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

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

時間:2023-08-04 17:24: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

第1篇

武警工程大學圖書館 陜西西安 710038

[摘要]我國高校圖書館工作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發展歷程,這段時間里,圖書館管理工作從無到有,從粗到精,如今,開始慢慢朝著精細化、科學化、信息化發展。當前背景下,傳統圖書館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圖書館要求,知識管理理念隨之誕生,知識管理理念和模式是一種理論和實際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理念,本文主要對知識管理理念在高校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做了分析,以求推動我國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圖書館管理;知識管理理念

前言

圖書館管理工作是高校圖書館活動得以開展運營的重要工作,只有做好圖書館管理工作,才能使學生借書、閱書得到保障,有利于高校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當前,已經有很多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我國高校圖書館管理當中,大大提升了高校圖書館管理的質量和效率。筆者從事相關工作,對此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就知識管理理念在高校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談談自身一些看法。

一、知識管理理念的定義與內涵

知識管理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末興起,現在已經從理論探討深入到了實踐的研究。目前對知識管理的定義還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存在多種觀點。我們贊同邱均平教授的觀點:對知識管理的概念可以從狹義的與廣義的角度來理解。所謂狹義的知識管理,主要是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包括對知識的創造、獲取、加工、存儲、傳播和應用的管理。而廣義的不僅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而且還包括對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知識人員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知識管理的內涵:1、人是知識管理的核心。知識是思維的成果,只能通過人的能動創造性的發揮而產生,依附于人存在。知識管理以知識創新為直接目的,這就決定了知識管理必然以人的知識運用為內容,人成為其研究的核心。2、信息技術是知識管理的工具。信息技術對知識創新起著源泉和工具作用,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才促進了知識經濟的到來。3、知識創新是知識管理的直接目標和實現途徑。人和信息技術是知識管理的兩個重要方面,對其目的是要求人以現有知識為基礎,結合環境信息實現創新,提供正確的決策達到維持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終目標。

目前,我國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模式研究正在深入地開展,近些年來,知識管理的研究逐漸輻射到圖書情報領域。我們也必須加大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研究力度,以促進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谥R管理的圖書館管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充分結合了理論與實踐,從管理理論、管理方式、管理結構、圖書館管理工作與圖書館文化等5個方面對圖書館管理進行綜合分析,統一對圖書館進行知識管理。

二、知識管理理念在高校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

1、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理念創新

依靠科學合理的計劃與組織,經過統一的指揮協調與控制,實現圖書館的宏觀管理,是現代管理學在圖書館管理中的主要應用以及管理方式。合理地利用圖書館的現有資源,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完善圖書館管理工作目標。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模式,需要運用知識管理理論與管理方式,優化圖書館人力資源結構與圖書館管理模式,逐步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信息與知識需求。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模式,能夠提升圖書館的主要職能,充分發揮圖書館職能的作用。傳統的圖書館管理模式與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模式有3個主要的區別:

1.1管理理論基礎不同。傳統的圖書館管理的理論基礎是管理學理論,依靠科學合理的計劃與組織,經過統一的指揮協調與控制,實現了圖書館的宏觀管理?;谥R管理的圖書館管理理論是以知識管理理論作為基礎,應用知識管理理論與管理方式,優化圖書館人力資源結構與圖書館管理模式,逐步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信息與知識需求。

1.2管理對象不同。傳統的圖書館管理對象主要集中在人員、文獻、設備、經費、技術方法等方面;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對象主要集中在知識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圖書館文化與管理技術方面。

1.3管理重心不同。理論上來說,傳統圖書館管理與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都是以人為本,以讀者為重心進行管理的。但實際上,傳統的圖書館管理很難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重心集中在一般性的事務管理工作上;而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將人力資源管理與優化作為圖書館知識管理工作的重心,將知識服務與創新作為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目標。

2、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內容創新

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內容主要對人力資源管理、業務管理與行政管理工作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創新,突出了6項管理內容的創新。

2.1知識創新管理。將知識作為主要的創新對象,對傳統的圖書館管理體系與理論基礎進行革新,也對圖書館的管理方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優化了圖書館的管理模式。針對圖書館工作業務流程中不規范的環節進行改良,拆分、重組了部分不合理的業務環節。將文獻的采訪過渡為知識的采集工作,將文獻的組織工作過渡為知識的組織工作,將文獻的服務過渡為知識的服務。

2.2知識應用管理。圖書館構建了虛擬的網絡圖書館或信息中心,便于政府、企業與科研機構等單位進行查閱,同時拓展了業務服務面,能夠為用戶提供多元化、深層次的全面服務,逐步完善復合型圖書館的建設目標,全面滿足社會各個領域的檢索需求。

2.3知識傳播管理。知識傳播與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實現信息的及時、準確傳輸,便于知識的查閱者及時地獲取相應的知識。

2.4知識服務管理。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為用戶服務,幫助用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更為全面地實現用戶對知識的應用與創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圖書館知識管理工作的質量。

2.5人力資源管理?;谥R管理的圖書館管理的重心就是人力資源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管理,將培養具備全面知識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員作為工作目標,加大管理人員的培養力度,提升整體人力資源素質。

2.6知識產權管理。在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圖書館需要對網絡環境下保護知識產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中,不斷創新知識管理理論,加強圖書館的制度和文化建設。

結束語

綜上,在知識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想要做好圖書館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將先進的理念和思想運用進來,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圖書館管理工作的質量,推動我國圖書館建設事業的發展。當前,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圖書館管理員熟練掌握各種理念和技術,能夠使圖書館管理工作越來越先進。

參考文獻

[1]周芳馨.淺談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J].時代育:教育教學版,2012(23):248.

[2]黃繼超.試分析第二代知識管理在高校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J].科學時代,2012(23):74.

第2篇

基于一體化管理模式,從系統、動態的視角探究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匹配關系,構建三者匹配對創新績效影響的理論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管理;創新績效;一體化管理模式

1引言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技術創新與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緊密聯系起來,三者成為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技術創新是創新績效的直接動力源泉,技術創新的最終結果都會反映在創新績效上;技術創新行為主體是人,有效創新行為需要適當的人力資源管理支撐;創新源于知識,創新行為的每一個環節和階段都伴隨著知識流動;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必須注重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的重要作用。目前,很少有學者對三者進行整體系統的研究,更多只是從局部考慮獨立作用,而企業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企業創新管理必須建立在系統思考和設計的基礎上。由此本文引入一體化管理模式思想,從系統、動態視角探究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匹配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2相關理論基礎

2.1技術創新和知識管理

熊彼特增長理論指出知識是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源泉。技術創新的每個階段都伴隨著知識流動,技術創新實質是對相關知識進行獲取、整合、傳播、共享及應用的過程。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知識積累與知識內、外共享均有利于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1]。技術創新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直接創新行為,知識管理是重要管理手段,二者存在協同互動的關系,通過企業的學習機制相互融合與影響共同作用于創新績效[2]。技術創新在很大程度上還受企業知識管理模式的影響,技術創新效果因知識管理模式異同而有所差異,只有結合企業自身技術創新程度選擇適宜的知識管理模式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對于創新績效而言,知識管理導向的技術創新越來越重要,發揮技術創新和知識管理的協同作用才能有效提升創新績效。

2.2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管理

技術創新行為要以人為本,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是實施技術創新的基礎。賈生華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提出人力資源管理的缺乏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最大障礙之一[3],因此,只有完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才能為企業的創新行為打下良好基礎。并且人力資源管理各個子模塊對技術創新能力均具有正向的影響[4]。此外,技術創新使得員工的工作內容和背景不斷發生變化,對員工提出較高的技術更新要求與適應能力,促使企業面對技術創新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趨于科學規范化[5]。技術創新行為和人力資源管理可謂是客體和主體的關系,只有二者互相融合,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實現企業創新績效。

2.3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

人是知識的創造者和承載者,知識管理理念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李軍等學者以知識共享為研究視角,發現在對創新績效產生作用過程中人力資源管理與知識共享二者相互促進[6],此外,在人力資源管理對創新績效影響過程中知識管理發揮了重要的正向效應,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對知識管理產生積極影響[7]??偠灾?,知識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協同對于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具有更加有利的促進作用[8]。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實施知識管理的必要性,同時企業也需要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來促進企業知識獲取、整合、共享和應用。企業要堅持以知識管理為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優化策略,實施有利于知識共享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展,才能獲得長久的創新績效和競爭優勢。

2.4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創新發展的道路,企業若想獲得長久競爭優勢必須進行有效變革,如何正確協調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三者之間的關系成為有效變革的關鍵問題。國外學者Jimenez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分析了人才管理、知識管理和技術創新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9]。吳成鋒學者分析了知識管理與人才管理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協同關系,認為技術創新、知識管理與人才管理三者協同有利于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10]。王玉梅學者認為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三者構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在互相作用的過程中企業才能實現創新循環發展的良好態勢[11]。企業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整體,必須從系統動態的角度出發對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進行管理,才能夠獲得可持續創新績效和競爭優勢。

3理論模型構建

3.1一體化管理模式

企業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企業的創新管理必須建立在系統思考和設計的基礎上。根據企業一體化管理模式,企業管理質量受多個影響要素的作用,各個要素有其自身的變化趨勢,且各要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匹配關系,任何一個要素的變革都會導致其他要素的補償性變化;企業績效是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核心,不僅取決于影響企業績效的各個管理要素的狀態水平,還取決于各要素之間的匹配程度,即只有當各個管理要素的匹配狀態達到最優時,企業績效才會最優[12]?;谏鲜龇治?,本文將一體化管理模式運用于創新績效管理中,認為企業創新一方面受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各個要素的狀態水平影響;另一方面三者之間是否有效匹配更是影響創新績效的關鍵。基于一體化管理模式的分析,有利于從系統、動態的角度對創新績效進行全面管理。

3.2理論模型

基于企業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思想,通過梳理第二部分相關理論基礎中各個創新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了理論模型。由理論模型可知,圍繞著企業創新績效這一核心目的,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是影響創新績效的三個關鍵要素,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關鍵在于三者在相互促進中相互匹配,共同促進創新績效的提升。技術創新和知識管理存在著匹配關系,不同的技術創新類型對應著不同的知識管理模式,不同的技術創新類型只有與適宜的知識管理模式相互匹配才能提高企業創新績效;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存在著匹配關系,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包含了大量知識管理的對象,人力資源管理的每個模塊都與知識管理相契合,如人力資源規劃與知識整合的匹配、人力資源績效管理與知識共享及應用的匹配等;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管理存在著匹配關系,人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戰略相互匹配才能獲得持續性的創新績效[13]。以創新績效這一目標為核心,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知識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之間需要相互協作,才能實現企業創新循環發展的良好態勢。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三者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變革都會引起其他兩個要素相應的變化,只有當三者匹配狀態達到最優時,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實現最優。

4結論

模型中引入企業一體化管理模式思想,認為企業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的關系錯綜復雜,并非簡單的線性或非線性關系,而是需要相互匹配。換句話說,企業創新績效并非單純倚靠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和知識管理的最大化,而是三者狀態的優化匹配,當三者匹配狀態良好時能最大程度的作用于企業創新績效。正如Deming指出:“如果一個組織的各部分都是最優,則該組織不會最優”。理論模型的構建為不同類型或不同規模的企業尋求最佳創新績效提供了靈活的實踐參考。企業在創新實踐中只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尋求各個創新要素之間的最優匹配路徑,形成自身獨特的創新模式,不斷提高創新績效,同時避免了盲目追求所有創新要素最大化而帶來的成本壓力。

5研究展望

本文的結論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文章只是單純從理論角度對企業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和知識管理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模型的構建并沒有有力的數據檢驗支撐,缺乏實證方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對于模型中匹配度的檢驗可以嘗試利用BP神經網絡進行分析,尋求一個映射函數,即企業創新績效,其中X代表影響創新績效的各個要素的集合,本文中指企業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從而說明創新績效各個要素之間的匹配程度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筆者將積極進行實證方面的分析,以期進一步完善和論證理論分析。

作者:王文秀 單位: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軍,許慶瑞,張素平.動態環境中企業知識管理與創新能力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4):59-67.

[2]詹湘東.知識管理與企業技術創新協同關系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1):42-45.

[3]賈生華,疏禮兵,鄔愛其.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其差異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管理學報,2006(01):103-108.

[4]田玲.組織內人力資源整合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1.

[5]劉玉,武振業,陳葉梅.基于技術創新的人力資源科學化管理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0(03):109-112.

[6]李軍,胡璠,李漢.知識共享視角下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8(2):46-50.

[7]王亞洲,林?。肆Y源管理實踐、知識管理導向與企業績效[J].科研管理,2014,35(2):136-143.

[8]王文吉,丁煌.知識管理協同配置視角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4(9):183-185.

[10]吳成鋒.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知識管理與人才管理關鍵耦合域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07):151-155.

[11]王玉梅.企業技術創新動態發展過程中知識管理與人才管理耦合演化過程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06):35-39+11.

第3篇

關鍵詞:圖書館知識管理創新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o the librar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library is the human knowledge base,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coming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acquisition, utilization of collecting, and innovation will be in the library work throughout the thread of the business. How to good u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further innovation library management work, has becom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cause an important link!

