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7 21:28: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護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文作者:張音李威作者單位:蘇州市中醫醫院
針灸對康復訓練的作用
中風偏癱的軟癱期(脊休克期),雖然可采用異化技術的促進方法,如快速擦刷、快速牽伸肌肉、擠壓肌腹、短暫冰敷、皮膚刺痛等[22],但這些治療方法費時費力,其刺激量相對較小,療效持續的時間相對較短。此時用針灸醒腦開竅法,針刺水溝、內關、合谷、尺澤、三陰交、委中,給予大幅度提插捻轉產生強針感,臨床顯示該方法有較好療效[23]。馮斌等[24]認為刺激涌泉或涌泉周圍的足底,與外周感覺反饋性促進技術中的利用逃避反射的誘發作用相類似,刺激后出現明顯的屈曲反應,既可直接興奮下肢屈肌,又可預防與減輕伸肌的痙攣,此法以運動力學為基礎,通過早期神經反射弧的建立以促進癱瘓的肌力迅速恢復。針刺可提高患者接受康復治療的意識。郭澤新等[25]在治療中體會到,選用頭針療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配合醫師鍛煉的意識明顯增強,醫師可獲得理想的訓練效果。研究證明,針灸可刺激改善周圍循環狀態,激活感覺功能[26],改善顱內血液循環[27],而且還可以改善人體大腦皮層電活動[28],從而有效地減少康復訓練中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復。針刺可緩解痙攣狀態。當脊休克恢復后肌張力逐漸增高以至出現痙攣,解除痙攣狀態、抑制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促進分離運動、速度運動、精細運動成為治療中風偏癱的主要任務[29]。嚴偉等[30]運用針灸配合康復訓練緩解中風偏癱痙攣,針刺以患肢痙攣肌附近穴位為主,降低了牽張反射,使肌張力降低,結合康復訓練中的抗痙攣、神經促通技術,可緩解偏癱痙攣、提高患肢運動功能及身體綜合運動能力。周光輝等[31]在BrunnstromⅢ期后,癱瘓肢體出現痙攣時,選取拮抗肌一側的穴位,可加強中樞的雙向調控作用,達到抑制興奮過高的脊神經的目的。
現代康復對傳統針灸的意義
傳統針灸療法雖然促進了偏癱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的恢復,但若缺少針對性的練習和正確指導,就很容易產生代償運動和不正確的運動模式,而這種代償運動和異常運動模式很難糾正[32];所以患者只有通過系統康復訓練,分階段、有目的性、針對性地進行反復動作強化訓練,從而導致大腦運動皮質區動作定型的完成[33]。在康復學理論沒有普及之前,人們缺少運動模式的概念,隨著康復評定標準的不斷完善,使越來越多的中醫師認識到“獨取陽明”實際上僅適用于中風后癱瘓早期(BrunnstromⅠ、Ⅱ期)。在BrunnstromⅢ~Ⅳ期,主動肌肌張力恢復并增強后,表現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協同運動,某些關節可以出現獨立運動,此時上肢的屈肌過屈是由于伸肌未能過伸,下肢的伸肌過伸是由于屈肌不能過屈所致,故此期的針灸治療應以抑制痙攣為主,采用陰陽經穴相配,減少對原屈(伸)肌的針刺,而改在相對應的原拮抗肌的針刺治療,協調及平衡主動肌與拮抗肌之間的張力,促進共同運動向分離運動轉化,抑制及控制痙攣模式,建立正常運動模式[34]。
1.1醫院情景會話練習:醫院基本情況英文介紹
1.1.1教學反饋學生基本能收集10個左右的相關表達。部分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常見醫院科室的正確翻譯,更正以前那種把“B超室”說成“BSuperRoom”的望文生義的做法。進一步了解常見相關縮寫詞的確切含義,如知道ICU指的是“IntensiveCareUnit”。弄清楚“outpatient”、“inpatient”是“門診病人”和“住院病人”,不是“外科病人”和“內科病人”。通過該教學任務學生還明白同一個醫院科室,英文表達可以有多種。例如,“放射科”既可以說是“X-raydepartment”,也可以說是“Radiology”。1.1.2教學改進首先,對草圖的英文標注應該有一個詞匯數量的要求。學生所畫的英文醫院地圖詳略差距很大,少的只標注了三五個單詞,多的標注了二十多個單詞和短語。其次,學生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不一致,口頭表達沒有準確反映手上的草圖。教師應加強口語的指導,特別是多音節單詞的發音領讀,如婦產科“Department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還有,教師要對各國醫院文化差異和英文表達差異做一些簡要的導入。例如,手術室在一些英語國家稱為“operatingroom”,而在另外一些英語國家稱為“operatingtheatre”。
1.2高頻醫用詞匯積累:人體器官英文名稱識記
1.2.1學習目標能用英語說出最常見的50個左右表示人體器官的單詞,能用這些單詞組成句子對人體生理或疾病癥狀進行簡要的英文表達。1.2.2教學安排首先,按照解剖學層次將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cell、tissue、organ、system)四個基礎詞匯進行掌握。然后,畫出一張人體草圖,標注中學以來已經學過的表示人體器官的簡單英文單詞,如心臟、頭、鼻子、牙齒、手(heart、head、nose、tooth、hand)等。接下來,教師補充肺、腎、肝臟、關節、腸(lung、kidney、liver、joint、intestine)等較難的詞匯。最后,學生按照草圖總結學習,在此基礎上進行游戲。游戲規則為學生站立并注意傾聽教師發音,教師大聲說出某個表示人體器官的英文單詞,學生應迅速用手指出該器官部位,指錯的學生被淘汰,能堅持到最后沒有被淘汰的學生為游戲的優勝者。1.2.3教學反饋學生對通過畫圖和游戲來記住該類詞匯的方法比較感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通過行動和姿勢來識別和記住某一單詞,印象比較深刻,記憶比較牢固。但是,學生在學完人體器官英文單詞之后閱讀課文時發現,同一人體器官的表達,在教材中往往出現有兩種。例如,鼻子有“nose”和“nasal”,嘴巴有“mouth”和“oral”,牙齒有“tooth”和“dental”。教師利用這個機會向學生解釋相關原因和使用方法的區別。以表示肝臟的“liver”和“hepat-”以及表示心臟的“heart”和“cardio-”為例,前者為英文單詞,后者為源于拉丁文的詞干;前者文體比較隨意可在日常口語中使用,后者文體比較正式常在醫學專業文獻中出現。1.2.4教學改進教學安排最后一個步驟即教學游戲在班額較大(100人以上)的授課班級不易操作。由于學生人數較多,教學場面比較混亂,很難控制。對該類班級的該項活動進行分組練習后又發現耗時較多,影響其它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實施。最后通過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商定,大班額的班級選1-2個小組在課堂上完成該教學游戲,然后把該活動布置為課后作業,讓學生以寢室為單位完成該教學游戲。
1.3常見題材文章閱讀:英文藥品說明書的理解
1.3.1學習目標熟記英文藥品說明書常見組成部分的小標題如“用法與用量usageanddosage)”,“禁忌癥和適應癥(contraindicationandindication)”,“貯藏(storage)”,“規格(specification)”等。掌握英文藥品說明書中的高頻詞匯,如“過敏的(allergic)”“,副作用(sideeffect)”,“陰涼干燥處(coolanddryplace)”。通過前述內容學習,能了解一般英文藥品說明書的框架和大意。1.3.2教學安排首先,提前一個教學周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在藥店、醫院收集三到五份中英文對照的藥品說明書并進行初步閱讀。然后,在課堂上向學生提供教師為某制藥廠翻譯的幾十份不同內容的藥品說明書英文稿件,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交換閱讀,指導熟悉該種題材英文閱讀材料的格式及常見內容。最后,教師總結閱讀活動并強化對重點詞匯及表達方法的認知和運用。1.3.3教學反饋因為藥品說明書與醫護職業有較強的關聯性,學生對相關閱讀材料表現出濃厚興趣,但同時對其中某些過于專業的內容的閱讀產生畏難情緒。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不同版本的英文說明書在某一項目上有多種差異較大的表達,例如“組成成份”,有的用“ingredients”,有的用“composition”,導致學生的困惑,這種情況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做出辨析。1.3.4教學改進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中應告知學生在閱讀英文藥品說明書時要理清重點,忽略生僻詞匯和藥理、生化、中藥等領域過于專業的詞匯。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基礎,教學重點在于講述英文藥品說明書的框架結構和常見基礎醫學詞匯。
2四種任務型醫護英語教學活動的述評
2.1符合職業教育學的基本理念
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專門技能的實用型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就業崗位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護英語作為醫護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突出作用越發明顯。醫護英語屬于特殊用途英語(ESP)的一種,而目前ESP的教學通常采取情境分析法(牛筱婷、洪津、盧莉,2008)。本文設計了幾種任務型醫護英語教學活動,通過情境教學等方法,凸顯了醫護英語教育的特色與目標,完善了醫護英語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學習醫護英語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2尊重高職醫護學生的學習心理目前高職大學生普遍存在如下的學習心理: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良、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能力低下等(黃英,2012)。對于高職醫護專業學生學習專業英語更是如此。為此,本文提出任務型醫護英語情景教學活動,突出地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最終提高學生的醫護英語學習效率。
2.3利用了第二語言習得的合理理論
