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26: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S759.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67
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是自然環境設計的重要導向,其對自然資源保護、合理調配、利用、開發等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思路直接影響整個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自然環境的整體審美性、甚至社會與自然共存的可持續性。
1 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現狀
以1982年我國第1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出現,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到1984年,以廣東流溪河、沙頭角等第2批國家森林公園的出現后,森林公園增長態勢明顯,其景觀規劃設計更有了清晰的方向逐漸去歸類出現各類型的森林公園設計,例如火山、湖泊、沙漠綠洲、冰川、海島、溶洞、溫泉、草原、海濱以及城郊園林的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公園景觀的多樣性,拉動了我國旅游經濟的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不過,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帶來了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上的商業氣息過重、游樂設施過分增加、旅客安排與指引設計不合理、周邊配套建筑規劃設計建設項目不協調等,這些因素在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出現,對整個景觀設計的價值出現減分的效果。作為景觀規劃設計人員,在這些情況反饋下中應作新的思考,以適應更好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 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技巧
2.1 靈活處理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
對森林公園景觀設計時,設計人員要考慮的基本要素要與地域和特色呼應,通??紤]公園的植物情況、地形地貌、水體系統、動物活動、綜合人文資源等,根據具體的規劃設計目標定位,把氣候、時空因素等綜合考慮分析的。對森林公園具體的景觀設計基本要素做靈活的運用,形成山、石、水、物、情的全方位巧妙融合,體現森林公園固有的獨特景觀美。
2.2 規劃設計處理方法
2.2.1 多維度立w景觀設計思路
森林公園本身是天然美妙的大氧吧,在景觀規劃設計過程,可以考慮人的感官系統與其互動關聯,在視覺效果設計構思上,要把自然客觀景色、傳承的文化景觀美、觀景長線、最佳框景點等做最好的比較和分析,嘗試達到視覺設計上的最大化容納。在嗅覺互動設計上,可以把森林公園在大自然中擁有的淳樸味道科學地引入,把公園的清新、清香、清甜、清爽淋漓盡致地在環境中彌漫。在森林公園中體驗自然的細微,在景觀規劃設計中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結構布置,用植物景觀規劃與香味樹種搭配設計思考,體現新氣息的存在感。在聽覺景觀設計過程中,考慮到風聲、瀑布之聲、流水聲音、蟲鳥鳴叫的聲音、雨聲、雞犬鳴吠的聲音、人工處理的流水的聲音、各種噪雜的聲音、寺院鐘聲、公園背景音樂及人本身發出的聲音、回聲等,在景觀規劃設計中能考慮到這點是設計人員能否用聲音語言再現大自然美景的重要手段,它是視覺的最加配合方式。當然,觸覺設計考慮也不容忽略,畢竟最直接的行為是印象最深的活動,能把手、腳零距離地接觸自然景觀,是真實的景觀在生活中的最好的體現辯證和檢驗。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能有這些行為的周全思考,會使得整個森林公園的整個系統有真實的詮釋和展現。森林公園的景觀規劃設計是一個綜合產業環境空間,在主要自然環境凝造的氛圍下,公園的游客活動氛圍打造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子,活動項目需要統一的規整處理和規劃布局,它是屬于森林公園動區空間,具體包括的活動例如:野戰、野炊、野營、燒烤、露天歌舞晚會、篝火晚會、垂釣、劃船、漂流、攀巖、蹦極等旅游娛樂類的活動,在景觀規劃設計時,要把整體與局部考慮進去,發揮森林公園最大的功能化。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韶關市小坑國家森林公園、惠州市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樵山國家森林公園、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等在這方面的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都有很好的體現。善用多維度立體景觀設計的思路,全方位感受和交融到森林公園的意境中,會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景觀設計效果。
2.2.2 升華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森林公園的設計開發與研究需要設計原則的升華,通過對原有設計原則再定義,重新審視對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通過原則的科學總結梳理,把我國森林公園發展各個時期的特性與規劃設計理論再分析探討,以未來發展的思維勾畫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規劃新原則。以尊重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在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積極引入本土文化創新點并把傳承的靈魂繼續發揚光大,這樣的設計做法更多的在歷史名勝出現,例如: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在堅持個性化的基礎上,突出時代景觀規劃設計原則。以這樣的方式能把人們對原有森林公園的認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感悟,把原景觀的設計不斷賦予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用時代的審美與原景觀美巧妙地結合;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系統統一中,把社會、自然生態、經濟發展融為一個協調關聯體原則。森林公園其本身就是一個美妙的綜合世界,它的構成體系已經反應出無論是森林景觀、地質地貌景觀還是水域景觀的綜合收益,直接影響到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重視現代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新原則,對當今和未來的森林公園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3 結語
通過以上的綜合闡述和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的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很多的美中不足,在追求經濟利益與地方發展的情況,它已經成為地區長遠發展和提升的重要課題,設計師只有在規劃設計中把環境,生態保護、自然綠化效益,地域整體環境與周邊協調,尊重自然規律,激活地域的傳承文化和優勢多重綜合考慮,開展設計工作,才能更好利用森林公園價值造福人們。另一個角度來說,森林公園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國家面貌,設計人員在景觀設計時注意塑造中華民族特色、文化、時代特點、地域優勢、人文精神,把我們的思想和理念更好地在世界人們中展現,打造中國特色的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作為景觀設計工作者,有義務和責任不斷努力設計出與時俱進的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作品,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劉福智.風景名勝區與森林公園規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9).
[2]黃明,羅晨.城市森林公園項目運作模式的研究[J].建筑施工,2006(12).
[關鍵詞] 濕地;城市濕地公園;濕地景觀設計;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
[基金項目] 文章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廣西設計創意研發及人才培養”,項目小組成員:何璐。項目編號:YCSW2013094。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7-015-2
一、序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設活動與自然資源的矛盾日益凸顯。濕地也不斷受到人類活動的侵蝕、破壞。200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始建立城市濕地公園,并頒布相關管理辦法和設計導則。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極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
二、濕地與城市濕地公園
濕地,顧名思義為有水潮濕的土地,“水”與“土”均是構成濕地的重要因子。狹義的定義把濕地看做是陸地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帶,強調濕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廣義的定義,即濕地“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暫時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水區。廣義的濕地定義有利于建立流域聯系,以阻止或控制流域的不同地段人為地破壞濕地,有利于將陸地上所有水體和周邊土地,以及受沿海潮沙影響的地帶都被劃入濕地的范疇,便于統一制定濕地保護、恢復、利用等措施。
濕地是景觀美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景觀是從一個地方或整個地區觀看到的內容的總和。同樣的,城市濕地是城市景觀的重要內容,它為視野提供了多樣性,成為視線的焦點,具有十分珍貴的自然生態特點,減輕了單純混凝土環境對居民的壓抑感。城市濕地景觀的營造,將大大提高現有城市綠地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城市景觀。
三、案例分析――南寧市相思湖濕地公園設計
(一)項目概況
目前,中國城鄉生態環境整體仍然在不斷地惡化,我們也正在遭受城市生態環境安全等問題的威脅。中國正在處于傳統農業景觀向現代農業景觀轉變的過程,針對農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建立相對完善和生態系統內部友好的島嶼獨立生態,因此,迫切需要尋求一條能夠合理地解決生態環境安全問題的可行之路?;刈溆谀蠈幮鲁且巹潊^域內,與邕江相接,具有親水性和舒適性,基地內部的濕地生態系統處于水陸交界的生態脆弱帶,易受自然及人為活動的干擾,生態平衡極易受到破壞。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生態修復與景觀規劃設計方案體現了生態可持續成為中國當下面對自然生境管理及利用的主要目標。
(二)設計理念及目標
這是一個環境再生、城市再生的獨特項目,設計師試圖為城市營造一個優質價值的生態核,其中包括高質量的生態基礎設施,在解決基本生境優化的前提下使得相思湖景觀價值得以進一步地提升。同時為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提供一處郊野悠閑休憩地。規劃扎根于對現場詳實的分析,提出了以“水”為修復的核心,以地域性的“茶”、“農”為文化的先鋒載體,以“仙”為設計意境的定位,尤其是巧妙地將香港濕地公園的設計概念引入本方案的設計中,以創造出令人脫胎換骨的身心體驗。在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對生態進行修復,健全生態系統,改善景觀生態過程,對景觀各個要素進行重組規劃,協調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合理的景觀安全格局,謀求其可持續性,同時追求物鏡、情境、意境的審美意趣,對人為破壞的已有的生態生境進行修復與再生。尊重生態過程的景觀生態規劃才能真正為我們進行生態修復提供切實的方法和策略。
(三)規劃內容
1.植物景觀規劃。南寧相思湖濕地公園其獨特的環境條件和植物特性構成了濕地特有的自然景觀,保留了原有大片的野生植物群落,使游客能夠親身體驗濕地自然環境和濕地生物多樣性特點。鄉土植物占主導地位,這樣不僅可以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境,而且能夠將維護成本和水資源的消耗降到最少。相思湖濕地公園內部的植物配置時遵循物種多樣化、再現自然的原則,體現陸生-濕生-水生生態系統的漸變特點,植物生態型從陸生的喬灌草-濕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葉沉水植物等。根據花卉的不同特性,選取恰當的綠化方式,盡可能創造更多的綠色空間,將現存的蘆葦等植物予以保留,規劃將濕地地形調整為自然曲線形,并實施鳥類、禽類生物的放養計劃,恢復其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植物景觀規劃中對這一理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設計,增加種群及群落類型,創造郊野、島嶼自然環境,成為標志性的城市濕地公園,突顯農耕生態,形成低成本的養護體系,突顯植物生境的療養價值,把具有地域性文化的茶、刺繡融入到植物景觀設計中們塑造獨特審美特色的山地、水域植物風貌,烘托“仙”的意向。
2.駁岸設計。池岸處理以自然生態駁岸為主,充分考慮因水位變化而帶來的景觀效果變化的問題,園內充分考慮枯水期與豐水期的水源補充調節問題,模擬自然濕地中地表低溫偶爾積水、季節性積水、常年性積水等不同的水位形態,創造不同的自然水位。長時間的養殖對相思湖水體造成了污染,景觀修復部分以山地地形為基礎,丘陵回填區過度均勻,大面積的洼地及池塘進行了濕地改造,在陸地邊界形成一條完整的凈化緩沖帶。地形坡度的調整與改善,凸顯坡腳輪廓,重塑空間形態,增加了觀賞面。相思湖范圍內湖潮防洪的親水性設計,在保持防洪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增加了可以提供適當親水的緩沖地帶。
3.園路設施規劃。園內建筑、設施等多為木質干欄建筑形式為主,具有與環境協調的色彩及形體輪廓,具有鄉土特色。園內觀鳥屋利用自然光和雙層天窗來盡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風,使游客感覺舒適。原有的步道系統采茶種植道和人工防護堤步道給予其旅游價值,加強了自發式合理性的游覽道線。木棧道引導人們跨過湖泊,達到以木質觀鳥屋、浮橋和自然教育途徑為景觀特征的更加接近真是大自然環境的“地區”。戶外照明裝置僅限于入口廣場和建筑入口坡道,在濕地公園的大部分區域沒有照明設備以減少對野生生物的干擾和降低能源消耗。材料的再利用,包括混凝土碎石料、花崗巖廢料、棄置的蠔殼等都被巧妙地運用在公園景觀設計中。
4.水系規劃。濕地公園以水景作為全園的核心景觀,通過將邕江水的引入,形成水系并進行地形的處理,在景觀空間上形成或開敞、或幽閉,形式不同的水體景觀。并在水與島、水與陸地之間架設形式各異的木橋,形成全園的景觀骨架。目前,基地內部水庫退化嚴重,水庫大部分已經淤死,殘存少量的池塘和濕生植物群落,另外,由于城市雨洪水攜帶污染物,長期積累后對濕地土壤產生污染,對庫塘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形成較為嚴重的危害。在總體規劃中欲借用相思湖優美的濕地和田園風光打造具有與周邊開發的現代化現代化相思湖新城特色的“南方水城”,創建獨屬于南寧北部城區的園林城市?;貎炔扛脑烨盁o地表收集利用途徑,以景觀規劃彌補園內原本缺乏資源的情況,例如雨水利用作為雨水花園設計,泄洪通道被設計為雨水排放至相思湖的過濾綠化通道。通過水系統的設計,原來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經過多種凈化過程,重新流入邕江,使得來自于生態緩解區淡水湖的水,通過循環又回到湖中,從而僅在晚上使用,以降低蒸發和消耗,并能保證不與游客發生沖突。
四、結語
現今,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在逐步加快的過程中,與此同時,我們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科學的方法去設計自然。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目標在于:通過保護和恢復濕地水土資源、營造鳥類棲息地,公園能夠持續地為人類服務。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需要多學科協調,風景園林師應作為領導者、組織者帶領團隊完成建設任務,并在設計中注意生態學的科學性和風景園林的藝術性并重。當前城市濕地保護、恢復的人物婆在眉睫,但是城市濕地公園作為“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城市濕地的手段,其建設觀念上普遍存在著“重裝飾、輕整治”的思想,風景園林師不能在這種大環境下隨波逐流,而要基于職業道德,做“整治領土景觀的醫師”,“急事慢做”,引導建設走向合理有序的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王浩,汪輝.城市濕地公園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成玉寧,張煒.濕地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3]吳為廉.景觀與景園建筑工程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王浩.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5]卜菁華,王洋.倫敦濕地公園運作模式與設計概念[J].華中建筑,2005.
