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海綿城市的重要性

海綿城市的重要性

時間:2023-08-01 17:38: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綿城市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Abstract: The city wetland patches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pai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city landscape restoration. Based on discussion of Sponge City, and Elastic Resto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wetland patches restoration in Dounan district of Dianchi Lak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wetland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propos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about reorganization of landscape patches, water network repairing, etc. It is aimed to find the entry poi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with the landscape toughness development and sponge city, in order to build more way to get a solution to restore elasticity and toughness of the city.

關鍵詞: 景觀斑塊;彈性修復;海綿城市;濕地

Key words: landscape patches;elastic restoration;sponge city;wetland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0-0181-04

1 背景

城市景觀是自然與人力在不同條件相互作用的產物。一個城市長期生產力、繁榮度和宜居性,從根本上由城市的可持續性(承載能力)和彈性(應對能力)決定。[1]我國以農業立國,在歷史長河中,城市被良田所圍繞,對于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昔日城市中的綠地斑塊如農田、濕地、林地等被各類建筑、道路、廣場等人工斑塊所代替。城市化地表斑塊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不透水斑塊取代了透水良好的自然斑塊,自然水過程受到影響,城市環境惡化失去原有彈性,導致城市生態系統嚴重退化[2]。

過度開發使得城市景觀破碎化,許多涵養水源的綠色彈性空間相繼消失,城市綠網破壞,河流、湖泊等水體受到污染甚至斷流。如此矛盾的局面正需要城市規劃師在城市規劃中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鍵點,建設具有良好生態基礎設施系統的城市[3],保護好城市的彈性景觀斑塊,通過綠色、藍色以及灰色廊道的連接形成生態屏障,組建城市韌性(抵抗災害的能力),從而創造彈性宜居的城市環境。

2 相關概念辨析

城市過度發展,生態環境變化,水土流失、洪澇災害等“城市病”被廣泛關注,傳統觀念中被認為是廢棄物的雨水,也被重新審視,[4]人們逐漸意識到雨水作為一種可循環資源,影響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關系城市的生態健康狀況,塑造城市的景觀斑塊,組織城市的緩沖空間。城市綠色緩沖空間往往是城市彈性斑塊的有機構成體,反作用于城市景觀及生態系統,確保了城市的物、能平衡與資源的良性循環。(如圖1)

2.1 海綿城市與彈性景觀

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韌性”與“回彈”能力,有效保護和修復城市水生態,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涵養城市水資源,復興城市水文化[5]。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發生。西方國家對雨水的利用由來已久,形成了最佳管理實踐(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簡稱BMPs)、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水敏型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簡稱WSUD)、綠色(雨洪)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簡稱GI)等措施。這些都是海綿城市(Sponge City)雨水管理的重要理論基礎。(如表1)。

彈性景觀(Resilient Landscapes)是城市中用于抵抗自然災害,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韌性空間,強調基于人工參與的同時注重自然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合理設計城市的彈性景觀斑塊,將不同功能的生態空間與雨水管理、生物棲息、公共休閑和審美需求相結合,連接城市“綠色”和“藍色”斑塊,為城市生態環境搭建起重要的生態保障屏障。城市濕地斑塊構成城市景觀,組織城市能源循環,如“海綿”一般,在應對城市生態失衡與自然災難時,為城市生物提供安全庇護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證城市景觀的穩定與持續發展。

2.2 濕地斑塊與彈性修復

濕地斑塊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被認為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最佳利用方式。[10]國內許多學者認為,濕地(Wetland)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是一種復雜的生態系統。城市濕地(Urban Wetland)是指位于城市中,由水文、地貌、植物、動物等要素構成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防洪、污水凈化和氣候調節等特定功能的一種水陸生態系統。[11-12]濕地斑塊對城市的建設貢獻主要在于連接了城市(人工斑塊)與水域(自然斑塊),形成了半自然半人工的中間過渡地帶,是重要的城市水陸樞紐與彈性緩沖空間,是城市與自然間的天然屏障,具有以下的生態學意義:

2.2.1 疏導水流,涵養水源

對于城市,濕地斑塊無疑是良好的水流“儲藏器”,隨著城市無序擴張,河渠硬化,防浪堤高筑屢見不鮮。城市給、排水不暢,下雨時地表徑流增大,形成快速排水模式,水資源難以保存。[13]城市污水處理不當,水體受到污染,濕地斑塊支離破碎,蓄水能力嚴重不足,導致城市土地河流的水源安全問題。

2.2.2 凈化水體,形成良性水網

濕地的植物,在長期自然演替過程中,對水體中的污染物有著一定的過濾、吸附和降解作用。“以綠養水”的生態支持模式[14],在其自身生態承載力允許條件下,會促進水循環,形成良性水網絡。在城市生態環境中,許多濕地斑塊以及綠地斑塊被河流廊道等聯系成綠網,對城市水流起到層層凈化的作用,形成天然依水而生的緩沖空間。

2.2.3 可持續發展,形成城市綜合“海綿體”

可持續發展,需要可持續經濟,首要就是對環境的低影響開發,低成本維護,低干擾管理,讓城市可以自由的呼吸,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是城市中水的資源化,從而進行景觀的彈性組織與資源循環利用。[15]水流的循環利用帶來的是能流的循環持續,既促進了城市的物質、能量循環,又可以調節城市的自然環境。[16]

將濕地的彈性修復融入城市建設中,恢復景觀斑塊在應對城市問題中的穩定作用,從廣義的角度理解海綿城市理論,發揮城市綠河流濕地等水陸交界面對雨水的吸納、緩解作用,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斑塊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和緩解的能力,采用融、滯、消、散等措施,建設具有自然緩解、自然容納、自然重構的城市綜合“海綿體”(如圖2)。[17]

總體來說,濕地的彈性修復設計,需要城市在防御自然災難時做到以下4方面內容:

①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形成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屏障和緩沖空間;②調節城市旱澇的基礎上,加強綠地應對災害的能力;③以城市綠色空間涵養水源,從而調節城市生態,減少自然災害;④形成綠色彈性景觀斑塊,化對抗為共生,使城市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提升。

3 城市的彈性景觀――濕地斑塊修復設計

3.1 研究區概況

云南滇池是城市發展中與湖爭地,導致城市生態破壞的例子。1950年-1970年隨著“圍湖造田”運動,滇池先后萎縮近30km2水域。1990年“防浪堤”建造工程的啟動,阻斷水陸能量交流,沿湖濕地斑塊嚴重破壞,城市生態系統失穩,蓄水、凈水能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發,昆明城市人居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研究區位于滇池湖岸東側水陸交接處,北緯24°53′11″-24°53′34″,東經102°46′4″-102°46′30″,面積約24hm2,是斗南片區城市空間與滇池水域空間最后的生態屏障。研究區全年平均降雨789.6mm,有旱、雨季之分,降雨量集中于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6%-90%。隨著斗南片區發展,城市生活生產廢水肆意排放,導致滇池水體富營養化,維持該地區生態平衡的彈性景觀――濕地斑塊,在“造田”運動中消失殆盡,植被減少,生物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研究區主要面臨以下城市問題(如圖3):

①濕地退化,蓄水困難,內澇嚴重,交通受限。研究區較為平坦,在雨季后存在內澇問題,主要道路被雨水淹沒,嚴重影響區域交通。濕地斑塊退化,場地無法儲存雨水,造成二次污染。

②水體富營養,水陸交接面硬化,生態失穩。作為水陸媒介的駁岸系統有著重要的生態學作用。研究區均為水泥駁岸,阻隔水陸物質能量傳遞,造成濕地景觀斑塊彈性缺失,水體富營養化嚴重。

③水體分離,排水困難,濕地斑塊缺乏彈性。研究區水體分離,水網不聯通,不能引導排水,造成雨季水體倒灌,植被受損,動物生境破壞,濕地斑塊彈性不足,應對措施不夠,無法達到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與穩定。

3.2 彈性修復設計與措施

彈性修復,即在分析場地存在的主要城市問題基礎上,運用生態設計、柔性恢復等方式進行場地各個景觀斑塊的修復和重建設計,以較低影響,增強其景觀與生態系統應對生態擾動、人類活動及自然災害時自我修復與重回穩定的能力。

通過對景觀斑塊的研究比較,依據研究區獨特的水文、地理氣候等條件,進行濕地生態系統的韌性修復,形成城市中良好的彈性景觀斑塊。尊重場地原有景觀記憶,延續場地景觀斑塊的演變脈絡,減少對場地的破壞。通過水體網絡的重構組織場地綠地斑塊的修復與更新引導場地產業的轉型達到濕地景觀斑塊的韌性修復,做到低成本修復、少管理維護和弱生態破壞,營造良性、有序的城市景觀過渡帶。柔化城市邊界,促進水陸生態系統物、能循環,形成依托于滇池周邊城市的彈性濕地景觀斑塊。(如圖4)基于對水陸交接帶濕地斑塊修復設計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3.2.1 整合地形,構建濕地骨架,通過水網聯通形成彈性蓄水空間

在原有肌理基礎上,根據場地降水、污染物種類等影響因素,利用研究區原有魚塘,緩和邊形成曲線水陸界面,增加水岸邊長,創造供濕地鳥類等生物生存的小環境。增加觀賞度的同時活化了水岸,使水、陸之間的物質、能量傳遞界面增長。

梳理地形,將研究區低洼內澇地塊整理開發形成“濕地泡”,設置長淹沒區、半淹沒區域、偶爾淹沒區域,與邊界原有魚塘鏈接形成凈化網絡,恢復濕地斑塊的生態功能,創造動植物的生活生境,形成應對雨水的彈性空間。

3.2.2 軟化駁岸,路網修復,形成多級式水體凈化模式

進行水循環交流,將防浪堤岸進行適度開口,形成沿堤內流濕地泡,在防浪堤外增加立體綠化,形成水陸生態廊道,解決水泥堤岸高筑的生態隔離問題,同時也阻止雨水倒灌造成的堤頂路塌方,路網斷裂。運用廠區拆卸廢料加工形成空中景觀高架系統,為濕地恢復提供空間,借鑒海綿城市理論形成水網凈化系統,通過過濾池、氧化池、潛流濕地凈化泡、表流濕地凈化泡、末端強化池等多級式水體凈化池,形成彈性可淹沒區,收納雨水,在必要時業區轉型后的花卉大棚澆灌使用。

3.2.3 更新地塊產業,借鑒海綿城市等理論,形成水循環系統及景觀修復機制

海綿城市是關于水循環的智慧,城市濕地作為彈性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綠地斑塊的緩沖空間,為城市的生態健康及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在研究區中依據不同條件,設置雨水的儲存裝置利用自然集水槽與大棚集水設施,從源頭留住雨水。

通過產業更新,在溫室大棚區通過立體綠化、無土栽培等技術栽植花卉、中草藥等植物。防止澆灌廢料中氮、磷等物質流入場地水系統,抬高廠區地平面在其底部形成1m的水槽用于收集雨水與澆灌用水,應用生態、物理等水處理方法,由濕地泡凈化后排入研究區水網系統,既能夠保證水體的自然循環,又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濕地、湖泊的水體安全。在濕地內部形成完整水循環系統,從而完成濕地斑塊的景觀修復,達到城市水陸交界帶的柔性回歸。

