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金融危機防范措施

金融危機防范措施

時間:2023-07-28 17:33: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機防范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金融危機;會計管理;啟示

一、研究背景

經濟持續發展,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原本相對分散的經濟主體也逐漸增加對外經濟合作,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步入21世紀以來,各經濟主體主動打破經濟交易的地域限制,積極與周邊國家發展貿易,同時還形成了全球性的貿易組織機構———世界貿易組織,此外,各經濟主體形成了全球化的貿易組織、制定了區域性貿易協定來約束經濟貿易,以便更加規范、方便地進行經濟往來,進出口貿易的大幅度增加促進了各國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各國的經濟聯系也日益密切。然而,經濟的發展面臨著不確定性,在各國經濟往來較為頻繁的時候,各國的經濟狀況都會比較容易受到其他經濟主體發展形勢的影響,因此,一旦發生金融危機,其波及范圍將會更廣、影響程度也將會更深,這種新型經濟形勢已經使得金融危機的防范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管理工作的重點。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的次貸危機、2012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了減輕我國經濟在金融危機中遭受的經濟損失,如何防范金融危機、減少經濟損失就變得至關重要。我國許多金融方面的專家學者也從經濟模式、金融管理模式等方面對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得到了諸多啟示并提出了防范措施。面對金融危機,各個部門都應該做好防范準備,會計作為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管理活動,可以確保會計管理工作者及時發現經濟隱患,采取措施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會計管理工作的啟示

本文將以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中所顯示的財會工作的弊端為基礎,從國際會計實務的統一、政府的推動與監管以及企業會計從業人員三個角度分析得出金融危機對我國會計管理工作的啟示。

(一)國際會計實務的統一。

世界各經濟主體緊密聯系、共同發展,各國的計價方式、記賬方式的不同卻導致了國家間的經濟矛盾,阻礙了全球資本市場的穩定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也增加了潛在的金融危機。目前,各國都已經意識到國際會計實務統一的重要性,近年來在這方面都做出了相應的努力,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

1、金融危機中國際會計實務問題。

以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例,對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意識到會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泰國。

1997年泰銖的貶值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開端,我將從會計管理工作的角度分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泰國所存在的經濟隱患。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學者對泰國的部分公司進行了調查,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泰國企業在多個會計管理工作沒有遵循國際會計準則,例如其沒有按照國際準則進行外幣損益的確認和報告、沒有對外公布公司以本幣和外幣持有的高風險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金額、沒有規范披露資產負債表表外融資的情況、泰國企業也沒有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慣例公布分布信息等等。

(2)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也遭受重創,貨幣大幅度貶值、物價上升,通貨膨脹的壓力逐漸加大,馬幣的匯率價格不斷降低,且馬來西亞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5倍。會計作為反應和監督經濟單位的管理活動,馬來西亞卷入金融危機也與其會計不完善,沒有及時做好防備工作有關。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馬來西亞在表面上遵循了國際會計準則進行會計工作的管理,但是從其核算和報告實務來分析,大多數企業在對外貿易等相關會計實務工作中并沒有嚴格遵循國際會計準則,例如大多數公司沒有及時披露外債金額、沒有按照國際準則規范地確認外幣交易損益、沒有重視外匯的風險管理等等,會計信息披露不足可以形成潛在的經濟隱患,同時由于其會計管理工作的不規范,經濟主體并不能及時發現、解決經濟問題,增加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

2、國際會計實務的一致性。

在上文我們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為背景,對泰國、馬來西亞會計管理工作的弊端進行了分析,強調了會計管理工作對金融危機防范的重要性。此外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各經濟主體更加意識到國際會計實務統一的必要性,各國也都在積極參與制定并完善國際會計準則。國際會計實務的統一、會計信息透明度的加大對穩定全球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都具有重要作用。根據我國目前的國際經濟形勢分析,我認為我國應該采取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策略:第一,自從我國開展對外貿易以來,我國一直積極開展推進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工作和國際趨同工作,使我國更好地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我國的會計水平,切實維護了我國的經濟利益;第二,各國采用相似的會計準則,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經濟矛盾,有利于各經濟主體相互溝通、相互認可;第三,近年來國際金融的監管框架進行改革,對國際財務報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會計準則也得到了相應的完善。我國按照高質量的國際會計準則進行會計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中高程度的信息披露、嚴格的會計管理制度能夠讓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及時地發展經濟隱患,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