二語習得理論是在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及其規律的研究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本文借鑒了二語習得中的“i+1”理論,即第二語言的輸入需要略高于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才能產生有效的學習,第二語言輸入低于或者過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都不能產生有效學習,“i”表示學習者先手水平,“1”表示略高出的學習材料(黃英,2012)。在此基礎上,本文立足于高職醫護專業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設計了適合于此類學生有效學習的任務型醫護英語教學活動。
3結語
1.1中醫護理診斷
中醫護理診斷是以中醫辨證分析作依據,通過中醫護理評估,確立護理對象生理、心理、精神、情志方面現存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一種臨床判斷[4]。如知識缺乏與缺乏對本病的認識有關,便秘與胃腸積熱有關;或與氣虛傳導無力有關;與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有關等。
1.2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時,對收集到的臨床資料、癥狀、體征進行全面辨證分析,確立其病因、病性、病位,“急則護標,緩則護本”,根據不同體質、疾病不同階段制定計劃。如急性胰腺炎(胰癉),中醫辨證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急性期以禁食、持續胃腸減壓、臥床休息、使用通腑泄熱法為宜;緩解期以暢情志、防外感時邪、適當下床活動、清淡飲食、補氣健脾為主。
1.3中醫健康教育措施
1.3.1情志護理:中醫學認為人和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情志與人的健康關系極大。《黃帝內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講的就是要保持內心平靜,排除雜念,真氣通暢,精神不外泄,如此,疾病就不會發生。反之,情志刺激過大過久,超越機體的調節力度,就要傷人體正氣,干擾氣血運行,損傷臟腑功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5]。如慢性胃炎患者,因長期胃脘部疼痛,漲滿不適,常情緒激動,焦慮不安。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幫助消除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使其保持樂觀心態,生活規律,勞逸結合,如此使氣機條達,營衛調和,經脈通利,心神安和,有利于健康。1.3.2生活起居護理: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要想獲得健康,必須“順四時調陰陽”,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要求我們在生活起居方面做適當的節制和調整。在春季,雖氣溫開始回升,但早晚溫差較大,寒氣尚存,宜早睡早起,告知患者注意肩部、頸部、頭頂保暖,防寒邪。外出可踏青以達到調節目的。1.3.3飲食護理:飲食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是人體血津液的來源,也是中醫非常重視的環節,如對食管癉患者,告知低脂飲食,少食多餐,飲食結構合理,做到葷素兼顧,粗細搭配,不偏食挑食,夜間睡前4h不得進食等,如此利于康復。1.3.4用藥護理:有效的用藥護理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藥物的療效。藥物的煎煮及給藥時間是最重要的兩個部分。煎藥器具以砂鍋、瓦罐、陶瓷品為佳;藥物煎煮根據藥量、藥質決定。礦石類、貝殼類等質地堅硬,宜先煎;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中藥如薄荷、木香等宜后下;大黃、番瀉葉、鉤藤不宜久煎;花粉類中藥宜包煎等。《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之,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說明不同疾病給藥方法差異很大。如滋補藥、開胃藥宜飯前服;解表發汗藥可隨時服用。
1.4中醫健康教育評價
成立專門的中醫護理評價小組,按中醫護理特色評價內容對病區120例病例進行效果評價。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并深入臨床:一看,護理病歷書寫內容及質量;二知,患者癥狀、感受及對自身疾病健康指導掌握情況;三問,責任護士對患者九掌握;四征求,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征求。護士長組織召開評價結果分析會,研究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2小結
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此次共調查45個科室,7個輔助科室,共收發126份調查表。從表1中發現,護士的銳器傷發生率明顯高于醫師(P=0.039<0.05),在此次調查中總的銳器傷發生率為84.9%。不同工作年限醫護人員銳器傷發生情況:工作年限<5年的銳器傷發生48例,發生率為38.09%,工作年限在5~10年的銳器傷也發生48例,發生率為38.09%。我院銳器傷的發生于與工作年限幾乎無關。
2銳器傷污染情況
污染是指發生銳器傷的器械是否被血液或體液污染,污染器械的銳器傷發生率為58.55%,未污染銳器傷發生率為27.02%,污染器械中含有血源性疾病銳器傷發生率為24.32%,乙肝占81.48%。
3銳器傷發生場所、銳器傷種類、銳器傷時的操作
銳器傷在普通病房的發生次數為67次,手術室為17次,門診為13次,其他為12次。發生銳器傷的前3位的器械為注射器針頭(65次)、輸液器針頭(45次)、縫合針和采血針(各18次)。我院醫護人員銳器傷前5位的高危因素依次為拔針頭(48次)、開安剖(29次)、處理醫療廢物(21次)、分離針頭與注射器(20次)、抽取藥液(17次)。在進行以上操作時應按標準規范進行操作。
4發生銳器傷的原因
在銳器傷的損傷原因中有的是可以通過提高技能和意識來防護的,從而減少銳器傷的發生率,此次調查中79人認為能通過提高技能和意識來減少銳器傷的發生,有8人認為此措施不能減少銳器傷。
5討論
銳器傷是醫院內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傷,其是醫務人員在工作中頻繁接觸各種針頭及其他多種銳器,等所造成的意外傷害。銳器傷傳播職業性血源性傳染病非常危險,現階段有20多種病原體可以銳器傷的具體途徑進行傳播,經銳器傷傳播發生感染后果非常嚴重的兩類病毒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較HIV的致病性強[3-4],銳器傷發生時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另外醫務人員一旦發生銳器傷幾乎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擔,嚴重影響到日常工作,尤其是在接診HIV患者的時候[5-6],或者不小心被該患者刺傷,多數都會產生中度或重度的悲觀焦慮情緒,有人甚至還因此停止了工作。本文通過研究發現,此次共調查126名醫護人員中,有107名醫護人員發生銳器傷,發生率為84.9%,護士銳器傷發生率(64.28%)明顯高于醫師(20.63%),引起我院醫護人員銳器傷的高危因素為:拔針頭、開安剖、處理醫療廢物、分離針頭和注射器,醫護人員在進行以上主要操作時粗心大意、未按照標準操作進行操作,是引起醫護人員被刺傷的主要原因[7-10]。通過此次我院銳器傷調查結果顯示,特制定如下措施:①增加低對低年資工作人員和包括實習進修人員的銳器傷防護宣傳培訓工作,增強全院職工的安全信念和安全操作的依從性。②針對銳器傷的發生的高危因素,規范所有科室醫護人員技術操作,盡量消除各種操作過程中存在的潛在危險因素。③一旦發生銳器傷,受傷者本人立即上報相關管理部門,管理部門根據上報的的情況評估危險因素,針對不合理的地方立即制定相關的措施,避免再次發生銳器傷。④發生銳器傷后立即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并按規定進行相關檢查。
作者:張桂英 單位: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
康復醫學臨床實踐教學改革
1更新教學觀念和教育思想
師與學生對教學改革的認識是臨床實踐教學改革的關鍵。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師對臨床實踐教學模式轉變的認識,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更新學生對臨床教學的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只有教師和學生在教學觀念和思想上達成共識,才能更好地將臨床實踐教學模式貫徹到教學的全過程,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改變傳統教學方法
講授康復評估和康復方法時,在講解中穿插操作示范,強調正確的操作步驟與要領,留給學生自我提高、自行訓練的空間和時間,讓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在講授臨床常見疾病康復治療時,以實際臨床病例為啟端,向學生提出問題,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引導討論,明確功能障礙的原因、評估方法和康復措施,使學生對每一個病種的康復都有完整的認識。在授課過程中,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地引導學生應該了解、熟悉哪些內容,并明確哪些內容是重點掌握的;同時,分析比較病種之間康復評估、治療的相同與不同,從分析問題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認識康復醫學臨床工作的內容。還有重要的一點,給學生推薦一些康復醫學參考書,鼓勵學生自學、并勤于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建立康復醫學課程后期臨床實驗室,設在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依托科室的物理治療室、運動療法室、作業治療室、言語治療室、傳統康復療法室等康復治療、訓練用儀器、設備,以及患者、病種充足的有利條件。通過硬件建設,使臨床教學帶有實驗的氣氛,以消除學生畢業后從事住院醫師早期階段對康復醫學的生疏感,使他們在從事醫療工作早期就有康復醫學意識,增加他們對專業的信心。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了解每一件儀器、設備的名稱、作用原理、治療作用、操作方法、適應證和禁忌證,以及注意事項等。在強化管理的前提下,鼓勵學生摸擬學習使用、進行潛移默化的規范操作訓練。
4重視知識更新
