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6: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別墅區景觀設計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四年以上工作經驗 | 男| 26歲(1987年4月28日)
居住地:湖北
電 話:134********(手機)
E-mail:
最近工作 [ 2 年5個月]
公 司:XX房地產有限公司
行 業:房地產開發
職 位:景觀工程部主管工程師
最高學歷
學 歷:本科
專 業:風景園林
學 校:湖北工業大學
自我評價
本人掌握了深厚的專業知識,積極在課外的實踐社會實踐活動。我熱愛園林事業,并立志獻身于醫學事業!熱愛祖國,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
求職意向
到崗時間:一周之內
工作性質:全職
希望行業:建筑/建材/工程
目標地點:湖北
期望月薪:面議/月
目標職能: 景觀工程部主管工程師
工作經驗
2012/1—2014 /6:XX房地產有限公司 [ 2 年5個月]
所屬行業:房地產開發
花園項目部 景觀工程部主管工程師
主要工作內容:
1、負責景觀工程的造價控制和招標、方案評審;
2、負責園林、景觀專業范圍的專業施工管理,控制工程質量;
3、編寫專業施工進度計劃,控制工程進度;
4、協調土建、市政管網、水電、煤氣等相關專業于景觀專業的配合;
5、檢查、監督承包商與監理公司的工作,協調解決出現的問題;參與竣工驗收。
2010/7—2012 /1:XX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1年6個月]
所屬行業:建筑/建材/工程
總務處 園藝/園林/景觀設計
1、主導園區景觀前期概念設計及規劃;
2、負責園區招標文件、工程質量、進度管控文件起草及標準化;
3、主導園區景觀設計方案深化及施工圖檔細化與升華;
4、負責與其他部門的協調與溝通;配合各個部門及各事業群的交叉需求工作;
5、負責組織完成園區景觀施工驗收流程與付款進度跟催。
2009 /7-2010 /7: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 年 ]
所屬行業:物業管理/商業中心
財務部 財務主管
1.負責高檔別墅區XXXX花園的總體規劃設計;
2.個人完成整套方案的設計;
3.獨立完成設計方案的綠化及園林硬質預算;
4.全套負責整體方案的施工圖紙的設計。
教育經歷
2005 /9--2009 /7 湖北工業大學 風景園林 本科
證 書
2007/6 大學英語六級
2006 /12 大學英語四級
關鍵詞:下沉式廣場景觀;特性;設計原則;設計要點
下沉式廣場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廣場的地坪標高低于地面的標高,這種設計的方式是對城市空間的一種合理應用方式,也突破了傳統的平面設計理念。在現代的城市建設中有著重要作用,不僅可以解決地上和地下空間的過渡性問題,也對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1 城市下沉式廣場景觀的主要特性
1.1 要充分滿足人們的步行自由 現代城市人將步行視為一種非常健康有效的鍛煉方式,所以,在下沉式廣場的設計中,首先要考慮到它的步行性,這樣就可以為更多的人提供良好的生活與娛樂的空間。同時,步行的自由性也是由下沉式廣場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在地面與地下存在著高差的時候,采用步行的方式是進入廣場內部最好的方式。
1.2 體現在下沉式廣場要具有良好的休閑性,這與它本身的獨立性有著很大的關系 下沉式廣場往往給人一種親切之感,可以帶給人心理上的安全感,這與它向上發展的特征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樣就很好地與外界的噪音和視覺方面的干擾隔離開來,為城市的人們提供了一塊可以作為心靈之舟停靠的港灣。這就要求下沉廣場要有休閑性,讓人們在廣場中可以盡情地舒展自己的形體和心靈。
2 城市下沉式廣場景觀的設計原則
2.1 遵循整體性的原則 下沉式廣場的規劃與設計,都屬于城市整體規劃的范疇之內,所以,要與城市中的其它空間,構成一種相互交融的方式,還要切實保障居民戶外活動的使用性,也要注意到歷史景觀的保護等功能。要從城市的整體發展狀況出發,去考慮具體的設計方案,將城市規劃的空間目標和生態性作為研究與設計的基礎。
2.2 遵循人性化的設計原則 體現人本關懷,現代城市設計中,將人性化的設計放在了非常關鍵的位置,這也是城市發展理念的進步,其中也包括對下沉式廣場的人性化設計。在下沉式的廣場中,不僅是要解決交通的問題,還要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包括娛樂性質以及商業服務性質,所以,在空間的設計上要重視空間的維度,把握好具體部位尺度的大小,避免對人們的心理帶來一種壓迫的感覺,這樣就充分體現出了人性化的設計。
2.3 遵循生態化的設計原則 生態城市也是現代人所追求的一種城市發展的理念,遵循生態發展的規律,人與自然、人與城市才可以和諧相處,其中包括生態進化的規律,生態平衡的規律以及生態優化的規律等。在設計下沉廣場景觀過程中,也要根據生態化的原則來進行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針,讓下沉式廣場成為城市生態化發展的一個風向標。
