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自然災害的主要特征

自然災害的主要特征

時間:2023-08-04 17:24: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災害的主要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除險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的很多水利水電工程都建設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期,由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局限性,影響了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導致了工程在設計和建設方面都并不完善。特別是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之后,一些水庫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病害,這些病險水庫已經成為防洪體系當中最薄弱的環節,存在著非常大的安全隱患。為了保障水庫的安全運行,對水利水電工程進行除險是非常必要的,它將直接影響到工程的安全和效益。下面本文就水利水電工程的除險進行分析。

水利水電工程技術病害主要特征

水利水電病害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水利水電工程的病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一些災害性氣候(暴雨、洪水、冰雹)、地震等自然災害,都會導致一些地區發生滑坡和泥石流。這些自然災害對于水利水電工程設施的危害性非常大,并且是突發性,難以防范的。因此,自然災害是導致水利水電工程發生重大危險的第一大殺手。第二,水利水電工程的病害破壞性特點:自然災害除了有突發性的特點之外,還會具有非常嚴重的破壞性,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會導致環境的嚴重破壞,導致水利水電工程發生重大的險情。此外,發生自然災害,不僅對周邊的環境造成破壞,還會導致水利水電工程現場的施工條件非常惡劣。第三,水利水電工程的險情具有不確定性。水利水電工程損害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自然災害的發生。由于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和位置都難以進行預測,因此具有不確定性。另外,在自然災害發生之后,后續的災害依然會隨時發生,這些的都是難以確定的。因此,水利水電工程的不確定性非常多。

水利水電工程的緊急處理技術

關于水利水電工程的緊急處理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下面本文進行簡單分析:

2.1水利水電工程的安全性分析

安全性評價是工程除險的一個主要環節,關于水利水電工程的安全性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安全性的評價范圍,包括對水利水電工程本身的安全性評價;對于工程設置周圍環境進行安全性評價;對水利水電工程的除險作業進行評價。第二,合理地規劃安全性評價。工程施工的安全性能評價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技術難題,因此,相關的部門一定要合理地規劃相關的方案。例如堰塞湖水利工程的除險工作過程當中,相關的部門就很好的規劃了安全評價方案,出臺了《堰塞湖工程除險技術導則》,對除險工作進行了規范。這樣給以后堰塞湖水利水電工程除險工作具有好的借鑒。此外,技術規范的出臺,能夠加強工作人員的技術研究工作并盡快找到解決的辦法。第三,搶險工作人員要盡快掌握險情信息。在險情發生之后,搶險工作人員要快速地掌握相關的信息,以便及時的進行除險工作。在一些緊急的情況之下,要采取先進的技術來進行檢查,其中包括:遙感技術、探測工程設施的專用設備、險情信息數據傳遞的技術等等,以確保水利水電工程險情的檢查和傳播。

2.2水利水電工程除險的方案確定

對水利水電工程進行檢查之后,對其設置搶修的處置方案也是整個搶修工作中的重點之一。對于水利水電工程的除險工作,設計處理方案能夠有利于科學的確定,并及時地進行除險工作。關于水利水電工程除險的方案確定的主要內容有:第一,要注意確定緊急除險措施和除險技術的可行性,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除險工作。第二,要考慮搶險作業的現場條件,確定現場搶險工作所需要的設備,如物料設備、搶險空間、電力供應等。第三,要確定緊急除險措施的技術要求,必須要結合工程施工或者搶險的經驗,對技術進行細化工作。另外,針對一些有危險性的搶險工作(如爆破),應該考慮其后果是否會影響到工程設施的受損情況,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的相關情況做明確的要求。

2.2水利水電工程的技術預案

水利水電工程的應急預案是有多重組織進行指揮,因此在進行水利水電工程搶險工作的時候,相關人員一定要加強對水利水電工程除險進行方案上的研究,確定搶險的技術設施,并在工程搶險、工程的立項、工程的設計等各個環節實施相關的規定。在審查時,一定要注意對工程險情的論證和把關,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災害對工程安全的影響。在進行工程搶險工作的時候,一定要進一步查明自然災害對工程的安全影響,收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水利水電搶險施工技術的研究

3.1一般的研究方法

關于水利水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不同工程類型進行研究工作。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研究工作的主要研究對象有好幾種類型,其中江河堤防、土石壩、洪壩、泄洪系統可以歸為一類;中小型的水利水電設施由于其抗災能力相對較低,也可以歸為一類;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可以歸為第三類進行研究。這樣系統的分類,能夠有助于研究人員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第二,對施工專業進行分類研究。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專業可以分為好幾種類型。如:開挖、鉆爆、混凝土作業、機電設備除險工作等。按照這些分類,工作人員可以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搶險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通過如此專業的分類研究,對于搶險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第三,對水利水電工程的技術路線進行研究。對于同一個類型的工程搶險施工專業技術,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分析工程除險施工的適應性,加強和設備相關機構的通力合作,研究出有效的水利水電工程搶險路線。

3.2水利水電工程搶險的重點內容

關于水利水電工程搶險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一下幾點:

要對工程的險情進行快速的勘察工作??焖俚目辈旃ぷ魇沁M行搶險

作業的第一個基本步驟,起主要內容包括:工作人對工程的設計、施工等相關資料的收集;對工程受損嚴重的地方進行資料的收集;調查水利水電工程安全造成威脅的原因,并進行資料收集;對施工周圍的環境狀況進行了解,并收集相關資料。以上的資料收集工作,技術人員可以采用先進的設備和方法進行快速的勘察。

第二,工程發生險情時,工作人員要快速到現場就位。關于水利水電工程的搶險工作,很重要一點就是注意時效性。在工程設施受損出現險情的時候,立即進行搶險工作,保證工程及時搶救,避免坍塌現象的發生。關于如何進行快速的搶險工作,是施工人員索要注意的問題之一。在進行搶險工作的時候,工作人員也要對伴隨的特殊情況進行處理,如坍塌的路段、隧洞、橋梁等,要及時地進行搶修工作。

第三,搶險要做好安全控制工作。安全搶險工作要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是搶險工作人員的人生安全。由于搶險工作具有一定的風險,并且在搶險的時候要注意時效性。因此,搶險工作人員會面臨很大的壓力。針對這要點,相關部門一定要提供先進的設備,幫助搶險人員進行工作,查出工程的受損程度、受損地方、受損原因,提高搶險工作的速度。另外,對于搶險作業的方法一定要作充分的考慮,有一些搶險作業對于工程的安全會造成安全威脅。在施工搶險的時候一定要加以注意,防止因為搶險作業對工程造成更大的威脅。

結束語

自然環境的破壞對于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在面對水利水電工程的搶修工作時,一定要利用科學的方法、現今的技術對水利水電工程受損情況進行研究。而后準對工程受損的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搶修工作。

參考文獻

[1]許佐龍.水利水電工程除險技術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12(07)

第2篇

【關鍵詞】 大型災害事故 消防通信 方法

一、前言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更多擁有更強大的功能的通信裝備與手段被應用到大型災害事故現場消防指揮作戰之中,從而極大的提升了廣大消防官兵作戰的能力。由于很多大型災害事故其本身的復雜性、突然性,因而在消防作鷸諧3=行的是協同性的大兵團作戰,這就對現場消防通信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廣大消防武警官兵進行救援搶險工作由于通信網絡中斷,使用的無線通信手段難以確保指揮部與各級救援隊伍之間的有效通訊,從而極大的影響了應急救援的效率[1]。為此,公安部消防局近幾年更加重視緊急救援通信系統的建設,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探討大型災害事故現場消防通信保障方法。

二、大型災害事故現場消防通信現狀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以及人為事故發生頻率較高,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大連新港油庫爆炸等事故都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嚴重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在大型災害事故搶救工作中,消防部隊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其中,通信困難就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線路破壞導致通信信號中斷

首先,線路破壞導致通信中斷。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由于其影響區域廣,危害性大,一般災區內常常會出現大面積的通信中斷情況,這主要是因為通信網絡是借助有線光纜進行傳輸的,當出現地質災害或者特大氣象災害時,光纜等有線傳輸渠道極易發生損壞,并且搶修難度較大[2]。在泥石流、臺風、地震等大型自然災害面前,無論是架構在空中的光纜還是埋在地下的光纜都顯得極其的脆弱,一旦發生大型災害,通信網絡就會因為信號中斷而成為通信盲區。

2.2 線路擁擠導致通信堵塞

在發生大型災害事故現場,一般在短時間內產生極大的話務流量,持續性的呼叫涌進導致交換設備傳輸負荷過大,超出了交換設備設計時的極限數值,從而導致出現通信異常,具體常表現為電話打不進來,也撥不出去的局面,而互聯網網絡服務也會出現延遲,網速緩慢[3]。

2.3 電路中斷導致的通信機房基站癱瘓

大型災害事故,尤其是自然地質災害發生時,經常會導致電力中斷,從而早場通信機房基站癱瘓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基站都會準備備用的電池系統,但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無法滿足人們通信的需要。目前消防部隊在大型災害事故現場主要的通信手段是依靠350M無線通信,其有著語音通信、距離短、資源少、有死角等弊端。當發生基站癱瘓情況時時,無線通信也經常會出現通信盲點和障礙,甚至出現癱瘓的情況,給搶險救災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三、大型災害事故現場通信特征以及通信要求

3.1 大型災害事故現場通信特征

大型災害事故現場通信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由于災害事故一般都具有突發性,這就要求通信系統具有較強的應急反應能力。災害都是突然發生的,在事前不具備預測性和可知性,但救援時間卻是搶險救災的關鍵,這就需要救災的消防通信系統有著快速反應能力,第一時間了解情況。(2)由于災害事故發生后,現場變化莫測,常常會出現新的情況,這就需要搶險救災工作中對于人員、車輛的調度更加頻繁,因此這就需要全方位的通信保障,從而實現準確傳遞指揮信息,面對不斷變化的情況能夠最快做出反應[4]。(3)發生大型災害事故時,常常需要社會各界協同開展搶險救災工作,這就需要有專門的協調通信系統來居中策應調整。

3.2 大型災害事故現場通信要求

大型災害事故現場進行指揮工作對現場通信一般都有著較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需要保證現場開展救援工作的各級官兵之間有較為暢通的通信系統。其次,需要具備有線、無線網絡功能,具備GPS導航定位與計算機輔助能力,并且提供廣播功能。再次,需要與指揮中心實現雙向通信功能,并且可以傳遞音頻視頻。另外,需要能夠隨時調用重大危險源搶險緊急預案,能夠迅速采集周圍信息并傳遞給指揮中心。

四、大型災害事故現場消防通信保障方法

4.1構建大型災害事故現場消防通信指揮體系

依據實現常態通信化的要求,公安部消防局、各消防總隊和部分支隊都已經配備了有決策指揮功能的移動消防指揮中心,實現了以車輛為載體的移動通信指揮的目標,從而具備了一定的在大型災害事故現場進行通信組網、指揮調動的能力,為事故現場與后方各級指揮中心之間的語音、視頻、數據的互聯互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3篇