由于一些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神經生理學、電生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心理學)的發展,新技術、新材料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康復功能檢查和康復治療器械和方法的不斷涌現,也促進了多門專業人員的共同參與,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康復工作的開展。作為臨床教師,要隨時了解和掌握康復醫學發展的新動向、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緊跟現代醫學、現代康復醫學發展的前沿,并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開闊眼界,了解康復醫學的發展前景,對未來從事康復醫學專業充滿信心。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2010級、2011級全日制口腔護理專業大專學生共計56名。研究對象全部為女性,年齡為(21.61±0.57)歲。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我院于2009年建立南開大學醫學院口腔醫學系,并與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聯合創立口腔護理專業方向大專班,作為口腔專業教學醫院,同時接收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口腔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口腔醫學、口腔護理專業課程見習及臨床實習。本研究將原有醫護分離的教學模式進行整合,創新開展醫護一體化教學,具體教學模式為:①教學內容整合:立足口腔護理崗位工作任務,選擇需用四手操作配合的相關實訓課程共計73學時,將口腔醫學生與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的實訓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調整兩個專業原有教學進度,口腔醫學生、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同步實訓教學。②教師整合:由具有豐富口腔門診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熟練掌握四手操作技能的醫生和護士按照口腔專業分工組成各專業醫療-護理一體化教師團隊,進行集體備課,學思路,明確教學過程分工;為保障實訓教學質量,每組學生均有醫護教師指導小組負責,每個指導小組由一名醫生與一名護士組成,負責整個實訓過程中從旁指導。③教學標準整合:醫護教師共同討論制訂教學目標及標準四手操作流程:在實訓課程中同步講解醫生、護士的操作要點,并將治療步驟分步邊講解邊進行操作示教。④實踐整合:由口腔醫學生、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組成一對一小組在實訓室頭模上進行四手操作實踐練習,口腔醫學生頭模實訓室配備口腔頭模實訓機、口腔技工桌、多媒體內窺鏡探頭及影像分配器,見圖1,可以滿足四手操作教學的需求。⑤考核整合:實訓后由醫護教師按照統一的評分標準對學生掌握情況共同進行考核評價。
1.2.2評價指標
①綜合考核成績:采用以病例為導向的仿真綜合考核,由醫護教師共同組成考核小組,由1名口腔醫學生和1名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結為一組,通過抽簽的形式,確定考核病例,評分項目包括理論運用(對治療流程的掌握、結合實際靈活運用)、操作技能(器械擺放合理傳遞及時、儀器使用正確、材料調拌達標)、配合熟練程度(及時提供治療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練順暢)、醫護溝通(及時準確與醫生交流、溝通效果醫生滿意)、合作態度與認知(醫護協作意識強、積極主動配合治療)5個方面11個條目,5個方面分別占權重20%、30%、20%、20%、10%。即合作態度與認知的2個條目總分為5分,其作9個條目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②學生問卷評價:采用問卷調查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問卷在查閱文獻及咨詢專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提高學習興趣、培養醫護配合意識、增強醫護溝通能力、模擬臨床工作情境、增加臨床工作信心、對教學效果滿意、贊同該教學方法7項,采用Likert5級評分,0分為非常低,4分為非常高,總分為28分。滿意率為項目得分與項目所占總分之比。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考核成績及學生問卷評價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實訓前及實訓后綜合考核成績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
2結果
2.1綜合考核結果
對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綜合考核評分結果,實訓后對治療流程的掌握、器械擺放合理傳遞及時、儀器使用正確、及時提供治療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練順暢、及時準確與醫生交流、溝通效果醫生滿意、積極主動配合治療8個條目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實訓前(P<0.05),見表1。
2.2學生評價結果
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在提高學習興趣、增加臨床工作信心方面的滿意率較高,分別為95.54%、95.98%,見表2。
3討論
3.1口腔專業教育及四手操作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口腔護理專業教育還處于發展階段。有研究對某省78所綜合性醫院及6所口腔專科醫院321名口腔科護士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口腔護士專業教育主要是以普通護理教育為主,接受過口腔醫學專業教育的護士比例僅占10.6%,有四手操作技術培訓需求的占60.1%[10]。普通護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沒有經過系統的口腔專科護理學習與實習,僅靠進入工作崗位后短期的崗前培訓,對口腔治療特點和要求只是現學現用、一知半解[1],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診療。國內已有學校在護理專業教育中加入口腔護理教學模塊,但課程設置仍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踐課時僅有26學時,占到專業課程的24.5%[11]。基于口腔臨床診療工作的特點,口腔護士承擔著配合醫生治療的重要職責,良好的醫護配合有賴于護士對口腔治療過程的熟悉。由于護士專業知識的欠缺使得其在工作中對技能操作難以運用自如[12]。有研究指出,四手操作可以明顯提高口腔治療的效率和質量[13],降低口腔診療中的醫院感染[14]。另外,傳統的治療模式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反復起身漱口,給治療帶來很多不便,導致患者就醫時間過長,容易產生疲勞感。四手操作模式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就醫感受,馬曉萍[15]的研究表明四手操作組患者滿意度較獨立操作組提高17.9%。四手操作使護士在口腔治療過程中能最大程度發揮輔助作用,縮短患者就診時間,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8],增加患者的滿意度[16],因此將成為未來口腔治療發展的必然趨勢[5]。此外,患者就醫期望值提高,對高標準、高效率、人性化的口腔治療需求日益增加,醫療服務質量、患者就醫感受已成為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培養掌握扎實口腔理論知識及熟練四手配合技能的護理人才勢在必行。
3.2醫護一體化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四手操作配合技能
四手操作的開展有賴于醫護間的密切合作,而教學是改善醫護合作的關鍵[17]。現有醫療、護理分離的教學模式是分別從醫、護角度訓練醫學生和護理專業學生的操作技能,不能模擬四手操作時的醫護配合過程,醫護間的協作訓練欠缺,而且同一教學內容需要反復教學,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本研究將醫護雙方作為整體同步進行實訓,即節省了教學資源,又能模擬臨床配合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進行四手操作技術的訓練[7]。已有研究報道在護理綜合技能實訓[18]、護理臨床實習[19-20]中開展醫護合作教學,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研究將醫護一體化教育理念應用于口腔護理專業教育,通過醫護教師團隊對標準四手操作流程的分步講解和示教,使學生明確治療的每個步驟、要點和醫護職責分工,在頭腦中形成對治療流程的清晰認識,并運用于實訓操作練習中。每組醫護學生的實訓全程均有醫護教師指導小組負責,能夠根據每組學生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能夠掌握不同治療階段所需用物、器械、儀器,做到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從實訓前后考核結果來看,該方法切實提高了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時,醫護學生組成團隊相互學習、合作,在協作中鍛煉了醫護溝通能力和護士工作積極主動性等臨床綜合素質,而這些正是以往教學中所欠缺的,本教學方法增強了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協同配合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并重的教學目標,真正實現了教學與崗位工作需求的密切結合。
3.3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較高
醫護一體化教學方法打破專業內教學界限,模擬臨床四手操作真實情景,與傳統的講授方式相比更為形象生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意率達95.54%)。以往研究表明醫護協同的模式可以提高醫護的滿意度[21]。傳統教學方法學生進入實習后直接配合臨床醫生四手操作,快速的臨床治療節奏、患者對實習教學的不配合以及臨床醫生對配合技能的高要求都導致臨床實踐機會明顯減少,容易造成學生的實習壓力和緊張心理,在仿真頭模上與醫學生配合使口腔護理專業學生處在一種友好的學習氛圍中,更容易樹立學習的信心,也更容易掌握知識和操作技能[7]。