Key words: the 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 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含義

圖書館知識管理就是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搜集、整理、存儲和應用。并使其充分發揮作用的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對顯性知識的序化,即對顯性知識加以序化組織,以便建立知識庫,供讀者使用;2.對隱性知識的發掘,即強調人是知識管理的核心,建立一種創新、交流、學習和應用知識的環境與激勵機制,培養知識型館員,建立人才庫;3.用知識管理的理念指導圖書館服務,充分發揮服務的價值和知識的價值,走知識服務之路。

二、圖書館管理理念的創新

圖書館知識管理對傳統的圖書管理進行了發展和創新,即將知識管理理念與圖書館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運用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對圖書館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滿足各層次讀者不斷變化的知識與信息需求,不斷提升圖書館的管理效率,使各項職能得到有效的發揮。相比傳統的圖書館管理,圖書館知識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以下發展和創新。

1.理論基礎的發展。傳統圖書館管理是以管理學的理論為基礎,而圖書館知識管理則以知識管理理論作為基礎,同時綜合了管理學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等多項社會科學知識,適應了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以及現代社會對圖書館管理的要求。2.管理對象的創新。傳統的管理對象是圖書館系統,由建筑、人員、文獻信息、經費、設備等要素構成。而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管理系統則以信息和知識資源為基礎,并且綜合了物資資源、人力資源、圖書館文化等多種要素。3.員工服務理念的創新。傳統的圖書館管理雖然也是將“以人為本,讀者至上”作為服務理念,但在具體工作中,主要忙于一些瑣碎的事務性管理,很難貫徹服務理念。而圖書館知識管理將人力資本管理作為管理的核心內容,將知識服務與知識創新作為圖書館管理的直接目標,能夠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貫徹于具體工作中。

三、圖書館組織模式的創新

圖書館知識管理打破了傳統的管理組織結構,建立起靈活、高效、凝聚力強的知識型結構組織。知識型組織群體由眾多相互協作的個體組成,并以知識的積累、傳播及應用為出發點,新型的知識團隊組織主要有四部分組成。

1.管理團隊。管理團隊負責規劃、組織圖書館的宏觀發展與建設以及微觀的日常工作事宜處理,具體包括創建圖書館知識管理和信息管理平臺,加強館員間的交流、學習,積極組織本行業的學術交流,協調館際間以及館內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做好人事和財務管理。2.信息建設團隊。信息建設團隊主要負責館內信息資源的整理、加工以及數字化轉換,并對各種服務工作的設計與維護進行指導。3.服務團隊。服務團隊即直接面對讀者的圖書館員,主要為讀者提供知識和信息服務,包括圖書借閱、讀者咨詢、讀者培訓等信息服務,并且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能不斷的發現工作的不足,積極進行總結和創新。4.技術研發團隊。技術支持與研發團隊主要負責圖書館新新技術、新設備、新標準的研發與應用,圖書管理信息系統的維護與更新,圖書數據分析處理系統的維護與升級等。

四、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創新

知識管理在一些圖書館的應用還很不夠,有的圖書館把圖書文獻當作“物資”而不是“知識”在管理,把員工當作“人手”而不是“主體”在管理,把讀者當作“服務對象”而不是“知識獲取者”在管理。這樣的圖書館管理現狀遠遠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要提高圖書館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必須在圖書館實行知識管理,運用知識管理創新各項圖書館工作。

1.管理內容創新。圖書館知識管理將實現圖書館管理中人事管理、業務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創新,主要內容如下:知識創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圖書館學理論的創新研究以“知識”為主要對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圖書館學的概念體系和理論基礎等;圖書館管理的創新研究,特別是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研究。知識應用管理。圖書館需要為用戶開拓多樣化深層次服務;構建復合型圖書館。知識傳播管理。主要是為了促進知識尋求者與知識源之間、知識尋求者與知識提供者之間及時準確的匹配和傳送。人力資本管理。圖書館知識管理十分重視人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的核心作用,積極培養勝任知識管理的知識型館員。2.組織機制創新。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就是要圖書館改變傳統等級制組織結構,使管理層級更加扁平化,縮小決策層和操作層的距離,增強組織運行的彈性和靈活度。為了適應知識服務需要,圖書館必須實行組織管理的創新,使組織管理中的部門與部門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的管理氛圍,使居于不同動態團隊,賦予不同工作任務,實施不同管理對策的成員與成員群體之間,形成交流知識和共享知識的聯結機制。3.技術手段創新。知識管理就是要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知識管理還強調知識的流動,認為知識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發展。如果知識不能同現有知識聯系并且不能為人所利用,知識就沒有價值。只有在相互聯系和使用中,知識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識。圖書館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主要方面在于館員自身的知識更新與館藏資源的不斷更新,對現代技術的掌握與運用是館員知識更新的重點。館員的綜合素質是更新館藏資源的前提。館藏資源更新,重在以現代技術和科學方法,將資源收集―加工―配置一體化,達到資源從形式到內容的不斷更新。技術創新是開發圖書館具有戰略意義的新技術,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現代通訊技術、超文本技術等,為實現圖書館知識信息一體化和知識管理的實施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4.服務方式創新。圖書館要實施知識管理,就應當創新服務方式,開展高層次的知識服務。所謂知識服務,就是采取多種途徑和方式,從各種顯性和隱性知識資源中針對人們的需要將知識提煉出來的過程,也就是從大量文獻資源的寶庫中開發、加工出有用的知識資源,包括那些被人們溝通、共享的認識和經驗等。是對原始文獻進行開發、重組后形成二次、三次文獻或專題資料,變一般信息為特定的知識產品,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

五、結后語

圖書館知識管理是知識管理理論與圖書館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對于當代圖書館管理工作具有積極的創新作用。當代圖書管理工作應當及時更新傳統管理觀念,積極吸收現代知識管理理念,為讀者提供及時、準確、增值的知識信息,以實現知識的價值和創新知識為目標,以知識增值和讀者需要為中心,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石秀春.試論圖書館的知識管理與工作創新[J].情報資料工作,2009,(3).

第4篇

關鍵詞:項目管理;組織創新;知識管理;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 A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蓬勃發展,項目管理服務水平也逐步提高,其規模也越來越大,但是項目管理組織方面經常出現混亂的問題,此時,項目管理組織需要引入相應的知識管理系統以快速恢復有序和協同,并從組織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解決問題。

1 我國項目管理組織現狀及存在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項目管理事業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在大量的建設管理主體中,項目管理的知識管理始終沒有得到行業內和各個企業的高度重視,甚至有些還存在知識管理的空白階段,這些都影響項目管理組織職能作用的發揮,從而對項目建設的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國項目管理行業知識管理方面一般都處于發展中階段,水平不高,甚至有些還未起步,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相關企業尚未建立起知識管理的意識,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具有代表意義的項目管理經驗的流失、已保留項目管理經驗未應用于實踐,而數據是記錄客觀事物性質、形態和數量特征的抽象符號,不能直接為我們生產和生活所用,需要經過加工處理,才能夠反映一定的問題,能夠為人們所用,這就實現了數據到信息的轉換;部分工作人員,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存在不積極主動并且在實踐中不重視經驗數據庫應用的情況,而人員是項目管理工作的直接實施者,對于項目管理水平的高低起著決定性作用。

2 項目管理組織理論基礎

20 世紀后半葉組織是開放系統的觀點開始擴散以來,達夫特·理查德(Daft Richard)把復雜性看作組織內活動和次系統的數量,復雜性概念首先在組織理論中出現,目前復雜性理論已發展成為組織科學的重要理論支柱。1969 年,以普利高津為首的布魯塞爾學派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基于復雜性系統基礎上的新的科學理論——耗散結構理論。1994年,由John Holland 在正式提出的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理論中指出系統中的個體(元素)是具有自身目的性與主動性,可以在持續不斷地與環境以及其他主體的交互作用中“學習”和“積累經驗”。如今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需要運用開放的視角將廣義的工程項目組織的運行過程看作是一個復雜適應性耗散結構系統,通過分析系統產生混亂的原因以及實現有序與協同的途徑,目的是尋求到使工程項目組織系統實現自組織和協同狀態的有效的組織管理方法。

3 相關建議

3.1知識流管理

重視知識流管理。典型項目管理經驗,不光包括成功的項目管理經驗,還應該包括失敗的項目管理經驗。成功的項目管理經驗可以作為參考,靈活指導未來項目的開展;而失敗的項目管理經驗可以作為警示,防止類似問題再次出現,給項目帶來風險或者造成重大損失。經驗的積累要依靠項目管理相關信息的搜集,這些信息要求具有代表性和指導性,并且描述準確,為建立經驗數據庫做基礎。而信息的加工一般需要經過鑒別、篩選、排序、初步激活和編寫這幾個過程。在信息數據庫建成之后,如何正確應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相關員工應該建立起主動學習和積極運用數據庫的意識。

3.2企業文化的建設

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一切事務運行有序的基本條件之一。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利于優秀組織的形成。企業文化是企業為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而樹立形成的,被組織成員認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基本信念和認知。企業文化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主張,以及由此產生的組織行為。

良好的企業文化能激發員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企業文化是全體員工為企業努力的共同目標和方向,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員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利于企業力量的凝聚,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功的企業文化對于企業員工潛移默化的影響有著比物質激勵更為有效的作用。一個積極向上的優秀的企業文化會強烈影響企業員工的根本認識,并引導廣大職工為企業努力工作,自覺護衛企業形象和利益,視企業為家;同時影響該企業的領導風格、領導方式和領導能力。同時也是大力弘揚企業文化和團隊精神,展示企業風采,提升企業形象的重要手段。

建筑項目地域分布廣,跨度大,人員流動頻繁,企業文化基礎薄弱,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員工缺乏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念,對企業的認同感不強,往往造成個人價值觀與企業經營理念的錯位。企業應該樹立自身企業文化,并對員工加以宣傳。將

3.3經驗數據庫的建立

從管理學角度來講,所有管理模式目標的實現都要以信息和技術為基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企業的通訊和控制結構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數據信息化——流程信息化——決策信息化”這一現代信息傳遞特點為企業的組織結構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技術環境。經驗數據庫正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下涌現的新生事物,體現了在地理上分布的獨立機構、公司和專業人士的臨時或長期的集合,各方通過信息技術及通訊技術來提供互補核心競爭力,共享資源以完成整個項目過程。其實質是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文檔資源、專家資源全面共享,形成一個敏捷項目管理和信息服務環境的平臺。我們所倡導的工程項目管理知識聯盟組織,其建立的關鍵環節在于以市場機遇為導向,以知識結構不同的專業人才的協同為核心優勢,以先進的工程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為依托,促進組織成員之間的知識和信息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實現對工程項目實施階段的整個項目管理過程進行全方位、專業化的管理。

4 總結

我國項目管理行業水平越來越高,逐步與國際接軌,但是項目管理組織還存在一些問題,究其原因在于知識管理不到位。我們應充分重視只是流管理、企業文化的建設以及經驗數據庫的建立。項目組織要避免組織知識的損失并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在發展的潮流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華.現代工程項目管理的組織創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5.

第5篇

摘要:圖書館知識管理是建立在當前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新型圖書館管理方法。與傳統的圖書館管理相比,知識管理的方法能夠更好適應當今人們對圖書館資源利用的需求,同時還能夠滿足更加高效的圖書管理要求。當前的圖書館管理在知識管理的創新途徑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更好的發揮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效用就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進行管理創新。本文首先高校對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概念及與傳統管理方式的區別進行了淺要論述,然后全面分析了實施知識管理對圖書館管理的重要意義,最后提出了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創新策略,希望能夠為當前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的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圖書館 知識管理 高校 圖書館管理 創新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及網絡水平飛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更加便利的信息獲取渠道,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利用率明顯下降。雖然圖書館的圖書、資料、信息等資源有許多是網絡信息所無法代替的,但仍然有許多學生選擇了除圖書館之外的其它信息獲取途徑。面對這種圖書館的存在狀態只有首先從圖書館管理上入手進行創新,才能提高圖書館資源管理水平,并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滿足當前高校學生對圖書館資源的使用需求。

一、圖書館知識管理概述

1.圖書館知識管理概念。圖書館的知識管理是指在知識管理理論及方法的基礎上,對圖書館資料進行管理方法的改進,最終實現資料智能化查詢的效果。通過知識管理方法的運用學生在進行資料查詢時結果不再僅僅是與查詢內容相關的單一圖書資料,而是包含了相關知識的研究、傳播發展及應用等多方面的綜合信息體系,這樣圖書檢索效果與網絡信息搜索的功能相近,更適合當前學生對圖書館資源運用的需求。在新的知識管理模式下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不僅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資源檢索效率也得到明顯提高,同時還能夠使圖書館管理工作的質量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實現圖書館管理工作的不斷完善。知識管理的理論是一種特殊的管理理論,將圖書館管理的內涵進一步的豐富化,實現了傳統圖書管理模式的突破,使其能夠與當前的信息化時代背景需要相吻合。

2.圖書館知識管理與傳統圖書館管理的區別。圖書館知識管理與傳統的圖書館管理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域。無論是管理理論還是管理方法都各具特點,也是分別適應不同環境下圖書管理要求兩種管理類型。首先從基本的管理理念上來說,知識管理的管理理念是以合理配置圖書館資源為最終目的,以充分調動并發揮圖書資源的利用價值為主要方式,實現圖書館資源的科學合理化配置。傳統圖書館管理的管理理念注重對資源的整理、組織、資源使用規劃等。其次,從管理對象上來說,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對象是整個圖書館所擁有的知識資源,而不是圖書實物或者電子資料,它注重的是對整個信息體系的管理控制及有效利用,傳統圖書管理對象為實際意義上的圖書或者電子資料。另一方面,從管理中心上來說,知識管理很好的發揮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將圖書館資源的知識利用價值做為管理中心,實現了根據學生需求進行資源信息管理的目標。傳統的圖書館管理僅僅是針對圖書館資源整理為工作中心,大部分的工作內容都是與圖書館各種事務相關的。