【關鍵詞】網絡新聞 突發自然災害 應急管理

不同的突發自然災害帶來的災難各不相同,但都會造成人員傷亡、財產經濟損失或者環境破壞等現實的危害。以報道災難性事件為主要特征的災難性新聞,因其具有突然性、震撼性、負向性和社會性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①。在突發自然災害新聞報道的內容中,政府對災害的發生概率、范圍、危害程度等情況的認知對公眾而言具有權威性和可靠性,政府所做出的救災行為也是大眾關注的重點,因此這兩種內容在新聞報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對突發事件新聞而言,網絡新聞報道因其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體、互動等特點,在災難性事件報道中具有比傳統媒體更大的優勢。因此本文以網絡新聞為主要信息來源,整理出三個案例,對比分析政府對突發自然災害的危機認知與應對行為。

案例介紹

在2005年制定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規定,自然災害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本文選取了三個自然災害案例:2007年淮河全流域洪水蒙洼蓄洪區、2008年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2008年初南方十幾個省市大范圍雪災,這三個案例發生年份相近,持續時間相似,具有較高的可比性,在危機類型和危害程度方面也有較強的代表性。在案例所涉及的事實方面,主要來自網絡媒體的新聞報道,經過總結和整理,按照《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對災害應對活動的劃分,案例分為這幾個方面:

【案例1】:2007年淮河全流域洪水蒙洼蓄洪區

1、應急準備

物質準備:修筑堤壩,設置蓄洪區,準備完善

防災宣傳:對洪水災害有長期的宣傳,公眾對危機各方面情況了解較多

2、預警預報與信息管理

監測:通過各級站點,利用衛星云圖、天氣雷達信息等最新接收及處理技術,及時獲取足量、準確的信息。

預警:嚴密監測發展情況,在第一時間上報情況,引起高度重視。

事前研究:對蒙洼蓄洪區有充分的針對性研究,形成結論:國務院批復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中規定,當王家壩達到29.3米分洪水位,且水位持續上漲,根據水雨情和工程情況,適時啟用蒙洼蓄洪區。

3、應急響應

響應啟動:淮河流域6月29日開始出現強降水,國家防總7月3日啟動IV級響應;7月5日啟動III級響應;7月9日啟動II級響應,7月10日啟動最高級I級響應。

應急處置:專家會商得出精確結論,一次性正確決策,7月10日11時05分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宣布蒙洼分洪調度命令。②

救援與執行: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負責指揮,受災時通訊聯絡保持暢通,鄉村組織健全,村、鄉、鎮政府組織災民有序撤離。

慰問災民:7月13日,國務院總理前去蒙洼蓄洪區慰問群眾。③

【案例2】:2008年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

1、應急準備

物質準備:幾乎沒有

防災宣傳:公眾事前對堰塞湖幾乎沒有任何了解

2、預警預報與信息管理

監測:自然情況惡劣,基礎設施損壞嚴重,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現場的第一手資料,難以實時監測情況的變化。

預警: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中心的科研人員,發現了唐家山堰塞湖,立即上報,得到重視④。

事前研究:僅對堰塞湖形成過程、解決辦法及其危害有一般性認識,并無針對此地的解決方案。

3、應急響應

響應啟動:我國首次啟動國家I級救災應急響應。

應急處置:專家討論得出一次結論并實施工程后,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進行二次修正決策。

救援與執行: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負責指揮,受災時通訊不暢難以獲得及時的信息,撤離時部分公眾有急躁情緒,有較高權威性的綿陽市委書記親自進行安撫。

慰問災民:6月5日,國務院總理實地考察、研究堰塞湖漲水及工程排險辦法⑤。

【案例3】:2008年初南方十幾個省市大范圍雪災

1、應急準備

物質準備:缺少必要物質準備,融雪劑和化雪用的工業用鹽儲備不足⑥。

防災宣傳:南方地區政府和公眾對雪災的危機意識、救災知識、自救方式、營救能力等方面十分薄弱。

2、預警預報與信息管理

監測:氣象預測系統只能準確預測未來一周內的天氣狀況,未能預測到雪災持續時間長達1個月之久。

預警:雪災預報未能引起各方的高度警惕,對天氣預報缺乏危機敏感度,預警機制啟動相對遲緩。

事前研究:中國南部地區發生雪災的次數較少,相關研究不受重視,但也有寶雞秦嶺山區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抗擊冰雪災害能力的成功案例⑦。

3、應急響應

響應啟動:1月12日降雪開始;安徽省1月22日啟動省級IV級救災應急響應;1月26日啟動省級III級方案;1月27日啟動國家級四級救災應急響應;1月28日啟動省級II級響應;1月29日夜啟動國家級II級響應。

應急處置:救災整體工作積極有效,但仍有決策不統一,如臨近省份調度不周導致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和衡棗高速公路嚴重大堵車的情況⑧。

救援與執行:國務院煤電油運和搶險抗災應急指揮中心負責指揮,但交通嚴重受阻,救災行動計劃實施困難,缺乏專業大型抗冰除冰機械,人工作業效率低。

慰問災民:國務院總理去長沙、廣州等地視察,親臨火車站考察工作⑨。

案例分析

1、事前準備

案例1中具有充分的事前準備,使政府在災害到來的時候,可以使用有效的資源,從容應對,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決策,對危機進行處置,盡量減少危機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將危機造成的損失最小化。

案例2中堰塞湖災害以往發生的次數很少,影響也較小,所以幾乎沒有任何物質的準備,當危機發生時,只有在發生災害的第一時間組織起對堰塞湖有著一定的研究有關專家,并且調派各行動部隊,提高反應速度。

案例3則由于存在思想上的不重視,導致原本有條件可以進行的物質準備卻做得不充分,并且沒有將已有的抗災技術推廣開來,導致應對災害局面時的被動。

2、危機認知

案例1中的淮河流域洪水災害,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負責。在過去的時間里,淮河流域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發生次數較為頻繁,政府在災害應急救援中積累了具有針對性的較為豐富的經驗,依據對災害發展情況的準確監測和預測,及時并不斷提升與事實相符合的救災響應等級,對危機危害程度認識準確,其認知危害程度等于實際危害程度。

案例2中的汶川地震的危害程度巨大,由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負責。在過去的時間里,四川地區發生如此劇烈地震的次數極少,但在此次應急救災中政府的認知危害程度正確、及時,在第一時間啟動國家I級救災應急響應,這也是我國最高級的響應等級,其認知危害程度等于實際危害程度。

案例3的中國南方各省份雪災,是由民政部減災委員會統一負責。由于事先預測災害危害程度不足,在災害發生初期,僅啟動了國家級IV級救災應急響應,并且啟動不夠及時,距離災害萌芽階段即降雪開始已有15天,比省級IV級別的救災應急響應啟動也晚了5天,其在危機應對時,認知危害程度小于實際危害程度。當雪災進一步發展,更多的次生災害顯現出來之后,才認識到正確的災害危害程度,將國家救災應急響應等級從IV級提升到II級,這種跳躍性的提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災害危害程度的認識不足,但災害的危害已經形成,為之后的救災工作造成了更多的困難。

3、信息獲取與傳播

在案例1中,由于事先準備較為充分,可以采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將收集來的較為全面的數據進行匯集、處理、分析,形成有利于決策的信息,并且通過完善的組織結構,將信息在最短時間內傳遞給需要的專家或者決策者,將專家會商意見及時提交給決策者。同時,由于在危機前對公眾進行了行之有效的防災知識宣傳,且大眾傳播渠道與受災群眾中的人際傳播渠道都保持完整,功能健全,可以很好的將危機信息傳播給公眾,公眾的恐慌程度很低。

而案例2中,在基礎設施全部被破壞的情況下,很難足量、準確、及時的獲取到決策所需的信息,因此需要在決策時留出存在一定變數的可能,根據危機發展情況具體分析當前情勢。將災情的客觀情況以及自救知識等傳遞給受災公眾,可以有助于形成正確的危機狀態認知,而在通訊設施也被破壞的情況下,將危機信息傳遞給受災群眾則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難。

在案例3中,災害的嚴重程度和廣度要求政府進行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危機應對,由于很多信息是人工進行收集整理,非常容易出現隱瞞信息現象。而信息在跨省之前共享不暢造成的大堵車,說明我國在統籌協調避險抗災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以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和全面。

4、決策與執行

在案例1中的決策為程序性決策,即決策者對所要決策的問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參考,但決定使用蓄洪區會損失該地方區域的利益,此時決策者必須能夠顧全大局,做出正確的決策,此時由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宣布開啟閘門,正是因為政府對危機狀態的認知以及決策者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都會影響到公眾對決策的理解和信服程度,進而影響決策的執行。

在案例2中的決策為非程序性決策,需要根據事實情況,考慮眾多變化的因素,不斷調整決策,這其中可能出現錯誤與反復,這就要求危機應對組織具有更強的溝通、協調、執行能力和面對公眾良好的危機傳播能力。因此撤離綿陽市人民群眾的決策需要具有較高權威性的綿陽市委書記宣布,并對受災群眾進行安撫。

在案例3中,各地區決策的不統一給救災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只有同時具有正確的危機認知和物質基礎的保障,才能使正確的決策得以有力的執行。國務院總理親臨現場起到三重作用:(1)親臨一線、靠前指揮的決策者;(2)促進各部門之間合作的協調者;(3)激發公眾的勇氣和信心的鼓舞者。

結語

結合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網絡新聞報道中,政府對突發自然災害的危機認知非常重要,只有正確的危機認知才能做出正確的應對行為。對于突發型災難,如案例2,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的災害,較為容易引起政府的重視,正確認知到其危害程度;而對于積累型災難,如案例1和案例3,在事發初期并沒有危險,而隨著雨量或雪量等的積累危險性不斷增加,災難在無聲無息中慢慢形成,則更需要對危機狀態形成正確的認知,錯誤的危機認知可能會導致兩種后果:如案例3中忽視危機的嚴重性,準備不足,應對不力造成更大的危害;而將危機的危害程度過于擴大化,則會浪費資源且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在真正的危機到來時不能快速靈敏地做出反應?!?/p>

參考文獻

①張平宇,《災難性新聞的報道原則》[J].《中國記者》,2001(9)

②新華網news.省略/lo-

cal/2007-07/11/content_6356677.htm

③新華網news.省略/po-

litics/2007-07/14/content_6375354.html

④中新網省略/gn/

news/2008/07-05/1302943.shtml

⑤新華網sc.省略/

content/2008-06/06/content_13477105_1.html

⑥中國建設報mohurd.省略/

dfxx/200802/t20080213_163764.html

⑦新京報news.省略/opinion/

200802/0209_23_395779.shtml

⑧新華網news.省略/ne-

wscenter/2008-01/27/content_7502366.html

⑨人民網politics.省略/

GB/30178/6863376.html

第4篇

關鍵詞: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1.水土流失成因

影響土壤侵蝕的因素錯綜復雜,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是自然環境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結果。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加劇土壤侵蝕的主要因素。

1.1自然因素

影響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質、土壤類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質、土壤類型和植被等方面是潛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動力因素。

