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4: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環保的背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前言
關于我們國家目前的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們將低碳經濟在目前的背景中逐漸的被應用,我們將他歸納為具體的方面:就是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不同的工程的建設周期的各個過程中對節約資源與能源節約的重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我們的人民生活營造更加舒適的環境,我們需要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共同發展。
二、目前環境方面問題的產生原因
由于我們國家的經濟正在不斷的發展,所以我們從產業上的工程的不斷進步的過程上看,目前我們國家的碳排量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主要是通過在交通的方面、工業生產的方面還有就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這些不同的來源。在這些不同的方面的過程中,建筑行業的工程的完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在我們的社會生產的過程中僅次于工業生產方面的的第二個碳排放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們國家的社會和經濟都在不斷的發展,我們國家的城鎮化的進步、工業化的進步都在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在不斷的前進,這樣的發展對于推進我們的居民的生活水平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們在建筑的過程中在建筑方面用的能源的種類和用量都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在生產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量也在不斷的增加,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全社會的二氧化碳的排量占總的碳排量的比例要超過標準的四分之一,所以這對于我們國家的以后的發現來看,關于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問題已經逐漸的成為我們社會在目前的發展關于低碳經濟方面所面臨的最大的障礙問題之一。我們從我們國家最近這些年的建筑總量上來看,有具體的研究表示我們已經建成的建筑基本上有95%都是關于能量高消耗的建筑。我們根據這些不同的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具體壽命周期來看,我們在建筑領域的研究方面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這些建筑對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的相關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在最近的 IPCC 的報告中,這項研究具體指出從現在開始到 2030 年我們對于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以降低 50 億 t 左右,我們為多余的二氧化碳而所承擔的的其他的成本幾乎為零,所以我們需要對于低碳建筑還有低碳建筑技術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發展低碳建筑需要社會參與
在我們國家的低碳的建設過程中,對于公民的低碳方面的意識的培養對于實現在現代化的低碳建筑方面是的重要的基礎,所以我們在發展城市建設的同時需要保證對公民低碳意識的培養,并增加對它的重視的重要性。那么我們需要如何做呢?首先,關于我們在政府的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樹立政府榜樣意識的作用。我們國家的政府的有關的機關部門需要承擔起我們在社會工作過程中所必要的社會責任,為了完善這個制度的責任我們需要建立起在整個社會的公共建筑方面的評比的制度,在這個制度建立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接受整個社會的不同的監督工作,在整個社會進展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我們在公民的意識建設的過程中要建立一種整體的濃厚的節能減排低碳方面的的社會氛圍,我們需要讓我們國家的不同的民眾了解低碳對于社會建設方面的的意義,我們需要在實際的過程中對于完整的社會環保制服的建設并進一步付諸實際行動。其次,就是我們需要在社會的進步方面的過程中廣泛發揮社會方面的組織力量的強度。社會組織力量對于我們國家的公民來講,環保制度的建立是完善公民的低碳環保意識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對于政府方面社會環保方面的一種有效的補充,通過不同的方式增加環保意識的建立,政府部門要支持社會力量對于人民的低碳環保的意識加入到建筑低碳的行動中來。最后需要加以重視的就是宣傳工作的完善。這是整個加強公民意識的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在分析目前的低碳經濟背景我們國家的公民對于節能和環保方面的意識提高的方面有重大的意義,這些宣傳工作在我們的社會資源和環境發展的過程中對于人們的環保意識的加強有重大的意義,它普及了我們的低碳環境需要的要求,保證了公民對于低碳的意識的加強工作。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國家的宣傳力度的保證的問題,我們國家的政府的工作需要按照規定的范圍來對不同的低碳環保的方案進行具體的推廣和應用,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講還有很多的地區并沒有施行低碳環保的應用,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公民的認識這一個問題上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所以,我們需要提高我們公民對與環保的認識,才能保證我們國家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可持續的發展。
四、結束語
我們國家的目前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能源和低碳的環保的方面的建筑行業都是因為高能耗高排放而出名,這個方面的耗能和環境的影響占據我們國內各個行業的大部分,雖然它對于我們國家的環境來講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它也具有較大的減排空間,因為目前的全球氣候變暖和各個國家對碳排放的關注,我國需要在公民節能環保意識和低碳方面的的提高方面進行更加完善的管理。
參考文獻
[1] 張云狀.低碳建筑的障礙因素及對策研究.建筑經濟.2010.
[2] 李丹.低碳技術發展和障礙分析.生態經濟.2014.11.
[3] 梁清.淺析低碳經濟下的我國的建筑節能發展.產業研究.2010.08.
[4] 王一博.綠色低碳建筑技術應用研究進展.建筑科學.2013.10.
[5] 王力祥.建筑低碳化發展研究.浙江理工大學.2013.
中圖分類號: F 323. 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a)-0000-00
1、低碳經濟及環保資源內涵
低碳經濟是新時期為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全球性合作可形成市場調節與政策引導雙向機制,促進節能減排、環保技術的科學創新應用,提升傳統資源應用效率,并推動各類風能、太陽能、氫能、生物質等環保能源的科學、廣泛應用,逐步降低GDP單位碳排放量,創建低碳環保新型生活方式與環境。低碳經濟發展包含顯著優勢特征,首先體現在全球性,其產生于全球氣候變暖主體背景下,因此全球中任何國家均不能進行低碳經濟的獨立建設發展。同時低碳經濟還具有主動性,其發展需要國家政府政策的科學引導,通過主動干預營造安全保障,而不能僅依靠市場調節發展手段。另外,低碳經濟還呈現出了技術性特征,其實質通過各類減排節能高新環保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科學目標。環保資源主要以新材料、新技術為基礎,令傳統可再生能源實現現代化的利用開發,進而實現環保、節能、低碳與持續利用的優質效果。
2、低碳視角下利用環保資源必要性及發展現狀
2、1環保資源利用必要性
低碳經濟是環保資源利用發展的挑戰與機遇,其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的重大進步,由我國提出低碳經濟發展目標到明確增長GDP碳排放指標,目前我們已逐步進入低碳經濟時期,令能源結構實現了優化調整,環保資源的應用比例持續上升,并為再生能源經濟產業的科學發展帶來了廣泛的發展機遇與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地大物博的基本國情決定,各類資源能源相對較為貧乏,需要依據外調手段補給,伴隨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較多區域面臨著巨大資源缺口,并受到環境因素等各方壓力的影響,為給持續經濟增長提供可靠、優質且大量的資源支柱,就必須繼續尋找清潔、環保資源,方可實現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2、2環保資源發展利用現狀
新型環保資源與可再生能源具有廣泛的應用范疇,并伴隨各類能源的研究發現呈現繼續擴大趨勢。例如在利用生物質能源層面,最初只是利用直接燃燒薪材、秸稈等農作物進行直接燃燒進而獲取煤炭傳統能源,而當前隨著各類新技術的發展,農作物的剩余燃燒能力持續提升,并可轉化其為化工優質原料。環保、可再生資源、能源產業的最初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卻較為迅猛,其核心主要通過制度、技術的創新及轉變發展觀,最大化降低溫室氣體的大范圍排放,抑制全球溫室效應,并促進社會經濟的清潔與持續發展。另外在開發可再生、環保資源層面也體現了自主研究能力持續提升的發展趨勢,在一些領域則體現了先進發展水平,例如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源在制造業、建筑業中實現了廣泛應用,并涌現了大量節能產品,打造出一批規模化、高技術含量的高新技術企業。
3、低碳視角下資源利用環保策略
3、1 加塊推進環保資源技術設備的商業化與本地化發展,完善構建環保政策體系
環保資源技術設備的本地化發展將成為全面推進地方經濟建設的新生力量,同時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并創設更多利潤價值,地方生產的環保資源產品可推向海外市場,降低能源生產成本,并提升綜合生產水平及效益,因此我們應大力推進環保資源設備技術的商業化、本地化發展。同時為促進低碳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應完善構建環保資源、再生能源科學政策體系,發展初期由于各類新產品、新技術政府推廣目標與價格承受力間包含較大差異,因而往往政府會借助政策建設推進環保產業發展。實踐經驗證明,政府的有效激勵與全面支持是加快推進環保資源、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核心關鍵,因此應圍繞低碳經濟目標構建完善配套機制與政策,例如創設定價機制、目標機制、補償及選擇機制,進而構建切實可行的環保資源、再生能源發展政策體系。
3、2專業化創建管理機構、強化宏觀調控,明確管理職責
為提升環保資源利用效益,在低碳經濟視域下應專業化創建管理機構,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明確各機構管理職責。同時環保資源建設中應盡量簡化實踐方式,便于環保產業投資人與開發商順利進入市場,開展投資建設并推進環保資源研發、推廣、應用的快速、穩定與高效。另外我們可通過政府機構的積極干預創建以環保資源、可再生能源為導向的產業發展地位,對可再生低碳能源、新型環保資源產業發展出臺一系列可吸引廣泛投資、稅收與產出補貼的科學政策,將民間閑置資本廣泛引向環保再生能源建設發展產業中,進而有效解決建立主導產業需要的投資與積累資本問題。另外還應采取一系列補貼消費與宣傳活動對消費者展開科學有效的觀念引導,逐步培育良好的需求環保再生資源市場。宣傳階段中可借助廣播、電視、報紙媒介,資源信息廣泛的網絡系統平臺、各色宣傳資料、深入社區、單位現場培訓等多樣化形式打造有效輿論引導,并結合補貼消費令消費者在選擇環保再生資源時承受較傳統高污染、不可再生化石能源低出許多的代價與成本,進而體現高能效、低能耗的應用優質效果。再者我們應立足地方區域發展特征、現實狀況廣泛積極的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產業發展建設經驗,深化環保再生資源產業國際合作交流,以共贏互利為原則,積極調動全球環保資源,彌補我國在產業化建設與環保可再生資源層面存在的差距問題。
4、結語
總之,基于低碳視角,針對低碳經濟發展與環保資源開發建設重要內涵,開發利用環保可再生資源的科學必要性,我們只有明晰我國發展利用環保資源現狀制定切實可行的環保發展建設思路、策略,才能全面激發環保可再生資源的優勢效能,令其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發展,并創設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牛麗賢,張壽庭.低碳經濟背景下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
2010(9).