二、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意義

1.促進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對圖書館的信息需求也在逐漸弱化,這就造成了許多圖書館資源被閑置,出現嚴重的資源利用率不足現象。實施知識管理契合了信息化背景下人們對信息或資源使用的需求。只有結合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變化才能促進圖書館長期有效的發揮其存在的價值。知識管理思路的引入能夠改變當前圖書館管理面臨的困境,促進其在未來知識環境下的可持續發展。

2.提高圖書館管理能力。傳統的圖書館管理方法對于資源庫日漸龐大的管理任務來說已經顯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弊端。圖書數量及信息量的增加必然會加重圖書館管理的工作壓力,傳統的管理模式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模式做為支撐,無法完成日漸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務。知識管理是一種新型的管理體系,其提高圖書館管理能力主要是通過調整管理對象和管理模式實現的,運用了基于現代技術及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專業手段,能夠使圖書館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從而適應當前的圖書館管理任務。

3.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傳統的圖書館管理在面對當代學生的資源使用需求時,由于整個圖書館管理體系的限制往往無法滿足學生的信息需求,無論從信息檢索效果還是信息搜集難度上都較網絡信息系統有非常大的弱勢。知識管理最關注的就是“提高提供知識的能力和效率”,即提高知識信息的應用水平,在圖書館管理中加入知識管理理念能夠使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有效提高。

三、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創新策略

1.創新管理理念。在知識管理理論的支持下,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創新首先應當從管理理論創新入手,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各種不足,實施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識管理手段。目前高校學生對圖書館的信息化要求越來越明顯,而傳統管理理念必然無法滿足日益提高的信息應用需求。圖書館管理中加入信息化的知識管理理念,就是改變以服務圖書管理為主要工作理念的思想,變為以管理知識和信息為主要工作理念的管理模式,實現圖書館信息化的管理創新。創新管理理念不僅需要對整個圖書館資源體系進行信息化系統的改進,同時還應當注重圖書館管理人員知識管理理念的學習。

2.管理內容與方法創新。從管理內容的創新上來說,知識管理主要是指知識創新、知識應用、知識傳播與知識服務,這是一個包含了信息化綜合利用需求的完整體系。確定了管理內容之后再對管理工作的任務進行設計與調整,在傳統管理思路的基礎上進行圖書內容的信息化轉變,依靠專門的信息化軟件對整個圖書館資源的信息實施知識整合,以便于知識管理的實現。從管理方法創新來看,其主要是依賴于專業的知識管理理論建立適應圖書館信息管理的流程,并根據每一個步驟確定管理目標,然后在些基礎上實施管理方法的改進、創新和確立。

3.管理模式的創新。知識管理模式基于知識管理理念有著非常復雜的工作體系,對于圖書館的管理工作來說知識管理模式應當在相關理論基礎上進行理論上的創新,以適應圖書管理模式的要求。具體到管理工作中需要首先根據圖書館信息資料進行不同信息使用需求的模式分類,例如根據資源使用對象的特點進行管理模式的分類可分為:專家模式、事務模式、協作模式、集成模式等,每一個管理模式分類都要針對其管理目標建立具體的管理規范和標準。對于專家模式來說如果將一些極為基礎性的信息資源也加入進來不僅對于專家讀者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會加重其信息檢索的工作量,影響信息查閱效率。

4.管理職能創新。知識管理職能創新對于高校圖書館管理來說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創新舉措。相對傳統的機械管理模式來說,無論從管理模式、管理方式還是從管理職能上來說,知識管理都具有更加顯著的靈活可變性。利用知識管理的這一特點結合信息化的資源利用優勢,對圖書館管理職能做出以下創新:知識結構與信息內外化、信息共享、學習、知識結合、知識創新等,每種職能創新都能為圖書館知識管理提供更好的信息資源管理體系的完善和信息水平的提高,從而更好的促進高校圖書館價值的發揮。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在當前學生過多運用網絡進行信息查閱和知識學習的環境下,其現實作用日漸衰退。然而圖書館資源中存在著許多非常寶貴的資料,這些資料是網絡化信息無法取代的。只有在管理上運用知識管理的創新手段,增強圖書館資源對學生的吸引力才能使高校圖書館的存在的作用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 趙靜. 圖書館知識管理對圖書館管理的創新[ J ] . 現代經濟信息,2014(20):63

[2]左璇.圖書館知識管理對圖書館管理的創新[J].網友世界,2014(12):29

[3]劉佳.圖書館知識管理對圖書館管理的創新探究[J].內蒙古圖書館工作,2014(2):20-22

[4]朱華琴.關于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研究[J].現代情報, 20 08(2):10 6-109,112

作者簡介

第6篇

內容摘要:知識正在成為企業最主要的競爭資源。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知識的接受有“順應”和“同化”兩個過程,母子公司的知識管理也可以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注意情景因素的影響和構建,使母子公司之間的明晰知識和默會知識都得到較好地傳遞,從而提高集團公司的競爭力。本文從建構主義理論和知識情景理論出發,建立了母子公司知識管理的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對母子公司進行有效的知識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 母子公司 知識管理

人類社會己經進入到一個以知識為主導的時代,知識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和土地成為企業最主要的資源。戰略管理理論認為,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真正來源是企業有價值、稀缺的、難以模仿和替代的資源。企業知識理論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內生于企業知識,并且知識所產生的競爭優勢是可持續的。

集團公司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現的一種典型的、復雜的企業組織制度,它的存在與發展能有效地擴大經濟規模,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集團公司是指以股權、產權關系為紐帶形成的有機整體,集團公司最大的特點是其內部的母子公司關系。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數學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新的理論,至今已成為教育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杰(J. Piaget)(何克抗,1997)。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來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

現代建構主義主要是吸收了杜威的經驗主義和皮亞杰的結構主義與發生認識論等思想,并在總結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各種數學教育改革方案的經驗基礎上演變和發展起來的(張奠宙,1998)。

郭昀、張偉(2004)從心理學的角度、認識論的角度、學習論的角度和哲學的角度解釋了建構主義的含義,認為建構主義具有如下特征:人的認知過程(學習過程)是人的認知思維活動的主動建構過程,具有主動性;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所有知識都是建構出來的,學習過程具有建構性;學習過程具有累積性;建構活動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具有社會性;學生在更接近、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情境性學習中,以個人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個人理解的意義,學習過程具有情境性。

企業知識管理理論

為了提供服務或產品,企業需要完成不同的功能性活動,通常,功能性知識總是與組織的功能性活動相連的(見圖1)。許強、鄭勝華(2004)認為,企業知識結構中的功能性知識包括服務或產品的生產、市場營銷、R&D、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Zander和Kogut(2005)認為企業知識結構中除了專家技能知識以外還存在組織性知識,組織性知識包括組織的行動方略和運行程序。行動方略主要包括企業使命、文化、經營戰略、策略目標和計劃;運行程序包括企業組織結構、決策過程、控制體系和內部信息交流。

由此可以得出集團公司的知識構成可以用圖2表示。

情境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定情境下的產物,潛入在特定的情境之中(Sproull,1981;Kogut and Zander,1993;Hedlund and Nonaka,1993等),情境理論認為(Foss,1996;Gupta and Govindarajan,1991等)知識的情境嵌入性,意味著企業的情境決定了企業可運用的知識范圍,成為企業知識的情境范圍,這個情境范圍由企業不同情境緯度的各情境因素所決定。

我國學者許強(2003)提出的企業知識的五個情境緯度,包括文化、戰略、組織結構和過程、環境、技術和運營等。

國內外關于母子公司知識管理和知識轉移研究的學者們(Szulanski,1996;Schulz, 1999;Tsai,2002;Wang,2004;劉翌和徐金發,2001;羅宣,2006)主要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研究分析了母子公司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例如戰略環境,集團公司的集權程度,母子公司的知識傳遞意愿,程序公正性,組織文化等,也提出了一些母子公司知識傳遞的模型。本文主要應用教育界的熱點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對母子公司的知識轉移和知識管理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在此基礎上針對影響母子公司知識管理的因素,對母子公司進行有效的知識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議。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集團公司知識管理模型

如圖3所示:集團公司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一般會有外生性知識和內生性知識兩種,外生性知識是來源于集團公司外部的知識,內生性知識則是來源于集團公司內部的知識,又分為兩種,即功能性知識和組織性知識,其中功能性知識包括生產、市場營銷、R&D、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組織性知識則包括行動方略和運行程序兩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在母子公司間不斷進行學習和交流,通過同化和順應的過程,逐漸由母公司傳遞到子公司,并被創新整合利用,或者由子公司傳遞到母公司,被母公司整合利用,最終達到知識在集團公司內部的傳遞和整合,使集團公司不斷與時俱進,吸取新的知識,并保持集團公司內部知識流動的順暢,構成集團公司內部控制的一部分。

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在知識的傳遞和轉化過程中,情境學習比較重要,那么公司的情景因素即公司的文化、戰略、組織結構和過程、外界環境、技術和運營就會影響到知識在母子公司之間的傳遞和整合,從而影響集團公司知識管理的效率。因此,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特別是母子公司的知識管理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這些情景因素的影響,在這些方面加強內部整合和控制,保證知識管理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利于提高集團公司的整體競爭力,是一項系統的工程。

基于建構主義的母子公司知識管理的施行

(一)母子公司的知識主要由功能性知識和組織性知識組成

母子公司的知識有些屬于顯性知識,可以用文檔化的制度、規則、計劃;工作手冊和公共數據庫;或者母子公司管理信息系統、信息中心等明晰化的方法獲得和在母子公司之間傳遞,而這類知識大都屬于功能性知識。有些知識則屬于默會知識,必須通過諸如人員派遣、戰略計劃會議;跨公司的委員會、工作小組、團隊;矩陣的組織結構或者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才可以獲得和在母子公司之間進行傳遞,而這類知識大都屬于組織性知識,如企業的經營戰略、管理風格、組織文化和企業使命,這些都需要人員之間面對面地交流合作才能得到真正的體會。因此,母子公司的知識管理應該采取多種形式,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采取不同的形式,規章制度性的知識和單純數據性的知識可以通過母子公司間文檔的傳遞或者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來完成,而針對諸如企業文化的熏陶和建立則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就需要母子公司間頻繁的交往。

(二)知識的建立和學習需要通過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

當新的知識產生,無論是母公司還是子公司,都會先接收,再根據自身結構和管理的特點進行一定的修正,使之適合本組織的特點,最后將知識消化吸收為自己組織的知識,知識實質上是進行了一個升級,產生了新的知識。

(三) 知識的學習需要一定情境的建立

公司的情景因素即公司的文化、戰略、組織結構和過程、外界環境、技術和運營就會影響到母子公司之間的知識管理活動。因此,母公司在母子公司知識管理的過程中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

企業文化方面。建立強有力的一致的企業文化,并進行母子公司之間的貫徹。建立母子公司一致的企業文化需要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遠景和使命、標志儀式、制度、文化活動、企業哲學、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道德進行統一的部署和規劃,在子公司建立起和母公司一致的企業文化。一致的企業文化有利于知識在母子公司之間順暢的溝通和傳遞。

戰略。戰略目標和戰略選擇會影響到母子公司的知識管理,多元化的戰略會產生多元化的知識,知識的傳播也就更加形式豐富。而集中化戰略的知識則相對單一,傳播的形式也會顯得單一,但母子公司的知識傳遞可能會更加頻繁并更加有效。另外,企業所處的戰略群體不同,也會影響知識的傳遞與共享。因此,集團公司在進行知識管理的過程中,要注意母子公司戰略選擇的異同,一般而言的集團公司大多采取多元化戰略,而子公司大都采取差異化戰略或集中戰略,應該注意到不同戰略選擇下知識的差異,在集團公司內部進行知識的整合和傳遞。

組織結構和過程。一般而言,正式的科層結構有利于明晰知識的傳遞。而公司的交流和領導風格會直接影響知識傳遞的方法,集權式的領導風格有利于明晰知識的傳遞,分權式的領導風格則有利于默會知識的傳遞。另外,如果公司鼓勵團隊合作,經常進行跨公司的團隊合作和交流,則有利于默會知識的傳遞。必要的激勵系統也會影響公司內的知識流動。

外界環境。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法律的外界環境都會影響到組織的運行,包括集團公司的競爭環境的變化也會對組織的運營產生影響,而且外生性知識本身就產生于集團公司外部。母子公司的知識管理更應該結合外界環境的變化,利用對公司有利的變化促進母子公司的知識管理,吸收和企業文化相一致的外生性知識,將其整合到集團公司的知識庫中,避免外界的不利變化對公司的影響。

技術和運營。技術和在運營中產生的知識本身是知識管理的一部分,另外,情景式學習也離不開企業的運營,默會知識的傳遞更是依靠在“干中學”。員工的技能、現有設備和相似技術,企業的基礎設施、企業運營的效率和質量都會影響到母子公司知識的學習與傳遞。

(四)建立母子公司知識管理信息系統和母子公司公共知識庫

通過知識倉庫的構建、知識地圖的引導以及各類檢索和解析軟件等知識交流與共享的方式,使得母公司和各個子公司在知識運用與創新依賴的原有知識存量方面得以擴大,同時有效的提高知識運用與創新的效率,為深層次的知識轉移提供前提和保證。

(五)建立母子公司知識共享與整合的平臺

包括建立共享型的文化氛圍,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激勵機制和建立柔性的組織機制,這些都有利于母子公司的知識傳遞與整合。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

2.張奠宙.數學教育研究導引[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第7篇

[關鍵詞]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創新體系

[中圖分類號]6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8—0016—04

1 中國圖書館學發展歷程

圖書館學是探索與研究圖書館本質屬性與社會活動規律的科學。它的使命與職責是對圖書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宏觀現象與微觀現象作出合乎歷史與現實邏輯的說明,進而揭示出圖書館現象的本質,圓滿地闡釋圖書館現象中的本質問題,指導圖書館事業與圖書館實踐活動的正確開展。

