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7:15: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經濟相關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現階段,進行低碳經濟的發展形勢,已經逐漸成為經濟發展中的全新經濟體制。企業中相關管理人員開展低碳經濟,將低碳經濟的政策進行優化,領導企業企業逐漸成為發展低碳經經濟,逐漸成為我國目前企業中的主要發展趨勢。因此為了提高積碳經濟的發展水平,將低碳經濟與企業的會計體系構建進行結合,是企業進行發展的基本策略。
一、在低碳經濟下企業會計體系構建中存在的不足
(一)在進行構建體系的過程中法律支持不充分
因為我國現在企業中會計體系的構建發展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在相關的法律支持方面還沒有做到特別充分,所以在低碳經濟下企業會計體系的構建中很難對其產生一定的約束能力,企業在進行會計計算方面也沒有能夠統一的進行規范。所以,在企業中,缺乏一定的法律支持,能夠使會計審核的操作中不能對會計審核的質量進行保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低碳經濟發展。
(二)在進行企業會計體系構建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論支持
在企業會計體系構建的初級階段,在低碳經濟下的企業會計機構建仍然缺乏相關理論的支持,以及在會計體系真正實踐的過程中,面對出現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企業發展的現階段,低碳經濟,下個會計體系并沒有完全被企業所認同,所以比較權威性的理論體系缺少一定的實踐基礎[1]。
(三)企業中構建會計體系的專業性人才
企業中對培養低碳經濟方面的人才相應的培養體制還不成熟,低碳會計體系專業學科的人才在目前還比較缺少,因此企業在培養低碳經濟會計體制相關人才的機制當年應該進行進一步的加強。
(四)企業中構建企業會計體系的相關體系不完善
企業中低碳經濟會計體質缺少一定的法律支持,在建立會計體制的同時也受到了一定條件的約束,因此導致在企業中沒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制度進行約束,致使企業在日常運營中缺乏一定的基礎。而且企業中進行環保的意識沒有相對提高。與此同時,當今社會中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企業中關于低碳經濟的消息比較受限。在企業中,有關環境問題的公開問題受到了企業經濟利益成本的限制,所以部分企業方面也沒有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披露,在責任意識方面沒有一定的認識。致使企業在相關信息真實性方面沒有一定保障。
二、低碳經濟下企業會計體系的構建思路研究
(一)將企業中針對構建會計體系中法律規定進行完善
在構建企業中的會計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應該以具有權威性的法律依據作為體系的依據,在構建會計體系的同時將我國實際的低碳經濟發展特點進行結合,同時在低碳經濟的會計體制中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低碳經濟發發展的特點,將法律與企業中的會計體系構建進行有效結合,讓法律對其進行有效保障。保證在構建低碳經濟的會計體系的過程中有法律作為保障,提高會計體系的操作性,保證會計工作的規范。
(二)將企業會計體系構建過程中的理論支持進行完善
企業在進行低碳經濟會計體制構建的過程中,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可以將國際上的一些相關理論政策進行深入學習,將更加國際化的經濟體制與自身企業進行融合[2]。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在會計體制構建的過程中,對理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及時進行解決,在不斷實踐中得出理論知識,從而開發出適合我國經濟形式的低碳經濟會計體系,在構建會計體系的基礎上,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培養企業中構建會計體系的專業性人才
企業在建設低碳經濟下的會計體制的過程中,相關人才的需求對構建會計體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理論相關建設與法律相關人才。因此,企業在構建低碳經濟下的會計體系的過程中,對專業人才的培養也至關重要,企業在培養低碳經濟相關的會計人才的過程中,要注意理論的全面性,在學習的同時也要注意其他行業相關知識的有效學習,通過實踐操作將其進行實際運用,從而構建低碳經濟下的企業會計體系。
(四)將企業中的環境信息披露體系進行完善
企業在進行低碳經濟下的會計體系建立的過程中,要注意將相關的低碳經濟體制經驗進行有效運用,進一步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結合[3]。將在制度的建立方面,要注重利用國際上碳會計建立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在保證企業經濟利益的同時,在企業中組建合理的信息披露體系,提高企業的責任感,對建立會計體系的同時,將相關信息進行有效的收納和整理。
三、結束語
由此可見,文章在對低碳經濟下的企業會計體制進行構建的過程中,由于目前我國在相關基礎方面制度還不是十分成熟,企業在進行相關會計體系制定的同時還沒有統一的答案,在相關體系制定的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低碳經濟下的企業會計體系的制定方面,企業要將優秀的經驗與企業自身的經濟體制相結合,從而制定適合自己企業的會計經濟體制。
參考文獻:
[1]肖序,鄭玲.低碳經濟下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08:55-60.
[2]何帆.淺談低碳經濟下我國會計體系的構建[J]. 改革與開放,2011,18:81-83.
【關鍵詞】低碳會計;實際應用;分析
一、低碳會計概述
1.低碳會計的概念
低碳會計是隨著低碳經濟所產生的一門新興的會計學科,它的目的在于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可以更好的履行低碳的責任。我們可以將低碳會計定義為在企業會計衡量的指標里將企業節能減排的情況、履行低碳責任的情況納入進去,并對企業節能減排的情況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可以說低碳經濟是與低碳會計密不可分的,我們將能夠實現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經濟模式稱作是低碳經濟,在低碳經濟下要求企業在日常的生產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減少碳元素的排放量,以達到降低環境污染的目的。一方面低碳經濟是低碳會計產生的基礎,為了在低碳經濟下對所投資本進行監督、核算和分析,就需要引入低碳會計;另一方面低碳會計有助于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低碳會計指標中將企業的碳排放量納入到其中,這樣就可以反作用于低碳經濟,使低碳經濟得到長期可持續發展。
2.低碳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區別
傳統會計對發生的經濟事項主要是采用歷史成本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等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將會計職能界定為監督和核算,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對環境的影響并沒有在傳統會計中反映出來,會計核算系統中也沒有包含相關環境指標。
低碳會計與傳統會計有所不同,其核算和監督的角度是從人類可持續發展、企業的長期發展等方面出發的,低碳會計的職能更加側重在控制方面,從目標上看增加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在披露會計信息方面更加充分。
具體來說低碳會計與傳統會計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1)在會計假設方面,貨幣完全具備的可靠性是傳統會計的假設,使用的是定量指標,然而低碳會計是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假設為前提的,采用的是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法。(2)從會計職能方面來看,傳統會計核算和監督的角度主要是企業日常的經濟活動,低碳會計主要是從碳排放的角度來控制和約束企業對環境的影響。(3)從會計目標上看,傳統會計追求的是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屬于短期的經濟行為,低碳會計追求的是企業經濟效益和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屬于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行為。
二、我國實施低碳會計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雖然我國低碳經濟和低碳會計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處于起步階段,在實施低碳會計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低碳會計理論和實證研究力度不強
在發達國家對低碳會計的研究已經是比較成熟的,但是低碳會計在我國的研究還是處在初級階段,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規范低碳會計基礎理論的認知,對低碳會計的理論研究也沒有形成權威性的報告。我國會計界研究低碳會計還是處于規范化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內容是會計目標、低碳會計的必要性、會計要素的確認、會計假設等,缺乏對低碳會計的實證研究,不利于協調好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法律支持力、操作性較差
在我國低碳會計在會計領域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我國相關的會計法規有《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在這些法規中缺乏低碳會計的相關法規。同時在我國制定低碳會計的制度方面還是起步階段,還缺乏一定的約束力。對低碳會計要素的確認、低碳會計信息的披露也沒有進行統一的規范,由于沒有統一的規范勢必導致了在實際工作中操作性較差,低碳會計工作中的隨意性也就很大。
3.缺乏復合型低碳會計人才
低碳會計作為會計學科中的一門新興學科,也是一門復合型的學科,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這就要求低碳會計既要懂得會計理論知識,又要對相關環境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低碳會計主要還是由一些專家學者來完成,這些專家不具備會計的實踐經驗,降低了低碳會計的工作質量。同時在企業中并沒有開設關于低碳會計的培訓課程,導致企業內部財務人員對低碳會計的了解不深,在企業內部缺乏既懂會計,又懂環保、資源的復合型人才。
三、完善低碳會計實施的對策
1.加大對低碳會計理論和實證的研究力度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為了更好的應用低碳會計我們要加大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力度,這樣可以為低碳會計的開展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為未來低碳會計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準備。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對低碳會計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對理論和實證的研究還是比較缺乏的,因此我們要加大對加大對低碳會計理論和實證的研究力度,構建低碳會計理論研究體系,為低碳會計實施提供理論指導。政府部門要對全社會進行低碳會計理論指導,要虛心的學習西方發達國家關于低碳會計先進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并從我國實際的資源現狀和環境出發,形成一套具備中國特色的低碳會計理論,進一步提升我國低碳會計理論水平。同時為了完善我國低碳會計的制度和框架,我們要結合各地資源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證研究,更還的實現低碳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這樣可以使低碳會計報告具備較強的科學性、指導性。
2.不斷完善低碳會計相關法律制度
從上述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關于低碳會計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因此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完善低碳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首先在我國的會計法律法規的修訂過程中,要在會計準則將低碳會計納入進去,明確其合法地位,保證低碳會計的要素、目標以及信息披露得到統一的規范,使得低碳會計可以有法可依;其次要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和《刑法》等相關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避免出現企業為了短期利益而使用低碳會計的問題出現,并由財政部門和環保部門共同設立專門的機構,對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監控,加大對破壞環境的懲罰力度,對于未能及時披露低碳會計信息的企業,要予以嚴格的處罰;再次可以由財政部帶頭,中國總會計師協會、中國會計學會負責,通過我國法律專家、組織經濟學家、會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加快低碳會計的研究進程。此外國家也應該制定相應的碳稅優惠政策,對未完成碳排任務的企業進行征稅,為了鼓勵企業利用低碳會計核算和節能減排,國家可以通過直接撥款的方式予以鼓勵,引導企業走上低碳發展的道路。
3.培養復合型低碳會計人才
低碳會計的實施需要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會計專業知識,更要懂得相關資源、環保的知識,因此各大高校、企事業單位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要加大對復合型低碳會計人員的培養,使會計人員在熟練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儲備豐富的環保、生態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在對會計人員的考核過程中,應該將低碳會計的知識納入考核的范圍,企業財務人員可以通過相關機構來進行低碳會計培訓。各大高校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增設低碳會計學習科目,為企業提供高素質、高水平復合型低碳會計人才。
4.提高環保意識,充分發揮出公眾的監督作用
大眾的環保意識對于完善低碳會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增強他們對低碳會計信息的需求,這樣可以為企業造成輿論壓力。同時企業實施低碳會計也需要相關的監管,對于企業來說公眾的監督可以使企業犧牲一定的利潤,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道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全社會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廣大公眾要接受低碳經濟這種發展模式,要對企業實施低碳會計進行監督,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低碳會計是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必然產物,人類要獲得長期的發展,必須堅持在低碳經濟環境下實施低碳會計,然而在我國企業中實施低碳會計還處在起步階段。因此,在實施低碳會計過程中認識到其中的不足,要求企業從自身情況出發積極的采取措施完善低碳會計,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文康.低碳經濟視角下管理會計在企業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17期
關鍵詞:低碳經濟 財務理論與實踐 機遇與挑戰
低碳財務理論的概述
(一)基本定義
低碳財務理論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在原來傳統財務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修正,在原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并不斷發展。它與傳統財務理論有一定的相同點,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同點,主要是對原來的傳統財務理論進行一定的改進,使財務管理理論在原則和內容上都與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等要素緊緊的聯系起來,把環境因素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考慮要素。
(二)基本目標