3.3 小結

對滇池斗南片區濕地斑塊的修復研究,通過梳理研究區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找到濕地斑塊恢復的切入點,重構濕地斑塊水網,以海綿城市理論研究入手,形成水循環系統網絡,組織濕地斑塊的柔性恢復,為動植物生存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將研究區融入城市環境,尊重場地記憶,促使產業轉型,把斗南片區的經濟支柱產業――花卉貿易與地塊產業銜接,形成特色鮮明集聚科研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城市彈性斑塊,達到水陸交接面濕地與城市發展的和諧,使城市中的景觀斑塊得到彈性修復,韌性重構及景觀更新。

4 結語

城市發展對自然的掠奪造成綠地斑塊支離破碎,水生態惡化、生物生境缺失,城市失去彈性和應對災害的韌性。海綿城市理念對城市建設帶來了健康發展的契機,為僵硬的城市加入地下和地上水系統的互動[18]。城市中的彈性景觀空間、綠地斑塊等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扮演著城市保衛者的角色。濕地作為城市景觀斑塊的一員,人們更應該意識到保護城市彈性空間與水環境安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城市彈性空間的景觀修復研究中應該站在建設廣義的“城市海綿體”水循環的角度上,對綠地斑塊進行組織與重構,尊重場地精神,保證場地內部與外部生態循環的自我穩定。

濕地斑塊是城市水岸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提供城市中動物生存的必要環境。對城市濕地景觀斑塊的修復研究,既能對城市景觀斑塊的彈性進行重構,也能對城市的水安全、水循環和水環境進行恢復,達到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穩定與長久發展。濕地景觀是海綿城市組成的一個重要環節,斑塊間的連接性十分重要。單一的濕地僅僅是城市眾多彈性景觀斑塊中的一員,對水循環、水網絡的影響有限,需要在城市規劃與設計中考慮綠色生態斑塊、藍色水體斑塊與灰色基礎設施斑塊的連通性,通過韌性修復與設計形成統一的綜合網絡,才能使彈性斑塊在城市的資源循環及應對自然災害中達到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托尼黃,王健斌.生態型景觀,水敏型城市設計和綠色基礎設施[J].中國園林,2014(04):20-24.

[2]Grimm,N.B., Faeth,S.H., Golubiewski, N.E., et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319): 756-760.

[3]俞孔堅,張媛,劉云千.生態基礎設施先行:武漢五里界生態城設計案例探析[J].規劃師,2012(10):26-29.

[4]劉頌,章亭亭.西方國家可持續雨水系統設計的技術進展及啟示[J].中國園林,2010(08):44-48.

[5]車生泉,謝長坤,陳丹,等.海綿城市理論與技術發展沿革及構建途徑[J].中國園林,2015(06):11-15.

[6]沃夫岡?F?蓋格,陳立欣,張保利,等.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技術――愿景與傳統[J].景觀設學,2015(02):10-21.

[7]Lloyd ,S. 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R]. CRC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1.

[8]吳偉,付喜娥.綠色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進展綜述[J].國際城市規劃,2009(05):67-71.

[9]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01):11-18.

[10]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保護[J].水土保持研究,2005(01):145-148.

[11]王建華,呂憲國.城市濕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國城市濕地保護[J].生態學雜志,2007(04):555-560.

[12]仇保興.城市濕地公園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意義[J].中國園林,2006(05):5-8.

[13]劉濱誼,張德順,劉暉,戴睿.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13(03):6-10.

[14]洪菊華,宋文靜.遼河生態恢復規劃與實踐研究――以沈陽市遼河干流生態恢復規劃為例[J].價值工程,2016(07):24-27.

[15]王春曉,林廣思.城市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 以美國費城為例[J].風景園林,2015(05):25-30.

[16]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堅.城市濕地的生態功能[J].城市問題,2003(03):9-12.

第2篇

關鍵詞:海綿城市;綠地規劃;綠地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19-0101-02

近年來,城市的快速發展給社會帶來繁榮經濟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人們的居住環境遭到過度的開發、土地遭到破壞、綠地的效用越來越不明顯。這些現象都使得整個城市禁受自然生態的能力下降,只要出現下雨天,整個城市就像進入了海景景觀內,土地的硬化帶來了城市的癱瘓。為了轉變這種情況,發展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實現雨水的重復利用和積存,促進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發展合理的綠地規劃設計,將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1 海綿城市內涵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一塊海綿一樣,能夠將水資源良好的收集和釋放。即下雨天時將雨水吸收、滲透、蓄存、凈化,以此實現水資源的保存和重復利用,又不會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可以良好地適應自然天氣和自然災害,在需要水資源的時候釋放,在不需要的時候蓄存,具有良好的彈性。

這一理念是以整合水資源的整體調度、源頭分散供給為重點的,使得整個城市的地下水循環系統實現合理分配,既保證了自然環境的協調,又保障了人工環境的優化。建設海綿城市,就是建立一個合理的水資源調配系統,實現合理的水資源循環,為城市的綠地建設提供水資源的供給,例如道路兩旁綠地、公園綠地等,保障其水循環的自然順暢,地表徑流持良性發展,城市綠地環境更加優質。

2 國內海綿城市發展

我國針對城市雨水循環系統的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首先將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作為雨水循環系統技術的試點,2001年頒布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更標志著我國雨水系統控制技術的初步成熟。

深圳市于2004年從美國引進低影響的開發理念,與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等方面進行技術交流合作,編制了城市綠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術規范,將此規范應用于城市的城市雨水系統建設中,并取得了新的建設理念,即“滲、滯、蓄、用、排”,這為以后城市綠地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念保證。

3 城市空間中綠地景觀設計策略

(1)下沉式綠地。城市的公園綠地能夠改善城市的局部氣候環境,為城市提供氧氣、溫濕環境、優良景觀,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增添一抹優質的綠色環境,利于居民的身體健康。儲存、回用、入滲、排水、管路等五個主要部分構成了城市公園綠地中的雨水系統。下沉式綠地這一工程技術設施的應用,能夠增強雨水的利用,將雨水進行蓄存和凈化。下沉式綠地的優點就在于它的土質疏松、土壤透氣性穩定,比一般的植被草地滲透率高15~20個百分點,能夠將雨水的蓄存提升到一定高度。城市綠地的植被覆蓋率高,這利于雨水滲透到地下補給為地下水,設計的優化應將凈化入滲系統引入,將很大程度上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綠地設計上應該加入路面高于綠地高度、雨水口高于綠地高度的規劃,其中雨水口連接管道,形成一個雨水優良流動的下沉式綠地系統。假如下雨,雨水就會將抵達綠地,將綠地澆灌,綠地會吸收、滲透、儲存一部分,而綠地吸收儲存不了的多余的雨水就會流入雨水口內,雨水口連接的管道會將多余的雨水匯入城市河流或其他地方,這樣保證了雨水在綠地上的使用和儲存,更使得河流和地下水實現補給,減少了城市中雨水過多造成水泄不通的現象,也不會對綠地植被造成破壞。

(2)下沉式道路。城市道路的存在是為了城市的交通、市民行走,是城市空間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是雨水最愛匯聚的地方,幾乎所有的雨水在道路上匯聚,就逃不過在道路表面的徑流,如果道路上的雨水匯聚不為重視的設計,就會造成“海景”景觀的現象。在城市道路上的設計也采用下沉的模式,即在道路兩邊的人行橫道鋪設透水設施,道路行車中間的中分帶和道路兩側的綠化帶應該低于道路路面的高度,假如雨水較多的情況下,長時間的雨水浸泡會對路面的路基造成安全威脅,影響交通安全,所以要在靠近路基的一側用混凝土或其他設施擋住雨水的浸泡,防止雨水滲透的影響,保證路基及交通安全。在綠地的空間設施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綠地中間設置一個給雨水緩沖的空間,利用這個緩沖空間將其與下沉式綠地聯為一個整體,將雨水通過緩沖空間流入周邊的其他綠地環境,實現雨水的吸收、滲透,也將道路上多余的雨水進行了儲存。要在此設計中引起重視的是,在城市道路上的初期地表徑流的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例如城市廢棄物、重金屬塵埃、路面垃圾材料等,這些污染物一旦滲入雨水,而初級雨水再匯入城市綠地植被中,將會危害綠地植被的生長,更嚴重地會污染地下水,對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破壞整個水循環的系統。所以,雨水的初級處理在設計中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用雨水初級凈化設施對雨水中的污染物進行過濾,才能夠流入綠地植被。

(3)下沉式廣場。城市的廣場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娛樂、休閑的活動空間,同時也在城市雨水匯聚的場所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廣場上的雨水處理也是一大重點。在設計廣場時,應將廣場周圍的綠地高度適當降低,高度低于廣場的整體高度,以此將雨水匯聚狀況減少,全部匯入周圍的綠地中,保證綠地對雨水的吸收和儲存。在這一部分中,綠地植被的設計應加入灌木、喬木、花卉等,在為廣場的整體景觀提分的同時,可以更加充分地改善地表雨水的滲透能力,加強雨水的吸收,營造良好的廣場生態環境。廣場的透水層應在先進生態技術允許范圍內使用低碳環保的材料,加強雨水下滲程度,保證雨水的充分匯集和收集儲存。在利用先進透水材料的同時,適當設置有坡度的排水路面,或者用與景觀相符的管道將多余的雨水匯入管道排出去,以防止雨水被綠地植被的過度吸收。對于初級雨水可能有污染的狀況,在廣場上設置兩種不同的水質匯聚區域,將初級雨水和其他雨水進行分離,利用初級雨水凈化設施對初級雨水進行凈化,同時可以保證處理后的雨水和正常雨水都可以進入綠地被吸收儲存。廣場的范圍有些會有限制,于是有些雨水的滲透和流失并不能保證立馬見效,此時就需要在綠地范圍內種植耐干旱同時耐水濕的植被,這種植被生命力強,對多水多旱狀況都能夠適應,符合現代城市的氣候特點,也能夠保證廣場范圍內整體植被的景觀視覺效果。在廣場周邊范圍內設置檢測水量裝備也是有必要的,裝置能夠對雨水分配進行調制,減少沒有及時通過下沉式綠地裝置的雨水對植被的過度浸泡狀況發生,將浸泡時間盡量縮短,提高植被的生長環境質量,保證廣場景觀效果。

(4)下沉式立交橋區。有些城市的立交橋下也有著綠化帶,而一般的路面兩側高度都隨著立交虻惱體高度而有些縱坡弧度。這種狀況一旦下雨,就會造成路面范圍內的雨水長時間匯聚沒辦法及時排出,造成道路交通的不安全。在這一部分綠地設計中,可以將路面高度適當提高,使綠化帶的高度降低,下雨時使雨水匯入綠化帶,而不是積在路面。綠化帶內可以種植一些草木花卉、灌木叢等,或者設置一些山石景觀,使得城市立交橋在繁忙的道路交通外可以有一份城市外的愜意。

(5)下沉式居住區。居住區是整座城市建設的中心部分,大量城市居民在此地居住,給居住區的重要性加上重要的一筆。居住區的綠地建設是整個城市綠地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計關系到大量居民們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所以設計要求會更加嚴格。居住區的整體設計應以更加及時的排水為主。在主次道路、人行道、休息娛樂區的地下鋪設透水裝置,并且要在大范圍的綠地面積上使得綠地高度低于這些道路高度,使居住區內的積水較少到最小值。設計中建議在綠地中種植耐干旱耐水濕的樹木,保證雨水的及時吸收排出。另外在綠地范圍內設置排水口,若雨水量過大,排水口就會起到及時排散多余雨水的作用。可以在居住區內設置一些自然山石、小湖等,便于積水的分散排出的同時增加居住區的景觀視覺效果,既實用又美觀。

4 結束語

隨著眾多城市化問題的日益涌現,人們也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與自身生存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向往高品質、高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關系的生活,追求對城市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在這種情況下,使下沉式綠地設施參與到海綿城市綠地設計規劃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種生態基礎設施能夠實現城市綠地的多功能化,明顯改善城市小氣候環境,提升城市整體綠地布局的合理化,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好這一生態基礎設施,才能夠真正使海綿城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保護好地下水循環系統,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立生態文明的城市社會。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袁弘,等.“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39(6):26-36.