(二)政府的推動與監管。

政府具有經濟職能,對我國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管理,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因此政府經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同樣也可以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首先,政府對會計的管理力度的加強具有必要性,例如會計改革需要政府積極推動,會計的內部控制制度也由政府部門主導進行完善。其次,會計管理工作的改善也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更好發展,例如會計信息的正規披露對宏觀金融的監管具有重要的意義。

1、重視、推動實行國際會計準則。

由上一部分分析可知,我國實施國際會計準則可以為我國帶來諸多經濟利益,有益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所以相關政府部門應該積極采取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策略,加快國際會計協調的步伐,鼓勵企業按照準則正確進行會計實務核算、會計報告等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督促會計信息的披露。

2、加強對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管。

首先,為了進一步防范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對企業會計工作進行監管,避免假賬等不良現象的發生,促進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其次,政府還需要重視對金融機構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管,2008年次貸金融危機和2012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就始于對金融監管的放松,例如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的發生源自于次級房屋貸款標準的放松,而我國政府可以加強貸款發放的管理,提倡金融機構運用財務分析的手段對貸款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就可以有效避免貸款過度。此外,政府還需健全和完善金融機構財務會計的內控制度,嚴格規定財務會計的控制程序,對金融機構涉及的高風險業務嚴加監管,合理分配業務職責與權限,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風險。

(三)企業。

面臨金融危機的沖擊,外貿公司也同樣遭受嚴峻的挑戰。例如在2008年次貸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國進出口總值、進口值、出口值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這就導致外貿企業的狀況不容樂觀:公司訂單減少、拓展業務困難、資金周轉困難。同時,外貿企業也應該及時調整業務結構,改善經營管理方式,正確地進行風險防范,減少金融危機對公司發展的沖擊,而財會部門作為企業的一分子,也應該完善日常的會計管理工作。

1、做好本職工作。

財會人員的工作質量對一個經濟單位的運行至關重要。會計人員的日常工作包括會計核算與審核,資產清查和盤存、應收、應付賬款的管理、制作財務報表等等,同時會計又具有及時性、可靠性、謹慎性、重要性等質量特征,這就確保會計工作成果可以準確、全面、及時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情況,方便企業管理者能夠制定正確的戰略和政策,防止資產流失,確?,F金流量,避免經營管理的失誤,提高經濟效益。我國目前傾向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策略,我國的財會從業人員也應該按照準則進行會計實務的處理,注重會計信息的披露工作,提高會計實務的工作質量,讓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能夠及時意識到企業的經濟隱患。

2、監督企業風險。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企業的規章制度的弊端將會顯示出來,例如企業會出現業務糾紛、商業欺詐等現象耗費企業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同時對企業產生比較惡劣的影響。財會人員應該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注重企業風險的防范,在會計實務的工作中對收入、成本、費用、投資等進行預算管理,加強審核力度,減少企業財務漏洞,使企業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提出可行建議。

財會人員可以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和專業素養為管理者提供可行的建議決策。以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為例,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還由企業的投資失誤、負債過多造成: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各國的資金充裕,盲目投資流向房地產領域,例如泰國進行房地產投資的銀行貸款比例高達50%,新加坡的房地產投資比例占33%,馬來西亞也高達30%,后來房地產領域在金融危機中轉化成泡沫經濟,這些國家的資本市場遭受重創,一蹶不振。投資決策、負債管理也是財會從業人員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會計工作人員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利用財務指標對各個投資項目進行評價和分析,例如衡量企業投資能力的短期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衡量企業負債能力的資產負債率等等,利用財務管理相關知識分析投資項目的成本、效益,避免企業投資失誤、呆賬壞賬等情況的發生,提高企業決策效益,使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

(四)小結。

我們已經從從國際會計準則的實施、政府推動和監管以及企業會計人員日常工作三個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機對我國會計管理工作的啟示,主要總結為以下幾點:

1、遵循國際會計準則,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

國際會計實務的統一不僅有利于各國或地區進行經濟貿易往來,減少各國的貿易統計誤差,避免經濟矛盾,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高質量的國際會計準則可以規范我國的會計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監督會計信息的披露,將與對外貿易有關的經濟往來如實地反映在會計信息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也可以及時地發現經濟隱患,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

