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25: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基本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專生 艾滋病防治知識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9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1-376-02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對象為揚州市邗江區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900名。
1.2方法
隨機抽取該校31個班級在校學生900名進行艾滋病基本知識問卷調查,現場收回問卷,然后對全校學生發放《中專生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識》宣傳單,并組織每個班級放映艾滋病防治知識VCD宣傳光盤。一周后對被調查的學生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并現場收回問卷。試卷參照《大學生艾滋病基本知識調查問卷》,采用自行設計為《中專生艾滋病基本知識調查問卷》以匿名的方式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基本信息、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艾滋病預防措施等相關內容。本次調查使用Excel數據庫,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本信息
揚州市邗江區中等專業學校900名在校生,均為漢族。平均年齡18.2歲,最小16歲,最大20歲。其中中專一年級學生占37.56%(338/900);二年級學生48.55%(437/900);三年級學生占13.89%(125/900)。男生684人,女生306人,男女性別比為2.24:1。居住城市學生占13.22%(119/900),居住農村或鄉鎮占86.78%(781/900)。
2.2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前后問卷調查比較 見表1
900名中專生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前后問卷調查比較結果可見表1,宣傳前后各發放問卷900份,收回有效問卷分別為897份、895份。在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一欄中,宣傳前知道艾滋病主要三個途徑的分別為604人、578人、564人,所占比例分別為67.34%、64.44%、62.88%;宣傳后分別為786人、690人、726人,所占比例分別為87.82%、77.09%、81.12%;在日常生活中艾滋病傳播途徑及非傳播途徑一欄中,宣傳前認為“與艾滋病人一起吃飯”、“ 被叮過艾滋病病人的蚊子或昆蟲叮咬”“ 與艾滋病人發生無保護性”會傳播艾滋病的分別為208人、503人、667人,所占比例分別為23.19%、56.08%、74.36%;宣傳后為65人、131人、805人,所占比例分別為7.26%、14.64%、79.94%。在預防艾滋病的措施一欄中,宣傳前認為“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 “ 堅持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安全套,不發生非婚”能預防艾滋病的分別為710人、505人,所占比例分別為79.15%、56.08%;宣傳后為817人、697人,所占比例分別為91.28%、77.88%。據上述統計,在開展艾滋病知識宣傳教育后,被調查者的艾滋病防治相關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與宣傳前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1。
2.3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問卷調查相關內容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對患艾滋病的病人有歧視感的被調查者占總數的6.92%;認為對艾滋病的病人應關心、同情的占75.2%;愿意幫助艾滋感染患者的占68.72%。獲取艾滋病防治知識途徑主要為廣播電視和報刊,分別占56.2%和57.65%;學校健康教育占40.33%。73.85%的被調查者認為艾滋病健康教育應與性健康教育相結合,71.06%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應擔負起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見表2。
3討論
本次被調查對象大部分自農村或鄉鎮,男生較多,主要為中專二年級學生。宣傳后對艾滋病三種主要傳播途徑的知曉率分別上升了30.13%、17.82%、30%。“與艾滋病人一起吃飯”、“ 被叮過艾滋病病人的蚊子或昆蟲叮咬”、“ 與艾滋病人發生無保護性”宣傳后知識知曉率分別上升了20.75 %、93.91 %、 20.69 %;“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 堅持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安全套,不發生非婚”宣傳后知識知曉率上升了15.07%、38.02%。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者在宣傳教育后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與宣傳前相比,差異顯著(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宣傳教育前調查對象對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相對偏低,對艾滋病感染者存在歧視和恐懼現象,這主要與調查對象大部分居住地為農村或者鄉鎮、信息來源較為局限、年齡偏小、知識了解不全面等因素有關。調查對象的艾滋病防治知識信息主要來源為電視和報刊,而學校內對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力量較為薄弱,僅占信息來源的40.33%。70%以上的青少年希望能通過學校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識,減少對艾滋病的認識誤區,提高預防意識和技能。
艾滋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最危險的殺手之一,在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4歲的青少年大約占三分之一[1]。因此,學校預防艾滋病的健教工作應該得到加強,通過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艾滋病知識,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成為我國目前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措施[2]。建議將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識宣傳納入學校常規健康教育課程。不僅使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識,增強防病意識,提高防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預防艾滋病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之成為預防艾滋病的主要力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健康知識;知曉率;社區;健康教育
2009年7~8月期間, 對江北區的城區居民進行了健康知識知曉率問卷調查, 以了解居民對健康知識、慢病相關知識、傳染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個人行為、健康知識接受途徑、愿意接受的形式等情況。探討對社區居民健康教育有效模式, 為制定社區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 在寧波市江北區白沙街道、中馬街道抽取4個居委會。在每個居委會中抽取若干個樓棟的18歲以上的居民為調查對象, 共抽取800人, 回收問卷784份, 回收率98%。其中男性326人(占47.5%), 女性458人(占52.5% )。18~30歲136人(占17.3%), 31~45歲228人(占29.1%), 46~59歲257人(占32.8%), 60歲及以上163人(占20.8%)。公務員36人(占4.6%), 企事業224人(占28.6%), 工人139人(占17.7%), 個體62人(占7.9%), 外來務工114人(占14.5%), 退休183人(占23.4%), 其他(家務)26人(占3.3%)。
1. 2 調查內容與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 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健康基本知識、慢性病相關知識、傳染病相關知識、自我管理的方法、預防措施以及主要通過哪種宣傳形式獲得健康知識、最喜歡參加社區組織的哪種健康教育活動等。調查由轄區責任醫生和居委會工作人員上門執行。
1. 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 應用率的χ2檢驗, P
2 結果
總體上看, 對健康基本知識回答正確率在性別上對健康知識回答的正確率沒有明顯差異(P>0.05)。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對健康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慢性病相關知識、傳染病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活動的情況存在明顯差異(P
2. 1 健康教育的認知情況 從統計的數據看, 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對健康基本知識回答正確率均在50%以上(除外來務工人員外);慢性病相關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回答正確率逐段提高。對傳染病相關知識的回答正確率在50%左右(P>0.05)。按職業分, 公務員、企事業、工人、退休人員回答的正確率較高, 而個體、外來務工以及其它人員對相關知識回答正確率較低(P
2. 2 健康知識獲取的情況 從統計數據看, 公務員、企事業、退休人員的健康知識主要從報刊雜志中獲得。其次是廣播、電視及錄像和醫務人員宣傳、知識講座。而工人、個體、外來務工人員的健康知識主要從廣播、電視及錄像中獲得。其次是張貼畫(小冊子)和醫務人員宣傳、社區知識講座。相同職業不同年齡獲得的健康知識途徑沒有明顯差異, 但年輕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來自網絡。
2. 3 健康教育活動形式接受情況 從統計數據看, 不同的年齡對健康教育咨詢、講座認同度為最高(P
3 討論
近幾年來, 健康教育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社區的一項重要服務內容, 正在被廣泛開展, 也逐漸被廣大醫務人員和居民認同, 其重要作用日益凸顯[1]。但由于社區居民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不同、個人的性格特征不同、社會背景不同造成對健康的理解、要求不同, 對生活的質量追求也不同[2]。因而對社區健康教育成效的取得形成一定的影響。為了讓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成為今后居民防病治病,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指路燈。查找一些在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中的薄弱環節, 對不同人群需要進行不同方位的健康教育, 逐漸提高社區居民無病防病、三級預防的意識[3, 4]。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社區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要符合群體的需要, 可以通過生動活潑、直觀互動的教學手段, 使健康教育內容適合宣教對象, 易被群眾接受和理解, 把良好的健康觀轉化為社區居民的生活理念, 并在生活中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給居民提供固定的健康信息交流的場所是提高健康教育有效途徑之一。如健康教育館、某種疾病俱樂部、健康工作站等。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課堂及醫務人員義診、咨詢門診, 逐漸把健康教育模式轉變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傳授、自我保健和社區與居民互動、專家與居民互動、居民與居民互動、居民與儀器互動的運作模式。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 學校開展健康教育存在著薄弱環節。其實健康教育應該從幼兒開始, 在中、小學時期得到鞏固與加強, 使其從小形成影響一生的健康行為, 如從小養成吃少鹽飲食、不食或少食腌制食品。對其成年后的慢性病的預防和保健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年女性在社區健康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其健康知識知曉率提高后, 對家庭成員的衛生健康行為的形成具有較大的幫助, 具有促進提高家庭衛生保健的作用。故成年女性成為健康教育重點人群之一。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 不同對象所關注的健康內容不一樣, 故因按照不同對象不同需要開展健康教育。比如0~3歲科學喂養、學齡前兒童健康、家庭健康、青少年校外健康、老年健康、更年期健康、婦女衛生保健健康、弱勢群體健康、心理衛生、心理調適等, 形成一套系統化、規范化、實用性強、可操作的“健康鏈”, 使健康教育在實實在在在社區不同人群和不同人生階段都能發揮作用。使健康教育真正成為緩解社區醫務人員與社區居民的醫患關系的催化劑, 增進彼此的信任感, 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穩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呂姿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2:7.
