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22: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語文教材的構成要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育;問題;建議
一、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語文教育的認識不夠清晰。自語文學科分化以來,人們對語文教育的認識一直存有分歧。語文獨立設科之初提出語文教育工具觀,改革開放后提出語文教育人文觀,還有諸如“認識論與存在觀”“語文喚醒教育觀”等,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語文教育的多重特性,促進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新困惑,特別是新世紀課程改革中出現的“非語文”“泛語文”等問題,都與對語文教育的認識不夠清晰有關。與此同時,對語文教育的目標與任務、語文教育的內容與特點,同樣存在認識上的分歧。尤其是對語文教育內容的選擇各執(zhí)一詞。
(2)中學與小學語文教育脫節(jié)問題突出。目前,中學與小學語文教育在縱向銜接與橫向貫通方面還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縱向上,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的語文教育缺少統(tǒng)籌;二是橫向上,語文教育諸環(huán)節(jié)未能有效貫通,課程、教材、教學及考試與評價等方面缺少相互照應;三是諸環(huán)節(jié)內部之間各自為戰(zhàn),缺乏統(tǒng)籌意識,表現為教育目標與內容不一、語文課程與相鄰課程分離、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脫節(jié);四是決策者、研究者、管理者與實踐者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尚未形成共識。
(3)語文教師培養(yǎng)缺乏有效機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語文教師選撥制度與合格語文教師標準缺失;二是缺乏對語文教師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機制,目前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與學科能力整體偏低;三是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專業(yè)課程缺乏特色,實踐課程少,專業(yè)訓練針對性不強;四是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脫節(jié),缺乏整體培養(yǎng)規(guī)劃;五是缺乏專業(yè)發(fā)展的認同感與成就感,自主學習與自我發(fā)展能力較弱,職業(yè)情懷趨淡。
(4)語文教學沒有很好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一是語文教育目標與具體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三維目標”被任意分解;二是教學內容不夠具體,語文知識學習、語文能力訓練及人文素養(yǎng)熏陶未能有效體現;三是教學方法使用不夠恰當,“教”的方式游離了語文教育本體,“學”的方法有違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課堂教學過度使用多媒體,語文課變成了音樂課和表演課;四是課堂教學形式化較重,語文教育的審美鑒賞、情感熏染、思想啟迪等作用被忽視,使極具詩意的語文課變得枯燥無味,削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5)考試與評價沒有很好發(fā)揮正確的導向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評價觀念偏離學生;二是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手段與方法不夠明確;三是考試與評價缺乏有效機制;四是評價標準缺乏可操作性。
二、對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建議
(1)統(tǒng)一認識,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讓教師實實在在地教語文,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語文。統(tǒng)一認識,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是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前提。針對語文教育觀認識上的分歧,我們提出――從語文教育本體出發(fā),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教育理念,讓教師實實在在地教語文,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語文;強調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必須以語言文字運用為教學目的,把語言文字運用作為語文教育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點。
