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

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

時間:2023-07-30 10:22: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

第1篇

【關鍵詞】 復合性;骨盆骨折;圍手術期;護理

復合性骨盆骨折是創傷性外科常見的急重癥,多數是由損傷、創傷引起,治療原則是解剖復位。本科自2008年至今,共收治48例復合性骨盆骨折的患者,經圍手術期的精心護理,有效地促進了患者的術后康復。

1 臨床資料

本組48例,男38例,女10例;年齡19~68歲;骨盆骨折合并股骨骨折14例,合并尿道損傷18例,合并骶髂關節脫位10例,并發休克20例,所有患者皆行骨牽引和手術治療。

2 術前護理

2.1 休克早期的觀察和護理 患者神志淡漠,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搏、呼吸快,血壓低,即為休克的早期表現,迅速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道,以保證液體、藥物及全血的及時輸入,盡量少搬動患者,以免增加出血,加重休克,保持呼吸道通暢并持續吸氧。休克的原因是因髂總動脈分支或盆腔靜脈叢破裂,引起腹膜后或腹壁血腫,大血腫或髂內動、靜脈破裂時導致休克。因此,要嚴密觀察患者神志、血壓、脈搏、呼吸、尿量及皮膚黏膜的變化以及早發現休克的早期征象,并同時做好緊急手術的準備。

2.2 鄰近器官損傷的觀察及護理 尿道損傷是骨盆骨折常見的并發癥。如果患者出現腹痛,排尿困難或不能排尿,叩診有移動性濁音,導尿管注液平衡試驗陽性,可認為有膀胱破裂。在觀察尿液排出的性質、顏色、量的同時,盡早手術。如出現初段血尿或終末血尿則為后尿道斷裂,導尿時要慎重,尿管插入有困難者,可進行恥骨上膀胱造瘺,注意無菌操作,防止醫源性感染。

3 術后護理

3.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術后嚴密觀察神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記錄24h出入量,防止術后再次出血;注意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液、患肢血液循環,感覺、運動有無異常,以防并發癥的發生。

3.2 做好基礎護理 牽引患者因臥床時間長,必須加強生活護理,保持床單清潔、干燥,避免局部受壓,防止褥瘡形成。留置導尿者,每日膀胱沖洗2次,多飲水,防止泌尿道感染,定期翻身叩背,以防肺部感染。

第2篇

關鍵詞:髕骨粉碎性骨折;圍手術期護理;效果

粉碎性髕骨骨折是臨床骨科常見的一種關節骨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在予以患者手術治療的同時予以患者護理干預,可以防止關節僵直,恢復關節功能,促進患者骨折的愈合[1]。本研究做了相關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n=32)和觀察組(n=36),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21~70歲,平均年齡在(46.7±2.3)歲,致傷原因包括20例車禍,10例高空墜傷,2例其他;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在22~64歲,平均年齡在22~68歲,平均年齡在(45.7±2.2)歲,致傷原因包括18例車禍,13例高空墜傷,5例其他;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比較的意義。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即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的觀察,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等;觀察組患者行圍手術期護理,具體如下:①手術前護理:手術前護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K手術前準備:在進行手術前,叮囑患者注意保暖,防止發生感冒,同時可以指導患者行床上排便訓練,防止出現尿潴留現象。?L手術前的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對疾病知識以及手術情況了解不足,會出現恐懼、害怕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可以針對患者具體情況,給予相關宣教,緩解患者的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②手術中麻醉護理:麻醉成功后,監測患者的血壓、呼吸、脈搏等變化,觀察患者的面色以及是否有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③手術后護理:在手術結束后,為患者指導合理的飲食計劃,促進腸胃的蠕動,保持患者的大便通暢。術后大部分患者會出現疼痛感,對于疼痛較輕的患者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進行緩解,疼痛難忍的患者可以予以適當的鎮痛藥物,對于腫脹的患者可以通過對下肢抬高,減輕水腫。術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為患者制定功能鍛煉,鍛煉的時間和強度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制定,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④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前,告知患不可進行負重活動,要多進行關節的鍛煉,防止出現關節僵硬,及時進行復查,保持康復效果良好。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關節功能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分析髕骨粉碎性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效果。

1.4評價標準 關節功能的評價標準包括四個等級,分別為優、良、中、差,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2]。患者的滿意度采取我院自行制定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判定,總分為100分,十分滿意:>90分,滿意:60~90分,不滿意: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統計分析本次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數據比較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的關節功能優良率 對照組患者的關節功能優良率為84.4%,明顯低于觀察組患者關節功能的優良率94.4%,組間比較,P

2.2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81.3%明顯低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7.2%,組間比較,P

3 討論

髕骨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保護膝關節,增強骨四頭肌的作用,但是由于髕骨部位相對較淺,因此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易發生骨折,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4]。通常情況下,對于新鮮的髕骨粉碎性骨折多需要手術質量,盡量恢復骨折的解剖結構,予以固定,從而盡快的恢復關節的功能。圍手術護理主要從患者手術前、手術中以及手術后進行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予以針對性心理護理,疏導患者的緊張情緒,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提高整體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大量的研究調查發現,對于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予以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的關節功能優良率、護理滿意度均明顯低于觀察組患者,組間比較(P

參考文獻:

[1]張凌.多向性張力帶治療髕骨粉碎性骨折的護理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z1):70.

[2]賴桂蘭.髕骨粉碎性骨折術后的康復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6):906-907.

[3]陳春美.髕骨粉碎性骨折41例內固定術后早期康復護理[J].交通醫學,2011,25(3):284-285.

[4]陳慧敏.30例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研究[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6):331-331.

第3篇

【關鍵詞】跟骨骨折;圍手術期;治療;心理護理;效果

跟骨在人體骨骼系統中的地位很重要,它不僅是足弓的重要組成,也是人體最大的附骨,對人體的負重及行走至關重要。若在跟骨發生骨折較難處理,傳統的治療方法以保守治療為主,近些年醫療學者對跟骨的研究與治療越來越重視,一般選擇手術治療。本文以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80例收治于我院骨科的跟骨骨折患者為例,對根骨骨折的手術治療護理進行了探討,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骨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62例,女18例,患者年齡在25-54歲之間,平均年齡35.6歲,患者入院時骨折時間在1d-5d之間,均為高空墜落損傷所致,患者開放性骨折3例,閉合性骨折77例。其中,單側根骨骨折72例,雙側骨折8例。患者入院前均進行了內固定手術,固定采用骨外側入路,用骨鋼板內側固定。患者均確定需采取手術治療,術前采用根骨側位、軸位和borden位X射線掃描,14例患者采用水平及額狀面CT掃描。

1.2治療方法患者手術采用硬膜外麻醉,待下肢無疼痛感后采用根骨外側L形切口劃線。手術時將皮膚及皮下按組織紋理全部切開,采用骨膜下銳性剝離,減少跟腱牽拉產生的影響。術中將X機透視面骨折完全復位后,將關節間隙、boder角及Gissane角拉伸結合至正常角度。若存在骨缺損可采用自身髂骨骨骼進行植骨。將外側骨碎片復位并采用骨鋼板固定后沖洗切口,在切口可視處放置引流片,縫合切口,外部采用加壓包扎的方法壓緊。傷口縫合后,抬高患肢,采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5-8d,3d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12周后進行負重治療,恢復狀態不佳的患者可15周以后進行負重治療。

1.3治療結果本組患者80例,手術治療出院后進行隨機隨訪,隨訪效果采用maryland評價體系進行足部評分評價。患者骨折恢復標準為優的47例,良的為30例,可的為3例,總優良率為96.25%。患者術后出現局部滲液的有5例,切口感染的為4例,皮膚壞死的為1例,以上患者經換藥和取出鋼板后恢復愈合。患者術后X線光片顯示,根骨及關節恢復良好,達到了預期目的。