[2] 胡曉云, 陳新, 毛宗福, 等.我國城市社區健康教育模式現狀研究.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9,1(1):53-55.
【摘要】目的:在對糖尿病患者及家屬的學習需要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研究健康教育與血糖水平之間的關系。方法:在本院內科抽取正在治療中的糖尿病患者36名,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觀察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控制情況,并與此前進行常規健康教育的30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單次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明顯下降,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關鍵詞】糖尿病;教育護理;血糖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生性疾病。以往護士常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的內容比較簡單,達不到患者及家屬的學習需要。通過對糖尿病患者及家屬進行廣泛調查后,對健康教育內容進行調整和擴充,使其更有針對性,有助于患者血糖控制達標,減少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的發生。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擇2009年在本院內科就診的II型糖尿病患者36人,年齡46~71歲,職業和文化程度不一,病程都在3年以上,已經使用藥物治療,其中7例使用了胰島素制劑。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住院23例,門診13例。均有家屬陪同。
1.2 針對性健康教育:在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健康教育內容進行調整和擴充。對患者的宣教包括10個方面: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有效的治療方法、用藥知識、飲食知識、休息與運動知識、誘發因素、并發癥、血糖理想控制指標、快速血糖儀的使用、中醫中藥治療知識。對家屬的宣教包括8個方面: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有效的治療方法、飲食知識、快速血糖儀的使用、家庭護理方法、血糖監測時間、低血糖的識別、預防保健知識。由同一組責任護士進行一對一宣教,對患者宣教時間不少于45分鐘,對家屬宣教時間不少于30分鐘。
1.3 對照組:選擇本院2007~2008年在本院內科住院治療的II型糖尿病患者30人,本組患者年齡、性別、患者情況與研究組基本一致。此期間護士對其進行健康教育記錄單上5個項目的常規健康教育,基本上未對家屬進行宣教。
1.4 血糖檢測:檢測所有患者就診時血糖、就診后1周血糖、就診后1~3個月內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1~3個月內多次檢查者取最后一次結果。觀察組血糖數據均由空腹靜脈血生化檢查取得。部分對照組患者1~3個月血糖由快速血糖儀測得。
1.5 統計學處理: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單位為mmol/L,用Х±S表示,采用SPSS10.0統計包進行組內方差分析,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糖檢查情況,見表1。
表1 患者血糖情況及控制達標人數
組別
就診時就診后1周就診后1~3月內
血糖值達標人數血糖值達標人數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值達標人數
觀察組(n=36)14.61±7.3307.03±3.02249.66±4.186.19±3.0315
對照組(n=30)16.08±8.1109.51±6.111710.20±9.107.81±3.4610
P值(血糖)
2.2 觀察組有1例患者出現低血糖癥狀,自行進食后癥狀消失。對照組在3個月內有2例因發生糖尿病酮癥再次入院。
3 討論
3.1 目前,糖尿病的防治重點已經轉向社區和家庭。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患者對糖尿病的知識掌握越多,血糖將控制得越好,并發癥發生較輕、較遲,生活質量和壽命也越長。因此,近年來,對糖尿病人及其家屬進行較深入的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1]。
3.2 我們認為,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來醫院就診,特別是住院治療,是進行健康教育的最好時機之一。按原有的健康教育記錄單,護士對患者的教育比較重視基本知識,內容比較寬泛。通過對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學習需求的調查分析②,患者最感興趣的內容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預防保健知識,而家屬最感興趣的內容是飲食知識、血糖檢測方法和并發癥的觀察。根據這一調查,我們修改了原來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記錄單,對住院患者和有條件的門診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3.3 從本研究可以看出,對II型糖尿病患者及家屬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后,與以往常規健康宣教對比,患者1周后復查的空腹血糖值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差異,首次就診及病程較短的患者差異更為明顯。較長時間(1~3個月)復查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顯示,這種差異仍然存在,但有所縮小。同時,治療過程中的并發癥情況也有所減輕。
3.4 由于對糖尿病患者及家屬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反復宣講,鞏固效果,我們將出院患者轉回所在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后,輔導社區護士繼續定期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以及嘗試采用遠程血糖監測等新技術、新設備,進一步落實對糖尿病患者及家屬的終身不間斷的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687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45-02
在我國艾滋病(HIV)呈現多層面、多渠道、快速度的中度流行趨勢,其傳播途徑以性傳播為主,并由高危人群擴散與普通人群,局面十分嚴峻。面臨艾滋病性病疫情的嚴峻局面,研制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應對模式是全球(尤其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社會及公共衛生問題。當今,以預防艾滋病為目的宣傳教育模式多種多樣,但在大學校園實施青春健康教育的模式國內外都很少見。本文以調查問卷形式,對我校529名在校大學生青春健康教育前與青春健康教育后的艾滋病性病知識態度進行調查,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校自愿參與青春健康教育基礎知識及技能培訓的4個年級段的在校大學生529名,分別于青春健康教育前與青春健康教育后發放調查問卷。529名大學生中男311名,女218名,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為21歲。
1.2方法在實施青春健康教育前與青春健康教育后,分別對529名大學生發放問卷(采用本市青春健康教育項目設計組所設計的問卷),以只標明性別、年齡,不記名方式獨立完成問卷,問卷內容主要為:與生殖避孕相關的一些知識、對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態度、艾滋病性病的預防知識和來源、有關性行為的一些態度等。
1.3統計學處理調查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采用配對t檢驗,以P
2結果
2.1實施青春健康教育后大學生對傳播艾滋病的三大途徑、日常一般性接觸不會導致艾滋病傳播、發生性行為時正確使用可使艾滋病傳播幾率降低等知識的正答率與實施青春健康教育前相比差異明顯,P
2.2施青春健康教育前后大學生性觀念的比較見表1。
2.3施健康教育前后大學生對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態度比較見表2。
3討論
關鍵詞: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Effect evaluation survey of Influnza A H1N1 pre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in Shaoguan City
Deng Guang-huiWang TingZhang Zhi-wei