[6]朱建寧.城市濕地保護與景觀建設[A].見:建設部城建司主編.園林城市與和諧社會[C].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7.
[7]楊云峰.濕地的概念與城市濕地公園設計[J].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2010.
關鍵詞:現代城市;森林生態公園;規劃設計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cultural life level increas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the residents to return to nature is yearning for more. The modern city of Forest Park has a good forest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asy integration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human landscape, forest tourism. Forest Park in the future have a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 more in Forest Park have been approved to establish.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modern city forest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from the planning perspective.
Keywords: modern city; ecologic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 S759.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現代城市森林公園的發展概況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和工業的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受到了嚴重影響,人們開始關心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現有城市公園在景觀及活動內容上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富有特色的森林公園及森林游憩活動受到了人們普遍歡迎。森林公園是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融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及地形、地貌特征,具較大的面積與規模,較高的觀賞、文化、科學價值,經科學的保護和適度建設,可為人們提供一系列森林游憩活動及科學文化活動的特定場所。
本文以某國家森林公園為實例,分析了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的新方法與思路。在總體規劃中通過對森林公園區位、資源優勢、區內外開發條件現狀以及發展前景的分析評價,確定應在保護的前提下,結合適當的開發使其得到永續發展。規劃的理念;建筑的用材;生態的民居;交通工具的無污染;垃圾的分類、回收與處理,思想、行動上的生態宣傳,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無處不體現生態的理念及新時代人們對生態旅游的理解和追求。
二、項目概況、SWOT 分析及資源評價
1.項目概況。本森林生態公園面積8000公頃。海拔最高的山峰為 1117米。園內植物資源豐富,森林植被為溫帶針闊混交林帶,其地帶性植被為紅松闊葉混交林。山脈連綿起伏,山勢險峻,風光奇特。近幾年來,該公園籌措大量資金,先后建設了“大自然教育中心、滑雪游樂場、鴛鴦湖水上樂園、森林浴場、小桂林”等景點。
2.SWOT 分析。
優勢:1)良好的區位優勢條件;2)便捷的立體交通體系;3)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4)優異的旅游資源景觀。
機遇: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觀念的轉變,生態旅游的發展,省、市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及優惠政策都為其創造了條件。
挑戰:該森林公園作為國家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應對其實行必要的保護,適當地進行開發,所以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和怎樣更合理的開發利用,成為關鍵的要求。
其次資金不足、資源開發不夠、建設水平較低、體制不完善、保護不到位、管理落后等都為制約期發展的因素。
三、總體規劃構思
3.1 規劃原則。1)保護第一; 2)三大旅游主題產品通過對該森林公園的分析,力求打造三大旅游主題品牌產品“:科學森林公園”旅游主題———建設長白山植物群落,展示物種的豐富和神奇“;生態森林公園”旅游主題———加強生態展示、強化生態宣傳、使用生態材料、控制開發強度、開展生態旅游;“愛情森林公園”旅游主題———通過浪漫婚慶游的構建,營造“森林公園之戀”,打造愛情名園; 3)三大特色,根據森林公園的特色,規劃了三大特色游,從而讓游人體驗森林公園特有的風情與景色,即特色生態游、浪漫婚慶游、休閑運動游、神秘文史游和現代節慶游。
3.2 森林公園性質。通過對該國家森林公園區位、資源優勢、區內外開發條件現狀以及發展前景的分析評價,對其自然、經濟特色的研究,確定其性質為:以森林景觀為觀賞對象,以豐富多彩的生態旅游為主題,以實現旅游資源永續利用的生態旅游為總目標,集觀光游覽、休閑療養、健身運動、資源保護、生態考察、科普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森林公園。目的是在保護的前提下,結合適當的開發使其得到永續發展。
3.3創意。采用“自(自然)、文(文化)、史(歷史)”三脈分析法,以自然森林景觀為基礎,倡導森林生態旅游,展現婚慶文化、建筑文化、史跡文化,通過親臨親歷的感受方法,并將現代策劃意識有機的融入規劃之中。
3.4 主題定位。集生態性、科普性、浪漫性于一體的高檔次的觀光、度假、避暑勝地??破招浴参镔Y源的寶庫、建筑藝術的天堂、歷史文化知識的養生堂。生態性———無污染的環境、清新的空氣、綠色的食品。浪漫性———豐富、多彩的婚慶活動。
3.5手段。通過四季歌———“開四季花、結四季果、賀四季喜、發四季財”來做足“花、果、泉、雪、情、史”的文章(花為旅游之花,果為經濟之果)。
四、總體規劃布局
4.1總體布局。方案:一點、兩溝、六大景區。一點:以主入口做為公園的開始,即是全園景觀的點睛之筆,又是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兩溝:以大煙筒溝和小煙筒溝兩條主溝作為景觀分布的景線,沿途進行景觀布局。六大景區:小桂林景區、牡丹塔景區、月牙谷景區、雪中情景區、牡丹峰景區和保護區。
4.2景區規劃。
4.2.1小桂林景區。小桂林景區面積為860公頃,海拔高度為420米。本區已有較好的開發建設基礎,是全園的重要景區,因其湖光山色及地形地貌與桂林山水相似而得名。規劃的指導思想是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本區,突出森林景觀特色,強調森林生態功能,表現依山就勢、山水結合的特色。建設項目以自然觀光、健身娛樂為主,同時利用相應地形地勢建立專類園,從而增加旅游項目,彌補自然景觀的不足。但專類園也要達到雖由人做,宛若天開之勢,整體與自然景觀協調一致,為游客提供一處返璞歸真的休閑度假場所。
4.2.2 牡丹塔景區。牡丹塔景區面積為 360 公頃,海拔高度為 526 米。該區為本森林公園開展特色旅游的重要景區,規劃結合優美的自然景觀開發婚慶旅游產品,希望愛情這一人類永恒的主題在此能得到升華。
此景區推出的是———婚慶節??筛鶕狈降募竟澨厣劬G的春季、火紅的夏季、多彩的秋季、銀白的冬季舉辦各具特色的婚慶活動。如為新人們提供結婚留影的開敞草坪;舉辦大型慶典的場所空間;賦有浪漫色彩、異國情調、民族特色的婚慶場地和賦有濃郁郊野風光的自然景色。
4.2.3 月牙谷景區。月牙谷景區規劃面積為 1135 公頃,海拔為 500 米。月牙谷為半月形大深谷,故得名。谷深約為150米,谷身密被植被,巖山頂邊緣皆為聳立的玄武巖砬子,氣勢雄偉,宛若一座城墻。規劃將本區集觀光旅游、健身探險為主的區域。
此景區推出的是———秋季風情節,親自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親歷親為,欣賞形態各異的怪石、體會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悠然、體會攀巖的艱辛、體會一攬眾山小的居高臨下之感……總之,讓人們在此體會萬種風情,享受靜謐。本區同時設有為專業人士開辟的登山、攀巖場地,開發森林探險游,使其成為與眾不同的旅游產品。
4.2.4 雪中情景區。雪中情景區規劃面積為 600 公頃,規劃以開展休閑度假、健身運動為主的旅游觀光區。此景區推出的是———冬季冰雪節,用滑雪來吸引更多的游客,使之成為冬季的主打旅游產品,每年舉辦大型的森林冰雪嘉年華會。在冬季的林中,舉辦冰雪盛會,吸引游人來此享受冬季的樂趣。
4.2.5 牡丹峰景區。該區規劃面積為 750 公頃,規劃為公園服務、餐飲、購物及管理的中心。
此景區節慶活動推出的是美食節,為更多的人們提供來自全國各地的美味佳肴。在入口處的集市區,每年招引各地的名小吃到此宣傳,不僅帶動地方的經濟,還可宣揚我國的美食文化。此外此景區主打的旅游產品是會議旅游,為組織會議、學習旅游提供了條件。規劃管理和辦公用房、林雪人家等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飲設施,還有動植物和綠色食品的養殖基地,為人們提供健康、綠色的飲食觀念。
4.2.6 保護區。該森林公園為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防止盲目開發建設和不顧長遠利益的短期利己行為對景觀資源的破壞,根據評價結果將景觀價值較高的地區規劃為保護區。在保護的前提下,結合適當的開發使其得到永續利用。這里首推森林生態文化旅游節,了解生態旅游,感受文化氣息。
五、游覽線路規劃
5.1 游覽方式。游覽方式選擇的原則:應合理利用地形、地勢等地理條件,充分考慮景點特點,緊密結合游覽功能需求,因地因景制宜,統籌安排。
1)陸游:以步行或利用必要的工具進行游覽,是目前森林公園主要的游覽方式;2)水游:利用鴛鴦湖,乘舟游覽;3)空游:乘直升飛機、滑翔機、熱氣球等進行空中游覽。
5.2 游覽線路規劃。除規劃兩日、一日、半日游外,根據規劃的主題特推出特色旅游線路:特色生態游、浪漫婚慶游、休閑運動游、神秘文史游和現代節慶游。
5.2.1 特色生態游。1)植物景觀游。利用園內自然景觀保護區及生態保護區內的自然植物景觀,為游人提供欣賞各種林相景觀和園內特有的植物季相景觀、了解植物知識、認識大自然、保護生態系統的特色旅游路線。2)養生健康行。利用園內的香熏園、本草滋生苑以及負氧離子森林浴環境為游人提供具有感受不同植物帶來的養生之道的特色旅游路線。3)水健康行。利用園內仙子泉、龍頭泉、礦泉水廠為游人提供品嘗山林中的清泉、了解健康的飲水常識的水健康之旅。4)綠色食品健康行。利用園內純天然(完全家養,不吃飼料的家禽),無污染的(綠色、健康、無污染的蔬菜、水果)綠色食品為游人提供綠色食品健康之旅。
5.2.2 浪漫婚慶游。利用園內鴛鴦湖、同心島、愛情博覽園、牡丹塔、宣言石等一系列的婚慶景點為游客提供體驗不同的婚俗節慶和風情的特色旅游路線。
5.2.3 休閑運動游。利用園內的爬山、空中溜索、滑翔基地、滑雪場等具有現代氣息的休閑運動設施的規劃為游客提供休閑運動游這一特色旅游路線。
5.2.4 神秘文史游。利用園內的史跡傳說、抗日遺址及古典建筑別墅群為游客提供別具一格的神秘文史游這一特色旅游路線。
5.2.5 現代節慶游。利用規劃中的各個節慶活動,為游客提供具有不同特色的現代節慶游這一特色旅游路線。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關鍵詞] 景觀; 景觀規劃設計;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1 "景觀"及"景觀規劃設計"概念
1.1 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發展
景觀(landscape)概念及景觀研究的進展,是人類對人-自然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表1是對景觀概念及有關研究學科的概要總結。
表1 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
景觀概念作為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概念與"風景"、"景致"、景色"同義作為地學概念與地形、物同義,主要用來述地殼的地質、地和地貌屬性作為生態系統的能流和物循環的載體形成時期從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紀20世紀以景觀為
對象的研
究
景觀作為審美對象,是風景詩、風景畫及園林風景學科的研究對象作為地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從空間結構和歷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觀生態學及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不但從空間結構及其歷史演替上,重要的是從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關
學科建筑、城市規劃、園藝等自然地理、歷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態科學、現象學、區域科學等
1.2 景觀設計與景觀設計師