4小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心血管內科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編號分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32~79歲,平均(59.868.24)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2例,高血壓14例,風濕性心臟病23例,心肌梗死17例,心律失常13例,心絞痛11例;合并癥:糖尿病17例,COPD 9例。實驗組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31~80歲,平均(61.248.36)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4例,高血壓18例,風濕性心臟病21例,心肌梗死14例,心律失常14例,心絞痛9例;合并癥:糖尿病12例,COPD 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壓瘡風險評估
患者入院后,由臨床醫師對患者的壓瘡發生風險進行評估,責任護士要觀察患者局部皮膚的變化情況,尤其針對長期受壓迫的部位要給予重點觀察,評估內容有皮膚顏色,溫潤,皮膚潮濕度、周圍皮膚是否受污染等[4]。另外還要對患者進行全身評估,包括臥具、心理狀態、營養情況、基礎疾病等,了解患者局部發生壓瘡的可能性。利用評分制進行評估,評分分值越低,說明患者出現壓瘡的可能性越大[5]。
1.3護理措施
對照組患者則進行常規護理:①促使患者活動或移動,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經常變換臥位,2 h定時協助翻身,必要時半小時1次。翻身時注意技巧,勿拖拉以免損傷皮膚,應觀察受壓部位皮膚情況,給予按摩。建立翻身登記卡,對于能夠在床上活動的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進行肢體鍛煉,促進血液循環[6]。②對于消瘦、長期臥床的患者,應根據情況給予氣墊床、軟枕,保護骨隆突處給予泡沫墊、氣圈可減少或舒緩局部壓力[7]。③保持床鋪平,干燥,清潔,無渣屑,被服,病號服干燥,如有污染應及時更換,加強基礎護理。④加強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水腫患者應限制水和鹽的攝入。脫水患者應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對于不能迸食者給予鼻飼或靜脈外營養。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預防性中醫護理對策。①觀察病情:祖國醫學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來觀察和收集患者的病情資料,所以應用四診,及時、仔細的觀察長期臥床或久病體衰的患者的病情,以便積極評估患者情況和及時了解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是否存在,對有壓瘡危險的患者提供因人制宜、辨證施護的個性化護理。②防壓工具:中醫取用天然食藥作為材料制作各種防壓工具以減少局部組織的壓力,有些甚至還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采用北方盛產的糜子制成糜袋子;將蕎麥皮裝入棉布袋內制成直徑為20 cm,中心直徑為10 cm的空心圓枕;采用自制黍子(未脫殼的黃米)褥墊預防壓瘡,取得滿意效果[8]。用將谷粒制成谷粒袋,中醫認為谷粒性情溫和,加之其圓潤光滑靈活,對皮膚也有輕微的按摩作用,故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還可以使患者的受壓部位不會固定在一個點。③中醫調理:壓瘡是由于各種疾病導致患者活動不便、長期臥床,抵抗力、免疫力低下所造成,故平時應加強調理,重視飲食,增強體質,情志舒暢,防止發病。a.起居調理:病室應整潔、安靜、室溫適宜、通風良好;床單應平整干燥、被褥柔軟、床面不得有碎屑或渣子,以免磨損皮膚;由于患者體質較差,要經常作按摩、抹身、翻身,所以還得要注意保暖,以免受涼;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必須消除其原發病因。b.飲食調理: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氣血虛衰,濕邪困脾,故飲食上宜清淡,忌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加強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攝人,以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來預防壓瘡的發生。c.勞逸結合:壓瘡是年老體弱、營養不良、大手術后或惡病質患者,尤其是昏迷、癱瘓患者高發的并發癥,所以這些高危人群需要足夠的休息,以減少體力的消耗。中醫認為,適當的運動有助于氣血運行,對壓瘡的預防有很好的作用。在原發病允許和不影響疾病治療情況下,應鼓勵患者積極活動,如患者自己經常更換臥位、做些簡單的減壓運動、早期下床活動,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采用勞逸結合的休息方式。這樣既可預防壓瘡的發生,又能防止因長期臥床而導致的其它各種并發癥和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9]。d.中藥制劑:選用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散瘀功效的活絡油;將中藥紅花30 g加入50%乙醇800 ml 浸泡,浸泡液變為桔黃色即可使用;采用自制紅花酒精局部按摩,防治丁字鞋壓瘡;采用自制中藥洗劑濕敷受壓處皮膚,取得了預防壓瘡的顯著效果。另選用山茶油、龍血竭粉混合,調和成糊狀,用無菌紗布包扎,效果顯著[10-12]。
1.4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出現壓瘡的情況,分析壓瘡發生率。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開展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分級評價標準,8~10分為滿意、5~7分為一般、4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總例數100%。難免壓瘡是指雖經精心護理,但因患者自身條件,如嚴重水腫、惡病質、有醫囑禁翻身等,難免要發生的壓瘡。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比較
實驗組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95.0%)明顯高于對照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壓瘡是臨床住院患者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壓瘡的發生可作為對醫院護理質量進行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有利于充分展現醫院的護理質量與水平。祖國醫學在總結古代勞動人民與壓瘡作斗爭的經驗中,中醫對壓瘡的治療原則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經認識到了預防壓瘡的重要性。早在《內經》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所以,國內觀點認為:壓瘡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院內壓瘡發生率應為0。目前,有研究表明,患者的壓瘡通過護理干預,能夠得到有效預防,針對院外帶入壓瘡的病患,也可促使其創面得以愈合[13]。壓瘡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摩擦力、剪切力、壓力等因素,除此之外,患者的運動受限、營養狀況、皮膚、感知、精神狀態、年齡等因素也與壓瘡的發生密切相關。
對于心血管內科患者而言。壓瘡的發生主要受到局限性因素、全身性因素的影響。①局限性因素如下。a.局部潮濕:如果受壓迫的部位出現引流液、分泌物、出汗等現象,則會導致局部潮濕,從而促使患者皮膚抵抗力下降,極易出現皮膚污染、皮膚浸潤的情況。研究表明,如果患者的皮膚溫度每上升1℃,便會增加10%的組織代謝氧需量,在受到持續壓力的影響下,容易發生組織缺血,皮膚溫度上升,便會增加壓瘡發生風險[14]。b.摩擦力、剪切力、壓力的影響:在心血管內科壓瘡的發生中,大部分患者都是由垂直壓力所致,其次是剪切力,一旦人的身體同一部位受到不同方向作用力的影響,便會導致剪切力產生。摩擦力會對患者的上皮組織產生影響,將外層保護角化皮膚去除,促使壓瘡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另外,在搬運患者身體時,也會有摩擦力產生,因此,護理人員要注重操作時動作輕柔,不可弄傷患者。②全身性因素如下。a.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心血管內科患者的臥床時間較長,因長期受病痛折磨的影響,導致患者身心疲憊,極易出現悲觀情緒,例如精神萎靡、態度消極等,對疾病治療失去信心。致使患者不配合臨床醫師的治療操作,從而增加壓瘡風險。b.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會減少患者的機體皮下脂肪,降低免疫功能,從而導致患者抗壓能力、皮膚抵抗能力下降,極易引起壓瘡[15]。c.感覺功能喪失:針對已經喪失感覺功能的患者而言,因患者無法感受到壓迫刺激,從而未能及時更換,導致壓瘡風險加大,因此,護理人員在對心血管內科患者給予護理干預時,要注重壓瘡預防護理,評估其壓瘡發生的風險。在對于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預防壓瘡的護理時,首先要對患者的壓瘡風險情況進行評估,對于高危人群,要制定嚴格的預防護理計劃,并將各項護理措施落實到位。在對于患者進行基礎護理時,護理人員要做到六勤,即勤觀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換和勤交換。對于已經發生壓瘡的患者,可采用紅外線燈進行照射,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快創面愈合。護士在評估患者病情時,需為其建立壓瘡翻身卡,并將翻身卡置于床頭,對患者的皮膚受壓狀況進行記錄,每日交接班時,護理人員都需向交接人員講解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干預。因患者長期臥床,的更換至關重要,每隔2 h需指導患者更換1次,并觀察皮膚部位有無紅斑形成,如果出現紅斑,則要將更換時間縮短。針對骨隆突部位,護理人員在該處放置支撐物,促使局部受壓減少。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使用輔助器具,例如氣墊床,氣墊床的應用能夠保證病患身體受壓均勻,預防壓瘡。針對高危人群,護理人員要給予重點觀察和護理。
選題的目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動態
