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八年級地理優秀教學反思

八年級地理優秀教學反思

時間:2023-08-02 17:16: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級地理優秀教學反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八年級地理優秀教學反思

第1篇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一日)

本學期,教導處在學校領導的領導下,全面落實縣局“四個一目標”,以強化教學管理為主題,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基本完成本學期各項工作?,F將本學期教導處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學習,促業務

為加強教師的業務學習,努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導處對教師假期業務學習筆記進行了檢查、評分、簽字、蓋章。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各類外出培訓活動,開闊視野,增加見識,轉變理念,改進方法。

二、抓常規,促管理

一是嚴格執行國家規定,強化教學法規意識,加強課程計劃的執行和管理,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開齊教好國家課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學校陽光2+1特色課程及德育美育課程,有效推進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有機結合,相互補充。二是細化學籍管理,專人負責,電子化管理,嚴格把控學生流動狀態,對轉校學生,及時督促按規定辦理轉學手續,做到即轉即辦。落實“控輟保學”目標,積極開展清零行動。本學期,教導處明確規定,學生學業成績評定嚴格按照縣局核定的應考人數計算,杜絕因教育功利思想和教育方法不當造成學生隨意流失現象。同時對疑似輟學學生,教導處統一部署,先后兩次安排教師入戶走訪,動員學生返校。三是切實加強教師日常候課、上課、坐班、早晚自習跟班的巡查工作,嚴格教師考勤,做到周統計,月公布,進一步規范教師日常工作行為。四是切實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學校特教資源室專人負責,對特教對象登記造冊,制定特殊教育方案、計劃、活動內容,做好活動記錄。對因身體原因不能到校上課的特殊學生,每兩周一次進行了送教上門活動。

三、抓檢查,促落實

本學期,教導處精心制定方案,合理安排人員,對教師的教案編寫、作業批改、聽課記錄進行了2次全面集中檢查,進行量化評分,作為教學過程年度考核依據之一。對教師的教學計劃、讀書計劃、業務學習筆記、開校第一課教案進行了及時的檢查、簽字、蓋章。每次檢查后,教導處都認真總結,如實反饋,在肯定優點的基礎上,特別指出存在的問題,如二次備課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教學反思膚淺、聽課筆記閉門造車、學生作業書寫不規范、作業布置不精、作業批改不細、作業糾錯不實等,促使教師發揚優點,改正不足,將各項教學常規工作落實到位。

四、抓聽課,促改進

深入課堂聽課,進行課堂觀察,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教師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手段。本學期,教導處會同教研室先后組織進行了由學校領導牽頭、分學科聽課的歷史組對比教學研討、生物組分組實驗教學展示、七年級語文教學研討、化學分組實驗教學展示、八年級語文組教學研討、物理組分組實驗教學展示、八年級英語對比教學研討、七年級數學對比教學研討、政治組對比教學研討、七年級英語對比教學研討、八年級數學對比教學研討、地理組對比教學研討等共計12項教學聽課研討活動。全體教師在活動中積極聽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也促使教師完成學期規定的聽課任務。

五、抓考試,促提高

加強了考試工作的管理,嚴格學生學業檢測。本學期,精心組織進行了假期作業檢測、期中學業水平檢測、七年級期末學業全縣抽測,適時組織各年級階段性學業檢測,做好試題命制、監考、閱卷、成績分析等各項工作,促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強化中考復習備考工作,扎實做好中考體育測試項目的強化訓練,順利進行中考體育測試,取得了優秀成績。全力以赴打好文化課攻堅戰,制定復習計劃,落實復習策略,緊扣復習進度,精選復習內容,提高復習實效。組織進行了三次九年級聯考,尤其是在九年級各學科組的積極配合和全體教師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提前著手,及早準備,順利完成了三次聯考的各項工作。每次測試后,及時組織分析研討,針對發現的問題,調整復習策略,改進復習方法,確保復習實效,提高教學成績。

六、抓反思,促改進

本學期以來,教導處全體人員在學校領導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各項工作,但仍然存在明顯的問題與不足。一是工作思路僵化,沒有主動創新,只有被動應付,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教學過程管理時緊時松,犯“冷熱病”,不能持之以恒,形成常態。三是教學常規檢查形式固定,方法單一,缺乏機動靈活,時抓時促。

七、其他工作

第2篇

        在職業道德修養方面,我認真向優秀教師,模范黨員學習,努力提高自身修養,積極參加政治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思想覺悟,自覺維護學校工作大局,樂意接受學校安排的工作并積極完成,能嚴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言行符合職業要求,關心愛護學生,教育教學行為規范,與師生相處融洽。

        在專業發展方面,我認真閱讀所訂的教育書刊《心理世界》和專業書籍《氣象學與氣候學》,能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書育人中師生的心理共鳴作為自己的追求,力求達到這種教與學的最高境界,主動參與校本研修,發展積極、有新意的見解,積極參加課堂教學研究,參與教學競賽和展示,教學成績突出,學生滿意率高,得到了學校和學生家長的充分肯定。

        在教育教學行為方面,我嚴格遵守教育教學法規,嚴格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從不體罰變相體罰學生,關心愛護教育對象,不歧視學困生,舉止言行大方得體,總是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

        在工作盡職盡責方面,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一絲不茍地完成學校交給我的工作任務,盡管很多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高,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總是想方設法使每位學生學有所獲,都有進步。通過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成績,好多學生喜歡地理課,喜歡我的地理課堂。

        在工作上的成功與失敗方面,我覺得我的成功之處就是和同事和學生相處融洽,合作愉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鄰導和同事們的關心幫助。失敗之處就是沒有,僅僅發表了幾篇在自己的博客上,這是很不夠的,以后要多把自己的教學心德體會,教研出去。

        在與人合作方面,我自己覺得做得很好,以后還要虛心學習他人處事的方法,不斷完善自己。

        在出勤和遵守勞紀律方面,我堅持做到了有事先請假,不遲到早退,及時到崗到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比賽,認真學習廣播操,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研修和讀書活動。

 

下期努力方向

 1,   加強專業學習,多撰寫專業論文,力爭有高質量的論文在專業刊物上發表。

2,   加強校本研修,多開展小課題研究,要把地理教學做的更好。

3,   加大輔困力度,努力提高會考合格率。

4,   思想上,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思想覺悟,不斷完善自己。

5,   向他人學習,要學人之長補已之短。

【八年級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的相關參考:

第3篇

一、年級組工作

目前各年級工作開展正常,表現在年級團隊有朝氣,教師們團結協作主動積極,新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的活力得到充分體現,應該定義為年級組工作很有起色,具有開創意義,這個成績的頭功是年級組長,他們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現任年級組長任潤所、楊時強、張遵慶都很有責任感、使命感。

任潤所,采取了一系列關心老師們工作和思想的措施,提出了破“雙百”的宏偉具有鼓舞意義的目標,他布局工作,指引年級發展方向,在他的領導下,上學期提前結束了課程,假期又穿插完成了一些教學任務。他既要處理學生問題,還要關照教師思想,要深入課堂聽課指導。他有思路,有辦法,有魄力。

楊時強,工作認真細致,深入研究年級團體特點,起早貪黑跟蹤管理,與老師一起克服困難,調查了解情況,幫助老師們處理學生問題,他努力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規律,尋求最佳方法,利用了一些邊角時間,設計成績管理方案,調動教師積極性,年級工作很有起色。他還表現在服務上,業務服務,制卷、制作課件以及一些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他悉心管理日常事務,做了不少細致的工作。

張遵慶,主動熱情,承擔了到目前為止對七中考驗最嚴峻一個年級,這個年級相對于其它年級一誕生就先天不足,學生底子很不樂觀。張老師帶領大家做了幾件有開創意義的事,一是招生工作中做了一些宣傳,雖然努力無濟于事,但還是積極爭取生源,二是改革軍訓時間,為提高教育效益計,軍訓提前到新生入學初進行。三是對新生進行了兩次考試以筑底,減少了以后因基礎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四采取了月考,抓得緊,抓得實。張老師管理勤快,功夫深,到目前年級面貌良好。

年級組長的作用起得充分,年級層面的管理作用是前所未有的,似乎可以這樣表達,年級團隊推動著學校工作,印證了民主理校的結論。

二、教學常規

到目前為止教導處主要檢查了教學行為、自習輔導、備課組集體備課活動及教學質量四個方面的常規工作??傮w上看教師的行為是可以在全校示范的,從歷史的角度看也是優秀的,我由衷的贊賞老師們為人師表和促進學校發展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行動,是大家的努力維持了學校正常運作與健康發展。

(一)自習輔導

絕大多數老師都堅持了輔導,從10月份統計數據看,大多數都超出了規定的底線指標。其中,排在前面的是曹淑珍189、孔慶文123、郭懷元115、李志文115、聶玉珍108、張春麗106、李旭彬100、賈燕紅100、任永華100、谷俊麗100、郭錫恒100、郝素萍91、傅潔94、張英杰90、孔令梅86,他們都遠遠超出規定的次數,再對照一下他們的成績,不難看出這種辛苦與成效的關系,辛苦大的相對成績好。輔導也在某種意義上講可以這樣說是責任心的標志,是使命感的寫照。當然不一定輔導最多就一定最好,但輔導最少的肯定不是最好的。從數據看,9-10月份都有不達標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二)備課組工作,我們堅持了“寫說議改”的集體備課模式,首先從方向看,集體研討不動搖,四字備課不動搖。從教導處提供的統計數據看,不論出勤還是研討情況都運行正常。周報告數字顯示18個備課組都在依規進行??墒浅椴榻Y果和據群眾反映,實際狀況比較糟糕,有些組,一是出勤不能保證,二是討論沒有主題,三是主備沒有準備,一句話不少組處于應付狀態。這是管理不到位不扎實的表現,也是我們要下決心解決的問題。