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以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
對該學科,國人常以"造園"、"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建筑"或"景觀"、"地景"等與之對譯。筆者主張以"景觀設計學"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對該學科的一種理解以及景觀設計師所從事的工作實踐的理解。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國景觀設計學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為一種職業的稱號,第一次在紐約中央公園委員會中使用。用本學科權威史學者,已故哈佛大學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話說"他們參照與建筑物相應的職業-'建筑師',發明這個名字用來表達與整體景觀相對應的一種職業,而尤其強調'設計'。設計包括對問題的分析、設計一種解決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什么問題呢?任何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其范圍是無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經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書中也有一段點題的話語道破了景觀設計師的工作及其對應學科的定義:
"我們可以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
當然,該學科更為貼切的名稱可能是"土地的設計"。
現代景觀規劃理論強調規劃的基點以人為本,在更高的層次上能動地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以維護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與持續。因而,景觀規劃師是協調者和指揮家,是可持續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創造者。
2 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發展
2.1 歷史概況
早期美洲土著對于現代美國景觀設計,除了在園藝方面稍有貢獻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殖民時期的景觀設計也只是對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園林設計的模仿。始于英國、卻盛于美國的工業革命,為美國帶來優越的物質文明。但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了資源和環境危機,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另一方面,大工業生產使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數貴族及其侍從,集居在城市里的人們需要一個身心再生的空間。
將景觀視為愉悅和滿足的現代觀念,是藉由風景畫和庭園設計而提高的。當西方國家逐漸現代化時,藝術家嘗試捕捉自然的氣氛和表達自然的特質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國充滿畫意的風景和具原野風貌的壯麗的景觀是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影響美國景觀價值的兩大主導因素。一大群藝術家、作家熱情地贊美大自然,謳歌大自然。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誕生了。
2.2 1858年紐約的中央公園與傳統造園的分離標志著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創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與合伙人Vaux按當時流行的自然風格完成了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這個公園圍著圍墻,景色非常優美,和當時大城市惡劣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圖1,紐約中央公園, 俞孔堅攝)。它滿足了市民尋求慰藉與歡樂的愿望,促進了不斷高漲的回歸大自然懷抱的潮流,因而使設計者一舉成名。與此同時,Olmsted還堅持把自己從事的專業從傳統的造園專業中分離出來,把自己從事的專業稱為"景觀設計",把自己稱為"景觀設計師",并于本世紀初在哈佛大學主持了景觀設計課程。以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為起點,景觀規劃設計從此走上獨立的道路并發展為一門新的學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學開設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在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是哈佛大學首創的,在某種意義上,哈佛大學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代表了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從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觀規劃設計師在城市公園綠地、廣場、校園、居住區及自然保護地等方面所做的規劃設計奠定了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基礎(圖 2,作為國家歷史文物的Olmsted設計事務所舊址, 俞孔堅攝)。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學開設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并在全國首創了4年制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學士學位。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開始主持哈佛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實踐以及專業教育在哈佛大學的確立,使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一開始便定位在一個很大的活動范圍內,包括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城鄉風景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居住區、校園、地產開發、農場和國家公園的規劃設計和管理,隨后又進一步擴展到主題公園和高速公路系統的景觀設計,這使景觀規劃設計師成為人居環境的主要規劃設計師和創造者。
2.4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體系
哈佛大學的設計學科群包括建筑學、景觀規劃設計和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專業教育始于1893年,脫胎于文理學院的藝術課。此后,于1900年開創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內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這便是哈佛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開始,哈佛已有了系統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并在應用科學研究生院中設碩士學位。1923年哈佛大學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形成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三足鼎立的格局,并發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學成立設計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碩士生和極少數的博士生,同時培養多個層次的進修生,沒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觀規劃設計被作為一個非常廣的專業領域來對待,從花園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態規劃,包括流域規劃和管理。景觀規劃設計師應兼有工程技術和設計學的創造能力,同時必須具有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的責任心。由于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強,城市的不斷擴展,景觀規劃設計師的任務不僅是設計和創造新的景觀,同時在于景觀保護和拯救。為此,他們往往是造就多種文化和生態背景下的人居環境的不可替代的專家。
景觀規劃設計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利用各種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鼓勵學生從先哲的作品中,從藝術、設計理論、民用工程中,以及從場地分析中獲取營養,同時強調影響設計過程的土地規劃和生態分析,研究社會、經濟、法律、環境和政策等, (圖3,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學生的實習, 俞孔堅攝; 圖4,哈佛大學景觀設計進行公眾參與與規劃實踐, 俞孔堅攝。圖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畢業典禮, 吉慶萍攝)。
2.5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分3類:設計課(Studio)、講課和研討會(Lectures and Seminars)、獨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設計課是學習和探索的核心,授課和研究強調關鍵問題的分析,重視對視覺、理論、歷史、專業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課程著重設計技能的培養,廣泛涉及與景觀規劃設計相關領域的技術與知識。
講課和研討會主要是講授與探討景觀規劃設計的歷史、理論及方法論。獨立研究是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論與方法論的基礎上,開展某一方向的專門性研究,由導師指導,基本上獨立完成研究,寫論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 言
作為景觀規劃設計領域的一代先驅、首屆國際景觀規劃設計師聯合會(IFLA)主席以及歷屆IFLA的名譽主席,杰弗里·吉利柯的經歷與國際景觀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的發展緊密相關。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長達70多年,從192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花園》(與J.C.亞特蘭大合著)起,到1992年規劃設計亞特蘭大市歷史學會庭院,杰弗里·吉利柯一生出版發表專著論文數十部,完成的建筑與景觀規劃設計100多項。其中,《人類的景觀造園》(The Landscape of Man)[1]一書被譯成多國文字,在規劃設計界廣為流傳。
2專業教育背景
本文著重在杰弗里·吉利柯作品的扼要分析介紹,并非個人傳記。但是,對于許多問題的理解有賴于對于其生平的了解,因為,規劃設計作品自身無法解釋發生在杰弗里·吉利柯長達70年的規劃設計生涯中的這樣和那樣的轉變。對這樣一個職業變遷的真正理解,不僅需要單純的設計作品方面的知識,更需要對其設計動機的了解、癡迷以及興趣。
杰弗里·吉利柯1900年出生于英國倫敦,1996年9月逝世。他最早的建筑經驗源于建造其父母的住宅。在寄宿學校,他接受了古典而正統的教育。之后,他幸運地遇見了建筑師C.F.A.福塞(C.F.A.Voysey),被引導進入位于貝德福特(Bedford)廣場的建筑聯合學校,就讀于建筑學專業。在那,杰弗里·吉利柯與其學友J.C.(約克)斯費爾德( J.C.(JOCK)Shepherd)合作,進行長達5年的意大利文藝復興花園的研究,并出版了專著。那時,幾乎沒有關于該領域的權威著作。通常,只有建筑物被細心地記錄下來,其他要素則被排除在外,與建筑鄰近而不可分割的花園也不例外。因此,這一研究極大地影響了杰弗里·吉利柯后來事業的形成。
3專業實踐的發展與追求
杰弗里·吉利柯的規劃設計實踐可以分為三大階段:1927~1960年、1960~1980年、1980~1996年。
第一階段從1927年獲得建筑師從業資格開始,長達30年之久,極大地影響到杰弗里·吉利柯的整個規劃設計生涯。
20世紀五十年代末,杰弗里·吉利柯在專業上已具備鞏固的地位,1960年,他被委任領導首屆國際景觀規劃設計師聯合會。對于大多數規劃設計師來說,這也許意味著整個職業生涯,然而,對于杰弗里·吉利柯來說,20世紀五十年代末所獲得的成就只是一個開始。1960~1980年期間,其景觀與園林規劃設計實踐發生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深刻的變化。他改變了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伙伴的合作關系,從而使自己能夠更加專一地應用自己所積累的知識技巧。這一單純的轉變對其設計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之變得更加富有特色并極具個性。同時,也深化了其景觀設計哲學思想,這可以從他作圖的線條、構思以及完成的項目中看出。
