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25: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腹部手術的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8(a)-0134-02
腹部創傷是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腹壁或腹腔內器官的損傷。實施手術是其常見的治療方法。而術后患者的康復是與患者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1]。因此作為一名護理工作者,如何對術后患者進行正確的護理,減少組織感染,加快傷口愈合,是一項值得在臨床中長期實踐與探索的艱巨任務。
實施腹部手術后,患者由于全身麻醉及手術的刺激,容易使呼吸、血液循環、內分泌等系統的生理功能發生改變,影響其預后。因此,如何促進術后患者的康復、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使腹部手術的護理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廣大護理人員所關心的最重要的問題。而影響腹部手術患者康復的因素近幾年來有大量的報道可供參考。現筆者將實際護理工作中遇到的護理問題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120例實施腹部外科手術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18~46歲,平均(22.5±0.3)歲;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0~52歲,平均(23.6±0.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60例患者只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如下舒適護理方法:
1.2.1 絕對臥床休息,禁止隨意搬動患者,以免加重腹痛;協助患者采取舒適,如腹部劇痛、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出冷汗,應讓其平臥屈膝,使腹部肌肉松脆,減輕疼痛。休克患者頭和軀干分別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可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腦血流量[2]。
1.2.2 維持體液平衡 (1)擴充血容量。對有休克早期癥狀或休克患者,快速建立2~3條有效的靜脈輸液通路,根據醫囑快速輸血和輸入平衡鹽溶液,經靜脈采血進行血型及交叉配血試驗,盡快輸血或輸入清蛋白。(2)記錄出入量:準確記錄24 h尿量、輸液量、嘔吐量及胃腸減壓量。(3)定期監測中心靜脈壓,根據血壓的變化,調整輸液的量和速度。(4)觀察脫水癥狀有無改善:觀察并記錄患者神態、皮膚黏膜的彈性及顏色,尿量、尿比重及顏色[3]。
1.2.3 心理護理 多數腹部損傷在意外情況下突然發生,加之傷口出血,患者多表現緊張、焦慮或恐懼,不知道如何應對及擔憂預后,護士應做到如下,(1)耐心解釋病情:關心安慰患者,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及時向患者解釋腹部損傷的病情變化,可能出現的腹部癥狀及體征,使患者能正確認識疾病的發展過程。(2)介紹治療過程:介紹手術檢查的目的及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做好各項檢查前、術前和術后相關知識的指導,使患者消除對手術和預后的恐懼感,積極配合各項手術檢查、治療和手術。(3)理解同情患者:在患者面前不談論病情的嚴重性,鼓勵患者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并耐心傾聽,對患者的恐懼和擔心表示深切的關心與同情,并及時給予幫助[4]。(4)現身法說教:請病區內其他腹部損傷手術恢復期的患者講解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幫助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及首次排便時間,術后腹脹、惡心、嘔吐發生情況,食欲情況,留置胃管時間及疼痛情況。
1.4 疼痛評分標準
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觀察比較。臨床上以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讓產婦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數字。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VAS評分比較
3 討論
由于腹部手術時,胃腸受到暴露、手術操作刺激等一系列因素,容易引起神經反應,使胃腸功能受到抑制,腸腔內存積過多氣體導致腹脹、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排氣排便時間延長,甚至腸梗阻、腸麻痹[6]。患者的食欲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無法進食,進而造成患者營養不良,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又由于術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和恐懼心理,可使患者身心痛苦,增加臥床時間,使全身血液循環速度減慢,極易發生并發癥。對腹部手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之得到健康的護理方式,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可以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舒適護理后,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說明此法在臨床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廣泛推廣應用。舒適護理是為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中的護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對患者進行舒適護理,使其在心理、生理、社會和生活上處于最佳狀態,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促進機體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于淑娥. 胸外科病后疼痛的相關因素、鎮痛及護理[J]. 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2):33-35.
[2] 范里莉,王恒林,王卓強,等. 鎮痛泵治療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7):35-37.
[3] 蓋煉煉,吳芳,代英,等. 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J]. 中醫藥導報,2006,12(1):59-60.
[4] 王曉偉. 肺部分切除術后患者適宜探討[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26-27.
[5] 顧沛. 外科護理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16.
通訊作者:侯云
【摘要】 目的 探討腹部帶蒂皮瓣包埋修復手部損傷的圍術期護理。方法 對28例手外傷及手部損傷應用腹部帶蒂皮瓣包埋修復術的患者給予術前充分準備,術后及時止痛,上肢包扎固定并制動,嚴密觀察皮瓣的血運情況,指導傷肢正確的功能鍛煉。結果 皮瓣成活率高,肢體功能恢復良好。結論 重視圍手術期的觀察和護理是皮瓣移植成功的有力保證,術后的康復訓練是恢復功能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 帶蒂皮瓣; 包埋; 圍術期護理
在當今社會中,因機械、交通事故等造成手外傷致手部皮膚軟組織嚴重缺損,游離皮瓣植皮無法修復者,為了保全患者完整的手指和功能,修復組織,防止骨外露,臨床上常用腹部帶蒂皮瓣包埋修復和恢復手的功能。此方法有操作簡單、成活率高、風險小等優點,且有利于手的功能重建。筆者所在科自2009年3月~2010年11月共收治各種手外傷需腹部帶蒂皮瓣修復患者28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現將圍術期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8例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齡18~61歲,其中機器絞傷12例,砸傷9例,電鋸傷7例,合并手部骨折26例。均行腹部帶蒂皮瓣移植術。27例腹部帶蒂皮瓣移植術后患者手部軟組織皮膚缺損皮瓣均成活,1例移植皮瓣壞死,進行再次帶蒂皮瓣移植術后成活。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手外傷患者大多數是青壯年勞動力,受傷后普遍精神緊張,擔心愈合后是否影響手部功能,害怕致殘、截肢等,再加上傷口出血、疼痛使患者受到不良心理刺激,軀體上的痛苦與心理上的恐懼交織在一起,給患者造成重大的心理負擔。因此,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應主動關心患者,態度親切和藹,治療操作準確嫻熟,仔細耐心地回答患者的疑問,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評估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消除恐懼心理。
2.1.2 健康教育 向主管醫生了解患者傷情,治療方案及護理要求,與患者及家屬說明病情的真實情況及早期清創和皮瓣移植治療的重要性,取得家屬及患者的配合,交代術前禁飲禁食時間,介紹手術的方式及手術時患者應如何配合,交代手術后患肢長時間固定帶來的生活不便及手術的預后,讓患者對大體的康復過程有初步的了解,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并以良好的狀態配合治療。為防止血管痙攣,勸告患者絕對禁煙[1]。