從低碳經濟的角度來看,比企業的經濟效益顯得更加重要的是社會生態效益。實施低碳經濟必須要處理好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如何做好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第二,怎樣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并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在制定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時,既要保證實現傳統的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還要盡可能的降低“三廢”(廢水、廢棄、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實現各類資源的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三)基本原則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應該對原來的財務管理原則進行適當的擴展,在包含原有傳統財務管理原則的基礎上,低碳財務管理原則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利益平衡原則,這要求我們兼顧各方利益。低碳財務管理應全面有效地兼顧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政府及社會公眾等各相關主體的利益,并努力做到使每一主體的利益實現最大化。第二,可靠計量原則。低碳財務管理的各項指標應該能夠可靠準確的計量,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關于企業環境成本的計量。第三,有效控制原則。低碳財務管理的目標能夠通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現,并可以進行有效控制。
財務活動面臨的挑戰
(一)財務環境變化方面的挑戰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普遍被接受的基本觀點是,在財務環境理論下直接決定企業理財模式的是企業所處的環境。一方面現在我國普遍應用的是傳統的財務管理理論,傳統財務管理理論一般都不把環境因素考慮在內,也就不考慮碳的排放問題。隨著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原來的財務管理活動由于沒有充分考慮與環境相關的因素,使得低碳財務管理不能夠落到實處,這就不符合現代財務管理的要求,很容易觸犯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這就會使企業蒙受損失,影響企業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從國際范圍來看,國際社會努力實現低碳環保,需要企業在原來進行交易的市場上提供低碳化的產品。低碳經濟圈的運行給我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了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這就使得企業的市場份額一落千丈,市場占有率降低就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價值,給各方利益相關者都帶來經濟損失。據統計,我國近幾年的貿易摩擦中主要是因為新貿易壁壘造成的,這與傳統的貿易壁壘相比,主要是以技術壁壘為核心,這就包括了綠色壁壘和社會壁壘在內的阻礙國際商品自由流動的所有新型非關稅壁壘,這里面的綠色壁壘主要是由于沒有考慮相關的環境因素而引起的。由此可見,傳統的財務管理理論并不能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財務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提出新的低碳財務管理的理論。
(二)財務活動方面的挑戰
財務活動面臨的挑戰主要從籌資活動、投資活動和營業活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從籌資活動的角度來看,低碳財務管理要求企業為了生產低碳、綠色環保的產品而進行籌資。我國企業的籌資方式有相當一部分靠銀行的商業貸款,我國當前的信貸政策是商業銀行制定的面向普通的絕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對低碳企業制定相對優惠的“綠色信貸政策”。現在的光伏、風電產業等低碳產業,銀行對其都是保守的信貸政策。我國屬于低碳不完全市場,企業在貸款方面難以享受政策優惠,大多低碳企業都是以較高的籌資成本來籌集資金。其次,從投資活動的角度來看,投資活動是一個企業經濟活動開始的地方,投資項目的實行與資源利用和廢物排放這些問題密切相聯。企業在進行投資活動時要考慮到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主要包括出于對環境的保護而發生的相關支出,比如用于治理“三廢”的設備和其他相關費用的支出。然而,有關環保投資的這些項目的效益大都不太穩定,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把投資的成本轉化為經濟效益。最后,企業的營業活動關鍵就是對營運資本的管理。營運資本管理的核心問題就是做好資金的時間調配部署,既保證資金供給充足又不使資金閑置,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率達到最大化。但是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們必須考慮到生態和環境保護等問題,不發生因為企業環保形象不佳而使得市場占有份額減少或者由于違反與環境相關法律和法規受到環保部門的處罰,使企業的收益狀況不佳,增加企業額外的綠色成本。這些都使企業的營業活動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三)財務監督體系方面的挑戰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更應該不斷完善財務監督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監督:第一,政府方面的監督。包括政府主管部門、國資部門、財稅和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二,來自社會部門的監督。包括社會中介機構、審計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第三,企業內部的監督。主要由企業內部的審計部門、紀律檢查委員會以及內部員工的民主監督。最后,碳管理部門的監督。我國應該學習歐盟實施的控制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建立相應配額制度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借鑒歐盟這種成功的經驗,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減排機制,制訂交易規則,構建全國性的交易平臺,成立相關的監管部門,把碳的排放量納入監管之中。我國要不斷完善財稅制度,制定有關的鼓勵和優惠政策,促進低碳行業的發展,為低碳財務管理理論提供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財務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和發展
(一)財務管理目標的創新
企業目標是一個企業行為的靈魂與核心,對于企業行為具有方向性的影響。低碳經濟背景下,生態責任成為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不能再簡單的以自我為中心,片面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而應該把企業作為整個社會的一部分,把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慮。傳統的財務管理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在本質上反映的僅是本企業資金運動的價值增加值,并不能反映出經濟活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由此看來企業內部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沒有考慮到相關的外部環境成本,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擴充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因此,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們必須提出新的財務管理目標,在充分考慮控制碳排放量,減少環境污染的基礎上,爭取實現企業的綜合效益價值(既包含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內還把環境效益考慮進來)最大化這一目標。我們在對企業的綜合價值進行衡量的時候,要考慮的是企業的價值和環境價值之和。當企業進行的活動可以減少碳排放量,減少環境污染時,會相應的增加企業的整體綜合價值;當企業的活動破壞環境、增加碳排放量時,將降低企業的環境價值,這樣就會減少企業的綜合價值。綜合效益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使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就更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是我們對財務管理目標的創新。
(二)財務活動方面的創新
與財務活動方面面臨的挑戰相對應,在財務活動上依舊從籌資活動、投資活動和營業活動三個方面進行創新。首先,從籌資活動來看,為了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需要淘汰原有落后的機器設備,采用新的技術和設備,這就需要大量的持續的資金投入。盡管我國政府做出了“低碳承諾”,可是從實際的施行上來看,企業并未獲得太多的政策方面的優惠,大多數企業還是以較高的融資成本來維持自己的資金需求。加上企業的技術投入大都期限較長,這些是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所不鼓勵的,得不到銀行積極的配合。這些就表明低碳企業要實現融資的目標,在政府支持的基礎上,還要不斷采用新的融資模式、開拓融資的新途徑。國家可以成立碳基金,完善和落實綠色信貸政策,商業銀行可以發展低碳理財產品,企業可以在采用原來的銷售方式的基礎上,采取還本銷售等方式,來實現財務管理在融資活動方面的創新。其次,從投資活動方面進行分析,企業需要改進原有的投資決策方法,充分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正確進行環境成本的資本化與費用化,考慮項目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對投資進行決策時可以采用努力把成本的范圍進行擴大,并延長對應的時間跨度,充分反映環境成本的全部成本法(即把環境要素作為成本核算的一部分)?;蛘卟捎枚鄻藴试u價法,為方案的最佳選擇提供定量分析依據。另外還可以采用使投資者能更清楚地把握不同變量條件下方案價值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分析。個人認為最佳的決策方法是利益相關者分析法,它在財務評價、多標準評價和風險評價結合起來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與決策相關的模型,讓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確選擇。在對投資方法進行創新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考慮投資的成本和效率,特別是考慮到環境因素方面的綠色資本的使用成本和效率,例如有的學者建議可以采用低碳綠色投資率這一指標,該指標用低碳綠色項目投資額除以企業的投資總額,可以體現企業低碳化的實現程度。一般看來,該指標越大,企業低碳化程度越高,因為企業低碳綠色項目在總投資額所占的比重大,企業低碳財務管理也就更為有效。還可以采用降耗、節能率,該指標反映了采用低碳管理后對資源的節約情況,一般看來越大越好,我們應該把投資決策方法和資本使用效率指標結合起來有效的進行投資方面的創新。最后,從企業的營運活動來看,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對營運資金的管理要求現金流量預測應在傳統的現金流入與現金流出的預測基礎上考慮為保護生態環境而增加的資金使用量。對傳統的資金管理方法凈現值(NPV)需要加以擴展,它應該不僅僅限于資金成本和未來的經濟成本和效益等成本因素,還要充分考慮到環境成本比如考慮因環保問題受處罰的程度,或者因實現低碳管理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優惠情況。此外,一定時期內做好營運資金的合理安排,還必須結合應收賬款及存貨的管理,因為銷售量及銷售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會導致現金持有量的增加,就會加大企業的機會成本。但在現實中企業的銷售情況是難以確定的,這就使得存貨的管理面臨著風險。在對應收賬款的管理中,要充分考慮管理成本、機會成本和壞賬損失等因持有應收賬款而付出相關成本并且結合企業的日常管理和信用政策對應收賬款進行有效的管理。
(三)其他方面的創新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不僅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企業融資渠道、企業投資決策方法需要進行創新,企業的管理方式、企業財務核算與財務報表列報等都需創新。在傳統的企業管理方式下,我們要加強對資本的管理,既重視有形的物質資本管理(傳統的籌資、投資和利潤分配),又重視無形資本的管理(知識資本管理、人力資本管理)。尤其是對無形資本的管理,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的技術和方法往往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增加企業的價值。在企業的財務核算方面,財務核算應該反映出企業生產活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引入綠色經濟增加值這一概念可以有效地計量企業的環境成本,合理控制企業對稀缺資源的利用,對碳的排放量;在報表方面,在考慮企業傳統財務報表的列報項目的基礎上,在資產負債表中加入與環境相關的環境資產和環境負債,在利潤表中引入環境收益和環境成本,在與之相關的報表附注中加入對企業生態責任信息的相關披露。
參考文獻:
1.馬璐,鄧迪夫.低碳經濟環境下財務管理的創新發展.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4)
2.王士偉.低碳環境下企業財務管理理論結構淺議.科技信息,2011(20)
3.宋虎.低碳經濟下綠色成本管理模式研究.沈陽理工大學,2012
【關鍵詞】 低碳經濟; 會計信息披露; 環境責任
一、企業低碳會計信息披露的意義和現狀
低碳經濟增長模式替代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是大勢所趨,然而迄今為止絕大多數企業仍然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英國金融服務權威機構主席Lord Adair Turner認為,進行碳排放管理的第一步就是企業要衡量和披露碳排放量,因為對于企業而言只有被衡量和披露的才會得到更好的管理。此外,健全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具有緩解信息不對稱、引導經營者行為、優化利益相關者決策,從而達到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作用。因此,構建企業低碳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對促進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實際上,在歐美發達國家,政府部門、投資者、大型的債權機構甚至一些環保壓力集團已經要求部分企業披露碳足跡、碳排放量以及相關風險的信息,不這樣做的企業經理們將面臨一系列可能的嚴重后果。比如公眾的斥責、股東的指控和資金的撤離等。對于上市公司而言,股價也會因此受到不利影響從而引起股東價值受損。從2003年起,于2000年成立于英國的的碳披露專案(CDP)要求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大型企業披露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況、解釋碳排放政策和策略,隨后還會公布這些企業的回應以供投資者和政府決策時做參考。該專案在鼓勵全球范圍內的企業衡量和披露碳排放信息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截至2010年,該專案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從最初的幾十家增長到500多家,的資產數額從最初的10萬億美元增長到70萬億美元,參與信息披露的公司數也從最初的235家增加到了3 050家。根據CDP2010年的中國報告,在連續3年受訪的中國100家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中,13家公司填寫了碳信息問卷,26家提供了相關信息,41家沒有回復,20家拒絕參與。這已是歷年來中國公司CDP參與度最高的一次。
由上可知,盡管股東、潛在投資者以及環保機構等對企業高管們披露有關碳排放信息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企業的參與度仍然不是很高,中國企業的情況更是如此。之所以出現上述這一矛盾的現狀,筆者認為,除了企業碳意識薄弱、低碳法規不明晰、社會監督不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沒有相應的會計信息披露標準和辦法,面對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諸多企業無所適從。由此可見,如何通過會計信息披露企業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相關的行為、績效和策略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企業低碳會計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最先出現在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撰寫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1987)當中,即: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隨著溫室效應的愈演愈烈、全球氣溫的不斷上升、災難性氣候的頻頻出現,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逐漸贏得了國際的認可,二氧化碳減排的呼聲也得到了全球的響應。企業進行低碳會計信息的披露從而可以使企業的碳排放行為可以得到全社會的共同監控和管理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可持續發展觀是企業低碳會計信息披露的首要理論基礎。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弗里曼在《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1984)一書中指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為綜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而進行的管理活動,該觀點提出后備受理論界的推崇。使用企業低碳會計信息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資金的供應者。出于資金使用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慮,他們需要了解企業對所籌得資金的投放方向、使用效益,以及投資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對投資者和債權人形象及可能帶來的商譽情況。2.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的代表和社會管理者,他們對自然資源擁有所有權,他們將部分資源的經營權交給企業,自然需要利用和分析低碳會計信息,以加強對宏觀經濟和自然資源的管理和控制。3.企業管理者。在環保和低碳成為資金流向的指南針后,他們要求獲得全面具體的低碳會計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與社會的低碳效益,同時盡可能規避由于碳排放問題引發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向投資者反映其受托責任,向社會履行其社會責任,并贏得良好的企業形象。4.環保組織。他們需要碳排放量的信息、碳排放控制與治理的信息,以便采取措施進一步控制碳排放、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5.員工和社會公眾。員工和社會公眾需要了解企業低碳會計信息,以得知他們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或者是企業出售的產品中自身得到的是利益還是損害,這將有助于改善他們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更友善的空間。