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觀規劃設計作品,絕大部分屬于環境設計。不管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生態方面的考慮總是占著主導地位。對于生存環境這一人類的根本資源,杰弗里·吉利柯認為,通過保護全球的環境來達到保存人類文明的目的是關鍵而核心的任務,其中,景觀規劃與設計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起著至關重要的平衡作用。
4杰弗里·吉利柯作品解讀
對于杰弗里·吉利柯來說,設計與其環境背景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最為重要的。無論是什么地方的項目,他總能探索出該地的場所精神,并將這一精神清晰地定義下來,從不脫離和歪曲事實。這樣的案例在他最早的一些項目中就已有所體現,例如查達·喬治(Cheddar Gorge)或作為對照的迪奇雷(Ditchley)公園。在查達·喬治,基地本身所具有的戲劇化效果通過水平安排的建筑物得到突出,并通過水池的反射進一步強化;在迪奇雷公園,被賦予歷史意義的長平全合適,使得整個建筑物成為后來加建的景觀環境的一部分(圖1)。又如在拉尼麥德(Runnymede),肯尼迪紀念碑被建造在到草地北坡的途中,要到達紀念碑,必須穿過自然林地,這是一條寓意深刻的“朝圣者之路”
之后,分析場所各方面的條件成了杰弗里·吉利柯工作的中心。在許多園林設計中,他首先將主體建筑安排在景觀環境中,使之成為其中一員,而不是簡單生硬地安放在環境中。在大約20個項目中都曾運用了長平臺或長步道,其中也包括小尺度的平臺。隨著這一設計技巧的發展,它更多地濃縮了場所的歷程。在拉尼麥德,它被設計成聯系圣地和自我反省座位的一條線;在克羅伊斯特(Gloueester,1961年),長步道被改換成城市背景下的步行路線的形式,連結哈爾(High)街和花園;在莫丹拉(Modena,1980年),步道位于長水體的旁邊;在心境園(1986年)中,它又變成一條水上游線,一條通過綜合場所的主要游線。對此,迪奇雷公園的委托人提到:“無論怎樣,平臺是杰弗里·吉利柯的一項偉大成就?!?/p>
5代表性作品簡介
杰弗里·吉利柯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園林規劃設計作品創作于1980年至1996年期間,包括:撒頓場所,莫丹拉市民公園(Modena),心境園 (第一期、第二期)和休特住宅花園(見彩圖),此外,還有曾被提議但未實現的特爾尼公園(1989年)以及為開羅所做的設計(1992年)。
5.1撒頓場所
撒頓場所的對稱式布局形成于1526年左右文藝復興初期的修建和1905年的擴建。現在的景觀始建于1980年,是對創造力、生命和志向抱負的巧妙隱喻,其中東墻花園(East Walled Garden)則展現了天堂樂園與圣地園。從這一作品可以看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花園對杰弗里·吉利柯的深刻影響,撒頓場所花園與干布瑞爾別墅同樣表達了其個人頭腦中的理性與非理性。 5.2莫丹拉市民公園
莫丹拉市民公園和撒頓場所一樣,結構上是古典主義的,但是二者的目標不同。表面上,如同任何一個市鎮公園一樣,莫丹拉市民公園為集體性的都市社會提供娛樂和休閑;實際上,它意在打開基于尊嚴之上的潛意識的窗口,表達當今人類社會與古典主義世界的聯系,從而強化舊城中心區的價值。這一作品體現了作者廣泛的文化方面的積累。正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開闊的視野和對于人文主義的熱愛啟發了這一設計。
【關鍵詞】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園林在現代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對城市的投資、居住等環境有著直接影響作用。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是園林綠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規劃設計除了要考慮空氣凈化、噪音吸收等問題,還應該根據景觀設計對空間進行分割、對園林環境進行美化;除了提高園林的觀賞性、節能型、科學性還要考慮城市的文化氛圍營造、生態平衡的把握、城市綜合建設的協調。
1.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概述與重要性分析
1.1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園林設計規劃的關鍵環節是景觀的主題思想,按照不同主題設計不同特點風情的景觀。景觀規劃設計前,設計者應該仔細推敲,匠心獨運的確定主題思想。如某公園用荔枝樹作為主題,設計為嶺南風情的休閑長廊,進行植物配置時,長廊兩邊沿著草坪種植荔枝樹,并設楊貴妃雕塑講述了當年楊貴妃與荔枝的故事,呼應景觀主題。又如廣州亞運會廣州的很多公園以五羊(本屆亞運會的吉祥物)和運動主題,設計了很多與五羊和運動有關的雕像、園藝等。對于城市景觀主題思想的確定還應該考慮園林綠地功能。
1.2規劃設計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除了單純的植樹、擺雕塑、種草等簡單流程外,還應該按照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以及劃分空間達到不錯的視覺效果。在進行規劃設計時不僅要達到城市美觀的效果,還要注重景觀功能性體現。其重要性的體現為:一是科學合理的城市園林規劃設計可以使城市的生態環境以及生態系統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也能夠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綜合環境;二是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是營造城市良好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以及舒適生活重要保障;三是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與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適性、開展休閑運動、投資環境建設、人們素質提高等有著重要的影響[1]。
2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分析
2.1根據生態環境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生態環境關系著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對城市生態環境有著保護改善的作用,因此規劃設計中城市的生態環境因該作為首要考慮因素。現代化的景觀設計中常常出現過于看重景觀的建設、規劃形式,從而忽略了植物引入造成的城市生態環境受到的影響與危害。就此看來在進行園林規劃設計時設計員除了把握好美觀與實用,更應該重點所用植物以及種植方式等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盡全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梢幈艹鞘猩鷳B環境破壞的方法有是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可盡可能的選用該城市特有的或原生的植物,規避外來植物的侵犯。本地植物的選用能夠促進生態環境的完善與發展,使當地生態保持平衡,一定程度上也為可以達到打造特有城市景觀的目的,加快了城市綜合文化的氛圍建設。如在廣州市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中,木棉花成為了越來越多的公園、道路等景觀設計規劃所用到的主要植物,快速的提高了廣州木棉花故鄉的城市名片的知名度,對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3]。
2.2結合文化主題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現代城市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常見方式是以多元化的形式表現同一主題,并以該主題命名園林。城市發展規劃導致了園林建設形式分為兩種,分別是改建與新建。
2.2.1改建
園林規劃設計在原有園林改建基礎上應該保留原來的建筑設計風格。進行規劃設計前,設計人員應該實地進行考察,對原建筑進行分析,對建筑的歷史故事、建筑損耗、設計原理燈光進行了解分析,為新園林的設計規劃做好充分準備。
2.2.2新建
景觀規劃設計應該按照園林的設計主題與場地的地形、城市氣候條件、本土植物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特點等綜合因素進行結合與分析,最終確定景觀設計主題并開展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2.3將互動式園林景觀作為設計方向
現代城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已經成為了常態,缺乏互動缺乏溝通。因此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以互動式原來景觀為反向,能夠讓人們在互動景觀的帶動下增進感情,豐富休閑娛樂活動,促進溝通?,F代城市的景觀規劃設計應該打破以前的“景”“觀”的觀念,不能夠只注重設計“景”忽略人的與景的互動。如,在很多城市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采用立體的石頭雕塑、植物雕塑等突出景觀的局部中心思想,導致人們進行休閑活動時僅僅局限在“觀”上了。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應該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和園林設計的理念相結合,注重景觀和游人之間的互動性,用互動形式提供更多的、更豐富、更有趣的休閑娛樂。如,很多園林景觀設計規劃中,利用水景突出整體景觀視覺效果,但并沒有達到很好的互動效果,部分水景噴泉設計互動形式,加入了音樂的概念,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與之產生很好的互動。以互動作為原來景觀設計方向,已經成為了當展的趨勢。如,在水流的上方設置秋千式的吊橋讓人們觀賞景觀同時也可以進行娛樂活動,該設置既注重了景觀的觀賞價值也提高了城市園林的娛樂價值,也使得園林氛圍建設得到促進[3]。
2.4采用立體綠化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園林景觀立體綠化的積極采用讓城市綠化面積大范圍的提高,也為景觀的規劃設計建立了一個新的發揮空間平臺。進行景觀立體綠化設計時應該嚴格按照多年長植物原則和植物生長特點,設計可持續性的立體綠化景觀。進行立體綠化時還可以利用園林中的燈柱、墻體、座椅、柵欄、高架、綠棚、涼亭等可以利用的建筑,增加園林空間,設計出獨具風格的綠化立體景觀,讓人在視覺、感覺的空間變大,還能夠利用綠化立體景觀吸附浮塵,凈化空氣,成為城市高質量環境的重要保障。
3.開闊景觀設計方式
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生活的要求、生活環境的要求都在進一步提升,因此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發展與進步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園林景觀設計員應該將設計思路更加放開,用多樣的形式提升城市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生態。如將園林景觀路面規劃設計使用小路用泥地、零散鋪石方式進行,還將道路兩邊設置模仿的野生環境,設計成郊外自然風景。泥地、零散鋪石方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園林綠化的面積并提供了便捷條件,泥地和路石之間縫隙大大增加了園林里綠化草種植的面積,有助于打造獨特園林景觀,提高園林綠化面積[4]。
4結 語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對城市綠化起著關鍵的作用,會直接影響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投資環境。設計規劃以保護城市生態保護為基礎,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提升綠化范圍,促進綜合環境改善,生活舒適度提升。因此,這對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人員的技術以及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園林情況以及城市基礎信息以外,還應該考慮生態影響、人性化設計、創新互動性等人們的需求。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是作為城市園林設計人應該重點考慮以及需要深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喜旭芳.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J].今日科苑,2010,No.21016:169.
[2]劉明程.淺議城市園林景觀路的規劃和設計[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No.19505:204.
