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協同發展

經濟協同發展

時間:2023-08-02 17:16: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協同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協同發展

第1篇

關鍵詞:港口物流;腹地經濟;協同發展;灰色關聯度

中圖分類號:U69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Port logistics development needs of hinterland econom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hinterland economy will also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port logistics. At present,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the Guangxi is facing many good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rt logistics is the basi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nterland of Guangxi beibu gulf port logistic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us quo, using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odel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angxi beibu gulf port logistics and the hinterland economy, found that both have higher correlation, but also the existence of some not harmonious facto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rt logistic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port logistics; hinterland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0 引 言

隨著中國――東盟貿易區建設的不斷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等,廣西迎來多區域合作發展的大好時機。而推動港口和海運發展將成為促進多區域合作的有效手段。但是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存在著港口規模小,集疏運基礎設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偏低等問題,不能滿足腹地經濟區內相關產業發展對物流服務的需求,反過來港口物流發展不足也制約其腹地經濟的發展。然而,腹地經濟為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發展提供主要貨源,為港口物流的發展提供空間保證。同時,腹地經濟向港口物流輸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高素質人才,對港口物流的發展發揮服務支撐作用。港口物流發展需要腹地經濟的大力支持,腹地經濟進一步發展也將帶動港口物流建設。所以,研究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港口經濟腹地,是指港口的經濟服務區域,為港口提供進出港貨物的經濟范圍,其內涵是港口的吸收和輻射能力能夠達到并能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地域空間[1]。廣西北部灣港口腹地面積廣闊,按照吸引作用的大小和范圍的不同,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腹地,包括廣西的欽州、北海、防城港、南寧、玉林和崇左等,也就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所轄行政區;第二層腹地主要包括廣西的其余地市;第三層腹地是作為新戰略支點所輻射的中南西南部分地區[2]。根據數據的可得性、科學性,結合區域經濟整體性原則,將研究范圍限定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

1 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機制

1.1 港口物流發展對腹地經濟的影響。港口物流能夠直接推動腹地經濟的發展。比如港口物流服務于港航、船運等直接產業的發展,繼而帶動當地GDP、地區財政收入和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的增加,直接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

港口物流的發展能促進腹地經濟范圍內增長極的形成。它促使大量生產要素不斷地向港口以及周邊低成本地區轉移,吸引關聯產業的相對聚集,進而形成“產業集群現象”,逐漸在腹地經濟發展中發揮增長極的作用,促進增長極的形成,對區域整體繁榮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港口物流發展對腹地經濟發展的馬太效應。港口物流的發展會擴大港口的規模,提高作業效率,增加國際航線數量等,吸引周邊港口的許多貨物來此港口中轉,刺激港口物流的進一步發展,促進港口所在城市的基礎設施、港口關聯產業的發展,形成馬太效應[3],促進腹地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1.2 腹地經濟發展對港口物流的影響。腹地經濟的發展為港口產生大量貨物運輸訴求,增加港口貨物及集裝箱吞吐量。腹地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通過港口與海外市場相連接,將腹地的產品銷往國外;另一方面,腹地經濟的發展,需要從海外進口加工原材料和產成品等資源。因此,腹地經濟的發展水平、規模、結構、對外貿易情況等影響著港口的吞吐量。

腹地經濟的發展為港口物流運作提供空間保證。腹地經濟的發展和港城的建設,促進區域內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港口貨物的運輸和中轉提供了便利條件,擴大了港口的腹地空間范圍。因此,腹地經濟的發展為港口物流的發展和內陸交通運輸通道的連接提供了發展空間,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腹地經濟的發展為港口物流提供綜合配套服務。腹地經濟的發展吸引人才、企業和資金等的集聚,促進了區域內金融、運輸、信息技術等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而港口物流需要一個綜合的配套服務體系,這些行業的發展為港口物流的運作提供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2 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實證分析

2.2 灰色關聯分析的理論及建立?;疑P聯分析是根據各個因素數列曲線幾何形狀的接近程度對發展態勢進行分析,如果兩個因素變化的趨勢相似,即同步變化程度較高,二者關聯度較高;反之,則較低。灰色關聯度分析對于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適合動態歷程分析[4]?;疑P聯分析法對樣本的數據量多少、數據的分布有無規律性等一樣適用,已經在生態、農業、教育、經濟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灰色關聯分析法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在廣西的三大產業及外貿進出口總額中,港口物流與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最高,與外貿進出口總額關聯度較大,其次是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最弱,這與區域產業的結構有關系。

①廣西第二產業產值與港口物流的關聯度最高為0.8167,說明現階段影響港口物流的關鍵因素是第二產業,從第三章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二產業發展迅猛,占三大產業中的主導地位,第二產業的發展通過港口對外輸出產品及輸入原材料、半成品等各種資源,這也促進了外貿進出口額的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與港口物流的關聯度為0.7886。

②港口設施的完善、營業收入的增長刺激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乃至廣西全區第三產業的發展[5]。但是從計算結果來看,港口物流與第三產業的關聯度很低,重要原因在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金融業、現代物流業等第三產業與港口的發展不協同,這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之一。

③港口物流與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最低為0.6228。這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有關,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二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此外,港口貨源類型也由低層次的原材料轉變成了加工制品出口。

(2)固定資產投資額與港口貨物吞吐量的關聯度較低。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 907.67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廣西固定資產投資對區域的產業結構優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起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于交通運輸業的投資將會加快沿海港口與經濟腹地的通達性。據2013年廣西統計公報顯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投資額1 098.73億元,比上年增長23%。通過計算,兩者之間的的關聯度僅為0.6737。這說明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與港口的發展步伐不一致。

3 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的建議

上文對港口貨物吞吐量與腹地經濟各個主要指標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發現二者之間有著較高的關聯度,但也有一些不協調的因素制約了港口物流的發展,為了促進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的互動、協同發展,并結合本文的分析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建議:

3.1 加大港口城市的對外開放力度。港口在廣西對外經濟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起步晚,發展緩慢,因此,擴大港口腹地區域的對外開放就顯得很重要。從發展的需要看,隨著中國東盟貿易的頻繁往來,大多貨物都需要從港口城市進行進出口,因此,進一步擴大港口開放對于促進廣西北部灣港口的進一步發展,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有積極的作用。

3.2 整合廣西北部灣三大港口資源。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的成立有利于統籌規劃北部灣港口的管理。第一,按照廣西北部灣港口的整體布局,推進各港口規劃,對港口進行統一建設,避免在港口資源及設施等方面的重復投入,導致成本支出過多。第二,對港口進行統一經營,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從全局角度考慮,立足整體利益,統籌和指導各分公司開展各種港口經營活動,使其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優勢,形成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6]。

3.3 建立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加快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是港口物流向更廣大的經濟腹地延伸的關鍵。一是加快鐵路建設,盡量避免因鐵路的疏港能力不足導致貨物到港后被積壓、分流,造成廣西港口、鐵路的貨源流失的狀況。二是加速鋪設廣西高速公路,形成以北部灣港為核心,輻射周邊地區的公路運輸網絡,提高了港口的集疏運效率,為客戶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3.4 完善和建立港口的相關產業。進一步完善和建立相關產業,加快完善港口外部配套環境,提高綜合服務功能[7]。首先,可以從政府的優惠政策著手,吸引各地企業來投資建設,加快臨港產業的發展,同時,加大通訊、水電、金融、保險等服務型行業資金投入,多管齊下,加強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為港口周邊產業企業的快速良好高效的發展提供有力條件。

3.5 加強物流人才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效率的人才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推力。廣西北部灣港的優越的地理環境,其未來的快速發展需要很多專業的物流人才。廣西地區高校作為培養廣西物流人才的主要陣地,應積極建立貼近實際的教學實踐基地,將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相結合,與企業深入交流,使得人才培養更具備針對性與地區性特色,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企業也可以與高校合作,開展在職物流人才再教育,進一步深化在職人員作業技能,提高在職物流人員的素質等。

參考文獻:

[1] 郭啟松. 青島港港口物流與腹地經濟協同發展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 葉時湘. 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2014年度第三期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R]. 南寧: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2014.

[3]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 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 王景敏. 港口物流與多層次腹地經濟的關聯性研究――以廣西北部灣港為例[J]. 市場論壇,2011(12):74-76.

第2篇

[關鍵詞] 經濟區協同發展對策建議

經濟區是指一個國家按一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內在聯系、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以及生產力布局和社會分工關系而劃分出的經濟區域。由于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經濟區協同發展不力是各個經濟區普遍面臨的問題。本論文從宏觀角度分析經濟區協同發展不的表現、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對促進經濟區協同發展有所裨益。

一、經濟區協同發展不力的主要表現

1.地區本位下的市場分割

目前,市場分割的主要特征是保護和壟斷:(1)限制要素的自由流動;(2)積極爭奪企業(包括)外資進入,限制企業流出;(3)鼓勵產品流出,限制產品進入,限制競爭,特別是保護本地區的落后企業和產品,以及保護本地區的假冒偽劣產品。

2.經濟區內部之間缺乏分工與合作,產業“同構化”與低水平重復現象突出

地方政府在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形成的競爭中,利用在產業政策制定層面、招商引資、利用外資的直接干預能力謀求各自地區利益最大化,其結果是各自為戰,產業結構同構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培育和發展,并進而影響到增長極的“極化”與“擴散”效應的發揮。

3.區域合作機制欠缺,協調力度不夠

目前各經濟區基本都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協商機制,如建立區域協調組織,舉辦經濟協調會、經濟論壇,政府間簽署協議等,但這些機制大都是臨時性的,隨意性比較大,未能上升到制度層面,并且由于各地區之間是平等的行政主體,區域合作只能通過反復的磋商、相互讓步才能實現,協調成本高、周期長,很難形成長期有效的區域合作機制,區域合作基本處于務虛、無序的自然狀態。

二、經濟區協同發展不力的主要原因

1.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不整合加大了經濟區協調難度

行政區劃使經濟區的完整性和相對獨立性遭到削弱,如果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重合,經濟區的協調就是行政區內部的協調,相對容易;如果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不重合,經濟區的協調就轉變為行政區的對外協調,從而使協調難度加大。

2.經濟體制轉型促成地方政府“廠商”行為的發生

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實施財稅體制改革,財政分權制度與現行的行政區劃制度相結合,使地方政府及其所管轄地區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地方政府實際上成為地方利益集團的總代表。此時的地方政府的行為目標是財政收入最大化,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保護并發展本地區微觀主體的經濟福利。

3.壓力型政府績效評估下的政府官員的“經濟人”本性

在以崇拜經濟GDP增長的評價體系中,一些地方政府主要官員在任期內實施的某些制度創新,其目的主要是實現壟斷租金最大化(主要表現為職位的升遷、權力的穩定性、對資源的支配力及灰色收入等)。因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本性,在約束相對缺失的情況下,必然會向有利于自己或本集團利益的方向傾斜。

4.在計劃與市場二元混合時期,地方政府仍有利用行政力量支配資源的能力

中國正處于計劃與市場二元混合的時期,雖然建立市場體制、分權體制的長遠目標是明確的,但在具體的運行機制中,行政力量依然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其雖不直接介入企業的投資與運作,但可以用土地、稅收政策、環境許可等地方公共資源變相地作為投入,行政區內的公共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依托基礎和可支配的資本,由此導致了各種非規范競爭和區域整體邊際收益下降。

三、促進經濟區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

1.進行必要的行政區劃調整,使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盡量整合

通過行政區劃調整,使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盡量整合,協調由外向內,無疑能大大降低協調的難度。但是行政區劃調整牽扯面廣,需力求穩妥,切忌行政區劃調整的隨意性、盲目性。另外,經濟區協同發展不力問題,有些確實是行政區劃造成的,但有些則不然,對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行政區劃問題解決并不必然導致經濟區協同發展問題的解決。

2.改變惟GDP論的政績導向,建立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

這個科學體系應該包括兩個要素:一是如何平衡“硬指標”與“軟指標”的關系。過去對政府官員政績的評價,重經濟發展類的“硬指標”,輕社會發展類的“軟指標”,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二是如何平衡“行政區經濟”發展情況與“經濟區經濟”發展情況的關系。必須既要考核“行政區經濟”的發展情況,又要考核對“經濟區經濟”的貢獻情況,這樣才比較全面。

3.科學規劃經濟區內產業結構,突出各自特色,優勢互補

科學的區域經濟規劃應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推進區域內產業的集中度,即區域內的專業化生產,突出特色;二是推進區域內相關產業的前后一體化,在整個經濟區范圍內形成合理的產業鏈;三是經濟區內各行政單元在產業布局上要有進有退,進入在經濟區內具有較大優勢的產業,退出在經濟區內沒有優勢的產業,從而避免短期行為和重復建設。

4.切實轉變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的經濟職能,為經濟區協同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第3篇

產業結構的升級同三次產業結構之間比例密切相關,衡量產業升級的最簡單標準就是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呈現倒三角形式,即第一產業的比例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的比例上升。

從煙臺市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來看,2009年為7.7:60.2:32.1,根據西蒙?庫茲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在產業結構中的優勢地位被第二產業取代。當第一產業比重降到20% 以下時,第二產業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產業,這時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當第一產業比重降低到10% 左右時,第二產業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這時工業化進入后期階段,此后第二產業的比重轉為相對穩定或有所下降。從庫茲涅茨產業結構變動模型可以看出,煙臺的第一產業比重已經在10% 以下,從理論上說,煙臺市的第二產業比重在2007年已經達到最高水平,從2008年開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進入微調階段,第二產業的比重開始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開始上升,工業化應該逐步進入后期階段,未來幾年將進入一個工業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

事實上,對照庫茲涅茨產業結構模型,比較國內外城市的發展經歷,不難發現煙臺市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調,第二產業比重過大,而服務業明顯不足。2009年煙臺市人均GDP達到7768美元,2010年提高到9179美元,總體處在工業化中后期水平,進入“高額消費階段”,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應迅速上升,甚至超過第二產業。但是,“十一五”時期,煙臺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平均為31.5%,低于山東省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5個百分點,比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37.5個百分點。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煙臺市第三產業滯后于工業發展10年以上,適應三次產業的變化規律,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是煙臺市今后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

從煙臺市海洋產業結構看,2005―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由548.3億元增加到1100億元,年均增長19%;海洋產業增加值由293.4億元提高到564億元,年均增長17.7%;2009年海洋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4.1:35.7:40.2調整為16.7:41.9:41.4。第一產業明顯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其中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快于第二產業。結構比顯示,海洋第三產業占比優于國民經濟第三產業占比,這與煙臺市海洋運輸業與濱海旅游業貢獻率高有關。發達國家海洋經濟中,第一產業一般在8%以下,第二產業在40%-50%以上,這已成為工業化進程中的突出特點,煙臺市海洋產業結構優化任務亦很艱巨。

海洋產業結構作為國民經濟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一般產業結構演變的特征。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按照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順序,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海洋產業結構的變化也是一個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由低級化到高級化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關于產業結構發展的一般規律為推進海洋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依據。但海洋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特殊部門,特殊的資源條件和自然環境,使海洋產業發展具有許多不同于陸域產業的特點和發展變化規律。在制定海洋產業結構發展政策時,要把海洋產業放在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中來研究,以發現和掌握其變化規律。因此,在推動海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進程中應采取一些特殊政策。