2護理方法

2.1術前護理在病人入住醫院時,醫護人員要重視宣傳防范安全方面的知識,以避免出現再次損傷。同時向患者講解治療的方案及主管醫師,還可以對患者宣傳近期成功的病例,從而使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患者進行根骨手術前,醫護人員應叮囑患者抬高患肢,多臥床休息,采用冰水冷敷的方法降低傷口疼痛,局部采用50%的硫酸鎂溶液濕敷,并采用靜脈加壓泵對傷口消腫。患者術前若出現張力性水泡,用注射器將水泡內的液體抽干后再進行手術。手術后根據患者疼痛的程度進行護理,必要時采用注射安痛定進行緩解鎮痛。醫護人員在進行護理時盡可能輕柔、護理按壓點要準確有效,以免加重患者的痛感。

2.2心理護理根骨骨折一般是由于高空墜落導致的外傷,由于手術的難度和不可預知性給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負擔。患者在治療時經常擔心手術致殘或留下后遺癥,因此焦慮和慌張的情緒在所難免。醫護人員在進行護理時要耐心細致地跟患者講解手術治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鼓勵患者消除顧慮,增強自信心,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醫護人員要告知患者根骨骨折如不進行手術治療則恢復正常的可能性較小,后遺癥出現的幾率較大,要盡快進行手術,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爭取在手術時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對于手術治療及術后恢復均有較好的效果。

醫護人員要盡量多了解患者的個人情況,通過與患者交流或者與患者家屬溝通,多方面采集患者的心理信息,結合患者的傷病情況和不同的心理特點,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導。手術前護士要提前告知患者和家屬,麻醉劑使用若干小時后效力會消退,手術的創口會疼痛,均屬正常反應,使患者有個心理準備,以避免出現不良心理影響。此外,還可以通過觀察患者精神狀態、睡眠情況,及時與家屬交流,反饋病患信息,來推測其可能出現的消極心理反應,從而果斷采取有針對性的具體護理措施,以預防精神癥狀的發生,使患者順利度過術后的恢復期。

2.3術后護理患者在進行手術后要盡可能抬高患肢,避免因血流壓力造成的出血過多現象的發生。手術后前72h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血壓,及時更換被體液和血液浸透的紗布,做到切口干燥清潔,避免手術后皮膚換死及傷口感染。此外,由于根骨周圍的軟組織的供血較為薄弱,皮膚彈性較差,根骨手術出現由于供血不足造成的皮膚壞死及骨筋膜室綜合癥的幾率非常大。醫護人員根據此特點,密切觀察患者對疼痛的反應,在術后3d的疼痛最為明顯,7d后疼痛逐漸減輕。患者在疼痛時,醫護人員要采用松弛術分散患者注意力,減緩和減輕疼痛。根骨術后72h可進行下地活動,因此保持病房內的清潔安靜對于患者進行活動非常有效。患者開始活動時主要進行足趾及踝關節的活動,醫護人員要鼓勵病人進行積極有效的鍛煉,對于恢復足部功能非常有效。術后2個月后,對患者的足部進行X線掃描,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而決定患者負重訓練的時間。若患者恢復的不理想,則考慮延長負重訓練的時間或決定患者是否進行第二次矯正手術。

3討論

近年來,在高空墜落引發的各種臨床治療中,跟骨骨折最為常見。由于根骨處于足部的特殊部位,術后出現軟組織壞死和傷口感染的幾率較大,足部骨組織易出現筋膜室綜合癥。因此,手術后的根骨護理對于根骨傷口的愈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根骨部位血管術后的供血功能不能得到正常的保證,出現切口愈合不良的并發癥也較大,因此,根骨骨折護理的關鍵是對切口的護理。如果患者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對于提高手術效果和減少并發癥的情況的發生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由于根骨骨折部位比較特殊,損傷的程度也不盡相同,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外固定架使用、開放復位、斯式針撬撥復位等情況進行治療。除此之外,采用正確及時的治療方案并對根骨進行牢固治療,同時醫護人員結合患者的身體特點和精神狀態,嚴格按照護理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通過及時的術前心理疏導和積極的術后護理,并輔之以科學的飲食調節,對于圍手術期患者最大程度恢復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綜上,對根骨骨折患者的護理,必須因人而異,才能降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從而減輕根骨骨折患者的病痛,以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周許輝,賈連順,等.跟骨骨折合并肌筋膜間室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7):408-411.

[2]潘永太,許世建,等.關節內跟骨骨折內固定治療與并發癥[J].中國矯形雜志,2005,13(22):1716.

[3]張金利,劉林濤,馬寶通.手術治療移位的跟骨關節內骨折療效及并發癥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12):908.

[4]張貴春,李秉勝,張永先,鄭吉波.跟骨骨折手術治療及早期并發癥預防[J].實用骨科雜志,2009(03):190-191.

第4篇

【關鍵詞】 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治療;圍手術期護理

--------------------------------------------------------------------------------

作者單位:130021 吉林省人民醫院 隨著全球人口的老齡化、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社會活動增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率顯著升高,而且高齡者往往合并有其他系統的慢性疾病,增加了圍手術期護理的復雜性和難度。目前,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內固定治療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1]。我院骨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對4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用手術內固定治療,術前、術后制訂完善的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齡57~84歲,平均70歲。左側26例,右側22例。致傷原因:平地摔倒27例,車禍致傷20例,高處跌落傷1例,均非病理性骨折。骨折按改良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23例,Ⅲ型20例,Ⅳ型1例。術前檢查發現伴高血壓病病史22例,冠心病史13例,糖尿病史16例,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19例,腦血管病7例。

12 手術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行內固定(DHS、PFN或鎖定鋼板)手術治療,根據病情適當給予輸血,所有患者術中無并發癥發生,手術順利完成。

13 結果 所有病例均獲得隨訪,術后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8個月。所有患者術后無一例發生嚴重并發癥,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良42例,差1例。術后有4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分別為髖內翻畸形2例,泌尿系統感染1例,2例伴有肢體短縮15~20 cm。除發生泌尿系統感染患者外,其余出現并發癥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髖部疼痛。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還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癡呆等內科疾病,易出現急燥、焦慮不安、煩躁等。在護理中,及時給予耐心的解釋和安慰,盡量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做到勤快、細致、耐心、周到的服務,并及時解決其生活問題、舒適問題、疼痛問題、睡眠障礙等問題,取得其信任以增強或保持其戰勝疾病的信心[2]。本組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手術前均按患者個人評估進行心理護理,取得了患者及家屬積極的配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告知減輕疼痛的有效方法和正確,對疼痛的原因和發展規律作耐心的解釋和溝通,積極進行心理干預,切實減輕患者疼痛,必要時給予止痛藥;另外,疼痛影響睡眠,失眠又會加重疼痛,因此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整潔的氛圍,盡量減少病區的嘈雜,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這些對減緩疼痛亦極為重要。定期按摩受壓部位,加強皮膚清潔,指導患者訓練床上大小便,協助將整個骨盆托起,骶尾部墊氣圈,預防壓瘡。

22 術后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神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下肢水腫等情況,并做好記錄。患者返回病房,妥善安置后立即給予床邊心電監測,氧氣2 L/min吸入。注意觀察引流管引流是否通暢及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的變化。根據白蛋白和血紅蛋白的化驗結果及每餐進食情況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指導患者進食優質高蛋白飲食后接近正常值。

患者術后回病房后每2 h翻身或抬臀1次,并協助按摩其骶尾部、內外踝等骨突出部。術后6 h后適當搖高床頭30°,預防墜積性肺炎;合并有慢性支氣管炎及有痰的患者,給予霧化吸入,以減輕氣管黏膜充血水腫,稀釋痰液,并定時拍背,促使痰液咯出,經常上身抬起,有助于排凈膀胱中尿液。本組病例術后留置尿管患者每天給予膀胱沖洗,嚴格無菌操作;每天行尿道口及會皮膚護理;翻身時應始終保持尿管處于低位,有1例發生尿路感染。