中國圖書館學的百年發展歷程中,經歷了“百年滄桑,三次,四代學人”,多種理論觀點、思潮層出不窮,例如:文獻說、管理說、機構說、交流說、系統說,并由此形成了多種理論流派,圖書館學理論始終處于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理論的多元化客觀形成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多元定位。研究對象是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者與實踐者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一門學科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是否具有比較穩定的研究對象。在任何學科中,對其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等觀念的回答都應該成為該學科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它既規定了該門學科所產生的邏輯起點,同時,又限定了它的走向與學科性質。縱觀中國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分別經歷了文獻標引、機構管理、知識交流、信息管理、知識管理這幾個發展階段。圖書館研究對象的多元化定位已經嚴重影響與制約了圖書館學與圖書館事業的正常發展。乍一看來,研究對象的多元化豐富了圖書館學體系,拓寬了圖書館學的研究視野,使得圖書館學界可以從多角度來考察圖書館現象。但是,就象任何一個學科理論體系只能建構在對其本質屬性回答的堅實基礎上。多元研究對象的存在,必然使人們對圖書館的本體、認識論、方法論存在多重的理解與認識。換句話來說就是每個人都以自己主觀選擇的研究對象作為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并以之來展開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對圖書館本質屬性等基本問題認識的模糊不清,使得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永遠具有先天性的缺陷而無法克服其內在的局限:種種觀點雖然在當時一度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理論思潮,但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固有局限性,使得它們永遠不能發展成為一門完善而系統的理論體系。它們對前一種理論范式的否定,永遠停留在對社會現象表面的理解與把握上,而沒有抓住圖書館這一客觀事物存在與發展的內在本質。或者是不能透過現象抓出本質,或者是對與圖書館的實際未能緊密的融合,或是簡單地照搬照抄其它學科的觀點模式,使得其給人以實踐上生搬硬套,理論與其它學科搶占研究領域之感。

2 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創新理論體系構建

2.1 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理論范式的形成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由信息熱向知識熱的轉型,以知識為核心正在成為各門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熱點。與此相適應的,在圖書館學研究領域內也驟然興起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理論熱潮,以知識服務、知識管理、知識創新、知識轉移為代表的知識研究急劇升溫,就是其最集中的表現。這也預示著中國圖書館學理論范式正發生以知識為基礎重大的轉移。

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理論范式的形成,體現著其對圖書館本質屬性的回歸。對此眾多學者給出了積極的回應。彭修義指出:“考察圖書館事業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我們看到始終貫穿著一條知識的紅線,這個事業的本質是知識的,這個事業最終也必將匯人人類社會的知識洪流之中。”著名學者蔣永福指出,圖書館具有三重屬性,客觀知識的存在以及人們利用客觀知識的序化要求是圖書館現象產生的本源屬性,圖書館不但是一種管理知識的客觀機構,而且還是保障人類追求知識生活方式的保障制度。對圖書館這種三重屬性的界定,符合圖書館的歷史事實與現實呈現。因此,他認為:“對圖書館本質屬性的界定上,知識學說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它能夠很有說服力的解答圖書館的“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哪里去”的根本問題。

以上論述充分表明,將知識作為研究對象與邏輯起點,是中國圖書館界基于對圖書館本質屬性的深刻認識,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人類對知識的社會化要求而對圖書館學理論范式所作出的歷史性調整。因此,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趨勢、結局。

2.2 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創新理論體系構建

2.2.1 研究現狀

最近幾年,眾多的圖書館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內容集中在知識管理的理論、方法、模式、實踐與制度保障上。但限于歷史原因,我們認為研究中存在著如下幾方面的不足:

(1)探討具體工作的研究很多,但理論探討深度不夠,這使得圖書館界很難厘清圖書館、知識、用戶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

(2)對圖書館在保障人類認識發展、實踐能力提高方面所具有的意義與作用研究不夠。

(3)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不能為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對于保障用戶知識需要的立法工作、財政體制、行政措施方面的研究,國內還比較缺乏。對現實操作具有積極指導作用的理論是當前保障用戶知識需要、知識自由、求知權利中極為需要的,也是圖書館界今后研究所應該努力的方向。

(4)總結具體實踐經驗的居多,對體系框架及運作的理論探討較少。缺乏從宏觀、全局的角度進行統括與梳理,難以為知識需要保障提供一個緊湊、完整的體系框架與研究范式。

鑒于以上情況,為應對時代的變化與嚴峻挑戰,從理論與實踐上尋求提高圖書館應變能力、競爭能力,探索圖書館發展方向,進而構建系統、完善的圖書館理論體系,本文試圖做些拾遺補缺的工作:

(1)明晰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理論內涵。對該理論作整體性的研究,為其提供一個更為準確、詳盡的定義,以界定其范圍與內容。

(2)與其它學科密切結合,構建完善的知識保障體系。

(3)擬定圖書館知識保障體系的緊湊框架,為用戶求知權利的實現確立一個合理的、宏觀與微觀并重的奮斗目標與運行模式。

2.2.2 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體系框架結構

知識引領著圖書館學的與時俱進,中國圖書館學應始終保持對圖書館實踐,尤其是知識活動實踐的動態指導能力,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以知識與用戶為軸心,設計圖書館學的創新理論體系。其框架結構應包括以下內容:

(1)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體系是一個全新的理論體系,它是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視角展開的。微觀視角是將知識與用戶的理論深入到圖書館學所研究的特定實體——研究特定圖書館中客觀知識、用戶利用客觀知識的需要、知識管理活動及所涉及的要素。所謂宏觀視角是將知識與用戶的理論輻射到整個知識社會的知識系統與知識活動規律。宏觀模型由4個要素有機結合構成社會知識系統:包括社會知識體系、知識產業、知識管理活動與圖書館事業。微觀模型以知識為中心,將三大要素(用戶、知識、圖書館)和三大活動(組織、服務、創新)結合起來。

(2)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知識管理是圖書館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目標與宗旨,在于通過以知識為核心的管理,滿足用戶對知識的社會化需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創新,使得圖書館在個體、組織、管理3個層面都實現相應的目標。在個人層面上,將知識管理與館員個人發展結合起來,努力將館員打造成為知識工作者與知識專家;在組織層面上,將圖書館構建成為學習型組織,塑造學習型的圖書館文化;在管理層面上,運用科學管理、質量管理,對傳統服務與管理進行創新、變革,通過開發、利用圖書館的知識資源,實現圖書館的4個創新,即制度、組織、技術知識創新,提高圖書館的社會地位與核心競爭能力。

(3)管理知識資源是知識管理的重要內容。知識資源理論是圖書館學理論體系的創新之處。它不僅突破了過去以機構、信息作為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而且提出了圖書館學是以知識資源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知識資源的性質、特點、來源及其收集、整理、加工、共享、創新、利用等知識序化規律的一門科學。

(4)強調管理與開發知識資本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內容。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內容不僅包括知識資源,即客觀知識與主觀知識,還包括人力資本、知識產權資本等無形資本。圖書館是知識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知識資本的開發與利用是圖書館的應然職責。

2.3 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創新體系的意義

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創新體系對知識理論在圖書館中的應用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其突破了傳統圖書館學以圖書館為中心的基本思路與研究模式,具有理論上的創新意義,擴展了圖書館學的研究視野;同時在宏觀與微觀上構建了系統的管理模型,在方法論與實踐應用上具有具體的應用價值。

2.3.1 有利于揭示圖書館現象的本質屬性

同其它學說相比,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學說能夠較好地說明圖書館現象的實際與本質屬性?!耙驗樗軌蚝苡姓f服力解答圖書館的”我是誰“、”我從哪里去“、“我往哪里去”、“我如何運作的”等基本問題。

基于知識的圖書館學說認為,圖書館是管理與開發知識資源的社會機構,知識的存在以及人類對知識永恒的社會需求是圖書館產生的根源??陀^知識的特點,決定了其是脫離人腦而存在的客觀性存在,其不受主體的直接控制。由于客觀知識的生產數量劇增,導致文獻的數量呈現出幾何速度的增長,使得整個社會的知識系統處于混亂與零散的狀態。這種無序的狀態對人類有序利用知識資源產生了很大的困難。而這種無序的狀態,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克服的,必須依靠社會、公共的力量才能夠實現。即需要專門從事客觀知識管理即文獻管理的專門職業與社會機構,由此圖書館應運而生。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除承擔存儲、整序等傳統職責以外,更承擔著開發、利用知識資源,使得自己在知識經濟社會又具有知識生產機構的色彩。因此,我們可以說,圖書館是管理與開發知識資源的社會化、公共化知識生產機構。這個定義,既表明圖書館的機構屬性是區別于其它權利機構與贏利機構的社會性、公益性機構,同時又清楚地將其與一般的博物館、檔案館等傳統的文獻整序機構區別開來,彰顯其功能特征。

在方法論方面。知識組織、知識服務等理論揭示了圖書館實際工作的實質是知識管理活動的機理,是為保證人類對知識資源的可獲得性、可存取性而開展的序化知識管理活動,從而給圖書館內部管理活動與外部服務活動以知識管理為目標的合理解釋。

(1)圖書館的知識搜集工作是以載體所包含的知識內容作為采集標準,為圖書館知識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準備原材料。

(2)圖書館知識組織中的分類法是將知識載體所蘊含的內容與分類標識體系作相應的對照。這種開發工作依據知識內容所對應的分類體系,把知識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載體集中在一起,而將內容不同的載體區別開來,這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然后給每一個載體應相應的檢索線索即分類標識。它的具體方法是用相應的類目表示知識因子,而用類目之間的等級體系表示知識因子之間的相互關聯。知識分類所形成的產品就是我們熟知的分類目錄。

(3)圖書館知識組織中的主題法是將知識載體所蘊含的內容與參照系統作相應的對照。它是更深入揭示知識載體內容的開發性方法。這種開發方法以經過濃縮與提練的主題詞作為知識因子,以參照系統來表示知識因子之間的相互關聯,這種開發性工作所形成的產物就是主題索引。

(4)知識著錄是根據著錄標準,將知識載體的形式特征與內容特征予以詳盡記錄,從而為用戶的后續利用提供檢索線索的過程。

(5)知識載體的排列普遍以某種知識開發組織方法為基礎,以某種標識線索為依據,使知識按照相應的體系結構得到序化的排列。

2.3.2 有利于構建具有人文形態、立體結構的圖書館知識理論體系

知識經濟社會中,圖書館是公共知識空間的重要形式,其資源的本質是知識。圖書館不但作為管理與開發知識的社會性知識機構,而且成為保障人類知識權利、求知機會、追求知識生活方式的一種社會制度。而知識、人、社會、圖書館之間的相關作用、相互影響相應地構成了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與問題空間。這一認識,厘清了知識、人、圖書館、社會等知識系統四大要素的相互關系,使得圖書館學自然將知識內在的邏輯性及人類的認識過程作為理論的關注重點與基礎,并在理論研究中,更加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圖書館知識管理體系的構建中,用戶主體地位與能動性的確立,并根據用戶的需求、目的與認識特點設計與組織圖書館知識管理活動的相關技術與方法。

通過基于知識、以用戶為中心的圖書館學研究,其一,可以構建富有人文形態的立體化圖書館學理論體系,真正把知識與人、知識與知識、知識與圖書館、知識與社會、知識創新相互貫通起來,使得圖書館既富有現代的物質形態,同時又充滿了人文價值觀念?;谥R的圖書館學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始終以用戶即人為中心來展來圖書館學研究,即始終以實現人的社會化知識需要作為其核心價值來作為測度其知識管理活動的終極標準。學說強烈的人文價值觀念,真正體現出“智慧與智力”的宗旨;其次,通過對知識服務、知識組織、知識轉移、知識創新等方式、方法的闡釋與探究,找尋到比較理想的圖書館方法論理論基礎。

2.3.3 有利于提高圖書館的社會地位與綜合競爭能力

(1)基于知識與用戶的圖書館理論認為,圖書館是開發、管理知識的知識生產機構。因此,圖書館事業是社會知識產業、知識服務業即知識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知識經濟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全新的認識使得圖書館從傳統的文獻儲存與整序的陰影中跳躍出來,使得圖書館事業在知識經濟時代找到自己正確的定位與立足點。另外,由于圖書館之于人類認識發展與實踐能力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必然使得社會重新審視與認識圖書館的社會作用與定位,從而有利于圖書館社會地位的提高,獲得更加廣泛的發展空間。

(2)基于知識的圖書館學理論對于圖書館的宏觀與微觀皆有創新的價值?;谥R的圖書館管理包括3個層面:個體層面、組織層面與管理層面。在個體層面,基于知識的圖書館學說將館員隊伍建設作為知識系統建設的重要一環,館員隊伍建設的目標是培養知識資源工程師,通過各種方式調動館員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傳統的圖書館員發展為知識資源工作者,最終成為知識資源專家。從而為圖書館實現知識創新的目標作好人力資源準備;從組織的層面,是適應時代的需要,努力將圖書館構建成為學習型組織,使圖書館在個體、團體、組織層面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與文化,最終塑造知識自由共享、交流的圖書館文化;從管理層面,通過引入企業質量管理、科學管理的先進理念與方法,按照知識的特征對圖書館傳統的業務流程與組織結構進行變革與重組,充分開發圖書館無形的知識資源,實施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流程創新、組織機構創新,提高圖書館綜合知識管理活動的水平與層次,最終使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2.3.4 有利于正確地定位圖書館的使命與宗旨,從而正確地指導圖書館的實踐活動