【關鍵詞】 低碳經濟 房地產 經濟管理創新
近年來各行各業都開始關注低碳經濟,隨著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存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經濟結構也得到了有效的優化與調整。因此,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急需進一步加快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的創新發展,這樣才能切實保證經濟與環境的共同發展。
一、我國房地產發展提倡低碳經濟
1、制定了低碳地產發展政策
目前我國的經濟環境非常復雜, 其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在這種形勢下如果不能發展低碳地產發展政策, 低碳房產發展將會面臨很多問題, 例如法律法規不完善,違法行為發生的幾率將會增加,在低碳房地產發展的過程中,犯罪的成本比較低,而房地產利潤較高,因此造成犯罪率非常高,還會出現房地產價格虛假的問題。因此,在目前的低碳經濟背景下,繼續加快房地產相關政策與法規的健全與完善。
2、大力倡導綠色與環保
在目前的低碳經濟環境中, 要想實現房地產業的低碳目標, 就要不斷加快在技術與材料方面的創新, 充分利用環保的、綠色的材料代替高能耗材料,這樣才能實現建筑材料的環保和綠色目標。在房地產業應該利用新型的保溫隔熱材料,這樣不僅可以達到良好的保溫效果, 同時還能充分實現隔熱的目的,保證房屋始終處于一種良好的隔熱效果中,此外,對煤炭需求量也會相應降低,最終達到綠色環保的目的。
二、低碳經濟對房地產經濟的影響
低碳經濟是保證我國房地產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引導房地產企業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這種情況下國家和企業應該共同努力, 將房地產經濟管理創新發展工作做好,明確低碳經濟對房地產經濟帶來的影響,這樣才能使我國房地產行業更好的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1.大大增加房地產成本
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 這種情況下繼續進一步提高低碳技術,這種形勢下在房地產業中應用低碳技術,勢必會大大增加房地產成本, 在技術研發過程中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低碳經濟實際上就是利用新能源來代替傳統能源,當時新能源的利用會大大增加成本投入, 因此會極大的增加房地產企業中企業的資金投入。從目前我國房地產企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都是中小型的規模,他們沒有過多的資金投入到低碳經濟上, 這無疑為低碳房地產發展造成了一些困難。
2.低碳經濟的實行會使房價升溫
低碳經濟的目標要想得到實現, 就需要再房地產發展過程中積極利用新能源和新技術, 變相的增加了房地產企業在成本上的支出。當前,很多利用低碳能源的建筑,接著低碳的幌子將房價抬高,但是消費者只會認為只有房屋質量高,其價格才會提高,這在無形中使房價有了升溫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消費能力較低的人群,根本不能承受地a升溫帶來的壓力,一些人買房的欲望大大降低,這對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3.阻礙房地產經濟的發展
房地產在發展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煤炭與木材, 能耗總量非常大,據相關研究顯示,房地產產生的碳排放量在總排放量中占到了30%左右。從當前我國的房地產發展情況來看,房地產行業要想實現健康穩步發展的目標, 首先必須有大量的能源作為保障,在目前低碳經濟的發展環境中,能源支持顯然受到了限制,同時房地產行業也會受到相應限制,這不僅會嚴重影響房地產業在一定范圍內的發展, 同時對房地產經濟的整體情況也會造成一定影響。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房地產經濟管理創新發展相關措施
1.健全法律法規控制排碳量
最近幾年來房地產產業在我國發展很快,法律法規的健全能夠讓房地產經濟更加健康的發展,但是我國對于房地產經濟的管理不是很全面,并且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就是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對低碳經濟房產的排碳量沒有嚴格控制,對于一些沒有按照規定經營的房產商處罰力度不夠。
2.低碳前提下對企業成本的控制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房地產建筑過程中多會使用環保型材料和技術,這樣房地產的成本必然會提高,所以在房地產建筑過程中,需要做好成本的控制。在施工過程中盡量應用新型技術,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所使用的綠色環保材料在使用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避免材料浪費的現象發生,科學對房地產建筑的前期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并制定具體的制度加以約束。
3.低碳前提下策劃房地產業發展目標
我國體制不斷變革,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對于房地產企業經濟結構和發展的方式都要有相應變化,并且對房地產的要求是排放低、耗能低,因此國家要對經濟結構進行充分分析,為低碳背景下房地產如何繼續發展做出策劃,對于房地產低碳經濟下發展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予以指導和扶持,讓房地產業能夠平穩發展,降低由于低碳經濟而對房地產業造成的經濟影響程度。
4、低碳背景下地產財稅政策的完善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房地產業的發展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量,這也導致投資風險增加。因此國家需要出臺相關的政策來加大對房地產業低碳發展的支持力度,可以通過征收污染稅及降低其他稅收等措施來加快推動房地產業向低碳經濟方向的發展。
隨著能源緊缺現象的日益嚴竣,低碳經濟已成各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房地產業的發展能夠有效地實現能耗降低,盡可能地減少污染,努力提高節能環保意識,有效地推動房地產業低碳的發展進程。當前我國房地產行業的低碳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所以需要在房地產經濟管理工作上進行不斷創新,在加快推動房地產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有效地對居民生活的環境質量進行改善,確保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麗娟.談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房地產經濟管理工作的創新[J].才智, 2014,08:5.
關鍵詞:績效評價;汽車制造業;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TM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3-0094-02
Design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utomotive Industry under low carbon economy
Zhou Tian-ji Liu P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China 150080)
Abstract:Automotive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conomy, is the key link of achiev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At present, there is no automotive industry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under low carbon economy in our country. It is unable to provide standard and to practice instructions on automobile industry in the asp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 the research of this field becomes very urgent and necessar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rai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signed a set of suitable for automotive industry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which aim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utomotive industry.
