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31: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治理水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企業;積極環境行為;層次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2-0157-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27
企業積極的環境行為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不推卸社會賦予它的環境責任,主要表現為不違反環境法律法規,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嚴格執行排污標準;二是主動承擔超越環境法規以上的環境責任,主要形式是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來進一步降低排污量,提高環境治理水平。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出于對環境壓力的積極反應,即,積極的環境行為可以有效的規避政策風險和社區壓力,降低成本;一是出于對積極環境行為市場收益的期望,即,通過市場對積極環境行為的認同而獲得回報。
1 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目標層次
外部性理論認為,環境污染會給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帶來非意愿接受的成本。污染產生企業為消除或者彌補這個非意愿接受成本的行為,一般被稱為“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在“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中,企業目標與社會目標會發生偏離。因為企業治理環境污染或者補償環境污染對第三方帶來的損害時,它的支付意愿小于整個非意愿接受成本。這是由企業的最優污染控制模型決定的。在模型中,環境污染給第三方帶來非意愿接受的成本是可以確定。而污染治理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污染治理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這就決定了污染治理存在一個最優的水平。很顯然,這個最優的污染治理水平小于完全治理的水平。那么,無論如何,環境污染給第三方帶來非意愿接受的成本都是無法完全彌補的。
同時,由于企業的污染治理的邊際收益小于社會在污染治理中的邊際收益,所以,企業的污染治理最優水平小于社會的污染治理最優水平。所以,企業積極的環境行為至少有三個目標層次:第一,實現企業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第二,實現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第三,實現污染的完全治理,即零排放。
圖1描述了最優污染控制水平下的企業環境行為目標層次。圖中橫軸代表污染控制量,縱軸描述了污染控制的邊際收益與引致的邊際成本;圖中的MC線代表污染控制的邊際成本,邊際成本線向右上方傾斜反映了污染控制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MPB線代表污染控制的私人邊際收益,MSB線代表污染控制的社會邊際收益,MPB和MSB線向右下方傾斜反映了污染治理的邊際收益的遞減特征。MSB線高于MPB線表明,污染治理在實現負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中,社會所獲得的收益要高于排污者的私人收益。
P點和E點分別為污染控制私人邊際收益、社會邊際收益與污染控制邊際成本的交點。P點和E點在橫軸上對應的C點和D點則分別為私人最優污染控制量、社會最優污染控制量。那么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第一個層次則為OC段的污染控制行為,第二個層次則為CD段的污染控制行為,第三個層次則為DB段的污染控制行為。
短期來看,由于技術水平是給定的,故企業目前的最低污染水平是確定的。長期來看,受益于技術創新和技術變遷,企業的最低污染水平是不斷的趨于降低的動態變化過程。受益于技術進步,污染的邊際治理成本是較低的,OA的傾斜程度會降低,所以長期來看,私人最優污染控制水平與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都會呈現向右移動的趨勢,即最優污染控制水平會不斷的提高。但即使如此,在可見的將來,仍然有一部分的污染治理是得不償失的,即AEB的區域將長期存在。
2 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行為層次
根據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目標層次,企業積極環境行為起碼有三個行為層次。在不同的層次下,企業環境行為的成本和收益是有差異的,企業對待環境治理的態度也有所不同。由于污染控制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所以從私人最優控污量到社會最優控污量,再到完全污染控制,企業所要投入的污染控制成本是遞增的,故,企業在實現這三個污染控制目標時,其動力是逐步降低的。
第一層次,企業私人最優污染控制水平內的污染治理,這個層次企業污染治理水平將停留在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和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處,故此層次中,企業治理環境可以獲得收益的,比如循環經濟,廢物利用。這一層次,我們稱之為循環經濟層次。第二層次,企業在私人最優污染控制水平與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之間的污染治理,在這個層次,污染治理水平將停留在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和社會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處,故此層次中,企業治理環境要付出超越其收益的成本,但這個成本被社會所吸收,就整個社會來講,此時的污染治理仍然是有利可圖的。因此,有必要通過利益調整機制,使其他主體一起承擔環境成本的。這一層次,我們稱之為利益調配層次。第三層次,在現行技術條件下,超越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的污染治理,在這個層次,污染治理水平將超越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和社會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交點,直至達到零排放的水平,故此層次中,企業必須以犧牲環境來獲取利潤的,企業治理環境反而是得不償失的。這一層次,我們稱之為非此即彼層次。
2.1 循環經濟層次
在這一層次,企業將一直治理環境直到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和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企業可以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企業在環境治理中的邊際收益為正,企業可以在環境治理中獲得收益,也就是圖1中OC段的污染控制可以獲得OPF區域的全部收益。這種特征符合循環經濟的特點,因為“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本質上就是利用廢物的再生利用促進資源的持久利用。降低企業環境治理成本,提高企業環境治理受益是循環經濟的典型特征。而且這種收益是一種顯性的,并能在財務上直接表現的收益。所以,企業對這一層次的環境治理往往具有很大的積極性。
實際上,就微觀層次上來說,許多企業由于技術水平限制,循環經濟水平往往不能達到最優。而在中觀或宏觀層次,在產業鏈內或不同產業之間,由于存在環境資源市場的不完善,市場資源配置水平局限,循環經濟在市場上的應用水平仍然不能達到最優水平。事實上,目前企業的環境行為事實上并未獲得圖1中OPF的全部收益。
2.2 利益調配層次
在這一層次,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將實現從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相等到和社會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的跨越,企業治理環境將會獲得圖1中PECD區域的社會福利收益。在企業循環經濟達到理想水平后,即企業獲得循環經濟層次的全部收益后,企業將不會超越循環經濟層次進行下一環節的污染治理。此時的污染治理就是如圖1中CD段的污染控制,因為此時的污染治理雖然能夠使社會福利增加,但是企業卻是得不償失的。此時,要使企業積極治理環境就必須通過利益調配機制彌補企業在這一層次的環境治理中所支付的超越收益的成本,也就是圖1中PEM區域。實際上,圖1中PECD區域作為整個社會環境治理的收益,往往是由企業虧本墊付PEM治理成本獲得的。
可以說,利益調配機制是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環境政策設計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即企業治理環境要付出超越收益的成本,但是可以通過利益調整機制,使其他主體一起承擔環境成本的,就像十七大報告所說,把環境責任要落實到政府、企業、每一個家庭和個人。
這個利益調配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應用環境政策工具,使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能夠為政府所承擔。如排污稅費就可能因為所銷售產品的彈性差異,不同程度上被企業轉嫁給消費者。而環境治理補貼則是典型的政府輔助承擔環境治理成本的方式。當然,要使企業環境治理成本為大家所分擔需要設計一整套的環境政策工具體系,以界定企業、居民、政府所要承擔的比例和范圍。
二是,理順企業環境治理與企業市場收益之間的傳導機制,建立積極治理環境能夠獲取市場認同、擴大市場占有的良性機制,從而使企業治理環境成本,通過居民市場行為對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承認,以對該成本進行補償。這要求最大程度的消除市場上環境信息的不對稱,廣泛使用各種環境信息工具,使居民能夠明確分辨綠色企業,并通過購買綠色產品來實現對企業環境治理的回報。
2.3 非此即彼層次
在這一層次,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將實現從社會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到零排放的跨越。為實現污染零排放,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將大于社會污染治理的邊際收益。實際上,在超越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的環境治理中,治理環境除了產生新的損失以外,社會福利不會有任何增加。此時的污染治理是超越帕雷托最優水平的。唯一辦法就是降低污染產生水平。因為,此時,企業盈利與環境保護處于非此即彼的尖銳矛盾中,二者只能選其一,即無論采取何種方法,都無法使企業生產所得的收益大于其破壞環境后修護的成本,也就是圖1中DB段的污染控制將導致AEB區域的社會福利損失。這一部分的生產實際上是達到帕雷托最優之后的過度生產。不同的是,企業通過破壞環境獲得了小于環境價值本身的收益。這往往和企業技術規模和技術水平有關,而環境政策無法使環境損害計入企業成本是導致這類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
從企業內部微觀上看,企業內部不同的生產線,往往技術級別也是有層次的。企業積極環境行為就是關閉落后生產線,進行產業升級。最后還是要逐步淘汰能耗高、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這時的環境政策要建立各類標準,指導有關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及先進的節能技術標準,改造落后的生產工藝;在計量方面,幫助企業加強能源計量工作,建立計量檢測體系。
而從企業外部宏觀上看,市場上的企業,技術從高到低也是有排列的。最低等技術級別的污染企業要逐步淘汰。如小造紙、小化工、小釀造、小制革、小電鍍等“五小”企業往往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生產工藝相對落后的企業。我國大量關停并轉“五小”貫徹的就是這個思路。對于整個市場來說,這實際上是在促進行業升級,加強和鼓勵企業技術創新。
可以說,我們所有的針對企業的環境政策工具也應該依以上三個層次,分別進行。針對循環經濟層次,就應該通過政策引導,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政策環境和支持。而針對利益調配層次,就應該廣泛應用各類環境政策工具,設計一整套利益調配機制,使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能夠被社會力量所分擔。正對非此即彼層次,則應該廣泛使用禁令,禁止企業生產,企業為環境讓路。
3 針對企業積極環境行為層次的配套政策
要設計出促進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環境政策,就必須從企業經濟環境行為的層次出發,針對各個層次環境行為的特點制定合宜的環境政策。
3.1 循環經濟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
對于循環經濟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更多的是依靠政策引導和政策激勵。因為循環經濟實際上是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擴大企業經濟收益的。目前,企業無法完全獲得圖1中OPF的全部收益,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在國家層次的循環經濟政策支持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資源環境的產權和價格體系不完善,不能有效的激勵循環經濟市場上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就要求,進一步通過制定更多的循環經濟政策和法規,并創造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可以有力的促進循環經濟在微觀、中觀、宏觀層次上的全面發展。
3.1.1 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推進循環經濟的法規制度
第一、修訂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思想和適應循環經濟實踐的需要。第二、制定有關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抓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和《資源綜合利用條例》。第三、建立具體資源再生行業(如家用電器、建筑材料、包裝物品等)法律。
3.1.2 加大經濟激勵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第一、資源環境產權和價格體系。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第二、綠色財政稅收信貸投資制度。
3.1.3 制定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經濟布局
第一、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第二、優化經濟布局,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
3.2 利益調配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
利益調配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是整個環境政策設計的重點。在這一層次中,企業要達到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就必須付出圖1中PEM區域的全部損失,而企業的該損失恰恰是整個社會福利的增加。利益調配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相關的環境政策設計使政府和居民分擔企業在PEM區域的全部或部分損失。這就需要在該環境政策體系下,企業通過積極環境行為既降低規制風險、獲得政府補償,又在市場上獲得公眾消費者的回報。我們認為這一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仍然需要三個方面的努力:命令――控制式工具、激勵性政策工具和信息工具。
3.2.1 命令――控制式工具的固定威懾和規制預期
如果命令――控制式工具缺失,許多企業的最優策略是不進行積極的環境治理。因為企業對環境政策的感受是具有異質性的,企業減污的成本是不確定的。如果企業的排污控制失去了政府的壓力,而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夠理性、敏銳的感受到其他政策激勵并去努力實現的。同時,穩定的規制的預期,可以使企業根據現有的以及預期未來的環境規制水平做出最有利于實現贏利目標的資源配置。
3.2.2 合理的使用補貼
補貼政策是典型的實現利益在分配的環境政策。在圖1中表現為,政府將PEM區域的社會收益部分的返還給企業,以彌補企業達到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后的負收益。在宏觀層面上,給予環保產業、生態治理或生態建設產業適當的補貼或采取減免稅,能有效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適當的政府補貼有利于增強環保企業的競爭能力,擴大產業的示范性影響。在微觀層面上,政府以補貼形式資助企業改進生產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安裝排污設施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分擔污染治理成本。
3.2.3 利用環境稅費的再分配功能
環境稅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商品價格彈性較低時,企業可以通過產品價格將環境稅費轉嫁給消費者,從而彌補其在圖1中PEM區域的部分甚至全部損失。在商品價格彈性較低時,消費者作為稅費的主要負擔者很難抵制這類政策生產者轉嫁成本就相對較為容易,這是因為即使生產者提價,消費者由于選擇替代品的余地很小,或即使有替代品,由于轉移成本很高也會導致消費者不得不承受較高的價格。所以,消費者對稅費政策的態度取決于企業轉嫁成本的難易程度。可以考慮,在商品價格彈性為中性的行業實施環境稅費政策,讓消費者適當分擔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可以一定程度提高企業進行環境治理的積極性。
3.2.4 利用信息工具,促進居民分擔環境治理成本