(三)教學行為。總體上講,老師們是比較自覺的,能嚴格要求自己,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后輔導,一環一環的進行。但是還有上課接打手機現象,有攆學生出教室問題,有坐著課的問題,有遲到問題,對學生管理不嚴格問題,只管上課不管學生到位情況,和學生致氣等問題,有講課不認真,不責任問題,學校領導經常接到家長的反映和舉報。

三、教學質量

最近組織的考試,一定意義上檢驗了我們的教學成績,教學效果,為我們提了反思自己的機會,成長的機會,我們本著學習反思的態度,來分析一點考試成績。先擺數據如下。

九年級

政治,馮愛蓮超過平均增長數2.22分,第一

語文,郝素萍超過平均增長數1.62分,第一

數學,馮衛紅超過平均增長數2.32分,第一

英語,閆素池超過平均增長數0.58分,第一

物理,潘君萍超過平均增長數4.06分,第一

歷史,王海玲超過平均增長數0.87分,第一

化學,張英杰超過平均增長數0.66分,第一

班級,217班超過平均增長數1.57分,第一

八年級

政治,張華云超過平均增長數0.9分,第一

語文,顧國華超過平均增長數3.2分,第一

數學,張彥青超過平均增長數0.7分,第一

英語,孔令梅超過平均增長數3.1分,第一

歷史,李秀清超過平均增長數2分,第一

地理,陳翠穩超過平均增長數0.4分,第一

生物,梁巧青超過平均增長數0.9分,第一

物理,張春麗超過平均增長數2.1分,第一

班級,顧國華班超過平均增長數1.9分,第一

七年級

政治,冀燕燕超過平均增長數2.6分,第一

語文,李志文超過平均增長數3.5分,第一

數學,聶玉珍超過平均增長數7.5分,第一

英語,郭懷元超過平均增長數2分,第一

歷史,張遵慶超過平均增長數2.8分,第一

地理,張云英超過平均增長數4.4分,第一

生物,劉春榮超過平均增長數1.7分,第一

《1》

班級,229班超過平均增長數4.4分,第一

我們從這25個第一看問題。

(一)這些老師都在同學科同年級領先,超出均增數,意味著從技術上,從功夫上,從態度上處于優秀行列。

(二)優秀的另一面是不達均增的老師,肯定處于不景氣地步,也肯定有比別人更突出的問題。這是需要反思和解決的,也是考試的初衷,必須弄清楚是為什么?是態度,是技術,是功夫,是偶然,還是什么,并且立即整改。學校處在風口浪尖,不容我們再找理由,推脫責任。

(三)超均增數有多有少,從統計看凡第一名超過平均增長數較小的學科,發展就比較平衡,比較健康,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前進,問題相對小一些。如初三化學,初二數學、生物。以初二數學為例,趙貴瑜、楊恩、張彥青、姚改梅頭尾相差1.3分,實際處在一個檔次上,成果是相當的。再如初三的英語越慕琴、傅潔、閆素池、翟正峰,第一名最后一名相差1分,旗鼓相當。這種情況是值得肯定的,是健康的,這樣的團隊工作是比較扎實的。

(四)第一名超過均增2分的學科,表明教師教學情況(或學術,或功夫,或態度)分化較為嚴重,如八年級英語a教師低于均增數2.1分,兩位物理教師低于均增數2分。七年級地理b教師低于均增數4.4分,問題最大的是七年級數學,c教師低于均增數7.8分,和第一名懸殊15分多。初三物理潘老師代的210、211均分66分,超均增4.06分,而另外6個班平均不到61分,從班級總體素質來看后六個班的總水平不低于前兩班,這就值得反思。

(五)社會質疑的幾位老師,這次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了漂亮的回答。郭懷元、李志文、張英杰老師就以第一名的成績向社會表達了自己實力與決心,是最好的詮釋。之前有些人對他們有這樣那樣的說法,有這樣的成績還用文字解答嗎。

(六)就本次記錄看,在抓教學質量方面,這次樹起了八面旗幟,一是無往不勝張春麗,二是包攬冠軍張云英,三是新秀嶄露顧國花,四是深得要令孔令梅,五是攻堅能手潘君萍,六是穩扎穩打聶玉珍,七是高舉高打馮衛紅,八是把關宿將馮愛蓮。如果歷史的看,還有永不言敗傅潔,實力厚實郝素萍,這些老師都是專業過人,功夫過人,責任過人,共同點是扎實,嚴謹。是大家的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身邊的專家,事實上的骨干,不得不承認的名師,我建議這些教師要給大家講講取得成績的經驗,讓墻里開花墻里香。

第二,教學科研

一、課堂教學模式公開課

學校于2010年10月15日----31日開展“校本研訓”課堂教學探討,模式課公開研討活動參評教師17名,絕大部分教師能積極參加本組的聽課活動,很多教師還跨組聽課,蹲點領導帶頭主動參與,參與聽課教師達三百多人次,研討評估分為數學、英語歷史、理化生、其他學科四個組。在評課活動中,先由上課教師自評,再由各位老師各抒己見,進行點評。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都經過了一次再認識,再提高。

最后評出四位達a級教師(各組第一名),分別是:數學組:馮衛紅,英語組:閆素池,理化生組:崔國燕,其他學科組: 楊時強。學校對以上教師要給予表彰獎勵。

亮點賞析

1、發揮團隊精神,實現共同提高。

如弓一飛老師虛心求教,書寫的教案多次在組內研討,并多方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

2、教師教學理念得到改變,模式理念指導教學。

部分參評教師有明確的教學模式,如馮衛紅、鞠衛環老師的“自主---指導教學模式”,梅雪紅老師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楊時強老師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等,這些老師無疑都走在了教改的前沿。

3、教學思想由教學的“主體”變為“主導”,創設和諧氛圍的能力大大增強。

如趙春梅老師的《三角形的內切圓》,任永華老師的《圓周角》,鞠衛環老師的《do you like bananas?》,陳文豪老師的《板報設計》,崔國燕老師的《質量守恒定律》,語言簡練,教學流程清晰,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較好地激發了學生興趣并關注學生情感和態度的積極體驗,較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注重雙邊互動,關注每一個學生。

第4篇

一、教材特色

蘇科版數學教材共有6冊,供義務教育七~九年級的學生使用,教材的編排體系、結構如下:

蘇科版數學教材區別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幾方面:

1.以“生活·數學”和“活動·思考”為主線

本套教材遵循《標準》的理念,以“生活·數學”和“活動·思考”為主線展開課程內容,注重體現生活與數學的聯系,為學生提供看得到、聽得見、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探索,主動獲取數學知識,促進學生學習方式 的轉變。力求有效地實現《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方面的課程總體目標。教材既注重創設情境,增加教學過程的活動性、連貫性、邏輯性,又注重在情境中展示數學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也力求“生活化”與“數學化”的結合,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2.注重“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

“過程”是豐富多彩的,往往隱含了基本數學思想、體現數學的價值,結論是重要的,但結論的獲得離不開過程。因而,對于那些較好地體現基本數學思想的教學內容,教材適度地展開了過程。

教材在“閱讀”欄目中,除了介紹一些數學史料和知識性的內容外,注重對滲透在“過程”中的基本數學思想加以簡要的介紹。

3.注重課程內容的“整合”

(1) 教材對《標準》中“空間與圖形”和“數與代數”內容的整合: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整合以下幾部分:“走進圖形世界”,“平面圖形的認識(一)、平面圖形的認識(二)”,“軸對稱圖形”、“中心對稱圖形(一)、中心對稱圖形(二)”,“圖形的全等”,“圖形的相似”,“圖形與證明(一)、圖形與證明(二)”。

本套教材中的“從面積到乘法公式”、“勾股定理與平方根”、“數量和位置的變化”三章,把“數與代數”與“空間與圖形”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整合。在其他有關章節中,也注重了“數與形”的整合。

(2)在教材的各章節內容中,注重了數學與其他學科(如物理、生物、政治、語文、英語、地理、歷史、音樂、美術、體育……)以及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

(3)注重相關內容的總體設計,體現教材的整體性、系統性。

4.注重引導學生“做”數學

《標準》指出: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根據《標準》的要求,本套教材各章節的內容,較多地采用了“學生‘做’——在‘做’中感受和體驗——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通過‘做’獲得感受的基礎上,揭示具體‘事例’的數學本質,然后再明晰有關知識。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七章“7.5多邊形的內角和”中,教材設置了對從特殊四邊形到一般四邊形、從四邊形到五邊形、六邊形……的觀察、嘗試、填表等活動引導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獲得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