2.2 術后護理
2.2.1 疼痛護理 疼痛可使機體釋放5-羥色胺,使血管收縮,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血管腔閉塞或血栓形成,因此有必要減少患者的疼痛刺激,必要時可予術后留置鎮痛泵或術后3 d內予每8 h肌內注射鹽酸曲馬多。要求室溫保持在20 ℃~25 ℃為宜,濕度60%為宜,病房禁煙,定時通風,保持病房安靜、整潔、舒適。
2.2.2 護理 皮瓣包埋術后的與固定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患者術后需長時間固定制動,一般臥床1周,平臥是術后最佳臥位,應將患肢肘、腕部墊起,高于心臟水平10°~15°,以促進血液循環。造成皮瓣撕脫的原因有睡眠中不自覺的動作,說話時習慣動作,不注意滑倒等。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選擇防滑、輕便、大小合適的鞋,避免因滑倒造成皮瓣撕脫。睡眠前檢查固定姿勢是否穩妥,夜間多巡視,防止患者在熟睡時不慎拉脫[2]。如抽出應急診送手術室再次縫合。同時,應做好防痔瘡護理。
2.2.3 皮瓣血運的觀察與護理 (1)皮瓣轉移術后,一般行局部包扎固定,留出觀察窗觀察血運皮瓣傷口滲血情況,傷口滲血多時及時更換敷料,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防感染。(2)嚴密觀察皮瓣血供,防止發生血管危象,確保皮瓣移植成活。血管危象一般發生在術后72 h內,且60%發生在24~48 h[3]。術后1周內要特別注意觀察皮瓣色澤、溫度、張力、毛細血管充盈反應并詳細記錄。一般術后24 h內每0.5小時觀察1次,24~72 h每1~2小時觀察1次,以循環良好、皮瓣紅潤、局部無腫脹、張力適中、與鄰近皮溫相差1 ℃~2 ℃、毛細血管充盈反應試驗正常為佳。若皮瓣顏色蒼白、青紫、腫脹、疼痛、毛細血管充盈試驗反應遲鈍,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尋找原因,對癥處理,血管危象分為動脈血管危象和靜脈血管危象。(3)冬天要注意皮瓣保溫,因寒冷可引起血管痙攣,可用60 W烤燈距皮瓣30~50 cm持續或間斷照射手術部位,保持局部溫度達33 ℃~35 ℃,但應注意避免灼傷皮膚。
2.2.4 藥物應用 術后藥物輔助治療,以抗感染、抗凝、抗痙攣。使用抗凝藥物時應注意觀察患者皮膚黏膜及全身有無出血傾向。禁止在患肢行靜脈穿刺輸液,以防止血管壁炎性內膜增生和血管栓塞而導致皮瓣壞死。常規應用高效抗生素以防感染,因液體量大,藥物影響凝血功能,應需嚴密觀察。
2.2.5 飲食與生活護理 做好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創口隱蔽處的污垢常予生理鹽水或酒精棉球擦拭。手部軟組織缺損嚴重,滲出液多,蛋白丟失及分解代謝增加,使機體出現負氮平衡,負氮平衡程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嚴重影響患者的傷口愈合[4],因此,應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靜脈補充氨基酸,避免進食酸、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
2.2.6 指導功能鍛煉 患者術后即可行健肢及患肢手部制動情況下的功能鍛煉,如患肢的肩關節活動,鼓勵患者用健手吃飯及從事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動,一般3~4周進行斷蒂,斷蒂前應做血運訓練:用皮管夾、腸鉗或橡皮筋阻斷皮管一端血運,從術后10~14 d可開始皮管血運訓練,每日3~4次,由3~5 min開始,逐漸延長時間,至阻斷血運1~2 h皮管顏色良好、柔軟、不腫脹時即可。本組有3例行斷蒂并血運訓練。斷蒂后即可活動患肢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健指指關節,如患指無骨折及肌腱斷裂,術后即可行指關節伸屈活動。
3 出院指導
告知患者患指皮瓣禁用熱水袋保暖,注意防凍傷、刺傷及其他意外傷,因皮瓣本身無感覺,新的神經系統未建立,出院后囑患者繼續行功能鍛煉,可按摩皮瓣,3~6個月后回醫院行患指皮瓣整形術。
參考文獻
[1] 張鳳梅,陳維燕.帶蒂皮瓣移植修復手皮膚缺損96例護理體會.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6(4):342-343.
[2] 孫琴映,胡珊鶯.皮瓣修復手部皮膚脫套傷的護理.護士進修雜志,1996,11(8):40.
[3]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6.
關鍵詞:術后;炎性腸梗阻;護理干預
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創傷及腹腔內炎癥所引起,也可因腸麻痹、內疝、腸扭轉、腸吻合口狹窄等機械因素造成;一般發生腹部手術后1~3w內,是腹部手術后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對胃腸道護理干預,減少并發癥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5月~20l2年5月診斷術后炎性腸梗阻50例,察組26例,對照組24例,年齡l9~75歲,膽道手術患者13例、胃十二指腸手術10例、腹股溝疝手術3例、闌尾切除術4例,發生腸梗阻時間術后2w內,腸嗚音減弱,腹部X線平片均有多處大小不等液平面,腸腔積液、積氣等,CT檢查顯示病變區有腸壁水腫增厚,界限不清。
2 方法
兩組病例的治療相同,對照組僅僅給予病情的常規護理、對癥治療;觀察組除常規護理外,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護理內容如下:
2.1嚴密觀察腹痛、腹脹變化,炎性腸梗阻腹痛癥狀不明顯,輕度或重度腹脹,停止排氣排便,僅存少數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腹部可有輕壓痛、腹肌緊張,反跳痛不明顯,腸嗚音減弱、稀少或消失,少部分病例腹部可聞及高調腸嗚音或出現氣過水聲。
2.2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除休克患者外給予患者半坐臥位,可明顯減輕對膈肌的壓迫,減輕腹脹對呼吸循環的影響,還有利于各種引流,如腸液和腹腔滲液向下引流,如觀察中患者腹痛加劇,頻繁嘔吐,腹膜炎癥加重,發熱、休克、酸中毒及腹腔穿剌有膿性滲液或不凝固血液時,則應手術,以免延誤時機。
2.3心理治療,經常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盡量滿足患者合理要求,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4飲食治療,禁食、胃腸減壓,腸梗阻患者禁食、禁水、腸減壓可切斷腸腔內壓升高與液體增多之惡性循環,不僅可避免腸壁壞疽和穿孔,而且腸腔內容物減少,壓力下降至腸壁水腫減輕,使閉塞的腸管暢通,梗阻自行緩解,而有效的胃腸減壓必須建立在管的基礎上,而且要進食生理鹽水,使食物變稀易抽出,另外生理對口腔有濕潤作用,對胃管外用有作用,減輕胃管對咽喉、食管、胃粘膜的剌激,消除水腫,促進創面愈合[1]。
2.5營養支持護理,由于梗阻患者禁食時間長,易導致營養不良,水、電解質紊亂,故營養支持可糾正低蛋白血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根據病情給予人血白蛋白,一般營養支持在患者進食后才逐漸停用。
3 結果
4 討論
炎性腸梗阻一旦確診,應立即進行正規的非手術治療,因為腹腔手術后都多發生腹腔內粘連,腸壁水腫,組織脆弱易出血,無法分離,即使梗阻,再次手術也無意義;但是,非手術治療期間一定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2]。本文通過收治50例外科手術后炎性腸梗阻護理情況進行比較總結,實施了護理干預的觀察,胃腸道通氣情況及住院天數等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除進行一般腹部手術后護理外,還要嚴密觀察腹痛、腹脹及有效護理干預,一旦病情惡化,腹痛腹脹加重,出現腹膜刺激癥等,應立即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腹部手術;心理狀況;疼痛程度;胃腸功能;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24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2(b)-0113-03
手術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雖可解決諸多問題,但手術麻醉及創傷會給患者帶來疼痛、胃腸功能紊亂等不良反應,從而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1]。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已從單一疾病護理逐漸轉向預防、保健、康復等綜合護理模式[2]。筆者根據腹部患者的特點給予其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心理及生理狀況,促進了患者康復。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科接受治療的142例患者為本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在本科行腹部手術治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1例。觀察組:男37例,女34例;年齡20~74歲,平均(51.25±6.17)歲;行胃腸道手術53例,闌尾切除術14例,腫瘤切除術4例;微創手術31例,開腹手術40例。對照組:男38例,女33例;年齡20~73歲,平均(51.21±6.18)歲;行胃腸道手術54例,闌尾切除術14例,腫瘤切除術3例;微創手術32例,開腹手術39例。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并發癥及術后并發癥患者;②術后昏迷、伴有精神疾病及溝通障礙疾病患者;③不愿參與本次研究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普外科常規護理,如: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健康飲食、指導用藥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以下護理干預措施。