Key words:performance evaluation; automotive industry; low carbon economy
引言
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汽車制造業形成了一個龐大又完整的產銷體系。然而人們發現傳統汽車制造業的輝煌背后,正涌動著一場山雨欲來的“低碳革命”。[1]目前,幾乎全球的汽車制造企業都在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來研發適合市場的汽車低碳技術。
低碳時代的到來,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本文在特定的低碳經濟背景下,對我國汽車制造業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能夠使我國汽車制造業在低碳背景下的績效評價更加有據可依,進而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對汽車制造業今后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低碳經濟對汽車制造業績效評價內容的影響
發展低碳經濟在客觀上要求汽車制造企業必須重新構建業績評價指標,從而引導和激勵汽車制造企業實現生產和經營的清潔、高效。《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是多年來我國企業績效評價所主要采用的評價標準,該績效評價體系重點對企業的資本效益、資產經營、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等加以評價。[2]以“經濟附加值”(EVA)為主的任期經營業績考核和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強調了企業的績效評價應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提高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實現企業從會計利潤向經濟利潤的轉變。[3]
但是,上述評價指標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的生態效益。本文根據汽車制造業的特點和適應低碳經濟的要求,建立財務指標與低碳環保、內部業務運作、發展潛力、客戶等指標相結合的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這是設計低碳經濟下汽車制造業績效評價指標的科學選擇。
二、低碳經濟下汽車制造業績效評價指標設計的基本框架
要建立合理客觀的績效評價指標需要遵循綜合性、科學性原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互相結合以及要注重指標的可操作性。
基于以上汽車制造業在低碳經濟下績效評價指標設計的原則,除了汽車制造業一向重視的各項財務指標,鑒于當前經濟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深,我國汽車制造企業面臨的國際挑戰不斷增強,對本土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潛力的評價,對于今后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形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企業的內部生產運作、顧客對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新的指標體系的建立要凸顯這些特點。
低碳經濟下的汽車制造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應以財務指標為基礎,同時基于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將低碳環保、內部業務運作、客戶、發展潛力等五個方面進行綜合績效評價。低碳環保指標維度的單獨提出,既可以突出低碳環保的重要性,又可以使汽車制造企業綜合績效的評價更加準確與全面。
三、主要評價指標
(一)財務指標
作為最重要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財務性指標衡量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自身價值。本文根據汽車制造企業的特征,選取的財務指標主要衡量了企業資產和收入等方面的增長趨勢和增長速度、各項資金的利用效果和經營效率、償還債務的能力及獲取利潤的能力,這更加明確地體現出在現今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濟效益。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財務指標
(二)內部業務運作指標
本文所設計的內部業務運作指標主要體現的是汽車制造企業的生產運營能力,其主要考核了生產流程的合理性和產品的合格率、供應鏈各環節的效率以及產品開發和服務的質量。這樣的設計較傳統的改良、創新過程、經營過程和售后服務過程更能體現出汽車制造業生產運營的特點,對企業績效的描述更加貼切。具體指標如表2所示。
表2 內部業務運作指標
(三)客戶指標
客戶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態度的滿意度直接關系到汽車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客戶對企業產品的忠誠度,因此,客戶指標是汽車制造企業績效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設計的客戶指標所考核的內容主要是客戶對汽車質量和銷售服務質量的滿意度、客戶的保留率、重復購買率以及企業產品所占有的市場份額等。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客戶指標
(四)發展潛力指標
汽車制造企業要想長遠穩定的發展,一個衡量與評價其未來發展潛力的指標,是確保企業績效評價能力在未來得到提升的迫切需求。本文所設計的汽車制造企業的發展潛力指標主要是從員工素質、對產品所投入技術的資金和時間等方面來進行發展潛力的考核的。這樣的設計既體現出汽車制造業的特點,又能摒棄原有指標中的冗余,使評價更加簡潔且顯而易見。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發展潛力
(五)低碳環保指標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對環境問題關注的日益增長,汽車制造企業的環保壓力逐日增大,只有將環境因素納入其戰略管理和經營決策中去,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制定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引入低碳環保指標,并將其與其他指標相結合,可以更加科學地反映企業的綜合績效表現。對于汽車制造企業而言這些低碳環保指標主要包括“三廢”排放率、產品健康度與工藝清潔度三個方面。具體如表5所示。
表5 低碳環保指標
綜上所述,低碳經濟下雖然強調了環保的重要性,但是對于汽車制造企業整體而言,環境評價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企業需要的是一個綜合的業績評價體系,包括財務層面、企業自身內部運營層面、客戶層面、發展潛力層面、低碳環保層面等。在低碳經濟下汽車制造企業綜合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四、結論
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作為我國經濟的主要支柱,能耗污染比較嚴重的汽車制造業,需要一套合理的、適應低碳經濟時代的績效評價指標,以確保汽車制造企業在低碳經濟下持續健康的發展。本文正是以低碳經濟作為研究的背景,結合我國汽車制造業的特點,設計出一套綜合完整的績效評價指標,以確保在低碳經濟下我國的汽車制造業的發展前景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蘇明芳.基于BSC汽車制造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 企業導報,2009(1):46-49.
關鍵詞:低碳經濟背景;茶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
盡管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但具體到我國的旅游企業身上,情況依舊不是很明朗,尤其是企業自身對于低碳旅游的認知能力不足,沒有足夠的重視。低碳經濟在我國的研究較少,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只是一味地發展經濟而忽略了環保問題,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低碳環保的發展迫在眉睫,低碳旅游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1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
1.1旅游企業在開發過程中忽視環境影響
目前,大部分的茶文化旅游企業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忽視對環境的影響。在茶文化旅游的開發過程當中,環境的開發與設計是不可缺少的項目,但是,大部分的旅游企業卻因為自身的利益,而減少了對于環境的維護,沒有盡到自身應盡的責任。在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之下,茶文化旅游景區中對于生態環境的維護與利用尤為重要,如果茶文化旅游企業沒有盡到環境保護的職責,對旅游資源被破壞的現象熟視無睹,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大力發展娛樂、餐飲企業,那就會嚴重的危害到旅游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這樣無論是對我國的旅游業還是對消費者來講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尤其是在我國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更是一種倒行逆施的行為。
1.2旅游觀念未得到改變
旅游產業是第三產業最重要的GDP增長元素,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我國的國際號召力越來越強,這些都不斷的推動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業系統巨大,僅僅是提出一個低碳茶文化旅游口號,或者只是在某個單獨的區域實施這樣的旅游開發政策其影響甚微,要建立切實可靠的低碳茶文化旅游景區,必須讓企業、政府部門以及消費者的齊心協力來達成。目前,我國的旅游企業與消費者對于旅游的觀念還停留在欣賞美景、購買特產之上,忽視了低碳經濟的原則,因此,我們往往看到每當節假日旅游景區游玩高峰期之后,剩下的都是遍地狼藉,各種垃圾隨地亂扔,旅游監管部門也熟視無睹。旅游產業各企業、各部門以及消費者對于低碳茶文化旅游的觀念沒有得到確認是其主要原因。
1.3沒有明確的定位
