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7:31: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全世界剛剛經歷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文章用基本觀點來對此次金融危機進行科學地分析和闡釋。指出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馬克思所揭示的生產過剩。是由于整個經濟運行產生了比例失調。
關鍵詞:;金融危機;虛擬經濟;實體經濟
2008年9月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經歷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已引發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經濟社會危機,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爆發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觀點來對此次金融危機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闡釋?
在當代,要證明的科學性,根本上要從理論上科學闡釋兩大現實問題:一是資本主義的發展現實和趨勢是否驗證了馬克思所揭示的規律;二是社會主義的發展現實和趨勢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論。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這一基本矛盾的發展,將產生兩方面的矛盾:一是資本的本性決定了生產規模的無限擴大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從而使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現象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一種常態,這一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二是資本主義由市場自發調節的運行方式與社會經濟按比例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會引起社會生產宏觀上的比例失調,這一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因經濟不能正常運行而爆發經濟危機。
首先,運用理論分析當前金融危機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金融危機的實質是什么?金融危機的實質是否就是馬克思所分析的生產過剩?答案是肯定的。從根本上說,正是生產過剩這一實質才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從現象上看,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是美國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是金融領域中的危機,其實質是實體經濟中的生產過剩。次貸危機是指沒有購房能力而且信用程度又很低的窮人,在通過貸款買房以后無力償還抵押貸款而引發的一種金融問題。為什么這種次級貸款最終會引發金融危機呢?這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對象是窮人,窮人是買不起住房的,要使窮人也能夠買得起住房,就必須給他們貸款,有了貸款就能買房,就會對住房產生巨大的需求,從而刺激經濟的發展。如果問題只是到此為止,也不至于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問題在于金融機構又把這種貸款通過一種金融衍生品,即“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在金融市場上交易,也就是把住房抵押貸款權證券化,由此形成了難以控制的金融交易。這樣,一旦在第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引起鏈鎖反映,造成整個金融鏈條的斷裂而引發金融危機。
在現代經濟中,以股票、債卷和各種金融衍生品為主要載體的虛擬資本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虛擬資本的發展一方面滿足了資本不斷逐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導致了由此而帶來的虛擬經濟活動成倍擴大和虛假繁榮。由于虛擬資本不是現實資本,從而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嚴重脫節。這種脫節具體表現為由虛擬經濟所產生的巨大虛假需求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的假象,即由虛擬經濟制造出來的需求假象誘導實體經濟盲目發展。當社會信用鏈條在某一環節發生斷裂,首先爆發的就是金融危機或信用危機。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是以貨幣危機或信用危機為先導的。當前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實質,與所揭示的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必然與實體經濟發展造成嚴重脫節,并不可避免導致經濟危機發生的客觀規律是完全吻合的。一方面是由虛擬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巨大需求的假象使實體經濟盲目擴張;另一方面,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遠跟不上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由此而爆發。只不過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實質,在現代金融高度發達的條件下,其表現不是生產出來的住房賣不掉,而是通過貸款已經得到住房的窮人無力現實地支付房款,即得到住房的窮人是通過信用方式來支付房款。因此,盡管從現象上看,生產出來的住房已經賣掉了,但實際上在實體經濟領域中的生產過剩已經存在。當這種信用方式一旦發生了問題,其隱含的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矛盾就顯現為經濟運行的現實矛盾,其實質仍然是生產過剩。當前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說明,盡管由于現代金融的發展和各種金融工具的運用,使經濟危機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機的形式首先表現出來,但作為經濟危機先兆的金融危機,并不是經濟危機的原因,相反,它是生產過剩的結果和危機的表現形式。現象上看是虛擬資本、虛擬經濟的繁榮發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經濟泡沫、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但根本的原因就是馬克思所揭示的生產過剩。
關鍵詞:金融危機;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危機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0.9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087-01
一、金融危機的描述
2008年爆發并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正在以幾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正如格林斯潘提出的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經濟危機。本次危機的爆發源于次級債務危機,而后引發了金融市場的金融危機,最后轉向實體經濟,引發了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本次危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影響,全球經濟陷入了重重困難,部分國家甚至出現經濟發展的停滯,大批國際大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和大批的銀行破產,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討。
日本金融危機。20世紀80年代日本實施金融自由政策,導致金融信貸規模的大幅擴張,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出現了大量的泡沫。同時,“廣場協議”助推了日元的升值,日本政府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先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后推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利率水平直線上升,股票市場崩盤,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破裂,危機爆發。
亞洲金融危機。在1997年之前,亞洲四小龍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典型,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追逐的焦點。但在1997年7月2日,泰國央行承受不住金融壓力,放棄維持泰銖幣值,隨即拉開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序幕。接著,菲律賓比索和馬來西亞林吉特也深陷金融危機行列。本次危機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進程中,金融監管的滯后、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外匯儲備過低。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其爆發的根源在于美國高度自由的市場制度和低利率。國家長期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加之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資金的大量流入,營造了低利率環境,導致房地產市場的火暴。同時,由于監管缺位,金融創新產品的復雜程度使得監管機構和評級機構對風險估計超出了一定的范圍。政府對于資產價格泡沫的破裂后不恰當的政府行為,助長了危機的爆發。
縱觀上次20世紀的幾次金融危機不難發現一定的規律。金融危機多是從金融市場出現危機,而后蔓延到房地產市場,引起股票市場、金融市場、資產市場的崩盤。在地域范圍內,也是從一個國家向臨近國家蔓延,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最后造成一定區域的危機聯合體。
二、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透過金融危機的表象,需要我們深思的是引起金融危機的原因。導致危機爆發多是源于貨幣金融市場的不穩定,不健全。其深層原因可以從三個角度分析:
1.人性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起社會制度的不同,其思想和意識形態多樣。人們崇尚過度消費,超前消費,沒有儲蓄意識和風險意識,沒有良好的消費意識。另外,出于人性的貪婪,投機的意識較強,同時增大了風險的可能性,導致社會消費能力和支付能力的破壞使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大增。
2.貨幣體系的不健全,貨幣政策的不適當。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國際金融體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美元作為國際單一貨幣主導的格局沒有發生變化,雖然歐元的出現對這一格局有所沖擊,但是,沒有引起質的變化。單一貨幣主導的弊端是經濟的發展,導致貨幣供給與需求的不對稱變化。在大量貿易逆差面前,美國增大貨幣供給,以維持經濟的發展。貨幣供給的增多,低利率水平,導致貨幣大量流入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等,出現大量泡沫,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增大。為了防止通貨膨脹,政府采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必然引起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機成為必然。
3.金融監管不利,金融衍生品泛濫。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最大教訓是金融監管的不利。金融危機爆發多是有虛擬經濟爆發,而后在實體經濟中蔓延。政府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抑或是法律不健全,導致各種虛擬經濟體借助法律盲區進行操作,牟取暴利。同時,由于金融監管的不利,金融衍生品花樣百出,日益復雜,同時各種衍生品由金融市場慢慢滲透到實體經濟市場,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連為一體,為危機的爆發創造了條件。
4.外因論。國際貨幣的流動是上述原因綜合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收益不同導致了貨幣的大量流動,流入國家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管機制,導致貨幣大量流入,助推了金融危機的爆發,東南亞金融危機是這一原因的典型寫照。
綜上所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虛離實合、泡沫經濟的出現和膨脹及國際金融秩序的混亂和不公正,多種因素的結合,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
三、金融危機防范的政策性建議
為避免金融危機的爆發,應從一下角度加以改革,減少經濟危機爆發的應從一下幾方面加以引導。
1.培養民眾合理健康的消費模式,杜絕過度消費等的不合理消費模式。同時,加強民眾的適當儲蓄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進一步減少投機行為,降低危機的助推力量。
2.從國家角度,應該建立健全穩健的金融體系,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施行不同層次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貨幣的供應與需求,借助市場的力量,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
3.加強金融監管,增加政府的參與程度。任何市場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政府適度的參與,維持市場的正常運行。加強金融監管,從立法的角度進行規范,建立良好的監管機制,一方面加強金融機構建立監管;另一方面,加強金融創新的監管,避免出現金融衍生品泛濫現象,同時,建立良好的信用等級評價制度,避免信用制度的膨脹,保證信用評價的可參考性;第三,從立法的角度調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適時適度的調整不同市場的結合,關注相關市場的變化,積極采取預警機制,避免危機的爆發和大范圍蔓延。
4.從國際角度,各個國家應積極建立新的貨幣體系,改變原有的美元作為單一貨幣的體制,應建立多元的貨幣體制,避免單一貨幣存在的弊端。同時,各國建立聯合預警機制,積極參與,共同監督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抵御金融危機的爆發。③
參考文獻:
[1] 顧華詳. 論國際金融危機對完善我國金融監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3).