隨著居民環境偏好的日益壯大,居民愿意為環境治理和改善支付“溢價”。 也就是說,居民愿意為環境聲譽良好的企業支付在圖1中PEM區域的部分甚至全部損失。一個完全信息的市場條件下,企業的排污指數和企業的產品是搭配出售的。企業的積極環境行為可以直接提高產品的價格,從而彌補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信息工具的廣泛使用可以消除居民了解企業環境狀況的信息障礙,從而使積極環境行為的企業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從而的市場上獲得公眾消費者的回報。幾種常見的環境信息工具包括:環境信息公開、標簽、環境聽證等應該廣泛的推行和使用。
3.3 非此即彼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
在這一層次,企業生產與環境之間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企業進行環境治理只會產生圖1中AEB區域的社會福利損失。此時,已不存在一種機制來調整二者之間的矛盾使社會福利最優,也即,在現行技術背景下,企業的生產除非犧牲環境,已無法創造價值。這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停止生產,并逐漸淘汰該類企業。就整個社會來說,產業結構越粗放,技術水平越低,則圖1中DB的距離越長,AEB區域越大,環境污染則越嚴重。這一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相關政策設計縮短圖1中DB的距離,縮小AEB的區域,其具體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3.1 命令――控制式工具循序漸進的嚴格
非此即彼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主要是依靠命令――控制式工具。這就要求大量使用標準、禁令、(不可交易的)許可證或配額、分區、責任等工具,并逐步嚴格起來。命令――控制式工具循序漸進的嚴格,使企業確信政府會進行越來越嚴厲的規制,從而使企業放心大膽地進行積極的環境治理。不僅要對企業治理污染或生產采用的技術做出詳細規定,而且對污染企業的產量、排污量或排污強度也要實行限制。通過大量的技術標準的設立,各種認證體系的設立,嚴格執行禁令和配額,限制低技術市場準入,完善污染責任負擔的法律法規制度,降低低技術層次企業和生產線的生存空間,實現圖1中B點向D點靠攏,縮短DB的距離,縮小AEB的區域,從而降低社會整體污染水平。
3.3.2 引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要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加快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建設形成以節能、節材、節水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實現圖1中B點向D點靠攏,縮短DB的距離,縮小AEB的區域,從而降低社會整體污染水平。
3.3.3 開發建立技術支撐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
同時,通過開發建立技術支撐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提高企業的環境技術水平,降低企業控污成本,實現社會最優控污水平,即圖1中的D點向B點靠攏。從而減少社會整體污染水平。這要求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開發環境技術支撐體系。第二、建立健全環境技術信息咨詢支持服務系統。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Johnstone 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Corporate Behaviour [M]. Elgar: Cheltenham,2007.
[2]Hontou V, Diakoulaki D, Papagiannakis L. A Multicriterion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4(1): 28-41.
[3]Bauman Y. FreeMarket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 A Closer Look at the Case of Pollution Control. [OL]省略/yoram/research/maxincent.pdf [28 May 2007].
[4]Kusku F. From Necessity to Responsibility: Evidence for Corporate Envir onmental Citizenship Activities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ies Perspective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4(2): 74-87. DOI: 10.1002/csr.119.
[5]Salzmann O, IonescuSomers A, Steger U. The Enterprises Case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Option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 23(1): 27-36. DOI: 10.1016/j.emj.2004.12.007.
[6]Vatn A. Rationality, Institu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 5(2): 203-217. DOI: 10.1016/j.ecolecon.2004.12.001.
[7]Becker R A. Pollution Abatement Manufacture by U.S. Manufacturing Plants: Do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Matter? [J].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04,3(2): 1-23.
[8]Child J, Tsai T. The Dynamic Between Firms'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in Emergin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Taiwa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5, 42(1): 95-125.
[9]Clark M.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Research: Informing Environmental Policy[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5, 16:422-431.
[10]Collins L, Usher S. Project PASCALEA-public and Stakeholder Consultation in Developing High Profil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 11: 95-102.
Hierarchy on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 and the Policy
ZHU Qing YU Ruixiang LIU Jiangyi YU Yu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ety. Enterprise having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the aim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Because the enterprises have three hierarchical objectives in the choice i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namely: the optimal level of pollution control of enterprises, the optimal level of pollution control of society and complete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differs in each hierarchical objective. Enterprises have three hierarchal behaviors in a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namely: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and alternative choice,i.e. enterprises choosing either to controlpollution,protect environment or to pursue economic profit,the latter choice leading to punishment from governments or even closing down of enterprises. Every hierarchal behavior corresponds with related hierarchical objective. Hierarchica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ffers in the driving force of behavior
【關鍵詞】社會治安 防控體系 社會治理 立體化
構建立體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黨的十提出的重要社會治理目標,對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至關重要。作為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環節,通過強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可以夯實社會發展基礎,為經濟社會層次的不斷提升提供基本的治安保障。從體系建設內容來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是一個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不斷整合資源,優化管理體系,推動整個體系的完善。
一、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理論簡析
對于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從不同視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論結論與基礎,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作為一種警務工作系統,是整合警務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形式,是一種治安性防控體系。此外,還有學者認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一種社會治理體系,是一種高效科學的管理機制。基于此,通過理論總結,不管如何界定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都含有一些必然要素,就是構建相應的治理體系,通過整合社會治理要素,實現社會治安防控目標,其價值與意義就在于保障社會的平穩、安全運轉。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過程中,公安機關是主體力量,發揮著支柱性的核心作用,在整合資源,優化管理體系過程中,具有主導性作用,是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核心與關鍵。
二、社會治安防控w系的定位
在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過程中,如何有效對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進行定位,是體系建設能否成功的關鍵。從理論視角來看,很多理論學者認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公安警務工作的一種特殊模式。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實踐工作中,也是主要依托公務警務力量,當時公安警務包攬體系建設工作的方式并不可取。從目標本質來看,公安警務的主要工作在于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由于公安警務工作力量有限,要想通過公安打擊犯罪的方式維護社會治安,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并不十分現實,同時存在很多局限性。基于此,要將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作為一個社會性的系統性工程,不斷整合相關資源,提升社會治理的綜合手段,通過社區、團體等多種平臺,不斷優化管理內容和管理體系,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水平的有效提升。在黨的十召開后,越來越強調社會綜合治理水平,提升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與科學化程度,基于此,開展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并不應當局限于公安警務工作當中,而是要構建管理系統,通過扁平化、矩陣式的管理方式,構建綜合管理體系,實現社會資源與力量的有效調動與整合,進一步優化整個工作體系。
三、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構成要素
(一)防控力量
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體系中,防控力量是基礎性要素,是開展體系建設的根本保障。在防控力量組成當中,政府公權力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公安警務、軍隊、國家安全機關及司法機關等,這是開展體系建設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治安強化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線。通過政府公權力制約的方式,可以有效實現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目標,為該體系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增強社會管理目標與手段的可預期化,提升綜合管理水平。
(二)防控目標
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中,防控目標是重要的要素。從體系建設長遠規劃來看,明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目標,對于優化工作體系,明確工作職責,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明確防控目標,也可以最大程度吸引社會力量,讓多種社會治理力量融入體系當中,實現綜合化、立體式的管理目標,推動社會管理與治安水平的不斷提升。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實踐中,要將社會公眾的利益訴求作為最基本的工作目標,讓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真正服務社會百姓,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安全運行。
四、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有效路徑
(一)探索多元體系建設路徑
在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過程中,要實現立體化管理目標,必須整合多種社會力量與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積極性。我國社會復雜,人口眾多,單純通過公安警務開展治安防控工作,一般都體現為事后處理,無法實現預先消除安全隱患。基于此,通過開展社會建設,引入社會治理力量,提升管理的綜合型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實踐中,要推進矩陣式和扁平式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治安防控中的作用,實現全社會治理模式。通過社會誠信建設與歷史記錄等模式,提升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層級,強化思想理念引導,實現綜合性建設目標。
(二)利用現代社會治安管理手段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開始與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深度融合。在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過程當中,要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從治安管理實踐來看,大數據思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大數據處理,可以及時發現并排查治安管理安全隱患。此外,隨著社會監控體系的不斷完善,也提升了治安管理的綜合水平,通過“天眼系統”建設,可以提升違法犯罪被發現并查處的幾率,提升違法犯罪成本,進而實現社會治安保障的目標。
結語:綜上所述,在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是開展社會與經濟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對于保障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同樣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創新管理理念,提升綜合管理水平,實現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綜合化和立體化管理,進而實現社會治理目標。
參考文獻:
[1]楊俊.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之基本內涵、運行模式和功能界定[J].學海,2012(3):134-139.
