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7:31: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減少自然災害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災害教育的指導思想
(一)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災害觀
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知道雖然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規律性,只有當條件具備時才會發生,從而形成正確的災害觀。自然災害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我們講這些自然現象是災害是因為它們發生時會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損失,但對自然本身,許多自然現象是非常重要和必須的。例如,臺風可以將水汽從一個地方帶到另外一個地方,從而調節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洪水可以將一個地方的不能凈化甚至會危害生態環境的污染帶到大海使之得以凈化。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然災害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對自然界是非常有益的。形成正確的災害觀就是要正確地看待自然災害。災害并不可怕,沒有災害意識和不具備防災減災知識和能力的人,才會導致可怕的自然災害的增多,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才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
(二)授以知識,認識災害發生的原理
結合地理教學進行廣泛的災害知識教育,災害前兆、災害過程、災害原理、災害預防、減災減災措施、災害后果等內容,尤其是要結合有關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和機制。例如,在講氣旋和反氣旋時,要告訴學生臺風就是一種氣旋,只不過是發生在熱帶洋面的強烈氣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帶來狂風外還會帶來暴雨;寒潮就是反氣旋的活動,只不過是一種發源于寒冷大陸上的反氣旋,所以其氣流更干燥更寒冷。學生知道了自然災害發生的原理,有利于學生對災害形成正確的認識,不會產生懼怕感,有利于在災害發生時根據其原理采取正確的預防措施。
二、中學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的內容
(一)防災減災思想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災害教育時,最重要的就是宣傳防災減災的思想,使預防災害的發生和盡可能減少災害發生時的損失程度的思想深入學生頭腦之中。讓學生知道雖然有些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等)人類不能完全阻止,但這些災害發生時往往有許多前兆,我們可根據這些前兆做好預防工作,我們還可以建立預警預報和應急機制與體系,使災害發生時人們的生命財產損失減到最低程度;有些災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旱災害等)如果事前有充分的重視和預防措施,是完全可能避免的。讓學生知道許多人為造成的災害也是完全避免的。
(二)災害的危害程度
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做些拓展介紹,讓學生知道各種災害的危害程度。例如,在講地震時就要詳細介紹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增加30倍)與破壞程度的關系,并介紹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讓學生對地震的危害有個清楚的認識。在講水旱災害、寒潮、臺風、赤潮、咸潮時,可以結合我國的國情做一些專題介紹讓學生知道它們每年對我國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通過這些介紹讓學生明白自然災害的危害性,同時也可鞏固學生的防災和減災思想,并讓學生覺得地理是很有作用的,進而產生學好地理的熱情與欲望,更加喜歡地理。
(三)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措施
結合有關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措施。例如,在講山坡水流的方向時,就可在黑板上繪出相應的示意圖,讓學生根據山地水流的方向明白當山洪爆發或泥石流發生時的逃生方向。在講地震時,結合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因橫波傳播得快些,縱波傳播得慢些但其破壞程度大的知識,讓學生明白當地震發生時如能在橫波傳來后(左右搖擺)縱波還沒有達到的幾分鐘內迅速逃到空曠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損害;而且地震發生后往往有幾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就不會掉以輕心保持警惕從而有效減少余震帶來的損害。
三、地理教學中進行災害教育的方法
因地質災害的特殊性,其教學方法應與其他知識點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且也不能千篇律地采用講述的方法。
1農業自然災害對耕地的影響
(1)農業自然災害對耕地的毀壞是導致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洪災沖毀耕地而造成水土流失,將直接導致耕地面積的減少;風雹剝蝕土壤,使耕地沙化。
(2)農業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將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而造成對耕地資源的嚴重破壞,使土層淺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的pH值及微量元素等都遭到改變,嚴重時可能導致耕地的糧食產出能力發生不可逆轉的下降。
2農業自然災害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影響
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有利于提高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糧食生產對自然氣候的依賴性,降低水災、干旱等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程度。然而一旦遭遇自然災害,水利基礎設施本身也可能成為被損毀的對象。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不少地區的水利基礎設施還比較脆弱,農村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六七十年代的設施設備還在被廣泛使用,因此非常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破壞。
3農業自然災害對勞動力的影響
(1)農業自然災害的發生將直接造成農民收入的減少,使農民因災而致貧或返貧。調查表明,水災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平均每提高10%,農村貧困發生率將會增加2%-3%,而農民的貧困將造成農村貧困地區基本建設落后,文化、衛生、教育水平差,最終降低了糧食生產要素的投入水平。
(2)糧食生產因經常受到低溫、干旱、臺風、暴雨等惡劣自然條件影響而變得不穩定,糧食作物種了毀,毀了種,加之種植效率低下,農民反復對生產進行投入,同時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成本不斷攀升及人工成本的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農民辛苦一年卻收入微薄。在自然災害降臨時,農民們可能會無法承受因承種土地而帶來的風險與壓力,由于勞動生產率很低,農機具閑置浪費很大加上農業自然災害的影響,以致種一年的地不如打一個月的工,由此導致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糧食生產積極性逐年下降,很多農民就寧可讓耕地荒蕪也不愿耕種,出現棄田荒田的情況。
二、減輕農業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能力影響的對策
1.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第一,地方政府必須制定嚴厲的政策規范,禁止胡亂砍伐樹木、破壞草地及毀林開荒等行為,加大耕地的保護力度,開展大規模的造林、種草還草的運動,提高森林覆蓋率,讓其充分發揮生態“穩定器”的作用,從而有效防止發生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此外,政府還應該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大對生態環境的財政投入和補償力度,最大程度上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可以促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天然綠色屏障。第二,政府要加大財政對農村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力度,推進水利工程設施的配套工程建設來確保現有的水利設施充分地發揮其作用,并且加快先進水利設施和節水灌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此外,在推進農村水利管理體制改革時,一方面要深入認識和理解到水利工程的社會效益與其帶來的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在保證各項水利工程能夠很好地發揮其社會效益的同時,也不能丟掉市場的競爭機制,因為市場的介入將可能會很大程度上降低水利工程自身的運行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要把水利工程的建設和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防災同等主要的位置,不能只注重工程建設而忽視了管理,而是應該再加大工程建設投入的同時,相應地增加管理資本的投入,做到“建設和管理并重”。
2.提高糧食作物的抗災能力
第一,選育抗逆糧食作物。為了切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從根本上提高糧食作物的抗災能力,育種工作中在選育糧食作物時要盡可能利用品種間雜交/遠緣雜交或人工物理化學方法來挖掘與抗逆相關的新基因,選育耐抗逆性強的糧食作物,確保它們能適應惡劣的生長環境。第二,用物理方法或化學制劑來增加糧食作物的抗逆性。在自然條件較好的環境中,大部分糧食作物具有的性狀更適合其生長發育;但當生長環境出現惡化時,糧食作物具有的性狀可能就會對其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人們為減少不利因素對糧食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一般釆用物理方法或化學制劑來改變糧食作物的性狀提高其抗逆性(例如施用矮壯素抑制株高來增強作物抗風能力),這就需要科研人員研發出效果更有效、使用更方便、價格更便宜的化學制劑或發現新的物理方法來提高糧食作物的抗逆性。第三,科學栽培管理來增強糧食作物的抗逆性。科學栽培管理能極大地增強糧食作物抗逆性,例如科學灌溉能有效控制小氣候濕度,從而影響糧食作物性狀發育提高其抗性并減輕病害的發生;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并改良土壤結構,使其疏松綿軟且透氣良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從而有利于糧食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合理輪作能調節地力,有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發育。
3.調動農民的糧食生產積極性
首先,在控制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同時,繼續加大對種糧農民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及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力度,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讓農民生產糧食能夠獲得利潤。只有建立科學、規范且統一的糧食收購保護價政策,對糧食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在財政、稅收及信貸等各方面給予糧農實惠,使農民減產年不減收,豐產年大增收,才能最大限度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第二,加大糧食生產保險的投入。農業保險屬于典型的低收益、高風險產業,而保險公司作為利益主體,難以在低保費、高賠付之間尋求平衡,所以必須依靠政策性支持。因此要以政府為主體,建立農業保險長效發展機制,加快完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發揮政策促進作用,運用保費補貼等調控手段,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戶參加農業保險(尤其是水稻保險),建立將農業信貸、救助政策和支農惠農政策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機制,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機構和農業自然災害風險保障基金。這樣做,既能增強農民抵御農業自然災害的能力,又能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三、結語
【關鍵詞】 大眾媒介;英國國家報紙;海地地震;報道特點
當今社會,大眾媒介在傳播信息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人們可以了解到發生在自己國家,甚至世界各地的新聞,例如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海地地震的重大自然災害等。媒體的報道不僅向本國公民傳播了信息,而且媒體所報道的方式和視角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人們對于事件的認知。本文將選取海地地震這一自然災害事件為例,對英國國家報紙上的相關報道進行分析。海地,一個西半球最為貧窮的國家,在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遭受了重大自然災害。據美國國家地理調查顯示,此次海地地震的震級達到7.3級,震源深度10公里,首都太子港等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這是海地自177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大地震。這次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在海地地震發生的一段時間內,海地成為了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主流媒體的關注,比如英國的各大國家報紙機構。據統計,在海地地震發生以來的一年里,英國許多家國家報紙機構以全版面和頭條新聞的方式對此事件進行了長時間且持續的報道。本文將通過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對英國國家報紙對海地地震的報道內容進行分析,并結合前人所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總結出英國國家報紙對于國際自然災害事件報道的幾點特點。
一、研究對象
以英國的國家報紙為研究對象。英國國家報紙數量眾多,但是針對不同的報道理念和讀者群可分為大報和小報兩種類型。所謂大報,其報道內容主要偏向于國家政治,國計民生等方面。和大報相比,小報的報道內容則更偏向于市井故事,八卦緋聞等。文章中的調查對象樣本將分別從英國國家報紙中的大報和小報各選取了4種報紙進行內容分析。從大報里所選取的研究對象是獨立報、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和衛報。從小報里所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太陽報、星期日快報、觀察者報和鏡報。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比較。以選取的8份英國國家報紙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從2010年1月12日海地地震開始到2010年12月這段時間內關于海地地震的相關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報道的數量,報道內容的字數和篇幅,報道所在的版面和位置以及報道的立場等進行分析。同時,以大報和小報,時間軸作為主線比較。所劃分的時間軸為:第一段時間:2010年1月12日到4月,第二段時間為5月到8月,第三段時間為9月到12月。
三、結果與分析
1、大報與小報的比較
(1)報道的數量。通過對所選取的8份英國國家報紙在2010年1月到12月這段時間內關于海地地震的報道統計顯示,75%關于海地地震的新聞報道都來自于大報,小報則只占到了25%。因此,從數據可看出,大報對于海地地震相關新聞的報道數量遠遠超過了小報。
(2)報道所在的版面。通過對8份樣本報紙的內容報道分析,大報不僅在報紙的首頁位置對海地地震進行了報道,而且在報紙的其他版塊,例如專欄,國際版等均有對海地地震進行相關的報道。然而相對于大報,小報對海地地震的報道主要集中在報紙的首頁這一版塊,其他版塊報道較少或沒有報道。
(3)報道的篇幅和字數。大報關于海地地震報道字數的總長度為20896字,平均字數為870.6字。然而小報關于海地地震報道字數的平均字數為919.6,高于大報。結果顯示,相比大報,小報使用更長的篇幅對此類國際自然災害事件進行報道。
(4)報道立場。英國國家報紙對于海地地震的報道可分為四個立場,第一,正面的立場,即報道內容傾向于報道當地政府救援有力,受災群眾得到安置,情緒穩定等方面;第二,負面的立場,即報道內容偏向于報道國家救援不力,,受災群眾無法得到安置等方面;第三,中立的立場,即報道內容處于正面和負面之間,記者不作出任何的評價;第四,無法定義,即報道中沒有做出任何立場的表明。從數據分析可得出,大報在報道海地地震時涉及到了正面,負面以及中立的立場,但是更多的報道傾向于負面立場。小報在報道立場上和大報一樣,更多的是進行負面立場的報道。大報上的報道內容主要關注于海地國內和國際社會關于地震的反應和所采取的措施。在大報和小報上,只有極少數的報道內容是關注于政府和政治。
2、根據 時間軸比較
(1)報道的頻率。從地震發生的2010年1月到4月這段時間,英國國家報紙對于海地地震的報道數量達到了最高,總共24篇。在隨后的4個月里,報道數量有了大幅度下滑,總共6篇。到了最后的4個月,9月到12月,報道數量下滑到了2篇。從報道的數量統計可以看出,隨著的地震災害發生時間的推移,英國國家報紙對于海地地震的關注度也在逐漸的下降,從最開始地震發生時的24篇下降到最后4個月時的2篇。
(2)報道的篇幅和字數。在2010年1月到4月這段期間,英國國家報紙關于海地地震的新聞報道總字數為15579字,而到了5月到8月這段期間,新聞報道的總字數下降到了7379字,在2010年的最后4個月里,報道總字數減少到了5295字。從以上數據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新聞報道的篇幅和字數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步的減少,更多的報道集中于地震發生時的4個月時間段里。
四、結語
和之前英國報紙對于類似自然災害事件的報道相比,以及通過以海地地震為例子,對選取的8份具有代表性的英國國家報紙進行內容分析,可總結出英國國家報紙對于國際自然災害事件的報道有一下幾點特點:
1、和英國的小報相比,英國的大報更關注于對類似國際自然災害事件的報道,無論是從新聞報道的版面和篇幅來說,都比小報多,小報則更多的關注于災害事件中所發生的一些救援等故事,符合小報的報紙特點。
2、無論大報和小報,大部分關于國際自然災害事件的新聞內容報道都傾向于站在負面立場進行報道,例如美國發生的自然災害事件---颶風“卡特里娜”,英國國家報紙對其的報道更多的也是站在負面的立場。
3、英國的國家報紙對于國際自然災害事件的報道內容上更多關注的是自然災害事件所發生國和國際社會的反應和所采取的措施。
4、從時間軸上來看,英國國家報紙關于國際自然災害事件的報道都隨著災害發生的時間推移而逐漸的減少,例如從報道的數量,報道的篇幅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Earth.quakeHazardsProgram.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recenteqsww/Quakes/us2010rja6.php#news.2011.1.20.