另外,在每章的章頭圖中,除了簡明的“導讀”外,還結合學生現實生活和學習基礎,提出一些與本章有關的問題(活動)供學生“做”,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在借助已有知識和經驗“做”數學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引入本章主題。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十章 圖形的相似”的章頭活動中,通過把熊貓圖案、多邊形放大等操作活動,使學生感悟到:將圖形(圖案)放大或縮小后所得到的圖形(圖案)與原圖形(圖案)的形狀相同。

在度量兩個多邊形對應的邊和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發現這兩個多邊形的一些性質。

本套教材除在課文中的“做一做”、“練一練”等欄目外,還設置了“數學實驗室”、“數學活動”、“課題學習”等多種形式的“做”數學欄目,并編寫了與教材配套的《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實驗教材等,為學生能真正地參與數學活動提供可能。 “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是學生“做”數學的另一種重要途徑。它是為了落實《標準》中的“綜合與實踐運用”的教學目標,體現數學的“好玩、有用、易學”等特征,使學生進一步地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對生活是大有幫助的,并且數學是很容易學的,從而使學生增加學好數學的信心。

5.注重引導教師理解《標準》的理念,并把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

廣大教師能否真正理解《標準》的理念,并把它轉化為教學行為,是課改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為引導教師更好地理解《標準》的理念,教材編寫時進行了一些探索。

(1)關注“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的論述,以“生活·數學”、“活動·思考”貫穿全書,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感受知識的價值,獲得“情感態度”方面的體驗。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字母表示數”一節中,從天氣預報圖標等情境出發,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感受“在數學中,經常用字母表示數”。

(2)引導教師把證明作為探索活動的自然延續和必要發展,并注重協調發展學生的合理推理與演繹推理的能力,以利于學生對證明的全面理解。

(3)關注“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材結合教學內容融入了相關的數學文化及人文素材,引導教師重視數學文化及人文素材的教育價值。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圖形與證明(一)”章頭圖中的歐幾里得的《原本》;七年級上冊中的蘇軾贊美廬山的詩句;九年級上冊的巴金海上日出的描繪;八年級下冊中的黃金分割及八年級上冊中的勾股定理與平方根的章頭圖等,為教材增添了人文色彩。

(4)注重解決問題的策略,避免把數學知識的應用變為單純的題型操作,而忽視解決問題中的數學思想與方法的錯誤傾向。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教材進行了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主線、而不按“題型分類”的編寫嘗試。

(5)關注過程性目標及其評價

為了突出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教材設置了以“數學活動評價表”來引導教師克服評價中只關注知識技能的傾向。

(6)關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既要關注先進的信息技術,也用重視簡易的設備器材,因為后者更易于大面積地被采納。本教材中較多地利用了折、剪、拼、搭以及利用方格紙或網格線(以下簡稱“網格”)等簡單易行的手段,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對如何引導教師在教材的使用中更好地理解《標準》的理念,進行了一些探索,力求使本套教材成為《標準(實驗稿)》的理念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

二、 教材使用范圍和人數

蘇科版數學教材自2004年9月進入江蘇、安徽、陜西、廣東和廣西等省市的實驗區,目前使用該教材的學生人數穩定在200萬左右。下表是歷年來蘇科版數學教材的使用范圍和使用人數統計:

三、 教材培訓和資源建設

為了幫助廣大教師不斷提高新課程實施的水平,教材編寫組、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和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共同組織開展了省級和地市級160多場次培訓活動,100余名學科專家先后參與授課,接受培訓的教師約有5.2萬人次。此外,還承擔了新課程骨干教師國家級遠程培訓的部分任務。具體培訓情況如下表:

為了進一步提高蘇科版數學教材的適宜性,還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

1.開展多形式的教材培訓活動

教師深刻理解新課程理念和教材設計意圖,并將之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是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只有圍繞真實的課堂開展研究和教材培訓,才能使教師在具體的環境中體驗和感悟新課程的理念,他們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轉變。為此,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教材編寫組和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聯合各地教研部門,通過形式多樣的教材培訓(如會課、集體備課、專題研訓等),引導教師進行實踐反思,促進教師的觀念和角色的轉變。

2.建立實驗基地學校

為了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發揮核心學校與骨干教師在地區乃至全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我們組建了首批32所“蘇科版數學教材實驗基地學校”?;貙W校定期與教材編寫組就教材實驗的有關情況開展交流活動,同時,基地學校在初中數學教材編寫組和省、市教研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材實驗,帶動各教材實驗區開展教學研究和新課程的教學實踐。

3.多途徑開發教學資源

(1)編制培訓資源包

從2004年蘇科版數學教材進入實驗區使用以來,我們系統地錄制了一批教材培訓光盤和教材培訓資料,并進行有效地整合,制成蘇科版數學教材培訓資源包,免費配發給實驗區廣大教師使用。

(2)錄制“送優質教學資源下鄉工程”教學光盤

2008年,在江蘇省教育廳的組織下,錄制了“送優質教學資源下鄉工程”教學光盤116課時,并借助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學科教學網站和“鳳凰數學網”(教材的專業網站),將其推廣到江蘇省特別是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有效地提升了全省的初中數學教學質量,促進了蘇南、蘇北,城市、鄉村中學的均衡發展。

(3)編寫教學指導用書

教材編寫組研發了一系列初中數學教學指導用書,如《教師教學用書(含光盤)》、《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設計研究》、《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研究與開發》和《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等。這些產品有的在操作層面上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闡釋教材的編寫意圖,還有的為教材的使用營造學術型、研究型的良好氛圍,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4)創辦《中學數學月刊(初中)》期刊

為了配合蘇科版數學教材在實驗區的使用,2009年,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與蘇州大學合作,創辦了《中學數學月刊(初中)》期刊,期刊的創辦為廣大教師搭建了一個教材研究成果交流的平臺。

(5)建立教材支持網站

教材編寫組于2005年建立了“鳳凰數學網”()。網站的建立為一線教師、廣大學生和家長提供了一個大信息量的數學教與學的資源平臺。同時,在“鳳凰數學網”上傳有大量優秀論文、優秀教學案例、多媒體課件等,供廣大一線教師免費下載使用。另外,網站還提供了一批學科專家的講座視頻和優秀課視頻,供教師們學習提高。網站自2005年建成以來,規模及影響逐步擴大,現已擁有注冊用戶8萬余人,總訪問量達720萬次。

蘇科版數學教材的使用已近10年,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和教材編寫組依靠江蘇的省、市、縣區教研系統和廣大一線教師的支持,隨著各項工作的推進,教材的質量在不斷地提高,教材所體現的標準理念和特色也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和廣大教師的普遍認同,為新課程的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第5篇

【關 鍵 詞】 鄉土味;思想品德;課程資源開發

【作者簡介】 駱殿兵,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后備特級教師,淮安市優秀教師,淮安市學科帶頭人,淮安市 “533英才工程”學術技術骨干人才培養對象,淮安市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工作室專家組成員。長期致力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積極構建“成長課堂”。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普教重點資助課題“思想品德課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批準號:B-a/2013/02/078)研究成果之一。

“因地制宜”原則是思想品德學科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原則之一。它強調“要從當地和學校實際出發,重視對本土資源尤其是農村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地取材,發揮本土資源的優勢和獨特價值”。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鄉土資源作為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世界的交匯點,以其本色、親和特點越來越吸引著一線教師的課程目光,給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注入了鮮活的氣息,增強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多年來,筆者嘗試把鄉土資源的“活水”引入課堂,著力構建充滿鄉土味的思想品德課堂,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捕捉人文“亮點”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藝術在于使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學生生活的環境并不局限于學校之中,各種活動場所、活動設備都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而且學生的生活更不是孤立的,他們與身邊的人、事、鄉土風俗有著割不斷的情結。因此,教師應該把這些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出來,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服務。并力求把學生熟悉的、又具有教育價值的素材和教材內容進行有機地結合,幫助學生感受品德學習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在講授《人生與責任》 (蘇人版八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一框)這一內容時,由于教材上發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草原小姐妹龍梅、玉榮的故事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遠,對其了解也只是從書本或電視中來。要想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必須是存在于身邊的人,能夠看得到、感受得到,這樣對他們才有教育意義。于是,筆者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引用活生生的現實來豐富課堂,充實課堂,升華課堂。上課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我縣創建文明城市中社會各行各業勞動者立足崗位、盡職盡責的活動照片,啟發學生思考:(1)照片中你看到哪些人的身影?(2)他們分別承擔了怎樣的責任?因為我校學生廣泛參與了文明創建活動,甚至還有的學生參加了志愿者,來自于學生生活的事例增強了真實感和親切感,讓學生有話說,有感而發,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得出責任的特點:責任無時不在,角色不同,責任不同。隨后教師播放了一段視頻:“大湖鴻雁”――黨的十代表、我縣老子山鎮郵政支局副局長唐真亞堅守投遞崗位,服務湖區百姓的事跡。教師設置問題:唐真亞承擔了哪些責任?(作為郵遞員、公民、丈夫、十代表)由此得出“一個人所擔負的責任往往是多重的”這一責任的特點。選取的這兩則材料因有效地鏈接了生活,鏈接了社會,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震撼力,比起空洞的講解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課堂不斷生成智慧,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現實生活或親身體驗的歷程中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了真正的落實。