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目的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流動人口大量增多。隨著人口流動所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眾多學者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的文獻的基礎上,首先對流動人口及受教育權的相關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現狀,得出完善受教育權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國在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的建設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據問題結合原因并借鑒國外經驗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議。
研究意義
我國的流動人口是 2世紀 8年代中葉出現的,是在改革開放的國家政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流動人口尤其是流動民工群體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必然出現的特殊群體,也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本文主要從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現狀分析出發,探究目前造成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缺損的原因,有利于明確我國當前面臨的保障困境,探討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的對策,促進受教育權益問題的解決。有助于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實現教育和社會的公平,并對維護我國社會的安定團結及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國內外研究動態
國內研究動態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農民工大軍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大批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以下是我國學者的主要觀點:
陳信勇,藍鄧駿在《流動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權的應然與實然》一文指出當前流動人口子女權益缺損主要有幾點表現:1.入學條件遭受不公正對待。許多地區的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需要很多證明才能申請就讀公辦學校。雖然國家已經取消借讀費,但是還有很多公辦學校巧立名目征收類似于借讀費的歧視性費用。2.難以平等享有教育資源。我國基礎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及教育資源地區分布不均造成流動人口子女與優質教育無緣。3.民工子女學校成為歧視源頭,并且遭遇義務教育根本價值強烈沖突。4.由于流動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動性使得子女學習過程不穩定從而導致教育質量下降法學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3篇)法學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3篇)。
李業春在《進城農民工子女受義務教育權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一文指出:1.輟學和超齡上學現象嚴重。2.多數流動人口子女只能就讀農民工子女簡易學校,學習條件特別簡陋。3.流動人口子女易產生不健康心理狀態,影響對社會的認知,很難產生對社會的認同。
鹿文卿在《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認為受教育權有缺損體現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個不平等。1.教育經費不足,根據國務院規定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經費的供給以流入地政府為主,流入地政府的財政直接影響到受教育權的實現。2.教育及教學設施匱乏,多數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缺乏并且存在安全隱患。3.參加教育及教學活動的不平等,流動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而無法正常參加某些教學活動。
顧益民,張慧潔在《行政法語境下的流動人口受教育權保障》中通過行政法視野分析認為造成受教育權益缺損原因有:1.縣市等基層行政單位所承擔的教育財政壓力和行政責任與其政治經濟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負擔沉重。2.缺乏有限的行政監督行為和系統性的行政責任追究機制。教育行政責任人往往是基層縣市級的教育管理者,責任追究中裁量空間過寬。
鄔雪紅,姜國平在《論我國流動兒童受義務教育權的司法保護》中詳細分析了司法保護的諸多缺陷影響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的解決。1.憲法不能進入普通司法程序作為法院判案的依據,不能通過憲法予以救濟。2.尚未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有時只能通過民事訴訟的替代方式對受教育權予以保障。我國民事法律中沒有對受教育權予以明確規定,民法理論上也沒有關于受教育權的概念。3.受教育權也很難通過行政訴訟救濟。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的行政行為,侵犯公民受教育權的行政行為不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而且只有當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特定相對人的受教育權時,行政相對人方可提起行政訴訟。
鄭 風,李 娜在《論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認為:1. 我國對公民受教育權實現的程序性規定較少。2. 法律體系存在內在矛盾并且與現實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權利得不到實現。3. 在教育法體系中,有關保障受教育權的部分比較單薄,對侵犯受教育權所負責任主體、法律責任、法律救濟途徑的規定還比較模糊。
顧倩在《論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保障》中認為需要擴展法律保障范圍以及完善司法救濟制度。1.修改部分法規如《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并制定一部切實保護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法》。2.增加行政訴訟救濟途徑并確立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當農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受到除行政機關和公立學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體侵犯時,應當追究侵權者的民事責任,認為應該建立憲法訴訟保障制度。
李業春在《進城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一文認為應該改革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制定《義務教育經費法》,保證教育經費的合理、足額的投入與使用。制定一部切實保護農民工子女受義務教育權的《農民工子女教育法》并完善《義務教育法》。
鹿文卿在《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采用公益訴訟的救濟方式,公民、社會團體及國家機關都可以作為原告,以 行政不作為 為訴因,以侵犯受教育權的主體為被告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流動人口子女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屬于弱勢群體,當個人訴求利益遇到困難時,國家應當提供一種公益訴訟以實現他們的訴求,維護他們的權利。
陳思琦在《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探析》中提出應該加強教育法規的可操作性并且制定《教育經費法》規范教育財政投入法學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3篇)工作報告。增加中央財政對教育經費的總體投入及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種教育經費監督機制,明確違反教育經費法的法律責任。逐步擴大對行政訴訟法中作為保護范圍的 合法權益 的解釋 ,放寬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國外研究動態
年英國政府頒布了《1944 年教育法案》,明令廢除學校教育中的雙軌制,確立人人享有最低限度的平等受教育福利權。2世紀 6年代以來,教育平等的立法理念得到進一步的重視。
1967 年的《兒童和他們的小學》強調政府更加關注教育機會和社會協調,減少社會階層之間的屏障,通過國家干預,突破因社會經濟障礙而陷入貧困的兒童無法擺脫困境的惡性循環,對于那些處于 教育優先區 的貧困與處境不利兒童給予額外的教育資源。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推進教育民主化,確保不會有人因貧窮等問題而喪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受教育權,2017 年頒布的《兒童法案》,采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兒童權利,包括衛生權利和平等受教育權等。
美國的 教育券 計劃。美國一些地處經濟發達地區、條件比較優越、歷史比較悠久、牌子比較響亮且又有政府保障的學校,反而不如一些私立學校和條件不利學校更具創新精神。為了實現公平競爭,在更深層次上實現學校均衡發展,在部分地區采取了諸如 自由擇校 和 教育券 等制度,把國家的人均教育經費以 教育券 的形式發給學生家長,由他們自由選擇自己信任的學校,達到學校在競爭中的均衡。
美國的特許學校運行辦法。學校要和教育管理部門簽訂一個合同,學校要對學生承擔責任,公共管理部分就把本地的學生經費給該學校。根據特許學校法,民間也可以興辦,民間興辦的學校可以從國家獲得公共經費。特許學校被認為是公辦學校,不得收取學費,也不得用任何理由拒絕一個在該學區的申請者。
主要研究內容、創新之處