茶文化旅游定位往往是以茶樹、茶葉、飲茶、茶表演為主要旅游服務內容來進行。在茶文化旅游發展中加入低碳環保元素,許多的旅游企業并未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其實,低碳經濟并不僅僅是回歸自然減少廢氣排放,更重要的是環保,在茶文化旅游景點中我們時常能看見,一些剩茶被隨便亂灑,部分商家和消費者認為茶水倒在地上并沒有污染到環境,實則不然,茶水雖然倒在地上對環境沒有污染,但是如果倒在河流之中會破壞生態環境,并且隨地亂倒茶水還影響了茶文化景區的整體美感,給消費者造成一種環境品質低的錯覺。
2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發展問題解決方案
2.1明確低碳茶文化旅游經營手段
茶文化旅游模式是一種針對不同地區實際茶文化情況而開展的綜合性旅游模式,將產茶區域進行改造,使其既能夠吸引游客又能進行生產,再結合茶葉相關服務的水平提升,例如茶樓建設、茶道與茶藝表演、茶具展示等等。在不同的茶文化旅游景區中需要從基礎做起,對旅游景區進行全方位的盤查,檢查出那些非低碳、不環保的項目,對這些服務項目進行查封并且更換為低碳服務,通過現代化的低碳科技手段推進景區內部建設健康發展。在低碳的基礎上來凸顯出茶文化的優秀品質,在茶文化的內涵中圍繞低碳經濟進行延展,這樣既可以將茶文化旅游景區發揚光大,又可以很好地提升茶葉農業效果。
2.2積極進行低碳環保推廣
茶文化旅游景區要想長久穩定地發展離不開低碳經濟的融入,將茶文化、旅游文化、低碳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積極進行推廣、宣傳。如今互聯網發達,茶文化旅游景區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對自身進行推廣,其中必然要加入低碳環保的元素,讓人們了解到低碳環保的重要性,以一種正確、健康的心態來欣賞與維護茶文化旅游景區環境。政府也可以建立專門的示范區,以茶文化旅游與低碳經濟為核心,表現出茶文化古樸、獨特的魅力以及低碳經濟環保、生態的原則,讓茶文化旅游景區受到更多消費者的喜愛,提升消費者素質,為我國的旅游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2.3科學的低碳環保措施
我國的低碳經濟政策在茶文化旅游景區中推行受到阻礙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旅游企業、消費者沒有給予低碳環保應有的重視,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旅游企業與消費者對低碳環保措施的不理解,就如同上文所說的一樣,在茶文化旅游景區內沒有一個科學的低碳體系來引導商戶與消費者共同創造低碳環境,政府應當給予重視,并給出切實的、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借鑒國外先進的低碳旅游模式與經驗,在低碳茶文化旅游中,對資源的循環使用、合理分配,進行科學的講解,鼓勵茶文化旅游景區中的消費者減少污染物的隨處亂扔以及多余的能源消耗,一步一個腳印地對景區中的各個項目進行低碳化完善,最終形成一個科學的低碳網絡。
3結論
低碳經濟是企業發展的未來趨勢,也是我國旅游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旅游產業的低碳經濟發展不僅僅是為了保護景區環境,更是為了保護我們人類自身生存環境。在茶文化旅游景區中加入低碳環保理念對于我國的旅游產業以及其他各類型產業的低碳發展都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還可以非常好的傳播中國的茶文化,讓人們的旅游的同時,了解到更多的傳統茶文化的內涵,提升文化的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歡歡.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線路游客滿意度研究———以信陽市為例[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5):114-118.
[2]鄭春霞.基于游客感知的文化旅游產品體驗質量提升———以閩南功夫茶文化旅游為例[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6):683-692.
[3]魏遐,周倩雯,林楓.茶文化旅游體驗質量評價研究———以長興縣顧渚村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5):387-390.
[4]馮衛英,朱世桂,黎星輝.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資源評價———以江蘇宜興陽羨茶文化博覽園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27-134.
近年來,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生態環境也在不斷的惡化,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們對石油以及其他碳基能源進行了大規模開發,但是同時也破壞了人類的生態環境。碳基能源的價格一般都比較貴,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形勢下,各國間爭奪能源的戰爭也越加激烈。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以及過度的開發碳基能源,所以導致了溫室氣體極具增加,全球氣溫變暖出現溫室效應。
2低碳與園林景觀設計相結合
2.1軟質景觀的設計
進行園林景觀綠化是實現低碳環保的主要途徑,綠化園林景觀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調整因為土地利用而在空氣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在提高了公共用地的美化水平的同時,還能夠使綠色植物促進氧碳化合物的吸收。在對園林景觀進行綠化的過程中,要保證新樹和老樹的有效分配。對于多數樹種來說,考慮植物配置的這種情況,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態效率,還能夠實現低碳環保的目的。一個優秀的園林作品,需要多方面努力,包括園林的整體設計、高水平的施工質量、設計師的環保觀念等。在建設園林的過程中,應該盡量減少自動化的機械操作,能夠減少一定的碳排放量,實現了低碳環保的節能理念,同時也能夠避免周圍土地被破壞。
2.2硬質景觀的設計
硬質景觀指的是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可再生能源或是節能技術可以得到有效地應用。在景觀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最常見的是太陽能照明系統應用。在建設園林使用的材料上,無論是其路面設施還是園藝,都應該選擇低碳環保的材料,同時這也是低碳環保最直接的方法。低碳環保材料是在其基本性能不變的情況下使用,是一種可以再生的天然原料,在加工制造的過程中會減少能源的消耗,還能夠保障其使用壽命,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也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傷害。還可以對木結構材料進行收回利用,逐漸用木材料取代鋼筋混凝土的使用,這是一種減小碳排放的有效措施,還能夠促進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3園林景觀設計中低碳意識的體現
根據研究表明,在園林內進行樹木種植時,應該在每單位面積內,按照植物的固碳釋氧能力將植物從高到低排列,首先應該是常綠灌木,然后是落葉喬木,最后是常綠喬木。種植人員還可以將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交叉種植,這種種植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低碳環保的工作效率,實現低碳環保理念,保持適宜的空氣質量。樹木吸收固碳的能力還與樹齡有很大的關系,樹齡相對小的樹,吸收固碳的能力越強。但是若是體積較大的大齡樹木,樹齡較小樹木的吸收固碳能力一定比不上這種高齡樹。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高齡樹的生長周期基本已經停止,再加上高齡樹的稀少,自然吸收碳的能力也是十分強。若是將普通的高齡樹與低齡樹搭配種植,那么不僅能夠將園林的美觀發揮出來,還能夠保證一定的園林吸收固碳的能力。
4結語
關鍵詞:低碳;環保;城鄉規劃
一、城鄉規劃目前存在的問題
2008年開始實施的《城鄉規劃法》是我國第一部統籌城鄉規劃的法律,根據該法的界定,城鄉規劃有五大體系組成,分別為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城鄉規劃作為統籌城市發展的行動計劃,是政府調控城鄉空間資源,指導城鄉發展,引導城鄉建設,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之一。但是由于受歷史條件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用發展的視角看城鄉規劃,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城鄉規劃缺乏有效監督。
我國雖然對城鄉規劃的監督投入了相當規模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投入的規模還不能滿足現實的要求,取得的成果還不能徹底抑制城鄉規劃中的腐敗現象。總之,目前城鄉規劃的監督效率還比較低。
2.城鄉規劃決策機制缺乏公共參與。
由于我國城鄉化發展的進程比較短,再加上公眾的民主思想不足,文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國的城鄉規劃更多的是規劃管理部門單向地向公眾公布規劃的結果,城鄉規劃無論是前期的咨詢還是后期的決策,公眾的參與程度都比較低。在以人為本的當今社會中,城鄉規劃還缺少“立法為民,規劃為民”的思想。
3.城鄉規劃體系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
城鄉規劃作為統籌城市發展的行動計劃,有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五大體系組成。在我國城鄉規劃的具體運行過程中,五大系統由于職能重復,權限劃分不明,出現問題后往往缺乏有效的溝通,不能呈現高效的協調機制。
二、城鄉規劃低碳環保發展模式的含義
低碳環保角度下的城鄉規劃發展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1.城鄉規劃以人為本,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發展低碳城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用環保材料,減少能源的消耗;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些都是城鄉規劃中實現低碳環保的發展目標。因此,城鄉規劃要實現低碳環保就需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最終目標。
2.城鄉規劃以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為目標。
低碳環保視角下的城鄉規劃首先要求改善能源利用過程的效率,通過采取節能技術、環保材料、再生資源打造生態建筑等手段減少對能源的需求,進而減少在能源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石油資源的依賴。其次低碳環保視角下的城鄉規劃還需要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碳排放,從而實現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