由上可知,低碳會計信息披露正好順應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訴求,對企業自身的健康持續發展、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人類后代的繁衍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信號傳遞理論
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企業管理當局對企業的未來收益和投資風險有內部信息,而投資者沒有這些內部信息,投資者只能通過管理當局傳遞出來的信息來評價企業價值。根據斯彭斯的觀點(1974),市場中具有信息優勢的個體可以通過“信號傳遞”將信息可信地傳遞給處于信息劣勢的個體以實現有效率的市場均衡。因此,當企業管理當局選擇披露低碳會計信息就是把內部信息傳遞給市場的一個信號,諸如企業具有碳減排意識、并且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獲得了一定的收益等,這不僅有利于企業樹立負責任的社會形象,產品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而且還可以使企業得到政府、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青睞,籌集資金更便利。因此,從企業自身利益長遠發展的角度著想,進行低碳會計信息披露毋庸置疑。
三、企業低碳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理論框架
(一)設立低碳會計信息披露目標
傳統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目標是盡可能地解決證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但是人類社會正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其最大的元兇就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企業有關碳排放的相關信息并沒有被要求披露,加上企業自利行為和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便不利于碳排放得到更好的社會監控和管理。因此,低碳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是企業健康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對傳統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修正和重要補充,其目標應是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低碳會計信息需求,以利于他們作出的決策能促進企業減少化石資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和其他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實現資本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內的雙重效益而不是單一的經濟效益。
(二)制定低碳會計信息披露要求
低碳會計信息披露要求與傳統會計信息披露要求基本相同,即要確保披露的信息符合以下幾個要求:1.有用性。低碳會計信息的披露應能為信息使用者帶來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2.相關性。利益相關者通過企業披露的低碳會計信息,應能獲得該企業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包括碳排放和治理,碳收益、碳風險以及碳成本等情況,并以此作為決策的基礎。3.可靠性。低碳會計信息應真實地反映企業與碳排放有關的各種情況,對于諸如碳排放或有事項等隱性信息,應建立在科學地估計或合理的職業道德范圍內。4.可比性。低碳會計信息在不同企業之間或者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披露的程序、內容、方法和形式應該保持一致,以方便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以及企業內部的縱向比較。5.重要性。低碳會計信息的披露應考慮對信息使用者當前和未來決策足以產生重大影響的信息應予以重點披露。此外,與傳統會計信息披露不同的是,低碳會計信息披露還應遵循社會性原則,即企業應站在社會的角度來反映經濟活動,對低碳會計信息的披露應最終有利于評價企業的社會價值,有利于企業與內外部利益相關者了解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引發的社會成本和收益。
(三)明確低碳會計信息披露內容
鑒于企業的低碳行為具有經濟性和管理性的雙重屬性,決定了低碳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兩個方面:低碳會計核算信息系統的信息和低碳管理控制信息系統的信息。低碳會計核算系統的信息是指能以貨幣表現的、定量的財務信息為主的低碳經濟活動信息,參考傳統會計要素的分類,可以將之分為碳資產(如用于節能減排的設備價值)、碳負債(如應交未交的碳排放違規罰款)、碳所有者權益(如國家財政專門用于企業碳排放治理的基金)、碳收入(如出售碳排放權獲取的收益)、碳費用(如企業日常用于低碳維護的費用)、碳利潤(碳收入扣除碳費用凈額)等六類,并將其體現在低碳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低碳管理控制系統的信息是指以非貨幣、定性的非財務為主的低碳管理活動,主要包括低碳法規執行情況(如碳排放違規及原因)、低碳質量情況(如碳排放年度減少額和達標率)、低碳治理情況(如企業低碳管理制度和組織架構等)等方面。
(四)確定低碳會計信息披露模式
筆者認為,在低碳經濟時代下,低碳會計信息是環境會計信息的核心內容,對它的披露宜借鑒袁廣達教授提出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雙軌模式,即考慮到上市公司牽涉的利益面更廣、社會影響更大,所以在低碳經濟發展初期階段,要求上市公司以低碳會計信息獨立報告的模式進行強制披露,提倡非上市企業以補充報告模式進行自愿披露。
自愿披露機制是由企業根據自身利益和價值趨向,向外界主動進行低碳信息披露的機制,這種行為有利于企業溝通各方面的關系,樹立良好形象,從而獲得更高的競爭力和低碳商機。但是,由于低碳經濟增長方式還處于初級階段,低碳會計、低碳審計還未完全實施前,企業可能患于披露成本過高、商業秘密泄露、自身局部利益受損等顧慮,而不愿向外界披露碳排放和管理方面的信息,這時就需要政府通過一定的強制手段以達到碳排放管理的目的,也就是采用強制披露機制。即由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職能部門通過制定低碳信息披露規范性文件,要求公司按照統一標準進行信息披露的機制,它可以保證低碳信息披露的規范性和可比性。
獨立報告模式是指上市公司單獨編制一份綜合低碳會計報告,單獨披露低碳資產負債表、低碳損益表、低碳現金流量表及其附表,這樣便于企業低碳會計利益相關者全面和完整地了解企業的低碳會計信息,便于決策。補充式報告是指披露企業只需在原有三大報表體系中增加相應項目,并在報表附注中披露不能以貨幣計量的低碳資源信息即可,比如在利潤表中增加由于出售或購買碳排放配額而引發的營業外收入或支出項目。
(五)實施低碳會計信息披露審計制度
歐洲會計專家協會的可持續性審核主席Lars-Olle Larsson認為:“沒有經過審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被視為比廣告好不了多少。”低碳會計信息報告也不例外,因此在要求企業進行低碳會計信息披露的同時,低碳審計也不能忽視。在低碳會計信息審計終結后,審計組應當向委托人報告低碳信息審計結果,通過審計報告對被審計單位低碳會計核算系統披露的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貫性,以及低碳管理控制系統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實性和有效性作出評價意見。此外,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也應積極開展內部低碳會計審計,以及時監督企業各部門和單位低碳會計責任履行的情況,建立和實施企業內部低碳責任獎懲和考核制度,推動集團所屬單位全面貫徹低碳會計。
【參考文獻】
[1] 袁廣達.環境會計與管理路徑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6).
[2] Chan Kook Weng,Kevin Boehmer. Launching of ISO 14064 for 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and verification. ISO Management System Magazine,March-April 2006.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會計;會計
近期,英國科學家通過對9300萬年前的化學風化作用的研究中指出,CO2增多地排放所造成的全球變暖,雖然地球具有相應的自我調節能力,但是要通過此能力使地球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需要30萬年,而在這期間,如果我們現在保持二氧化碳排放趨勢的話,嚴重風化作用可能會導致海洋的“死亡區域”的產生。要降低風化作用,我們必須要降低CO2的排放;在今年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開幕式上,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指出,中國和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大國,排放量總和已經超過了全球的40%以上;而在之前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我國為了響應節約減排,承諾到2020年國內的CO2排放要相比2005年減少40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中國的低碳經濟勢在必行。
一、低碳經濟與低碳會計
低碳經濟所倡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新的經濟模式;而低碳會計指的是依據能源環境法律、法規,通過貨幣、實物單位計量或用文字體現對企業履行低碳責任,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進行確認、計量、報告和考核企業自然資源利用率,披露企業自然資本效率和社會效益的一門新興會計科學[1]。當今,國際上主要通過碳排放,碳交易來控制CO2的排放,而這只能通過碳會計進行衡量。故無論是低碳經濟的考核還是從其理念上,只有發展低碳會計,才能更加科學的衡量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的經營利潤,從而更好的評價我國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低碳經濟下碳會計存在的問題
1.尚在初創期的研究理論
相對比其他的發達國家,我國的碳會計研究起步較晚,現如今,國外的低碳會計理論已經達到相對成熟的階段,無論是方法還是會計理論上已經有經驗指導;但是對于我國,低碳會計的財務規范還處于規范零散階段,對于碳會計相關的理論還存在爭議,尚未形成較為統一的理論體系,而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尚未成熟的理論我們就無法對我國的企業的碳會計工作進行指導。
2.缺乏相關的會計法律法規
對于低碳經濟,國際上主要通過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進行規范相關企業的碳排放量報告;對于我國,為了更好地科學的發展我國低碳模式下的經濟,我國也相繼在會計和環境保護中進行了相應的補充,但是卻未結合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其一,作為會計的根本大法《會計法》并未在碳會計方面進行規范[2];其二,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中未將碳信息的披露作為我國企業的披露要求,因此主動披露者屈指可數,甚至作為環境敏感行業的領導者的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的大型國有企業都未能主動提供企業的排放相關信息。對于主動提供碳信息的企業由于理論體系的匱乏,就其所披露的碳信息的質量缺乏可比性,與國外的上市公司有著很大的差距。
3.政府和企業缺乏減排動力
低碳經濟作為低碳會計實施的前提,雖然目前低碳生活、節能優先、科學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政府的導向,但是,縱觀現在執行情況不容樂觀,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近日提出,中國如今的增長還是工業企業,2012年我國能源消耗總額達到36.2億噸的標準煤,占全球的21.3%,即使“十二五”規劃能把GDP的漲幅控制到7.5%左右,但是就其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將會突破45億噸標煤,所以要真正做到減排,我國就要求政府能夠加強監督的同時工業企業自身能夠有效的進行減排工作。但是就企業而言,由于減排的前期投資大,對低碳生產依舊不重視。而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評估雖然節能減排已經納入到其考核指標中,但是當地高耗能的企業的生產規模也與地方政府的地方收入相掛鉤,所以對于高能耗高收益的行業,地方政府有的非但不執行低碳政策甚至還阻擾執法進行包庇,出現了“數字減排”或“數字節能”,并不能真正的達到低碳經濟的要求。
4.專業人才隊伍的缺乏
低碳會計是一門綜合學科,其不僅涉獵到會計領域,還涉及到生態、環境、資源等各個的專業的領域,因此更強調的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而我國現在對這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還是屬于忽略狀態,其表現一:我國現代的高等的學府,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會計專業人才的教學中還是注意的是會計與審計的培養,沒有培養低碳會計人才的意識,也就缺乏對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只是傳授;其二:對于企業而言,碳會計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并未得到重視,在人才的選拔方面還是只強調會計知識、會計實踐經驗,對復合型領域的知識并未進行要求;其三:現今的會計相關的考證方面,從會計從業資格證到注冊會計師資格,在考試的內容中并未對環境、生態等學科進行考查,由此可見,其大大的降低了會計從業者對其他交叉學科的重視,制約了碳會計的發展。
5.碳審計薄弱
碳審計作為低碳經濟的產物,英國作為世界上碳交易平臺的最早使用者,其在低碳經濟發展一直處于國際的領先地位,早在2009年,英國的審計委員會對低碳經濟的相關問題第一次發表了較為全面的審計報告,在報告中其就政府的環保、氣候以及可持續發展所采用節能減排方法和執行情況所做出的詳細研究說明,通過碳審計,能夠提高了被審計單位的低碳生產意識,從而更好的促進單位管理者進行節能減排,也同時提高單位的碳信息披露水平;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碳審計是近年才被國內大型的會計師事務所所重視,而審計作為企業審計報告的簽證者,其的自身水平影響到最終的財務報告的質量水平,其主要原因如下:[3]
其一,碳審計相比較傳統的審計而言涉及面更廣,但是我國碳審計還未出臺相應的審計規范和理論指導;其二,碳數據不易核算以至于得到的數據的準確度低;第三,國內審計人員無論是在審知識結構還是審計技術等都還停留在傳統的審計模式上,雖然在2011年由深圳市注冊會計師協會和ACCA對近140位的注冊會計師進行碳排放的計量方法、信息披露以及國際上一些較為先進的碳會計理論講解;ACCA也聲稱致力對我國22,000名會員及41,000名學員提供技術支持,但是這一部分的培訓的相對于我國的注冊會計師隊伍而言還是有限的,而我國各大科研機構和高校對這方面的研究也相對的滯后,以至于審計人員缺乏技術指導,限制了審計的發展,從而進一步的限制了我國碳信息披露的水平,使得我國的低碳會計的研究還是停留在初級階段。
三、對策探討
1.借鑒國際經驗建立碳會計體系
相對于中國,發達國家在低碳會計方面的研究已經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對于碳會計的體系也相應的頒布了相關的準則,例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溫室氣體議定書、《企業核算與報告準則》;ISO14064-1溫室氣體排放量化標準,《國際會計準則》、《澳大利亞會計準則》、以及由英國標準協會的《PAS2050:2008商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規范》等準則及規范都涉及到碳排放權及交易的財務會計問題,我國可以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企業的實際情況,加強本國的會計理論研究,同時利用實證從而,逐步的建立我國的碳會計體系。