在教育過程中,要把握語文教育目標:一是語用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能力;二是素養(yǎng)目標,即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這兩個構成要素是融于一體的,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升華。這里所指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與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的“語文素養(yǎng)”有重合,但又有區(qū)別。前者限定于“語言文字”,后者是沒有限定內涵的泛語文概念,可有多種闡釋。“語言文字素養(yǎng)”更適應于語文教育目標的核心指向,以避免語文教育目標的虛化和泛化。
(2)統(tǒng)籌規(guī)劃,整體設計,科學安排各學段的教育目標與內容,使縱向銜接、橫向貫通。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應統(tǒng)籌規(guī)劃,整體設計,整合語文教育的各種資源,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方力量,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貫通語文學科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打通語文學科與相鄰學科之間的壁壘,使其有效銜接、有序過渡。一是要以正確的語文觀為指導,借鑒語文教育歷史經驗,遵循人的成長規(guī)律、語文學科教育教學規(guī)律以及語言學習規(guī)律,對語文教育進行整體設計,使其形成縱橫交叉、互為一體的語文學習體系。二是縱向上,從語言學習出發(fā),整體規(guī)劃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教育目標與內容,使語文能力訓練有序上升,階段性目標清晰明確。小學階段側重語言的積累及其習慣的養(yǎng)成;初中階段側重語言文字的運用及其能力的訓練;高中階段側重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養(yǎng)。三是橫向上,課程、教材、教學和評價之間相互協(xié)調與統(tǒng)籌。語文課程建設要科學、合理,課程內容要與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和考試評價內容互為一體,語文教育實踐諸環(huán)節(jié)之間有效貫通。四是創(chuàng)建協(xié)同機制,搭建語文交流平臺。促使決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實踐者之間有效溝通,確保語文教育觀念相益、成果共享、步調相協(xié),提升協(xié)同能力和教育效果。
(3)注重各學段教材編寫的整體性,讓語文教材成為提升學生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
語文教材必須立足于學生,從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出發(fā),系統(tǒng)安排語文教育的內容,使中小學語文教材一體化;協(xié)調與統(tǒng)籌教材中語文能力維度之間的關系,形成以“讀”為中心,以“寫”為出發(fā)點,使聽、說、讀、寫融為一體,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一是關于選文。選文是語文教材編寫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評價教材質量最重要的標準。選文首先要文質兼美。其次,選文形式要豐富多樣,兼顧各類文體,涉獵古今中外。再其次,選文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認知特點。二是關于語文知識。語文知識包括語言知識、閱讀知識、寫作知識、口語知識和文學常識等,它是語文能力形成的基礎。中小學語文教材要科學安排語文知識的學習。
關鍵詞 閱讀觀 海量閱讀 興趣 習慣 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9-0042-02
語文課堂教學“少、慢、差、費”的痼疾,一直飽受批判,甚至被怒斥“誤盡蒼生是語文”。時至今日,新課改又走過了十幾個年頭,語文教師挖心搜膽,莘莘學子焚膏繼晷,可是狀況依然不容樂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依然令人汗顏。下面,筆者就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以海量閱讀夯實基礎
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1~2年級5萬,3~4年級40萬,5~6年級100萬)。145萬貌似數目巨大,但平均而言,也只是每天閱讀670多字罷了。按照小學生“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的速度,每天的閱讀量只夠讀區(qū)區(qū)2分多鐘。假如,我們把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延長到10分鐘,也就是每天約3000字,6年就可以有648萬多的閱讀量。據相關資料介紹,美國的小學生的閱讀時間是校內1小時和家里半小時,如果進而像美國的小學生同樣的閱讀時間,那么閱讀量又是怎樣的可觀呀?可能有人會質疑,學生會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去完成海量閱讀嗎?既然美國的小學生能做到,中國的小學生又何嘗做不到呢?其實,早在1982-1985年黑龍江拜泉縣育英小學等三所學校驗證:三年課內外閱讀總量平均每人300多萬。山東省濰坊市北海學校韓興娥老師已經堅持十幾年的課內“海量閱讀”教改實驗,充分證明海量閱讀是切實可行并且成效顯著的。誠如潘新和教授所言:“閱讀有數量才有質量,要在數量中求質量。”淺水養(yǎng)不了大魚,薄土種不成大樹。沒有海量閱讀夯實基礎,豈可奢求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以激發(fā)閱讀興趣為前提
