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簡述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簡述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時間:2023-08-04 17:24: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簡述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審美教育 素質教育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a)-0148-03

漢語言文學教學是目前高校教育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人文素養進行教育和培養的重要學科。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內涵的精華,在新的發展時期,承擔著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學任務。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既是新時期高校學科素質教育改革和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對學生的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精神文化素質進行培養的重要手段,面對著越來越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通過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是新時期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1 審美教育相關內容簡述

1.1 審美教育的內涵

審美教育主要是指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而審美能力則是對審美感受能力、鑒賞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相關能力的總稱。其中審美感受能力是開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礎,是整個審美過程的出發點,作為審美教育的最基本內容,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對審美主體的感官美感獲得方式和方法進行培養的教育。鑒賞能力則是在感受基礎上產生的對“美”進行辨別、理解和評價的能力,辨別能力則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和關鍵環節。想象能力是指通過對將外部感知的“美”與自身的知識、能力、經驗等要素結合起來產生的精神美感受。審美創造能力則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創造和創新的“美”,審美創造能力是審美能力的最高層次,同時也是審美教育最終要達到的目的。

1.2 審美教育活動

從上述審美教育的內涵可以看出,審美教育活動主要是指審美能力的培養活動。而審美能力的培養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對學生的審美欲望、審美理想進行培養,審美欲望是刺激學生開展審美活動的重要推動力,而審美理想則是激發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主要動力,這兩者是審美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其次,要對學生的審美心理進行培養,優秀的審美心理素質能夠指導學生對“美”進行科學的感性認知、理性認識,并且能夠在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教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最后,審美教育作榻逃教學的一個重要模式和內容,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特點,要發揮學生在審美教育中的個體差異性,創造出新意美,在審美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優勢進行充分的發揮。

1.3 審美教育開展的重要意義

審美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審美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個體競爭力,審美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情感教育的一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開展審美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情商進行培養的教育活動,而情商則是指導學生獲得更好發展的關鍵要素,通過審美教育能夠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充實和完善,在學生良好心態培養和個體綜合競爭力提升方面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審美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審美教育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功能產生積極影響,通過審美能力培養、道德意志力培養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構建等活動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系統的審美心理結構,促使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審美教育還能夠幫助學生擺正心態,正確面對困境,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學生群體中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功利主義和投機主義,社會發展氛圍比較浮躁,在這種發展背環境背景下,審美教育能夠還原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幫助學生更好地擺脫物質、功利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摒棄功利之心,更加純粹、自然地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和自我發展過程中,通過對真、善、美的鑒賞、想象和創造,實現理性思維的構建和倫理認知結構的完善,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面對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審美教育活動的開展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自身的獨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養方面也能夠發揮十分積極的作用。

2 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第2篇

一、用藝術化的教學語言開啟學生的創新大門

教師課堂教學中藝術化的教學語言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生動形象的比喻、妙趣橫生的描述、抑揚頓挫的音調會使學生情不自禁進入主動學習的環境中,創設一個以樂引思、以樂求知的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也在無形中悄悄地開啟了學生的創新大門。

例如:在講《向心力》一節內容時,我首先在講臺上做了一個實驗;即讓一個小球從斜槽軌道的頂端釋放,小球繞過與底端相連的圓弧軌道一圈運動。然后,我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小球經過圓弧軌道最高點為什么未掉下來? (2)我如果把小球靜止放在最高點釋放會出現什么結果?(3)如果我們想象把這一裝置放大,你坐在軌道上的一輛小車上敢模仿這個小球的運動嗎?一個實驗、一串問題立即將學生帶入思考、討論和遐想的氛圍中。在此基礎上,我又不失時機地進行點撥,引出本節主題——向心力,并借助錄象播放游樂場中人們坐過山車的歡快鏡頭,從而將課堂氛圍推向了。并且,我在本節課行將結束之際,鼓勵學生去思考:游樂場的過山車是否存在安全隱患?你能設計一個既安全又更顯“驚險”的新型“過山車”嗎?要求學生回去就此問題設計方案后交上來,下節課進行現場論證。在這堂課中,我通過精美的語言組合、精心的課堂設計并自然過渡到學生的生活體驗(游樂場的過山車),使學生自覺地融入到了愉悅、主動的學習氛圍中,同時,也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用學生關心的熱點去激發學生創新的熱情

青年學生關心熱點問題正是青年們的朝氣所在,教師如能抓住這一契機,大膽地將學生對一些熱點問題的質疑有機地融入課堂,無疑會給課堂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為,這是學生在自覺自愿的前提下向教師擲出的一條條絢麗的“彩帶”。我在物理課的教學中,有機地結合當前科學界的熱點問題開展教學,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