1.2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發生的潛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則是產生水土流失的主導因素。人為破壞植被、陡坡開荒、開山采礦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破壞水土資源的行為,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且呈現出隨著人口不斷增強的趨勢。長期以來,人為違背自然規律的不合理活動是誘發和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人口增長過快及人為破壞,形成了兩個難以逆轉的惡性循環。一是“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人口增長快,環境人口容量嚴重超載,不斷破壞植被開墾荒地,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導致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過大,農業經營粗放,生產水平很低,天然草場超載放牧,退化嚴重,不能發揮生態防護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二是“越窮積累越少,積累越少越窮”的惡性循環。另外,濫挖、濫伐等人為破壞活動和近年來生產建設項目不注意水土資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設施保護,人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資源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而嚴重的水土導致自然生態平衡失調,生態環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災害頻發,農林牧業產量降低。水土流失不僅成為制約當地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而且還嚴重威脅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妨礙社會的進步,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耕地減少,土地退化,沙塵暴頻繁發生,泥沙淤積,影響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加劇洪澇災害,惡化生態環境,是造成山區區域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約我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1水土資源損失嚴重

作為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水土資源的嚴重流失,使當地有限的水資源不能合理利用,加劇干旱程度;地表活土流失導致土地貧瘠,生產力嚴重下降,造成溝頭延伸和溝岸擴張,溝壑面積擴大。嚴重的水土流失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劇了當地群眾的貧困程度。

2.2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

由于植被破壞、徑流改變,土壤乃至地質結構受到影響,一遇暴雨,極易形成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災害?;?、泥石流等災害除了沖毀房屋、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外,也將破壞農田、水塘、水凼、水庫等水利設施,嚴重的還會影響航運,使河道斷流。

2.3淤塞河流、淤積水庫等溝道工程

大量泥沙淤積下游河道水庫,縮短水庫使用壽命,嚴重影響行洪調洪、蓄水灌溉等綜合效益的發揮,對工程安全構成了威脅。水庫由于淤積防洪能力降低成為病險水庫,保灌面積不到設計灌溉面積的1/3,有些水庫已完全喪失了蓄水灌溉能力,只能采取“空庫迎汛”的運行方式,造成汛期有水不敢蓄,汛后想蓄又無水的狀況。

3.水土流失綜合防治

3.1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分為三項措施。一是宣傳措施,通過大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不斷提高社會各界水土保持法律意識;二是政策措施,針對當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存在的突出矛盾,根據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制定地方配套規范性文件;三是監管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監督執法隊伍,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嚴格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時制度,及時治理人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2管護措施

管護措施其內容包括管理措施和看護措施,管理措施是為了調動全社會治理小流域的積極性,提高治理效果和水平所采取的項目管理措施;看護措施主要是為維護和保護治理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分為自管、專管、監管措施。對屬于個人所有或承包的區域內的水土保持設施,主要以自管為主,村集體所有水保設施,主要以村級管護員專管為主,對國有水保公共設施主要以職能部門監管為主。

3.3群眾參與,部門協作和資源整合

要鼓勵流域群眾參與,發揮鄉土知識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學技術能夠和當地的鄉土知識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各縣(級)政府對流域綜合治理要高度重視,一個流域或者社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就必須建立相應的多部門協作機制。培養和提高當地群眾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護和鞏固水土保持項目的成果,在實現流域群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

3.4植物措施

植物防護措施配置上要求土地整治與造林種草措施相結合,對樹種選擇要適地適樹,并結合生活及美化要求。在具體布設上,注意喬、灌、草的合理搭配,綠化和美化的有機結合,實行近灌遠喬,形成綜合性保水保土的防護體系。造林樹種的選擇:根據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立地條件選擇樹木花草種類。

(1)“二退二還”:①退大坡度耕地為林地;②在低山丘陵的耕地基本上都是毀林開發的;破壞了生態環境,加劇了水土流失;對此在短期內必須采取“二退二還”的退耕還林治理對策。

(2)“二防二治”。對已發生庫淤、湖淤的水庫、湖泊采取清淤、治污,并在庫區、湖區周圍營造水源涵養林,由此達到防淤、防污的目的。

(3)生物措施。進行農田防護林、護溝林及封禁治理,行成生態自我修復,使活立木蓄積量≥400m3/km2,提高森林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的能力。

3.5工程措施

3.5.1分級截流泄洪

在山丘自然林與耕地交界處,即坡崗地上部建截流溝,截住山水,防止山水沖刷耕地;在崗坡地中部和崗坡地下部,也都分別開挖截流溝,中部截流溝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坡下建截流溝,既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又防止洪水倒灌。

3.5.2小塘壩工程

在山與山之間的溝谷里,修建小塘壩蓄積地表水,既可以蓄洪調洪,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綜合利用水資源發展灌溉農業。

4.結語

水土保持工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搞好水土保持,把預防、治理和生態自我修復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減輕水、旱、風、沙災害,保持生物群落所依賴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使整個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呈現一片藍天、綠地和碧水,進而夯實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森林災害;法律防治

中圖分類號:F84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051-02

在研究如何應對氣候變暖的過程中,森林生態系統起到了不可或缺甚至是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利用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暖是一個關鍵措施。然而,由于森林是一個極易遭受氣候變化等自然災害侵襲和意外事故影響的生態系統,氣候變化必將對森林災害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帶來嚴重的影響。

森林災害是世界七大自然災害之一。森林災害主要是指由于自然變異或者人為因素引發的,并對森林資源的正常發育或者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破壞或者損失,進而給林業產業造成經濟損失或人員傷亡的自然現象及人類行為。[1]研究已經表明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CO2濃度增加和溫度升高的情況下,森林生態系統將受到嚴重的破壞,系統結構、空間格局、組織成分、分布范圍以及系統生產力等都將發生變化。此外,氣候變化還會使得部分物種的適生面積擴大,種群迅速擴張,一些生態系統出現干旱的頻率加大,荒漠化加重,脆弱性增加等等。[2]森林是對氣候變化比較敏感的一類物種,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氣候變化將導致森林災害風險的增加。

一、氣候變化現狀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當今全球普遍關注的國際化問題。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問題就引起了國際各界政府、社會組織和科學機構的高度重視。眾所周知,導致氣候變暖的關鍵因素就是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相關研究成果顯示,全球大氣CO2的濃度已從19世紀60年代以來的280μmol/L增長到了現在的387μmol/L。并且,近十年大氣中CO2的濃度仍以4%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以后,大氣中CO2的濃度將會是現在的兩倍。[3]因此,隨著氣溫升高,溫室效應的加劇,氣候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趨勢將會長期存在。

二、氣候變化對森林災害的影響

(一)氣候變化對森林生物災害的影響

森林生物災害主要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表述,即森林病蟲害和森林鼠害。據普查,我國森林年均病蟲害發生面積為934萬hm2,超過年人工造林面積,直接導致經濟損失和生態價值損失達880(億元/a)。全國森林鼠害的年均面積約為150萬hm2,其中以西部地區最為嚴重。[4]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森林災害發生面積最大,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在新的氣候背景下,氣候變暖將進一步加劇森林生物災害的嚴峻性。

1.氣候變化使有害生物的繁殖速率增加,種群快速增長

溫度對生物的繁殖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氣候變暖,森林有效積溫增加,許多森林害蟲的生理過程、發育周期將大大提前,繁殖速率、適應能力和存活率也大大提高,從而導致世代數和群密度增大,種群快速增長。

2.氣候變化使病蟲害的適生區域擴大,危害程度加重

全球氣候變化對森林病蟲害的分布區系和危害范圍有著重要的影響。氣候變暖使森林害蟲的越冬代北移,越冬基地增加,遷徙范圍擴大,從而大大的拓寬森林有害生物的適生區域,主要呈現出向高海拔和兩極方向擴展,區系分布由南向北變遷的整體趨勢。[5]

3.氣候變化縮短病蟲害的發生周期,增大發生頻率

隨著氣候變暖,森林植被的物候期也在發生著相應的改變。由于有效積溫增加,許多昆蟲的物候期提前,從而導致世代數目增加,病蟲害的發生周期縮短。例如天幕毛蟲的發生周期一般為14或15年,但近些年曾于1971年、1985年、1995年在牡丹江,1965年、1974年、1984年、2002年在吉林白城相繼爆發;安徽的潛山馬尾松毛蟲1973年以前爆發周期為10年,1973年以后則為3-5年。[6]由此可見,氣候變化使得許多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周期縮短,發生頻率加大,進而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水平嚴重下降,抗災能力大幅降低。

4.氣候變化使森林鼠害面積明顯增加,危害程度嚴重加劇

我國森林鼠害主要發生在生態脆弱區,以內蒙古林區以及西部干旱地區最為嚴重,每年發生約66萬hm2以上。[7]隨著氣候變暖,新的環境對老鼠的存活和繁殖提供了更為適宜的條件,活躍期延長,加之當前人們對綜合治理鼠害的疏忽,使得老鼠大量繁衍和種群密度急速增加,鼠害的危害程度將遠遠勝于過去。

(二)氣候變化對森林非生物災害的影響

1.對森林火災的影響

森林火災的發生是火源、可燃物、氣象等環境因子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氣象因素是導致森林火災發生的關鍵因子之一。氣候變化對自然林火影響的范圍、 程度和頻率取決于森林經營歷史、干旱頻率及程度、病蟲害爆發以及其他因素等。氣候變化對森林火災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氣溫升高,降水減少,蒸發加大,地被植物干燥,高溫、干旱、大風等極端氣候的頻率和發生強度加大,從而森林火險等級和森林火災發生的頻率將明顯提高;[7]其次,森林植被的種群組成和分布區域改變,使森林火災的發生與蔓延呈現出一定的時空規律性;再次,氣候變化導致病蟲害的頻發,促進了可燃物條件的形成,加劇了極端高溫干旱區火災頻率及特大火災的可能性;并且,由于火源分布、氣象條件和可燃物的分布改變,林火的發生的準周期也將發生明顯的波動,并逐漸呈現出縮短的變化。[8]

2.對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影響

氣候變化導致的森林氣象災害主要有凍災、雪災、風災、旱災、洪澇、雹災、高溫等。其中冰雪、洪澇等災害又會進一步的引發水土流失、流泥石、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或者火災的發生。例如2008年,我國南方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導致林木大批折斷受損,并且地表可燃物大量增加,平均地表可燃物載量超過50(t/hm2),嚴重超過高強度大火的標準30(t/hm2)。[9]1987年的大興安嶺森林大火也是由于長期干旱引發的。目前,氣候變暖導致的旱災是我國影響面最廣的氣象災害,并且還常出現多種災害復合疊加的現象。

三、關于森林災害的法律防治

(一)加快完善森林災害法律防治體系的必要性

在氣候變化凸顯的今天,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環境方針為指導,從生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加快建立切實可行的森林災害法律保障制度,完善森林災害法律防治體系,不僅有利于推動和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對于防止氣候變暖也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首先,就環境保護而言,在應對氣候變化歷程中,森林對減緩氣候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森林碳匯功能,是減緩氣候變暖的關鍵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森林資源是主力;其次,就推進經濟發展而言,氣候變化將增加林業災害的易發性和頻發性,從而增大林業產業的風險,保護森林是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再次,就森林生態系統的自身特點而言,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森林破壞在規模和程度上都會有一定的擴展,然而森林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其恢復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控制森林災害的發生是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方面;最后,就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體制而言,我國的森林災害防治法律機制嚴重滯后,不夠完善,在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加快完善森林災害法律保障機制的步伐,是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關于森林災害法律防治的幾點建議