1.2.1 心理護理 由于手術及自身疾病原因,多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僅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對術后康復也有一定不利影響。護理人員應在術前向患者講解手術方法及過程,告知患者手術期間可能產生的不適感,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消除恐懼心理,從而減輕其手術期間的應激反應。術后告知患者手術情況及可能達到的預后效果,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在精神上給予安慰與鼓勵,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引導患者放松心情,必要時可播放患者喜好的音樂,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降低焦慮、抑郁程度。
1.2.2 疼痛護理 疼痛是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尤其是開腹手術患者,術后疼痛更加明顯。對于疼痛程度較輕的患者可通過交談、說話,播放喜好音樂等方法轉移患者注意力,以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對于疼痛程度嚴重的患者給予適量鎮痛藥物。同時指導患者取舒適,盡量減少咳嗽、深呼吸等動作,避免牽拉切口,產生疼痛。
1.2.3 飲食指導 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應盡早給予腸內營養,一般在術后6 h即可指導患者進食流質類食物,待患者出現腸鳴音后給予半流質食物,以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排氣,早期食物攝入應避免產氣類食物,以免發生腹脹,并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適癥狀及異常反應。
1.2.4 早期康復護理 患者回到病房后,在生命體征平穩的情況下,給予四肢關節及肌肉被動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術后6~8 h患者可取半臥位,根據患者舒適情況變換;術后第2天幫助患者坐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指導下床活動,并指導患者生活逐漸自理,如:洗手、吃飯、上廁所等。康復護理期間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進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且不可使患者勞累過度,以免發生意外。
1.3觀察指標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焦慮、抑郁程度進行評定;{2}觀察兩組患者術后24、48 h疼痛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3}觀察兩組患者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等康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焦慮、抑郁程度改善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SAS評分及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24、48 h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3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表3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的比較(d,x±s)
3 討論
腹部手術是治療腹腔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各種腹腔手術技術已日益成熟,尤其是腹腔鏡、膽管鏡等微創手術的問世,使手術創傷性更小、術后恢復更快[3],但無論哪種手術方式,均會對機體產生一定影響,如:患者心理狀態、術后疼痛、胃腸功能紊亂等[4],這些因素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對康復進程也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如何減輕手術對機體的影響,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療效果,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點課題。
由于手術患者對自身疾病、手術方法及預后效果了解較少,術前往往會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術后由于疼痛、胃腸功能紊亂等原因,很易引起抑郁、煩躁等不良情緒[5],而嚴重的負性情緒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及術后康復具有不利影響[6],因此,針對上述特點,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確保手術順利進行,促進患者早期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給予腹部手術患者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可改善其不良情緒。
疼痛是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一般在術后1~2 d疼痛較為明顯,雖然疼痛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和防御功能,但仍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7],嚴重疼痛不僅可增加患者的負性情緒,同時還可抑制胃腸蠕動、降低分泌物排出[8],因此,給予腹部手術患者積極有效的疼痛護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24、48 h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給予腹部手術患者積極有效的疼痛護理干預,可減輕其術后疼痛,促進其康復。
手術患者術后的營養狀況一直是臨床所關注的重點課題,腹部手術患者由于手術及麻醉等各種原因,術后胃腸功能多處于麻痹狀態,使患者胃腸功能低下[9]。多數研究表明,早期腸內營養有助于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從而縮短術后排氣時間[10]。也有研究認為,術后早期活動可改善手術患者內臟自主神經功能,提高迷走神經張力,從而增強胃腸蠕動,減輕胃腸道不適癥狀,促進營養吸收和切口愈合,使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縮短[11]。筆者對腹部手術患者給予早期腸內營養,同時指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給予腹部手術患者飲食及康復指導,有助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促進切口早日愈合,使其盡早康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筆者認為,早期腸內營養及早期康復訓練均有利于腹部患者康復,但在應用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必須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狀態下開展,以免發生意外。
綜上所述,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改善腹部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減輕術后疼痛程度、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值得臨床借鑒采用。
[參考文獻]
[1] 曾燕,韋喜艷.術前疼痛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67-68.
[2] 李越.護理干預對老年人腹部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4):124-125.
[3] 趙雪勤.針對性疼痛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3,6(10):102-103.
[4] 戴英偉,吳秀芬.舒適護理干預改善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各項胃腸功能指標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4):278-279.
[5] 蔣立榮.上腹部手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8):170-172.
[6] 毛麗娟,戴寶珍.實用老年護理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196.
[7] 林潔,楊華,羅素君,等.護理干預對腸道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8):135-136.
[8] 穆寶華.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27):3548-3550.
[9] 林雪梅,符梅華,羅曉芬,等.藥熨配合電針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2):91-92.
[10] 張明黨.護理干預對腸道手術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2):69-70.