關鍵詞:城市;濱水公園;景觀設計
1城市新區
關于城市新區的具體概念在學術上沒有統一的界定,但就其建設城市新區,已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CUDI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王超曾指出,城市新區是指在舊有城市區,規劃新建具備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的新型城市景觀,以某一個或某幾個城市功能為主導的新城區。城市新區具有其獨立性,但同時又依托于城市整體,這樣的形式使城市新區與舊城區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形成相輔相成的狀態。城市新區相對于傳統的中心區,在地域空間上有著相對明確的發展界限,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社會組織管理上,都存在被認同的界線,是城市中的一個分支系統。城市舊城區往往擁有珍貴的文化、歷史、自然資源,而城市新區的發展,往往處于未開發區域,其發展結構還處于模糊化,存在較多的可變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城市新區的建設是一個城市不斷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是促進城市化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它與城市舊城相互依托、相互支持,新區的發展離不開舊城對其提供人力、物力及財力上的支持,同時,城市的發展也需通過合理發展城市新區,才能促進舊城經濟的發展。
2濱水公園
濱水公園()一般會緊貼城市的海灘、河流,與水面相互連接,以此構成一個完整的水岸生態系統,使水生、陸生及兩棲動物有棲息、繁衍、覓食及其藏身之所。濱水公園是城市濱水區域規劃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和水域相聯接,它既是陸地的邊緣,也是水體的邊緣,是人工建設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結合的一種空間形式。在規劃中將公園建造在城市的河流與海邊,這一形式和一般的城市公園相比,有著很大的空間優勢,它能使城市環境更加優美、有靈氣,也能滿足市民們“親水”的天性,提高公園及城市的魅力。同時,還能解決城市空間匱乏的問題,增加城市空間容量,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3城市與濱水的關系
水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從我們祖先開始就傍水而居,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有改變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很多城市仍然依水而建,或跨江臨河,或傍湖臨海,吸收大自然的靈氣。在我國,很多有名的城市都與水有關,如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在浦江兩岸建造了浦東和浦西2塊重要的城市商業中心,依水而建的城市構筑了美麗的外灘景觀。海南,一座被水環繞的海島城市,美麗宜人的海邊風景,打造了一個令人向往的海濱城市。不僅如此,世界各國很多城市建設與水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悉尼,澳大利亞著名的海濱城市,它周圍環繞著許多海灘,這些臨海而建設的城市大力建設濱水區域,已成為澳大利亞人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種方式。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水與橋的結合構成了它獨特的美,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水上城市景色,而這里所有的景色都離不開水。除此之外,還有塞納河畔美麗的城市巴黎、荷蘭的水城阿姆斯特丹、南非的首都開普敦……不管是國內的濱水城市,還是國外的濱水城市,從空間形態上來看,大部分城市都有沿海或沿河發展的形式,有的因為海水區域的地質條件,結合當地氣候,打造了很多海灘城市,讓人們在休息之余可以到海邊打一場沙灘排球,或是欣賞沙灘上的美景。也有的城市依據水域地形及河道情況的不同,沿水域一側或兩側發展,將其規劃成中心商業區,如上海黃浦江,就是典型的兩岸發展形式,黃浦江這條重要的水流道,將上海分為了浦東和浦西2個重要的商業中心。黃浦江以西保留了老上海的傳統建筑,黃浦江以東則是打造出具有現代感的建筑,如東方明珠塔、環球金融中心等,既創造了上海著名的建筑景點,又成為上海的地標性建筑。上海利用黃浦江獨特的地理位置,通過沿江對兩岸的環境改造和功能的重建,進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也將黃浦江兩岸建成了具有國際水準的靚麗風景。從土地使用功能上看,與濱水區域相連接的城市用地,除了規劃成中心商業區外,還可以規劃為城市邊緣區、城市郊區及非城市化的生態保護區。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應將濱水區域作為一個整體,找出其與整個城市的關聯性,切忌將濱水區域作為一個獨立體進行孤立的規劃。
4城市新區濱水公園的功能
城市新區的發展離不開水,城市的文化也與水息息相關,城市新區濱水公園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不能小覷,一個好的城市濱水公園能有效提升整個城市的環境質量,促進城市社會的經濟發展。在城市新區濱水公園的規劃中,主要以體現生態廊道功能和旅游、游憩功能為主,創造適宜人們生活、陶冶市民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4.1生態廊道功能生態廊道是指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節洪水等多功能的具有生態服務功能的廊道類型。在城市濱水公園的建設與規劃中,也充分考慮了環境因素、自然因素、生態因素等,城市的水道系統與城市進行組合規劃,串聯城市中的濱水區域,成為城、鄉聯系的重要廊道。同時,現代城市濱水區也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水土流失、過濾污染物等功能,成為自然界與社會進行交換的重要渠道。4.2游憩功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對物質生活提出了要求,同時也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現代社會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們在工作之余都希望能有一個令人放松、休憩的場所,而城市濱水公園的出現,也正是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和就近旅游放松的需求。人們在工作之余可以在水中劃船、漂流,在岸邊休閑、娛樂、攝影、野餐等,利用城市中的有利資源,充分享受城市濱水公園帶來的恬靜,使人們在繁雜的城市中親水近水、可游可賞。
5城市新區濱水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理論分析
景觀規劃設計理論是以自然景觀為前提,在原有景觀的基礎上提出設計標準。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傳統的景觀規劃理論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社會環境的需要,很多城市將景觀設計作為一個城市低碳環保的重要方式。從宏觀上看,景觀是當代城市建筑與景觀規劃的統一;從細觀層面來看,景觀規劃不僅包括植物層次結構,而且還是植物與環境相協調的重要方式。因此,為了使景觀規劃設計能夠滿足當前社會需要,提出了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能夠作為我國景觀規劃設計依據5個新的理論方向:5.1自然優先理論自然界具有獨特的演變和更新規律,同時,也有極強的自我維持和修復能力。因此,生態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優先的理論,在規劃設計中爭取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減到最小,努力保護自然景觀和原有森林、湖泊,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是生態設計的主要理論依據。5.2生態關系協調理論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都是一個相互協調的過程。設計生態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讓社會的發展建立在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5.3生物多樣性理論近年來,生態學界常以生物多樣性為話題進行討論。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中,除了考慮植物在使用上的多樣化以外,為了達到園林景觀的多層次化,還應該注意生物的多樣性,如保育野生動物、飼養昆蟲、招引鳥類等,利用生物多樣性,達到提升園林景觀的目的。但是,我們不能進入一個誤區,認為動植物越多越好,適當管理,控制和調節生物種類密度,避免對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5.4持續性理論近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特別是一些工廠廢棄水的大量排放,嚴重污染了我國的濱水環境,這也使我國很多城市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影響。為了改善城市濱水區域環境,需要合理配置資源,高效利用城市濱水區域景觀、生態資源,推動濱水區域環境的持續發展。生態景觀資源得到可持續性利用,以此為人們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5.5針對性理論每一個景觀都有其獨特性,其獨特性同時也反映在景觀的結構與功能上,因此,生態設計應根據某一地區特有的城市、自然景觀,針對其不同的結構、功能及不同的生態過程進行合理地規劃。對于這一理論,應從不同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展開分析與研究,采用不同的評價及規劃,以此來體現每一個景觀的特征。5.6綜合性理論生態設計其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綜合性工作。規劃設計時,需進行多學科的了解與分析,包括生態學、生態規劃、生態學家、土壤學、森林學、地理學等。另外,還需對所設計的景觀結構、設計過程進行有目的性的調整,這也就要求設計師要全面、綜合地去分析景觀的自然條件、經濟條價、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實施影響等綜合性的知識,只有如此,我們才能設計出更具科學性和適用性的生態景觀。
6總結
關鍵詞:原生景觀;美學;因地制宜;自然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5-0019-01
原生景觀是指規劃地域內原有的具有景觀價值的元素,它主要包含原生水景觀,原有植物景觀,原有地形、地貌,遺址古跡等。原生景觀的利用應遵循的景觀美學原則為功能美,藝術美,科學美。應表現出自然美,形式美,社會美。
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我們應當將原生景觀所包含的所有的元素運用到景觀規劃設計中,從美學角度加以闡述來達到一種以自然環境為出發點,以科學與藝術的手段協調自然、人、社會三種環境之間的關系,使其達到一種最佳運行狀態。
從原生景觀的分類上面做闡述,分別對其應用到景觀規劃當中所產生的美學意義加以分析和探討。
一、原生水景觀在景觀規劃中的運用及其美學意義
若景觀規劃地原有水面或河流(包含支流)濕地并不對大的規劃造成破壞性影響,在進行景觀規劃時,可以充分利用其原生景觀的特性來進行利用,通過設計結合自然的方法進行改造,符合設計原則。
在進行規劃時,將規劃地塊內人工開挖的養殖池、坑塘等具有人工痕跡的原生水景觀作為景觀規劃設計的元素加以改造并進行功能和形式上的雙重利用。在景觀設計審美原則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改造,從塘、坑的外部造型、駁岸、水質等多方面進行改造,使之與大的景觀環境相協調。不管是從功能上還是在形式色彩上,都是一種具有強烈美感的設計手法,同時滿足了功能美和藝術美的雙重美感的享受。
二、原生植物景觀在景觀規劃中的運用及其美學意義
地域性原生植物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可以代表規劃地域特色的設計元素,將其運用到景觀設計中作為植物要素,是一種因地制宜,結合自然的設計原則。原生植物雖然在沒有進行可塑性設計的前提下可觀賞性程度比外來植物稍微遜色,但是其適應性和易成活、易于感知的特性決定了其功能上的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從形式上去選擇景觀植物要素,在設計中充分利用原生植物,保留原生植物景觀的生態美和自然美,同時又體現了一種科學之美。
三、原生地形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及美學意義
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形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一種景觀造景元素的主體,所有的元素都會依附地形的存在而存在,地形的感官美決定著整體的環境美。
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常常會在規劃地域內存在山體、丘陵,這些原有的地形是一種不可位移,不可改變的,設計師在設計時要遵循其山體和丘陵的自然形態,即使進行改造也不可破壞其原有的特點。例如,濟南市長清區的園博園,在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山體和丘陵等原有地形地貌,園區內的山地和丘陵多以低緩坡地為主,設計時利用山體和丘陵的高低落差及園路的旋轉盤升,營造出一種橫向空間和縱向空間的錯落感和曲線美,讓人們在視覺上產生一種柔和的視覺美。
灘地原生凹凸地形在景觀規劃設計中也是可以完全被加以利用而成為一種很有地域特點的景觀元素,在秦皇島沿海地區的灘涂中,會出現因潮汐的漲落而形成的水坑和圓形小島,放眼望去,漲潮時分,圓形的小島,在水中呈現了一組組的綠島,而落潮時分,卻恰恰相反,形成了一個個小水泡,鑲嵌在深色的灘涂中,在顏色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維度和高低落差的形式美感。
四、歷史遺留的原生景觀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和美學意義
遺址古跡作為景觀規劃中重要的景觀元素,同時也是一種具有人工特征的典型的原生景觀,它不僅僅是一種在歷史層面具有研究價值的事物,同時在美學上還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歷史十分悠久,各地遺留下來的古跡遺址數量也十分龐大,景觀規劃中,我們不能單純的去保護這些古跡遺址,更應該通過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深層次的設計再利用。當然,在這里所指的遺址古跡并不是說那些已經開發成為旅游景點的遺址古跡,而是像一些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的物件。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或許已經被人遺忘和拋棄,或者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而退出了舞臺。設計師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可以勾起歲月感、滄桑感的事物賦予生命繼續存活。
原生景觀的運用,使當今社會在進行大規模的造林運動及漫無目的的機械式設計的同時認識到,其實原生的、自然的,也可以稱之為舊的但是并不丑的,給以規劃地域內居民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的事物,經過科學的、藝術的、恰當的設計之后,是可以成為一種很好的景觀元素而運用到景觀規劃設計當中的。也恰恰詮釋了設計結合自然,遵從節約合理的觀點。它的運用也使得各種美在環境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美]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1):7.
[2]秦皇島濱海棧道和鳥類博物館[J].中外景觀 城市公園景觀,2009.(10):120.
[3]http:///(土人設計網).