1.將森林災害法律防治與應對氣候變化有機結合

森林災害的頻發與氣候變化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森林災害法律防治體系應該把災害防治與氣候變化結合起來。一方面,把防治森林災害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制定森林災害防治的政策規劃和開展的法律活動中,把氣候變化因素考慮進去,跳出為防治而防治的定勢;另一方面,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防治森林災害的戰略行動,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動性和緊迫性。其中,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主要方面,減緩氣候變化與森林災害防治的結合就是:制定并完善相應的森林保護法律法規,加大人工造林力度,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的碳匯功能來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與森林災害防治的結合就是:在更好的掌握氣候變化形勢的情況下,制定切實可行的森林災害防治政策,完善森林災害防治機構的建設,加強森林災害應急系統的構建,開展適應氣候變化的森林資源培訓和宣傳工作。

2.完善森林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

氣候變化背景下,森林災害的發生往往出現新型災害、復合型災害、次生災害或者衍生災害跨區域發生或一起并發的現象,針對常規森林災害制定的的單行法現和政策制度已嚴重滯后。亟需制定綜合性的防災治災法或以森林保護法為統帥,再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森林災害制定更加具體、實施性強的單行法規,從災害的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風險管理、恢復重建、救濟救助等各層面都做出具體規范,并在防災治災的各個環節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體化要求。

3.健全森林災害地方管理體制,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森林災害管理體制層次比較廣泛化,不夠具體細致,以致無法應對新的森林災害防治局面。因此,在各級政府設立由政府統一領導,綜合協調政府各相關部門的專門機構,根據災害發生的等級和特征,形成同一災害區域多個地方政府參與的聯合防控機制,協調建立森林災害跨區域防治的檢測預警系統,實施資源和信息共享、應急響應聯動等措施。

4.加強森林災害的防治能力建設和法律救助機制

以法律手段為保障,高效運行救助機制是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的森林災害風險的重要環節。由于森林災害后果嚴重,需要建立森林災害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通過金融、保險等多元化機制實現森林災害的經濟補償和損失轉移分擔,如生態補償政策,森林保險制度和建立專門的森林災害保障基金等。風險分擔機制應與森林救濟、產業恢復等減災和適應手段相結合。此外,還可以進一步探索社會化的捐贈救助基金體制,充分的發揮公益慈善機構在森林災害保障中的作用,拓寬救助資金的來源和渠道,充分基層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的聯合防御、救助發揮的作用,彌補政府救助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魏書精,孫 龍,魏書威,胡海請.氣候變化對森林災害的影響及防控策略[J].災害學,2013(4):37-38.

[2] 張文勤,紀成儉,王文爛,等.福建省森林災害的發生情況與主要成因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01(3):175-178.

[3] 李艷麗.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初探[J].災害學,2004,19(2):87-91.

[4] 李劍泉,李智勇,易浩若.森林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35-38.

[5] 趙鐵良,耿海東,張旭東,等.氣溫變化對我國森林病蟲害的影響[J].中國森林病蟲,2003(3):29-32.

[6] 謝 晨,趙 萱,王 賽,袁 梅.氣候變化對森林和林業的影響及適應性政策選擇——基于全球和我國的相關研究進展[J].林業經濟,2010(6)96-102.

第6篇

地質災害 預測 影響因子

引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是導致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之一,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隨著人類活動增多,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強度以及對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與評估對于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地質災情評估的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是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危險性是地質災害自然屬性的體現,評價的核心要素是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從定性分析看,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越高,危險性越大,災害的損失越嚴重。對地質災害災情預測評估首先是為了通過揭示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評價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壞損失、據此進行地質災害發育趨勢的預測;其次通過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做出救災防災決策的依據。因此。加強對地質災害減災規劃和臨災預案的制定與實施有重要的意義。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

目前,我國在地質災害危險評估中已具備較為完善的定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層次分析法(AHP)、灰色關聯度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和信息量評判法等。由于不同的方法各有特點,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較適合的方法,并進行合理的優化。

2.1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也叫系統工程法,它是一種實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標的決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將定性與定量的決策結合起來,按照思維、心理的規律把決策過程層次化、數量化。2.2灰色關聯度法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建立在灰色系統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定量評價方法。著重研究概率統計、模糊數學所難以解決的“小樣本”、“貧信息”等不確定性問題,它根據評價因子之間的發展態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評價因子之間的關聯程度,最終將評價因子的權重與其等級的分數相乘然后相加,得出評價結論。

2.3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數學是研究和處理模糊現象的科學,它所揭示的是客觀事物之間差異的中介過渡性引起的劃分上的一種不確定性。通過建立模糊相似關系將客觀事物予以分類。它主要應用于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評價、單災點穩定性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4信息量評判法

信息量評判法是在信息社會中產生的,它屬于統計分析方法,在我國以前多用于地質找礦等領域,目前在地質災害空間區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用于地質災害評估中主要通過某些因素對所提供的研究對象信息量的計算來評價,亦即用信息量的大小來評價影響因素與研究對象關系的密切程度。

3 地質災害預測評估影響因子

3.1氣象因子

氣象因子包括氣候類型、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力、云量、降水等要素在這些要素中,對地質災害的產生和穩定性影響的最重要原因是降水。地質災害與降水有密切的關系,危巖(崩塌)、滑坡主要集中發生在降水較多的月份,而泥石流發生更離不開降水形成的強烈地表徑流。

3.2 地形地貌因子

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地形坡度的關系十分密切。如喬建平等研究了長江三峽庫區云陽一巫山段斜坡坡度對滑坡的貢獻率得出了該地區滑坡發育的主要坡度區間。

3.3地層巖性組合

地層巖性是產生地質災害的基本物質條件,其組合決定了巖土體類型特征,也就決定了地質災害類型及規模。如:軟硬相間巖組,由于軟弱巖體抗風化能力較差,被風化剝蝕而形成巖腔,使上部堅硬巖體失去支撐易產生危巖(崩塌)同時,軟弱巖體的強度相對較差,易成為滑坡的易滑地層。

3.4地質構造因子

地質災害是地球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多與地質構造作用有關。如對于某一特定地區,剪切帶區域抗風化能力較差,易于誘發泥石流災害,而與新構造應力場主壓應力垂直或大角度相交的陡崖或陡坡,則易于孕發危巖、滑坡等地質災害。所以說地質構造因子是

地質災害發育的一個重要因子,起主導控制作用。

3.5水文地質條件

在所有誘發和觸發地質災害的因子中,地下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地質災害勘測、評價、預測與防治必須考慮的因子。在以往的各種地質災害中,大部分危巖(崩塌)、滑坡的產生均有地下水的參與。

3.6人類工程活動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對自然改造加大,各種大小工程活動,直接或者間接誘發了各種地質災害。如:人類過度的開采造成對植被的破壞,從而導致水土流失,誘發泥石流;公路修建切坡形成危巖(崩塌)、滑坡等。

結束語:在實際地質災害預測評估中,為了便于計算機識別和數學處理,一般會對影響因子進行量化,從而得出影響的強度。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只有充分分析了其影響因子基礎上,利用科學計算方法,才能準確預測出地質危害,從而減少對人類的損失。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干燥度指數;干旱情況;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 P467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1.073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干旱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氣象災害損失的50%,最為嚴重。干旱所引起的糧食減產占所有氣象災害造成糧食損失的60%左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8%以上[1]。黑龍江省位于我國東北地區,是我國玉米、小麥、水稻等重要糧食作物的主要產區[2],其收益的好壞對于我國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

干燥度指潛在蒸發量與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時段水分的收支狀況,被廣泛運用于氣候的干濕狀況分析。陳莉[3]等研究了東北三省1960年~2008年生長季干燥度的時空分布特征,得出干燥度大體上從西南向東北方向逐漸減小的變化特征。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遙感技術的進步,大大提高了數據的空間分辨率,為干旱情況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本文以黑龍江省為例,研究50年來干燥度的變化情況,對黑龍江省的農業生產具有現實意義。

1研究區概況

黑龍江省地理坐標處于41°30'N~53°33'N,121°11′E~135°05′E之間。研究區內山地平原交叉分布。氣候主要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由南向北降低,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冬季嚴寒干燥,夏季溫和多雨,年總降水量在200~700 毫升之間。

2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50年氣象數據為CRU數據,該數據時間范圍覆蓋1901年~2010年,將全球在南北方向分成360個格點,東西方向為720個格點,形成為0.5°×0.5°的經緯網格數據集。

3研究方法

3.1干燥度指數

干燥度(K)表示一個區域內干濕程度的度量。其表達形式為:K=ET0/P

式中:ET0為潛在蒸散量,P為降水量。

3.2氣候傾向率

本文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分析氣溫時序的趨勢變化:

y=ax+b

其中y為某一氣候變量,a為回歸系數,用以表示變化趨勢大小;b為回歸常數。

4結果與分析

4.1黑龍江省干燥度指數的時序變化

50年來黑龍省干燥度指數平均值為1.159,指數小于1的年份共有11年,其余皆大于1。對50年研究區干燥度指數做線性分析,其傾向率為0.016/10a,并未通過0.05概率水平檢驗,呈不顯著上升趨勢。

4.2黑龍江省干燥度指數的空間變化

1961年~2010年黑龍省干燥度指數空間上,西南部為干燥度指數高值區,最為干燥,其次為東部,存在一次高值區,西北部、中部及東南部相對濕潤;1961年~2010年研究區干燥度指數氣候傾向率介于-0.006~0.036/10a間波動,大部分地區呈增大趨勢即變干,西南部及中部變干趨勢較大,氣候傾向率大于0.02/10a,相對而言研究區西北部及東南部變干趨勢較小,且西北部有部分地區傾向率為負值,即呈變濕趨勢,見圖1。

5結論與討論

本文在黑龍江省干燥度時序上的研究得出:黑龍江50年來省整體呈變干趨勢。相關研究證明了該結果,吳文杰[4]等分析了東北干濕狀況的時空分布及變化趨勢,得出東北地區近50年呈變干的趨勢。

本文在對黑龍江省干燥度的空間研究上,得出研究區域西南部變干趨勢最強烈,西北及東南變干趨勢小,西北部分地區為變濕趨勢。與已有結論相似,王洪波[5]等對黑龍江省地表干燥度做出分析,得出全省及各區地表干燥度均存在變干的趨勢,其中西部變干程度最嚴重,北部最輕。

本文所采用的氣象數據為CRU數據,CRU資料以其非常小的插值誤差為該區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信度的參考資料。聞新宇[6]等利用該資料對中國20世紀的氣候變化進行了研究,表明CRU序列比較一致地表現出中國溫度和降水年代際變化的主要特征。

本文研究時間序列較長,早期數據空間分辨率較低,因而在數據處理上可能導致結果有一定誤差。從而其分析結果代表性不高,這也是本文需要改進之處。

參考文獻

[1]鄧振鏞.干旱與高溫熱浪的區別與聯系[J].高原氣象,2009,28(03):702-709.