3 城市下沉式廣場景觀的設計要點
為了提高下沉式廣場景觀設計的靈活性和功能性,在設計方案要把握好以下問題:
3.1 控制好空間的尺度大小 下沉式廣場的尺度因素是導致最終設計效果的關鍵環節,同時,適當的空間尺度還可以增強人們對下沉式廣場的認可程度,身處其中不會感到圍合的壓抑,也不會感到空曠。
3.2 可以通過適當的種植規劃提高下沉式廣場的審美性 種植作物可以構造出不同的紋理和圖案,還可以通過作物的芬芳為周圍的環境營造一種舒心的氛圍。一些具有觀賞性的綠色植物,還可以緩解人們的視覺疲勞。無論在什么樣的場合中,有植物存在總是會讓人感覺到賞心悅目,在這樣的環境中散步也是一種享受。通常來講,下沉式廣場在選擇植物的時候,適宜選擇的是羽狀葉、半開敞的樹木,這些樹木可以讓下沉式廣場的空間具有層次性,還可以有效削弱高層建筑中透過來的強風,凈化空氣,也不會因為風的強度比較大而產生比較大的破壞力,還可以提高廣場以及街道的娛樂性。
3.3 不斷提高下沉廣場的無障礙設計水平 基于下沉式廣場的設計特點,在出入口的設計方案中,要充分考慮到不同人們的需求。例如要為坐輪椅的人們專門設置通行的通道,這樣可以充分滿足其出行的需要。對于老年人的通道設計也要符合老年人的行走特點。在地下廣場的出口和入口的地方,要增加標志的提醒力度,避免因標志不清晰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例如,要加強標志的視覺強化功能,還可以通過光照和視覺的反差效果,來增強視覺的沖擊力,起到有效的提醒作用,也增強了人文關懷。如果是帶有升降電梯的下沉式廣場,也要做好相關的示意圖標顯示,要流出足夠的空間供輪椅的回轉。
4 結語
綜上所述,下沉式廣場景觀的設計不僅要從城市規劃的整體效果來進行設計與建設,還要充分彰顯出該廣場的使用特性,滿足城市人多樣化的需求,要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突出重點,這樣才能夠收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住宅小區;規劃設計;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s lif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which requires a new personalized,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to adapt to the new changes and new life. Now the residential planning can be said to b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whol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in modern city contains dependency relations to a new way of life and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human and nature, of all kinds of natural energy saving and making full us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esign is ultimately providing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make people realize 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can be better. Therefore, to meet people's demand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planning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B4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場地概述
該生活區位于某市新區內,南位于城市主干道中環路,西為新區中心大道,東和北側均為城市規劃道路,交通條件便利。招商大廈位于場地的西南角,西北角規劃為商務賓館,建設基地東西長350米,南北長480米,總用地面積16.8公頃,其中居住用地約9.8公頃。現狀地勢高差較大,基地內西北有一山丘,最高標高128.6m,以其為中心,放坡至場地四周,最低標高98.0m,基地現有植被較好,沿基地內部現有道路的西側有完整的松林,中部有竹林,環境優美。
二.規劃理念
規劃設計突出“以人為本”“以山為核”的原則,著重處理好自然環境——住宅建設——人的關系,最大可能的利用自然環境和保持現有地形地貌,體現對自然的尊重和生態的保護,把居民對居住環境、居住類型的需求作為規劃設計重點,把小區規劃成具有優美的自然氣息、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豐富的文化內涵新型居住小區。主要設計理念為: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山為核,以水為軸的景觀生態體系;強調空間的流動和適宜尺度;注重規劃和住宅設計方案的經濟可行性。