[2] 周祖文.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與啟示[J].甘肅金融,2009年8月.
內容摘要:本文研究由美國次債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傳染性,首先應用分位點回歸模型變點檢測方法檢測出中國股票市場被傳染的具體時刻,并以此時刻將危機劃分為危機前、后期。最后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及脈沖效應函數證明傳染的存在性以及傳染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關鍵詞:金融危機傳染 分位點回歸模型 格蘭杰檢驗 脈沖效應函數
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各國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濟風險的傳染效應也尤其顯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每一次危機的爆發都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劇烈的影響,并且危機波及的范圍也在擴大。因此,金融危機傳染已成為國內外學者新的研究課題。
國外眾多學者運用金融危機傳染理論去分析研究金融危機傳染的存在性及傳染的渠道,已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Calvo和Reinhart也運用該方法檢驗了墨西哥比索危機之后的股票市場傳染;Longin和Solnik應用多元極值理論的方法對金融危機風險傳染進行了分析;Francesco Caramazza,Luca Ricci和Ranil Salgado對上世紀90年代新興市場金融危機的風險傳染問題進行了研究,檢驗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關系在風險傳染中起的作用,通過應用截面probit回歸模型對41個新興市場進行了分析,發現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關系在墨西哥危機、亞洲危機以及俄羅斯危機中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Dobromi Serwa和Martin Bohl對歐洲股票市場1997-2002年之間的七次大的金融沖擊進行了危機傳染的研究,文中用異方差調整的相關系數來區分傳染、相依關系以及金融市場的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得出中東歐發展中股票市場相對西歐發達的股票市場更容易發生金融傳染;Rim和 Setaputra 通過建立一類GARCH類模型,對亞洲金融危機前后東南亞和東亞地區各國的股市數據進行了擬合分析,研究結論主要包括: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東南亞和東亞地區的股票市場及發生后的聯動相關性都極強,該地區主要通過金融市場進行風險傳染。
在國內專注于金融危機傳染領域研究的學者也很多,李小牧(2001)分析了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理論,認為金融危機風險傳染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金融危機風險傳染的定義應該泛指金融危機在國家之間的傳播與擴散,既包括金融危機國內傳染的溢出,也包括單純由外部原因而導致的跨國傳染,既有存在于貿易金融聯系的國家間接觸性傳導,也有存在于貿易金融關系并不緊密的國家之間的非接觸性傳導。狹義的金融危機風險傳染即接觸性傳導,是指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之中、之后,某些經濟要素的變化引起其他要素變化,最終引起經濟金融的某些側面或整體變化,以致引發、擴大、緩解金融危機的跨國作用過程,也稱為溢出效應。馮蕓和吳沖鋒(2002)基于引導和互動性的理論對危機的傳染進行檢驗。金紅飛構造了一個有一種無風險資產和多種風險資產組成的投資組合模型,來解釋貨幣危機的傳染現象。朱波、范方志(2005)在對金融危機理論與模型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認為銀行同業市場中流動性危機的傳染是危機傳染的重要途徑。孫晶晶(2007)運用平穩性檢驗、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協整檢驗及脈沖響應函數等方法,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傳染性進行了檢驗。韋艷華(2008)通過對金融市場信息傳導機制的研究發現,市場收益率和波動的變化及它們對市場間相關性的影響是檢驗金融危機傳染的基礎。陳奕播(2009)構建了基于Copula方法的金融危機風險傳染度量模型,并將其應用于美國次債危機來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該模型可以較為準確的對金融危機風險傳染程度進行度量。李成、王建軍(2009)通過對5國摩根史丹利MSCI 指數的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和脈沖響應函數檢驗分析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結論得出美國金融危機與各國家間存在單向的影響關系,并且受傳染的國家也會對美國產生逆感染。
理論模型
(一)分位數回歸模型
分位數回歸(Quantile Regression)最早由Koenker和Bassett于1978年提出,它提出了回歸變量X和因變量Y的分位數之間的線性關系的估計方法。假設隨機變量Y的概率分布為:F(y)=Prob(Y≤y),y的τ分位數定義為滿足F(y)≥τ的最小y值,即q(τ)=inf{y:F(y)≥τ},0
式中argminξ(•)函數表示去函數最小值時ξ的取值,ρτ(u)=u(τ-I(u
即F(ξ)=τ,也就是說F(y)的第τ個分位數是上述優化問題的解。
假設解釋變量X為K×1維隨機向量,{x1,x2……xn}為它的n個實現,因此分為點回歸模型可被假定為
i=1,2……n(1)
模型中ui,τ為誤差項,需滿足條件Qr(ui,τ|xi)=0,即在X=xi的τ分位點時ui,τ均為0,所以,Y的τ條件分位點模型為Qr(Y|X=x)=。
分位數回歸的變點檢測。以往爆發的金融危機都是由具體的事件所引發的,有精確的時間截點,例如1997年7月泰國政府放棄固定匯率制,施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殃及整個東南亞的金融危機,但是美國金融危機是由于次債危機所引起的,危機不是迅速爆發,而是由資本市場逐漸蔓延到實體市場,關于具體的時間沒有權威的說法。本文應用分位數回歸變點檢測模型,找到危機爆發的具體時刻。并以此時刻將危機分為危機前期和危機后期,對前后期進行傳染效應檢驗。
Hrishnaiah和Miao(1988)對分位數回歸變點檢測模型做出了總結,假設只有一個變點,那么分位數回歸模型(1)可被化為:
并定義:
該定義是對由變點時刻t0分成的前后兩個方程分別應用分位數回歸模型,并將其擬合后的殘差求和即是Vt。本文所要求的危機爆發的時刻就是使Vt達到最小時的t0,結果中可能會出現多個時刻使Vt達到最小,則選取最早的時刻為變點時刻。
(二)Granger因果檢驗
判斷一個變量的變化是否是由另一個變量變化的原因是經濟學中常見的問題,Granger(1969)提出一個判斷因果關系的檢驗,解決了x是否引起y的問題,主要看現在的y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過去的x解釋。本文應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證明金融危機傳染效應的存在性。
在一個二維的向量自回歸模型中:
(1)
(2)
對于(1)式,其原假設為:α1=α2=α3=……=αq=0
對于(2)式,其原假設為:β1=β2=β3=……=βq=0
分為以下幾種情況討論:第一,x是引起y變化的原因,即存在x到y的單向因果關系。若(1)式中x的系數估計值整體顯著不為0,(2)式中y的系數估計值整體顯著為0,則稱x引起y變化的原因。第二,y是引起x變化的原因,即存在y到x的單向因果關系。若(2)式中的y系數估計值整體顯著不為0,(1)式中x的系數估計值整體顯著為0,則稱y引起x變化的原因。
(三)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方法是分析當一個誤差項發生變化,或是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本文應用脈沖響應函數求出金融危機傳染的傳染強度,以及被傳染國受金融危機傳染的持續時間。
兩變量的VAR(2)模型:
t=1,2,……T
式中,ai,bi,ci,di是參數,擾動項。當ε1t發生變化時,不僅當前的Z值會立刻改變,而且還會通過當前Z值的變化影響到變量Z和X今后的取值。脈沖響應函數能夠捕捉到被傳染國受到沖擊的效果,反映出任意一個變量的擾動如何通過模型影響所有其他變量,最終又傳遞給自身的過程。因此,本文應用脈沖響應函數可以檢驗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傳染強度以及傳染所持續的時間。
實證分析
(一)數據描述
本文以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標普500指數與滬市綜合指數每日收盤價樣本指數,選取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25日為樣本期。并對股票數據做一階差分,計算出股票收益率。由于危機前、后期的劃分沒有一致的時刻,所以應用分位數回歸變點檢測方法找出危機的傳染時刻。
(二)分位數回歸模型變點檢測
本文研究的是美國標普500指數收益率與滬市綜合指數收益率之間的關系,假設標普500指數收益率為解釋變量xi,滬市指數收益率為yi,根據線性分位數回歸模型,且需滿足條件ui,τ=0,因此可得模型:。對已得到的兩種指數分位數模型做變點檢測,按照變點檢測方法求出擬合結果圖(見圖1)。經過對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并結合上圖可以得出變點位置發生在2007年9月12日。這個時刻美國次債危機正在惡化,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就暴露了次級抵押債券的風險,2007年8月開始,美聯儲作出反應向金融市場注資,但是這并沒有解決次債的根本問題,致使次債危機蔓延成美國金融危機。本文用所求出的變點時刻將數據劃分為危機前、后期,然后應用Granger因果檢驗來證明傳染的存在性。
(三)Granger因果檢驗