Shaoguan Institute for Health EducationShao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Shaoguan 512026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asic knowledge and psychological and health behaviors that are affected by Influnza A H1N1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Shaoguan City, aiming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Using th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e selected 601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of two counties (city) in Shaoguan City. During the survey, the respondents were provided with standard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 average awareness rate about the basic knowledge ofInfluenza A H1N1 was 53.35%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62.4%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Shaoguan City. 83%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95%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thought that Influenza A H1N1 affected their daily life. 54.6%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75%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their about Influenza A H1N1 now. 56.3%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4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were more worried about suffering from Influenza A H1N1 now. There was a great increase in the formation rate of health behavior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occurrence, confirming the obvious effects of health education. Conclusion:The awareness rate about the basic knowledge of Influenza A H1N1 was not high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Shaoguan City , suggesting that more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scientificity of knowledge spreasing in developing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when Influenza A H1N1 was new to them ,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had great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Shaoguan City.Besides, urban residents and secondary students were relatively rational. while rural residents and primary students had a fear of it. This completel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health education ,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pted u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strengthe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Influenza A H1N1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evaluation
甲型H1N1流感是由變異后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1]。為了解掌握韶關市城鄉居民及中小學生對甲型H1N1流感基本知識和心理及行為改變情況,為今后制定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學參考依據。韶關市健康教育所于2009年11月在該市隨機抽取了二個縣(市區)開展防制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效果調查,現將有關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了南雄市和曲江區城鄉居民和中小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每個縣(市區)隨機抽取一個城市社區、一個行政村、一所中學、一所小學。每個城市社區和行政村抽取18-70歲常住居民100人,要求以10歲為年齡段,各年齡段人數相近,男女各半。中學抽取初中二年級學生50名,小學抽取四年級學生50名,男女各半。
1.2 方法
采用省健康教育所統一設計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甲流防制基本知識了解情況、甲流發生前后心理和行為變化情況。調查人員經過專門培訓,調查方法采用面對面詢問、學生當場答卷、市健教所人員現場督導,以及采取二級質控即平行調查員質控和市級質控,確保問卷填寫無空項、錯項和邏輯錯誤。
1.3 統計方法
問卷經質控后,統一錄入由EPIDATA建立的數據庫,用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601份,其中城鄉居民401人,占66.7%;中小學生200人,占33.3%,男性300人,占49.99%,女性301人,占50.08%。
2.2 甲流基本知識知曉情況 城鄉居民和中小學生甲流基本知識知曉情況詳見表一。從表一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和中學生在回答“感染途徑、傳染期、報告部門、預防方法,正確做法”五項基本知識方面,正確率明顯高于農村居民和小學生。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2.3 甲流發生前后心理與健康行為變化情況 城鄉居民和中小學生甲流發生前后心理與健康行為變化情況見表二。從表二可見,有83%的城鄉居民和95%的中小學生認為甲流對日常生活有影響;有54.6%的城鄉居民和75%的中小學生現在更加關注甲流;有56.3%的城鄉居民和48%的中小學生更擔心自己得甲流。其中城市居民和中學生相對理性,即關注較多而擔心較少。而農村居民和小學生則表現出恐懼心理,其擔心自己得甲流分別占78.6%和60%。甲流發生后,城鄉居民和中小學生健康行為增加比例在15-98%之間,甲流發生前后城鄉居民心理變化和健康行為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韶關市城鄉居民甲流基本知識平均知曉率為55.35%,中小學生為62.4%,表明該市城鄉居民和中小學生對甲流基本知識掌握程度并不高。而城市居民和中學生知曉率明顯高于農村居民和小學生,這可能與城市居民總體素質相對較高,獲取甲流信息渠道較多和中學生知識水平較高,理解能力較強有關。在對甲流五項基本知識掌握方面,只有“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二項掌握較好,知曉率在70%以上。而對甲流的傳染期知識掌握最差,知曉率在31~41%之間,這可能與傳染期這個概念本身的定義過程在不斷發展有關(最初認為是發病前1天至發病后7天),這就提示我們在今后開展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視知識傳播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在男女性別方面差異很小,說明男女對甲流這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注和理解程度相差不大。在年齡方面,城鄉居民甲流知識知曉率隨年齡增加而降低,這可能與年齡越大者,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使用通訊和交際工具以及獲取甲流有關信息途徑較少等有關。在文化程度方面,城鄉居民甲流知識知曉率隨文化程度升高而上升,這可能與文化程度較高者對甲流相關知識理解程度較高,以及文化程度越高者對自身的健康關注較多,主動學習和了解甲流相關信息也較多有關。
3.2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與甲流剛傳入我國時相比,該市有83%的城鄉居民和95%的中小學生認為甲流對日常生活有影響;有54.6%的城鄉居民和75%的中小學生現在更加關注甲流;有56.3%的城鄉居民和48%的中小學生更擔心自己得甲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市城鄉居民和中小學生對甲流的心理變化還是比較大。其中城市居民和中學生對甲流的認識相對較為理性(即關注較多而擔心較少),而農村居民和小學生的心理變化程度較大,甚至出現恐懼心理。這可能與農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心理素質較差,獲取甲流信息渠道較少,以及小學生對甲流這種新生事物敏感性較高,心理不成熟,客觀和理性判斷力較差等有關。這就充分顯現了在發生甲流這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加強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示我們在開展甲流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要重視加強小學生和農村居民心理健康教育。
3.3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甲流發生后該市城鄉居民和中小學生6項健康行為形成率較發生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這就充分表明開展甲流健康教育成效明顯。不同的健康行為形成率增加比例不一,其中“咳嗽、打噴嚏時的正確做法、勤洗手、開窗通風、減少外出”4項健康行為增加比例最大,可能與這四種健康行為容易改變有關。該市城鄉居民健康行為增加比例隨文化程度升高而上升,隨年齡增加而降低,這主要與文化程度越高,在甲流的沖擊下,對不健康的行為認識越深刻,作出改變的動力就越大有關。而年齡越大者,受傳統觀念和習慣影響,既有不良行為改變難度相對較大等有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2-0126-04
