共有32個,梗死直徑范圍處于10~20 mm內的梗死灶共有52個,梗死直徑范圍處于20~28 mm內的梗死灶共有18個。梗死灶的形態也各不相同,但大多為點狀、片狀或是條索狀態。
2.2 梗死在MRI影像資料中所具有的特點 經過專家對74例病例的MRI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以及診斷,可以發現DWI高信號可以作為診斷腦干梗死的主要依據。MRI影像資料圖像顯示特點如下:40例病例于T1WI圖像中,顯示為等信號[5],18例在T1WI狀態顯示為稍低信號;8例病例在T2WI圖像中顯示為等信號,60例病例在T2WI圖像中顯示為高信號;所有病例在DWI圖像中均顯示為高信號。所有病例當中,醫護人員可通過T2WI以及DWI圖像中的橫軸位、冠狀位以及矢狀位直觀觀察到33例病患病灶所處位置、大小以及形態,確診病例占有所有病例的44.59%(33/74)。即使在T2WI圖像中無法清晰觀察患者腦部實際狀況,但通過DWI橫軸位、冠狀位以及矢狀位觀察,依舊可以清楚地觀察患者腦部病灶,幫助醫護人員進行診斷[6]。
3 討論
MRI檢測方式能夠令醫護人員直接觀察患者腦部梗死的橫斷面、矢狀面與冠狀面的高分辨率圖像,以便醫護人員對患者梗死灶所處位置、實際體積以及外部形態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也為之后進行的手術提供了支持,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也可參考MRI影像資料,將該資料作為指導[7-12]。本次研究中,按照MRI檢測所得影像資料,74例病例中發現的梗死灶總計102個,腦干梗死所處位置各不相同,具體包括有延髓、橋腦、基底節區、中腦、小腦以及枕葉。并在檢測過程中,確定單發患者為39例,多發患者為35例。將通過MRI檢測所的圖像分析結果與通過病理學檢測所得結果進行比較,發現該方式診斷的合格率可以達到90.1%(92/102),經過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醫護人員借助MRI檢測對腦干梗死進行診斷,診斷正確率較高[13]。故而,可以確定MRI檢測方式的運用確實有利于醫護人員對腦干梗死進行診斷,既可以作為診斷方式的首選方式,同時也可以作為檢測手段確認自身診斷是否存在問題。
引發腦梗死的原因、梗死所處位置以及梗死病理方面的改變彼此并不相同,存在一定差別,但醫護人員可借助MRI檢測將梗死所具有的特異性清晰地顯示于影像資料之上[14]。T2WI圖像高信號為醫護人員對腦干梗死的診斷提供了依據,實際檢測結果如下:40例病例于T1WI圖像中,顯示為等信號,18例在T1WI狀態顯示為稍低信號;8例病例在T2WI圖像中顯示為等信號,60例病例在T2WI圖像中顯示為高信號;DWI圖像中則均為高信號。但在T2WI圖像以及FLAIR檢查序列當中,信號影也只達到略高的狀態。所以,醫護人員可以將DWI作為診斷腦干梗死的主要依據。
大部分傳統影像學檢測方式雖然能夠為醫護人員提供圖像,幫助醫護人員確認病患是否患有腦干梗死的病癥,但由于人類顱底骨部分區域不規則,容易令影像資料出現偽影[15]。以CT掃描為例,受到顱底骨的影響,掃描所形成的圖像與腦干區域便會形成亨氏暗區,進而將后顱窩以及腦干的結構完全隱去,醫護人員的診斷也會受到干擾,容易導致其出現漏診或誤診。具體情況如下:針對青壯年病患而言,由于其腦部細胞含水量過多,腦部皮層梗死經腦部CT掃描之后縮成圖像,僅為醫護人員顯示患者兩側腦溝裂存在不對稱的問題,但對腦皮層厚度以及水腫變化的顯示并不明顯,CT圖像中灰白質之間的差距并不明顯。而針對老年患者,因為腦皮層細胞含水量逐漸減少,導致其出現腦萎縮的問題,致使腦溝裂及其蛛網膜下腔寬度逐漸增加,使得腦皮層同顱骨的距離也隨之增加,病變側腦溝裂逐漸發生腫脹的問題,但是密度改變卻并不明顯,所以無法確定[16]。MRI檢測技術于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應用于醫學當中,并逐漸成為醫學影像學檢測的主要方法之一,與CT技術相比該技術具備對軟組織的分辨能力,所形成的圖像不會受到顱骨的影響而出現偽影,也不會形成發射線損害。運用該技術進行檢測,醫護人員無需通過血管造影劑,便能呈現患者腦部三維結構,形成多層面、多參數的成像效果[17]。不僅如此,相比CT掃描技術,MRI檢測方式能夠對組織內含水量進行測量,從而及早確定患者有無早期病變。故而,掃描對象為脊髓疾病或是顱腦內疾病,MRI檢測技術明顯優于CT掃描技術。此外,CT掃描技術在對急性期腦梗死患者進行掃描過程中,無論是敏感性還是特異性,均不理想[18]。但DWI在檢測過程中,不僅敏感性以及特異性不會降低,還可以區分梗死灶的形成時g,特別是針對超急性期腦梗死,其檢測靈敏度高達100%。且MRI能有效分辨脫髓鞘類病變與腦梗塞之間的區別,有效降低了醫護人員誤診的概率[19-20]。