在當今的圖書館現實生活中,背離圖書館使命與宗旨的做法與言論隨處可見。他們或是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損害讀者的求知權益,例如將館舍出租,有償服務等;或者在技術觀念的強化下,偏離了人文觀念的導向,例如,每個圖書館的設施與設備越來越先進,但以人為本的觀念卻越來越淡化了。凡此種種的做法,都在于對圖書館使命與宗旨的錯誤認識與歪曲理解。圖書館產生、存在與發展的使命與宗旨在于為人類認識的發展與實踐能力的提高提供知識資源的社會化保障。這一使命使圖書館具有存在的永恒價值。背離這一宗旨的圖書館學理論與實踐,無論其頭頂閃耀如何耀眼的技術光環,其終于必將走向《大學圖書館尸檢報告》中所指出的消失命運。

第8篇

論文關鍵詞:知識管理;包裝機械結構設計;知識管理模型

知識經濟環境下,知識被視為 企業 最重要的資源,產品中蘊含的知識量成為競爭的基礎和決定勝負的關鍵,對于知識密集型的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來說更是如此。隨著 現代 信息技術的 發展 , 計算 機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多主體合作模式的出現,引起了包裝機械結構設計在工作方式、組織模式和實現手段上的根本性變革,技術和市場形態的變化也對包裝機械結構設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研究新環境下包裝機械結構設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中的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是適應知識經濟時展的需要而產生的,是管理 科學 的思想與理念向縱深發展的結果是隨著人們對資源認識的不斷深化和企業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而發展起來的。知識管理既不是簡單的信息管理的延伸,也不是對知識的管理或簡單的知識化的管理,而是以管理為基礎,以知識為中心,為解決知識開發與應用過程中出現的知識需求與知識利用間的矛盾而產生的一種管理模式。它包括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傳播、使用、保存以及更新的全過程,通過屏蔽信息復雜的來源,以方便用戶對所需知識的獲取和利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這些知識能夠幫助主體獲得競爭優勢,實現最大的利益。其目的在于知識資源的有效利用,力圖將合適的知識在合適的時間傳遞給合適的設計師,以便使他們能夠做出好的決策。

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中涉及到的知識有造型設計知識、產品理念知識、原理設計知識、安全性知識、人機知識、布局知識等,包裝設計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通過信息技術支持、激勵機制,以及良好的組織文化建設和組織結構設計,發掘組織內部已有的知識,從組織外部獲取所需知識,在組織中實現知識共享并引導知識創新,并對知識進行蓄積和有效運用,以此提高組織的包裝機械結構設計能力。

2包裝機械結構設計知識管理模型

本文在現有的知識管理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包裝機械結構設計知識管理模型,如圖1所示。

2.1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中的知識管理流程

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中的知識管理流程可分四個主要階段:知識的獲取、知識的存儲、知識的轉化和知識的應用。

2.1.1知識的獲取

包裝機械結構設計是一個知識的運用和創新的過程。一方面它依靠員工本身的技能和經驗;另一方面要求通過不斷地吸收外部的技術知識和專業化的學習來提高設計能力。因此,知識獲取在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識獲取包括從現有的知識庫或知識 網絡 中提煉出有用的知識,以及有效、快速吸收設計所需的外部知識。通過內部與外部知識的聯合與補充,將各種知識匯合成組織的知識網絡,為包裝機械結構設計提供一個共同的資源庫,為知識提升和知識拓展創造機會。知識獲取是包裝機械結構設計知識管理過程的首要內容,為確保設計過程中相關知識的獲得,組織應提供多種知識獲得的方式,如建立內部知識庫、協同工作以及創造知識交流的環境等。

2.1.2知識的存儲

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中的知識存儲是指組織將有價值的知識經過選擇、過濾、加工和提煉后,存儲在適當的媒介內,并隨時更新和維護其內容和結構,以利于設計者更加便利、快捷地訪問,獲得有效的知識。組織的存儲對于組織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知識的積累是知識創新的基礎,根據學習創新能力理論的觀點,當組織積累越多的知識,就越容易吸收、學習新知識和創造新知識。其次,知識的存儲還可節約知識的重復開發成本,知識是組織投入成本所獲得的提升組織優勢的重要資源,從成本分攤的觀點看,知識的利用程度越高,其相對價值也越高再次,組織內員工的離職、退休、死亡以及對知識的遺忘,項目團隊在完成任務后解散,或者組織成員的流失和變動都會造成知識的流失,因此需要及時保存。最后,憑借知識的存儲可以降低重復設計的成本和重蹈覆轍的損失。

2.1.3知識的轉化

包裝機械結構設計知識存在于兩種形式: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易表達的、可以通過語言、文字等方式傳播的知識,隱性知識是個人擁有的,不易表達的,難以傳播的知識,是個人長期學習和積累的結果。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顯示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相互作用與相互轉化的過程,如圖2所示,其中包含了四個過程:

(1)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化過程:設計人員之間通過觀測、模仿、傳授等方式進行交流,從而實現個人技能、經驗等知識的傳播、共享,這一過程是知識社會化的過程。組織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隱性知識之間的轉化,關鍵是組織成員如何貢獻自己的隱性知識為集體共享;

(2)隱陛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過程:個人將存儲于大腦中的設計體會、設計經驗等知識通過個人主頁、知識庫管理系統等轉變成共享的顯性知識,這是知識的外在化過程;

(3)顯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過程:組織將一些分散的顯性知識整合成新的更復雜或系統化的顯性知識,以便在組織范圍內使新知識得以共享,這是知識的綜合化過程;

(4)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化過程:員工通過學習,將多種渠道得到的顯性知識進行消化、吸收,轉化成個人能力,存于大腦之中,這是知識的內在化過程。

在知識轉化過程中,每一個轉化階段都會有外部新知識的融入,比如員工的自我體會、知識使用過程中的改進、創新等。因此,知識轉化過程實際上也是知識共享的過程,是新知識的創造和產生過程。通過知識轉化過程的螺旋上升運動,組織的知識得以充分共享,組織設計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2.1.4知識的應用

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中的知識獲取、存儲和轉化只是為設計提供了可供利用的知識,這些知識能夠被有效利用,還要看組織的知識應用能力,它決定了設計成功的可能性和效率。知識的應用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有效利用經驗和教訓學習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或不再重復犯錯;能快速有效地將知識應用并發揮在問題解決和工作績效的提升上;能快速有效地將知識利用發揮在可以觀察到的環境變化上,以及指導競爭戰略上等。

2.2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中的知識支撐系統

2.2.1知識導向型的文化

由于知識型員工中競爭心理、知識壟斷心理、自我封閉心理等障礙的存在,使得組織中的知識共享困難重重。因此培育一個知識導向型的文化是包裝機械結構設計中知識管理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所謂知識導向型組織文化,使指將知識視為組織最重要的資源,能夠支持有效地獲取、創造、交流和利用知識的組織文化。知識導向型文化的關鍵因素是對新知識持一種歡迎態度,并且在一個不斷學習和嘗試被高度評價、重視和知識的環境中,創造出一種信任和開放的氣氛。通過知識導向型文化的建設,培育共享的價值觀,使設計人員認識到,只有把知識拿出來共享,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獲得信任和尊重,并通過共享使知識得到增值,最終提升自己的實力。

2.2.2激勵機制

建立強有力的激勵制度,是包裝機械結構設計知識管理成功的有效保障。通過激勵機制可向設計者明確表明組織的態度,在組織內確定和鼓勵知識型行為。知識型行為是指在工作崗位上利用組織知識并實現知識增值的行為。當前很多組織在知識管理實踐中,常采取一種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激勵措施一知識全程跟蹤制,并將這種激勵制度作為組織知識管理初期的首選措施。所謂知識全程跟蹤,是將知識提供者的姓名永久性地附在其所提供的知識記錄上,并通過相應的技術支持使該提供者能夠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如何利用其所提供的知識,從而增進知識提供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時能使該項知識的利用者與提供者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激發利用者對提供者的尊重,并通過雙方的相互交樓和探討進一步創造新知識或知識的新應用。

2.2.3面向知識管理的組織結構設計

面向知識管理的組織結構具有柔性化、扁平化、 網絡 化等特征。柔性化使組織能對意外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應,具有較強的靈活反應的能力;扁平化減少了組織的管理層次,通過管理者向員工的全面授權,使得員工承擔更大的責任,從而促進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交流;網絡化可使各組織單元之間的連接最大化,從而為知識共享提供最佳的組織結構支持。

2.2.4信息技術支持

信息技術有利于組織內擁有不同知識基礎的員工協作,有利于員工接近知識和分享知識,有利于加速交流,提高知識收集和知識利用的效率。

2.2.5形成設計、制造、使用一體化的知識管理機制

傳統的串行工程從設計到制造各道工序是按一定的先后順序逐步實施的,由于在產品方案的設計中缺乏其他部門的支持與合作,因此,許多本來可以提前解決的問題都必須等到整個設計方案進入下一環節后才能被發現,然后設計部門再根據后續部門反饋的結果進行設計的修改與更正,造成時間與資源的浪費。形成設計、制造、使用一體化的知識管理體制,即在合作 企業 和部門之間共享統一的知識庫,并且在產品開發全過程中讓用戶參與進來,以便及時了解用戶的需求,發現產品的缺陷,更新知識庫中的信息,從而縮短產品開發周期,提高顧客滿意度。綜上所述,基于知識管理的包裝機械結構設計流程如圖3所示:

第9篇

[關鍵詞]知識管理 知識地圖 圖書情報學 研究結構

[分類號]G350

1 引言

知識管理是目前學術界長興不衰的研究領域,輻射了管理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圖書情報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學科。綜觀近年來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內容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實踐、智力資本、組織行為和創新績效9個領域,囊括了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方法論和應用三大宏觀方面以及組織、人員、系統三大微觀方面。

不同的學科對同一主題的研究,在視角、方法和目的上都會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學側重知識管理中的戰略制定、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信息科學關注智能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的內容;而圖書情報學更傾向于對知識管理中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圖書情報學的角度,通過數據分析,研究近5年來在該領域中對知識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發展的趨勢。

對知識管理的發展動向,國內外學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綜述文獻如鄧湘琳的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盧金榮、郭東強的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等;研究類文獻如張勤、徐緒松采用共詞分析和可視化技術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探索,趙艷枝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對情報學界知識管理研究現狀的分析;張勤、馬費成以共詞分析為方法,對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進行了探討,Murray從企業的未來創新變革的角度對知識管理的發展重點進行了闡述,Meams針對南非地區信息和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進行了趨勢探索,Mohamed更多地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現狀,而Andriessen則提出了一個可視化的方法,來對組織的知識管理進行繪圖,揭示隱性知識,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識管理的研究動向和發展趨勢,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數據源大多是國內文獻,或者只是針對若干種國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國外知識管理發展的最新進展和動態,分析方法也不夠完整,偏重于單純的定性分析。本文從圖書情報學的專業數據庫(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關知識管理的文獻,采用詞頻統計和共詞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數據分析,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基礎上,繪制出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并以此解讀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研究的側重點,總結出發展熱點和研究趨勢。

2 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源于EBSCO數據庫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該數據庫收錄了600多種期刊及書籍、研究報告和學報的索引,主題包括圖書館學、分類學、編寫目錄、書籍裝訂、在線信息檢索及信息管理等內容,數據庫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該數據庫中收錄的期刊內容全面、廣闊,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本文選取LISTA中從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這段時間收錄的知識管理相關文獻,并下載了這些文獻的摘要及關鍵詞等信息。

在LISTA數據庫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為檢索式,并限定時間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對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出檢索結果1918篇,對這些以知識管理為關鍵詞或主題詞的文獻進行關鍵詞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結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獻中,共包含不同的關鍵詞5333個,其中除去本位詞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獻類型關鍵詞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關鍵詞為5329個,有效關鍵詞出現的總次數為16413次,其中前100位關鍵詞出現總次數為6699,占總數的40.82%,前30位出現的頻率為25.97%。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關鍵詞的詞頻均大于60,且占據總詞頻數的25.97%。而前100位關鍵詞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這30個關鍵詞(見表2)為基礎。

從表2中這些關鍵詞可以看出,在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術、服務、資源、企業管理、高校圖書館應用、信息素養等內容。那么,這些研究方向對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樣的貢獻率?它們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內在聯系呢?我們能否從這些文獻中解讀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熱點和研究結構?帶著這些問題,本文借助社會統計軟件SPSS,對以上獲取的關鍵詞進行了相關的統計分析,以期構建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地圖。

3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及知識地圖構建

知識地圖起源于地理領域的地圖,最早由英國情報學家布魯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過分析文獻的邏輯內容,找到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能夠引起人們創造和思考的知識點并將其聯系在一起,構成知識地圖,通過知識地圖揭示知識的有機結構。知識地圖是基于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理論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起來的、國際上新興的可視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應用圖示的方法揭示出學科領域的發展及演進趨勢、研究課題的擴散與傳播、作者或機構間的關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識地圖法,首先對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頻關鍵詞進行兩兩的共詞檢驗,即對高頻關鍵詞兩兩出現的頻數進行統計,得出30*30的關鍵詞共詞矩陣,再將共詞矩陣轉化為相關矩陣,導入到SPSS中,通過關鍵詞的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來繪制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過盡可能少的因子來描述盡可能多的指標及指標之間的關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研究對象的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較低。

對以上提取的30個關鍵詞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圖l所示,有8個因子被提取,這8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為74.943%,即是說,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8類,就解釋了國外圖書情報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約75%的信息。而其中前5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2.9%,根據“所提取的因子應能概括總體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5類。另一方面,與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個數碎石圖(見圖2),則直觀顯示因子分析的前5個因子類別是比較明晰