[2] Strentz, H. News Reporters and News Sources[M].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Taylor, P.M. “Journalism under Fire: The Reporting of War and International Crises”[C]. in Cottle, S. (eds). News, Public Relations and Power. London: Sage, 2003.
[4] Tunstall, J. Newspaper Power: The New National Press in Britai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關鍵詞:自然災害 間接經濟損失 損失評估
一、引言
2013年4月27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由于雅安地理位置靠近汶川,有人開始猜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延續,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間接影響,這就反映出災害的間接影響具有后向延時效應。
與直接經濟損失相比,自然災害對經濟系統間接影響的深度和時間更加深遠。由于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時、空差異特性的存在,對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尤為重要,對間接經濟損失的科學度量可以為災后恢復重建決策和防災減災規劃提供有效地決策工具,意義重大,本文將對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進行介紹,希望探索出更加科學的方法。
二、文獻綜述
目前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評估方法有兩大方法系統,即存量-流量方法系統和投入-產出方法體系,除了這兩大方法系統,還有調查分析法。這兩大方法系統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現階段的間接損失評估方法存在弊端,對間接損失的評估有較大的波動性。
本文在深入介紹的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創新,對現有的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做出完善。
三、現有的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
3.1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內涵
不同的統計學家對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劃分與定義不同,現在對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定義主要是從如下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核算角度;二是從災害損失的時間和空間傳播的角度進行界定。
3.1.1基于社會經濟核算的角度
(1)存量-流量損失
Parker等基于經濟學中“存量”和“流量”的差異對災害的損失做了清晰定義:存量是指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某一變量的量值(如同圖1中水槽中盛的水),屬靜態概念,對應于災害中的直接經濟損失;流量是指在一個時段上所累積變動的量 (如同圖1中通過水槽的水流量變化),流量對應于間接經濟損失,其大小有時間維度。間接經濟損失又分為初始間接損失和次生間接損失。對產業來說,直接經濟損失包括與地產、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家庭資產和庫存相關的價值損失;初始間接損失是指經濟生產中斷引起的流量損失;而次生間接損失是經濟系統產業鏈的關聯效應損失。
圖1. 存量與流量的關系
(2)產業關聯損失
Cochrane認為間接損失是由于災害引起經濟部門前向產出(依賴于區域市場產出) 和后向供給(依賴于區域資源) 錯位,引起的生產運轉中斷導致的損失。若產業部門 B 因災害遭到破壞,則可能引起部門 A 的后向關聯損失、部門 C 的前向關聯損失,并影響最終需求和消費,造成市場供需不平衡,引起物價、勞動力就業與失業、國民收入、儲蓄和投資水平等的變化,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總值和經濟增長速度。
圖2. 產業關聯損失示意圖
3.1.2基于災害損失的時間和空間傳播的角度
由于存在經濟系統產出落后于投入的延遲過程,間接經濟損失具有時間維度,即間接經濟損失發生時間具有不確定性。災害發生時的初始損失為直接損失,是靜態的。因此,直接經濟損失是因災害發生所造成的可統計的人、財、物的損失,它的度量單位是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減少。間接經濟損失是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中直接經濟損失以外的經濟損失,是災害引起的間接的對經濟的影響,是一種深層次的經濟損失。包括間接停減產損失、中間投入積壓增加的經濟損失和投資溢價損失。
3.2 現有的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
3.2.1存量-流量方法體系
存量-流量方法體系包括比例系數法、馬爾科夫模擬法以及系統動力學模型與動態投入產出模型相結合的方法。
首先,由于間接經濟損失與直接經濟損失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間接經濟損失伴隨直接經濟損失發生,直接經濟損失越嚴重,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越大,影響越持久。由此假定,間接經濟損失與直接經濟損失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記為:IEL=λ?DEL,考慮到不同產業時,比例系數還可按部門分類計算,然后將各部門分類統計的間接經濟損失相加,得出總的間接經濟損失,表示為:IEL=Σλi?DELi,式中:IEL表示間接經濟損失(單位:元);λ表示比例系數;DEL表示直接經濟損失(單位:元)。存量損失對應于直接經濟損失,流量損失對應于間接經濟損失,因此,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比例系數就是存量和流量關系的反映;
第二,馬爾科夫模擬方法反應出了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之間的非簡單線性關系;
第三,系統動力學模型考慮了投入-產出的非線性關系,建立用于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下限預評估及災后最優恢復重建策略的最優控制模型。
3.2.2投入-產出方法體系
投入-產出方法體系包括經濟增長模型、投入-產出模型和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首先,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型是基于生產函數理論由參數估計方法得到的,它是從生產要素損失的角度來進行災害損失評估的方法,其生產要素損失可以看作是經濟系統的投入損失,經濟增長損失就是產出損失,所以,其實質就是投入產出分析,是將單一生產部門投入與產出分析拓展到宏觀經濟層面。
其次,可計算一般均衡理論方法(CGE)不僅反映了經濟因素和活動的相互依賴關系,而且克服了投入-產出模型線性、缺乏行為響應、市場價格缺失等缺點。它的數據基礎是投入產出表,它是投入產出與線性規劃相結合的優化模型方法,所以可將其歸為投入-產出的衍生方法。
3.2.3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法是在災情調查的基礎上從生活、生產、交通、生命線、農田等五個主要影響方面對間接經濟損失進行分析。由于承災對象復雜,含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并且災害影響還波及周邊許多地區,可用修正系數的方式對損失結果適當放大,修正系數的取值視具體情況或實際經驗而定。
3.3現有的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不足
首先,比例系數的確定含有經驗性,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導致間接經濟損失的評估具有較大的任意性,對其進行準確評估有較大的難度。
其次,現階段對自然災害的計量較粗略,沒有考慮到各個經濟體之間的內在差別,特別是沒有考慮不同發展程度下經濟的脆弱性差別。
四、對現有間接損失評估方法的改進
4.1對比例系數法的改進
在比例系數法中,將間接經濟損失看做直接經濟損失的線性函數,即有IEL=λ?DEL,這種方法精度較差,而且由于確定λ的主觀性,導致通過比例系數法確定的間接經濟損失有很大的波動性。往年發生的自然災害產生間接經濟損失的比例系數可以較好的反應出該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和經濟發展狀態,因此我們通過計算最近一次發生的自然災害的比例系數,來預測這一期自然災害導致的間接經濟損失。
往年自然災害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用公式表達為:IEL=∫∞t1[f1(t) f2(t)]dt,其中 f1(t)為發生前GDP預計發展曲線; f2(t)為自然災害發生后實際GDP曲線; t1地震發生時刻。直接經濟損失DEL可以直接計算出來,表示為自然災害發生的t1期的預期GDP的百分比x?GDPt1,IEL與x?GDPt1的比值即為比例系數。
4.2淺析經濟系統內部和外部彈性與間接經濟損失
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系統中產業之間的關聯度越高,經濟系統的脆弱性越大,自然災害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也越嚴重。Kellenberg and Mobarak的研究顯示,經濟發展水平和災害的影響呈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關系(如圖3)。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發達程度的提高,間接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
圖3. 經濟系統脆弱性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示意圖
因此,在計量自然災害的間接經濟損失時,根據經濟發達程度對受災地區賦值,最發達地區為5,最不發達地區為1。除了這種直接賦值的方法,還可以通過統計的方法計算出經濟系統脆弱性和間接經濟損失的數量關系,考量產業關聯度對間接經濟損失的擴大效應。
參考文獻:
[1]曲國勝,高慶華,楊華庭. 我國自然災害評估中亟待解決的問題[J].地學前緣,1996,(3)
[2]趙阿興,馬宗晉.自然災害損失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3,(2)
[3]劉希林,趙源.地貌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以泥石流災害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8,(3)
[4]林均岐,鐘江榮.區域地震間接經濟損失評估[J].自然災害學報,2007,(4)
[5]吳吉東,李寧,溫玉婷.自然災害的影響及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09,(6)
[6]吳吉東,李寧. 淺析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的重要性[J].自然災害學報,2012,(3)
[編者按] 我國5·12汶川8.0級大地震發生后,在抗震抗災、恢復生產的過程中,災害會計的作用日益突出。而我國的災害會計研究尚未成體系,影響和限制了災害會計獨特作用的充分發揮。鑒于此,我刊特別推出“災害會計”欄目,誠邀會計界專家學者就突發重大事件中的會計、財務、稅務、審計等相關議題進行研究探討,以期推動我國災害會計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摘要】各類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改變了企業生存的環境,拓寬了企業的風險邊界并提升了企業的風險等級,企業財務風險從廣度和深度上較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本文對國內外與自然災害相關的財務問題、我國研究自然災害財務理論與實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對自然災害財務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內容進行了探討, 為形成我國獨立的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與管理體系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自然災害財務管理體系
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如地震)、海洋災害(如臺風)和其他突發性災害(如森林與草原火災)等,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的損害,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近年來,我國企業遭受自然災害的現象越來越頻繁,企業經營業績受到嚴重損失。國家高度重視自然災害對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務院令[1993] 第139號、財稅[1994] 001號、財稅[1997] 116號、國稅發[2000] 38號等法規文件相繼規定了企業遭受自然災害稅收優惠政策的若干條款。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財政部、國稅總局公布了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稅收政策,但學術界尚未針對自然災害財務問題作出專門的系統化研究,由于缺乏災害財務理論的指導,企業災害財務的實踐一直以來處于摸索階段。基于此,本文提出“自然災害財務”觀念,對國內外公開發表的與自然災害有關的財務問題進行述評,并基于自然災害環境和企業風險視角,對發展自然災害財務的重要意義及自然災害財務的主要研究內容進行了初步探討,為形成我國獨立的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與管理體系奠定基礎。
一、文獻回顧
對于自然災害的研究,國外學者更多關注的是政府危機管理,圍繞自然災害管理法規的建立健全、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健全和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三個問題來展開。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建立了一整套關于自然災害危機管理的法規,如美國頒布了《洪水災害法》、《災害救濟法》、《地震法》和《海岸帶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來規定和約束自然災害發生后政府危機管理的職能及其行使,并規定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為自然災害管理機構。而日本則頒布了《災害對策基本法》(1961)、《地震保險法》(1964)、《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1976)、《災民生活重新安排支援法》等28項防災法律,并規定內閣府為國家災害危機管理機構。國外政府建立了比較科學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建立專項巨災風險保障基金并由政府對此進行嚴格監管,對保險公司賠償限額以外的部分給予補償,并分擔保險公司的風險,為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政府加大在防災和監測系統等公共品上的投入,加強事前預防,做到把風險分散在災前;利用國際發達的再保險市場來分散風險,將災害風險向國際市場轉移;發行巨災保險債券,利用資本市場來分散風險;推出自然災害金融衍生品,如災害指數期貨,利用期貨市場分散風險。在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方面,對自然災害保險進行政府補貼,建立健全巨災保險法律制度,規定巨災保險為強制險種。同時,對自然災害保險實行財政補貼,將巨災保險從一般商業性保險業務中分離出來,作為政策性保險業務來經營,由政府采取多種方式給予政策扶持。而保險賠付已經占據災害損失救助的主導地位,在分擔巨災損失、履行政府責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可見,國外學者的研究重點在于通過政府危機管理的研究來提高整個社會體系抗災救災的效率,而對企業內部防災、救災和災后重建等具體財務問題較少涉及,也沒有作深入的專題研究,所以聯系微觀層面研究企業內部自然災害財務問題還不夠。