二、挖掘生活“寶藏”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若能激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們發展。因此,在開發鄉土資源時,教師應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努力從整體來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置換”的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接觸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機會。

在教學“共享經濟繁榮成果”(蘇人版九年級第10課第三框)時,筆者精心選取了近年來我縣在解決民生問題方面的具體舉措,用PPT的形式展示了縣委縣政府在幸福民生方面的用心設計:近三年,洪澤縣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通過年均超15億元的投入著力建設幸福洪澤,先后投資6億元易地新建江蘇省洪澤中學和縣體育場;投資5億元建成12層的縣人民醫院病房樓、12層的中醫院新大樓和16層的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安排專項資金2800多萬元用于醫改;投資6000萬元改造世紀公園;投資10億元打造洪澤湖水釜城和漁人灣等風景區建設;投資1億元新建夕陽紅大院,讓老同志優先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大手筆投入民生事業發展見成效:優質均衡教育成為全省典型、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大幅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步伐加快,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升。PPT以生動的畫面、翔實的數據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從而鏈接融通起教材中深刻的理論內涵,完成知識建構,深化對教學主題的認識,不斷激發學生深層情智感受,真情感懷愛黨之意。

三、采擷自然“風光”

課堂教學內容不是對教材原封不動的照搬,它要求教師對和教材內容相關的其他材料與資料作一定的補充,通過對課本知識整理與歸納,把握其主要內容與重點內容,用最新最典型的相關資料給予補充。大自然蘊藏著鮮活的課程資源,把廣闊的自由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與自然的擁抱中,既領略到湖光山色,享受自然之美,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堅定的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

教學《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蘇人版八年級下冊第18課第一框)時,對于很多沒有走出洪澤小城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照本宣科,教學必定不會有什么大的實效。于是筆者結合教材中的“對話”欄目,借助洪澤本土的“美景”,采用“宣揚鄉土,擱置文本”的教學策略。之前,利用學校每年在八年級開展的“走進美麗自然,了解大湖文化”環洪澤湖文化考察實踐活動,讓學生沿湖尋訪古跡,游賞大湖如畫的自然風光,充分享受回歸大自然的情趣。課堂上,筆者出示了一幅幅周橋越堤遺址、鎮水鐵牛、乾隆御碑、三國時大將鄧艾飲馬池遺址、九龍灣、信壩遺址等沿線眾多的名勝古跡照片,這些優美的圖片使學生明白,雖然自己的家鄉地處蘇北,沒有大城市的繁華,但這些景點不但是人們平時休閑的好去處,也給家鄉帶來了“水鄉澤國”、“人間仙境”的美譽,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這樣對教材進行適當置換,雖改變了教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但教學要求是一致的,從而更有效地實現了教材中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這一過程既體現了教材的普遍性,又體現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讓課程更加生動有趣,為學生了解家鄉、走進社會奠定基礎。

四、張揚物產“魅力”

思想品德課教材所遵循的是學生生活的邏輯,關注的是廣大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這就決定了廣闊的鄉土資源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最豐富的資源。利用學生比較熟悉、近在身邊的鄉土物產,不僅可以豐富教材的內容,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各樣的鄉土資源,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洪澤湖位于淮河下游,是我國地理意義上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是我國淮河流域集防洪、灌溉、航運、養殖、供水、發電、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平原巨型水庫。洪澤湖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水資源充沛,歷史悠久,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譽。對于長期在湖邊生活的學生來說,這些是再熟悉不過的鄉情鄉景鄉史。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嘗試打破教學局限,適時把相應的鄉土教學資源納入自己的教學中去,引導學生調整和轉換學習視角,從而延伸了課堂的深度和廣度,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多一點情趣 多一點高雅》(蘇人版八年級下冊第13課)時,通過前期的教學鋪墊,讓學生明白了高雅情趣,包括讀書、看報、繪畫、唱歌、集郵、下棋、旅游、打球等。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讓學生依據家鄉的鄉土資源,結合自身特長,開展課堂才藝比拼活動,展示自己的高雅情趣。有同學繪制美圖“蟹蝦圖”,有同學高歌《美麗的洪澤湖》,有同學品朱壩小魚鍋貼、淮安茶馓,有同學秀洪澤漁家絕活(竹編魚簍、繩編魚網),有同學用多媒體展示了精心收集的洪澤特產的圖片……。在這畫、歌、品、秀、展的過程中,學生油然而生愛家鄉、愛洪澤、愛淮安的情懷。

總之,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活動性、生活性很強的綜合課程,它決定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空間不能只限于狹窄的課堂上,學生不能只接受教材所設計的內容,更不能與學生親身體驗的生活見聞,親自觀察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割斷聯系。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抓住學生可以摸得著、看得見的“關注點”,尋找課程的“生長點”,讓每一位學生在濃濃的鄉土氣息中學習教材知識,探究社會現實,養成道德品質,提高道德素養。因此,我們要以敏銳的意識用心去尋找,使思想品德課程資源豐富多彩,引領學生開展自我反思、自我建構,使思想品德課教學取得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第6篇

摘要: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充分認識教育價值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專業水平,增強專業技能,拓展專業知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筆者在農村從事英語教育工作十幾年,深深感受到農村英語教師的成長是艱難的,但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堅實的平臺。本文從熱愛、遵規、解惑、互助、讀書、反思等六個方面論述了農村英語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課程;農村英語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充分認識教育價值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專業水平,增強專業技能,拓展專業知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筆者在農村從事英語教育工作十幾年,深深感受到農村英語教師的成長是艱難的,但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堅實的平臺。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我們就可以實現從“普通教師”到“教學研究者”的轉變,從而走向優秀人民教師之路。那么在新課程下,農村英語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哪些途徑呢?下面從六大方面簡要談談。

一、從熱愛農村教育開始

陶行知先生說:“鄉村學校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教師應當做改造鄉村的靈魂” 。先生那“愛滿天下”的職業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新課程實施以來,農村的英語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與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的無私奉獻是分不開的。但和城市的英語教育相比,農村的英語教育還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有更多的英語教師安心和扎根與于農村教育。只有扎根于農村教育,才能想辦法克服困難、才能思變、謀發展,才能主動地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要把對孩子的關愛帶入課堂。比如:農村孩子比較羞澀,在課堂上不敢大膽表現自己,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的鼓勵和幫助。我經常會對他們說:Don’t be shy! Please have a try! Believing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 有時還會寫一些英語的名人名言在班級的宣傳欄上來激勵學生。有時遇到較為寒冷的天氣,我就會提醒學生說:What a cold day! You need to wear more clothes! 聽到有同學在咳嗽,我們可以關切地說:What a terrible cough! You’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農村的孩子雖然不如城市的孩子那么自然、大方,但他們純樸、善良,他們也同樣渴望有展現自己才華的舞臺。只要我們真誠地關愛自己的學生,學生就會喜歡我們,喜歡我們的課堂,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我們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最基本的條件。教師的關愛促使學生更加熱愛學習,而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又進一步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在這種課堂氛圍下,智慧的火花不斷的碰撞,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也不斷提升。用心去關愛自己的學生吧!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是在創造奇跡,創造新的人。”

二、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開始

語言學習的規律是先“語”后“文”。任何一種語言都分為“語”和“文”兩部分。“語”的表現是聽說,“文”的表現是讀寫。先“語”后“文”的規律在英語教學中就是“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規律。遵循了這一規律,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遵循了這一規律,大綱中只要求會聽、會說的單詞,我們就不要強求學生會寫,否則會造成學生一看到英語單詞就怕的怪現象;遵循了這一規律,我們就不要一進教室就大講語法,而是要通過呈現、操練、鞏固、歸納、總結的方式讓學生去實踐和感悟語言。盡量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也是符合這一規律的。它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才更樂意用英語進行交流。即使在農村中學,只要我們從起始階段就開始用最基本、最簡易的英語組織教學,到初中畢業的時候,我們就能基本實現全英教學的夢想。如果學生一時不能理解,我們可以加上肢體語言和實物輔助,比如在叫學生“Close your book,please!”時,教師可以示意合上課本的動作;說“You please!”時,教師右手手心向上,做請的動作,學生可以感覺自己倍受重視;說“ Hands up! Please.”時,教師自己做舉手的動作;在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可以說:“ Who will have a try?”“Please try your best!”等等。在教授新的知識時,也是可以用英語教學的。我在教bottom 和 top這兩個單詞的時候,我帶了一個杯子到教室,指著底部說:“This is the bottom.”指著頂部說:“And this is the top.”學生馬上就明白了意思。實踐證明,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英語的機會,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課堂環節也會更加緊湊。教師說“英語”的基本功和組織課堂、駕馭課堂的能力均能不斷提高,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