的,前5個因子對整體走勢起了決定性作用,是變化最明顯的部分,這說明將知識管理研究劃分為5~8類都是合理的。

3.2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依照“物以類聚”的原理,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個體的分類。其原理是同一類中個體有較大的相似性,不同類的個體差異卻很大。本文采用聚類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統聚類法對共詞的相關矩陣進行聚類分析,將這30個關鍵詞按組間連接法,即將平均距離最小的兩項合并為一類,最后繪制出30個關鍵詞的共詞龍骨圖(見圖3),初步反映關鍵詞之間的聚類情況,然后參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個數,將30個關鍵詞聚合成5類。

該龍骨圖直觀顯示了30個關鍵詞之間的關聯度,其中越早被聚為一類的關鍵詞之間的關聯越緊密,而類的大小直接反映這個主題的集中程度和學者對它們的關注程度。一般來說,理論性強、研究方向指導性強以及較受重視的研究領域會形成較大的類。

3.3 多維尺度分析

在確定了聚類的個數和基本范圍后,接下來通過SPSS中的多維尺度分析,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多維尺度分析圖,并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的結果,按照5因子要素,將30個關鍵詞按照圖3的聚類,最終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見圖4)。

圖4中,橫軸衡量了研究的應用性。越往右的主題與實踐應用的聯系越緊密;縱軸衡量了研究的理論性,越往下的主題理論性越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D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相對較弱,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C、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

按照以上各種統計分析,我們可以根據30個高頻關鍵詞將圖書情報學的知識管理研究結構分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以及信息素養五大類,如表3(表內百分比為各類在五大類中所占的比重數)所示:

同時,根據同一類中關鍵詞同時出現的次數,采用內部連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這個主題的密度,根據該類與其他類的外部連接的總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該主題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為橫坐標,密度為縱坐標,取各個類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為原點,繪制戰略坐標圖。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詞聚合成主題的聯系強度,也就是該主題的內部強度,它表示該類維持自己和發展自己的能力,一般來說,密度越高,說明分類中的各關鍵詞聯系越緊密,研究趨勢趨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個主題和其他主題的相互影響程度,一個主題與其他主題聯系的數目和強度越大,即類與類之間的聯系越廣泛,這個主題在整個研究工作中就越趨于中心地位。根據密度和中心度的計算方法,本文繪制出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發展的戰略坐標圖(見圖5)。

從戰略坐標圖可以看出,五大類呈兩級化的分布狀態。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以及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知識管理研究的中心,發展較為成熟,是當前的研究重點;而其余三類B、C、E則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以及信息素養的研究相對處于非核心的狀態,其發展還不夠成熟,未具規模。

4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發展現狀的解讀

根據以上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研究的知識地圖和相應的戰略坐標圖,結合近年來知識管理發展的現狀。以下對該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和特點進行簡要解讀。

4.1 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

分類A“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是五大類中最大的一類,所占比重高達45%,包含了9個知識點。這是知識管理傳統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內容范圍較廣。涵蓋了資源、技術、服務、管理、專家等各方面,是對總體構架和理論基礎的研究。A類研究在圖書館情報學研究中最受重視,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該類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說明A類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類別中都是最高的。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實踐應用性中等。4.2企業組織應用

分類B“企業組織應用”在五大類中所占比例為14%,包含了6個知識點。這是管理學非常重視的研究方向,在圖書情報領域也是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類,但高于C和E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

4.3 共享與創新

分類C“共享與創新”在總類中占8%,包含了4個知識點。這也是一個研究的重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因為該類的主題相對較窄,雖然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受主題范圍的影響,其核心度相對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識地圖顯示c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較強。

4.4 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

分類D“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5大類中的第2大類,所占比重高達28%,包含了6個知識點。隨著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日益膨脹、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信息服務逐漸難以滿足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知識創新的需求。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知識服務及涉及到的知識整合、組織、處理、檢索、存儲等已成為圖書館服務研究的熱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類中的關鍵鬩“United State”直觀地說明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美國是研究知識服務、組織和檢索的翹楚。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僅次于A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D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則相對較弱。

4.5 信息素養

E類“信息素養”是最后一個被聚入的類,其研究比重占五大類的5%,包含了3個知識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雖然這一類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對其他4類而言比較低,但是近年來圖書情報學對信息素養的關注已經越來越多,而信息素養也逐漸地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研究主題出現在各種國際會議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認為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信息素養指的是人們為了滿足各種信息需求,發現知識和利用知識的各種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這都涉及到了知識的管理和應用。所以將知識管理相關的服務、方法融入到信息素養的規劃和實施中,是近年來發展的一個趨勢。知識地圖顯示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類別,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還包括許多其他內容,如數字圖書館、數據庫管理、互聯網、組織行為、組織結構、知識轉移、競爭情報、社會網絡、搜索引擎、本體等內容。這些研究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類只是涵蓋了圖書情報領域對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興的研究因為發表的成果還不夠多,尚不能體現在知識地圖中。有的類別下包含了很多小類,對于具體的研究方向而言,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細分研究。此外,有些類目名稱雖然不同,但內容可能是一致的,這在分類和研究中也應注意。如智力資本和知識

工人,本質上都是對知識人員的描述,但是它們分屬兩個不同的類別。這是因為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樣的,在企業管理中,知識人員承擔著智囊團的角色,而在知識管理的系統分析中,知識人員大多是指服務的提供者。

以上5類研究結構,與Ponzi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結合兩者的研究,他們將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大體分為:①從公司戰略的高度認識知識管理;②“學習”的相關研究;③組織信息處理和IT支持;④知識管理的實踐。本文的各類結構基本可以在他們的結構中找到對應點,如針對企業公司的知識管理應用、信息處理及各種信息技術、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情景學習和信息素養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識哲學”在本文中沒有反映出來,這應歸結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異。在國內研究中,張勤等人對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采用更細致的標準,劃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統、人力管理、組織行為理論與創新績效幾大類,這些也都與本文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

5 結論

綜合以上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

?總體上看,國外知識管理的研究越來越趨向多元化發展,但實質上,無論是組織應用,還是知識的檢索與服務,各個類別下仍可概括為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應用兩大維度。

?國外知識管理的三大系統――信息科學系統、管理科學系統、社會學系統,相互交織與作用,形成了知識管理領域內容紛繁多樣的研究主題,從而構成了以“技術一管理一人”為主脈絡的龐大研究體系:國外知識管理從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二元范式并存發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為參與信息和知識流程的各種角色,其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正逐步成熟,促進知識管理學科的更全面深入的發展。

?除了傳統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論技術和企業應用的研究外,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知識服務、信息素養和共享與創新中的應用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尤其是技術創新和創新績效管理,這些都是近年來知識管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雖然在國內知識管理的研究與國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強,國內的研究也對世界知識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勤,徐緒松,共詞分析法與可視化技術的結合:揭示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管理工程學報,2008(4):30-35

[2]鄧湘琳,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7。29(1):59-61

[3]盧金榮,郭東強,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趙艷枝,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研究現狀分析――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挖掘,圖書情報工作,2008,52(7):102-105

[5]張勤,馬費成,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探討――以共詞分析為方法,情報學報,2008,27(1):93-101

[6] Murray A J. Workplac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nf the future:Tipping points on the horizon. The Journal n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 155-162

[7] Mearns M A. Trend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calapproaches applied in doctor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vgemenl: An exploration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SAJIM: Soul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10(4) : 7-23

[8] Mohame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eehnalogles: The "continuumi-zafion" n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lnforma-L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167-173

[9] Aodriessen D, Kliphuis E, Mckenzie J, et at. Pictur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sing knowledgemetaphors in vis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7(4) : 405-414

[10]陳強,廖開際,奚建清,知識地圖研究現狀與展望,情報雜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維濱,基于CSSCl的我國管理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08,52(12):55-58

[12]錢峰,基于SPSS知識地圖的國內數據挖掘研究現狀分析,情報科學,2008,26(6):924-928

[13]魏曉俊,基于科技文獻中詞語的科技發展監測方法研究,情報雜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國外管理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的町視化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3):91-94

[15]陳維維,李藝,信息素養的內涵、層次及培養,電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 L J.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bread nfknowledge management: A bibliometre study of its early stage ofdevelopment. Scientometrics, 2002,55(2):259-272

[17]Subramamni Nerur. Examining the inlellectual structure nf knowledgemanagement, 1990-2002――An author co citation analysis//MI-SRC Working Papers. Minneapolis, MN: Management lnfommtioaSystems Research Center, 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Il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3:23

第10篇

在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與法治政府的社會背景支撐下,中國司法改革引起了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司法改革研究已成為近年來的理論熱點之一,出現了賀衛方、張衛平、譚世貴、左衛民等一大批對司法改革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的專家學者。相關專著幾百本,研究論文也達數萬篇。構建中國司法管理學這樣一門對中國司法改革及司法管理研究成果進行有效知識利用的新學科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

從中國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與有效利用知識角度來看,中國司法管理研究的學科化也是中國的社會現實需求與對研究成果進行有效知識管理的必然要求。這就從社會基礎與管理的內在效率邏輯兩個方面為中國司法管理研究的學科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中國司法管理研究學科化的社會基礎

(一)社會基礎——學科產生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一門學科的產生與發展,并不完全是學者思想深度與智力程度所及即可成功的事情,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十分必要。這在科學與社會發展史上不乏先例:微積分雖有阿基米德的天才智慧而沒有在古希臘進一步發展,布魯諾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殉道,20世紀三、四十年代眾多中國法學精英競相鼓吹司法要服從中國的“司法黨化”謬論,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不少知識分子因堅持“司法獨立”的觀點而慘遭厄運足以證明這一點。

中國司法管理學,特別是科學、獨立的中國司法管理學的產生與發展,同樣需要一個適宜的社會環境:強烈的個體權利意識、自由競爭的市場基礎、寬松民主的政治環境等等。離開了這些環境,在一個赤貧和專制的社會環境下,司法本身存在是否都顯得無關緊要,遑論研究如何管理好司法以實現社會正義的司法管理學。

對于中國司法管理學產生與發展的環境基礎,筆者的基本判斷是,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階段我國的歷史條件、社會現實對如何研究管理好中國司法的學科——中國司法管理學有著強烈的需求,以市場經濟、法治政治和和諧社會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社會環境允許并且需要中國司法管理學的良好發展,而知識經濟時代的司法運作則要求各個層面的司法管理充分、有效率地利用關于司法的知識,提高司法組織的核心競爭力。所有這一切社會背景,都成為構建(及發展)中國司法管理學這樣一門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司法資源、實現司法正義學科強有力的外在動力。

(二)市場經濟——權利意識的孵化器。經過包括在內的動蕩與浩劫,人們發現,那種指望靠國家計劃與政府包辦的社會運行方式給人們帶來的更多是貧困、絕望與低效率。從“計劃經濟”到最終確定“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提高了我國經濟資源運用的合理性與經濟的高效率,而且,個人財產權利的真正認可,個體利益的彰顯和保護,交易機會的增加,使得人們對“單位”生老病死般的依賴逐漸打破,漸漸實現了梅因所說的“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個體權利意識、個人主體意識在增強,本來也許只是致力解決溫飽與效率問題的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不經意間孵化了中國公民的權利意識,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度時代,恰恰成了中國公民“走向權利的時代”,這為保障權利、尋求權利救濟、尋求司法正義打下了最為現實、扎實的基礎。

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對外開放,為經濟全球化與個人權利標準“去國別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國際、國外權利保障方面信息的增多,使借口“具體國情”而弱化、限制權利的做法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權利標準國際化的趨勢難以阻擋。

在權利社會中,個人是單個的個體與獨立的主體,而不是單位的附庸,靠領導干預而獲得對某種糾紛解決的正當性難以為人們承認,需要接近司法正義、進而獲得更高質量的司法正義成了權利時代人們普遍的訴求,而研究如何管好司法、如何提高司法質量,“多快好省”(譚世貴、黃永峰,2002)地實現司法正義的中國司法管理學就應該成為保障權利、救濟權利必不可少的學科,成了與人們生活關系極為密切的顯學。

(三)法治政府與和諧社會——以司法正義為核心的社會運作。德沃金說過,“我們生活在法律當中并憑借法律生活”,而“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則是其王侯”。當法治社會或法治國家成為現實時,法律及司法的地位就應當如此。

經濟改革開放引起人們對法律重要性的強調,特別是1999年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中國憲法以后,法治或“依法治國”正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現實。而“依法治國”要求良法之治,要求依法治官、依法治權,要求“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有效監督”(譚世貴,2005)。這當中,司法正義始終是法治社會運作的核心價值與制度。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保障人權”、“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一系列具有現代意義的進步理念在我國的確立,面對世界進步潮流與全球化浪潮,在新的世紀我國應該構建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內涵的和諧社會,其基本價值取向可以用“人權”與“法治”進行概括。同樣,管理公平、正義的分配(主要為司法審查)與救濟(主要為對具體案件的公正裁判訴訟)的司法,在社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加強。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市場經濟、法治政治、和諧社會這一時代環境對中國司法管理學這門學科產生了強烈需求及推進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司法審查制約不科學、不合憲(法)的立法及行政行為,從源頭上管理正義,以及在具體爭議裁判過程中救濟正義,實現整個社會的“正義最大化”,又使得中國司法管理學又能夠在當今良好的社會環境中發揮用武之地。這樣,中國司法管理學發展的社會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二、有效率地管理知識:中國司法管理學科化研究的內在邏輯

(一)知識管理的核心——有效利用及創新知識。自1988年賽得勒(PhilipSadler)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以來,有關“知識社會”、“知識管理”的話語席卷全球。在知識經濟中,管理的核心不再是對自然物的管理,而是對知識的管理。“對知識的管理也逐漸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管理就是對企業的知識資源進行開發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價值的能力”(毛衛平、韓慶祥,2003)。