例如:我將我國自行研制的“神州5號”號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成功這一學生關注的熱點滲入到《天體運動》部分的高三復習課中。學生在課堂上向我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神州5號”飛船的相關問題。如:為什么楊利偉在飛船中采用平躺的姿勢?飛船的火箭發射為什么是豎直發射而不是其他方向?“神州5號”宇宙飛船最終在離地面大約340千米的高空飛行了14圈,它是直接被送到這個高度嗎?飛船是如何實現“變軌”的?等等。我為此在網上查閱了大量資料,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去引發討論、進行釋疑。在學生頻頻質疑的過程中,我注重去捕捉學生每一個質疑背后的閃光點。因為,正是這些這些閃光點顯現出了學生的思維發散性、深刻性和創新性。教學過程的實踐證明,通過了對這些熱點問題質疑和析疑,既強化了基本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更激發了學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創新激情。

三、用“開放型”習題的訓練作好學生創新思維的鋪墊

習題訓練是學習和鞏固知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題海戰術”極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而定式思維又是創新思維的宿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巧設習題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應該是我們教學探討的重要問題,這也正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在高中物理教學尤其是高三復習課的教學中一直致力于設計“開放型”習題,以此為載體來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具體做法簡述如下:

設計一些給出部分已知條件,問能根據這些條件可以求出哪些量。

設計一些給出部分已知條件問能根據這些條件設計出哪些實驗。即所謂開放類實驗題,這類題答案并不唯一,鼓勵學生開動大腦,多多益善。如給出電壓表、電流表、電阻箱、幾個阻值已知的定值電阻及電源、電鍵和導線等,要求學生自己去設計幾種測量的實驗方法。

3、將一些習題重新編排,只給出題目的一部分,讓同學根據一定的要求自編習題等。如有兩個在真空中點電荷相距一定的距離,要求學生將以下的內容設計出來,自編一道習題,然后大家比一比,看誰設計的題目既包含了我們所學的較重要的知識點,又富有新意等。 轉貼于

四、用學生成功的創新去增強創新成功的信心

獲取成功,無疑會增強進取的信念。創新教育當然也不例外。因而,在我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總是在努力創設時空,讓學生去體驗成功的歡悅。在課堂上,我特別注重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閃現的創新的火花,不失時機地加以肯定、助其燎原;我積極鼓勵同學學會敢于向我多說幾個“不”,要敢于向權威挑戰,不要“人云亦云”。

第3篇

關鍵詞:高職生 英語學習 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

一、引言

英語學習涉及教和學兩個方面。教是外因,是為學好英語提供條件。好的教學理論、教學技巧和方法可以為學生提供好的學習條件。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內因。對于學生的學習策略的問題,現代教學論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強調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更應讓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怎樣學”的問題成為了人們的研究對象。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要求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素質和教育質量。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主導思想是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獨立地、主動地使用有效的學習策略。而教師教的策略也是基于學生學習策略的基礎之上的。為此,當前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

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歷史

嚴格地說,學習策略并非是新名詞。早在兩千年前,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通過學與思的關系,簡述了學習策略的重要性。法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講“形成一種獨立的學習方法,要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從一個方面對學習策略作了說明,至今仍有一定意義。(周鳳燕,2009)

學習策略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是在布魯納1956年提出“認知策略”以后出現的。但時至今日,關于學習策略的定義尚無定論。國外學者的觀點可歸納為以下四種:

1.把學習策略看成是內隱的學習規則系統;

2.把學習策略看作是具體的學習方法或技能;

3.把學習策略看作是學習的程序與步驟;

4.把學習策略看作是學習者的學習過程。(Oxford,1990)

但是,真正意義的學習策略研究只有30幾年的歷史。學習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于八九十年代。

總之,迄今為止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形成了一些對語言學習策略的本質、特性、分類其與學習成績、性別、交際策略等其他外部因素的關系的寶貴認識;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在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研究的對象和結果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別是缺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針對高職生英語學習進行的較為綜合的或系統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由此可見,目前很有必要針對現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為基礎,以迄今為止出現的各種語言學習策略理論和方法為資源,采用較為系統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對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進行研究,形成一個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系統。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

建構主義本來是源自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由于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總之,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學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較理想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以下就從“學習的性質”與“學習的方法”這兩個方面簡要說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

1.關于學習的性質和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對自己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因而,學習不是簡單的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過程,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即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途徑來建構個人意義的過程。同化是指學習者將外在信息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以豐富和加強已有的思維傾向和行為模式。順應是指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的外在信息產生沖突,而引發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和變化,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同化是認知結構的量變,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的質變。學習就是一個同化—順應—再同化—再順應的循環往復的過程。順應要以同化為前提,同化和順應的統一就是知識建構的具體機制。因此,學習不僅是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包含著對新知識的分析和批判,從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觀點;學習不僅是新知識經驗的獲得,同時也是對既有知識經驗的改造或重組。(參見張松濤2002)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的學習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或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其中,“情境”“協作”“交流”強調學習的條件和過程,而“意義建構”則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

“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

“協作”: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

“會話(交流)”: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 ,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建構意義就是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圖式”,也就是關于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值得強調的是,在建構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從頭腦中提取與新知識一致的知識經驗,作為同化新知識的固定點,而且還要關注到己有的與當前知識不一致的經驗,看到新舊知識之間的沖突,并通過調整來解決這些沖突,有時甚至需要轉變原有的錯誤觀念。因此,一方面,學習不僅是理解和記憶新知識,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從而形成自己對事物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學習不僅是新的知識經驗的獲得,同時還意味著對既有知識的改造,最終形成特定的認知圖式或認知結構。(吳慶麟、胡誼2003)。