三、從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開始

有的學生學不好英語,并不是不想學好,而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而這些困難又得不到及時的解決。作為一名優秀的農村英語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實際困難,從而靈活處理教材,變難為易,盡自己所能幫助農村的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比如:在學習26個字母時,學生明明已經倒背如流,而且還會默寫了,可還是出現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錯誤。在 spell 單詞的時候,他們卻把“a”讀做“啊”,把i讀作“衣”,把“b”讀作“波”。針對這一情況,我要求每個學生做好字母卡片,用“pair work”的形式相互抽查;課堂上還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來激勵學生――就是使用英語單詞卡片或把單詞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小組的成員按順序讀出每個字母,這樣堅持一個星期,這個難題就能解決了。另外,一些學生之所以記不住單詞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利用讀音規則來記單詞。因此,大概在初一年新生入學一個月后,我就開始系統地教學生國際音標(盡量不要太早,不然會和字母混在一起),并引導學生利用讀音規則來記單詞,如在教good 時,我們把它分為g-oo-d,g發[g],oo發[u],d發[d],又如teacher,我們把它分為t-ea-ch- er,t發[t],ea發[i:],ch發[ t∫],er讀作[ə],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學生領會到單詞的拼寫和其讀音之間是有規則可循的,慢慢地利用讀音規則來記單詞,這就大大地把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學生學得輕松了,老師也教得輕松了。在教完48個國際音標之后,我叫學生試著拼讀那些沒有教過的單詞,同學們一個個躍躍欲試,情緒非常高漲。他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回到家高興地對自己的父母親說:我已經學會自己拼讀單詞了,也能容易地記住單詞了!這樣,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走好了入門第一關,為今后學習英語打下了良好基礎。

四、從參加同伴互助開始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指出:“由于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宗旨,給予了教師創造的空間,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廣泛的合作和溝通能力?!苯虒W之余,教師之間可以把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相互切磋,探討解決的辦法。同科教師之間可以通過資源共享、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課后評價、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等同伴互助的辦法來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同伴的一條發自內心的建議,會讓我們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比如我在復習仁愛版八年級上Unit2 Topic 1 You’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時,我采用的復習方式是利用圖片操練:

A: What’swrong/the matter/the trouble with him/her?

B: He/she has a bad cold.

A: What should he do?

B: He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He sh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

課堂氣氛很熱烈,同學們針對每一種疾病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自己也認為課上得很成功。在評課的時候,有位同事提到:如果是我上這節課的話,我會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來表演,一問一答,變師生互動為更高層次的生生互動。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同伴的建議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在后來的教學中,我都盡量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為有效的生生互動創造條件。

作為一名正在成長的英語教師,除了要鉆研本學科的知識,也要不斷的學習其他基礎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不同學科的教師之間也要相互學習和交流。比如我在設計仁愛版八年級下Unit8 Topic1 What a nice coat!Section C時,就碰到這樣一個問題:“In winter,Canadian people usually wear coats,gloves,boots and hats.It is nearly the same in northern China.”為什么在冬天,加拿大人和我們中國北方的穿著是一樣的呢?就這個問題我請教了地理老師,從他那里得到滿意的答案。

五、從閱讀名家著作和名師案例開始

為了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很多學校都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際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選送骨干教師外出培訓,同時邀請教研所、進修學校、普教室等相關的教研人員,教研機構及科研開發中心的專家來校進行講座,讓教師與專家進行直接面對面的對話,盡量讓教師得到專家有效的專業引領。這些機會當然是非常珍貴的,也是教師專業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好好珍惜。但由于農村學校地處偏僻,交通較為不便,再加上資金有限,這樣的機會并不是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名家著作、參考名師案例、訂閱優秀期刊、參加網上平臺交流等途徑來實現與專家的理論間接對話。

1.閱讀名家著作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被一些問題所困擾,而陷入苦惱彷徨之中,這時如果我們讀一些教育名家的著作,很多問題都能得到解決。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會帶領我們走進一座教育知識的寶庫,把我們帶進一個全新的教育科研領域;讀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會讓我們領略到先生那種“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的高尚情操,也更能堅定我們扎根于農村教育的信念。讀名家著作就像和名家談心一樣,他們能撼動我們的心靈,激動我們的思考,解決困擾我們的問題,并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正如凱勒所說的:“一本好書就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杜威、布魯姆、馬卡連柯、贊可夫等教育大師的著作都應該成為我們教師的必讀課本。對于農村的教師來說,這些大師的著作可能并不容易買到,我們可以通過網上閱讀,這樣既方便,又經濟。

2.參考名師案例,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在網上,我們可以參考名師案例、下載優質課件、觀看優質課視頻等。這些來自一線名師的教學案例和優質課視頻,往往都是這些名師多年來實踐教學經驗、理論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可以通過參考、借鑒和學習來解決我們教學上的一些疑難。如在閱讀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通過上下文來猜測生詞詞義,可我發現學生雖然能猜測出生詞的意思,卻不容易記住該單詞,下一次遇到同一單詞的時候,還是覺得很陌生。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在網上觀看了一節任青老師的優質課視頻( blog.省略),她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快速閱讀(skim)課文,劃出(underline)文中的生詞,然后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新單詞和相應的圖片解釋,如單詞medicine呈現的是一些藥物的圖片,單詞hurt呈現的是一個小女孩手臂受傷的圖片,單詞chest呈現的是一個小男孩健美的胸部(呈現時順序打亂),再叫學生把單詞和圖片進行連線。我當時覺得這個方法很不錯,而且還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就嘗試著在自己的教學中使用。果然,學生對這種圖文并茂的單詞呈現形式很感興趣,很快地能理解和掌握新單詞,并且很長時間都還能記住。

實踐證明,閱讀名家著作、參考名師案例對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訂閱優秀期刊、參加網上平臺交流對教師也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網絡教育平臺的搭建它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一個與教育專家、教研員、學科名師零距離接觸的機會,構建了一個平等研討、協商互助的學習氛圍。

六、從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開始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F代著名教授葉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并不一定會成為名師;但寫三年的反思可能會成為名師?!笨梢姺此紝處煹膶I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后想想,想后寫寫,認真思考教學的得與失,如我這節課有哪些成功之處,我是怎樣做到的?我這節課有哪些“遺憾”?我該怎樣改進?寫課后反思的時候,不一定每一次都面面俱到,可以就困擾自己的問題著重寫。如教學仁愛版八年級下Unit7Topic2 Cooking is fun Section B時,有一個教學目標是學習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在學習了課本的例子之后,我要求學生模仿例子,結合同學的優點進行造句。學生有點不敢說,于是,我先做了個示范:S1 sings well/S2 sings better/S3 sings (the ) best in our class.同學們一下子就熱鬧起來,有用speak English loudly 造句的,也有用do one’s homework carefully 造句的,還有用get to school early 造句的。為了使有運動特長的后進生也能受到關注,我提示了一下:Who runs quickly? 馬上就有同學回答:S1 runs quickly .接著就有同學說:S2 runs more quickly.然后大家就一起說:S3 runs the most quickly.這一節課,我們上得很開心,同學們在這種歡樂的氛圍中掌握了副詞的比較等級。在課后的反思中我這樣寫到:這節課之所以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是因為同學們積極參與;他們之所以積極參與,是因為我選擇的話題接近他們的生活,還能展示他們的特長,他們快樂,他們幸福。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盡量挖掘這樣的題材。

著名教授韓剛老師說:“教師不是職業,是事業;教師不是工人,是農民。”這是對教師工作多么深邃的理解。是??!教師的使命決定了教師專業成長是一項重要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新課程下,農村英語教師專業成長途徑是多方面的。只要我們更新觀念,博覽群書,變“要我成長”為“我要成長”,同時積極探索,敢于創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我們就一定可以具備“厚積薄發”的素養,可以走專業成長之路,從而向我們心中的理想――名師邁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新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第7篇

一、學習新課程標準,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進行目標的細化,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角度進行落實。即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或了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觀念及愛國情感。

教學中,要視學生為知識的創造者,而不僅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培養。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學才變得有意義和有希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班級之間有差別,學生個體也有差異,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分層教學,以先帶后,承包互幫,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遵循進步就是優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二、結合學生實際,加強學生的地理基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這批學生在初一沒有學好地理,地理基礎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識也不具備,更不用說養成地理思維和方法,在觀念上他們把地理當作副科、次科,對地理學習不重視。對初二的學生來說,由于地理是綜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數不多,學生也輕視地理學習。我們的學生在初一階段成績也很差,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缺乏自信。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認真,練習作業應付了事。針對這些情況,我在課堂上時刻通過激趣是學生保持注意,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多從初中生活,地理學習等方面給以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滲透先進的學習觀念,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自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強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抓緊、抓好課堂教學環節,搞好常規教學,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強調對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說“理”,難度較大。因此,我在備課前,認真研究教學標準,綜合各種版本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增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平時多收集一些相關的時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號成功返回,臺風事件等,結合本地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建議成就,注重生活與所學知識內容的聯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為知識興趣的切入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好完整而詳細的教案。

在備好課的基礎上,講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學成績的關鍵。在課堂上準確無誤的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經常啟發學生思維,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分析問題深入淺出,列舉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剖析難點,創設寬松的課堂氣氛,師生互動,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掛圖,圖片,標本,有時借助多媒體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如:地形剖面圖、鋒面雨的形成等。讓學生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課堂效率有較大提高。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有關章節內容,對全體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如大氣污染,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破壞等。

我在教學中嘗試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圖,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辯證的思維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

四、學科教學的反思與展望

1、綜合學習各種教育教學理論,重點學習分層教學,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和理論的探索。

第8篇

關鍵詞: 新課標 地理集體備課 合作探究

新課標在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合作式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揮“集團效應”。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對于發揮教師團體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在地理學科的集體備課中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為此我進行了一些思考,現總結如下。