綜上所述,相比CT掃描技術,MRI技術擁有更為出色的組織分辨功能,且同時具有無創以及無輻射的優點。MRI檢測可以為醫護人員顯示患者腦部三維結構,并為其清晰全面地表現患者腦部梗死灶的實際數量、所處位置、影響范圍以及具體形態,以便醫護人員進行診斷以及治療。而且,該檢測方式正確率較高,基本與病理學檢測結果保持一致。故而,可以作為臨床中首選的檢測與診斷方式,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與應用前景,應當普及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勁松,楊春敏,韓月東.彌散加權成像在腦干梗塞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19(5):394-397.
[2]張在沛.超急性期腦梗塞的影像學診斷[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3,12(4):31-35.
[3]王文超,松永高志,陸海波,等.腦干梗塞急性期彌散MRI的探討[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11(5):297-299.
[4]王波.CT、MRI聯合應用對診斷腦梗死的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3,12(2):61-63.
[5]張麗雅,周旭峰,盧超,等.低場強磁共振FLAIR序列在急性期腦干梗塞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3,19(1):101-102.
[6]王繼立,袁錦楣.腦干梗塞的臨床與影像學對比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14,36(12):25-27.
[7]方華盛.磁共振彌散成像在早期腦梗塞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S2):115-116.
[8]于堯.頭顱MRI在急性腦干梗塞臨床診斷中的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15):173.
[9]陳耀棠,利唏,于曉君,等.超急性期腦梗塞的影像學診斷分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6,25(4):691-694.
[10]滕華英.MRI診斷腦干梗塞的價值[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5,5(3):61-62.
[11]趙應滿,王桂華.急性期腦梗塞DWI的臨床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2):11-13.
[12]張秉樞,姜首起,張桂苓.MRI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與評價[J].老年學雜志,2014,12(3):157-159.
[13]王小樂.CT、MRI對急性腦梗塞患者早期診斷意義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1):15-17.
[14]許秀蘭.腦梗塞急性期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陰性相關因素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13):180-182.
[15]戎倩雯,王一凡,姚曄.聯合應用DWI和MRA診斷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意義[J].上海醫學影像,2013,20(2):126-128.
[16]周林江.MRI新技術在臨床腦梗塞診斷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99,22(3):129-132.
[17]丑凱平.MRI檢查在急性期腦出血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4):108-109.
[18]王普清,張貴斌,劉焦枝.DWI在超急性期腦出血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16(3):168-170.
[19]李志波,李吉,郝鑫,等.磁共振FLAIR序列掃描在腦梗塞診斷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2,22(3):140-141.