【摘 要】 目的:探討對全身麻醉后腹部手術患者進行術中保溫護理的臨床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入院的全身麻醉后腹部手術患者120例,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及護理方式的不同將12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即保溫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保溫組和常規組),各80例。對保溫護理組患者在進行術中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保溫護理,對常規護理組的患者進行術中單純常規護理組。比較兩組患者在術中不同護理方案護理的情況下,各自的出血量、體溫、寒戰發生率、蘇醒時間及手術結束后患者的凝血時間、是否發生術后并發癥等。結果:經過全身麻醉后腹部手術術中護理,兩組患者護理結果相比較,保溫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寒戰發生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溫度一般為37℃,24h內體溫相對恒定,略有波動但一般相差不超過1℃。體溫的相對恒定,對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非常重要,是人體功能動態平衡的標志之一。體溫反映了機體新陳代謝的結果,是機體發揮各項正常功能的必備條件之一。正常范圍的腹部手術時間一般較長,全身麻醉的使用會抑制人體溫度調節中樞[1],另外手術室一般溫度較低,導致全身麻醉后腹部手術患者常出現術中及術后體溫降低的現象,影響患者的凝血功能及麻醉后蘇醒時間[2],甚至影響手術效果引起一系列術后并發癥,繼而導致患者預后不良。當體溫低于25℃時將嚴重影響各系統尤其是神經系統的機能活動[3],甚至危及生命。術中監測患者體溫,觀察其變化,對術中及術后的臨床治療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探索更加適合全身麻醉后腹部手術患者的術中護理措施,本研究小組對選取的120例全身麻醉后腹部手術患者進行隨機分組,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觀察兩組患者不同護理方法情況下的手術后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全身麻醉后腹部手術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48.5±3)歲;體重51~92kg,平均體重60.2kg;身高150~183cm,平均身高(167.9±2)cm。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及護理方式的不同將12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即保溫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保溫組和常規組),兩組各80例。保溫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33~67歲,平均年齡(48.3±3)歲;體重51~91kg,平均體重(59.5±2)kg;身高150~180cm,平均身高(165.7±3)cm。常規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47.8±3)歲;體重52~92kg,平均體重(61.5±5)kg;身高155~183cm,平均身高(168.2±10)cm。兩組患者術前生命體征均正常,無體溫異常情況。且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保溫護理組患者在進行術中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保溫護理,對常規護理組的患者進行術中單純常規護理組,嚴密觀察患者術中4項生命體征的變化。常規護理方法:調節手術室室溫[4],保持在26℃左右,調節手術室濕度,對于非手術部位實施術中保溫,如對非手術部位及術中暴露部位加蓋棉被進行保溫。保溫護理方法:①術前準備電子加溫毯鋪于手術臺上,使手術臺加溫,保持溫度在40℃左右;②術中所需輸注的液體均經電子輸液加溫儀加溫后輸注;③術中沖洗用的生理鹽水均用水浴箱加溫后再使用;④及時更換潮濕棉被及衣物[5];⑤手術結束前將室溫適當調高。比較兩組患者在術中不同護理方案護理的情況下,各自的出血量、體溫、寒戰發生率、蘇醒時間及手術結束后患者的凝血時間、是否發生術后并發癥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P
2 結 果
兩組患者護理結果相比較,保溫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寒戰發生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結 論
正常情況下,人體通過自身的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視前區和前部來調節和維持體溫恒定[6]。一般生理情況下,體溫恒定保持在37℃左右,會隨調定點的調節在小范圍內有所波動,但一般不超過1℃;在病理情況下,可能會因為病理反應而波動較大。全身麻醉后的腹部手術患者,一方面由于麻醉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另一方面又因為手術創傷、室溫、暴露等原因導致體溫下降,當低于正常范圍以外時將引起一系列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小組經過對120例全身麻醉后腹部手術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比研究后發現,術中加強保溫護理對手術患者非常重要,與常規護理相比,有效地降低了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凝血時間、寒戰發生率、蘇醒時間等,而且還有效地維持了患者術中及術后體溫,對減少術后發癥的發生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外科;護理;腹部切口;效果
外科手術患者在進行腹部切口手術之后很容易出現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的常見感染之一,主要是指指術后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侵入人體所引起的切口局部組織炎性反應。其后果是切口延遲愈合、裂開等,嚴重者引起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死亡。我院選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實施腹部外科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和分析外科手術患者腹部切口的臨床護理措施。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實施腹部外科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發生腹部切口感染的作為實驗組,將為發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實驗組78例患者,男患者38例,女患者40例;最小年齡15歲,最大年齡68歲,平均年齡43歲;胃部切除術7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8例,腸破裂修補術8例、直腸癌根治術8例、結腸癌根治術8例、剖腹探查術9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9例、脾破裂切除術7例、粘連性腸梗阻松解術7例,肝癌切除術5例,其他2例。對照組458例患者,男患者235例,女患者223例;最小年齡16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42歲;胃部切除術55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38例,腸破裂修補術42例、直腸癌根治術33例、結腸癌根治術29例、剖腹探查術38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35例、脾破裂切除術48例、粘連性腸梗阻松解術45例,肝癌切除術42例,其他30例。兩組在手術室環境、手術醫師、麻醉方式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比較兩組在體重指數(BMI,kg/m2)、年齡、備皮時間、切口長度、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病、營養不良、糖尿病等)、侵入性操作、手術時間等方面的差異。
1.2 方法
我院選取2011年6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536例實施腹部外科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組78例患者采用綜合常規護理方法,在術前做好備皮工作和營養支持,并在術前1h靜脈滴注抗生素,及進糾正貧血、蛋白質缺乏和電解質失調;術中無菌操作;術后及時沖洗患者的腹腔切口,予以營養與補液,及時換藥。
1.2.1 手術時間方面
患者手術時間大于2小時容易發生術后感染,因為隨著手術的時間的增加,手術中所用器械感染的幾率隨之增加,患者腹部切口的汗腺的細菌也逐漸增加,同時容易造成患者創面的擴大以及局部血腫。本次研究中實驗組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因此醫護人員應有效的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例如可以完善手術的準備措施、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
1.2.2 用藥方面
在患者的圍手術期,為減少患者的切口感染,醫護人員應合理應用抗生素。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最佳時間應是在手術開始前的30min,也可與麻醉前用藥一起給病人一次適量的抗生素。手術時間過長可術中再給一次抗生素,抗生素應用3 d后停藥。醫護人員應注意術后不可長期大劑量濫用抗生素,否則不僅不會降低感染率,反而有促進耐藥菌株形成的危險,并可能延誤診斷和治療時機,給病人及家屬贊成不必要的傷害和經濟壓力。
1.2.3 營養護理
術前應保證患者的營養,必要時對患者進行輸血、輸注蛋白甚至給予靜脈營養支持。在圍手術期加強患者營養,飲食合理,保證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供給。按照食欲情況,鼓勵少量多餐,如果不能進食,可靜脈給予營養,如輸血、白蛋白、脂肪乳等以糾正患者營養狀況,要素飲食可經鼻飼管或用軟質的硅膠管,由滴瓶24h內緩慢滴注,保證病人所需的熱量及營養。對于術后并發感染的患者,由于高分解代謝,每日會喪失氨量30g,蛋白質的嚴重不足,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所以這類病人需同時補充鐵、鋅、銅、維生素A、B12、葉酸和吡哆醇等。
1.2.4 日常護理
在夏季使用腹帶,會導致切口處溫度潮濕、增高、易污染,是細菌更衣增生,因此醫護人員應注意腹帶松緊,可適當增加換藥次數,保持敷料干燥。醫護人員應定期清洗空調及空氣凈化機濾網,注意病室通風換氣及溫、濕度調節。加強對患者衛生宣教及護理,指導被褥及著裝厚薄適度、寬松。
1.3 診斷標準
按全國醫院感染監控中心診斷標準,
1.4.數據處理
全部數據分析采用SPSSl3.0軟件包進行處理。根據數據的性質采用t檢驗或x2檢驗;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
2 結果
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平均年齡、備皮時間、BMI、是否應用抗生素、手術時間以及是否為侵入性手術等方面,可發現手術時間過長、備皮時間過長、入侵性的手術可增加傷口感染幾率,同時污染越嚴重的切口術后感染可能性越大,如表1.