[2]曾麗紅.1960年以來松嫩平原生長季干旱特征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09):114-122.

[3]廉麗姝.三江源地區土地覆被變化的區域氣候響應[D]. 華東師范大學, 博士學位論文, 2007.

[4]陳莉.東北地區近50年農作物生長季干旱趨勢研究[J].災害學,2010,25(04):5-10.

[5]吳文杰. 東北地區近50年地表干濕狀況的變化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031):19313-19315.

第8篇

【摘 要】 目的 :探討臺風災害對幸存者認知及心理行為的影響,為災害幸存者心理救助提供依據。方法:以2006年8月超強臺風“桑美”襲擊的浙江蒼南2個自然村為案例,在208名調查對象中,對9位經歷超強臺風的幸存者運用立意取樣和個體深入專題訪談的方法進行,采用現場錄音、問卷等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分析。結果 :在強臺風災害中,災民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體驗發生顯著變化,主要表現為:①災民的需要結構變化,在需要內容、需要數量和質量方面明顯降低,并且需求趨向一致的現象;②在情感體驗方面出現負性情緒和負性認知,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和“閃回”現象;③對社會支持系統表示強烈渴望,出現人際交往的“共同經驗區”。結論:臺風等自然災害對災民影響是巨大的,不僅在物質上,而且帶來一定的心理和精神傷害。因此,要充分重視災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將其干預措施納入到政策層面,采取合理、科學的災后救助方法。

【關鍵詞】 臺風 ;災害 ;心理 ;定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5.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12-0929-05

臺風是嚴重的自然災害,不僅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而且給災民帶來嚴重的心理行為影響和精神傷害。災害造成的心理行為影響可表現為:短時的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reaction,ASR)和長期的創傷后心理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1]。近年來,人們開始重視人類自身應對災害的脆弱性問題,災害對幸存者的心理行為影響成為關注熱點。資料顯示:重大災害如颶風、地震、“911事件”等幸存者的應激行為,在災后2周約有20%~30%的人發生ASD,而災后6個月有28%~36%的人出現PTSD現象[2-4]。近幾年,我國每年因各種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在2000億元左右,受災人數高達3~4億人次[5]。而我國關于災害幸存者心理行為研究剛起步,對重大災害幸存者心理影響的相關研究報道尚少。

2006年8月超強臺風“桑美”登陸浙南及閩北地區,當時最大風速達68米/秒,臺風強度達到17級,是建國50年以來登陸祖國大陸最強的臺風,超強臺風“桑美”造成溫州87人死亡,52人失蹤,經濟損失48.91億元 [6]。本文以桑美臺風登陸浙江蒼南造成的災害為背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重災區與災民進行訪談,獲得幸存者對臺風災害的風險認知及心理行為影響的體驗,為探討和建立重大災害對幸存者心理行為影響的預測指標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強臺風“桑美”登陸并傷亡嚴重的2個自然村-浙江省蒼南縣河尾村和棋盤村為調查場所,河尾村在臺風災害中有47人死亡(因避難房子倒塌),棋盤村有4人死亡。通過入戶調查方法對2個村居民調查,時間為同年12月份。除部分村民外出務工,留守村民在自愿前提下,鼓勵參加,共有208名參與。

個體深入訪談對象選擇:根據立意取樣法選取訪談災民。在208名調查對象中,根據其在臺風中親人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程度(輕=無傷亡,有財產損失;中=有親人受傷和財產損失;重=有親人死傷和財產損失);結合年齡、性別、教育層次、社會經濟狀況,在村醫的指導下選取。訪談個體要求為:①必須是居住在重災村的災民;②每一戶被訪者只能1位參加;③能用近似普通話表達其體驗并同意受訪者。研究樣本量的確定以受訪者的資料重復出現,不再有新的主題呈現為飽和標準[6]。訪談個體基本情況見表1。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現象學方法,根據超強臺風影響造成的損害及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并提煉重要影響因素,以半結構式問卷進行問題的設計,由專業人員進行調查[7-8]。半結構式問卷包括二部分:以封閉式問卷設計了解受訪者基本情況特征,如年齡、性別、教育層次、社會經濟狀況、親人傷亡和財產損失、救助和保險等;開放性問題則以災民對臺風風險的認知和心理行為體驗為主,包括6個方面問題,包括對強臺風發生的情景描述;臺風發生時自己的體驗以及家人和家園的傷亡心理感受;災后至今心理行為的影響;對政府及社會支持的看法等。訪談過程中充分鼓勵訪談對象表達自己的看法、體驗和感受,根據實際訪談情況和受訪者的情緒適當調整談話內容及方式。

1.3 倫理學問題

每個被訪談者在接受調查之前先告知調查目的,并征得其知情同意,由記錄員逐個登記其一般人口學資料。在討論過程中,被訪談者有權因任何原因拒絕談論某個問題或中途退出,但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個別被訪談者在參加討論之后出現情緒問題,為其提供個體情緒舒緩等心理支持服務。

1.4資料的收集及分析

訪談前讓受訪者了解采訪目的,征得同意,在其家中或臨時安置房內采取現場錄音、筆錄方法進行訪談。錄音時要向受訪者解釋清楚,盡量避免因錄音造成研究對象緊張。了解受訪者基本情況后,以開放性問題與受訪者進行交流,訪談中不設特定的封閉式問題,以引導的方法,獲取更多受訪者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同時觀察受訪者細微的表情變化做好記錄,交談的內容進行同步錄音。每例個案訪談20分鐘。

訪談結束后,收集所有的資料并仔細閱讀,將敘述者資料輸入計算機,根據提綱設計的問題對資料進行總結和分析。資料的分析采取了Colaizzi現象學資料分析步驟,閱讀記錄,回憶訪談時的情形并分析其含義,析取有重要意義的陳述,闡述觀點,以研究者語言提煉成主題,以保證主題的真實和準確性[5]。如臺風是“天災人禍沒辦法”表達,本文歸納為“無奈”。

2 結果

2.1 主題1:災民需求結構低層次并需求趨同

遭受強臺風災害,人們原有的生存條件被毀壞或喪失,使得原有生活均衡狀態的需求結構難以維持,災民在生活需要內容、需要數量和質量方面的要求明顯降低,認為及時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是災后最重要的需求。災民們對生活需要呈現低層次并且需求的內容趨同。調查訪談中,正值年末,他們對自己一家能住進不足10平米的簡易房感到滿意,對社會各界送的救濟物品表示感謝,災民們不管原來貧富如何,都能同心協力,相互幫忙來重建家園。災民G說“那場臺風和大水把我的房子和家具等什么都沖走了,現在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災民F“現在住在簡易房里,鄉政府還給我們送來電視機呢”;災民H “這次損失和我家的得到補助是沒法相比,但是政府和社會好心人都在支持和幫助,我們也很滿足了,畢竟災后重建是靠自己的。”

2.2 主題2:負性情緒和負性認知

2.2.1 災民的情緒變化以恐懼和無奈為主要特征

浙南閩北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臺風是該區域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每年都會發生。雖然當地災民有一定抗臺的經驗,由于臺風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使得當地居民難以把握其規律和變化,加上每次臺風造成后果,居民們還是非常懼怕。遭受災害后,災民情緒變化的核心是內心的痛苦體驗,主要表現為恐懼、悲傷、無奈、憤怒等變化。在災后訪談中,當問及災民們對臺風風險的認知時, 他們表現出極大的恐懼、無奈和消極等情緒。災民A說“每次預報臺風要來時,我都很害怕,不知道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災民C說“雖然每次臺風都會有預報,有時候也會預報不準的,可還是不敢掉以輕心,哪像這次臺風,會打轉拐彎的,現在臺風太變化無常了”;災民H “我們都轉移到村里最好的房子,哪知道臺風如此強,把避難房子都刮倒了,死了43人啊!”;災民F“我家的果樹去年才開始結果,可今年全刮斷了,幾年都長不起來,難?。俊?嘆氣)。災民G“臺風過去快半年的時間了,可我什么也懶得做,那么辛苦種植的農作物都打水漂了。唉!別提了!沒啥好說的!命苦!”;災民E “我是四川來的,從未見過臺風,老板讓我值班,哪知廠房突然到塌,我都來不及跑,腿被壓斷了,以后可怎么回家???(落淚)”。災民I情緒激動,拒絕回答,她親戚告訴我們她剛考上大學,這次父母在臺風中雙亡,打擊很大。

2.2.2 災后3個月,“余悸尤存”和“情景閃回”仍是災民常見的心理影響

由于強臺風的嚴重威脅性以及災害的損傷性,給災民物質和心理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若無及時疏導,災民可出現延遲性心理創傷,稱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多為嚴重突發災害事件所導致的長期心理創傷。在災后3多個月的訪談中,余悸尤存是臺風幸存者特有表現。盡管臺風影響已過3個多月了,災民接受訪談時,仍不同程度顯示對強臺風的后怕和不愿談及臺風的情景,有明顯的創傷后應激障礙表現。如災民I自從2位親人去世,變得沉默少言,不愿提及或回想臺風“桑美”發生的情景。訪談時,提起臺風“桑美”,災民臉上表現出驚恐的表情,仿佛感覺到自己又經歷這個可怕事件,表現為沉默無語。災民A說 “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這場面,現在閉上眼睛就出現天空中瓦片、木棍、水桶、廣告紙等亂飛,風速特別快,打到哪里,哪地方就缺一大塊,太可怕了”;災民C “我現在常做夢,夢見自己被臺風一下卷到了半空中,又掉了下來,夢見自己被壓在了很重的東西下面,動也動不了,晚上睡不好,白天也沒精神”;災民G“現在一有刮大風天氣,我就無法入睡,總是在作夢,睡不好覺”;災民H“以前身體也不怎么好,這次臺風后得了肺炎,雖然住院治療好了,可總覺得呼吸很用力,醫生看了又說沒問題,唉!沒法干活了”。從災民的訪談中顯示:他們有強烈的災害后反應,主要表現為“閃回”現象:再次體驗災害,痛苦事件不斷回憶或夢中出現,回避與傷亡有關話題、對前途悲觀及對大風雨發生高度警覺等現象。

2.3 主題3:對社會支持系統的希望,人際交往中容易引發流言

災害發生后,由于生存條件的破壞及親人傷亡,災民們極易置于孤立和無援狀態,友誼、關懷、愛心成為他們增加安全感、產生親和力的心理需要,在行為上表現為尋求群體的包容和接納,災民聚集在一起,相互幫助、齊心協力,但也容易出現人際交往“共同經驗區”,引發流言現象。災民A“全靠鄰居們把我和奶奶救出,現在也是他們幫我修建房子”;災民F 說“當時水都漫到半個樓層,根本出不去,是村干部把我媽媽救出來的”。災民G “現在大家都要到工地,幫助重建自己的房子”;災民B 指出“(臺風過后)開始幾天是挺好的,有許多人來專門指導一些災后的健康知識,可過幾天就不見人來了,我們很需要經常的關照和指導”。人們在相互交流,互相鼓勵同時,也容易傳播一些信息,尤其是對救濟財物的分配等問題。災民F、G、H均提到:“救濟物資分配不合理”;“媒體報道說有很多捐款,落實到我們手中卻不多,有些人家里損傷沒我家嚴重,可得到的補償比我家多,救濟應該更透明些”等,這些想法很快在災民之間傳開,有些人甚至把個人恩怨聯系在一起,不利于救助工作開展。