一、明確集體備課的重心

集體備課的重心不應該是簡單追求完成教學預案,而應是研究教材、學生、教學過程等。集體備課應當全員參與,共同研討,發揮每位教師的聰明才智,共同研討教材、學生、教法,挖掘課程資源,教師們相互啟發,使教學預案更具針對性、實效性。

二、規范集體備課的程序

通過實踐,我認為集體備課要將研討與反思結合起來,突出集體備課的交流與反思。集體備課的程序應當是:個人鉆研—集體交流—反復修改—集體反思。具體論述如下:

1.個人鉆研,形成初案。

集體備課是在教師個人鉆研獨立備課的基礎上進行的交流和研討,因此,教師個人首先要思考并形成較高質量的初案,這樣才能保證交流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集體備課的效果。比如我在進行集體備課前,就會先對本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梳理研究,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然后設計教學預案時,我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知識儲備等方面,對教材中的重難點進行設計,采用靈活有效的方法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易于接受。

2.集體交流,形成預案。

集體交流是集體備課的核心。集體備課要集中所有參與教師的教學智慧,集中個人鉆研的成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首先,主講教師闡述備課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重難點、設計思路、設計意圖、個人困惑等。其次,備課組長組織大家對主講教師的備課內容進行討論,討論時應緊扣教學的需要,抓住關鍵問題或疑難問題進行集體攻關,依托群體智慧清淤除障,釋疑解惑。在討論中,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認識風格的教師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共同提高。集體交流后,主講教師汲取集體交流的精華,對自己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進行重新打造,形成預案,發給每位教師。比如本學期第一次備課中,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的備課。在集體備課前,每個教師都準備自己的初案。在交流時主要焦點在重難點——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異上。老教師的方法是,整理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運用比較法,列表對比北方和南方的地理差異。青年教師的方法是首先利用PPT展示兩地區的差異,讓學生自己總結。然后由教師整理。交流認為,老教師的方法,清晰明了,青年教師的方法,直觀;各有優缺點。最后討論的中心是如何實現分層教學。畢竟,學生的接受能力不盡相同。結果是,對于接受慢的學生,需要在課后布置練習題,通過練習加深記憶,通過研討完成教案。在第二周的備課組活動中,整理教學反思。對學生一直搞不清秦嶺—淮河與800mm等降水量線吻合等知識點,由一個教師整理精案。

3.反復修改,形成個案。

每個教師都具有自己的個性,任何一份教學設計都必須由自己進行梳理修改,只有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才能輕松駕馭課堂。每一位教師根據自己和本班學生特點對“預案”進行調整,盡可能形成個性化、特色化的“個案”。

4.集體反思,形成精案。

個案中預設的教學環節,確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思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閃光,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每個班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在實施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同時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方式和時間做出相應的改變,靈活地采用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教師個人教學后要進行教學反思,記錄并形成教后記,為集體反思提供素材。

三、完善集體備課制度

我認為集體備課能否真正有效地實施,主要取決于備課組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取決于學校對備課組的管理。我校在集體備課制度上還是比較完善的。每周都有備課組活動,定時定點。相關領導也經常參與備課?,F在學校還要求一些備課組活動放在錄播教室,讓更多的教師可以監督并學習。

1.有效的過程監控。

①時間落實。實行每周“集體備課日”。每周集體備課考勤,確保人員到位。②落實集體備課。集體備課不僅對教材有系統解讀,對學法更要花工夫。③落實個體備課。要求廣大教師結合本班實際,寫出具有特色的教學流程,在集體備課后的空白頁內寫出該課時的教學過程。④備課要求的落實。備課以單元組為單位進行備課,先是單元集體備課,后分課時備課。單元集體備課中的空白頁,制定本單元的達標目標;課時備課中的空白頁寫教學過程,注重教學資料的積累與運用,可將報刊、雜志中的同題教案進行粘貼,借鑒使用。單元教學結束后,將單元教學總結或個例反思寫好后貼在備課中。⑤備課評價的落實。集體備課重點查看集體研討中對教材內容的深挖細嚼,學習方法的制定和學習目標的確定,查看教師相關教學資料的積累與單元教學反思,同時查看教師在教材、教案中的圈點批注,突出實用性和有效性。

2.合理的考評制度。

合理的考評制度是集體備課形成良性循環的重要保障。我認為考評集體備課的質量應該進行備課組成員“捆綁”考核,從學科總體成績、優秀率、合格率等方面進行考評。

蕭伯納說:“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流后每個人都擁有兩種思想。”加強集體備課,可讓每個參與者收獲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第9篇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根據上級部門2016年工作思路,奮力構建xx教育科學發展升級版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規范辦學行為,強化優質服務意識,細化學校內部管理,確保校園安全穩定,積極營造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不斷提升辦學層次和教學質量,不斷增強學??沙掷m發展能力,促進教育全面、協調、持續、健康發展。

二、任務目標

1.科學規劃教師布局,扎實提升中考質量,大力整合教育資源。

2.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服務競爭意識,提升教師思想業務能力。

3.進一步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狠抓教學教研及教師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注重管理,扎實推進素質教育,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全面發展。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安全系列教育,確保學校安全穩定,創建和諧教育大局。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注重學習培訓,提升隊伍素質。

1.實加強師德建設。堅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教,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大力提倡嚴謹治學、敬業愛生、樂于奉獻的精神,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要求全體教師要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并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合作、提升創新能力,通過開展學生評教、學生評選我最喜愛的教師等活動,樹立優秀教師典型,明確教師努力方向,以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發展。

本學期繼續加強六個保持教育(保持一條清晰的工作思路:在加大學校投入上下大氣力;保持一條堅定的主線:育人質量再提升;保持一種昂揚的工作激情:堅定信心,不怕困難,完善機制,走向成功;保持一種寬松和諧共進的人文環境:和諧、寬容、信賴、大度,敢說話,敢負責,敢工作;保持一種精細推進的意識自覺:精力集中,調整思路,增強執行;保持一種強烈的機遇意識:擔當責任,全力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好)思考我要干嗎?要嗎?各部門認真組織兩大主題活動:在行政管理人員中開展《我為教師發展做什么》的主題活動,在教師中開展《我為學生成長怎么做》的主題活動,并針對兩方面活動召開管理經驗交流會,并將優秀事跡結集出版。

2.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努力構建學習型組織,不斷提升思想政治與業務素質。本學期起要求每位教師讀一本教育專著,對教師的日常教學反思開展一次評比、表彰并結集出版。抓好5支隊伍:行政、班主任、青年教師、信息技術團隊、學科帶頭人骨干隊伍。牢固樹立團隊共贏的思想。

3.積極開展教師業務培訓工作。鼓勵和支持廣大青年教師不斷提高學歷層次;圍繞實施素質教育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教師業務培訓,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理論輔導與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請進來與走出去結合,促進和帶動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本學期邀請至少兩位教育教學專家來校講學,組織兩次教改大舞臺活動,利用暑期和假日,除積極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外,還將把教師送出去進行集中培訓,在教師中真正樹立起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訓的意識,整體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4.實施名師工程。激發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發掘教師的發展潛能。學校將組織班級一日開放活動,對外全面展示我校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自我發展;完善各級骨干教師評選制度和程序,培養一批骨干教師隊伍;制定教師專業成長規劃,讓有志于教學研究、教學效果顯著的教師脫穎而出;組織開展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教學論文評選等活動,為教師搭臺子、加梯子、引路子、壓擔子,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加強新一屆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完善考核機制。

(二)抓好常規管理,規范辦學行為。

要堅持向管理要質量思想,切實加強學校常規管理,不斷規范辦學行為,提升學校內涵。

1.規范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學校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各項常規管理制度,力求使學校管理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尤其要逐步完善學??冃Э己酥贫?,不斷創新績效考核機制,發揮績效考核的導向作用,通過績效考核促進教師間的良性競爭,引導干部隊伍、教師隊伍、班主任隊伍的健康發展,為德、才、能兼備的教師提供進一步發展平臺。

2.規范人事管理。學校根據上級部門的指導文件,進一步完善學校人事工作的管理制度,規范崗位設置、職稱評聘、崗位聘任等與教師切身相關的工作。進一步做好教師流動的解釋、溝通、考核工作,保障交流流動的正常有序。科學準確地上報各級各類統計數據,不出差錯,為上級部門的調研提供可靠的依據。

3.規范小升初招生行為。根據上級文件精神,認真落實區域內就近入學政策。做好小升初的招生宣傳,減少優秀生源的流失。嚴把外來學生接受政策,嚴禁違規招生行為的發展。

4.規范課程管理。嚴格按照省教育廳《教學管理規范》要求制定學校的課程表、作息時間表、課間活動安排表,并上墻、上網,接受社會監督;開齊、開足、上好新課程要求的課程,不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不隨意調整課程難度和教學進度;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確保學生每天在校時間不超過7小時,不占用節假日集體上課、補課,嚴禁教師從事有償家教以及營銷教輔用書;認真上好兩課兩操,積極著手組織學生開展陽光體育藝術活動。