這絕不是惟一一家“數字先行”的新建醫院,事實上,即便是歷史悠久的老醫院今天也在進行數字化重構。從醫院管理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醫學影像存儲和傳輸管理系統到各種移動醫療設備、3D技術打印的人體器官,從硬件到軟件,IT技術都正在成為醫院、醫療以及健康管理的核心發動力,而IT軟硬件本身,也在圍繞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在應用領域不斷創新。
從淺層應用到唱“主角”
把數字化醫療設備、數字化醫學影像系統和數字化醫療信息系統等全部臨床作業過程納入到數字化網絡中,使“以收費為中心”的醫院信息系統走向“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信息系統,醫院服務模式轉變為管理病人的需求,這就是數字化醫院未來的面貌,也是醫療行業正在踐行的創新方向。數字化的醫院會提升運營管理的質量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更合理地使用衛生資源,并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務和幫助,整個醫療服務行業都將因此升級并更加人性化。業界普遍認為,未來5到10年,在IT技術主導下,醫療健康行業從臨床到運營和財務方面都將迎來巨大改變。
此前,醫療行業已經開始初步信息化,只是并未脫離舊時代的“PC”使用模式。所謂的信息化表現,不過是醫生和護士們擠在PC前輸入信息,對患者的服務并沒有實質性的進步。但現在,IT技術之于醫療行業的應用不再只體現于淺層,而是甚至開始唱“主角”。
在臨床上,前臺的臨床信息系統能為醫院、醫生提供決策支持,直接服務于診斷流程。由于患者就醫的每個步驟都會在信息系統中被完整跟蹤和記錄,每個人都有個性化的健康檔案,醫生因此可以掌握最翔實的醫療信息,從而提供精準到位的問診服務。而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則能在后臺幫助完善醫院的運營管理工作,減輕企業管理方面的壓力。尤其在中國醫療行業面臨醫改、規模擴建、聯合運營等種種變化的情況下,IT系統能大力輔助醫院進行人、財、物的梳理和整合管理,提升行業整體服務水平,因此中國的許多醫院都在積極引入前后臺的信息化方案。
此外,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及物聯網技術等的迅猛發展,醫療行業的信息化應用如今還進入了更高境界。
一方面,醫院本身的信息系統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數據,在IT工具的支持下,分析和使用這些數據,能為醫療行業帶來可觀的價值。另一方面,移動醫療正日漸普及,帶來了真正的大數據。由于移動醫療具有很好的便攜性,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大量健康信息,移動醫療還能促使信息無縫連接、無縫覆蓋,數據產生形式、傳輸速度和數據規模都前所未有。面對新的情況,融合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處理技術的新型醫療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開始出現,以更智慧的方式構建數字醫療,其以“感、知、行”為核心,構建出智能、遠程的疾病預防與護理平臺。其中,物聯網技術解決“感”的問題,即以各種傳感器實時跟蹤生命體征數據并通過無線網絡技術傳送到醫療數據中心;大數據存儲與處理平臺解決“知”的問題,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對醫療歷史數據進行建模與分析,幫助研究人員、醫生和專家做出科學、客觀的決定,并能更好地建立起預測疾病變化的模型;云計算則讓數據信息和分析結果能夠實時傳送給醫務人員作為診療參考,或為終端用戶直接提供醫療護理方案。這樣的IT應用方式,正在醫療健康行業興起,也在以更大力度推動醫療信息化升級。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所說,未來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全新醫療云計算模式,和以家庭為云終端的健康服務,將貫穿家庭、社區和醫院。而今天,這一模式已經在啟動過程中。
更“移動”更“關懷”