一般來說,海洋產業的升級既包括已有的傳統海洋產業的升級,即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業、造船業等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也包括新興海洋產業的擴張,即海洋油氣業、海水養殖業、濱海旅游業等這些產業將在未來成為海洋產業中的主要成分

1、發展休閑漁業,優化海洋第一產業。海洋第一產業漁業猶如陸上經濟的第一產業農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要加強實施現代海洋漁業工程,提高綜合效益,鞏固海洋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在加大海洋增養殖業、現代遠洋漁業的基礎上,可加大休閑漁業發展。休閑漁業,亦稱娛樂漁業、觀光漁業和旅游漁業。休閑漁業集漁業、體閑、觀賞、娛樂和旅游為一體,既是第一產業的延伸和發展,又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是一種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把旅游觀光與現代漁業有機結合,實現一、三產業的整合與轉移,生產、生活和生態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休閑漁業既拓展了漁業空間,又開辟了漁業新領域,為困境中的漁業經濟注入了活力,因而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重視。如今在發達國家,開發體閑漁業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并為開發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在美國,以游釣業為主的休閑漁業年收入已達到300億美元。在日本,3個人中就有1個游釣愛好者。煙臺市海洋資源豐富,適宜休閑漁業的發展。發展休閑漁業應因地制宜,興辦既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又各具特色的休閑漁業項目,如沿海城鎮郊區的垂釣娛樂、環境條件優良、服務設施齊全的基地海釣,沿海漁區旅游業等,既拓展了漁業空間,又開辟了漁業新領域。

2、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轉換海洋第二產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很多新服務,尤其是信息服務,使得企業從貨物為主向服務為主轉變。增強科技研發實力,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已成為當前制造業發展的趨勢。利用信息化的技術工具貫徹先進的精益管理思想,對制造企業進行改造,形成協作高效、高技術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發展模式,成為傳統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要充分發揮駐煙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深化產學研合作,實現海洋科技資源與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的有效對接。推進海洋科研成果轉化成基地建設,建立重大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省部共建、共享機制。加快產學研合作步伐,引導海洋經濟龍頭企業深化與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的戰略合作關系,建設科企交流平臺和技術創新體系。在產業發展方面,通過科技進步,培育壯大海洋生物、海洋裝備制造、海洋能源礦產等優勢產業,帶動海洋第二產業的升級轉換。

3、發揮港口運輸優勢,打造現代港口物流業。發達的現代工業離不開現代化的物流業。煙臺市要發揮港口優勢,突出發展港口物流和保稅區物流。將港口物流與航空物流、陸運物流有機結合,構建海、陸、空立體化國際化現代化的物流網絡,充分發揮港口業對物流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依托保稅港區建設,順應國際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建設渤海灣現代保稅物流強勢區域;加快芝罘灣港區保稅物流、龍口港區配煤物流、煙臺港西港區和萊州港區液化品物流、龍口港區和蓬萊東港區木材物流等臨港專業物流中心建設,形成有影響力的港口專業物流中心。

4、整合區域濱海資源,提升濱海旅游業。煙臺市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尤其是濱海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海洋第三產業離不開濱海旅游業的發展。目前,煙臺市的旅游業開發深度不夠,旅游項目單一,與之配套的交通、住宿、餐飲、商業、金融、房地產、文化藝術等尚存在差距,旅游產業開發潛力巨大。

依據煙臺市濱海旅游資源特點,可重點建設海濱避暑休閑度假、海洋觀光、海上體育運動、游艇與郵輪、溫泉與高爾夫、葡萄酒文化、海島與海洋文化體驗、海水熱療、潛水、自駕車營地和濱海鄉村游等濱海旅游集群;加快長島以及近陸島嶼群、芝罘島、崆峒島、養馬島等旅游島嶼建設,開展海島旅游,發展海上游艇和郵輪等高端旅游項目,使海島旅游和郵輪旅游成為煙臺市濱海旅游的亮點;建設高標準度假酒店群,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溫帶濱海度假區,形成“秋冬游海南,春夏到煙臺”的溫帶濱海休閑度假載體。將濱海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清潔水源、綠化山林、凈化空氣,留住“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發展“綠色旅游”、“生態旅游”,形成上山(生態觀光游)、下海(休閑垂釣游)、進地(田園賞花采摘游)等多種旅游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旅游模式,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第4篇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有企業企業家成長與激勵約束機制創新研究”(10JJD790005)

作者簡介:程 娜(1978-),女,遼寧沈陽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理論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研究。E-mail: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以及文化的開放性發展,文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間存在著正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狀況,影響著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結構和效率效益;另一方面,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推動農村的經濟增長。從長期來看,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

關鍵詞:農村經濟;公共文化;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1)06-0083-08

一、引 言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決定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勞動、資本、土地、技術,而隨著知識經濟以及文化的開放性發展,文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文化與經濟之間的互動作用越來越突出,二者之間的多方位、多層次、多環節、多角度、多形式、多內容的多元性高度融合,并孕育出“文化經濟(Cultural Economy)”這一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1]?!拔幕洕睍r代命題的提出[2],符合的社會生產原理。他指出,人類生產勞動的社會分工造就了物質生產領域和精神生產領域的分離,于是社會生產分化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而人類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個人生命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形式和普遍形式[3],“文化經濟”就是相對于物質經濟而言的。文化創造著我們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廣闊的和深刻的內涵,人類生活的基礎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支配動物行為的本能,是動物物種的自然特性,人的行為則是靠人自己曾獲得的文化來支配[4]。馬克思認為,通過社會生產,不僅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擁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自己的發展和運用[5]。因此,當前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是人類“跳出經濟發展經濟”的最高形態的融合,在此階段,文化已成為主導力量引領著經濟發展,并逐步成為經濟發展最為重要和有效的動力機制[6]。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農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雖然其發展速度遠快于城鎮,但從整體發展狀況來看,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仍存在著較大差距。究其原因,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水平的落后無疑是諸多經濟影響因素之外的主要影響因子之一。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其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村文化的進步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進行分析,以期為進一步完善相應經濟、文化發展政策措施提供借鑒,由此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本文從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現狀分析入手,運用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理論以及定性數據分析方法,對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兩者的協同發展進行具體分析,由此進一步提出促進我國促進農村經濟與公共文化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我國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現狀分析

1.總量指標比較分析

為衡量全國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在研究中,主要選擇能夠衡量農村文化機構建設規模和水平的典型指標來對比各省市的情況,這里選擇的指標包括鄉鎮文化站、集鎮文化中心和農村文化專業戶數三個總量指標,其具體情況見表1所示。

表12007年我國農村文化機構建設概況

由表1可見,鄉鎮文化站設置全國最多的地區是四川省,其所設置的鄉鎮文化站個數占全國的比重為10.86%,而上海市的鄉鎮文化站個數占全國比重最低為0.39%;集鎮文化中心全國比重最高的是山西省,四川省僅次之,海南省的集鎮文化中心數量比重占全國的0.46%居全國最低位,寧夏次之,上海市的該指標居倒數第三位;農村文化專業戶占全國比重最高的是山東省,四川省居第五位,比重最低的是,之后由低到高的順序依次為青海、海南、寧夏,上海市居倒數第五位。

2.相對指標比較分析

考慮到各地區人口數量的影響,引入每萬人口農村文化專業戶數、每萬人口鄉鎮文化站數和每萬人口集鎮文化中心數三個相對指標來反映農村文化建設水平(見表2所示)。

表22007年我國各地區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相對指標比較

由表2可見,每萬人口鄉鎮文化站的平均數(個)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西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東地區、東南地區。其中,每萬人口鄉鎮文化站個數為0.81,居全國第一位,新疆的每萬人口鄉鎮文化站個數次之為0.74,北京市該指標居全國第三,而山東省該項指標為0.28居全國最低位,其后由低至高依次為江蘇、河南、安徽。每萬人口集鎮文化中心個數由高至低的順序依次為:華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東地區、東北地區、中南地區。其中,北京地區的每萬人口集鎮文化中心個數居全國首位為1.98,和新疆分別居第三、五位,山西和上海居全國第二、四位;反過來,安徽居全國最低位為0.09,之后每萬人口集鎮文化中心的個數由低至高的排列順序依次為貴州、河北、廣西、吉林幾省。每萬人口農村文化專業戶由高至低的順序依次為: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東地區、西北地區、中南地區、西南地區,與每萬人口鄉鎮文化站數相似,北京地區的每萬人口集鎮文化中心個數穩居全國首位為35.92,地區的該指標居全國最低位為1.27,與此同時,天津、遼寧、上海、浙江、重慶依次位于北京之后農村文化專業戶平均數居全國首列,而安徽、青海、貴州、廣西等省的農村文化專業戶平均數居全國尾列。

三、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分析

1.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理論分析

(1)我國公共文化的特征分析

這里的公共文化指的是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文化設施、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等。具體而言,包括公共教育設施、公共文化機構、公共文化中心以及他們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而公共文化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公共產品性質。文化投入是文化生產企業和服務部門在一定時期內向社會提供的以實物形式存在的文化產品和以非實物形式存在的文化服務所需要的投入。其中,文化產品包括以各地特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形成的物質文化;以特有的情感、審美觀點、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等形成的精神文化;以特有的管理和組織形態形成的制度文化等。因此,與其他產品相比,其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

第二,非競爭性。文化產品及服務的消費方式不是一種占有和直接使用消耗的方式,而是以文化藝術形式體現的物質載體。在欣賞的過程中,文化價值不僅不會直接使用消耗,而且會在人群共同欣賞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文化產品及服務的成本不會由于消費人數的增加而增加,新增加的消費也不會減少原有的消費。因此,文化產品及服務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

第三,非排他性。大部分文化產品及服務的消費范圍涵蓋整個社會,也就是說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可以無償使用該產品,如廣場演出、節日慶?;顒雍吐短斓袼艿?。此類文化的特點是在消費時,很難把任何一個社會成員排除出去,而且每個社會成員在使用時不影響其他人的使用。因此,此類文化產品及服務具有非排他性的特點。由于這種非排他性的存在,生產者和經營者無法通過提供此類文化產品及服務,來實現利潤和收益的最大化目標,因而不愿無償提供該產品。但盡管存在非排他性,但由于此類文化具有社會公益性,會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從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因此需要由社會提供。

第四,外部性。社會成員在消費一些文化產品及服務時,會通過社會互動等方式給他人造成好的或壞的影響,這就是此類文化具有的外部性。根據外部性影響的性質不同,文化可分為公益性與公害性的。公益性的文化能夠提高社會的整體福利,提供高品位的、健康的公益文化,也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這些精神產品有利于改善生活水平,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對滿足社會成員的文化需求能起到促進作用。反之,具有負的外部效應的公害性文化的滋生和發展會降低整個社會的福利。

由于文化產品及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兼之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外部性以及公共文化投入的公益性、高集中性、高風險性等特點,致使公共文化投入的資金來源變成了公共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問題。而由于公共文化的公共產品屬性,生產者和提供者不愿無償生產此類文化產品,因此,在實踐中,政府往往成為此類公共文化建設的融資主體,投入資金的難易、多少及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這就決定了公共文化與經濟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2)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狀況

第一,農村經濟實力影響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規模。

由于公共文化建設需要大量的固定資本投入,需要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因此,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規模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當經濟發展水平與公共文化事業建設不協調時,特別是公共文化建設規模過大時,可能導致消極的后果。如果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規模超過了其需求水平,在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水平不能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公共文化的積壓,是人力、財力和物力水平的浪費。當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規模超過了地區財政所能負擔的水平時,既影響公共文化建設的正常進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長期發展。可見,農村公共文化的投入建設規模受到農村文化消費水平的影響,而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規模又受到地區經濟實力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農村公共文化產品消費的規模,同時也制約著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規模和速度。

第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結構和效率。

首先,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公共文化產品需求的層次。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農村公共文化需求主要是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減少文盲。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較高程度時,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點也會發生變化,農村公共文化需求將是滿足農村社會成員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其次,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公共文化建設的效率。公共文化建設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離不開經濟實力的支撐。具體來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越高,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效率更高,服務的質量更好,公共文化建設的內容層次也會更高。同樣,經濟實力越高,公共文化的需求層次將更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層次也將更高。反之,現代科學技術水平越低,經濟實力越低,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效率就越低,文化產品的需求層次就越單調,公共文化建設的效率就越低。

(3)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對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為農村公共文化可以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具體來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

農村公共文化在農村產業結構升級中發揮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農村文化建設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組成部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不斷發展也會對其他產業的結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從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次,從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內容來看,通過發掘民族和民間傳統文化,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有利于營造農村投資軟環境,對地方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工作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最后,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發展,有利于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文化產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第二,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從影響生產力的諸因素來看,人作為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決定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從長期來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有利于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主要從兩個方面對勞動者素質提高作出貢獻:一是文化、藝術、科學知識對農村社會成員具有的導向、激勵和教化的功能,促進農村社會成員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二是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通過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和技藝素養,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增長。

國內外的實踐已經證明,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具有非常重要的聯系。這是因為加強勞動者素質建設是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因素,是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文化、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訓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本手段,在以科技和教育為核心的競爭中具有關鍵作用。通過文化、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是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同時,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開發,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都具有很大的市場開發潛力。

綜上所述,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為:農村經濟發展為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有利于增加文化需求,和提高文化需求層次;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會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促進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推廣和應用??梢?,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反過來又會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說,經濟建設與公共文化建設從長期來看,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

2.農村公共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實證分析

為研究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選擇GDP代表經濟發展水平,按GDP大于10 000億元、在10 000億元和5 000億元之間、小于5 000億元將全國省市分為三類。選擇每萬人口農村文化專業戶數代表農村文化建設水平,按戶數大于20、戶數在20―10之間、戶數小于10分為三類,計算頻數[7]。

表2各省市按GDP分組后在不同的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出現的頻數比例

從表2可以看出,GDP多的省市和GDP少的省市在每萬人口農村文化專業戶數上是有差異的。GDP大于10 000億元省市的每萬人口農村文化專業戶數傾向于比GDP在5 000億元以下省市的每萬人口農村文化專業戶數多。為檢驗這個差異是否顯著,需要進行獨立性檢驗[8]。

第一步,由似然函數:

第二步,計算獨立性檢驗的χ2統計量:

具體計算結果列于表3。由表3中的P值可以看出,零假設被拒絕。因此,不同GDP水平的省市在每萬人口農村文化專業戶數上的差異是顯著的。

表3卡方檢驗

為檢驗是否存在行屬性越大,列屬性也越大的趨勢,即GDP水平越高,每萬人口農村文化專業戶人數也越高。需要進行相合性檢驗,度量相合性的指標采用伽馬系數:

表4中的檢驗結果顯示: 伽馬系數為0.60,肯德爾τ值為0.34。兩個系數均為正值,傾向于認為是正相合。由此可見,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正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