Based on PBL teaching on health education fordiabetesmellitus in community for postgraduate
SHANG Lizhi CHEN Xiaohui JI Shu ZHAO Chuan LIU Tan ZHANG Jing LI Jinj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PBL on health education for diabetesmellitus in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city community,for postgraduatesand diabetes patients to master basic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n diabetes.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3 to July 2015,graduate students played the role of researchers, teachers, doctors to help the teacher,60 diabete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30) and control group(30) randoml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but observation group with PBL,a diabetic patient was select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s a cas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as evaluated by theoretical examination,questionnaire and laboratory testing.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fasting blood glucose[(6.77±1.52) vs (8.66±2.23),P
[Key words] Postgraduate; Teaching methodolog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Diabetesmellitus;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全身代謝性慢性疾病[1]。糖尿病及其所引起的并發癥給個人、社會和國家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該病在社區居民中治療率、控制率、知曉率均低,除使用藥物外,糖尿病社區健康教育是全面有效控制糖尿病的關鍵方法之一。糖尿病社區健康教育可促進居民對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相關基本知識的掌握,愿意配合藥物治療、主動監測病情、控制飲食、堅持運動、調整心態等。本文從糖尿病社區健康教育的作用、需求、模式、內容、效果評價等方面,探討適合社區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基于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方法[2-4]。PBL的基本要素:①以學習中發現的“問題”為起點,學習內容圍繞問題展開;②“問題”一定是學習者在“真實世界情境中”遇到的、學習者不知道解決該“問題”的方法與路徑;③以學習者為中心,使學習者能發展能力和協作技巧;④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偏重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⑤在每一個“問題”完成時要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在社區健康教育過程中,采用PBL教學法,教師和研究生調動社區學員主動地參與病案的討論,鼓勵學員積極探究未知,解決實際問題[5]。克服了以老師滿堂灌講授為主的傳統單一教學模式的弊端,PBL教學法既能訓練學習者的思維,又能有效培養其自主學習的技能[6-9]。
本課題組依據多年對鄭州市社區健康教育的實踐,以社區糖尿病患者為學習主體,教師和中醫學院研究生的角色是指導認知學習的教練,以任選一例社區糖尿病患者為案例,嘗試在社區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引入PBL教學法,從真實案例中發現問題,分組討論,解決問題,促進康復。結果顯示在社區糖尿病健康教育中,PBL教學法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講授法,現就社區糖尿病健康教育中PBL教學法進行探討,研究生全程參與,扮演調查員、教師、醫生的角色,協助老師完成組織分組、調查問卷、體格檢查,實驗報告分析和宣講、測試、數據處理與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簡單隨機抽樣2013年9月1日~2015年7月31日在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的60例鄭州市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兩組之間在之前的糖尿病知識測試成績、平均年齡、性別比例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團隊組建 觀察組被分成3個團隊,10人/團隊,每團隊由學員自行推選出1名主持人;對照組30人,集體聽課。
1.2.2 應用內容 包括調查問卷、糖尿病基本知識教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2次理論課,2學時/次,共4學時。(1)問卷調查 參照(2010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0]擬定調查內容,包括人口學基本特征、家族病史以及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等。由統一培訓的課題組教師、參與該課題的碩士生和護理本科生實施調查與數據處理。(2)糖尿病基本知識教育 包括糖尿病的病因病機、代謝改變、表現與診斷、綜合防治,25個選擇題,每小題4分。(3)體格檢查 測量體重、腰圍、身高、臀圍,肥胖以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為超重或肥胖(全身性肥胖);腰臀比(wasit-hip ratio,WHR)男性>0.9,女性>0.85為腹型肥胖。(4)實驗室檢查 測定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血清甘油三酯。
1.2.3 應用過程 (1)課前 統一培訓參與授課和調查的護士、碩士生和指導教師。觀察組采用PBL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觀察組和對照組由同一教師授課。(2)PBL教學過程 首次課堂,指導者(老師、碩士生)先介紹本次的教學目標是促進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教學重點是提高居民對糖尿病的認識。選出觀察組內的一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簡單自我介紹,有無家族糖尿病病史,罹患糖尿病過程中自我感受的異常感覺,各種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診斷和治療的經歷,自我評價和在糖尿病知識、護理、治療、生活方式等方面希望得到哪些幫助,引導學員進入臨床情境,由社區學員提出疑問,如人為什么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為何表現多食、多飲、多尿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的診斷依據是什么?有效降血糖的方法有哪些?除藥物治療外,還有哪些輔助療法?之后展開討論,能解決的問題當堂逐一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利用課下時間通過查閱文獻、討論、咨詢專家等多途徑找到答案。教師和碩士生作為引導者,始終把握討論方向,避免離題,必要時提問,讓所有學員都積極參與,適時插入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下一次上課,大家分享課下自學成果,繼續討論,最后學員完成一份學習心得和討論報告。下課前指導教師對整堂課進行點評和總結。
1.2.4 教學效果 教學結束后,以調查問卷、糖尿病理論知識考試、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測評價教學效果,理論考試中采用病例分析的形式,題型為標準化選擇題;以理論考試成績、病例書寫、社區學員對研究生服務和宣講的評分作為對研究生評價的依據。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P
2 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空腹血糖[(6.77±1.52)mmol/L vs(8.66±2.23)mmol/L,P
