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30: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基礎知識管理常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工作過程?課程改革?知識儲備
課?題: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重點立項課題成果。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改變了枯燥的知識灌輸,將知識融于工作實際中,提高了學生的技能素養和職業成長性。根據醫學職業教育的特點進行改革,使高職醫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改革的熱點所在。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改革的涵義
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對高職教育是這樣論述的:要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要改變學習模式,改變后的學習模式要和具體工作相結合,即高等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學以學生的工作需要為準繩,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結合,將學習過程穿插在工作過程中,做中學、學中做。
該教學模式已經進入各種類型的高職院校,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高職醫學院校的改革不能生搬硬套。
二、高職醫學院校的特點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理論知識夠用、實踐能力較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注重一線崗位能力的培養。例如,高職工科院校培養的是面對生產線的技工人才,他們只要能夠熟練操作這個流程就可以了。而高職醫學生面對的是衛生工作崗位,這種崗位有自己的特點。
第一,作為醫務工作者,高職醫學生將來的工作對象是病人,而現在的病人都很注重健康,也了解一些健康理念和醫學常識,這就要求醫生要有一定的醫學內涵,能為病人提供較好的服務。
第二,醫生崗位是在準確把握病情的基礎上提供技能服務,對病情的診斷尤其重要,考驗的是醫生的知識儲備,只有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治病的過程是醫生的技能服務能力的體現。在醫生崗位上,知識儲備和技能服務能力并重,知識儲備對技能服務起到支撐作用,甚至知識儲備對從醫人員的影響更大,因為這決定了他們的服務方向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對高職醫學生知識儲備的相關思考
高職醫學院校的改革由于忽視了衛生職業教育的特色,導致在高職醫學生在知識儲備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對學生的知識儲備是將來工作的基礎認識不足。有些學校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流于形式,基于工作過程的改革強調的是知識的選擇性和傳授方式,它也強調內涵,只有在注重內涵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而現在很多改革過多地強調技術服務,而對知識儲備的教育不足,把高職醫學生培養成了技工。
二是對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的整合缺乏科學性。有的學校把基礎課程一刀切,或是縮減基礎課程學時,只上專業課程并且多數是練習操作。基礎課程是專業課程的基礎,如果把基礎課程砍掉,學生將來從事醫學工作時,沒有知識儲備,就無法正確診斷疾病,更談不上治療了。
四、對高職醫學課程改革的建議
1.清醒地認識醫學生的工作崗位
醫學生將來從事的醫務工作要求醫學知識與技能綜合應用,高職醫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同等重要。
2.改革現有課程
公共素質課在保證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人格品質和專業品質的前提下,適當減少公共素質課的學時。
基礎課程是為專業課服務的,明確基礎課為專業課程提供的理論支撐,可將目標不明確和只提供少量基礎知識的課程去掉或融在后續課程中。
專業課教學內容的刪減不能僅從工作過程來考慮,專業知識的傳授應該考慮醫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可持續發展。專業課改革除了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外,還要改革教學方式和手段,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3.開發新課程
基于工作過程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任務,有些課程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這就要求教師開發新的課程。在課程開發時,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內容的選擇,二是內容的優化組合。課程內容分為理論和操作兩類,理論教學要考慮學生對知識的建構過程,即按照學習規律來整合、序化;操作教學要考慮實際應用和學生的習得。這樣開發出來的課程才能滿足市場和學生的需求。
五、小結
總之,高職醫學院校的改革要按照醫學職業的特點進行,絕不能照搬工科院校的模式,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職業醫學教育才會越辦越好。
參考文獻:
[1]王媛.醫學生職業生涯輔導模式建構的新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14(8).
[2]宋麗花.高校學生知識管理現況及改善策略[J].甘肅科技縱橫,2014(11).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中文系中最常設的一個專業,也被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的學生供不應求,可以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的很多工作。但隨著學科門類的增多,專業的細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市場開始傾斜。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本身原因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的缺陷,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一大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重純文學,然而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內容偏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集中的問題。
2.1培養目標不清晰
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度非常輝煌,學生能夠擁有穩定的職業,一度擁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與專業自豪感,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失去了過去的專業優勢。
再加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著傳統優勢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找準定位,更沒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并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優勢專業成為了劣勢專業。
2.2教學內容重純文學輕社會學
教學內容是對教學計劃的具體落實,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步驟。因而教學內容的設置必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然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大多是文學史、文學概論、文學作品等,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遠離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社會學科,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格格不入,脫離實際,只會做文字游戲。
教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閉門造車,對于熱點的生活,廣闊的實踐,基本沒有接觸。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都陳舊落后,極大地約束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順應時代和就業的需求,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綜合應用型現代化人才上。當代社會各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越來越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工作者已經不能滿足各個部門和行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重應用,對專業進行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另外隨著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要有過硬的寫、說能力,還懂得編輯與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四、漢語言文學應用型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新體系,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調整。
4.1基礎課程
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個應用型模塊。主要開設語言教育提高系列課程,設置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發展研究、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課件制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4.2提升課程
主要提升專業理論,訓練科研能力,著眼于學生升造。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4.3應用行文課程
開設應用行文相關的理論、實務、實踐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公共關系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五、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5.1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一年級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契機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對二年級則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這個年級階段我們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對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5.2增加實踐環節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了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各門課程都要圍繞這一主旨有重點地訓練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未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