6.規范校務公開制度。設立校長接待日,建立校長信箱,中心學校公開校長及學校郵箱,在校園網站上設立留言欄目;發揮工會民主監督職能,開好教代會;利用好中心學校教師博客群組交流空間,給教師搭建參議學校大事的平臺;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組織協調作用,組織開學生好家長會,認真聽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7.規范后勤服務工作。加強校產的使用、維護工作,確保學校教師多媒體設備、專用教室和各類設備正常使用;加強循環教科書、教師用書及教本的收集整理入庫工作;規范臨時聘用人員的用工制度;加強學校食品衛生工作的管理和培訓,加大學生食堂就餐管理力度,嚴防食物中毒,切實做好傳染病的防控工作,保證學生有良好的生活環境。

(三)推進素質教育,提升辦學內涵。

1.以德育為載體,營造育人文化。

(1)加強主題班會集體研討制度,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制定學期系列主題班會,利用每周年級部班主任例會時間,組織班主任進行班會課的集體備課,充分發揮主題班會對學生教育引領的主陣地作用。強化主題班會公開課制度,每學期,每位班主任必須開設一節主題班會公開課,并且組織本年級的班主任進行評課。嘗試進行體驗式德育班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悟、領會做人的道理。

(2)精心組織開展各項主題活動。我們將繼續以孝動心弦,愛滿天下為主題和特色積極開展孝育教育。積極編纂并完善以孝為主題的校本教材。充分利用這本教材引導學生愛父母、愛師長、愛同學,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教育學生懂得感恩,與同學、師長、家人和睦相處,和諧共進。

音體美興趣小組正常開展活動。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組織學生讀好每周一個勵志故事,舉辦一次藝術節,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利用機器人比賽金鑰匙競賽、科技創新大賽等科技活動,開展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小制作、小發明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精神,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校將充分利用社會力量作為我校德育教育基地,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勞動實踐教育。這些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切實加強學生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班主任積極開設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課。班主任在平時工作中把德育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學校將開放心理咨詢室,向學生公布開放時間,由俞巧玲老師負責建設好心理咨詢室,并充分發揮其作用與功能。

(4)有效開展法制安全教育。班主任每天放學都要關照學生路上注意安全。各項安全教育常掛嘴邊。定時帶領學生學習《學生安全教育手冊》,并在學校組織大型活動或是放假等時刻,就發放告家長書,督促家長告誡孩子要做到交通安全,飲食安全,游泳安全,防火安全,用電安全,旅游安全,學會保護自己,以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完善學生花名冊的管理,保證對學生一旦有意外情況及時告知家長。嚴格學生的請假外出審批制度。班主任發現有學生未及時到學校上課并且沒有請假應及時和家長聯系,以防有意外發生。

班級有偶發事件發生,班主任應及時向分管行政匯報,并認真把事件情況及處理意見填寫在偶發事件登記手冊上,以備查詢。

每學期都會進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并且都會請法制副校長給我們學生做專題法制報告,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5)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的三結合教育

定期舉辦學生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讓教師了解學生在家情況,增進了解,并肩作戰,切實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充分發揮社會的德育作用;依托社會力量,與街道關工委、退教協聯系,充分發動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作用,齊抓共管,切實做好控流和防差工作,建立良好的德育環境。

2.以教學為抓手,提升辦學質量。

(1)加強教學常規工作的督查,促使教學管理規范化。

各備課組必須結合我校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依據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每周安排兩節課進行備課組內研討、復備定稿。備課注意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培養,流程要突出學生的互助學習、自主展示,教師的點評、點撥。同時規范學生的作業和練習。集體備課做到五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計劃和定主講人,做好集體備課活動記錄和集體教案的編寫。教務處安排專人對集體備課進行檢查督促。

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足開齊規定課程,根據實際增補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深入實施《秣陵初級中學聽課制度》,行政領導每周聽課2節,教研組長、教師每周聽課1節。每個教研組每學期安排本組成員開公開課一次,每個備課組安排本組成員每月開組內公開課一次。所有教師一學期至少開一次組內公開課。積極評課議課,每次教研組活動,成員應積極發言。每位教師在聽課后都應作出評價,至少談一點優點,一點不足。每期組織一次教師的相互評課活動。

加大教學五認真的檢查力度。每期對教師教學五認真的定時檢查和不定期抽查,每次檢查、抽查,認真做好記錄。對教師上課采取隨時推門檢查。加大對學校常態課的巡查和管理,學校分校長室、部門行政和年級部三個層次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巡查管理,對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明確指出,幫助教師改正教學不良行為,提高課堂效益。

(2)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做好月調研和單元調研:要研究新課程實施下各學科考試重點和方向的變化,加強單元復習與考試,認真細致地組織好各年級的質量檢測。各年級組、教務處要適時做好七年級、八年級的月調研考試,做好八年級地理、生物備考工作;九年級的4月、5月的模擬考試、英語口語考試及5月份的理、化、生、實驗加試和體育加試工作,考試結束,各學科教師要搞好試卷分析和講評;教導處組織各年級組、教研組分層次開好質量分析會、家長會。

做好各年級期中、期末及段考教學質量分析,認真研究教與學的情況,做出正確的客觀評價,開展學生問卷調查,分析教學情況,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將質量分析落到實處。加強隨機視導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年級、薄弱學科的視導,認真做好分析。

(3)調動教研組、年級部的作用,積極開展教研、科研工作,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要充分發揮學科教研組的作用,教研組長是該學科的帶頭人,要對本學科的教學質量負責。各教研組要以務實教研為宗旨,帶領教師加強業務學習,轉變教育觀念,加強信息交流,積極實施新課標。教研活動以教材、考綱、教法和學法為重點,積極鼓勵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各教研組推出特色課,安排一項特色教研活動。教研組要有活動記錄,期末要有教研總結。教師本學期需完成4篇300字左右的聽課、評課反思。每個教研組每學年開展一個符合本學科特點的專題研究,以研促教,激勵各教研組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形成各自的教研特色和教研文化。

第10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初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實施以前人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然后根據講課的重點,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后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后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海洋里盡情地暢游。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復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后,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隊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個人物是愛國的,學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如何在課堂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盡快得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一、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一課時,讓學生對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后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歷史知識缺乏了解,隨后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二、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三、通過請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銅市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后,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四、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來進行教學反思

第11篇

河北省尚義縣小蒜溝中學 尚義 076750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初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調動他們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未實施以前,教師為了應試而教學,因此上課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只是根據講課的重點,一味地死記硬背,這使得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F在新課程實施以后,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后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的海洋里盡情地暢游,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看到的現象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復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后,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個人物是愛國的,學生聽得茫茫然,似懂非懂,顯然,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得還不夠。如何在課堂上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盡快地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通過學生進行反思。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一課時,讓學生對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后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歷史知識缺乏了解,隨后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2.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課堂的準備不夠充分,也就不得不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3.通過請同事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做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么不足,但如果請同事或教學專家來聽課并給予評價和指點,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4.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案例來進行教學反思。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閱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從中吸取營養并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進行對比,不斷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斷提高。

在十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從未間斷過寫教學反思,我的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成為了他們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第12篇

人類學家泰勒曾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而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所特有的文化現象。因此,要學好一種語言,對該語言的相關知識的了解是至關重要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變化,并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和的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文化,(梁妍,2009)他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域文化的范圍,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同時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不然很多中國人會不自覺地套用中國的文化觀念,運用中國人的交際模式,于是常常陷入尷尬的境地。

“跨文化交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鮑明捷,2002)。由此可見,,在交流中語言環境不同的人如果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所以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斑@樣既能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英語教學理論水平、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又能通過參與、實踐、討論、探究、反思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王薔,2008)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如果忽視文化差異地傳授知識,會導致學生在交際中走入迷茫從而沒有實現自己的交流目的。英國語言學家Jaw Hanlal Nehna曾說過,“If we seek to understand a people ,we have to put ourselves ,as far as we can ,in that particular 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如果我們試著去理解一個人,我們要盡可能地把我們自己置身于一個特定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社會中,正確把握文化差異尤為重要。

文化的定義及其與語言的關系

眾所周知,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而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的發展。有了語言,人類就有了文化。語言是人類區別與動物的重要標志。

2001年教育部出臺的《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把文化意識作為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恰好充分地體現了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調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倍一A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使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

三、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意識

(一)、風俗文化意識。風俗文化是指廣大民眾集體創造、擁有和傳承的文化現象,其意識就是在生活中約定俗成地被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人們對人生、人情的表現且對歷史的前進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樹立并普及教學中要逐步滲透“風俗文化意識”這個觀念,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通觀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風俗文化意識在幾個單元中都有體現。

1 七年級上冊的UNIT1“ My name is Gina.”這是外國人在自我介紹時或初次見面時常用的句型。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由此引申出英語國家的人在需要問及對方姓名會與中國人有何差異。中國人一般不會直接問:“你叫什么名字?”而是在聊了一會后要分開時才會問對方的姓名。但是,外國人認為知道了對方的姓名之后才交談時一種禮貌也便于稱呼對方。為此,他們一般常說:“May I know your name?” 或“Your name, please?”。如果按照漢語習慣用“What’s your name?” 問對方姓名,會使對方產生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2 七年級上冊的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和八年級的UNIT9 “When is he born?”這兩個單元都是涉及年齡的問題。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情況以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些問題卻比較反感,不愿意回答。因此,用英語問對“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 “What are you doing?”等一類話題會引起對方不滿。