主要研究內容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問題。首先通過分析眾多學者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制度建設的文獻的基礎上,對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的相關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的重大意義。其次,闡述了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的歷史進步及其如今面臨的困境,概括了我國近年來在法律在政策對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做出的努力,并通過調查得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再次,從法律保障、政策、學校、家庭和自身因素分別分析了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難實現的原因,進而就完善其憲法、民事、行政法律保障提出對策和設想。
創新之處
研究內容的創新:當前,學術界對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制度從社會學、教育學等角度研究相對較多,從法律角度研究的比較少。而我國的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的法律保障制度存在諸多不足。本文在研究內容上就從這一角度進行研究。
我國護理學本科培育的是有科研能力與臨床能力的綜合型護理人才法學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3篇)法學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3篇)。教育重在培養質量 ,既要關注護理學本科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又要強調其科研實踐能力。畢業論文是本科生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護理學本科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開題報告是護理學本科生完成畢業論文撰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護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所要研究的問題,并進行實驗方案設計的過程。開題報告的撰寫是訓練護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1〕。本文對 2017~2017 級某中醫院校的 243 名護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開題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以期對提高中醫護理學本科生開題報告撰寫質量進行深層次地探討。
研究對象
級、2017 級及 2017 級 3 屆中醫護理學本科畢業生共 243名,其中 2017 級 62 名,2017 級 74 名 ,2017 級 107 名 。 均為國家高考統一招生,學制4年。
方法
依據選題范圍、科研設計及撰寫方法3 個方面對 243 份開題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開題報告由資深護理專家與護理學院專職教師依據評分表評分。采用SPSS13.統計軟件對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
結果
選題范圍243份開題報告所涉及的選題范圍見表1和表2。
科研設計 開題報告中實驗性研究占 86.7%,均為臨床試驗,調查研究占29.3%,無研究設計開題報告占 42.28%。其中,實驗性研究設計,明確研究對象納入及排除標準的占85.1%, 隨機占17.7%;正確設置對照的占 79.68%。
開題報告撰寫情況 243 份開題報告撰寫存在問題詳見表 3。
討論
選題范圍
從表 1、表 2 中見開題報告選題范圍較大 ,其中 ,臨床護理最多,占34.98%,其他為中醫護理占 19.75%,社區護理最少僅為3.29%。 中醫護理中,中醫技術操作技能最受關注,涉及內容包括靜脈炎防治、穴位按壓、腹部按摩等中醫專科護理技術,占中醫護理選題方向的87.5%。 中醫護理學本科生開題報告選題范圍較廣泛,特別是涉及到中醫護理及臨床護理的內容較多。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中,穴位按壓及各種防治靜脈炎的中醫護理操作方法最受關注,占中醫護理選題的 87.5%,這不僅表明中醫院校護理學本科生對本專業的重視度及理解力,更說明護生選題能從解決患者實際問題的角度出發, 對本專業的操作技能勤思考與研究,而以社區護理作為選題方向的最少,可能與護生對社區了解不夠有關。心理護理占選題方向的18.52%, 這與當今社會更重視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有關。
開題報告撰寫質量
開題報告中需要詳細論述的內容包括選題的目的和依據;選題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及存在問題并附有主要參考文獻;自己的設想以及課題的學術和實際應用價值;選題的基本內容、構思及預期達到的水平;所需的科研條件,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礎和研究條件 ;論文工作計劃
對策
實行導師制的論文指導
論文摘要:護士面對著病痛、折磨乃至死亡的折磨,其工作性質形決定了護士的心理壓力,而護生做為護士的前身,通過實習的過程去認知和接受乃至承受這一壓力,對于引導護生走向工作崗位,為新職護士更好的服務于患者和家屬均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就是出于對護生的心理壓力研究,對壓力源進行辯別分析,找出主要壓力,將采取措施進行有效預防和排解。
1.引言
護士從事著高風險、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內科護士所面對的都是長期患病的患者,工作中經常面臨各種危機,突發及多變的情況涉及到護士與患者、家屬、醫生及其他護士等。面對日益增多的壓力源,她們十分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而護生做為護士的前身,在實習的過程中能否承受住各種壓力,并順利的走上工作崗位,為醫護一線輸送新鮮的血液和補充優秀的人才,是對醫護工作的一個支撐,同時,也是對醫護教育的一個考驗,更是對護生的一次自我挑戰。本文能過對護生在內科實習的壓力源和壓力進行辯別探討,以期對護生以及醫護工作提供一些基礎的理論支持。
2.相關理論分析
2.1相關概念
2.1.1壓力源
是指醫護人員在接診、施救過程中應對偶發的特殊情況而產生的心理障礙,泛指醫護人員應對病危病人及患者病情突然惡化及至死亡的心理應對,并由此對醫護人員心理產生的抵觸及排斥。
2.2遇到的壓力因素
2.2.1緊急的工作性質
醫護臨床工作性質所接觸的病患狀況不一而足,無法預知和不可逆料性極強,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及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依據病情變化做出應反映和采取具體措施,以能滿足患者的需要為目的,緊急的工作性質給醫護人員造成了較大工作壓力。
2.2.2醫患的目標取向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醫療技術的依賴程度以及對挽救病患的期待程度有所增長,與此同時,病患的患病原因和患病性質也隨之變化且呈增長趨勢,醫護與病患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醫患之間的目標取向不同,往使患者及其家屬遷怒于醫護人員,這對醫護人員也造成了較大的工作壓力。
2.2.3差異的病患狀況
護士所要面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救治,而是情況各異的患者,患者中有的飽受疾病折磨,有的突發危急疾病,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教育層次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帶給護士的就是頻繁的應對患者及其家屬憤怒、恐懼、悲傷、喜悅等快速的情緒變化,患者的差異性對護士的心理也能造成直接的壓力。
2.2.4高危的醫護風險
護士不同于其他職業,有緩和的余地,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微末的失誤都可能造成高危的風險,責任完全由護士承擔,護士雖然只是醫生的助手,但患者卻把護士當做救命的直接人,工作的高危性對護士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2.3壓力綜合表現
由于護理工作任務繁重,技術操作多,責任大,工作不規律等諸多壓力的影響,使護理人員心理狀況不容樂觀。長期過度緊張和高強度壓力使她們對工作產生疲憊感,甚至出現心身耗竭綜合征(burnout syndrome, BS),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煩躁或抑郁不良心理反應。 轉貼于
3.心理素質的培養
有研究表明,住院患者對護士的關愛行為較為不滿意的方面涉及護士的心理素質、情感能力、創造力,以及在工作中表現的主動靈活和獨立性等。患者的這些憂慮又正是護士心理失衡的具體表現。基于此,對于護生的內科實習壓力源的判別和壓力研究應從壓力因素的成因入手,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幫助護生在內科實習過程中消解心理壓力,培養心理素質。
3.1搭建承受緩臺
所謂的承受緩臺,是指在護生內科實習前留有準備階段,通過全方位的護理理論分析和護理實踐指導,強化護生對護理工作的認知,對復雜的護理工作有一個初步和完整的了解,并預先在思想和心理上產生承受的抗體,提高護理心理障礙的免疫能力。
3.2做到循序漸進
護生實生是學業的規定科目,也是對護生能否適應崗位的一次檢驗,因此,在實習前要充分征求護生的意見,可采取分批次、分層次的操作實踐培訓形式,讓護生循序的進入實習場景,接受實習內容,并在護生間適時開展討論和座談活動,分批次的組織護生對護生進行指導和幫教,最終實現全體護生實習科目的完成。
3.3加強后續疏導
護生實習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要對護生的實習心得和體會以及產生的心理障礙加強后續的疏導,幫助他們做好實習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化解工作,不能讓護生無止境的承受超負荷的壓力,而打消他們承受的信心。
4.結語
護生是醫護的后備力量,而護生在內科實習過程中成功的規避壓力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將直接關系到護理質量。因此,減輕護生的內科實習壓力,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為醫護工作輸送優秀的人才,對于提高醫護質量,提高醫護水平,升級醫護隊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亞軍,陸文,張培生,等.護士對患者關愛需要的認識及關愛行為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 20: 60-61.