3.城鄉規劃不僅要關注眼前,更要注重未來。
人類的城市化進程是一個不斷發展、逐漸完善的過程,因此城鄉規劃不僅要關注眼前更要注重未來。低碳環保是以后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國發展低碳環保城市的道路還很漫長,當今的城鄉規劃一定要結合我國的GDP情況,把城市發展和經濟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把低碳環保的城鄉規劃劃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不同階段的目標進行實現。
三、城鄉規劃實現低碳環保的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未來對能源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都呈現出一種增長的趨勢,在全球氣溫逐漸升高的今天,城鄉規劃體現低碳環保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城鄉規劃要想徹底貫徹低碳環保的理念,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1.城鄉規劃中采取節能環保技術。
根據相關研究,城市可以完成80%的減碳工作,因此采取節能環保技術建設低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是首要任務。例如可以在樓房屋頂裝太陽能電磁板,通過合理利用太陽能來取代傳統的石油資源來實現節能環保。
2.大力發展綠色交通,降低能源消耗。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石油60%的消耗來源于汽車,因此城市規劃要實現低碳環保就要大力發展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以公共交通為導向,減少人們出行對汽車的依賴程度,最終形成以步行、非機動車為主導,并與公共交通高效銜接的綠色交通模式。在大力發展綠色交通的同時還要大力推廣環保汽車和燃料,降低能源消耗。
3.用可持續發展觀進行城鄉規劃。
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發展低碳經濟這是我們的必由之路,因此,城鄉規劃中要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待低碳環保,在關注低碳環保的同時也要超越低碳環保。我們要用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城市發展、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低碳環保、從綜合的角度、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進行城鄉規劃,把實現低碳環保從細微處入手,從身邊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只有這樣才能使“低碳環保”的城鄉規劃落到實處,使“低碳環保”不會變成曇花一現的名詞。
4.城鄉規劃加強法制化建設。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影響城鄉規劃的因素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因此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城鄉規劃的法制化建設,城市規劃的法制化是城市建設的科學合理性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城鄉規劃的法制化可以使城鄉規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強城鄉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避免城鄉規劃按照某個領導的意愿進行,或者出現城鄉規劃的結果朝令夕改的現象。
5.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優化政府職能。
構建低碳環保城市,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的地位舉足輕重。在現有制度框架下,城市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有利于城市良性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在城市治理方面,實現十七提出的“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模式;優化政府智能還要求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轉變觀念,變管制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變發展型政府為監管型政府。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鄉建設的飛速發展,城鄉規劃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更應該在城鄉規劃中做到低碳環保。城市作為減碳的主體,應該把構建低碳、環保和生態的城市作為我國未來城市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參考文獻:
[1]袁麗麗,黃綠筠. 城市土地空間結構演變及其驅動機制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 2005,(01) .
自工業化開始發展以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對氣候造成的不利影響逐漸增大。氣候的變暖導致海平面升高、世界范圍內的冰川減退、北冰洋冰層變薄和世界部分地區極端性氣候事件增加。由此,世界各國一致認為,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目前必須要高度重視并努力解決的。對于困擾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突圍只有三條路:一是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排放;二是大力開發低碳或無碳能源,從而滿足能源需求而不增加碳排放量;三是利用土地和林業的碳匯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溫室氣體濃度。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根據市教育、人事等相關部門文件精神,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心為林場每位職工開通了《低碳經濟》網上學習培訓平臺,通過這次學習,我發現,原來我們對于低碳經濟的理解是那樣的平面。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旨在圍繞人類經濟活動、生產、消費各個環節全面考慮溫室氣體排放的因素,其本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新行綠色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追求綠色GDP。
同樣,在中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現階段,我們要澄清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首先,低碳不等于貧困,貧困不是低碳環保經濟,低碳環保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第二,發展低碳環保經濟不會限制高能耗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只要是產業技術水平領先就是符合經發展需求:第三,低碳環保經濟不一定成本很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甚至會幫助節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術,但是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礙;第四,低碳環保經濟不是未來需要做的事情,而是應該要從現在做起;第五,發展低碳環保經濟是關乎每個人的事情,應對氣球變暖,關乎地球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個人。
對個人而言,我們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對于我們這些普通的老百姓來說是一種生活態度。應該積極地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要注意節水,節電,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紙盒,筷子等等。就像陳迎老師說的那樣,低碳生活是一種態度,是和大自然的一種和諧統一。
只要你我都愿意,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逐步改進自己的生活方式。為低碳經濟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成為自然的朋友,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友好共處。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伴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帷幕,“低碳”依舊是被討論最多的環保話題,“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和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低碳生活”也深入人心。在環保、低碳意識如此高漲的時代,搶跑“低碳經濟”,迎接“綠色未來”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皮革行業所面臨的新一輪挑戰。
作為人類的第一件衣服,皮革一直是人類服裝發展史中的寵兒。皮革服裝作為人類文化史上一種載體,幾千年來大放異彩,不僅體現著自然環境之美,也體現著社會環境之美。現在,“低碳生活”雖然是個新概念,提出的卻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中國皮革行業作為資源消耗型行業,如何把“低碳環保”和皮革服裝的“時尚設計”結合起來,從設計源頭做起,傳遞出“低碳環保”的穿衣觀,把口號變成一種責任,真正喚起大家的“低碳生活”意識,這是我們面臨的難題,這也是服裝設計師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
2低碳思潮下皮革服裝的設計原則
低碳,英文為low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低碳設計,是一個非常廣泛的環保概念,通常指產品從生產到最終消耗完結的整個過程中排放盡可能少的二氧化碳的設計。低碳皮革服裝,也是一個寬泛的服裝環保概念,泛指可以讓我們每個人在消耗服裝的全部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總量更低的服裝。而針對皮革服裝中的低碳設計,主要是指服裝產品從最初的原材料選用,原材料加工,面料的處理加工,款式設計過程中降低碳排放,實現低碳環保設計:
2.1色彩設計原則
科學家研究指出,人對色彩的敏感度遠遠超過對形的敏感度,色彩富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時尚性,流行色彩在服裝中的應用體現人們對時尚的向往。因此,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皮革服裝的色彩來源于原材料的本身特有的圖案色彩、面料染色后的色彩或者對材料二次設計搭配組合所產生的色彩。
2.1.1特殊皮料的直接運用
對皮革服裝選用材料本身就帶有特殊的物理屬性,如生態養殖生產或者人造蛇紋皮、鱷魚皮、豹紋皮,其自身已擁有別具一格的特殊視覺和觸覺肌理,呈現出豐富的紋樣和花色圖案,性感且奢華,所以我們在設計時就該舍棄多余的元素,要恰到好處地運用本身的光澤感、色彩的濃淡感、華麗感與質樸感,設計出不同風格的皮革服裝;
2.1.2單色皮料的搭配組合
對于皮革材料本身色彩單一、暗淡,在色彩設計時,首先應采用的是對皮革面料配色設計,既可以充實表現內容和形態,還可以豐富皮革面料的組織結構和層次感。比如對皮料進行同色系、漸變或對比色的組合搭配,或者與其他皮草和紡織服裝材料進行色彩搭配,再將其運用到服裝相應部位,打破原有色彩的單調感,從而產生新的視覺效果;以上這兩種色彩設計的宗旨是讓產品本身傳達出自然時尚之美,這樣既可以保持皮革服裝本身淳樸綠色環保的特點,散出時尚健康的穿衣理念,還可以減少印染造成的二次污染,達到減碳的目的。
2.1.3染色工藝的技術創新
色彩創造流行,既美又環保的色彩運用將成為未來真正的流行色。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綠色、環保的皮革產品必將逐漸成為人們的首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推進皮革材料染色工藝的技術創新,不僅響應了低碳環保的理念,也給設計師帶來了靈活多變的設計選擇,開辟出一條全新的時尚之路。比如海寧市非凡時尚制衣有限公司,建立低碳環保路線,通過成衣染色及成衣水洗方面技術領先,推出佰朗帝品牌的“綠色環保”時裝,深受消費者喜愛;其次其低碳環保的染色風格也得符合消費者的現代審美觀。
2.2面料設計原則
2.2.1皮料肌理的二次創造
在款式設計的拼合過程中,不同花色和質感的材質的拼合會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這種肌理效果作為皮革服裝的特征之一,是皮革服裝設計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別于普通服裝設計的關鍵。精心拼合設計的皮革面料,能展現出新穎獨特的外觀效果,而且通過各種材料的穿插與拼接,還能節省昂貴的原材料,降低服裝的成本,從而實現低碳設計。比如在確定好流行趨勢及所設計的款式風格等要素,對皮革及穿插拼接的材料進行圖案設計,小塊或大塊面積拼接的設計等等,讓其產生特殊的光感或圖案效果。總之,皮革服裝雖然有其特殊性,但其計原理仍離不開服裝設計的共性—款式設計、色彩設計及材料設計三大原則。
2.2.2整合皮料與紡織面料
隨著消費者審美觀不斷提高,傳統皮革服裝美觀性差的缺陷逐步顯現出來,嚴格限制了皮革服裝穿著的季節和消費的人群,束縛了其設計的發展空間。然而近幾年來,在消費潮流的引領下,皮革服裝越來越時裝化,皮革服裝消費呈現出了平民化、個性化、理性化的趨勢,更多的人開始注重能夠體現自我魅力和風格的服裝。為此,擴大皮革材料料的使用范圍,整合皮革面料與服裝紡織面料的設計資源,讓皮草、紡織面料成為增加皮革服裝附加值的點睛之筆,實現皮革面料化的全新理念。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資源,還可以突破季節對皮革服裝的束縛,賦予皮革服裝獨特的個性,比如毛衫上的裝飾、與夏裝絲綢面料的配合、與蕾絲面料的搭配等。
2.2.3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態皮革
生態皮革滿足了生產制造過程中無污染、使用過程中對人體無害,對環境不產生污染、使用后可以被生物降解,且降解產物不會對環境產生新的污染。所以綠色化學品和無污染工藝的開發、工藝內的再用與循環,既有利于人的健康,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有利于生態的平衡,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企業應大力倡導使用天然、再生和環保材料,利用新型能源,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產能和效率,生產出更加符合人類需要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皮革材料。如美國杜邦公司與煙臺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聯手打造的萊卡皮革,與普通皮革相比,既保持了皮革原有的柔軟、透氣,且可與人體部位緊密貼合優點,又徹底解決了皮革易皺折、回彈性差的缺點,可廣泛用于時裝、內衣、裙裝、泳裝及鞋類的制造。
2.3結構設計原則
要做到皮革服裝的低碳設計,其內部結構設計是關鍵。皮革服裝的內部結構主要分為結構線、分割線的設計。
2.3.1結構線與分割線的合理組合
由于皮革服裝材料的獲得有別于紡織面料,其大小受到張幅面積的限制,要想獲得足夠制作一件衣服大小的材料,就必須進行拼合,拼合使得分割線成為皮革服裝最主要的結構線。而對于皮革設計,盡量充分利用每一片皮料,是環保設計的一個重點。所以,在進行拼合設計時,巧妙處理好分割線與結構線和關系,兼顧色彩和圖案設計,做到款式新穎別致,自然美觀。合理利用皮革材料拼接方式來引導款式設計,既考慮了材料的利用率問題,減少浪費,也通過獨特而巧妙的拼接,創造出新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把握好設計的度,因為經過再造的面料已經具有豐富的視覺外觀,結構分割不宜過分復雜,應以簡潔大氣的設計為主,以免破壞面料的肌理效果,
2.3.2一裝多能
從多功能的角度考慮皮革服裝的款式設計,是皮革服裝款式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發生著巨大轉變,皮革服裝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以往象征財富、地位、身份的形象,融入了時尚、情趣、休閑的內容。款式設計上打破正統、矜持的傳統模式,一衣多穿,能適應不同場合,同時給穿著者提供較大的二次設計空間。如組合式皮革服裝,可多部位拆卸,組合部位通過多樣化的連接方式來達到外表美觀且穿著舒適,不僅充分發揮了皮革服裝的價值,也可以大大加強其服用性和使用壽命,同時減少了碳排放。
3低碳理念的傳播
低碳,絕不只是炒概念,不是現在流行做環保,皮革設計也跟著做環保,以后改做復古,設計方向也跟著變;低碳文化是貫穿始終,是不改變的,變的只是表現形式,傳達的永遠是以人為本,社會持續、經濟持續、資源持續的思維理念。可以肯定的說,低碳設計將是未來皮革服裝的主流設計理念,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大趨勢。當然,如果僅把碳排放的注意力放在設計環節上,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在占領永久的市場,就要加強低碳理念在生產、銷售、使用環節及回收機制的樹立,從整體出發,將低碳進行到底,即使成本上升也值的。
服裝生產不是單一行業的成果,原材料生產、運輸印染服裝設計材料裁剪成衣生產制造銷售、使用回收、處理循環利用,這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企業鏈,低碳理念的傳播并非只是某一個環節能單獨完成的,做到整個企業鏈的低碳才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更好的發展。目前,國內有很多企業已經走上了低碳的軌道,比如:河北東明制革集團投下巨額成本實現了清潔化生產技術的集成創新和“無灰膨脹羊皮生產工藝”的使用,獲得了首屆“皮革行業節能減排環保創新獎”;四川德賽爾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申報了低碳經濟的項目,著重研發功能化、清潔化、環保型的皮革化學品和生產工藝,并已取得大量成果,如無氨脫灰軟化工藝,低鉻高吸收技術,高效的復鞣、染色、加脂技術……相信只要勇于開拓創新,今后在國際服裝舞臺上會有我們更開闊的舞臺。
1低碳理念概述
低碳是指較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技術是為了降低排放、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低碳環保作為生活的基本原則,是當今人類履行自然責任的方式。因此,在涉及到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藝術設計中,應用低碳理念是為人類履行自身的自然責任奠定的基礎,不僅對現代人類的生活十分必要,對未來人類的生活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作為現代藝術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低碳理念的發展和應用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2將低碳理念融入園林景觀設計的方法
2.1在植物景觀設計中融入低碳理念
使用綠植是園林景觀設計中必要的內容,綠植本身具有美化和綠化的功能,其自身就能夠有效地實現“低碳”的設計目的,而植入綠植又是目前我國環保工作中最受推崇的一種方式。不同的綠色植物具有不同的環保作用,在景觀設計中應用具有特殊功效的綠植,是實現低碳理念的一種有效途徑。這些綠植包括枝葉密度較大的高大灌木、根系發達而植株短小的草。灌木和草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在園林綠化設計中卻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前者能夠做出各種創意造型,增加園林景觀的設計感;后者能夠營造“公園”型的景觀氛圍,在低碳功效方面,高密度灌木起到隔絕噪音的作用,減輕建筑設計中的隔音壓力,變相節約了建筑材料;草則以發達的根系儲存大量的水分,而且具有多年生的特點,養護容易,節約綠植的養護成本。
2.2在空間設計中融入低碳理念
園林景觀設計重視利用空間的分割感和錯落感進行“造景”,在此過程中展示園林本身具有的審美價值,一步一景,使園林呈現層次豐富的景觀特征,是現代園林設計所追求的審美表達。然而,空間設計往往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工、使用大量建筑材料,無論是建筑過程還是后期保養看護和維修,都需要耗費資源。如果在設計過程中,能夠使空間設計的造價降低,使建筑工序簡化并使應用過程中的維修費用降低,也不失為踐行低碳理念的一種有效方式。設計師在園林景觀的空間設計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借景和一個空間、多重造景的方式,實現節能環保的目的。例如,在進行園林道路設計過程中,將道路旁邊的綠植作為立面背景,將道路作為平面,使綠植和道路形成立體的景觀,這樣就能夠減少道路附近的獨立小景布置,減少資源的應用,而后期養護和維修與綠植養護可以同時進行,節約人工;另外,園林中的風景墻也可以使用建筑廢料進行設計,即滿足低碳的要求,還能夠引發園林的使用者關注環保問題,主動愛護園林設施。
2.3在景觀功能設計中融入低碳理念