對自然災害的社會經濟研究,近年來成為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研究領域集中在救災資金籌集機制和災害經濟損失評估兩個方面。我國目前災害資金的籌集機制主要靠政府財政撥款,其他資金形式作為補充。救災資金的來源渠道主要包括政府財政撥款、保險理賠、救災基金、銀行貸款和國內外捐贈等(李可可,1996),巨災證券的發行作為救災資金來源的一種嘗試(滕帆,2002;韓天雄、陳建華,2003)。國內學者從水旱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村災害等不同的層面和視角探討了對災害經濟評估的原則和方法,著重從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相結合并以貨幣計量為主的原則出發,提出了資產價值評估法和資源價值核算法(張文華,2003),并進一步從人力資源價值理論的層面,提出了評估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價值損失的方法和模型(于慶東,2004)。在將農村災害經濟評估劃分為預評估、災期評估、災后跟蹤評估、減災效益評估四種類型的基礎上,嚴立冬(1998)根據農村災害的災前、災中、災后三個不同階段,設計出一套農村災害經濟評估指標。另外,國內學者還對災害風險的應對、災害資金的補償機制和救災款物審計作了一定的探討,包括從經濟發展理論模型構建的視角提出了災害風險最小化目標和合理途徑(何愛平,2002),從建立地震災害資金補償機制的重要性出發探討了建立我國多形式結合的災害資金補償機制(苗崇剛、侯建盛,2007),從救災物資管理的視角提出了救災物資審計的要點。由此可見,目前國內學者對自然災害經濟問題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災害經濟的資金籌集和價值評估,而對企業災害財務問題的研究只是在相關文獻中零星可見,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
二、研究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據統計,世界上1/3的自然災害發生在中國,這種狀況近年來在我國表現得尤為突出,每年因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千億元。中國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公布的2007年中國“十大自然災害事件”表明,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在2007年都遭受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的襲擊,旱災、洪災、地震、臺風、強雷暴雨、暴風雪和風暴潮陸續上演,在這短短的一年中,自然災害席卷了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南方七省以及淮河流域,重慶、四川、濟南、云南等許多大城市損失慘重。2008年1月,我國中南部地區迎來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風雪,停水斷電,民航、交通受阻,煤、油全線緊張,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 000億元人民幣。繼雪災之后相隔不到四個月,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大地震,八省市受到震撼,死亡人數超過69 000人,失蹤18 000多人,倒塌房屋80余萬間,供水、電力、交通及通訊全部中斷,余震不斷,人民生命和財產遭受重創,災區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汶川大地震后,東汽集團在漢旺鎮的一個公司80%的廠房倒塌或受損,1 000多名工人被埋,初步估算直接經濟損失50多億元。地震對四川省旅游業也造成了巨大沖擊,全省僅旅游業因地震而發生的損失就超過6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這次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 000億元之巨。頻繁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不僅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自然災害已經由以前的小概率事件逐漸演變成為企業環境的常態,極大地拓寬了企業的風險邊界,提升了企業的風險等級。我國企業必須直面這一環境巨變,強化風險意識,構建新型企業戰略,以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微觀基礎,而企業財務管理則是企業的核心組成部分,結合自然災害研究企業的財務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構建系統科學的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用以指導和支撐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實踐,不僅十分必要,而且任務艱巨、時間緊迫。
三、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理論體系
企業自然災害財務應首先說明對傳統企業財務的銜接與拓展,在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成為企業環境常態的情況下,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直接催生了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理論在內容構成上包括企業自然災害財務基礎理論、企業自然災害財務應用理論以及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發展理論,如圖1所示。
1.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特點。企業自然災害財務與傳統財務的區別首先表現在理財環境的巨變。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研究企業因災嚴重受損條件下導致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下的特殊財務問題,主要包括抗災救災與災后恢復重建所需資金的籌集、使用與監管問題,具有全局性與專門性的特點;其次表現在要貫徹以人為本、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應放在首位的原則上,要把保護企業職工生命安全和減少企業財產損失作為第一位的任務來抓,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產自救,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
2.自然災害財務的基礎理論研究。自然災害財務基礎理論是建立自然災害財務應用理論和自然災害財務發展理論的基礎,自然災害財務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包括: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環境、自然災害財務假設、自然災害財務目標、自然災害財務對象、自然災害財務風險、自然災害財務戰略、自然災害財務投融資、自然災害財務調控、自然災害財務機制等基本理論問題。其中,自然災害財務機制是核心和紐帶,它將其他的災害財務構成要素有機聯系起來。企業的自然災害財務機制包括災害財務預警機制、災害財務應急機制和災害財務補償機制以及各種災害財務機制的調控機理、不同災害財務機制的協調和運轉等。
3.自然災害財務的應用理論研究。自然災害財務應用理論研究主要包括:自然災害與企業選址、國家自然災害財務體制建設、企業自然災害財務機制的設立和運行、自然災害基金的提取和監管使用、自然災害財務風險監測、自然災害損失評估(企業內部損失評估和基于產業鏈的損失評估)、自然災害稅收問題、自然災害財務保險、巨災證券發行、自然災害衍生金融產品、風險資產證券化、災后重建財務問題、非災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捐贈效應以及企業災后財務戰略調整等。
4.自然災害財務的發展理論研究。自然災害是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自然災害財務的發展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必要將自然災害財務和可持續發展財務、環境財務、社會責任財務、人本財務、柔性財務、戰略財務、風險財務、資本市場財務等聯系起來加以研究,梳理脈絡,打通相關學科之間的研究路徑,為發展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理論與實踐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促進我國自然災害財務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二)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管理體系
我國現階段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還處于自發和摸索階段,缺乏實際經驗,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自然災害財務風險意識薄弱,企業自然災害財務風險管理手段落后,企業災害損失預防及投資項目預算缺位,企業防災抗災資金救助機制不健全,災后重建財務管理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等。需要加快推進企業自然災害財務建設,培育企業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意識,應用先進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技術,形成企業防災抗災救災資金長效機制。
1.企業自然災害財務風險與企業設立。
自然災害財務風險巨大,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受災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必將受到嚴重影響,不加預防或處置不當,極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使其喪失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導致企業災害財務問題向破產清算財務問題轉化。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發生前、發生過程中以及發生后的財務機制,使企業財務系統在抗災、防災、救災和災后重建中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抵御原生災害、次生災害及衍生災害,減少自然災害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沖擊。筆者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成立統一的自然災害預報中心。目前,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預報工作隸屬于不同的政府機構,即便是同一類型自然災害,其探測、評估、分析、預報等工作也劃歸若干部門主管,這種制度安排使得各機構、各部門缺乏對自然災害的全面、系統把握,造成預報工作效率的低下。實際上,自然災害發生有很多征兆,包括地質、氣象、生物等方面,機構和部門條塊分割不利于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也給企業災害財務風險預警帶來困難。企業災害財務風險預警建立在國家自然災害預報系統的基礎上,依托全國統一的災害預報中心,企業財務系統可以根據災害預報所涵蓋時間范圍(長期、中期、短期、即期)和空間范圍(全國、地區、省、地市州等)作出不同的反應,以規避或降低企業財務風險。而且,當企業涉及對外業務關系時,還需關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災害預報,避開或阻斷自然災害風險鏈,提升國際財務風險管理水平。
企業設立時的地址選擇必須依據全國災害預報中心提供的各地區災害預告信息進行正確決策,盡可能避開地層斷裂帶和災害頻發地區。所以,正確的企業選址是企業應對自然災害財務風險的一種初始投資策略。汶川大地震使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損失慘重,企業管理當局沒有重視漢旺處于地震斷裂帶,長期內將會發生地震這一長期預報信息,企業選址失誤,最終給企業造成巨大投資損失。所以,結合災害財務風險預警作出正確的企業選址決策是十分必要的。
2.企業自然災害損失預防與投資項目預算。
企業自然災害損失預防要求企業必須對經營環境及其所蘊含的風險進行動態的、全程的監測,發揮財務系統的預測和事前控制功能,主要包括以人為本的企業生活設施投資項目預算以及高強度抗災的生產建筑物與設施投資預算。企業建廠之初,應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對關系職工生命安全的廠房、宿舍和其他生活與生產設施的投資要優先考慮抗震防災的資金需要,堅決糾正只重生產忽視職工生命安全的錯誤觀念。其次,在編制和執行投資項目預算時,要嚴格遵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招投標、施工、采購、監理、驗收、審計等,嚴格遵守國家及地方建設項目規范,保證建筑物和設施的施工質量,建設和諧、健康、穩固的人居環境和生產環境。企業應該積極承擔起這一社會責任,同時,這也是實現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3.企業自然災害救助機制重構——基于企業自然災害補
償基金的設置。
(1)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形成機制。按現行制度規定,中央財政設立的特大、重大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費和地方各級財政設立的自然災害救濟事業費用于解決災民吃、穿、住和搶救、轉移、安置、治病等費用,以及按規定設立的專用救災物資儲備資金,并未對受災企業救助進行專門規定。我國企業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的來源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依靠企業自有資金、財政撥款和稅收減免,國際社會援助、國內社會捐款在企業自然災害救助資金中所占的比重較低,缺少災害保險險種,能夠抵抗重大風險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還沒有形成。面對重大、特大自然災害,僅僅依靠企業自有資金一般不能解決問題,而能享受到財政撥款的企業僅限于少數國有大型企業,多數受災企業不得不自行承擔自然災害帶來的主要損失。因此,必須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來源渠道。首先,可考慮借鑒我國設置交通強制保險險種的經驗,建立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新設企業抗災防災救災強制保險險種,即“災強險”,用法規形式規定各企業每年按一定保險費率向國家社保部門上交災害保險費,交由財政專項監管與撥付使用,形成抗災防災救災長效資金的來源。其次,加速推進建立一個圍繞重大自然災害的保險體系,把目前保險公司無力承擔的風險逐級分散到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國際再保險公司、結構融資和資產證券化市場、國家和地方財政等各個參與方。最后,積極開發其他形式的企業自然災害救助手段。例如,發行巨災債券和賑災福利彩票,提供企業自然災害政策性貸款,開發自然災害金融衍生產品等,都是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由此逐步形成由企業、金融保險機構、政府和社會各界等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由內到外共同出資的立體的社會救助機制,有效地緩解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在更廣泛、更深層面上給予災區企業員工生活和生產以更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筆者建議,在最近下發的《國務院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各種災害發生后的企業災后恢復重建的制度規定。