關鍵詞:城市濱河區景觀;景觀規劃設計;整體性
1 城市濱河景觀概念
城市濱河區是指現代城市范圍內,水域與陸地相接的一定范圍內的區域,由于有自然景觀的優勢,濱河區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觀空間。濱河區景觀的規劃設計可有效改善城市濱水空間的人居環境,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活動空間,是近年來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熱點。
2 城市濱河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2.1 整體性
城市河流長度較長,流經城市區域廣闊,在規劃設計中難以面面俱到。需要從河流及其周邊情況入手,劃分和定位功能和區段,從而確定重要節點進行詳細打造。
2.2 文化性
河流所經過區域的文化是河流在該段的靈魂,是因地制宜規劃設計的體現。需要在概念階段進行捕捉,納入到規劃設計的全過程。
2.3 多角度
城市河流的景觀規劃設計,涉及多學科的研究,是一個融合生態、城市規劃、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研究,要求以多角度分析解讀,得出全面的規劃設計策略。
2.4 問題導向
在具體項目實踐中,客戶通常會對場地有具體的改造方向指示,分析潛在的問題。在現狀基地元素復雜多變的形勢下,總結歸納主要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建議,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也往往是項目表達的思路。常見的問題包括:視線、成本、歷史文化、意境等。
3 南京高淳石固河景觀規劃設計
石固河位于南京市高淳區,規劃設計河道長度約為9km,總面積640hm2,包括石固河及其兩側控制寬度約200m區域。研究內容包括:濱河景觀定位,重要景觀節點的確定以及節點設計。
3.1 項目背景介紹
石固河所在的高淳位于南京市最南端,有南京后花園之稱,是“世界慢城聯盟”授予的中國首個“國際慢城”。高淳坐擁先天的山湖資源,具有典型的江南生態特征。西部被固城湖、石臼湖環繞,水網密集。石固河是連通兩湖的重要通道,也是唯一一條城市中的河流。現狀用地主要為村莊建設用地以及包括水域、農田和其它非建設用地。圍繞石固河兩岸有多類型的文化,包括農漁文化、村落文化、民俗節慶文化和水利文化。
3.2 定位研究
高淳區城鄉總體規劃(2013~2030年)將高淳定位為歷史文化名城、蘇皖浙邊界中心城市、長三角旅游目的地。石固河全長12.6km,是整個中心城區重要的生態廊道,也是高淳未來城市中心區最具活力的休閑都市帶。整個區的空間發展格局以“一河兩岸”作為實現城市東進北拓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通過對周邊區域生態功能分析以及城市功能組團布局的研究,將基地所在的3km石固河定位為“生活交流、文化展示、旅游體驗、生態保育”于一體的“黃金水道”。3km景觀水道形成“一段黃金水道、兩側景觀串聯帶、三個景觀核心、四大功能分區”的景觀結構。
3.3 碼頭節點設計
本文僅對碼頭公園節點進行景觀設計研究。碼頭節點東至蕪太公路橋、西接大豐河、北臨雙湖壹號公館居住小區、南面姜家村。從現狀及規劃要求入手發現基地存在如下問題:(1)石固河在此段寬度較窄,未達到防洪排澇規劃要求的80m寬度,需要對河道進行拓寬。(2)兩岸分布有歷史文化遺址:五昌廟、凈行寺,需要在景觀設計中予以保留和利用。(3)基地西北側現存污水處理廠1座,對景觀造成負面影響,需采取一定解決措施。(4)蕪太公路橋是由東向西遠眺3km黃金水道的視點。目前,沒有吸引人的景觀存在,另外,基地北側已建成居住區與環境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居民緊鄰石固河這一景觀資源,卻沒有機會對其加以利用。除此之外,碼頭公園作為石固河北部門戶,如何確立其形象,凸顯當地的人文特征也是節點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的方面。
3.4 設計策略
首先,改造堤壩,對河道進行拓寬?,F狀河道寬度僅為15~20m。規劃的西石固河路穿越保護村落,將村落一分為二,建議向北改線,相應河道向南側拓寬至80m,以達到上位規劃防洪排澇的要求。其次,以“傳承歷史人文,融入當代生活”為原則,進行景觀節點的打造。具體設計內容包括:(1)以現存的凈行寺與五猖廟等文化遺產為依托,打造為游客和本土居民提供豐富多元的文化游覽體驗景觀。(2)打造石固河“河流門戶形象”,在蕪太公路入口建立頗具人文特色視覺印象的景觀節點,并形成直達高淳天地(碼頭節點以西重要節點)的視覺聯系。新建一座慢行橋,建立兩岸便捷慢行聯系的同時,橋梁本身也是可觀賞的景點。(3)為周邊住宅區居民提供日常與周末休憩生活的空間。打造的空間主要以廣場為主,其中,休閑漁人碼頭和歡迎廣場為主要大型活動場地。休閑漁人碼頭很好地解決了西石固河路與石固河之間的高差過渡,使游客在豐富高差變化和花團錦簇的環境中享受濱水游憩。歡迎廣場將雙湖壹號公館居住區、商業街、石固河東段3處地塊相結合,以清晰的導向性設計將周邊人流引導至東側河岸。(4)通過濱水慢行游徑的打造串聯兩岸節點,為雙湖壹號公館及周邊居民提供日常休憩生活空間。北側河岸休閑游憩活動場地包括:兒童樂園(在建)、遛鳥園、太極廣場、t望臺。游徑以連續的健身步道為主要形式,鼓勵居民前往河岸健走。在污水處理廠布置寬度至少為20m的香樟林帶,用以遮擋消極景觀和氣味。南側打造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游徑,對附近的姜家村旅游發展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
通過以上方面的設計考慮,解決了蕪太公路視野、整體標高過渡以及對本土人文進行展示的問題。
鋪裝設計強調整體性、流動性和本土文化感,尤其在歡迎廣場和漁人碼頭體現突出,建議采用透水混凝土、磚、木材為主要材料。標識系統強調引導性、標志性和本土特色,智慧科技、互動體驗性強。街道家具兼具本土與當代風格,尺度親切舒適,提供遮蔭,材料與色彩融入自然環境。照明設計考慮宜人的夜間氛圍與參與者體驗,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控制光污染與光逸散,節約能源。植栽設計應富于季相變化,以竹、梅、蘭等為骨干樹種,烘托人文氣息,提倡選用鄉土物種。
4 總結
濱河景觀是城市珍貴的資源,集生態廊道、生物棲息地、地域文化場所等多功能于一身。從城市規劃到景觀節點詳細設計是一脈相承的關系,融合整體性、生態性、文化性的景觀規劃設計,必將是可持續規劃設計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本文在充分研究城市公園及其改造的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城市公園改造現狀,探討適合我國城市公園改造的發展之路。通過對單縣湖西公園的調查,總結出其公園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完善道路交通規劃、公園分區、景點設置、出入口設置、豎向規劃與植物景觀規劃、建筑設施規劃及安全防護等內容,力圖有效解決單縣湖西公園的景觀中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城市公園;改造設計;設計理念;景觀規劃;安全防護
引 言
城市公園是城市里的“綠肺”,城市公園不僅僅為城市居民提供環境清新的休息游玩于一體的空間,也為城市污染提供了一個清洗,城市公園承載著一個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多重功能,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園是城市文明和繁榮的象征、是城市居民接近自然的地方,也是體驗自然景觀的最好去處。
1 選題的來源、項目現狀分析與項目研究目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于是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個性化、特殊化,不喜歡重復和相似。單縣湖西公園位于單縣中心地帶,附近很多居民都在湖西公園游玩,現如今湖西公園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無法使市民在滿足個性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游憩,因此人們更加向往一個空氣清新的場所以供戶外活動,所以現在城市公園也變的越來越多。因此,把菏澤市單縣湖西公園景觀改造設計作為項目選題。
湖西公園,位于山東省單縣,北依護城堤,南臨單豐路共占地150畝,公園包含廣場鋪裝、綠化、景觀制作、燈具照明、噴泉水池等。昔日的湖西公園白天是很多老年人的休閑娛樂場所,也是年輕人享受美妙愛情的理想勝地,晚上則成了人們娛樂的地方,不管是不是節假日,每天晚上都是游人如織。
單縣湖西公園景觀設計對當地人文特色研究分析以及景觀配置設計要素研究入手,去其糟粕留住精華,將其改造成一個清新優雅自然的戶外環境,使其更具有人性化,滿足當地人們的需求。
項目改造設計理念與設計原則以及設計思路
在本次設計中,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作為設計的出發點,也為當地市民打造不一樣的綠色環??臻g。單縣湖西公園景觀改造設計以生態設計、人文設計為理念,針對每個不同的景觀片區塑造特色,同時在視覺上及建筑上,保持一定程度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在此設計方案中,生態上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功能性上著重體現安全性原則,開敞性原則,力圖解決湖西公園過于單調、呆板、色彩運用不合理等問題,為當地市民提供一個簡潔時尚又不失自然清新的游憩環境。
本方案采用以植物造景為主的自然式布局,由蔥郁的密林,開敞的草坪,曲折的小路,景觀小品組成一幅優美的景觀畫面,充分體現了自然的生態的意境。
3 菏澤市單縣湖西公園景觀改造設計整體空間規劃說明
公園入口,公園入口相當于公園的門面,是公園整體形象的體現,也是公園內在文化上的集中體現,更是劃分公園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過渡地帶。本方案次入口多個,設在了鄰近街坊和客流量較小的地方,以供附近的市民人們進入公園。該公園南入口是文化形象展示墻和噴泉廣場景觀。
有射燈,加上綠化種植不僅增加了文化墻的趣味性,還可以向人們表達了文化的韻味。地面鋪裝采用具有拼花圖案的防滑地磚,增強了市民的安全性。
中心廣場區,中心廣場區是公園的中心,其中心的景觀雕塑公園的主題,也是公園的標志。本方案中心廣場位于公園中南部,廣場上有紀念塔,是承接單縣過去的歷史文化。
安靜休息區,安靜休息區是公園的主要景區,位于公園北面和西南兩部分組成,因為這兩部分沒有靠近商業區,整體比較安靜,所以把這兩部分設為安靜休閑區。本方案也考慮到安靜休閑區過于呆板,所以又在該區域內設有景觀小品,在滿足市民休息的同時也能帶來視野上的樂趣。
兒童游樂區,兒童游樂區位于公園中南部,和中心廣場相依,因為這是綜合性公園所以游樂設施不像游樂場那么齊全,只是設有簡單的游樂設施來供兒童游玩。
老人活動區,本方案的老人活動區有動靜分區,即動態活動區和靜態活動區。動態活動區以健身活動為主依附于中心廣場,靜態活動區主要在公園北面,該分區包含于安靜休息區內,供老人們曬太陽、下棋、聊天等項目,環境幽雅、風景宜人。
濱水景觀區,以水域為中心,往往構成公園中最具有活力的開放性空間,形成豐富的城市生活肌理。本方案的濱水區位于公園的中部,與原來的相比,位置沒變只是形狀不再局限于長方型,而是更圓滑。
植物種植設計,湖西公園的植物種植設計,在滿足其性質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講究藝術構圖,使全園具有,綠色覆蓋,較穩定的植物群落。本方案設計在形式上以自然式為主,綠色為主色調的植物群落形成巨大的基底,在綠色空間種植幾顆秋色樹種,形成較好的視距和觀賞效果,增添了公園景觀的層次和節奏,常綠與落葉植物相配置提高綠化率,體現了空間的生態環保。
道路及其鋪裝設計,單縣湖西公園景觀改造設計中根據人的心理需求和游覽觀光路線,規劃道路交通系。
照明設計,單縣湖西公園的景觀照明設施具有使用和裝飾兩種功能。功能性照明主要是晚上為市民提供一個視覺清晰的功能。
在本方案中公園內部的停車場,設置了觀光游覽自行車,采用投幣式使用,觀光游覽自行車可以放至規定的不同的位置停車場,避免游人多走一些不必要的路程。
4 菏澤市單縣湖西公園景觀改造設計的創新價值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快速上升,居住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因此綠色環保、無污染的生活環境成為每個都市人的向往。設計方案利用“綠色、生態”為設計主題,通過功能性原則、生態化原則和審美性原則以及湖西公園景觀規劃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將其改造成舒適美觀,符合人們心理要求的空間環境。讓生活在繁華都市的人們更貼近自然,走進自然,獲得一份寧靜與愜意。
結 論
單縣湖西公園景觀改造設計堅持以生態設計、人文設計的設計理念,采用了很多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元素,通過植物、色彩及景觀小品的搭配,使其成為一個規劃合理,配套設施完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園。整個空間布局合理,各功能分區之間相互照應,營造出一種溫馨的鄉景氣息,為市民提供一個良好的戶外活動的港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滿足人們心理和行為的需求,最終讓市民能夠充分享受到悠閑游樂放松的生活。
[1] 鄭曙D.景觀設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2] 呂正華,馬青.城市環境景觀設計[M].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 肖篤寧,高俊.農村景觀規劃與生態建設[J]. 農村生態環境,2001,17(4):48-51.