[2]劉金龍,李波,彭蕾等.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論要[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6,28(4):40-50.
關鍵詞:產業集群 治理績效 影響因素 模糊層次評價
引言
產業集群治理績效是指集群治理行為主體投入各自資源而實現的集群總體產出。產業集群治理績效的表現是多元的,包括經濟績效、社會績效、表層績效、潛在績效。但總體而言,產業集群治理績效涵蓋了經濟因素和制度因素兩個方面。從經濟因素看,集群治理績效直接表現為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水平,這也直接體現集群治理的最終目標,側重集群治理的產出;從制度因素看,集群治理績效指的是集群治理過程中治理機制、治理主體間關系的協調性,直接反映集群內部的互動合作、權力關系配置、機制適應性等的運行狀況,側重集群治理的過程。就二者關系而言,治理過程決定治理產出,它不僅影響集群當前的競爭力水平,還影響集群未來的競爭力水平。二者共同決定了產業集群治理的靜態和動態兩種屬性。
產業集群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產業集群治理績效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元的,應涵蓋集群治理的各個主體要素;評價客體即是集群治理績效水平;評價目標是集群治理績效的最大化,評價過程應該將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有機結合。以下本文對評價指標、評價模型和方法作進一步闡述。
(一)評價指標體系
本產業集群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兩個維度(產出和過程)設置。其中,關于競爭力的評價指標直接在現有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修正獲得,關于治理力的評價指標主要從集群善治的六個方面設計(易明、楊樹旺,2009),如表1所示。
(二)評價方法選擇
綜合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一般可分為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客觀評價的方法主要包括數據包絡分析方法、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灰色綜合評價法等,主觀評價的方法主要包括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等。鑒于產業集群治理績效評價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以及產業集群統計的現實狀況,綜合各種評價方法的優缺點,本文提出將模糊綜合評價法與層次分析法結合,綜合運用于對集群治理績效的評價。
實證分析
本文以湖北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為例,利用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法,結合本文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該集群治理績效進行初步評價。
(一)確定指標權重
指標權重的打分由湖北省信息產業廳主管信息產業規劃的政府行政人員給出(1-9分制),同時,征求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專家意見進行了修正。運用DPS統計數據處理軟件,計算出判斷矩陣。
(二)運用模糊層次綜合評判模型進行評估
經過專家評判,對應于評判集F={9,7,5,3,1}T,對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治理績效進行評判(評語加權系數為F={9,7,5,3,1}T),可以得到一系列評判矩陣。
以規模的權重模糊子集的計算為例:
A1=(0.2185,0.3835,0.1248,0.2732)
判斷矩陣為:
模糊判斷矩陣為:
同樣,可以計算出效益、市場、創新和功能的模糊判斷矩陣,分別為:
進而,可以得到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的評判矩陣為:
根據同樣的計算方法和步驟,可以得到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的治理力評判矩陣為:
最后,可以得到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治理績效的綜合評判矩陣為:
(三)綜合評價
根據綜合評判矩陣,結合評語系數矩陣F={9,7,5,3,1}T,可以計算出綜合評價值:
由表2可知,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治理績效屬于“很高“的隸屬度為43.21%,屬于“較高”的隸屬度為24.53%,屬于“一般的”隸屬度為31.2%,屬于“較低”的隸屬度為18.88%,屬于“很低”的隸屬度為0;綜合得分為7.4415分。
如果將競爭力和治理力放在同一個二維坐標軸上(坐標軸的橫軸和縱軸取值范圍為0-9),以兩個坐標軸的中間值為分界線,將坐標軸劃分為四個區間,可以更為清晰地看到集群競爭力和治理力的分布格局。經過計算,得到集群治理力的綜合得分為6.6733,治理力的綜合得分為7.702,二者的綜合點位于坐標軸的第Ⅰ象限(見圖1中的A點)。說明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治理力比較強,且比較均衡。
此外,就分指標而言,得分在7分以上的指標有21個(其中,區位優勢、年末行業協會違法案件占所在行政區域全部違法案件的比重、年末集群內知識侵權案件占所在行政區域全部違法案件的比重三項得分為9分),上述21項是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和治理力所在,也是決定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治理績效水平的關鍵因素,在今后的集群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重視這些優勢的鞏固和加強,使優勢更優。
得分最低的6項(得分均低于5分)分別為企業數量、年末員工數量、出口創匯總額、行業協會信息公開程度、行業協會社會責任履行程度、行業協會受理企業申訴效率,這些是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的不足之處,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著力培育和提升。
結論及建議
綜上所述,武漢光電子產業集群治理績效整體處于高的水平,集群競爭力和治理力比較強,且比較平衡。為了進一步保持、提升治理績效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利用國家批準建立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機遇,發揮區位優勢、區域品牌優勢、主導產業優勢,進一步提升武漢“光谷”的國際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企業入駐,同時加大力度扶持集群內中小企業成長。第二,相關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鼓勵研發的政策,出臺符合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技政策措施,創新區域科技政策體系。第三,完善集群內的中介服務組織,特別是要加強律師、公證、仲裁等法律中介組織和科技中介組織建設,提高中介組織服務能力。第四,強化武漢光谷激光行業協會的功能,提高行業協會的透明性和服務企業的能力;激光行業協會也要積極借鑒其他協會的成功經驗,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切實發揮服務功能、協調功能、監督職能。
參考文獻:
1.劉恒江,陳繼祥.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10)
2.Victor Gilsing.Cluster Governance:How Cluster Can Adapt and Renew Over Time[R].Paper Prepared for the DRUID PhD-Conference. Copenhagen,2000
3.俞可平.治理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Tichy,G. Cluster: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in M. Steiner. Cluster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London: Pion,Ltd,1998
論文關鍵詞:資源開發,外部性,可交易許可證,“庇古稅”,綜合治理
一.資源開發企業負外部性與制度需求
環境治理往往體現在對企業污染、排放的控制和處罰上,尤其側重在通過各種手段對污染“事中”和“事后”所帶來的負外部性進行治理。在我國自然資源開發中,因從事開發企業的“國有”屬性,其所帶來的負外部性往往難以如實反應在市場價格中,這也是資源開發企業缺乏經濟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如何運用現有政策手段對資源開發企業負外部性進行有效治理,便格外引人關注。
資源開發的產出既包括產出量和初級加工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也包括拉動地方就業以及地方相關產業發展所帶來的間接經濟效益。但是,礦產資源開采會造成尾礦堆積、礦井廢棄、資源枯竭,也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污染成本發生在市場交易之外,沒有被納入經濟決策中,便會造成社會損失,即資源開發存在負外部性(如圖1所示)。
由于供給代表生產的邊際成本,需求代表消費的邊際收益,而兩者都以內部決策為基礎,因此在資源開發市場上,可以將供給函數定義為邊際私人成本(MPC),將需求函數定義為邊際私人收益(MPB)。假設邊際外部成本(MEC)的函數為MEC=kQ“庇古稅”,即斜率為k時,該產業污染的邊際外部成本(MEC)是其產出的k倍(通常,k<1)。因此,考慮到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在其邊際私人成本(MPC)上增加邊際外部成本(MEC)來導出邊際社會成本(MSC)函數,即:MSC=MPC+MEC。
MSC曲線由MPC和MEC垂直加總得到,MSC和MSB的交點決定了效率均衡水平下的Pe和Qe。在不進行任何治理的情況下,資源開發企業的負外部性應為圖1中點狀陰影部分和灰色陰影部分之和,但因點狀陰影部分所產生的社會損失已由企業負擔,因此真正的社會福利凈損失為灰色陰影部分。為了達到資源配置的效率均衡,均衡點必須由E0轉移到Ee,而這個轉移過程,承擔資源開發功能的國有企業不會主動進行站。
為了能夠在整個社會實現公平的環境管理,應將對資源開發中的外部性補償落實到制度建設上,通過由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設計來避免社會福利被這類國有企業所侵吞,同時減少社會福利的凈損失。一般來說,治理環境的負外部性通常有強制性命令控制、可交易許可權和征收庇古稅等三種政策工具,但因資源型產業在區域經濟的獨特地位和其開發企業的國有屬性,導致某些常用的治理工具未必有效。
二.治理負外部性的政策工具解析
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均會針對環境破壞建立合理的收費制度與治理模式,某些以政府計劃、指令、管理為主要調控手段的國家和地區往往采用一些強制性手段,通過技術規制或設定排污標準來彌補市場失靈。如在捕魚、狩獵等領域,一般采取強制性的技術限制,禁止通過炸藥或氰化物來進行生物資源的獲取,也往往禁止使用照明或聲波儀器來吸引魚群和獸群(思德納,2005)。而在核工業、重化工業領域,政府也會通過制定某種水平的污染排放標準,若超過這一污染水平,企業就要面臨經濟或刑事處罰。
但對于資源開發企業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方法并不是很奏效:首先,對于規模不同的資源開發區域顯然不能通過統一的污染標準或開采標準來約束,而若進行差異性標準設定,則政策制定者無法具體而準確地了解企業每項運營的污染水平和社會成本,并為其分別制定污染標準;其次,政府制定政策所依據的大量經濟指標和數據需要經過數年統計才能完成,這種政策時滯使政府確定的治理目標往往偏離帕累托標準;最后,指令性控制只規定各個資源開發企業的最大開采水平“庇古稅”,而沒有將這種外部成本內部化,使這些國有產業成為制度的被動遵守者,其帶來的約束效應也遠高于激勵效應。因此,從長期來看,對于資源開發企業而言,政府指令性控制的控制成本較高,靈活性不夠,激勵作用有限,并不是彌補市場失靈、治理負外部性的持續有效的方法。