[2]宋曉猛,張建云,占車生,等.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文循環影響研究進展[J].水利學報,2013,44(7):779-790.

[3]姜昀,張升堂.城市化對水文循環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6):30-32.

第3篇

關鍵詞:城市洪澇;成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8016803

1引言

2016年的夏天,對全國人民而言是不平凡的夏天。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大部分城市多次受強降雨襲擊,局部地區洪澇多發,長江水位一度超過同期水位,湖北、安徽、江蘇、河南、貴州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農田損毀、山體塌方等,經濟損失慘重。

2016年6月1日至7月25日期間,多輪強降雨導致武漢城市洪澇災害發生。其中6月30日晚到7月2日20時,武漢市近兩天累計降雨量達到315.8 mm,按武漢市國土面積8494 km2計算,相當于下了22.5個東湖的水量(東湖最大容量為1.2億m3),超過武漢全年雨量的1/3。強降雨不僅導致武漢市數百處路段出現不同程度漬水,還造成長江武漢關水位快速上漲。長江武漢關水位自7月5~25日超警戒水位27.3 m,持續21 d,最高峰達28.37 m,超過1937年的最高水位,在武漢歷史上排名第五位。2016年武漢遭受洪澇災害,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解決城市洪澇問題迫在眉睫。

2城市內澇與洪水災害

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排水系統排除能力致使城市道路及低洼區產生一定程度積水,影響城市交通和產生其他災害的現象。

洪水災害是由于江、河、湖、庫水位猛漲,堤壩漫溢或潰決,水流入境而造成的災害。洪水可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洪水等。最常見的洪水是河流洪水。

從名詞解釋的角度分析,城市內澇與河流洪水災害成因的相同點均為強降水,不過城市內澇的形成機制主要是由于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從而導致降雨不能及時通過自然下滲、地表徑流、地下管網系統或者排澇泵站排走,造成路面低洼地段積水,影響區域一般為單個城市內部;而河流洪水災害的形成機制主要是流域內長時間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發的堤壩決口,影響范圍一般為流域周邊城市等大面積區域,對城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生態環境等均造成嚴重危害,洪水災害的成因與影響范圍均大于城市內澇。

單個城市內澇可能是由于城市排澇系統建設不到位而造成的,而多個城市同時內澇則可能說明廣大區域均遭受強降雨襲擊,不僅降雨范圍大,而且降雨強度超過多個城市的排澇能力。當長江中下游水位超過城市設防水位時,引發洪水災害的可能性較大,不僅對城市正常排澇造成不利,易造成城市內澇,而且對城市各堤壩的安全構成威脅。

3武漢城市內澇成因

一般而言,城市內澇成因眾多,除了與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現等自然環境有關外,還與各城市地勢特征、發展狀況、排水設計標準與系統建設以及維護管理等有關。

3.1武漢地形地勢因素

武漢,別稱江城,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下游,除少數山丘和湖塘外,武漢市區一般地面標高在20~24 m,部分地區地勢低于長江多年平均洪水位23.87 m。在梅雨季節,長江流域降水集中、降水量增多,長江中下游水位迅速上漲,武漢城區雨水主要通過排澇泵站抽排出江。2016年汛期連續強降雨不僅使武漢遭受城市內澇的重創,還飽受洪災威脅,可謂“內憂外患”。2016年長江武漢關水位上漲至最高水位28.37 m,遠超過城區地面平均高程;汛期排澇泵站超負荷運作,加上泵站規模不足等因素,武漢城市內澇十分嚴重。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勢較低等先天排澇條件不足是城市內澇發生的原因之一。

3.2城市天然海綿設施逐漸減少

湖泊、河流、綠地等是城市的天然海綿,在暴雨降臨時可起到自然蓄水、自然滲透、調洪錯峰的功能。

武漢原有“百湖之城”的美譽,1949年武漢城區湖泊有127個,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湖泊被填滿,2005年湖泊數只有38個。建國以來,武漢城區近90個湖泊消失。圍湖造田、填湖造城等導致城市內湖泊、溝渠、濕地等自然蓄水容積銳減,調蓄分流能力大大折扣,取而代之的排水管網能力卻無法彌補。2016年多雨使得武漢市多個湖泊調蓄容量飽和,湯遜湖、南湖、巡司河、夾套河、南太子湖等主要調蓄河湖水位幾乎與路面持平,各湖泊水位嚴重失控,武漢市共187處路段出現不同程度漬水,部分地勢低洼處因湖水倒灌導致低強度降雨下發生了嚴重漬水,交通嚴重受阻。

武漢城市大開發大建設過程中路面硬化率迅速上升,導致自然土壤逐步被不透水路面取代,雨水下滲途徑和滲透量逐漸減少,不僅造成路面雨水只能通過城市排水管網等灰色設施排走,縮短了雨水匯流時間,易形成高峰流量,而且增大了地表徑流量和徑流系數,從而增加了城市內澇風險。

3.3排水管網設計標準偏低

1970~2014年,武漢市修建的排水工程暴雨設計重現期為1年,相當于每小時降雨強度為34 mm。2014年排水設計標準才提高至3年,相當于每小時降雨強度為48 mm。由于地理、氣候等先天因素,武漢每年遇到的暴雨強度不定而且有日益偏大的趨勢。據武漢市江夏雨量站數據顯示,2016年6月30日20時至7月6日10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累計一周降雨量達696.7 mm,超過50年一遇;最大單日累計降水量為240.1 mm,接近20年一遇;最大一小時降雨量為61.3 mm,超過10年一遇,已建成的排水管網輸水能力無法滿足強降水量,超標徑流雨水只能通過路面R流至低洼處,導致地勢低洼處積水。

3.4排水系統建設不夠完善

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是一個長遠的發展過程。排水管網作為一個地下輸水系統,管道之間需要連通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在武漢新城區,為避免道路的重復開挖,市政排水管網往往作為新建道路的配套一并形成,但往往由于建設分散且未按規劃統一實施,下游排水管網尚未完全形成或已形成的排水管網建設標準偏低,上游來水因無排水出路或因下游排水管網過流能力不足而出現積水。

排澇泵站等建設速度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也是城市內澇的原因之一。2016年汛期,作為武漢市武昌區、洪水區、東湖高新區、江夏區主要的調蓄水系之一,湯遜湖水位最高水位達到21.33 m,超過規劃最高控制水位(18.65 m)約2.68 m,湯遜湖水系水位失控,而最主要的排江通道,湯遜湖泵站連續11 d滿負荷工作,抽排量超過1.2億m3,相當于一個東湖。面對周降雨量超過50年一遇的暴雨,湯遜湖泵站抽排能力仍顯得不足,而第二排江通道正在建設中,區域排水系統建設尚不完善。

3.5維護管理措施不完善

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擴大,配套的城市排水系統也隨之形成。但因維護管理意識薄弱,路邊垃圾、施工渣土隨意丟棄,經清掃進入雨水口等排水設施后直接排入到排水系統中,易造成管道堵塞。此外,許多現狀排水管網自投入使用后,久未進行清淤疏浚,造成排水效能下降。武漢市目前處于大發展大建設時期,武漢在建工地數已超1萬個,因缺乏對排水設施進行保護意識,部分工程施工中常常對現狀雨水口造成損壞,卻又未及時就近新建恢復,導致降雨時路面雨水無法排入到現狀管涵中,造成地面積水。

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新城區部分雨、污水管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接、錯接,如雨水通過篦子排入污水管、污水錯接入雨水管涵中,造成暴雨時污水井蓋翻水、雨水管涵因污水管或初期雨水帶入大量污物,沉積下來后形成淤塞,又因常年未清淤疏浚,不僅使排水管溝過水斷面減小,還增加了排水阻力,排水量大為減少,導致排水不暢。

4城市內澇防治對策

4.1統籌規劃,科學發展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的確定與建設提供基本依據,涉及到多個部門,具體到區域用地性質劃分、路網與排水系統的形成、建設資金的籌集等均受城市規劃統一指導和綜合部署影響。作為系統性指導方針,武漢市城市規劃應從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等不同角度,Y合各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綜合考慮城市防澇策略,比如明確城市排水系統規劃,綜合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合理劃分排水設施用地,優化用地豎向控制等。通過系統合理的規劃,從源頭上降低漬水風險,充分發揮排水規劃的龍頭作用。

4.2合理提高排水設計標準

我國大多城市在建設初期采用的是前蘇聯的城市建設理念,前蘇聯降雨較少,排水管道標準較低,而我國城市在建設排水管網時由于受資金、技術等因素限制,加之當時城市規模較小、人口密度偏低,導致排水管網的建設沒有充分考慮到未來城市發展,也缺乏科學發展的超前意識。隨著近幾年城市內澇的頻繁發生,該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室外排水設計規范》于2014~2016年進行了修訂,設計暴雨重現期有所提高。武漢市在實施過程中,應結合城市自身特點,在重要地區、地鐵站、下沉式立交橋、地勢低洼地等排澇不利區,可因地制宜地提高排水系統建設標準,合理布局排水設施,在新建與改造項目中逐步優化城市排水設施,減少引發城市內澇的隱患。

4.3完善海綿排水系統建設與管理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海綿城市,提倡將以排為主的傳統排澇方式轉變為以“滲、滯、蓄、凈、排”等多技術途徑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通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實現城市水文良性循環。2015年4月,武漢正式成為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武漢市計劃三年投資162.9億元開展青山和四新示范區試點工作,此外洪山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各區在市政建設中逐漸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設置透水路面、透水廣場、下凹式綠地、池塘、濕地等綠色海綿設施,讓雨水降落后率先通過透水地面滲入地下,或通過生態調蓄池進行蓄水滯水收集,延遲徑流洪峰峰值形成時間,增加超標徑流雨水排水出路,減輕城市排水管網排澇壓力。 為深化、 細化國家相關規范和技術指南的要

求,指導和促進武漢市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武漢市結合區域特點,分別編制了《武漢市海綿城市規劃導則》和《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圖集》。

作為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海綿城市建設與工程技術還不夠成熟,武漢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應根據自身特點,不斷完善海綿排水系統建設與管理,形成蓄排結合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有利于提高城市抗澇能力。

4.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保護意識與公眾參與度

除了過去“重地表、輕地下”偏見性建設發展方向外,很多人對城市排水設施重要性的認識也比較薄弱。無論是工程施工隊伍,還是街道清掃員,對現有排水管網、雨水篦子等缺乏保護意識,往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圖方便,造成排水管涵局部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或將垃圾、灰塵直接掃入雨水口,無意間造成雨水口的堵塞,從而影響排水管網的正常排水功能。武漢市相關部門可通過廣播、書籍、講座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排水設備重要性的認知,讓廣大人民群眾加入到自覺維護公共設施的行列。

4.5加強排水智慧城市與應急預案的建設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智能化產品、信息化管理逐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國家“十二五”期間,寧波擬投資407億元,在五年內把寧波建設成為國家示范性智慧城市,其中包括采用全自動智能化操控,城市管理者可在監控中心24小時監測城市的排水狀況。為降低城市內澇造成的影響,武漢市相關部門應借鑒寧波等城市的成功經驗,對排水智慧城市進行研發建設,并相應編制高效的應急預案,比如除了監控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分區、分時排放外,還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加降雨前對暴雨強度進行前期掌握與及時預報,對漬水高風險地段進行智能化定位并對漬水深度提出明確警示,建立排水系統GIS數據庫,當受到漬水災害時,應能按照應急預案及時采取措施,安排人員組織救援等,以將損害降到最低。

5結語

城市內澇現象是伴隨著城市發展而出現的,其成因眾多,防治城市內澇的發生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多部門配合、多技術結合,科學規劃,提高建設標準,加強排水系統建設與維護,鼓勵公眾參與,開發排水智慧城市,策劃高效的應急預案,逐漸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參考文獻:

[1]

項久華,王亮.湖北武漢市應對城市內澇災害探討[J].中國防汛抗旱,2013,23(1):24~27.