3討論

3.1災害后災民的需求向著低層次化轉移

根據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一個由物質到精神的發展結構(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發展需要)[9]。研究顯示:臺風災害使災民的生存環境和身心條件均受到相當的沖擊,災民們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出現一定的認知、心理行為變化。災害打破了人們原有的均衡狀態需求結構,使人們的自身需求出現了精神到物質要求的逆向變化,因此,災后出現了人們需要更注重于基本生理需求,并且需求內容趨同。雖然原先的貧富差異和需求不同,但災害后災民的需求均向著低層次轉移,大家都只求能夠保證生存、平安,其他如享受、發展的需要都放棄了,災后救助工作時應重視救助優先順序,首先提供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由于人的需求結構和生存能力的調整,出現了人們對災時行為趨向同化傾向,如在物資分配和需求方面趨向一致,這對于建立災害事件救助體系以及開展災后物資救助和分配有重要指導意義。

3.2 災害后災民心理行為影響以負性情緒變化為主

人們在臺風災害中心理行為均歷經了“應激和適應”的過程。災害的心理應激是以恐懼為主要特征的內心體驗,同時產生引起諸多的負性情緒:如恐懼、悲傷、無奈、內疚感等創傷后應激障礙反應(PTSD)。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診斷標準DSM-IV[10],PTSD指個體經歷過嚴重的、危及生命的創傷性應激源;出現持續性的重現創傷體驗,反復痛苦回憶、噩夢、幻想以及相應的生理反應;個體有持續性的回避與整體感情反應麻木;有持續性的警覺性增高,如情緒煩躁、入睡困難等;以上癥狀持續至少1個月,導致個體明顯的主觀痛苦及社會功能受損。因此,災后心理救助時應及時給予關注和支持[11]。本文對3個月后重災區災民的訪談中顯示:臺風對災民心理影響依然存在,出現“余悸尤存”和“情景閃回”,符合創傷后應激障礙現象。孫萍[12]對2004年重慶山體滑坡事件6個月后幸存者研究顯示:災民中有80%的人出現認知、行為等改變,66%的人出現情緒障礙,47.5%的人出現不同程度的軀體癥狀。Catherine[1]對經歷印尼海嘯人群研究發現:在2個星期中,有22%的人符合ASD的診斷標準而災難后的6個月內有30%的人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由此可見,災后物質性救助可以在短時期內提供,而在精神方面的關心則是長期和持續的[13],因此,災后救助體系應將重視心理救助工作并列為重點內容。

3.3災害后災民人際交往出現共同經驗區并具有漣漪效應

災害后的災民們自救和互救活動,使大家思想、感情和行動趨于一致,出現同舟共濟、互助友愛、和諧友情和共渡難關的情景,這種心理行為變化對災害條件下的人際關系產生極大影響,打破了平時由于經濟、文化、信仰、愛好等不同的障礙或鴻溝,災后的親和力明顯增強,出現了“共同經驗區”。所謂的共同經驗區指災后人際關系親和力增強,人們思想、情感和行為趨向一致[14]。雖然災害的程度對不同群體的反應性不同,但是這種行為呈現的“共同經驗區”可激發災后困難條件下災民的情緒,有時在一定程度上會放大災害的沖擊力,影響到災民的個體,甚至會反射或影響到與個體有關的家庭、組織和社會。因此,災區的社會易損性與災害沖擊的漣漪效應有密切相關[15],政府和社會支持系統應予以充分重視,及時開展災后救助指導和宣傳工作,引導災民向著對危機管理有利的方向發展,樹立戰勝災害的信心。

總之,臺風是嚴重的自然災害,社會救助支持系統不僅要在人員安全和物資保障方面給予支持,還要充分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將其干預措施納入到政策層面,采取合理、科學的災后救助方法,幫助災民度過災害的困難時期。

參考文獻

[1]何愛萍.發展中國家災害經濟的特點成因及對策[J].災害學,2000,15(2):91-96.

[2]So-kum C. Trajectory of 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the Aftermath of Extreme Natural Disaster: A Study of Adult Thai Survivors of the 2004 Southeast Asi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J]. J Nerv Ment Dise,2007, 195(1):54~57.

[3]Klitzman S, Freudenberg N. Implications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 for the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care infrastructures[J]. Am J Public Health,2003,193(3): 400-406.

[4]Galea S, Vlahov D, Resnick H, et al. Trends in probable 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in New York City after the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s[J]. Am J Epidemiol,2003,158:514-524.

[5]王建華.實用醫學科學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40-450.

[6]溫州統計年鑒(2007)[M]. 北京:中華書局,2008:58.

[7]周榮慧,黃人健,李春玉,等. 護理質性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2002,2(1:21-23.

[8]秦大河,孫鴻烈.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總論卷.[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9]劉興倍. 管理學原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56.

[10]Thomas CR. Psychiatric sequelae of disasters[J]. J Burn Care Res, 2006, 27( 5): 600-605.

[11]張本,王學義,孫賀祥,等.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兒心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調查[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 33(2): 111-114.

[12]孫萍. 災難后的心理應激與健康[J]. 衛生職業教育,2005, 18 (3): 141-142.

[13]姜麗萍,王玉玲. 不同人群在災害中的心理行為反應與干預的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23 (10): 691-693.

[14]邱慧萍.災難性危機事件的心理干預[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4, 3(1):135-136.

第9篇

關鍵詞:水文 地質 因素 地質 災害

中圖分類號:P641文獻標識碼: A

目前,關于水文地質因素造成的一系列地質災害,我國相關部門一律采取“預防為主,治理為輔,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從最大程度上控制災害。所以,為了有效地控制和防治水文地質帶來的災害,我們必須在了解地質災害相關規律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從而提出科學合理的防控措施。

1概述

水文地質結構的運動特點所謂水文地質環境,它主要指的是自然界地下水不同方式的變化和運動,地下水通常會貯存在包氣帶以下地層空隙中。一般情況下,地下水包括三個方面,即巖石裂隙、孔隙,以及溶洞水。作為一種重要的水資源,地下水是農業灌溉、工礦和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然而,在一定條件下,地下水也會引起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主要是由于人類過量開采,而且不合理地加以利用,長此以往,就極易形成地下水位下降的現象,以至于造成大面積地下水下降漏斗,而且還會在地下水用量非常集中區造成地面沉降。除此以外,現實生活中有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都源源不斷地流入地下,地下水難免受到污染,而受到污染的地下水會直接危及到地下水資源。地下水被存儲在包氣帶下面的地層,包括巖石孔隙、裂紋和溶洞。地下水是大氣層中重要的水,因為水穩定性強,水質好,是農業灌溉、工礦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條件下,地下水的變化也會引起沼澤化、鹽漬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現象。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巖( 土) 層空隙中的各種不同形式水的統稱。地下水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滲補給; 同時以地下滲流方式補給河流、湖泊和沼澤,或直接注入海洋; 上層土壤中的水分則以蒸發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發入空中,回歸大氣,從而積極地參與了地球上的水循環過程,以及地球上發生的溶蝕、滑坡、土壤鹽堿化等過程,所以地下水系統是自然界水循環大系統的重要亞系統。

2水文地質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1)巖溶塌陷。巖溶塌陷是水文地質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結果之一,它的形成條件必須有開口型溶洞和溶隙的特定碳酸鹽巖,松散覆蓋層還要達到厚度要求,這些條件都極易改變地下水的動力條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地下水運動的平衡。那么,水文地質對巖溶塌陷來說,造成的影響主要是形成巨大水流沖刷力,嚴重破壞溶洞底層結構的牢固性,最終出現塌陷現象。

2)砂土液化。砂土液化也是水文地質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結果,對于砂土液化來說,在飽水細砂土和疏松粉在臨界發生地震的作用力下,瞬間破壞,急劇產生的液態流動現象。實際上,飽和砂土一旦受到振動,基本上都趨于密實,隨后使孔隙水壓驟增,然后在不停息振荷載的作用下,孔隙水壓不斷累積而使土粒懸浮起來,最終接近液體。據了解,根據不盡相同的地質條件,砂土也會產生不同的液化結果,同樣會不同程度地破壞地質結構。比如,在沉積顆粒比較粗的地段,大大增加了液化土層的孔隙水壓力,使其超過蓋層的強度,然后地下水可以攜帶砂粒沖破蓋層而噴出地表,即這樣就出現了噴水冒砂的地質災害現象。

3)地面沉降。水文地質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還表現在地面沉降。通常來講,造成地面沉降因素很多,幾乎無法數清,除了自然因素,還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會讓地質構造活動造成沉降、地震活動、海面上升等現象;人為因素則體現在過量開采深層地下水和地下熱水,以及開采油氣資源而引發的地面沉降現象。所以,地面沉降主要是因為地下水的開采,隨著地下水位的變化,地面沉降速率和發展趨勢隨之變化,最終形成地面沉降層位與開采量的對應結果。也就是說,地下水的過量開采,或者無節制地開采都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4)地基變形。水文地質因素對地質災害影響的又一后果集中體現在地基變形。在現代建筑施工過程中,軟土地基是地質開發最為常見的問題,因為這種土體結構本身缺乏穩定性,無法牢靠地受地下水運動影響。比如說,軟土存在觸變特性,一旦振動原狀土,將會嚴重破壞結構的連接,而且土的強度被降低后,將會很快導致土成為稀釋狀態,與此同時,在加載初期,地基中存在較高的孔隙水壓力,使地基強度深受影響。軟土除排水固結以外,在剪應力作用之下,土體也會緩慢產生剪切變形的情況。

3水文地質影響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

3.1實時監測措施

關于實時監測的措施,需要強化地下水的水質監測、控制和研究。具體地講,地質工作人員一定要準確無誤地確定污染源,掌握地下水污染情況和污染的整個范圍,并要看清地下水應用的發展趨勢,在地下水中建立監測預報系統,這樣就可以及時掌握地下水的水質狀況,并且以此為依據,科學合理地預測、調整、規劃、管理和預防,最終達到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目的。對于地質災害的高發地區,我們需要在 24 h 內設置監測系統,工作人員遇到檢測異常信號時,需要及時通知相關地質部門的工作人員,以便專門負責人采取緊急處理措施。如果存在下雨的季節,工程作業人員更要加強監控地下水的流量,防止地下水流量超標,發現超標現象,應當采取相應措施迅速改變水流流量和方向,避免地下水運動破壞地質。最后,對于山區地方來講,這些都是地質災害活躍地帶,政府必須加強山區抗災指導工作,引導當地居民提前做好防范,并在山區不斷推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工作。

3.2開發利用措施

關于開發利用的措施,主要是由我國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基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國的地下水資源基本上一直處于飽和狀態,而地下水儲存量過大,也會大大沖擊地質結構,這樣的特殊狀態很容易造成地質災害,所以積極開發利用地下水是當前相關部門提倡的方案措施,它對于防范災害行之有效。經過開發利用措施,可以降低地質災害發生頻率,穩定并維持地表結構,而且還能將地下水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從而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3.3緊急處理措施

關于緊急處理的措施,對地下水開采區環境的水文災害,我們必須對其加強研究,盡快建立水動力學預測預報模型,盡可能地提前預測預報,降低一切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并為突發性災害的治理提出科學依據和安全保障。比如,地質災害發生后,現場工作人員務必根據上面所述的科學依據,合理地采用緊急處理措施,杜絕一切不良影響,又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人類的生命及財產安全。當然,針對不同地質災害,其應急處理措施也不盡相同,但是一切處理原則不能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進行科學救災,同時還要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4結語

水文地質異??倳斐刹煌潭鹊牡刭|災害,一旦發生地質災害,不管是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是人民生活的正常進行,或者是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都會受到影響,其破壞力也是不堪設想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清楚地認識地下水運動對地質災害造成的不同影響,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可以為相關部門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此外,合理地解決水文地質對地質災害的影響,可以保證現代化城市交通建設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 黃獻州. 水文地質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J]. 城市建設,2013(17):67-70.