3 討論
手術切口感染,除與進行手術的醫生的技術熟練程度以及在手術過程中無菌正確運用有關外,還與患者的切口部位、手術時間、患者的健康狀況、有重要關系。因此醫護人員應及時預防,可通過合理用藥、日常護理、營養護理等方面并有效的控制切口感染,有效的降低患者感染的幾率,同時保證手術的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 陸烈紅,鄒瑞芳.控制手術切口感染的護理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8):637
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上腹部手術患者術的影響。方法: 將110例老年腹部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及康復指導等綜合護理干預。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SAS 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關鍵詞:綜合護理;腹部手術患者;老年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39-01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生命科學的一種發展和進步,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老年人口增長速度最快,因此,現在外科手術的老年患者比例日益加大。老年人因為機體各種生理儲備功能不斷下降,營養狀況較差,重要臟器功能退變,以及自身并存其他疾病等特點,導致老年腹部外科手術治療的措施相對復雜。2011年2月-2013年8月,我們對60例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經臨床觀察,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老年腹部手術患者110例,男68例,女42例;年齡60-84(71.26±9.26)歲。基礎疾病:泌尿系統疾病58例,消化系統疾病52例。將11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與觀察組60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61-83(70.78±9.12)歲。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60-84(72.36±9.4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介紹住院環境,進行入院宣教,做好術前準備及相關實驗室檢查。向患者介紹病情及與手術相關注意事項,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遵守各項操作規范,完成各項護理工作。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及康復指導等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護理:老年人常合并基礎疾病,對手術過程和預后的擔心、對社會和家庭的負擔,焦慮及抑郁情緒明顯。部分老年人性格偏執、封閉,與他人溝通困難。入院時護理人員應詳細了解每位老年患者的家庭背景及臨床資料,掌握患者病情。針對患者心理狀況及問題,以和藹可親的態度主動與患者溝通。②健康教育:針對患者具體情況,護理人員一對一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病因、治療方法及預后,使患者了解到手術是必需的,多數情況下也是安全的。講解手術及術后的注意事項、常見并發癥及針對措施。③康復指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還可預防墜積性肺炎及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但應注意循序漸進,并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1.3 評價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負性情緒進行評估。SAS評定的臨界標準分為50分;SDS共有20個項目分4級評分,SDS總分的正常上限為41分,總分分值越高,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越嚴重。
2 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綜合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術后胃腸道恢復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應使用禮貌用語,主動解決患者住院中的實際困難,使患者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愿意將心中的顧慮與護理人員溝通。將術前準備、注意事項、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詳細告知患者。向患者介紹手術醫生及本院的優勢,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及顧慮,積極地配合治療,以利于手術順利進行。術后康復指導有利于患者病情快速恢復,早日出院。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制定護理康復計劃表,術后第l天:護理人員協助、督促患者下床活動,做好胃腸道反應嚴重的解釋及宣教工作;術后第2天:患者可進行基本正常的活動,早期術后活動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并減少并發癥。綜上所述,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顯著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腹部外科手術 疼痛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51-01
手術是治療腹部外科疾病的必要手段之一。手術后疼痛是機體對疾病和手術造成組織損傷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是腹部外科術后最常見癥狀。術后疼痛控制不佳,可導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統并發癥,不利于術后康復。[1]然而,由于疼痛本身具有的主觀屬性,使得對于術后疼痛的評估并提供相關的護理工作并未成為醫療機構的常規做法,往往只有在患者主動提出相關的護理工作時,醫療機構才采取相關的行動。而這樣一種被動護理往往給患者帶來很多的困擾,而且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復,為此,筆者認為,醫療機構應該變被動為主動,及時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術后護理,促進患者的康復。
為了有效緩解患者在腹部手術后的疼痛,我中心對于101例術后疼痛患者采取了主動護理的方式,綜合采取多種措施有效的促進了患者的康復,本文擬以此為案例,對于腹部外科手術后的相關護理措施進行介紹,并對護理結果進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間,在我中心住院的腹部外科手術患者共計101例,其中從性別上看,男性56例,女性45例,年齡在11到79歲之間;從手術類型上看,膽囊手術患者25例,闌尾手術患者57例,疝修補術患者19例。
1.2 對疼痛的估計。在處理患者的疼痛時,護理人員首先需要對于疼痛進行評估,這包括兩個方面,即護理人員自己的評估和患者的疼痛體驗的評估。對于疼痛感受,一般可以分為疼痛期待期、痛覺感知期和痛后感受期等三個時期。通常,在第一期即疼痛期待期,通過對于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減輕患者對于疼痛的感知程度。而痛后感受期則主要與人的情感,如恐懼、害怕等有關系。[2]
1.3 護理措施。
1.3.1 術前護理。術前護理的主要目的是給患者減壓,打消患者對于手術本身以及術后疼痛的種種恐懼和焦慮不安之感,增強患者對于手術的信心。在術前護理中,護理人員首先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手術的方法、過程等情況,告知手術的和手術中可能產生的不適。此外,為了讓患者有效配合,同時也讓患者學會如何去緩解疼痛,護理人員需要在了解患者過去遇到疼痛時的所采取的處理方法的基礎上,讓患者了解有關疼痛的知識及相應的緩解辦法,讓患者深入認識疼痛的性質,并采取預防性措施,比如在患者咳嗽或者深呼吸的時候,護理人員要告訴患者用手或者枕頭按住傷口,以防止牽扯到縫線而引發傷口的疼痛;在腸胃道術后,護理人員要鼓勵患者早期翻身活動,取右側的臥位,以便使氣體能上升至降結腸,緩解并改善患者的脹氣痛等。
1.3.2 預防性用藥。對于那些在術后在硬脊膜外腔上未給止痛藥的患者,采取預防用藥的方式,通常在術后48小時內,根據患者對于藥物的吸收狀況和代謝的速度,給予患者適量的嗎啡、強痛定、杜冷丁等止痛劑。在第一次用藥完成后,認真觀察患者對于藥物的反應,以確定合理的用藥劑量。不過,在給藥前,護理人員需要首先對于患者的血壓和呼吸等狀況進行細致的檢查。
1.3.3 放松訓練及分散注意力。為了讓患者減輕疼痛,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幫助患者從心理上調節。首先,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讓患者有一種信任和依賴感。護理人員要學會耐心的傾聽患者,尊重患者的感情,并努力的幫助患者減輕精神壓力。其次,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分散或者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能起到很好的減輕患者痛苦的作用。比如,讓患者聽音樂、給患者講故事和新聞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音樂具有刺激和分散注意力的功能,可以關閉人們的疼痛通路,改變疼痛體驗,進一步改變大腦對于疼痛的認識。此外,對于有一定知識文化水平的患者,可以讓其讀小說和報紙,利用視覺分散法減輕痛苦。