2015年7月對部分社區完成階段性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生參與糖尿病社區健康教育PBL教學過程。與培訓前比較,研究生對糖尿病理論知識(滿100分)掌握得更扎實[(95.52±2.45)分 vs (50.56±3.28)分,P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病因復雜、病程長、并發癥多的慢性病。本調查問卷發現80.2%的患者希望了解糖尿病的病因、診斷與治療及綜合性治療措施。由于對糖尿病基本知識的欠缺,有些患者只服藥不監測血糖,還有人無癥狀就自行停藥;希望掌握糖尿病日常護理常識和應急措施的患者占46.7%。75.4%的患者除堅持用藥外,還希望通過遠離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飲食、運動等非藥物控制或逆轉病情,但不懂得實施,希望得到幫助。62.7%的患者希望得到心理引導,幫助其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健康教育是對患者進行有計劃、有組織地科學的身心教育。本研究將PBL法應用于糖尿病健康教育,教師和研究生全面系統地進行以下內容的宣講:①飲食療法,糖尿病患者在滿足機體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應定時定量進餐。主食應以粗糧為主,輔以含優質蛋白的瘦肉、蛋、禽、魚、乳、黃豆。限制脂肪的攝入,以花生油、豆油、玉米油為宜。戒煙酒、咖啡及濃茶;禁吃食糖、糖果、糕點、蜂蜜、蜜餞、果醬、白薯、冰淇淋等高糖食物;老年患者應增加鈣與鐵的攝入,補充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食療是中醫治病的重要特色,用于治療糖尿病的藥膳食材頗多:生地、知母、黃芩、天冬、玄參、黨參、沙參、麥冬、黃芪、葛根、五味子、山藥、茯苓、石斛、附子、山萸肉、枸杞子、早蓮草、、女貞子等。②運動療法,有氧運動是控制血糖有效的方法。每次30~60 min,每周3~5次,以運動后有輕度疲勞感、稍微出汗、但不氣喘、心率約120次/min為宜。③自我管理與心理療法。長期的對糖尿病結局的擔憂,使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障礙和情志異常。首先進行基礎治療,輔以心理干預,向患者及其家屬宣講,對糖尿病的治療要有長期的(甚至終身)、有計劃治療的心理準備,需樹立樂觀主義精神。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病情變化特點及治療過程,樹立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如果患者癥狀較重,心理治療無效,則加用抗抑郁藥。保持情志平和,制訂并實施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制度。其次,業余生活要豐富多彩,如參加舞會、聽音樂、跳廣場舞、做體操、旅游等。使神經、內分泌、免疫等各系統調和舒暢,有利于疾病的康復。④并發癥的監測,如果糖尿病合并神經病變造成足部感覺遲鈍或喪失,應檢查足部,加強足部治療與護理。⑤穴位注射、針灸法輔助治療糖尿病,選心俞、肺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或相應夾脊穴、足三里、曲池、關元、三陰交、太溪。選(2~4)穴/次,以黃芪或當歸注射液,或用小劑量的胰島素進行穴位注射,每穴位0.5~2 mL。通過實施糖尿病綜合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提高對糖尿病的認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勵患者自覺積極參與維護健康,堅持長期有效的規律治療,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以改善、維護和促進身體健康[11],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目的:探究許昌縣某校碘缺乏病(IDD)健康教育效果。方法:于2016年1-5月,按多級分層隨機抽樣法,從許昌縣抽取1所小學,再對抽取的120名4~6年級學生開展健康教育,分別于干預前后進行問卷調查。結果:120名調查對象干預后的總體健康教育知曉率為87.2%,明顯高于干預前的39.4%(P<0.05);干預前,學生和家庭交流IDD知識占12.5%,干預后占7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學校中根據學生特點繼續開展相關健康教育,并使之更具有針對性,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碘缺乏病,并向全社會輻射,以擴大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關鍵詞
學生;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教育效果
人體缺碘會導致碘缺乏病(IDD),該癥常會損害人的智力和健康,故此消除IDD對提高國民體質,保障國民健康尤為重要。中部地區是我國消除IDD的難點地區,也是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地區。為了解IDD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并及時發現健康宣教中存在的問題,以進一步指導今后的教育活動工作,本文將對河南省許昌縣某校學生開展IDD防治健康教育,并對干預效果進行評估,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6年1-5月,采用多級分層隨機抽樣法,從許昌縣各中小學隨機抽取1所學校,再于該校4~6年級全體學生各抽取40名,共計120名,將其作為本次觀察對象。學生年齡9~12歲,平均年齡(10.5±0.7)歲;男65名,占54.2%,女55名,占45.8%。
1.2健康教育方式
(1)通過班會的形式,開展防治IDD知識講座、知識競賽及互動游戲。(2)學校每學期安排4~8個學時,于健康課中開展IDD防治健康教育課,課后給學生布置作業,對學生進行測試,并要求學生把所學到的碘缺乏相關知識傳遞給家庭成員。(3)學校每學期出1~3期IDD防治知識墻報或舉辦作文競賽。(4)學校利用家長會發放學生家庭食鹽情況調查,同時,發放IDD科普知識手冊或DVD影像資料。(5)組織學生入戶宣傳,以達到學生對社會、家庭的傳播作用,以轉變學生家長不健康的生活行為。
1.3問卷調查
于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前后,對調查對象開展IDD知識健康問卷調查。采用《全國IDD監測實施方案》[1]中推薦的IDD知識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人口學特征、IDD基本知識、IDD預防知識、IDD知識交流。本次干預前后各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20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的數據均導入到SPSS19.0軟件包中進行相關的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后學生對IDD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干預前、后抽選的學生對IDD知識總體知曉率分別為39.4%、87.2%,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干預后的IDD基本知識知曉率為89.2%,明顯高于干預前的33.8%,且IDD預防知識知曉率為85.7%,明顯高于干預前的43.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學生對家人IDD知識交流情況比較
干預前,學生和家庭交流IDD知識有15名,占12.5%,干預后有86名,占71.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時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碘缺乏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了逐年遞減的趨勢,但是并沒有完全消除[2]。近年來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在IDD防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向人們普及IDD相關健康教育知識,以提高人們自我保健意識,并建立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以此才能持續有效地控制IDD發生[3]。許昌縣為了更好地實現碘缺乏疾病的消除目的,近年來組織多項健康教育活動,其中學校是主要的開展場所之一,在學校中,通過安排相關防治教育課程、班會、舉辦作文競賽等活動,很大限度上讓全校學生更為重視碘缺乏的防治,在加深了自身記憶的同時,達到進一步提升此類健康教育影響作用的目的[4];與此同時,通過學校與家長互動,利用家長會發放學生家庭食鹽情況調查,在對學生宣教的同時,使家長也參與到IDD防治教育中;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生與家人進行IDD知識交流,以增加家長對IDD防治的重視[5]。本文觀察結果顯示,干預前對學生IDD知識普及度不高,致使對IDD知識總體知曉率僅為39.4%,對該校學生開展健康教育之后,IDD知識總體知曉率明顯提高至87.2%,表明小學生因IDD知識相對較為貧乏,沒有接受全面的健康教育而使得IDD知識知曉率較低,通過對小學生開展一系列不同形式的IDD健康教育指導,有助于提高學生對IDD的基本知識和預防知識的認識。此外,在調查學生對家人IDD知識交流情況中發現,干預后學生與家人交流率為71.7%,明顯高于干預前的12.5%,提示通過學生與家人交流,可進一步擴大健康教育工作效果。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可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IDD的危害及預防手段。為此,今后在學校開展IDD健康教育中,需根據學生獨特的特點,需更加系統和針對性地開展這類工作,采用形式多樣、效果顯著方式,讓學生對碘缺乏病防治知識有更為廣泛、深入的了解,并向全社會輻射,以擴大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作者:龐會平 余艷麗 單位:河南省許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寄病科 河南省許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辦公室
參考文獻
[1]楊娟,劉軍,廖敏,等.2007-2011年廣西重點人群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應用預防醫學,2013,19(2):121-122,75.
[2]王莉,王宇.2013年全國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5,34(7):526-528.
[3]時學花,陳偉,靳玲,等.2007-2011年度西安市碘缺乏病健康教育項目干預效果評價〔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4,33(4):450-454.