術后患者按早活動、晚負重的原則,幫助并指導患者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功能鍛煉以主動練習為主,被動練習為輔,術后6 h即指導患者加強股四頭肌等長、等張收縮鍛煉,讓患者大腿肌肉收縮,膝關節保持伸直5 s,再放松5 s,20~30次/組,每天2~3組。并指導患者作踝關節屈伸、環轉運動,避免股四頭肌萎縮粘連及膝、踝關節強直。術后第1天可坐臥交替,術后第2~3天可協助患者行患肢髖膝被動屈伸練習。

3 討論

股骨粗隆間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個致命性損傷,而且多為老年患者。近年來隨著骨科技術的發展和骨科器械改進,手術適應證放寬,手術治療已成為主流。對于該骨折的護理尤其重要,可以創造有利的手術條件,同時避免一些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出院。

骨折后大多患者存在恐懼、焦慮心理,同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多數體質差且多伴有心、肺、腦血管等重要臟器疾患。在護理工作中,解除或減輕疼痛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患者長期臥床,胃腸蠕動減弱,易發生便秘,所以應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含高蛋白、高熱量、高鈣及維生素豐富的食物為宜,利于骨折愈合。

康復訓練能幫助他們恢復生活自理,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護士要向家屬及患者說明功能鍛煉在疾病恢復中的重要性,能預防廢用性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畸形、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為下床活動和負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確的鍛煉方法會對骨折端產生機械刺激,利于骨生長。調動患者積極性,根據其病情、體力、耐力制訂鍛煉計劃。掌握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原則,逐漸從被動向主動過渡。

參 考 文 獻

[1] 陶天遵新編臨床骨科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99.

[2] 畢世偉,修春娥老年人下肢骨折術后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7,16(3):41.

第5篇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62例,女22例,年齡16~66歲。致傷原因:運動傷98例,高處墜落傷52例,機械傷34傷。左側65例,右側98例,雙側21例。

1.2護理方法

1.2.1術前護理

1.2.1.1心理護理

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2],責任護士通過與患者及家屬交談,了解并滿足其心理需求,為患者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就醫環境。告知患者麻醉及手術方式,介紹同病房成功病例,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護理。

1.2.1.2加強疼痛護理,給予患肢制動,防止再度損傷。患者主訴疼痛時要給予重視,加強觀察,按醫囑應用止痛藥物,及時評估用藥后的效果。指導患者可通過聽輕音樂、看報、聊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

1.2.1.3限制踝關節活動,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支具內墊內襯,防止局部受壓。協助患者2h翻身,變換,以免局部長期受壓,發生壓瘡。

1.2.1.4合理冷敷

給予患肢抬高,有利于靜脈回流,能夠緩解水腫。早期對患者患部進行冰敷,4次/d,15~20min/次,使局部組織血管收縮,減少局部微小血管出血,減輕局部炎癥反應,減少組織液滲出,以達到減輕早期腫脹的目的[3]。冰敷時注意觀察局部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和患肢感覺等情況。加壓包扎能促使滲出物、瘀血擠散到周圍正常組織中,擴大了接觸面積,有利于吸收,減少關節粘連及軟骨變性等一系列病理變化[4]。患肢腫脹,如出現大的水泡可用碘伏消毒后,在水泡最低位用一次性針注射器抽吸;小的水泡可用酒精敷在患部,待踝部腫脹明顯消退后再行手術治療,否則傷口易發生感染,致皮膚壞死;還需觀察、記錄腫脹消退的情況。

1.2.1.5完善輔助檢查

根據醫囑,進行各項術前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如有陽性結果及特殊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必要時進行復查。

1.2.1.6術前常規準備

術前12h禁食水,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的技巧,有效避免術后因排便姿勢不適而發生的便秘、尿潴留等。術晨術區進行備皮(備皮范圍:術區切口上下20~25cm)充分清潔手術皮膚和毛發,保證皮膚完好。術前晚保證患者睡眠充分,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藥。

1.2.2術后護理

1.2.2.1一般護理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術后去枕平臥,禁食、禁飲6h,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禁止主被動吸煙,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新鮮,減少陪護。

1.2.2.2患肢抬高30cm,保暖,忌用熱水袋,防止燙傷。密切觀察患肢遠端運動、感覺及足趾皮膚顏色、溫度、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及足背動脈搏動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患者踝部腫脹減輕后,觀察石膏有無松動,保持石膏清潔干燥,防止潮濕污染。

1.2.2.3切口護理

保持術區敷料清潔,術后密切觀察患肢腫脹情況、術區敷料包扎是否過緊及切口有無活動性出血,如滲血多及時通知醫生給予換藥。密切觀察患足皮溫、顏色及感覺變化,注意有無神經損傷情況。如有感覺異常或遲鈍及時通知醫生。鼓勵患者床上活動,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1.2.2.4疼痛護理

根據語言描述法評估患者疼痛情況[5],定時觀察和評估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質及持續時間,疼痛評分≥4分,遵醫囑應用止痛藥,并評估用藥后的效果,做好記錄。

1.2.2.5飲食護理

加強飲食營養,指導患者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高鈣、清淡易消化食物,如:雞蛋、蝦皮、瘦肉、蔬菜、水果、豆類、牛奶等。多飲水,2000~3000ml/d,以防便秘。

1.2.2.6心理護理

踝關節骨折術后疼痛、活動受限,可引起患者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應激反應。表現為恐懼、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可以嚴重影響治療和護理,直接導致治療及康復失敗。因此,心理護理在踝關節骨折治療過程中顯得至關重要。重視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傾聽患者的主訴,觀察情緒變化,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同時講解同病房成功病例,鼓勵患者之間進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經驗,相互鼓勵,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護理。

1.2.3出院指導

術后切口換藥良好1周后出院,12~14d拆線。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觀察術區切口情況,有異常及時就診。指導患者及家屬學會使用拐杖,家屬陪同患者進行步態練習,以防出現跛行。教會并指導患者有計劃的進行鍛煉,循序漸進,活動量由少到多,保持患者心情舒暢,鼓勵患者多曬太陽,合理調配飲食,定期復查。

1.2.4康復訓練

協助患者早期進行踝關節功能鍛煉,預防并發癥發生。早期患者臥床時可進行髖關節、膝關節、足趾間關節活動、股四頭肌等長練習,每個動作5s/次,10~20次/組,活動的幅度及量以患者感覺累時停止,次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酌情增減活動幅度及量;術后2周,患足拆線,仍不能負重,可進行非負重趾屈伸和踝屈伸靜力性收縮練習。術后第3~5周,對于踝關節骨折固定牢穩的患者進行一定強度踝內翻肌及踝外翻肌收縮練習等。6周后骨折愈合,拆掉石膏或支具,可進行踝關節背伸和跖屈練習,逐步進行下地行走訓練。加強正確步態訓練,從而逐漸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

二、結果

經精心護理,184例患者手術均獲成功,平均住院時間7~42d。術后隨訪6~24個月,效果滿意。

三、小結

第6篇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均壽命的延長,人口的老年化,近年來老年髖部骨折病人顯著增多。我院從2008.6-2011.12收住并手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79例,由于老年人基礎病多,體質相對差等,圍手術期護理中常遇一些問題,現就筆者在護理中遇到的若干問題探討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79例,男34例,女45例。年齡55-89歲,平均69.3歲,其中股骨頸骨折3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43例。合并有肋骨骨折5例,合并橈骨遠端骨折9例,合并顱腦損傷2例,伴有心血管系統疾病7例,呼吸系統疾病6例,消化系統疾病3例,糖尿病9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12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23例,PFNA-Ⅱ髓內釘內固定44例,無鋼板及空心螺釘內固定病例。術后伴發肺部感染3例,尿路感染2例,褥瘡2例,無內固定松動斷裂及人工關節脫出病例,切口感染2例,伴發下肢血栓栓塞2例,住院期間病人死亡1例。所有病人均常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入院后即予開始使用,手術前1天停用,至手術后6小時再用),未發現有皮下及粘膜出血病例。