受知識經濟影響,知識在社會當中的重要性凸現,社會知識化,形成“知識社會”。知識社會中,各種組織(不僅僅是企業,還包括這種公權力組織,如國家、司法機關等),必須注重知識管理,有效開發、利用知識。知識的傳播及以新的知識培訓組織成員,增強組織及其成員掌握、運用、生產、創新知識的能力,乃是知識管理的必然要求?;蛘哒f,知識經濟的內在邏輯是要求處于社會之中的各種組織主體及成員有效率地利用知識。

知識經濟、知識社會對中國的影響不可忽視。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國必將步入且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處于通往知識經濟道路上的中國,不僅要充分利用科技知識來富國富民,而且還應該充分、有效率地研究和吸取有關司法的政治管理、法院管理、訴訟相關因素管理(這些均為司法管理之研究范圍,均屬于司法管理范疇)方面的一切知識,打造具有權威性、公信力的法院(這正是法院在社會糾紛解決上應具有的“核心競爭力”),在提高司法公正度上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二)中國司法管理研究的學科化——管理中國司法管理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徑。作為知識管理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學科化研究,將已經積累了的大量有關中國司法改革或中國司法管理的知識進行有效利用,避免分散、重復、研究成果得不到應有的傳播及運用所帶來的知識管理上的不經濟與無效率,并通過建立科研機構、創辦刊物、設立學科、培養人才等方法進一步創新、傳播、運用中國司法管理知識,正是知識經濟背景下有效率利用知識這一知識經濟內在邏輯對于中國司法管理研究的必然要求。

就有關中國司法改革/司法管理已經產生的研究成果而言,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制度構建,亦或具體的管理技術,對“中國司法改革”(這是中國司法管理的另一個面孔)的研究已經相當系統化,研究的對象、基本概念、方法、問題、體系、發展方向等等也逐漸清晰明朗,并在研究中逐漸形成了一支相對穩定的群體,積累了大量的有關中國司法改革或中國司法管理的知識,已經到了非以學科化方法不足以進行有效知識管理的地步。研究分散、研究重復、研究成果得不到應有的傳播及運用,都可能會成為阻礙有關中國司法管理研究成果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因素;而這種傳播、運用與研究深化上的障礙,可能是“司法正義”的理念在中國大地上不能有效傳播和現實司法中司法正義難以充分實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社會的變更與科學的發展,總是不斷拓展人們的認識領域和研究范圍,不斷為人們帶來新的知識。對知識進行管理,使之系統化、體系化、學科化,使之走出學者的個人書齋得以廣泛傳播,使之運用到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校正、發展、豐富,成為“顯學”,反過來又更好地指導實踐,乃是一種知識被系統研究后得到有效管理而不至無從流傳甚至于散失的良好的途徑。中國司法管理的知識也應進入這種良性循環。換言之,通過對在中國司法改革中不斷產生、形成與積累的有關中國司法改革和中國司法管理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科化,并在學科化過程中整合、集中研究的人、財、物、信息等資源,避免重復研究造成資源浪費,使中國司法管理學成為一門全社會都感興趣的“顯學”,為“司法正義”的理念在中國的有效傳播和現實司法中司法正義更有效率地在中國大地上得以實現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與牢靠的方法支撐。知識管理不等于研究學科化,但學科化卻是天然的知識管理技術。

第11篇

[關鍵詞]語義Web 人機協同 知識處理

[分類號]G354

1 引言

知識處理的兩大智能體――人和計算機具有互補的優劣勢。但是,目前的知識處理研究中缺少人機協同視角的研究。知識處理的研究視角可以分為兩類,即人工智能視角和知識管理視角。知識管理視角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學派,即技術學派、行為學派和綜合學派。其中,知識管理的技術學派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進一步擴展和延伸,側重于對顯性知識的處理;知識管理的行為學派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對人的管理”,側重于對隱性知識的處理;雖然知識管理的綜合學派開始認識到人和計算機在知識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尚未對兩者的分工與合作關系進行系統研究。

語義Web的出現降低了計算機知識處理的難度,為人機協同知識處理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語義Web是傳統Web的一種延伸,其所有數據均被賦予規范的含義,以便于人機合作完成數據處理任務。因此,語義Web的出現為人機協同知識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采用面向計算機理解的知識表示方法,并對知識表示過程進行嚴格控制,要求知識表示的正確性和充分性,為解決當前計算機知識處理的兩個關鍵問題――非面向計算機的知識表示和缺少對計算機知識處理的前端控制提供了基礎。

人機協同理論的研究成果為基于語義Web人機協同知識處理提供了理論基礎。近年來,系統工程、知識工程、機械工程、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認識到人機協同的重要性,提出了各自的人機協同理論。國外比較典型的人機協同理論有:斯坦福大學Lenst和Feigebaum的“Man-machine Synergy Prediction知識系統”、Colgate和Peshkin的合作機器人;在國內,系統科學與工程領域科學家錢學森、顧基發等提出的“綜合集成方法論”和“人理-物理-事理方法”、崔霞,戴汝為等提出的“以人為中心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人工社會”、機械工程領域的學者路甬祥和陳鷹等提出的“人機一體化”理論。上述理論研究為人機協同知識處理提供了如下啟示:①人與計算機的優缺點是可以互補的。人在處理開創性、主觀性、非結構化、非程序化問題,在適應環境、邏輯推理方面的能力高于計算機;計算機在處理重復性、客觀性、結構化、程序化問題,在數據運算、信號處理、數據記憶方面的能力高于人類;②研究人機協同的主要目標是在具體實踐中,將人和計算機各自執行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取長補短,共同感知、學習和決策,相互理解、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共同組成一種“超智能系統”,達到人或計算機都無法獨立完成的效果。

2 語義Web知識處理的特征

語義Web知識處理的特征是基于語義Web的人機協同知識處理研究的基礎。相對于傳統Web,基于語義Web的知識處理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2.1 以知識元為基本單位

傳統Web知識處理是以整個網頁或網頁中的某個部位(如標簽、文本框、框架、層等)為單位進行新增、修改、刪除等操作。語義Web中知識處理的單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語義Web支持以“知識元”(Knowledge Element)為單位進行表示、檢索、推理和抽取知識。知識元是指被認為是知識的最小構成的單位,是不可再分的知識元素。語義Web采用“對象-屬性名-屬性值”組成的一個三元組陳述來描述一個知識元。因此,知識的檢索、推理、抽取和發現等操作既可以知識元為單位,也可以知識元組成的知識片段為單位。

2.2 知識元可被計算機理解

傳統Web內容的表示主要采用以HTML為核心的知識表示技術,強調人的可閱讀和可理解性。語義Web中的知識表示以“機器可理解”為主要目的,兼顧知識的“人可理解性”。語義Web知識表示方法的計算機可理解的基礎是知識元的計算機可理解。語義Web采用RDF Schema(或OWL語言)表示領域本體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運用RDF(或OWL語言)表示具體知識元,并在知識元與領域本體知識建立關聯,從而實現了知識元的計算機可理解性。

2.3 知識元間的關系可被計算機理解

超鏈接是傳統Web知識連接的主要方式。超鏈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用戶的瀏覽行為,是面向人的使用。由于超鏈接中缺少必要的語義信息,計算機無法理解傳統Web中的知識聯網關系。因此,傳統Web知識往往被應用程序所控制,在數據之間缺少計算機可理解的聯網關系。語義Web采用命名空間(Namespace)、URI(Universal Resource Identifier)、元素之間的嵌套關系、指定元素(如、、等)為表示知識元之間建立了計算機可理解的互聯關系。

2.4 知識規則系統可被計算機理解

與傳統Web不同的是,語義Web中增加了計算機可理解的規則系統。語義Web的規則推理機制為基于語義Web的知識挖掘、推理和驗證操作奠定基礎,進一步推動知識的機器可理解性。通過邏輯推理,不僅可以對語義Web的正確性和一致性進行檢查,而且還可以推理出新知識。DLP、RuleML和SWRL等語義Web知識推理語言技術的出現,將規則系統以計算機可理解的方式放入語義知識中,為知識挖掘、推理和集成提供了基礎。

2.5 重視知識處理中的前端控制

傳統Web知識處理的困難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即知識表示的計算機不可理解性以及對知識處理流程中的前端控制的忽視。傳統Web對前端控制的忽視導致知識以信息的形式存放到計算機系統中,缺少必要的語義信息和一致性檢驗,進而造成傳統Web中知識本身的質量過低和計算機智能處理成本過高。語義Web重視人在知識表示過程中的重要性,加強知識表示的規范性、計算機可理解性、一致性和正確性,減少垃圾信息被輸入到計算機的可能,從根本上降低計算機知識處理的難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語義Web的面向計算機可理解的知識表示以及知識處理流程中對前端控制的重視,降低計算機知識處理的難度,使現有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基本滿足計算機知識處理的需要,為人和計算機協同完成知識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平臺。

3 基于語義Web的人機協同知識處理及其流程

人機協同理論為知識處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人機協同知識處理方法論。語義Web技術的出現為這一方法論提供了最佳實踐平臺。為更深入了解這一方法論,需要分析如下五個基本問題以及基于語義Web的知識處理流程各階段中的人機關系。

3.1 基于語義Web的人機協同知識處理需要研究的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基于語義Web的人機協同知識處理研究的基本問題有:

?為什么要研究人機協同知識處理:從語義Web知識處理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語義Web技術的出現降低了計算機知識處理的難度,使現有的知識工程研究基本滿足計算機知識處理的需要,為人和計算機協同完成知識管理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和實現平臺。

?什么是人機協同知識處理:人機協同知識處理是指在知識管理,尤其在基于語義Web的知識處理過程中,強調人與計算機的分工與合作,通過人對知識處理前端控制,降低計算機知識處理的難度,在人與計算機之間尋找最佳的協同狀態,推動在知識的創造、表示、存儲、檢索、推理、驗證、抽取、再現、集成能力上超過人與計算機的“超知識處理系統”的出現。在這種超知識處理系統中,人與計算機共同感知、共同決策、相互學習,相互監督,共同完成知識管理任務。

?如何研究人機協同知識處理:以系統工程、知識工程、機械工程、心理學領域的人機協同理論為理論基礎,以語義Web為主要實現平臺,強調人機協同知識處理中人的前端控制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人與計算機在知識管理中的不同優勢,尋找影響知識管理實踐的人機協同關系的主要變量,并通過這些變量的控制實現知識管理的最優化,最終達到知識生態系統的建設目的。

?人機協同知識處理的最佳實踐環境:相對于其他知識管理環境,語義Web是人機協同知識處理的最佳設施和首選突破口。語義Web的面向計算機可理解的知識表示方法和知識處理前端控制基本滿足計算機運用現階段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成果來實現人機協同知識處理的需要。

?基于語義Web的知識處理中的人機協同關系:在語義Web知識處理流程的不同階段,人與計算機的協同關系有所不同。在每個階段,人與計算機的具體分工和合作關系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①人與計算機在該階段知識處理中的不同優勢;②盡量實現知識處理的自動化,解放人的知識處理活動,提高基于語義Web知識處理的效率;③前后階段中的人機協同關系對本階段人機協同關系的影響。從總體看,在語義Web知識處理流程的前端采用“以人為主”的知識處理方法,而在后端采用“以計算機為主”的知識處理方法,以便較好地解決計算機知識處理的困難,提高人機協同知識處理的效率。

3.2 基于語義Web的人機協同知識處理流程

基于語義Web的知識處理關鍵是在知識處理流程的不同階段,尋找最佳人機協同關系。為更深入地分析基于語義Web的知識處理流程中的人機協同關系,下文在基于語義Web的知識處理模型(見圖1)的基礎上,結合上述人機協同知識處理理念以及人與計算機的不同優劣勢,探討基于語義Web的人機協同知識處理流程。

?知識表示。語義Web中面向計算機可理解的知識表示方法,可分為語法表示、語義表示和語用表示三個層次。語法表示層主要運用以XML語言為基本語法,將顯示格式任務交給CSS(Cascading StyleSheets)或XSL(Extensible Style Language),實現數據與顯示的分離,可以由計算機自動完成;語義表示是指以XML語言為基礎語法,運用RDF(s)模型和OWL語言表示領域知識,知識表示過程必須由人負責完成,Prot6g6等語義知識編輯軟件可以提高人的知識表示速度和質量;語用表示是指以應用或服務的形式提供高層服務,主要以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尤其是采用Web Services技術來實現語用層次的知識表示,需要以人參與為主。

?知識聯網。語義Web中計算機可理解的知識聯網關系可分為互聯、互通和互操作三個層次。命名空間、URI以及邏輯互聯是語義Web知識互聯的三種主要形式,知識互聯過程應以計算機為主,以人為輔;除了互聯之外,網絡協議、領域本體是語義Web環境知識聯網的重要影響因素。語義Web互通應由人和計算機共同完成;互操作是由智能Agent來實現,可交給計算機獨立完成。

?知識發現。語義Web知識發現可以分為檢索、推理和驗證三個步驟。語義Web的檢索可用SPARQL等語言,由計算機自動完成;計算機根據語義Web規則系統,采用RuleML、SWRL等規則推理語言對檢索結果進行推理,進一步優化檢索結果;計算機可以采用各種驗證技術(如數字簽名等)對所檢索和推理的結果的有效性進行進一步驗證,判斷其有效性。

?知識獲取。語義Web知識獲取活動往往需要知識提供方的認可才能進行,具體可分為雙方相互信任、目標知識的抽取和知識的傳送。其中,知識供需雙方的相互信任活動可能需要人的參與,其他兩個活動完全可以計算機自動完成。