2.制定相關的會計法律法規
會計法律法規是用于規范會計工作的準繩,在低碳經濟中國際的基本方法是通過碳交易,碳中和進行控制碳排放,部分的試點地區也相應的在國家的領導下提出了地方的實施方案或者實施意見,對于試點企業也編制了相應的碳排放核算指南,但是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這些的指南、實施意見無論是核算方法還是在配額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不具有可比性,故此就要求國家出臺統一的指導法規進行規范,例如對《會計法》中進行修改,對碳會計的核算進行統一的指導,使得各個部門在編制相關級次法規時有法可依,碳信息披露更具備可比性。
3.培養復合型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會計人員作為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者,其自身的素質很大的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我們應該提高會計人員的隊伍建設;為此,我國應該成立相關的機構對會計人員進行綜合知識的培訓,及時的補充知識完善其自身的知識結構。在培訓上我們可以集中講授法,案例分析法、研討法等對碳源、碳計量、碳解鎖、碳鎖定、碳中和、碳足跡、碳交易、碳金融、碳匯、以及碳會計相關法規進行講解,使培訓人員掌握碳會計相關知識,明確核算內容、程序和方法,使其具備相應的專業業務素質。其次,我們可以和國際一些知名組織、協會和國內高校合作,培養具備扎實會計功底的會計人才。最后我們可以對現有的會計資格證的考試內容進行改革,從而提升其對新的經濟模式下會計改革的重視水平。
4.提高政府監督水平
碳會計的實施需要多部委協調工作,如《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辦法》就是經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外交部、科技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氣象局7部委聯合簽署的[5]。因此在實施的環節中,就要求七個部門能夠協力合作,首先環保部門應對碳會計信息披露作出要求,財政部門應參考其他部門所得到的相關數據,將發現的環境問題納入會計法規,從而更好的規范我國的會計行為。而作為會計信息的披露者,各個公司的會計部門則應按照國家會計法規、準則的規定,將本公司的碳會計信息及時準確的對外界披露,并接受其他監督部門的審核。
除此之外,銀行作為政府監督的主體之一,銀行在對企業進行發放貸款的時候,可以對企業的運營進行環境評估,對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企業提高貸款門檻或者直接拒絕對該企業發放貸款,對于節能型高效型的新型科技企業適當的降低貸款門檻,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5.加強社會監督
注冊會計師作為社會監督的主體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通過加強碳審計從而改善環境管理控制及有助于對公司有關環境規范方面的政策鑒證等手段,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但是縱觀我國碳審計現狀無論實在法規還是人員素質上都存在著很大的不足。
首先,現在我國的碳審計監督主要依據《環境影響評價法》、《大氣污染防治法》、《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等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規中還是存在的不足,我國可以通過國外經驗的借鑒,加快對碳審計的立法,從而加快碳排放法規方面與國際接軌。對于排放量的確定,我們可借鑒的國際的《溫室氣體協定書:企業核算與報告準則》和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O14064(溫室氣體排放量化標準)[5]。
其次,在人才培養方面,各個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政府的審計機關可以通過精英的選派,系統學習低碳會計業務知識,并掌握如何進行碳相關業務的審計。在審計時,應根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對企業低碳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并向社會公眾充分披露[4]。
總之,為了促進我國的低碳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在法律法規,政府建設,還是人才培養等方面都要重視低碳會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萬彩云.淺談我國的低碳會計[J].中國外資,2013(10):77.
[2]陳旭鋒.淺談我國低碳會計的發展現狀[J].企業導報,2012(13):141-142.
[3]陳燕燕,彭蘭香.我國碳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財會月刊,2010(27):71-73.
[4]高文君.低碳會計核算體系構建面臨的難題與構建措施[J].現代商業,2012(26):221-222.
【關鍵詞】低碳經濟 層次分析法 評價指標
1.問題的提出
1.1低碳經濟的提出和推進
近一二百年來,隨著人口、資源、環境與人類發展的矛盾逐漸突出,人們開始逐步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從20世界80年代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到21世紀初提出的低碳經濟理論,標志著人類已經對自身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全新的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模式和綠色行動綱領。低碳經濟指的是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GHG,主要是指CO2)排放量最少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1]。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碳、石油等高等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達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狀態。發展低碳經是積極承擔社會環境保護責任的表現,也是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型工業,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作為世界排放大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該尋找一條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以便在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參與全球減排行動。因此,應用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借助適當的評價計算方法,來評價和衡量社會發展的低碳程度,就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點問題。
1.2低碳發展評價體系的研究簡述
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這一問題,國內相關實證研究分析較少,相關調查多由政府相關部門以文件、會議方式發出,而學術屆的研究成果則以理論研究為主??傮w來看,國內低碳經濟評價體系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2-6]:一種是主要提出低碳經濟評價體系中各類評價指標,對各類指標進行理論闡述,以豐富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的建立;第二種是根據層次分析法或德爾菲法、直接比較賦權法建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第三種是針對某個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比較分析后得出相應結論。
2.研究設計
從國內的研究現狀來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在學術界尚未有統一普遍的共識。不同文章或研究的方向存在著不同,但關于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的方法和指標類型卻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在參考和借鑒眾多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的選取的研究成果,通過分析匯總,來確定本文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2.1評價指標的確立
本文通過研究以往國內關于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以及學術界關于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的指標的相關建立以及計量經濟學模型,綜合各個指標因素,最終選取了包括經濟發展維度、科技發展維度、環境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節能減排維度和低碳理念維度六個指標,其中包括GDP增長率、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高端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環保產業占GDP比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純收入等指標。
2.2調查數據的選取
本文通過設計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調查問卷,選擇了15位在低碳經濟評價體系方面有一定研究和學術地位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20名不同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低碳經濟評價體系指標重要程度比較的調查問卷對象。通過兩輪問卷的發放和郵寄,經過整理與分析,剔除關鍵性信息缺失及奇異數據的問卷,最終的有效問卷有28份,有效率為80%。
2.3數據的整理
由于在調查過程中包括不同專業程度的被調查者,鑒于其在低碳經濟評價指標上的權威性的差異,本文在進行調查問卷數據處理時,對不同的被調查者賦予了不同的權重,進而區分不同被調查者的意見對于低碳經濟評價指標的建立的不同重要程度。
本文針對在低碳經濟評價體系上有明顯建樹的專家、學者的調查問卷各賦予了6.25%的權重,而另外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各賦予了2.5%的權重,將8名專家定義為1,2,3,…8,其度量公式為:
(其中, Zm為第m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的綜合得分,Xmi為在第m指標下第i個被調查者的得分,Ymj為在第m個指標下第j個被調查者的得分, , )
3.體系的實證分析
3.1指標體系的建立
采用AHP軟件,建立了以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為目標層,以經濟發展維度(包括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高端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環保產業GDP比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農村居民純收入這7個指標)、科技發展維度(包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化肥農藥施用強度遞減率、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比重、清潔煤高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這5個指標)、環境發展維度(包括造林總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自然濕地面積比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及好于二級的天數這5個指標)、社會發展維度(包括恩格爾系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民車輛擁有量這4個指標)、節能減排維度(包括單位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系數、工業廢氣處理設施數量、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這5個指標)、低碳理念維度(居民的低碳理念、環保教育普及率、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滿意率這3個指標)六個指標為準則層,中間細分成29個指標作為指標層,建立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見圖1。
圖1 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
圖1中,本文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是遵循著三個方面的原則:全面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此外,評價指標的設置從實際生活出發,力求可比、可測??杀仁侵冈u價對象之間或評價對象與評價標準之間能比較;可測是指該指標能獲得足夠的信息,使評價對象在這些項目上的狀態進行量化描述和處理,而且方法簡單易行,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
3.2 用AHP法求解評價指標的權重
根據圖1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層次結構模型,參照各位被調查者的專業意見,對各個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其相對重要性。
表1 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各準則之間的判斷矩陣及其求結果
由表1可以知道,準則層各指標之間的相對權重分別是:0.1706,0.1444,0.1650,0.2154,0.1650,0.1397;一致性比例為0.0014。下面分別得到各個指標層指標之間的相對權重,見表2-表7。
表2 指標層B1的判斷矩陣及其求解結果
由表2可以知道,指標層B1低碳能源指標中各指標之間的相對權重分別是:0.2886,0.1880,0.1880,0.0845,0.0821,0.0845,0.0845;一致性比例為0.0005;對總目標的權重為0.1706。
表3 指標層B2的判斷矩陣及其求解結果
由表3可以知道,指標層B2低碳產業產出指標中各指標之間的相對權重分別是:0.2716,0.1821,0.1821,0.1821,0.1821;一致性比例是0.0000;對總目標的權重是0.1444。
表4 指標層B3的判斷矩陣及其求解結果
由表4可以知道,指標層B3低碳消費指標中各指標之間的相對權重分別是:0.4693,0.2284,0.1305,0.0910,0.0807;一致性比例為0.0057;對總目標的權重是0.1650。
表5 指標層B4的判斷矩陣及其求解結果
由表5可以知道,指標層B4低碳廢物處理各指標之間的相對權重分別是:0.3608,0.2300,0.2300,0.1792;一致性比例為0.0019;對總目標的權重是0.2154。
表6 指標層B5的判斷矩陣及其求解結果
由表6可以知道,指標層B5低碳社會環境各指標之間的相對權重是0.2785,0.2785,0.1723,0.1723,0.098;一致性比例是0.0057;對總目標的權重為0.1650。
表7 指標層B6的判斷矩陣及其求解結果
由表7可以知道,指標層B6低碳科學技術各指標之間的相對權重是0.6056,0.2721,0.1223;一致性比例為0.0000;對總目標的權重是0.1397。
綜合以上7個表,本文利用AHP軟件計算出指標層中29個指標的各個權重,如表8。
表8 指標層中各個指標的權重
根據表8,本文可以得知:在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中,GDP增長率,森林覆蓋率,恩格爾系數,人口密度,居民的低碳理念的相對權重較大,重要程度較高。
4.結語
總之,我國目前對低碳經濟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尚顯不夠,尤其是理論研究系統性欠缺,離實踐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制訂科學的低碳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并借助適宜的數學評價方法,定量的分析低碳經濟發展,是當前低碳經濟評價研究的熱點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張智光.綠色中國理論、戰略與應用[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2]胡大立,丁帥.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 :160-164
[3]李曉燕,鄧玲.城市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探索——以直轄市為例[J].現代經濟探討2010:82-85
[4]馮碧梅.湖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54-58
[5]孫敬水,陳稚蕊,李志堅.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擴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7): 85-93
[6]宋云雪,金東瑾,史永勝.基于層次分析法與聚類相結合的科研立項評估系統模型[J].科研管理研究2009(5): 511-518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會計信息;披露