2、政府重視會計改革,加強政府監管。

從財會管理的角度來講,防范金融危機需得到政府的重視,國際會計實務的統一需要政府的支持,會計改革也需要政府的積極推廣實施,政府需積極提倡發揮財會管理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的職能。此外,政府加強財務會計監管、規范財務會計程序也會降低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有效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

3、規范日常會計工作,注重企業風險防范。

企業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參與者”,其金融危機的防范工作十分具有必要性。會計從業人員應該做好本職工作,規范管理,能夠為利益相關者及時、準確地提供會計信息,財會人員還需重視公司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的管理,防止呆賬壞賬的發生,保證資金流的連續性,財會工作人員也應該保持對公司賬務的敏感性,出現任何的賬務漏洞及時分析成因,避免造成公司財務危機。此外,會計人員可以依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公司的投資策略提供建議,減少企業投資失誤的風險。

【參考文獻】

[1]梁冠華.面對金融危機外貿企業財會人員能做些什么[J].國際商務財會,2009(5)

[2]陸德明,高大平.金融危機帶來的幾點啟示[J].會計研究,1999(10)

第2篇

摘要: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國金融市場已在很大程度上與世界融合,面臨的金融風險日益增強。如何在改革開放中加快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在發展壯大金融產業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一項關系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任務。首先介紹了金融風險的概念以及特點,然后分析了目前中國金融風險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最后,針對現存的一些問題,指出防范和化解中國金融風險的對策。

一、金融風險的現狀

1.呆壞賬水平高。2003年以來,中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比率不斷下降,盡管如此,過多地強調這些指標只會促使金融機構通過擴大信貸投放稀釋不良貸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貸款,事實上不良貸款蘊涵的金融風險依然存在。根據中國銀監會2007年2月12日公布的2006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狀況報告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比率仍然偏高。

2.信貸投放過快。應該看到,當前,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仍然高漲。因為資本、經常賬戶的雙順差,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進行對沖。從貸款的結構來看,投資的大部分流向許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設,中長期貸款比重仍較大。由于長期債券市場的缺乏,潛在的金融風險又集中于銀行系統。而銀行系統通過發放大量新貸款來稀釋不良貸款率的盲目擴張行為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在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社會信用環境不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商業銀行自身的內控機制欠缺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過快的信貸投放可能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

3.流動性問題。當前,長期的流動性問題,是中國金融系統面臨的一個問題。中國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城鄉居民的短期存款,而資金投放卻主要是一些大型基本建設項目、政府債券、住房貸款等。這是一種不太合理的金融現象,從長期來看不利于中國金融系統的良性發展。

4.房地產帶來的金融泡沫。在加入wto后,國內銀行業面臨著外資銀行的競爭以及商業化經營的壓力,各大銀行都在爭搶高回報、低風險的客戶,而房地產信貸一向被看做優質客戶,信貸風險較少,導致銀行近年對房地產的貸款額大幅上升[5]。當前比較突出的房地產金融風險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真正自有資金往往不足30%,發展商“出地”、銀行“出錢”的情況嚴重;二是一些分階段連續開發的大型樓盤過度開發形成風險;三是銀行對貸款的監控不力,信貸資金被挪用,從而形成風險;四是房貸、車貸等項目貸款條件放松,消費者違約現象增多,也增加了銀行的風險。房地產二級市場不活躍,房產預售、未完工房屋交易預期價格水平上漲,收入預期不合理,都推動了房地產市場價格的走高,促進了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積聚。這種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脫節,如果不加以控制,其后果將十分嚴重。

5.信用體制不健全。2002年,中國頒布了銀行業新的《信息披露準則》,信息披露水平和行業透明度有了相應的提高,但中國商業銀行由于計劃經濟體制以來遺留的一些特性,導致了中國國有銀行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相比存在有較大的差距,金融市場上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改觀,尤其是涉及公司內部經營、個人收入狀況等方面的信息。比如,住房信貸和汽車信貸在前幾年被認為是風險相對較小、收益較高的優質項目,但近期頻頻發生的違約現象正在改變這種觀念。一些消費者購買多套住宅以至發生償還危機。繼2003年銀行業公布車貸黑名單以后,2004年銀行業又公布了房貸黑名單。這種事后懲罰往往難以彌補銀行業的損失,客觀上也加重了銀行業的風險。職稱論文