園林中的各種景觀都具有其主要功能,以綠植為代表的風景景觀不僅具有審美功能,還有綠化和環保的功能,而園林中的水渠、噴泉有著引導地面水的功能;景觀小品中的路牌、涼亭、座椅等,具有提供幫助的功能。園林景觀中的許多事物,都可以在原有的功能中加入其他新的功能,實現“一物多用”的目的,也能夠體現出其低碳環保的價值。例如,在園林中的雕塑小品的設計中,使用環保型的材料并設計成既能實現美化目的,又能夠提供休息功能的樣式,減少景觀中的座椅擺放數量,以此節約資源;又如,在園林中的地上水與地下水設計中,添加水凈化和循環設備,使園林中的廢水可以二次利用,供給地上水,形成自我供水循環,節約水資源;再有,將園林的垃圾桶和廢物回收處設計成分類式,嵌入垃圾智能識別系統,并在旁邊設立回收分類指標牌,敦促人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并投放,以此降低垃圾處理耗能,提高廢物回收率。
3在低碳理念踐行中應注意的問題
園林景觀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園林建筑的成本,而很多環保節能設施的應用和材料的選擇,都會提高園林建筑的成本,影響園林投資方和建設方的利益實現。因此,在設計中融入低碳理念,應該始終注意這樣一個問題,即平衡環保與建筑成本之間的矛盾,盡量在符合成本應用原則的基礎上踐行低碳理念。
4結語
關鍵詞:低碳經濟;江蘇貿易;綠色轉型;瓶頸問題
我國入世后,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12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386676億美元,年均增幅1840%,其中出口204893億美元,年均增幅1854%,進口181783億美元,年均增幅1824%。對外貿易在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負面效應,2006年,我國的CO2排放總量就超過美國,CO2排放量占世界比重也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國,2012年我國CO2排放為89億噸,占世界CO2排放量340億噸的2618%。江蘇省是外貿大省,同樣產生了巨額環境逆差。因此,走低碳的可持續對外貿易發展之路,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而這需要找準低碳背景下綠色經濟產業鏈條中的薄弱環節。文章基于2010-2012江蘇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分析現行貿易從生產、運輸到消費過程中存在的系列問題。
一、產品生產中破壞環境現象不可避免
與蘇南、蘇中比較,蘇北較為落后,其經濟發展的上升空間還很大,發展帶來資源需求快速增長、環境污染現象不可避免。因此,如何避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可持續發展是蘇北面臨的一大難題。結合下列表1、2的數據分析。表1數據顯示,蘇北的工業總產值是725041億元,蘇中的工業總產值是666251億元,由此可知,該年度蘇北的工業生產總值比蘇中約增長了88%。表2數據顯示,在相同的年份,蘇北工業生產中廢水排放平均達標量0324億噸,而蘇中是048億噸;蘇北工業生產中二氧化硫平均排放量1308億噸,而蘇中是1039億噸;蘇北工業生產中煙塵平均排放量389萬噸,而蘇中是332萬噸。就廢水排放達標量而言,蘇北比蘇中低48%左右;就硫排放量而言,蘇北比蘇中約增加了259%;就煙塵排放量而言,蘇北比蘇中約增加了172%。由此可見,蘇北工業生產比蘇中小幅增長的同時卻引起生產中環境嚴重被污染的現象。
在今天低碳經濟熱潮下,盡管表1、表2統計數據顯示,蘇北地區處于發展污染并存且污染較為嚴重的局面,但我們依然要兩手抓且兩手都要“穩、準、硬”,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如何探索一條適合蘇北的低碳式綠色貿易發展之路,如何有效地依靠科技,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實現蘇北經濟高速發展與治污環保最優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二、產品運輸中碳排放量較高
以下圖1是各種運輸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表3對2010年蘇北三種通常使用的運輸方式的運輸量進行對比。
圖1顯示,鐵路運輸與航空運輸是最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二氧化碳排放比例僅占3%,但是蘇北地區的鐵路、航空運輸是中國目前很不發達的,特別象宿遷地區,鐵路、航空運輸業還處于相對空缺的狀態,這無疑會有影響整個蘇北對外開放的力度,增加蘇北輸出入產品時的碳排放比例。
圖1顯示航運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占6%,是比較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但是蘇北港口作業能力也不占絕對優勢,甚至不具有比較優勢。如連云港有全省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的港口,但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據統計連云港港口2012年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85億噸①,而無錫在2012年前三季度完成貨物吞吐量就已經達到2.07億噸②,可見,港口的運作能力落后于蘇南地區。再如宿遷,雖然有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有宿遷港、洋北港、泗陽港、皂河港等,但目前港埠沒有形成規模,配套設施亟需完善,與公路、鐵路及重要航道的銜接不暢,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且高等級航道太少。這會增加外貿運輸成本,港口經濟的概念沒有真正形成,綜合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圖1顯示公路運輸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占83%左右,約是最低碳環保的鐵路、航空運輸碳排放量的28倍。結合下表3數據分析,表3顯示2010年蘇北主要的三種運輸方式的貨運量,其中最低碳環保的鐵路運輸方式承載的貨運量是最少的,只有6374萬噸,水運承載的貨運量是較少,只有48702萬噸,而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最高的公路運輸量123500萬噸,是鐵路運輸量的19.4倍,是水運量的2.54倍。總的來說比較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還不占主要地位。所以,蘇北地區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安排專項獎金支持蘇北鐵路、港口建設。
三、產品消費過程中低碳理念缺乏
生產與消費具有相互決定的作用。生產決定著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消費也決定著生產,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只有通過消費才能使產品成為現實的產品。理論上,拉動消費需求有助于帶動生產,實現經濟效益,實際上要一分為二去分析。在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綠色貿易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的大背景下,蘇北的低碳經濟發展目前更多停留在政策宣傳,學習空洞理論概念階段,實現“美麗蘇北”的愿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政府雖然已從宏觀上規劃低碳經濟發展宏圖,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追求低碳生活、實施綠色消費還不能被大部分人作為習慣而延續,低碳消費理念還沒有通過政府、個人的理性消費充分體現出來,低碳消費的理念需要轉化在現實買賣行動中,以一種端正的態度、一種良好的習慣,從低碳消費源頭抓起,有針對性地約束著生產,調控著貿易活動,將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綠色消費、綠色貿易看成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影響著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行為。
可見,同樣的5年時間里,就私家車相對于人口數量的增減變化來看,蘇北與蘇中比較,其差異不大。蘇北與蘇南相比較,蘇南人口增長了20%左右,私家車數量較2005年增加了214個百分點;蘇北人口在這五年間不僅沒增而且下降了4%,但私家車數量卻較2005年增加了417個百分點,這是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有些家庭人手一輛車、有的消費者開車或打車去鍛煉身體、有的房間沒有人,空調及電腦卻仍在運作。據調查大部分女性消費者購物不是因為需要買,而是因為想要買或攀比。顯而易見,政府引導下的以低消耗、低開支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還沒有得到有效實施,步行上班、減少電梯使用,減少對不必要物品購買等節約環保的美德需要轉變成習慣性的行動。
當然,我們對此問題進行數據分析,為了使消費者理性選擇綠色消費,提倡實施綠色貿易。特別說明,并沒有對生產進行打擊,如果消費者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低碳消費,消費決定著生產,那么產品在生產、交換過程中的低碳環保現象也就拭目以待了。總之,我們期望通過理性低碳消費,促進企業合理生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為綠色貿易轉型奠定基礎。
總之,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江蘇在綠色貿易轉型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但發展是硬道理,外貿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針對蘇北地區特殊性,不能因為害怕污染就減少或停止生產、縮小貿易規模甚至人為地降低外貿依存度。而可持續發展是“硬中之硬”道理,不能為了強調效益而破壞子孫后代的利益。十六大曾提出“又快又好”發展方針,強調速度優先;十七大提出“又好又快”全面的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效益優先;十提出 “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理念,強調綠色發展。我們要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原則,尋找一條適合江蘇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保的共贏之路。(作者單位:宿遷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2年江蘇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2012SJD790062)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寧學敏.我國碳排放與出口貿易的相關關系研究[J].生態經濟,2009 (11):51-54
[2]趙玉煥,劉月.基于投入產出法的中國出口產品隱含碳測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2):8-14.
