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26: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剖宮產手術護理要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剖宮產 分娩 尿潴留 護理干預
剖宮產術后可因為以下因素發生尿潴留[1-2]:①尿道機械性損傷,患者術后要行常規插導尿管,造成尿道發生機械性損傷,引起患者排尿疼痛,患者因為疼痛而使排尿困難引起尿潴留;②傷口疼痛,患者因為傷口疼痛,患者不敢排尿而引起長時間憋尿,導致尿潴留;③不習慣臥床排尿,患者可因為不習慣在床上排尿,導致膀胱過度充盈,導致逼尿肌乏力引起尿潴留;④麻醉原因,在麻醉沒有完全消退之前,產婦對膀胱的感覺還沒有恢復,等到患者麻醉消退完全清醒后,膀胱已經過度充盈,膀胱壁肌肉收縮力缺乏,不易在短時間內恢復而引起尿潴留。
產后膀胱有尿而不能自解者,稱為產后尿潴留,多見于初產婦,可發生于正常分娩后,但以滯產及手術產后最多見。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筆者總結了絕大多數分娩出現排尿困難、甚至發生尿潴留的主要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在我們護理工作中認真觀察,根據不同類型的排尿困難,采用相應的護理措施,經過多年的實踐,均為患者解決了排尿困難這一難題。本文將產后排尿困難的原因和護理要點進行總結,供大家商討。
1 產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
1.1妊娠期膀胱緊張度降低,分娩時產程延長,特別是第二產程延長,產婦膀胱底受胎頭壓迫時間太久形成水腫,阻塞尿道,產后膀胱張力暫時性消失,對充盈不敏感。
1.2產后患者傷口疼痛使產婦不敢下床活動,不愿排尿,易發生尿潴留。
1.3產婦由于對產后下床排尿沒有正確的認識,并且擔心分娩后子宮還沒有收縮,自己起床后怕引起出血。
1.4對尿管存在依賴性,首先是傷口疼痛依賴導尿,另外是分娩后身體比較疲乏,自己不愿再用力,愿意使用導尿。
2 產后尿潴留的護理要點
2.1督促產后排尿護士應耐心解釋,使患者在精神松弛情況下,在產后2h~5h內完成首次排尿,可以有效預防尿潴留的發生[1]。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的剖宮產手術護理,術前對疾病進行介紹,術前讓患者練習臥床排尿方法,術后發生尿潴留患者在遵照醫囑下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剖宮產護理基礎上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
①健康教育護理干預:通過發放小冊子、集體講課、觀看視頻等形式向產婦講解引起剖宮產尿潴留原因、實施剖宮產術前和術后注意事項,告知產婦術后長時間臥床會發生尿潴留可能,同時教會產婦預防措施;
②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要了解產婦的心理情緒,如妊娠高血壓患者可能擔心疾病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產婦會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影響手術效果。護理人員要耐心傾聽患者訴說,交談時要態度溫和,通過交談、疏導等方式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讓患者以最佳狀態接受手術治療;
③教會患者臥床排尿護理:護理人員指導產婦在術前3天進行床上排尿排便,讓產婦適應臥床排便的方式。同時讓有經驗的術后產婦與其交流,讓患者認識到進行練習排尿的重要性,讓患者能夠主動配合練習,預防術后尿潴留;
④發生尿潴留護理措施:當患者術后發生尿潴留后,要腹部進行熱敷,適當按摩,采用溫水沖洗外陰,在床邊讓產婦傾聽流水聲等,可給予小劑量開塞露塞肛等。
采用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改善剖宮產患者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要重視術前健康教育、心理護理、臥床排尿訓練等護理措施。患者可能會因為長時間臥床、心理緊張等因素增加了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3-4]。研究表明,臥床排尿養成,一般需要3 d左右,所以術前要對患者進行這方面的健康教育和排尿訓練。要解除患者焦慮等情緒,向患者講解術前臥床排尿訓練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做法。術后鼓勵其盡早排尿,盡量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生,降低導尿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觀察組在常規剖宮產護理基礎上,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措施,患者的尿潴留和導尿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系統化護理干預能夠減少剖宮產患者術后尿潴留發生率,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任建梅.循證護理模式在產科臨床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9):780.
[2] .李衛東 .分娩后尿潴留的護理要點.《實用醫技雜志》2006年第14期
內江市第六人民醫院婦產科,四川內江 641001
[摘要] 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在剖宮產術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96例剖宮產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舒適護理,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前1 h及術后6 h血漿皮質醇及β-內啡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25%(P<0.05)。結論 舒適護理可減輕剖宮產產婦的應激反應,增加舒適度,對提高護理質量、樹立現代護士形象有積極意義。
[
關鍵詞 ] 剖宮產;舒適護理;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 R6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a)-0031-02
Observ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Comfort Care Applied to the C-section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JIANG Lihua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of Neijiang Sixth People’s Hospital, Neijiang 64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comfort care in the C-section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Methods 96 cases of C-section puerperae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with 48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fort care.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bout the nursing effects of both groups. Results As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its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were bot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ts levels of the plasma cortisol and B-EP 1 hour before surgery and 6 hours after surgery were bot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n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1.25%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With relief of stress responses of C-section puerperae and increase of their comfort levels, comfort car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nursing qualities and building up modern nurse images.
[Key words] C-section; Comfort care; Stress response
剖宮產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分娩方式,是解決巨大兒、難產兒等難產新生兒的一種重要分娩手段。隨著我國剖宮產率的不斷上升,剖宮產手術已經成熟,但畢竟為有創手術,分娩孕婦在行剖宮產時會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1]。舒適護理是建立在傳統護理模式上的一種新型護理方法,通過舒適護理可使患者在心理或生理上達到一種愉悅狀態,從而減輕術后應激反應[2]。筆者近年來對收治的剖宮產產婦給予了舒適護理,臨床上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擇期剖宮產產婦96例為本次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年齡23~35歲,平均(25.14±3.21)歲;孕周37~42周,平均(40.52±0.51)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6例,大專及以上20例;初產婦36例,經產婦12例。對照組:年齡22~35歲,平均(25.12±3.35)歲;孕周37~42周,平均(40.48±0.49)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17例,大專及以上18例;初產婦38例,經產婦10例。均排除伴有心、肝、腎功能不全及認知障礙患者,兩組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病例均來自我院,麻醉方式均為硬膜外麻醉,手術切口為子宮下段橫切口。對照組患者給予剖宮產常規護理,如:完善術前各種檢查、檢測患者生命體征、預防并發癥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具體如下。
1.2.1 術前舒適護理 患者入院后,病房內要保持通風、干燥、安靜、整潔,燈光要溫和,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剖宮產前1 d,主管護士要與產婦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告知術前所需準備,介紹剖宮產手術的具體情況,讓患者對手術有大概的了解,對產婦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尤其對于初產婦,應給予精神鼓勵,使產婦在了解手術情況的同時,放松心情,消除緊張情緒,以積極向上的心情迎接手術。
1.2.2 術后舒適護理 ①護理:由于剖宮產后產婦需6h平臥,下肢會有一定的不適感,護理人員應據此給予適量的下肢按摩,以增加產婦舒適度,減少靜脈血栓形成及褥瘡的發生;6h后幫助產婦翻身。②生活護理:剖宮產后臥床期間,護理人員應幫助產婦做好口腔、會陰、皮膚護理,保持病房內安靜、干燥,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③飲食護理:剖宮產后6h,指導產婦進食流質類飲食,待排氣后逐漸過渡為半流質類食物,期間避免攝入辛辣、刺激及產氣類食物。④疼痛護理:麻醉消失后,產婦會有一定程度的疼痛感,對于輕度疼痛產婦,采取聊天、交談等方法轉移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程度,必要時可播放產婦喜愛的音樂,對于嚴重疼痛者,給予適量止痛藥物。⑤母乳喂養護理:指導產婦進行早期母乳喂養,告知產婦及家屬母乳喂養的優點,盡量做到早期母乳喂養,對于初產婦,告知母乳喂養的方法及要點。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產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②分別于術前1 h、術后6 h及24 h抽取產婦靜脈血10mL,用放射免疫法測定其血漿皮質醇及β-內啡肽的濃度,以評價兩組產婦應激反應情況;③全部產婦均于出院前一天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應激反應程度比較
觀察組術前1h及術后6h血漿皮質醇及β-內啡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產婦術后24 h血漿皮質醇及β-內啡肽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產婦中,非常滿意44例,滿意4例,滿意率為100%;對照組產婦中,非常滿意18例,滿意21例,不滿意9例,滿意率為81.25%。觀察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剖宮產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分娩方式,由于缺乏對剖宮產手術的了解,多數產婦在圍手術期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心理,從而產生應激反應。當應激反應發生時,血清中皮質醇含量會迅速增加,而β-內啡肽在機體受到刺激時會明顯升高[3]。因此,臨床多以血漿皮質醇及β-內啡肽水平來判定患者的應激反應程度[4]。
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化、人性化、個性化的新型護理模式,可以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達到一種最佳狀態,從而減輕手術應激反應。陳利[5]研究顯示,通過舒適護理可減輕剖宮產產婦的應激反應。韓梅[6]研究表明,通過舒適護理可縮短剖宮產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本研究結果表明給予剖宮產產婦積極有效的舒適護理,可降低應激反應,使產婦情緒穩定、生命體征平穩,從而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通過術前、術后的舒適護理,可使產婦保持愉悅,增加舒適度,在心理及情感上得到支持與幫助,從而提高護理滿意率。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在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可提升護理滿意率。術前舒適護理可改善產婦焦慮、恐懼等心理狀態,從而降低應激反應;術后舒適護理可增加產婦舒適度。
[
參考文獻]
[1] 楊安平.剖宮產術后護理對產婦母乳喂養的積極影響[J].西南軍醫,2012,14(4):666-667.