(2)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監督機制。僅有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形成機制還不夠,還必須建立、健全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監督機制。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形成機制反映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來源和取得,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監督機制則對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提出要求,旨在提高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資金管理和使用過程中,各級財政部門之間、財政部門與企業之間、保險公司與企業之間以及銀行與企業之間均存在委托關系。鑒于委托人和人利益目標的不一致性,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各級人容易發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信息不對稱的廣泛存在和法律法規的制度缺位更加擴大了這一風險。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監督機制,充分發揮預算、會計、審計和財政等監督主體的職能,對受災企業補償范圍、補償額度以及使用過程進行監督。鑒于我國地域遼闊災害頻發的實際情況,筆者建議國家審計署成立企業災害補償基金審計處,直接履行企業自然災害基金的監督職能,及時在審計公報中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收繳、使用和結余情況,杜絕貪污、挪用、截留等腐敗行為。此外,還應積極發動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力量,為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合理、高效使用創造良好環境。
4.加強企業災后重建財務管理。
(1)基于產業鏈的災后損失評估。對受災企業災后損失進行專業化、系統化評估是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確定企業因災補償范圍和補償額度的直接依據。筆者建議組織力量開發一套企業自然災害損失評估信息系統,結合企業所處的產業鏈,對受災企業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進行客觀、綜合、全面的評估,為企業災后重建提供依據。(2)構建企業災后重建資金的籌集機制。通過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保險、銀行、證券、非營利性組織以及社會捐贈等多個渠道來解決重建資金的籌集問題。災后重建資金籌集必須充分考慮是否異地重建及技術改造升級等問題,以增強建筑物和設施的抗災能力。(3)構建企業災后重建資金投資機制。確立受災企業恢復生產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災后重建投資必須充分考慮是否異地重建及調整產業結構等要求,恢復重建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滿足發展循環經濟與減排的投資需要,堅決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與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不具備安全生產的落后產能,使企業技術水平上一個新臺階。(4)企業災后重建資金監督機制。建立健全企業救助資金使用管理體制,加強國家審計、財政、紀檢、監察、企業內部審計、媒體及公眾的綜合監督作用。
5.非災企業社會責任與捐助效應。
(1)非災企業的賑災責任。當代企業肩負著履行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雙重使命,提供稅收、就業和產品是企業必須履行的最低義務標準。此外,還應在確保最低義務標準能有效完成的基礎上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當代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使命,作為一種國際普遍認同的理念,要求企業在創造利潤、為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員工、社區、環境等的社會責任。隨著企業大規模生產方式的采用和工業化的發展,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失業、貧窮、污染、犯罪等社會問題都與企業的經濟活動有一定關聯,企業理應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對此加以修復和補償。強化社會責任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在新的環境下,非災企業要提高競爭能力,保證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非災企業在參與賑災、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2)非災企業的捐助效應研究。非災企業捐助包括向受災對象捐款捐物,提供人力援助、心理援助,甚至包括書面或口頭上的支持、激勵和承諾。在我國,社會責任可以視作“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世界銀行,2003),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構建企業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基本思想。非災企業積極投入到賑災活動是其愿意并實際履行社會責任的最直接體現,那么,非災企業的捐助行為就至少會導致其改善自身經營環境,形成積極的道德資本等積極效應,最終通過改善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來實現非災企業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非災企業安排特定的捐助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投資,或者是一種改善形象和公共關系的廣告策劃,對于提高非災企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擴大市場銷售份額、增加企業價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 彭韶兵,刑精平. 公司財務危機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王鋒.發展財務戰略研究[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 何愛平.西部大開發中的環境災害問題及其對策[j] .中國軟科學, 2000,(6).
[4] 滕帆.巨災風險債券及其在保險公司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2).
[5] 韓天雄,陳建華. 巨災風險證券化產品的定價問題[j] .保險研究,2003,(12).
[6] 嚴立冬.農村災害經濟評估指標系統與估值技術[j] .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8,(10).
[7] 于慶東.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價值損失的評估[j]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4,(6).
[8] 于慶東,沈榮芳. 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探討[j] .災害學,1996,(11).
[9] 于慶東,沈榮芳. 試論突發性自然災害災害損失評估的特點與原則[j] .自然災害學報,1995,(4).
[10] 張玉,寧大同. 中國荒漠化災害的經濟損失評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6,(6).
[11] 張文華.地質災害受災體價值分析[j] .山西統計,2003,(3).
[12] 苗崇剛,侯建盛. 建立我國地震災害資金補償機制的思考[j].中國地震動態,2007,(2).
[13] 楊恒田,謝新年. 地震救災款申報管理問題多[j] .中國審計,2004,(14).
[14] oecd.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market issues related to the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disasters, financial market trends, no. 86, march 2004.
[15] gao. financial market preparedness improvements made, but more action needed to prepare for wide-scale disasters, september 2004.
[16] armed forces comptroller.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support of natural disasters, richard flores, cdfm. spring 2006.
[17] edward j.kane. using disaster planning to optimize expenditures on financial safety net. aje: september 2001, vol.29,no.3.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經濟影響;綜述
突發事件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的緊急事件。非常規突發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顯的復雜性、潛在次生衍生危害性和破壞嚴重性,采用常規管理方式難以有效應對的突發事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逐年提高,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非常規突發事件影響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異常重要。
一、國外研究現狀
發達國家在災害研究開始較早且處領先地位。如美國、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自然災害進行研究。Brannen(1954)對1953年德克薩斯經歷的大災難進行了研究;Kunreuther和Fiore(1966)、Hirshleifer(1966)研究了災害與發展的關系;Nelson 和Winter(1964)、Kunreuther(1968)、Dacy和Kunreuther(1969)的評估模型都具有開創性作用。Kates(1971)、Tierney(2001)運用調整跨學科綜合研究的分析框架,強調不同風險類別的判別、理解決策過程和社會脆弱性;Cole(1994)運用社會核算矩陣模型估計出災害對區域經濟的生產、家庭、政府、企業等方面的綜合影響;Rose、 Benavides、Chang、Szczesniak和Lim(1997)說明了投入—產出模型在綜合工程模擬與調查數據方面反映災害條件方面的有效性,包含空間特征的線性規劃模型解釋了通過市場或者行政手段進行資源分配可以達到效用最大化; Cohen和Noll(1981)解釋了政府參與設立減緩措施標準的基本原理;Cornell和Tagaras(1986)開發了聯合可能性模型,分析大壩修建失敗的相互依賴性;Berke,Kartez和Wenger(1993)探討了在災難以后一段時期內可持續發展的條件;Authony Fish、David Fullerton、Nile Hatch和Peter Reinet(1995)利用東海灣市政設施區(EBMUD)舊金山水利系統的模擬模型得出大型的城市儲水區應對干旱的方法;Lester Lave和Tunde Valvanyos(1998)認為風險收益分析可以有效地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加以運用;Kleindorfer和Kunreuther(1999)對完善建筑法規以及相應的風險基礎保險政策的經濟影響做了經驗分析;SungbinCho、Peter、Gordon、James、Richardson、Shinozuka和Sthphanie(2001)闡述了基礎設施狀況、交通網絡與雙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相結合能夠更精確的測度災害影響;George Horwich(2002)認為神戶大地震后日本迅速恢復的主要因素包括相對較少的死亡人數,轉移城鎮人力資源的能力和交割導向的市場反應。Johannesburg(2012)提出了全新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方法。西方學者對自然災害影響的評估模型如表1-1所示。
西方國家政府已經認識到突發事件管理的重要性。如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是聯邦應急管理的核心協調機構,通過減緩、預備、響應和恢復重建等一系列應急程序協調各部門、機構減少各種突發事件對經濟、社會的破壞。英國內閣2001年在內閣辦公室設立了非軍事意外事件秘書處,以協調各個部門的緊急應變工作。秘書處還負責確定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的輕重緩急,改善各級政府、各公共和私營部門,以及志愿者的應對能力。日本政府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體制,政府在首相官邸建立了全國“危機管理中心”,并針對國家安全、社會治安和自然災害等不同危機類型建立了不同的危機管理機制。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社科基金委員會網站統計。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在學術層面上,我國初期研究著重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災害預測、防治、控制和善后過程中的規律性。包括處理災害經濟問題的基本原理,治理災害及變害為利措施的經濟效果的指標體系,提高除災、治災和救災經濟效果的評價方法,不同區域的最優決策體系等。近年來,災害影響評估顯現了向定量以及模型分析方向發展的趨勢,但主要以單災種的直接經濟損失研究為主,而作為國民財富重要組成部分的自然資源與環境損失卻往往被忽視。如劉芳芳等(2005)分析了災害評估的系統組成和災害評估的基本過程,從性質分類上總結了災害評估的內容和方法。黃崇福教授(2006)介紹了自然災害風險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包括致災因子分析、承災體研究、損失風險評估等主要內容。高慶華等(2007)分析了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評估的基本模式和方法、自然災害評估指標體系和標準,并對中國地震、地質、洪澇、氣象等重大自然災害分類評估。趙悅(2007)把模糊數學中的模糊綜合評價技術與模糊聚類技術應用到具體的地質災害評估中。武漢工業學院(湖北省)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的學者也較早涉足災害經濟損失評估領域,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杜為公(2011)對防災減災征用補償、自然災害經濟損失評估方法進行了嘗試性研究。我國重視對突發事件影響的研究,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至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相關項目共28項,另有重大專項課題和招標課題。如表1-2所示。
在實踐層面上,由于重大的自然災害不斷出現,如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SARS事件、2004年禽流感事件、2008年冰雪災害、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頻繁發生的礦難等,使災害評估、防災政策的研究更具實踐性。我國災害研究與管理部門已建立了用于單災種研究的災害信息管理系統,開始關注應急監測與評估研究及相應技術,如水利部、科學院的實時洪水監測系統及水災風險評估系統,中國科學院與國家氣象局的臺風、暴雨、洪澇災害信息及減災系統,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所屬有關科研、教學部門的應急氣象衛星對小區域自然災害進行應急評估的技術系統等。我國在災害預測、工程減災、災害管理及災害立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同時開展了自然災害形成綜合機制研究和綜合預報,以及綜合減災的理論方法研究。
三、研究現狀評述
國外研究存在的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涉及的評估因子及數據的采集與測算與我國國情有很大差別。國內的研究多是研究經濟損失,而對基于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的非常規突發事件影響預評估方法研究較少。
參考文獻:
[1]張政宏,陳曦.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0,3.
[2]張顯東,梅廣清.西方災害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回顧[J].災害學,1998年第4期.