[2]鄒林,洪林,彭才喜.武漢城市暴雨內澇成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3):1~3.

[3]葉斌,盛代林,門小瑜.城市內澇的成因及其對策[J].水利經濟,2010,28(4):62~65.

[4]古文山.城市內澇成因與防治對策淺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0).

[5]陳旭,張博.關于城市內澇的國內外實踐經驗淺析與對策探討[J].卷宗,2013(10):232~233.

第4篇

關鍵詞:城市雨水利用;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 F299.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51-02

1 城市雨水利用研究現狀

1.1 國外城市雨水利用現狀 當今,國外對于城市水資源的研究比較廣泛,尤其是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非洲很多干旱城市如拜尼沃利德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來對城市雨水進行開發利用,比如建立屋頂儲水系統、建立雨水入滲系統、制定相應法律條例等。

1.2 我國城市雨水利用現狀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逐年加快,與此同時城市水資源問題也日益凸顯,水質污染、城市內澇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等問題層出不窮,在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威脅著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從而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我國對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尚處于初期,如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的典型缺水城市也只是停留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雨水利用系統,尚未出臺有關于城市雨水利用的法律條例。總的來說,我國對于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 城市雨水利用的含義

城市雨水利用指的是降落到城市中的雨水被匯聚收集起來并通過凈化之后加以利用的過程,它是緩減城市水資源短缺、減少城市內澇和改善城市水環境的有效途徑[1]。可以將其分為直接利用和間接利用兩個部分:直接利用可表現為通過收集儲蓄雨水直接來加以利用,比如可以用于綠地灌溉、城市噴泉等;間接利用則表現為利用各種人工設施進行雨水滲透,使其滲入到地下水中,從而間接改善城市水環境。

3 城市雨水利用的效益分析

3.1 環境效益 首先,城市雨水的合理利用可以防止城市內澇的發生,我國現在正處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導致原來的河流和濕地逐漸消失,之前可滲水的松軟土壤被瀝青水泥等不透水的材料所代替,因此當有強烈降水發生時,容易引發城市內澇。通過建立透水設施不僅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也能夠節省建立排水系統的部分費用。其次,城市雨水利用還可以豐富地下水。由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劇,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因而地下水開采過量,尤其是沿海城市,很容易出現海水倒灌、地面塌陷等問題。通過透水性地面等透水設施雨水會滲透到地下從而起到豐富地下水的作用,并且土壤還會起到凈化雨水的作用。美化城市也是城市雨水利用所帶來的效益之一。由于擴張的城市、增多的人口、加重的污染,使得水資源越來越短缺,很多以水為主要特征的景觀都消失殆盡[3]。城市雨水利用可以對這些壞影響起到一定的作用。

3.2 社會效益 通過對城市居民宣傳城市雨水利用的好處,可以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與凝聚力,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人們逐漸認識到當前城市水資源稀缺的嚴峻形勢,自覺參與到城市雨水利用的行列中來,不僅可以保護城市水資源,而且增強了大家的凝聚力。

3.3 經濟效益 城市雨水利用可以節省排水費用,且雨水利用設施工程花費相對跨流域調水等工程來說較少。雨水利用設施工程的建立,可以避免每一次大量降雨之后所進行的城市排水工作的進行,即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且造價低。

4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

4.1 加強對雨水利用的研究和應用,修復雨水的生態功能 城市雨水這個事情并不難,技術上要求也不高,經濟上投入也不大,關鍵是轉變觀念,在規劃之初就考慮如何處理雨水。修復雨水的生態功能主要是指對雨水進行匯聚收集再利用的過程。

4.1.1 先利用人工設施進行城市雨水的收集 如我國某些城市利用大面積集中雨水的要求來設計,可以利用屋面進行雨水收集,這對于高密度建設的城市來說無疑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方法;對于公路來說可以將道路高程設計得較高(最好是高于陸地)并設置缺口,降水時水流可以順著缺口流入道路兩旁的綠化滋潤植物;用透水磚將步行道或者停車場等場所鋪設成透水地面等在如今的大多數城市也時常可見,這也不失為一種雨水利用的好方法。也可在此基礎上對城市進行雨污分流,對城市雨水系統進行單獨建立,從而對城市雨水進行更有效率地收集。

4.1.2 對收集的雨水進行利用 具體可分為以下3個方面:一是直接利用,它是指將收集之后的雨水加以凈化直接使用,比如用來市民生活、澆灌綠化等等,可以稍微緩解城市用水的緊張;二是間接利用,它是指通過一系列透水滲水措施使得下滲到地下來補充地下水的短缺,具體可用透水磚等偷稅設施進行建設,以解決因地下水超采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此種舉措也可以避免城市內澇的問題;三是綜合利用,即二者合一、雙管齊下,從而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水資源環境。至于怎么利用則要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來具體規劃:例如青島降雨量不大且有明顯的季節分布,這種情況下只進行雨水的直接利用就顯得得不償失了,因而應主要進行間接利用,輔助以直接利用手段來進行該市的雨水利用。

4.2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加大執行力與監管力度 世界上雨水利用技術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早在1965年就出臺了《水資源規劃法》《雨水利用條例》等相關法律條例,德國也在1989年出臺了雨水利用設施標準[2]。雖然近年來我國對于雨水利用逐漸重視起來,但至今仍未有全國性的相關法律文獻的出臺。因此,我國各級政府應借鑒國外進行城市雨水利用的經驗來制定相應的法律條例,從而規范對雨水利用的具體標準,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加大執行力并加強監管力度。

4.3 向市民廣泛宣傳雨水利用的重要性 我國城市居民大多數人節水意識較為缺乏,對于雨水利用更是沒有什么概念,城市水資源浪費嚴重,因而向市民廣泛宣傳當前城市水資源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雨水利用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雨水利用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應通過各種媒體、社區活動等形式及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進行宣傳,并將其滲透到學校教育中去,使得社會民眾逐漸樹立起雨水利用的意識,讓市民們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都注意節約用水。

5 展望

城市雨水的利用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新途徑,也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益選擇[4]。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在城市雨水利用方面還處于開始階段。“海綿城市”是城市雨水利用的良好體現,它的概念于2012年才在我國首次提出,并在2014年12月宣布了試點城市。“海綿城市”是一種非常形象的表達,由于海綿的物理特性被學術界和行業內所慣用,從而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和吐納雨水的能力[5]。它能夠對環境的變化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降水過大時可以對雨水充分進行收集儲存,降水過小時將之前儲存好的水釋放利用,使得城市化與生態自然化得到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的蓄存。因此,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未來城市雨水利用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美娟.城市雨水資源利用效益評價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2]邵兆鳳,邢國平,周建芝,等.天津市城市雨水利用前景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02):102-106.

[3]祁燕.城市雨水資源利用分析[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S1):35-36.

第5篇

如今,城市的發展已經面臨著嚴重的用水問題,主要表現在用水污染和排水污染兩個方面,城市給排水環境的惡化將嚴重影響城市的可持續化發展,并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威脅。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是城市給排水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該工程的設計將直接對城市給排水系統的性能產生影響,在實際的工程設計中,必須綜合多種因素開展設計工作,提高給排水工程的質量,降低系統污染。

關鍵詞: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系統設計;問題分析;設計方法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的主要作用是處理城市生活污水、雨水,保持城市清潔,同時起到抗洪澇的作用。當前,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的設計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管道布設、用地規劃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將降低了工程的給排水性能。在本文當中,筆者將對現代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進行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設計內容和設計方法,進一步推進現代化城市的發展,減少水環境污染,保持城市的健康發展。

1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1.1規劃問題

當前,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中,存在嚴重的規劃問題,主要表現為給排水工程用地規劃和城市建設用地規劃之間的矛盾。目前,大多數的城市建設用地規劃采取了豎向規劃的方式,這將嚴重影響給排水工程的用地,降低給排水工程的高程,所以,一些城市所建設的道路給排水工程是達不到防洪要求的,一旦暴雨侵襲,就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1.2埋管深度設計不合理

這里的埋管深度不合理主要是指污水管埋管深度的不合理。由于受到了原污水提升泵站位置的影響,一部分城市所進行的污水管埋管深度設計是不合理的,加之道路坡度的影響,降低了污水管的輸水和儲存性能。一些采用暗渠形式安裝污水管的設計,埋管深度較深,但是管材質量并不能承受該深度設計的壓力,降低了管材的使用壽命,使得管道在施工過程中或使用過程中出現破損。由于原污水泵站的存儲位置不合理,不僅導致污水管埋深太大,也促成了污水管網規劃中垂直高度的不合理,設計時應該使得污水泵站規劃不影響周邊居民區的位置,盡量減少污染,在排水工程設計中通過管道材料、基礎設計、施工方法的合理使用減少市政排水管網的投資,合理的排水管道高程設計應根據排水規劃進行。不合理的垂直高程污水管網規劃,以及原污水泵站位置的錯誤主要由于缺乏先進技術而造成的。

1.3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存在滯后性

現代城市的發展有了很多的變化,城市功能不斷提升,一些基礎建設工程發了改變,這些工程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對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造成影響。道路給排水工程的設計應當依據其它工程建設、城市功能的變化、社會需求的改變、技術的提升等因素進行適當的調整的,但是當前仍舊有一部分城市采取了傳統的設計方法,沒有對工程設計新的影響因素進行合理的考量,使得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出現了滯后性,比如在環境保護方面,目前大部分城市的道路給排水工程,甚至是一些新區的給排水工程,都無法達到污染處理要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依然存在嚴重的污染性。

2現代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內容和原則

2.1主要設計內容

精確計算各項目用水和排水指標;預算城市的總用水和排水量;了解評估城市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城市給排水平衡評估;水源的合理規劃設計;確定取水和排水方式;確定給水和排水系統構造;供水能力的設計;給/排水工藝分析和確立;管道布線;干徑確定;規劃水資源保護計劃。

