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25: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山體景觀;綠化設計;設計現狀;設計方向
隨著塔爾寺旅游景區山體綠化工作的不斷深入,積極實踐“推進景區山體綠化工作,增加景區山體綠化效果,提升景區山體綠化品味"32作要求,如何搞好山體景觀綠化設計工作,已經成為塔爾寺景區廣大園林景觀設計工作者所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山體園林景觀設計今后發展的走向趨勢。
1 塔爾寺景區概況
塔爾寺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海拔2592~2837m,范圍分布在魯沙爾地區,地勢呈現出西南高,東北低,最低點在水灘村,最高點在西山。塔爾寺景區內山體由數條溝壑分割,每一山包形似蓮花花瓣。東拉山居其中心,喻為蓮花花蕊,山頂海拔2722.8m,環顧四周,塔爾寺宏偉的建筑群盡收眼底。塔爾寺景區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春夏秋冬不甚明顯,晝夜溫差大。氣候特征是:海拔高,氣壓低,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冰凍期長,無霜期短,日溫差大,紫外線強。年平均降水量517.2mm,年平均氣溫0~5℃。
塔爾寺景區面積1000hm2,綠化樹種以云杉、山杏、楊樹為主。呈現出樹種單一,林相不整齊,景觀效果不佳的現象。景區現有綠地主要以造林綠化模式呈現,基本以橫豎成行布局。
2 山體景觀綠化的設計現狀
2.1 未能正確認識山體景觀,缺乏新理念
旅游景區進程中的景觀建設,是景區綠化的主要目標和理想主義者們的夢想。人們希望景區景觀可以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并且可以隨時享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愉悅。但是,至今沒有真正地貫穿于整個旅游景區山體景觀建設的主體理念及設計思路和規劃設計,其主要原因是景觀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并無真正的話語權,而擁有話語權的領導者往往沒有對規劃現場進行詳細的研究與調查,使旅游景觀建設規劃沒有充分發揮景觀規劃的內涵以及目標,沒有遵循一定的山體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2.2 未能突現地方特色,缺乏新風格
在規劃設計時,沒有對景觀規劃設計進行正確的定位,設計不豐滿;沒有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行為感受與需求;沒有依據場地的自然環境和地形走勢情況合理布局景觀;沒有考慮所在地的生態環境差異;沒有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沒有保證植物習性、特點與栽植地點環境相適宜的要求。
良好的山體景觀設計能夠反映各地區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內涵,然而周邊部分市縣在景觀設計時只照搬其它地區或發達地區,致使出現不切實際,缺乏風格的問題。
2.3 未能深入調查研究,缺乏新舉措
在旅游景區,山體綠化景觀設計主要是為其內部的綠化工作服務。然而,目前部分地區山體綠化景觀設計過分追求檔次,忽視了對現實情況的考慮,導致投入大量的資金卻不能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在山體景觀設計時,抱著不負責的態度,不認真對待設計項目,敷衍了事,沒有從科學的角度對設計方案進行驗證,致使設計出來的景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 山體景觀綠化的設計方向
3.1 聯系實際,注重生態環境建設
在旅游景區山體景觀設計時,從調查到構思的各個環節都要從實際出發,認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紤]到山體景觀設計對生態環境的關系,設計出不僅尊重自然而且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景觀園林建設,
3.2 實事求是,注重生態景觀設計的創意性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外出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山體景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能原地踏步保持一成不變,應緊隨時代與科技的腳步不斷進步,掙脫傳統觀念的束縛,突破陳舊的思想模式,解放思想,在創新中加入時代特征,采用既現代化又超脫的藝術手段營造富有藝術性和創造性的山體景觀。
3.2.1 山體景觀設計符合遠近期相結合的要求。山體景觀綠化很難在栽植時就充分體現其設計意圖,達到完美的境界,往往需要幾年、十幾年的時間。設計要具備發展觀點和長遠的眼光,充分了解各種植物樹種的形態、大小、色彩等現狀和可能發生的變化,使其在鼎盛時期達到最佳效果。
3.2.2 山體景觀設計符合美學的要求。山體景觀綠化的布局、配置、節奏、色彩變化等都要與山體空間尺度相協調。不同地形,不同立地條件的山體綠化形式應有所變化,樹種搭配上可采用觀賞價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
3.3 因地制宜,注重生態景觀建設
旅游景區景觀除了起到美化山體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山體景觀效果,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洗滌人們的心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山體景觀設計場所的植被、地質、水利、民族風格等情況有充分的認識,而后實現因地制宜,以統籌和規劃的視角,全面掌控設計理念,強調創意與細節方面的設計,增加正山體景觀,即綠化覆蓋面積大,空氣質量指標優,水質清澈干凈等;減少負山體景觀,即綠化面積減少,空氣污染情況重,水質差等。為此,山體景觀設計師應在設計中加強正生態景觀的建設,將旅游景區環境向更健康、美好的方向發展,在自然地形以及綠色區域上,結合各個植物物種的生態特征,采用生態法對景觀植物進行科學化、合理化的配置。
3.4 設計與綠化施工緊密結合
施工是設計的具體再現過程,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設計師要加強與施工人員的交流與溝通,對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變設計方案,使建成的山體景觀達到預期的效果。
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
1.①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和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②地方性原則:順應基地的自然條件。③保留原生態性原則:充分應用自然原生狀態,避免過分人工雕刻的痕跡。④整體性原則:旅游景觀的生態設計反映自然與文化、設計的環境與生命的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的真正做到全面融合。⑤環境舒適的原則:舒適性的基本要求是:安靜、空氣、和綠化。
2.技術方案:
對仙緣村景觀生態類型所適宜的最佳人為活動、最適宜的人為活動類型做出判斷,采取引新替舊的方法,用新的更適宜的功能類型在空間上替代原有的景觀生態類型。
3.居住區各景觀要素的生態設計
水體;道路、臺階;小品;座椅;鋪裝;植被是生態綠色景觀組成元素,這些元素的設計是否得當是表達設計思想,方便游客觀賞,享受的關鍵所在。
桂林市漓江天目湖仙緣村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實例分析
1.區位分析
①桂林市漓江天目湖景區位于靈川縣大圩古鎮,鎮屬底丘陵地帶。②景區交通便利。③景區周邊旅游資源極為豐富。
2.基地現狀
①景區位于大圩鎮南部,現狀主要以山林地為主,入口處分布有少量農田、果園和牧草地。景區中分布有湖泊、溪谷等自然景觀。地形基本特征為兩側高山相連,中間為山谷小平原。地勢南高北低。
②天目湖景區的現狀還是沒有被開發的一個山谷,總規劃用地為64.3公頃,景區還保持著原生態的一個生物系統,可開發性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仙緣村用地面積1.0公頃,建筑面積1180,地鄰湖泊山林。
3.景區現狀特點
①地理條件良好,水資源豐富,土壤質量肥沃。②交通便利,景區臨近高速公路、國道。③景區周邊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環境優美。
4.設計理念
仙緣村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我提供了良好的創造思路,也力圖把仙緣村景點打造成為景區特有的活動以及人文景觀,讓整個水系、自然和人和諧共處,讓人們得到返璞歸真之感。在規劃設計中遵循“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生態環境為優先原則,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整體設計。盡可能完善了人們居住、健康、工作、觀賞、娛樂、休閑、集會、交流等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這一主題。
5.總平面布置
總體布局在規劃紅線以內,整個景區的游覽類型定位養生休閑的旅游。經過人工修飾使其更有文化內涵,可以使游客達到緩解壓力,修心養性有可以鍛煉身體的效果。仙緣村的入口廣場中設置了篝火廣場,入口景觀更注重社區性和參與性,采用材質和色彩富于變化的硬質鋪裝地面,主入口搭配代表鄉土形象的雕塑來增添入口景觀的活力。以水景與廣場為主要游覽娛樂區,可以更加親近大自然,按照空間的開放―私密性以及瀏覽路線的合理安排,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個人或團體的休閑之地。
6.功能分析
仙緣村四大景區(篝火廣場、休閑廣場、農家樂休閑區、交流休憩小廣場)主要適應養生度假主題為目的,各主體區分別提供了不同的景觀特色,豐富養生、健身的擰一個層次,各住宅組團分散布置在周邊因地制宜,與地形、自然環境相結合,豐富了景區內的綠地系統。綠地以"點、線、面"相組合的原則,使綠化空間更有層次感。篝火廣場和水景區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聚會、活動、健身等場所,也是人們的交流區、生態區,"人-居住-休閑-健康"的體系更充分的體現了規劃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
亭廊是游客們休息、觀光、納涼、避雨的公共設施。觀光亭的柱子上雕刻有關歷史文化,使觀光亭多點趣味性和文化內涵。篝火廣場景觀以水的動態和植物的靜態豐富人們交往、集會、休閑、娛樂的趣味性。
7.道路交通系統設計
主干道路寬度3m;次干道路寬度1.5m;景區的主要道路系統貫穿全區,景區的步行道設計自成系統,相連一體,并通過步行系統將小區內的若干景觀節點和中心綠地串聯起來,形成中心景觀區及景觀帶。
8.綠化景觀規劃
以生態為主,充分應用現有自然景觀,并結合周邊景觀特征,實現人越自然的和諧統一。做到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多維視覺感觀,營造舒適親人的景觀環境。住宅組團區域:親子樂園、文化長廊、中心廣場,休閑區域、運動區域、樹陣休閑區,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充分考慮每個區域的合理劃分及有機聯系,功能區景觀特性鮮明。
總結
人居環境的優劣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而且是體現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出現了以景觀、環保、文化、休閑、智能、綠色等為主題的人居、旅游景觀設計理念。以更多的滿足居民生活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突出 “以人為核心”,創造出和諧融洽的人居環境。
關鍵詞:生態景觀;保護與開發;綜合優化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中國園林景觀設計起源于中國園林的造園藝術,從最初的皇家園林漸漸到私家園林的出現,這些園林都充分表現了中國古代園林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的擴大,對空間審美觀念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于是,形式多樣的現代景觀漸漸的進入我們不同的活動空間。現代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環境污染,水體、空氣、土壤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些環境的污染都是由于有害物質進入自然生態系統后對原有的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為了緩解工作與學習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人們開始注重精神需求,崇尚自然和回歸自然,尋找沒有機器轟鳴的凈土。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現代景觀設計開始注重實用性、大眾參與性、人性化等,提倡綠色、環保和低碳等方面。而生態景觀設計更是我們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實現科學和理想設計的一個有效方法。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讓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越來越美好。
1 生態景觀設計的發展
景觀設計學這一門學科建立的基礎是人文與藝術學科、自然科學,它是一門應用學科。景觀設計師對人類生存環境和土地的規劃者,在進行景觀設計中如何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應該需要重點考慮,要盡量運用生態的設計手法打造出舒適的環境。只有融入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景觀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生態景觀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1景觀設計的發展概況
景觀從最初泛指自然景色,到后來被描述為自然、人文以及整體景象的總稱,再經歷了引入地理學,引入生態學等一系列的演變,后來有了景觀生態的學科。隨著科技的進步景觀生態學的迅速發展,景觀生態規劃也隨之發展起來,景觀設計開始向生態化、空間化和整體化方向發展。為此,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有了清晰的概述:即在允許各種相互沖突的十地利用開發的前提條件下,創造一個健康穩定的生態環境。景觀生態規劃會充分考慮到生態和社會的關系,利用景觀生態學知識與原理經營管理景觀資源以達到既為此景觀生態功能,是持續利用土地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景觀是從最初主要關注景觀的視覺特性和文化價值,拓展到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隨著社會的發展,景觀又將被賦予新的概念。
1.2生態學的發展概況
“生態學”這一術語是1886年由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藸柺状翁岢龅模鷳B學從此做為一門學科正式形成。生態學這個概念被提及以后,越來越多的人不斷的對生態學進行研究。尤其是在西方工業革命后世界各地開始加重生態危機,我們人類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出現了土地資源危機、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生物資源危機、大氣臭氧層變薄、森林面積減小、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生態學在景觀設計中迅速的發展起來。如今,生態學已經伸展到了各個領域,且越發得到人們的重視,生態學也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對我們人類來說保護環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應該引起我們所有人的高度重視。
1.3生態景觀設計的必然性
人類生活的環境是由一個一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我們人類自己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人類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最有想象力,最具創造性。只有我們人類自己才有能力改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調節和改變我們的生態系統。景觀設計是改變人類環境的主要方式。景觀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集合,從藝術的角度來評判生態景觀美的感受,生態景觀設計是符合人們對美的定義的。如果一個事物對我們人類的發展有推動作用,帶來益處的同時達到可持續的發展,那么這個事物肯定是正價值的體現。持續發展的設計,科學的生態的設計,是可以讓人類生活得更加健康的設計。它體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正價值,是適合人類向前不斷發展的的設計,因此生態的設計是美的。
2 國內外生態景觀設計的現狀
2.1國外生態景觀設計現狀
目前,國外最新的生態規劃理論研究是生態城市規劃。經過無數規劃設計人員的不斷探索和努力,發展至今,生態規劃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景觀規劃的倫理基礎、工作理論、理念、技術等構成的框架也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從景觀規劃設計師如何對景觀進行生態規劃、從什么方面入手等,總結規劃技術與規劃應用的經驗,更將當前的規劃實踐與景觀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的新理論較好的結合。
近年來,國外的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很快,對于生態景觀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F在國外生態景觀規劃十分注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注重具體的技術和設計特征,用具體的可操作性辦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理論與實踐高度的緊密聯系起來。澳大利亞皇家濕地公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將工程設計、生態和社區環境以完美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個集獨特景觀和水務管理與一體的高質量城市公園。
2.2國內生態景觀設計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化,生產的發展,我國經歷了空氣、水體、自然環境被污染的過程。經過一系列的治理,我國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也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當前我國生態規劃研究方式是生態基本理論研究、生態規劃、生態保護與建設同時進行,相互促進。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影響,我國生態環境的設計并不是照搬國外的理論研究和案例,而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更加注重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浙江黃巖永寧公園是一個典型的生態恢復的案例,在環境的規劃中,重點突出自然中的水,在保護自然的基礎之上,加入了和這個環境想適應協調的植物、建筑、雕塑、橋廊等。在沒有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給人們以各種美的享受,也給食物鏈有一個非常自然和諧的環境。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國生態規劃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現代科技發達的階段,生態景觀處于發展的大好時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我國生態景觀發展比國外晚,發展不夠成熟,還沒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還處于探索萌芽的階段,所以一些試探性的嘗試無法估量其結果。其次,生態景觀規劃缺乏具體生態工程的支撐,工程技術不完善,整個體系不能支撐起來。再次,缺乏權威的研究,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為生態景觀規劃做一個綜合的評估,導致生態景觀的規劃得不到完整的促進和發展。
3景區生態景觀設計的發展
可持續性和生態將會成為中國景觀設計者的優先考慮因素?!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古代先哲老子精辟地道出可持續生態設計的核心思想。而現代美國生態景觀的先行者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更是以科學的分析和實際的檢驗引領了生態景觀運動在全世界的高漲。
關鍵字:旅游規劃景觀規劃設計時空形態格局
Withfocusonthecreation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discipline,thetrilismoftourismplanningisestablished.