[4] 張建,趙之楓,郭玉梅.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設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農業時代的社會特點是小農經濟下養活著一個貴族階層,他們不再靠天吃飯,從本來是充滿恐布的自然景觀中欣賞到了自然的美和農耕景觀的美,并因此激發其再現和創造這種美的欲望,這便是山水和田園藝術,其中包括山水畫和田園詩,并綜合體現在園林藝術中。景觀(Landscape)此時與風景(Scenery)同意,也即中國之"山水",是在視覺審美意義上的。因此,造園是在造美的風景,美的田園。其享用者當然是少數貴族,因此,創作地是圍墻中的園和院。當然,根據財力的厚薄,園林有大有小。
1.2大工業與人類的身心再生
工業革命源于英國而盛于美國。大工業生產使社會因此發生了一個巨變,即工人階級出現,"城里人"不再是少數貴族和侍從們,對自然與農耕景觀之美的感知已不再為少數貴族所獨有。而更重要的是,集居在城市中的人們需要一個身心再生(Recreation)的空間。園林專業的創作對象是公園和休閑綠地。為美而創造,更重要的是為城市居民的身心再生而創造。用歐姆斯特德(Olmsted)的話來說:文明人在不斷發展醫藥戰勝種種疾病,同時,他們的健康和幸福卻日益受到某種更為嚴重的病魔的損害,對此,醫藥無能為力,只有通過陽光和溫和的鍛煉來平衡血液循環和放松大腦,使人再生和獲得健康與歡樂(見Charles,1995,p43)。而最能發揮這種身心再生功能的園林空間便是舒展的牧場式風景。起伏的地形,草地,樹叢和水召喚著人類身心的參與和溶入。即所謂的公園式景觀(Park-likelandscape)。景觀感知和認知學的研究認為,公園式景觀中包含了豐富的"了望-庇護"和"可探索"的空間特征,因而喚起了人類的天性,從而使身心得以康樂(Appleton,1975;Kapplan,1982,1985)。
工業時代在園林專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是園林職業設計師的出現,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園林之父Olmsted。Olmsted于1865在美開創了職業園林設計事務,在此之前(1858-61),他與合伙人Vaux已完成了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圖1)。Olmsted堅持把自己所從事的專業與傳統的"造園"(Gardening)區別開來,把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稱為"景觀規劃設計"(LandscapeArchitecture),把自己稱為"景觀規劃設計師"(LandscapeArchitect),而不是"園丁"(Gardener)。并努力發展園林專業教育,于本世紀初在哈佛大學首創景觀規劃設計專業(LandscapeArchitecture)。從此,真正出現了為社會服務的,具有獨立人格,為生活同時是為事業而創作的職業設計師隊伍,而不是少數貴族的附庸。園林才真正作為一門學科,登上世界最高學府的大雅之堂,并成為美國城市規劃設計之母體和搖籃。自從1900年在哈佛開創景觀規劃設計課程之后,到1909年才出現城市規劃課程,并于1923年城市規劃才正式從景觀規劃設計中分離而獨立成一新的專業。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實踐和專業教育在哈佛大學的確立,使美國的園林專業一開始便定位在一個很大的活動范圍內,包括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城鄉風景道路系統(Parkway)規劃設計,居住區,校園,地產開發和農場以及國家公園等的規劃設計和管理,并進一步擴展到主題娛樂園及高速公路系統的景觀設計。美國園林在這一時期的定位,為以后世界園林專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園林師的職業不再是園丁和藝匠,而是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師和創造者。
由于對公園綠地與城市居民身心健康與再生關系的認識,城市綠化面積和人均綠地面積等指標往往被用來衡量城市環境質量。但如果片面追求這些指標而忘卻其背后的功能含義,園林專業便失去其發展方向。
1.3后工業與整體人類生態系統的持續
二戰之后,西方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達到了,城市猶如大地機體上的惡性腫瘤,擴展漫延。公園綠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的環境,特別是到了后工業時代,對城市的恐懼加之交通與通訊的發展和工業生產方式的改變促使郊區化惡性發展,使大地景觀被切割得肢離破碎,自然的生態過程受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在消失,同時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延續受到威脅。隨之而來的國際化使千百年來發展起來的文化多樣性遭受滅頂之災,也淹沒了人類對自然的適應途徑的多樣性,這同樣威脅到人類生存的可中?Gadgil.,1987),
因此,園林專業的服務對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存和延續,而這又依賴于其它物種的生存和延續以及多種文化基因的保存。維護自然過程和其它生命最終是為了維護人類自身的生存。作為園林專業研究的對象這時已擴展到大地綜合體,是多個生態系統的鑲嵌體(LandMosaic,Forman,1995)由人類文化圈與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諧調不同空間尺度上的文化圈與生物圈之間的相互關系成為園林專業所必須面對的緊迫問題。I.McHarg首先扛起了生態規劃的大旗,他的《設計遵從自然》(DesignWithNature,1959),標志了園林專業勇敢地承擔后工業時代重大的人類整體生態環境規劃設計的重任,使園林專業在Olmsted奠定的基礎上又大大擴展了活動空間。生態規劃或人類生態規劃(McHarg,1981)成為本世紀規劃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
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規劃中功能分區的做法,強調土地利用規劃應遵從自然的固有價值和自然過程,即土地的適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規劃方法論,McHarg稱之為"千層餅模式"(Layer-cakemodel,1981)(圖3)近半個世紀以來,遵從自然的設計模式在生態學和人類活動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也使園林專業在環境主義運動中成為中堅。
但很快人們就發現了千層餅規劃模式的弊端,最突出的有兩點,第一,這一模式只強調垂直自然過程,即發生在某一景觀單元內的生態關系,而忽視了水平生態過程,即發生在景觀單元之間的生態流,它基本上是在哈佛早期的園林教育家Eliot或更早的PattrikGeddes的"先調查后規劃"的模式基礎上發展而來(Faludi;1978,Steiner等1987),是生物,尤其是植物對環境適應的生態學思想的推廣,所以,McHarg極力強調某一景觀單元內地質-土壤-水文-植被-動物與人類活動及土地利用之間的垂直過程。第二,千層餅模式強調人類活動和土地利用規劃的自然決定論,規劃除了認識自然過程就是適應自然過程。而這在一般情況下都是不現實的,景觀規劃過程是個可辯護的過程,而不是自然決定論的過程(Steinitz,1985,Faludi,1987)它必須考慮決策者的行為。更何況自然已被人類切割的四分五裂了。
隨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對水平生態過程的研究逐漸加深,景觀生態學(LandscapeEcology)強調水平生態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多個生態系統之間的空間格局及相互之間的生態系統,包括物質流動,物種流,干擾的擴散等(FormanandGodron,1986;Formn,1995)。并用一個基本的模式,"斑塊-廊道-基質"來分析和改變景觀,以此為基礎,發展了景觀生態規劃模式。
以決策為中心的規劃模式和規劃的可辯護性思想則在另一層次上發展了現代景觀規劃理論,使自然決定的規劃重心回到以人為中心的規劃基點,但在更高的層次上能動地諧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以維護人及其它生命的健康與持續。
所以,這一時代,景觀規劃師的作用是諧調者和指揮家,他所服務的對象是人類和其它物種,他所研究和創作的對象是景觀綜合體,其指導理論是人類發展與環境的可持續論和整體人類生態系統科學,包括人類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其評價標準包括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及含意。所要創造的人居環境是一種可持續景觀(Sustainablelandscape,Thayer,,1993)。
因此,不同時代,由于不同的社會需求和自然與社會問題,園林專業及園林專業人員所面臨任務、對象和指導理論是不同的,中國社會對園林的研究迫切需求是什么?是"五一"廣場上的模紋花壇?是"十一"街道上的鮮花?還是公園圍著鐵絲網的草地?充滿詩情畫意的亭臺樓閣或是疊水假山?
2.中國園林專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第2頁)
2.1中國現實社會對園林專業的需求
中國目前處在一個工業化與后工業化過程并存的社會時段。不必諱言,五六十年生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城市與環境問題不幸地在中國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為嚴重。中國園林專業所面臨的城市與環境問題歸結起來包括:
(1)城市人口急速膨脹,居民的基本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1城市濱江道路景觀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城市濱江道路景觀取得了一些效果,生活在濱江區域的人們享受到了很多其他場地沒有的特色景觀.為了完善濱江道路的設計理念,更好地對山地城市濱江道路進行設計,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個濱江道路設計中存在的問題:(1)濱江道路路面高程設定偏高.這是由于防洪標準定位過高造成的,拉遠了人與水面的距離,同時也加大了工程成本.應該在滿通、防洪、景觀功能的同時,在空間上進行滲透,提高親水性.即使在枯水季節也仍然能有良好的景觀效果.橫斷面上以自然放坡為主,盡量避免生硬的結構物,將景觀意識融入護岸設計.(2)道路設計手法過于生硬.過直或過寬的道路,硬質鋪裝太多,缺乏與山水自然環境的結合.包括與市政道路的銜接,道路縱斷面設計應符合城市豎向規劃,與相交道路路口的豎向相協調.道路豎向設計與周邊開發用地場坪的標高盡量一致,避免開發用地場坪填方過大而造成投資增加.(3)對濱水道路環境應提供的城市休閑活動空間考慮不夠充分,空間和道路的設計應更好地服務于城市生活綜合功能.