關鍵詞: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內工作;啟示;建議
中圖分類號 P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014-05
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與危害(Loss and Damage)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每年奪去近40萬人的生命,全球變暖的經濟影響也已經造成每年超過1.2萬億美元的損失,相當于全球GDP的1.6%[1]。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多邊治理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與適應進程進展緩慢,因此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急需更加直接的解決方案[2]。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遭受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造成的損失與危害十分嚴重,為維護國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以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正推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下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共鳴[3]。我國部分區域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加之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帶給我國的損失與危害也逐年加劇,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國內民生的重大問題。因此,研究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內涵,尤其是梳理出這種國際機制對于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對于推動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涵義
1.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由來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是在《公約》下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議題談判中逐步形成和演變而來。2007年,巴厘行動計劃要求締約方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損失與危害的方法與策略[4]。2008年在波茲南會議(COP14)上,小島國聯盟首次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多窗口機制[5]。2010年第十六屆締約方大會(COP16)的《坎昆協議》中決定建立一項旨在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的損失與危害方法的工作計劃[6]。2011年第十七屆締約方大會(COP17)的《德班協議》中提出締約方之間開展討論以加深對損失與危害問題的認識[7]。2012年,由于IPCC《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的推動[8],以及發展中國家利用發達國家急于關閉巴厘路線圖授權的有利機遇,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在損失危害問題上提高要價、尋求突破,使損失與危害問題突然升溫,在多哈舉行的第十八屆締約方大會(COP18)上,成為影響大會能否成功的關鍵議題之一。最終,《多哈協議》決定在第締約方大會(COP19)上建立應對損失與危害的機構安排[9]。
1.2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涵義
學術界尚未對損失與危害問題形成統一的定義,但基本認同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是人類通過減緩或適應未能避免的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10],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政治決策與行動遲緩、資金技術缺乏等限制導致減緩或適應行動不能完全消除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存在“殘余的損失與危害”;二是某些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是當前人類無法采取適應行動的,如海洋酸化;三是按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成本-效益”的原則,采取行動的成本大于收益而放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形成的損失與危害。由于當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實踐的現狀決定了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已不可避免,因此建立專門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就成為必然選擇。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多窗口國際機制主要通過保險、恢復與賠償、風險管理應對損失與危害:保險部分支持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創新性的保險工具,幫助管理、傳播、對沖、減少和轉移與氣候變化相關災害的經濟風險。恢復與賠償部分用于應對漸變事件的不利影響,比如海平面上升、溫升、海洋酸化。由發達國家出資建立“國際保險基金”補償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因漸變事件造成的損失與危害。風險管理部分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與氣候變化極端事件和漸變事件相關的風險[5]。
2 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工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沒有建立針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應對機制。但現有的自然災害應對機制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提供了基礎,主要有三種:一是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二是社會捐助制度,三是自然災害保險。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與服務,不僅是現代國家在民理念的重要體現,而且是國家政權及其財政合法性的基礎和來源。因此,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具有穩定器的功能,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關系、實現各地財力均衡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自1994年以來,我國財政轉移支付中的專項補助主要用于特大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用。如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 000億元,財政部、民政部下撥災后重建補助資金300億元。同時,通過地方政府對口支援建設的形式,實質上形成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11]。
社會捐助是慈善的一種最常見的表現方式,是我國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過程中的重要資金和物資來源機制,汶川地震災區接受的社會直接捐助超過100億元。目前,我國的社會捐助制度尚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性的社會捐助制度正在建設。
逐步由一種零散被動的行動演變為經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活動,創新型的社會捐助制度
正在建設。目前已經建立運行的是經常性社會捐助公示制度。但與先進國家對比,仍存在捐
贈與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社會捐贈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捐助來源單一,缺乏相應的激勵機
制等問題。在進一步發揮民間組織在社會捐助中的作用,明確社會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社會
捐助違法行動的法律責任,提高捐贈款、捐物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等方面仍待提高
[12]。
自然災害保險是運用市場機制,增強社會和個人對自然災害承受能力的良好做法。在市場機制發展較好的國家普遍應用于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自然災害損失與危害的風險轉移。
減輕政府救濟和居民自救壓力。我國習慣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災害管理和救助,但政府在重大
自然災害補償中的比例不高,大約在3.5%左右,居民自我負擔比例約為90%以上。同時,
盡管社會存在對自然災害保險的強烈需求,但國內保險市場的自然災害保險產品極度匱乏。
一般保險公司不提供巨災保險,財產險均將洪水等自然災害作為免責條款,被保險人無法從
保險公司獲得相應賠償。如汶川地震后獲得保險業的賠付只占全部經濟損失的0.21%。因此,
進一步加強和推廣自然災害保險,建立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市場化應對機制對應對氣候變化的
損失與危害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宜興、蘇州等地區正在開展農業自然災害保險的試點,
嘗試適應農業自然災害不平衡發生的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平衡的功能,在補償災害損
失、恢復生產、保障災民生活、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為全國自然災害
保險機制的建立積累經驗[13]。
3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對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及建議
3.1 構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框架系統
我國氣候災害涉及面很廣,受災程度較深,僅依靠個人、家庭和企業難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若借鑒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建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系統將可能極大的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框架,將氣候災害損失與危害通過商業模式、政府分擔和社會力量援助等形式,損失與危害實行分級、分層分擔,有助于受災人群和地區的快速重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尚未成形,建議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探索:一是適度調整政府過度承擔的災后重建模式,將財政轉移支付由災后應急的、臨時的和隨機的模式轉向災前系統的、穩定的、長期的災害防治機制;二是探索制度化、規范化的災害捐助制度,加強捐助過程的公開、透明、高效和公平,引導社會資源有效的參與到自然災害的重建和恢復過程;三是逐步建立和擴大自然災害的保險制度,通過公共和私營資金的合作,減少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運行的沖擊,最大化的減少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最終,形成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救災捐贈體系和農業災害保險等的整合機制。
3.2 充分利用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中的保險工具
保險工具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損失與危害機制的核心作用點,在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設計中充分突出保險作用的創新性模式,給國內保險相關領域潛力開發帶來啟示。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的保險部分包括無法采用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行動來應對的中等或很高氣候變化風險,分為兩條線:對中等頻度和低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氣候保險援助機制通過公共或私人保險,以及其他社會保障體系支持脆弱的地區。比如,對農業的宏觀保險、國家的風險基金。對低頻度高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提供金融安全網來應對[14]。國內氣候保險、特別是農業災害險已經初具規模,在近年氣候災害的應對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面臨機制創新不足、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參與程度有限等問題。國內應該通過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創新的保險機制,如加勒比海地區颶風災害基金、慕尼黑氣候保險計劃等[15],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氣候災害風險分擔機制,充分發揮我國氣候保險在應對災害、維護農民生計、社會穩定方面的獨特作用。建議針對氣候災害的特點,重點發展巨災類保險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在現有農業災害險、財產險的基礎上,發展氣象災害保險/再保險,建立完善的保險產品體系系統設置,適度增加政府的引導和財政支持力度,不斷擴大氣候災害保險的覆蓋度和受益度。
3.3 加強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可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啟示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需要加強風險管理以更高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氣候變化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風險管理模塊主要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風險。如英國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洪水風險的泰伍士河大壩、荷蘭綜合管理洪水災害風險和淡水供給的三角州地區治理機制、歐盟的城市地區綜合應對熱浪、洪水和水資源短缺風險的組合行動等,均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對區域和領域的風險[16]。國內農業、水資源、林業等領域,城市、海岸帶等區域面臨較高的氣候變化風險,通過風險減少措施,特別是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加強對重點區域和領域氣候變化風險的管理。建議加強重點區域氣候災害風險管理,對城市、海岸帶等氣候災害高風險區域加強管理,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預估、災前預警、災中救助和災后恢復等機制,有效降低重點區域的氣候災害風險,維護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
3.4 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的科學基礎研究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存在科學不確定性,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相關科學基礎也急需加強。首先,由于《公約》下氣候變化的定義是狹義的,特指工業革命以來由于直接或間接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改變地球的大氣組成導致的氣候變化,不包含氣候的自然變率。現有科學認識無法準確的區分氣候自然變率和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在遭受的損失與危害中的貢獻[17]。其次,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的空間范圍巨大,涉及的類型和種類多樣,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面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廣義上包括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化和社會傳統等[18]。國內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需要加強損失與危害的定義和范圍等基礎理論研究。第三,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需要堅實的數據基礎。同樣,國內也需要建立具有共識的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的科學評估方法,還需要收集、獲得全國范圍內準確的損失與危害的數據開展評估。建議系統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應對機制的研究,探索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歸因,深入分析損失與危害問題的內涵,加強損失與危害評估理論、方法和數據獲取等方面的研究,增強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的科學基礎。
3.5 警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帶來的出資壓力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仍在設計與談判過程中,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存在為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的壓力。雖然,《公約》第4.3條中關于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責任認定是非常明確的,發達國家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17]。但近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竭力逃避和轉嫁自身責任,強調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在氣候變化面前都是脆弱的,在國家驅動的原則下,損失與危害是各國自己的問題,應該由各國對自身的損失與危害負責[19]。同時,發達國家向新興的發展中大國施壓,讓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發展中國家在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承擔出資義務[20]。小島國聯盟在損失與危害機制中提出“污染者付費”原則,也不符合《公約》由發達國家承擔歷史責任的宗旨,有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的風險。建議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談判工作需要早做準備,明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定位,不能承擔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責任,并制定損失與危害機制談判中“污染者付費”責任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Development Assistance Research Associates (DARA).Climate Vulnerability Monitoring Report 2012[R/OL]. 2012[2012-10-10]. http:///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2012.
[2]馬欣,李玉娥,何霄嘉,等.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談判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3,9(5):357-361.[ Ma Xin, Li Yu’e, He Xiaojia, et al. The Progress on Loss and Damage Negotiation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UNFCCC[J]. Progressus Inquisoitiones De Mutatine Climatis, 2013,9(5):357-361.]
[3]UNFCCC Secretariat. Report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Assessing the Risk of Loss and Da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EB/OL].2012[2012-5-14]. http://unfccc.int/documentation/documents/advanced_search/items/6911.php.
[4]Decision 1/CP.13. Bali Action Plan [EB/OL].2007[2008-3-4]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07/cop13/eng/06a01.pdf#page=3.
[5]AOSIS Submission. MultiWindow Mechanism to Address Loss and Damage from Climate Change Impacts[EB/OL]. 2010[2018-03-15]. http://unfccc.int/files/kyoto_protocol/application/pdf/aosisinsurance061208.pdf
[6]UNFCCC Decision1/CP.16.The Cancun Agreements [EB/OL]. 2010[2011-03-15]. http://unfccc.int/meetings/cop_16/cancun_agreements/ items/6005.php.
[7]Decision 2/CP.17. Outcome of the Work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 [EB/OL]. 2011[2012-03-15].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cop17/eng/09a01.pdf#page=4.
[8]IPC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ion[R/OL]. 2012[2012-03-13]. http://ipcc.ch.
[9]Decision 1/CP.18 . Agreed Outcome Pursuant to the Bali Action Plan [EB/OL]. 2012[2013-02-28].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2/cop18/eng/08a01.pdf#page=3.
[10]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ioneering Study Shows Evidence of Loss & Damage Today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Climate Change: Vulnerable Communities Beyond Adaptation? [EB/OL]. 2012[2012-03-12]. http://
[11]史麗佳.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再審視[J].商業時代,2009,(2):59-61.[Shi Lijia. Reexamine on China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J]. Commercial Times, 2009,(2):59-61.]
[12]高麗虹,伊海燕. 我國法治政府在社會捐助法律制度建設中的理念創新[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4):23-30.[Gao Lihong, Yi Haiyan. The Concept Innovation on Social Contributions Legal System for Legal Government Contributions in China[J]. Jounal of Chongqing Unvi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4):23-30.]
[13]席勁松.試論我國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的構建[D]. 廣州:中山大學,2009.[Xi Jinsong. Discuss on Chinas Major Natureal Disasters In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D].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9. ]
[14]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8. Summary of Discussions Related to Insurance Mechanisms at the 2008 Climate Negotiations (COP 14) in Poznan[EB/OL]. 2009[2009-02-15]. http:///Activites/Seminairesreguliers/090317_COP14andinsurance_reportbyMCII_SddeeK.Warner.pdf.
[15]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9.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an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Mechanism for Climate Adaptation: Responses to Party Questions Posed to MCII at Poznan COP14[EB/OL]. 2009[2009-02-06]. http://.
[16]EU. EU Strategy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R/OL].European Climate Adaptation Platform, 2013. http://climateadapt.eea.europa.eu/web/guest/adaptationinformation/general.
[17]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R/OL]. 1992[1992-4-13].http://unfccc.int/resource/ docs/convkp/convchin.pdf.
[18]UNFCCC Secretariat.Synthesis Report on View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Thematic Area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 Programme[EB/OL].2011[2011-11-9].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sbi/eng/inf13.pdf.