1.單位根檢驗。在做Granger因果檢驗之前必須確保研究所選取的金融數據是平穩的時間序列,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 本文運用ADF對美國標普指數和滬市綜合指數的收益率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表1、表2中危機前、后期的ADF統計量均小于1%的臨界值,說明所選取的兩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即原收益率序列均為平穩序列,可應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2.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美國標普500指數收益率、滬市綜合指數收益率進行滯后一階和二階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見表3、表4。由表3的結論可以得出:危機前期,無論滯后一期或是二期美國標普指數不是引起滬市綜合指數變化的格蘭杰原因,同樣,滬市綜合指數也不是引起標普指數的格蘭杰原因,因此兩個國家不存在金融危機傳染。由表4的結論得出:危機后期,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美國標普指數都是引起滬市綜合指數變化的格蘭杰原因,但是,滬市綜合指數卻不是引起標普指數的格蘭杰原因,因此兩個國家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發生了金融危機傳染,并且傳染方向是由美國傳向中國。檢驗結果也完全符合美國在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即使發生金融危機中國仍不能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
(四)脈沖響應函數
危機前期,美國標普指數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新息有較強反映,但持續時間不長,到第5期就趨于緩和;美國標普指數對滬市綜合指數的影響同樣很強烈,在第2期時波幅最大,持續時間也同樣很短,第五期后不在有波動。這段時間美國次債危機已經爆發,2007年8月6日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后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2007年8月,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于次債危機,美國標普股價也受到影響,造成了很大的波動。
危機后期,美國標普指數收益率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新息的反映強烈,并且出現了多次震蕩,持續時間由危機前的5期延長至11期。滬市綜合指數對美國標普指數沖擊的反映已產生驟變,波動的起伏更加劇烈,并且有多次震蕩伴隨發生,持續的時間擴大到第14期才趨于緩和,這說明美國金融危機已傳染到中國,并且有較強的傳染。
結論
美國與中國之間存在單向的傳染關系。金融傳染發生在危機后期,并且是由美國傳染至中國。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中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但是在危機的前、后期,美國經濟都沒有被中國所影響。這更加凸顯了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但是次債危機的爆發使得美國經濟受到重創,并且美國政府在危機爆發時沒有采取根本性措施,致使引發了金融危機。中國受到美國金融危機傳染的持續時間在擴大。在危機前期沒有發生傳染,但從脈沖響應圖(見圖2)上可以看到發生了劇烈的振蕩,但是到第5期就結束了。危機后期,金融危機傳染已發生,并且傳染持續到14期才趨于緩和。持續時間的增加說明美國金融危機的加劇,受到影響的國家越來越多,此次危機成為美國歷史上自從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中國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傳染強度在增加。由脈沖響應圖2可知,危機前期,傳染強度最高達到0.0018,并且大的波動后沒有起伏出現,雙方趨于穩定。這是由于次債危機爆發時,美國政府出臺了挽救政策,但這些政策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去除金融危機爆發的潛在根源。由脈沖響應(見圖3)可知,危機后期,傳染強度最高達到了0.0052,并且在受到大的沖擊后,波動并沒有停止,伴隨有起伏。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飛速發展,中國經濟的開放以及加入WTO使得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系更加緊密,這些都是傳染強度驟增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李小牧.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90年代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馮蕓,吳沖鋒.金融市場波動及其傳播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金紅飛.貨幣危機傳染的投資組合模型[J].當代財經,2004(7)
4.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機理論與模型綜述[J].世界經濟研究,2005(6)
5.孫晶晶.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性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青島大學,2007
6.韋艷華,齊樹天.亞洲新興市場金融危機傳染問題研究―基于Copula理論的檢驗方法[J].國際金融研究,2008(13)
關鍵詞:金融危機;資本主義;金融資本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socio-economic system that i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especially its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break out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And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the capitalist system,inancial capital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2265(2009)12-0011-05
一、引言
美國次貸危機自2007年爆發至今,波及范圍不斷擴大,危機已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全球正面臨自二十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由于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長期失衡,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風暴,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連鎖效應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二、當前對金融危機成因的探討
此次危機是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由美國虛擬經濟而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理論界對次貸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主要包括以下觀點:
(一)美國信貸市場上寬松的信貸條件
2001年以后,美聯儲連續降低利率,房地產市場繁榮,貸款機構預期未來市場持續走高,加大貸款力度,盲目擴大住房貸款業務。在市場繁榮時期,次級貸款也有很高的回報率,在滿足優級及次優級抵押貸款后,貸款機構積極發放次級貸款。為了將次級抵押貸款出售給低收入者,貸款機構盡可能地降低進入門坎,不斷創新次貸產品,降低貸款條件。實質上是貸款機構放松了風險監管,為日后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隨著后來利率的不斷攀升,低收入階層無法承受還款壓力,從而導致大量違約。長期的低利率造成了市場流動性過剩,助長了經濟的泡沫。
(二)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
低利率和流動性過剩,推動了住房需求和房價上漲,這又降低了房貸的風險,刺激了房貸需求。由于住房按揭支持債券(RMBS)的存在,任何貸款機構在對不良信用評級的個人貸款后無需置于其資產負債表內,而只需轉手賣給RMBS的投資者。由于RMBS信用級別低,市場流動性不強,不易脫手,誘發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根據期限和信用水平將RMBS打包成抵押債務憑證(CDO),從而進一步刺激了RMBS的發展和CDO市場的極度膨脹,形成了CDO,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當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由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的上升,引發貸款機構資金鏈的斷裂,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的金融產品縮水,最終引發這場金融危機。
(三)信用評級不嚴和金融監管的缺位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2008年7月份發表的調查報告,在對高風險次貸金融產品進行評級時,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都存在違反內部程序的行為。同時,評級機構對次級債券和衍生產品給予了與風險不對稱的評級結果,在相關債券信用質量嚴重惡化時,未能及時更新信用評級,助長了危機的蔓延。此外,美國信用評級體系存在制度性缺陷,而評級機構出于利益考慮,沒有動力去糾正這些缺陷。
在信用評級不嚴的同時,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對市場上的金融創新監管松懈。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次級抵押貸款在一輪又一輪的創新中加長了鏈條,衍生產品的定價已經脫離了原有貸款產品的風險,而僅取決于發行機構公布的回報率和評級機構評定的等級。監管的缺失,縱容了金融機構盲目追逐高額利潤的行為,也是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美國的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出現問題
次貸危機爆發的直接誘因是利率的不斷提高,房價下跌,使貸款人無力償還次級貸款,金融機構信用緊縮,房地產泡沫破裂,最后引起金融恐慌及危機爆發。美國當前的收入差距較大,存在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在寬松的信貸環境和美國式的過度消費文化模式下,低收入人群同樣追求高消費和超前消費,從而導致物價和房價的大幅上漲,出現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聯邦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不斷提高利率,最后引發次貸危機。
(五)投行杠桿比例過高和金融衍生品開發過濫