【關鍵詞】中醫護理技術;培訓;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477-02
中醫護理技術在中醫臨床護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醫醫院護理人員為病人提供服務的基本手段,它是以臟腑學說為基礎,經絡學說為核心,通過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經脈、調氣血、調整陰陽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 ]。但在醫院管理年驗收和等級醫院復審中,發現中醫醫院普遍存在著中醫護理特色體現不足,臨床實際開展中醫操作項目過少的現象[2], 王俊杰等[3]報告顯示,醫院護理人員廣泛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只占9. 2%。以上問題我院同樣存在,因此護理部于2011年6月開始對全院護理人員實施系統的中醫護理技術培訓,在2012年8月三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院為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編制開放床位400張,護士總數233人,總床護比10. 58,病區床護比10. 41。護士年齡18~55(32. 16±7. 06)歲;學歷:本科18人,大專122人,中專93人;職稱: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58人,護師40人,護士134人;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34人(包括基礎學歷和成人教育學歷),護士長17人,畢業于中醫院校6人,接受過“西醫學中醫”培訓的護士132人,系統完成學習中醫知識100學時的培訓率70.3%。
2 中醫護理操作培訓管理
①成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領導及考核小組,由分管副院長為領導組長,護理部副主任為培訓考核組長,成員由大科護士長及部分中醫院校的護士長組成。②護理部組織修訂完畢23項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流程及評分標準并印制成冊。③向醫院申請增加中醫護理培訓的設備;④將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臨床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指標、獎懲等納入護士長日常管理。⑤建立護理部、科護士長巡查制度,與護士長、臨床護士和病人深入接觸,評估中醫護理技術效果和存在問題,及時完善管理和培訓方法。
3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激勵機制
從2011年起把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中,同工同酬考核如下:西醫基礎護理操作8項+中醫護理技術操作8項中各抽簽考核一項(90分合格),具體內容如下:(1)西醫基礎操作(略):(2)中醫護理技術操作:①艾條灸法;②拔火罐法 ;③開天門 ;④刮痧法;⑤ 濕敷法;⑥ 敷藥法;⑦藥燙法 ;⑧熏洗法。理論或技術操作考試不合格,補考1次,同工同酬推遲1個月,以此類推;5次考試不合格,當年不再推薦同工同酬。職稱晉升考核如下:(1)初級護士晉升護師考核:專科技術操作4項+中醫護理操作4項中各抽簽考核1項(90分合格),項目如下:專科技術操作(略):中醫護理技術操作:①拔火罐法②艾灸法③刮痧法④藥燙法。(2)護師職稱晉升主管護師職稱考核:急救技術操作2項+中醫護理技術2項操作中各抽簽考核1項(90分合格),項目如下:急救技術操作:①簡易呼吸囊的使用 ②除顫術;中醫技術操作:①拔火罐 ②艾灸法。若理論或技術操作考試不合格1次,聘任則推遲1個月,以此類推;超過3次,則推遲一年聘任。
4 具體實施培訓方法。
4.1第一階段全員培訓:①時間安排:2011年6-12月;②每月培訓2項,共12項,培訓順序先從國家級到區級、院級,具體項目是:耳穴埋豆、艾條灸法、頭部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法、濕敷法、涂藥法、熏洗法、中藥藥熨、中藥保留灌腸、敷藥法、貼藥法。③培訓要求是:每月初護理部組織示范員及考核小組進行2天的集中培訓,訓練熟悉后組織各科的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進行培訓,并反復訓練,然后由她們集中培訓科室的護理人員,月中護理部的考核小組分4組對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進行考核,月底由各科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驗收考核科室的其他人員,人人考核合格。
4.2第二階段新入職護士培訓方法;
從2011年起,護理部組織當年新入職的護士進行專門的培訓,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共24項,其中中醫12項,西醫12項,培訓方法是:①時間:2011年開始,每年8 -12月,每周1-2項,周四及周五分2批進行培訓。②中醫培訓的項目是:耳穴埋豆、艾條灸法、拔火罐法、頭部穴位按摩、刮痧法、濕敷法、涂藥法、熏洗法、中藥藥熨法、中藥保留灌腸法、敷藥法、貼藥法。③要求:每次培訓時先觀看操作錄像,再由專門的培訓老師全天指導訓練,對手法不正確或不規范者親手示范指正,然后反復的訓練,1周后由護理部組織的小組考核,人人每項驗收過關,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她們很快熟練掌握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更利于臨床護理工作。2012年新入職護士的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也正在培訓中.
4.3 第三階段全員驗收考核過關:
2012年7月2日-30日,共分5輪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人人驗收過關的培訓。護理部組織成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組,共12人,分6個小組、2個時間段考核。第一時間段:下午2:30-6:30分,第二時間段是:晚上6:30-10:30分。各科護理人員自備操作物品及模特,并按照事先安排的時間段準時參加考試,每一輪考試順序是:護士長總示范員主管護師護師護士見習護士。
5 效果
5.1各層次的滿意度提高
①病人的滿意度提高;②醫生的滿意度提高;③護理管理者的滿意度提高;④護理人員中醫護理臨床能力提高。
5.2 增加了中醫護理技術開展項目。
與2010年比較, 2012年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由13項增至19項,分別為中藥藥熨、中藥熏洗、中藥坐浴、中藥保留灌腸、中藥外敷、刮痧法、辨證施膳、拔火罐、穴位帖敷、艾灸法、小兒太極按摩、陰道坐藥、全身藥浴、水針法、濕敷法、涂藥法、穴位按摩、耳穴埋籽法、捏脊法治療,其中后7項為 2011年后新開展項目;其中重點推廣項目(耳穴埋籽、穴位按摩、水針法、捏脊法)。
5.3 護理人員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能力的增強
從2011年起分別對在職護士及新入職一年內的護士,進行系統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后,并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考核,各層次護士訓練中醫護理操作的主動性加強,中醫護理操作能力不斷增強,護理管理者及患者的滿意度提高,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成績由原來平均91.5分提升到95.8分。
5.4 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科研水平。
與2010年比較, 2011-2012年撰寫中醫護理論文由5篇增至12篇,中醫護理科研課題由0項增至4項。
5.5促進臨床科室及重點專科的建設
通過系統培訓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使臨床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增多,利于科室的發展,使醫院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得到提升!如水針療法由護士操作應用在膝痹、腰腿痛及尿潴留患者;耳穴埋豆應用在外科、骨傷科術前及內科失眠等患者;中藥保留灌腸及艾灸療法應用在脾胃病專科、婦科、脊柱骨科的患者;全身藥浴應用在兒科胎黃及熱毒濕疹患兒;中藥藥熨及敷藥法、貼藥法應用在骨傷科、針灸科患者;頭部穴位按摩應用在床上洗頭及項痹患者;中藥熏洗應用在肛腸科、蛇傷患者等,效果顯著,患者滿意。今年針灸科、脾胃病科、中醫急診科獲得市級重點專科的建設,促進醫院的發展!
6 討論
6.1護理部在開展中醫傳統護理技術系統培訓具有重要作用,熟練掌握獨特的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是突出中醫護理特色的重要手段,是中醫院有別于西醫院的根本特征[4]。護理部在中醫護理建設中發揮著特定的角色優勢。首先,它作為護理行政和技術的管理部門,有利于開拓和創造中醫護理的內外環境和實施氛圍。結果顯示,護理部將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納入對護理人員晉升、同工同酬的考核,將中醫護理技術培訓變為全院護理人員行動,使中醫護理技術開展項目顯著增加。
6.2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考核是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培訓的有效方法。與西醫醫院護士相比,中醫醫院護士需完成中西醫雙重護理任務,在臨床護士配比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更顯護士人力資源緊缺。因此,護理管理者適宜的領導藝術與管理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我院建立的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的考核方案,使護士壓力和動力并存,利用激勵為主、處罰為輔的手段,極大地鼓舞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通過臨床實踐,激發了護士的科研意識,在一年內,護士撰寫中醫類護理論文、申報中醫護理新技術和護理科研課題的數量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彩霞。發揮中醫護理特色之我見[J].甘肅中醫, 2005, 18(8):35-36.
[2] 孫鴻雁。淺淡中醫院在護理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天津護理,2007, 15(3): 161-162.