在日臻完善的IT基礎架構之上,人們的主動行為激發了越來越豐富的醫療醫用。當前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在從業過程中使用各種新技術,尤其是使用移動技術來改善與患者的交流。一份調查顯示,在美國有25%的醫生表示他們每天花至少3小時在移動終端上,同時還在不斷向患者普及保健知識。并且年長和年輕的醫生群體在使用新技術來提高治療效果方面,并不存在明顯區別。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們紛紛開始轉向自己的移動設備,去尋找他們需要的醫療服務和治療方法。醫療應用的移動化是大勢所趨。
目前,僅針對iPhone和iPad推出的移動醫療新技術就有:查看醫學數字影像資料和心血管系統等人體生理系統的iPhone應用程序、血壓監測系統、實時心電圖測量數據、糖尿病管理系統、電子病歷系統、藥物查詢系統、自救程序、3D健身系統等,而對應的創新硬件也是層出不窮,包括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遠程診療設備、手術機器人、輔助康復裝置等。
可以說,移動醫療的出現,使得信息化在醫院的最后1公里能夠很好地完成,也很好地解決了醫療流程的優化和醫療安全的問題。依靠移動應用,醫生可將病人信息從醫生辦公室和護士站帶到病人的病床旁,可以利用無線查房設備在床旁查閱、書寫病人病歷,可以直接下達醫囑,查詢檢驗檢查結果;護士也可以在床邊提取病人醫囑執行信息,完成生命體征的采集、錄入、查詢,備忘事件提醒,查看護理電子病歷。所以有越來越多的醫院將開始部署移動醫療,同時移動醫療的應用廣度也正在拓展,戰地移動系統、移動資產管理、醫療廢棄物管理等應用層出不窮。移動醫療讓信息隨時隨地隨手可得,也必定會改變醫務工作者的工作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unication System)即醫學影像設備(CT、MRI、DSA、DR、CR、MG、RF、US等)產生的數字影像的存儲、傳輸、管理系統,是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而產生的綜合應用系統,目前很多醫院已建立起不同規模大小的PACS。現根據我院PACS的建立、應用及維護方面的一些體會供同行參考。
1 建立PACS
建立PACS首先要規劃建立規模的大小:根據醫院影像科室情況和資金分析是建立全院的PACS還是影像科室內部的PACS,由于PACS核心軟件由工作流服務(Work Flow)和數據庫服務(Data Flow)兩大部分組成,工作流服務主要負責PACS網絡的所有數據的管理與控制,數據庫服務提供醫學影像文件的歸檔、索引和查詢,還能與醫院信息系統(HIS)、醫療放射信息系統(RIS)、臨床信息系統(LIS)進行數據交換。因而建立PACS還要根據每天影像設備產生的數據量的大小,患者量少、數據量小的影像科室可以建立簡單小型的PACS,僅用1臺服務器安裝一套PACS軟件運行;而患者量大、數據量大的影像科室就必須建立大型的PACS,將工作流服務和數據流服務分別安裝在2臺服務器上同時運行并發處理來獲得較快的數據處理速度,避免數據傳輸高峰期間傳輸時間長和丟失數據現象。PACS的組成也分硬件和軟件:硬件包括影像設備、計算機網絡、服務器,軟件有實現圖像存儲、后處理、瀏覽、打印等功能軟件。建立PACS的資金投入大部分都在軟件上。
建立PACS有3種方式:醫院自己開發軟件建立PACS;醫院與軟件廠商合作;醫院直接購買廠商軟件建立PACS。自己能開發軟件建立PACS的醫院不多,直接購買廠商軟件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一般都選擇醫院與軟件廠商合作共同開發建立適合醫院現狀和發展的PACS。
PACS建立的前提條件:(1)醫學影像設備產生的是標準的DICOM(Digital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3.0格式圖像;(2)根據數據流量建立實用的計算機網絡;(3)在服務器上安裝PACS的相關應用軟件。早期的醫療設備由于設備產生的數字圖像格式都是由各個設備生產廠商自己確定的專有格式,需用廠商的轉接卡轉換成DICOM3.0格式標準來實現。目前的醫療設備產生的數字影像基本上都支持DICOM3.0這一標準,第一個條件基本都可以滿足。建立計算機網絡有很大的伸縮空間,必須事先統計出數據流量大小,超過最大數據流量太多的網絡顯得浪費;不滿足最大數據流量的網絡又會出現高峰期網絡阻塞,造成PACS工作不穩定。PACS建立后會根據醫院發展的需要,不斷擴展升級軟硬件,同時醫院的工作會越來越依賴PACS,因此一定要選擇具有很強的PACS軟件研發能力、軟件運行穩定、能長期合作的PACS軟件廠商。
建立PACS的同時最好同時建立放射信息系統(RIS,Radiologist Information System),患者的個人信息、檢查和報告信息都用RIS保存。RIS與PACS還要實現無縫連接,相互關聯。其作用在于:操作影像設備檢查患者時,登記患者信息能直接從RIS調入,避免重復登記,保持PACS和RIS的一致性;診斷醫師在用RIS出診斷報告時能直接從PACS調閱出對應的圖像瀏覽,從PACS的DICOM圖像瀏覽軟件瀏覽圖像時能直接調閱出對應的診斷報告。