6.金融風險意識欠缺。從中國的金融發展史可以看到,中國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破產倒閉的先例,我們沒有巴林銀行教訓,沒有日本興業銀行的遺憾,更沒有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切膚之痛,于是社會各業中,對金融風險的危機意識很是淡漠,如為追求高息收入,高息集資,高息吸儲的現象不斷出現,甚至還存在著抵押房產,貸款炒股,置風險于不顧,盲目出資,這些都使金融風險的積存和滋生提供了養分。

二、金融風險的防范措施

1.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從制度上防范于未然。要從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機的各種隱患,就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大金融體制創新力度,緊跟現代國際金融發展的步伐,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調控監管體系,健全現代金融制度。這不僅關系到世紀之交中國金融能否安全、高效、穩健運行,而且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快速、健康、穩定發展。中國金融機構與外資金融機構相比不論是在資金、規模,還有金融創新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雖然,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位居世界500強之列,但是在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回報率方面遠低于國際水平;中國證券和保險機構與外資機構相比差距更大。因此,第一,我們要培育真正的市場主體和競爭體制,形成與開放環境相適應的競爭能力。第二,適應現代金融發展的需要,加快改革中國現代金融教育體制,下大力氣加強現代金融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的培養。第三,逐步組建幾個實力雄厚、經營多元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金融機構。

2.市場開放穩定有序,避免強烈沖擊。中國還處于經濟轉軌階段,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有效建立,誠信意識、內控機制、激勵機制、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因此,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要有目標、分階段、審慎有序地進行,既要積極、穩妥,又要實事求是、講求實效,做到趨利避害。要吸取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避免對外開放過早過急,影響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尤其要注意防范國際短期資本的沖擊。資本市場的放開尤其要謹慎,因為對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的限制,往往是國內金融體系較為脆弱的國家抵御國際投機資本攻擊的最后一道防線,資本市場一旦放開,再要完全管住資本項目是相當困難的。

3.加強金融監管力度,保證金融市場穩定。隨著中國參與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大量外資金融機構涌入中國,對中國金融監管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要想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金融監管體系,健全監管法規和制度。一方面,要加強對國內金融業的綜合監管。第一,要加強對金融業的內部約束。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系統,確立內部監控的檢查評估機制、風險業務評價機制以及對內部違規行為的披露懲處機制,做到對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建立嚴格的授權制度,各級金融機構必須經過授權才能對相關業務進行處置,未經授權不能擅自越位。要實行分工控制制度,確保授權授信的科學有效性,建立對風險的局部分割控制。第二,進行金融業行業自律建設。要對所屬成員定期進行檢查,包括業務檢查、財務檢查和服務質量檢查;要對成員經常性業務予以監督,包括對業務運作的監督指導,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違規行為的預防與處理。第三,加強法律法規制度建設。要完善金融立法,以規范各種金融業務的運作。央行及金融監管當局要強化金融執法的力度,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市場交易和市場退出的相關法規,建設良好的金融運行環境。第四,建立風險預警和危機處理機制。要重視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確保銀行的清償力;要提高呆賬準備金比率,充實風險準備金;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建立國家專門的金融危機防范機構,統一權限,協調行動,以便在危機發生時高效率地解決問題;完善援救性措施,對遇到臨時清償困難的金融機構提供緊急資金援助。另一方面,中國要改變單向內調的管理策略,采取綜合性、國際性的監管策略、政策和手段,與金融全球化發展趨勢一致,爭取早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首先,監管政策的覆蓋面應既包括國內金融業及國內金融業的國外分支機構,又要包括本國境內的外國金融機構;其次,監管的內容要適應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新問題,金融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金融風險,應成為中國監管當局關注的首要問題之一;最后,對金融風險的監管手段應該比照國際標準,監管法規和各項會計、審計制度均應與國際接軌。

第3篇

(一)網絡金融的技術風險

1.安全風險。

網絡金融業務通常以因特網、通信網絡為載體,以計算機軟件為平臺實現各種業務活動,但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一體性等特征使得網絡金融活動經常出現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計算機系統出現漏洞、磁盤列陣被破壞、系統被病毒入侵或網絡外部受到數字攻擊等。網絡金融交易過程中網絡銀行與客戶將所有信息資料都存儲在計算機中,若在互聯網環境下傳遞信息時,計算機就很容易受到黑客入侵,這就造成客戶信息的泄露和惡意篡改。根據某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黑客攻擊活動量已達到每年10倍的增速,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黑客攻擊活動能量會越來越多。由于目前我國網絡系統還不夠完善,存在諸多缺陷和漏洞,導致網絡黑客通過非法途徑進入計算機系統盜取或修改客戶信息,甚至利用黑客軟件發送虛假郵件,使網絡銀行和客戶的財產安全受到了損害。此外,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廣,可達單機狀態的幾十倍以上。在整個計算機系統中若有其中一個程序感染了病毒,則會迅速波及整個系統并造成大范圍的破壞,甚至導致系統癱瘓。