最后,指導患者做放松訓練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讓患者放松全身肌肉,即由頭部-頸部-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雙足,循序放松,并閉目養神,排除雜念,想象自己在一個非常寧靜和輕松的空間,深慢呼吸,頻率以自然舒適為宜,3次/d,15~20min/次。
1.3.4 硬膜外鎮痛泵給藥止痛。硬膜外鎮痛方法已廣泛用于臨床,鎮痛效果滿意。該方法主要適用于呼吸功能較佳、全身情況較好的患者。在使用硬膜外鎮痛泵時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及尿潴留,注意監測血壓、脈搏、面色,觀察呼吸頻率及深度,防止低血壓及呼吸抑制等狀況發生。
2 結果
通過對于本中心的101例患者實施綜合的護理措施,有效的控制并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減少了患者在術后的各種并發癥,對于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根據我們的追蹤調查和分析,以下從四個方面進行評估。
2.1 對于101例患者進行問卷和檢測的評估,結果發現,全部患者都對于術后的鎮痛效果滿意,而且患者的肌肉緊張度得到改善。
2.2 術后感到輕松和舒適的患者為98例,占全部患者的比例達到97%。
2.3 術后睡眠質量較好的患者共計98例,占全部患者的比例達到97%。
2.4 術后各種疼痛征象得以減輕或者消失的患者達到100例,占全部患者的比例為99%。
3 討論
與過去的醫學模式不同,現代的醫學模式視人的生物、生理、心理、社會適應性等各個方面為統一的有機整體,并實行全方位的治療。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護理服務的觀念也需要不斷轉變,從以往的以疾病為中心轉向對于病人的全方位的護理為中心,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本文的案例,可以看出,對于病人的護理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等多個方面,并且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藥物止痛、分散注意力、硬膜外腔給藥止痛等多種護理措施,使得術后的無痛成為了現實,有效的促進了患者在術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快速康復。
參考文獻
[1] 叢志強,叢志斌,胡勝德.潘耀東校.對術后鎮痛護士應注意的問題.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J],1995,14(2):74
關鍵詞 腹腔鏡腹部外科手術護理配合疼痛
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經膽囊造影術及B超顯像檢查確定診斷后,利用腹腔鏡儀器插入腹腔內以切除膽囊[1]。該法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康復快等優點。盡管腹腔鏡手術創傷程度輕,但手術事件本身仍可引起不良反應,為此需要加強護理[2]。本文具體探討了腹腔鏡下腹部外科手術的護理配合方法與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肝膽部結石患者250例,入選標準:符合肝膽管結石的診斷標準;同意參與本研究的患者;都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意識清楚,語言表達自如[3]。其中男145例,女105例。年齡35~92歲;病史3個月~25年。結石直徑2~12cm。上述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25例,兩組一般人口學與結石直徑對比具有可比性(P>0.05)。
手術方法:兩組所有患者都采用腹腔鏡下肝膽管結石術,所有病例均經口氣管插管全麻,術中控制腹內壓14mmHg水平。取臍下緣1cm為切口建立人工氣腹,10cm Trocar分別置于臍下緣、劍突右下,5cm Trocar分別置于右側肋緣下鎖骨中線和腋前線,放入連接腹腔鏡。于膽囊底部以電凝鉤燒灼1~2cm小口行膽囊減壓,以吸引器將膽汁完全洗出。沿膽囊床切開膽囊前后壁漿膜,鈍性分離膽囊三角區。分離切除膽囊,引流抗感染。
護理方法: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采用積極的手術護理配合。具體方法如下:①術前護理:針對患者對新技術參與的手術即期盼又擔心的心理,根據手術的安排,責任護士給予講解手術方法、療效、手術時間、注意事項、術中配合要點,使其消除顧慮、建立信心,很好的配合使手術順利完成。除按全麻插管術前準備外,還需準備:上胃管、上導尿管。術前注射魯米那、阿托品。術中帶藥、液體、凝血酶。②術后護理:全麻常規護理,患者清醒后取半臥位。術后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多為的不良反應,一般不需處理,嚴重肌注滅吐靈10mg。第1次扶患者坐起時動作應柔和。一般術后測血壓、脈搏半小時1次,連測4次若血壓平穩,即可改為4次/日。體溫在術后2~3天一般≤38.5℃,若持續發熱要確定原因,飲食應按患者身體狀況制定計劃。電視腹腔鏡內切膽囊手術的患者,一般在術后第1天拔胃管、導尿管,可進少量流質飲食,第二天改進半流質飲食,第3天進普食。質量應給低脂、高蛋白和豐富的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③出院指導:囑患者心情舒暢,多休息,近期不參加體力勞動,勞逸結合,定期復查。
觀察指標:疼痛觀察,采用視覺模擬評分尺(VAS)進行評價,分別于術后6小時、2天進行測定。同時對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分級比較,包括滿意、比較滿意與不滿意3級。
結果
疼痛對比:兩組經過治療后都痊愈出院,兩組在術后6小時疼痛程度都最重,治療組在術后2周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
護理滿意度:治療組的護理滿意度96.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68.0%,治療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開腹手術術后尿潴留的預防作用。方法:隨機將2010年5月-2012年3月于我院行開腹手術治療的10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2例,兩組均給予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觀察組另給予尿潴留預防護理干預。結果:觀察組術后自行排尿成功率為96.2%,自然排尿成功率為78.9%;對照組術后自行排尿成功率為86.5%,自然排尿成功率53.8%。觀察組自然排尿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x2=7.28,P
【關鍵詞】開腹手術;尿潴留;護理干預;圍手術期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0934-01尿潴留可導致患者逼尿肌損傷,是常見的術后并發癥[1]。臨床上多數行留置導尿管處理以預防尿潴留,但該方法易引起尿路感染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痛苦與經濟負擔。如何更有效預防尿潴留發生成為了臨床護理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之一。我院于2010年5月-2012年3月對52例開腹手術患者進行了圍手術尿潴留預防護理干預,并取得了良好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共104例,均為于我院擇期行開腹手術患者,且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2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28例;年齡18-72歲,平均(40.4±12.6)歲;其中行胃腸道手術者17例,行闌尾手術者6例,行膽道手術者11例,行肝脾手術者12例,行腎、輸尿管手術者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7例;年齡16-73歲,平均(42.1±13.2)歲;其中行腰椎阻滯麻醉者5例,行硬膜外麻醉者47例;其中行胃腸道手術者15例,行闌尾手術者7例,行膽道手術者10例,行肝脾手術者13例,行腎、輸尿管手術者7例;其中行腰椎阻滯麻醉者7例,行硬膜外麻醉者45例。兩組在上述性別、年齡、手術部位及麻醉方式上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開腹手術圍手術期護理,如一般性護理、術前術后健康教育、術后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誘導排尿等。觀察組在該護理基礎上另進行尿潴留預防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術前強化床上排尿訓練:術前3天向患者強調術后尿潴留造成的身體痛苦與損傷,并向講解床上排尿訓練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同時監督并協助患者進行床上排尿訓練,每天2次,直到患者能自然排尿為止[2]。②心理護理:心理護理貫穿整個護理過程。對因緊張、怕羞等患者應先給予安慰,并根據病房條件創造患者所需排尿環境,以幫助其順利排尿。③術后早期誘導排尿:術后6h內應多鼓勵患者排尿,切勿憋尿。對無尿意患者,護理人員應觸摸患者膀胱區以確定有無膨脹,并對有尿患者播放口哨聲或流水聲以誘導尿意、促進尿液排出。對因不適、術后疼痛所致尿潴留患者可進行膀胱按摩。對病情允許患者可取站立位或蹲位排尿。但對尿潴留已形成,患者不宜長時間誘導排尿,應及時插導尿管導尿,并做好尿管常規護理。