Basedonthepracticeorientation,conceptformation,disciplinecon2structionandprofessionaleducation,etc.,thecharacterizing,posi2tioning,formingandorienting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aredemonstrated.
Keywords:tourismplanning;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at2ternsoftimeandspaces
“旅游規劃”近年正在中國驟然興起,作為這一學科領域的核心,中國旅游管科和風景園林學科因此而發生著轉變。其動因來自4個方面:國際旅游與景觀規劃學術,工程實踐的示范,中國國務院學位辦對于原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目錄的取消,以及環境等新興學科專業與實踐領域的興起。這些變化一方面促使中國旅游規劃領域正在經歷著初期成長的煩惱,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國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形成。為此,確有必要認清形勢,理順思路,把握“現代旅游規劃”在中國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出現的前兆,明確該學科領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應的實施對策。
基于20年來風景景觀規劃設計和近年旅游規劃的研究實踐,筆者以為,旅游規劃其狹義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規劃、旅游項目設置、客源市場在內的旅游策劃,這是旅游界的強項、核心。其規劃的形式特點是以文字、數字、圖表為主的描述、、論證、設想;然而,過去的實踐結果和未來的需求告訴我們,僅有這種旅游策劃是不夠的,尤其要把設想計劃落實在有形的空間形體和有階段的時間范圍上,這就需要有更為具體的時空規劃以及對應于單體項目的設計,需要以景觀規劃設計界的規劃設計圖紙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規劃中,大家都無法回避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優美旅游景觀環境創造這兩大;同時,除了產業的問題,游憩心理行為和旅游地時空形態格局正在成為旅游規劃研究的重點。
因而,新一代的中國旅游規劃,實踐深度:要從宏觀的策劃這一元走向宏觀策劃、時空規劃、單體設計的三元;實踐:要從以客源市場為主的一元擴展為客源市場、生態環保、美景創造的三元;理論研究:要從產業經濟為主的一元擴展為產業經濟、游客心理行為、時空形態格局的三元。這三個層面的三元及其分別從一元向三元的擴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規劃三元論的核心實質。
1、現代旅游規劃的三元
如同傳統的旅游規劃,現代旅游規劃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為旅游者創造時間與空間的差異、文化與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滿足。筆者認為,現代旅游規劃自始至終都應以此為核心和最終目標。
以此為出發點,從中國旅游規劃的實踐需求看,筆者認為,其中均蘊含著三個層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于旅游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即關于人們行為活動以及與之相應的經營運作的規劃需求;(2)景觀時空層面,基于景觀空間布局的規劃,包括區域、總體、景區、景點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布局、設計,即關于景觀時空布局的規劃需求;(3)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人文與資源在內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保護,即生態環境大地景觀的規劃需求。這些構成了旅游規劃需求的三元。與需求對應,現代旅游規劃的內容同樣包含三元:(1)以“旅游”為核心的群體行為心理規劃和項目經營;(2)以“景觀”規劃為核心的優美的旅游景觀環境形象創造;(3)以“生態”為核心的旅游環境生態保護。簡而言之,旅游、景觀、生態,這就是筆者所提出的現代旅游規劃的三元素(劉濱誼,2001)。
筆者認為:對于中國,全面的旅游規劃應包括“旅游”、“景觀”、“生態”這三元的規劃,并以這三元作為基本側重。“旅游”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資源(分為自然天成的和人為創造的兩類)、游客行為心理與項目經營運作,這相互交織的三者進行揣摩、分析、設定、預測,統稱策劃;“景觀”的規劃,又稱風景園林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這三者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設施設計,統稱規劃;“生態”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旅游區、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環境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進行識別、分析、保護規劃。一個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也好、一個旅游地的項目策劃也好、一個旅游地修建性詳細規劃也好,雖然規模、層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規劃中都必須將這三方面作為基本內容予以考慮,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v覽全球旅游規劃的實例,任何一個具有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無不飽含著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所不同的也只是視具體規劃設計情況,三元素所占的比例側重不同而已。
筆者提出現代旅游規劃三元論,首先,源于旅游與景觀規劃實踐的切身體會和理論思考(劉濱誼,1999a),其次,源于人類聚居環境學的系列理論研究(劉濱誼,1999b),再次,分析旅游規劃本身,筆者發現旅游規劃在層面、重點、階段、支撐專業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①旅游規劃的三個層面:區域—景區—景點;
②旅游規劃的三個重點:資源(區域上)—布局(總體上)—選擇(景點與項目策劃);
③旅游規劃的三個階段:發展規劃(階段1)—總體規劃(階段2)—詳細規劃(階段3);
④旅游規劃的全過程:“策劃”—“規劃設計”—“管理”;
⑤支撐學科領域:旅游游憩學、景觀園林(包括建筑、規劃、園林)、環境藝術。
根據旅游規劃三元論,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旅游規劃傾向和流派中,我們可以辨別出三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流派:(1)以旅游策劃為核心,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游憩流派;(2)以景觀規劃和環境藝術設計為核心,重在空間規劃布局與景點設計的景觀流派;(3)以旅游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利用為核心,重在自然生態的生態流派。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發展方向。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旅游規劃,提出旅游三元論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決旅游規劃的定向問題,尋求符合中國國情的旅游規劃發展方向。
2、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新觀念
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新觀念,其形成與現代旅游管理和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觀念的轉變有關。與全世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同步,向國際同類先進學科專業看齊,在今后5~10年期間,中國旅游規劃設計作為一門學科專業,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知識體系、實踐取向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結構性的體系,,作為這種體系的雛形———現代旅游規劃的觀念正在形成。
中國的旅游規劃,盡管在過去20年中,依附于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風景園林規劃等相鄰學科專業的研究與實踐,已得到一定的發展,然而,就現代與國際接軌的旅游規劃意義而言,這一學科領域目前尚處于形成初期,姑且稱之為“生成期”,正在經歷著最為關鍵的結構確立、反饋調整、轉變重組。學術方面,一是受到中國旅游界、風景園林界、建筑規劃界的影響,二是受到國際旅游學科專業的推動;社會實踐方面,一方面,迅速發展的旅游市場需求為該學科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魚目混珠、外行多于內行的狀況,導致該專業實踐成果缺乏原創、“克隆”國內外旅游景觀實例成風,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首先需要在學科專業上形成正確的觀念,這是解決生成期該學科專業“定性”問題的基本出發點。這種觀念的形成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原管科關注重點的轉移和范圍的擴展:從后期管理運營轉移到先期開發建設,從單一傳統專業擴展為綜合交叉的專業;二是指隨之而來的學科核心的轉變:從以項目策劃為核心的旅游規劃轉移到以包括項目策劃等多種元素構成的以旅游規劃三元素為核心的綜合旅游規劃。對于旅游界,這種新觀念已經具備客觀條件基礎,這就是近年迅速擴展的旅游規劃市場需求及其工程實踐。與過去20年的實踐相比,旅游規劃項目種類、規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擴展。例如,在許多城市規劃中,旅游發展規劃已從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中分離出來而作為一項相對獨立的規劃;又如:近年興起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濱水區規劃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規劃設計、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等,這些項目都在不同規模層面上與旅游規劃相互交織。此外,隨著國外高水平旅游規劃實踐的介入和國內旅游規劃院所日趨國際化的旅游規劃的操作方式,學科領域新觀念的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實踐操作已開始深入人心而勢在必行。
這一新觀念形成的主觀條件是國內一批專家學者數十年堅持不懈的追求、倡導、宣傳、開拓。誠然,時至今日,在專業內容側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張各異,稱呼有別。對此,筆者呼吁,關鍵需要就以下3方面學科領域基本原則達成共識:①學科領域核心:廣義的旅游—景觀—生態;②學科領域根基:旅游學、景觀規劃、景觀生態學;③與近鄰專業的關系:該專業是與景觀規劃設計、環境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無法替代。學科領域新觀念的確立,這是解決中國旅游規劃定性的關鍵。
3、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支撐專業
當今中國旅游規劃學科正在迅速擴展。傳統旅游規劃界由旅游經營為導向的規劃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學、景觀園林(包括建筑、規劃、園林)、環境藝術三大類專業共創旅游規劃設計天下的“三國格局”。就發展趨勢而論,這三大專業正在構成現代旅游規劃設計交叉學科的支撐專業。對于旅游規劃設計學科,其核心就是這三元的綜合。一元是藝術,即以景觀環境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在這方面,環境藝術專業最為擅長;一元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植物的綜合運用、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建筑、規劃、園林專業的強項;此外,園林綠化也好,環境藝術也好,所營造的景觀園林環境終究是為人類所使用的。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行為,什么樣的環境為人們所喜愛,什么環境下會引發什么樣的行為活動,進一步通過組織人的活動、安排娛樂休閑時間,以及由此引發的經營投資回報效益等問題,這樣又引出一個大的分支,國際上叫游憩娛樂學。在中國名義上沒有這個專業,但在實際上正在從旅游管理、風景園林學科中派生。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從與這三元相對應的來看,全國設有環境藝術專業的大專院校約100所左右;設有園林專業的大專院校有50所左右,設有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大專院校約80多所。盡管迄今中國還沒有“旅游規劃”這一學科專業名稱,這些院校專業背景也不盡相同、專業名稱各異,或是一級學科、或是專業、或是某一專業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備了培養從事旅游規劃專業人才的能力。從與這三元素相對應的規劃設計院所來看,國內已存在風景園林類、環境藝術類、旅游規劃類三類規劃設計院所,其工程實踐的都與旅游規劃有關。
從學科領域基本組成而論,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包含這三大方面。從專業操作過程看,環境藝術以“設計”為全過程,風景園林以先期“規劃”、后期“設計”為全過程,游憩娛樂以項目選取、游人活動組織管理的先期“策劃”和旅游景區運營的后期“管理”為全過程?!安邉潯薄耙巹澰O計”—“管理”這三個過程的結合構成了現代旅游規劃的全過程。
從學科發展演化來看,環藝、游憩娛樂都是近現代、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觀園林專業則較為傳統。
學科的綜合交叉、學科支撐專業的增加、實踐過程的完善、實踐領域的擴展,這是當代任何具有競爭生存力的現代學科的必備條件。對于現代中國旅游規劃學科,面對未來學科之間的競爭,這種學科交叉與專業綜合無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國內3個專業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門之間缺乏交流、各自為主的局面已經造成了學科發展上的混亂。應當改目前這種群雄逐鹿的“三國格局”為現代旅游規劃學科的“三位一體”。對此,對于這一學科專業的整合“定位”,基于數十年的積累和未來將要發揮的作用,中國旅游界和國家旅游局理應為主,擔起重任。
4、旅游規劃專業教育的結構
要使中國旅游規劃學科領域具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其專業教育需要有三個層次:①面向學科發展,為長遠學科建設培養高層次博士、碩士人才;②面向需要,為國家旅游管理和旅游規劃設計建設部門培養大學本科、碩士人才;③面向中國數量與質量日益高漲的旅游開發市場需求,為各類規劃設計院所、園林工程公司培養???、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三個層次已運轉若干年,為中國旅游規劃業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專業人才,第二層次也已開始運轉,隨著近5年專業教育的發展,第一層次正在走上正軌。專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完善,將為旅游規劃學科領域未來的加速發展鋪平道路。
三個層次教育中,大學本科專業教育當為基礎。但是,目前這個基礎還相當薄弱。原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科)本科專業的取消,原來獨立的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碩士點降級為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點中的一個方向,在轟轟烈烈、日漸上升的旅游規劃事業表象的背后,教授講師們已感受到了由于這兩方面所造成的學科專業危機:旅游規劃專業人才奇缺,高層次人才培養斷源,外行大量涌入,學科專業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需要一個專業教育上的“革新”、“強化”:一方面,爭取恢復原風景園林工科本科和碩士點專業目錄,另一方面,強化“旅游規劃設計”本科、碩士、博士這一專業方向的獨立專業教育,采取多層次、多途徑、多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其次是專業知識結構的調整。當前中國社會的旅游規劃業需求孕育著新型的專業人才知識結構。除了城市規劃中的風景園林規劃(工科)、環境藝術(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規劃(理科)專業的興起,一批近鄰、邊緣學科專業的實質性介入也大大擴展了旅游規劃專業的知識范圍:建筑學科、地理學科、機與信息學科等。旅游規劃專業教育課程設置面臨著擴展轉變的需求。對于這種轉變,筆者主張:一方面,要開設旅游管理的專業課程;同時,更要引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環境藝術的專業課程。這是以課程設置為實質的專業知識結構調整。對于一名立志成為現代旅游規劃師的學生而言,如果要把三大專業及其近鄰邊緣學科知識都濃縮于一身,在四五年內,他應當如何掌握如此廣泛的知識呢?