[2] 堵敏芳.舒適護理在剖宮產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7):620-621.
[3] 王新芬,方如.舒適護理對剖宮產產婦心理狀況以及泌乳情況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115-117.
[4] 張曉舞.舒適護理應用于剖宮產術圍術期的效果及意義[J].河北醫學,2012,18(5):682-685.
[5] 陳利.舒適護理在剖宮產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2):143-144.
關鍵詞:剖宮產;護理干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fter cesarean section.Methods 100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50 cases and 5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Results Through observ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Cesarean section;Nursing intervention
剖宮產是為保證母嬰生命安全時而采取的一項緊急補救分娩措施[1]。隨著社會因素等諸多方面原因的影響,近年來我院剖宮產呈上升趨勢,剖宮產率達58%左右。在我院床位極度緊張的情況下,如何促進剖宮產產婦產后盡快康復,降低因剖宮產給母嬰帶來的并發癥,減少產婦術后疼痛、脹痛、提高了母乳喂養率;縮短剖宮產產婦拔管時間、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和泌乳時間[2]、減少產婦住院天數,提高床位使用率和周轉率,就成了我們關注的難點問題,為解決此問題,特對剖宮產術后產婦實施護理干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4月100例在我院行剖宮產的健康產婦,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進行傳統護理模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圍術期心理護理、健康宣教、疼痛管理、護理等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圍術期心理護理 ①產婦的心理狀態除自身因素外,很大部分還取決于家屬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因此,責任護士要做好孕婦心理護理,以親切、友善的態度積極地與孕婦及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并幫助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向家屬講解孕產婦的心理變化,從生活上、精神上鼓勵、支持產婦,消除重男輕女的思想等,幫助產婦較快適應角色轉換,以增強產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②理解產婦,充分尊重產婦隱私,嚴格為產婦保守秘密,凡牽涉產婦秘密問題,盡量避開家屬。③為患者創造安靜、整潔、舒適的良好治療環境,避免各種醫源性刺激對產婦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宜輕柔,態度宜親切,橢產婦緩解焦慮、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仔細認真地準備好手術前的各種準備,在護理過程中盡量體現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進一步取得孕產婦信任,使其發揮最大限度的主觀能動性去配合手術。④剖宮產手術一般都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產婦是清醒的,待胎兒取出母體,擦干羊水、處理好臍帶后,接生護士讓嬰兒與產婦第一次親吻并看嬰兒外觀、告訴產婦手術過程順利、使產婦有安全感,并在產婦有應答反應后及時進行母嬰皮膚接觸和早吸吮。
1.2.2健康宣教 由責任護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產婦進行相關知識宣教。①各個時間段所需做的準備,如何配合醫生、護士,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講解母乳喂養、母嬰同室及皮膚接觸、早吸吮的好處和重要性,鼓勵家屬一同學習。②講解手術環境、麻醉方式、手術方法,指導手術中配合的注意事項及要點,特別是取胎兒時深呼吸的的方法和重要性,讓孕婦及家屬預先知道手術經過,幫助產婦放松心理,消除產婦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③術前即對患者做好關于疼痛性質、止痛藥物應用以及鎮痛泵的使用等知識宣教,讓患者對傷口疼痛形成正確的認識,并意識到術后早日活動、深呼吸以及咳嗽等康復措施的重要性。
1.2.3疼痛管理 手術后傷口疼痛嚴重影響產婦的休息、對恢復造成不利的影響。①護理人員首先應更新觀念,改變認為術后疼痛是正常的這一傳統觀念[3],要充分理解患者在忍耐痛苦時的煩躁情緒,改變對短時間內應用鎮痛藥可導致成癮這一錯誤認識,當某些患者因疼痛劇烈而要求加大鎮痛藥劑量時,不要誤以為是成癮而錯誤對待,應耐心細致地對患者進行講解并安慰,遵醫囑正確使用鎮痛藥物。②我院采用術后使用自控式鎮痛泵,產婦根據疼痛程度自我調節給藥速度和頻率,使用方便,有效率達96%以上,產婦反應良好。
1.2.4護理 可叫家屬共同參與,在護士指導下實施產婦及家屬的自理模式,既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學會許多知識與技巧又減少護士工作量[4]。術后每天內由責任護士進行2次護理,產婦平臥或側臥,首先用40°的熱毛巾熱敷雙側5 min左右,促進血循環;在調節好室溫的前提下,產婦側臥,露出背部,如果能靠在凳子上坐起來也可以,背向護士。護士用雙手無名指、中指、示指的指腹,從上至下從脊柱兩側由內向外進行按摩約5 min,再由根部向乳暈做螺旋按摩后協助產婦哺乳,哺乳后兩手相對從邊緣向輕輕擠壓、按摩整個。
1.2.5及管道護理 ①產婦剖宮產術后回病房,平臥或去枕平臥,護士整理好液體管道、鎮痛泵管道和導尿管,2 h后幫助產婦早期翻身,翻身時應先固定傷口。術后6 h鼓勵并協助床上活動,8~12 h后取半坐臥位。②拔管前將尿管夾住,1次/2h,共進行2~3次膀胱功能訓練,待膀胱充盈后拔管,產婦自行排尿,觀察產婦的排尿情況。
1.2.6飲食護理 術后6 h開始進食流質,但禁食油膩湯類、糖類及奶類等易脹氣食物,待排氣后可進食普通飲食。手術后家屬對產婦應進行細致、周到的照顧,讓產婦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愉悅的心情,有助于增加食欲,合理的平衡膳食可促進產婦產后恢復。
2結果
兩組產婦術后泌乳時間、母乳喂養率、拔管時間、排氣時間、并發癥、住院天數都有明顯差異,見表1。
3討論
心情愉悅、身體舒適,無因疼痛而引起的焦躁情緒、家屬的精心呵護、護士專業的護理,母嬰親情的建立、合理平衡的膳食都是促進產婦剖宮產術后恢復的重要因素[5-6]。手術后正確的給予鎮痛藥物或使用自控式鎮痛泵,讓產婦減少因身體不舒適而引起的焦躁情緒,使之能早期活動、進食、有足夠信心進行母乳喂養,促進術后恢復、提高母乳喂養率。
剖宮產術后鼓勵產婦早期活動,可以促進胃腸的蠕動,不僅有助于子宮復舊,還可以避免腹部脹氣,縮短排氣時間,改善胃腸功能[7-8]。術后早期進食能夠明顯減少由于腹脹引起的并發癥,并且補充營養后,可以促進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養的信心,滿足嬰兒的需要,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達到母嬰健康的目的。
采用熱敷、背部按摩等護理干預措施,可刺激泌乳反射的形成以及催乳素的產生,使提早分泌乳汁,減輕脹痛,使局部腫塊變小、變軟,促進乳腺管的通暢和局部血液循環,同時增加皮膚的韌性和抵抗力,保證母乳喂養,有利于母親的身體健康、子宮復舊以及新生兒的生長發育。留置尿管過久容易引起泌尿系統的感染,在膀胱功能訓練2~3次后拔除尿管,拔除時間短,減少了尿管的留置時間。
術后早期翻身并給與舒適,避免了不舒適感,有利于肌肉的松弛、靜脈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同時還可以促進腸蠕動的恢復,改善胃腸功能,預防或減輕腹脹。
通^護理干預,剖宮產術后產婦并發癥少,恢復快,母乳喂養率高,縮短了住院天數,提高了床位的使用率和周轉率,既解決了床位緊張的難題,又提高了產婦及家屬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紀鳳.剖宮產率升高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0):111-112.