表4相合性檢驗

四、促進我國農村經濟與公共文化協同發展的對策

1.積極開拓和培育農村文化市場

首先,從短期來看,農村各級政府需要重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確保將文化建設支出納入財政預算,并按比例劃撥文化建設專用投入。第一,農村各級政府應根據每年經濟增長情況,按比例增加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投入,不斷更新文化設施,為農村文化市場的開拓和培育創造條件。第二,在進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時,可以采取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融資手段。農村各級公共文化部門應增強自我“造血”的能力,可以通過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開辦有償培訓等方式,增加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第三,積極發揮鄉鎮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鄉鎮公共文化事業依托縣文化館、科技館、圖書館、鎮文化中心、文化館以及公共教育培訓機構等文化設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可以充分利用鄉鎮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的優勢,加強交流,輻射和帶動周邊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應將村文化大院、圖書室、農民夜校、農民廣播學校、村屯的電視轉播臺、廣播站的建設納入鄉鎮建設總體規劃,使其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以鄉鎮為中心的農村公共文化網絡,促進鄉鎮與周邊地區文化交流,實現良性互動。

其次,從長期來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要堅持產業化、市場化原則。在文化資源的開發上,充分利用當地文化項目,將文化資源與旅游、科技資源等整合起來,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化的培育和發展。對于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應在不改變文化設施社會職能的前提下,利用人才和設施條件,創新服務方式。從公共文化事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角度出發,開發有償服務等盈利性項目。

2.優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的政策取向

(1)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要與財力相適應

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應根據農民文化需求特點、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力確定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規模和結構。另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應根據當前農村建設公共文化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基本情況,循序漸進地、有計劃地優先發展農民需求較大的文化休閑方式。如根據調研,電視仍是農村最普遍的文化休閑方式,因此應因勢利導,提高有線電視的收看范圍,使更多的農民群眾可以選擇收看質量更好、頻道更多的電視節目。反之,如果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內容超越了現階段農民文化需求特點、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力,這些文化項目將難以發揮預期的效果。因此,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應該立足于現階段農民文化需求特點、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力,應在合理引導的原則下,循序漸進,積極開展,對條件成熟的村屯可以優先發展,對條件不成熟的村屯可以等條件成熟以后再發展。

(2)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要堅持公共財政原則

盡管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具有公益性,但隨著農村社會成員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增加,農村文化事業的產業化、市場化將成為長期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財政投入應堅持公共財政原則,即政府財政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投入范圍要依據文化產品的屬性不同進行選擇。對農村文化產品中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政府財政可以不介入或減少介入,對農村文化產品中公益性較強的,政府需要介入并增加投資。具體來說,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財政投入的領域應主要集中在農村文化機構和隊伍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發掘和保護優秀文化資源和“三下鄉”活動等。對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可以拓寬融資渠道,下放權力并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和農村社會成員參與建設。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財政負擔,而且更有利于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例如,許多農村的有線電視投資項目,就是以通過向用戶收取合理的開通費和收視費的方式,來解決項目投資大、融資難的問題的。

(3)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要按支出性質區分

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要根據支出性質的不同,選擇建立不同的運行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根據性質不同,農村文化事業支出可以分為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首先,對農村文化單位和服務部門的基本支出要合理控制,支出水平要通過其工作業績考核,支出規模要與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數量一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村文化單位和服務部門將逐步改革用人機制,這既可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員保證,也將減少相應的財政壓力。其次,對農村公共文化單位和服務部門的項目支出,財政投入要充分保障、落實到位,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漸增加投入的比重。具體來看,對農村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掘,財政投入可以通過建立民間文化專項資金,促其發展;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改善和建設,如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可以通過上級財政提供專項資金的方式來實現;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發展,可以通過建立民間文化的激勵資金,鼓勵農村社會成員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實現繁榮農村文化市場的目標。

3.強化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績效管理

(1)建立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績效管理制度

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缺乏績效管理制度,表現在一方面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成果卻沒有相應的增加,甚至部分地區農村文化藝術活動逐年減少。由于受到計劃經濟投入模式的影響,不少農村公共文化機構至今仍缺少效益觀點,認為文化投入就是向政府“要錢”,就是想方設法增加財政撥款,從而不重視文化投入的產出效益,未將工作重點真正放在公共文化事業建設上。

具體而言,建立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績效管理制度,一是要使農村各級公共文化管理部門和各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樹立績效觀念,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公共文化部門和服務機構的預算軟約束的問題。對同樣投入取得較好績效的農村公共文化部門和服務機構,應采取增加投入等獎勵措施。對于同樣投入績效差的農村公共文化部門或服務機構應給予警告,對長期績效差的農村公共文化部門或服務機構,應實施嚴厲的制裁措施。二是要建立衡量農村公共文化部門和服務機構投入績效的指標體系,并使指標體系與財政激勵措施掛鉤。近年來,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產出指標只是年度的匯總指標,主要目的是進行年度統計,而不是用來衡量文公共化事業的產出績效。而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績效衡量指標應體現農村文化部門和服務組織的主要職責,指標的設定應重點關注凝聚和吸引農村社會成員的關鍵環節,考核量化農村文化活動進行情況,促進投入效益的提高。衡量績效的指標內容應該反映出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情況,如對基層圖書室的指導和輔導、縣級圖書館的讀者活動、圖書館新增藏書量等。此外,指標還應該反映出公共文化的活動數量,如講座和文藝團體下基層服務的人次、組織群眾性文藝活動人次、縣級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舉辦的展覽人次、指導和輔導文化示范點和群眾業余文藝團隊人次等。

(2)建立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資源共享和信息溝通機制

首先,各級政府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建立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資源共享機制,以避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和資源的浪費,實現各種類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交流,滿足廣大農村社會成員不同類型的文化需求。具體來說,農村公共文化事業部門和服務機構可以提供不同特色的文化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由此促進各種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交流。此外,資源共享機制不應僅僅局限于滿足一個區域內的農村社會成員的資源共享,還應實現不同區域范圍內的文化服務項目的資源共享。

其次,各級政府應建立信息溝通機制。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參與群體比較廣泛,包括政府、農村居民、企業和社會團體等。信息溝通機制的建立可實現三個目的:一是有利于這些群體及時了解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運行情況和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情況;二是有利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部門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得到健康的發展;三是加強信息溝通,能夠使各個方面達成一致意見,使農村文化服務的供給更好地滿足農村文化需求。

(3)應建立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監督檢查機制

首先,各級政府應鼓勵農村社會成員參與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監督以保證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良性發展。具體而言,各級農村公共文化管理部門和監督機構可以采用獎勵的方法,發動廣大群眾,鼓勵他們自發地參與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監督;或開設舉報電話或信箱,為廣大農村社會成員向農村公共文化管理部門舉報違反規定的文化活動提供途徑;并針對具體情況認真處理,深入調查,并及時向廣大農民及時反饋信息。

其次,各級政府應建立農村文化事業的動態監控機制。通過監控機制,將事前監管、事中監管和事后監管相結合,及時對監控項目進行調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管理。在監控手段上可以采用電話告知、政策宣傳和跟蹤調查等方式;在監控內容上,主要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進行日常監督管理和動態監控,掌握這些部門的情況,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部門進行定期分階段動態監控。

參考文獻:

[1] 韓慶華,盧希悅,王傳榮.論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經濟發展的歷史新機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2] Tyler, C.,Ruth,T.Cultural Economics: The Arts, the Heritage and the Media Industries[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8,22(1):67-69.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 [德〕米希爾?蘭德曼.哲學人類學[M].彭富春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8.260.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22.

[6] 李海艦,王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9).

第5篇

關鍵詞:CRITIC-DEA;區域物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22

中圖分類號:F252;F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5)03-0102-05

引言

在現代經濟中,區域物流的發展已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區域物流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在全國區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會帶動物流需求的增加和物流產業的發展,兩者在協同發展中相互適應、相互影響。

國外學者將物流視為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特別是將物流作為一種重要的基礎設施,影響區域經濟的長期發展。RosensteinRodan較早提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先行資本,應該優先發展[1]。Rostow也認為物流相關設施建設是經濟騰飛的必要條件[2]。國內關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相互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區域物流驅動區域經濟的發展,Fan和Zhang通過實證研究證明物流發展對中國區域經濟存在顯著的正向作用[3],王圣云和沈玉芳提出區域物流競爭力的提高對于改善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其次,區域經濟促進區域物流發展,張毅和陳圻在計算全國30個省物流系統與經濟系統發展協調度的基礎上,提出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貨物周轉量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提升對區域物流的發展貢獻非常明顯[5]。再次,兩者相互影響和促進,李全喜和金鳳花等基于2003~2008年我國31個省面板數據,利用典型相關分析的方法,表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高度相關[6],賀玉德和馬祖軍運用協同學模型認為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在協同中具有階段性特點,協同程度在不斷的融合和沖突中上升[7]。

以上研究旨在說明區域經濟和區域物流在發展中相互影響、協同發展,只不過影響程度各自不同,這也是本文要提出的問題,既然協同發展的程度不同,那么如何測量和計算協同發展的程度,如何進行科學量化應該是研究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集中在方法上,有的學者運用多目標決策、AHP、模糊綜合評價、數理統計等方法,但這些方法中對系統靜態評價多,動態時序性評價少,主觀影響因素多,相對客觀因素較少,穆東提出運用DEA的方法建立系統之間的協同發展評價模型,從協同和發展兩方面得出對區域協同發展的綜合評價[8]。

本文在運用DEA協同發展評價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三點創新,其一,在指標選擇上DEA方法使用指標不同于一般評價指標,主要分為輸入和輸出兩種,其相互間并非“大而全”的概括,而是“少而精”的測評,在分析內在機理的基礎上,運用SPSS軟件,通過相關系數檢驗和因子分析,篩選系統內相關指標科學地確定描述系統指標。其二,在指標賦權上,查閱現有文獻,并未將權重系數運用到DEA協同發展模型的指標中,為提高評價精度,本文對指標進行客觀賦權――CRITIC值,判斷指標的離散程度對系統目標的影響,通過科學權重提高DEA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其三,以往DEA協同發展評價大多以固定時間節點,描述一個時期內不同系統內部的協同發展狀況,缺乏動態性和可預測性。本文基于四川省2003~2012年數據,充分描述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動態規律和發展趨勢,為制定政策和區域發展提供決策和參考。

1協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

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全面真實地反映協同協調程度,是測評協同發展程度的關鍵步驟,指標體系應該能夠直接有效地反映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狀態,但又不宜過于繁多,信息冗余,影響測評效果。學術界普遍通過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的特性進行分類,如經濟規模性、經濟結構性、經濟前瞻性、物流基礎性、物流可持續性、物流支撐性、物流網絡化等一系列二級指標,通過二級指標的建立確定數據可循的分指標,達到測評目的。如此有兩個弊端,第一,確定指標范圍的主觀化,減低科學性,或者二三級指標倒置,先確定易取數據的三級指標,然后分析指標特性進行二級指標劃分。第二,忽視兩個系統間指標的互動性,應立足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緊密相關的指標進行選擇,單個系統指標的“高大全”對于評價復合系統未免失真。

DEA模型對評價指標的選擇有兩點要求,首先,指標數量并非越多越好,選擇最能反映系統實質特征的精簡指標,得到決策單元的有效區分度,同時當指標中包含線性關系時,可去掉相關指標,降低數據處理維度并不影響評價結果。其次,確定系統輸入和輸出的邏輯關系,對于邏輯屬性不明顯的指標,根據輸入越小越好,輸出越大越好來進行劃分[9]。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系統評價指標的初選是在借鑒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系統做內部分析,將涉及到的指標進行分類劃分,然后依據2003~2012年四川省原始數據,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剔除線性化指標,降低指標維數,簡化評價體系。按照DEA的指標數量M與決策單元數目N需保持2M=N=3M的原則,本文決策單元數N分別為20個和18個,所需要的評價指標M應在7~10和6~9之間,按照輸入輸出邏輯關系劃分,最終所得DEA輸入輸出指標體系。

區域物流系統初始指標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運輸線路長度、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生產總值、貨運量、貨物周轉量、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第二產業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鐵路營業里程、內河航道里程、高速公路里程、民航里程、載貨汽車數量、民用運輸船舶數量、郵政業務總量、特快專遞數量、年末移動電話用戶、公路貨物周轉量。

區域經濟系統初始指標包括:地方財政收入、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地區支出總額、居民消費總額、地方財政支出、人均GDP、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人均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率、總資產貢獻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利潤總和、職工年均貨幣工資、農民人均年收入、民營經濟增加值、居民消費水平指數。

SPSS相關分析篩選指標后,區域物流系統的輸入指標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X1)、運輸線路長度(X2)、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X3)、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X4),輸出指標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生產總值(X5)、貨運量(X6)、貨物周轉量(X7)、第一產業生產總值(X8)、第二產業生產總值(X9)。

區域經濟系統的輸入指標包括:地方財政收入(Y1)、社會固定資產投資(Y2)、進出口總額(Y3),輸出指標包括:地區支出總額(Y4)、居民消費總額(Y5)、地方財政支出(Y6)、人均GDP(Y7)、地區生產總值(Y8)、工業總產值(Y9)。

2CRITICDEA協同發展模型構建

21CRITIC法賦權

在DEA協同發展評價前先確定指標權重,提高評價結果的精度和合理性。確定權重的方法主要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王昆、宋梅州[10]對三種客觀權重賦值法進行比較,即熵權法、標準離差和CRITIC法,認為CRITIC法不僅考慮了指標變異大小對權重的影響,同時考慮了各指標間的沖突性。陶長琪等[11]則將CRITIC賦值法運用于協同評價中,對我國產業組織演變的協同程度進行了實證分析。CRITIC法由Diakoulaki[12]提出,他認為評價指標權重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標準差,反映了評價指標值的變異程度;另一個是相關系數,如果兩個評價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正相關,說明兩個指標沖突性較低;如果具有較強的負相關,說明兩個指標沖突性較高,CRITIC法的基本原理為:

Cj=σj∑nj=1(1-rij),j=1,2,...n(1)

其中Cj表示第j個評價指標對體系的影響程度,σj表示第j個評價指標的標準差,rij表示第i個評價指標與第j個評價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Cj值越大第j個評價指標對體系的影響程度就越大,該指標相對重要性也就越大,因而第j個評價指標的客觀權重ωj的計算公式為:

ωj=Cj∑nj=1Cj,j=1,2,...n(2)

依據四川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標準化數據,通過SPSS170軟件可得子系統的標準差σ和相關系數r,將相關數據代入式(1)和式(2),可得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評價指標權重系數ω。

22DEA協同發展評價模型

221A系統對B系統的協同效度、發展效度和協同發展效度模型

把系統A對系統B的協同發展關系看作投入產出關系,如果分母代表A系統的投入組合,分子代表B系統的產出組合,則A系統相對于B系統的協同發展綜合效度為Ze(A/B)=θ0e(A/B),公式為:

Maxhe(A/B)=uTyBvTxA;s.t.uTyBvTxA≤1;(3)

j=1,2,...,n;u≥0,v≥0

分時規劃式(3)的線性規劃模型[13]為:

θ0e(A/B)=minθe(A/B)

s.t∑nj=1xAjλA/Bj+s-=xA0θe(A/B)