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然而,現在的語文教材廣受非h,選文數量太少,內容大多呆板乏味,過于成人化,說教味太濃,比較抽象枯燥,不大契合小學生的閱讀需求,難以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并不受學生喜歡,甚至被潘新和教授炮轟為“破滅了他們本能的言語之愛”。因而,在課外,我們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們去大量閱讀適合小學生讀的課外書籍。比如,中低年級學生適合閱讀童話、寓言、神話故事等,高年級學生可以以詩歌、童話、兒童小說等等。當然,其他凡是小學生喜歡的也無不可讀。哲學家、作家周國平在《如果我是語文教師》一文說:“如果我是語文教師,我會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書籍的興趣,鼓勵他們多讀好書,多讀好的文學作品。所謂多,就要有一定的閱讀量,比如說每個學期至少讀三本好書。我也許會開一個推薦書目,但不作統(tǒng)一規(guī)定,而是讓每個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書。”為什么要強調關注閱讀興趣?“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本杰明?布盧姆如是說。只有孩子喜歡的,他才會去用心閱讀。而他用心去閱讀了,才有可能達成對孩子的教育熏陶目的。
三、以培養(yǎng)語感為核心
語文素養(yǎng)眾多構成要素之中,筆者認為,最為奇妙又隱秘的素養(yǎng)是――語感。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它不能僅靠天賦,也不能只靠背誦記憶字典里的字義獲得,需通過大量的讀寫實踐,才能逐漸領悟并習得。莫言說,“我感到,一個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時期獲得一種對語言的感覺,只怕一輩子都很難寫出漂亮的文章。而所謂的對語言的感覺,只能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得。”他又舉例說,“沈從文未必能寫出一本語法方面的書……如果一個句子不通順,沈從文馬上就會感覺到,并會憑著語感將它修改得很通順”。可以說,語感是衡量語文素養(yǎng)高低的主要指標。學生讀得越多,理解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以及邏輯性都得以逐步提升,語感也隨之增強。有了良好的語感,又何愁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能提高呢?否則,課程標準的理念難免淪為笑談。而小學正是語感養(yǎng)成的起始階段,如果能在這個階段夯實基礎,那么養(yǎng)成良好的語感定能事半功倍。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也是他的精神發(fā)育史”。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精神發(fā)育的奠基時期,由此看來,抓實課外閱讀,切實提(下轉第66頁)(上接第42頁)高語文素養(yǎng),為孩子精神的健康發(fā)育保駕護航,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白金聲.中國語文教育五千年[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6.
賴華強
(賴華強 韶關大學中文系,韶關 512005)
摘要 為了總結和反映新時期語文教學在教學內容拓展上的新成果,也為了彌補現行語文教學內容之缺漏 ,作者針對現行語文教學內容體系之不足,提出建構并展示了語文教學內容新體系。
關鍵詞 語文;教學;內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3
* * *
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及其改革,已經大大拓展了語文教學內容空間。從前一些未被認識或確立為語文教學內 容的東西,已經上升為語文教學內容;而舊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也已不能適應或滿足這種發(fā)展了的形勢要求 。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一個確立或建構語文教學內容新體系的工作,已勢在必行。本文擬就這個 問題提出個人粗淺看法。
一、現行語文教學內容體系的不足