2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中的生態設計
2.1自然生態設計所謂自然生態,指的是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在自然界,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而生態設計視野中的自然生態設計即是通過對大自然原始風貌盡可能地保護和改造,使其更好地適應人類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在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中,自然生態設計需要將環境因素納入規劃設計之中,進而為景觀規劃的制定提供決策,因此也屬于綠色設計或生命周期設計的一種.從理論上講,由于自然生態設計觀念的介入,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從一開始便要求在其全部過程中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因素,使各種保留自然生態的原始景觀得到維系和保護,并最終設計出一套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景觀規劃系統.也就是說,在進行濱江道路的景觀規劃之前,便需要“逐漸融入生態學的觀點,冀圖從大尺度、高層次上探尋‘健康的城市’,創造宜人的建筑環境……認識到遠離城市的‘大地景觀’(包括荒野地、濕地、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的重要性,并努力作出保護,尋求城市與自然的融合.”作為濱江城市,在自然生態設計上由于擁有天然的水系,一般都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城市水系本身就是城市自然生態的重要體現之一,圍繞城市水系而進行的濱江道路景觀規劃是否得當,不僅對城市本身的自然生態帶來重要影響,而且對天然水系也會造成相應的生態效應.我國南方地區水資源豐富,各種大小江河川流不息,兩岸的城市建設更是星羅棋布,其中一些城市在濱江道路的景觀規劃中便注意到了對其間自然生態的維系和保護,如武漢的沿江大道及江灘公園、長沙的湘江風光帶等.位于漢口的武漢沿江大道是一條濱臨長江、全長10.46km的交通干道,有20條主要街道與之垂直相交,也是武漢水運最為集中之地,素有全國四大港口之一美譽的武漢港就在道旁,貨物吞吐量大,水陸運輸繁忙.全長7km的江灘公園建設了市政廣場區、綠化健身區、園藝景觀區.在綠化方面,江灘公園也是名木挺立,芳草茵茵,栽種的綠化喬灌木包括白玉蘭、墨西哥落羽杉、棕櫚、大桂花、樟樹、紫薇、銀杏、雪松、桂花、樟樹、廣玉蘭、烏柏等100余種,[3]綠化率達70%.江灘上一片遼闊狹長的蘆葦,使長江沿岸的原始風貌得以保存,其間野鳥婉啼、葦香撲鼻所營造的野趣橫生的自然意境,也使市民身在城市即有置身鄉野的感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充分享受難得的片刻閑適.此外,親水設施的設計也是江灘公園景觀規劃中的亮點之一,第三層觀水平臺中的高層觀景臺比馬路高出1m多,第二層觀水平臺在一年之中有兩個月會被水全部淹沒,汛期遼闊的長江給人一種身在大海之濱的感覺,最低一層的平臺在枯水季節則會露出沙灘,市民拾級而下,就能享受到江水所帶來的身心愉悅.最早于1995年開始規劃的長沙湘江風光帶也是濱江道路景觀中注重自然生態設計的一處代表.湘江風光帶沿湘江南起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長約26km,主要以休閑長廊為主景,其間穿插各種形式的小廣場、景觀小品等配套設施,以及多品種的喬木和灌木,體現的就是湘江兩岸相互映襯的獨特自然景觀.作為長沙的母親河,湘江滔滔南來,過昭山而入長沙城,經三漢礬又轉向西北而出,流經長沙市境約28km.長沙段湘江的自然景觀歷來為人所稱頌,著名的“瀟湘八景”中,便有“山市晴嵐”“江天暮雪”兩處位于長沙境內.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絲的美景,正是長沙湘江風光帶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所力求恢復和營造的自然生態景觀,也使得長沙市“青山、綠水、碧洲、古城”的自然風光更為突顯.在城市濱江道路的建設中,不可避免地會對原有地形地貌進行部分破壞,在生態學的意義上有著負面的影響,植被綠化正是在某種程度上對這種負面破壞的有效減緩.因此,注重植被綠化與注重原有自然景觀的保留成為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中自然生態設計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
2.2人文生態設計在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的生態設計中,盡管有自然生態設計與人文生態設計之別,但二者并不矛盾.一方面,二者緊密相連,互為補充.自然生態設計作為鋪墊,為人文生態設計的發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在自然生態設計基礎之上的人文生態設計又將自然生態設計進一步向前推進.另一方面,二者不可缺一,亦不可偏頗.忽視自然生態設計將導致景觀失去“人味”,忽視人文生態設計又會使景觀失去神韻.因此,只有自然生態設計與人文生態設計齊頭并進,才能創造出更加宜人的日常休閑與精神文化需求的濱江道路景觀,更好地促進城市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進而成為增強城市文化內涵和個性魅力,乃至城市親和力、吸引力的根本途徑和手段.按照現代生態學發展的一般規律,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生態學更多地關注生物及生物圈的關系,即自然生態系統,其后逐漸轉向人類和人類社會,并且向前追溯和挖掘人類文明的輝煌歷史,人文生態的觀念開始形成并確立.從概念的生成和發展來看,人文生態指的是以人本身為最根本的研究對象,并以人文精神為主導的人文文化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構造的一種生態系統.較之自然生態系統,人文生態系統更為復雜,也更加多元和系統化,“既包括人類所居的社會環境、公共生活領域,又包括文化因素,涵蓋生活方式、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民間工藝等方面”.我國歷來就有重視人文生態建設的傳統,《禮記•王制》載:“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參相得也.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后興學”.指出了但凡安居、樂業、興學、倫理及行政管理問題,均屬于人文思考之列.生態設計和生態城市的概念興起之后,引入人文生態設計的呼聲進一步加強,成為城市生態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從理論上來講,生態城市的營造“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性和生產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質和生活方式.”因此,人文生態設計也是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中必須引起重視的一個方面.一般來說,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規劃的人文生態設計的實現包括設立標志性的文化廣場、修復或重建重要的人文景觀、樹立紀念性文化雕塑等多種途徑.在武漢江灘公園的規劃設計中,同樣賦予了濃厚的人文生態關懷.設計者從武漢的歷史人文出發,以“長江之歌”為主題,通過沿線布置的“江河水”“大江東去”等大型組合雕塑展示武漢特有的長江文化特色,并以長江詩詞文化雕刻為主題,展示了歷代著名文人墨客對長江的頌詠,使市民在一覽長江風光的同時,對長江文化也有相應的認識.除此之外,江灘公園內隨處可見的青銅小品雕塑組像,分別反映了武漢歷史上的神話、傳說、故事,以及各種或者已經離去、或者正在消失的傳統手工藝,在現代都市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尋到了一處處緬懷消逝歲月的依憑之所,更襯托出濃厚的人文關懷.長沙市是一個擁有2000多年建城歷史的國家級文化名城,積淀其間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沿著湘江發展而來的,因此,在湘江風光帶的規劃設計中,如何更好地體現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擺在規劃設計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從目前建設的現狀來看,無疑也是上述幾種形式的綜合運用,如沿江設立的四羊方尊廣場、杜甫江閣、朱張渡紀念雕塑等.位于湘江風光帶第七標段的四羊方尊廣場是以長沙寧鄉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四羊方尊為主要造型元素的文化廣場.廣場向西伸出湘江江面15m,在觀景平臺上即可觀賞到長沙獨有的山、水、洲、城的盛狀.同時,四羊方尊廣場還在北向布置了雙亭景區和水池假山景區,南向則布置了疊式廣場、白沙坑及生態景區,整體上顯示出規劃者獨到的構思,使得該廣場在包含濃厚的湖湘文化氣息的同時,還兼具了自然生態的清新.長沙是唐代詩圣杜甫晚年最后的居住之地,其時,杜甫租佃了湘江邊一間簡陋的樓房,并名之“江閣”.湘江風光帶規劃之初,為紀念和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在“江閣”原址興建了唐代建筑風格的杜甫江閣,恰好與天心閣、麓山寺、道林寺和岳麓書院共同構成一條文脈帶,不僅表達了長沙與杜甫的不解之緣,更為湖湘文化和杜甫的全方位接觸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契合點.朱張渡是湘江邊舊有的古渡口之一,因紀念宋代兩位理學大師朱熹、張栻往來湘江兩岸而得名,古代便在東西岸分別設有“文津”“道岸”兩座牌坊.經過合理規劃設計的湘江風光帶不僅復建了這兩座牌坊,還增設了朱張會講的相關雕塑,使之成為湘江邊又一道人文風景.目前,生態設計在全球范圍內正在形成日趨盛行的潮流,其所遵從的本地化、節約化、自然化、人人參與和天人合一的原則,以及強調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的觀念,使得包括城市濱江道路規劃在內的各個設計領域均得以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3對城市濱江道路景觀設計的建議
城市濱江道路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一部分,其規劃設計理念應建立在整個濱水地帶的基礎之上.因為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密集,人們對自然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對城市濱水區的生活、游憩、景觀、親水的需求越來越高.而濱江道路則成為滿足人們親水、生活休閑、旅游觀光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承擔城市交通,也是路燈、給排水管道、電力、通訊等市政設施的基本載體.規劃應突出濱水區的設計要求和特征,綜合規劃、設計、防洪、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等方面的理念,選擇適宜的路線、路幅、道路標高、橫斷面形式、路面結構等,滿足城市濱水道路景觀設計,體現城市居民與游客的感觀享受.具體建議如下:(1)步行路線與速度設計使其具備休閑、觀光、鍛煉、旅游等功能的濱水景觀道路,尤其要滿足人的親水性要求,可以使道路盡可能地依山就勢,路線設計宜彎不宜過直,盡量與濱江水岸線貼合,沿等高線高低起伏,讓濱江道路融入沿線的自然環境中,實現自然的曲線美.減緩步行速度,可以讓游客有更多的時間來欣賞沿途濱江風景.(2)親水性駁岸設計駁岸主要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如地形、土壤地質、水文、氣候等.應作綜合考慮,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加以處理,在保證道路的暢通和穩定的情況下,駁岸還應是水陸交界處的過渡空間,不僅涉及到自然生態,還要考慮到人文景觀要素,是濱水道路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3)路面及人行道材質選擇路面材質的顏色也是道路景觀的一個要素.濱水的景觀道路要求雨水能夠迅速滲入地表,防止路面積水,補充地下水資源,同時提高地表的透水性,保持岸邊土壤濕度,起到蓄水節能的作用.適宜步行、防滑、減塵降噪,改善行人的舒適性與安全性,可以根據環境及功能需要設計圖案、顏色,與周圍環境相協調.5結語好的濱江道路環境是多方面、多層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濱水道路的景觀設計應當遵從濱水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一般規律,運用城市規劃設計的理念和方法,創造濱水城市景觀道路特有環境和景觀品質.單一的“修路模式”已不能適應城市發展水平的需要,為了取得可持續的景觀設計,必須在建設之前進行完善、綜合的策劃和規劃設計,提升生態人文的科學規劃水平,提高綜合決策水平和綜合管理水平.
作者:常姍單位: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