[2] 王世巖,呂虹霖,杜春曉. 試述水文地質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7):10-13.

第10篇

根據年度省森林資源年度監測:全省林地面積664.46萬公頃,其中森林面積593.55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2.29億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2.04億立方米;毛竹總株數18.75億株。

全省喬木林(不含喬木經濟林)單位面積蓄積量50.76立方米/公頃,其中:天然喬木林48.50立方米/公頃,人工喬木林56.11立方米/公頃。喬木林分平均郁閉度0.55。毛竹林每公頃立竹量2473株。

全省活立木蓄積總生長量與總消耗量之比為1.69∶1,活立木蓄積量繼續呈現生長大于消耗的趨勢。

全省森林覆蓋率58.31%,其他灌木林覆蓋率2.61%;若按省以往同比計算口徑,則為60.92%。森林覆蓋率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二、林地面積

全省現有林地面積664.46萬公頃,其中:森林面積593.55萬公頃,疏林地面積3.31萬公頃,其他灌木林地面積26.60萬公頃,未成林地面積8.27萬公頃,苗圃地面積2.31萬公頃,無立木林地面積10.58萬公頃,宜林地面積19.84萬公頃。

全省593.55萬公頃森林面積中,喬木林面積429.38萬公頃,竹林面積81.93萬公頃,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82.24萬公頃。

三、活立木蓄積

全省活立木總蓄積22894.71萬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20412.06萬立方米,疏林蓄積55.03萬立方米,散生木蓄積1698.69萬立方米,四旁樹蓄積728.93萬立方米。

活立木總蓄積按組成樹種分:松木類7572.39萬立方米,杉木類7294.70萬立方米,闊葉樹類7038.97萬立方米,灌木樹種類988.65萬立方米。

四、森林資源結構

森林林種結構全省森林面積、蓄積按林種分:防護林面積172.58萬公頃,占29.07%;蓄積8152.04萬立方米,占39.94%。特用林面積8.88萬公頃,占1.50%;蓄積857.48萬立方米,占4.20%。用材林面積302.59萬公頃,占50.98%;蓄積11402.54萬立方米,占55.86%。經濟林面積109.50萬公頃,占18.45%。

喬木林齡組結構全省喬木林面積、蓄積按齡組分:幼齡林面積160.26萬公頃,占37.32%;蓄積4884.52萬立方米,占23.93%。中齡林面積172.80萬公頃,占40.24%;蓄積8414.40萬立方米,占41.22%。近熟林面積65.03萬公頃,占15.15%;蓄積4889.40萬立方米,占23.95%。成過熟林面積31.29萬公頃,占7.29%;蓄積2223.74萬立方米,占10.90%。喬木林中,幼齡林、中齡林面積比重逐年略減,但仍然較大,二者合計的面積、蓄積分別占總數的77.57%、65.15%,說明全省喬木林仍然以幼齡林和中齡林為主體。

喬木林樹種類型結構喬木林面積、蓄積按樹種類型分:針葉林面積238.90萬公頃,占55.64%;蓄積12744.48萬立方米,占62.43%。闊葉林面積140.76萬公頃,占32.78%;蓄積4612.47萬立方米,占22.60%。針闊混交林面積49.72萬公頃,占11.58%;蓄積3055.11萬立方米,占14.97%。全省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面積呈逐年增長態勢,但仍以針葉林為主體。

五、天然林與人工林資源

天然林資源全省天然林面積326.17萬公頃,占森林面積的54.95%。

天然林面積按地類劃分:喬木林283.08萬公頃,占86.79%;竹林43.09萬公頃,占13.21%。

天然喬木林蓄積13706.36萬立方米,占喬木林蓄積的67.15%。

人工林資源全省人工林面積267.38萬公頃,占森林面積的45.05%。

人工林面積按地類劃分:喬木林146.30萬公頃,占54.72%;竹林38.84萬公頃,占14.52%;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82.24萬公頃,占30.76%。

人工喬木林蓄積6705.70萬立方米,占森林蓄積的32.85%。

六、經濟林與竹林資源

經濟林資源全省經濟林面積109.50萬公頃,占森林面積的18.45%。柑橘、茶葉、油茶、蠶桑和板栗是我省的主要經濟樹種,合計占經濟林面積的75%左右。

竹林資源全省竹林面積81.93萬公頃,占森林面積的13.80%。其中:毛竹林69.55萬公頃,占竹林面積的84.89%;雜竹林12.38萬公頃,占竹林面積的15.11%。

全省毛竹總株數187503萬株,其中:成片林分毛竹172027萬株,散生毛竹15476萬株。當年生新竹36525萬株,占毛竹總株數19.48%。毛竹林每公頃立竹量2473株。

七、森林生態狀況

森林群落結構喬木林中,具有喬、灌、草三個層完整結構的面積242.79萬公頃,占56.55%;僅有喬、灌層或喬、草層較完整結構的面積180.05萬公頃,占41.93%;僅有喬木層簡單結構的面積6.54萬公頃,占1.52%??梢娙棠玖值娜郝浣Y構比較完整。

森林自然度自然度為Ⅲ級及其以上的森林面積35.60萬公頃,占森林面積的6.00%;自然度為Ⅳ級的森林面積290.57萬公頃,占森林面積的48.95%;自然度為Ⅴ級的森林面積267.38萬公頃,占森林面積的45.05%。總體而言,由于人為活動的長期影響,全省森林自然度等級較高的面積偏少。

森林健康全省森林健康等級達到健康的面積比例為77.36%,健康等級為亞健康、中健康、不健康的面積比例分別為15.26%、5.81%和1.57%。由于年初雨雪冰凍災害對森林健康造成較大影響,健康等級在亞健康以下的森林面積比正常年份增加了近一倍。

森林災害無林木受害或受害比例在10%以下的森林面積487.37萬公頃,占82.11%;遭受了其他不同程度森林災害的面積106.18萬公頃,占17.89%,其中災害等級達到輕度、中度和重度的受害面積占森林面積的比例分別為11.44%、5.36%和1.09%。

從受害森林面積的各災害類型看,森林病蟲害面積占7.43%,森林火災占1.13%,氣候性災害占91.21%,其他災害占0.23%。從受災面積看,年全省森林災害面積比正常年份大幅增加,其中以氣候性災害(雨雪冰凍災害)面積占絕對比重,其他原因受災森林面積比重相對減少。

森林生態功能全省森林面積中,森林生態功能好、中、差三個等級的面積分別是3.25萬公頃、471.88萬公頃、118.42萬公頃,所占比例分別為0.55%、79.50%和19.95%。全省森林生態功能指數為0.4747,雖逐年有所上升,但仍屬中等水平。

八、森林資源動態變化

與本期基礎監測年年以及近幾年年度監測結果相比較,本次監測的全省森林資源狀況呈現如下主要變化:

林地面積已從高位盤落全省林地面積為664.46萬公頃,比年減少了3.51萬公頃,比林地面積最多的年減少了5.44萬公頃,年已出現下降趨勢,年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森林面積處于滯長狀態全省森林面積593.55萬公頃,比年增加了9.13萬公頃,年均增加2.28萬公頃。但年年均增量為4.6萬公頃,年森林面積基本上處于消長平衡,這表明我省森林面積已處于穩定狀態。

森林覆蓋率處于高位徘徊全省森林覆蓋率為58.31%,比年增長0.9個百分點,較年略有上升,但與年持平,若按省以往同比計算口徑,則為60.92%,比年增長0.43個百分點。說明我省的森林覆蓋率已處于高位徘徊狀況,進一步上升空間已十分有限。

森林蓄積和毛竹株數穩步增加森林蓄積和毛竹株數自年以來處于連年增長態勢。年活立木總蓄積量比年增加3511.78萬立方米,年均增加877.95萬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量增加3188.92萬立方米,年均增加797.23萬立方米。年毛竹株數比年增加21414萬株,年均增加5354萬株,每公頃立竹量增加137株。森林蓄積量的不斷增加表明我省森林的固碳能力正在不斷增強。

由于受雨雪冰凍災害影響,年活立木總蓄積量僅比年增加214.15萬立方米,年毛竹林每公頃立竹量比年減少了31株,表明自然災害對森林資源的影響不容小覷。

第11篇

“風”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風的形成與地球的自轉、公轉,與空氣的冷熱、干濕、氣壓,與陸地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形特點以及海陸位置都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形成風的必要條件:一是當A、B兩處空氣溫度失衡,冷空氣處向熱空氣處流動而形成風;二是A、B兩處空氣氣壓失衡,高氣壓區向低氣壓區流動而形成風。大氣溫度、氣壓的平衡是相對的,短暫的,不平衡是絕對的,永久的,這種不平衡越懸殊,則風就越大。由于風在大氣層中是運動著的氣流,因此風是大氣環流的動態表現,也是大氣成分自然調節的過程。大氣環流的方向體現在風向上,強弱和速度則體現在風力上。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非同尋常,它不僅有巨大的搬運、傳播作用,同時也有調節空氣氣壓、溫度、干濕等方面的作用。所以風既是形成氣候的主導誘因,也是構成氣候的要素之一。

我國是一個四面八方來風的國家,加上我國面積廣大,地形地勢的復雜性和海陸位置的特殊性,不同季節不同方向的來風相互間交匯融合,又隨地形地勢的不同而分道揚鑣,呈現出極其錯綜復雜的態勢。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由于我國來風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就直接導致了我國氣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又由于多樣的氣候條件,才使我國各地呈現出千姿百態、氣象萬千的地表景觀和生態景觀。但是,由于風的干濕強弱、生成時序、方向、冷熱等因素在自然界中有著鬼使神差般的不確定性。因此,幾千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并未形成固定不變的、周期性的氣候模式。無論局部地區或國家全局,氣候變數的幾率是非常大的。氣候災害仍然是我國面臨的最大自然災害。所謂“天有不測風云”,說的就是氣候的不確定性。歷史上氣候災害帶給中國人民的深重苦難是屢見不鮮的?,F在雖說我國各地皆能較準確地預測天氣,卻不能預測氣候,更不能掌控氣候,因此,我國防范災害性氣候仍有極大的困難。