據有關統計顯示,美林的杠桿率從2003年的15倍飆升至2008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達到28倍。華爾街利用以資產證券化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工具,在次貸基礎上設計出了系列衍生金融品: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CDO)、信用違約掉期(CDS)和CDO的平方、CDO的立方等,在高杠桿盈利模式下,放大了次貸的金融效應,鑄就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傳遞鏈條。
從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金融監管的因果關系,對次貸危機成因進行闡述:即利率上升―房價下降―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次級抵押貸款還貸困難―次級貸款違約率上升―信用緊縮―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衍生出的金融產品的資金鏈斷裂―金融資產縮水―投資衰減―金融恐慌―次貸危機爆發―國際金融危機。
三、當代資本主義的新階段和新特征
以美國為首的當代資本主義表現為國家金融的超級壟斷、經濟虛擬化和泡沫化的特征,體現了當代資本主義演變的一種趨勢。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其最重要的標志是金融資本的高度虛擬化、高度壟斷與高度投機相結合。
(一)金融資本高度虛擬化的資本主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虛擬資本也在不斷地衍生出新的品種,出現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這些虛擬資本是對股票和債券等虛擬資本的再次虛擬。虛擬資本也成為當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占主體地位的資本形態。
(二)高度壟斷與高度投機相結合的資本主義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里,生息資本為G―G’,實際上是省略了中間實體資本的增殖即G―W―G’。但發展到巨大金融寡頭壟斷市場的層面,金融創新使G―G’成了買空賣空的連鎖交易,脫離創造價值的實體運動,脫離價值決定價格的根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在資本市場利用資本壟斷實現高度投機,獲得高額利潤。
(三)以美國為首的當代資本主義以新的形式稱霸全球
當代資本主義利用金融資本控制整個世界,通過美元霸權,特別是以紙幣美元為武器影響世界。歷史表明,經濟震蕩,由通貨膨脹急劇變為通貨緊縮,正是經濟危機的一種癥候;石油價格由過高急轉直下轉為狂瀉,也是一種市場危機,反映了實體經濟下降、需求嚴重不足,使石油產業遭到重創,達到以美元優勢控制石油的目的。
當前美國GDP與虛擬資本的比例大體為1:36,其中有70%左右的泡沫。在二十世紀中葉之后特別是80年代以來,美國跨越式地成為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把金融與工業的結合蛻變為脫離并統治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世界。而與高科技結合,進一步引發由經濟泡沫釀成泡沫經濟,在實體經濟的下降與虛擬經濟的無限擴大下,表明美國為首的現代資本主義的新特征和新手段――超級虛擬化。經濟的高度虛擬化、泡沫化和在世界的金融霸權,折射出當代資本主義的寄生性、腐朽性。
四、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對金融危機的再認識
從美國的信貸政策、金融風險管理政策等角度出發,分析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屬于操作層面和現象層次的分析;缺乏從對資本主義制度發展歷史的角度的分析,不能認識危機發生的制度性原因。因此需從資本主義制度本質出發,分析危機產生的根源。
(一)從視角分析金融危機形成機制
馬克思將金融危機的爆發建立在經濟危機可能性和現實性的基礎上,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矛盾各方強制統一的一種方式。馬克思將金融危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作為生產和商業危機先導階段的金融危機;第二類是作為資本市場核心的虛擬資本的獨立運動規律以及資本市場賭博投機的本質特征的金融危機。
1. 第一類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馬克思認為,導致第一類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并是由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剩造成的。導致生產過剩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對立,生產和消費的對立,在現實中表現為生產擴大與市場擴大之間的矛盾,生產和消費的對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矛盾。
第二,資本積累與價值增殖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就成為資本價值增殖的主要方式,資本主義無限制地擴大生產規模提供了動力,資本過剩從而商品過剩是資本積累與價值增殖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三,以商業信用為主的信用形式的充分發展導致商業貨幣的膨脹,進一步刺激了生產過剩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由于商業資本的獨立化,商品價值的回流時間往往早于商品價值的最終實現,因此容易產生虛假的需求;在商業貨幣不斷膨脹下,這種虛假的需求積累起來,商品過剩程度進一步加劇。
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對立、資本積累與價值增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屬性,它們決定了生產過剩的必然性。而信用形式的充分發展并不是商品過剩的必要條件,不是商品過剩的充分條件,只是加劇了商品過剩的累積程度。第一類金融危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的前奏,其形成機制(圖1)揭示了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隱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之中。
2. 第二類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馬克思將第二類金融危機成因歸結為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活動而導致的虛擬資本過剩。虛擬資本的過剩同樣可能導致虛擬資本作為一種特殊商品而與貨幣之間形成尖銳的對立,從而虛擬資本價格暴跌,引發金融市場的危機。
首先,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能夠定期帶來收入的、以有價證券形式表現的資本,“生息資本的形式造成這樣的結果: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資本的利息,而不論這種收入是不是由資本生出”。虛擬資本實際上是基于預期收益資本化的幻想的資本。
其次,虛擬資本是伴隨企業資本擴張與商品流通發展而產生的,但卻能擺脫生產和商業的束縛而依靠信用制度獲得自身的發展。“虛擬資本巨大的擴張潛力與信用制度的過度發展相結合,為金融市場虛擬資本商品的過剩創造了條件”。
最后,虛擬資本特殊的運動規律極大地滿足了資本家通過賭博投機實現價值增殖的要求。一方面,“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別人的財產,從而別人的勞動的權利”,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金融杠桿化”;另一方面,“因為財產在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運動和轉移就純粹變成了交易所賭博的結果”。當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使得金融杠桿化的比例不斷提高,以致虛擬資本商品過剩嚴重,一旦貨幣發生緊縮,將導致債務支付鏈條斷裂,金融危機的爆發就不可避免。
第二類金融危機本質是在金融市場過度的賭博投機與信用制度的膨脹相結合的情況下,過剩的虛擬資本與貨幣形成尖銳的對立,最終虛擬資本價格暴跌導致危機爆發。其形成機制(圖2)揭示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活動是危機發生最重要的原因。
此次金融危機從表面上看與二十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截然相反,以房價下跌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為導火索,從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商業銀行等金融部門開始,進而波及實體經濟部門,造成實體經濟部門的流動性短缺,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從而由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但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源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制度。
(二)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認識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1. 商品內在二重性矛盾潛伏危機產生的可能性。馬克思從商品和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體現了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潛伏在商品和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中,這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條件下,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對矛盾表現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了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商品所內含的勞動二重性矛盾決定了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二重性矛盾的進一步演變,表現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進一步表現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對立。私有制使商品的內在二重性矛盾在一定條件下越來越激化,具有深刻的對抗性和不可克服性。商品經濟內在二重性矛盾只構成產生危機的可能,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度使危機爆發成為必然現實。