2術前護理

2.1術前一般護理:(1)教病人四肢功能鍛煉,尤其是患肢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功能鍛煉能有效預防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具體做法:患肢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患肢行骨牽引時,其方法是在膝關節后放一枕頭,使膝關節懸空,收縮股四頭肌使足跟抬離床面并維持5-10S,2min內完成10次,休息1min后重復,直至患者感到腿部疲勞,雙上肢行雙手推掌鍛煉,即一手臂彎曲手掌面對著胸前,另一手與其對掌,向外推掌,推至兩手臂基本伸直時,兩手掌相互交換前后位置,向回推掌,如此鍛煉雙上肢的屈伸肌;健側下肢,行踝關節背伸直腿抬高功能鍛煉;(2)預防褥瘡:每兩小時至少翻身一次,對骨突出部位(如雙側肩胛區、骶尾部及患肢足跟部)定時觀察,若發現皮膚發紅,即予骨突部周圍墊枕,并予適當按摩促進血液循環;(3)臥床大小便功能訓練;(4)觀察患肢腫脹、肢端血液循環、皮膚感覺和運動情況;(5)做好病人的基礎護理,術前3天開始進行嚴格的備皮,術前1天清潔灌腸,做好術前各項過敏試驗。

2.2術前宣教,重點介紹疾病的特點,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定的認識,并能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3飲食護理:加強營養,提高手術耐受力。患者年老體弱,胃納差,食量小。術前應予清淡、易消化、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的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及魚類、豆制品等。宜少量多餐。

2.4并存病的觀察與處理:因老年病人常同時并存多種疾病,身體虛弱,手術耐受性差。故術前應在常規檢查與特殊檢查的基礎上,根據每個病人的并存病,配合醫生及時對其全身各系統進行調整(如改善心肺功能的藥物治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在護理中要加強對老年病人的巡視觀察,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醫生報告。在創傷反應期和嚴重的并存病未改善前,暫緩手術,以減少并發癥和死亡率,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3術中護理

行硬膜外神經阻滯麻醉的患者在術程中保持清醒,在進行各項手術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準確,操作前予告知,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手術配合。行氣管插管全麻患者,術中予眼膏涂眼并固定上眼瞼,防止眼角膜干燥損傷,對骨突部位周圍墊枕,防止壓瘡。固定電刀的電極板,防止因接觸面積過小而燒傷皮膚。使用牽引床的男性患者,應注意防止卡壓。其中髖假體置換術無菌要求極高,一旦感染則后果十分嚴重,故術中必須嚴格無菌操作,嚴防術中污染而造成術后感染。

4術后護理

4.1常規護理: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注意創面出血及肢端血供,保持創面敷料干燥清潔及創口引流管通暢。注意飲食調節,保證充分營養供應。

4.2預防術后一般并發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降低,且營養狀況差,常并存有多種疾病。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因并發癥所引起的死亡率也明顯高于一般人。因此,應在術前積極控制呼吸道感染,鼓勵病人早起坐、早活動,協助病人翻身拍背,主動咳嗽排痰,增加肺活量,以防肺部感染;認真做好會沖洗、護理,鼓勵病人多飲水,以防尿路感染;術前做好備皮,術中嚴格無菌操作,術后適當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教會并幫助病人翻身,以預防褥瘡的發生。

4.3預防術后特殊并發癥:(1)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患側下肢應保持外展30度中立位,防止患肢外旋、內收,并要求患者不做盤腿動作及側臥等。(2)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栓塞,鼓勵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進行患肢皮膚牽引的病人,每天要多次檢查牽引肢體的位置和力線是否恰當,牽引帶松緊是否適度,骨突部位皮膚有無過度受壓,并隨時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膚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和有無神經受壓引起的感覺障礙。

5功能鍛煉

術后應為病人制定功能鍛煉計劃,計劃中包括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使病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康復的希望。麻醉消失后即可在不改變的情況下做股四頭肌自主等長收縮和踝關節伸屈活動。術后4-6周可去拐逐步負重行走。特別注意出院指導宣教,尤期對髖假體置換術者要告戒病人出院3個月內避免側臥,最初6個月要避免盤腿、下蹲和上廁所使用蹲坑,以免假體松動與脫位。

6體會

髖部骨折病人的護理在圍手術期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圍手術期的術前、術中、術后各時段,給予病人充分的心理護理、完善的術前準備、積極的并存病與并發癥的治療和預防、嚴格的無菌操作與安全有效的功能鍛煉,并以此為重點,對病人各方面給予正確指導的精心護理,才能取得治療的成功。

參考文獻

[1]王增立,李向東.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圍手術期處理[J]. 中國骨傷,2003,3(1):54

第7篇

1 骨折后張力性水泡的定義及原因

創傷骨科手術學將骨折后張力性水泡定義為:骨折后由于局部組織損傷,皮下組織發生水腫,表皮和真皮層分離,出現的水泡。局部軟組織損傷嚴重,血管內膜損傷嚴重,組織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滲出增多,促使液化壞死產生的內生水在表皮和真皮之間的薄弱處積聚,行外固定后,滲出液由受壓處移向無壓力的部位,引起張力性水泡[3]。另外,一些患者屬于過敏體質,外周循環、代謝情況以及皮膚的抵抗力差、敷料包扎過緊等都可能是引起張力性水泡的誘因。

2 骨折后張力性水泡的分型

2.1按組織學特征分為充血型和無血型 由于損傷后真皮與表皮分離的程度不同,張力性水泡可分為充血和無血的兩個主要類型[4]。組織學分析發現:兩種類型的水泡都是由于表皮和真皮層間組織連接發生了劈裂,無血型中的真皮層仍可見少量上皮細胞,而充血型水泡中完全沒有找到上皮細胞,但該兩型水泡的基床面活檢以及近水泡的皮膚活檢均表明真皮層基本上未受到損傷。水泡去皮后,無血型水泡表現為紅斑、無點狀出血;充血型水泡表現為明顯紅斑或基底蒼白,有點狀出血[5]。

2.2按臨床表現分為輕型和重型 輕型為骨折2~3d后骨折部位肢體腫脹,皮膚顏色發暗或有紅斑,此后出現單個或多個透明皰疹,皮膚較薄,浸潤較淺,破后有淡黃色液體滲出,疼痛較輕,時有灼癢感;重型則多發生在骨折固定7d后,局部腫脹明顯,患肢疼痛難忍,出現大面積的張力性水泡,破潰后有大量黃色液體滲出,浸潤深者有血性液,甚至表面壞死,疼痛較重[6]。

3 骨折后張力性水泡的好發部位

骨折水泡通常出現在四肢"皮包骨"的部位,例如肘部和膝以下的小腿、踝部、足部等。Uebbing等發現:1356例四肢骨折患者中,90例發生了骨折水泡,占6.6%,以肘部(肱骨遠端骨折、肘關節脫位)、膝部(脛骨平臺骨折)、踝部(脛骨pilon骨折、踝關節骨折、跟骨骨折)、脛骨干以及橈骨遠端骨折為易發部位。

4 圍手術期張力性水泡的常規預防

4.1心理護理 正確宣教張力性水泡的相關知識包括骨折后張力性水泡的成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案、護理措施等基本信息。消除患者在知識缺乏下對于病情變化的恐懼與緊張感,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同時縮短患者病程,達到早日康復出院的目標。

4.2密切觀察 臨床上,對于閉合性骨折的患者應用小夾板或者石膏固定。但研究發現,部分部位外固定治療需要關節過度屈曲位固定,隨著肘關節屈曲度增加固定時,肘關節周圍容易形成張力性水泡。在實施外固定后,應嚴格掌握固定的松緊度,密切觀察末梢血運循環及固定部位周圍皮膚情況。