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的經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階段,推動了文明和科技各方面的發展,但是也因為一味地追求發展,過度地消耗了自然資源,甚至引起了生態模式的失調,廢棄物的排放和工業垃圾的增加都成為困擾人類的問題,人類向自然的索取也已經遠遠的超出了自然所能承載的極限,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能源過度消耗已經形成了無可調和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提出了低碳經濟模式。低碳經濟是一個非常新穎的概念,在21世紀初才被提出來,所以各方面的發展都不夠成熟,而作為低碳經濟做出的延伸概念——綠色會計,是企業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新型而且具有可持續性的管理概念,值得企業為其做出探討。
1綠色會計信息及低碳經濟概述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既強調了“經濟”的發展,又兼顧了“低碳”這一特性,希望能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以求在不耽誤企業發展的情況下,讓自然環境得以好轉。低碳二字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減少對燃料的消耗,使全球變暖的情況得到有效地控制,讓氣候變化趨于正常,實現新能源的利用和轉型,在這種基礎上,保證經濟的穩定發展。綠色會計的概念是低碳經濟概念的延伸,是一門比較新穎的科學,它存在的依據是與環境有關的法律法規,研究的對象是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這兩者的關系,用專業的方法進行計算,進而達成以影響企業財務成果為目的環境評估和環境活動。它的主要形式是將環境經濟學和會計學互相融合,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保證經濟持續的穩定發展。綠色會計這一理論的基礎包括生態資本理論、機會成本理論、企業價值創造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等,主要特征是在達到有效的經濟目的的基礎上讓生態環境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讓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做到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統一,并且著重強調了企業的相關社會責任。
2低碳經濟下我國企業綠色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2.1披露的動機、內容及形式
在傳統的核算企業成本的時候,大多數采用直接將內部環境支出與制造費用合并到一起的方式,這種方式相對來說并不完善,沒有形成自己統一獨立的標準,準確性也不高,這個時候,綠色會計信息的披露就顯得十分必要了。綠色會計披露的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綠色成本的分類,二是綠色成本的確認。在文章當中,將對其進行全面分析,首先對于綠色成本的分類以及分類方式,國內和國外都針對性的制定了許多方法,并且有所差別。就國內的現狀而言,綠色成本分類的主要形式就是預防為主,針對目前企業發展形勢以及國內綜合防治發展趨勢,注重防治結合并且及時止損。換言之,國內關于綠色會計信息披露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在不造成環境問題的前提下減少成本。想要做到確認,就必須要有確認的依據以及確認的條件。若是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卻沒有在具體工作中有任何表現形式,這就不能成為確認的條件。確認的依據是企業自身根據相關的法律為依托,有針對性的制定對綠色成本的控制措施,讓企業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成本進行有效地管控。
2.2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2.2.1管理體系不完善作為會計管理工作,體系質量直接決定最終工作效果。而目前,缺少完善的管理體系,是我國在該方面發展的硬傷。對于綠色會計的起步晚決定了我們的起點比較低,國內目前對于綠色會計的工作還沒有付諸實踐,而是停留在理論探討的階段,盡管在理論上,我們已經實現了綠色會計的計量和披露等相關事宜,但是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統一管理體系。
2.2.2作為綠色會計的工作人員業務能力不強人員是保證信息披露質量的管理,尤其是在綠色會計中,本身綠色會計屬于一個比較復雜的學科,涵蓋的內容十分復雜且廣泛,需要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涉獵的人員才能實行,但是我國對于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失。就目前的形式而言,真正了解綠色會計概念的人只有一些科學家和學者,國家又沒有進行過正規且系統的培訓,所以相關的人才幾乎處于空白的狀態,即便有,也會因為企業自身原因,比如不愿意放棄一部分經濟利益等,從而損害了這些人才的積極性。
2.2.3內外監管不到位監管決定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執行效率,社會不是一個人的社會,而是大眾的社會,對于社會環境的保護也需要所有的社會人參與其中并作出相應地努力,但以我國目前的形式來看,對環境的監管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夠健全而且往往難以實行。有關部門的監管力度也不強,媒體和大眾作出一定的監督行為后,也沒能受到相應地重視。而對于企業內部來說,一些利欲熏心的人為了不損害自己的經濟利益,往往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以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綠色環境的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2.4缺少綠色經濟發展氛圍綠色會計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是對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全方位影響,發展綠色會計不僅僅是處于需求,更是需要作為企業管理者、負責人發自內心的認識到綠色會計的重要性,作為企業的負責人,看到的不應該只是眼前的利益,而是要將眼光放的長遠,立足于整體角度,看到方方面面的影響。如今,我國對綠色會計這一理念的各方面認識都還不成熟,所以很多企業并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沒有在國內形成一種綠色經濟的發展氛圍。
3低碳經濟下完善企業綠色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
3.1監管部門層面
作為監管部門,要響應國家的各種政策,真正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按照國際化標準做好綠色會計的配套工作,將環境保護所產生的費用與企業的財務審計相融合,要求企業只擁有綠色審計報告的情況下才有資格注冊會計師,做好與相關部門的合作,不定期的對企業的綠色管理情況進行抽查,做好數據值的統計工作,對于未能達成標準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懲罰,只有監管工作做到位,低碳經濟和綠色會計的理念才能被順利的執行下去。另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不能達標的企業征收一定的費用,對環境成本核算做得好的企業給予一定的免稅政策。而且在日常的監督工作中,要做到一視同仁,讓監督實行透明化原則,從根本上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
3.2企業自身層面
第一,讓綠色企業文化深入人心。如果能在日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對企業的員工凝聚成為帶有特色的綠色企業文化,那么對企業所產生的影響必然是極其深遠的,不但可以做到對資源的節約,還會讓員工對企業的精神和經營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企業利用低碳經濟模式營造出一個綠色的企業文化,讓每一個員工都參與其中,擴大綠色理念在員工中的影響力,對員工做出的環保行為給予鼓勵,讓綠色企業文化在每一個員工心中傳遞。第二,實行綠色管理,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如果在企業內部設立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讓企業全方位的落實環保工作,并積極參與到“綠色合作”的理念中,無疑對企業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影響。第三,加強信息披露的力度。企業綠色會計的統計數值無論對國家還是對企業自身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雖然目前還沒有統一信息披露模式,但是企業要做到根據自身的條件建立有效地披露模式并且加強信息披露的力度。在進行成本核算的過程中,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環境會計信息加以標注,例如表格、圖形等,并且將環境方面的核算單獨列舉出來,保證其有效性。第四,培養人才,增強專業知識。想要讓低碳經濟和綠色會計的理念加以實施,就必須要有業務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必須對這一理念有著足夠的理解和飽滿的熱情,所以企業要經常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培訓,讓相關的人員理解、消化并且掌握這一技能,由于綠色會計所涵蓋的內容過于繁雜,所以企業要篩選有能力勝任的高素質人才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培訓,并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保證相關政策能被順利的執行。第五,增強環保意識,做好自查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再有效地監管部門也難免有疏漏的地方,所以企業要做到自上而下的自查工作,鼓勵每一個員工參與其中,對提出的新問題和新見解給予足夠的重視,發揮企業和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將環保意識不斷地完善。
3.3社會公眾層面
對于大眾而言,我們不能覺得低碳經濟和綠色會計的理念離我們很遙遠,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參與其中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媒體和信息的發展,做到對保護環境理念的定期宣傳,在社會層面上形成綠色發展理念,讓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入每個人的心中,在整個社會形成一個綠色發展的氛圍。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近年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因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成為各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共識。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推動和努力,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最重要的主體,理當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企業的行為需要通過會計信息公之于眾并接受考評,因此,如何通過會計信息披露企業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與之相關的行為和績效(以下簡稱“碳信息”)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
(一)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其商業運作中對其利害關系人應負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是基于商業運作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想法,企業除了考慮自身的財政和經營狀況外,也要加入其對社會和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的考量。從企業內部看,就是要保障員工的尊嚴和福利待遇;從外部看,就是要發揮企業在社會環境中的良好作用??傮w來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可分為經濟責任、文化責任、教育責任、環境責任等幾方面。20世紀60年代之后,隨著國際環保運動和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興起,節能降耗、環境保護也進入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近年來,在低碳經濟日益興起的趨勢下,實現企業低碳發展模式,落實對碳排放的要求,也將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點。披露企業碳信息有助于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監督企業行為。
(二)經濟外部性理論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主體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產生一種外部影響,而這種外部影響不能通過市場價格進行買賣。外部性問題的產生原因在于經濟活動中個體成本與社會成本、個體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差異。傳統會計信息所反映的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內部成本”和“內部收益”,不能反映企業各種活動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包括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由于信息不對稱,企業掌握的自身碳信息遠比外部利益相關者多,企業不積極披露這方面的信息,這使得企業的經濟行為具有外部性,即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未反應在市場價格中。這些外部性問題如不加以解決,會導致各種資源配置偏離最優利用水平。充分披露企業碳信息有利于將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內部化”,是解決市場失靈的一個有效辦法,便于促使其資源配置達到最優水平。
(三)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總有一方會因為獲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對交易缺乏信心。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為了避免社會公眾發生逆向選擇,那些碳績效較高的企業基于自身的考慮就會主動向政府和公眾披露碳信息,以爭取政府和公眾的信任,換取政策的扶持和公眾的回報。為避免承擔負的外部效應,那些碳績效中等的企業也會選擇披露碳信息。這必將引發一系列的良性連鎖反應。基于該理論,碳信息的披露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二、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有兩層意思,其一,低碳經濟是關系到全社會全人類當前以及今后長遠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僅僅要求企業對碳信息做出披露,而是無論企業還是各級政府、各種社會團體和組織,無論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無論碳排放嚴重的企業還是碳排放較輕的企業,只要有碳信息就需要揭示。其二,碳信息在企業以多種形式存在,包括碳資產、碳負債、碳收入、碳成本等,同時也存在大量現行技術條件下難以用貨幣計量的碳信息,這些信息需要通過一定技術手段逐步達到全面披露。
(二)成本效益原則企業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況下,才會產生持續經營的動機,這種選擇行為是理性的;相反,則是非理性的。在披露碳信息方面,應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用盡可能少的成本獲取較佳的綜合效益。即堅持成本效益原則。如果披露成本太高,可以考慮稍緩執行,待條件成熟時再應用。所以,碳信息披露可以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
(三)自愿與強制相結合原則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了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尤其是一些環境敏感性行業,對環境帶來的危害極為嚴重。而企業披露這些信息總是帶有不情愿性的,多數環境不良的企業,不會為減少碳排放自覺增加支出,幾乎沒有企業會樂意主動向社會揭示因破壞生態環境而增加的碳成本。因而,政府會計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必須對企業碳信息的披露做出強制性規定。但鑒于碳信息披露目前尚處于構建的初期以及碳信息披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碳信息問題上則必須強調強制與自愿披露相結合,即企業需要在國家制定的統一的披露規則下,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更為詳細和妥善的披露。
三、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內容
(一)報表內碳信息碳信息基于價值指標的內容可以根據會計要素分類將其具體化,結合現行會計準則會計要素分類標準,作為六大傳統會計要素的遞延和細化,可以將碳信息劃分為碳資產、碳負債、碳所有者權益、碳收入、碳費用、碳利潤,并將其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具體內容見表1。