2. 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機的深層制度原因。資本主義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化制度,生產的社會性同生產資料私有性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使商品經濟內含的危機可能性轉變成必然性。商品經濟內在二重性矛盾只構成產生危機的可能,而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使危機的產生成為現實。在資本主義幾百年的歷史中,貨幣越來越背離商品,虛擬經濟越來越背離實體經濟,成為金融泡沫、金融危機乃至全面經濟危機的內在成因。
3. 金融資本的逐利性、貪婪性和杠桿性是形成金融危機的最深刻根源。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動機和直接目的,就是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一方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具有逐利性和貪婪性;另一方面又推動了經濟發展,具有對生產強有力的拉動性。馬克思揭示了資本追求無限增殖的本性并未改變,隨著當代金融資本的發展和向全球擴張,資本的貪欲更加膨脹。在金融資本和虛擬資本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階段,為了創造業績和贏得巨額利潤,銀行家們不斷推出創新的金融產品,制造高風險的虛擬資本。利用金融資本的杠桿性,實行高杠桿的運營模式,通過將金融資產證券化、衍生化,從而獲得巨額利潤。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的高度膨脹,將直接導致金融危機。
4.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金融危機是必然的、無法克服的。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危機既是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又是一場深度的經濟危機、思想危機、社會危機和制度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全面危機。歷史上,資本主義幾次帶有全球性的危機都引起時代和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美國金融危機將使世界經濟進入一個大調整、大動蕩時期。本次危機具有顛覆性、全面性、深度性和長期性的效應,將給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持續的影響,世界局勢將發生重大變化。
五、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的關系
(一)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發展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
以往的危機多半起始于物質生產領域,然后向其他領域擴散,而這次危機首先發生在金融領域,之后向實體經濟領域蔓延。以往危機大多表現為生產過剩,而此次危機在發達國家則是實物生產日趨萎縮,整個國民經濟虛擬化。以往的危機表現為廣大居民購買能力下降和消費不足,在發達國家之間也有相當強的傳染性和擴散性;此次危機則是這些國家各個階層包括工薪層在內的超前消費或過度消費,國民經濟形成了嚴重的“消費泡沫”;這次危機不僅擴散的面更廣,幾乎傳播到了世界所有國家,而且傳染更加迅速、更加猛烈。這些特點,都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演化相聯系的,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資本主義新形態的特點。
(二)金融資本惡性膨脹,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
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國家的資本在繼續使用這種商品輸出和不等價交換手段進行國際剝削的同時,越來越注重資本輸出和資本直接剝削外國勞動的作用,國際剝削的重點已由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國際剝削的重點由昔日的以工業資本為主體的資本輸出,逐步向以金融資本為主體的資本輸出轉移。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壟斷資本之所以積極推動這種轉移,是因為金融資本的輸出具有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所不具備的特殊的國際剝削和壓榨功能。
金融資本已成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建立和維護國際壟斷資本所需要的國際經濟乃至政治秩序的最積極的推動者。總之,金融壟斷資本已成為世界經濟乃至政治生活的主宰,在帝國主義侵略擴張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強。金融資本的惡性膨脹,其世界統治和盤剝的增強,體現了當代資本主義演化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國民經濟的虛擬化,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
這次世界性金融風暴的形成,是金融壟斷資本長期統治、橫行的必然產物。不僅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形成了越來越多的金融泡沫,而且使這些國家的整個國民經濟日趨虛擬化。表現為:
第一、金融資本橫行,金融衍生資本泛濫,金融資本越來越與實體經濟相脫離。金融資本超前發展,資本家與生產過程脫離,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重要表現。如今,全球金融交易額已達世界GDP的十倍以上。金融資本不僅在數量上是空前的,而且其地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不僅完全脫離了生產活動,置身于生產過程之外,而且凌駕于整個社會生產之上,成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主宰,實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金融資本的發展。
第二、在金融資本泛濫的同時,實體經濟卻相對乃至絕對萎縮。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以各種服務性消費為主的第三產業的比重則不斷上升。到上世紀7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相繼完成了工業化過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物質產品的需求相對飽和,資本通過發展物質生產而增殖的途徑日趨狹窄,這些國家越來越多的工業品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形成了所謂產業空心化趨勢。在高額利潤的誘使下,資本越來越多地從實物生產領域向第三產業轉移。銀行、保險、證券等雖然能給資本帶來利潤、增加產值,但卻不能為國民經濟增加物質財富,這些行業的過度發展本身就含有泡沫成分,成為國民經濟虛擬化的重要因素。
(四)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金融資本橫行,進一步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資本增殖的過程之所以能夠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脫離實體生產過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將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大轉移的過程,也是國際壟斷資本組織發展跨國生產的一個重要條件。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還表現為投機心理和投機行為的惡性發展、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和沉淪。不僅各行各業的資本家和經營者在從事各種投機活動,而且這些國家的政府也利用各種貨幣金融杠桿或貨幣金融政策從事國內外的投機活動。總之,金融投機已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特征,成為國際壟斷資本攫取超額利潤的一種基本途徑。
(五)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金融資本權勢的增強和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的虛弱性、垂死性更加明顯
在資本主義國家,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利益從來都是不一致的,不僅廣大勞動者與資本家的利益根本對立,而且壟斷資本與中小資本的利益也有矛盾,而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矛盾和對立則在進一步暴露和加深;矛盾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反全球化的浪潮,比發展中國家還要強烈。所有這些矛盾和沖突,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必然會進一步加劇。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社會經濟相對平穩發展時期結束、新的動蕩時期開始的一個突出的信號。從國際方面來看,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也日益惡化。
六、結語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表明當代資本主義演變到一個新的階段,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危機。對當前金融危機
的成因的認識,不應單從其體制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進行闡釋,更要從制度層面、本質層面對其剖析。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可遏制地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證明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理論的真理性。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需要從制度和體制兩個方面規避和防范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張宇.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當前金融與經濟危機[J].國外理論動態,2009,(7).