另一種常用的治理方法是側重于通過市場來解決環境問題,具體方法是明晰產權(Ronald Coase,1988)和建立可交易的許可證市場(John Dales,1968)。近年來,該方法在各國應用廣泛,John Dales最早建議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建立能夠出售水體“污染權”的機構,由地方政府根據企業的污染需求和成本狀況決定污染權的分配。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環保局也逐漸開始推行排污量交易計劃并逐漸在企業中付諸實施。除此之外,智利對圣地亞哥工業點源中的特殊污染物質、荷蘭對氮氧化物的排放、英國對碳排放等均先后運用可交易許可權進行負外部性治理。
通過建立交易許可證制度,政府對某個地區定出排污或消耗自然資源的最大限量,然后將污染權限以許可證的形式賦予企業或個人,同時允許相互之間進行交易,讓市場決定其價格。在交易之前,企業或個人會對治污投入進行核算,使排污減少。在此基礎之上,企業或個人可以將富余的“污染權”以高出治理投入的價格進行交易,從而獲取經濟效益,并起到激勵生產者控制污染的作用。其治理的機制如圖2所示。
在初始狀態下,均衡點為E1,在此處邊際社會成本(MSC)大于邊際私人成本(MPC),此時的負外部性會導致社會凈福利的損失(即圖中黑色部分面積)。若政府設定一個排放標準,使得邊際私人成本與許可證價格之和(MPC+Pt)、邊際社會成本、邊際收益三條曲線交于E2點。在E2點處,邊際社會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社會處于最優狀態。在該點,因資源開發而產生的負外部性為圖中點狀陰影部分加上黑色陰影部分,但企業所支付的成本為圖中點狀部分,因此可交易許可證制度并沒有完全使負外部性內部化。
盡管許可證交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治理負外部性,但對治理我國資源開發企業卻未必見效。首先,產權無法真正清晰界定,尤其是礦產、油田等資源開發污染的主要對象是海洋、土地、大氣等“庇古稅”,而沒有任何企業或個人有權利去分配這些公有資源,當然也沒有足夠的激勵機制去保護它。其次,與一般加工型企業不同,資源開發企業大多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其所開發資源的供給和需求在短期內往往呈剛性,致使許可證對某些亟需通過資源開發而獲得發展的地區,約束效果并不明顯。以許可證交易為主的外部性治理模式更適合應用于一般的排污型企業(如化工廠、冶煉廠等)或者是常見的污染源(如廢水排放、碳排放等)。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征收庇古稅。庇古認為,外部性導致社會資源不能達到最優配置,社會福利也就不能達到最大化,因此主張,針對負外部性對廠商征稅或收費,使之降低產量,從而達到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庇古,2006)站。
運用庇古稅對外部性治理,實質是治理成本的承擔問題,通過稅費的收取,限制這些企業的產出,并將征收的稅費應用于環境治理與生態補償,其治理機制如圖3所示。
在政府征稅之前,企業均衡點為E1。征稅之后,企業均衡點由E1變為E2。圖中AE1E2所組成的三角形為在E1均衡點處所導致的社會福利損失(此時邊際社會成本大于邊際收益,社會沒有達到最優狀態),在E2點處,企業生產所產生的負外部性為圖中點狀部分,而企業由于產生負外部性而支付的成本為圖中黑色部分加上點狀部分(大于點狀陰影部分),因此如果庇古稅征收得當,則可以將企業產生的負外部性完全內部化。
庇古手段存在兩個顯著問題,一是政府獲取企業外部性的信息成本問題,二是由征稅而引起的抑制產出問題。由于資源開發企業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在測定和了解這類國企的外部性時,所需的信息成本要遠低于一般私人企業,由此在國企設定并征收庇古稅時引起的交易成本較低。但另一方面,資源開發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獨特地位和營運方式,使得在其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重要,如果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所有資源開發企業征收庇古稅,那么對于小型的礦山、油田而言“庇古稅”,由征稅而帶來的抑制效應會使企業減少開采量甚至退出資源開發市場,這無疑不利于保護地方經濟。
三.資源開發負外部性治理的制度設計
綜上所述,由于資源開發型產業在資源占用、運營模式、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獨特原因,包括污染標準(指令性控制)、可交易許可證和庇古稅在內的幾種治理外部性的方法應用起來各有利弊。由于我國礦產資源和油氣資源星羅棋布,為了能夠有效地對因資源開發而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治理和補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那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負外部性成本較高的小型國有資源型企業(如那些功能單一、規模較小的稀有礦產資源或小型氣田)因征收庇古稅而制約區域經濟發展,我們設想,可以對資源開發的負外部性治理機制進行設計,綜合運用指令性控制與庇古稅(圖4)。對污染水平在污染標準之下的資源開發企業,考慮到區域發展因素而免征庇古稅,通過國家補貼或征收資源權利金的方式盡量對資源開發進行補償,而對污染水平在污染標準之上的企業,則依據其外部性成本征收庇古稅,使開發企業自行把污染量減小到污染控制成本等于不控制污染所繳納的排污稅的水平,激勵其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進行資源開發。
庇古稅結合排污標準的外部性內部化手段如圖4所示:市場的均衡點從E1移到E2點。在E2點,社會的福利水平達到最優。設定一個排污標準E(這個標準使得圖中AME2部分的面積與MBC部分的面積相等),資源開發企業污染水平在這個標準之下不征收庇古稅,而超過這個標準則開始征稅。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開發型企業所繳納的庇古稅稅額(ACDE2部分面積)剛好與由于其負外部性而造成的城市福利損失(BDE2面積)相等,從而使整個城市(社會)的福利水平實現帕累托標準,同時也有利于區域經濟和資源型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平狄克、魯賓菲爾德.微觀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第561-572頁。
[2]布魯斯·米切爾.資源與環境管理[M].商務印書館,2005,第534-553頁。
[3]托馬斯·思德納.環境與自然資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三聯書店,2006,第107-142頁。
[4]John Dales.Land, Water and Ownership[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8, (1):791-804.
[5]Ronald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 (3):1-44.
[6]阿瑟·庇古.福利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2006,第667-796頁。
現將政法系統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有關情況,作一簡要匯報。
自2月14日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開展以來,我們立即將市有關工作部署和要求向縣委主要領導作了匯報,縣委主要領導對此高度重視,要求縣委政法委要將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作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政法系統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增強政法干警執法為民的意識,全面加強執法規范化建設水平。按照要求,我們及時成立了全縣政法系統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組織領導機構,研究確定了落實上級部署要求的工作意見,組織召開了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動員會議,及時傳達了市委政法委關于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指示精神,深入分析了我縣政法隊伍的現狀,認真部署了下一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任務及措施。活動中,我們要求政法委員會委員及政法各單位的班子成員分別聯系一個基層單位,指導和了解其活動開展情況,推動活動的深入開展。政法各單位按照部署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將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制定實施方案,積極進行層層動員,迅速地啟動了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初步營造了加強法治理念教育,爭做規范執法標兵單位、爭當文明執法優秀干警的濃厚氛圍,為下一步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全市統一部署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堅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積極做好結合文章,推動活動的有效落實。一方面,把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與開展“雙創雙爭”活動相結合。原創:今年,圍繞落實省、市政法會議精神,我們突出政治強警、規范建警、從嚴治警,在全縣政法系統深入開展以創新執法規范機制、創新執法監督機制,爭做規范執法標兵單位、爭當文明執法優秀干警為主要內容的“雙創雙爭”活動,全面加強執法規范化建設,努力建設團結創新的領導班子、公正高效的執法群體、業務精通的政法干警、廉潔奉公的政法機關、社會滿意的政法隊伍。結合這一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將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作為其主要內容,并作為“爭做規范執法標兵單位、爭當文明執法優秀干警”的重要評比條件,有針對性地搞好學習教育,端正干警執法理念,積極引導政法單位及干警打造“精品案件”和“拔尖人才”,進一步增強政法干警爭第一、創一流的責任意識和精品意識,促進政法干警理論水平、業務素質和執法技能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把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與深入推進專項整改活動相結合。將干警執法理念、執法質量、執法服務方面問題的整改情況作為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重中之重,同落實,同整改,同檢查,使教育活動不走過場,落到實處。同時,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效果來檢驗、衡量政法干警的深入推進專項整改活動情況,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嚴格公正執法,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良好局面。
總之,我們將按照全市部署要求,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推動我縣政法隊伍建設水平再上新臺階。
自Oliver Sheldon1924年首次提出社會責任概念以來,社會責任問題一直受到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普遍關注。銀行業作為資金融通的樞紐,其策略導向在重新塑造商業活動與環境保護并行不悖的商業生態模式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決定了商業銀行必須要承擔社會責任。然而,近年來頻頻爆出上市銀行未能有效履行對股東、員工、客戶、政府等的社會責任(例如:摩根大通巨額虧損、巴克萊銀行操縱Libor、匯豐洗錢案等等),讓人不禁要問,如何才能促使上市銀行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呢?