3 七年級下冊的UNIT1“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這一單元講的時如何教學生與外國朋友進行交流。作為一個學習英語的中國人,結交一個講英語的筆友對英語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然而,要真正地與筆友很好的溝通也離不開對他們的文化的了解。在教學中,教師應教給學生以下知識: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告別、打電話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規定和習俗。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用的幾句客套話是“你到哪兒?”“你要干什么?”“你吃過飯了嗎?”,這幾句話中國文化里并無多深的含意,只不過是無關緊要的,禮節性的打招呼的一種形式。然而西方人對這幾句卻很敏感和認真,“你去哪兒?”“你要干什么?”在他們看來純屬自己的私事,別人不能隨便打聽,除非是親密的朋友。而“你吃過飯了嗎?”則使他們不知所措,對方會以為你想請他(她)吃飯。像這樣的見面問候,應視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換,改為英語慣用語“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

4 八年級下冊UNIT10 “It is a nice day, isn’t it?”在日常的談話中,外國人喜歡談論天氣等,而中國人則喜歡詢問年齡、工作、家庭等被外國人認為是隱私的話題。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正常的搭話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談天氣時, 一般情況下都是順著對方說, 很少有人在談天氣時爭得面紅耳赤, 所以談天氣是個保險的搭訕方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和以漢語為母語人都可以選擇下列的話題進行交談:嗜好、發生事件、天氣、節假日電影、書籍、娛樂活動等,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般禁忌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衰老、發胖等話題,而中國的禁忌則屬于倫理方面的:如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等。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到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同齡人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之意。這與中國的習慣完全相反。中國孩子對祖父母、學生對老師,若直接呼其名,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不成體統。首先,中國人在稱謂別人時,有時稱此人當時擔任的職務,前面加一個姓,如“黃局長”“林經理”之類。但是很少聽到講英語的人稱別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長)。其次,漢語稱謂復雜,親屬名詞十分豐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語中僅用“uncle”一個字代替。

以上四點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二級目標的“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恰當使用英語中不同的稱謂語、問候語、告別語”、“了解、區別英語中不同性別常用的名字和親昵的稱呼”“了解英語國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稱呼習俗”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 二)、具體事物的文化內涵意識。具體事物的文化內涵即是把具體事物放到具體文化環境中去理解,即把一般性融入特殊性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得出的文化含義。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應人類社會生活的工具。英漢詞匯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對應現象。把握好具體事物的文化內涵就能把握好其一一對應的關系。

通觀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現列舉能體現具體事物的文化內涵意識的幾個單元作為例子。

1 七年級下冊的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這一單元涉及了中外動物的不同內涵。英語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圖像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兇多吉少。比如,“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 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 Love me, love my dog的說法。 而在漢語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賤的追隨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勢”之說。(戍林海,2005)

這一單元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五級目標的“了解常見動植物在英語國家中的文化涵義”(《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2 七年級下冊的UNIT2“Where is the post-office?”問路的方式是學生必需掌握的一個知識點。由此引申出的文化差異是: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么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

這一單元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二級目標的“了解英語交際中常用的體態語,如手勢、表情等?!?《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三)、日常交際的文化意識。日常交際的文化意識就是在交際中能夠根據對方的文化背景設身處地自覺地適應于對方的語言習慣。作用就是:不但使學生掌握了地道的英美英語,從而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而且也激起求知欲和興趣。

通觀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現列舉能體現日常交際的文化意識的幾個單元作為例子。

1 七年級下冊的UNIT8 “I would like some noodles.”這一單元涉及中外飲食文化的差異。其實飲食文化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外國人喜歡宴請親戚朋友來增進彼此的感情。為此,了解這一差異對參加外國人聚會和拜訪外國朋友很有益。有些學生盡管掌握的詞匯量很 大,語法知識也很好,但卻缺乏在不同的場合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有時運用母語的交際習慣來套用外語以至鬧出笑話。例如:一位翻譯陪美國客人吃飯,當他們飽嘗了中國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譯用英語說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說:"您想吃點什么主食?"這位翻譯的英語從語音到語法幾乎無可挑剔,可卻令美國人迷惑不解,因為美國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 最 多的食物稱為主食,他們已經吃了許多以肉為主的菜肴,所以對這位翻譯的提問 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國人則無論吃了多少菜,卻總是把米飯、面食作為主食。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一差異,即使掌握了正確的詞匯和語法,在交際中運用也會出現差錯,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國人的飲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 理解和運用外語。

這一單元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二級目標的“了解英語國家的飲食習俗”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2 八年級上冊的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和八年級下冊UNIT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這兩個單元涉及的是邀請和拒絕、答謝、收禮的禮節風俗的差異。中國學生接受的母語大多是漢語和地方方言,思想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傳統的道德理念和品德作為人生準則。為此也引出了不少笑話。如在一個宴會上一個外國人夸一位女士:“You are very beautiful tonight!”這位女士剛好懂一點英語,就馬上回答:“Where? Where ?”(中國人在接受別人稱贊后總會說“哪里,哪里!”以表示謙虛)這位美國人當時就蒙了,稱贊人美麗還要說出哪里美嗎?其實按照說英語國家的習慣,聽到稱贊時只要用“Thank you!”就行了。在中國對道謝的答語常是“這是我應該做的”,但如直譯:“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當了,對方可能誤解,以為你是不情愿幫助他的,應回答:“my pleasure.”。再如,收到禮物,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而中國人常要先推辭一番,接受后并不當面打開。如果按漢語習慣推辭說“No need”或“We don’t need it”,那會讓對方誤認為是不喜歡所送禮物,甚至會感到尷尬。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幫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謝”的方式,在西方人們崇尚自立,會以“謝絕+解釋”作回答。如回答“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這樣的kind offer,通常用“No, thank you”或“Yes, I’d love to, but not now”之類的婉轉回答?!保ê闹?,1999)

這一單元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五級目標的“了解英語國家人們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贊揚、請求等意義”、“對別人的贊揚、請求等做出恰當的反應”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四)、中外人們的思想差異的文化意識。中外人們的思想差異的文化意識就是指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時刻要注意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價值觀、思維模式的差異的文化意識。西方人們的人文主義思想為基礎,強調個性自由和解放。英美人們在說話時處處流露出強烈的自我意識。而中國人卻時刻以中庸思想為主導,講究圓滑美、含蓄美。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梢姡型馊藗兊乃枷氩町惖奈幕庾R是外語教學的必需內容,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有利于文化教學目標的實現。

通觀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現列舉能體現中外人們的思想差異的文化意識的幾個單元作為例子

1 九年級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這一單元主要折射出外國人注重獨立和自我,無論是生活還是其他方面,都要求自己面對。但是中國人不同,因為中國的父母大多是把孩子看作是“小皇帝”“小公主”,盡量為孩子做好一切。這樣不僅寵壞了孩子,還扼殺了孩子的自主性。

2 九年級UNIT8 “I w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志愿者的各種組織和行為在外國已經早已約定俗成,但在中國人們還是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思想。結果,中國的各項與自愿有關的事業(慈善,公益保護環境等)還在舉步維艱中。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領域需要志愿服務精神。如“5/12”大地震、亞運會、世博會等都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為此,教師應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出發,向學生提供各種西方優秀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適應社會、世界乃至時代的變化。國家的教育應中西合璧,取長補短,洋為中用。

3 九年級UNIT13 “Rainy days make me sick!”這一單元則從不同角度反應了中西人的性格差異。中國人講究內斂,不愿隨意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來,而外國人則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看法等。這有時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誤解。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壓抑自己的感情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為此,人應該適當地發泄情感,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正是要求學生不但要學好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且要積極吸收優秀中國傳統文化。

以上三點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五級目標的“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八級目標的“了解主要英語國家與中國的生活方式的異同”和“通過中外文化的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作用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教師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英語學了十幾年,結果是通常能熟背語法規則,能考出高分,但在語言交際時卻顯得力不從心,經常產生語用失誤、交際失敗的現象,這正是由于缺乏對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知識、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了解造成的。在小學英語的教學中,因為課文簡單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很多小學英語教師更是忽視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導致一些語言情景的不真實和虛假的語言的產生。另一個原因則是,有些老師認為文化意識的培養太深奧、太復雜,且不易操作,因而只注重語言,不重文化,甚至選擇了放棄文化意識的培養??梢?,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尚存在諸多誤區與局限,需要加以重視和改進。

五、在教學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各種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在語言教學的各個學段、各種層次、各條途徑上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的: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培養;在校本教材的使用中培養文化意識;通過英語研究性學習,感受、對比中西方文化;通過校園英語節活動,分專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新竹县| 马尔康县| 陵川县| 大化| 普陀区| 江西省| 宝鸡市| 洛川县| 隆尧县| 齐河县| 镶黄旗| 云和县| 辽宁省| 延津县| 莒南县| 阳曲县| 格尔木市| 灵丘县| 水城县| 贵溪市| 宣城市| 滦南县| 易门县| 郑州市| 榆社县| 瓮安县| 南乐县| 商南县| 漯河市| 板桥市| 庐江县| 广河县| 长泰县| 兴隆县| 德保县| 通辽市| 上杭县| 合山市| 彩票| 当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