2.2設計原則

現代城市的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的總原則應是必須維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工程設計過程中,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強化給排水系統的抗洪澇能力,保障城市安全;降低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的污染性,設計有效的污水處理工藝,提升工程的環保性能。在工程設計過程中,除了考慮必要的經濟效益之外,還應當著重考慮工程的社會效益,應城市未來的發展需求,設設計具有前瞻性的道路給排水工程,方便日后進行改造和規劃。

3現代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方法分析

3.1工程給排水管道設計方法分析

工程給排水管道設計方法分析:(1)精準計算給排水量。通過確定位管道給排水容量確定管徑是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的關鍵,在確定城市市政道路排水量時應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分析,保證其具有更高的精度。水置換通常由非正式的水組成,如公共用水、消防用水和生產用水。這種計劃外的水通常是用每天用水量來計算的。排水量則與雨水和廢水排放量有關。例如,雨水流量和降雨強度等參數的增加會加大工程的排水壓力,排水量也會因此提升,這些環境因素也是城市給排水工程設計時應考慮的問題。因為只有了解當地的氣候類型和溫度變化,才能更好的計算道路給排水系統的排水量,使之能夠適應該城市的生產生活排水需求和環境需求;(2)水管等材料的選擇。管材等材料的選擇是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中的重要內容。首先,各個材料的選擇應當符合相應的質量要求,采購性價比較高的材料,根據我國有關條例規定,城市給排水系統材料應能夠達到70年的使用壽命;其次,應當對材料的規格進行合理的設計和選擇,尤其管材和相關連接構件的選擇,必須滿足對應的嵌入要求,保持管道間的良好焊接或銜接。由于現代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的管道多采用暗敷方式,管道深埋地下,受到了地面交通和地層壓力的影響,所以全部地下材料必須具有良好的抗壓性和韌性,此外,還應加設管道防護裝置,避免管道被擠壓變形。

3.2道路路基系統的給排水設計方法

道路路基系統的給排水設計方法:(1)明確了解排水的必要性,將排水管放置在路基的不同部位。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排水系統中排水管道的不同作用,確保每個排水管能夠最大限度地排水;(2)在市政給排水系統設計中咨詢具有多年設計經驗的人員,正確理解給水排設計中道路養護的意義和價值。考慮給水排工程是否與其他工程施工環節存在關聯,了解相關的交互工程能否對供水和排水性能的展現產生影響,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協調給排水系統中供水和排水與灌溉水利之間的關系。保證灌溉水利的發展不會受到道路排水的影響;(3)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前,設計人員應熟悉當地降雨情況,通過認真調研,了解相關雨量信息,熟悉當地道路建設的各個環節;(4)在城市市政道路的設計中,給排水工程設計人員應詳細閱讀設計圖紙,明確給水排系統的規劃和水管分布情況。

3.3給水工程的設計方法

變頻供水設備的使用逐漸給城市供水管網造成了壓力,大量用水高峰期的出現使得供水廠的供水規模必須進一步擴寬。在這種情況下,城市道路供水系統也必須做出對應的設計,同時提高供水的安全級別。另外,對于道路供水系統規劃,應著手于當前需求和未來需求,貼近城市未來發展中供水需求的變化,例如:設計時,要做一個合理的供水管道儲備設計,第二,對供水管道直徑進行合理設計。盡量避免重復投資現象,使給排水工程利潤最大化。

4結束語

城市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在城市給排水系統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現代城市更加要求道路給排水系統具有較高的給水和排水性能。因此,應當采取發展性的眼光對待工程設計,保證道路給排水工程的高性能,提升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繼剛.現代市政道路給排水管道工程的設計與施工[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1):126-127.

[2]高淑紅,楊樂,劉微.市政道路給排水工程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和對策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2(22):245-246.

第6篇

[關鍵詞]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評估

中圖分類號:TV2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2-0178-02

1 現狀評估

1.1 水資源評估

大伙房水庫向我市總供水能力為166.7萬立方米/日,關山水庫供水能力5萬立方米/日,渾河供水能力21萬立方米/日,地下水供水能力為1.35萬立方米/日,合計194萬立方米/日。其中市政水源供水能力為169.7萬立方米/日。

現狀水廠總的設計規模為102萬立方米/日。依據總規:規劃2020年水廠合計規模為85萬立方米/日。

對比水資源量和現狀用水量,水資源不構成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硬約束。

1.2 水安全評估

根據我市實際情況,內澇風險評估在積水深度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區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對城市進行內澇風險等級劃分。具體評估情況如表1:

1.3 水環境評估

(1)城市面源污染

我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類型主要是SS、COD、N、P,主要來源于農業面源污染。大伙房水庫、渾河及其支流河水體的上游有大量耕地及農作物大棚,為了保證農作物的產量,需要施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不僅污染農產品,使耕地土質退化,農田害蟲的天敵數量銳減,而且大量化肥農藥的流失不僅造成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同時隨著降雨時地表徑流的作用,對河流水體造成了極大的污染。

(2)合流制及其污染

我市望花區,新撫區南站地區、南北臺地區、公園地區及老虎臺等地區,東洲區綏化路南側及章黨地區均為合流制排水管網。排水干管為城市污水截留干渠,溢流口主要分布在渾河左岸,部分溢流口的溢流頻率達到50%。渾河及支流河兩岸還有23個主要生活污水排污口沒有截流至污水管網,直排入河。

(3)點源污染

我市點源污染點主要分布在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藥制造、農藥、電鍍等行業,污染物主要為一些重金屬,難降解有機物及無機物等。

1.4 水生態評估

在評價指標的基礎上,根據以往掌握的水體污染和投訴情況,對所有城市水體的黑臭情況進行預評估。評估結果見表2。

2 問題識別

2.1 水資源

(1)隨意開采深層地下水

深層地下水無補給水源,目前中心城區周邊的大部分企事業單位取用深層地下水,如果任其隨意開采,必然導致該層地下水的枯竭。

(2)淺層地下水污染日趨嚴重

近些年來,隨著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和農藥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對淺層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使有些地區原本水質較差的潛水,水質進一步惡化,有些過去水質好的地區,某些離子的含量已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2.2 水環境

我市渾河及其支流河等水體是城區雨水、污水(包括污水廠出水和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的污水)的收納水體,大量污染物隨雨水、污水進入水體。加之我市水系多為硬化堤岸,水體內生態系統簡單、自凈能力差;支流河旱季水位低,大量N、P等營養物質的排入使藻類極易快速增長,導致我市河道水體污染嚴重,水體景觀效果差。中心城區有22條河道水體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2.3 水安全

(1)城市排水防澇問題

①管網老化,需要翻建

我市老城區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始于1908年,由于近些年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部分既有排水管網建設年代久遠,超出了服務年限,譬如南站地區、南北臺地區、海城地區等地區污水管線建于解放前,老化嚴重,需要翻建。

②缺乏統一管理,管道私接、亂接現象嚴重

由于歷史原因,管道私接、亂接現象嚴重,導致大量污水排入雨水管道捏,破壞了一些區域較為完善的分流制排水體系。

③城市排水系統規劃設計標準偏低

由于我市地下排水管線建設年代不一,建設時間跨度較大,原建設標準與現行“規范”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雨水管線的設計重現期為0.33年,建設標準不夠造成雨季便發生內澇。

④城市透水面積的減少,調蓄能力降低

隨著城市化進程,我市水面率普遍降低,對滲水地面沒有硬性要求,建設的公園綠地比周邊道路高,給城市排水造成徑流量增加、調蓄能力下降的雙重壓力,導致城市雨水管渠排水壓力增大,易產生內澇。

(2)城市防洪問題

渾河上游段和下游段防洪堤防洪能力不足50年一遇,其中,鮑家河口至大伙房水庫段北岸為土堤,章黨大橋至大伙房水庫段南岸河堤為土堤。受城東三期規劃設計影響,李其河尚未治理,基本無防洪能力。海新河現有堤防長約5.8公里,青年橋至河口段左岸堤基被沿岸廠礦占用,右岸灘地被農民開荒占用,是城市防洪的薄弱地段。

2.4 水生態

(1)渾河支流水系周圍城市建設發展中忽略了河道水系濕地應起的積極的美化、水利安全作用,反而隱伏了污染、洪災、惡化生態環境等突出問題。

(2)濱水公共岸線嚴重缺乏,公共活動與優質河道景觀脫節,渾河景觀遠未達到合理化的開發利用,產生足夠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3)城市主中心岸線近水不親水,濱水綠化薄弱,不足以消解、軟化岸線之刻板硬質。

2.5 其他

(1)城市文脈模糊 ,地域人文標識蹤跡缺乏挖掘,濱河地帶一個足以與名城匹配的城市風貌與景觀體系未及建立。

(2)沿岸景觀較差,生態建設貧乏。濱河建筑形式刻板陳舊,天際線缺乏韻律與變化,沒有明顯的標志性景觀。

3 需求分析

3.1 重點解決的問題

(1)城市黑臭水體問題

我市水環境污染十分嚴重,通過城市水體水生態評估結果,有22條水體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情況。

(2)排水防澇問題

通過城市內澇風險評估,我市存在易澇點36處,其中低風險區1處,中風險區22處,高風險區29處,極危險區2處。

3.2 解決存在問題的優勢

(1)經濟方面

傳統模式是建設寬馬路、大廣場等,硬質鋪裝后,再建大排水管道等設施,且運行維護費用高。海綿城市建設重在理念和方式的轉變,是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吸水、凈水、排水,減少人工系統建設,并不意味著多花錢。同時其具有社會收益(城市防澇、增加就業等)、環境收益(減少污染、補充地下水等)、經濟收益(地產升值、減少建設費用等)、美學收益(城市景觀等)。

(2)技術方面

我市大部分為丘陵地區,地表水資源較豐富,城市周邊水體水質較好,局部有污染。特點是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敏感度高。海綿城市建設采用“滲、滯、蓄、凈、用、排”六位一體的綜合排水、生態排水方式。實現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及生態恢復和修復。減小地塊開發對水文循環的破壞。

(3)管理方面

加大管控力度,堅決杜絕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等事件發生。作為老工業基地,在管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借國務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徹底解決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等問題。

3.3 可能存在的風險

海綿城市的“產業”需要邊實踐邊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設計工作

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涉及氣象水文計算,降雨模型、產流模型、匯流模型、管渠水力模型、水工設施水力模型、流域淹沒模型、河道水力模型、水質模型等諸多建模工作。但規劃設計部門對這些工作缺乏了解及實踐。

(2)建設成果評估

海綿城市規劃建設與工程技術研究基礎不足,沒有同步建立監測評估體系和專門隊伍等問題也成為當前的建設難點。

海綿城市建設首先應做好全局戰略規劃,應從法律體系、財稅政策、管理機制、技術與產業體系、人才培養、公眾參與等環節綜合考慮實施。

第7篇

關鍵詞:建筑幕墻;設計;施工;防水性

中圖分類號: TU76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watertight performance is building curtain wall importa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leaking is building curtain wall up and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ault. The article is trying to curtain wal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ow to improve the curtain wall watertight performance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curtain wall;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waterproof