4.3預防過敏 過敏會減弱皮膚抵抗拉力的能力,從而誘發張力性水泡。圍手術期應詳細詢問患者病史,重視主訴,針對過敏體質者盡可能選用低過敏性敷料接觸皮膚,如大棉墊、綁帶等非致敏性敷料。

4.4抬高患肢 在臨床護理中,常利用患肢的血液及淋巴液回流,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張力性水泡發生的機會。早期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有助于簡單有效地消腫。

4.5肢體鍛煉 加強骨折遠端關節的活動以及肌肉的等長舒縮運動,有助于促進血液的回流,減輕肢體的腫脹程度。

4.6手法按壓 手法按壓有別于簡單的按摩,如小腿按壓應用外力作用,通過人工建立回流通路,以有效減輕腫脹。當腫脹明顯時,筋膜內壓增高到一定程度時,肌肉泵的作用消失,靜脈回流減少甚至停止,而動脈壓力較高持續灌溉。此時,藥物與冷敷的效果又相對有限,就應持續行下肢靜脈按壓,通過人工建立深靜脈-淺靜脈-下腔靜脈回流通路,將灌注動脈血回流,進一步來減輕腫脹。

4.7鹽水冰敷 冰敷在骨折治療中的運用具有方法簡便、療效快、療程短、無不良反應等特點。冰敷的消腫功效可有效減少張力性水泡的發生,為骨折治療贏得寶貴手術時機。有研究表明,采用鹽水冰袋冰敷患肢,柔軟舒適、取材容易,更加易于消毒。局部冰敷的效果與傷后應用冷療的早晚有關,盡早運用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冰敷時應將冰袋使用干毛巾包裹,每隔1~2h觀察患肢的局部情況,避免局部凍傷,室內溫度較高時,應每隔2h更換1次;室內溫度較低時,可適當延長使用時間3~4h更換1次,避免冰袋漏水,造成2次污染。

4.8應用特制貼膜 骨折后應用一些特制貼膜,可創造閉合性環境,能有效保護神經末梢免于暴露于空氣中,免受外界機械刺激隔離細菌,降低感染風險。樊小鵬等研究證實,康惠爾水膠體所形成的低氧張力,可有效促進局部微循環、表面光滑,同時,減少了皮膚表面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兼具保溫作用,有利于細胞的代謝。另外,潰瘍貼也可有效對抗傷口的牽拉和機械刺激,防止患者因活動所致的皮膚表面機械性牽拉,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

4.9儀器預防

4.9.1應用骨創傷儀 李同生等研究表明,骨創傷治療儀是一種可有效消除炎癥、止痛的醫療設備。骨創傷儀可至患者患處深部,在骨折端產生一種有效的電流,使得骨組織的生長能力增強,鈣鹽沉積和膠原合成加速,從而促進骨骼愈合,增強血管擴張。

4.9.2 應用充氣波治療儀 劉桂舫等研究比較發現,充氣波治療儀可對肢體反復進行加壓后再卸壓,從而產生如同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作用,促進靜脈血液和淋巴液循環,按摩速率與人體血流速率相近使得患者感覺更為舒適,其舒適度為100%。其作用機理是在設定的治療壓力下,氣囊從遠心端到近心端的有序充盈,由其擠壓方向,與人體血液流動方向保持一致,而產生有效的生于理性機械引流效應,加快肢體血液流速,促進靜脈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加速組織水腫消退。因此,充氣波治療儀作為一種有效減輕骨折患者肢體腫脹的醫療儀器,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5 張力性水泡形成后的處理措施

5.1藥物療法

5.1.1靜脈給藥 臨床上多運用20%甘露醇、β-七葉皂甙鈉、利尿劑和骨肽注射液等靜脈給藥途徑來改善血液循環及消腫,從而預防張力性水泡。其中尤以每日兩次靜脈點滴20%甘露醇250ml多見。在使用過程中,護理人員因密切監測和觀察患者的意識、脈搏、血壓、呼吸、尿量、顏色四肢皮膚的溫度,及時判斷有無休克是護理的重點。

5.1.2西藥濕敷 骨折后發生張力水泡由于其局部張力大,患肢會有明顯脹痛,為保護了創面、避免感染,濕敷患處可促進創面愈合。一般情況,濕敷2~3d后,根據水皰萎縮情況,清除壞死皰皮至周圍正常組織;嚴重者經過3~7d換藥治療,上皮組織覆蓋創面,創口愈合。臨床上常結合針對性藥物濕敷,例如濕潤燒傷膏外敷、聚維酮碘濕敷等以達到局限炎癥,抗炎消腫的功效。

5.1.3中藥外敷 相關臨床試驗證實,中藥外敷療效確切,能有效縮短手術等待時間及減少手術切口感染機會,對于其他原因(如燙傷、壓傷、膠布過敏)所致水泡和潰瘍創面都可適用。比較常見的中藥膏有紫連膏、沖和膏、消腫止痛膏等,紫連膏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安,活血止血;沖和膏可顯著減緩炎性反應程度并最終解除疼痛;消腫止痛膏具有改善血液的動力學、組織器官的供血供氧,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功效。

5.2物理療法

5.2.1抽取泡液和VSD應用 水泡直徑大于1cm以上時,可用5ml的注射器在水泡的最低部位穿刺抽液,抽液后用棉簽輕輕擠壓,使表皮貼緊,防止感染。若出現滲出,應及時通知醫師處理;若引流不暢,抽取生理鹽水10~20ml沖洗管道。

5.2.2局部烤燈 若骨折患者患肢局部腫脹嚴重,滲出液較多,可采取局部烤燈可促進水泡表面干燥,從而縮短病程。護理時需注意烤燈與患處的距離(30~40cm)及時間(20min),以防灼傷。

5.2.3微波治療 微波治療張力性水泡具有消腫時間快、操作便捷、療效好、無創傷等特點。微波治療時,護理時應注意:避開金屬物,以免造成儀器的損壞,或造成燙傷。功率范圍應控制在25~30W,以患者感到溫熱舒適為準。對準水泡部位并保持15cm的距離,1~2次/d,15~20min/次。

目前,臨床上對于張力性水泡預防與處理主要多基于密切觀察、冰敷冷療、口服藥物、抽取泡液等傳統治療。實際的護理過程中,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預防張力性水泡是目前主要的問題。同時,加強醫護人員在處理過程中的溝通交流,利用多種途徑改善傳統護理流程,從而制定出更優的護理方案,最終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改善疾病的預后,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俞建華,黃超文. 特制藥帶對閉合性骨折并發張力性水泡的應用及護理[J]. 當代醫學,2011,01:131.

[2]董翠珍,程云,孫麗萍. 骨折后張力性水泡的預防與護理進展[J]. 上海護理,2014,02:63-67.

[3]陳桂珠.骨折后皮膚水皰的處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3).

[4]姚維芳,戴力揚,王宇仁,等. 骨折面水皰的性質和對傷口愈合的反應[J]. 創傷外科雜志,2001,S1:83-84.