Welford(2007)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與各利益相關方建立起價值創造關系,為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基礎。張兆國(2012)等認為,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關鍵在于建立起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適應的企業治理機制,要突破股東至上邏輯,建立起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適應的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在實證研究方面,現有的文獻已經從財務業績、制度壓力和制度環境等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綜上所述,現有的有關公司治理對社會責任影響的研究中,以規范研究為主,缺乏實證研究。基于此,本文運用中國15家上市銀行2008~2013年數據,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實證檢驗其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影響。本文首次綜合探討了各種內外部公司治理因素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影響,在理論上豐富了有關銀行業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文獻,在實踐中為促使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議。
一、研究設計
本文選取2008~2013年中國1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在剔除了樣本數據的缺失值和異常值之后,共得到85個研究樣本。本文使用的相關財務指標和控制變量數據均來自國泰君安數據庫(CSMAR數據庫,有關社會責任數據手工摘自各銀行披露的年度報告和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
(一)被解釋變量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能夠直接衡量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指標體系。以往的學者多采用社會貢獻率或者每股社會貢獻值指標來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然而以上指標存在著涉及的指標少、較粗、沒有考慮各個因素對社會貢獻值的影響程度、指標數據來源不統一等缺點。借鑒郭軍、張志暹(2008;2012)的研究,本文從上市銀行對其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結合銀行業自身的特點以及中國的國情,構建了一套衡量中國上市銀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最終,我們設計了含有股東、客戶、員工、政府、監管機構、環境等6個方面的一級指標和13個二級指標的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各項原始指標的計算過程參見表1。
借鑒徐泓和朱秀霞(2012)的做法,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將上文中構建的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多個指標所揭示的信息綜合為一個單一的指標。利用主成分方法,本文選定六個因子,它們累計解釋了原有變量總方差的84.54%。最后,我們用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計算六個因子得分的加權平均,從而得出每家銀行年度觀測值的社會責任指數,記為CSR。下文的實證分析中,本文將使用CSR來作為銀行社會績效的測度指標。
(二)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
解釋變量(公司治理變量)的定義參見表2。
控制變量。借鑒已有的研究,本文控制了盈利能力、公司規模、資產負債率、外部監事、社會責任委員會、上市地點等變量對社會責任的影響,控制變量的定義參見表2。
二、實證分析與結果
分析結果表3報告了公司治理與銀行社會責任的回歸結果。由表3可知:(1)實際控制人類別的回歸系數為負,但在常規置信水平上不顯著;(2)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顯著負相關;(3)第二至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顯著負相關,這可能是由于少數大股東的合謀效應超過了制約效應,從而不利于銀行承擔社會責任;(4)董事會規模和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顯著負相關;(5)董事會會議次數的回歸系數為負,但在常規置信水平上不顯著;(6)獨立董事占比的回歸系數為正,但在常規置信水平上不顯著,這是因為銀行業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其實很難得到保證,獨立董事很難保護弱勢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受股東的侵犯;(7)兩職兼任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顯著負相關;(8)高管現金報酬和高管持股的回歸系數分別顯著為正和為負,這表明對于銀行業來說,現金補償式的管理層報酬補償機制較股權激勵式的管理層報酬補償機制更加有利于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9)政府干預水平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10)法治水平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外部治理環境的改善對上市銀行的社會責任具有正面影響,且法治水平較政府干預水平的影響更為顯著。
在控制變量方面,COMM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社會責任委員會的設立并沒有促使上市銀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WBJS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外部監事作為相對獨立的監督機制,有利于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促使上市銀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對于社會責任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即當期公司治理因素對社會責任的影響可能要到以后期間才能體現出來。根據Jo和Harjoto(2012)的研究,我們用(t-1)年的公司治理變量代替t年的公司治理變量,而被解釋變量不變。結果發現前文的結論基本上還是成立的,只是變量CSHARE的回歸系數由原先的不顯著變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表明,考慮到公司治理因素的滯后作用后,實際控制人為國有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產生了負面影響,也即從長遠來看,實際控制人為國有將不利于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限于篇幅,本文沒有列出本部分的回歸結果。
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構建了一套衡量中國上市銀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首次以中國15家上市銀行2008~2013年的數據實證檢驗了各種內外部公司治理因素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影響。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具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實際控制人為國家從短期來看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無顯著影響,從長期來看將不利于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負相關;第二至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負相關,銀行少數大股東與第一大股東存在合謀效應,損害了中小股東和其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董事會規模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負相關;獨立董事占比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影響不顯著;當副董事長兼任銀行行長時,上市銀行將承擔更少的社會責任;現金補償式的管理層報酬補償機制較股權激勵式的管理層報酬補償機制更加有利于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政府干預對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具有負面影響;法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上市銀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委員會的設立并沒有促使上市銀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外部監事作為相對獨立的監督機制,有利于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促使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
為了改善中國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切實保護利益相關者利益,針對研究得出的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在股權結構層面,降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避免大股東掏空中小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適度降低股權集中度,增強少數大股東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能力,同時要避免少數大股東與第一大股東的合謀;淡化國有控股,增強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的經濟實力。
第二,在董事會層面,增強董事會溝通協調能力,降低董事之間的聯盟成本,減少董事在監督管理層過程中的搭便車行為;提高董事會會議的效率,要確保有充足的時間來準備會議和商議重要決策;強化獨立董事的獨立性,降低獨立董事的多重董事身份,確保他們有充足的時間來履行職責;將上市銀行的副董事長和行長兩職分設,防止管理者的利己主義行為。
第三,在管理層激勵層面,對上市銀行高管的激勵應當以現金補償式為主,減少股權激勵,降低高管的高風險投資傾向,兼顧股東、債權人和監管者等多方利益。
第四,在外部治理環境層面,政府和監管機構應當減少對銀行正常經營過程中的干預行為,努力為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同時,改善我國的法治環境,完善有關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立法工作,強化司法執行力度,督促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
第五,增加監事會中外部監事的比例,充分發揮外部監事作為相對獨立的第三方監督機制的優勢,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促使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Chih H L, Chih H H, Chen T 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3(1):115-135.
[2]Jo H, Harjoto M A. The Causal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 106(1):53-72.
[3]Mamun M A, Sohog K, Akhter 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Determinants of CSR in Bangladeshi Banking Industry[J].Asi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 2013, 3(5):560-578.
[4]Welford 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sues for Asia [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4(1):42-51.
[5]樊綱,王小魯,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6]何德旭,張雪蘭.利益相關者治理與銀行業的社會責任[J].金融研究,2009,(8):75-91。
[7]郭軍.從赤道原則看欠發達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J].西部金融,2008,(11):69-70。
[8]徐泓,朱秀霞.低碳經濟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2,(1):153-159。
[8]張兆國,梁志鋼,尹開國.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2):139-146。
[9]張志暹.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研究[J].西部金融,2012,(10):48-53。
Welford(2007)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與各利益相關方建立起價值創造關系,為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基礎。張兆國(2012)等認為,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關鍵在于建立起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適應的企業治理機制,要突破“股東至上”邏輯,建立起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適應的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在實證研究方面,現有的文獻已經從財務業績、制度壓力和制度環境等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綜上所述,現有的有關公司治理對社會責任影響的研究中,以規范研究為主,缺乏實證研究。基于此,本文運用中國15家上市銀行2008~2013年數據,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實證檢驗其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影響。本文首次綜合探討了各種內外部公司治理因素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影響,在理論上豐富了有關銀行業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文獻,在實踐中為促使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議。
一、研究設計
本文選取2008~2013年中國1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在剔除了樣本數據的缺失值和異常值之后,共得到85個研究樣本。本文使用的相關財務指標和控制變量數據均來自國泰君安數據庫(CSMAR數據庫,有關社會責任數據手工摘自各銀行披露的年度報告和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
(一)被解釋變量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能夠直接衡量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指標體系。以往的學者多采用社會貢獻率或者每股社會貢獻值指標來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然而以上指標存在著涉及的指標少、較粗、沒有考慮各個因素對社會貢獻值的影響程度、指標數據來源不統一等缺點。借鑒郭軍、張志暹(2008;2012)的研究,本文從上市銀行對其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結合銀行業自身的特點以及中國的國情,構建了一套衡量中國上市銀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最終,我們設計了含有股東、客戶、員工、政府、監管機構、環境等6個方面的一級指標和13個二級指標的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各項原始指標的計算過程參見表1。