[3]胡濤,龐軍. 實現綠色貿易轉型―基于外貿部門“十二五”節能減排規劃研究[J].WTO經濟導刊. 2011.
注解
關鍵詞 氣候變化 可持續發展 低碳環保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69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our country facing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more severe and especially climate disasters frequent and haze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soil pollution and food safety,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t this stage, it is necessary to re underst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eed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into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世紀末,我國經濟發展所引發的局部環境污染問題引發國內學者對可持續發展的大探討,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方法等大量涌現出來;2003年我國專門制定《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行動的綱領性文件,可持續發展成為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鄭林昌、付加鋒、高慶先所著的《低碳環保發展綠皮書――低碳環保雙重約束下的中國發展評估報(2005-2011)》一書綜合考慮低碳活動和環保活動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構建低碳環保雙重約束下的發展觀,這是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種豐富;同時,該書還利用低碳環保雙重約束下的發展評價模型評價低碳、環保和發展狀況及其他們之間的關系,這是對以往研究的一種補充。通讀全書發現主要有以下特色和創新之處。
1 選題符合時代需求,理論創新特征明顯
近年,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0-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提高18.55個百分點,照此計算期間平均每年有1700多萬農村居民轉變為城市居民。2000-2013年,工業增加值由39931.8億元增加到217263.9億元,期間工業增加值增長4.4倍之多。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經濟發展依靠重工業推動的特征明顯。2000-2013年,我國汽車產量由207萬輛增加到2212萬輛,鋼材產量由13146萬噸增加到106762萬噸,水泥產量由59700萬噸增加到241614萬噸。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下的資源和環境消耗非常驚人。2000-2013年,全國發電量由13556億千瓦時增加到53976億千瓦時,其中火力發電10885億千瓦時增加到42359億千瓦時;能源消費總量由145531萬噸標準煤增加到375000萬噸標準煤,其中石油消費總量由32308萬噸標準煤增加到69000萬噸標準煤。但是,我國在大幅消耗資源環境的同時,資源利用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并沒有發生實質性和根本性變化。受此影響,我國環境污染由以前的“點”污染、“帶”污染逐漸向“面”污染演化,局部地區傳統的環境污染還沒有得到改善的情況下,新的、復合型的環境污染又不斷涌現出來。如近期我國中東部地區連續出現大范圍嚴重霧霾天氣現象;9.2%的地表水喪失水體使用功能,24.6%的重點湖泊(水庫)呈富營養狀態;有近六成的地下水水質表現較差和極差;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
不可否認,目前全國關鍵性資源的“面”污染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健康。現階段亟需緩解我國資源環境承受的壓力,調整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對產業進行轉型升級,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改變政策制定者和國民對發展的認識。《低碳環保發展綠皮書――低碳環保雙重約束下的中國發展評估報(2005-2011)》一書提出的“低碳環保發展雙重約束下的發展觀”就是對傳統發展觀的一種提升,該發展觀不僅考慮到當前我國資源利用和環境質量的現狀,同時還把大氣環境穩定性所帶來的影響納入其中。低碳環保發展雙重約束下的發展觀主張不僅資源稟賦是發展的約束性條件,大氣環境的穩定性也是發展的約束性條件,人類社會活動需要在資源環境和大氣環境容量容忍的范圍內開展,否則人類的一切努力將是徒勞,人類還會遭受“自然災害”的懲罰。此外,低碳環保雙重約束下的發展觀認為可持續發展是由低碳、環保和發展共同組成的一個復雜系統,其中低碳和環保是發展的約束性條件,低碳和環保之間存在一定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可持續發展必須在低碳、環保和發展協同時才能實現,三者缺一不可。低碳環保雙重約束下的發展觀不僅考慮大氣環境變化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同時還從“系統觀”和“協同觀”的角度考查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這是對當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種豐富和發展。
2 所持觀點占據前沿,發展評價富有新意
長期以來,學術界關于發展實質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較早時期,學者們認為發展的實質就是物質財富和貨幣資本的增加,后期多數主張發展的實質在于為居民提供豐富的商品和服務,近期學者們提出發展的實質是人的發展,發展就是要盡可能地滿足人物質的、精神的、生命的需求。盡管對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入,但仍然是圍繞人的需求、重視發展結果,而忽視發展的過程和消耗。顧名思義,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包括資源、人力消耗、資本技術的投入和產品、服務產出的過程。因此,考慮和評價發展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產品和服務的產出方面,還要考察生產過程資源、人力的消耗,要考察資本、技術的投入,尤其要考察資源和人力的消耗。當然資源是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在內的廣義的資源,人力不僅僅是人的數量,還有人的質量,資本和技術也不僅是數量的投入,還有資本、技術的水平和進步。該書不僅提出低碳和環保是發展的約束性條件,并把低碳指數和環保指數單列出來單獨進行評價;同時,該書還認為低碳和環保是發展的內容,低碳和環保狀況能夠直接影響發展最終成果的真實價值,考察發展結果首先要考察為實現發展結果而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把低碳指數和環保指數引入到發展指數中評價低碳和環保約束下的發展,其實就是充分尊重發展過程中資源和人力的消耗。
3 研究方法系統全面,研究體系科學嚴謹
當前在綠色發展國際背景下,低碳經濟研究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但是圍繞區域城市層面策應綠色發展國際形勢,形成推進低碳發展的區域模式與政策體系,展開系統評價的著作還不多見。該書不僅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碳排放核算的理論體系提供學術借鑒,可以為各地區走低碳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提供良好參考。書中的研究方法突出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結合,尤其是系統全面地核算全國31個省市2005-2011年間的詳細碳排放情況和低碳環保發展指數,總體摸清全國31個省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續發展狀況。書中的研究體系有著明顯的區域性特色,將碳排放核算、碳足跡分析等先進方法融為一體,建立低碳環保發展指數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基礎,并依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可操作性的低碳發展戰略模式及路徑,彰顯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性。我國正處于綠色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之際,本書在低碳發展方面的探索,不僅對推進我國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對我國探索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路徑具有幫助與借鑒作用。
4 評價模型設計合理,評價結果反映現實
該書中所建立的低碳環保發展指數評價體系從多個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不同類型地區的低碳環保發展現狀,尤其低碳指數指標體系設計考慮到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技術水平以及消費方式等低碳發展的核心與潛力部分。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專家調查與層次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有著研究的科學性。此外,本書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區域和城市層面均出現低碳、環保與發展不協調的局面,某些地區和城市低碳、環保已影響可持續發展,這符合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如2012年受低碳指數的拖動發展指數在全國的排名下降18個位次,黑龍江省的環保指數則把其發展指數在全國的排名拉低10個位次。而一部分注重綠色低碳、生態和諧發展的地區,社會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如四川省憑借較高的低碳指數其發展指數在全國的排名上升13個位次,浙江省依托較高的環保指數其發展指數在全國的排名上升6個位次。另還顯示,加入低碳環保約束后地區(或城市)發展指數會發生變化,尤其低碳指數和環保指數表現較好和不好的地區(或城市)。該書不僅及時地對不同地區低碳環保發展現狀進行詳盡科學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更重要的是研究結論能夠指導區域發展實踐,可以服務區域政策設計和區域低碳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1] A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R].2007:2-18.
[2]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4. Sustaining Human Progress: Reducing Vulnerabilities and Building Resilience[R]. Published for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33-53.
[3] 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Yale University,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olumbia University. 2005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Benchmark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R].20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