我國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以季風氣候為主的國家,絕大多數農耕區都受季風的影響。影響我國的季風按季節時序可分為冬季風和夏季風。冬季風分別源自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和蒙古國中、北部地區,按其風源地可分為東北季風和西北季風。冬季風由于源自亞洲大陸北部高緯度地區,其主要特征是寒冷而干燥,每年冬季若東北季風匯同西北季風強勢南下,一波接一波不斷攻擊南方,雖有秦嶺、大巴山脈的阻擋可以削減其鋒芒,但作用有限,故南北兩方均不能擺脫大風降溫的厄運。這便是不期而至的寒潮。每波寒潮持續期一般為七至十天,也有長達二十天以上的,若北方寒流與大量南方溫濕空氣接觸,則極易造成南方冰雪災害,此類例子已不鮮見。每年夏季是我國盛行夏季風的時段,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分別是生成于太平洋上空的東南季風和生成于印度洋上空的西南季風。兩大夏季風的顯著特征是濕潤和暖熱,故夏季是我國各地集中降雨的季節,而降雨的地區分布和雨量的大小則完全由兩大夏季風來決定。若這兩大季風在我國登陸的時序早且攜帶大量水氣,強勢自南向北推進,則有可能導致我國南北兩方暴雨成災或雨季過長而澇死莊稼;若向北推進的速度過快,則有可能造成“北澇南旱”。若兩大夏季風勢弱,登陸的時序晚,向北推進的速度慢,則有可能造成“南澇北旱”或“南北干旱”。因此,我國降水分布、雨量大小以及地區干濕每年都要面臨大自然不確定的賜予。這里要特別提到西南季風,西南季風每年攜帶印度洋上空大量暖濕氣流向北推進。遭遇喜馬拉雅山脈銅墻鐵壁般的阻擋,故只能在山脈南麓降下大量雨水而成為世界雨極。因此,西南季風對我國西北廣大內陸地區影響甚微,這也是該地區常年干旱的主要原因。但是,西南季風卻可以經中南半島從喜馬拉雅山脈東南端海拔較低的空隙地區推進而影響我國廣大的西南地區,給我國西南地區帶來降水。若西南季風勢弱,則我國西南地區,特別是云貴高原降水將嚴重不足。2009-2010年云貴地區持續冬春百年難遇的旱情與2009年西南季風的弱勢密切相關。此外,影響我國氣候的來風還有來自遙遠的北大西洋上空的西風。西風在世界各大洲都是普遍存在的,且都是常年存在的定向風。在北半球,最為浩蕩的西風從歐洲西海岸登陸,自西向東橫貫整個歐亞大陸,形成亙古未變的定向風帶。而在北美大陸,西風一登陸北美西海岸便遭遇落基山脈全面阻擋,因此對加拿大、美國中東部地區影響較小,西風帶與地球自轉的方向一致,其形成疑與地球自轉有關。需知“坐地日行八萬里”,折算到地球自轉時速為1660多千米,對大氣層怎能沒有攪動或帶動作用呢?每年夏季歐亞大陸西風帶裹挾北大西洋大量水氣,在其經過地因勢拋灑雨露,成為歐亞大陸中、西部主要的降水來源。但降水強度自西向東呈逐漸遞減態勢,直至我國新疆西部時,降水態勢已成強弩之末,但盡管如此,相對于我國西北廣大內陸,準噶爾盆地及以西地區還是受西風帶影響而得到較多的降水。每年冬季西風帶較為干燥寒冷,途經我國西北地區時匯同北方寒流加劇了我國北方地區的寒冷,對我國南方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擋則影響不大。每年夏季,高層西方氣流將越過青藏高原,給我國中東部、南部廣大地區帶來涼意,同時又與西南、東南暖濕氣流結合,促成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因此,絕不能忽視西風對我國氣候帶來的影響。

綜上所述,可見我國“風”情復雜,在地理教學中只要做到以風為綱,結合有關的中國氣候資料、圖表,就可破解中國氣候的復雜性,給學生留下較為系統而深刻的印象。在現實生活中,關注我國四面八方來風的冷暖、干濕、強弱,加強對風的監測,不僅是準確預報天氣的首要條件,也是有效利用風能資源的首要條件。

第12篇

關鍵詞: 工程事故; 調查; 分析

中圖分類號: K82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意外的變故或災禍稱為事故。在工程建設中,由于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為當前人力所不能預防而造成的意外損害或破壞稱為“自然災害事故”;由于設計、施工、管理或操作時的過失所引起的事故稱為“責任事故”。任何事故都可造成結構的局部損壞或整體破壞,都可造成物質、經濟甚至生命的損失。我國建設部規定:凡質量達不到合格標準的工程,必須進行返工、加固或報廢,因此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 萬元以上的稱為重大工程事故;直接經濟損失在10 萬元以下,5 千元(含5 千元) 以上的為一般工程質量事故;經濟損失不足5 千元的為質量問題。

一旦事故發生后, 尤其是重大事故發生后, 往往要進行調查、分析與處理,通過尋找事故根源,明確事故責任, 做好善后工作, 同時,更要從事故中吸取教訓, 防止事故再度發生。本文就事故調查與分析的基本內容做一概要性介紹。

1基本情況調查

事故發生后, 往往頭緒繁多, 甚至議論紛紛, 只要堅持按原則辦事, 按事故調查程序辦事,一定能明確事故的原因。基本情況調查包括:對建筑的勘測、設計、監理、施工等資料的收集, 對事故現場的調查以及對有關人員的詢問, 查閱竣工文件等。

1. 1事故情況調查

發生事故的時間、經過, 事故見證人及有關人員的調查詢問;建筑物的破壞程度、 破壞的特征,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情況; 現場的保護情況;當時的氣象條件, 是否發生過不可抗拒的因素,破壞時的荷載情況。建筑物用途,使用單位及人員情況,使用方法是否得當。工程竣工驗收情況,使用荷載,使用環境條件,使用變更維修記錄,使用目的是否恰當, 有無發生過災難性荷載。使用過程中的質量狀況, 使用單位及人員的反應等。

建筑物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 水文氣象、環境條件。建筑結構的主要特征, 事故發生時的工程進度情況或使用情況。 開竣工日期; 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的有關情況以及該項目的建設程序; 竣工驗收和交付情況;設計圖紙有無改變; 工程有無分包; 分包商的資歷水平; 合同執行情況以及原材料供應、使用情況, 供應商的資質; 質檢部門的有關情況。

當然, 調查有時要根據事故情況和工程特點,確定重點的調查項目, 如砼工程,對砼的質量應重點調查,鋼結構則應對構件損傷和焊接部分重點調查。有時還可以分兩步調查, 首先通過一般, 找出初步原因, 然后有針對性地進一步調查。

1. 2有關資料的收集

有關地質勘測報告, 與實際有無異常情況, 勘測單位的資歷水平, 破壞時的地質條件、環境狀況; 周圍有無其它引起破壞的因素等。

設計單位的資質、任務委托書, 主要負責人及設計人員的資歷水平, 設計的依據; 設計文件和施工圖, 計算簡圖是否正確,構造處理是否合理, 技術標準是否明確,有無技術交底書, 設計圖紙是否獲得設計院蓋章認可。

監理合同, 監理單位及監理人員的資歷水平,內部分工情況。監理日志是否填寫準確及時,簽證手續是否齊全, 簽證是否及時完備。 關鍵工序及特殊工序的監理記錄, 原材料和關鍵部位的實驗記錄,質量問題通知單, 質量情況匯報及處理意見等。

施工單位的資質等級, 施工負責人的有關情況, 施工合同, 具體技術負責人的資歷水平, 施工員的資歷水平,勞務的使用情況,技術工人的等級,有無上崗證, 工程分包情況, 原材料和地方材料的采購情況, 使用機械設備的性能L施工時間、氣溫、風雨、日照等記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技術交底書, 圖紙會審紀要, 原材料合格證及現場試驗記錄, 質檢記錄, 施工日志,混凝土及砂漿強度檢驗記錄, 測量放線記錄, 打樁記錄,混凝土施工記錄, 預應力張拉記錄, 焊接試驗, 變更設計紀要,特殊處理記錄等。

2必要的測試與分析

2. 1必要的測試

1) 對地質情況重新進行勘探, 以檢驗原地質報告是否準確可靠,樁基要進行測試, 以檢驗其承載力以及樁身的質量等。

2) 測定建筑物中所有材料的實際性能?;炷量捎没貜梼x或本體取樣等手段測定建筑物的實際強度, 從建筑物中截取鋼筋進行必要的化學成分分析和強度試驗;砌體結構要測塊體、砂漿的強度;鋼結構的焊條、鋼材以及焊縫的質量等。

3) 表面缺陷的觀測。測量構件的裂縫寬度、長度、分布情況, 以協助判斷構件的受力及變形狀態;混凝土的外觀質量; 焊縫的外觀質量以及構筑物破壞狀況等。

4) 內部缺陷的檢查。可用錘擊法、超聲探傷儀等檢查構件內的孔洞、裂紋等的缺陷;鋼筋探測儀檢測主要鋼筋的分布及數量;砌體結構應檢查砂漿的飽滿度、磚石塊體的搭接錯縫等情況。

5) 必要時可作縮尺模型試驗或現場承載試驗, 通過試驗檢查結構的實際承載力、抗裂性能與變形情況。

2. 2分析與計算

在基本情況調查和必要檢測的基礎上, 選擇有代表性或懷疑為首先破壞的構件進行復核驗算。

對于結構構件, 驗算時可取結構發生事故時的實際荷載, 結構的實際強度, 實測的構件截面尺寸, 依據國家或行業規程進行。除強度的驗算分析外, 必要時還需對變形、裂縫寬度等進行驗算、分析。

3事故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

事故調查報告必須真實地反映事故的全部情況, 只要以事實為依據, 以規范為指導, 以科學分析為基礎, 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才能正確判斷和處理事故。報告要準確可靠, 全面及時, 重點突出, 抓住要害。一般報告的主要內容是:

1) 工程概況: 重點介紹與事故有關的工程情況;

2) 事故情況: 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現場及發展情況以及采取的應急措施;

3) 事故調查記錄, 實測數據;

4) 復核分析, 事故起因推斷, 必要時進行模型試驗的報告;

5) 涉及事故的人員、單位及主要責任;

6) 對工程事故的處理意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西充县| 青浦区| 连南| 汝州市| 河西区| 莒南县| 金坛市| 张家界市| 延川县| 东港市| 兖州市| 玉门市| 珲春市| 云浮市| 昭觉县| 景泰县| 东山县| 漳浦县| 滦平县| 临邑县| 嘉善县| 临西县| 浦县| 平乐县| 通河县| 瑞丽市| 安顺市| 尚志市| 浦江县| 乌审旗| 博客| 新邵县| 苏尼特右旗| 赤峰市| 莆田市| 文安县| 双流县| 新乡县| 前郭尔| 涞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