三.規劃結構
在“以人為本,以山為核”的設計理念指導下,結合場地用地分析,形成了“一核﹒兩軸﹒三區”的整體格局:
(1)一核——以山為核
結合場地地貌特點,盡量保留山體形狀,形成整個小區的視覺中心,一個天然的綠色氧吧,整個空間布局結合山體規劃,蜿蜒曲折,盡顯自然之美。
(2)兩軸—以綠色為軸,以水為軸設計中考慮以山體綠化為核心,分別設計了三條放射性的綠色軸線,分別形成了環繞山體的兩條綠化走廊和一個中心綠地區,是對山體綠化脈絡的延伸和補充,豐富了整個小區的綠化體系,形成了一個與山體共生長的綠色網絡。
結合山間坡地,進行雨水收集,在基地的中部,山體的坡底處設計了一條景觀水系,豐富了小區的景觀體系,突出了山水園林格局的小區印象。
(3)三區—中心綠地區、坡地住宅區、平地住宅區
結合地形,整個小區的功能分區自然劃分為三個區域,順應山勢及建筑群落的圍合,在基地的中部形成了一個開闊的中心綠地區,沿著中心綠地規劃為獨立別墅區;基地西部標高介于112~120m,呈坡地特征,規劃為坡地住宅區,建筑布局為雙拼別墅和聯排別墅;基地東側標高介于108~110m,地勢較緩規劃為平地住宅區,整個分區順應了地勢的變化,保留了現狀地貌的特點。
四.規劃布局
規劃中結合山體,以中心綠地和水軸為核心,以連續公共空間為主線,自然形成了三個特征明顯的功能分區,5 棟獨立別墅和社區服務中心環繞中心綠地布置,形成基地的核心區;沿中心綠地和景觀水系向南向北展開,基地的西側規劃為坡地住宅區,以雙拼別墅和聯排別墅為主;基地的東側規劃為平地住宅區,以多層住宅為主;功能分區之間通過綠色軸線和景觀水系串聯,特色的山水綠地系統通過山體放射和水系的縱向延伸,即成為小區主要視覺通廊,產生“步移景異”景觀效果,也成為小區主要鄰里交流中心,強化了人際關系的親和力,同時將中心綠地系統與宅間空間融合,更加突出綠地的通透性和易達性。
小區建筑順著山勢和中心景觀帶自然展開,住宅建筑南北向布置,以獲得充足的陽光和寬闊的視野,引入夏季主導風,有利于小區內部建筑的通風。
建筑布局注意體量的變化,平地住宅區以7層的單元式住宅為主,坡地住宅以雙拼別墅和聯排別墅為主,層數4層,獨立別墅住宅布置在中心綠地的周圍,呈扇形的環形布置,層數4層。外高內低的空。間布局,使中心綠地產生了一定的深遠感和廣闊感,內部幽靜寬闊的感覺。建筑布局還注意體量的長短結合、高低錯落,角度的轉折和視覺的導引,空間有開有合,有收有放,取得了良好的視線走廊。
小區共設出入口三處,北面和南面為車行出入口,東側為主要的人流入口。
商業及配套公建設施結合場地條件,主要設置了三處,分別沿小區北、南、東側三個方向設置,東側結合小區人流主入口和中心綠地規劃社區服務中心,環境優美,突出小區形象。北側結合城市主要道路設置沿街商鋪,取得良好的商業價值,南側結合中環路規劃小區的配套公建區含大型超市﹑郵電金融﹑醫療衛生等,方便了住戶的使用。小區規劃總人口1768人,幼兒數量約為35人,因此規劃中未考慮單獨的幼兒園設置,遠期由社會統籌。
五.道路系統
1.交通體系
整體性與景觀性——結合地形條件與空間布局,便利內外交通的同時,創造便捷可行的道路系統。整體道路交通系統以車行系統和步行系統為框架,車行系統沿坡底和平地住宅區設置,形成了內部環狀道路;步行道路與中心綠地、組團綠地、山頂綠化有機結合,居民沿內部“綠軸”步行可就近通達居住地,使二者自成體系,互不干擾,保證居民生活的寧靜和舒適。依據居民出行方向及城市道路狀況在小區東南北三面設置小區出入口。小區道路分二級:車行道寬6米,內側設人行道寬1.0 米;宅間路由主干道引入宅前,寬 3 米,滿足了交通消防衛生的需求。
2.停車系統
為適應居家小汽車擁有量的日益增長,充分考慮停車場庫的安排。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地面停車:主要集中在平地住宅區車行道兩側區域。
(2)半地下停車:結合坡地住宅區和戶型,建筑單體設計半地下車庫。總計機動車停車位320個,其中半地下停位60個,非機動車800個。
六.綠化景觀
1.設計原則
系統性與生態性——結合整體布局,以步行綠化主軸為設計重點,以帶狀綠化為主要布置形式,結合步行系統規劃,有機聯系各宅間綠地,使各個宅間綠化連為一體,增強戶外空間連續性,成為統一綠化景觀體系。
小區景觀規劃以中心綠地為核心,以縱向“水軸”為骨架,通過小區南北的步行視線通廊形成整個小區景觀的點,保證從小區各活動場所對小區內主要景點的視線聯系,再由一系列的空間變化及景觀序列的推進,加上建筑的高低錯落,綠樹掩映,形成了一幅有著“果嶺山水”景觀風韻的風景長廊。
中心綠地區的規劃以水系為外環,圍合一個小島,島中植桃樹幾株,岸邊留棧臺,漁舟橫臥,有漁歌唱晚之意。景觀水系沿中心綠地,分別向南北延伸,匯入組團綠地,整個景觀流線貫穿小區的東西南北,近鄰居住院落,具有良好的可達性,使戶戶見景,水面的處理采用橋與步石環池而筑,駁岸有級,出水留磯,增人浮水之惑,亭臺廊榭無不面水,使小區處處有水可依。
宅間綠地的景觀設計結合地形主要以綠化為主,不同的喬灌木的搭配,給人以不同的視覺享受,同時考慮與中心景觀之間的互相流匯貫通,弱化建筑剛性,空間上通過開敞流動的設計,達到景與景之間的交融。同時著重處理庭院空間與景觀水系的引導關系,在面向山體綠化的院落與景觀水系的銜接處均設置了景亭,作為主要的景觀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