1.3觀察項目:觀察并比較兩組術后自然排尿、誘導排尿成功率及住院時間。
1.4統計學方法:對兩組兩組術后自然排尿、誘導排尿成功率采用SPSS15.0進行卡方檢驗,對兩組平均住院時間進行t檢驗。P
2.1兩組術后排尿成功率比較:觀察組52例患者術后自行排尿成功52例,自行排尿成功率為96.2%,其中包括自然排尿41例,占78.9%;誘導排尿成功9例,占17.3%;誘導排尿失敗轉為導尿管排尿2例。對照組52例術后自行排尿成功45例,自行排尿成功率為86.5%,其中自然排尿成功率53.8%(28/52),誘導排尿成功率32.7%(17/52),具體數據,(見表1)。兩組自行排尿成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x2=1.95,P>0.05),但觀察組自然排尿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x2=7.28,P
表1兩組術后排尿情況及住院時間分布
組別例數自行排尿成功自然排尿成功誘導排尿成功排尿無效住院時間(天)觀察組5241*926.2±1.0*對照組52281778.5±2.8注:與對照組比較,*P
術后引起尿潴留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麻醉因素、藥物因素及患者緊張、怕疼等心理因素[3-4]。其中心理因素是引起術后尿潴留的常見因素之一。患者怕羞、不須歸床上排尿、害怕切口疼痛等心理可對副交感神經產生抑制作用而使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約肌緊張,并最終引起排尿困難[5]。
本研究主要從術前強化床上排尿、加強術前術后心理護理及術后早期誘導排尿等護理干預措施以預防術后尿潴留。從觀察結果看,雖然觀察組自行排尿成功率稍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但觀察組術后自然排尿成功率明顯提高,顯著高于對照組(P
總之,從本研究觀察結果可以認為,術前強化床上排尿、加強術前術后心理護理及術后早期誘導排尿等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促進開腹手術患者術后自然排尿并縮短住院時間,是有效的預防尿潴留的護理方法。參考文獻
[1]張敏.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后患者尿潴留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0):1494-1495.
[2]赫玲玲,張智慧.術后尿潴留的預防及護理[J].黑龍江醫學,2007,31(6):467.
[3]于瑩,候春穎,祁清陽.術后病人尿潴留的原因及預防護理[J].護理研究,2005,19(149):1317-1319.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高齡患者不斷增多,與青壯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常多病共存,臨床表現比較復雜且多數不典型,能發生并發癥或多臟器功能衰竭,通過藥物治療大多容易出現副作用。因而我們應該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因疾病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所以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是當下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做好老年人圍手術期的護理,可以促進疾病早日康復,減少并發癥。我科自2005年2月-2007年4月共收治76歲以上老年手術患者78例,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48例,女34例,年齡最大93歲,最小76歲,其中膽道手術26例,胃腸手術38例,腹股溝疝11例,其他9例,發生術后并發癥10例,其中肺部感染4例,肺不張2例,切口感染4例。
2 護 理
2.1 術前護理 ①術前指導是患者術后恢復的關鍵,故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手術的目的和意義,使患者掌握預防呼吸道并發癥的具體方法,增加自我護理意識,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并教育吸煙患者術前絕對戒煙,因吸煙會使術后痰多粘稠,難以咯出,增加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機會。②心理護理:老年人反應慢,記憶力差,但有思考問題細致,處世經驗豐富的特點,應根據不同層次病人的心理動態及特點,從不同角度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講究策略地給予解釋、安慰,以和藹的態度,真誠地與病人進行交談,以解除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心理,使病人在自然、安靜的良好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③術前準備:詳細檢查心、肺、腎及肝臟的功能,了解機體一般狀態及治療前并發癥,術前停止吸煙,對嚴重肺功能減退者,結合動脈血氣分析給予吸氧,有肺部感染者,術前3天應用抗生素治療,積極治療高血壓、心、腎功能不全等,可口服降壓藥物,做好血壓觀察,注意降壓情況:給強心利尿藥物,維持尿量1500ml/小時,血糖高者不管有無口服降糖藥史,均應試用普通胰島素,使術前血糖降解接近正常;加強營養,術前對進食差者,體質衰弱者,必須給予積極的營養支持,使其有足夠的營養儲備,才能增加機體抵抗力和對手術麻醉的耐受力,減少術后并發癥及感染。④皮膚準備:老年人的皮下脂肪少,清洗時動作要輕柔,忌用堿性強的肥皂,以免降低皮膚的防衛功能。⑤胃腸道準備:根據老年人消化系統功能相對低下,胃腸蠕動緩慢,進行洗胃或者灌腸時,要嚴格掌握灌腸液的溫度,液量和液壓。溫度39-40℃,液量800ml-1000ml,液壓以0.3-0.5m為宜,切忌大量的高壓灌洗,以免導致虛脫或腸胃粘膜出血。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疼痛的護理 應及時告訴患者術后24h內切口最疼,48h后會明顯減輕,對患者的訴痛應關心,及時巡視,了解疼痛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利用老年人幼稚的心理,分散注意力,予止痛藥。
2.2.2 術后心理護理 術后待病情穩定后,鼓勵家屬多陪伴,并正確評價手術效果,使患者覺得自己正在康復之中,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應經常到床前問長問短,鼓勵患者盡量攝取營養使患者覺得在生活上、心理上都得到全面的關照,從而不感到孤獨。
2.2.3 術后營養的護理 術后胃腸道蠕動緩慢胃容量及張力降低,因此應及時補充營養,并盡快獲得正氮平衡,使傷口迅速愈合,早日康復[1]。保證營養攝入,掌握進食程序,少食多餐,進食應循序漸進[2]。若飲食不當,違背飲食原則如術后過早進食,暴飲暴食或進食堅硬食物,極易造成胃腸手術病人吻合口瘺,吻合口出血等。
2.2.4 術后呼吸道護理 本組78例,10例有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術后避免受涼,要注意保暖。因老人怕疼,不敢咳嗽,因此要鼓勵咳嗽,咳痰。并予以協助。也可以通過吹氣球或吹水瓶,增加肺通氣量和利于痰液排出。
2.2.5 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的病人,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尤其是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本組有6例病人表現心慌、氣短、脈率快,心電圖檢查示心肌供血不足,給予激化液治療后恢復。
2.2.6 老年人各種臟器功能恢復均緩慢,代償能力差,胃腸減壓引流,胃腸造瘺術后均可引起水、電解質紊亂,缺鉀會出現胃腸道張力低下性腸麻醉,也會加重腹脹,會造成病人極度不適。在輸液過程中要注意血壓、脈搏、電解質、血氣等的變化,盡量做到等量輸入,既要補充,又不使心臟負擔過重,嚴格控制體液的量及輸入速度,特別是對單位時間內輸入量的控制。必要時計出入量。本組3例病人因冠心病輸液速度過慢致使水、電解質入量不足,造成病人腹脹,經處理緩解。
2.2.7 切口的護理老年人切口愈合緩慢,所以應加強對切口的觀察與護理。觀察切口有無紅腫,熱,痛,有無滲血,滲液,如有應及時處理。如理療。并選擇應用抗生素。本組有4例切口感染,經處理痊愈。
2.2.8 尿潴留及便秘的護理 排尿障礙給病人帶來很大痛苦和不便,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給老年患者安裝專用廁所,使其能獨立排尿,如需誘導排尿,則可用手按壓恥骨上部,溫水清洗外陰或聽流水聲,需留置導尿者,則做好尿管護理,為防止因長期留置尿管而引起尿道括約肌功能喪失及逆行感染,注意無菌操作,并根據患者的尿意或膀胱充盈度決定時間[3]。
老年人便秘多屬機械性便秘。手術活動量少,食物缺少機械和化學刺激物如纖維素,食物過少,飲水不足,脂肪食物過少,睡眠不足,精神緊張或突然改變環境等。因此,應鼓勵患者適當飲水,多活動,排便時集中精力,定時按摩腹部,增加腸蠕動,必要時用通便劑,從而預防并減輕便秘。
參考文獻
[1] 李明秀.實用營養治療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 大學聯合出版社,2002:110.