筆者認為,可以把知識獲取的渠道方式分解為三種:一是通過看書、聽講座、思考學到的,比如管理學、游憩行為等;二是必須動手實踐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觀規劃設計;三是并非靠學校書本,而是通過社會實踐、靠閱歷、經歷去逐步積累起來的。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也就大不一樣。與一般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相比,旅游規劃方向的學生培養所要求的這三個方面的比重需要一個大的調整,根據教學研究與實踐,對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規劃專業方向的教學,筆者認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為好。
總之,培養什么樣的旅游規劃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這些都直接關系著中國旅游規劃學科專業的發展壯大,關系著學科專業的“定型”。
關鍵詞:文化景觀;鄉村旅游;景區規劃;方法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開發鄉村旅游的重要意義
鄉村旅游的發展,為旅游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獨具特色且受人青睞的旅游類型。其重要意義體現為:
擴大旅游發展領域,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在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進程中,鄉村旅游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基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文化差異較大,促使形成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發展空間較大的優勢,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為發展鄉村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另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給農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但解決了農村的就業困難問題,還為鄉村開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加強城鄉交流,繁榮鄉村文化
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異性不僅僅表現為空間物質上,更體現在文化背景的差異。正是由于城鄉之間的差異性,才使得城鄉之間的居民被彼此吸引。開發鄉村旅游,不僅加強了城鄉之間的相互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鄉村觀光旅游,體驗不同鄉村的自然風光和文化景觀。還帶動了鄉村的經濟發展,讓村民開始認識到文化的價值,從而形成文化保護的理念。
二、我國鄉村旅游的現狀探析
早在上世紀末期,在一些比較發達的農村,建立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供人們欣賞、游玩,這就是我國鄉村旅游的雛形。在98年的時候,國家旅游總局舉行了“98華夏城鄉游”的活動,全國各地的很多鄉村抓住有利時機,開發鄉村旅游,一時間,鄉村旅游受到人們的熱捧。隨后各種形式的鄉村旅游如雨后春筍般相繼發展起來,如度假村、休閑農場、民俗文化村、農家樂等。但是,鄉村旅游熱的興起,在開發建設中也暴露了許多缺點和問題:
旅游開發認識片面,資源開費
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片面開發自然景觀,對鄉村文化、民俗等非物質層面的資源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不能正確認識鄉村的原生態和一些文化資源的真正價值,在缺乏認識的情況下,造成重要資源的流失和浪費。
缺乏市場研究,追求當前利益
發展鄉村旅游,就是把農村的旅游資源投放市場,以滿足游客的需求,最終獲得經濟效益的商業過程。在開發旅游資源的時候,必須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根據市場的發展方向開展工作。但是,在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只把眼光停留在了當前的市場中,忽視了對潛在市場的開發。這使得鄉村旅游景區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著眼于眼前的市場,沒有長遠的規劃,使得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大打折扣,制約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特色
與國外的鄉村旅游產品相比較,國內鄉村旅游產品較為單一,缺乏特色,文化內涵不夠豐富,農業生產、鄉村文化、地域特色與旅游結合不緊密。未能挖掘鄉村所具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管理經營水平不高,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
很多鄉村旅游項目是由當地的村民或者企業直接經營,缺乏管理、經營等方面的經驗意識,一般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服務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很多諸如服務、環境衛生問題也逐漸暴露。
基于文化視角的鄉村旅游規劃方法
根據國內外鄉村旅游的開發經驗,從文化的角度開發鄉村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的歷史價值以及美學價值,增強文化景觀對游客的吸引力。
保護文化資源與開發旅游相結合
對于城市而言,鄉村資源的特性主要表現在空間區位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生活習俗的不同,這是分析鄉村旅游資源的出發點。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鄉村傳統文化中的鄉情民風,例如:傳統的服飾、歌舞、文字、習俗等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文化資源。在開發鄉村文化景觀切實做好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防止文化景觀的過度商業化,進一步挖掘鄉村文化中的內涵,提供可以代表鄉村文化的鄉村旅游產品。
充分認識景區特征,尊重景觀格局
景區規劃不只是為滿足游客單方面需求而做,也不只是為拉動一時的經濟而做,而是為了滿足景區當前需要以及未來發展而做的,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景區規劃的前提就是尊重景區原有的格局及肌理,通過項目合理安排和空間布局,與景區有機結合,使旅游項目、設施安排與基地融為一體。這樣才能為游客營造一個原汁原味的鄉村旅游環境,在保護和繼承的認識基礎上,健康有序的發展鄉村旅游。
旅游項目的合理安排
旅游項目是旅游規劃的重要內容,也是規劃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從文化景觀出發,旅游項目是游客和景區環境的交流。旅游項目的實質是游客與游客、游客與村民、游客與環境的行為活動的安排。而規劃的目的就是強化這種行為的組織,使之有序和創新。通過合理安排旅游項目可以引導游客對旅游項目的參觀、參與,從而實現體驗、認識和交流的功能。
結語
文化景觀是歷史沉淀后的一種展現,需要被重視、保護和發揚,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文化景觀與旅游的關系,以文化景觀為基礎的鄉村旅游不但可以使鄉村景觀資源得到充分認識和利用,同時也是實現文化繼承和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吳殿廷,朱桃杏,王瑜,張艷平,王欣.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五贏模型”——以海南毛感景區規劃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06)
[3]顧琛琛.城市邊緣區旅游規劃模式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1(03)
[關鍵詞]影視 景觀規劃 無錫 唐城
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始建于1987年,是中國首創的大規模影視拍攝和旅游基地,是我國首家以影視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主題園,也是國家首批4A級旅游景區。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坐落在美麗的太湖之濱,于大浮山麓蒼翠青幽的群峰環抱中,自然風光嫵媚旖旎,山青水秀,是國內公認的最早最成功的影視基地,被譽為“東方好萊塢”。
一、無錫影視城具有拍攝基地和主題公園雙重功能
央視無錫太湖影視城借助原有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形成的拍攝基地以外景為主,在影視生產的同時結合當地民俗風情開展旅游業,占地100公頃以上。景區內有體現漢代風格的吳王宮、甘露寺、漢鼎、曹營水旱寨,體現宋代風格的皇宮、大相國寺、紫石街、清明上河街、水泊梁山,體現唐代風格的御花園、沉香亭、華清池、唐m等大規模古典建筑群,還有“老北京四合院”、“舊上海一條街”等明清風格的建筑景觀。近幾年,為改善旅游環境,投放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維修增設新景點,建起了北京民俗景點四合院,并不斷擴大綠化面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園林特色。其主題文化為影視文化及其延伸文化古代文化,特色鮮明,底蘊深厚。作為全國著名的拍攝基地,基地創立以來,已經接待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唐明皇》、《楊貴妃》、《大明宮詞》、《天下糧倉》等幾千部集海內外影視劇的拍攝量。景區里長年都有影視劇組駐扎拍攝,港、臺、韓、日、大陸等地的明星往來頻繁,除了可以在片場看到明星拍戲外,影視基地還專門不定期地舉行明星與影迷的見面會,讓游客“零距離”接觸明星。觀影視拍攝,邀明星合影,請明星簽名,與明星互動,已經成為無錫影視城的特色之一。
二、無錫影視城的代表性景觀規劃
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97年成為上市公司,其兩大主要功能為影視拍攝和觀光旅游。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唐城、三國城、水滸城分別建成于1991年、1994年和1996年,以其規模宏大、既適合拍攝又適合旅游的特點、奧妙無窮的影視拍攝現場和精彩絕倫的旅游表演節目、得天獨厚的太湖山水自然風光和設施齊全的影視拍攝功能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劇組和游客。
1、仿唐建筑――唐城
唐城東隔五里湖,與蠡園、“世界奇觀”景區隔湖相望,北與太湖佳絕處黿頭渚一脈相通,南與三國城、水滸城隔山呼應,處于太湖風景旅游區的中心地段。目前,唐城已建有“唐m”、“唐街”、“御花園”、“沉香亭”和“華清池”五大景區,主要景點有:長安城樓、汴梁城樓、洛陽城樓、御花園、王府院、唐代城池以及驛站等。占地十五公頃,總建筑面積達三萬平方米。城內沉香閣、唐宮、驪山畫閣、唐街、御花園、仙人承露、杜甫詩堂、楊貴妃出游圖等近百個景點金壁輝煌,色彩瑰麗:一條長110米的“唐街”店鋪林立,旗幌招展;整座城池再現了盛唐時期的皇城風貌和風俗民情,景觀的空間形態組織,側重于環境氣氛的營造,以加強、烘托主體的表現。唐城藝術園推出的大型m廷禮儀、唐歌舞表演和大唐茶道讓人嘆為觀止。近期,又推出可供游客參與的影視娛樂項目:“模擬拍攝”和“動感電影”。
進入唐城,赫然矗立的是一尊高11米的純銅塑像“仙人承露”。仙人銀髯飄飄,高舉金盤,將承接的甘露灑向人間。繞過銅像,來到了再現開元盛世的“唐街”。它長110米,寬34米,由一組石牌坊、一座塔樓、一組坊門以及“錢莊”、“留連回香樓”、“自在逍遙閣”、“太白酒樓”等景點組成,布局精巧,錯落有致?;蛞猩蕉?,或臨水而建。穿過唐街,是一組專為拍攝電視劇《唐明皇》、電影《楊貴妃》而建的大型皇家園林景區,占地一萬平方米。在青山綠水掩映之間,“沉香亭”、“演樂臺”、“華清池”三組建筑相映成趣。沉香亭,又稱“涼殿”,是唐代長安興慶m中唐明皇與楊貴妃消夏納涼的所在地。亭邊有一直徑達18米、自重10噸的大水車,它是美工師們依據記載,仿古再現的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歷史景觀。大水車運用機械原理,由六十名男子推動軸承,帶動河水從24只龍頭水斗里噴灑到屋頂,使亭內清涼如秋。對面展示的是拍戲時貴妃沐浴的“華清池”,唐城藝術團表演的大型節目《貴妃沐浴》每天在這里上演。兩殿之間是專供皇室消遣娛樂所用的“演樂臺”,中心平臺進行歌舞表演,四角是供樂工演奏的樂池。
唐m景區的正面是一座巍峨的唐代大殿,仿照唐代長安城大明宮含元殿而建,是皇帝坐朝和舉行大典的場所。大殿對面為設置了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新聞聯播”模擬演播室的門樓。殿旁是一座占地6500平方米,集亭、臺、樓、閣、假山、拱橋于一體的御花園,由迎輝閣、觀月亭、景明閣、綺蔭齋、道教館等十多個景點組成,匾額均由國內知名的書法家題寫,園內種植了千株牡丹。御花園內還有一幅目前國內最長的紫砂壁畫《大唐盛衰圖》,壁畫長51米,高1.5米,人物、服飾、建筑等形象栩栩如生,藝術地再現了唐代由盛而衰的發展史。唐城在沉香亭旁的竹林中興建了“唐詩碑林”景點,在造型各異的石碑上,鐫刻了國內書法名家書寫的近百首唐詩,詩歌、書法、碑刻與唐城的景點水融,完美統一,充分顯示了唐詩的意蘊之美,讓游人享受到唐文化的熏陶。其中二尊規模巨大的雕塑是碑林中的點睛之筆。第一尊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相擁而立的漢白玉雕塑,底座是千古絕唱《長恨歌》。第二尊是太白醉酒,塑像中李白半臥似躺。打翻的酒葫蘆仍有滴滴酒水灑落。塑像下部是杜甫的半身塑像,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愁眉不展。