1 引言

幕墻是建筑護結構,它由金屬結構和玻璃板塊或單元板塊組成。對建筑物進行幕墻裝飾,可使建筑物更加明亮、挺拔;按照建筑物要求和功能不同,采用不同的幕墻型式和不同材料的合理組合,又會使建筑物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個性。幕墻裝飾可起到擴展城市空間的效果,凈化和美化城市的目的,是城市文明的標志之一。

幕墻對建筑物進行裝飾,在國內已廣泛應用。近幾年來,不論在建筑幕墻的結構型式、新材料的應用方面,還是在裝飾規模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但由于國家幕墻標準和規范沒有及時跟上,以及我們幕墻設計基礎理論的了解掌握、設計水平、幕墻材料、工藝等原因,使我們與國外同行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在幕墻設計方面需要我們努力趕上。

在進行幕墻結構設計時,我們常常按照以往的習慣多考慮結構安全,比較重視結構強度設計和計算,而對幕墻的防水密設計和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重視不夠,使水密問題成為當前建筑幕墻最多的和最常見的故障之一。建筑幕墻若產生水密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會造成室內裝飾和設備的損壞,降低幕墻的使用壽命。水密又會造成室內工作環境的污染,使工作人員增加煩惱,產生不安全感。因此,我們在進行幕墻設計時,對幕墻水密必須認真對待,妥善加以解決。下面就防治幕墻水密的設計和施工談一些看法。

2 水密性能是幕墻的重要性能之一

幕墻水密性能是指在風雨同時作用下,幕墻透過雨水的能力。水密性能的氣候因素是暴風雨時的風速和降雨強度。作為幕墻的重要性能指標,建設部制定的建筑幕墻水密性能檢測方法GB.T15227-2007幕墻水密性能有明確的要求,并對幕墻水密性能進行分級。

3 幕墻提高水密性能設計

為了提高幕墻水密性能,在進行幕墻設計時可圍繞以下四點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一是幕墻立柱與橫梁的截面型式宜按等壓原理設計;二是在易發生滲漏的部位應設置流向室外的泄水孔;三是幕墻應采用耐候硅酮密封膠進行嵌縫;四是開啟部分的密封材料宜采用氯丁橡膠或硅橡膠制品。

3.1應用等壓原理設計型材截面

造成幕墻水密必須具有三個條件:水的存在、水流動的路徑(如幕墻接縫縫隙)和水流動的動力(如壓力差等)。只有這三個條件同時存在,雨水滲漏才有可能發生,只要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不會發生水密。在幕墻外側,水和縫隙是無法消除的,只有在水流動力上下功夫,通過消除水流動力,使水不能通過外壁的縫隙進入等壓腔。據資料介紹:幕墻內外的壓力差(水流動力)是造成幕墻大部分水密的主要原因。

以往我們在幕墻防雨水滲漏設計時,注重采用傳統的“封堵”防水方式:即采用硅酮耐候密封膠堵縫的方法,使水的流動失去通道,以達到幕墻防雨水滲漏的目的。但這種做法往往難以湊效,幕墻的雨水滲漏照樣發生。因為,幕墻的接縫太多,難以把所有的縫隙全部有效堵住;而且幕墻在使用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如幕墻變形、膠或膠條的老化等)影響又會產生新的縫隙。這種堵縫防雨水滲漏方法,一旦發生雨水滲漏,也難以找出雨水滲漏的地方,因此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排除。

現在我們采用等壓原理進行幕墻型材截面設計,以提高幕墻的防雨水滲漏性能。等壓原理就是要在幕墻體內設計一個“氣室”,并使氣室內有一個小通道與幕墻外側連通,保持幕墻體內氣室的壓力與幕墻外的壓力相等,達到“等壓”目的。由于幕墻體室內、外壓力相等,不存在壓力差,幕墻外側的雨水沒有水流動力,雨水就不能流入幕墻體內;在幕墻內側采用密封膠條密封,雖然房間內壓力與幕墻體內“氣室”壓力存在壓力差,但因幕墻體內“氣室”中沒有水,房間內就不會有雨水滲入。

3.2增加橫向型材斷面的內翼高度以防止雨水漫入“氣室”產生滲漏

幕墻外側風速的變化,導致所產生的風壓對幕墻的作用是跟著風速變化而變化的。但由于幕墻橫向型材上與幕墻外側連通的小孔直徑小且孔口邊設置有海綿條等因素的影響,幕墻“氣室”內與幕墻外的壓力不會完全同時達到相等。幕墻“氣室”內的壓力的變化要滯后于幕墻外側風壓的變化。若幕墻外側風壓短時間內大于幕墻“氣室”內的壓力時,雨水就會進入“氣室”,幕墻“氣室”內會有少量滲水一時不能排到室外,造成氣室”積水。因此,在橫梁截面設計時適當增加橫梁內翼的高度,就可以有效阻止雨水漫入“氣室”內,達到提高幕墻防雨水滲漏性能。

3.3在易發生滲漏的部位設置流向室外的泄水孔

各單元板塊設置有流向室外的泄水孔,滲漏水通過泄水孔排到室外。泄水孔孔口內側放置海綿條,既可以使滲漏水通過排到室外,又起到使室外的風壓變化或雨水滲入減慢和滯后作用。橫料上設置的上、下泄水孔不能在同一的斷面上,設計時應使氣流和水流的通道產生迂回或者說是迷宮式。這樣,幕墻外雨水難于滲入幕墻內,從而提高幕墻的防雨水滲漏能力。

3.4十字交叉接縫的處理

單元板塊安裝時,四個單元板塊交匯(十字交叉)處的接縫處理對單元體系幕墻的防雨水滲漏至關重要。由于單元板塊安裝固定方法不同,交匯處各板塊角邊交點產生的位移大小和方向不同。通過計算可確定各板塊的位移量,從而定出各板塊之間的接縫間隙。為防止雨水通過交叉接縫間隙進入幕墻,在相鄰兩單元板塊上部安放連接封口板。封口板可用硅酮膠片或鋁板加工制作,并用硅酮密封膠粘接封口。

單元板塊安裝時,左、右兩板塊套插應特別注意防止兩板塊錯位,否則會產生密封膠條變形、扭曲,不能起密封作用,也會產生滲水。

3.5幕墻的開啟窗是容易發生雨水滲漏地方

其主要原因有二方面:

3.5.1設計問題:

(1)幕墻的上懸窗通常采用不銹鋼連桿鉸鏈和普通鎖,由于拉鎖系統自身機械性能和窗框(或窗扇)變形等原因,容易造成窗扇與窗框閉合不緊密,在上懸窗上半部分會出現縫隙,雨水在風荷載作用下容易滲入室內。若設計時能采用上掛式鉸鏈結構和多點鎖,由于多點鎖鎖緊,窗扇與窗框可以閉合緊密,其防雨水滲漏就有很大改善。

(2)隱框幕墻設計時,在開啟窗上部加裝披水板或在其上方的橫向型材上設計有滴水槽,這樣當上方的大量雨水順玻璃面下趟時,雨水被披水板或滴水槽阻隔而向下流趟,而不進入開啟窗上部的縫隙。我公司在幕墻雨水滲漏排障時都采用加裝披水板的方法防雨水滲漏,均取得很好的效果。

3.5.2窗框、窗扇的安裝問題:

(1)密封膠條不到位或由于膠條變形,沒有形成閉合的密封圈;

(2)窗框或窗扇變形,窗扇關閉不緊密;

(3)膠條老化或脫落,密封性能降低;

(4)開啟窗關閉時,膠條壓縮量不夠,在正風壓作用下可能出現縫隙。

第8篇

【關鍵詞】市政路橋;施工特點;技術控制

城市的市容市貌以及政府形象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市政路橋工程中市政路橋的施工質量和城市立交橋梁工程質量的水平高低,它不僅僅與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質量水平有聯系,同時還關乎到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出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質量的好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現代化繁榮景象,所以在成本控制水平、安全、施工質量和進度等各方面都要在施工技術質量上加強監督控制,確保市政路橋工程的整個施工過程可以順利進行。每個市政路橋的施工企業都必須加強安全管理,提高施工技術,鞏固施工成果,確保施工的質量。

1、在市政工程中下部的結構施工特點和技術控制方面的探究

1.1模板施工、深基坑鋼筋

鋼筋施工之前要對整個鋼筋的質量進行預估,同時對鋼筋的高度以及位置進行精確的測量,在專業人員的監督和指導下進行鋼筋的預埋工作。為確保鋼筋預埋位置和高度的準確性,在鋼筋預埋時一定要搭設定位架和腳手架;為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在鋼筋施工完畢后一定要用水泥砂漿或者塑料進行墊塊的設置;為保證骨架和模板的間距符合要求,在施工完畢后一定要測量它的尺寸。定型鋼模已經成為現代路橋模板的主流,為保證安全性,確保模板的高度符合要求,并且橋涵根部不出現爛根現象,在模板支設之前一定要采用砂漿和水平尺來進行平衡支撐,在這些工作之前一定要記著除銹,并且要涂刷脫模劑,為了提高單項的結構強度,可以在螺栓和模板的接口部位塞上海綿條,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防止出現漏漿和跑模。拼模的過程也是很重要的,必須嚴格按照設計要求來進行,這樣可以保證子母口和上下順序的正確性。最后還要將基礎接茬面的雜物清除,并且要用腳手架緊固鋼模螺栓,為了防止松動,在旋緊時要采用正反交的模式。

1.2采用橫系梁、承臺施工的技術手段

橫系梁可以增強樁體整體性,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墩柱在連接時產生的偏差。承臺,換一個說法就是連接樁群,為了降低造價,可以選用大直徑的樁來代替樁群,這樣做還可以保證整體性。為了承臺的順利進行,施工之前要先進行無損檢測,然后把薄弱的混凝土層鑿除至密實混凝土層,從而保證標高符合要求的同時保證砂漿墊層的平整性。為了防止施工縫被污染,在澆筑混凝土之前要進行脫模劑的涂刷。墩柱的放置也是至關重要的,施工前一定要將接觸面的雜物清理干凈,保證中心放置的準確,模板拼接時需要留出一定厚度的保護層,另外材料方面一般采用的是串筒下料,最后一定要進行拉毛處理,保證完整性。

1.3對地基的處理

橋梁交接的部位質量的好壞主要在于對地基處理的優劣,為了可以有效的抵抗由于側向流動而產生的破壞位移,選用樁基時一定要保證回填料的質量。

1.4對于臺背的回填

在對臺背進行回填時一定要注意從地基開始,如果想更加可靠的話可以用石灰、水泥進行穩定加固,同時為了避免路基在施工后發生沉降一定要注意選用半剛性填筑材料,這樣做還可以提高壓實度。為了避免因路面的車輛載荷或者橫載引起的地基壓縮變形,在橋面和搭板上的面層結構和厚度應當保證相同,這樣的要求還可以防止橋梁兩端的路堤發生沉降,提高施工的質量。

2、市政路橋施工的關鍵技術控制

整個工程施工的進度和施工后能否進行投入使用都取決于在市政路橋施工過程中對關鍵技術的控制,接下來就對如何對路橋施工進行關鍵技術的控制來進行探討和研究分析。

2.1加強對過渡段的施工技術控制

眾所周知,不均勻沉降的問題是影響路橋過渡段施工的主要問題,它會使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出現跳車的現象。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施工單位需要對癥下藥,查明沉降的原因,針對原因制定適當的措施,從而可以從根本上將問題解決。主要的措施有下面三個方面:

首先,填料的選擇一定要合適。選擇合適的填料將直接影響到內部結構的塌陷問題,也可以保證路面的平整程度,從而保證車輛的正常行駛和駕駛人員的生命安全。在選料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工程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備料先進行試驗,合格后方能采用。

其次,要注意土工格柵的適當運用。為了提高路基整體的穩定性,可以采用土工格柵,因為土工格柵可以很好的將應力和應變分散開,從而可以很好的約束土體側向的變形。即使在車輛反復的載荷作用下,土工格柵也不會發生較大面積的變形累積,因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彈性。與此同時土工格柵可以重新分配路基上部的載荷,從而減少臺背所受的垂直應力。

最后,對于緩和過渡段進行合理的設置。由于我國的當前橋梁施工大多數采用的是剛性結構,所以在通常情況下都不會發生沉陷,但是,如果多種因素疊加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陷,例如,市政路橋施工因地基土質的不標準,橋梁本身重量以及過往車輛的載荷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就會使橋梁出現問題,所以在施工單位進行前期考察時一定要注重地基土質的考察。當遇到軟土土質時,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技術控制措施,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從而減少沉陷產生的幾率。

2.2對路面防水措施的控制

當水滲入到市政路橋施工的混凝土中時會對路橋結構功能產生破壞,使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出現銹蝕的情況,所以有效的防水措施對提高工程質量水平是很有幫助的,同時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延長市政路橋使用壽命。現在的路面施工防水技術主要有以下三種措施:第一,對初凝階段加以重視,在整個路面的混凝土澆筑完成后一定要用鋼絲刷對表面進行拉毛處理,提高粗糙度,從而使瀝青路面具有更加強的粘結力。第二,通過打毛的方法對細微裂紋進行處理,保證混凝土表面防水層的滲透作用可以正常使用。第三,在路面的瀝青施工完成后需要對路面出現的網紋、油浪、車轍和擁包現象進行處理,從而提高防水層與路基面的粘結強度。

結束語

市政路橋施工因為其自身的特點從而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在施工的關鍵技術方面更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在進行施工時不是一定要固守陳規,而是要在現有原則的基礎上發揮創造力,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合理的技術定位和分析,結合市政路橋施工的特點對技術控制上加以把握,確保市政路橋工程具有高質量的水平,從而真正的做到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交通出行基礎設施。

參考文獻

[1]范存波.市政路橋施工特點及其技術控制探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6).

第9篇

1.1安全隱患的客觀存在

由于在灌區渠道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其現場工程的管理處于比較分散的狀態,而且整體的安全性不高,所以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尤其是機械設備方面,如果長期處于高強度的使用狀態的話,很容易對施工設備造成損壞,而且工程方面也容易發生失誤。另外,有些灌區渠道工程所雇傭的施工人員大多是農民工,他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且由于他們各自所分配到的工種不同,適應能力較差,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強,也是容易造成安全隱患。

1.2傳統技術的相對落后

現階段的灌區渠道工程建設中,由于傳統技術的相對落后,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對工程的總體設計比較粗糙、建設的標準很低、工程的運行以及維護不足等等。這些問題會降低灌區渠道整體工程的效率。因此,必須要提高施工技術,從根本上對灌區渠道工程進行整治研究。

1.3管理機制的不夠健全

在灌區渠道工程的施工過程中,由于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沒有形成一個嚴格的管理機制,這對灌區渠道工程的開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在有些單位的管理上,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管理機制上,無法把握好整個工程的建設。因此,要加強對施工企業的內部管理,而施工企業內部最重要的是施工企業的管理中心,負責整個灌區渠道工程的運轉,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對各個項目進行一個統籌管理,比如編制施工方案、繪圖、計算等等,資料的整理會涉及到施工的規范、檢驗規范的掌握以及圖紙的掌握等等。加強對施工企業的內部管理,對整個灌區渠道工程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分析強化灌區渠道工程質量控制與管理的重要性

2.1提升整體經濟效益的渠道

灌區渠道工程是一個復雜且系統的工程,所以,在管理方面,我們可以采取管養分離的模式。運用現代化的技術,對工程中所使用的機械設備以及水利工程建筑物進行日常的維護。灌區渠道工程是一項耗資巨大的項目,必須要考慮到它的經濟性,在成本控制方面,首先,因為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我們要保證嚴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其次,我們要對成本的控制有一個預見性,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比如質量成本、工期成本、計劃的調整、額外的工程量等等,使用科學合理的分析方法,將成本控制在最小化,將經濟效益發揮到最大化。

2.2確保沿線安全運行的重要條件

在對灌區渠道工程進行日常管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對水工建筑物和機電設備的維護,這是確保沿線安全運行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對施工設備的控制,首先要對施工設備做好管理工作,安排一些管理人員對其進行管理與維護,要告誡施工人員一定要對自己領用使用的施工設備進行負責。其次,保養工作要做好,這樣不僅能延長其壽命,還會節省一定的開支。這樣有計劃地加強對施工設備的檢修,有利于為沿線的供水需求提供一個安全保障。

3探討灌區渠道工程質量的控制與管理措施

3.1維修技術的整體運用

在灌區渠道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比較棘手的問題有兩個:壩體裂縫的技術處理與壩體支護的技術運用。在壩體裂縫的問題上,首先要知道,出現裂縫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壩體混凝土材料里的溫差的變化,除此之外,材料水分的丟失,也會對裂縫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對這種壩體裂縫進行處理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填補技術、灌注技術等。在壩體支護的問題上,往往采用的是對壩體結構設置一個支護體系,主要是為了趕在一些病害發生之前對其進行加固。

3.2加強隊伍建設

在灌區渠道工程的施工建設中,要時刻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一些管理層、領導層有責任采取措施調動施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要綜合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種手段,堅持“動態平衡與優化”的原則,對人力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在功能實現上,計劃要實現哪些目標,決定了在項目工程中應該配備什么崗位的人員;在性能實現上,業務目標、承載量以及建筑工期則決定了在每一個崗位上應該配備多少人員。灌區渠道工程的材料的使用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要堅決杜絕不合格的施工材料的使用。同時,要采用先進的機械設備來進行施工,在灌區渠道工程管理上,我們可以科學地運用計算機技術,推動建設項目朝著科學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每個建筑企業都要對員工進行一個統一的培訓,讓每一名員工認同本企業的文化理念并為之努力,讓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增加員工的文化認同感。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員工的工作態度,形成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

3.3渠道防滲無縫施工技術的研究

在對灌區渠道工程使用防滲無縫施工技術的時候,一般會與砼渠道防滲技術相結合在一起。使用砼渠道防滲技術不僅糙率小,輸水量比較大,而且這種技術的防滲效果是比較好的。水利工程的開發目標一般來說是有很多的,比如發電、防洪、供水、航運等等,在對灌區渠道工程進行建設施工的時候采取防滲措施,是一種合理的手段。防滲工程是指防止水滲漏到建筑物外面去。海綿城市的理念,更多的,是考慮整個城市面上的問題,比如采用滲水路面材料,小區鋪滲水地磚等等,讓降水盡可能回滲而不是集中排泄,與有明確使用目的的地表水體防滲,并不矛盾。

在灌區渠道工程質量的控制與管理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上文所提到的這些問題,不斷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質量,提高其施工水平,完善相關的管理辦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保證灌區渠道工程的質量。

作者:佟玉冬 單位:黑龍江省名山農場

參考文獻

[1]許二鄴.淺談垂直鋪塑在潁上船閘堤防堤基防滲施工中的質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9(3).

[2]邢俊海,鄧昌軍.淺談水利工程渠道維護與渠道管理措施———以新疆地區為例[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4,14(5):226-227.

[3]昂沙汗•努拉洪.分析水利工程渠道維護與管理措施[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23):534.

[4]邵永剛.分析水利工程渠道維護與管理措施[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13):1399.

第10篇

一個橋梁工程的質量,無論是在施工中還是在竣工后,都會受到很多外界客觀環境的因素所影響,例如,在施工的過程中,由于實地施工與圖紙設計的輕微出入,所導致的后期于設計圖紙不符的情況。而這種情況的發生,會使得橋梁內部的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或者是因內力的改變導致橋梁的變形等。一個橋梁的施工過程中,嚴格的檢測以及其控制,還有對于施工過程中的相關數據的采集和研究,都是為了下一步施工提供合理條件的根本所在,也只有這樣,橋梁的質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總的來說,橋梁施工中的控制不單單可以提高橋梁的內部應力滿足其設計的理念,還可以使得橋梁施工的準確度得到明顯的提高,并以此來增加橋梁整體的質量。

1混凝土施工技術對于橋梁工程的重要性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經濟發展的歷程中,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拉動內需,可以說非常的重要,在我國各個城市都被廣泛地執行著。但由于我國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發展,使得我國西部或者是遠海的地區其經濟的發展與東部或者是沿海城市有著天差之別。在我國的西部地區以及遠海地域,由于交通的不發達,運輸工具難以真正地貫穿整個地域,使得西部及遠海地域的經濟發展始終比不過東部以及沿海城市。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交通的運輸可以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為了能夠積極地配合新型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省政府以及相關地方政府開始大力地建設鐵路以及公路還有橋梁。而在建設的過程中,混凝土可以說一直是整個建設過程中最為高端技術的存在,也是其整個過程中的核心技術,可以說對于混凝土技術的研究以及開發一直列在首位。可以說混凝土技術發展的緩慢就是路橋工程施工質量受到影響的根本所在,并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損失。混凝土技術被列為核心技術,并不是無的放矢,混凝土技術所擁有的取材面廣以及價格低廉和超強的抗壓性和維修費用低等等相關的優點就是其成為核心技術的根本所在,而這些因素也是混凝土技術廣泛應用于橋梁工程建設中的根本所在。在正常的環境長期影響下,混凝土會保持盈利不變且其質量也一直趨于穩定的狀態,正常來講,混凝土具有較高的耐久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混凝土會因為水位以及溫度的變化而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其嚴重地影響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在路橋建設的過程中,因為混凝土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最終導致了橋梁工程的施工質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而在橋梁工程建設時期,由于混凝土技術逐漸地被完善,通過混凝土技術將省與省之間完全的貫穿,將各種資源運輸開來,使得橋梁建設無論是在質量還是在速度上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證。可以說在橋梁建設的過程中,使用混凝土技術不單單將區域的經濟水平有效的提高,還使得其交通運輸以及經濟發展得到了堅實的基礎。一段橋梁的建設,混凝土技術在施工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且在無形中加快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2混凝土施工在橋梁工程中存在的弊端