借鑒徐泓和朱秀霞(2012)的做法,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將上文中構建的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多個指標所揭示的信息綜合為一個單一的指標。利用主成分方法,本文選定六個因子,它們累計解釋了原有變量總方差的84.54%。最后,我們用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計算六個因子得分的加權平均,從而得出每家銀行年度觀測值的社會責任指數,記為CSR。下文的實證分析中,本文將使用CSR來作為銀行社會績效的測度指標。
(二)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
解釋變量(公司治理變量)的定義參見表2。
控制變量。借鑒已有的研究,本文控制了盈利能力、公司規模、資產負債率、外部監事、社會責任委員會、上市地點等變量對社會責任的影響,控制變量的定義參見表2。
二、實證分析與結果
分析結果表3報告了公司治理與銀行社會責任的回歸結果。由表3可知:(1)實際控制人類別的回歸系數為負,但在常規置信水平上不顯著;(2)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顯著負相關;(3)第二至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顯著負相關,這可能是由于少數大股東的“合謀”效應超過了“制約”效應,從而不利于銀行承擔社會責任;(4)董事會規模和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顯著負相關;(5)董事會會議次數的回歸系數為負,但在常規置信水平上不顯著;(6)獨立董事占比的回歸系數為正,但在常規置信水平上不顯著,這是因為銀行業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其實很難得到保證,獨立董事很難保護弱勢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受股東的侵犯;(7)兩職兼任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顯著負相關;(8)高管現金報酬和高管持股的回歸系數分別顯著為正和為負,這表明對于銀行業來說,現金補償式的管理層報酬補償機制較股權激勵式的管理層報酬補償機制更加有利于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9)政府干預水平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10)法治水平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外部治理環境的改善對上市銀行的社會責任具有正面影響,且法治水平較政府干預水平的影響更為顯著。
在控制變量方面,COMM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社會責任委員會的設立并沒有促使上市銀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WBJS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外部監事作為相對獨立的監督機制,有利于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促使上市銀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對于社會責任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即當期公司治理因素對社會責任的影響可能要到以后期間才能體現出來。根據Jo和Harjoto(2012)的研究,我們用(t-1)年的公司治理變量代替t年的公司治理變量,而被解釋變量不變。結果發現前文的結論基本上還是成立的,只是變量CSHARE的回歸系數由原先的不顯著變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表明,考慮到公司治理因素的滯后作用后,實際控制人為國有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產生了負面影響,也即從長遠來看,實際控制人為國有將不利于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限于篇幅,本文沒有列出本部分的回歸結果。
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構建了一套衡量中國上市銀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首次以中國15家上市銀行2008~2013年的數據實證檢驗了各種內外部公司治理因素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影響。研究表明
,公司治理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具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實際控制人為國家從短期來看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無顯著影響,從長期來看將不利于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負相關;第二至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負相關,銀行少數大股東與第一大股東存在“合謀”效應,損害了中小股東和其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董事會規模與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負相關;獨立董事占比對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影響不顯著;當副董事長兼任銀行行長時,上市銀行將承擔更少的社會責任;現金補償式的管理層報酬補償機制較股權激勵式的管理層報酬補償機制更加有利于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政府干預對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具有負面影響;法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上市銀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委員會的設立并沒有促使上市銀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外部監事作為相對獨立的監督機制,有利于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促使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
為了改善中國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切實保護利益相關者利益,針對研究得出的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在股權結構層面,降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避免大股東掏空中小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適度降低股權集中度,增強少數大股東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能力,同時要避免少數大股東與第一大股東的合謀;淡化國有控股,增強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的經濟實力。
第二,在董事會層面,增強董事會溝通協調能力,降低董事之間的聯盟成本,減少董事在監督管理層過程中的“搭便車”行為;提高董事會會議的效率,要確保有充足的時間來準備會議和商議重要決策;強化獨立董事的獨立性,降低獨立董事的多重董事身份,確保他們有充足的時間來履行職責;將上市銀行的副董事長和行長兩職分設,防止管理者的利己主義行為。
第三,在管理層激勵層面,對上市銀行高管的激勵應當以現金補償式為主,減少股權激勵,降低高管的高風險投資傾向,兼顧股東、債權人和監管者等多方利益。
第四,在外部治理環境層面,政府和監管機構應當減少對銀行正常經營過程中的干預行為,努力為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同時,改善我國的法治環境,完善有關上市銀行社會責任的立法工作,強化司法執行力度,督促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
第五,增加監事會中外部監事的比例,充分發揮外部監事作為相對獨立的第三方監督機制的優勢,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促使上市銀行承擔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Chih H L, Chih H H, Chen T 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3(1):115-135.
[2]Jo H, Harjoto M A. The Causal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 106(1):53-72.
[3]Mamun M A, Sohog K, Akhter 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Determinants of CSR in Bangladeshi Banking Industry[J].Asi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 2013, 3(5):560-578.
[4]Welford 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sues for Asia [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4(1):42-51.
[5]樊綱,王小魯,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6]何德旭,張雪蘭。利益相關者治理與銀行業的社會責任[J].金融研究,2009,(8):75-91。
[7]郭軍。從赤道原則看欠發達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J].西部金融,2008,(11):69-70。
[8]徐泓,朱秀霞。低碳經濟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2,(1):153-159。
[8]張兆國,梁志鋼,尹開國。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2):139-146。
[9]張志暹。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研究[J].西部金融,2012,(10):48-53。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社區治理;應對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18
[中圖分類號]D6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2-0-02
我國在黨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的社區治理。這是社區治理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我國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規劃中,表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在“互聯網+”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如何結合現代化的先進科學技術應用手段,實現社區治理水平的飛速提升,就成為社區工作人員重點研究的課題。
1 “互聯網”+背景的基本概念
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的研究領域中,各個行業和各個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互聯網+”社會發展背景的研究,并沒有總結出一套系統化、理論化的完整概念。在我國發展進程中,有關“互聯網+”背景的基本概念論述,主要可以根據研究觀點的不同,將其劃分為兩方面不同的內容。
其一是將“互聯網+”背景的研究重點放在社會經濟金融行業的研究領域,具體指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其二則主要強調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于社會基礎治理工作中所能發揮的優勢和具有的發展潛力。通過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社會經濟、政治及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協調有序發展,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2 社區治理實踐工作開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由于“互聯網+”的社會發展模式在我國產生和持續的時間較短,因此,其在社區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并沒有得到相關管理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當今社會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仍存在大量需要管理人員及時解決和應對的矛盾問題。目前,在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社區治理仍處于并將在以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由原始工作模式向現代化管理方式轉型的中間時期。
在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影響下,受傳統社區治理思想的約束和限制,“互聯網+”社會發展背景下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不但沒能結合應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應用手段,反而限制了社會公眾及社會企業單位在社區治理實踐中的參與程度,嚴重縮小和降低了社區治理的管理力度。
3 “互聯網+”背景下,提升社區治理力度的思考
3.1 革新發展思想,擺正認知理念
在廣大社會成員的認知中,有關“互聯網+”概念的提出,仍舊屬于一個較為陌生的字眼。但自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以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手段為依托的信息化生活方式,已經逐漸滲透到我國社會成員日常工作及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這一社會背景要求社區工作管理人員在開展社區治理工作的過程中,要真正認識到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性,結合信息化處理技術改變治理工作的開展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的社會發展背景確實能幫助社區治理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優化自身的工作治理水平,但“互聯網+”的信息化處理技術并不是萬能的,工作人員在開展社區治理時,可以將互聯網技術作為輔管理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賴互聯網技術。當管理出現一定的問題和弊端時,仍需要相關管理人員在結合實際的基礎上,制定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3.2 強化教育宣傳力度,提升社區治理的群眾參與度
管理人員還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網絡信息傳播功能,不斷強化社區治理工作開展的宣傳力度,使社區更多群眾參與到治理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為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贏得更多群眾基礎。社區治理工作開展效率的高低,有時能直接體現出一個社區發育成長狀態是否完善。
社區治理應引導更多社區成員參與其中,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如在治理方案方面,集思廣益,從而推動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工作人員要培養社區成員養成強烈的集體發展意識,在社區團體中形成家文化的認知發展理念。在保持個性發展認知觀念的基礎上,為社區治理工作開展的負責人提供相應的建議和意見,使管理人員能在了解和結合社區群眾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制定更加完善的治理方案,實現社區治理工作的高效、有序進行。
4 結 語
社區治理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基礎性工作。社區治理工作開展的效率和質量,有時能決定整個城鎮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與社會成員個人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互聯網+”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只有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深刻了解社區治理與實踐工作開展的重要性,才能秉承正確的發展認知觀念,實現治理力度與質量的全面優化和提升。
主要參考文獻
[1]歐偉強.“互聯網+”背景下上海推進社區治理創新的探索――以普陀區平江社區“自治家園”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5).