2、漢代風格――三國城
三國城是中央電視臺為拍攝“三國演義”而建,1994年8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叭龂恰蔽挥跓o錫市西南郊,西靠青龍山,北臨太湖,與著名旅游勝地黿頭渚、三山隔湖相望,占地三十五公頃。主要景點有:2.1公里長的漢代城池,魏、蜀、吳三國街景,許昌城樓、徐州城樓、荊州城樓、建鄴城樓和成都城樓以及漢王宮、太子m、宰相府、知府院等。三國城內建造了具有漢代風格、建筑面積八萬五千平方米的“吳王宮”、“甘露寺”、“曹營水寨”、“七星壇”、“烽火臺”、“轅門”等大型景點,還配套建造了二十多條古戰船。宏偉壯觀的銅雀臺景點,建筑面積13248平方米,高26米,集亭、臺、樓、閣、廊、橋、院、闕于一體,是世界建筑風格的一大獨特景點。此外,景區內還增添了“桃園三結義”場景、競技場、八卦陣,開發了草船借箭、古船游樂、湖濱浴場、跑馬、歌舞表演等參與項目。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三國城以磚木結構為主體,整體結構突出“錯落、變化、統一、大氣”的布局原則,因形造勢,形成階梯式的高差變化。色彩處理以“歷史、自然、生活”為前提,醞釀出具有歲月感、生活氣息、回歸自然的意境。三國城既是一個獨具地方民族特色,功能比較齊全的中國影視基地之一,同時又是展示魏蜀吳三國歷史文化的大型主題公園。
將茶葉資源與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的茶文化旅游是旅游發展的新業態,目的是體驗茶葉種植及其生態環境、茶葉品飲及與其相關的文化元素,這種融觀賞、考察、參與和購物于一體的體驗文化旅游,各個方面反映了休閑體驗文化旅游相對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區別和特征,從一定意義上塑造和勾靳出了文化旅游的新形象。旅游景區形象塑造相對于旅游文化來說,雖然受旅游文化整體約束,但旅游景區形象塑造體現旅游文化的內涵獨有一定的專業性、獨立性,這也是景區文化建設中的旅游文化形象塑造的核心問題。在分析景觀形象設計的三要素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江頭貢茶生態農莊茶文化整體形象塑造的理念和思路,進而建議江頭貢茶文化景觀形象塑造的路徑要突出“宋貢茶文化”。
【關鍵詞】
貢茶;生態觀光;茶園景觀;茶文化
湘南產茶大縣湖南省耒陽市,當地茶葉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以其品質優異在歷代貢茶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江頭貢茶文化作為古典茶文化的主要成分,中國茶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光有獨特的自然風光資源,更兼具可開發的文化氣息,其以漲水泡開其姿態飄若驚鴻,猶如白纻舞,李白贊曰: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希。[1]唐之磅礴繁華,而沿襲秦漢風骨的魏晉風流猶盛一頭,更宜今世。江頭貢茶生態觀光茶園以高雅的江頭貢茶歷史文化背景為依托,打造魏晉之玄妙,現傾城獨立之感,為今日紅塵所累世人之養性修身之地。通過深入分析該項目實例的成功點,從而能對觀光茶園規劃設計的根本思想與原則進行闡述,并希望對其他茶園能夠有所助益。江頭生態農莊生態農業景區位于湖南省耒陽市龍塘鎮江頭村,屬于中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7℃~18℃,常年平均降水量為1337mm,日照時間近1640h,地貌形態屬丘陵低山,植被覆蓋良好。[2]土壤以紅壤和黃棕壤為主,土質均勻,保水較好。在低山丘陵之間建有龍下沖小一型水庫,呈倒人字形,水庫分叉伸入到山丘各部,水面較大,水位較平穩。有聯贊曰:碧水一灣,嶺綿萬里,江頭畫境景逾畫;紫云盈野,茶貢千年,海內芳名茗更芳。梯田狀地形由四周向中部的水庫傾斜,地形變化豐富,三維空間感強,是宜游宜茶宜居的茶鄉佳境。2008年9月開始,江頭生態農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握緊拳頭強力打造耒陽市千畝新式茶園—生態觀光茶園,不僅能夠帶動產業聯動,更兼具生態環保理念,江頭貢茶生態觀光茶園占地面積3508畝,茶園占景區面積65.56%。從公司成立時開始,每年均開地種茶,茶樹長勢良好。由于種植年代不同,各部茶園各有差別,部分茶園已形成很好的茶園景觀,視角效果良好。景區內及周邊天然森林長勢良好,森林景觀突出,植被郁閉度高,現有植物種繁多,以杉松、香樟、竹類為主,灌木茂密,可開發森林休閑健康旅游。
一、注重景觀形象設計的三要素
(一)精準把握形象設計的風格定位
視覺形象中鮮明的形象最吸引人的眼球。如果在設計上遵循“師法自然”的自然式為主的設計法則,就能設計出視覺上純粹、樸素、和諧的鄉村自然風。而不同地區不同地域所打造的觀光茶園自然也要有自身的特色,怎樣才能保持基本的鄉村自然風格的基礎上有自身的鮮明形象,那就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地域打造的觀光茶園自然要有自身的特色。
(二)茶園平面設計突出主題形式
確定觀光茶園的形象設計總則是為了指導并落實于具體的方案設計。景觀空間則是指,由環境邊線所界定的,各種自然或人造形成的軟質或硬質元素所構成的三維立體。景觀空間的堅實地面,即基面(或地面),我們這里稱之為“平面”,它是整個景觀空間立體構造的基礎。因此,無論如何,觀光茶園規劃設計的景觀形象設計都避免不了要從其平面設計開始考慮。
二、塑造江頭貢茶生態農莊茶文化整體形象的思路
“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現代人受到的社會、就業、亞級和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壓力非常巨大,尤其是成功人士。他們會更加追求返璞歸真,放浪形骸。有以下幾個功能區域可以較為引導與滿足他們的心靈追求。
(一)建立浮世繪長廊
浮世繪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豐姿,歷經三百余年,影響深及歐亞各地,十九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通過浮世繪描繪當時社會與人們的風采可以給予人很強的代入感。
(二)強化文化歌劇與演出
將《世說新語》內容新編,融入現代氣息,用歌舞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既能讓人輕松愉快的欣賞,又能達到普及傳統文化的目的。
(三)注重傳統歌舞表演
正如唐代李白的《白纻辭》中所云:“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希”。[2]讓旅游在再朦朧仙境的古典藝術中,穿越時空的束縛,置身于那個以天為被,以地為衣的時代。
(四)塑造茶室與談經室的貢茶文化氛圍
《左傳》言:“國于天下,有與立焉”。章太炎先生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學習傳統經典,不光是對我國我民族之繼承,更是為了使其符合今日社會主義精神,從而繼往開來。使我中國屹立于世。同時對于自身的修養也是具有顯著的提高效應,修養的增加,人生在世自然會更加和諧。
三、景觀突出“宋貢茶文化”形象塑造的路徑分析
(一)突出“宋貢茶文化”塑造理念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茶文的誕生、發展、傳承有力的反哺了茶產業的發展。江頭貢茶文化由來已久,蘇軾有詩“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支斜更好”,貢茶產業只有在加強貢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播和建設中,才得到更好的提升和發展。本項目以茶葉為題,生態立本,山水展色,文化作魂。在設計思想上應達到“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肯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使人在此忘卻紛擾,飲茶論道,談玄悟性,洗去紅塵,再演魏晉風流。
(二)主題定位:以宋貢茶文化設計整體園區
人與自然協調的茶園氛圍是生態觀光茶園的核心要素,其受到地方風俗文化、自然環境、設計師與設計師之間的沖突等制約。茶園不能僅僅滿足于滿足喝茶,制茶等基本功能,在新時代更應該滿足人們日益需求的精神文化,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新時代氣息能夠使茶園由死為生,充滿靈性,升華其質?!对伈枞~》言:“千挑萬選白云間,銅鍋翻炒柴火煎。泥壺清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聃悟道養雅志,元亮玄談驅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與南朝改用茶飯代以三牲祭祀由此可以看出茶在其精神文化境界上的所蘊含的修身、養性、怡情、尊禮的內質,決定了以茶為景觀主體的場地帶給人超凡脫俗,直抵本心之感。故此,建設茶園整體園區的設計思想與理念必然與之相符合,在空間與結構上達成統一性。
(三)景觀定位:與自然的統一性
自然與人工的統一性是當前景觀規劃追求最終目標,無論從建筑設計亦或者景觀設計都不能片面孤立的進行設計。以江頭茶園為例,應該在空間與結構統一的基礎上,秉持“天人合一”與“致中和”思想來建造,在建筑中融入自然理念,在景觀的塑造中融入茶文化理念,使得二者交互混為一體,不分彼此。
(四)目標定位:以旅游帶動茶葉產業發展
茶文化旅游的核心基本點是以茶文化為本帶動旅游休閑業的發展,其作為一種高雅的文化旅游資源既可以滿足現代旅游者對于文化、休閑以及精神層次的需求,又是健康飲品。消費者可以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去接觸茶道,去靜心蕩心。同時還可以接觸茶葉,采摘茶葉等使得其對茶更有直觀的體驗。茶園兼具生產、加工、銷售、療養、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在江頭茶園中應當突出江頭特色的茶文化內涵,通過空間與結構的統一性,改造舊有設施,利用一部分較好的茶道廠房,讓消費者進行開放式活動,并利用壁畫,浮雕,雕塑,文化演出等表現形式讓消費者直觀的感受到特色的茶與道、茶與故事、茶的演變過程等文化內涵。茶園休閑觀光區依托園區豐富的茶場資源,開發茶道內涵,體會茶農生活等項目,更好的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江頭觀光茶園的主要功能性區域可以劃分為以下:即,(1)修身、養性、論道,即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和諧統一的園區構造,促進人對自我價值增長的需求,并修養身心以便更好的開展事業。有效的滿足了中高端人士的需求。(2)度假居住功能,特色茶莊、公寓式酒店、度假別墅。(3)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主要包括傳統經典文化的研習與生態環??萍俭w驗、農業科技種植、特色文化展示,為突出江頭茶園文化內涵,通過壁畫,浮雕,雕塑,文化演出等表現形式讓消費者直觀的感受到特色的茶與道、茶與故事、茶的演變過程等文化內涵。(4)商務會議功能,會議中心、商務會所。(5)休閑觀光功能,讓茶園變成游客的心靈港灣或第二家園,增加景區內新的文化體驗與修身養為支持架構,培育景區的發展和效益的新增長點,亦是讓客人感受不同于其他景區的新奇體驗,并能夠帶給他們精神價值的提升與呵護。(6)服務、商貿功能,在景區修建茶文化廣場、建立生態停車場與旅游服務中心等服務設施。在文化廣場兩側,以魏晉時期建筑風格為載體,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務、餐飲、購物等一體化的茶道區域。
總之,生態觀光茶園是一個承載著茶文化的特殊景觀類型,有著與其他游賞景觀專類園不同的設計思想和原則。作為生態景觀設計,不應片面地把重點放在設計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應該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方是“致中和”。[4]這其中蘊藏著人與自然界的緊密聯系性與合作性。同時每地的自然環境并不相同,所以不能武斷的硬性設計,而應該充分的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結合相應的社會文化等進行聯合設計。通過每座茶園獨特的文化與景觀營建實現“茶文化創意旅游”能夠促進當地多產業的聯動。依托自然環境與特色的創意文化,以實現農業三產化、農業旅游化為導向對鄉村土地進行土地科學的開發利用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鄉村的有效成果之一。在我國工業化不斷推進的當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這使得農業生產效果不佳。就以茶葉生產來說,當前茶葉生產面臨諸多生態問題,如茶園生態系統的能源輸入由有機能向石化能轉變、外界環境污染對茶園生態系統的沖擊大、茶園生態系統內的食物鏈由復雜向簡單變化等。改變傳統茶園生產方式,向生態茶園邁進,或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小步。
作者:周怡岑 尹影 陽琴 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工學院建筑工程與藝術設計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蘇春玉.對馬鞍山地方舞蹈藝術發展的思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7:59~61.