現行語文教學內容體系,基本上是沿襲五六十年代“知識能力”這種平面直線式分類,往往將語文教學 內容劃分為兩大塊(即知識和能力)若干條(即知識包括語修文,能力包括聽說讀書)[1],也有分為三大塊( 知識、能力、再加智力開發(fā))[2]、五大塊(知識、能力、智力開發(fā),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審美教育)[3]的 。但無論是哪種分法,都有遺漏。最主要的遺漏,是將語文學習教育內容和文化基礎知識教學內容,排除在語 文教學內容之外。語文學習教育內容和文化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算不算語文教學內容呢?筆者已在拙文《語文 教學內容窺缺》中加以論述。筆者認為,語文學習教育內容和文化基礎知識教學內容,不僅應該作為語文教學 內容,而且應當引起我們相當的注意;前者是現代教學論發(fā)展要求在語文教學上的反映,后者則是一個不容忽 視而長期未引起我們注意的問題。
語文學習教育內容和文化基礎知識教學內容,之所以被排除在語文教學內容之外,除了認識上的原因,主 要就跟現行語文教學內容分類方法不當有關。我們知道,學科教學內容的分類,據其目的和標準的不同可以有 多種分法。今天,凡是經常被人們提及而又可以作為語文教學內容的,一共可以歸納為以下14項:
1.語文基本能力訓練;2.語文基礎知識教育;3.語文學習認識教育;4.語文學習心理指導;5.語文學習方 法指導;6.語文學習能力培養(yǎng);7.語文學習衛(wèi)生教育;8.語文學習習慣養(yǎng)成;9.開拓視野;10.發(fā)展智力;11. 思維訓練;12.思想政治教育;13.審美教育;14.文化基礎知識教育。
這14項,據其作用和地位分,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目標學習內容,即上述第一項。這是中小學語文 教學的核心內容。(二)學科知識內容,即上述第二項。這是從一般語言學、文學、文章學、口才學角度,揭 示語文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用以指導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三)學科學習教育 內容,即上述第三項至第八項。這是從一般教育學、心理學(含語文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學習學角度 ,或者是從語言學習和習得的條件或手段角度,揭示語文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用以指導學生學習的知識。教育學 上稱這種知識為學科學習理論或教學法理論。由于這部分內容是為了完成學科知識學習、實現教學科學目標而 形成的所以又可以稱其為條件或手段內容。閉上眼睛想當然,一般會認為,學科學習內容是須臾不可或缺的, 而學科學習教育內容則是可有可無的。但實際上就這兩種內容在教學上所出現的頻次和順序來看,學科學習教 育內容,不僅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還應該是第一位的或第一順序的。打個比方,雖然它不是戰(zhàn)士,不直接消 滅敵人。但就決定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來講,它比戰(zhàn)士更重要,它是能源、軍需、戰(zhàn)旗或軍號。它比處在前沿陣地 上的戰(zhàn)士更具有前位性。故這種教學內容也可以稱之為前位教學內容。其余諸項,則是對以上三個方面的補充 。其中,開拓視野,發(fā)展智力,思維訓練,思想政治教育(第9至第12項),既可看成是對語文教學目標內容的 補充,又可看作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條件或手段內容。而同屬教學目標內容的,還有審美教育(第13項), 屬于條件或手段內容的,還有文化基礎知識教育(第14項)。若采用狹義和廣義分法,則上述三方面又可以歸 納為兩方面:(一)學科學習內容,即上述一、二兩方面;(二)學科學習條件或手段內容,即上述第三方面 。
但現行語文教學內容體系,采取這種以學科學習內容“知識能力”為單一架構的平面直線式分類方法, 就缺乏這種包容性,無法不將上述其他教學內容排除在這個分類之外。這是不能滿足和適應現代語文教育要求 的,這也是現行語文教學內容體系在分類方法上的一個重要不足。
二、新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的特點、結構及內容
鑒于以上不足,新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首先,在內容上要具有如下特點:
1.正確地反映語文教學內容的本質特點
語文教學內容是為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服務的。新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必須緊緊圍繞這個宗旨來建構。 一切被納入這個體系的內容,都必須是真正反映了語文教學的本質要求,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目的。
2.忠實地記錄語文教學內容的發(fā)展歷程
語文教學內容的發(fā)展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新的語文教學內容,一定是新時代語文教學要求在內容上 的反映。所以,新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語文教學內容和要求發(fā)展變化的忠實記錄。應該 記錄我們這個時代語文教學內容發(fā)展變化的最佳最新成果。
3.準確地反映語文教學發(fā)展的趨勢或走向
語文教學內容的發(fā)展變化,是整個語文教學發(fā)展變化的一部分,而且又總是包含或預示著語文教學新的發(fā) 展趨勢或走向。新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應該包含和預示這種趨勢或走向。
4.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語文教學,具有積極的現實的啟迪和指導意義。