各位領導、同志們:
xx年,xxx社區在街道辦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相關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在社區干群共同努力下,平安建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順利迎接了省市縣各級多次的檢查,被縣上評為平安社區、文明社區,受到了上級和群眾的積極支持和認可。
建設和諧社區首先要抓好平安建設,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是確保社區平安穩定的前提條件。為此,今年將認真落實以平安社區建設為核心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全力營造平安、穩定、和諧的社會治安大環境。
(一)樹立維護社會穩定的強烈責任意識。
沒有社會穩定,構建社和諧社區、平安社區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將充分認識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樹立起維護社會穩定的強烈責任意識。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擺上社區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以居民聯防、門店聯防等防范模式為主的群防群治組織,充分調動社區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區、社區警務室、駐地企事業單位、居民等積極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努力把社區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建設和諧平安社區提供有力保證。
(二)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牢筑治安防范有效屏障。
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范機制,擴大社區居民聯防和門店聯防范圍,把轄區內的居民都匯集在社區的綜治網絡之中,初步建立起以街道辦為領導,以社區為核心,以社區警務室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依托,以強化治安防范為重點,以科技手段為支撐,多方聯動,警民攜手,點線面結合,人物技配套的治安防控體系,使社區的治安防范工作步入科學化、社會化、規范化、群眾化的軌道。切實提高社區社會治安整體防范水平,確保各類可防案件的發案率逐步下降,努力實現年內無刑事案件、無重大治安事件、無吸販毒新增人員、無新增兩勞釋放人員的目標。
(三)構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臺 提高群防群治整體水平。
把平安社區建設作為推動綜治工作向縱深發展的平臺,深入發動群眾,吸收社區老居民、老黨員、老干部、保潔員等人員加入社區防范隊伍,科學、合理地整合群防群治隊伍,不斷提升群防群治能力,切實提高社區治安防范的整體水平。積極開展“和諧社區”、“平安社區”、“無毒社區”“無xx社區”等創建活動,形成全民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以確保平安社區、和諧社區建設的整體推動。
(四)著力抓好綜合治理基礎工作。
一是堅持打擊與防范相結合,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二是以化解矛盾為主線,在建立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的基礎上,注意分析把握社會心態情緒,真正沉下去,及時發現群眾中存在的矛盾糾紛,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理順,把矛盾化解在社區范圍之內,消滅在萌芽狀態;三是著力改善社會管理,充分了解民生疾苦,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所想、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從源頭上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以高度的責任感,把創建平安社區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為全縣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社會組織 社會治理 法治
一、社會治理的基本理論
(一)社會治理的基本內涵
社會治理的基本內涵是對于社會服務及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領導、決策與規制。我國學者俞可平認為,社會治理包括社會管理和社會自治兩重基本形式。全球治理委員會對社會治理進行了較為權威的定義:“治理是各種機構或個人管理其共同事務多方面的總和,調解不同利益主體并相互合作實現目標的持續過程。既包括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為實現共同目標而達成的非正式的制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要求,這些要求體現了我國對治理主體從依靠黨委政府到協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多元化的要求,對治理對象從不同方面到不同層次利益的廣泛化的要求,以及對治理手段多樣化的要求,這是社會治理理念在中國的本土化和具體化。
(二)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目標,隨后十八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了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的目標,對此可以進行如下的解讀: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應該是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的,不可以逾越法律的范圍。所謂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也就是創新社會治理必須依照法律進行,社會治理必須納入到法律的框架中來。法律應該保障社會治理創新,這樣才能保證創新社會治理的權威性、合法性以及持續性。
二、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與社會組織的關系
自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社會進入了高速轉型時期,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情況。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對公共事務有著越來越高的關注度與參與度,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的社會化的結果。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過去高度集中和高度組織化的“政府統管一切”的社會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已經勢在必行。如何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我們可以從法治和社會組織兩個方面入手破解。社會治理的創新,是在法治的前提下的創新,即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要實現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必須以社會組織作為突破點,在法律體系內,依法組建成立社會組織并鼓勵其參加各類社會治理活動,以協調社會、市場與政府三者間的關系。
(一)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的重要參與主體
由于我國現代化建設起步時間較晚,人口眾多,所以政府仍然是目前最主要和最有力的社會治理主體。但是這也導致了我國政府職能的無限擴張,造成了政府部門機構臃腫,服務質量不高,社會治理效率低下等負面影響。反觀社會組織,雖然不同的社會組織的作用和目標都各不相同,但是其建立和運作的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彌補市場的失靈和政府的不足,許多公共事務如果可以通過社會組織來處理,往往能以更好地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發展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本身的要求
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明確提出了“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的目標,要求“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并且強調了社會組織對于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社會組織運作制度的要求表明發展社會組織本身就是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必要條件,要實現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就必須將社會組織也納入到法律的框架中。
無論是政府的社會治理還是社會的社會治理都是在法治的前提下進行的。建設有限政府不僅僅是出于發展社會組織和創新社會治理的要求,也是法治本身的要求;社會組織依法獨立自主地發揮其社會治理的作用,既需要法律給予制度上的保障,也不得逾越出法治的圍墻。
三、發展社會組織對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的意義
現代治理理論要求,實施有效的管理所需要的資源是分散在各中社會主體之中的,政府與社會組織以及其他各種社會力量應該是互相協作的關系,多方社會力量應該通過多種管理手段進行合作,共同履行社會治理的義務,唯有這樣才能最大的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就我國目前的現狀而言,社會治理依然過分倚重政府的力量,并且存在政府對社會組織和社會治理理念有誤的問題。有一些政府部門或行政官員對于社會組織和社會治理的認識存在偏差,依然存在著 “社會管理”和“大政府”的社會管理觀念。社會管理強調的是以政府作為單一主體的管理行為,其運作的核心是政府權力,行政手段的運用具有明顯的強制性,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而社會治理則區別于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管理理念是服務與公正,它要求社會不同主體與力量之間協商合作,一方面要激活私營部門與公民社會的活力與自主性,一方面又要保證其對公眾負責。
政府是傳統管理體制中唯一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主體,而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責任的主體應該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社會和公民,缺少了民眾的參與和認同,社會組織就難以有效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要實現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離不開公民意識的培養。在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還政于民的過程中,能否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加強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領域的合作管理,能否實現真正的善治,關鍵在于公民是否自愿合作并對社會治理模式產生自覺認同。社會組織發展的基礎是公民精神,所以當民眾意識到自己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利益與自己密切相關,自己有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來。公民意識是發展社會組織的必要條件,而社會組織則是培養公民意識的重要條件。發展社會組織可以為公民精神的培養提供土壤,限制政府權力的擴張,是實現我國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俞可平.更加重視社會自治[J].人民論壇,2011,(6).
關鍵字:河流治理;治理措施;途徑
一、河流治理問題嚴重
河流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該核心為城市建設提供資源和載體,它的發展直接制約城市進化水平,影響城市布局發展,對城市形成固定格局有著決定性作用。當前,河流治理的資金來源,主要分為群眾集資和地方財政資助兩大方式,充足的資金對河流治理奠定物質基礎。然而河流治理問題依舊嚴峻,在治理中,因為治理人員專業技能素質偏低,治理理念錯誤等主觀因素,導致在治理中出現投資浪費,治理效果差的局面出現。加之人們對水資源的利用率偏低,浪費現象屢見不鮮,這使得水利治理難上加難。
專業人員缺乏全局規劃性,對天然徑流以及河流洪水匱乏理論知識,沒有準確的定位提防位置,沒有防洪觀念。這個工程因為知識理論和實踐相背離,河流治理工作艱難且任重道遠。從專業性上看,員工技能水平偏低現狀嚴重,從而造成工程效率低,工程質量差。新水利工程建造之途遙遙無期,看著水資源被浪費,看著生態系統出現不平衡,河流治理任務緊迫。
針對當下河流流域治理,管理人員實施的管理方式有待改進,不合理的采挖、故意性的毀壞河道,以及強制占河道等現象層出不窮,這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造成了防洪存在安全隱患。在一些河段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天然河段有裁彎取直現象,有護砌現象等等,從短暫性上看這些舉措對河流治理上有保護作用,但是從河流長遠發展上看,這些保護行為起到了相反作用,它容易導致河道渠道化、流向多線化,會使得濕地不斷減少,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受到了嚴重挑戰。在一些小河道中,防洪與興利沒有緊密結合,河道的治理需要修建護堤,但是這些護堤的修建質量差之又差,阻水嚴重、河床殘留物遍地可見、河床堆積明顯抬升、河壩的蓄水功能不斷減弱,給排洪蓄水埋下了安全隱患禍根。
二、規劃設計方法
(一)流量途徑采用水分比擬法
流量途徑對水文資料要求較高,首先,水文站要時刻關注控制面積和河道匯流信息收集,兩者之間的面積一般相差要大于30%之內,控制在這個比例才可以使用傳統的水文比擬法進行水流量控制。其次,水文站自身要備足較長的洪水資料系列,一般這個系列要大于30a。,資料運用中要實行“三性”審核,對資料的一致性、可靠性、代表性進行嚴格審查,這個資料將運用到實際河流治理中。最后,對水文站的建設設備,水文站建站歷史以及測站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在這了解水平之上,還要進行洪水調研、歷史考證以及系列延長來增補其代表性。當水文站資料滿足“三性”要求時,可以對該站洪水路線設計進行排頻適線,得出最終的洪水參數設計結果后,適當的采用面積比指數法將收集的資料和參數結果進行河道斷面設計。如果上游和下游都有水文站存在,可以進行將這兩站的洪水數據進行比較換算,把河流面積比指數計算出來,如果僅有上游或者下游水文站,可以根據地區經驗取值。