[2]胡最,鄧美容,劉沛林,王金國,田亞平.基于GIS的衡陽人居適宜度評價[J].熱帶地理,2011,2:211~215.
[3]徐紅梅.現代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王慧,肖斌,張云鵬等.陜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5]朱玲.長沙市酒店綠地植物配置與多樣性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旅游景點的造景應多注重園林景觀藝術的表現與提升,園林藝術作為造園的重要表現形式,在旅游景點造景中更應廣泛地應用。從中國造園藝術原理中的統一與變化、對比與調和、均衡與穩定、節奏與韻律、比擬與聯想、造景與借景等藝術角度出發,結合鄭州市綠博園所有展園景觀工程設計建設實際情況,針對旅游景點造景中常運用的園林藝術原理進行實地分析,并探討園林藝術手法在旅游景點中的應用。
關鍵詞:旅游景點造景;園林藝術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旅游景點的景觀欣賞與園林藝術需求也日益增加。優美而又休閑的旅游景觀特色是衡量一個地區精神文化與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依據。旅游景點的景觀效果不僅僅要兼備都市與鄉村、古代與現代文明的特色園林藝術景觀,而且還傳達著游客對休閑娛樂的追求。旅游景點景觀造景在地方的生態景觀工程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提高景區整體形象,還能蘊含景區特色文化氣息,促進地方生態文明建設。
二、鄭州綠博園旅游景觀工程概括
鄭州綠博園是中國第二屆綠化博覽會展覽地,該展園占地總面積2939畝地,園內具有國內各省、市及相關行業的86個和8個國際友好城市修建的永久性展園。全園綠化景觀結構分為“一湖、二軸、三環、八區、十六景”。全園景色特異,薈萃了近百個以植物景觀為主,點綴特色小品,風格迥異園林景觀的精品展園。因此,在各個展園造景中充分利用個地方園林特色,展示世界各地風情風貌。
三、鄭州綠博園生態旅游景觀工程遵循的園林藝術原則
1、均衡與穩定
園林造景有如撰文畫畫,有法而無定式。均衡與穩定是園林植物配景時一種常用的布局方法。園林景觀是由植物、山水、建筑等組成的,從而表現出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輕重關系適宜則為穩定。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按均衡的原則配置,園林景觀就表現得穩定與均衡。(1)在綠博園北大門廣場內等距離種植大規格桂花、銀杏以及對節白蠟造型古樁樹等植物來追求對稱式均衡感;(2)在江蘇省展園中依據高低起伏地形地貌,自然栽植喬木銀杏小葉女貞球以及木芙蓉等灌木類植物,以追求自然式均衡感;(3)在杭州市展園中,園內道路一側近距離栽植大規格樸樹而另一側遠距離栽植形體較小的同種樹,從而構筑穩定感;(4)在展園內小湖邊、景觀石旁或山坡處等地方,有意識擺放樹樁造型或栽植斜伸的黑松、山桃、柳樹等植物,在保持整體景觀穩定感的同時,又展示給游客獨特的意境;(5)園區內所有展園依據設計方案,在植物配景時除了講究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中其他要素之間相互和諧協調外,還充分考慮到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和季節的變化,使植物四季景觀與周邊環境搭配等均產生均衡與穩定的美感。
2、對比與調和
對比與調和是園林藝術中不可缺少的原則,它是運用布局中的一種因素(如體量、色彩、質感等)程度不同的差異所取得不同藝術效果的表現形式。(1)在園區整體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中為體現“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設計理念,圍墻周圍各綠化標段以選用常綠樹種(如雪松、桂花、大葉女貞、石楠)等為主,選擇以綠色為基調做背景林,以濃綠、暗綠、淡綠色的葉色來近似變化,總體展示給游客協調而又舒服的感覺。所栽植的植物花和果都彼此之間存在著近似的色調,幾種不同品種的植物相搭配,也要充分考慮相似的顏色組合在一起。在各展園規劃設計中,即注重所栽植園林植物本身的色調、色度,還綜合考慮了展園中的建筑小品、雕塑、景觀石、景觀燈等園林小品在尺度、比例、形狀、色彩等方面達到完美結合,充分展示給游客園林藝術之美感;(2)在植物配景時,考慮植物一年四季中顏色的變化,按照葉色、花色等進行歸類,運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征,運用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植物本身的藝術美,渲染出植物不同的四季景觀變化,展示出世界各地不同的園林景觀新成就。
3、統一與變化
園林藝術在統一與變化的應用方面是將園林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如色彩、線條、形式、風格等,在一定程度上給人相似或一致的統一感。比如在植物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高低及比例等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但又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才能有統一感,這樣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在統一中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
在綠博園綠化景觀布局設計中,(1)針對各地不同的風情風貌,在各個展園主入口處布置了不同風格的園區設計簡介牌、仿石式音響等,并在部分展園中配置形態不一的景觀石等,形成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協調統一的旅游景觀,在展園中不但起到了點景的作用,又起到了渲染旅游景區園林景觀藝術之美;(2)在展園種植設計中,為了克服旅游景觀上的單調,栽植了喬木、灌木、地被等植物進行復層空間的配置,用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進行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達到良好的效果;(3)在整個園區內環道路兩側,栽植大規格的樸樹、榔榆、欏木石楠、女貞樹等,在園區整體景觀效果上達到了體量上的統一同時,在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上又起到了變化;(4)在順應地勢,分割空間方面,利用植物空間的合理劃分,順應地形的起伏變化、水面的曲直變化以及空間的大小等立地的現實自然條件和欣賞要求而定;(5)在原有地形地理上,尊重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進行山水改造盡可能與周圍地形地貌相融合,形成不同地方園林之特色,做到處處彰顯園林藝術之精華。
4、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是指藝術表現中對某一要素做有規律的重復和有組織的變化。(1)在綠博園管理中心入口處等距離栽植對節白蠟造型樹,從而表現出簡單的韻律;(2)在楓湖下沉式廣場樹池中交替栽植構骨球和石楠球,形成不同質感的韻律感;(3)在南寧市展園中片植黃金間碧玉、碧玉間黃金竹林,栽植密度有稀到密,再有密漸稀表現出交替中的韻律;
5、造景與借景
園林藝術中造景就是通過人工手段,利用環境條件和構成園林的各種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觀。綠博園綠化工程造景主要是通過以下方法:(1)盡量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挖湖塑造周邊地形地貌,布置江河湖沼和生態濕地區,造山理水,形成全國各地山水園林發展特色之縮影;(2)構筑樓、臺、亭、閣、軒、榭、廊、橋、照壁、墻垣、景門、石雕等園林建筑設施,造山筑景。綠博園中山西詩禮園“福字照壁”;(3)運用不同材質的景石(太湖石、紅銹石)堆疊假山、洞壑,造假山景;(4)布置溪澗、亂石、湍流,造溪澗景 ;(5)堆砌巨石洞穴,飲水傾瀉而下,造瀑布景:(6)依照園區楓湖湖邊地形地貌,栽植荷蓮、蘆葦、再力花、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營造楓湖周邊的濕地景觀。(7)用不同植物的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體現林際線或孤立樹的姿態,或者修剪整形樹木,使之具有各種不同形態,造花木景。(8)在河南園中運用“焦裕祿”雕塑、好想你棗園中運用“打棗”的雕塑等為主體,來塑造展園主體景觀。
借景是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視景范圍中來。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游賞的內容,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回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于有限之中。綠博園的借景:(1)近借、遠借、鄰借、互借、仰借、俯借、應時借等手法。各展園之間借鄰園山水樹木來豐富展園內景觀,起到了組織各展園整體布局又分隔了展園之間的空間,做到了綠博園全園既有分隔又有聯系。各個展園景區互相呼應襯托在內環展園中遠借湖中音樂噴泉之美景同時,又起到了應時借之效果。在河南展園望塔上盡享全園之勝景,在起到俯借賞景之同時又互借觀光塔之美景,使游客賞心悅目豐富了旅游景區之景觀;(2)開辟賞景透視線,對于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和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堆山建軒、榭、亭、臺,作為視景點,仰視或平視景物,賞全園之美景。(3)提升視景點的高度,在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在園中堆山,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里,一窮千里目。(4)借虛景,如山西詩禮園中的庭院墻上的漏窗,透漏出楓湖浩蕩之水景。
6、比擬與聯想
園林藝術在旅游景觀中運用不僅是與功能相結合的藝術,也是有生命的藝術。因此在簡單塑造自然環境的同時,還要做到獨特的意境設計。通過園林藝術中的比擬與聯想原則,使游賞者觸景生情產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在此原則中常運用的手法有:(1)摹擬手法的運用,綠博園部分展園本身就是對當地特色文化的縮影,創造出以小見大,身在地方文化氣韻之中,使游客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但這種摹擬不簡單是模仿,而是經過藝術加工的運用;(2)對植物的擬人化,即運用植物的擬人化特性美、姿態美給人以不同的感受而產生比擬的聯想。在中國人民展園中栽植的“八一香樟樹”,展現出中國人民英勇善戰、精誠團結 、保家衛國的高尚品質;(3)運用景墻等園林建筑、浮雕等形式,如在河南省安陽市展園利用“岳母刺字”、“樂不思蜀”、“尋根問祖”等園林景點與當地歷史文化相結合,使游客產生聯想;(4)利用題名題詠手法,如杭州市展園中布置園林景石并雕刻“緣”字來題名,演繹出白蛇傳的傳奇故事,使游客追憶過去、穿越歷史時空感杭州市地方歷史文化之特色;
關鍵詞:居住區規劃;住宅設計;生態住區
1綜合概況
1.1區位分析
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市位于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蘇南部,是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所在,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就從中穿過。無錫北瀕長江,南倚太湖,東連蘇州,西接常州,三者合而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1.2地塊分析
本次設計場地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境內,周邊為城市道路圍合,交通便利,場地南部接臨城市河流,構成主要城市景觀資源所在。該基地地勢平坦,總用地面積13.62hm2左右。
1.3文化分析
無錫市是古來名城,是江南文化發源地之一。無錫市地勢平緩,以平原為主,區域內多河流,歷史積淀下來濃厚的水文化,以其為代表的旅游景區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旅游度假區黿頭渚風景區等。水的溫潤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無錫人,吳文化中的親人、包容、溫婉品質已經融入到了無錫的城市基因里。
2規劃理念
無錫市是吳文化重要傳承地,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耙环剿琉B一方人”,水文化在華夏子女的心中根深蒂固,水的柔美、純潔、包容等品質暗含在屬于其的文化里。這次設計的核心理念,正是順應無錫市由來已久的水文化作為文化底蘊,以現代居住環境需求作為設計出發點,利用得天獨厚的城市河流景觀作為契點,將城市景觀引入場地規劃設計內,以濃厚的水文化作為精神理念,以人性化理念作為社區服務以及拓展城市脈絡為根本,結合園林以及建筑空間設計,打造一個富有人文思想、融進當地特色的宜居家園。
3規劃架構
3.1社區定位
根據項目用地接近城市河流重要景觀資源,周邊交通網絡健全便捷通達,基礎設施已經初具完善,在這些有利條件下,本次社區設計定位為中高檔小區。
3.2規劃結構分析
結合本次的規劃條件與規劃設計理念,并結合場地周邊的城市現狀道路交通體系、城市功能規劃布局、生態與景觀結構、市政工程設施,規劃設計出“一核心、五軸線、六節點”的總體空間布局結構。
3.2.1“一核心”
指的是一個小區的主要核心。具體來說,就是結合周邊城市規劃的公共基礎設施與綠地景觀系統,打造出合理規劃的小區布局,以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小區內則是以中部社區公共服務片區為核心,輻射到小區各處,并結合區域內的行政辦公、文化教育、康體娛樂空間和設施等,形成完整的“社區公共服務中心”。
3.2.2“五軸線”
結合周邊城市主要城市干道網絡以及城市景觀軸線,規劃設計出串聯整個小區,形成南北向主要景觀軸線以及2條南北向與2條東西向次要景觀軸線,形成主次分明、多層次的規劃布局,為營造豐富的文化內涵做堅實的鋪墊。
3.2.3“六節點”
指將小區細致分為6個組團,各自為核心,使得在規劃形態上更加完善,層次和節奏更為生動和豐富,組團間通過公共核心區域空間彼此串聯,分散獨立的同時,也能夠互相影響,使得整個小區更具活力,以便帶動區域生態景觀發展。
3.3功能布局分析
小區居住用地根據周邊城市道路和各項用地規劃條件約束情況,考慮行政管理的便捷性和通達性,共劃分成多個居住組團,在每個居住組團中均配套公共服務中心,以便能夠更方便快捷服務到每一位住戶。同時,為了充分利用日照采光資源以及場地南邊的城市河流景觀資源,住宅采用“南低北高”布局形式。另外,在延續城市現狀肌理和社會聯系的同時,追求與著力控制開發強度,降低建筑密度,進而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開辟綠地等開敞空間,改善居住環境,使之達到二類居住用地的標準,同時也是出于人文思想的宗旨,營造宜居環境氛圍。
3.3.1小高層住宅區
指分布于地塊南部和東部的8F小高層住宅,其中劃分為4個小組團,每個小組團中都擁有各自的組團景觀節點,各自打造自己獨特的風格,豐富小區的景觀文化內涵。舒展近人的多層住宅能夠和其所在的組團景觀相得益彰,適合作為小區前區居住空間,帶動整個小區如水一般柔和,和大自然親近的設計理念。
3.3.2高層住宅區
指分布于地塊北部的6幢17F、地塊西部的3幢14F和3幢18F的常規高層住宅。高層住宅占據著小區天際線的制高點,是城市景觀立面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劃設計該區域的理念是豐富城市天際線的同時,充分考慮小區內部環境,避免因為高層住宅的密集造成小區內部的壓抑感,做到舒緊有序、錯落有致。
3.3.3公建配置
出于公共設施的公共性和特殊性,在規劃布置上相對集中,其中以中部的公共中心為小區最主要的服務區,主要由1所12班2F幼兒園、1棟2F會所以及置于其間的核心景觀水池所組成。規劃布局的出發點由幼兒園輻射范圍限制、會所的可通達性以及小區中央景觀的核心位置因素共同決定,提供給周圍住宅組團最便捷服務的同時,也使得整個小區在空間上更具凝聚的感官效果,符合作為小區核心所在的原則。
3.4道路交通分析
現狀地塊北側為城市主干道,東、西、南側各有1條城市次干道,交通網絡主次分明,方便快捷?;谛^規劃的整體性和功能性以及景觀性,道路交通和景觀設計需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小區效果。環狀道路交通保證了道路系統的通達和完整,有效地減少車道占據過多小區景觀用地,并能更密切地和周邊城市道路相聯系。聯通環形車道的宅間步道藏于林蔭景觀中,作為小區景觀部分來打造,使得生硬的交通系統更為生動、多樣和美觀。小區內部動線流線以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三者組成,協調好三者的聯系,實現人車分流,各行其道是對小區內部的安全隱患做基礎保證,在這基礎上,結合景觀園林打造3步1景的多層次景觀道路。小區內部道路規劃原則上按照人車分流來設計,車行道路以環形車行道環通整個小區,再以宅間小道到達每棟住宅。本小區內機動車輛采用集中為主、分散為輔的方式,集中停車主要結合建筑圍合的中間場地設置生態停車場,樓前部分地塊可臨時分散停車。保障小區道路交通功能正常發揮的同時,也避免了機動車輛給小區行人帶來干擾,提高安全舒適檔次。靜態交通在整個小區功能布局上,同樣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與日俱增的用車需求,小區規劃中應滿足當地城市技術管理規定所要求的機動車以及非機動車停車位要求,本設計中機動車停車位和戶數配比為1.0。滿足小區住戶停車需求,也避免停車位過多造成的景觀資源浪費。小區內機動車最主要的停放方式是利用綠化用地和居住用地設置地下停車場,并在地塊西側和南側的小區主入口附近分別設置地下車庫入口。結合小區出入口,設置來訪車輛的臨時停放點,原則上外來車輛不許進入小區內部,避免造成和小區內部人流交叉,帶來安全隱患。
3.5綠化景觀分析
3.5.1綠化系統
小區整體景觀以建筑小品、景觀樹以及形態多變的鋪地為主,構成豐富多樣、富有層次的園林景觀,提供給住戶置身在自然環境的感受,與此同時,也能享受到建筑藝術以及園林藝術帶來的美感享受,讓整個小區氛圍更為活躍,也使得住戶之間不會局限于自家方寸之地,從自己的小天地走到更為廣闊的公共區域,活躍鄰里之間的關系,使得住戶彼此的距離更加貼近,回歸最初鄰里之間友好和諧的關系,也映襯了水文化中包容和諧的內涵所在。院落作為小組團的公共空間,是鄰里之間互相交流的地方。在院落的打造中,以溫馨、親和、舒適的園林風格為主,在盡可能豐富住戶休閑活動的同時,更加重視人文的塑造,以達到每個院落各自有各的風格特點,突出整個小區文化內涵以及精神享受。各個院落構成了小區整體的景觀架構,把各個院落有機而連續的聯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小區景觀。主要方式則是通過步道、高低錯落而連續的景觀植被等,形成既獨立又連續的有機景觀脈絡,突出小區的中心景觀,豐富景觀軸線的縱深度。
3.5.2景觀系統
小區景觀規劃以中心景觀水系作為主要景觀核心,通過景觀中軸引入城市河流這一重要的景觀資源,兩者互相呼應,形成貫穿小區南北的步行視線通廊。水景的融入和放大,也使得居住其中的住戶能夠時刻感受到身處水鄉之中,水文化的核心規劃理念也更能深入人心,在景觀氛圍上影響著居住其中的人,給予人們濃厚而熟悉的地域人文特色。景觀通廊是連接每個住宅院落的通道,是僅次于景觀軸線重要的布景。在通廊景觀的塑造上,以蜿蜒柔和的步道為主。另外,幼兒園和會所分別作為次要景觀核心,增加了景觀軸線的層次感和視覺豐富感,共同打造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豐富多彩的景觀資源,打造宜居的小區環境,營造文化韻味濃厚的小區氛圍。各組團景觀核心串聯起小區次要景觀軸線,和小區中央景觀遙相呼應,共同營造多樣化的自然景觀資源。結合周邊城市道路網絡和景觀資源,在小區環狀道路設計上,適當的自由曲折,形成豐富的沿路景觀,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沿路建筑錯落有致,水系、建筑空間開合有序,形成小區主要景觀界面。