[2]郝淑霞.不同護理模式對剖官產產婦產后恢復情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6):28-29.
[3]宋美蘭,宮外孕術前患者的心理護理[J].醫學創新研究,2007,4(11):99.
[4]楊蓉.自理模式在母嬰同室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4,06(下旬刊):3282.
[5]魏海梅.護理干預對53例產婦剖宮產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02):96.
[6]張向英,龔蓮青,丁小玲,等.無陪護護理干預對剖宮產產婦術后情緒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30):73-75.
【關鍵詞】剖宮產 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2-137-02
剖宮產是經腹部取胎的手術。近年來,剖宮產率逐漸上升,為了提高患者的預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術后健康宣教及精心的護理是整個術后恢復的關鍵,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婦產科進行剖宮產術的462例患者病例資料,年齡21-38歲,初產婦386例,經產婦76例,無妊娠合并癥。
2 術后護理
2.1 交接班及常規護理 要詳細與手術室麻醉師護士交接班,了解實施手術的范圍,術中情況及注意事項,有無皮膚壓紅及特殊護理要求等。患者回房后要嚴密測量生命體征,保持尿管及輸液管的通暢,行健康宣教。連續硬膜外麻醉患者回房后采取去枕平臥位,6小時后采取自由臥位,并囑患者床上翻身。定時消毒通風,保持良好、舒適的住院環境。
2.2 腹部刀口護理 交接患者要觀察刀口的情況,有無滲血,敷料是否干燥,隨時檢查,定期更換。保持床單位及病服的清潔干燥,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適當活動能促進腸蠕動和子宮復舊,還可能預防術后腸粘連、血栓性靜脈炎等并發癥。
2.3 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 要密切觀察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觀察惡露的量,顏色,性質,氣味及持續的時間。按壓宮底,查看出血量,傾聽患者的主訴,勤與患者溝通,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4 留置尿管的護理 術后要預防尿路感染,給予日二次會陰護理,病情允許時要多喝水,24小時后拔除尿管,告知患者盡早排尿,預防尿儲留。出現排尿困難,可下地排尿,或采用誘導排尿,熱敷下腹部等直至排尿。
2.5 術后飲食及疼痛的護理 術后6小時可進免糖免奶流食,通氣后改為半流質飲食直至普食,告知正確的膳食。囑患者進食清淡,營養豐富的多湯飲食,少量多餐,勿暴飲暴食,忌辛辣刺激食物。術后麻醉作用消退后,產婦傷口開始出現疼痛,術后可選用鎮痛泵或者使用止疼針,也可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疼痛。
2.6 指導母乳喂養 母乳是天然食品,而且幾乎無菌。產婦對母乳喂養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尤其重要。指導患者正確的喂養方法,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及樹立信心是關鍵。健康的,是泌乳的基本條件。適當增加乳母營養,是乳汁充盈的重要保證。
2.7 預防感染 術后應用抗生素能預防感染。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促進惡露的排出,及時更換衛生紙,護墊,避免交叉感染。日二次行會陰護理,防止逆行感染。
3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營養,適當活動。注意個人衛生及會陰的清潔。落實避孕措施,術后6個月可上環避孕。鼓勵產婦堅持喂奶。觀察陰道出血情況,出現異常及時就診,產后42天門診復查,新生兒要按時預防接種。
通過對451例剖宮產術的精心護理,確保了患者安全,預防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產科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優質護理 急診剖宮產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203-01
一般資料:對2011年1月~2012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急診剖宮產的50例產婦,年齡22歲~40歲,初產婦40例,經產婦10例,平均孕39周,無一例異常情況的發生,50例均治愈出院。
護理措施:
1 術前護理
隨著產程的進展,一旦出現不能經陰道分娩或經陰道分娩將會給母嬰帶來危害的情況而決定手術,在通知家屬和產婦后,家屬和產婦一般都比較緊張和悲觀、害怕,有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有的可出現四肢發涼、發抖、有的家屬擔心手術是否會成功或懷疑是否需要手術。而產婦則擔心手術是否會疼痛、是否會影響生育、是否對子宮有影響。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除做好剖宮產術的術前一般準備外,還應注意做好心理護理。由權威的醫生和護士對產婦進行術前心理咨詢,耐心聽取產婦的意見和要求,向家屬詳細交待病情,闡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對手術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證,決不向產婦講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險性,權威性的咨詢對產婦獲得安全感極為重要。我們重點采取“自我訓練“的方法來進行心理調節,促進自身的心理癥狀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既發揮人體的主觀能動性,使產婦處于松弛狀態、處于接受手術的最佳狀態。具體方法如下:⑴自我分析:訓練產婦作自我分析,產婦對手術采取積極、主動態度。⑵自我控制:以自我訓練控制自身的心理障礙,調整自我功能平衡失調,如產婦要自我訓練,可以減少消耗,使手術順利進行,術后得以早期恢復,使產婦緊張的情緒安定下來,達到自我控制的目的。⑶自我暗示:當產婦由于害怕術后切口疼痛時,應訓練產婦自我暗示切口疼痛是正常的、暫時的,可以保證母嬰安全等等。⑷自我聯想:害怕接受手術,對手術治療猶豫時,就讓產婦自我暗示,憧憬聯想,如聯想手術成功,生了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等等。從而達到心身舒暢的境界,安心下來愉快的接受手術。總之,良好的術前心理護理,產婦一般都能安定情緒,主動配合手術,使手術順利進行。
2 術后護理
2.1 手術完畢,產婦回病房后,要把產婦穩當地搬到床上并注意保暖,仔細查看麻醉記錄(休克、全麻或半身麻醉)。產婦不可使用熱水袋,以防燙傷,可用溫暖的被褥及毛毯保暖。
2.2 全身或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應取去枕平臥位,全麻患者清醒前還應將頭轉向一側以免吸入嘔吐物發生窒息,清醒后6小時,改為自由。
2.3 早期活動有利于惡露的排出,恢復健康,還可預防腹腔臟器粘連等并發癥。觀察產婦有無感染、出血、極為衰弱,休克等異常情況,術后24小時,應鼓勵其下床活動。
2.4 手術當日禁食,輸液。術后第一天可進少量流質飲食,排氣后改為半流食或普食。
2.5 術后12小時內密切觀察陰道流血情況,防止子宮乏力性出血。
2.6 每日檢查子宮了解其恢復情況。
目的:探討剖宮產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PCEA)的護理觀察要點。方法:觀察40例PCEA(P)組和40例肌注(M)組病人的鎮痛、鎮靜效應、副作用,觀察PCEA對血壓、心率及呼吸頻率的影響。結果:①PCEA鎮痛效果優于傳統肌注組(P
[關鍵詞]自控鎮痛;硬膜外阻滯;剖宮產術后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1-0147-02