(1)碳排放權:1997年12月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引入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國給每個發達國家確定一個碳排放額度,允許那些額度不夠用的國家向額度富?;驔]有限制的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發達國家高能耗企業為了使公司正常運轉,必須向發展中國家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指標以獲得排放權。碳排放權是企業所擁有的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它能夠自由交易,企業可以通過出售該排放權獲利。所以,碳排放權可以確認為企業資產。
(2)預計負債:《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對預計負債的確認做出了以下要求:“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币罁@一規定,企業能夠可靠估計的,因碳排放問題可能承擔的治理費、罰款等形成了或有負債。
(3)期望價值:《國際會計準則第37號——準備、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認為,可以采用“期望價值法”對不確定負債進行“最優估計”?!镀髽I會計準則——或有事項》也明確規定:“預計負債應當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進行初始計量。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連續范圍,且該范圍內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計數應按照該范圍內的中間值確定?!?/p>
(4)碳收支凈額:鑒于碳收入與碳費用的發生缺乏因果關系,沒有匹配性,因此碳收入扣除碳費用的差額不叫碳利潤而是碳收支凈額更為恰當。
碳信息披露內容的設計基于以下考慮:其一,我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在與國際企業會計準則接軌的思想指引下,已經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內容安排上基本能夠適應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需要,會計要素及會計科目名稱沒有必要調整。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增加相關科目的明細科目,既能滿足碳信息披露要求,又簡單易行容易被企業接受。其二,鑒于目前技術手段的限制,碳排放的測量仍屬技術難點,企業很難將其所擁有的全部資源的碳排放情況進行全面披露,以上選取的是較為直觀且與企業利益相關者聯系密切的內容,體現了會計計量的重要性原則。
(二)報表外碳信息無法以價值形式量化的指標,無法體現在報表當中。而許多會計報表無法涵蓋的碳信息對了解企業執行國家相關政策情況、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溫室氣體減排潛能等信息至關重要,這些內容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企業當前的市場價值和未來的發展潛力。這類信息包括:(1)企業年度碳排放總量,企業碳減排方針、年度碳減排目標及成效;(2)企業低碳設備投資和低碳技術開況,企業碳減排和碳封存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3)溫室氣體種類、數量、濃度和處理、處置情況;(4)從事溫室氣體治理、檢測、研究機構和人員情況,企業與低碳生產和低碳工作相關的法規制度制訂與執行情況等。
四、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形式
(一)報表內碳信息的披露在現有技術水平和會計環境下,應根據新增的會計科目設置相應的報表項目,將能夠以價值形式量化的碳信息反映在會計報表中,仍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形式體現出來。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和會計理論的不斷完善,報表內碳信息涉及的范圍可能會更多更廣,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編制單獨的低碳資產負債表、低碳利潤表、低碳現金流量表等報表,以便更全面更詳盡地披露企業的碳信息。
(二)報表外碳信息的披露一般而言,報表外碳信息的披露有兩種模式:(1)在現有的信息披露工具中加以披露。將報表外碳信息分散到現有的會計信息披露工具之中加以揭示。如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年度報告、中期報告、臨時報告都可以以其中的某一或幾部分對報表外碳信息予以披露;(2)編制單獨的“低碳情況說明書”。在編制初期,為簡便和易于操作,不妨先以文字、圖形和數量、技術指標等為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后,低碳情況說明書也應該過渡到同現有的財務情況說明書一樣,成為一種正規的和嚴謹的信息報告工具。單獨編制的低碳情況說明書應該是一種通用報告,也要同時適用多方面的信息需要,以便使企業對外披露的碳信息能夠發揮最大程度的效益。 轉貼于
我國要實現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應盡快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會計信息披露體系。通過對外報告企業的碳信息,促使企業管理層按照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行事,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F有的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報告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林松池:《論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構建》,《財會通訊》(綜合·上)2010年第3期。
[2]羅金明:《基于和諧社會的社會責任會計理論框架研究》,《經濟問題探討》2006年第12期。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社會監督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2-0107-02
引言
眾所周知,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峻問題。自從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后,“低碳”概念成為世界各國矚目的焦點。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2010年3月,低碳經濟也成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國家發改委表示,中國將采取四項措施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并在低碳能源上推出多項措施。這表明,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中國走發展低碳經濟道路,既符合當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氣候環境合作的要求。在未來幾十年里中國能否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中國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所以,對我國企業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環境信息的披露,接受社會、公眾以及政府的監督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一、基本內涵
1.低碳經濟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2.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又稱綠色會計,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
從體系上來講,環境會計是會計系統的組成部分,可以分成宏觀環境會計、微觀環境會計和審計三大部分。宏觀環境會計又可以分為宏觀國民收入環境會計和宏觀環境管理會計,主要目的是為國家級的宏觀環境管理活動提供會計信息;微觀環境會計又可以分為環境財務會計和環境管理會計,主要目的是為企業的外部利益關系人和環境決策等環境管理活動提供會計信息。它們的關系可以用圖1表示。
環境財務會計和國民收入環境會計分別從微觀和宏觀角度向外部報送環境會計信息,主要面向過去的影響環境的事項;而環境管理會計從宏觀和微觀角度主要向組織內部的管理人員和組織成員提供管理所需的環境會計信息,主要面向正在發生的和未來的影響環境的事項。
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對低碳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國家依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和“排污收費高于治理成本”原則,促使企業單位主動增加投入,自覺治理污染。就此而論,企業的財務報告應當披露與上述內容相關的會計信息。從總體上看,披露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會計信息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發揮作用。
1.幫助企業管理者制定顧及環境和社會的決策
首先,企業必須努力適應不斷上漲的能源、交通、廢物處理和原材料價格對其生產成本的影響。其次,企業必須理解并遵守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和減排政策。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是主要排放者,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必須面對來自投資人、雇員和消費者關注氣候變化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影響給企業帶來的壓力。當然,低碳也帶來了機會和新的市場,而提高效率所需要的技術進步將使企業可以在減排的同時提高效率、增加盈利。
2.有利于政府部門了解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業績
只有充分披露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會計信息,才能有利于環保部門對環境總體情況的掌握,有利于政府相關部門制定低碳化發展規劃、探索低碳化模式、落實低碳化發展措施的責任,把低碳化發展的指標納入對企業的考核體系,從而對企業的社會貢獻作出公正的評價與決策。
3.有利于社會公眾、債權人了解企業環境情況和環保形象
社會公眾逐漸摒棄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奢侈的消費觀念,積極響應低碳消費,不斷增強構建低碳化社會的社會責任,促使企業走新型工業化和低碳化發展的道路。因此,社會公眾只有了解了企業與環境有關的信息,才能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債權人也只有了解了這方面的信息,才能真正把握企業的償債能力。
三、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由于環境會計理論體系還不成型,加之沒有相應的環境會計準則,致使我國的環境會計核算及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環境會計法規、準則、制度還不完善
目前,我國已經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對企業的污染行為進行了約束,對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所有的這些法律法規中均沒有涉及到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具體規定。隨著環境問題的惡化,國家環保執法力度的不斷加強,企業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披露環境信息,由于缺乏環境會計行為規范標準,無法統一規范環境會計核算的對象及披露形式,致使環境會計核算與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同時,由于缺乏強制性的準則規范,大多數企業不會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無相關標準去衡量其信息質量,不能取信于社會公眾,影響披露效果。
2.環境會計信息缺乏有效的計量
由于傳統會計沒有將環境帶來的經濟問題列入會計核算體系,因此,在會計計量方面缺乏對環境對象的有效計量,使得需用貨幣計量、披露的環境資產與負債、環境成本與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如何突破計量障礙,避免會計計量單位的多元性與披露信息的多元性所造成的信息的不可比,是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急需解決的問題。
3.環保立法和社會監督缺乏力度
盡管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但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要求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使企業不會自覺地轉化為行動,即企業不會主動犧牲自身經濟利益而去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制度的強制性要求以及社會監督,大多數企業都不會為減輕生態環境破壞而自覺地增加支出。即使增加了相關環保支出,大多數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愿意主動向社會披露這方面的信息,怕損害企業的環保形象。
四、對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
基于我國對企業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及其與國外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差異,從我國實際出發,對我國企業充分披露環保信息提出以下一些建議。
1.以上市公司為突破口,改進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
上市公司是我國會計改革與國際接軌的先鋒隊。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作為影響證券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公共產品,由于市場需求的壓力迅速得以改進,從而推動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于一致。在環境會計披露方面,依然可以將上市公司作為突破口,率先在實務中借鑒發達國家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做法。
2.健全法律法規,制定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我國政府應借鑒外國政府的經驗,制定一系列的環境法規,來強制企業進行環境保護。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完善會計法。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將它付諸實踐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二是完善會計準則。就是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成為必須披露的內容,防止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短期行為。三是建立會計制度。會計制度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進行設計,使環境會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會計人員掌握。
3.積極促進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
現行的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還不完善,環境會計的假設、原則、核算對象等方面理論尚未成熟。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會計研究的指導思想,成立環境會計理論及運用研究組,認真研究相關理論,提高我國環境會計理論水平,促進環境會計理論早日與實踐相結合,使環境會計不斷完善和發展,這就要求政府恰當地引導會計理論在環境會計方面作深入研究,以提高我國的環境會計理論水平,促使環境會計理論早日與會計實務相結合。
4.加強對環境會計的監督
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存在不能全面、如實披露對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履行的可能性。而社會公眾要求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具有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貫性。因此,應加強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
參考文獻:
[1] 周星梅,樊凱.江蘇省制造業環境信息披露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10,(2).
[2] 鄧學衷,蔡萍,彭利燕.基于節能減排戰略的企業財務評價體系構建[J].財會月刊,2010,(1).
[3] 田翠香,李玲.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維度分析[J].財務分析,2010,(2).
[4] 徐建榮.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會研究,2009,(13).