關鍵詞:建筑工程;一切險承保自然災害;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K82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自然災害對于工程建筑施工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影響,由于工程施工項目的自身地質環境和復雜的氣候變換,往往在發生時使得工程施工進度受到很大程度的推遲,甚至會給工程施工項目整體帶來非常嚴重的損害,給施工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經濟效益的損害。因此,利用有效的自然風險評估方法,風險評估的結果相應的可以作為工程一切險承保自然災害的風險依據。
影響建筑工程自然災害分析
影響建筑工程的自然災害有許多,在工程施工設計過程中,應該認真勘查工程周圍詳細情況,對工程施工環境進行詳細的了解,考慮可能發生的相關自然災害問題,在工程設計時有針對性的增加相關防護措施,減少自然災害對工程施工項目的影響。常見影響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有以下幾種:
地面降沉
地面降沉又被稱之為地面下沉或地面凹陷,是不穩定的地質結構所造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對于工程施工項目的影響較為嚴重,這類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也較高。當地面降沉現象發生以后,工程施工項目的地基結構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建筑項目的塌陷或是建筑項目的倒塌等問題的發生,給施工企業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在施工設計過程中,應該對工程施工區域進行嚴格的分析和地質勘測工作,針對地質結構對建筑地基進行合理的加固和強化,盡量避免地面降沉對施工項目所造成的影響。
地震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地殼活動頻率較為頻繁,地震災害的發生頻率也越來越高,對于工程施工項目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在工程施工設計過程中,要加強對施工區域的地震檢測工作,并根據相關資料了解當地地質結構活動是否頻繁,并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注意采取一定的防震措施,如承重結構的加固,地基結構的加固等等,降低地震災害對建筑施工項目的影響,減少施工企業的相關經濟損失。
泥石流
由于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水土流失地區在雨水季節容易爆發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房屋建筑的損害,這一自然災害對工程施工企業來說也具有非常大的威脅。首先,工程施工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當地工程建設區域有無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歷史,并對周圍地質環境開展有效調查和分析,分析地質結構是否容易在雨季受到雨水影響,出現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可能。當確定相關數據之后,施工企業要針對這一問題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手段,比如提高建筑物的抗沖擊能力,提高建筑的穩定性,在泥石流災害發生后,降低泥石流對建筑施工項目的影響,確保在短時間內恢復工程施工建設,降低自然災害對施工企業和業主的影響。
低溫天氣
低溫天氣,對于工程施工建設來說也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一般來說,低溫天氣會使得部分工程材料的脆性提高,材料硬度降低,在相關環境下得施工作業,容易埋下嚴重的安全隱患。同時,低溫天氣的出現,會造成工程混凝土的凝結時間大大延長,也會使得工程施工周期大大延長,對于工程施工企業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在工程施工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同樣不要忽略低溫天氣對建筑施工項目的影響,做好天氣預測工作,并同當地氣象站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及時獲取相關數據信息,針對相關天氣變化對工程施工進度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有效避免低溫天氣對工程施工的影響,確保工程施工項目的順利竣工。
工程施工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流程分析
風險評估模型的建立
確定自然災害對工程建筑所造成的風險評估工作,首先要選取有效的風險評估模型。在進行風險評估之前,首先要繪制工程現場在險價值變化曲線,在進行風險評估前,應首先繪制工程的場地在險價值變化曲線,并以施工進展的不同階段為主線,然后根據變化曲線來識別出各個施工階段可能會發生的相關風險事故,根據相關自然災害的發生時間標注在險財產價值變化曲線上,這樣有利于確定相關自然風險事故所致的損失幅度。
場地在險價值就是指工程施工場地上所有處于風險中的財產價值的總和,這是工程一切險承保承保的重要內容,被保險財產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因任何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質損壞或損毀,都由相關擔保企業進行賠償,從而有效降低施工企業的經濟財產損失。
(二)施工期自然災害的損失概率和幅度分析
工程施工項目確定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一般都需要由相關經驗豐富的工程設計專家、工程施工專家、工程監理專家來進行相關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并結合一定的歷史損失數據以獲取最終的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這是一項較為專業且重要的評估內容,工作量大且精確性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因此,概率的和幅度的計算采用范圍計算手段,模糊數據法來求出最終結果,以供保險企業和施工企業進行相關參考。
易損性分析
易損性分析就是根據對工程現場的相關調查數據,分析出工程施工項目中容易受到損害的相關設備和施工內容,從而有針對性的采取風險擔保措施,降低施工企業的相關經濟損失。經過對相關技術的調查和評估,能夠求出工程平均損失率曲線和損失函數,雖然自然災害強度的不斷增加,相應的工程損失率就會不斷增加。
(四)專家估計值不確定性大小的度量
專家評估值不確定性大小的度量,就是根據專家的相關評估經驗以及豐富的知識水平,來評估自然災害對工程施工項目的影響。根據專家實際評估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就會對獲取不同的工程復雜性評估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效果評估數據,這些數據都會嚴重影響到工程風險評估的最終結果。結合專家的最終估計值能夠求得工程施工項目受自然災害的最終影響效果及影響程度,這對于施工企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獲取最終數據結果后,施工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同承擔保企業開展相應的擔保合作,以降低自然災害發生后企業的經濟損失,保證施工企業的健康發展。
總結:
自然災害對工程施工企業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威脅,嚴重的自然災害將會給施工項目帶來巨大影響,影響工程施工進度,也會造成工程施工項目的損毀,因此,施工企業應該根據施工項目的實際情況,同相關保險企業開展有效的風險評估工作,積極進行相關工程環節的自然災害一切險承保工作,盡量降低自然災害對工程施工項目的影響,從而確保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確保我國工程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建軍,卞藝杰. 建筑工程一切險理賠公估實務的探討[J]. 中國資產評估, 2006,(11) .
[2] 郭振華. 大型項目建筑工程一切險承保風險評估方法[J].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7) .
[3] 胡昊,張英隆. 建筑工程一切險的分類費率模型應用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8,(10) .
[關鍵詞]大型公路 泥石流 災害 措施
[中圖分類號]P642.23 [文獻碼]B [文章編號]1000-405X(2013)-6-211-1
1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都掀起了大力開發資源的浪潮。我國在適應經濟大開發的國際背景下,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資源開采活動。伴隨著資源開發活動的進行,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也隨之增加了,尤以泥石流災害為重。大型公路在建設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對自然生態環境有所破壞。例如,造成的山體松散與傾斜度的增加。在遭遇暴雨之時,就容易造成山體滑坡,泥土與雨水混合在一起,隨即形成一股強大的泥石流陣容。這種情況下,毀壞的不僅僅是大型公路,更阻斷了交通的正常運行。同時,從大型公路建設時所投入的資源以及損毀后重建所需要投入的資金這兩方面來看,泥石流災害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資源的重大損失和浪費。
2 我國大型公路遭遇泥石流災害的現狀及其成因
2.1 大型公路泥石流災害發生現狀
泥石流對公路的危害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直接沖毀,一種是間接危害。其一,直接沖毀主要表現為:泥石流災害直接沖毀或淹沒公路的有關構建物,例如橋基。路基的損毀大大地降低了公路的承壓能力。其二,間接危害表現為,泥石流阻斷河流的上游,形成堰塞湖。長此以往,泥土和河水的堆積量超過了河流的承載度,對河流下游的沿邊公路就造成很大的威脅。
2.2 造成大型公路泥石流災害的原因
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有其必然的成因。也就是自然因素。例如,土質疏松、多暴雨的地區就容易發生泥石流災害。但拋開自然災害對大型公路泥石流災害的影響來說,人為因素也占據了很大的成分。要知道,很多自然災害,尤其是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是離不開人為因素的影響。大型公路的路線往往比較長,在施工過程中,免不了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破壞;例如,砍伐森林、挖掘隧道等。這一系列活動,就可能造成地殼不穩定,引發地震、山體滑坡等災害。而地震更會加劇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另外,公路設計不合理也是造成大型公路泥石流災害的人為因素之一。在公路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施工經費、施工在效果等一系列成本因素,更得將自然環境考慮進去,把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貫穿于公路施工的始終。這一要求不僅是適應生態發展的需求,更是減少公路遭受自然災害后進行修補或重建的后期損失的必要性之所在。
3 大型公路泥石流災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大型公路的建設是一個工程量浩大的項目,在動工建設到完工,這期間所耗費的都是來至于我國的財政撥款,所以,在建設前就必須進行充分的考慮,以最優成本實現開發利用價值的最大化。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過程中的重大要求。在如何應對頻發、危害大的泥石流災害時,公路管理人員應堅持以防為主、治理為輔,采用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的方法。力求實現減少大型公路遭受泥石流災害,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節約人力、物力資源的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在大型公路修建前、修建中及修建后的保護上下功夫。
3.1 建設前的防治措施
所謂防患于未然,就是指的在展開某一工作前,就做好充足的準備,這有利于增強行動的實際效果。在修建大型公路之前,得做好一系列的準備,例如,資金預算、公路走向設計、自然災害的減少與規避問題等。其中,要將大型公路泥石流災害的預防作為施工前期方案設計中的重中之重。
針對不可規避的大型泥石流災害,實行避讓為主的原則。例如,若經調查發現某些地段泥石流發生頻率比較高,或者經地形地貌勘查,預測某地段將來會有大型、不可抵擋的泥石流災害發生,就應該在公路線路施工設計時盡量避開這些不安全地帶。盡量減少意外災害的發生對大型公路造成的危害。
3.2 建設中的防治措施
施工過程如發覺有不利因素存在,就應謹慎處理,既要實現公路的成功修建,加強交通建設,又要最大化地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環境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本前提,也是防治大型公路泥石流災害的有效措施。
此階段,主要針對的是可防治的小型泥石流災害,宜采取防御為主的原則。例如,在大型公路建設工程中,為預防或減少某些路段將來可能遭遇到泥石流而造成損壞,可以在施工過程中,借用橋梁或護欄等外力來減少泥石流災害產生時對大型公路所造成的沖擊。
3.3 建設后的防治措施
3.3.1 加強對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預測性。預測可以使泥石流災害防治措施的開展更加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其實質性的效果。很多泥石流災害的發生都是會有前兆的,所以積極的預測與防護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損失。
3.3.2 加強對大型公路的保護和治理措施。泥石流作為一種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性。所以,對大型公路泥石流災害只能說盡力的防治,達到最佳保護效果,但不可能實現完全的規避。所以,大型公路遭遇泥石流災害也是在所難免的。做好災害后的治理工作是很重要的。大型公路遭遇泥石流災害后,有關部門就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盡最大的力量去引導和疏通道路,恢復公路的使用有效性,保障交通有序、正常地進行。
4 結語
我國是泥石流災害頻發國,在大型公路施工與保護工程中,每年都會因泥石流而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資金損失,因此,加強在大型公路建設前對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大型公路沿線地帶的地形結構成分復雜,泥石流災害頻繁,造成嚴重的危害,為進一步了解、掌握,進而控制災情,就必須研究和總結我國大型公路泥石流災害的發展現狀以及成因。在此基礎上,建立相關數據庫,采取措施加強對預測、預報系統的建設,用防患于未然的姿態,切實做好大公路泥石流災害的防治工作。盡最大的努力來保護我們的公路、保障我們的交通,減少災害給我國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失,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貢獻有力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黃囂.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預防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34).