[2]蔡萬煥. 國內關于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9,(8).
[3]黃小軍,陸曉明,吳曉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層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08,(5).
[4]沈炳熙.次貸危機與證券化[J].中國貨幣市場,2007,(11):12- 17.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是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泰國、印尼、韓國、日本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股市大幅下跌,極大地沖擊了亞洲外貿企業,許多大型企業紛紛歇業倒閉,工人失業現象普遍存在,社會經濟呈現出大蕭條的悲觀局面。簡單來看,是喬治•索羅斯的資本集團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導致亞洲金融風暴的直接原因,而實際上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性失調、金融調控監管不力、國家項目赤字過高、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及對外國旅游資本的過分依賴等諸多原因才是導致亞洲金融風暴的根本原因所在。許多國家經濟進入衰退,全球經濟增長節奏放慢,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只達上一年的一半左右。亞洲金融風暴造成區域性通貨緊縮,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在很長時間內都難以緩和。2008年,全球性金融風暴席卷全世界,許多金融機構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全球經濟危機重重。首先,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直接原因是由次貸危機、過度消費和過度投機直接引發的,根本原因則是由信貸關系破裂和美元貶值引發的信用危機。其次,是由美國虛擬經濟的虛假繁榮和信用的惡性膨脹,嚴重偏離實體經濟而導致虛擬經濟泡沫破裂引發的,致使美國銀行體系受到重創,信用貶值、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劇擴散,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進入普遍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人民對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走向預測悲觀,貨幣出現大幅度貶值,全球實體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全球經濟衰退,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這對我國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第一,直接造成持有美國相關金融資產的金融機構蒙受損失;第二,巨額外匯儲備縮水;第三,受危機影響的外國金融機構,其變現已持有我國的各類資產對我國經濟造成極大沖擊;第四,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導致我國出口率急劇下降,外需下降帶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急劇下滑壓力。
2當前金融危機的特點
(1)在世界市場經濟條件下,當前金融危機的爆發具有全球性特點。由于世界市場經濟的特點,世界經濟逐步形成一體化趨勢。不僅是與美國聯系緊密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而且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受到牽連。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危機的形成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的特點。(2)資本主義向金融市場逐步轉變,社會上大量募集資金,商業銀行業務轉向投資銀行業務,逃避監管、到處投機,導致實體經濟和投機經濟嚴重脫節。(3)金融市場虛擬資本不斷膨脹,最終脫離于實體資本,導致虛擬資本出現信用危機。各種衍生工具的應運而生滿足了利潤最大化需求,它將多種金融工具緊密關聯在一起,虛擬資本的信用鏈條于是越來越大,一旦惡化,便會引發信用危機,延伸成金融危機。(4)金融危機具有超周期性,也具有超前性的特點,尤其在20世紀30年代表現特別明顯。正如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理論中指出,經濟周期性引發的金融危機是伴隨著經濟周期出現長波谷底、長波浪頂、高原的穩定幾個階段。當前金融危機所表現出的超周期性和超前性,看似已經脫離了經濟周期的軌道,而是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而導致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鉤,先在金融領域爆發,使得當前金融危機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5)金融危機發生頻率加快。二戰以前波及較廣的金融危機僅有1929年的“大蕭條”,據Lind-gren、Garcia和Saal統計,自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個相關成員國發生過銀行部門的嚴重問題和危機。20世紀后期至今發生金融危機的頻度和規模,還屬先例。
3當前持續性金融危機對我國的連鎖反應
3.1持續性金融危機概念界定
19世紀60年代,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指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從緩和到激化、再趨向緩和的規律,必然導致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發生。一般兩次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隔大約為10年,必將經歷經濟危機、經濟蕭條、經濟復蘇、經濟高漲這四個階段。1925年康德拉季耶夫發表《經濟生活中的長波》,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長波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歷時140年,不僅存在著像馬克思所說的那種10年為一個長度的短周期,更存在著平均長度約為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波動,每個周期又分為長波谷底、長波浪頂、高原的穩定幾個階段。經濟長周期波動的根本原因不是生產技術的變革、戰爭和革命、新市場的開發這些因素所造成,而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所固有的因素,特別和資本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持續性金融危機,是金融危機發生后并無緩和趨勢,甚至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或者形成一種周期性現象,簡而言之就是金融危機的蔓延。金融危機爆發后歷經大蕭條、發展、持續穩定,形成持續循環,不可預測其未來延續時間。
3.2當前對我國的連鎖反應
在當前大的經濟環境下,我國各行各業仍表現出極其嚴峻的形勢。大量企業由于虧損、倒閉,不得不裁員、減薪。貿易行業特別明顯,出口率急劇下降,外需下降帶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急劇下滑壓力。多種現象導致我國就業崗位急劇下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尤其凸顯,供過于求,畢業的大學生數量超過所需的就業崗位數量多。通貨膨脹現象依然存在,全年物價上漲,人民幣匯率不穩,人們的購買力下降等等都體現了當前我國的經濟趨勢,這正是凸顯出持續性金融危機持續性、超周期性。
4應對策略