(二)暴雨途徑采用同頻率組成法
河流受到暴雨的影響,河流水量不斷上漲,很多中小河流沒有控制性水文站,因此可以使用暴雨途徑推求設計洪水,這個方法在水文站沒有形成系統的監控水文情況下使用。一般河道地理參數要包括承雨面積、流道長度以及河道平均比降,這三個要素要形成統一比例,采用1:50000比值進行衡量計算。在暴雨形成的地表徑流量不納入計算范圍,匯流數值計算一般使用長期且流動性緩慢的地下匯流進行計算,這樣得出的數值比較準確。暴雨途徑采用瞬間單位線法和推理公式法相結合推算洪水數值,暴雨參數選用該地區的參數圖集數據,查詢出暴雨值和C值等一系列等值線數值。選取的區域應該控制在河道背面數值范圍內,最好是幾何位置,然后根據等值線進行插值計。當流域面積較大時,收集數值計算時不考慮水庫河道斷面影響性,只考慮水庫的調節性,當流域面積較小時而且水庫蓄水量較大時,可以適當的考慮影響值。
二、水文規劃設計思想建設
(一)統籌規劃,堅持人和自然統一發展
河流整治中,關鍵點在于河流松弛度的把握,護堤既有防御洪水功效,又能在旱季蓄水。這就是成功把握松弛度的體現,河流治理要與當下實際環境相結合,做好河流生態保護措施,統籌河流主流域和分支流的關系,把河流水資源合理利用理念發揮出來,把河流蓄水和排水以及河道防洪和治理等統籌起來,井然有序的排序河流治理問題,把相連的危險項進行協調處理。河流治理是個大工程,啟動該工程之初應該籌集資金,資金籌資通道除了有政府撥款、群眾資金匯集、還有有銀行貸款等等方式。只要在經濟力量上做足準備,才可以開啟工程,一旦工程啟動就應該持續到工程竣工,不能出現半途而廢情況,這對整個水資源利用以及社會經濟效益提高有促進作用。
(二)重點防護、兼顧一般
在河流治理中應該遵守一個原則:防洪和抗洪相結合,啟動治理方案時,應注重洪澇規律和河流流向動態,對即將出現的安全隱患,做到提前預知。工作的開展需要國土局和土地規劃局相互配合,把河流治理工作提到議程,并按制定目標進行改造和完善。河流治理同企業管理道理一致,河流治理一定要注重治理綜合性,放眼未來,擴展視野,從長久利益著想,統籌局部利益,為帶動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河流治理中注重細節、優化方案,保證治理工作全面和諧開展。高標準要求自己,保證工程順利進行,保證工程質量優質。該工程是民生工程,它的組建和完善對國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有推動作用。同時,也可以推動社會經濟水平提高,可以促進現代化發展進程。因此要狠抓工作質量,這是治理河流的關鍵。
(三)統一規劃發展目標
社會發展需要統一,經濟發展需要統一,統一是和諧發展的基礎。河流治理發展也需要統一性,統一的規劃、統一的建設目標。在規劃中要制定出河流綜合治理方案,該方案涉及到治理方法、治理效果、應對措施、治理成效等等。把獨立規劃融入到整體規劃中去,劃分重點項目,采用點線結合的方法對河流進行排查整治。方案細分到每個環節、每個步驟。中小型河流治理應突出它的整體性,以治理為標準,以生態和諧為目標,把整治工作高效落實。
標本兼治成為控制河流污染方式之一,該方式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有著促進作用,城市演化依賴河流,城市現代化進程需要河流推動。因此,河流水質優劣程度將直接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從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發展方向出發,城市河流應該隔斷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通道,如果把城市河流作為水源污染接納地,這對城市環境平衡造成嚴重威脅。河流治理要標本兼治,要統籌規劃,加快截污工程建設,尋找河流治理出路。城市河流的治理要兼顧上游和下游相統一,兼顧左右岸對應。依靠整體發展規定進行整治,這才能提高治理成效。
結束語
小河流域的建設最關鍵點是要統籌發展,兼并左右岸治理、確立上下游之間過渡關系。河流的治理需要科學理論指導,在面對河流治理難題時,水利人員要及時學習水利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專業水平,不斷完善自我。用科學的管理體系管制河流。為了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為了實現社會經濟水平提高,河流治理進程刻不容緩。每一個公民都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參與水利事業治理,為生態環境建立奉獻自己的力量。把為人們服務的工作作風發揚光大,切實把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閆偉偉.關洪林湖北省中小河流水文規劃設計方法探討[J].人民長江,2012(18)
[2]張金堂.“十五”河北水文規劃計劃工作面貌一新[J].河北水利,2006(5)
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是人類最基本的行為方式。生態問題的產生與人類及其活動和行為直接關聯,是人口持續增長及人類在生存和發展壓力下不合理、無限制地開發資源、破壞和污染環境的結果。生態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人類對自身無限貪欲的節制以及對自身之于自然的粗暴、不良和不合理行為的修正和改善[5],并盡快形成以現代生態價值觀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人口生態文明所追求的生產方式是一種既顧及人類自身又顧及自然利益的生態型生產方式,它要求實際生產活動不能以征服、占有和掠奪資源為行為表現[6],而應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及生態良性循環前提下有步驟、分階段地合理開發資源,并高效地配置和利用資源,盡可能避免資源的無度浪費。
生活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行為形式、特征和生活習性的總稱[7],它是人們在生活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基于一定社會條件、生存條件和價值觀念的行為偏好、行為常態和活動模式,是一定生活條件下生活價值觀與生活行為的統一。不同生活方式對資源和環境具有不同要求和影響。在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條件比較惡劣、社會資源和環境產權未得到明晰界定情況下,人們出于維持生存和基本生活需要,往往通過粗暴、不計后果的方式來獲取資源、能源和必要食物,在生活活動中表現為對資源和能源的粗放式利用及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當社會生產力達到較高水平、人們生存無憂且生活達到富足甚至富裕程度后,雖然人們的生活活動開始表現出對資源和能源利用的較高理性,在科技進步推動下人們粗放式利用資源和能源的行為逐漸改變,然而,對享樂、舒適型生活的追求,卻驅使人們更多地占有和消費資源和能源。此時人們對環境的破壞行為雖然因道德改善和文化素質提高而得以收斂和糾正,然而,由資源和能源消費增加帶來的污染物大量排放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卻迅速增加,基于追求高水準生活的資源和能源大量消費,與因生活污染物大量排放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進而降低生活質量之間似乎形成了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8]。消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是人們在生活活動中形成的通過消費資源、能源來滿足個體和群體需要的基本程式和行為特征。一定的消費方式是一定經濟、資源和社會環境條件下個體和群體消費目的、消費觀念、消費方法和消費行為的長期而綜合的體現。不同的消費方式往往決定著不同的消費行為,而不同消費行為又表現為對資源、能源和環境的不同影響和作用。節欲節約型消費方式和浪費型消費方式基于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價值觀,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消費行為和生態后果。
城市人口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
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人口生態文明是一個涵蓋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科技以及資源、環境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復雜系統,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又相互聯系,共同決定了人口生態文明測度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基于此,經過反復篩選,本文建構了一套涉及人口發展、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方式、社會消費方式及人口群體生態價值觀(用“環境治理和生態系統建設維護”指標反映)等5個方面、28個指標的人口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2.評價方法及數據采集與處理
(1)評價方法。本文選用基于主成分分析賦權的綜合評價方法。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的權重是基于數據分析而得到的指標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不受主觀因素影響,而且所得到的以主成分表示的各指標之間具有彼此獨立性,從而使測度結果具有客觀性和可確定性。
(2)數據采集與處理。本文采用數據,一是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直轄市、副省級市、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統計資料匯編》等正式出版物;二是來自各城市的《環境狀況公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0)等;三是源自各城市權威部門對外公布的統計數據。數據來源可靠。本文以2009年作為評價年份。對原始數據表中的正指標和中性指標運用yij=(xij-xj)/σj、逆指標運用yij=(xij-xj)/σj進行標準化,可得標準化后的樣本數據矩陣Y=│yij│24×28。
中國24城市人口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與比較
1.評價模型構建以樣本標準化數據為基礎,通過主成分分析,可得相關系數矩陣R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見表2。從相關系數矩陣R的特征值及其累計貢獻率看,前8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可達85.50%,因此提取這8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并計算主成分系數矩陣(表3)。將表3各列數值除以相應特征值開根后,可得主成分的單位特征向量矩陣U=│uij│8×28。由主成分特征向量矩陣與樣本指標構成的列向量y=[yi](i=1,2,……,28),可得主成分矩陣模型f=U′•y。其中,f=|fj|(j=1,2,……,8),各主成分的線性組合函數為:fj=u11yi+u21y2+…+uijyi,其中:i=1,…,28;j=1,…,8在確定各主成分數學模型基礎上,可構建如下城市人口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模型:Z=0.3279f1+0.118f2+0.109f3+0.0851f4+0.0781f5+0.0562f6+0.0457f7+0.0371f8
2.評價結果及分析
運用綜合評價模型,可得到中國24城市人口生態文明建設的各主成分和綜合評價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人口生態文明綜合得分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深圳、廣州、珠海、廈門、南京、無錫、蘇州、北京、上海和天津,排在11~20位的是寧波、杭州、青島、濟南、大連、沈陽、武漢、福州、長春和成都,溫州、西安、哈爾濱和重慶則分列21~24位。從各主成分得分與綜合得分的關系看,第1主成分得分和排名對綜合得分和排名具有極顯著影響,二者相關系數為0.943,第2~7主成分對綜合得分和排名具有弱的正向作用,且影響力漸次下降,第8主成分則表現為極弱的負向影響,見表5。而且,研究還發現,不僅各主成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同,而且同一因素對不同主成分的作用方向也不同,對這一主成分具有正向作用的因素,對另一主成分則表現為負向作用。這說明,某城市某一主成分得分偏低與該城市在對該主成分得分具有顯著影響的方面做得不夠直接關聯。為進一步明確各城市在人口生態文明建設中今后應著力做好的工作,本文以所有8個主成分為聚類變量,采用平方歐氏距離,利用離差平方和法,通過對24城市聚類分析,得到了表6所示的24城市聚類結果。由表6可見,第1類主要為經濟發展水平領先、居民生活水平和人口質量均較高、環境保護及治理做得較好的城市,這類城市的第1主成分得分均較高,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源和能源人均消耗量、人均垃圾排放量和百人汽車擁有量等均偏高,SO2和煙塵人均去除量以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偏低。另外,北京和上海面臨人口數量過大、森林覆蓋率相對偏低等問題,上海和珠海則面臨垃圾處理率偏低等問題。第2類是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較高、人口質量略低(天津、南京、杭州除外)、環境保護和治理同樣取得較好業績的城市,這類城市中除杭州、寧波外,第1主成分得分也較高,這類城市今后的工作重點:一是進一步提高城市人口質量,二是提高植被特別是森林覆蓋率(廈門、杭州、寧波除外),三是進一步降低萬元工業產值的能耗和水耗以及生活的資源消費量,提高污染物的治理和達標排放能力,并適當控制家庭汽車擁有量,特別是杭州、南京等城市。第3類城市的情況比較復雜,這類城市的經濟、人口和居民生活質量改善以及環境保護和治理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與第1類和第2類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這類城市中,有的城市,如沈陽、青島、大連、濟南等第1主成分得分與第2類城市接近(甚至高于第2類城市中的寧波和杭州),面臨的問題與第2類城市也相似,有的第1主成分得分則與第4類城市相近,面臨問題與重慶雷同,總體來講,這類城市今后的努力重點:一是進一步提升城市經濟實力,特別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二是進一步提高人口質量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三是進一步降低工業生產能耗和水耗、加大污染治理投入、提高污染物治理水平和森林覆蓋率等。第4類以重慶市為代表,在人口生態文明建設中,這類城市今后既面臨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任務,也面臨控制人口規模、提高人口質量和人口城市化水平的任務,還面臨進一步降低工業生產能耗和水耗以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等,任務比較艱巨。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