建立PACS注意事項:(1)服務器存儲容量大小:根據檢查產生的數據量及需要在線瀏覽時間估算出存儲容量大小。容量太小不方便查詢,太大顯得浪費,畢竟同樣配置的計算機硬件價格會越來越便宜,目前在線存儲設備主要采用磁盤陣列。(2)數據離線保存的方式:可刻錄成CD光盤、DVD光盤和保存到磁帶。這3種方式保存的數據容量從前往后逐漸增大,PACS使用的軟件也有很大的區別。常規用光盤刻錄機刻錄DVD光盤永久保存,數據的查詢檢索和管理比較方便。數據量大也可選擇磁帶。(3)PACS連接的工作站科室自己是否能擴展:PACS在功能上肯定是可以擴展的,但很多廠家把工作站運行程序的一部分寫在了硬件狗上,必須插上硬件狗工作站才能運行。
2 應用PACS
PACS建立后診斷醫師通過計算機網絡用PACS圖像瀏覽工作站直接在顯示器上看圖寫診斷報告,能快速的為臨床科室提供影像資料和診斷報告,同時還可以避免很多重復勞動,減少人為差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同時調閱各種檢查設備的圖像觀看,同一幅圖像還可以使用不同的窗寬窗位獲得不同角度的影像信息,減少圖像重拍的次數,診斷醫師在顯示器上觀看的是信息無丟失的原始圖像,可以更好的發現早期病灶和微小病灶,能更好的為臨床服務。影像科室可實現全數字化,所有患者的檢查資料傳入PACS實現永久數字化保存,與傳統的保存方式相比節省存儲空間,長時間保存圖像質量不會下降,臨床病例的收集和資料的查閱變得異常方便,實現計算機網絡辦公改善了工作環境,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為醫院實現規范化管理、進行質量控制創造條件。 在教學方面PACS的數字化圖片教學與傳統的膠片相比更加生動、形象、方便,能讓學生接收更多的影像信息。影像科室內部的PACS只是數字化醫院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一部分,其它系統還有:醫院信息系統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放射信息系統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和臨檢信息系統LIS(laborary information system) 等。PACS作為醫院局域網上運行的系統之一,還應該與其它信息系統完全融合、進行數據交換,實現整個醫院數字化、網絡化。簡化操作流程,方便管理,提高全院的工作效率,降低醫院的運行成本。
隨著廣域網的實現,在建立數字化醫院的基礎上還能組建跨地區的PACS,即遠程放射系統,通過因特網進行遠程診斷,提供遠程協助,帶動整個地區的影像學發展。
3 維護PACS
從與其他周邊醫院交流的情況來看很多廠家的PACS硬件和軟件都出現過故障,我院PACS方面故障有:影像檢查設備、網絡交換機、光纖收發器、服務器風扇、計算機、服務器管理軟件、工作站軟件等,一般來說小型硬件設備出現故障無法維修就直接更換,例如網絡交換機、光纖收發器、服務器風扇等。而大型檢查設備維修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生產設備廠家,畢竟很多時候用戶工程師查出故障卻苦于沒有備件替換。在軟件方面容易出現工作站與PACS服務器不能互通信息,這種現象有時是工作站設置被更改,有時是網絡物理連接中斷,但多數情況下是PACS服務器運行異常。嚴重時由于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服務器停止運行,要恢復只有重新安裝PACS軟件,而已經保存的數據資料能否正常使用還得依賴于PACS軟件已生成的數據庫,這就使得PACS服務器數據庫的備份和恢復變得異常重要,因此在數據庫備份方面除了將數據庫備份到服務器上外還必須定期備份數據庫到其他安全的設備上以防萬一。
PACS的維護是一個異常復雜、艱巨的工作,特別是在大型醫院,PACS停止運行會打亂整個影像科的工作流程,造成科室工作混亂,同時還會影響到臨床工作的開展,因此PACS出現故障后必須快速排除,這就要求維護工作人員具有很高的業務水平,能快速定位出現故障的環節并能成功排除故障。我認為從事PACS的維護工作人員最好能參與影像科室PACS的前期籌建、安裝、調試、熟悉影像科室的工作流程,同時能參與PACS廠家的一些培訓,在工作中善于總結經驗,這對快速排除PACS的軟硬件故障很有幫助。
關鍵詞:醫院信息管理系統 構建 作用