(1)大規模的財政投入、減稅。投資用于基礎建設一方面保證了增長,另一方面又增加就業。同時大幅度減免稅費,使企業恢復活力。2008年底政府有過4萬億元投資計劃,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社會事業方面、調整結構和技術改造等方面。對緩解持續性金融危機具有實際性效果。(2)保民生,大范圍地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使民生繼續穩定和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消費水平,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加大對保障房的投入,穩定物價,加大對人民社會福利的保障,以擴大內需,穩定當前環境。(3)保出口,調整各行業關稅,穩定匯率預期,吸取亞洲金融風暴經驗與教訓,保持對外匯的管制。(4)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振興規劃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銀行放寬投資性貸款限制,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等問題,保障中小企業渡過持續性金融危機,使企業恢復活力,以便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我國就業難題,穩定發展。(5)用科學發展的觀點全面客觀地分析持續性金融危機,統籌兼顧,堅持不懈抓好農業,大力發展農業,保障人民最基本生活,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用實際方法抓住金融危機的機遇以及應對其挑戰。
5當前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警示
從1992年到1997年,短短6年時間就爆發了三次嚴重的金融危機,分別是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經濟學家們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本文從馬克思金融危機的現論支點入手,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例,簡單闡述現代金融危機實踐,并提出中國應對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的措施,希望能為化解金融危機提供參考。
關鍵詞:
現代金融危機;理論;實踐;應對措施
一、馬克思金融危機的現論支點
馬克思早在19世紀中后期就對爆發金融危機的過程進行了闡述,并提出金融危機理論。馬克思認為貨幣是金融運作的核心,使得一般的金融危機直接表現成貨幣危機,股票危機、信貸危機等其他情形都是以貨幣的表現形式而存在的[1]。同時,具備轉換性與替代性的貨幣、商品間接造成貨幣自身無法直接增值,只能通過生產商品、流通商品等實現增值,注定了商品與貨幣是需要相互轉換的,然而貨幣與商品在價值方面存在矛盾與對立,進一步加大了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而在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現代化的資本積累機制導致該矛盾進一步尖銳化,虛擬的資本商品由此衍生出來,導致它與貨幣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其本質就是爆發金融危機的內在基礎條件。
二、亞洲金融危機的實踐
(一)爆發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泰國于1997年7月爆發了金融危機,而此時墨西哥與拉美的金融危機才剛剛過去。泰國金融危機迅速在整個東亞、東南亞地區擴展,導致全球再一次陷入金融危機的漩渦,不僅持續時間長,波及的范圍也非常廣,警示著人們須對金融危機展開深入的討論與研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呢?泰國的經濟發展與開放代表著東亞發展中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的開放狀況,但在1996年,泰國的政治與金融市場的動態日益劇烈,特別是曼谷銀行(泰國第九大商業銀行)因其壞賬損失占據總資產的47%而倒閉,有力沖擊了金融市場,同時將政治動蕩的導火索點燃,呆壞賬不斷蔓延。泰國班漢政府于1996年9月被趕下臺,國防部長通過行賄與武力的方式走上新任總理的位置。由于泰國人民擔心回到軍人政府時代,所以國內人心浮動,外資紛紛撤出,泰銖的貶值壓力巨大,爆發一連串金融危機。
(二)亞洲金融危機產生的骨牌效應跟其中一枚驟然倒塌后其余的骨牌也會相繼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樣,泰國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到周邊國家。由于投資者信心的喪失,東南亞的溢出效應還沒控制住,韓國的信用危機就雪上加霜,相繼爆發貨幣危機。當東南亞的貨幣遭受重挫時,企業、銀行等的財務狀況愈加嚴重,刮起金融機構紛紛倒閉的風潮,導致債券利息與股價都暴跌,震驚了全世界。除此之外,拉美國家、俄羅斯也沒能幸免,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沖擊,導致經濟低迷。
三、中國應對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的措施
(一)堅持改革國內政策在改革國內政策時,只有以不同階段里國民經濟發展實情為依據,合理確定具體的外部均衡、內部均衡目標,并明晰各種政策之間的協調機制,明確實施政策的步驟,同時聯系理論與實踐,對各種政策工具在不同政策目標上發揮的有效性進行鑒別,以此制定出實現內外均衡目標的政策搭配或組合,還要針對各種政策工具在效力上存在的沖突,引入更多政策手段或工具將不利影響沖銷掉,才能消除存在于國民經濟內外均衡目標之間的根本性沖突,才能確保人民幣幣值能達到最大限度的穩定性,確保國內金融體系更加安全,從而在經濟開放的環境下有效抵御貨幣危機。
(二)快速關閉金融機構為制止金融危機下損失的不斷增加,并向市場發出明確的信號,將那些接近資不抵債和已經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迅速關閉掉是非常必要的。如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停業的58家財務公司中有56家都是因沒能提出當局可以接受的充實資本的計劃而被迫關閉清算的;開始時,韓國政府促使停業的14家商業銀行中有10家都是被關閉清算的,接著又將另外7家商業銀行關閉;印度尼西亞關閉了6家嚴重資不抵債的、小型的私營銀行,引發對銀行的大規模擠提,存款人獲得的擔保不全面、金融系統中仍然留有差的機構、對政府經濟管理喪失信心、外幣兌換風潮等共同引發擠提銀行的現象。所以中國為應對金融危機,也應迅速將那些無法繼續經營的金融機構關掉,才能使關閉銀行的政策獲得成功。當然,關閉必須是可靠的、全面的重組戰略的組成部分之一,必須要有恰當的宏觀經濟政策做支撐,必須要將整個關閉過程明確地解釋給公眾知道[2]。
(三)加強國際社會協作國際社會協作提供的主要是官方援助,采取私人協調的方式減少資本內流,減少到期債務的滾動。如為了協助投資者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恢復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迅速反應,制定援助計劃,幫助受嚴重影響的幾個國家盡快恢復經濟,并加強與外成員國進行磋商,防范危機傳染;利用緊急援助機制下的特殊情況條款、快速程序等,滿足成員國對獲得援助、批準時間等的特殊需求;積極創建儲備補充機構,幫助成員國渡過國際收支的特殊困境。此外,中國需積極與各國加強協作,共同采取宏觀協調政策、應對措施來更好地控制金融危機的蔓延程度、速度。
四、結語
在新時期開放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中國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貨幣危機的威脅,且這種威脅會隨著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而進一步強化。為此,中國應正視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積極找尋金融危機的應對之策,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周輝.從金融危機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科技創業月刊,2011(08):36-38.