4結語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們對高品質精神生活的向往,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上升到了新高度。營造住區就是營造家園,住區規劃設計要關注人文親情,豐富景觀文化內涵,打造自己獨特的風格,以創造富有特色的居住小區、居住空間、景觀和生態環境。同時,生態住區的設計也會繼續影響未來住區的景觀建設,成為與住區可持續發展相應的一種設計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俞孔堅.還土地和景觀以完整的意義:再論“景觀建筑學”之于“風景園林”[J].中國園林,2004(07):37-40.
[2]竇以德.回歸城市———對住區空間形態的一點思考[J].建筑學報,2004(04):8-10.
[3]鄒穎,卞洪濱.對中國城市居住小區模式的思考[J].世界建筑,2000(05):21-23.
[4]吳良鏞.中國傳統人居環境觀念對當代城市設計的啟發[J].世界建筑,2000(01):82-85.
[5]鄧衛.突破居住區規劃的小區單一模式[J].城市規劃,2001,25(02):30-32.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區;景觀再生;晉華宮礦山公園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2 ― 0052 ― 02
礦山地質災害區的景觀再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大地藝術家Smithson Robert認為大地藝術最好的場所就是那些在采礦、工業和城市化過程中破壞的地區,認為藝術可以作為調和工業化與生態建設的手段,提出了將景觀再生運用到礦業開發中〔1〕。1970年在美國大鹽湖中因石油開采而污染的水面上建造了巨大的“螺旋型防波堤”,這個是礦區景觀再生最早的例子。
結合生態學、管理學的諸多觀點,我們認為,礦山地質災害區的景觀再生,是將生態恢復與景觀重建相結合,在礦區工業遺跡的基礎上,運用景觀生態學思想,將原來場地的景觀特質,充分挖掘出來,使礦山廢棄地得以重新利用,塑造成獨特的礦山廢棄地景觀,使其成為具有一定公共設施、一定規模自然生態和人文底蘊、秉承礦業景觀特色的多重含義的城市公共空間〔2〕。礦山景觀再生是一項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于一身的綜合項目,礦山關閉區景觀規劃與恢復,不僅是維持礦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最大限度提高景觀資源,提高礦山生態功能的重要途徑〔3〕。理想的景觀再生必須恢復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并盡可能的傳承歷史文化脈絡,賦予新的景觀以精神內涵和品質追求,這也是景觀再生過程中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已有礦區的景觀再生多是與當地的旅游特色相配合的,這里結合大同的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進行分析。
一、案例介紹
晉華宮礦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區西12.5公里,109國道南側,居大同煤田東北端,礦始建于1957年,1973年竣工,是一個多井口的大型礦井,由馬武山井、晉華宮大井和南山井組成。其中,馬武山井因資源枯竭已于1985年10月關閉,地面建筑設施已拆除,井口已封閉;南山井于2011年10月服務期滿閉礦;晉華宮大井目前仍處于運營階段。
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是2005年由國土資源部批準的我國首批國家礦山公園之一,入選首批《國家礦山公園名錄》。2010年,為了對關閉的南山井礦進行生態恢復治理,并配合云岡旅游區和大同市的生態建設,當地建設了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南山井礦關閉后,當地開展了大面積的礦區環境修復工程,共計拆除廢舊建筑23300立方米,搬遷棚戶區居民2100戶,治理矸石山面積50畝,恢復治理塌陷區面積130畝,且治理效果顯著。建成后的礦山公園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由煤炭博物館、工業遺址參觀區、仰佛臺、石頭村、晉陽譚、井下探秘游、棚戶區遺址區七大景氣組成,整體概念突出營造“七大園區”。先前的工業廣場形成了工業遺址區;煤矸石山經過治理形成了仰佛臺景區,與云岡石窟交相呼應;礦井水處理后再利用,建設了晉陽潭濕地生態區;干旱少土的坡地改造成了經濟林;煤炭博物館、工業遺址、煤矸石探秘、餐飲住宿、礦工生活區、等工程項目在礦山公園內一應俱全。
這些舉措,通過公園模式化的生態恢復治理,減少了污染,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稅收和就業崗位,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改善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同時,將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打造成國內外礦山工業遺產生態恢復示范基地,成大同市的一張名片,具有很好的經濟、生態、科研和教育意義。
二、景觀再生的歷史契機
城市的定位和工業開發密切相關,晉華宮礦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可以說是有很強的歷史契機的。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大同市依據其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成為了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但這種模式是畸形的,是不可持續的。當地政府不斷的探索發展,進行產業{整升級,提出了“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態名邑和經濟強市”的發展目標,開始了大力發展旅游業,使生態建設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
晉華宮礦就坐落在云岡景區內,西邊有北魏的云岡石窟,明代的戍邊城堡,東邊有康熙題字的佛字灣,遼金時期的觀音堂,整個景區有十里河龍脈貫穿,旅游資源集聚效應明顯。云岡石窟是大同市旅游業發展的龍頭景區,1961年即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本身的存在價值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旅游景區可以形容的。但由于經濟發展需要,云岡石窟周圍煤礦林立,大量的粉塵煤灰及硫化物對其常年累月的腐蝕,采煤污水也對景區附近的十里河造成了嚴重污染,特別是石窟對面的晉華宮礦的兩座大型煤研石山對其危害巨大。這兩座煤研石山含硫量極高,且自燃未得到有效控制,有害氣體大量排放,常常導致酸雨發生,在腐蝕文物古跡的同時還影響著景區內的環境質量。特別是在冬季的時候,由于當地居民多用煤火取暖做飯,云岡石窟內降塵和硫酸鹽化速率要比夏季高出一倍以上。照此發展,若干年后石窟將不復存在。
2009年大同市政府提出對云岡石窟周邊環境整治、建設云岡大景區的規劃,要實現“文物保護與生態恢復的雙贏”,這是建國以來圍繞云岡石窟景區實施的最大工程。與云岡石窟僅一河之隔的晉華宮礦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有重要意義,礦山公園的建設規劃便被納入大同市旅游發展的總體規劃。當然,晉華宮礦也有其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例如作為整個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重要組成部分的南山煤研石山景區就有其獨特的優勢。它是晉華宮礦的南部高點,也是周圍唯一能觀云岡石窟全貌的位置點,與云岡石窟一河之隔,直線距離只有2千米左右,對公園的意義甚大。此外,南山地層屬于典型的侏羅紀地層,在煤層處,可以清楚地看見煤炭呈帶狀分布,層理清晰,是考察大同侏羅紀煤層很好的現場資料,無論從地質考察還是從參觀游覽來看都有極高的價值。兩大景區的建設,對于充分展示云岡石窟的“佛”文化和國家礦山公園的“煤”文化,多元推廣當地旅游特色,打出組合拳,具有重要作用。
三、景觀再生方法
城市礦山區涉及景觀型態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城市環境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更是礦業城市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礦山地質災害區的生態恢復,僅僅著眼于礦山環境的復墾治理是遠遠不夠的。景觀再生以保護景觀生態和恢復環境功能為前提,以發展旅游游憩業為其主要形式,是對該地區生態資源的整合再利用。不同于農業和林業等土地復墾的是,旅游游憩業是是一種無生物生產力的非經濟活動,但是可以通過追求參與人員的滿意程度來獲得經濟效益,并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如徐州的賈汪礦區將塌陷區因地制宜地治理恢復為生態農業區、人工濕地、景觀建設區、粉煤灰造林區等土地利用功能區,對礦區景觀進行了重塑,在生態恢復治理中取得了顯著成效〔4〕。
生態系統是相對同質的系統,景觀則是異質的,總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景觀再生。
(一)工業文化旅游
礦山地區工業文化旅游的發展,既是保持現有的工礦開采文化的一種方式,也是提高公眾旅游熱情的一種營銷手段。
井工開采的開采巷道給人一種幽暗、深邃和神秘的感覺,且地下數百米結構復雜,景觀奇特,許多游客想要一探究竟。大同晉華宮礦山公園依托晉華宮礦“煤都井下探秘游”項目,憑借罕見的侏羅紀煤層地質奇觀,依靠悠久的采煤歷史文化成功的打造了旅游特色。礦山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也是一種常見的景觀再生方式。礦區景觀再生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而且對社會公眾還有教育意義和文化傳承的歷史意義,這也是礦山生態博物館存在的最大意義。晉華宮礦山公園通過將礦山開采遺址改造成煤炭博物館,吸引當地居民和游客親生體驗和參觀,感受不同時期不同礦井的開采方式和作業工具,使人們產生震撼,凝聚感情,在物質空間中體會精神文化,使民眾在切身感受工業文明的發展的同時,正確認識礦山開采所帶來的危害。
(二)景觀再生社會化
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空間的不斷拓展使得礦山與城市的關系日益密切,礦山地質災害區的景觀再生不能僅僅局限在礦山廢棄地本身的范圍內,而應當著眼于城市和區域,把局部地塊的利用放到城市用地總體布局和空間結構中進行整體考慮,統籌安排,統一規劃,在城市和煤礦廢棄地兩個層面制定不同尺度下的規劃設計和控制要求,使景觀再生盡可能的社會化〔5〕。當然,景觀再生最好的情況是在保存既有的條件下出發,盡量利用礦區原有的景觀元素和材料,而不是給這個地區附加很多新東西,不是努力掩飾這些破碎的景觀,而是尋求對這些舊有的景觀結構和要素的重新解釋〔6〕。
在礦區景觀再生的過程中,依靠工業和農業轉型發展旅游業來增加經濟收益是次要的,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構建舒適的居住環境才是首位的。況且,并不是所有的礦區都適合發展旅游業,然而,對于礦山公園的建設是通用的。晉華宮礦山公園在建設中,并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最主要的是對原有的景觀進行修飾改善,這樣既可以保留原有的礦山開采痕跡,又能達到生態恢復治理目的。在景觀再生的過程中,原有的礦山廢墟可以適當保留、植被任其生長,作為生態教室供人參觀;原有的廢土廢渣可作為某些豆科植物的生L介質;礦山建設中的廢磚可以作為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大量的鐵質用品可以作為公園廣場建設的裝飾材料。對于礦區河道的建設治理也不必一蹴而就,可以將其保留在時間和空間中,讓民眾體會治理的過程。在河道治理中設置坡道和非水泥的地表,以方便雨水下滲,再匯集雨水引入河道,以達到河道自然潔凈的目的,慢慢地使其變成能夠澆灌周圍植物的活水。
〔參 考 文 獻〕
〔1〕張健.大地藝術研究〔D〕.博士論文,武漢大學,2011.
〔2〕劉福智.城市景觀再生設計的理論及策略研究〔D〕.博士論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3〕Zhang Jianjun,Fu Meichen,Hassani Ferri P,Zeng Hui,Geng Yuhuan,Bai Zhongke. Land use-base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restoration in mine closure area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475:
〔4〕徐嘉興,李鋼,陳國良,趙華,渠俊峰.土地復墾礦區的景觀生態質量變化〔J〕. 農業工程學報,2013,(01):232-239+296.
【關鍵詞】青海;生態旅游;思考
一、生態旅游及其特征
“生態旅游”一詞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環境研討會上得到正式承認。按照生態旅游學會1992年對生態旅游所作的定義,該術語主要包括三層意思:一是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動;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局限于區域的景觀、景物(如山、水、生物資源等),也包括區域的人類遺產、人文景觀等(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三是生態旅游是在傳統的大眾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加重視與自然景觀的協調一致和有機聯系。可以說生態旅游是人類先進的生態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2、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有利于游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游造成大的破壞;31生態旅游鼓勵“互動式”參與,需要旅游者廣泛接觸大自然,融入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中,既充分欣賞、享受生態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又積極充當人文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者;41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這些責任包括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責任,以及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責任;51生態旅游是一種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較高文化素質,通過觀賞自然人文景觀,從中獲取自然、人文知識;61生態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都強調突出自然本色,參觀游覽活動以自然生態本色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設施簡單,基礎設施的投資費用很低,僅相當于傳統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優勢與問題
青海作為以地文景觀為特色的山地景觀旅游資源集合區和以歷史文化為脈絡的文化旅游資源集合區,發展生態旅游業潛力巨大。近年來,青海省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為先導,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著力構建綠色經濟生態系統,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生態、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著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觀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態與人文精神完美結合的經典巨作———環青海湖風光和體育旅游圈;以清涼、健康、生態、人文、旅游為豐富內涵的環西寧“中國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鐵路為紐帶,以大旅游的思路開發青藏高原獨特的歷史文化、雄渾的山河湖泊、豐富的高原生態、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以貴德為核心,以“清清黃河”為主線,加快開發了黃河沿岸的自然風光、撒拉族風情、溫泉療養、宗教文化等旅游產品,形成了黃河文化旅游帶;同時,開發連接龍羊峽、拉西瓦、尼那、李家峽、公伯峽等梯級電站的黃河上游水電明珠工業旅游帶。積極培育以玉樹、班瑪林區、年保玉什則湖、阿尼瑪卿山等景區為重點,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積極推進了玉樹嘛呢文化景觀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重點開發觀光、生態、科考、獵奇、探險、登山等旅游產品的三江源生態旅游區。
二是打造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獨特的高原風光、優良的植被、水和空氣,突出生態特色和少數民族民居的優雅舒適風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貴德、金銀灘、互助、循化、海西等為重點的一批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區,實現了由過去傳統的“點”向片區發展轉變,由單一的觀光旅游向會議、度假、休閑游相結合轉變。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現代文化三者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組織城市建設,實施了格爾木、西寧等城市總體風貌改造、綠色通道和節點建設工程,配套城市服務功能,增點留客,使之成為旅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四是打造運動休閑旅游精品。以項目為載體,積極推進觀光型旅游向度假型、運動型、體驗型旅游轉變,高起點策劃、高質量推出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巖賽等旅游項目,增加了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項目,豐富了旅游精品內容。
(二)基礎設施建設有所強化