∑nj=1yBjλA/Bj-s+=yB0

λA/Bj≥0,s-≥0,s+≥0,j=1,2,...,n(4)

對于C2GS2模型,如果A系統的輸入對應B系統的輸出,則A系統對B系統的協同效度為Xe(A/B)=σ0e(A/B),公式為:

σ0e(A/B)=minσe(A/B)

∑nj=1xAjλA/BJ+s-=xA0σe(A/B)

s.t∑nj=1yBjλA/BJ-s+=yB0;∑nj=1λA/Bj=1

λA/Bj≥0,s-≥0,s+≥0,j=1,2,...,n(5)

而A系統對B系統的發展效度為:

Fe(A/B)=S0e(A/B)=θ0e(A/B)σ0e(A/B)(6)

如果分式規劃中分母代表系統B的投入組合,分子代表系統A的產出組合,根據同樣的處理方式,可以計算出B系統對于A系統的協同發展效度,包括綜合效度、協同效度和發展效度。

222兩個系統之間的協同效度、發展效度和協同發展效度模型

依據DEA和系統間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8],可得兩個系統間的協同效度、發展效度和協同發展效度,以系統A與系統B為例:

(1)協同發展綜合效度

Ze(A,B)=minZe(A/B),Ze(B/A)maxZe(A/B),Ze(B/A)(7)

(2)協同效度

Xe(A,B)=minXe(A/B),Xe(B/A)maxXe(A/B),Xe(B/A)(8)

(3)發展效度

Fe(A/B)=Ze(A/B)/Xe(A/B)(9)3實證研究

31數據來源

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連續性,本文所用的全部數據均來源于《四川省統計年鑒(2003~2013)》(詳見表1)。表1四川省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輸入輸出指標數據

通過SPSS190軟件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出相關系數和標準差,然后根據科學賦權的原則將CRITIC賦權法代入表1,根據式(1)和式(2)得出區域物流系統和區域經濟系統各個子指標的權重。按照前文所述的輸入輸出指標,依據式(3)至式(9)的計算方法,利用DEAP2

3結果分析

結果中協同效度數值反映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各自內部和相互之間生產要素的配置比例情況,數值越大說明兩個系統間協同程度越高,同步化程度也越高;發展效度主要反映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是否在最合適的規模下運行,如果值越大說明系統發展規模越合理;協同發展綜合效度反映的是系統內部結構、生產要素組合、投入產出比例、發展規模狀況等多個綜合指標因素。

評價單元是區域物流系統和區域經濟系統不同年份資料,即2003~2012年,通過觀察按照時間排列的評價單元,可以直觀分析整個系統動態的協同發展程度和波動狀況(見表2),具體可分兩個階段:

2003~2007年,四川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綜合有效程度始終處于高位,同時這段時期也是四川省物流產業和經濟發展同步飛速發展的時期,在交通設施等基礎建設方面,成渝、寶成等鐵路干線與毗鄰地區相連,成渝、成廣等高速路也相繼通車,通航河道已達120條,總里程11000千米,航空運輸線路也已達到140多條,這個時期政府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拉動經濟的同時也促進了物流系統的完善和發展,到2007年四川省GDP比上年增長13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48%,創下10年內最高水平。四川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繼續加大對物流建設的投入,依托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和完善,雙流機場第二跑道和青白江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等重大物流項目也相繼投入使用,完善的物流條件為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8~2012年,四川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綜合有效程度在逐漸下降,原因在于:2008年3月四川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意見》,明確了主動應對產業轉移的各項政策,在產業轉移大背景下,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應對產業轉移下的四川省部分行業有了新的變化和波動,涌現出一批極具競爭力的產業,全省各地逐漸形成以各自特色產業發展為龍頭的區域經濟區,如川東北經濟區、攀西戰略資源區等,特別是在稅收和財政收入等因素的驅動下,各經濟區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經濟上的地方保護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而區域物流行業也面臨著新的升級改造,不能符合新的產業集群下對物流的要求,以至于區域經濟和區域物流邁入了新的“不協同”階段。為了解決經濟發展與物流產業之間的矛盾,2011年11月,四川省出臺的《四川省道路運輸業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11~2015)》提出,到2013年,將開通成都至綿陽、南充、瀘州、宜賓、攀枝花等中心城市的城際貨運專線班車,到2015年,基本開通成都至所有次級樞紐城市的城際貨運專線班車,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減少物流成本,有效提升利潤空間。2012年底,省政府提出全省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以壯大優勢產業為支撐并優化重大產業布局的方針政策,通過五大經濟區均衡發展并實現協同發展的目的。

4實現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政策建議首先,物流產業協調聯動,打造新形勢下的物流產業布局。四川省在面臨大量企業“西進”的同時,進一步積極完善物流園區,整合物流資源,政策上出臺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在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有了新變化的同時,物流產業應緊密聯系新的經濟形勢和產業布局,服務新經濟形勢下的四川各產業發展,利用物流“第三利潤源”優勢,增加對物流網點和貨運中心的建設,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加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促進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呼應協調,聯動發展。

其次,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行業聯動、產業聚集,打造優勢產業鏈條,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聚集,是四川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硬件上,注重打造與四川經濟發展匹配的配套產業,集中優勢產業,發展新型產業,淘汰落后產業,在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形成產業集群和利潤洼地,增強產業競爭力。在軟件方面,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針對區域發展做好科學規劃和布局,同時在人才方面,引進高層次經濟和物流相關人才,培育新型物流貨運等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積極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和待遇。

再次,避免同質化區域競爭,加強區域間協同合作。四川省五大經濟區除個別特色產業外,相鄰經濟區容易出現“爭項目,比優惠”的競爭,造成資源和無序化競爭的加劇。應該從制度上建立新的合作機制,形成制度化聯席會議,在項目對接和招商引資方面,加強區域協作和溝通,以深化合作、互利雙贏的目的解決當前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明確經濟區產業定位,面對區域經濟發展,要立足自身,強化優勢,集中拳頭產業產品,切忌“無商不招、無資不引”,模糊區域經濟定位,甚至造成產業冗疊,資源浪費。

5結論

本文在引用DEA協同發展模型的基礎上,構建“CRITIC-DEA”協同發展模型,采用四川省2003~2012年區域經濟和區域物流發展數據,通過模型分析當前經濟物流協同發展中的問題,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共推經濟發展。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區域經濟和區域物流相互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未對法制環境、行政效率、人文因素等進行考量,同時這也將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RosensteinRodan P.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J].Economic Journal,1943(53):202-211.

[2]Rostow 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604-16.

[3]Fan,S.and Zhang,X.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2):203-214.

[4]王圣云,沈玉芳.我國省級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及特征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7(10):104-110.

[5]張毅,陳圻.中國區域物流業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研究――基于復合系統模型與30個省區面板數據[J].軟科學,2010(12):70-74、79.

[6]李全喜,金鳳花,孫磐石.區域物流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相關分析――基于全國面板數據[J].軟科學,2010(12):75-79.

[7]賀玉德,馬祖軍.產業轉移下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度分析――基于四川省的實證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4(1):99-101.

[8]穆東,杜志平.資源型區域協同發展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5):106-113.

[9]周愉峰.三峽庫區內河運輸可持續發展評價及對策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0:41-42.

[10]王昆,宋海洲.三種客觀權重賦權法的比較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6):48-49.

[11]陶長琪,陳文華,林龍輝.我國產業組織演變協同度的實證分析――以企業融合背景下的我國IT產業為例[J].管理世界,2007,12:67-72.

第6篇

關鍵詞:空間經濟學;京津冀;互動機制;構建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6)06-0029-08

一、引言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調整區域內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并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又一個穩定而有力的新增長極。因此,該戰略的實施將同時給京津冀區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作為一個重大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能夠產生交通紅利、要素流動配置紅利、規模經濟紅利、創新紅利和生態環境紅利(楊保軍,2015);另一方面,所有的經濟社會活動與實踐都必須探索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要求的路徑,因而面臨著如何更好落實《綱要》的新課題。因此,深入探討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構建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針對區域協同發展和運行機制問題,國內學者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這些研究大體分為三個路徑:一是以莊亞明等(2008)、周紹杰等(2010)、皮建才(2011)、覃成林等(2011)學者為代表,運用區域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區域協同發展的概念、功能、目標、評價體系和機制問題;另有王朝陽、夏杰長(2008)、翁鋼民、杜梅(2014)、臧天宇(2016)等學者,運用區域經濟學理論,較深入地探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二是以孫斌棟等(2010)、孫平軍等(2011)、徐蓉(2011)、張燕、崔大樹(2013)、魏冶等(2014)學者為代表,運用城市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多中心城市結果和城市多層級結構的協同發展機制問題;另有李興國、劉艷芳(2014)、薛慧娟等(2015)學者,運用城市經濟學理論,較深入地探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三是以張翎、竇靜雅(2007)、陳建軍、黃潔(2008)、張繼良、張奇(2009)、李占國、孫久文(2011)、梁琦等(2013)、倪鵬飛等學者(2014)及朱舜(2015)為代表,運用空間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產業、城市與區域協同發展問題。以上這些研究多是從實踐出發,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是,這些研究往往只是關注區域協同發展問題和機制運行的某一方面,特別是涉及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構建的相關研究,沒有從互動機制整體構建的角度來論述,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本文將沿著第三個路徑,運用空間經濟學理論,從產業、城市、區域三個維度,來論述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構建問題。

二、空間經濟學的相關理論

空間經濟學是研究資源在空間的配置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問題的學科①。從空間經濟學的演進過程來看,集聚經濟理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集聚經濟理論可分為產業集聚理論和城市集聚理論。

產業集聚是指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處在一個特定領域內相關的企業或機構,由于相互之間的共性和互補性等特征而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產業群的現象。這些產業基本上處在同一條產業鏈上,彼此之間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呈現橫向擴展或縱向延伸的專業化分工格局,通過相互之間的溢出效應,使得技術、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關產業要素等資源得到充分共享,集聚于該區域的企業因此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進而大大提高整個產業群的競爭力②。

城市集聚是指受到某一個產業內的企業向同一城市集聚的影響,其它產業的企業也突破產業界限,來到這個城市從事經營活動[1]33。

(一)產業集聚向心力與離心力

空間經濟學認為區域之間是否均衡發展由兩種力的相互作用決定,即導致集聚的向心力和趨于分散的離心力,若向心力大于離心力,就會形成如京津冀區域內的現在這種“核心―邊緣” 空間格局,即京津―冀空間格局。

1.產業集聚的向心力

京津地區的工業化程度較高,生產業發達,區位優勢明顯,必然導致區域內及區域外的生產要素向京津地區集聚,產生了兩種促使向心力增加的效應。一是“市場接近效應”,市場接近效應是指工業企業在進行廠址的區位選擇時,一般偏好市場較近且規模較大的區域,企業的產品大部分在本地銷售,少部分出口到市場規模較小的區域,這樣可以節省運輸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的總成本。二是“生活成本效應”,也稱“價格指數效應”,生活成本效應是指在企業數量多的區域,當地企業生產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自然就較多,這意味著該區域需要從另一個區域進口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較少,因而該區域消費者需要負擔的進口產品的貿易成本較少,從而該區域的產品價格相對便宜或者說商品價格指數較低,這樣,該區域消費者或居民的生活成本就會較低[2]。這兩種效應在本質上都與節省貿易成本相聯系,它們即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會引發進一步的聚集,增強極化效應的向心力,導致京津冀區域內的經濟差異擴大。

2. 產業集聚的離心力

在京津地區產生向心力效應增加的同時,也存在產業分散布局的因素,必然導致京津地區的生產要素向區域內及區域外分離,產生了兩種促使離心力增加的效應。一種是“市場擁擠效應” ,也稱“本地競爭效應” ,市場擁擠效應是指企業因過于集中而導致的彼此為爭奪消費者而產生盲目競爭,企業選擇生產區位時會偏好競爭者較少的區域。另一種是“要素瓶頸效應”,是指隨著企業在某區域的集聚,由于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是既定的,必然導致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從而產生集聚不經濟,迫使企業外遷。這兩種效應又會引發區域核心城市中產業向邊緣城市的轉移,增強極化效應的離心力,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促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

(二)城市集聚的向心力與離心力

空間經濟學是在杜能(1826)考察運輸成本和土地租金對經濟區位影響的基礎上,建立起微觀經濟學分析框架,對城市集聚的向心力與離心力進行分析的。

1. 城市集聚的向心力

在不考慮城市土地緊缺和交通擁擠的條件下,城市集聚向心力的作用,使得差異化的工業品的生產會向一個單一城市集聚,如果市場潛力函數曲線的斜率為負,市場潛力函數值下降,單中心城市結構就處于均衡狀態。產生城市集聚向心力的原因在于,一是眾多企業集聚在某個城市,它們在生產各自的最終產品的同時,也可以共享其它企業提供的中間投入品(某個企業的最終產品同時也是另一個企業的中間投入品);二是不同產業和企業集聚在某個城市,會不斷吸引眾多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聚集起來,而不同產業和企業發展的不同周期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同,這種差異性恰恰能夠分享勞動力儲備(某個產業或企業對勞動力需求減少的同時,也可能其它產業或企業對勞動力需求增加);三是不同產業和企業聚集在某個城市,會不斷吸引各種各樣技能的勞動力集聚起來,這種勞動力技能水平的差異性,不但降低了企業的培訓成本,而且提高了勞動力技術的匹配性(企業為爭奪技術工人競爭的結果是高技術工人給企業帶來高利潤的同時也得到了高工資)[1]34-35。這種城市聚集的向心力,導致京津冀區域北京、天津兩個超大城市與河北若干中等城市的并存,某些產業在北京、天津集聚而過度競爭,而河北的產業集聚度不足。

2. 城市集聚的離心力

在考慮城市土地緊缺和交通擁擠的條件下,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擁擠效應凸顯,隨著土地租金和運輸成本的不斷上升,市場潛力函數曲線的斜率為正,市場潛力函數值上升,單中心城市結構就處于不穩定狀態,城市集聚離心力的作用,使得差異化的工業品的生產會向多個城市擴散,產生了多中心城市結構或形成城市層級結構。產生城市聚集離心力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一是除了市場價格因素導致勞動力遷移之外,考慮到勞動力的異質性問題,勞動力是按照其技能在空間上流動的,隨著城市集聚中競爭的日益激烈,較低技能的勞動力將離開高收入的大城市;二是除了貿易產品的運輸成本導致企業遷移之外,考慮到非貿易產品(服務)的空間異質性問題,由于大城市住房(房租)價格高,不但提高了非貿易產品(服務)的價格,而且降低了居民的實際收入[3]。這種城市聚集的離心力,導致京津冀區域有可能形成多中心城市結構或形成城市層級結構。

三、互動機制構建的基礎理論問題

(一)基本概念的辨析

從概念上講,機制最早源于希臘文,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后來,人們將其引入經濟學,經濟機制是指在一定經濟機體內,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關系及其功能。機制概念的本質有:一是有機體內部各個要素客觀存在的結構和相互關系;二是有機體內部各個要素的作用要通過一定的機理和形式表現出來,即在協調中發揮作用。