【關鍵詞】高血壓病 健康教育 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342-02
心腦血管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高血壓病是心臟血管病的諸多危險因素中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1]。據統計,高血壓病的患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以高血壓及并發心腦血管疾病為主的慢性病的醫療費用也以每年17.7%的速度遞增[2],給國家和個人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國內外關于如何控制高血壓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高血壓流行是一個群體現象,對人群采取適當的干預,可降低高血壓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系統的健康教育是一種良好的干預手段。本文通過對81例高血壓病患者給予系統的健康教育,隨訪追蹤一年,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為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本院收治的81例高血壓病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WHO/ISA)及我國新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其中男51例,女30例,年齡(47.1±10.2)歲,Ⅰ級高血壓50例,Ⅱ級高血壓20例,Ⅲ級高血壓11例,曾有吸煙飲酒史者54例,單純吸煙者8例,只飲酒者10例,合并腦血管病者12例,冠心病者15例,糖尿病者8例。
1.2 方法 先行認知缺陷問卷調查,在對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知、信、行”健康教育[3]。具體地說,就是先運用護理程序進行健康狀況和基本的情況評估,然后形成診斷,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實施計劃和評價效果,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不定期的醫學講座,定期出宣傳板報,贈送宣傳畫頁或小冊子,組織看錄像、DVD及定時組織高血壓患者進行座談討論等。內容上有針對性的進行一對一咨詢,主要包括:①介紹血壓測量的基本知識并教會患者家屬測量(測量結果記錄入健康手冊)。②合理膳食,限制鈉鹽攝入(每日<6g),為動態觀察膳食結構的變化,給患者發放日歷,記錄每天攝入的食物種類。③戒煙限酒。④控制體重,適量運動。⑤心理指導,保持患者平和的心態,緩解工作、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壓力。⑥講解高血壓的病因、臨床表現等基本知識以及降壓藥物的服用常識,對醫囑依從性的重要性等。在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同時,也讓家人接受干預。健康教育的患者每月電話或上門回訪一次。
1.3 評價指標 患者入選前和干預滿1年后,均進行問卷調查和相關檢查。問卷為自行設計,共50個題,內容涉及高血壓防治基礎知識,相關行為和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答案均為二項選擇,答對率60%以上視為合格。相關檢查為測量血壓、體重指數(BMI)、抽血查血脂等,血脂紊亂包括高膽固醇血癥和高甘油三酯血癥。
1.4 資料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輸入Foxbase數據庫,使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包括t檢驗,x2檢驗等。
2 結果
2.1 81例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壓控制情況 見表1
2.2 81例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衛生行為構成情況 見表2
2.3 81例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素控制情況 見表3
3 討論
高血壓的發病,除遺傳因素外,主要與人們過多的攝入動物脂肪和膽固醇,高鹽飲食、吸煙、酗酒、肥胖、久坐、精神過度緊張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從多方面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干預是國內外公認的防治高血壓的有效方法。健康教育干預是指導患者掌握有關疾病防治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自我護理能力的非藥物治療手段。而運用護理程序進行的系統健康教育則是一種科學的思維和工作方法,包括持續循環的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五個步驟。對高血壓患者來說,系統的健康教育更加有針對性,醫務人員與患者保持經常性接觸,緩沖病人的緊張情緒,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時采取相應對策,能達到知己知彼,缺什么補什么,對癥下藥的目的。因而對病程進展的控制有較好的效果。
從表1結果可以看出,運用護理程序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血壓下降幅度較大,控制在正常值范圍內,健康教育干預前后自身對照,差異有高度顯著性意義(p<0.01)。從表2結果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干預后,患者對高血壓病的基本知識,危險因素和防治等方面有較好地認識,在配合藥物治療的目的,能認真做好非藥物治療,即改變相關行為,做到較好的控制飲食,堅持適量運動,減輕體重,戒煙限酒,提高遵囑服藥的依從性。相關行為轉變例數干預前后自身對照,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從表3結果可以看出,血脂紊亂等心血管危險因素在系統的健康教育干預后,控制效果良好,從而減緩病程進展,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關于前后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由于高血壓的流行是一個群體現象,臨床上應用護理程序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方法,應積極推廣到社區,在一般人群中預防高血壓的發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壓水平,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管理率、服藥率、控制率,最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總之,開展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干預,幫助高血壓患者掌握知識,樹立健康觀念,建立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減少危險因素,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是有必要和有意義的。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血壓比較(x±s)
注:經t檢驗,教育前后比較:p
表2 教育前后衛生行為構成情況[例(%)]
注:經x2檢驗,教育前后對照:p
表3 教育前后危險因素的變化
注:經t檢驗,干預前后對照:p
參考文獻
[1]楊江柳.高血壓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干預.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10(6):250.
【關鍵詞】胃潰瘍穿孔;健康教育;心理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perforation.Methods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drug treatment and routine care,the Study Group on this basis,receive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re.Results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tudy group in all respect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has good results
【Key words】Ulcer perforation;Health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are
作者單位:635000四川省達縣人民醫院
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對健康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傳統的手術治療及藥物治療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癥狀,但缺乏相應的健康知識與不良的心理狀態可以使患者病情惡化、反復或加重[1,2]。本研究對研究組胃潰瘍穿孔患者在實施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輔以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旨在探討健康教育結合心理護理在胃潰瘍穿孔治療中的作用,為健康教育結合心理護理在臨床應用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來我科就診的胃潰瘍穿孔并首次住院的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齡20~73歲,平均(35±7.4)歲,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全部病例均由消化內科醫師診斷,電子胃鏡檢查確診(均符合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3]。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潰瘍穿孔程度及位置等各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與對照組均接受常規的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即提醒患者要遵醫囑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
1.2.1 健康教育 由一名經過專業培訓的醫師根據患者的性別、文化程度、病情等情況,用患者可以理解的語言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胃潰瘍穿孔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并發癥、注意事項及其日常預防保健等基礎知識,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多提問題,并對患者較重視的問題進行合理解答并集體討論。
1.2.2 心理護理 由護理人員與研究組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并為其解決心理問題,避免患者過度緊張、焦慮,督促患者聽音樂并與他人多交流,使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對疾病保持正確的心態,確保良好的睡眠質量、生活有規律,保持良好心情。
1.2.3 常規手術和藥物治療 對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均進行胃潰瘍穿孔修補術,并應用相同的抗生素。
1.3 統計學方法 對定量資料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對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以P
2 結果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為(16.4±2.7)d,研究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8.9±1.7)s,較對照組明顯縮短,經檢驗,兩組住院時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治愈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中有56人治療效果較好,4人治療效果不明顯,治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中23人治療效果不明顯,治愈率為61.67%,經檢驗,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252,P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健康狀況改善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CL-90差值比較(分,x±s)
研究組對照組總值P值
總分80.12±7.9.5632.74±4.1815.09
軀體化0.78±0.210.23±0.0912.33
強迫癥狀0.83±0.250.15±0.048.67
抑郁0.74±0.180.12±0.039.33
焦慮0.73±0.260.24±0.126.72
精神性食欲喪失0.61±0.120.39±0.147.21
2.4 健康教育前后兩組患者對胃潰瘍穿孔基本知識知曉率的比較(見表2)。
表2
健康教育前后兩組患者對胃潰瘍穿孔基本
知識知曉率的比較
組別例數
入院時出院時
知曉人數知曉率(%)知曉人數知曉率(%)
研究組602846.6760100.00
對照組602948.333253.33.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胃潰瘍穿孔是一常見的身心疾病,有研究顯示,胃潰瘍穿孔患者常存在明顯焦慮、抑郁等情緒,且在社會支持等方面存在缺陷[4]。因此不能僅通過傳統的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還應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疾病知識缺乏、自我保健意識差等方面開展基于臨床路徑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
本研究顯示,通過對胃潰瘍穿孔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患者的治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平均住院時間亦明顯縮短,患者在出院時胃潰瘍穿孔的病因及誘因、服藥方法、飲食知識、如何保持良好情緒等各方面基本知識的知曉率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出院時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對照組有了明顯的改善。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胃潰瘍穿孔的基礎上,輔以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可使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相關知識及日常生活、飲食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5],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Wells KB,Golding JM,BumamMA1Psychiatic disorders in a sample of thegeneral population with and without 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AMJ Psychiatry,1988,145:976-978.