?知識集成。知識集成是指將語義Web中獲取的知識與其他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或應用系統的集成。語義Web知識與隱性知識的集成可以采用語義桌面或語義門戶等工具,但是整個過程中,必須以人為主;語義Web知識與其他顯性知識或應用系統的集成可以通過各種API接口自動實現。

因此,在基于語義Web的人機協同知識處理流程中,知識的表示和聯網階段必須以人為主,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在知識的發現和獲取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計算機系統的優越性,人只在必要時提供必要的補充信息或反饋信息;以人為主的語義Web知識與隱性知識的集成過程和以計算機為主的與顯性知識、應用系統的集成過程中,可能產生知識創新活動,創新出來的結果可放回語義Web中,啟動新的知識處理流程。

4 案例:以FOAF項目為例

雖然尚未有完全符合本文思想的軟件系統,但是諸多語義Web應用程序(如FOAF、RSS等)的成功研發與投入使用,從不同角度證明了本文思想的科學有效。下文以FOAF(Friend of a Friend)項目為例,進一步分析本文論點的合理性。

FOAF項目是RDF的一種具體應用,其基本思想是以計算機可理解的方式表示個人信息,并在個人信息之間建立計算機可理解的互連關系,以便計算機能自動完成社會網絡分析任務。FOAF項目強調,由于文件、圖片、記錄等知識來自于人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關系是連接這些知識的重要線索,強調人在知識聯網中的重要作用。FOAF知識處理具有如下特點:

?知識表示:FOAF采用基于XML的RDF知識表示方法。網絡用戶自愿地以FOAF規定的格式,準確、規范地表示個人信息,并以RDF文件形式存放在網絡中。例如,采用類foal:Agent、foaf:Document、foal:Group、foaf:Image、foaf:OnlineAccount、foal:Orgnization、foaf:Person、foal:PersonalProfileDoeument、foal:Project分別表示個體、文件、群體、圖片、在線賬戶、組織機構、個

人、個人簡歷文件、項目信息。目前雖然有一些工具自動捕獲網絡用戶的FOAF信息,但是其可靠性有限,必須由當事人直接提交個人信息或最終確認。

?知識聯網:FOAF采用計算機可理解的知識聯網方法。除了采用屬性loaf:knows、foal:made/foal:maker、foal:fundBy、foal:menb~分別表示朋友關系、生產關系、投資關系、組成關系之外,計算機可推理其他的聯網關系,如同事關系(foaf:menber)、合作經歷(foal:CUlTentProjects、foaf:pastProjects)、興趣關系(foaf:geekcode)、同學關系(foaf:SehoolHomepage)等。

?知識發現:利用FOAF信息可以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發現核心人物、連通性、小團體、關系網絡等新知識。計算機利用SPARQL語言可完成對分布式存儲在各網站中的個人FOAF文件進行檢索任務,并對檢索結果進行shalsum哈希驗證。

?知識獲?。壕W絡用戶可以采用加密技術對自己的FOAF信息進行訪問控制,也可以委托網站統一訪問控制。只有通過安全訪問控制,供需雙方之間建立相互信任關系才能進行FOAF信息的讀取。知識的提供者根據訪問者的具體需求,可以對FOAF信息進行抽取操作,并結合所請求知識的安全性要求,將檢索結果發送給訪問者。

?知識集成:FOAF較好地實現了個人信息與其他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或應用系統的集成。成功獲取FOAF信息后,可以直接與其他FOAF信息進行集成或由具體應用程序進行進一步分析處理,實現與其他用戶的FOAF信息進行集成;凡是符合FOAF詞匯規范的個人信息可以被統一管理,通過各種編程接口與應用程序進行集成。

雖然FOAF是語義Web的一種簡單應用,但是在社會網絡分析、音樂推送、電子商務合作伙伴查詢等領域取得成功應用,不僅證明了人機協同知識處理的可行性,而且強調了人在計算機知識處理流程中前端控制的重要性。

第12篇

在知識管理實踐的過程中,孔子教育思想通過學習交流與共享、全員性與動態性、以人為本三原則的影響作用于組織的知識積累、員工有效獲得所需知識、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激發員工的學習熱情與能力、實現知識在組織內的擴散及共享等知識管理的目標并促使其逐步實現,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和利用知識提高組織競爭力。

[關鍵詞] 知識管理目標 孔子教育思想 人力資源管理解決方案

一、引言及相關概念

作為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及學說直至今日仍有深遠的影響,如仁,和,中庸,都包含著深刻的管理思想。

從現代應用的角度,可以把孔子思想分為政治、教育、文化、哲學思想等幾乎涵蓋社會生活各方面,對現代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就孔子教育思想與現代知識管理課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于知識管理的定義,儲節旺等在《知識管理概論》中有如下闡述:“知識管理就是獲取、利用并創新知識,提高組織創新和創造價值的能力,保障組織生存發展的活動。它包括知識的獲取、整理、保存、更新、應用、測試、傳遞、分享和創新等基礎環節,并通過知識的生成、積累、交流和應用管理,復合作用于組織的多個領域,以實現知識的資本化和產品化。知識管理的出發點是把知識看做最重要的資源,把最大限度的獲取和利用知識作為提高組織競爭力的關鍵?!边M一步,儲節旺等對知識管理的目標做了說明:“確保組織的知識積累;確保員工有效得到所需知識;激發并增強員工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激發員工的學習熱情與能力;實現知識在組織內的擴散并共享?!?/p>

二、孔子教育思想與知識管理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得出知識管理的核心是圍繞著知識以及擁有知識的人,同時以一種知識契約(明確知識的擁有、使用、傳播等問題的契約)的形式為基礎構建的知識共享和創新。知識管理所要求的組織,具體地來說,即是由學習型員工個體組成的學習型組織。這里將知識管理的目標概括為以下原則:學習交流與共享原則;全員性與動態性原則;以人為本原則。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知識管理的實現過程中,可以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同時為知識管理原則的操作執行提供借鑒。

1.學習交流與共享??鬃拥慕逃枷胫?,側重的角度并不是單向的教授式學習,他更重視自由交流式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在學習型組織內部的知識鏈中,各環節的成員,都要進行知識交流,使組織的知識效用最大化?!皩W而時習之”,不僅僅是個體對自身知識的練習,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組織中不斷進行交流,共享,同時獲得新的知識“溫故而知新”。同樣,學習型組織之間也要通過參與知識聯盟的知識交流與知識共享,不斷豐富組織知識庫。

2.學習全員性與動態性。孔子教育思想中,通過樹立組織的學習氛圍,學習型組織的構建,作為自由交互式學習的保障:“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顏淵》)。提拔重用正直、有真才實學的人,棄置品德不良、無真才實學的人,可以形成崇尚正直、崇尚真才實學的風氣,從而促成后者向前者轉化“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使人才脫穎而出,造成向上的風氣;學習的動態性,提倡終身學習:“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學習要永不滿足,即使這樣,還怕有所遺漏,“學無止境”。在組織內建立開放的組織知識平臺,研究管理組織的各個環節,培養、甄選符合要求的人才,確保各項工作有效運轉,使組織充滿活力。

3.以人為本學習。孔子教育思想中,把人才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才難,不其然乎?”(《論語?泰伯》)。在孔子所處的物質資源極其匱乏,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歷史條件下,孔子高度重視人才在治國、管理上的決定作用,大力宣揚將“舉才”作為首要任務,并有長期的平民教育實踐,培養和推舉了各具能力的大批人才。“文武之政,布在方略。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禮記?中庸》)??鬃诱J為治國、管理的根本,要依靠人才去實施,是孔子“仁者愛人”思想的理論基礎。

知識存在于人的實踐過程中,人既是知識的載體,又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對人的管理也即人力資源管理是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使人盡其才,各得其所,使組織的成長契合個人能力的發展,實現組織的愿景于個人的目標有機的統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也體現了人才決定組織發展前景的理念。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力資源管理

組織知識來源有兩個:內部員工的知識儲備和外部信息的交流。從第一二兩原則的分析可知,組織知識的增加要通過員工個人的學習和組織學習兩個途徑。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人力資源管理要在提高員工和組織的學習能力和獲取外部知識的能力上提供解決方案,這主要包括對員工的選拔、培訓。培訓包括顯性知識學習和過程學習,它們和隱性知識學習共同組成了組織學習。

1.選拔。對如何展開管理工作,孔子有如下闡述:“先有司。教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首先選拔各種人才,并把它們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去“在其位,謀其政”――設立主管下面的系列職能管理者;選拔人才的標準,要看主流,看專長,不糾纏于枝節,容忍人才的弱點??己巳瞬诺臉藴蕬孕屑骖?,“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在此基礎上孔子提出“三看”考察人才:“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觀察人當前的行為,對人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全面考察,從他目前和過去去分析人的動機、特點,把握本質。

舉賢才,把組織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劃分為少數精英與普通員工兩個部分。“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論語?里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管理者不分親疏,人盡其才,團結大多數人,而不偏袒少數人。在此基礎上,形成組織成員積極協作,達到充分信任。

2.顯性知識可分為組織內部顯性知識和組織外部顯性知識。組織外部顯性知識對組織而言,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與組織的核心能力關系并不緊密。但它是組織生存并與社會進步保持一致所必需的,否則組織將落后于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而被淘汰。同樣的,組織內部顯性知識對組織員工而言,對短期的個人能力提升貢獻有限,但通過對組織內部顯性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將理論知識實用化,進而創造出具有創新性的專有知識,從而形成新的競爭力。

因此,通過組織學習培養人才,首要的是面向全體的組織文化教育,培養符合組織發展需要的員工:“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經過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步人才選拔的篩選,將與組織價值觀較契合的員工通過進一步的組織文化教育,逐步實現員工個人發展目標與組織愿景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將組織的價值觀等核心文化與組織發展歷程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對員工進行教育,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3.過程學習。在組織實踐中的學習,也就是“干中學”。在實踐中學習的效果好于單純的理論學習,“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學習型組織在組織實踐中的過程學習,可以實現組織知識的增值。增值的數量,和組織學習的能力成正向關系。

由此,組織在培養人才的問題上,應有戰略眼光,穩固基礎,注重人的素質提升,既有利于組織的長遠發展,也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論語?衛靈公》)。 正如孔子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者對人不培養只使用就是“以不教民戰”,是“棄之”,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對事業不負責任,先教后用,教用結合,培訓是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訓的標準是什么?關于成才,孔子主張“君子不器”(《論語?為政》)要成為杰出的通才。從“文,行,忠,信”的“四教”,孔子的育才思想是知識、技能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并重,也就是“德才兼備”。“學而優”,不但要通曉業務知識、技能,更要通曉世務,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并能運用自如,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孔子對人才培養的標準的闡述指出,人才素質的四個方面: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做事以道德為原則,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有真才實學:“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義”(《論語?述而》)――有堅定的信念和追求;工作立足點放在實現組織紀律、組織目標、組織精神上;將個人與組織其他成員的人際關系正確定位,妥善處理;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不斷提升的才能。

同時,培訓不搞統一模式的“一刀切”。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教育方式,以致于針對不同人才采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側重點:“因材施教”。組織培訓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基礎,不同問題,培訓內容,方式,時間就應該進行權重區分。進一步分析,培訓應契合組織市場營銷進行的原則,不同員工,不同需求,對應不同的細分市場,培訓內容、方式、時間等安排上要以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不同細分市場企業要開發不同產品去占領,對應員工培訓上,要有不同內容,不同教材,不同的方式。

而隱性知識的學習主要表現為員工之間的相互學習。隱性知識屬于組織核心能力,通過內部學習課擴大其適用的范圍。這也是前面所述的學習交流與共享原則的集中體現。

組織除了充分挖掘組織內部員工的知識資源外,對“外腦”的使用也是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的重要手段。組織外專家、學者等人才資源也應包括在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的范圍內,特別是一些小型組織,尚未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專門的培訓機構時,完全可以通過外部專業機構進行人力資源開發。

組織不斷培養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使人才資源不斷擴充,人才結構趨于合理,適應組織發展的需要。以上人力資源管理的持續進行使知識的資本化和產品化得以不斷的發展。

四、結論

從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知識管理的實現過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為指導思想的重要地位應得到確立。在知識管理實踐的過程中,孔子教育思想圍繞著知識以及擁有知識的人這一知識管理的核心展開的選拔、顯性知識學習、過程學習和隱性知識學習等進行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指導知識管理的重要方針;孔子教育思想通過學習交流與共享、全員性與動態性、以人為本三原則的影響作用于組織的知識積累、員工有效獲得所需知識、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激發員工的學習熱情與能力、實現知識在組織內的擴散及共享等知識管理的目標并促使其逐步實現,從而最大限度的獲取和利用知識提高組織競爭力。

同時,相關組織制度建設應與之保持同步,才可以保證已有知識管理的成果不斷鞏固,并對下一步的知識管理工作深入進行;孔子教育思想其務實性、可操作性強的特征為知識管理原則的操作執行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褚節旺 周紹森 謝陽群 郭春俠:知識管理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第一版

[2]孫聚友:儒家管理哲學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3,第一版

[3]潘乃樾:孔子與現代管理.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第一版

[4]董根洪:儒家中和哲學通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第一版

[5]朱貽庭: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第一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阳江市| 武义县| 绥江县| 霍山县| 正定县| 陇川县| 贵溪市| 博白县| 四川省| 芒康县| 昔阳县| 宁海县| 长泰县| 鹤壁市| 巴青县| 普格县| 北海市| 景洪市| 桃园市| 洞头县| 景宁| 屯留县| 富裕县| 南和县| 木里| 永靖县| 吉安市| 集安市| 外汇| 昌都县| 虞城县| 玉环县| 峨眉山市| 西昌市| 津市市| 滨海县| 新平| 中江县| 扶沟县|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