互動是指一種相互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蛹聪嗷プ饔?,有積極的過程,也有消極的過程,互動的結果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人們追求的目標是積極的過程和積極的結果。

因此,所謂互動機制,既是指機制本質的第二個方面,即在互動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也是指互動的積極狀態,即實現積極的結果。

協同發展互動機制從狹義上講,是指協同發展運行機制中的互動機制,也稱利益互動機制,它是指在協同發展中的各主體為了獲得利益而參與其中,并通過利益的分配來協調各主體自身和相互的行為和關系的過程。從廣義上看,是指維系協同發展運行的構成主體和客體,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相互影響和有效運行的機理和形式[4]。

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是從深層次上二者的協同發展問題。

(二)基礎理論問題的討論

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問題,涉及的基礎理論問題主要有: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協同發展互動機制中的政府規劃和宏觀調控;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理論演進等。

1.協同發展互動機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市場機制

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涉及到產業、城市和區域。它們之間的協同發展或互動機制的構建,主要是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而不是政府規劃和調控。具體來說,首先,如前文所述,產業的聚集(向心力)和擴散(離心力)是由市場主導的多個效應或動力所決定或驅使的。其次,城市的產生和邊界的擴展以及層級的形成,也是由分工、競爭、人力資本、運輸成本和貿易條件等市場特征決定的。再次,區域的形成和范圍大小以及發達程度,更是區域內的產業和城市的市場競爭力決定的。當然,在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政府必要的規劃和宏觀調控也起著重要作用。

2. 協同發展互動機制中政府規劃和宏觀調控要有界定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中,一是政府規劃和宏觀調控是必要的,它能夠起到頂層設計的作用。也就是說,通過政府規劃和宏觀調控,將產業―城市―區域三者有機聯系起來,推動三者的良性互動發展。二是政府規劃和宏觀調控又是有邊界的。產業、城市或區域規劃是在科學論證基礎上的事前約束性安排,政府在其中起著組織和牽頭的作用。而政府宏觀調控則只能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進行③,尤其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更是如此;國內外的實踐證明,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作用遠遠不如市場機制。

3. 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理論演進

京津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理論可以追溯到經濟協調原理,其演進過程如下:以斯密(1776)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開創性地提出無形之手協調市場運行;之后,馬歇爾(1890)為首的新古典經濟學派推出較為嚴謹的需求與供應的分析,指出市場價格的變動會引導資源或生產要素使用的變動。以科斯(1937)為代表的新制度學派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么有的交易在市場進行,而有的交易在公司內部進行?即為什么資源配置有時從無形之手轉到有形之手?他認為,交易方式(企業還是市場)選擇的標準是交易費用的高低。哈耶克(1945)指出只有市場才能搜集和處理供求雙方高度分散的知識和信息,而政府卻做不到。弗里德曼(1968)進一步指出,供求雙方的知識和信息通過市場交易及市場價格的變動,不但傳遞到市場上,而且交易的盈虧就是市場(無形之手)對他們決策的獎懲。張五常(1983)認為,市場與企業是合約安排的兩種不同形式,企業的本質是用要素市場合約取代產品市場合約。威廉姆森(1985、1996)構建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協調經濟運行的組織框架,即市場―混合形式―科層―政府,并詳盡地分析了其運行機理,推動了交易費用經濟學的發展。哈特(1986)指出,由于簽訂合約的雙方當事人不可能在事前完全預見到未來的或然狀況,或者難以一種雙方沒有爭議的語言寫入合約(或者寫入成本太高),或者難以向第三方證實這些或然狀況,因此事前簽署的合約是不完全的。因此,長期合約不能代替短期合約,企業不能代替市場,等自然狀況清楚之后,所有相關變量都是可證實的,雙方可以對初始合約進行有效率的再談判④。不完全合約理論從產權轉移或變動的角度重新解釋了企業的邊界,并賦予產權以新的含義,因此也稱為企業的產權理論。

四、互動機制構建的機理分析

(一)經濟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構建

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構建的背景是:在市場經濟中,居民―廠商―政府三個經濟活動主體作用成為互動機制的背景。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居民這個經濟主體,既是生產者(勞動力)又是消費者。作為生產者(勞動力),居民在就業遷移、人機匹配、知識溢出和技術創新等方面,都會做出理性選擇;作為消費者,隨著其收入的增長,居民將產生對商品和服務需求量的增加和對商品和服務品質要求的提升;這二者既會對產業的聚集、城市的繁榮和區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又會對互動機制的構建和運行產生一定的制約。

第二,廠商這個經濟主體,既是生產者(供應商)又是勞動力和生產要素的需求者。作為生產者(供應商),在區位選擇一定條件下,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廠商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數量倍增、品質不斷提升;作為勞動力和生產要素的需求者,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技術創新日益涌現,生產要素價格的波動驅使廠商不斷做出區位選擇;這二者既會對產業的聚集、城市的繁榮和區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又會對互動機制的構建和運行產生一定的制約。

第三,政府這個經濟主體,既是宏觀調控者又是國有資產投資者還是政府采購者。作為宏觀調控者,政府要對產業、城市和區域的發展做出必要的規劃;作為國有資產投資者,政府通過其下屬的投資公司,產業、城市和區域中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做出必要的投資;作為政府采購者,通過納入財政預算的采購項目做出必要的財政支出;這三者既會對產業的集聚、城市的繁榮和區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又會對互動機制的構建和運行產生一定的制約。

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構建的基本思路是:在居民―廠商―政府三個經濟活動主體作用的背景下,形成產業―城市―區域三位一體的互動機制。

(二)經濟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機理分析

1.互動機制中的產業維度

在現代經濟學中,產業是指一定區域內(如一國、或一個地區)生產同類或同一產品(包括服務)的所有企業的集合。這主要是從供給的角度入手的。如果從需求的角度看,則不一定一致。如,兩家企業的產品(性能、式樣等)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但由于兩個企業營銷戰略不同,相同的產品成了“差異化產品”,這樣供求雙方就會出現不一致。而且“差異化”達到一定程度后,兩家企業的相同產品甚至可能屬于不同產業(或市場)。定義產業(或市場)必然要涉及產品或生產要素的替代性,而產品的替代性是從需求角度考慮,生產要素的替代性則是從供給角度考慮,這兩個方面的替代性可能會出現大的差別[5]。

產業結構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來看:從橫向上看,它是指某一產業內部、企業之間關系構成的產業結構,它實質上是一種市場結構。從縱向上看,它是指國民經濟內部、產業之間關系(Inter-industry)構成的產業結構,如三次產業結構。

前者是企業的橫向關系也稱為產業組織,它是指生產同類有密切替代關系的產品的企業在同一市場上的集合,這種市場結構是早期產業組織理論(狹義產業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后者是企業的縱向關系,它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產業關聯,它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各產業之間存在的廣泛的、復雜的和密切的技術經濟聯系。

作為經濟協同發展互動機制中的產業維度,除了上面提到的極化效應和鎖定效應以外,主要是通過產業關聯和主導產業來發揮作用的。

產業關聯按產業間供給與需求聯系可分為: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前向聯系是指某些產業因生產工序的前后,前一產業部門的產品為后一產業部門的生產要素,這樣一直延續到最后一個產業的產品,即最終產品為止。后向聯系是指后續產業部門為先行產業部門提品,作為先行產業部門的生產消耗。

主導產業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其自身產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進技術,增長率高,且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從量的方面看,應是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占有較大比重或者將來有可能占有較大比重的產業部門;從質的方面看,應是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產業部門⑤。

從經濟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產業維度看,產業關聯是基礎,主導產業是動力,二者的相互作用既推動產業的序列演替和多層次發展,又對城市的繁榮和區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一是產業關聯性強,它的遞增收益大、運輸成本低、勞動力在區域內可遷移⑥,就會提升城市的向心力,促進區域的經濟增長。二是主導產業作用大,它會利用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創造投資機會和市場機會,推動和拉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城市結構的演進,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在京津冀的產業中,北京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即第三產業比值超過第二產業的階段、天津處于工業化后期即高加工度的工業化階段、而河北則處于工業化中期即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階段。因此,生產業在京津冀的產業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已經初步形成了生產業差異化發展的格局;北京生產業對本地制造業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而天津和河北的生產對本地及區域制造業的促進作用則較大,天津生產業對高中端制造業的促進作用相對最大,而河北生產業對中低端制造業⑦有更大的促進作用[6]。

因此,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中,北京生產業以其產業關聯性強和主導產業作用大的特征,對京津冀城市群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2.互動機制中的城市維度

城市經濟學認為,城市是在相對較小的面積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區域,也就是說,城市地區的人口密度要高于周邊其他地區。城市存在和發展的條件有:一是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須生產足夠的糧食,來養活他們自己和城市居民;二是城市居民必須從事生產,生產出某種產品或服務,以便用這些產品或服務去交換農民種植的糧食;三是為使農民種植的糧食與城市產品能夠更便利地進行交換,城市必須有一個高效的運輸體系[1]。

城市歷史的發展經歷了貿易城市、工業城市、專業化城市和綜合性城市三個階段。在貿易城市階段,運輸成本和比較優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存在生產的規模經濟效應時,工業城市才能得以出現和發展;地方化經濟的存在促進了專業化城市的發展,它更容易提高生產效率;綜合性城市能夠培育眾多新思想和新經驗,它們是創新型企業的實驗室,綜合性城市更能夠激發創新。

城市經濟學的公理之一,通過調整生產要素價格可以實現區位均衡。在城市經濟中,勞動力、資金和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通過公平競爭可以使廠商之間達到區位均衡,即沒有一個廠商想進一步改變其所在區位。

城市經濟學的公理之二,自我強化效應可以產生聚集結果。在城市經濟中,隨著先行者廠商區位的選擇,跟隨者廠商會紛紛效仿做出同樣的區位選擇,其結果使眾多廠商不斷聚集起來,形成了特色或專業化城市(綜合性城市的街區)。

城市經濟學的公理之三,生產受到規模經濟的影響。在城市經濟中,由于投入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和專業化生產,使得生產的平均成本下降而產出上升,實現了規模經濟。

從經濟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城市維度看,生產要素價格調整是基礎,自我強化效應是動力,規模經濟是結果,三者的相互作用既推動城市從貿易城市到工業城市再到專業化城市和綜合性城市的發展,又對產業的聚集和區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一是通過調整生產要素價格,實現分享機制、勞動力儲備和技能匹配,就會提升產業的聚集力,促進區域的經濟增長。二是通過自我強化效應和規模經濟,實現知識溢出效應和創新,創造投資機會和市場機會,推動產業結構的演進,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在京津冀區域中,存在著北京、天津兩個超大城市與石家莊、唐山、秦皇島、保定、承德、滄州、張家口、廊坊等八個地區中心城市,呈現出非均衡性的單(雙)中心城市和大梯度層級化的城市結構模式。其中的知識、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在全國的專門化率尤為明顯,除北京具有絕對專業化優勢外,天津、石家莊、秦皇島等城市在全國也占據一定的專業化優勢;區域內各個城市的產業結構差異較大,專業化分工比較明顯[7]。

因此,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中,京津這兩個高階城市以其城市規模和城市增長的“虹吸效應”⑧的特征,對京津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3.互動機制中的區域維度

區域經濟學認為,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于該區域的生產過程和社會經濟活動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劃分的原則是,區域經濟要素之間的聯系和功能發生突變的節點的連線構成區域經濟系統的界面。隨著經濟活動聯系方式的進步,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除了資源、成本等經濟上的因素影響外,更多地表現為語言、價值觀等文化方面以及網絡標準和網絡規則等技術方面的界線而不斷延伸。

影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人口的空間配置問題,這涉及現有人口的分布狀況以及人口流動模式。二是經濟要素在各個區域之間的投入,這包括土地、資本以及人力資本。

人口遷移與分布是決定我國區域經濟格局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它也決定了各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動態變化。從人口密度地理分布的變化趨勢來看,我國城市聚集區和集聚核心區均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以北京市常住人口為例,1949年為420萬人,1978年為871.5萬人,1990年為1086萬人,2004年為1492.7萬人,2015年為2170.5萬人。我國在未來幾十年內,發育新的城市聚集區的可能性和數量都較為有限,城市密集區的演變趨勢主要表現為原有處于發育階段的城市集聚區的進一步形成以及原有城市密集區之間通過空間拓展而銜接,形成地域范圍更大的城市連綿帶[8]。因此,區域內的經濟聯系將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進一步加強,從而在客觀上要求建立區域協同發展機制。

地方政府的經濟行為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的建立有賴于地方政府行為的選擇。我國經濟改革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分權改革。分權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具有發展經濟的激勵。一方面,分權改革賦予地方政府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地方利益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地方政府可支配財力跟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資本和土地等要素的投入呈正相關關系。而另一方面,基于以經濟增長為主的政績考核體制也使地方政府形成了強烈的經濟增長偏好。在地方政府的利益驅動以及市場不斷發育的條件下,地方政府則趨向于采取進取型行為,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加大要素投入促進經濟增長[9]。地方政府在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間接影響了要素和資源在區域間的流動與配置,從而在客觀上推動了區域協同發展機制的建立。

從經濟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區域維度看,人口遷移與分布是基礎,地方政府的經濟行為是動力,二者的相互作用既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和區域協同機制的構建,又對產業的集聚和城市的繁榮產生重大影響。一是人口遷移與分布,使得城市聚集區和聚集核心區不斷擴大,區域內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會提升產業的聚集力,促進城市規模的擴大。二是地方政府的經濟行為,會不斷加大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創造投資機會和市場機會,推動產業結構的演進,促進城市結構的優化。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先后曾提出“環渤海經濟區”、“首都圈”、“環首都圈”等概念。1982年,在《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就出現了“首都圈”的概念,“首都圈”由兩個圈層組成:內圈是北京、天津兩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島三市;外圈則包括承德、張家口、保定和滄州。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2011年河北提出“環首都經濟圈”,包括河北的涿州市、淶水縣、涿鹿縣、懷來縣、赤城縣、豐寧滿族自治縣、灤平縣、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廣陽區、安次區、固安縣等13個縣區市的新經濟圈。但是,這些概念和規劃的實際進展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發展相比,嚴重滯后。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正式出臺,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因此,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中,京津冀區域經濟具有很強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以及較大的布局空間的特征,對京津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城市群的發展,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

總之,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運行,是產業―城市―區域三者動態影響的過程。首先,產業是三位一體互動機制的基礎,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壯大不但是互動機制良好運行的前提和抓手,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互動機制(最核心的互動機制)。其次,城市是三位一體互動機制的導向,城市類型、規模、增長和層級等,對互動機制的良好運行至關重要。第三,區域是三位一體互動機制的紐帶,區域的擴展和演進過程不但支撐著互動機制的良好運行,而且推動著互動機制不斷向更高層次遞進。

注釋:

①杜蘭頓(Gilles Duranton).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二版,中文版)[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②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90)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產業聚集及內部聚集和空間外部經濟的概念,并闡述了存在外部經濟與規模經濟條件下產業聚集產生的經濟動因。阿爾弗雷德?韋伯(1909)在《工業區位論》一書中,提出了聚集的概念,并從微觀企業區位選址的角度提出了產業區位理論。勒施(1940)對產業聚集與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佩魯(1955)用增長極理論討論了區域或城市的產業聚集問題。波特(1990)從企業競爭優勢的角度提出了產業群的概念,同時還利用鉆石模型對產業聚集及產業群進行了分析。

③厲以寧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提出了政府二次調節論,即市場第一次調節,市場失靈后,政府進行第二次調節,彌補市場失靈的論點。這個論點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動機制的構建同樣適用,即當互動機制不起作用或發生重大失衡情況下,政府才進行調控。

④再談判是指在合約執行過程中,當不確定性導致的風險發生后,雙方愿意在互利的基礎上通過談判來修改合約。

⑤主導產業的概念是從W?W?羅斯托主導部門概念引申出來的,我國政府文件中從未使用過它,相近意思使用的有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

⑥Krugman(1991)的研究假定,工人不可在部門間轉換,但可在地區間移動。結果起到兩種相互作用的效應,一是企業再設址效應,二是工人遷移效應。企業進入和工人流入的雙重作用形成的“雪球效應”,引發正反饋過程,促進產業集聚和該地區的繁榮。

⑦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2)的制造業分類標準基礎上,借鑒李賢珠(2011)、傅元海等(2014)的標準,將制造業按照技術水平分為高、中、低端三大類。

⑧虹吸效應是一個物理現象,是指利用連通器原理,將高端水位的水,通過一根或多根裝滿水的管子,利用壓力差,將水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低水位的一邊。在城市經濟學中是指隨著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向中心城市的集中,城市間的發展梯度落差,產生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單向轉移的虹吸效應。

參考文獻:

[1]阿瑟?奧莎利文(Arthur O’Sullivan).北京:城市經濟學(第六版)[M].周京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3.