[2] Fischer P,Simanyi M,Danielczzzy KW.Depression in dementia of theAlzheimer type and in multi-infarct dementia1AMJ Psychiatry,1990,37:999-1004.
[3] 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建議.中華消化雜志,2008,7(28):418-420.
【關鍵詞】糖尿病;健康教育;護理干預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為1%-2%。[1]該病已成為僅次于腫瘤、心血管之后的第三大非傳染性疾病。它所引起的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患者健康及生存質量。由于醫護與患者交流不足,患者普遍對糖尿病知識缺乏,致使糖尿病患者急、慢性并發癥不斷發生。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基礎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使患者了解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基本知識和危害性,接受正規治療,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順應性和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壽命。尤其對2型糖尿病人必須強化健康教育,增強患者自我保健意識。本研究通過對社區內54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初步探討其對糖尿病患者生活及血糖水平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54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齡在50-75歲,平均年齡61歲。文化程度:文盲:5例,小學:26例,初中:15例,高中以上;8例。均為社區2009年6-10月的老年人查體中查出的2型糖尿病人,皆符合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診斷標準。將病人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用糖尿病藥物治療,同時對他們進行糖尿病知識的健康教育指導;對照組22例,只用常規藥物治療,未接受健康教育指導。兩組在年齡、體重指數、空腹血糖方面無顯著差異。
1.2健康教育內容
1.2.1糖尿病基礎知識教育向病人及家屬介紹有關糖尿病的基礎知識,使其對糖尿病病因、影響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方法及預后等有關知識了解。
1.2.2心理護理指導由于病人都是偏遠農村的,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對糖尿病及并發癥的認識不足,表現為滿不在乎,不注意飲食,不堅持用藥。針對此種情況,認真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定義、并發癥,及不堅持治療的后果。與患者家屬交談,爭取得到家屬的配合與支持。
1.2.3飲食指導向患者強調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是飲食治療,必須重視規律飲食,嚴格控制飲食,合理調節飲食結構,放棄不良生活方式。
1.2.4休息、運動指導為患者制定并實施有規律的生活起居、運動計劃,運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宜,可選擇步行、慢跑等。運動時可攜帶一些糖果、含糖食品,若出現饑餓、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癥狀時應及時服用,如癥狀不緩解應請求救護[2]。
1.2.5用藥指導對病員及家屬進行用藥指導,使其了解降糖藥的種類、正確服用方法、劑量和可能發生的副作用等。
1.2.6糖尿病自我監測根據患者的經濟狀況建議患者購買血糖儀,教會每位患者正確使用血糖儀,定期檢測餐前、餐后血糖,認真記錄結果,并及時反饋給醫生。
1.3健康教育形式與方法
1.3.1內科門診成立健康教育小組,對32例2型糖尿病人進行身體狀況、社會心理狀況評估,根據評估所得的資料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1.3.2社區糖尿病患者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年齡較大,在門診就診時間有限,獲取糖尿病相關信息少,對知識需求量大,健康教育小組的人員,每月兩次進入社區集體授課、操作演示,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給患者查血糖、尿糖,掌握病人的血糖控制情況。
1.3.3開通糖尿病知識咨詢熱線,隨時解答病人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
1.3.4發放有關飲食種類、數量的圖片,把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印成小冊子,讓病人隨身攜帶。
1.3.5了解患者對疾病的態度,自我管理的技能,對患者做出瞬間評估,懂得患者的迫切需要,及時評價教育效果。
以上措施,護理教育小組人員持續進行了5個月。
1.4評價標準①糖尿病有關知識≥60分為及格。②血糖、尿糖監測結果按糖尿病控制標準規定:血糖以空腹血糖為準,按定量進行統計,尿糖按定性統計。優:空腹血糖8.1mmol/L,尿糖(+++)以上。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及實驗室指標比較(χ±s),見表1,顯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關鍵詞 糖尿病 宣傳 健康教育 干涉
“糖尿病”是一種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積過多的疾病。國外給它的別名叫“沉默的殺手”,是血管、腫瘤、艾滋病之后致人死亡的疾病之一。目前,中國已取代印度,成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中國糖尿病發病率6.7%,已高過世界平均水平6.4%。近幾年,糖尿病患者在全世界以一種增長的態勢逐步增加。為此,糖尿病患者要想得到自身的控制和自我管理,就需要患者們多多的掌握基本的醫療知識。健康的知識學習有利于自我控制和管理,經過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及時了解自身健康狀況,配合醫生做出正確的醫療決定,通過自我病情的完善,實現正確的自我護理。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及難點
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將伴隨終生心里很難過,表現為精神抑郁,心情不暢。社會的幫助占有重要的地位,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認知的誤區,恐慌、焦慮等心理反應,即使是第一次入院治療,患者也會有否認憤怒焦慮恐懼悲傷的心理應激過程,這種心理反應會加重病情的延續,致使血糖繼續升高,為此,糾正患者對此病的正確認識,講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癥,以解除其精神壓力,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達到最佳效果。
糖尿病飲食護理: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療法,它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所以不能忽視飲食控制療法,加強飲食教育極為關鍵。生活中均衡營養對于我們的健康很重要,均衡營養是飲食健康的關鍵,強調不要大量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速食,以及各種精加工或半成品食物,忌諱多吃甜品,應該以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及其他未加工和粗加工的食物來合理控制血糖。加強控制飲食對遠期達標和預防并發癥有著戰略意義。必要的飲食控制不是什么也不吃,我們每天都需要從各種食物中攝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和纖維素這4種常量營養素,所以,什么都要吃。什么都吃才是真正的均衡。控制食物的總熱量是必要的,患者和家屬應該協同醫生共同制定飲食方案,合理控制飲食。
糖尿病運動指導:糖尿病患者適量的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減少高血壓及冠狀動脈疾病,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運動可保持理想體重,以減少對胰島素的抗拒性;運動還可以提高胰島素在體內的作用,避免或延遲各種并發癥。但是運動要經過醫務人員專業的指導來做。和正常人一樣,糖尿病患者運動時也應遵循一定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嚴格體檢檢查,是否有禁忌證,為此決定合理的運動方案。運動方式千奇百態,接合自身和醫生的指導來進行,運動強度要適中,慢慢來,不能一步到位,平穩呼吸,運動過后,應進行放松整理活動,使心率和血壓慢慢下降,對于出現不適應反應,應該及時停止并采取措施。注意運動時間,1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30分鐘最差,餐后60分鐘為好,餐后90分鐘運動降糖效果最好。2型糖尿病患者運動時間沒有限制,適中的運動方式可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老年人更應該嚴格遵守運動指標。
健康教育的方式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療“五駕馬車”之一,是一種基本的治療形式,是治療的基礎。如果沒有糖尿病健康教育,患者就無法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我們要通過醫護人員的宣傳教育,加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對癥下藥”,采用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以下3種情況:①個人交談,個人交流方式一般以口頭教育為主,也是最為常見的方式之一,例如,對于剛剛發現疾病的患者,就需要與病人交流病情,處處需要進行個別教育;對于病情嚴重患者,或者觸碰到患者本身的隱私就更需要個別交談。②宣傳資料的發放,糖尿病的宣傳工作可以通過汽車廣告、電視、電臺廣播、交流會等多種形式體現,發放些糖尿病宣傳資料,如癥狀分析,如何治療,飲食規范,運動指導。通過宣傳可以讓大家多多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健康教育,及時獲得信息。③病房講課和社區授課,授課者必須是具有專業知識及專業資格證書的醫師,根據患者及患者家屬的要求開設健康教育講壇,使得患者更有機會直接與醫師進行交談,方便溝通。