[關鍵詞]低碳 消費者行為 計劃行為理論 自我建構程度 路徑分析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在世界范圍內,環境責任的理念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共鳴(Nisbet and Myers, 2007),并且世界各國的消費人群對于綠色營銷以及其他社會營銷都有著不同的理念。自從1997年《京都議定書》提出“節能減排”和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第一次提出“低碳經濟”以來,“低碳”的消費理念逐步的深入人心,雖然低碳問題存在著巨大爭議(例如《以碳之名》),但低碳經濟仍被認為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對可持續發展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根據圓錐通信在2007年的調查顯示,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美國公眾關注的前四大問題之一,但只有47%的受訪者報告購買過綠色環保產品。這表明并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是環保主義者,慶幸的是有一部分消費人群考慮過其行為帶來的環境后果,并考慮轉換他們的消費方式 。
通常情況下,消費者的環境知識與環境意識的構建與其教育程度,年齡及性別所影響(Michael Jay Polonsky等,2011)。然而,根據Fishbein 和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TPB)”,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可能會處于不同的問題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評估環境屬性以改變自身的消費行為,因此影響個體行為的因素還有“主觀范式”及“感知行為控制”這些因素。本文基于TPB理論對低碳消費意識的影響因素作出分析。
二、理論背景與研究假設
1.低碳經濟與低碳消費
低碳(low 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先是從國外興起,可以理解為: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而“低碳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費方式是其重要環節。在目前我國社會條件下,廣義的低碳消費方式涵義包括五個層次:一是“恒溫消費”,消費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二是“經濟消費”,即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經濟;三是“安全消費”,即消費結果對消費主體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健康危害最??;四是“可持續消費”,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領域消費”,轉向消費新能源,鼓勵開發新低碳技術、研發低碳產品,拓展新的消費領域。低碳消費行為(Low Carbon Consumption Behavior)是指消費者在日常消費過程(包括購買購置、使用管理、處理廢棄全過程)中自覺實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消費行為模式。總之,低碳消費方式已經逐步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社會消費方式。
2.計劃行為理論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是理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繼承者.TRA是Fishbein 和Ajzen (1975)提出的用于解釋和預測個體行為的理論模型,該理論認為,個人和他所處的社會普遍觀念是一個人的態度和價值觀念的重要決定因素,而個人態度和價值觀念又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產生采取某種特定行為的動機,動機最終決定了某種行為最終是否被一個人所采納。然而, Ajzen在后續的研究中發現,人的行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處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將TRA予以擴充,增加了一項對自我“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該理論模型提出,認為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是人們在綜合了自身的價值判斷、估計了別人可能會產生的看法和綜合考慮了社會規范后,經過理性思考最終作出的決定。TPB包括五個要素,即態度,主觀范式,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向以及行為(如圖1所示)。
圖1 計劃行為理論(TPB)
邁克爾?R?所羅門在《消費者行為學(第8版)》中將態度定義為“對人(包括我們自己)、客體、廣告或出版物的一種持久的概括性評價”。主觀規范(主觀準則)指的是人們認為對其有重要影響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統的感知程度,是由個體對他人認為應該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對與他人意見保持一致的動機水平所決定的。主觀范式的價值取決于兩個要素:
(1)標準信念(normative belief,NB),即別人認為一種行為不該發生的強度;
(2)遵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MC),即消費者在評價行為過程或者購買過程時,在多大程度上會采納別人的預期反映。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個人過去的經驗和預期的阻礙,當個人認為自己所掌握的資源與機會愈多、所預期的阻礙愈少,則對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就愈強。而其影響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對行為意向具有動機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預測行為。劉宇偉(2008)將知覺行為控制分為了便利條件和自我效能,Markus 和Kitayama (1991) 提出了自我建構( self - construal) 這一重要概念,其本質是個體理解和認識自我的方式,是個體關于自我和他人的信念,即個體在多大程度上認為自身與他人相關或是分離。因此,自我建構程度可以很好地描述自我效能的高低。
三、低碳消費行為形成路徑
1.消費者低碳指數與低碳消費行為
理理論認為,執行某項行為的意向與實際執行某項行為之間具有強相關性,換言之,人們在采取行動之前常常會事先認真考慮一番。Kalafatis,和Pollard(1999)指出,認知程度高的消費者能更好地根據環境等其他因素作出理性決策。Michael Jay Polonsky等(2011)等針對澳大利亞與美國的消費人群提出了對環境知識掌握較多得人群對更容易產生綠色消費行為。本文將環境知識和低碳知識的了解程度總結為“消費者低碳指數”這一指標,根據以往研究表明這一指標與低碳消費行為有關。
2.人際影響與個體低碳消費行為
心理學家阿希曾進行過實驗,證明了當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時,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這個現象被稱為從眾效應。由此可證明他人態度對自我意識行為的形成具有相關關系。雷志柱,丁長青(2010)提出人際信任是認知管理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即人際信任程度與觀念的形成有重要的關系。根據TPB中的主觀范式的定義可知,個體的一種消費觀念的形成與其有關聯的人群的消費觀念有關,人際影響會間接導致低碳消費行為。
3.自我效能感與低碳消費行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首次提出,目前已經成為心理學界的一個關鍵理念,是指個體對自己實現某種目標行為所需能力的信心或自我感知程度。在消費領域,消費者對實行一種新的消費模式的信心或者是對這種新的消費模式的感知可以通過自我效能反映出來,自我效能感強的人群有信心采取新的行為模式,自我效能感不僅與意識有直接的關聯,并且也能直接作用于行為。因此,低碳消費行為與自我效能感有較強的相關關系。
4.自我建構與低碳消費行為
準確的知覺行為控制反映了實際控制條件的狀況,包括便利條件與自我效能,便利條件指的是資源的可獲得性,是客觀存在的較穩穩定的因素,而自我效能則是由個體性格特征所決定的。自我建構指的是個體認為與群體相關或者分離的程度,這個程度的高低將人們區分為兩個群體即關聯型自我建構人群(interdependent self - construal) 和獨立型自我建構人群(independent self - construal) (Markus ,Kitayama ,1991)。Torelli (2006) 發現獨立自我建構者與關聯自我建構者在風險評估時存在差異,獨立者更傾向于依賴自己的信念做決策如家庭成員提倡節約、采取低碳消費行為時,關聯型自我建構人群更愿意同家人保持一致的行為,而獨立型自我建構人群可能會保持以往的消費模式。再以主觀范式(即與他人行為的一致程度)相比較,在低碳認知程度相同前提下,關聯型自我建構人群更容易采取低碳消費行為,而獨立型自我建構人群更容易采取低碳消費行為,自我建構程度在整個消費行為過程中起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描繪低碳消費行為形成路徑如圖2所示。
四、結論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的各個要素分析,低碳消費行為受到個體的環境知識、低碳知識,人際影響(如家庭成員及朋友的低碳意識)、社會環境(政府,社區對低碳消費的宣傳力度),以及個體的自我建構程度的影響,由此整合出低碳消費行為形成機制模型。本文是階段性研究成果,即研究了低碳消費行為的形成路徑,該路徑的可靠性需要相關的實證研究予以證實。之后筆者根據具體低碳消費行為(如低碳節能產品的購買)設計低碳態度行為問卷,先以在校大學生做簡單抽樣調查,初步分析路徑的信效度,最后擴大樣本,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根據所得數據評估路徑擬合度和顯著性,最終證明所提假設,針對各項假設作出政策性建議。
參考文獻:
[1]Polonsky, M., R. Garma, and S.L. Grau, Western Consumers’ Understanding of Carbon Offset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ehavior.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11. 23(5): p. 3-3
[2]Ajzen, I. and M. Fishbei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7. 84(5): p. 888
[3]陳曉春, 譚娟. and 陳文婕, 論低碳消費方式. 新華文摘, 2009(013): p. 25-26
[4]王建明 and 賀愛忠, 消費者低碳消費行為的心理歸因和政策干預路徑: 一個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 南開管理評論, 2011(4): p. 80-89
[5]邁克爾, R? 所羅門, 盧泰宏. 消費者行為學 (中國版), 2006
[6]劉宇偉, 計劃行為理論和中國消費者綠色消費行為. 中國流通經濟, 2008(8): p. 66-69
[7]Markus, H.R. and S. Kitayama,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98(2): p. 224
[8] Kalafatis, S.P., et al., Green marketing and Ajzen’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 cross-market examin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999. 16(5): p. 441-460
[9]雷志柱,丁長青. 基于理理論的知識共享行為模型研究.統計與決策, 2010(15): p. 68-70
考慮到節能減排形勢的嚴峻性,許多學者對低碳管理行為進行了研究。然而,現有研究較多關注低碳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減排措施,較少關注水泥行業中單個企業低碳管理行為與績效之間的作用機制,且低碳管理行為對企業績效是否有正向作用尚沒有定論。此外,企業低碳管理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政府、環境管理標準、市場需求、企業管理者、企業規模、技術能力及能源消耗。但是,在實證研究中,政策法規在推動或阻礙水泥行業實施低碳管理行為中是否有顯著影響尚不清楚。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企業實施環境管理行為的方式,如全面質量管理、環境管理承諾、清潔發展機制、低碳水泥產品認證、環境管理體系。但是,很少有學者研究這些管理行為是否影響水泥行業的績效,尤其是對單個水泥企業的績效影響。因此,本研究以全國大中型水泥企業為研究樣本,評估和確定政策法規、低碳管理行為與績效之間的關聯關系,旨在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政策法規對企業實施低碳管理行為的影響程度;二是低碳管理行為對水泥行業經濟績效、環境績效是否有影響;三是政策法規、低碳管理行為與績效之間存在的關聯關系是什么。
一、 理論研究與假設基礎
(一)政策法規與低碳管理行為
伴隨著剛性碳排放約束的加強,政府、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低碳偏好逐漸形成,節能減排與低碳經濟將成為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前進方向。Hunt等(2010)學者認為,要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不僅要依靠先進技術和強制政策手段,還需要發揮企業低碳管理行為的作用。企業低碳管理行為主要涉及內外部組織管理。一方面,在內部管理領域,有關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責任行為。另一方面,在低碳經濟下,單個企業實行產業低碳化轉型時,很難應對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的市場,而必須通過價值鏈的低碳化來獲得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因此,基于上述分析,低碳管理行為可劃分為社會責任行為和價值鏈行為。
社會責任行為源于企業外部制度環境中合法性機制的指引,本質上是企業滿足各利益相關者合法利益和期望的政策與實踐的集合。相關研究表明,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對制度環境因素具有顯著的路徑依賴性。部分學者進一步指出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能夠有效合理地解決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是促進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行為的有效途徑。此外,相關學者研究表明,不同的政策法規,如強制性政策法規和引導者政策法規,對社會責任行為的影響是不同。季學鳳(2011)認為,政府的引導性政策法規對中小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實施具有重要影響。而Frondel(2004)認為,嚴厲的強制性政策法規比引導性政策法規更為有效。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a:政府強制性政策法規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假設1b:政府引導性政策法規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從廣泛意義上來看,企業價值鏈行為的根本目的是滿足股東、客戶、供應商等各價值鏈成員的訴求。然而,隨著剛性碳排放約束的不斷深入,企業面對的價值鏈成員的數量及訴求開始增多,關系日趨復雜。社會大眾、媒體、政府等新的價值鏈成員,其不但關注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環境信息,也關注企業生產行為背后的低碳管理。戰?堇冢?2009)通過對企業風險投資研究發現,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影響價值鏈成員的行為,繼續擴大稅收政策的適用領域和范圍,可以對多重價值鏈行為主體產生積極的影響。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c:政府強制性政策法規對企業價值鏈行為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假設1d:政府引導性政策法規對企業價值鏈行為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二)低碳管理行為與企業績效
我國現階段處于碳減排能力建設時期,低碳化管理是企業實現低碳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然而,企業作為低碳管理實施的行為主體,處于節能減排投入成本高,擔負責任大,且經濟效益少的現實境地。Stankwick等(1998)對不同行業的120多家企業的環境管理行為、經濟績效與環境績效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企業的經濟績效與排污總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Jaggi 與Freedman(1992)研究發現,對于紙漿造紙企業來說,環境管理行為對企業經濟績效的正向作用也不明顯。
針對現有文獻中關于低碳管理行為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矛盾,生態現代化理論認為,企業實施環境管理行為可以促進產業的低碳化轉型,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雙贏。生態現代化在強調企業、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等在生態重構和改革中的共同作用的同時,也強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該把環境績效作為一種社會責任來履行。尤其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實施社會責任行為提高環境績效,可能會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有關文獻指出,企業實施社會責任行為在短期內會降低企業當前的經濟績效,但從長期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助于提高企業的長期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實施社會責任行為和價值鏈行為改善企業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a: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經濟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假設2b: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環境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假設2c:企業價值鏈行為對經濟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假設2d:企業價值鏈行為對環境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二、 研究設計