剖宮產患者術后疼痛仍是需要改進的重要問題,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10月間應用國產自控鎮痛泵對剖宮產孕婦行硬膜外自控鎮痛(PCEA),對比了傳統肌注鎮痛藥的鎮痛及副作用。總結了PCEA患者的護理要點。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與分組:行剖宮產孕婦80例(除外妊高征患者或先兆子癇患者),隨機分P和M組,每組40例,P組病人術后留置硬膜外導管行自控鎮痛(PCEA),M組病人術畢拔管回病房,疼痛時肌注鎮痛藥,兩組病人一般情況如:年齡、體重、孕周數、手術方式比較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兩組病人均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術,P組在末次硬膜外給藥后1h行PCEA,材料為國產自控鎮痛泵,并與硬膜外導管相連而成,鎮痛藥物為每ml含0.15%羅哌卡因+嗎啡0.1mg+芬太尼2ug的混合液。由病人自己根據需要自控注藥;M組病人根據病人需要,由主管醫生肌注鎮痛藥。
1.3 觀察項目:①觀察兩組病人鎮痛的效應。鎮痛評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完全無痛0分、最劇烈疼痛為10分,5分為不滿意[1]。②采用Ramsay評分觀察兩組病人的鎮痛程度[2],每30min評估1次病人的Ramsay氏分級,記錄病人鎮痛期間每個Ramsay氏分級。③兩組病人副作用的比較(惡心、嘔吐、皮膚搔癢、呼吸抑制)。④術后PCEA對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呼吸頻率(RR)的影響。
1.4 統計分析:所有數據分別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鎮痛效果見表1。兩組間有明顯差異,PCEA組鎮痛效應優于M組。(P
2.2 鎮痛效果見表2。P組病人用藥后93%病人Ramsay分級維持II級,M給僅32%病人維持要II級。68%病人維持在I級。兩組間有顯著差異(P
2.3 兩組病人副作用的觀察見表3。本次試驗95%病人留置尿管,故尿潴留未作對比觀察。
2.4 PCEA對血壓、心率、呼吸頻率的影響見表4。用藥前、后MAP、HR、RR無明顯差異。P組雖有血壓波動,但都在正常范圍內。
3 討論
自控鎮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系指在體驗疼痛時,病人自注預定的小劑量藥物進行鎮痛的方法,它可維持血藥濃度持續接近最低鎮痛濃度,從而避免不同個體使用常規劑量不足或用藥過量的情況。連續硬膜外阻滯鎮痛(PCEA)被認為是分娩鎮痛最有效且副作用較少的常用方法,阻滯效果理想[3]。本次實驗總結PCEA有如下特點:
3.1 傳統肌注鎮痛,維持鎮痛時間有限,且間斷給藥,病人忍受疼痛時間長,效果不盡人意。而PCEA為病人提供了個體化、病人自控給藥方式,鎮痛效果好而且迅速。
3.2 術后病人疼痛、躁動等因素能增加應激反應,加劇了組織分解的代謝,對機體的傷口愈合及康復極為不利,文獻報告術后PCEA病人血清皮質醇和血糖濃度明顯低于肌注病人[4]。但是鎮痛程度過深,易致呼吸頻率減慢,甚至呼吸抑制,PCEA可維持體內穩定血中藥物濃度,能夠維持理想的鎮靜程度。本組93%病人Ramsa氏分級維持在II級,能達到滿意的鎮靜效果,兩組間有明顯差異。
3.3 PCEA的副作用,一般認為聯合用藥,藥物的鎮痛效應有增強或相互之間協同作用,副作用較小[5],還有報道,通過4000余例PCEA病人臨床實踐,呼吸抑制發生率低,呼吸頻率減慢(低于8次/min),發生率為0.4%~0.5%[3]。本組未發現呼吸抑制。
3.4 PCEA病人MAP、HR、RR與術前相比無明顯差異,說明應用PCEA較安全,但P組血壓有波動,提醒我們在護理中應注意加強生命體征的觀察,防止低血壓的發生。
3.5 PCEA的護理要點綜上所述,術后應用PCEA病人滿意程度高,鎮痛效果好,副作用小,為了有效地防止副作用的發生,在護理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監測生命體征。認真觀察病情,監測呼吸循環功能,觀察鎮靜程度,特別注意呼吸的頻率、節律、濃度,PCEA混合液中的嗎啡有抑制呼吸、鎮靜作用,還可擴張外周血管引起血壓下降,特別是術后6h內術中殘存于體內的與經鎮痛泵注入體內的鎮痛藥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有相加作用,故用藥期間需嚴密觀察患者意識和呼吸,出現呼吸減慢或增快、瞳孔縮小、煩躁不安等情況時,應減慢滴速或暫停滴入,同時給予鼻導管吸氧,必要時通知醫生并配合處理。觀察病人有無惡心、嘔吐、頭痛、皮膚瘙癢等癥狀,并注意尿量的變化,準確及時記錄。②減少刺激。維持安靜環境,減少陪護,操作集中,減少不必要的噪聲刺激,及時解除引起病人不安的因素,如嘔吐病人及清除嘔吐物,防止誤吸,保持導管的暢通。③做好心理護理及衛生宣教工作。要傾聽患者主訴,正確評估疼痛程度,實施健康教育,加強對患者有關疼痛的知識教
育,術后講解PCEA的應用程序及作用,教會病人及家屬正確使用方法,同時做好心理誘導,床旁守護病人給病人安全感。護理中要加強宣教,應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恢復,預防便秘、腸粘連、褥瘡等并發癥,爭取早期母乳喂養。④備好各種搶救設備。備好吸痰器、開口器、呼吸機等各種搶救設備。備好吸痰器、開口器、呼吸機等各種搶救物品及藥物,隨時報告醫生及時搶救。
關鍵詞:圍產期護理干預;剖宮產;下肢靜脈血栓;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及40例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后開展研究,隨機將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40例行剖宮產產婦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0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2~35歲,平均(29.75±2.73)歲;孕周37~42周,平均(39.24±0.61)周。對照組產婦年齡24~36歲,平均(29.80±2.69)歲;孕周38~42周,平均(39.30±0.58)周。納入標準:(1)自愿參與研究,(2)均行剖宮產術;排除標準:(1)病歷資料不完整,(2)不同意本次研究。研究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患者恢復期間叮囑其保持平臥,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并對突發癥狀做出科學評估。研究組接受常規護理聯合圍產期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同對照組,以此為基礎加行圍產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孕期護理干預。如果產婦伴有肥胖、凝血機制異常、妊娠期高血壓或者是靜脈曲張等疾病,術后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幾率會增加[2]。為此,在孕期產婦要定期接受檢查,盡早發現孕期并發癥,有效地規避下肢靜脈血栓發生。(2)術前護理干預。產婦入院后需接受健康知識宣傳教育,護理工作人員根據患者病情為其詳細講解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與預后要點。特別是肥胖、高齡產婦,講解要深入,使其能夠正確認知下肢靜脈血栓對自身的影響。(3)術后護干預。首先,下肢護理。產婦行剖宮產手術后,應使用熱水泡腳,使其下肢末梢血液循環效果增強,以免形成血栓或者是血管痙攣。另外,要規避雙下肢靜脈輸液,可選用上肢靜脈留置針的方式。同樣要注意的是,不應注入濃度過高的抗生素、氨基酸以及高滲糖,以免對血管造成極大的刺激[3]。對產婦下肢肢端皮膚的顏色、腫脹程度和溫度等加以觀察,以保證能夠盡早發現下肢靜脈血栓的情況。其次,實施必要的飲食指導。于術后6h,產婦可攝入易消化的流食。待產婦排氣以后,可食用半流質食物,一定要多飲水,每天的飲水量要達到2000~3000ml,食用新鮮的蔬菜與水果,盡量少攝入脂肪類的食物,以免便秘而對下肢靜脈回流產生負面影響。最后,早期功能鍛煉。產婦在剖宮產手術后,積極采取早期功能鍛煉,能夠使其靜脈回流的速度加快。通常,產婦在麻醉清醒后,去枕平臥6h,即可對其雙下肢肌肉進行輕捏按摩,并指導產婦合理進行主動運動或者是被動運動。要求膀胱及時排空,且盡早下床活動,保證血液有效循環[4]。另外,要告知產婦站立的時間與靜坐的時間不應過長,且處于坐位狀態要腳部著地,不穿緊身衣物,盡量避免靜脈壓的升高。
1.3評價指標
對研究組、對照組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兩組行剖宮產產婦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發生下肢靜脈血栓1例,發生率為5%,對照組有6例,發生率為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5%,其中有12例表示十分滿意,7例表示滿意,1例表示不滿意;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60%,其中有8例表示十分滿意,4例表示滿意,8例表示不滿意。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 剖宮產;硬膜外自控鎮痛;護理