[2]李占國,孫久文. 我國產業區域轉移滯緩的空間經濟學解釋及其加速途徑研究[J]. 經濟問題,2011(1).

[3]李勝會,馮邦彥. 對國外空間經濟學集聚經濟理論研究的分析――兼談城市集聚理論的發展[J]. 經濟問題,2008(2).

[4]馮中越. 我國農產品流通協調機制的構建[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5]于立,肖興志. 產業經濟學的學科定位與理論應用[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6]周孝,馮中越. 北京生產業集聚與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2).

[7]張旺,申玉銘. 京津冀都市圈生產業空間集聚特征[J]. 地理科學進展,2012(6).

[8]顧朝林,龐海峰. 中國城市集聚區的演化過程[J]. 城市問題,2007(9).

[9]周紹杰,王有強,殷存毅.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功能界定與機制分析[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第7篇

摘 要: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一種全新的區域合作模式,充分兼顧了國際國內兩個方面的戰略需求,符合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發展的

>>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下陜甘寧協同發展:優勢與挑戰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哈貿易協同發展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下的西咸鄉村旅游優勢探析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與新疆發展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中國與中亞貿易發展合作探析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性與可行性分析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內涵與實現路徑 試論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縱深背景與地緣戰略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意義與戰略舉措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亞:戰略對接正當時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內蒙古的戰略定位與發展路徑 基于空間視角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與青海經濟發展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一體化的戰略與路徑選擇 關于中亞經濟發展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與對接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促進新疆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的建議 中國與中亞創新合作模式、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地緣戰略意涵和實踐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中國西北與中亞交通運輸問題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合作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研究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中國與中亞能源合作現狀及升級途徑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5]甘肅省自然資源概況[EB/OL].中國網,(2009-11-25)[2016-02-

11]..

[6]寧夏回族自治區資源概況[BE/OL].中國網,(2009-12-07)

[2016-02-1]..

[7]謝慶奎.中國政府的府際關系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0,(1):26-35.

[8]袁澤沛.政府理性及我國壟斷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行政

管理,2002,(3):18-21.

第8篇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建設 經濟發展 許昌市

我國目前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保障。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進一步延伸,是指人類在保護水生態系統、實現人水和諧發展方面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意義

水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水生態文明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礎。水環境容量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密切相關,一個城市的容量、產業布局直接受到水環境的影響,城市的產業必須根據水容量的大小來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由此可見,經濟發展隨時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若離開了水生態環境這一前提條件,經濟發展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同時,水生態文明建設也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糧食和物質保證。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結構方式轉變的重要突進,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產業結構,水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通過建設水生態文明,合理調配水資源,可以促進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模式轉變。

水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創造優美的水生態環境,有效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生態退化、水環境污染等水安全問題。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水生態系統修復的過程,在人、水以及其他動植物間建立一種平衡,使水資源優化合理配置,在凈化、美化水環境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許昌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與問題

許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域內降水受季風影響,年內、年際變化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710毫米,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問題并存,多年平均水資源量9.35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08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10,不足全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一半,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許昌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水資源短缺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許昌工業的發展,曾經因為缺水錯失大型企業入駐良機的許昌始終無法擠入河南發展的一流方陣。

據調查許昌市居民用水節水意識不強,沒有水資源短缺的危機意識,存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城區地下水過度開采,主城區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 200 萬m3/ a,目前,城區地下水開采量約為4 380 萬m3/ a,超采3 180 萬m3/ a,長期超采將導致地下水循環系統嚴重失衡。

根據近年許昌市水文局對穎河、北汝河、清異河等河段的監測顯示,全市全年水質劣于V類的河面占評價河流總長度的26.26%,這類河段的水體已完全喪失使用功能。而其它河段的水質雖未劣于V類,卻也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市地表水整體環境質量形勢仍較為嚴峻。

城區濱水帶景觀建設與周邊水環境的適應度不高,濱水景觀缺乏協調性.西湖公園作為許昌市城市綠肺,公園內商業性開發致使人口環境容量壓力增大,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小西湖的水生態。護城河沿岸周邊的建筑缺乏整體規劃,部分河段沿岸建筑高度失控,過高建筑物割裂了護城河景觀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同時在護城河周邊的改造過程中,無序的現代建筑替代傳統建筑,使護城河喪失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特色。

許昌市正在進行許昌市三大水利項目,申報了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建設全市域的水系連通工程,建設54.7萬畝高標準糧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經調查在工程實施階段出現主要交通道路被阻斷,同時多處修建造成城區交通擁堵,噪音污染等現象為市民生活帶來不便。

三、許昌水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協同發展的主要路徑

(一)培養和倡導水生態文明理念

許昌市政府政府和學校及單位都應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對居民進行用水節水意識的培養,告知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廣泛宣傳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觀,水生態文明建設應從每一個居民思想意識和行動做起。

(二)保護現有水資源防治水污染

加強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健全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加強住宅小區的排水規劃和污水集中處理。對于化工、印染、橡膠等企業,應通過提升技術水平、優化發展方式改進現有的污水處理方式,相關部門應嚴格監察相關企業的污水處理工作。同時,農村的水污染也不容忽視,應建立農村垃圾回收站,減少化肥的使用,推廣農業面源污染生態修復技術。

(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生態質效

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現代金融、物流、節能環保服務、軟件及服務外包等生產產業,逐步構建起與現代制造業相匹配、與城鄉居民需求相適應、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強節能減排力度,實施污染減排工程,健全市級監測預警、統計、考核三大體系,強化結構減排,落實工程減排,推進科技減排,完善管理減排,實施重點行業提標改造,加快推進高耗能產業節能減排改造。

(四)建設水景觀體系,發展特色水生態旅游業

在水系連通工程的同時應注重城市水景觀建設,結合河湖及城市三國文化,沿河湖兩岸因地制宜建設一些親水平臺、木棧道等親水景觀點,環通之后可以創建觀光游船等娛樂項目,可以發展成為特色水生態旅游業,帶動水文化產業發展,同時也能起到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作用。

(五)在水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科學合理優化施工方案

在水系環通工程建設過程中應當合理安排,優化施工方案,減少對既有線交通的影響;在既有線施工,積極與公路管理部門配合,道路封閉,及時通報;在既有線上施工,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夜間施工要設置警示燈。安排專職交通指揮員,疏導指揮車輛通行。同時注重噪音污染的控制,做好周圍居民的工作,共同維護正常的施工秩序和生活環境秩序。提高工程效率,早日完成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項目。

參考文獻:

[1]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13.

[2]張瑞芹.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研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2015.

第9篇

關鍵詞:城市群協同發展;空間經濟網絡;作用機制;培育路徑

在當前中國快速推進城鎮化進程的背景下,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4.77%,未來還將有3億多人從農村進入城市,如何妥善解決由此引發的“城市病”問題,以及更為重要的城鄉統籌、新型城鎮化等是中國現實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其中,解決上述問題最為關鍵的方式就是通過促進城市群協同發展,探索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但是,城市群內部“落差過大”一直是制約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關鍵問題,特別是目前以京津冀地區為代表的中國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城市發展落差過大、空間形態落差過大、產業結構落差過大“三大落差”問題,導致“不健康”的空間經濟聯系,阻礙城市群的協同發展。遺憾的是,針對這些問題,現有理論未能提供有效的分析與解決工具??臻g經濟網絡理論的提出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與突破口,通過構建空間經濟網絡,可以增強區內"健康的"經濟聯系,促進城市群協同發展,也為探索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一、 城市群協同發展中的“三大落差”問題

作為中國的典型城市群,京津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都是當前中國城市群發展的縮影。通過梳理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出中國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問題,為后續分析提供現實基礎。

1. 城市發展落差過大。城市群內部各城市落差過大的發展水平,不僅不利于城市之間的要素流動,并且僅有的要素流動也會表現為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虹吸效應”,不利于城市群整體城市的共同發展。2014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GDP分別為10.00、10.37、3.98萬元,河北人均GDP不到京津兩地的40%;同時,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資源,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資源在三地區域間的空間分布也存在著極大的不均(薄文廣和陳飛,2015)。由于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作用,京津冀城市群內部的發展水平落差會進一步擴大,不僅使得三地缺少協同發展的動力,同時也使城市群內部的經濟聯系以流向北京、天津的單向聯系為主,“經濟輻射效應”轉變為“虹吸效應”,三地進入經濟差距持續擴大的惡性循環之中。

2. 空間形態落差過大。城市群內部各城市落差過大的空間形態,會導致各地區間的各自為陣、差距懸殊、銜接斷層等(劉健,2006),也意味著各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出現空白,會使城市群發展出現“分塊”。以人口密度為例,截至2013年,北京常住人口密度達到了1 288人/平方公里,天津常住人口密度則為1 235人/平方公里,京津兩地中心城區人口密度超過國際大都市水平;而河北的常住人口密度僅為390人/平方公里。京津兩地與河北“斷裂式”的城鎮體系與空間形態,使河北無法承接北京、天津過度膨脹的人口與產業,同時,斷裂式空間形態導致的區域性空間分割進一步割裂了各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致使京津兩地的“城市病”問題日益嚴重,河北省的發展也倍受制約。

3. 產業結構落差過大。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之間產業結構落差過大,一方面使中小城市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的能力有限,阻礙產業轉移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大、中、小城市之間無法實現上、下游產業的有序銜接,也就無法形成資源合理配置、功能有序分布的產業鏈。目前,北京處于后工業化時期,第三產業處于絕對主導地位,發展技術密集產業和現代生產服務業;天津處于工業化后期,第三產業比重略低于第二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重化產業占比較多,高端生產業剛剛起步;河北處于工業化中期,第三產業比重較低,以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京津冀三次產業發展階段差異化明顯,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僅降低了產業轉移的可能性,也阻礙了區域性產業鏈的構建,制約城市群的協同發展。

綜上,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存在的“三大落差”問題阻礙了三地協同發展,落差過大的城市發展規模制約了地區間的經濟聯系,空間形態上過大的落差割裂了各城市間的經濟聯系,產業結構上過大的落差限制了各城市產業間的良性互動。同時,這也是當前中國城市群協同發展中存在的普遍的問題,城市發展、空間形態、產業結構等方面過大的落差所導致的區內“不健康”的空間經濟聯系,阻礙了城市群的協同發展。

二、 空間經濟網絡影響城市群協同發展的作用機制

空間經濟網絡是一類特殊的經濟網絡,既是各種經濟關系的空間投影,又是一種經濟活動的具體空間形態,是融合了空間屬性的經濟網絡。空間經濟網絡與城市群協同發展實質上是一體兩面的:首先,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目標之一就是構建區域性的空間經濟網絡;其次,空間經濟網絡的有序運行,可進一步促進城市群協同發展。特別是在當前城市群內部存在“三大落差”問題,導致區域內部“不健康”的空間經濟聯系,阻礙城市群協同發展的情況下,通過空間經濟網絡的經濟一體化機制、空間一體化機制、產業互動機制,重塑區內“不健康”的經濟聯系,可以有效破解上述問題,推動城市群協同發展(圖1)。

1. 經濟一體化機制。空間經濟網絡的發展可以縮短城市群內部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差,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首先,區域性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依賴于要素在城市之間的有序流動,其演變過程遵循單核心集聚到多核心等級再到高水平均衡的發展規律。一個有序演變的空間經濟網絡通過其自身的發展,會重塑已有的區內經濟聯系,更多的節點城市在網絡內會由過去的單向鏈接導致的從屬地位轉變為雙向鏈接的平等地位(劉華軍等,2015),從而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變“虹吸效應”為“輻射效應”,充分實現核心節點城市對周圍非核心節點城市的帶動作用,促進城市群的協同發展。其次,空間經濟網絡的網絡形態可以降低經濟聯系的空間成本,促進要素在城市之間流動,縮短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

2. 空間一體化機制。空間經濟網絡可以通過自身蔓延,打破區域性空間分割,縮小城市群內部空間形態上的落差。首先,空間經濟網絡依托的通道網絡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由“點軸狀”向“輻射狀”和“網格”狀動態擴張,可以促進經濟要素在各城市之間有序流動,破解區域性的空間分割(司明,2014)。其次,城市群內部經濟聯系較強的節點城市結成空間經濟網絡子網絡,通過網絡的動態擴張,不斷蔓延、交叉、重疊,最終形成覆蓋全城市群的網絡。隨著空間經濟網絡子網絡的擴張,“不健康”的區內經濟聯系被重塑,經濟要素在城市群內部有序流動,區域性空間分割自然破除。

3. 產業互動機制??臻g經濟網絡通過節點之間的經濟要素流動并依托網絡的系統性特征,使得城市群內部各城市間的產業互動加強,從而縮小大、中、小城市間的產業發展差距,構建區域性產業鏈。首先,網絡狀的空間經濟形態,通過網絡外部性進一步促進了節點間的經濟要素流動,并擴大了空間經濟聯系的范圍,加強了各地區產業間的互動。其次,空間經濟網絡的系統性特征要求其內部各節點間協同合作、共同發展,依托經濟要素的流動,網絡內各節點間可以承擔不同的經濟功能,進而促進各城市間產業功能的合理配置,重塑區內的產業聯系,從而推動區域性產業鏈的形成,促進城市間產業良性互動。