2.技術選擇和支持風險。

網絡金融業務的開展離不開有效、合理的網絡金融技術,而網絡金融技術的選取則通過傳統的金融機構進行。在選取過程中,由于傳統的金融機構無法適應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可能造成選取方案存在設計缺陷或操作錯誤等問題,導致網絡金融業務因網絡過時或技術陳舊而造成技術機會損失,這就形成了網絡金融業務的技術選擇風險。此外,網絡技術具有的專業性使得網絡技術問題只能通過外部市場的技術服務來解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行業的工作效率,滿足了當代網絡金融發展的需要,但也使傳統的金融機構陷入了操作風險中,形成了網絡金融行業的技術支持風險。

(二)網絡金融的業務風險

1.金融制度風險。

在金融行業中,對于金融系統和計算機中存儲資料最為熟悉的無疑是銀行內部人員,這就為某些有所圖謀的人創造了進行金融犯罪的條件。在過去已經破獲的網絡金融犯罪中,有近80%的犯罪人員都為銀行內部人員,因為他們可以利用職權之便進行數據的操作、修改和刪除,以達到私吞資金或是其他非法目的。此外,還有人利用銀行中網絡系統的漏洞和缺陷進行犯罪。

2.信譽風險。

金融機構的信譽風險往往是長期的、消極的,一旦某銀行發生信譽風險,就會面臨喪失資金來源和客戶的風險,因為這種風險不僅會使銀行失去公眾的信任,還會損害客戶與銀行建立的友好關系。網絡金融較之于傳統的金融經營模式,有著更強的虛擬性,因為交易雙方是在不見面的情況下進行網絡交易活動,雙方的真實性以及身份在進行驗證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在無形之中又增加了信譽風險。信譽風險的出現既是技術問題,也是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的,沒有任何技術手段可以解決信譽風險,因此信譽風險成為金融機構面臨的一大問題。

3.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基于系統穩定性和可靠性的重大缺陷而引起的潛在損失的可能性,可能來自于銀行客戶的疏忽大意,也可能由網絡銀行內部系統和設計缺陷、系統錯誤或操作錯誤而引起。任何一家網絡機構或電子銀行都會面臨因選擇的計算機系統出現的問題而導致的操作風險,而快速發展的電子信息技術也會為銀行帶來因技術過時導致的風險,因為銀行職員無法完全掌握該種技術,增加了在電子銀行運行時的操作風險。目前我國網絡銀行對于銀行賬戶的管理變得越來越復雜,一方面是因為客戶的地理位置變得分散,也有可能是因為使用不同的通訊工具而導致不同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是因為計算機系統的處理能力得到改善。此外,銀行職員的疏于職守也可能導致銀行產生巨大的操作風險,從而引起網絡銀行的重大安全危機。由于顧客對于網絡安全知識的欠缺可能會使網絡銀行面臨嚴重的操作風險,在交易過程中,顧客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操作錯誤都會帶來操作風險,尤其是在銀行未向客戶普及安全防范措施時,這種風險出現的可能性更大。由于銀行還未形成能夠核實顧客授權給銀行進行交易的方法,只能承受顧客由于缺少網絡安全知識而進行的某些操作所帶來的損失,例如在沒有安全防護措施的地點使用銀行卡號、銀行賬號、進行身份鑒定等,極易被有些不法分子盜取賬號進行非法交易,造成客戶和銀行的雙方損失。