新的語文教學發(fā)展趨勢或走向,對現實的語文教學具有極強的制導作用。所以,新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 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語文教學,應該發(fā)揮這種積極的制導作用。
綜上所述,新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其結構和內容可以如下圖所示:
(附圖 {圖})
在分類方法上,新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則宜采用以學科學習內容“知識能力”為核心的復式立體分類 方法,即在確立學科學習內容核心地位的情況下,還要將實現學科學習內容所需要的條件或手段內容,納入到 語文教學內容體系。這樣的體系必定是既具有較好的網羅性或張力,能夠使人一看便識語文教學內容各層次各 要素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便于指導語文教學;又具有較好的內斂力或包容性,便于及時吸收或反映語文教學內容 新成果,不斷促進語文教學。
三、其他需要重視及研究的問題
這只是一個初構,再加上它反映了舊體系的一些提法,所以,有些問題還有待我們繼續(xù)予以重視及研究:
1.必須盡快給出各教學內容的構成要素并且努力實行量化
例如,聽說能力訓練,究竟應該包括哪些訓練項目。又例如,語文學習認識教育,究竟應該包括哪些認識 教育。再進一步,聽說能力方面,有關聽知能力部分,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語文學習認識方面,有關教材認 識方面,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等等。有些是原有體系項目,已經具有明確的說法,但要進一步研究,有些是新 設項目,尚無具體內容,需要盡快給出說法。而所有給出內容,能夠實行量化的,最好實現最化。
2.必須充實和加強核心教學內容的實用知識技能部分
語文基本知識,可以分為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知識兩種。前者為一般語言學、文學、文章學知識,后 者為一般閱讀學、寫作學口才學知識。現行的語文教材缺乏的是后一種知識。所以,現在也不能籠統(tǒng)地說,要 減少“知識短文”,要降低“知識傳授”的調子。對于現行教材中,那些理論性強,實用意義不大,純粹只適 合背誦和考試的內容,的確要壓縮削減。但是對于那些實際指導意義很強的直接幫助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知 識,不僅不能壓縮削減,而且還要大大加強。由于語文課是以語言能力培養(yǎng)為主的,所以,語文課本,就是要 盡量多載一些具體告訴學生怎樣去聽、去說、去讀、去寫的知識。
實用技能部分,目前需要加強的,主要是那些適應現實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東西。聽說方面,如如何進行電話 交談,如何作電話留言,如何進行跨地區(qū)、跨文化的語言交流;閱讀方面,如如何讀廣告,如何辨別語言媒體 中的真假信息,如何處理語言(信息)垃圾;寫作方面,如如何簽約,如何填寫銀行儲蓄存取單;綜合語言能 力運用方面,如如何推銷,如何求職,如何投訴,如何利用終端存取電腦資訊等。就是已經納入訓練的內容, 也要注意增添時代色彩。例如書信,要教如何寫求職信;申請書,要教如何寫營業(yè)申請書等。
要充實和加強實用知識技能部分,就必須重新考慮核心教學內容的重心和比例問題。總的原則應該是,在 新時期已經取得的重實用的成果基本上,語文教學要繼續(xù)朝求真、務實、有用方向邁進。
3.必須加強對語文思想教育內容的研究
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要“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語文教學中實際上存在著兩種性質和目的相區(qū)別,而內容與方法又相互滲透聯(lián)系的思想教育。[4]如何理解這兩 種思想教育呢,又如何確立這兩種思想教育各自的內容呢,也有待研究。
4.必須明確界定幾個概念
舊語文教學內容體系,存在著一些概念界定不明的問題,例如“開拓視野”(上述第9項)。何謂“開拓視 野”呢?是指不斷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面(即開拓學生的文化知識視野)呢,還是指不斷引導學生認識語文與 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也即開拓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呢,還是這兩方面的意思都有呢?又如例“發(fā)展智力”、“ 思維訓練”與“審美教育”(上述第10、第11、第13項)。這些概念,究竟是個一般教育學概念呢,還是個語 文教育學概念呢,還是作為雙重概念使用呢?如果作為語文教育學概念使用,它指的是語文學習內容,應該包 括在語文學科學習內容里。如果作為一般教育學概念使用,它指的是實現語文學習內容的條件或手段,就應該 包含在語文教學的條件或手段內容里。如果是作為雙重概念使用,那么它有時是指語文學習內容,有時是指實 現語文學習的條件或手段內容。而“智力開發(fā)”與“思維訓練”,是屬同一個概念呢,還是兩個具有屬種關系 的概念呢,等等,都有待我們研究。
注釋:
[1]此種分類見《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和《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 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