三、 空間經濟網絡的培育路徑

根據上文的分析,空間經濟網絡可以通過經濟一體化機制、空間一體化機制、產業互動機制等作用機制,重塑城市群內部的經濟聯系推動城市群協同發展。但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與發展并非僅是自發的,其有序演進與有效運行依賴于政府的正確干預與積極引導。本部分從政府促進空間經濟網絡形成入手,并結合空間經濟網絡影響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經濟一體化機制、空間一體化機制、產業互動機制,提出培育空間經濟網絡,解決城市群協同發展過程諸多問題的三條培育路徑(圖2)。

1. 合理設計政策制度,有序引發空間經濟網絡的經濟一體化效應。制度安排是空間經濟網絡形成的基本條件,主要通過促進重要節點形成、推動或限制要素流動等路徑引導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首先,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空間經濟網絡的重要節點,引導了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及其經濟一體化效應的發揮。在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政策的安排對于城市的崛起有著重要的影響,就北京的快速發展而言,固然離不開良好的區位條件,但有利的政策導向才是關鍵。對于空間經濟網絡影響城市群協同發展經濟一體化機制而言,通過政策制度的設計扶持相對薄弱的節點城市,增強其承接能力,可以變“虹吸效應”為“輻射效應”。其次,政策制度推動或限制了要素在不同節點間的流動,影響了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及其經濟一體化效應的發揮。政府的戶籍制度、社保制度、就業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政策制度實質上是通過對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空間選擇的限制和制約,引導要素在各節點間的有效流動和配置(司明,2014)。合適的制度為要素在各節點間有效流動與配置提供了保障,促進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不合適的制度安排則會過度限制要素的流動,制約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

2. 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充分發揮空間經濟網絡的空間一體化效應?;A設施網絡在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的承載與塑形作用,影響其空間一體化效應的發揮。一方面,基礎設施是經濟聯系的載體,承載了網絡中經濟要素的流動,決定了節點間經濟聯系的強弱;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物理形態塑造了網絡的空間形態,通過基礎設施的蔓延發展,直接引導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及其空間一體化效應的發揮。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基礎設施的建設基本是由政府財政支出承擔的。因此,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行為直接影響了承載空間經濟網絡中經濟要素流動通道的建立與完善,政府對基礎設施網絡的規劃直接影響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及其空間一體化效應的發揮。

3. 制定產業發展戰略,有效增強空間經濟網絡的產業互動效應。通過制定產業發展戰略,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及產業集群形成,能夠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推動空間經濟網絡形成,并有效增強空間經濟網絡的產業互動效應。首先,針對不同地區的區位條件,制定不同產業的發展戰略,扶持具有當地特色、符合當地發展需要的產業,加強空間經濟網絡中城市的產業差異性,增強產業互動行為。一方面,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迅速發展,形成空間經濟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另一方面,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不僅避免了大區域內的產業同構現象,也可以進一步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其次,可以制定產業發展戰略,引導區域內部的產業集群形成,有效加強了空間經濟網絡內部的經濟聯系。集群內部的企業集聚在一起,相互開展競爭、模仿活動,企業間的勞動力、信息等經濟要素的流動與交換互動日益頻繁,加深了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此外,產業集群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空間經濟網絡或空間經濟網絡子網絡,因此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不僅推動了產業集群的發展,也促進了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及其產業互動效應的發揮。

四、 結論

本文首先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梳理了當前城市群協同發展中存在的“三大落差”問題;其次,從空間經濟網絡視角出發,詳細闡述了空間經濟網絡影響城市群協同發展的作用機制;最后,提出可供探索的構建空間經濟網絡,發揮其經濟效應促進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培育路徑,為破解城市群協同中的“三大落差”問題以及探索中國城市群發展模式提供啟發。主要結論如下:(1)中國當前的城市群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城市規模落差過大、空間形態落差過大、產業結構落差過大“三大落差”問題;(2)構建空間經濟網絡,依托其經濟一體化機制、空間一體化機制、產業互動機制,可以重塑城市群內部空間經濟聯系,推動城市群協同發展;(3)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與發展并非僅僅自發的,其有序演進與有效運行依賴于政府的正確干預與積極引導,政府應重視政策制度的合理設計、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促進空間經濟網絡的形成與演變,保證其推動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經濟效應得以發揮。

參考文獻:

[1] 薄文廣,陳飛.京津冀協同發展:挑戰與困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10-118.

[2] 劉健.區域創新網絡的現實效應及路徑選擇[J].財經科學,2006,(1):114-118.

第10篇

關鍵詞:EEES 耦合 數據包絡分析法 協同發展

20世紀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世界各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這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導致了環境日益惡化,生態逐漸失衡等問題。

目前,關于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之間協同發展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界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研究重點主要包括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及如何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協同發展問題。關于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協同發展問題,經歷了最初的以單純追求經濟發展為目標的樂觀經濟發展觀,到以“環境保護第一”為觀點的悲觀的零增長論,到目前的辯證的耦合協調發展觀。前兩種觀點都是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之間割裂開,要么認為經濟發展是首要的,應該以經濟發展為重點,可以忽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么過于提高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才是第一位的,而經濟發展應該讓位于生態環境保護,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全面的,完全隔斷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第三種觀點則是一種辯證的耦合協調發展觀點,引入系統理論,認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是處于一個大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兩者之間互相影響、相互作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葉民強等,2001)。

區域EEES耦合系統協同發展的內涵

(一)區域EEES耦合系統的組成

區域EEES耦合系統包含生態系統、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生態環境系統是區域EEES耦合系統的物質基礎,是由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生物和環境要素構成的,包括無機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經濟系統是區域EEES耦合系統的核心,是人類社會從生態環境中獲取資源進行生產消費的過程。社會系統是EEES耦合系統良性發展的關鍵。實現系統耦合需要良好的社會文化、政治體制及有序的社會環境。此外,各子系統也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通過彼此之間的耦合關系形成特定結構的復合系統。

(二)區域EEES耦合系統的協同性

耦合系統的協同性是指各子系統間及系統要素之間彼此合作、同步發展的關系,以及在這些復雜關系下形成的特有結構與功能。區域EEES耦合系統的協同是動態的,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子系統之間、子系統的要素之間互相適應、協作互促,從而實現系統的總體目標(楊玉珍等,2010)。

耦合系統的協同涉及到系統目標、構成、內外部及功能等多個方面。目標協同是指通過系統子要素及各系統間的復雜控制及反饋機制使得單個目標與總目標保持一致;構成協同是指子系統內部要素及系統間的結構適合、時間和空間有機協同、相互作用程度恰當;內外部協同是指任何系統都是在特定時間、空間中形成的,當其與外界聯系被阻斷時,系統的正常運行將受到影響;功能協同是指各子系統的目標必須與總統目標保持一致,任一子系統功能發揮受阻都會影響耦合系統總體功能的實現,因此,耦合系統整體功能最優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子系統功能的發揮和彼此的協同。

(三)區域EEES耦合系統的協同發展

“發展”意味著區域EEES耦合系統向更加和諧、均衡的方向演進。區域EEES耦合系統的發展,要求各系統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實現全面、綜合、均衡的發展,在經濟效率、生態和諧、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等多種效益的統一。

“協同發展”(Synergetic Development)包含和延伸了協同與發展概念的內涵,具備同步性、整體性、互補性、動態性等多種特征,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復雜關系。任一子系統即使結構及功能如何完善,都不能脫離總系統的協同發展目標,必須在特定規則下形成相應的結構,才能有效發揮耦合和協同機制。從橫向上看,協同發展是指在總體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各子系統間及其構成要素間的合理及恰當的結構關系;縱向上的協同發展是指系統從量變到質變的一種和諧、動態的良性演進過程。

模型構建

區域EEES耦合系統協同發展是一個動態調整過程,具有多目標、多層次、動態性等特征。數據包括分析方法(DEA)正是解決此類復雜系統評價問題的有效方法。

DEA模型形式多樣,C2R模型是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第一個基本模型,也是重要的模型之一,運用非常廣泛,因此,本文將使用C2R模型用來判斷一個決策單元的綜合有效性,而使用C2GS2模型判斷該決策單位的技術有效性,然后進一步計算決策單位的規模有效性,從而得到耦合系統的協同性和發展性。

區域EEES耦合系統協同發展評價包括子系統內及系統間的協同效度、發展效度及綜合效度評價三個方面,可以分別用技術效度、規模效度及綜合效度衡量(余鳳鳴等,2011)。

(一)協同有效

技術有效性在經濟意義層面上是生產一定數量的某種產品時,各種生產要素達到最佳匹配狀態,因此反映的是系統的結構比例。對于區域EEES耦合系統而言,是指四個子系統間及子系統內部要素間的要素比例是否恰當,表明一個系統的協同程度。因此,可以使用協同效度作為衡量系統有效性的指標,當協同效度達到1時。這表明該系統間或是系統要素間達到協同有效。

(二)發展有效

規模有效性是指系統的投入與產出的規模是否達到了最好的匹配狀態,對于區域EEES耦合系統而言,是指投入和產生間的相對效率是否達到最佳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投入增加或是減少是否會產生相同方向和比例的產出變化。當規模效應不變時,表明系統發展規模是最合適的。因此,可以用規模有效性衡量各子系統內的發展有效性。

(三)綜合有效

綜合有效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系統各要素是否達到最佳匹配狀態(協同有效);二是系統投入產出是否處于理想規模狀態(發展有效)。在于區域EEES耦合系統的演化發展過程中,協同與發展互相作用、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沒有達到有效,都將影響耦合系統的演化進程。因此,區域EEES耦合系統的綜合有效是協同有效與發展有效兩者的乘積。

Zi=Xi×Fi (1)

其中,Zi表示系統協同發展綜合效度,用綜合效度表示;Xi表示系統的協同效度,用純技術效率表示;Fi表示系統的發展效度,用規模效率表示。

湖北省EEES耦合系統協同發展測度

(一)指標體系

評價區域EEES耦合系統協同發展的第一步是建立各子系統的輸入和輸出指標,其次是計算出系統內部及子系統間的發展效度、協同效度及綜合效度,最后得到耦合系統的三個效度(王成璋等,2007)。鑒于生態與環境之間的密切性,為計算的簡明,本文在測量區域EEES耦合系統中,將生態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合并成為一個子系統,即生態環境子系統,因此,在實際評價過程中,整個耦合系統包括生態環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本文以年份為決策單元,選取部分1990-2010年反映湖北省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子系統的輸入輸出指標,對湖北省該時期EEES耦合系統協同發展狀況進行評價。

(二)評價結果

根據整個區域EEES耦合系統發展效度、協同效度、綜合效度的計算公式,運用DEA Excel Sover插件,最終求得湖北省1990-2010年EEES耦合系統協同發展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知,1990-1991年、1998年、2000年、2002-2004年、2006-2008年、2010年幾個時間段EEES耦合系統的發展效度、協同效度及綜合效度均為1,這表明上述幾個年份中,湖北省EEES耦合系統的投入和產出之間效率達到最佳,能夠同時滿足發展有效、協同有效以及綜合有效,并且,從子系統之間關系和子系統內部結構看,比例也達到最優,也即EEES耦合系統的協同發展效果最好。

比較而言,1992年和1999年兩個年份各子系統以及子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結構比例不是最優,直接表現為協同非有效,僅發展有效;1993年、2001年和2009年三個年份各子系統和子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結構比例恰當,直接表現為協同有效,發展非有效,投入產出之間的規模沒有能夠實現最優;1994-1997年間以及2005年這幾個年份則表現為協同非有效、發展非有效,說明要素結構比例方面需要進行調整,同時投入產出規模方面也需要進行改進。

因此,總的來說,湖北省EEES耦合系統并沒有實現協同和發展的最優化,可能存在投入過多或是投入不足的問題,從而出現規模收益遞減的現象,而這將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也將帶來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等一系列工業污染物,也存在大量的噪聲污染、光污染等嚴重生態平衡的各種污染,這反過來又將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對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造成影響,不利于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系統之間實現協同發展。

湖北省EEES耦合系統協同發展狀況與其自身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等是分不開的。湖北省是一個水資源豐富、農業較為發達、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的中部大省,長期以來實行的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帶來了水資源利用過度、水體污染較廣;耕地流失嚴重、土壤功能退化;資源開發過度、廢棄物循環利用效率低下;工業三廢排放較大、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這極大地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導致湖北省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系統之間不能實現協同發展的最優化(熊宏濤等,2011)。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幾年,湖北省出臺了各種資源環境保護政策措施,確立“兩型社會”發展戰略和目標,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參考文獻:

1.葉民強,張世英.區域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系統協調發展衡量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研究,2001(8)

2.楊玉珍,許正中.基于復合DEA的區域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7)

3.余鳳鳴,杜忠潮,周杜輝.基于熵值法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演變分析—以西安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4)

第11篇

摘要: 建國以來的不同時期我國實施了差異化的區域推進戰略,從總體上看,是從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的模式逐步推進的,這些區域推進戰略在東部沿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在東部沿海區域經濟得到了迅速的增長,但是仍然存在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不協調發展的問題,在中西部這一點更加明顯。本文正是基于此,對區域協同發展的思想做了整理,以圖在此基礎上更好的分析我國的區域協同發展狀況。

關鍵詞: 區域協同;影響因素;機制;測度

0引言

對于區域協同發展的研究,國內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的。分別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含義;區域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區域協同發展的評價;區域協同發展的機制;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

1區域協同發展的含義

從現有的區域協同發展的研究看,學者們大多數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認為是區域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開放,共同發展,且區域之間差距縮小并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如蔣清海(1995)認為區域協同發展是在各區域對內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各區域間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和過程,并且形成決定這種狀態和過程的內在穩定的運行機制;①覃成林(1996)認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區域之間在經濟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賴日益加深、發展上關聯互動,從而達到各區域經濟均持續發展的過程;②徐現祥、舒元(2005)認為,省區協調發展的實質無非是使落后省區能追趕上發達省區,即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區域協調發展屬于趨同的研究范疇。③這種觀點實質上將區域協同發展理解為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區域協同發展是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等諸因素的協調發展。如曾坤生(2000)認為區域經濟動態協調發展包括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空間系統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與人口發展的動態協調、區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協調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協調;④陳耀(2006)從區域協調發展目標的角度認為,區域協調發展重點是實現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使居住在不同區域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務,分享國家快速發展帶來的成果和實惠⑤。

2區域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

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影響區域協同發展的因素不同,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因素;另一類是新因素。傳統因素主要包括資金因素、人力資本因素、區位因素、文化和歷史因素等。如賴明勇、包群(2002)認為資金因素尤其是FDI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并且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于區域協調發展影響最大;⑥李亞玲、汪戎(2006)與李忠強等(2005)認為地區間人力資本的差距也是影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原因;⑦⑧陳國階(1997)通過對世界歷史發展的研究發現區位對感受現代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差異是導致發展差距的根源;⑨李燕茹和胡兆良等通過研究中國歷史戰場的地域分布來探討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發現戰場的分布規律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戰場北方的黃淮海平原為現在的經濟洼地。⑩