4.市場選擇風險。

客戶信息與銀行信息不對稱時會導致網絡銀行產生因選擇不利而造成的市場選擇風險,例如當客戶利用自己的隱蔽行動和信息做出有損銀行利益卻利于自己的行為時,就會將網絡銀行置于因無法鑒別客戶網絡風險水平而選擇不利的境地,并且會出現因公眾評價而喪失資金來源和客戶的風險。在網絡金融市場中,客戶對于網絡商家提供的服務質量持懷疑態度,不敢確信質量和價錢的合理性,因此他們會將網絡商家所提供服務的平均質量作為購買的預期價格。然而,有些網絡銀行提供的高質量服務的價格往往高于該預期價格,此時這些網絡銀行將會受到排擠,而低于預期價格的網絡銀行才會受到大眾認可。由于網絡市場中客戶與銀行間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性,客戶會大量利用這種信息優勢進行不利于網絡銀行的非道德行為。

5.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是指在網絡市場中,客戶和網絡銀行發生糾紛時,雙方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目前網絡銀行涉及到的法律有隱私保護法、財務披露制度、知識產權保護法等,而這些法律更多地適用于傳統的金融經營模式,在網絡金融還未完全滲透到大眾生活的今天,國家還未能制定出有關網上交易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法規,缺乏相應的試行條例和管理制度。缺乏相關制度的后果表現如下:要么法官放棄受理這類案件,要么使用傳統的金融制度進行案例分析。由于網絡糾紛存在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和復雜因素,很難用傳統的規則來解決此類問題;而拒絕受理該類案件同樣對問題的解決毫無幫助,因此法律法規的欠缺成為網絡金融發展和創新的一大絆腳石。其次,在網絡交易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客戶的隱私保護問題,一旦出現客戶隱私泄露等涉及隱私權的問題時,客戶可能追究網絡銀行的責任。再次,若網絡銀行在主頁上與客戶形成相關鏈接可能會使銀行陷入各種官司糾紛中,黑客也可能通過此類連接入侵客戶網站,此時客戶也有可能對銀行提出訴訟。

二、網絡金融風險產生的影響

網絡金融風險與傳統的金融風險從本質上看來并無多大區別,然而對于網絡銀行和傳統商業銀行,網絡金融風險和傳統商業風險的產生因素和帶來的后果都是大不相同的。對于傳統的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產生只是一時的、局部的,而網絡金融風險卻是持續性的、系統性的,網絡金融安全風險甚至會造成整個網絡金融系統的崩潰。所以,網絡金融風險將是放大化的傳統金融風險。首先,傳統金融市場中銀行辦理業務都是通過實質性的貨幣,而在網絡金融市場中都是以數字化信息代表真實貨幣進行業務活動,活動的形式已不僅僅局限于貨幣的流動,而且數字化信息所代表的貨幣量遠遠超過了真實的貨幣流動。其次,網絡金融活動不僅能夠為金融活動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還具有特殊的遠程控制功能,擴大了清算風險的速度和范圍,使得風險快速聚集從而加大了預防風險的困難。相比于網絡金融,傳統的金融商業活動能夠及時處理偶然出現的失誤,糾正余地比較大,補救成本也相對較小。在虛擬的網絡金融中,由于交易雙方和交易過程都具有隱蔽性,加劇了金融風險的多樣化。最后,網絡金融風險的出現和集中將加劇網絡金融危機的爆發。一些大規模金融集團通過國際交易平臺進行一些規模大、范圍大的投機活動和國際投資活動,并從中獲取利益,這種做法加大了網絡金融危機的破壞性和突發性。在傳統金融活動中,某些風險可通過強制手段進行隔離,而在網絡金融中,由于互聯網特有的開放性無法徹底地隔離此類風險,而且隔離的可行性大大降低。此外,世界上的國與國之間都有密切聯系,其網絡相關性也日漸增強,網絡金融危機一旦形成,則會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國甚至造成整個網絡系統的崩潰。

三、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網絡金融系統的基礎建設

與世界上其他世界相比,我國的電子化信息技術發展較慢,在計算機系統方面存在很多缺陷,有相當一部分軟硬件系統都是從國外引進,導致我國網絡金融系統基礎建設不夠完善,影響網絡金融防范措施的正常進行。因此,我國應格外注重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大量開建電子信息產業,研發出具有我國特點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信息技術,不斷完善我國網絡金融系統的基礎建設。此外,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性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只有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和防御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減小網絡安全風險,在此基礎上需加強網絡金融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水平,避免產生技術選擇和支持風險。