[中圖分類號]R97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a)-067-02
剖宮產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PCEA)近十年發展迅速,其減輕產婦的痛苦,改善其精神狀態,有利于促進母乳的分泌,深受孕產婦的歡迎。我們通過對剖宮產的產婦施行PCEA,對產婦的疼痛反應、睡眠狀況、生命體征、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探討剖宮產產婦施行PCEA期間的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ASAI~II級擇期或急癥孕足月行剖宮產手術的孕婦400例,年齡23~35歲,無椎管內麻醉禁忌證和嚴重產科并發癥(大出血、子癇、羊水栓塞),手術時間為(121±16) min,麻醉效果欠滿意的病例未記入統計中。
1.2 分組與方法
采用隨機及病人意愿相結合原則將產婦分為硬膜外持續鎮痛組(A組)和術后按需肌注哌替啶組(B組),每組200例,選擇L2~3椎間隙行腰-硬膜外聯合穿刺,向頭端置管3.5 cm留用,所有產婦術畢回病房時其視覺模擬評分均為0。鎮痛組術畢接一次性使用鎮痛泵:術畢前15 min給予負荷量:0.25%羅比卡因+嗎啡2 mg+氟哌利多1 mg共6 ml,維持液:0.125%羅比卡因+嗎啡6 mg+氟哌利多3 mg共100 ml。持續劑量2 ml/h,自控劑量0.5 ml,鎖定時間為15 min。對照組術畢即拔除硬膜外導管,采用被動止痛法,即按需間斷肌內注射度冷丁50 mg,視效果情況6 h后可重復給藥。兩組產婦年齡、體重、身高無統計學差異,所有產婦麻醉效果滿意。
1.3 觀察項目及指標、檢測方法、判斷標準
產婦產后均實行24 h母嬰同室及母乳喂養,并常規監測脈搏、呼吸、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同時記錄術后活動時間、哺乳情況,以及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等并發癥情況。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0 CM標尺評定鎮痛效果:0為無痛,10為劇痛,5者為差。1.4 統計學分析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鎮痛效果與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表1)
2.2 術后活動情況、泌乳情況比較
鎮痛組術后活動良好,出現初乳分泌的明顯高于對照組,能很好地配合母乳喂養的技巧指導,每人嬰兒吸吮次數為6~7次,乳汁分泌在24~36 h逐漸增加達足量。對照組術后24 h內大多數活動差,能勉強配合母乳喂養也表現出痛苦表情,一般在24~48 h后活動逐漸轉為良好,在24~72 h后乳汁達足量者只占40%,一般在48~72 h后乳汁才能達到足量,但此時多數產婦因乳汁分泌不足而未行純母乳喂養,導致嬰兒產生錯覺,造成乳脹,甚至出現體溫升高,影響了產后身體的恢復和嬰兒的健康發育。
3 護理
為了順利進行剖宮產術后的硬膜外自控鎮痛治療,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護理配合要點。
3.1 術前護理
術前護士應充分了解術后鎮痛的方法、注意事項及使用鎮痛泵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向病人及家屬講明其利弊,消除其緊張恐懼的心理和對用藥的顧慮。術后應固定好鎮痛泵及其導管,重點觀察鎮痛泵的銜接部位及硬膜外穿刺點的無菌保護。
3.2 病情觀察
國內有報道,實施硬膜外自控鎮痛要認真注意臨床觀察,及時發現有關并發癥給予處理,產婦術后呼吸與血壓的監測是使用一次性鎮痛泵觀察的重點,嗎啡對呼吸有明顯的抑制作用[4],所以加強對呼吸節律、深度、頻率的觀察尤為重要,患者可有胸悶、氣急、紫紺。發現患者出現胸悶、氣急癥狀,立即給予氧氣吸入,并匯報醫生做相應處理。低濃度局麻藥及嗎啡有擴張血管作用,加上術中失血、失液,患者可出現低血壓表現,發現血壓下降時,在排除因失血所致低血壓的同時,加快輸液速度,增加輸液量,經救治后均好轉。因此,術后6 h內每半小時測血壓1 次,直至平穩,并做好記錄是非常必要的。使用一次性鎮痛泵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達到滿意效果的,必須經常巡視病房,關心病人,評估疼痛程度,加強對鎮痛泵管道護理, 產褥早期,皮膚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汁液[5]注意觀察管道是否有扭曲、受壓阻塞、脫落、漏液等現象。
3.3 皮膚護理
有些患者使用鎮痛泵時,皮膚會出現不同程度瘙癢,這是嗎啡誘發組胺釋放所引起,為減少皮膚反應,必須注意皮膚清潔衛生、干燥,并囑勿抓破皮膚。
3.4 留置導尿管護理
留置導尿管期間,保持導尿管在位、通暢、避免受壓扭曲,每日清洗尿道口兩次,勤換會陰消毒墊,拔管前一天試行夾管,定時排放以鍛煉膀胱功能,一般導尿管與鎮痛泵可同時拔除,拔除后囑病人清潔外陰,多飲水,及時、盡早排尿。
3.5 惡心、嘔吐的觀察與護理
加強心理護理,消除患者及家屬思想顧慮,做好衛生宣教,細心照料,密切觀察惡心、嘔吐程度,嘔吐量及次數、內容物,嘔吐時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引起窒息,并協助患者按壓傷口,降低傷口張力,減輕疼痛,對于嚴重者可給予胃復安、滅吐靈等藥物。
3.6 術后護理
宣教術后早期活動的優點,在鎮痛期間應根據病情,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或增加活動量,這樣可以促進腸蠕動,對預防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及傷口的愈合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術前術后逐步量化的健康宣教,建立起共同參與的護患關系模式,充分調動產婦的主觀能動性,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4 討論
疼痛對剖宮產術后的影響:剖宮產術后疼痛主要來自腹部切口疼痛和子宮收縮。術后疼痛可引起產婦交感神經興奮和體內一些內源性物質和活性物質的釋放,從而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及產婦的精神狀態[1],不利于母乳盡早產生。
剖宮產術后的硬膜外自控鎮治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命質量的要求也更加完美,圍手術期無痛苦是其中之一,而傳統上采用肌肉注射止痛劑進行止痛,效果不確切。而硬膜外自控鎮痛(PCEA)是近十年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式技術,鎮痛效果確切,使用安全可靠,且兩組比較,其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等并發癥的發生也沒有明顯差異,可見硬膜外自控鎮痛是目前一種比較理想的術后鎮痛方法。它既可直接阻滯Aδ纖維的疼痛刺激傳導,又阻斷交感神經,從而相對提高迷走神經的張力,加速腸蠕動的恢復[2]。有研究表明,剖宮產術后的產婦應用PCEA,不但鎮痛完全、不良反應少,而且能提高血漿泌乳素的濃度從而促進早泌乳和腸排氣時間的提前[3]。
總之,剖宮產術后留置硬膜外導管并連接鎮痛泵進行自控鎮痛是一種良好的術后鎮痛方法,它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且能促進初乳的分泌,增加產婦產后的活動,減少機體的應激反應,有利于產婦的術后恢復。提高剖宮產術后PCEA期間的護理水平無論是對產婦本身還是對醫院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魏諸庚,田素杰,石寶瑞.麻醉治療學[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99.1325.
[2]張曉麗,杜冬萍,徐惠芳,等.靜脈和硬膜外PCA用于術后鎮痛的效果評估[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8,18(4):251-253.
[3] 李有才,薛榮亮,李偉,等.剖宮產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對產婦的泌乳素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4,20(3):186.