近五年來,青海省投入巨資,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7715億元。公路通車里程達513萬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發展到215公里,“兩橫三縱三條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基本建成。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蘭青鐵路復線電氣化工程即將竣工,柴木鐵路、西格段復線及電氣化工程和玉樹三江源機場開工建設,西寧和格爾木機場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峽、尼那、拉西瓦、積石峽等大中型水電站、大通華電火電、格爾木燃氣電站和官亭至蘭州750千伏、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和玉樹州電源電網建設等重點電力工程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基本實現大電網覆蓋下的戶戶通電。建成黑泉水庫和盤道水庫,開工建設“引大濟湟”調水總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貧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固定電話突破100萬戶、移動通信用戶突破200萬戶,實現了鄉鎮和行政村全部通電話。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煤改氣等城鎮設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接待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旅游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進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化對全省旅游業發展的綜合決策和監督管理,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執法、統一營銷,在景區制定并嚴格執行了旅游經營資格準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同時,按照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管理、企業經營的思路,于2007年對老爺山風景區實施了旅游開發權轉讓。并著手制定州縣鄉鎮的旅游發展規劃,精心對項目進行策劃、包裝,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著力探索旅游開發“國有民營”的新路子。
(四)旅游業與農業實現了合理“嫁接”
堅持旅游業與農業的合理“嫁接”,以發展農家生態休閑旅游、無公害農產品、旅游商品等為重點,實施了海東農業生態示范觀光帶,不斷規范臨近旅游景區的農家生態休閑度假旅游接待點。開發了以冬蟲夏草、大黃茶為主的中藥材,以沙棘、高原獼猴桃為代表的優質水果,以郁金香等優質花卉苗木等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時,積極引導和扶持西寧生物園區的投資建設。
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作為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態旅游也亟待解決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1、對發展生態旅游業的認識問題?!奥糜螛I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因而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重視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當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
2、系統的生態旅游專業規劃問題。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是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礎。然而,在開發中,許多地方重視旅游本身及相關產業的布局規劃,而忽視生態建設規劃。在景觀設計上,沒有充分體現人性化和生態化設計理念,以致許多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氣氛不協調
3、科學的管理機制問題。目前,許多景區所有權、規劃權、開發權、經營權集于一體,其對資源保護與開發僅僅依靠財政的投入和經營收入,無法對資源實施最有效的保護和長遠的開發,旅游經營管理主體缺乏活力與生機,出現了有的資源因無序開發而耗費巨資進行整治、有的資源則長期閑置等諸多問題。41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問題。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投入作保證,但由于資金短缺,導致旅游景點景觀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特別是交通、排污等設施較為落后,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51生態旅游專業人才問題。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學、生態學、環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技術較為復雜。但目前既懂生態學和旅游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游內涵的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議
(一)高點定位,精心編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堅持規劃先行并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指導思想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資源環境保護觀,視人為自然生態的有機成分,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在具體規劃上,要增進環境優化與人文關懷的互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加強對全省旅游資源價值、市場潛力以及旅游開發將會造成的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并在對各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的基礎上,按照適度、有序、分層次開發的原則,按照生態旅游的規劃模式,制定符合生態旅游目標的全省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景觀規劃、水資源和能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各種專項規劃,實現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統一。
在具體項目上,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各景區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于景區內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務設施的規劃,要縱覽全局,取舍得當。對一些生活設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橋、公廁之外,則盡量減少人工構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在旅游產品的規劃設計和改造創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資源殊的自然屬性,找準旅游資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裝渲染其稀奇獨特的品質,使旅游產品既美麗多姿又富有神韻,既統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氣質。在藝術形式和手法上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旅游規劃建設上的生態理念、環保意識及建造藝術,以規劃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生態旅游板塊;以青海湖、鳥島、塔爾寺、江河源、昆侖山、寶隆灘、可可西里、原子城、柴達木萬丈鹽橋、巴隆國際狩獵場等優勢資源為基礎,發揮資源的壟斷性作用,突出一個“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以資源為依托,以文化為主線,依據產品的關聯度,增加產品組合的深度和寬度,增加生態旅游產品的內涵。
(二)創新機制,提高旅游資源配置和運作水平
實行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監管、企業經營”三權分離,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確保國家對旅游資源的所有權。在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有機結合的原則下,按照各類景區的性質,區別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模式,對坎布拉、鹽湖城資源等級較高、各方面條件較為成熟的旅游資源,在現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開。對尚需大量基礎配套設施投入的三江源、環青海湖等旅游資源,則按照保護旅游資源及其特色和永續利用的原則,大膽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通過經營權轉讓,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提高景區開發、保護、管理水平。在經營權轉讓中,堅持采用公正、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對旅游資源開發經營者進行遴選,使信譽好、實力強、理念新的企業取得經營權,確保開發檔次,并以契約形式明晰責權,防止出現新的政企不分現象。同時,加強對經營者的投資與經營行為的有效監控和幫助,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優良生態旅游資源,形成強勢品牌
具體講,可以借助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和中國夏都的品牌,同時結合青海湖、塔爾寺等著名景區(點)的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媒體,包裝宣傳青海省的生態旅游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打造著名的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態旅游熱點。一是建設“中國夏都”精品旅游區。有效利用景區與城區融為一體的優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功能,豐富旅游產品,將其建成中國避暑勝地、文化遺產與文物古跡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藝術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寧市旅游后花園的重要載體。綜合開發并展示昆侖文化、柳灣文化、卡約文化。加快黃河上游河道整治與利用,建設水上休閑娛樂運動項目,建成集水文化體驗、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住宿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區。二是建設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生態游覽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區。整合沿途旅游資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全力打造以體驗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態文化為主,集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探險為一體的精品旅游區。三是建設“三江源”生態精品旅游區。積極培育以玉樹、班瑪林區、年保玉什則湖、阿尼瑪卿山等景區為重點,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重點開發觀光、生態、科考、獵奇、探險、登山等旅游產品的三江源生態旅游區。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探索市場化的旅游投入機制,在發揮好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渠道籌資、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經營”的旅游投入體制,吸引中外投資者和民間資金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加強交通、環保、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實施旅游暢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機場建設步伐,縮短到三江源的空間距離;建成蘭青鐵路復線、西格鐵路復線;爭取建成格敦鐵路、西寧機場二期擴建、花土溝機場,形成完善、穩定、便捷的立體交通體系、能源支撐體系和信息化網絡體系;進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區交通狀況。二是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構建中國西部高原生態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會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游樂場、步行街等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區域內交通、通信、賓館、飯店、公園等設施檔次。進一步加快通信網絡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實現所有旅游景區的有線、移動通信無縫隙覆蓋。三是進一步優化旅游環境。繼續實施城鎮風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當地民族風格的城鎮建筑特色。大力實施城鎮綠化、凈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鎮亮點。同時,加強對城區、景區及沿線周邊鎮、村的整治、改造與建設,承擔為景區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服務,減輕景區內資源承載的壓力,逐步構建“景內游、景外住”的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態環境優勢和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國際黃河極限挑戰賽等優勢品牌,堅持用大旅游理念發展觀光農業和農家樂,著力打造“一鄉一色、一村一品”農家樂精品,促進農業與旅游互動、城市與鄉村互動,形成生態旅游新格局。
(五)營造環境,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11加強生態教育。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教育中增設生態保護和建設教育內容,同時,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教育,以明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游客行為的引導和約束。
2、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涉旅安全、市場秩序、衛生防疫、“三廢”排放等突出問題。搞好城市和景區垃圾、污水的無公害化處理,在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和城鎮居民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煙塵和噪聲排放,保護好青海省優質空氣和水源。同時,加強對《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的宣傳和實施。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可以開發,哪些部分嚴禁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關于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報告制度、輿論監督等制度,保護并優化環青海旅游生態環境。
3、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一方面,在開發初期就應通過技術手段使景區設施建設符合環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學界定旅游環境質量、容量或承載力狀況的發展趨勢,控制旅游人數,避免環境污染,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保證資源及環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要以生態經濟學和生態美學原則為指導進行限游模式開發。限游模式的規模要根據環境承載力來確定。由于承載力隨著季節而變化,而且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旅游者行為模式、設施的設計與管理、環境的動態特點、目的地社區的態度變化等。所以每開發一個旅游景區,必須認真研究分析其獨特的環境特點,并進行環境影響預測評價以最終決定其承載力的恰當類型和水平,然后以環境保護為基礎進行規劃,加強可持續管理,使旅游者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少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同時,在同一生態旅游地內根據環境需要定期調整旅游線路,使旅游區內的資源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延長資源的衰退周期。
4、建設高素質的生態旅游人才隊伍。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他們對于提升生態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有著重要作用。應利用旅游院校、培訓班、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各種形式及請進人才、派出學習等辦法培養一大批生態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強對生態旅游理論和規劃方面的研究,為青海省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與此同時,還應盡快建立專業化生態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聯系旅游者與旅游產品的紐帶。由于生態旅游的特殊性,為生態旅游者提供服務的導游人員必須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旅游服務機構必須具備豐富的生態旅游經營組合經驗,以及相關的硬件設施,這都對傳統旅行社大而全的業務功能提出了挑戰。在生態旅游個性需求日益明顯的時代,組建專門從事生態旅游的旅行社進行營銷與管理勢在必行。
(六)加快發展產業生態旅游,促進生態旅游產業化