(二)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安全措施

在金融業務活動中,安全問題一直是不可避免的。網絡金融系統以傳統的金融機構為主體進行各種業務活動,因此要想保證網絡金融的安全性,就需對金融機構進行最有效的防范措施。首先,應對傳統金融機構內部進行控制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計算機防護方法并加強科技力量,例如,可以應用防火墻或亂碼技術加密所有信息資料,確保金融資料不會被泄露;還可以建立可信賴的交易系統保證該系統不會被入侵。其次,應形成有一定效應的風險防范制度,并建立相應的防范小組進行監督,確保網絡金融的安全性。

(三)建立網絡金融系統的社會信用制度

在我國各項銀行業務中,逾期應收賬款總額達到了5%,而在發達國家的貿易總額中,逾期應收賬款僅為0.25%~0.5%左右,該項數據調查證明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相對落后,而且沒有相關的制度規章,基本上為空白頁,這就導致造成我國網絡金融出現了嚴重的信用風險。為了我國網絡金融行業能順利發展,首先應建立完整的信用制度,不斷健全信用體系,確保能為我國網絡金融的風險提供信譽保障。其次,我國應將傳統的紙質結算方式轉變為建立網絡信用數據庫的方法,將個人信息盡可能全面的存儲于數據庫中,以便進行個人信用咨詢、個人信用報告查詢、信用資信驗證等網絡服務,為網絡銀行鑒別網絡安全提供重要依據。

(四)積極引入現代金融體系建設

近年來我國現代金融行業的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建設。因此要想維持網絡金融的長期發展和有效地防范網絡金融風險,就應將現代金融體系與網絡金融風險防范進行完美結合,建立網絡金融發展的唯一體系和總體規劃,將其防范措施作為長期目標。由于目前我國還未形成完整的信息技術規劃而導致網絡金融系統存在諸多漏洞,只有建立統一的技術規范才能加強對網絡金融的進一步監督和管理,使其內部控制達到協調一致,這不僅減少了網絡支付結算風險,還可對其他網絡金融風險進行監測和預防。

(五)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法制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已相繼出臺一些如《中國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方法》等關于計算機安全方面的相關法律,在刑法中也明確規定了對于計算機犯罪的一些罪名,為我國網絡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卻仍然改變不了網絡金融風險防范體系比較落后的局面。我國應充分借鑒國外先進防范體系,結合我國金融風險的實際問題,盡快制定《電子商務法》確保網絡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其中要明確劃分網絡銀行與客戶的權利和業務,保證數字簽名和電子憑證的有效性。其次,監管部門應加大對網絡金融的監管力度,對于網絡金融犯罪行為應按照相關法律進行嚴懲。

(六)調整網絡金融系統的監管策略

首先,我國金融行業要不斷完善網絡金融風險的監管體制和監管法規,對風險管理中的各項工作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同時要加強國際間的金融風險監管組織的合作,根據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加強對監督人員的訓練。其次,要對網絡金融的內容監察體系進行調整,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斷推動網絡金融行業的現代化建設。信息披露制度要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原則,對的內容及各類信息進行整合和分類,對財務報表中的網絡信息公開公示,對各種網絡業務的更新情況以及相關信息進行公示,以此來不斷完善網絡金融風險的監管方式。

(七)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國際合作

網絡金融風險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該風險的防范工作不僅僅是某個國家的任務,而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相對于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目前的技術水平比較落后,信息技術型人才匱乏,因此應持開放態度與擁有較強風險防范能力的機構和國家合作,以對方成熟有效的技術為基礎,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網絡金融中出現的系統難題進行分析解決。例如,全球已建成由多個國家合作成立的金融機構認證中心,可為全球133個國家進行網絡機構認證服務。通過這些開放的國際認證中心,我國就能快速實現跨境網絡銀行業務。同時,還可借鑒其他國家和機構進行網絡安全防范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使我國的網絡金融防范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阴市| 安化县| 临城县| 甘洛县| 儋州市| 岳阳市| 甘南县| 文登市| 始兴县| 延庆县| 治多县| 裕民县| 古蔺县| 田东县| 泉州市| 宁陕县| 商水县| 武强县| 平昌县| 辽宁省| 凤庆县| 嫩江县| 香格里拉县| 永德县| 垣曲县| 淮滨县| 九龙城区| 通许县| 沁源县| 象州县| 夏河县| 龙岩市| 岗巴县| 二连浩特市| 安吉县| 石棉县| 大化| 宿迁市| 涟源市| 温泉县| 固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