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24: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升初語文閱讀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如今初中語文教學依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最困擾語文教師的是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換句話說,如何將語文知識和技能通過有效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并形成穩(wěn)定的語文學習能力。這種能力是學生提高成績和持續(xù)學習的有力支持。但是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實際備課和教學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有些知識和技能反復講授多遍,但是學生在獨自練習和考試的時候,依然會感到束手無策。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應該考慮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入手,尋找一種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法。賴格盧特曾在1983年主編的《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模式》一書中指出:任何設計活動的宗旨都是提出達到預期目的的最優(yōu)途徑。當然教學設計也不例外。而面向完整任務的教學設計是一種對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十分有效的設計程序。希望借助于這樣一種教學設計,可以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效果。
二、 面向完整任務的教學模式
面向完整任務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針對復雜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型。這一模型的核心為四元教學模式,簡稱為4C/ID model,也有人翻譯成“四成分教學設計模式”或“四元素教學設計模式”。它是當代國際著名教學設計理論家馮曼利伯教授與他的團隊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目前,該模式已經(jīng)被國際培訓與教學技術界公認為是最有競爭力的教學設計理論之一,對改進教學效能,聚焦復雜學習,實現(xiàn)學習遷移等均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
(一) 復雜學習的含義
復雜學習是為了完成一組綜合學習任務,通過綜合學習過程形成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荷蘭開放大學教育專長研究中心保羅?克什納教授對這一“能力”作了具體說明?!啊芰Α税R與技能之外,還特別需要考慮策略或情境因素,因此,‘技能嫻熟行為’與‘能力勝任行為’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备鶕?jù)他的觀點“能力”實際上包含著認知技能和知識,同時還要考慮相應的策略或情境因素。因此“能力”體現(xiàn)的是更為復雜、靈活和高階的學習行為。面向完整任務的復雜學習正是要形成學習者的這種學習能力。
(二) 四元教學設計模式
“四元”分別指的是:安排完整任務、掌握相關知識、提供程序支持和進行專項操練。
1.面向完整任務
安排完整任務要體現(xiàn)任務由簡單到復雜的排列過程。同一個任務組或任務群的難易程度要一致。對于同一個任務組或任務群,第一個學習任務,教師應給予高支持力度指導,到這一任務組的最后一個學習任務時,教師應該撤銷所有的支持指導,也就是說最后的一個學習任務是由學生獨立完成。從第一個學習任務到最后一個學習任務,教師的指導力度逐漸減少,最后完全由學生獨立完成任務,這就是從扶到放的支架作用。
2.呈現(xiàn)相關知能
這主要是幫助學習者掌握學習任務中的創(chuàng)生性技能,即形成學習者的學習遷移能力。主要包括認知心理、認知策略、認知反饋三個方面。例如如果運用歸納策略教學,應先提供案例學習和模式示范舉例,然后再采取歸納――探究(即指導性發(fā)現(xiàn))或者歸納――講解的策略掌握一般原理和策略。如果運用演繹策略教學,應先提供一般原理或者策略,然后通過以第一個學習任務為實例進行具體講解說明。掌握相關知識這一成分仍然是貫穿于全部任務類別中,在學習了一個以上的學習任務之后,學習者應該被給予認知反饋。
3. 提供程序支持
它是為掌握學習任務中再生性技能作準備的,即形成學習者對規(guī)則的嫻熟掌握能力。主要通過信息呈現(xiàn)、舉例、校正來實現(xiàn)。這其中就體現(xiàn)了教師從扶到放的支持作用。及時學習,及時練習,及時校正。
4.安排專項操練
教師安排對掌握規(guī)則或方法有針對性的練習。對于同一個學習任務,可以靈活安排練習來達到強化熟練掌握技能的目的。
三、 設計模式在初語單元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一)四元教學設計模式與初中語文單元教學整合的具體步驟
第一,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重新整合單元教學篇目。將整合后的單元篇目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任務群,并對任務群進行排序。
第二,分析這些任務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確定具體學習目標,預設評估標準。
第三,對于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選取一個篇目進行詳細的舉例和示范。從高支持力度的教學逐漸過渡到低支持力度的教學。在整個過程中,穿行必要的專項練習。