【關鍵詞】 社區;綜合減災;自然災害;應對能力
自然災害是由于自然現象的變異作用于人類社會,從而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甚至使社會秩序混亂,影響和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事件。自然災害由兩個必須的因素或方面構成。一是自然界,它是通過非正常、非一般的方式釋放破壞性自然力的主體;二是人類社會,是接受這種破壞性自然力的受體。[1]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區綜合減災能力建設綜述
社區是指由共同文化、共同地域,共同生話方式的一個地域單元,有時也指國家或地區最基層的社會行政組織。相對于社會而言,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在長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相互協助、富有人情味的平等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區的社會服務功能越來越明顯。
在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中,社區的防災減災功能尤其重要。社區在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面前,由于其組織協調成本低,機動靈活,救援人員之間相互溝通便捷,諳熟本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基礎設施,救災設備等優點。在自然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自救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災害發生地區居民的傷亡數目及社會財產的損失程度。減災從社區做起,就是強調要落實社區各項減災措施,整合各類基層減災資源,動員社區的每個家庭、每位成員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工作,著力提高社區防范防御各類災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史培軍,2010)。因而,如何加強社區綜合減災能力建設就成為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研究的一個基本領域,并產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觀點和理論成果。
從社區層面上看,各地防御災害的水平差異較大,防災和減災能力總體還比較薄弱。突出表現在:一是絕大部分社區沒有建立防災應急預案,基層防災減災的體制機制不完善;二是沒有儲備救災物資,沒的相應的避難場所,醫療設備;三是居民防災意識淡薄,沒有救災演練,災害發生時,由于缺乏減災知識,自救避災能力很差。(李立國,2008)。中國社區綜合減災能力建設發展不平衡。一般而言,城市災害相對比農村少,但城市的社區減災體系比農村完善,東部地區的災害比西部少,而西部地區社區綜合減災體系比東部差。社區減災能力與當地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總體上,能夠達到國家綜合減災要求標準的社區非常少。
大部分社區的居民減災意識總體上還比較淡薄,減災知識普及率低,避災自救技能較差;社區的自救互救能力和防災減災管理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張曉寧,2010)。由于嚴重和高頻率的致災因素,當地居民對于有可能發生的災害事件保持著清醒的意識。為了逃生,在這些社區已經形成了“應對危機文化”。因此,災害管理機構應采用當地已經形成的慣例和做法。應該了解和學習當地居民應對災害的“土法”(瑞吉本·肖恩 肯基·澳柯扎科,2005)。積累資源減少脆弱性,開展當地環境保護措施,小型和中型基礎設施項目等從而減少致災因素(瑞吉本·肖恩 肯基·澳柯扎科,2005)。對于經濟不發達、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繁地區的人口來說,致災因素是主要的風險。致災因素往往對他們的生活和財產購成威脅和破壞,進一步加重了貧困。經濟上的貧困使得在社區減災體系建設方面幾乎沒有投入,這就加重了災害與貧困的惡性循環。大部分社區的綜合減災能力建設只是被動地依賴于國家投入。小額金融貸款對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具有很大的潛力,但同時還需要我們繼續對其進行發展。小額金融信貸能與其他災后重建機制相互補充,使災民恢復正常生活,而且還能幫助社區減少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薩爾瓦諾·布里塞尼奧,2005)。科學、長效的事故災害預防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所以建立依托社區的社會安全保障系統十分必要。世界上一些災害社會學家發現,家庭、鄰里、社區中經過長期建立的人際關系,在災害到來時會發生諸多令人難以想象的作用,可大大減輕幸存者的心理創傷,對恢復家園有著巨大的積極作用(金磊,2003)。社區減災的含義至少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社區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是我國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為社區發展提供保障并強化社區的功能;二是社區減災能力建設是國家防災減災體系中一個重點,是最基層、最小的社會單元;三是社區減災包含了社區可能出現的各種災害風險,囊括了自然災害、人為災害以及突發的各種社會公共安全事件應對過程和全部內容;四是社區減災是以減輕各種災害對社區人居環境的影響為目標,最終要升華為一種“安全社區文化”(王志蓮,周曉紅,2007)。2009年3月-12月,民政部與UNDP開展了災后重建及減災合作項目。項目形成了兩個主體報告——《農村社區減災能力建設研究報告》和《推進農村社區減災工作的研究報告》。俸錫金(2009)根據 《農村社區減災能力建設研究 》項目成果撰文《農村社區減災能力建設的困境與對策》,詳述了農村社區減災能力建設面臨的7個方面的主要困境以及政策建議和應對措施。沙勇忠、劉海娟(2010)在《美國減災型社區建設及對我國應急管理的啟示》論文中,從全球日益關注的社區減災建設出發,解讀了減災型社區的基本概念,介紹了美國政府構建“減災型社區”的背景及經驗。從伙伴關系發展、風險和災害評估、減災項目、公共教育和信息四方面,闡述了減災示范性社區及其建設效果,提出構建我國減災型社區應重視社區層面的減災建設、社區減災規劃建設、社區減災資源配置、社區減災隊伍建設和社區減災文化建設。楊軍(2003)在《在社區防災減災對策的復雜性科學問題》論文中提出并分析了社區防災減災對策研究中的4個問題,即如何界定社區防災減災應急管理的角色和方向;何為防災減災安全社區;如何預警突發性災難事件;社區防災減災系統是如何自組織的。引入復雜性科學理論對社區的防災減災對策進行了研究,討論了復雜性科學應用于社區防災減災對策的理論框架。金磊(2007)在《中國安全社區建設模式與綜合減災規劃研究》中介紹國內外關注的安全社區建設的理論與發展現狀,研究了對中國正興起的安全社區建設與規劃有借鑒的理念與方法。
二、小結
如何促使社區在突如其來的災害中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降低風險,除了堅固的基礎設施建設,救災物資儲備、提高災害預警能力外,還應該從社區居民的防災意識的提高,社區組織與實施方案等方面著手,使社區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社區綜合減災能力直接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強社區綜合減災能力建設,要在體制機制和法制上高度重視社區的減災工作,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科技支撐,加強災害評估工作,加強綜合防災體系的建設,加強社區培訓,才能全面提高社區綜合防御災害的能力。[2]開展社區減災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通過培訓向社區居民介紹防災、避災和減災知識,提供社區居民開展自救的方法和實踐。民間組織在社區減災防災培訓中是一個重要的角色,要重視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3]
【參考文獻】
[1] 楊云彥.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283.
〔關鍵詞〕 重大自然災害;災害保險基金;國際經驗
〔中圖分類號〕F84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2-0105-04
〔作者簡介〕沙治慧,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
馬振林,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一、我國重大自然災害救助制度的不足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我國在重大自然災害救援以及災后重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重大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但是我國重大自然災害應對制度也存在明顯不足。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自然災害損失補償不足。目前我國對自然災害的補償支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是“撫恤和福利支出”下設置的“救災支出”;其二是通過撫恤支出、農業支出、科技支出、社會保障補助支出以及政策補貼支出的一部分進行救助;其三,緊急特殊自然災害時,通過中央和地方專項儲備基金進行補助。〔1〕
這樣非專門化的救援支持導致了重大自然災害補償的隨意性和波動性比較大。如圖一所示,1997-2010年間,國家財政對災害損失補償的比重平均僅為35%。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北方旱災之后國家重大自然災害補償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仍然不高,居民自我負擔比例在2006年之前均高于90%。
圖一 我國重大自然災害損失中國家和社會損失補償比例
數據來源:1.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數據來源于民政部歷年民政事業統計公報。2.政府救災支出數據來源:1997-2006年數據來源于民政部歷年統計公報,2007-2010年數據根據當年各季度民政事業統計公報計算。3.社會捐贈數據來源:1997-2009年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0年數據來源于《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1)》。
第二,我國重大自然災害保障制度法律規范不健全。為保障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以規范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如2006年《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實施,明確規定了自然災害的響應等級;2010年頒布實施了《自然災害救助條例》,更有利于救災工作的開展。另外,針對一些具體的災害,國家政府根據實際需要,臨時出臺相關措施。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國務院出臺了《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和《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災害救助法,同時也沒有專項重大自然災害救助法,這種政府文件不利于全國統一的救災體系的建立,這對救災工作的效率是一個極大的阻礙。
第三,中央和地方政府責任不清。災害應對分為災前預防、救災和災后建設三部分,但是我國目前重救災和災后建設,輕災害預防。平時中央政府將災害預防的工作交給地方政府,但是地方政府由于其財力有限,所以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到見效快、易產生政績的領域,而災害一旦發生地方政府又寄希望于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比如,汶川地震中,截止到2008年11月3日,各級財政部門投入救災資金9118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77568億元,用于應急搶險救災資金37243億元,用于災后恢復重建資金40325億元,地方財政投入13614億元。〔2〕可以看出,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災害應對過程中存在著博弈行為,這不利于重大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救災時的快速反應。
第四,商業保險補償功能缺失。從近些年的情況來看,我國商業保險的補償功能有限。從1996-2005年10次重大自然災害的情況看,損失最高是1666億元,最低的也是14億元,保險補償最高的是占到了直接經濟損失的963%,最低的是232%。在歐美發達國家,保險補償占直接經濟損失的比例平均在30%,而我國的平均比例在5%左右。〔3〕所以,商業保險在重大自然災害中的作用還有待于提高。
二、建立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基金的國際經驗
(一)美國國家洪水保險基金
1.立法與強制保險
美國是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飽受災害的侵襲。為應對災害,國家制定了很多政策,下面主要介紹美國的國家洪水保險基金。195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洪水保險法》,1968又通過了《全國洪水保險法》,建立洪水保險基金。1969年又制定了《國家洪水保險計劃》(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簡稱NFIP),規定全體居民可自愿參加洪水保險計劃。1973年的《洪水災害防御法》將洪水保險計劃由“自愿性”修改為“強制性”。在此后的幾十年中,美國不斷頒布和修訂法律,先后出臺了《洪水災害保護法案》和《洪水保險改革法案》,逐漸完善了洪水保險計劃。
2.基金的運作
美國的洪水保險計劃屬于政府主導的模式,為了推動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美國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洪水保險經營和聯邦機構――聯邦保險管理局(Federal Insurance Administration,簡稱FIA),但是9•11事件后,該局和其他部門合并為聯邦保險和減災局,直屬于國土安全部。在NFIP中,經過科學的考察和評估后,認定的洪水風險區和社區必須參加洪水保險計劃,否則將得不到聯邦政府的任何資助,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保費的收入。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保險的“大數法則”,減少了基金的損失。由于NFIP是由政府部門直接管理,其銷售網絡較少,于是政府推出了商業保險公司協助銷售洪水保險的WYO(Write Your Own)計劃,即商業保險公司和聯邦洪水保險管理機構協議成立WYO公司。WYO的主要職責是:銷售洪水保險、辦理洪水保險賠付和墊付賠償金。NFIP不僅沒有給商業保險公司增加額外的負擔,反而使商業保險公司比較容易地參與到了洪水保險的銷售之中來,獲得一部分的提成。對于NFIP來說也提高了對投保人的服務質量。如遇到大的洪水災害,洪水保險基金不夠賠付的,基金管理局有權先向國家財政借款,以后再從洪水保險基金中歸還;如果超過了規定的15億美元的限額,而國會又認為NFIP的請求是合理的,還可以授權提高限額,或是獲得特別的撥款。〔4〕近年來,災害更加頻繁,造成的損失增大,給各個保險公司帶來的損失也很嚴重。同時由于再保險業業務發展不充分,而市場需求較大,最終導致價格高漲。各個保險公司開始借助強大的資本市場分散風險。1992年,芝加哥期權交易所首次發行了巨災期權。在資本市場上籌集保險資金,拓展了籌資渠道。