第8篇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股骨頸骨折成為老年人外傷的常見病。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圍手術期實施完善的護理機制,健康宣教和功能鍛煉的指導,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我科自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共收治60例。手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65—92歲,跌傷42例,車禍18例;合并高血壓25例,糖尿病10例。入院后行皮牽引或骨牽引,完善術前準備,5—7日后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全部患者痊愈出院。

2 術前護理

2.1 心理護理 所有患者對手術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恐懼,擔心手術預后和經濟問題,因此護理人員應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關心體貼,耐心解釋,說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功能,使病人增強自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2 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 指導患者保持有效的骨牽引,鼓勵做四肢功能鍛煉,觀察患肢的血運感覺。鼓勵咳嗽,深呼吸,防止墜積極性肺炎。按時翻身,使用氣墊床,預防壓瘡。增加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指導多吃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如留置導尿,做好尿管護理,防止尿道感染。必要時協助做好生活護理。

3 術后護理

3.1 術后當天去枕平臥,心電監護,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吸氧,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觀察患肢血運感覺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

3.2 預防并發癥:

3.2.1 深靜脈血栓 活動下肢肌肉,促進血循環,注意患肢皮溫和腫脹程度。如發生深靜脈血栓,患肢抬高制動,切忌按摩。

3.2.2 人工關節脫位 搬動時應將髖關節和患肢整個托起,避免內收,內外旋動作1。術后6周內避免屈膝屈髖超過90°2。一周內不主動翻身,翻身時兩膝間夾一厚枕;不宜過早直腿抬高,不宜坐久3。

3.3 康復指導

第一階段:進行踝關節跖屈,背伸運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臀肌收縮訓練。

第二階段:繼續進行第一階段的鍛煉,同時協助患者主動活動膝關節,被動活動髖關節,應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下進行,避免髖關節內收外旋動作。

第三階段: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的練習,術后2周協助病人取半臥位,坐位,術后6周左右扶拐下地行走。3周內屈髖小于45°。以后逐漸增加屈髖度,但應小于90°。術后6周做到“六不要”:不要交叉雙腿;不要臥于患側,側臥時兩腿間放軟枕;不要坐矮椅子;不要彎腰屈髖拾東西;不要屈膝而坐;坐位時不要前傾。

總之,良好細致的圍手術期護理應從心理、生理上解決病人顧慮和思想準備。提高病人的依從性,為手術做好充分準備,促進病人康復,取得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 羅凱燕,喻姣花.骨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126—134.

第9篇

關鍵詞:多發性骨折;圍手術期;護理

    創傷性骨折是臨床的常見病,而多發性骨折因病情重,并發癥多,其臨床護理難度較大。2011年7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多發性骨折45例,通過正確、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均康復出院,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1年7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多發性骨折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齡6~64歲,平均34歲。45例中撞傷25例,高空墜傷11例,軋砸傷9例。雙肱骨干骨折8例,肱骨干骨折并尺橈骨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并骨盆骨折4例,雙股骨干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并脊柱壓縮性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并脛腓骨骨折10例。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病情應穩定患者的情緒,關心安慰患者,并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治療、護理相關知識,介紹同類患者恢復事例,特別是恢復好的出院患者來復查時,介紹患者之間相互交流來幫助患者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渡過心理難關,使他們主動配合治療護理,盡早恢復健康。

2.2  護理:舒適合理的可減輕患者痛苦,利于患者早期康復。應根據骨折的部位及固定方式,采取合理的。多處骨折的患者多呈強迫,一般來說,以仰臥位為好。肢體骨折除昏迷及休克外,多采用半臥位或坐位,有利于減輕患肢因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腫脹,并盡可能的減少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

2.3  早期有效的固定及護理:早期的固定及護理做到:①牽引的護理;②石膏固定術的護理;③小夾板固定的護理;④注意并發癥的觀察。

2.4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多發性骨折早期會導致大量出血及劇痛,甚至導致休克。應注意觀察血壓、脈搏、呼吸、體溫和疼痛,根據醫囑輸液、輸血,及時處理出血,保持血壓在正常范圍,以保證組織有足夠的氧氣和營養供應[1-2]。

2.5  預防感染:患者常伴有程度不同的皮膚損傷或污染,應嚴格按無菌技術清創和更換敷料,保持敷料干燥;遵醫囑合理運用抗生素;骨牽引患者每天用乙醇消毒穿刺針眼處皮膚2次;石膏固定患者應注意石膏內有無異味;定時測量患者的體溫和脈搏,必要時監測血常規等。

2.6  壓瘡的預防和護理: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和平整,有條件的可使用特制翻身床、明膠床墊等;保護骨突部位,使用氣墊或棉圈使骨突部位懸空;定時協助患者更換,按時按摩受壓部位,脊柱骨折患者采用軸式翻身法;骨盆骨折患者宜采取左右側臥位及仰臥位交替更換的方法,側臥位時局部墊高15°~20°,避免骨折斷端移位及加重患者疼痛。

2.7  基礎護理:保持個人清潔,做好口腔及皮膚護理,臀部床面下設置便盆,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建議使用柔軟的布類尿布,清潔時可使用濕紙巾;有條件的患者可使用紙尿褲、減壓貼、泡沫敷料等。

2.8  飲食護理:應提供高熱量、高蛋白、富含膳食纖維及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綠色蔬菜、新鮮水果、瘦肉、牛奶、雞蛋、蝦皮、豆漿及豆制品等,宜多飲水防止便秘和泌尿系感染。

2.9  功能護理:護理人員應根據病情分期制定計劃并進行指導,協助患者進行合理地鍛煉。上肢功能鍛煉,以恢復手的功能及關節功能為主;下肢以恢復行走功能為主。要協助患者加強關節活動,增強肌力,防止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并配合適當地器具進行全身鍛煉,使整體臟器功能早日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3 討論

醫源損傷的控制非常重要。反復搬動、牽拉及診查均會對骨折斷端產生刺激,應采取適當的護理措施。如避免肢體內旋和外翻;避免壓瘡;各種檢查及操作盡量在床邊完成,條件允許可選擇重點部位的CT或MRI檢查[3-4]。

做好健康教育,大部分多發骨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及護理知識多缺乏認識,應通過口頭、書面及針對性教育的方式介紹疾病的臨床表現、并發癥、用藥相關知識及功能鍛煉的方法、目的及意義。

避免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多發性骨折患者由于長時間臥床、肢體固定、疼痛及創傷性鈍性傷、擠壓傷引起的血管壁病變,使機體處于易形成血栓的環境,應盡可能對肢體遠端做些有限的主動或被動功能鍛煉,以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后期鼓勵患者主動功能鍛煉。保持大便通暢可防止因用力排便引起脂肪栓子及血栓栓子脫落而堵塞重要臟器。長骨骨折的患者在48 h內,強調安全有效的制動和輕柔的操作,早期禁止按摩,以防止脂肪滴進入血液循環。

在功能鍛煉方面,患者常常因為疼痛或其他原因,鍛煉程度多是滯后的,不必急于求成,應循序漸進,并在患者出院后指導患者繼續堅持鍛煉,增強肌肉力量,直至功能完全恢復。

4 參考文獻

[1] 簡  明.損傷控制理論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18.

[2] 陳建意,林可愛.護理干預對減輕創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23.

第10篇

【關鍵詞】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圍手術期;護理

臨床骨科常見骨折類型中,股骨粗隆間骨折占有一定發生幾率,好發于老年群體,因受患者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創傷后需長期臥床等因素影響,有較高并發癥發生率,對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加強圍手術期整體護理干預,是改善預后,提高救治效果的關鍵。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80例,均為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老年患者,分組就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及整體護理干預進行比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齡60-82歲,平均(73.2±2.1)歲,平均(71.3±2.2)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例,跌倒摔傷62例,高處墜落傷8例,其他8例。合并肺心病7例,高血壓31例,慢性支氣管炎18例。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劃分,兩組在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兩組均行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手術方式包括解剖鎖定板股骨近端固定術及動力髖加壓螺釘鋼板固定術。對照組采用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加強整體護理干預,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患者創傷后行動不便,自理能力甚至喪失,擔心家庭背負沉重負擔,易產生焦慮、悲觀、抑郁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需加強術前訪視,主動與患者溝通,掌握心理變化,就骨折基礎知識簡要講解,強調手術的必要性、優勢、注意事項、安全性,消除患者顧慮,保持樂觀情緒,以積極主動應對治療,提高配合依從性。②牽引護理:創傷發生后,因老年患者機體狀況較差,手術不宜立即開展,需行有效牽引,使骨痂生長,需加強牽引護理,保持患肢中立、外展位,對血液循環情況加強觀察,矯正阻擋牽引的情況,確保有效性[1]。③飲食指導:術前需加強營養,以增強患者體質,多食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鈣食物,合并高血壓者宜低脂、低鹽飲食,合并糖尿病者宜限制攝入的脂肪量,低糖甚至無糖,少食多餐,適量給予優質蛋白質,戒煙酒,以防對骨折的愈合造成影響。④充分術前準備:嚴格備皮,做藥敏試驗,避免藥物副作用。保證充足休息和睡眠,術前12h需禁食,術前8h需禁水,嚴格制動。