醫院和醫療機構的管理是一項涉及面廣,操作要求高的系統工程。這其中不僅包括了日常的醫療和護理功能性項目,也涉及到醫技、藥劑和設備等方便開展日常功能的輔項目,甚至也會涵蓋科研和行政后后勤管理等各個方面。完善的、成熟的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可以使得各個部門的管理和日常工作規范化、標準化。這很明顯地會促使醫院各項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得到提升。
1、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組成
從系統論和信息論的角度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層次模型來描述其基本組成。第一個層次是用戶層;第二個層次是用戶實際使用的終端,可根據用戶的應用作業給以不同功能的終端(如無盤或有盤微機、多媒體微機、圖形工作站等);第三個層次被稱為應用環境,也就是醫院信息系統的硬件和系統軟件提供給用戶應用時的各種裝置的混合體,諸如窗口操作、屏幕表格處理、鍵盤上的功能鍵、打印工具、輔助設備等;第四個層次是應用程序或醫院信息系統的子系統,在這個層次,用戶得以進入醫院信息系統的應用程序,完成相關的功能;第五個層次是數據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簡稱DBMS),它實施來自下設層次對數據庫的要求,應用層次的所有應用程序都可以與DBMS通信并訪問數據庫,數據庫中的所有數據也能被各種應用程序訪問、共享,并符合一致性的要求;第六個層次是實在的數據庫,大量存儲著醫院各部門有關管理、患者診療等各類數據,這些數據來自用戶、應用程序并通過DBMS而獲得。
2、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
2.1 門診管理系統
門診劃價收費系統是門診管理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劃價和收費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過程,操作員錄入處方,系統自動劃價,打印收據清單,從而減少患者的排隊劃價次數,縮短病人就診時間,系統可以實時動態調整價格,堵塞人為造成的收費漏洞,使患者感到放心。
門診管理系統采用以病人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患者就診環節為軸線,使病人掛號,就診,交費,取藥的活動在統一的信息資源平臺上連成一個整體,實現門診治療單,化驗單,檢查單的計算機網絡化,極大地提高了醫療就診的效率。
門診管理系統提供門診信息的查詢和統計功能,支持醫院財務部門的經濟核算,財務信息的查詢,統計,分析和報表。使醫院對本院的經濟財務狀況有了詳盡全面的掌握。
2.2 住院護理信息管理系統
住院護理信息系統分為兩個組成部分,患者入出院結算系統患者在院護理信息記錄系統。患者入出院系統,包括住院病人的入院,押金的繳納,病人的轉科,醫療費用的續交,出院患者費用的結算,費用發票的打印等一系列的流程。在計算機數據庫系統的強力支持下,得以高效無差錯的實現。極大地方便了患者的診療和醫院的管理。
護理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在院病人的床位管理,患者診療項目費用的記錄,一日患者費用清單的生成,開接單醫師工作量的統計,患者檢驗單的打印等功能,系統通過對住院病人動態的準確管理,住院費用的及時核算,增加了醫院對患者的透明力度,提高了醫院系統的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加快了臨床科室的病床周轉率。杜絕了病人漏費和欠費現象。系統數據庫采用海量大容量存儲,提供計算機系統建成到現在所有記錄信息的明細查詢和分析
2.3 藥品信息管理系統
藥品管理系統包括,門診中西藥房的庫存賬目管理,住院中西藥房的庫存賬目管理,中西藥庫庫存賬目管理。實行藥庫,藥房二級核算管理,通過物流和資金流的并行管理,實現統一的價格管理和采購分析。并提供各類藥品的統計數據和實時分析,,減少庫存藥品的資金占用,防止藥品過期和流失現象。提高了醫院的經濟效益。
2.4 物資衛生材料管理系統
物質衛材管理系統包括,消耗材料的管理,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固定資產的管理。系統提供符合財會制度的規范管理,接受科室物資衛生材料的申請和領取,統計各個科室物資衛材的消耗情況,計算機網絡化的管理全面取代原有帳務管理。并建立完整的醫療固定資產檔案,提供醫療設備的動態數據分析。
2.5 病案信息管理系統
病案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完成病案首頁數據的登錄,存儲,檢索和查詢;病案的入庫,出庫,借閱,方便了病人對病案的打印和復印。