(二)新西蘭巨災風險基金
1. 背景與立法
新西蘭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是地震災害頻發的國家,平均每年發生的地震災害近3000次。抗災救災已經成了普通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其地震保險制度被譽為全球最成功的典范之一。1944年,新西蘭頒布了《地震與戰爭損害法》,1945年成立地震及戰爭損壞委員會,主要提供的產品是火災保險和戰爭損失保險。在建立地震委員會之前,相關的地震保險是非常昂貴的,但建立地震委員會之后就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保險,價格相對便宜。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取消了戰爭保險,而將自然災害包括進來。1994年1月1日地震災害委員會重組,成立了巨災風險基金。
2. 基金的運作
新西蘭地震保險是政府與市場協作的運作模式,主要機構包括隸屬于政府機構的地震委員會(EQC)、保險公司和保險協會。地震委員會(EQC)是根據《地震委員會法》設立的一個法人團體,設有董事5-9人,經財政部大臣提名后由總督指派,任期不超過三年。EQC每年需向政府提交財務報告。基金會目前有56億美元,主要來源于保費收入、投資收益和建立基金會之初政府無償撥發的15億新元。新西蘭的地震保險屬于強制保險,每年每戶繳納60新元,由保險公司代收后轉交給EQC,當居民購買房屋財產保險時,必須強制購買地震保險和火災保險。
地震災害委員會負責災害的損失賠償。當地震災害發生后,首先由地震災害委員會負責支付2億新元。如果2億新元難以彌補地震災害損失,就需要啟動再保險方案。再保險方案共分為三層。第一層,若地震損失在2億新元到75億新元之間,再保險公司承擔40%,剩下的60%由地震災害委員會再支付2億新元;第二層,若損失在75億新元到205億新元之間,則啟動超額損失保險合約;第三層,若損失在205億新元以上,巨災基金耗盡仍不足賠付,則由政府承擔無限賠付責任。
為保證償付能力,EQC會把40%左右的保費收入用來購買再保險。再保險的金額達到25億美元,而損失賠償標準是15億美元。另外,還要通過投資來保證基金的管理與穩定,財政部負責審核投資策略。從2001年起,基金的70%在國際證券市場上投資。〔5〕
(三)土耳其巨災保險基金
1. 背景與立法
土耳其位于世界地震和火山活躍地帶,其國土95%以上會發生地震。由于自然災害的侵襲,危及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穩定,政府財政苦不堪言。從1998年起,在世界銀行和歐洲發展銀行的幫助下,土耳其政府開始研究制定地震風險應對機制。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發生了馬爾馬拉(Marmara)地震。1999年12月,土耳其政府頒布了《強制地震保險法》。參照美國加州地震保險局和新西蘭地震委員會的模式,設立巨災保險基金(Turkish Catastrophe Insurance Pool,TCIP)。
2.基金的運作
土耳其的地震保險屬于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模式。TCIP是一個向土耳其房屋所有人提供地震保險的部門,公私合營,沒有任何公務員。土耳其通過頒布法令強制所有城市居民和小企業主購買地震保險,設定保險限額為25萬美元。若財產價值超過此限額,居民和小企業主則自行選擇投保商業保險與否。土耳其的地震保險從銷售到賠付,全部都是通過私人保險公司實施。但是其保費收入需要轉交入TCIP,然后由TCIP向國家再保險公司分保。土耳其政府和世界銀行簽訂了協議,只要地震損失達到某個特定的層次,世界銀行就要為土耳其提供專項貸款。從土耳其的巨災保險基金實施以來,已經建立了大約2億美元的儲蓄,并且具有10億美元的償付能力,大大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巨災保險基金已經向約200萬的土耳其房屋所有者提供保障,成為了土耳其最大的保險計劃。
圖四 土耳其地震保險制度模式
(四)挪威自然災害基金
1.背景與立法
挪威面積30萬7千平方公里,是自然災害比較頻發的國家,主要的自然災害有山體滑坡、洪水、暴風雨、風暴潮、地震等。挪威的法律規定,山體滑坡、洪水、暴風雨、地震和火山等五種自然災害屬于強制保險的范疇。居民在購買火災保險的時候,以上五種風險作為財產保險的附加險售出。巨災保險的保費附加在火災保險保費之中。因為是強制險,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保費收入。巨災保險賠付的限額為實際損失的85%,設置了15%的免賠額。〔6〕目前限額是125億挪威克朗(21億美元),目前的免賠額是每位被保險人每次事故8000挪威克朗(1500美元)。〔7〕
2.基金的運作
為了配合強制保險的實施,1980年,挪威議會立法成立了挪威自然災害基金(Norwegian Natural Perils Pool,NNPP),基金會由隸屬于政府的一個專門委員會來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有8位成員在年度議會選舉中產生,四年一屆。基金的運作完全采用商業化的方式。挪威境內所有經營火災保險業務的公司均是NNPP的成員單位,目前為止有70家左右的保險公司是基金會的成員。各保險公司制定并收取巨災保險的保費,負責理賠事項。法律規定,凡是巨災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所有損失都必須告知基金管理委員會,由委員會根據各保險公司費率的高低及市場份額在成員公司之間進行分攤。針對每次巨災,委員會都會制定統一的理賠方案,以保障各成員單位理賠的一致性。
NNPP的成功經驗主要是:一是災害造成的損失在各成員保險公司之間進行分攤;二是在基金會與各成員保險公司之間立了一個應對自然災害損失的契約;三是建立了應對風險的再保險機制。
三、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對美國、新西蘭、土耳其和挪威等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模式可以看出,單純依靠政府的財政補償是不可持續的。為拓展災害救助所需資金來源渠道,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采用了災害保險的形式,并建立相關的災害保險基金。認真研究幾個國家的災害保險制度,對建立我國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基金有一些借鑒意義。
(一)建立完善的災害應對法律體系
完善的災害應對立法應該包括綜合的災害應對法律和專項災害應對法律。這些法律制度既要包括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人員行動程序也包括救災基金的運行程序。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制度(巨災保險)推行比較成功的國家都建立了綜合的或者單項的法律、法規,用法律的形式來保障制度的運行。如美國國會在1956年就通過了《聯邦洪水保險法》,規定洪水保險應得到政府的支持。1968年又通過了《全國洪水保險法》,將洪水保險定為強制性保險;日本也在1966年頒布了《地震保險法》,認定住宅必須投保地震、火山、海嘯等自然災害風險,并建立了政府和商業保險公司協作的地震保險制度;在歐盟現有的27個成員國中,挪威、土耳其、法國等建立了強制的巨災保險體系;法國于1982年也建立了The French Nat System。法律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是某種制度實施的依據,有利于保險制度的順利推行。我國有關自然災害方面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些改善,但是關于重大自然災害保險方面的法律仍是一片空白。
(二)管理模式多樣化
從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角度來看,國外重大自然災害保險的管理模式有三種:一是政府主導型模式。此種模式下,政府通過稅收、法律支持等方法建立強制性的巨災保險制度。典型代表是美國和挪威。如在美國的國家洪水保險計劃中,保險公司也參與巨災的經營和管理,主要承擔的責任是保單的銷售,政府才是最后巨災風險責任的承擔者。挪威的巨災風險是隸屬于政府的一個機構來管理的,并強制規定投保五種自然災害。二是市場主導的模式。其實這種模式也即是前面提到的純商業保險公司運作,投保人自愿投保購買巨災風險保單,政府只是起到協助的作用。英國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主要原因是英國的保險市場非常成熟,在市場機制下可以良好運轉。三是政府市場協作模式。此種模式的一般操作方法是:商業保險公司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設計費率和保單,運用其營銷優勢銷售保單;同時商業保險公司還需承擔部分賠付責任,政府往往是最后的再保險人,通過制定財稅優惠政策,體現兜底的角色。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新西蘭、日本和土耳其。
(三)災害風險分擔的方式多樣
從現在國家災害風險分擔的角色來看,主要由商業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資本市場和政府承擔。但在不同的國家,巨災風險的分擔方式并不一樣。對于美國而言,重大自然災害保險主要由政府提供,因而沒有設立專門的再保險公司分擔風險,災害造成的損失基本上都由政府財政埋單。然而隨著自然災害風險頻度的提高,美國開始借助強大的資本市場分擔風險,即風險證券化。于是在資本市場出現了很多保險衍生品,如巨災債券、巨災期貨等。英國主要通過再保險公司分擔風險。日本創造了一種由政府和民間再保險公司共同分擔風險的二級再保險模式。保險公司收取保費后交給地震再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由各原保險公司參股成立),再保險公司根據一定的因素設定理賠額度,同時不足額的由政府提供。
(四)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基金的資金來源多樣化
任何一種保險制度的實施都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建立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基金,需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通過比較上述幾個國家的巨災保險基金,不難發現基金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一是保費收入,這是保險基金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每個國家都通過這種方式積累基金。其中新西蘭每年還要收取例外的強制保費。二是投資收益,這和其他的基金投資獲益類似。三是資本市場融資,通過發行巨災債券、巨災期貨等募集資金。四是本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提供的貸款或是借款。五是政府財政的撥款。為保障本國巨災基金的穩健運行,各國都在積極拓展資金的來源渠道,充實保險基金,提高償付能力。
〔參考文獻〕
〔1〕趙黎明,王忠.基于ARIMA模型的我國自然災害救助支出研究(1978-2007)〔J〕.天津大學學報,2010,(5).
〔2〕鐘曉敏,岳瑛.論財政縱向轉移支付與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的結合〔J〕.地方財政研究,2009,(5).
〔3〕Regulator urges catastrophe insurance in China.Chinadaily,2009-03-08.
〔4〕鄭偉.美國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及其啟示〔J〕.上海保險,2010,(4).
〔5〕吳定富.中國風險管理報告2009〔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71-72.
【關鍵詞】 自然災害;血液報廢
血液是寶貴的資源,特別在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帶來重大人員傷亡時顯得尤為珍貴。所以認真分析血液報廢的各種原因,對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問題和不足,調整今后救援工作中的重點具有積極現實意義。筆者將“5.12”大地震期間我站血液報廢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
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我站自采血3713u及外地血站供血5020u。
1.2 儀器及試劑
實驗室檢測的主要儀器:Labat-2全自動加樣系統(美國Hamilton公司)、Anthos-3多功能控溫孵育酶標儀(奧地利Anthos labtec instruments公司)、Anthos fluido洗板機(奧地利Anthos公司)。實驗室檢測試劑: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檢測 ELISA試劑盒(北京吉比愛公司和北京萬泰公司)。
1.3 方法
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初、復檢均采用ELISA;物理外觀檢查采用自然沉降法或離心沉降法之后利用肉眼觀察判定。
2 結 果
血液報廢原因比較結果 見表1。表1 血液報廢原因對比(略)
3 討 論
結果表明在重大突發自然災害救援期間不合格血液報廢主要集中在過期報廢、脂血報廢和實驗室檢測陽性報廢三方面。據報道,美國“9.11”事件后,采集76萬單位血液在6周后過期血高達30余萬單位[1]。本次地震傷員救治過程中,我站血液過期報廢主要由于過量集中采血、盲目大量調血及臨床搶救用血偏型等原因造成。且各血站間相互調控的能力不強,血液調運時間較慢,部分外調血液運達我站已接近保質期,成為血液過期報廢的潛在因素。而由于這次地震傷員普遍是由于物理性壓砸引起局部或多發性骨折,用血量不大等特殊原因,也使得血液部分被退回原血站或用于科研實驗。造成脂血的原因很多,如獻血者的年齡、體重、性別、職業壓力、高脂高能量飲食、嗜煙、飲酒的生活行為方式等。餐后獻血是應急情況下造成脂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由于捐血者對獻血知識了解不夠又急于奉獻愛心,獻血積極性空前高漲而當體檢醫師問診時隱瞞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等因素造成。獻血志愿者不固定、隨意性大且首次獻血者的比例驟然增加致使血液實驗室檢測陽性率大大高于平時。同時,短時間內大量室外采血,難免出現人員擁擠、空氣不流通、工作人員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消毒不嚴等情況,使獻血獻血過程中頻繁出現采血不暢及獻血反應,也使得血液污染的機率增高,造成血量不合規格、細菌污染。本次救援共接受外單位供血達450000ml,血液成分在運輸的途中因振蕩、擠壓、溫度不穩定,難免造成溶血或破損。
為了減少遇到大災難時血液的浪費應注意以下幾點:(1)持續注重獻血知識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獻血前應該如何合理飲食,特別注意食物種類和食用時間。(2)改變現有獻血模式,逐步建立獻血預約制度,給雙方都有足夠的準備時間。盡快建立一支熱心且了解獻血知識的固定獻血者隊伍,并記錄每位志愿者的詳細信息。(3)體檢醫師對獻血志愿者的問診應更加詳細,從各方面了解獻血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病史等。對男性、30歲以上、肥胖特別是腹部肥胖的獻血者要加以重視,嚴格掌握標準,對有明顯高脂肪飲食的人員進行適當的勸退或改約。(4)建立獻血前快速篩查的方法來有效減少血源浪費。(5)改善采血環境,著眼于提高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