1.2.2術后護理干預①密切病情觀察:加強生命體征監護,注意患肢皮膚溫度、感覺、血運,保證引流管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量、性質、顏色的變化,保持傷口干燥清潔,降低感染率。②并發癥預防:協助患者翻身,拍背,對局部皮膚加以按摩,以使血液循環改善,降低褥瘡發生率。若患肢疼痛、腫脹且漸加重,小腿肌肉飽滿,警惕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應按摩、平放患肢,避免搬動。教會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方法,以增強肺功能,對肺部感染起到預防作用。鼓勵患者多喝水,定期清洗會,預防泌尿系感染[2]。

1.2.3功能鍛煉術后早期依據患者情況制定功能鍛煉計劃,以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促進骨折愈合,避免肌肉萎縮,加快肢體功能康復。鼓勵患者早期離床活動,行股四頭肌舒縮活動,視骨折情況,行患者主動抬高訓練。

1.3統計學分析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對照組為82.5%,有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劇,股骨粗隆間骨折人數逐年增多,受老年患者機體基礎情況差、有多種合并癥伴發影響,易引發褥瘡、靜脈血栓、肺部疾患等多項并發癥發生率,嚴重影響手術效果及生活質量,故加強臨床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具有十分必要性。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加強術前心理護理、牽引護理、充分準備,術后病情觀察、并發癥預防、功能鍛煉指導,結果顯示,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加強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整體、全面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護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率,具有非常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外固定支架;脛腓骨開放性骨折;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2-0209-01

脛腓骨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多見,約占全身骨折的13.7%[1]。對于脛腓骨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支架是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防治可能發生的一些并發癥,圍手術期的觀察與護理至關重要。我科自2008年10月~2011年05月,應用外固定支架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25例,通過采取一系列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25例,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39.5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8例,墜落傷6例,機器碾壓傷1例。骨折類型:均為脛腓骨開放性骨折。

1.2手術方法:硬膜外麻醉滿意后,患者平臥,先用肥皂水洗刷傷口污染物,生理鹽水,雙氧水反復交替沖洗數遍,鋪無菌巾,繼而進行清創術。清創過程中不要過多的修剪或切除創面軟組織,盡量保留游離骨片。清創完畢后選擇合適長度的直型或“T”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對于嚴重粉碎或伴骨丟失缺損者可一期植骨;傷口張力大,不能一期閉合者可延期縫合。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第2天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4天后練習屈膝活動。

1.3療效評價:按照張法元等療效評價標準[2]:優,雙下肢等長,膝踝關節屈伸活動正常,X線片示骨折解剖對位,17例;良,患肢短縮<1cm,膝踝關節屈伸活動輕度受限,X線片示骨折對位對線良好,7例;差,患肢短縮>1cm,骨折成角明顯,膝踝關節屈伸活動嚴重受限,1例。

2結果

本組25例脛腓骨骨折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療后,均獲得9~18個月隨訪,平均12個月,未出現骨不連現象,骨折愈合時間3~7個月,平均5個月,全部功能恢復良好,取得 了滿意的效果。

4護理方法

4.1術前護理

4.1.1心理護理:對患者給予同情和理解,向患者及家屬耐心解釋病情和治療方式,介紹外固定支架的優點及術中配合、術后功能鍛煉的方法,說明應用外固定支架術后能早期功能練習,并發癥少,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可避免骨愈合后二次手術取內固定裝置的痛苦,減少開支,并介紹同種病例及康復后的病友,說明外固定支架治療是一種微創技術,具有損傷小,出血少、不破壞骨膜血運,有利于骨折愈合,還可利于手術后調整復位位置等優點[3],樹立或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穩定患者的情緒。消除患者的心理疑慮,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以取得最佳療效。

4.1.2訓練床上大小便習慣:避免因活動不當而引起骨折錯位或支架松動。

4.2術后護理

4.2.1正確:術后取平臥位,患肢抬高,以利靜脈回流,減輕肢體腫脹。

4.2.2注意觀察: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如有異常,報告醫生。觀察肢端及針孔周圍的血液循環、皮膚色澤、溫度及腫脹程度、動脈搏動情況,注意有無神經損傷。

4.2.3固定針穿刺點處皮膚護理:針道感染是外固定架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主要由于穿針技術粗暴及皮膚針道護理不當引起,也有穿針部皮膚條件等所致。術后第2 天便要更換敷料,清潔皮膚,用75%酒精每天2 次滴于針眼處并及時更換敷料,保持針道干燥是防止針眼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同時必須觀察針眼處分泌物的顏色及針眼周圍皮膚有無紅、腫、熱、痛,如針眼外分泌物為膿性或針眼周圍皮膚有紅、腫、熱、痛,則應考慮針眼感染,及時應用抗生素,以免針眼感染進一步發展為軟組織感染和骨髓炎。

4.2.4藥物的應用:術后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切口疼痛者,可適當應用止痛劑。

4.2.5基礎護理:加強口腔及皮膚護理,防止感染及褥瘡的發生,鼓勵患者宜高蛋白、粗纖維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幫助患者叩背、排痰,防止肺部感染。

4.2.6功能鍛煉:骨折外固定支架的優點是固定一般較為牢固,創傷小,避免創傷骨折處感染,沒有醫源性加重骨折端血運破壞,更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理進程。允許近側和遠側關節早期活動[4],但由于患者心理懼怕和對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早期活動及進行功能鍛煉,結果致骨折延遲愈合,肢體關節僵硬或強直。因此,應耐心說服患者,講解早期功能鍛煉的意義,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關節粘連、肌肉攣縮等骨折并發癥的發生。手術后抬高患肢,觀察血運,及時換藥,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手術后早期作肌肉及關節的被動或主動運動,術后第2天給予被動活動患肢,第3~5天行主動運動,活動強度以耐受傷口疼痛為宜,以踝關節背伸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為主,指導練習抬臀、深呼吸等活動。術后患肢腫痛較甚,護士指導患者每天鍛煉患肢兩次,每次鍛煉時間為10~20min,協助在床上進行軀體的移動活動。傷口拆線后可在護士協助下帶架練習患肢直腿抬高動作,8周后可酌情鼓勵患者下床,扶雙拐做患肢不負重行走練習。患者初下地時應有專人扶持,以防患者滑倒。X線片示骨折達到臨床愈合標準即可拆除固定支架。

外固定支架的應用符合開放性骨折治療的傳統觀念,外固定支架可用于所有開放性骨折的急診固定及軟組織損傷的處理,也可用于骨折合并骨缺損的延遲處理[5],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后不需限制關節,肢體康復與治療同時進行,減少了關節僵硬、骨質疏松和肌肉萎縮的發生,從而減少或避免了骨關節固定綜合征的發生[6]。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能避免了褥瘡、呼吸、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發生。但由于固定針眼暴露在皮膚外面,或搬動方法不當,鍛煉方法不到位,極易引起針道感染、固定針松動、骨折移位、感染、關節強直等并發癥[7]。外固定支架用于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是一種有效的固定方法,而術后護理和康復指導是保證手術后創傷愈合和功能恢復的關鍵。因此護理人員以高度的責任心、過硬的業務技術、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耐心做好各項臨床護理,細致觀察病人,及時處理和防止各種并發癥,正確指導并鼓勵病人早期功能鍛煉,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復關節的功能,另外護理上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重視整體觀念,強調身心全面護理,重視患者的主動參與,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護理效果,使患者感到舒心滿意。