關鍵詞:心肌梗死,護理
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閉塞血液循環受阻導致心肌嚴重而持久的缺血所致,是內科的急危重癥之一,病死率較高,所以及時的診治和精心的護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2年來我科通過對1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臨床觀察與護理,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本組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25—76歲,均有嚴重的胸悶、持續性心前區疼痛30min,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緩解。所有病例心電圖均有不同程度的異常改變。入院后立即給心電監護,絕對臥床休息,吸氧、鎮痛、溶栓等處理后,8例在治療數小時后心前區疼痛減輕或緩解,二周后心前區疼痛完全消失。2例3天后心前區疼痛減輕,3周后胸悶消失,心前區疼痛緩解。
2 護理
2.1 心電監護。患者一經確診,應立即送入監護室進行24小時心電監護。觀察床旁運態下心率及心律的變化,每15——30分鐘觀察記錄和儲存心電圖的各種參數,發現異常論文格式模板論文格式模板論文格式范文,及時向醫生匯報。
2.2 密切觀察生命征及胸痛的變化。每15—30分鐘巡視并記錄一次,如發現心前區疼痛加重且持續時間長,應報告醫生及時處理。輸液時用藥劑量準確無誤,速度應慢,注意觀察液體出入量,必要時建立兩個通道,以便能及時準確用藥。
2.3 臥床休息。第一周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一切生活應有家屬和護理人員進行護理,以減輕心臟負擔,降低心肌耗氧量。第二周可在床上進行四肢活動。第三周協助病人離床站立,第四周方可在室內做輕微活動,重者臥床時間延長。
2.4 吸氧。早期給高流量吸氧,3天后根據病情給間斷低流量吸氧,吸氧時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并保持氧管通暢。
2.5 溶栓治療的預防與護理
2.5.1 出血。由于溶栓藥物對循環血液纖溶系統有全面激活的作用,產生全身性抗凝療效,所以應觀察應用藥物患者的出血情況,如皮膚粘膜有無出血點、紫斑、穿刺部位有無出血,觀察病人的意識、瞳孔大小、對光反射等變化,有無嘔吐、有無消化道出血等,并觀察病人的尿和分泌物的變化。
2.5.2 低血壓。低血壓可由心肌大面積梗死,心肌收縮力明顯降低,心排出量減少所致,或頻繁的嘔吐,加之大量的出汗,使血容量不足而引起血壓下降,因此,應嚴密觀察血壓的變化,在溶栓治療進行的30min內每10min測血壓一次,溶栓后3h內每30min測血壓一次,以后每小時測量血壓一次,血壓平穩后,根據病情延長測量時間。[1]
2.6 飲食護理。給清淡易消化、低鹽低脂低膽固醇、富有營養的食物。應少食多餐,避免過飽及刺激性食物。
2.7 保持二便通暢。禁止用力大小便,病情嚴重者應在床上排便,訓練床上排便,避免過度用力,防止便秘,鼓勵病人多吃水果蔬菜,飲蜂蜜論文格式模板論文格式模板論文格式范文,必要時用緩瀉劑,排便過程中加強心率及心律的監測。
2.8 心理護理。心理狀態與并發癥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對心肌梗死病人進行心理護理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病人可因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恐懼及家庭經濟條件限制等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或惡化,同時對監護病房的陌生感,加上頻繁的治療及護理,造成緊急的快節奏氣氛亦可加重病人的心理上負擔。故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過程中應與病人多交談,發現問題盡最大可能幫助病人解決,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重樹戰勝疾病的信心,良好的護患關系可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并能取得患者的信任,為治療和護理打好基礎,醫護人員保持鎮靜而有序的搶救措施并做好家屬工作保持安靜心態,從而使患者急躁、緊張、恐懼情緒得到調整。
2.9 健康指導。做好衛生宣教,幫助病人戒煙酒。囑其注意休息,勿勞累,保持情緒穩定、心理舒暢。按醫囑服藥,定期到醫院復診,控制糖尿病、高血壓、不良情緒等危險因素,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韓愛榮,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護理護理研究.2007.4(4B)978
關鍵詞:兒童;護理;環境;設計
兒科看護治療單元做為未成年人醫護場所的必要構成一些,其場所的好壞對需要住院治療的患兒的康復有至關必要的影響。筆者利用文獻閱讀、實地調說妊繡撤椒ǎ還可以根據現代醫療模式的提升、兒科看護治療受眾人群的心理,對兒科看護治療單元場所規劃說則實現探討,并遞交兒童醫院兒看護治療兒環境親情化、場所人性化等規劃觀點。木文論證的意義體現在為民院兒科看護治療中.元場所的規劃帶來更多的約等科學和仔細的規劃結合,為今后幾年在這個論題的進一步研宄遞交詳細的方法,為兒童醫院兒科看護治療單元場所的工程規劃給的予許多有參考效益的資料。
1兒童醫院兒科看護治療單元場所規劃要素
1.1視覺設計 眾所周知,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取得的信息大概有80%是靠眼睛取得的-兒童處在成常久,他們的視覺有其切身利益的特征,近視水平處于提升變化之中,兒童在這個階段遭受因素的影響,極其容易出現多種近視情況。以近視問題發生的近視為例,并且這種狀況正在相繼像低年齡段未成年人提升。據研近視率居高的原因,除天生遺傳原因外,未成年人所處的空間燈光不規范是多數的因素之一,所以對未成年人視覺提升變化的重視以及在此前提上實現的未成年人燈光規劃環節,將會為未成年人營造出一個愉快、健康的視覺場所。神經學家理說.沃特曼(Richard.Wortmann)認為"光是僅次于食物的最必要的把控機體功效的場所輸入"。看護治療良好的光場所,要包括天然采光和人工燈光兩種。
1.2采光設計 ①從歷史方面肴,全人類的生理、心理系統及其和之有關的行為是經數百萬年進化而來的,整個進化進程都是在太陽光下實現的。所以常久以來,在建筑范圍內規劃師…直在追尋和天然光的親和。②從能源消耗的采光能十分明顯地降低能源消耗和運轉費用。建筑照HJJ能源消耗,總能源消耗的40%~50%,而燈光制造的廢熱所引起的冷承載量的擴大占總能源消耗的3%~5%而多采取光照,就可以降低屯力Z求和有關的因發電制造的副產品和污染,對保全場所起到一定的作用。③天然光的照度分布最佳,在人的視覺可視范內.從中心至邊緣,均勻度為100%,因而不僅僅視覺效果好,而度過長技涔鄄觳灰灼@汀N闖贍耆艘話閽謐勻還庀鹿鄄焓攣鋝灰贅械狡@停可以松弛未成年人近視。太陽光的紫外線可以殺菌消毒。和煦的陽光可使小患者緩解長時間呆在病房的苦悶之情,能使他們的身心放松精神振奮,充滿生活的希望。德國人海沃德沃法曾進行研宄,記錄了全日光照射對平穩未成年人血壓和呼吸頻率的影響,發現采取日光照射后的未成年人的平均心臟收縮壓減少了17%。因為陽光還參和人體維生素D合成,所以未成年人常接觸自然光可預防佝僂病的出現。還有,人眼球的色覺不是和生俱來的。據不久前日本實現的一項論證表明,常久在單色光場所中生活的兒有容易不能識別色彩。兒童醫院兒科看護治療單元場所規劃的創新和展望。
2促進兒童護理環境構建的對策
2.1室內活動室外化 因為看病進程的特殊性,看病進程很難完成在戶外的業務模式。未成年人在住院治療時,因為種種要求制約,并不是所有的患兒都可以到戶外游戲。而室內游戲方式扣對就會平調--些.把戶外的游戲項目合適的注入室內,將會極大的發展就民空問趣味性和游戲性,并擴大兒童的幸福感。
2.2多媒體的應用 最近一段時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的提升正迅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信息化早已滲透到科技應用的不同角落,醫護衛生保健也不例外。荷蘭藝術藝術家Geert Mul和荷蘭建筑師事物所MUA(Maurer UnitedArchitects)合作規劃的索菲亞(Sofia)未成年人兒童醫院的候診區規劃中,規劃者將未成年人的繪畫利用觸摸屏連接電腦把控系統展示在臨近墻面的電子屏幕上,這即成為了一種游戲方式又豐滿了場所的規劃,使無聊的看病場所變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越南未成年人兒童醫院的數字噴涂技術,患兒在這種場所中玩的不也樂乎,可以暫時忘卻病痛的折磨。
2.3場所親情化 "家"這個詞幾乎對所有的人來講都蘊含著溫馨、溫暖.看病空間場所規劃追逐家庭溫馨氛圍的營造即是值得要去鼓勵的一個計條文,特別是兒科看病空間的規劃,他們在社會中還將是較弱的群體,他們沒有成年人的獨立自主性,需要我們的關愛。兒科醫護場所是十分特殊的場所,未成年人心理需求,他們對場所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未成年人醫護場所本身應牢牢扣住患者的生理和心理Z要,成為一種具備多樣化兼容性和高度親和性的、親情化的場所。我們可以發現,未成年人在看病進程中和帶他們前來看病的家屬地交流是最多的,穿插看病的整個進程,為了能使他們溝通更加順利,我們要加強親情化的傾向。從心理學上講.人那些空間的感知,通常依靠于其原有的記憶,"家"的感受到是人所感知的最為穩定、安全的場所,相當程度上的引入"家"的溫馨元素,可以扶持未成年人患者穩定情緒,由于那些未成年人,和父母隔離的場所多數比疾病本身尤其有害,兒童看病的進程中,和家人的交流遠遠多于和醫護人員的交流,這種特殊的治療模式規定親情化的場所。
參考文獻:
[1]劉玉龍.中國近現代醫療建筑的演進[D].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5-6.
[2]杜歡.當代兒童就醫空間設計研宄[D].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