(一)問卷設計
通過對國內外現有文獻的研究,并結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對理論模型中的政策法規、低碳管理行為與企業績效潛變量維度設計了初始量表。初始量表主要以國內外現有文獻中已使用的量表為基礎設計,隨后通過實地考察,并邀請部分專家和工業企業管理人員對初始問卷進行研討,根據提供的意見對初始問卷進行了修正。在問卷的正式量表定稿之前,先對修正后的初始問卷進行預調查,評估問卷設計及題項表述的恰當性,再根據被試者反饋的信息修正問卷,形成正式量表。量表的計分方式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被試者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做出評價。
(二)變量的衡量
為了確保測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在政策法規、低碳管理行為與企業績效的衡量上主要采用朱慶華等學者的研究結論。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家環保部2012年頒布實施的水泥低碳產品認證標準,對理論模型中的潛變量進行了測度和定義。在通過預調查修正后形成的正式量表中,政策法規包括強制性政策法規和引導性政策法規兩個維度,八個題項;低碳管理行為包括社會責任行為與價值鏈行為兩個維度,八個題項;企業績效包括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兩個維度,六個題項。
(三)研究樣本
本研究調查是在《中國水泥網》、安徽省水泥協會、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工業調查處及鎮江市水泥散裝辦公室等單位協助下對江蘇、山東、浙江、安徽、福建、寧夏等國內22個省市自治區所轄水泥企業進行大樣本問卷調查。2013年3月通過郵寄和電子郵件等方式發放問卷350份,截至2013年6月共回收問卷112份,其中無效問卷14份,因此有效問卷98為份。2013年7月發放問卷200份,截至2013年10月共回收問卷46份,其中無效問卷7份,因此有效問卷為39份。兩次大樣本調差共發放問卷550份,有效問卷是13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24.9%。
三、 數據檢驗與結果分析
(一)信度與效度檢驗
本文以Cronbach’s α系數來檢驗變量的信度。政策法規、低碳管理行為與企業績效量表的信度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強制性政策法規、引導性政策法規、價值鏈行為、社會責任行為、環境績效與企業績效的Cronbach’s α系數值,除環境績效Cronbach’s α系數值為0.701(低于0.8),其他各項的Cronbach’s α的系數值均大于信度系數值0.8的評判標準,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在效度檢驗方面,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來檢驗變量的結構效度。本研究驗證性因子分析的各項指標如表1所示,可見各項指標均達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時,本研究采用區別效度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由表2可見,各潛變量的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該變量與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達到了一定的顯著水平,因此本文變量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二)結構方程模型的構建與檢驗
為探討政策法規、低碳管理行為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聯關系,本文構建了以政策法規各構成維度作為外潛變量、以低碳管理行為及企業績效各維度作為內潛變量的理論模型,并以正式調研數據檢驗該模型的擬合度。理論模型擬合度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三)路徑分析
各潛變量的路徑系數如圖1所示。通過分析,得到以下結果:①強制性政策法規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價值鏈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②引導性政策法規對價值鏈行為有顯著影響,而對社會責任行為沒有顯著性影響;③社會責任行為能顯著影響企業環境績效,卻不能顯著影響企業的經濟績效;④價值鏈行為對企業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都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關鍵詞:低碳經濟 碳會計 碳排放
21世紀,工業化發展突飛猛進,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過度開采消耗,一方面引發能源危機,另一方面則導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而二氧化碳作為全球變暖的重要影響因素,已引起諸多國家政府與社會的重視。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如何有效利用現有資源、減少碳排放量、完善經濟發展結構,成為其在新經濟環境中取勝的重要手段。
據最新資料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的碳排放量居于世界前列,如果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很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碳排放量國家。反觀我國現實情況,雖然政府一再呼吁全社會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發展目標的企業來講,很難起到制約或引導作用。作為經濟利益體,企業不愿對其引起的環境污染等外部效應承擔社會責任。有學者研究顯示,我國一半以上的企業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減少不可再生資源使用、加大綠色產業技術研發、加快經濟結構轉型與其無關;至少四分之一的企業對生態環境保護持觀望態度,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至少三分之一的企業并未將發展綠色產業、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列入企業發展規劃。
自21世紀初英國首次提出“低碳經濟”這個概念,在眾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其已展成為有效應對經濟危機、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課題之一,其應用領域也從純理論研究逐步過渡到解決現實問題上。作為“低碳經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碳會計也逐漸引起會計理論界與實務屆的關注,準確計算碳排放量、制定相關會計準則、加強相關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問題也成為了各國爭相研究的重點領域。
一、我國實施碳會計的可行性分析
(一)碳會計形成的會計環境基本成熟
會計環境是會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各種客觀因素。碳會計的理論研究已相對成熟,如何有效應用到企業日常運作過程中,首先需要構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監督體系,其次需要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技術規范標準,最后需要在宏觀層面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我國早在1994年就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并以該戰略為指導,相繼頒布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規范,節能減排、 傳統能源替代、碳排放控制等具體法律法規也在研究之中,這些共同構成了低碳經濟得以順利實施的法制體系;我國已展開對低碳技術研究、低碳產品認定、碳排放量計算的研究與制定,并積極參與到國際標準的研究與制定項目中去,積極爭取話語權;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技術革命已引領全球進入低碳時代,我國扶持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也相繼出臺,今后仍會不斷涌現,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二)市場經濟日趨成熟有利于碳會計的發展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已進行多年,并逐步構建了比較成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除了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等傳統市場外,自然資源市場也不斷成熟和完善。作為自然資源的所有者、供給者、使用監督者,國家在資源的整個利用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國家在市場上主要通過價格機制對自然資源的使用狀況進行調節,符合市場發展規律。另外,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意識到只有承擔部分社會責任,才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通過加強對包括外部效應在內的成本和效益的統一核算,來完善戰略定位、企業管理等基本決策過程,這些都成為碳會計得以茁壯成長的土壤。
(三)國外經驗的借鑒
碳會計伴隨著低碳經濟的出現得以發展和成熟,發達國家對這一課題的研究起步較早,目前除了在理論研究上繼續深入,在實務操作中也取得了值得我們借鑒的成果,既有促進碳會計發展的法律體系,又有碳排放量計算、低碳產品認定的技術標準,對于會計準則也在著手制定中。作為國際交流的一種通用語言,會計的發展必須與世界接軌,我們在制定碳會計相關準則時可以積極借鑒國外比較成熟的經驗。
二、碳會計處理方法的探討
總覽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關于碳會計的探討主要有以下三種路徑:從計算碳排放量到計算碳排放價值的變化;從環境保護角度探討排污權會計處理到低碳經濟理念下碳會計處理的變化;從宏觀的生態環境保護處理到具體的企業的低碳活動的考量。早在2002年,美國學者Tristram O.West就曾對碳會計的相關概念進行過界定,而相對成熟的“碳會計體系”的構建,則是由美國的Stewart Jones教授于2008年完成的。Jones教授指出,構建碳會計體系可以遵循以下兩種路徑:所有機構與組織依據《京都協定書》的規范,并與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相協調,制定碳信用會計規范;修訂《京都協定書》的內容,將碳排放的會計核算、計量和披露處理辦法納入其中。
(一)事項法思路的借鑒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包括價值法研究和事項法研究,價值法會計即傳統的財務會計,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隨著新的經濟現象層出不窮,其局限性日益顯現,除了適當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美國會計學家George H. Sorte另辟蹊徑,提出了事項法會計,其核心思想是:會計應能夠為決策提供相關經濟事項的信息。通過多種計量屬性的引入,會計人員只負責輸入各種信息,而信息的加工處理則由信息使用者完成,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決策的需要選擇適當的計量屬性,獲取實時信息,并形成獨特的企業經濟事項報告以滿足自己決策需求。
碳會計的確認、計量、披露均可借鑒事項法會計的處理。事項會計信息的收集范圍不斷拓展,涉及到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獲取實時信息已成為可能。低碳經濟所涉及的內容相對傳統經濟事項更加復雜,信息的收集、處理、加工的難度也在不斷提高,以事項法會計為指導思想,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盡量獲取低碳會計信息,將更有利于低碳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碳會計模式下的會計確認
低碳經濟的興起對全球經濟活動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企業的經營戰略、日常運作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此對會計傳統核算模式也造成了沖擊。低碳經濟要求企業必須改變原有生產方式,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積極發展綠色產業,有效減少碳排放量。會計作為一項管理活動,也要適應企業活動內容的變化,對碳排放相關經濟事項進行準確確認、核算。
傳統的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碳會計拓展了會計核算的內容,可以在已有會計要素范圍內進行適當的增加,基于碳會計核算內容的特點,應重點關注會計主體低碳籌資、投資及經營活動內容的反映。低碳經濟下的籌資活動主要包括兩個渠道借款及吸引投資者投入,鑒于這部分資金使用中的專項要求,可以在由此產生的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一級科目下,設置低碳融資二級科目;低碳經濟下的投資活動,主要有對內的先進技術的研發投入、替代材料的使用、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等活動,對外有減少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投資,轉而投向綠色產業項目,會計要為相關投資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低碳經濟下的經營活動主要包括采購、生產、銷售等完整的生產加工環節,會計核算過程中,應重點關注能源耗費、碳排放計量等的處理,因此應在已有會計科目基礎上增設具體的二級科目,以滿足企業實際操作的需要。
(三)碳會計模式下的會計計量
國外對于碳排放量的計量方法相對成熟,因為較為完善的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存在,國外在制定相關會計規范時選擇以公允價值為主要計量屬性,碳會計模式下的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主要取決于交易市場的成熟程度,對于交易市場活躍程度的劃分,我們可以借鑒財務會計準則對此的界定:第一層級,存在活躍交易市場;第二層級,存在與該產品類似的產品活躍交易市場;第三層級,不存在活躍市場。
1、直接市場法
直接市場法,也稱為常規市場法,根據某項生產率的變動情況來評估市場環境質量變動所帶來的影響的方法。具體到碳排放量計量,則是指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增減的變化,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及與環境標準之間的差異進行測算,并以此為依據確認碳排放交易市場價格。這種計量方法得出的結果較為客觀,只適用于交易市場活躍、信息技術發達的環境,對于我國目前所處的階段并不適用。
2、替代市場法
替代市場法是指在市場交易中,雖然有些商品的價格只是部分地反映環境質量與環境標準之間的差異,但以此為依據進行的環境價值的衡量具有相對的可靠性,因此以這些商品的市場價格對環境價值進行評估的方法。雖然這種衡量方法的可信性低于直接市場法,但在市場不完善的環境中,基本可以滿足實際需求,也是現實生活中切實可行的選擇之一。
(四)碳會計模式下的信息披露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已得到共識,不僅各國政府對此給予足夠重視,社會公眾也越來越關注企業在生態環境保護、低能減排項目推進、社會責任履行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政府監管部門需要通過碳排放財務指標來判斷企業的碳排放的實際情況,社會公眾也希望通過相關信息的披露來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社會產生的外部效應。
財務會計的信息披露只涵蓋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等反映企業自身情況的信息,而沒有顧及其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因此財務報告體系無法滿足低碳經濟環境下的報告需求,影響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決策。將企業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納入信息披露體系成為必然之選,一方面可以在傳統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中增設會計科目反映能以貨幣計量的碳會計相關信息,同時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列示碳排放計量方法、產品含碳量等無法準確量化的相關信息進行補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將碳會計的相關信息獨立出來,設置專門的碳資產負債表、碳損益表、碳現金流量表,反映企業在生產活動中與碳排放相關的資本構成、損益狀況及現金流量情況,無法量化的相關信息則單獨編制“碳排放情況說明書”。
充分披露碳會計相關信息,全面計算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成本與收益,才能真正做出正確的決策,準確分析企業的經營效益、財務風險,有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產業轉型,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也能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
三、碳會計發展展望
目前,國際會計學術界對碳排放與交易會計的研究發展很快,已逐步在形成概念框架,而我國還剛剛開始此方面的研究。從另一角度來看,面對2020年的減排承諾,我國的減排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國內會計學術界應積極規劃,及早對其進行理論研究,著眼于準則體系的前瞻性,積極研究與碳排放與交易會計規范相關的配套準則,提高各個準則體系的系統性和協調性。
參考文獻:
[1]周志方,肖序.國際碳會計的最新發展及啟示[J].經濟與管理,2009
[2]曾鍇,王小波,陳程.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碳會計體系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0
[3]龔蕾.論低碳經濟與環境會計研究及其創新[J].財政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