第四,經(jīng)過教師的舉例或示證,學習者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二)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
1.分析課程標準、學情及教材,確定學習任務群
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7-9)年級的閱讀總目標以及七年級上冊學習者的具體學習情況分析可知,學習者處于小升初的過渡階段,閱讀教學內(nèi)容不宜過難,主要以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閱讀方法為主。本冊書的第四單元主要內(nèi)容以自然世界科學探索為主。共有五篇課文《化石吟》《看云識天氣》《綠色蟈蟈》《月亮上的足跡》和《山市》。由于《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讀懂這樣一首詩并不困難,所以這篇課文可以作為一個預習任務,教師補充一些諸如魚類進化、鳥類祖先等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興趣,讓學生反復朗讀,交流感受,這是預備階段?!犊丛谱R天氣》和《綠色蟈蟈》主要由教師進行高、中支持力度的指導學習?!对铝辽系淖阚E》和《山市》教師基本放手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2.確定學習目標、預設評估標準
如何說明一個事物或記錄一種現(xiàn)象是任務學習的主要目標。學習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和歸納方法為輔助目標。確定具體學習目標之后,預設評估標準、制定相應的量規(guī),量規(guī)就是一種以二維方式呈現(xiàn)的、含有評價準則和等級說明的評分標準,是一種以定性和定量相結(jié)合的方式檢測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工具?!北?是美國教學設計專家馬扎諾提出的一個簡化的評估量規(guī)。根據(jù)這個評估量規(guī),我們可以制定一個考察學生對文本說明方法的識別與理解的量規(guī)(見表2)。
表1 簡化的評價量規(guī)
表2 考察學生對于文本說明方法的識別與理解的量規(guī)
3.針對學習任務,教師舉例、示證
教師舉例、示證過程采用扶放教學模型。扶放教學模型是從教師承擔展示一個任務的所有責任到完全由學習者承擔所有任務的責任。學習者通過這種逐漸承擔學習責任的過程,會變成更有能力的獨立學習者。
扶放教學模式含義如圖:
如上圖所示,左邊的三角形是教師主導,右邊的三角形是學生主導,整個過程自上而下分為四個階段。通過這一過程,最終實現(xiàn)學生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并獲得相應的能力。
根據(jù)扶放教學模式《看云識天氣》和《綠色蟈蟈》屬于模式的第一、第二階段。以《看云識天氣》為例:
學習目標一:作者是如何介紹云與天氣之間的關系的?
教師示證指導:第一段是概述,先總說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然后教師引導學習者尋找文章具有概括性的語句。會發(fā)現(xiàn)文章第二段“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彪S后教師帶領學習者分析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的主要內(nèi)容,發(fā)現(xiàn)第三段對應的是第二段提到的“薄云”、“天氣晴朗的象征”,第四段、第五段對應的是第二段提到的“低而厚的云”、“陰雨的預兆”這樣教師就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第二段是第三、四、五段的“綱”。通過這樣的示證指導,就會在學生的認知圖式中形成一個概念,介紹一個事物可以按照由總到分的順序進行。先總說事物具有的特征,然后再對總說的特征進行詳細說明。在舉例之后教師應該給予一定的小結(jié),目的是在學習者的頭腦中形成兩個概念和一個技能。兩個概念分別是:介紹一個事物要有順序;要盡量從多個角度介紹一個事物。一個技能是:通過查找關鍵句來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習目標二:掌握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教師示證指導:分析作者如何說明晴天和雨天的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做表格的方法完成,重點強調(diào)晴天時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的形態(tài)變化,突出雨雪水雹云層的變化:
借助扶放教學逐步完成。完成之后,教師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對云的形態(tài)描寫的比喻句,強調(diào)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4.學習者小組合作與獨立展示
通過之前教師示證教學,此階段學習者獨立完成另外兩個任務《月亮上的足跡》和《山市》。教師只羅列所要解決的問題,學習者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以《月亮上的足跡》為例,可以列出如下問題:(1)試把登月的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進行說明。(2)在說明這一壯舉的過程中,作者用的最多的是哪種說明方法,找出一、二個進行解釋??梢钥闯鰡栴}(1)的設置是考察學習者是否掌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問題(2)的設置是考察學習者是否掌握了說明方法。這兩個問題均與教師示證講解有著緊密的關系。最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回答情況,進行必要的反饋。
四、結(ji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