[4]文君,宋茜,侯小娟,等.普外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患者的護理體會[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0):20-21.
[5]莊依亮.現代產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15.
【關鍵詞】剖宮產;圍術期護理;新生兒窒息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12-0321-01
近年來,剖宮產的產婦逐年增多。研究表明,剖宮產較之經陰道分娩的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多,且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的留置時間延長〖1〗。因此做好剖宮產圍術期,特別是術中的護理工作,對可能發生的新生兒窒息等并發癥,減少新生兒呼吸相關的并發癥意義重大。新生兒窒息指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或分娩過程中各種因素引起的呼吸、循環功能障礙,以致新生兒分娩時出現呼吸抑制,是新生兒常見癥狀,也是造成新生兒死亡和傷殘的主要原因〖2, 3〗。
1 資料與方法
1.1 產前資料:本研究30例窒息新生兒中,男嬰13例,女嬰17例。其中巨大兒4例,子癇2例,胎兒宮內窘迫14例,滯產及其它10例。30例中早產兒4例,足月產20例,過期產6例。分娩術式均為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麻醉方式均為蛛網膜下腔阻滯。
1.2 方法及治療效果:記錄兩組產婦一般情況及生命體征信息。根據Apgar評分(標準為胎兒娩出后1分鐘Apgar評分,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將30例新生兒窒息患者分為輕度窒息組和重度窒息組,分別記錄兩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和10min的Apgar評分。出生時評分結果,其中3分4例,5分6例,7分20例。在手術室復蘇后直接送產科病房26例,情況良好,7d后隨母出院。重度窒息轉兒科治療4例,經治療的4例重度窒息新生兒均治愈出院。
1.3 統計學分析:結果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重復測量的一元分差分析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P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一般情況的比較:兩組產婦年齡、身高、體質量及基礎血壓、心率、脈搏氧飽和度分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Apgar評分的比較:對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的1min、10min Apgar評分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Apgar評分的比較
注:與1min Apgar評分比較 p
3 護理要點
3.1 搶救前準備:(1)產婦評估:產婦產前因素包括是否合并有胎盤功能低下、胎膜早破、羊水過少、產程延長、胎心率異常、早產、過期產。既往史中是否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壓、母系遺傳性疾病、糖尿病等。這些因素均可導致胎兒宮內窘迫從而引起新生兒窒息〖3, 4〗。產時因素包括產程異常發生急產或滯產超過24h。宮內異常出現臍帶過長或過短、臍帶纏繞,胎膜早破超過18h、羊水及胎糞污染。外部因素產婦分娩前使用過量麻醉鎮痛,造成宮縮乏力;手術時取胎頭困難延長胎兒取出時間亦可導致新生兒窒息的發生。(2)患兒評估:復蘇過程中所用的Apgar評分估指標為呼吸、心率和皮膚顏色。該評分系統是快速判斷新生兒情況和作出搶救決定的重要指標。出生后要即刻判斷,發現異常馬上進行復蘇,爭取在十幾秒鐘內完成。(3)搶救設備包括吸痰、吸氧設備、嬰兒復蘇氣囊、面罩、喉鏡、氣管插管、保暖臺,搶救前一定要配置齊全。。搶救藥物包括腎上腺素、納絡酮、生理鹽水、碳酸氫鈉等。
3.2 搶救方法:(1)保溫:我國新修訂新生兒窒息復蘇指南〖5〗指出:將新生兒放在暖臺上或因地制宜采取保溫措施,如用預熱的毯子裹住新生兒,以減少熱量散失。過程中必須給新生兒保暖。因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斷臍后應立即置新生兒于30℃~32℃遠紅外線搶救床上,擦干全身羊水和血跡,減少蒸發及輻射散熱,從而減少耗氧和降低代謝,保持室溫27℃~31℃,相對濕度50%~60%〖6〗,患兒維持肛溫36.5℃~37℃,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2)保持氣道暢通:取出胎頭后,采取正確的手法擠出口鼻分泌物、羊水、胎糞等。負壓吸引器吸凈口咽部和氣管內黏液。不宜盲目的過早刺激新生兒啼哭,以免未能及時清理的羊水和胎糞被新生兒吸入而發生吸入性肺炎。予患兒仰臥并墊高兩肩,使新生兒處于頭低位,氣管、喉咽、口咽處于同一直線位,有利于氣道通暢。羊水胎糞污染通氣道且新生兒無呼吸、肌張力差、或心率
3.3 加強新生兒復蘇后的護理:新生兒復蘇后應繼續嚴密觀察各生命體征的情況,包括體溫、呼吸、面色、心率等基礎生命征。此外還應檢查肢端末梢血液循環及神經反射,以及肌張力等。保持呼吸道通暢,可使頭偏向一側,或取右側臥位,防止分泌物反流誤吸。新生兒復蘇后持續給予氧氣吸入,直到呼吸平穩發紺消失。
新生兒窒息原因很多,是胎兒宮內窘迫的體外延續,新生兒窒息搶救的關鍵是及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羊水和胎糞,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情況下迅速激發自主呼吸,使萎陷的肺泡擴張建立自主呼吸,維持循環呼吸穩定。本研究窒息患兒中,產前均有各種高危因素存在,為確保新生兒的安全,均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因此術前應了解母親高危情況,正確及時做好搶救準備,搶救時流程正確。同時,加強復蘇后的監護及護理,可保證新生兒窒息的治愈率,提高新生兒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Kamath B D, Todd J K, Glazner J E, et al. Neonatal outcomes after 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J〗. Obstet Gynecol,2009,113(6):1231-1238
[2] Jain L, Dudell G G. Respiratory transition in infants delivered by cesarean section〖J〗. Semin Perinatol,2006,30(5):296-304
[3] Heinzmann A, Brugger M, Engels C, et al. Risk factors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following vaginal delivery and caesarean section in the German population〖J〗. Acta Paediatr,2009,98(1):25-30
[4] Zanardo V, Simbi K A, Vedovato S,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iming of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on neonatal resuscitation risk〖J〗. Pediatr Crit Care Med,2004,5(6):566-570
[5] 虞人杰,葉鴻瑁,黃醒華,等. 新生兒窒息復蘇指南(2007北京修訂)〖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7,10(4):219-223
【摘要】目的:研究宮內節育器(IUD)放置前后的護理要點及效果。方法:案例分析法。回顧性分析我站婦科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放置IUD的患者資料158例,總結圍術期主要護理方法及效果。結果:本組158例案例中,153位患者順利進行手術,手術一次性成功率為96.8%。結論:精細的宮內節育器放置術圍術期護理能顯著提高手術一次性成功率,應當在臨床上加以重視。