2.關于學習的方法和方式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① 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② 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③ 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聯系”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如果能把聯系與思考的過程與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即交流、討論的過程)結合起來,則學生建構意義的效率會更高、質量會更好。協商有“自我協商”與“相互協商”(也叫“內部協商”與“社會協商”)兩種。自我協商是指自己和自己爭辯什么是正確的;相互協商則指學習小組內部相互之間的討論與辯論。

四、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體系

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體系,分別體現在對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的本質、特性和分類的較為系統和細致的認識上。

1.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的本質和特性

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的本質和特性內涵自然是非常豐富的,但限于篇幅,只是擇其核心內容,簡單表述如下。

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是高職生作為“英語意義”(即英語知識和能力)的積極建構者,在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學習活動中為了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而有意識地管理和采用的調控英語學習活動的外部環境情境(特別是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協作的社會環境及各種知識和能力資源環境)以及學習者內部的情感(包括意志)因素和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認知因素的一套觀念(理論)、方法和程序。

2.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分類

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分類(和體系結構)自然包括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維度,而在同一層面上則根據同一維度進行二到多種類型的劃分,這樣細化下去,直到描述到一個個具體的策略程序。限于篇幅,這里僅就較高的幾個層面上按有限的兩個維度(調控的對象是學習活動還是策略本身、調控的對象是學習活動的外部環境各個方面還是內部各種要素)的分類表述如圖一:

圖一、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系統

在最高層面上,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是個整體系統,其中潛在的各個策略類型緊密相關、不可分割。

在第二個層面上,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可以按調控的對象是學習活動還是策略本身大致分為兩大類型:高職生英語學習元(認知)策略和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本身。前者是高職生在其英語學習活動中或前后采用的調控英語學習策略的策略,當然也包括學生對學習進行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策略;后者則是他們直接調控學習過程中的內外要素的策略。

在第三個層面上,元(認知)策略可以暫且不再劃分。學習策略本身又可以分為外部策略和內部策略兩大類型。前者是調控外部環境特別是學習情境(特別是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協作的社會環境及各種知識和能力資源環境交流、協作的社會條件)的策略,因此又可以在第四個層面上劃分為交流策略和資源策略。后者是調控學習者內部因素的策略,又可在第四個層面上劃分為調控學習者情感(包括意志)因素的情感策略和調控學習者認知因素的認知策略(包括調控各種現有認知結構或圖式以便更好地實現同化或順應的策略)。

這樣,到了第四個層面,在第一個層面上作為一個完整系統的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體系就包含了五個類型,即元(認知)策略、交流策略、資源策略、情感策略和認知策略。為了便于區分,特對其各自予以定義:

(1)元(認知)策略:指高職生在其英語學習活動中或前后采用的調控英語學習策略的策略,也包括高職生對英語學習進行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策略。

(2)交流策略:指高職生為了爭取更多的與教師和同學等的協作交流機會、維持協作交流以及提高協作交流效果而采取的各種策略。比如,主動用英語與他人交談、想辦法克服交流中遇到的困難并使交流繼續進行等。

(3)資源策略:指高職生合理并有效利用網絡、圖書館等多種媒體進行學習和運用英語的策略。我國的高職生通常是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語言資源和語言實踐的機會相對貧乏,因此擁有善于獲得并充分利用學習資源的資源策略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4)情感策略:指高職生調節自己的學習情緒和學習動機、意志,緩解學習焦慮、進行自我鼓勵使自己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的策略。

(5)認知策略:指高職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是語言學習過程中對信息的收集、記憶、儲存、檢索和組織整理等相關技能和策略,包括在英語學習中對已有的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妥善運用策略。

五、結束語

本文著眼于我國高職生英語學習實踐,針對現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迄今出現的各種關于語言學習策略的理論和方法為資源,采用理論與實證、演繹與歸納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對高職生英語學習策略進行較為綜合的探討。

參考文獻

[1]Carton A. The Method of In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Study [J].NewYork: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City of New York,1966。

[2]Chamot A.U. et al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 New York: Longman,1999。

[3]Craik F. I. M. & R. S. Lockhart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11: 671-684。

[4]劉津開 外語學習策略研究——猜詞能力與外語水平[J].《外語教學》,1999,(3):31-35。

[5]劉振前 肖德法 外語學習策略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6]沈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革新[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2):97-100。

[7]束定芳、莊智象,2008,《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修訂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山县| 新兴县| 霍邱县| 屏东县| 台中市| 南京市| 怀集县| 潮安县| 肃宁县| 五指山市| 武乡县| 界首市| 三台县| 容城县| 石首市| 平南县| 拉孜县| 阿瓦提县| 平陆县| 双鸭山市| 上饶市| 韶关市| 台中市| 珠海市| 嵊州市| 桐庐县| 常山县| 奎屯市| 长阳| 宜昌市| 金溪县| 泗水县| 淮北市| 嘉义县| 武汉市| 淮阳县| 仙居县| 米林县| 昌都县| 冷水江市|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