糖尿病的心理教育
糖尿病基本知識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前提 通過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有關本病的基本知識,使其對糖尿病的病因、影響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的方法及預后情況有概括的認識,并向其講明只要認真和醫生配合,改善患者對糖尿病“無知”狀況,減輕患者悲觀、緊張心理,并取得患者的自覺配合,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保證長期治療嚴格執行,并獲得滿意療效。培養健康情緒 讓患者明白一個人情緒的好壞,對身心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通過不斷的護理加強針對性教育。
討 論
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通過早期干預,讓患者多多了解糖尿病知識,改變悲觀態度,及時有效的控制自身血糖和情緒,加快治療效果。自己的努力會直接影響到病情的好壞。往往糖尿病患者一經被確診為糖尿病就一定要進行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情緒極為不好控制,導致血糖急劇上升,此時必須要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如果不及時治療,輕者會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重者會導致死亡,后果不堪設想。為此,心理護理極大的程度上幫助糖尿病患者脫離痛苦,緩解心態。另外,糖尿病護理干預小組,使糖尿病患者在療養期間能較好地掌握糖尿病自護能力,并受益于今后長遠的生活中,提高生活質量,合理的調理患者用藥劑量,對老年患病者更有幫助,同時血糖的檢測可及時有效地控制掌握病情指標。故有效地預防控制糖尿病并發癥,必須要有良好的情緒控制,才能減少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發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孕期保健教育 新生兒健康 影響因素
孕婦保健教育干預影響著孕婦的健康狀況,而且對胎兒以及嬰兒的生長發育產生長期的影響。本文主要以孕婦為研究對象,通過孕期開展健康教育干預來研究新生兒健康狀況的影響,為提高本地區孕婦的健康水平和預防新生兒出生缺陷的發生奠定基礎。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4月至2011年7月,隨機抽取在我院就診的210例孕婦,年齡在22~35歲,平均年齡(27±6.87)歲。且這些孕婦在職業、生活水平這些條件上比例均衡,且無慢性疾病,無妊娠并發癥等。
1.2研究內容及方法
1.2.1問卷調查
調查內容包括4個部分:①基本情況,即年齡、孕期、孕婦及配偶的文化程度、孕婦及配偶的職業等;②孕婦的行為習慣,如穿衣、飲食、飲水、衛生習慣等,并對其賦分,分值越高,行為越健康;③孕期保健知識知曉情況,如關于性生活的知識、衛生知識、對胎兒有影響的因素的相關知識等,并對其賦分,分值越高,保健知識掌握越好;④獲取孕期保健知識的途徑,分為書本媒體獲取和親朋好友獲取兩大。
1.2.2健康教育內容
孕期健康教育每次孕檢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孕婦講解,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供健康教育的咨詢服務。孕期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影響出生質量的各種因素,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以降低孕婦并發癥。孕早期講授受孕過程及影響因素,使孕婦正確認識孕早期衛生保健并及早補充葉酸。孕中期講授妊娠注意事項、孕期合理營養、乳房保健、胎教知識、孕婦自我監測(胎動計數、測量體重、測量宮底高度、聽胎心)和定期產前檢查的必要性,告知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就診。孕晚期讓孕婦做好迎接分娩的身心、物品準備、使其了解并掌握分娩的先兆及入院待產的指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戒煙、限酒、食用低鹽低脂飲食,避免暴飲暴食、肥胖患者應限制每日總熱量的攝入,增加纖維素的攝入量,預防便秘,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消除孕婦對孕期的恐懼心理和過重的心理負擔。告知其積極調節心態,消除精神緊張,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
1.2.3健康教育方法
由專人負責對入院的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每周一次,并且每個出院病人都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隨訪期間通過發放宣傳單及面對面講解等形式繼續進行高血壓健康教育,隨訪結束后發放調查表,了解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行為變化以及對疾病相關基本知識知曉率的變化。
1.3質量控制
根據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并結合孕期保健教育的特點,科學設計調查表,注意問卷調查的方法、質量及保密性。所有數據均輸入電腦進行分析,數據錄入時,要統一計量單位,數據錄入后隨機抽取10%的調查表人工檢查一遍,核查是否存在數據錄入錯誤,以確保錄入的準確性。
1.4統計學處理
選取擬分析的因素,分別予以分級和數量化。將問卷調查內容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統一錄入計算機,建立SPSS數據庫,通過計算機邏輯校對和抽樣復核確保資料錄入的準確性。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包括正態性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多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 結果
2.1孕期行為與健康知識知曉率變化
與健康教育前相比,孕期行為與健康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具體見表1)。
表1、教育前后行為與健康知識知曉率變化比較[ 例(%)]
表示與教育前相比P<0.01
2.2 新生兒健康水平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為分析幾種因素與新生兒健康水平之間的關系,首先將所要分析的因素進行量化,具體量化方案見表2。將各種分析因素帶入Logistic回歸方程,結果顯示新生兒健康水平影響的影響因素是妊娠階段與健康保健教育。具體數據見表3。
表2 新生兒健康水平影響因素量化情況
注:帶下劃線者為啞變量的對照
表3 新生兒健康水平影響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3.1孕婦健康保健教育
孕期健康教育[1]是以孕產婦為服務對象,對孕產婦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其掌握有關孕期生理、心理和保健知識,促進孕產婦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順利渡過圍產期,最終促進母嬰健康。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孕婦在進行孕期健康教育之前,多數缺乏對保健方面基本知識,通過我院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與健康教育前相比,孕婦行為與健康知識知曉率變化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健康教育對促進孕產婦的順利分娩、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率和做好圍產期保健有著重要作用。
3.2影響新生兒健康水平的因素
隨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婦優生優育的觀念逐漸增強,因此孕期健康保健教育開展就顯的越來越重要。有調查發現[2]:大部分孕婦現有的孕期保健知識來源主要是書本知識,占79.2%,孕婦對孕期健康教育需求牢高達81.2%。我國調查表明[3]:婦女最希望獲得保健知識的前三種方式依次為醫生咨詢、書刊、電視廣播。說明孕婦知識來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務人員,同時多渠道、持之以恒的健康教育對孕婦來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這次研究所分析的可能因素有孕婦的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妊娠階段,孕期健康保健教育以及吸煙和飲酒的情況。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后,發現在這些因素中,影響新生兒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孕婦的妊娠階段和健康保健教育。可以看出,妊娠階段在13~27周的OR值為5.521,健康保健教育的OR值為13.720,說明為孕期健康保健教育的有無的孕婦對新生兒健康水平影響較大,提示良好的孕期健康教育,可能起到維護新生兒健康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唐思,黃飄,陳火明.綜合性醫院孕期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健康月刊,2010,29(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