【關鍵詞】宮內節育器;護理;
子宮內放置宮內節育器(IUD)是當前一種主要的避孕手段,它具有安全、長效、便捷、對患者機體損傷小等優點,更重要的是不危害患者的生育能力,IUD被取出后,患者即可恢復生育能力[1]。但是,IUD安置術操作較為復雜,且術中易引起痛感,因此患者術中容易感到恐懼、焦慮等,進而影響手術操作。我站近年來在IUD放置術中實施系統的術前術后護理,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站婦科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放置IUD的患者資料158例,年齡24-42歲,平均年齡31.5歲,其中順產育齡婦女135例,剖腹產33例。血紅蛋白均在100g/L以上。所有患者月經均正常,入院前3月內均未使用激素類避孕藥物或藥具。所有患者均對手術器械材質無過敏,無IUD放置術禁忌癥。
1.2 治療及護理方法
本文中,IUD放置術中的相關手術操作方法及具體圍術期護理如下。
1.2.1 術前護理
(1)心理疏導:IUD放置術多發生在剖宮產之后,在放置術前對器械比較敏感,并對剖宮產的痛感仍記憶深切,因此非常容易產生恐懼、焦躁、不安等心理。對此,醫護人員要耐心與之交流、溝通,告知其手術的具體操作及重要性。尤其要告知麻醉下手術的無痛性和安全性,以安定其情緒,使之配合手術。
(2)術前準備:全面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身體及心理狀況,常規檢測體溫、呼吸、脈搏等狀況,以排除手術禁忌癥。患者術前6h開始禁止飲食、飲水,以防止患者受麻醉影響而嘔吐。術前準備好丙泊酚等常用藥物及喉鏡、心電監護儀、呼吸機等搶救設備。術前對患者進行護理,協助患者將下肢系在手術床腿架上,患者便后取膀胱截石位,進行常規外陰、陰道沖洗及消毒,鋪巾后進行手術。靜脈輸注5%的葡萄糖注射液,用芬太尼(0.001mg/kg)進行麻醉后,靜脈推注丙泊酚(2mg/kg),進行常規給氧,待患者意識消失后進行手術操作。
1.2.2 術中護理
保持手術室的安靜、干凈,調節溫度、適度、光線等。術中持續監測患者的血氧保護度、呼吸頻率、收縮壓和舒張壓等。用氧罩進行供氧(2L/min)。若術中患者有肢體顫動的,則可追加適當計量的丙泊酚,以加深麻醉。術中心率減慢至45次/min的,則給予0.5mg阿托品。對血壓下降的,靜脈滴注麻黃堿15mg。術中呼吸不暢通的,可以手托下頜一段時間,至患者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2]。
1.2.3 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將患者從麻醉狀態喚醒,送入病房休息。采取平臥位,注意做好保暖工作。注意觀察患者有無麻醉后不良反應(如惡心、頭暈、嘔吐、血壓下降等)發生。一般來說,術后0.5h患者即可恢復正常身體狀態。如果期間患者出現異常興奮、頭暈等癥狀時,應注意對癥治療和密切觀察,至患者恢復正常為止。
術后宣教:囑咐患者術后注意休息1-2日,飲食上加強營養,多食用鐵質含量豐富的食物。術后15d內嚴禁盆浴、性生活等,注意保持外陰清潔,防止感染。經期注意防止IUD脫落。術后如果發生下列現象時,因立即診治:①術后2d出現劇烈痙攣性腹痛;②月經未如期至或有妊娠癥狀;③IUD脫落;④出現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等疑似感染癥狀;⑤不規則性出血多大量出血。
2. 結果
本組158例案例中,153位患者順利進行手術,且術后未出現子宮穿孔、疼痛、心腦綜合癥等不良反應,手術一次性成功率為96.8%。剩余5例中,術中肢體顫動2例,術中血壓下降、心率變慢各1例,因量過小而導致術中清醒1例,進行對癥處理后均順利完成后續手術操作。
3. 討論
對我院早期未進行圍術期系統護理的IUD安置術案例進行分析可知,幾乎所有患者術中或術后均感到不同程度的痛感,手術操作過程中,也常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導致手術不能順利進行[3]。其中,對2006年至2007年無圍術期護理的200例案例研究結果顯示,其一次性手術成功率均為79.4%,顯著低于本文中的96.8%。由此可見,系統的圍術期護理通過精密的術前、術中、術后全方位護理,不僅舒緩了患者情緒,還使得手術操作更加規范、順利,術中出現的突發事件能夠得到及時、有效解決,術后不良反應率較低,值得在臨床上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 周玉玲. 宮內節育器影響子宮出血機理的研究現狀[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09,(08) .:86-88
【關鍵詞】母乳喂養;成功;護理;要點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210-01
母乳對于嬰兒的發育與成長非常重要[1]。為了促進母乳喂養成功,本文主要針對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280例產婦的臨床哺乳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280例產婦的臨床資料,年齡在20-3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4)歲;初產婦215例,占76.79%,經產婦65例,占23.21%;順產241例,占86.07%,剖宮產39例,占13.93%。
1.2 護理方法
1.2.1 孕期護理
通過孕婦學校、圍產期檢查等形式,指導已孕婦女做好孕期護理,是保證母乳喂養成功的前期保障。具體護理要點指導:一般從懷孕5個月開始,每天臨睡前熱敷,輔以輕柔按摩,可以成圈按摩,下部可以用向上推的方法,可預防下垂。按摩完,還要輕輕牽拉,讓有一定的抵抗外力的能力。防止哺乳時發生皸裂,甚至會破損流血。孕期護理是非常重要的,重點在于堅持,一般要堅持到懷孕7到8個月,但如果牽拉時有宮縮反應,或者早期有先兆流產或者不明原因的見紅,或者準媽媽有流產史,禁忌做護理,以免導致流產。所以,做護理的時候動作一定要輕,不要用力過大。
1.2.2 產前護理
1.2.2.1 宣傳與教育母乳喂養基本知識
孕婦在進入醫院待產的時候,醫護人員應通過入院宣教、開展病員公休座談會、發放母乳喂養手冊等多種形式向待產婦積極宣教母乳喂養的優點以及促進母乳喂養的具體護理方法,例如:增強嬰兒免疫力、富含營養、促進體型恢復等,還要告訴待產婦在產后半小時內開奶的重要性,讓待產婦做好心理準備,觀察待產婦的心理變化,實時提供個別指導和關懷,保障產后順利開奶。
1.2.2.2 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應當積極主動的與待產婦進行交流與溝通,這樣能夠有效的緩解待產婦的產前的緊張情緒,尤其是初產婦[2]。對于實行順產的待產婦,護理人員要隨時觀察待產婦心理發生的變化,告訴待產婦產道及胎兒狀況良好,只要積極配合醫生,一定能夠順利自然分娩,給予待產婦一定的心理支持與信心;對于實行剖宮產的產婦,護理人員應當告知患者手術的安全性,將相關成功的剖宮產案例接講解給產婦,并告知產婦手術過程中是在充分的麻醉、無痛下進行的,以此消除產婦的不良情緒。
1.2.3 產后護理
產婦分娩結束30min內,醫護人員應指導產婦及時開奶。即將新生兒放于產婦的胸前,并且幫助新生兒對進行吸吮,一只手將嬰兒的頭部托住,另一只手呈一個C型,將產婦的托起,用輕輕的觸碰嬰兒的嘴唇,以此來誘發新生兒的覓食反射,在新生兒張開嘴巴、舌頭向下的時候,將與新生兒的嘴巴含接在一起;含接完成之后,護理人員應當詢問產婦是什么樣的感覺,如果產婦存在疼痛感,則可能是因為吸吮,這個時候要重新進行含接。新生兒在充分吸吮30min之后,可以將新生兒抱入嬰兒床上,觀察2h之后,使產婦與新生兒一同回到母嬰同室。
1.2.4 母嬰同室護理
1.2.4.1 產婦在分娩之后回到母嬰同室的護理
產婦在分娩結束2h之后,醫護人員應讓產婦及其新生兒母嬰同室,指導產婦正確哺乳,按需哺乳;同時,還要進行相關的衛生知識進行宣教,例如:產婦在喂奶之前一定要將雙手洗干凈,還要提前擠出一滴奶,這樣能夠使變軟,有利于嬰兒的含接,喂奶結束之后,可以在上涂抹乳汁,然后晾干,因為乳汁中含有能夠有利于皮膚修復的物質,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出現皸裂現象。
1.2.4.2 分娩之后6h以內的護理
產婦在分娩之后的6h內,醫護人員要耐心指導產婦進行有效喂哺,還要將幫助喂哺的方法與技巧傳授給家屬,遇個別產婦不配合哺乳的情況,要耐心溝通,細心傳授給家屬幫助有效喂哺方法和技巧,能夠有效的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同時,還要指導產婦科學營養用餐,每日要進食適量的水果、蔬菜(800g左右)和蛋白質(100g),確保產婦的營養充足以及嬰兒營養的攝取。
1.2.5 出院指導