2.6 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
臨床檢驗信息系統的功能包括:檢驗單申請的輸入,當病人需要進行各種檢驗時,醫生能夠根據需要化驗的項目在計算機上選擇,然后生成申請單,通過網絡傳輸到檢驗科室。檢驗科在采集樣本時從計算機中調出檢驗申請單,對檢驗項目進行編號,通過計算機打印出條形碼,將條形碼貼在試管上。自動分析儀對檢驗樣本進行處理,將結果傳回計算機。計算機將上述檢驗申請和結果記錄下來,作為檢驗科的工作登記記錄,收費處也根據這些記錄進行劃價處理,并把檢驗結果打印出來交給患者。計算機通過網絡將檢驗結果傳輸到門診醫生診療室,供門診醫生查看患者檢驗結果進行診療。
2.7 臨床影像信息管理系統
醫學影像(PACS)信息一般包括6類數據,(1)定性結果,如一般的定性檢查;(2)數值型結果,如血壓,體溫,各種檢驗結果;(3)文字結果,如病理檢查報告,心電圖檢查報告,超聲檢查報告等;(4)圖形結果,如心腦電圖等;(5)圖像結果,如X光片,CT片,核磁共振片等;(6)動態圖像結果,如血管造影檢查記錄,內窺鏡檢查記錄等。由于醫學影像數據比一般文字信息數據量大幾個數量級,所以影像的存貯,傳輸,顯示都與一般文字信息的處理有很大的區別。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通用計算機的設備性能越來越強,醫院可用較小的投資來建立一個功能強大,能滿足絕大部分臨床需要的醫學影像系統。系統建成后,醫院的影像檢查設備可以和計算機管理系統聯網,臨床醫師可以在每一個病房中使用聯網的計算機顯示出所需的圖像,包括CT圖像,X光圖像,核磁共振圖像,超聲圖像,內窺鏡圖像,病理切片和電鏡圖像,血管造影圖像等。
2.8 電子病歷,醫囑信息管理系統
電子病歷,主要以建立病歷模板為主要內容,臨床醫生在每天書寫病歷的過程中,可以重復地調用模板,進行修改來生成新的需要的病歷,減少了醫生重復內容的多次輸入。和過去手工書寫病歷相比,極大地提高了醫生書寫病歷的效率,把醫生從每天繁重的書寫工作中解放出來。
醫囑系統的主要作用是自動生成藥療單,治療單,護理醫囑,膳食醫囑等處置單,通過計算機網絡把醫生開列的醫囑傳輸至科室護理站,由護士根據醫囑內容執行并把執行情況在計算機上記錄下來。
3、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在醫院管理中的作用
3.1 正確無誤的綜合信息統計分析是醫院領導管理部門的決策依據
醫院醫療信息通常包括,患者的流動情況,住院科室病床的周轉和使用情況,患者在院的診療情況等,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一定時期內醫院的患者收治情況,病人的人員結構情況,同時從管理上,掌握了目前醫院的治療水平高低和病種分布信息。經過統計和計算,院領導和職能部門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和數據作出一系列相應的調整,出臺一些適應當前情況的政策,使醫院在收治上適應病人分布,在經費上減少流失和浪費,藥品采購上少占資金,技術力量調整上漸趨合理。
3.2 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學,總結經驗,提高醫療質量的最好資料
病案是患者在住院期間全部檢查治療過程的真實記錄,病案信息的管理既為科研教學提供了原始的信息資料,又為醫療質量的控制提供依據,同時反映了醫療質量水平的高低。
3.3 影像信息管理系統是醫院科研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影像信息是通過錄像,照片,幻燈片以及多媒體技術作為信息媒體存儲的醫學信息,它既有醫院重大改革的現場記錄,也有特殊病例的治療記載,還有科研論文的精辟總結,它在促進醫院建設和科研指導上發揮著十分重大的作用。
4、結語
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是醫療管理數字化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使醫療信息管理實現了完全數字化、管理規范化的目標。操作方便,查詢、統計信息快捷,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必將對數字化醫院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仝選甫,王海東.醫院信息系統(HIS)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3(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