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個城市的各級別公路以及各種橋梁的建設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在橋梁施工建設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例如裂縫或者是滲水等病害的問題,這些弊端的出現嚴重的影響了橋梁工程的最終施工質量,尤其是在一些橋梁工程的建設中,由于人為或者是客觀環境的因素,甚至出現了嚴重的破損或者是坍塌的現象,嚴重的影響了交通的運輸,且帶來了交通安全隱患。通常,混凝土都是由水泥以及砂料和石子還有水進行攪拌混合后形成的,并且經過人工硬化的處理之后形成了混凝土。因砂料和水泥以及其中的碎石其脆性很大,使得混凝土在抗拉能力上較弱,且有著一定的局限性。而當混凝土受到了一定的張拉力或者是彎折力后,由混凝土形成的橋梁就會出現一定的開裂現象。而由于普通的混凝土會出現一定的熱脹冷縮的現象,且其收縮的力度非常大,進而使得路面受到溫度的影響最終出現裂縫等現象。普通的混凝土由于并不具備抗凍性,所以在寒冷的天氣下,混凝土會膨脹,而且其強度也是不斷的下降,最終出現裂縫的現象。而除卻上述的這些問題,普通的混凝土抗侵蝕的能力也比較弱,而且對水泥石的抗侵蝕能力也較差,極易出現路面損毀的現象。上文提到過,橋梁建設的過程中,混凝土技術是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由于混凝土的種種弊端,使得其由于承受力以及抗壓性所引起的各種病狀嚴重地影響了一個橋梁的質量,而且對交通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但隨著近些年橋梁施工技術以及混凝土技術的不斷完善,一些特殊地域如高海拔以及高溫或者是低溫地域,這些橋梁的建設其混凝土的技術也隨著地域的特殊環境持續的完善著。

3混凝土施工技術提高的手段

混凝土技術的優點就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材料可以代替,而由于其缺點,也導致了各式各樣的弊端,在橋梁工程的施工中,經常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為了保證橋梁工程的質量,在沒有找到新型可以替代混凝土的材料之前,就需要對這些問題施以有針對性的手段,最終解決這些弊端。

3.1原材料質量的提高

混凝土自身的質量對于一個橋梁工程的質量來講,有著潛在的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想要從根本上解決混凝土的問題,就需要對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進行相應的提高。橋梁所用的主要材料就是混凝土,混凝土的質量歸根結底就是其強度來決定,而強度即指混凝土在硬化后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性能,強度的好壞通常都會表現在橋梁的抗拉以及抗壓和抗彎強度上。正常情況來講,抗壓強度最大以及抗拉強度最小就是一項相關的指標。對于橋梁工程來講,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橋梁建設工程中承受的壓力以及支撐的承載物。所以提高混凝土的原料質量把關工作,就是提高橋梁工程的施工質量。

3.2材料配比的完善

對于混凝土的強度來講,除卻對原材料質量的把關,還需要對材料的配比進行一定的完善,無論是砂料還是水泥和水還有石塊等,必須經過嚴格的計算,對混凝土制作的橋梁其承載力問題進行完善的配比,而除卻這些還需要添加一些例如由礦物組成的海綿狀玻璃體,鋁硅酸鹽玻璃微珠就是很好的選擇,加入這些材料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用這些微珠其表面的光滑以及粒度細等,使得混凝土泥漿的需水量得到一定的縮減,還能將水泥漿中的孔隙進行有效的填充,使得混凝土的緊實度得到一定的提高。而如果在混凝土中再添加一些適量的粉煤灰,還能使得水泥不會再發生顆粒間的粘黏,將消化反應更好的進行,降低用水量提高其密實性能。

4結束語

第11篇

【關鍵詞】高職 物理教學 安全意識

安全重于泰山,防范勝于救災。為了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對于預防事故有重要的作用和積極的意義。很多安全問題與物理知識有關聯。物理教學有責任在教學中滲透安全知識,深人淺出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警示學生,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

一、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

當今時代以物理為基礎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材料、新產品已無處不在,人們享受高科技的同時也發現這些新材料、新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那么,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與物理方面有關的不安全因素呢?它會給人們帶來哪些危害?學習物理知識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有關物理知識的科學觀念,理解物理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幫助學生全面認識物理知識、規律及其對人類和社會的影響,既看到它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處理、使用不當時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一系列的危害。物理教學中就要傳給學生相應的知識,有效地預測和控制事故的發生。

在力學中講解慣性現象時:介紹行駛中的汽車和自行車剎車時,由于慣性不能立即停下來,即使是緊急剎車,也要向前運動一段距離才能停下。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因此對機動車輛行駛都有最高限速,騎自行車時不能騎得太快,這都是為了避免由于來不及停車而造成交通事故。下雨天穿光滑的平底鞋,由于鞋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小,人易摔到造成傷害,為防止造成傷害,應穿有凹痕的膠鞋。

在光學知識講授中:夜晚裝飾城市的探照燈、各種霓虹燈等會造成光污染;夜間的汽車頭燈,使路人睜不開眼;夜間行駛的汽車,車內開燈的話就會使車內的物體在司機的前檔玻璃上成像,司機會把這個“像”當成是車前的物體,且看不清前面的路,就會容易出現交通事故;電焊時焊槍產生的強光,若無對應防護措施,輕則使眼睛紅腫、發炎,重則喪失視力。若城市燈光不加控制,大量的玻璃幕墻反射光線照進住宅,會影響居民正常工作和休息。紅外線近年來在軍事、人造衛星及工業、衛生、科研等方面應用日益廣泛,它是一種熱輻射,過量時,對人體皮膚可造成高溫傷害、灼痛、燒傷,對人眼的視網膜、虹膜也有一定程度傷害,影響視力。紫外線可用于消毒和探測,缺少了它,孩子易得佝僂病。若過量,與紅外線同樣會使眼睛和皮膚致病。

在講授聲學知識時:應當注意噪聲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它能使人煩噪、耳鳴、頭痛、失眠、惡心、心悸、視物模糊、吞咽困難、肝胃功能失調、嚴重時會使人四肢麻木、胸部有壓迫感;超音速噴氣飛機低空飛行時產生的噪聲能將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震裂,甚至使某些金屬結構產生“聲疲勞”而損壞,或者耳膜震裂而變聾。針對上述情況,教學時告訴學生遇到高噪聲的污染時,為了保護自己的耳朵避免受到傷害,應遠離噪聲源或戴防護耳罩。

在講解用電常識的時候:應講述電擊傷的原理,當通過人體的電流超過30mA時,會使人感到劇痛,甚至神經麻痹,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電流超過100mA時,只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使人窒息死亡。電擊傷還與電流通過人體的途徑有關,電流通過心臟的危險性最大。在講述電路的短路情況時,應提醒學生注意短路時電路中的電阻很小,電流很大,超過電路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時,易引起火災。室外天線必須遠離高壓線,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釣魚、捉蜻蜓、爬電桿等等,并教育學生如果發現有人觸電了應采取的措施是:用干燥的木棒將人和電源分開、迅速拉開電閘、切斷電源。因電線短路而失火不能用水去滅火,因水可導電,會加重災情.必須迅速切斷電源,用砂土、滅火器撲滅火焰。

在教電磁學知識時,要求同學們注意電的安全,磁的安全,電、磁是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的,隨著家用電器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擁有了電視機、電冰箱,并用上了電炒鍋、微波爐等,為數不少的家庭還添置了電腦、手機等較為高檔的設備,對于這些,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正確防止過量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杜絕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家庭,并且檢查用電設備,發現隱患及時根除,杜絕觸電事故的發生,杜絕被電磁波灼傷、損害身體。

在講授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時:原子能造成的核污染更是可怕,不但可以毀滅人類還可以威脅其它動植物存亡;不要將廢電池隨手扔掉。

二、在物理實驗中滲透安全教育

物理實驗常常伴隨著危險,無論多么簡單的實驗,都不能粗心大意。如果發生事故,不僅使設備或人身受到傷害,同時精神上亦會受到很大打擊。認真的檢查,而且,還必須按照實驗的要求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進行物態變化實驗時,為了避免在著火時,防止尼龍或的確良等衣料熔化,衣著必須盡量做得合適,使之既不露出皮膚,又能靈活地進行操作。同時,實驗必要時,應戴手套或防護面具。

教育學生要遵照教師的指導進行實驗,決不可隨意蠻干,采用不合適的操作方法或使用不安全的裝置進行實驗,常是發生實驗事故的根源。實驗事故雖不可預測,必須經常估計到實驗的危險性,也必須推測其危險程度而制訂相應的預防措施。

實驗教學過程中降低噪聲強度,避免噪聲污染。在有些力學分組實驗中,可以用海綿、泡沫塑料等材料進行緩沖,避免發出撞擊聲。在物理實驗過程中,應盡量采用無毒物質進行實驗。例如,可以用醫療針筒來演示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小;課外可以利用水和長塑料管在教學樓的走廊上組織學生測定大氣壓強的大小;研究物質的熔解和凝固可用海波代替茶進行研究,避免萘對空氣的污染。有些實驗,如“研究碘的升華和凝固”,可以到化學實驗室借用封閉的玻璃裝置進行實驗,這樣碘蒸氣就不會擴散到教室里,從而杜絕碘蒸氣對空氣的污染。有些實驗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少量有害氣體,應加強實驗室的通風,或增加必要的換氣設備。同時,在實驗時加強對學生的紀律教育,討論聲要盡量小,保持實驗室安靜的教學環境。

只要我們了解各種物理實驗事故的引發原因,遵循操作規定,認真仔細地進行操作,就可避免多種事故的發生,達到實驗預期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教學秩序安全的保證。

三、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安全自救能力

發生火災,應該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匍匐移向安全出口或向逆風方向移動。由對流原理我們知道,煙火往上走,濃煙中含有大量有毒元素,容易使人窒息。所以,可用濕毛巾折疊,捂住鼻口,屏住呼吸,起到過濾煙霧的作用,不到緊急時刻不要大聲呼叫或移開毛巾,且須采取匍匐式前進逃離方式。同時,雷雨天氣不要在電線桿、樹木等易于被雷擊的物體下躲避,避免雷電高壓擊中自己。

吃早餐時,剛出籠的饅頭是很燙的,我們如果將手洗一下,用濕手拿饅頭就不覺得燙了,這就運用了蒸發吸熱的原理.

四、重視假設情境,訓練學生應急能力

我們假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設法解決,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據報載美國有一核潛艇在深海處失事,七名隊員均逃離該艇,但僅一人生還,是因為他忽然想到,要適應海洋不同深度的壓強變化,必須要控制自己的上浮速度。學生經過熱烈討論,得到了一致的答案,在腰間綁一些扳手.虎鉗等物,邊上浮邊扔掉一些,在討論中,學生同時弄清了深海魚為什么能生存和有關浮力的一些知識。

總之,物理學科與生活聯系密切,很多內容都與安全教育有關,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具體事例,滲透安全教育,使學生既深刻理解了物理知識,又加強了自我防范教育,讓安全思想深入人心。安全教育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體現了新時代新教材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物理學科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是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良好素材。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充分滲透安全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其英:物理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的案例,《物理教學探討》,2008.16.

2.張立:在高職物理教學中滲透安全意識教育,《現代企業教育》,200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山县| 西充县| 通江县| 临沭县| 福安市| 酒泉市| 孝昌县| 定日县| 崇信县| 女性| 鹿泉市| 阿巴嘎旗| 海伦市| 鹤峰县| 随州市| 万安县| 政和县| 漠河县| 新田县| 封丘县| 长葛市| 永泰县| 巨野县| 广德县| 海伦市| 鄢陵县| 和静县| 延长县| 崇阳县| 稷山县| 黄骅市| 鄯善县| 简阳市| 衡水市| 沅陵县| 栾城县| 老河口市| 洛川县| 上思县| 吉林市|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