產婦在出院的時候,醫護人員應當告知產婦要堅持純母乳喂養不少于4-6個月,4-6個月可添加輔食以滿足不同成長階段的嬰兒營養需要,有條件者母乳喂養可堅持到孩子兩歲左右;向產婦及其家屬強調母乳喂養的優越性與重要性,對于在哺乳技巧方面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隨時打電話到醫院進行咨詢。
2 結果
280例產婦中,無1例未達到純母乳喂養,所有產婦全部母乳喂養成功。
3 結語
母乳對于嬰兒的發育與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母乳中含有的一系列營養物質最利于嬰兒吸收與消化,母乳的溫度適宜,而且喂養方便、經濟。同時,母乳喂養可增進母子感情,促進母子情感交流。母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與嬰兒的智力發育有著一定的關系。產婦在哺乳期中處于閉經狀態,能夠起到避孕的作用。還能夠有效的儲存鐵、蛋白質等一系列營養物質。因此應當重視母乳喂養,加強促進母乳喂養的各個環節的護理,確保純母乳喂養的成功[3]。
本組研究中,280例產婦均達到純母乳喂養,充分表明加強產婦分娩之前、分娩中、分娩之后的護理以及出院指導,對于促進母乳喂養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應當充分重視孕產婦的護理,加強孕產婦及其家屬的母乳喂養知識宣教,是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李建華.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12):56-57.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9)-02-0039-02
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并發癥, 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為 2%~11%。據流行病學調查, 產后出血仍為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1]。B-Lynch外科縫合術是一種新的產后出血止血方法,由英國Miltonkeynes醫院B-Lynch醫生在1997年報道的,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縫合方法[2]。朱曉研[3]駱萌東[4]分別報道了14例和18例產后出血采用B- Lynch縫合,效果良好。我院從2004~2007年共行 B- Lynch 外科縫扎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24例,都痊愈出院,沒有發生護理并發癥。術后精心護理,是保證手術成功和產婦早日康復的重要環節。
1 認真做好交接班工作
患者回病房后病區護士應與麻醉師及巡回護士做好床頭交接,并了解患者的術中情況。
2 一般護理
2.1 飲食 產后產婦自身既需要營養,以補充妊娠和分娩的消耗及機體的修復,又要滿足給孩子哺乳的需要。因此術后的產婦飲食非常重要,要根據生理的需要,合理安排各種營養的攝入。術后6h可給流質飲食, 先進少量米湯或清湯,如無腸胃不適可進熬得很濃的雞、鴨、魚、骨頭湯等。1天后改半流質,有排氣后進普通飲食。為促使切口愈合和機體恢復,宜進高蛋白、高維生素、富有營養飲食,不吃過分油膩、辛辣、生冷之物。
2.2 術后患者回病房后采取頭墊枕頭平臥位, 有嘔吐現象時頭可偏向一側。一般手術后2~4h可以翻身,這樣,既可使患者感到舒適,又有利于靜脈回流,比傳統的去枕平臥6~8h后再翻身效果更佳[5]。6h后改為半臥位。術后24h拔除導尿管后應下床活動,早期活動可增強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調節,有利于產婦機體的恢復,也可促進惡露排出,并促進子宮復舊和腹壁盆腔肌肉張力的恢復,還可促進胃腸功能,增加腸蠕動,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避免排尿和排便困難,避免或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率。
2.3 生命體征的監測及護理 術后回病房立即測量血壓、脈搏的變化,并根據醫囑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生命體征中最重要的是脈搏變化,若有內出血,首先是脈搏加快、細弱,呼吸相應急促,之后才是血壓下降、打哈欠等癥狀的出現,遇到此情況應立即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2.4 環境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環境安靜、通風良好。產婦不能直接對著風吹,產后褥汗較多,應保持身體清潔、衣服干燥,衣著以寬大柔軟的棉織品為宜,經常更換內衣、床單。同時應預防著涼感冒。
2.5 排尿、排便 留置導尿管一般術后24h拔除,拔除后3~4h應及時排尿。鼓勵起床去廁所,如不能自解者,用熱水熏洗外陰,溫開水沖洗尿道周圍,打開水管讓產婦聽流水聲,以誘導排尿,或下腹放置熱水袋,按摩膀胱,刺激膀胱肌收縮,以協助排尿,必要時在無菌條件下行導尿。術后臥床休息,食物中缺乏纖維素,以及腸蠕動減弱,產褥早期腹肌、盆底肌張力下降,以及傷口疼痛使腹部不敢用力,容易發生便秘,可口服緩瀉劑,開塞露塞肛,或溫肥皂水灌腸。
2.6 疼痛的護理 術后6~24h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和子宮收縮是產婦疼痛的主要來源,產婦拒絕按壓宮底及懼怕翻身,護士要解釋疼痛的原因做好心理護理,協助產婦采取舒適臥位,及時系腹帶,減輕傷口張力。護理操作應輕柔、集中、減少搬動患者,采取各種措施,轉移產婦對疼痛的注意力,鼓勵床上活動。術后宮縮痛嚴重時,可予以熱水袋熱敷,山楂、紅糖煎服,中藥生化湯或給予鎮痛藥。
2.7 心理護理 產婦對手術切口愈合情況等因素較為擔心,同時又有初為人母的喜悅。應在回病房清醒后半小時內做好母嬰皮膚接觸,促進母乳喂養的同時,穩定其情緒,告訴產婦一些術后的基本常識,取得其積極配合。用良好的語言和誠懇的態度安慰產婦,穩定情緒好好休息,鼓勵產婦以正確的心態調整自己的情緒,避免因緊張、抑郁而致缺乳現象的出現。
3 宮底高度、惡露、切口及會陰的護理
術后2h內,注意宮底高度,每1h按壓1次子宮共4次,以觀察子宮收縮并記錄出血量,如遠超過月經量應告知醫生,及時采取止血措施。一般情況下,術后宮底平臍或是臍下,若發現宮底在臍上或更高,則應考慮術后子宮出血或膀胱處于充盈狀態而影響子宮收縮。術后24h內觀察切口有無滲液、滲血、敷料是否干燥,若發現敷料有滲血,應揭開敷料看是否切口有滲血,無異常情況再加壓沙袋,否則報告醫生進行處理。以后應注意有無感染, 保持切口清潔、干燥,敷料濕透時應及時更換。要特別注意腹部傷口愈合的護理,咳嗽、惡心、嘔吐時應按壓傷口兩側,防止縫線斷裂。每日觀察惡露性質及量、有無臭味,勤換會陰墊,外陰保持清潔衛生,每日消毒液擦洗外陰2次。
4 哺乳的護理要點
4.1 的護理 乳脹時哺乳前濕熱敷3~5min,并按摩,拍打抖動,頻繁吸乳,排空,護理人員應教會產婦正確的擠奶方法,協助產婦將剩余乳汁排出,以防乳汁潴留,并發乳腺炎,或口服散結通乳中藥。乳少不足,鼓勵母親樹立信心,掌握正確的哺乳方法,適當調節飲食,口服成藥催乳。扁平或凹陷者,應協助產婦將伸展及牽拉,還可以用注射器抽吸,方法:取20mL注射器2個,一注射器抽掉針栓,用10cm長一次性輸液管,連接兩個輸液管,用抽掉針栓的注射器的另一端套在扁平上,抽吸另一個注射器,以牽拉。
4.2 哺乳指導 母乳喂養指導是重點。在重視心理護理的同時,指導正確的哺乳方法,做到按需哺乳。護士不但要向孕婦反復強調母乳喂養的好處、初乳的特點、早吸吮的好處,還要教會產婦正確哺乳姿勢、的護理,酌情講解新生兒的一系列生理現象及新生兒護理知識。有部分產婦怕影響自己的形體而拒絕給嬰兒哺乳,所以應做好這部分人的心理護理,讓她們了解到母乳喂養的好處,排除一切不利于母乳喂養的心理障礙,提高母乳喂養率。
總之,剖宮產后使用B-Lynch外科縫扎術它具有一般婦產科手術的共同護理特點,而又區別于一般婦產科手術,具有其獨特的護理要求。應因人而異地采取相應措施,促進產婦的身體恢復及哺乳。
參考文獻
1 粱娟, 李維敏, 王艷萍, 等.1996~2000 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變化趨勢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3, 38(5):257- 260.
2 WaneboHJ, Berz D,Mega A. Targeting s mall molecules in cancer[J]. Cancer Treat Res,2007, 35:239-255.
3 朱曉研.B―Iynch外科縫扎術在剖宮的的后出血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