參考文獻

[1]張遠鷹.實用創傷骨科學[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514

[2]張法元,陳來,應有榮.外固定支架在下肢復雜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骨傷,2002,15:113

[3]代少君,董秀麗.雙球關節外固定架治療兒童陳舊孟氏骨折的護理[J].中國實 用護理雜志,2009,25(12):45

[4]榮國威,王成武.骨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0

[5]盧世璧譯.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第9版)[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022-2025

第12篇

[關鍵詞]肋骨骨折;手術固定;護理

[中圖分類號]R274.1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1(b)-092-02

肋骨骨折在鈍性胸部損傷中最為常見,占創傷住院患者的4%~12%,占鈍性胸部損傷的55%,多發性肋骨骨折大多數能保守治療,但胸腔塌陷、骨折斷端明顯錯位、骨折斷端刺激引起長期胸壁疼痛者需行手術內固定治療。本院2005年2月,2009年2月,共對22例不同原因所致的多發性肋骨骨折患者行手術內固定治療,術后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2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齡19~52歲,致傷原因:道路交通傷16例,墜落傷3例,擠壓傷2例,砸傷1例。單側肋骨骨折17例,雙側肋骨骨折5例;骨折4~11根。本組并血氣胸和肺挫傷22例;失血性休克5例;顱腦外傷3例:胸骨骨折1例;鎖骨骨折2例;其他骨折6例。

2 術前護理

2.1 心理護理

研究結果說明,心理護理能緩解焦慮情緒,提高痛閾,有助于外科手術疼痛的減輕,促進康復。本組多發性肋骨骨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通過向患者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不適,使患者了解相關知識,做好心理調適,耐心解答患者的提問,消除對未知事物的畏懼,減輕其恐懼感,幫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手術。

2.2 呼吸功能鍛煉

骨折處疼痛會在深呼吸或咳嗽時加劇。常限制正常的咳嗽,極易造成肺不張,同時呼吸變淺,容易導致低氧血癥。術前制定呼吸功能鍛煉計劃,使患者在術前,特別是術后能學會和應用,減少術后并發癥。在執行呼吸功能鍛煉前,可根據患者的疼痛給予適當的鎮痛劑。有吸煙史者,鼓勵戒煙。肺部有感染者給予抗生素、祛痰藥。

2.3 術前準備

2.3.1 疼痛的護理利用痛尺測量患者的疼痛程度,對胸部輕度疼痛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松弛療法”;對中重度疼痛患者,采取給予口服或肌內注射鎮痛藥或肋間神經阻滯麻醉,以保障睡眠與休息。同時對患者加強巡視,傾聽主訴,觀察病情變化和藥物反應,彈性胸帶松緊度和移位情況,囑患者避免過度左右側身,防止縱隔擺動。

2.3.2 皮膚準備從術前3 d開始,每日用溫開水清洗手術區,術前1 d,術區備皮。選用一次性備皮刀,防止交叉感染;備皮時動作應輕柔,避免劃破皮膚。

3 術后護理

3.1 監測生命體征

使用多參數監護儀,手術后2~3 h,每15分鐘測量生命體征1次,脈搏和血壓穩定后,改為30min~l h測量1次。術后24~48 h,血壓會有波動現象,若血壓持續下降可能與出血、疼痛、組織缺氧、循環血量不足及心臟疾病有關;注意體溫監測,及時發現感染跡象。

3.2 保持呼吸道通暢

由于手術切口位置高,隨著術后麻醉作用的消退,切口疼痛會越來越明顯,患者由此懼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淺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時將氣管分泌物咳出,從而影響有效呼吸。密切觀察呼吸的頻率、節律及雙側胸廓運動是否對稱,注意有無呼吸窘迫現象。手術后給予氧療,2~3 L/rain,以增加血氧含量。麻醉清醒后即鼓勵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3.3 疼痛管理

術后疼痛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反應,幾乎所有術后患者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會影響患者的呼吸、咳嗽、翻身、運動、坐起與下床活動,劇烈疼痛可引發神經性低血壓。①手術后48~72 h,適當給予患者止痛劑,減輕其疼痛,以利于呼吸、有效咳嗽及其他活動。給予止痛劑后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抑制的現象。②深呼吸及咳嗽時要用手支托患者胸部及傷口,以減輕不適。③手術后用彈性胸帶固定2~3周,有利于減輕骨折斷端的壓力,減輕疼痛及促進骨折愈合。④移動、更換時,應避免牽扯而造成疼痛不適。⑤安排舒適,麻醉清醒后或血壓平穩即改為半坐臥位,此既有利于膈肌下降,促進肺擴張,又可減輕切口疼痛。

3.4 平衡液體與營養補充

定時測量CVP,以評估患者的心肺和循環功能。記錄輸入和排出量,并評估是否平衡。輸液或輸血速度予以適當控制,以免因入量太快造成肺循環負荷過量而導致肺水腫。若患者清醒后無惡心、嘔吐,即可少量飲水,給予流質飲食,腸胃功能恢復后,改一般飲食。

3.5 胸腔閉式引流觀察及護理

有效的胸腔引流能促進受傷肺的擴張,重建胸膜腔內正常的負壓。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定時擠壓保證有效負壓。觀察引流量、顏色,如引流量>100~200 ml/h,應考慮有活動性出血,立即停止負壓吸引,并報告醫生;若引流量忽然減少,應考慮引流管是否堵塞或脫出胸腔,并給予處理。胸部X線片確定已完全擴張時,可拔除胸腔引流管。

3.6 并發癥觀察與預防護理

肺不張、肺感染是常見的并發癥。外傷后致多根肋骨骨折,患者會不同程度存在創傷性濕肺。由于長期臥床,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和減少有效咳嗽容易引起肺不張、肺感染,因此要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室內空氣新鮮,注意保暖,避免著涼而誘發呼吸道感染。注意觀察痰液的性質及痰鳴音,做到“早霧化”、“早助咳”、“勤翻身”,鼓勵患者做有效的咳嗽、咳痰,按醫囑使用高效廣譜抗生素及祛痰藥,以預防肺感染,本組患者未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4 康復護理

4.1 手臂和肩膀的活動

當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后即應鼓勵其活動。運動的目標是預防組織塌陷、肺擴張不全以及肺換氣不良,預防術側肩關節粘連與僵硬及手臂的攣縮,維持正常的關節活動范圍及身體的正確姿勢。運動時注意事項:①運動前根據患者的疼痛度給予適量的止痛劑,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其活動時達到更有效的氧合作用。②運動時護士要指導患者遵循先躺坐姿斗站姿的順序,運動量由少漸多。③鼓勵患者盡量利用術側的手執行日常生活的活動。④運動時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氣促、發紺和疲倦現象。

4.2 出院指導

功能鍛煉是一個長期過程,通過評估患者及家屬的接受能力,于患者出院前3 d開始進行出院健康宣教,使患者和家屬均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第1日強調堅持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要求患者能正確地進行1次主動鍛煉。第2日教會患者家屬協助被動功能鍛煉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第3日患者能正確復述出院后生活中禁忌動作。出院后1個月內仍要施行深呼吸運動及有效咳嗽,要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和接觸上呼吸道感染者。注意居住環境衛生,加強營養和休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东兰县| 中阳县| 定西市| 万荣县| 微山县| 博兴县| 荣昌县| 巴彦淖尔市| 长顺县| 香格里拉县| 确山县| 荆门市| 平度市| 枣庄市| 包头市| 昂仁县| 东方市| 黑水县| 张家界市| 双峰县| 泰宁县| 霍林郭勒市| 杭锦后旗| 交城县| 贺州市| 颍上县| 安新县| 绵竹市| 临安市| 阿坝| 德庆县| 肃宁县| 泌阳县| 永靖县| 如东县| 班玛县| 柘城县| 襄垣县| 霞浦县| 景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