隨著經濟社會國際化的發展,信息、科技、生態環境等在我國區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王錚(2006)認為信息化促進了東部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西部地區工業基礎相對優越的省區經濟增長作用突出,對中部地區經濟提出了嚴重的挑戰;{11}吳傳清、劉方池(2003)與孟令國(2004)認為科技創新已成為決定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充分利用新技術革命所創造的各種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長遠發展;{12}{13}趙景柱等(1999)認為生態環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則地區經濟發展就會受阻。{14}

陸大道(2003)認為在影響我國區域發展的的兩類因素中,傳統因素的影響力度正在下降;信息、科技、生態環境等新因素通過傳統因素而發揮作用。{15}

3區域協同發展的評價

區域協同發展的評價更多的學者是通過建立指標體系來進行的,即通過指標測定區域內的經濟、環境、人口、資源和社會間的協調度。如毛漢英(1991),張曉東(2003)、張佰瑞(2007)等人分別基于縣域、省域及全國空間尺度對經濟中社會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作了研究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度進行了研究;{16}{17}{18}{19}李雪銘(2005)、余娟(2005)、李孝坤(2005)等分別以大連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廣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重慶大都市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20}{21}{22}除此之外,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評價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涉及三個基本指標體系:一是反映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的協調程度;二是反映人均可享有基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協調程度;三是反映地區發展保障條件方面的協調程度。上述區域協同發展的評價研究內容各不相同,反映了對于協同的內涵的理解、影響因素及實現途徑理解各不相同。從總體上說,現有的研究對于傳統的資金及人力資本因素研究較多,而對于文化歷史等新因素研究較少;且沒有將協同程度與發展度有效的結合起來,所以得出的僅僅是孤立的區域經濟協同的計算結果,而不能得出區域協同是否能促進全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以及整體協同是否能促進區域的發展的結論。

4區域協同發展的機制

區域協同發展的機制的實現主要依靠市場、政府和企業三類經濟主體,這一點在學術界有比較普遍的共識,但是怎樣利用這三類經濟主體實現區域協同發展,卻存在不同意見。

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更多的強調市場在區域協同發展中的作用。如樊明(2006)認為建立規范的市場經濟制度才是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的根本途徑,而中央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轉移支付方面對某地區的傾斜以及地方政府設法多從中央政府得到這些方面的支持則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表現。{23}

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重視政府在區域協作中的作用。如張慶杰等(2009)提出了完善我國區域管理體制與機制的基本原則,并對我國區域管理體制機制調控對象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分析研究,依此提出了在國家層面、行政區層面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思路和重點。{24}

第三種觀點認為,政府和市場在協同區域發展中處于相當的地位。周叔蓮、魏后凱(1998)著重研究了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得出結論即政府可以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多種手段,全方位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25}劉普等(2009)以外部性理論為基礎建立了區域關聯效應模型,并論證了區域關聯效應具有乘數關系,在此理論前提下探討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區域合作和區域補償政策這兩種區域協調機制的運行機理和實際運用;{26}周紹杰等(2010)認為應該通過完善市場體制、促進跨區治理以及優化協調三個區域協同實現體制達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區域均衡發展的目標,這就要改變當前以經濟增長為主的晉升考核制度、鼓勵區域經濟合作、完善發展規劃體制以及發揮財政政策的導向作用;{27}覃成林(2011)認為區域協調發展機制體系由市場機制、空間組織機制、合作機制、援助機制和治理機制的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金字塔形的結構關系,每個機制既獨立地產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作用,同時又通過相互聯系而產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合力。{28}

最后一種觀點認為,市場、企業與政府三方面的作用均不可忽視。如田揚戈(2000)認為,區域經濟的三種協調機制即市場、企業與政府任何一種都不可能獨立完成區域經濟的協調任務,必須實現三種機制之間的合理分工。市場機制是起基礎性作用的協調機制;企業機制是在市場交易成本過高時對市場機制的一種替代機制;政府協調機制則更多地側重于保障上述兩種機制的正常運作和克服市場失靈。只有協調好三種機制的關系,充分發揮這三種協調機制的作用,才能保證區域經濟系統的正常運作。{29}

5區域協同發展戰略

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研究具有強烈的應用型,故對于戰略的研究在整體區域協同研究中占據了主要內容。而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總結:

第一:要素和商品市場化。區域之間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自由貿易是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陳棟生(2004)認為通過跨區域人才、資金、勞動力以及技術流動,區際商品與服務貿易以及產業區際轉移實現區域市場的一體化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途徑;{30}胡鞍鋼(2004)認為只有促進各種要素自由流動,發展區域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各地區才能從全國性、區域性市場獲得更大的規模效益;{31}徐現祥、李郇(2005)通過對長三角的研究得出結論,市場分割對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阻礙作用降低了近50%。因此打破省際邊界,實現跨省區協調往來成為區域市場一體化的主要目標。{32}

第二:區域產業協調發展。陳彥旭(2008)認為,區域協同發展最核心的內容是區域間產業的協同發展,而區域間產業的協同發展包括了區域產業的合理分工和協作,該研究運用古諾模型從縱向產業合作和橫向產業合作兩種形式分析了合作的效應,并得出結論只有加強對于引進技術的吸收才能更好的使得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33}呂政(2004)認為生產集中化趨勢與區域協同發展之間存在著矛盾,生產要素的集中化——產業集群的出現——生產要素地區配置不平衡性——區域不協同發展。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開辟新的產業領域,發展具有本地區比較優勢和特色的產業和產品。{34}周肇光(2007)認為根據產業經濟和技術結構變化和發展來選擇區域主導產業,適時調整外商投資產業發展政策,處理好外資產業與民族區域產業關系等才能落實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整體戰略,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35}

第三:區域空間結構優化。陳棟生(2005)將我國的區域經濟格局概括為“三大階梯,四大板塊,三駕馬車,三類病灶”,主張在大范圍的“區域政策覆蓋區”的基礎上,劃分“政策點擊區”,有針對性地解決區域問題。{36}趙改棟、趙花蘭(2002)認為產業結構與空間結構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兩類結構,且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兩種結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雙方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影響著區域的經濟增長。{37}周民良(2000)通過實證分析指出,因為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尤其是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區域產業結構、固定資產投資、市場發育和成熟程度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南方經濟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北方,為了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各地區的協調發展,政府應該通過適當的區域政策,更主要借助于市場的力量,引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38}

第四:制度和政策措施。主要觀點有政府應該實施區域政策與產業政策、完善法律法規制度件和和社會保障措施,為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徐國弟等(1994)認為區域政策和產業政策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保證完成、落實國家生產力布局任務的政策手段,二者各有所長、相輔相成、不可偏廢。{39}劉英奎等(1997)認為通過制定和實施科學、規范的產業政策,在全國形成合理的產業地區分工結構,各地區分工協作,互相促進,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要素在國內自由流動,各地區要素稟賦逐漸變化,區域經濟差距將逐步縮小,區域經濟將最終實現協調發展。{40}

注釋:

①蔣清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問題.財經問題研究,1995,(6).

②覃成林.論區域經濟關系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縱橫,1996,(1).

③徐現祥,舒元.協調發展:一個新的分析框架.管理世界,2005,(2).

④曾坤生.論區域經濟動態協調發展.中國軟科學,2000,(4).

⑤陳耀.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3).

⑥賴明勇,包群.開放經濟中我國政府政策對經濟增長效應的實證研究.上海經濟研究,2002,(1).

⑦李亞玲,汪戎.人力資本分布結構與區域經濟差距—一項基于中國各地區人力資本基尼系數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2006,(12).

⑧李忠強,黃治華,高余寧.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不平等與地區經濟增長:一個實證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5,(S1).

⑨陳國階.我國東中西部發展差異原因分析.地理科學,1997,(1).

⑩李燕茹,胡兆量.中國歷史戰場地域分布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人文地理,2001,(6).

{11}王錚.信息化與省域經濟增長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

{12}吳傳清,劉方池.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4).

{13}孟令國.信息技術革命與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新機遇.經濟問題探索,2004,(5).

{14}趙景柱等.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15}陸大道.中國區域發展的新因素與新格局.地理研究,2003,(3).

{16}毛漢英.縣域經濟和社會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地理學報,1991,(4).

{17}張曉東,池天河.90年代中國省級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度分析.地理研究,2002,(4).

{18}張曉東.中國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度預測分析.資源科學,2003,(2).

{19}張佰瑞.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度的評價研究.工業技術經濟,2007,(9).

{20}李雪銘,李婉娜.1990年以來大連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定量分析.經濟地理,2005,(3).

{21}余娟,吳玉鳴.廣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評估與分析.改革與戰略,2007,(4).

{22}李孝坤.重慶大都市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探析.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2).

{23}樊明.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均衡發展問題研究.經濟經緯,2006,(2).

{24}張慶杰,申兵,汪陽紅,袁朱,賈若祥,歐陽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管理體制及機制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09,(7).

{25}周叔蓮,魏后凱.論政府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特區理論與實踐,1998,(12).

{26}劉普,李雪松.外部性、區域關聯效應與區域協調機制.經濟學動態,2009,(3).

{27}周紹杰,王有強,殷存毅.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功能界定與機制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28}覃成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體系研究.經濟學家,2011,(4).

{29}田揚戈.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黨政干部論壇,2000,(2).

{30}陳棟生.東中西協力聯動 推進西部大開發.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4).

{31}胡鞍鋼.中國走向區域協調發展.決策與信息,2004,(12).

{32}徐現祥,李郇.市場一體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研究,2005,(12).

{33}陳彥旭.古諾模型在區域產業協調發展中的應用.經濟論壇,2008,(8).

{34}呂政.對“十一五”時期我國工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探討.中國工業經濟,2004,(11).

{35}周肇光.如何構建創新型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政策互動機制.當代經濟研究,2007,(6).

{36}陳棟生.協調發展區域經濟是重大戰略問題.當代經濟,2006,(6).

{37}趙改棟,趙花蘭.產業—空間結構:區域經濟增長的結構因素.財經科學,2002,(2).

{38}周民良.經濟重心、區域差距與協調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0,(2).

第12篇

(遵化市發展改革局,河北遵化064200)

摘 要: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有關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總體思路、基本路徑、方案舉措等眾說紛紜。

關鍵詞 :京津冀協同發展;遵化;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5)19-0233-01

收稿日期:2015-06-15

作者簡介:王靜紅(1976-),女,河北遵化人,遵化市發展改革局,中級經濟師,本科,研究方向:經濟、人力資源管理。

一、遵化市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遵化市地處京、津、唐、承、秦腹地,北倚燕山,西臨京津,東通遼沈,南顧渤海,在環渤海經濟圈內有較好的區位優勢。遵化市堅持以資源優勢為依托,強力打造主導產業,不斷深化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鋼鐵、裝備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電力能源、醫藥化工等六大優勢產業。

2014年,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加快建設經濟強市、美麗遵化奮斗目標,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70.7億元,增長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8.4億元,增長18.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11億元,占年計劃的100.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8329元和12264元,增長7.7%和10.5%。

二、當前遵化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是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轉型升級任務繁重。遵化市2014年礦山業、鋼鐵業、裝備制造業、醫藥化工業四個主要工業行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接近90%,其中礦山業、鋼鐵業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63.4%、15.4%,并且四大支柱產業關聯性較強,礦山業是鋼鐵業的上游行業,裝備制造業、醫藥化工業的主體是為礦山業和鋼鐵業配套的礦山機械制造和焦化產業,經濟發展上存在一榮俱榮,一損具損的問題。二是支撐發展的立市大項目、好項目不夠多,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逐年增加。我市近年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程度逐年加深,同時投資效率呈現下降趨勢。三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增收節支、開源節流仍需付出艱苦努力。四是生態環境亟需改善,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大氣和水資源污染防治等工作有待加強

三、京津冀協同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機遇

京津冀協同發展為遵化市上項目、求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毒┙蚣絽f同發展規劃綱要》即將正式出臺,合作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對遵化市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在交通一體化方面,協同發展交通專項規劃已經國務院通過,去年6 月在唐山召開的河北與北京工作座談會上,把交通一體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過去的很多斷頭路將陸續打通,包括京沈二通道將加快實施,計劃到2016 年遵化到北京方向全線通車;城際鐵路也將加快建設,與我們近鄰的平谷、薊縣都納入了城際鐵路網,其中北京至平谷的地鐵線2015年底將開工建設,并且北京正在與天津有關方面進行協商,計劃將這條軌道交通線延伸至薊縣,天津至薊縣的軌道交通也列入了建設規劃,這兩條線路開通后,我市將實質性融入京津一小時經濟圈。

2、在產業一體化方面,在2 月10 日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明確指出加快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一般性制造環節,我市又有這方面的產業基礎,對接招商的潛力巨大。

四、巧借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遵化二次騰飛的建議及措施

1、以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為重點,明確遵化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定位。遵化市要充分發揮資源、交通、產業等優勢,積極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認真完善和落實各項協同政策,推進深度融合,加快轉型升級、綠色崛起步伐,將我市打造成為首都經濟圈重要節點。

2、以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為重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要實時掌握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動態。加強與北京和省對口部門的溝通聯系,實時掌握各自領域的前沿信息,掌握外遷企業詳單和時間表,提高對接招商的針對性。二要重點引進一批北京產業轉移項目。遵化要以北京外遷項目和重大項目配套為重點,研究制定對接方案,主動與即將企業洽談溝通。三要下力引進一批京津資本投資項目。遵化市擁有全省領先的農業發展優勢,又被列入京東旅游休閑示范區,在吸引京津資本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積極包裝一批農業休閑觀光、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方面的項目,加強宣傳推介,努力吸引京津的戰略投資者來投資興業。

3、以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為重點,推進現有企業轉型升級。一要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各類骨干企業要加大科研投入,聘請尖端技術人才和京津的“周末工程師”,搞好科技研發,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勵企業積極與知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二要通過資本運作創新,破解項目建設資金難題。三要通過管理方式創新,提升企業運營效益。

4、以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為重點,激發全民創業的熱情。一要著力推動企業家二次創業。二要著力推動能人大戶創業。激發他們的創業激情,增強他們的創業信心,啟動實施一批創業項目。三要著力推動下崗工人、大學畢業生、退轉軍人等自主創業。

5、以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為重點,優化發展環境。一要全面優化政務服務。重點是抓好“三級平臺、兩個代辦”服務體系建設,協助企業跑辦各類手續,提供一條龍、“保姆式”服務。二要嚴格規范行政執法。進一步細化、量化各類行政執法裁量基準,擠壓自由裁量權彈性空間。三要著力營造全社會支持服務項目建設的濃厚氛圍。開展“企業落戶、群眾受益”系列專題教育,從而增強群眾支持項目、服務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台南市| 哈巴河县| 包头市| 犍为县| 绥化市| 洛隆县| 武乡县| 恩施市| 乃东县| 新龙县| 刚察县| 灌云县| 奉新县| 滨州市| 沅江市| 陆川县| 甘洛县| 太白县| 庆阳市| 岫岩| 南投县| 延庆县| 平顺县| 大方县| 苍溪县| 凭祥市| 平顶山市| 潢川县| 新余市| 南靖县| 沈阳市| 曲阳县| 普洱| 湖北省| 霸州市| 昭平县| 禹城市| 静安区| 育儿|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