關鍵詞:腹部手術 胃癱綜合癥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60-01
胃癱綜合征是腹部大中型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胃癱是指在腹部手術后因胃腸功能紊亂,導致胃排空延緩,胃排出道非機械性梗阻為主要表現的功能性疾病,也稱胃無力綜合征。多發生于胃及胰腺手術后,發生率0.4%~5.0%[1]。臨床上如果治療護理不當,將直接影響到手術效果及患者預后。現將我院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腹部手術后發生胃癱綜合征32例患者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齡45~78歲。胃癌根治術12例,遠端胃切除胃空腸畢Ⅱ式吻合術8例,胃穿孔修補術2例,胰頭癌根治術5例,腸多處破裂修補術1例,腸粘連松解術2例,重癥型胰腺炎術2例;32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最長達35天。
2 診斷標準及臨床表現
本組32例,均符合國內胃癱診斷標準[2]:①腹部手術后患者已排氣,拔除胃管后進流質食即發生頻繁惡心、嘔吐,中上腹飽脹,反復嘔吐宿食、膽汁,嘔吐后癥狀緩解,腹部體檢有振水聲;②胃腸減壓引流量每日超過800ml,并且持續超過10日;③無嚴重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④術后未使用影響平滑肌收縮的藥物,如嗎啡等;⑤無引起胃癱的基礎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3 治療及轉歸
本組病人均在積極心理治療的同時給予禁食、禁水,胃腸減壓及營養支持等非手術治療,胃動力能恢復而治愈出院。治療措施為:①持續有效地胃腸減壓,用3%溫鹽水洗胃,以減輕吻合口水腫,促進胃張力恢復;②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③營養支持。④使用促進胃腸動力的藥物。
4 護理
做好各項護理,解除患者的心理壓力,密切觀察病情,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理、早治療,并給予正確的飲食指導,對胃癱患者以后的健康非常重要[2]。
4.1 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護理胃癱的基礎[3],護士應根據病人的心理狀況,動態、連續地做好心理護理。向病人及家屬解釋胃癱的原因、影響因素、治療方法和預后,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通過理解、溝通及鼓勵,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促進患者身心康復,都有利于促進胃癱的恢復。
4.2 嘔吐時的護理。扶病人坐起或使臥床病人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被吸入合并肺部感染;密切觀察病人面色、脈搏的變化情況,采取安慰、協助等多種方式盡量減輕病人的痛苦;對于嘔吐不止病人采取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復安,取得較好的療效。
4.3 胃腸減壓的護理。插胃管前應向病人說明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和目的以及可能產生的不適和配合要點,以消除緊張心理,積極配合操作。置管時采取按壓合谷、內關穴和心理暗示的方法,減輕病人的不適感,使胃管順利插入并在適當懸空位置,以防直接接觸胃壁引起不適感;置管期間要保持胃管通暢,防止扭曲、滑脫、受壓,如遇胃內容物阻塞管道,可用а-糜蛋白酶3支+5%碳酸氫鈉20ml沖管。注意病人有無胸悶、腹脹、腹痛以及排氣、排便情況,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氣味、量的變化,準確記錄24h引流總量。
4.4 口腔護理。因患者禁食、嘔吐,致使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受到影響。應每天用鹽水或中藥漱口,注意檢查口腔黏膜是否有糜爛、潰瘍,及時進行口腔護理及病灶處理,保持口氣清新,同時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包括戶外活動,以增強患者信心,促進胃腸動力恢復。
4.5 胃腸外營養護理。腹部術后胃腸恢復時間較長,因此需要給予患者全胃腸外營養,以補償足夠能量。胃腸外營養液一般選用全靜脈營養混合液[4],但長期使用會引起腸萎縮及免疫抑制,應盡早腸內營養支持。
4.6 腸內營養護理。腸內營養支持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是治療胃癱的有效措施[5]。通常腸蠕動出現,根據病情選用不同的腸內營養液,原則上從低濃度到高濃度,從少量到全量,速度由慢到快,先增量后增濃度。拔除胃管后,鼓勵患者自己進食,應循序漸進、少量多餐的原則,養成定時定量、細嚼慢咽的進食習慣;飲食要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適當進食粗糧、雜糧及高纖維素食物;避免進食牛奶、碳酸飲料等產氣食物;忌食刺激性強、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
5 小結
本人通過對32例腹部手術后發生胃癱綜合征患者的護理,體會到胃癱病人只要密切觀察病情,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患者的恢復結果都很滿意,預后良好;做好心理護理、持續胃腸減壓護理、腸內外營養護理及必要的并發癥預防,都能促進患者較快地痊愈,給家庭減輕負擔,給患者減少痛苦。
參考文獻
[1] 朱桂玲,田宏,王鑫..腹部術后胃癱的護理.黑龍江醫學,2005,11:861
[2] 姚希賢,臨床消化病學,天津,科學出版社,1999,623~625
[3] 秦新裕.胃十二潰瘍外科治療不同術式與胃腸動力的關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