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生態產業,繁榮循環經濟,并與創建生態省密切結合起來。青海省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是生態旅游必須逐步大眾化,必須與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密切結合,科學地拓展其內涵,以便于實現產業化。在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其關鍵是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是實現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結合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發展態勢,青海省大力發展產業生態旅游是實現生態旅游產業化的必由之路。因為對于旅游目的地地區而言,它實現了生態產業、生態科技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旅游價值,獲得了社會經濟效益,促進了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客源地區來說,有利于學習先進地區的生態產業、生態技術和生態管理模式,加強區際文化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客源地生態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生態產業乃至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對策發展產業生態旅游:加大宣傳力度,推進產業生態旅游發展,進而促進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開展產業生態旅游的系統化科學理論研究,為產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建設產業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實施試點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實現生態旅游綜合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盧云亭等.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劉家明,楊新軍.生態旅游地可持續發展規劃初探[J].自然資源學報,1998,(14).
[3]劉薇.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及游客管理對策分析[C].廣西生態學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2003:155—159.
[4]黃繼華.我國生態旅游景區管理研究進展[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7,(2)1
[5]張朝枝.生態旅游的綠色營銷特點及策略[J].社會科學家,2000,(4).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原生態環境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has penetrated into cities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ach aspect, from garden, the garden, park in the city square, streets, street greening, campus and communities,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covered landscape design. As a designer should use the mentality of how and way to handle good landscape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So how to achieve "functional sex, artistic, ecology" perfect combination? Our idea is that: the green is not necessarily the ecological, in using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don't forget the good nature.
Keywords:landscape;design;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5-0064-02
1園林景觀設計及我國園林景觀設計的現狀
園林景觀設計是指利用各種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創造和安排環境空間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間審美為主導的、藝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學科,以物質化的手段表現出文化的精神價值。具體地講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植物、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造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通過園林景觀的設計,使環境具有美學欣賞價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證生態可持續性發展,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和價值取向及設計者個人的審美觀念。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我國的城市建設在過去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為代價,原生態的美在新城市規劃建設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態環境,換來的是一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從而體現出了園林景觀、建筑、環境的不和諧性。當代景觀設計師面臨挑戰是那些越來越多的看來毫無價值的廢棄地、垃圾場、或其它被人類生產生活破壞了的區域,這與我們前輩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那些具有良好潛質的地塊,具有造園價值的土地,進行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觀設計師更多地是在治療城市傷疤,用景觀的方式來修復城市的肌膚,促進城市各個系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提供一個安全、潔凈、舒適、美麗的生活空間。功能合理、滿足了不同人廣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著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資源投入產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著符合一定的生態原則;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資源就是通過高效利用現有資源而節約下來的那部分資源,所以生態主義已經從一種實驗或意識變為一種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因素;而藝術的作品,意味著具有引人注目的潛質,它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視覺環境,提升一個地塊的價值,這又與社會經濟聯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現代景觀是當今許多設計師們必須追求的。目前,從城市規劃、園林景觀設計及建筑設計與施工來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在設計或規劃中忽略了原生態的保護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設計中往往是對原生態是一種破壞。主要體現在原生態的山體、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態環境的破壞,如:在建設中推掉原生態山體而重建人工山體等。
2)在施工過程中因施工不當對原生態環境的破壞和造成環境污染,使生物棲息地逐漸消失,造成生態的不平衡性,最終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3)在設計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態環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觀的再造,不注重資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價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資和浪費。
4)在設計與施工中對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的破壞。
2原生態環境的特征及相對性
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原生態環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條件下生存的東西,是生物和環境之間和諧共生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它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開放系統,不僅包括了各種資源、氣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條件,并且還蘊含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態文化。今天人們認為只要是依山傍水、樹木覆蓋的景觀設計就是原生態環境的設計;只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綠色景觀效果,就是生態意義上的“綠色”,其實不然,真正的綠色原生態設計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與自然和諧相處。一般來說,人為建造的任何環境,無論多么“生態”,都不可避免地要改變甚至破壞原有的自然條件,而環境原始的自然風貌和自然條件是最最“生態”的。因為它按照自然規律,經過千百年自然選擇和淘汰之后發展、演化起來的。這樣的“自然”一旦加入人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跡,這樣肯定會改變甚至阻斷“自然進程”,從而對環境的原始生態形成各種干擾。在這個意義上講,所謂“原生態環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態”的,其中也包含人對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為”因素對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應該完全被排斥,因為純粹的生態環境固然良好,但這種環境并不一定適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了獲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環境,來改變自然――這無可厚非。不應當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而應將人看作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因子。問題的關鍵是:人們“改變”自然后創造出的新環境對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規律和生態原則?設計應該是人為的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最小。那么到底這樣的破壞減少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是最小,這個度的把握是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定論。因此狹義的原生態環境是相對的,應當是在現有的知識和技術條件下朝這一方向努力的園林景觀設計。
3原生態環境設計的原則
對場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對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為一種生態的景觀設計手法自20世紀70年代一直受設計師的青睞。生態設計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資源的連續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反對只講過去,不講現在和未來,在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時應做到將設計理念及設計原則貫穿項目的始終。
具體地講就是遵循生命的規律,如反映生物的區域性;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資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風和降水;選用當地的材料、特別是注重鄉土植物的運用;注重材料的循環使用并利用廢棄的材料,以減少對能源的消耗,減少維護的成本;注重生態系統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建立;發揮自然自身的能動性,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體現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減少人工的痕跡。這些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體到每個設計,可能只體現了一個或幾個方面。通常,只要一個設計或多或少地應用了這些原則,都有可能被稱做“生態設計”。
4對自然友好的得與失―以云南麗江原生態環境設計規劃為例
對一個城市來說,在其形成的初期,由于生產力比較低下,人們會自覺地沿著原始地形,順應自然條件盡量少動土方,節省建設成本,同時又使城市的風貌和景觀比較豐富,而且少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這樣的城市就是對自然友好的城市,是懂得如何與自然相處的城市。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空間的不斷拓展,這種最初的對自然的友好已經越來越少見。我們現在的城市建設,由于可以憑借各種技術手段,所以不僅有能力而且有條件將自然原有的一切改變得面目全非,并且完全將人的主觀意圖強加于自然,使自然成為人的意志的產物?;剡^頭來權衡得失:它也許在某種程度上給了人們方便感。但與此同時,為修補給自然系統造成的損害,人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常常會遠遠超過享用到的舒適與方便,我們的確得到了很多,但我們失去得更多。除自然環境外,不僅僅是“文化景觀”,而是城市的歷史和性格。在我國眾多的名勝古跡中也有一部分完美的原生態設計經典,如活著的世界遺產―― 麗江古城就是最好的案例。
具有800年歷史的麗江古城是一個鮮活的、不斷生息運轉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這在中國的99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是首例,在世界也屬罕見。麗江雖具多民族文化精髓,卻不失納西民族之風采。古城位于中國云南省西北部麗江縣境內,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明時具規模。占地面積38km2,“城依水存,水隨城在”,規劃區內沒有規矩的道路網,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隨地形水勢溝渠建房布街;道路亦結合水系坡勢而建,曲徑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間疏朗和諧的街景。最值得驕傲的是麗江古城不是死城,它現在生活著6000多戶居民,商業活動頻繁,仍是麗江地區、麗江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麗江的原生態是未經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觀,保持著最初始的原始自然風貌。原生態的自然美沒有處處滲透著人為創造因素,彰顯著人類的本質力量,也不像共生態的自然美那樣暗藏著人類的巧設,達到了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態景觀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諧本質的一種顯現。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本旅游區吸引游客的最基本要素,為切實把景區保護養育成自然環境優美、遠離城市喧囂的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勝地,制定了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其中,旅游區生態保護包括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對旅游區整體環境的保護;本區的核心景觀是優美的自然山水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在開發建設時從用地布局、景觀設計、旅游項目設置及游線組織等方面牢牢貫徹“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實現休閑度假業的可持續發展。運用原生態景觀手法營造回歸麗江過去的繁榮,同時也明確闡述了原生態景觀的含義,即在自然狀態下,未受人為人工影響、干擾原生態景觀或生態原狀景觀,其中的自然與物種的多樣性是原生態景觀的表現手段之一。對古鎮改造的過程,也是對怎樣實現傳統、現代、原生態以及地域特色有機融合的探索過程。為麗江帶來經濟上與社會上的多項效益,使其成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新型和諧旅游景區,這一系列的舉措值得我們在園林景觀原生態環境設計中得以借鑒。
參考文獻:
[1]王衛平.明清時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
[2]寥志豪.以蘇州為中心蘇州史話.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3].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4]李嘉球.蘇州狀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5]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12.
[6]鄧顯渝.園創景觀實踐.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4.
[7]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