關鍵詞 金融危機金融規范會計規范審慎政策融合
經濟一體化、經濟金融化及虛擬經濟比重過大的價值結構是形成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后金融危機時代仍將持續。健全的金融規范可減少銀行風險、防止金融危機的出現,會計規范對企業業績、銀行經營、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產生影響,也對金融規范的實施起決定性作用。為適應后金融時代的環境,消除金融規范與會計規范的不匹配、改進會計規范等銀行和政府的調整政策與預防措施必不可少。
一、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的價值結構
金融危機通常指短期利率、資產(股票、不動產)價格等與金融相關的所有指標或大部分指標超過正常循環在很短的時期內急速惡化,企業無法支付債務、金融機構發生破產。全球同時金融危機,不僅危機規模大,一些金融機構發生破產或有破產可能,更重要的是由此引發整個國際金融體系遭到破壞、實體經濟受到重創。所謂后金融危機時代(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就是隨著危機的緩和,而進入相對平穩期,指從金融危機時期的低谷到緩慢地回升到下一個經濟繁榮期的到來之前。這一時期,由于固有的危機并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解決,世界經濟仍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后金融危機時代仍具有金融危機時代的特征,世界經濟的價值結構還是一座倒金字塔型(見圖1)。
金字塔底層是在經濟總量中占很小比重的物質和知識產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實的商業服務貿易,再往上有復雜的債務、股票和商品期貨,最后位于倒金字塔頂端的是數量巨大的衍生期貨和其他虛擬資本。這種實體資產與虛擬資產倒置的結構形態,使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系統性風險。在后危機時代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十分模糊,導致各類資本不愿意在周期較長的實體經濟領域投資,更傾向于可以快進快出的虛擬經濟領域,或者進行某類資產或資源產品的投資炒作。比如我國近年來大蒜、紅豆、綠豆的炒作,房產的炒作,貴金屬的炒作等。熱錢及大量資本流向虛擬經濟和特定資產、資源、特定產品炒作,相比之下,實體經濟反而缺乏資本支持,生存困難。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直為理論界所探討。
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當然,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還包括宏觀經濟政策失當、金融機構貪婪擴張、金融評級機構缺乏自律、金融監管能力弱等,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位于倒金字塔最頂端的金融衍生產品風險不斷積聚和擴散。危機前,各金融機構大力提倡金融創新,而大部分金融創新模糊了金融機構的界限,具有貨幣派生能力的金融經營機構越來越多,使傳統貨幣控制方法難以奏效。同時,自1998年后,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直接金融相對于間接金融發展迅速,資本流動大量通過資本市場而不通過信貸途徑,使監管更加復雜、困難。從外部環境來看,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加劇了資本的跨國界融合,企業并購形成的跨國集團化經營越來越普遍,使得危機迅速蔓延到全球,世界各國都被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金融風暴之中,遭受了嚴重損失。金融危機本身又被動地加快了全球化進程,如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一年之內的三次G20峰會被國際社會視為應對危機的最重要機制,即多國聯手才使得這次危機得到了緩解。
但是,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的補救措施主要是超發貨幣,無論發達國家的美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我國莫不如此,這必然導致全球性通脹或通脹預期。當前,中國的通脹上升勢態及通脹預期已經迫使大多數人必須考慮怎樣讓自己的資金、資本戰勝CPI,這種心態對房地產、黃金等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類資產其實已經泡沫化,如果再吸引大量資本,必然產生惡性循環。這不得不讓我們再次反思,能否從各國以及跨國金融規范及會計規范上尋找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能否從金融規范和會計規范人手降低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提高金融危機的事前控制水平呢?
二、金融規范與會計規范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金融危機或者銀行風險的管理手段涉及金融規范和相關會計規范,其金融規范要達到采取持續和有效措施應對金融危機、控制風險的目的,其會計規范要達到描述和及時反映金融危機及其風險的目的。我國的金融及會計規范比較特殊,由于改革初期的法制不健全、金融體系帶有深刻的計劃經濟烙印。
一般金融規范的實施,金融管理當局或金融監管部門通常要考慮到個別金融機構的健全性和流動性,使其機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持續成長。由于金融規范具有金融機構或金融系統內相繼發生的連鎖性特點,所以金融規范不僅針對單個金融機構,還要針對整個金融系統進行約束和實施。金融機構或金融系統與經濟緊密相連,其實施帶有政策性或政治性色彩。所以廣義的金融規范的一部分由央行負責,至少在形式上隔斷了與政策、政治的關聯。中國人民銀行擔當央行角色,在1987年以《會計法》(1985)和《銀行管理暫行條例》為基礎,制定了《全國銀行統一會計基本制度》。
為適時推出適用的規范,金融管理當局或金融監管部門需要了解單個金融機構或金融系統的財務狀況,財務狀況信息的大部分是會計信息。考慮到金融機構及金融業務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往往金融管理當局或金融監管部門自身便成為制訂面向金融機構的會計準則的制訂機構,這些機構就此會計準則的頒布與運用握有實質的權力。如我國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1993)是在《企業會計準則》基礎上,由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制定并實施。至2006年財政部了由一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構成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其中四項是針對金融機構的會計準則(說明我國的會計規范也進入以準則為主的年代)。這些針對金融機構的會計規范與我國經濟環境變革緊密相關,尤其受國內金融市場高速發展與國際經濟、金融環境日趨一體化所驅動。
從會計影響經濟的過程來看(如圖表2所示),會計準則、金融危機、資本市場以及實體經濟等
存在聯動關系。金融危機情況下金融商品等虛擬經濟產品價格普遍下跌(或期望利潤空間減少)后,按現行公允價值計量體系要求以市價為基礎計量,下跌部分計入損失,影響企業利潤降低。從企業角度看這會引發股價下跌,繼而擴大資產減值等隱含損失;從銀行的角度看,向企業的貸款收回的可能性降低,形成滯賬或呆賬,銀行如果按照會計規范采取提取準備金等措施,加大銀行的費用,嚴重影響銀行的經營業績。此惡性連鎖反應的直接結果是銀行不貸款給企業,造成企業融資難,經營不利,進而導致整體股市下跌、影響經濟景氣循環惡化,最終影響整體國民經濟滑坡或內在質量降低。
金融規范與會計規范在約束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常有不相對應的“交錯”現象。金融規范中典型的或者成為最實際有用的是規范自有資本比率。由于此比率關系到是否符合上市標準,關系到跨國結算業務的開展,所以在金融業已實施多年,我國的銀行也很重視,業內議論得已經比較充分,從國際結算銀行BIS規定銀行的自有資本不得低于8%的一般比率,到4%的核心自有資本比率,體現了從重視“量”到重視“質”的飛躍。然而,自有資本比率計算公式中的隱含利潤的計算,按照會計規范所確定的推斷標準不一,以及實務中恣意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現實,確實使得自有資本比率的計算說服力下降。即會計規范有時使得原本為業內認可的金融規范乏力,改變這種金融規范與會計規范的“交錯”狀態,需要雙方面的改革,主要還是現行會計體系的改革。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政策調整與預防措施
金融風險不可能完全計量和控制,不存在完全的風險管理。原因如下:
一是金融風險的多樣性和多數性。金融機構的融資方和投資方的事件種類不同,量又很大,即便金融機構在摸索典型風險案例和風險規律,并進行計量,開發駕馭手法,培養專門人才,但其作用十分有限是不爭的事實。
二是金融環境的變動性。作為給金融機構的融資方和投資方帶來風險或者影響的經濟性要素和環境,經常變化,比如股價、市場利率不斷變化、變動,可能導致股價或利率進一步變化。這樣的原因要素與環境,個別金融機構是不能控制的。
三是金融市場的政策性。與市場環境及指數并列,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及經濟政策,也反映某時點或時期的狀況而(不同)變化。特別是金融危機事態的產生,大都來自于政策失敗,與其說市場失敗不如說政府失敗更為恰當。
總的來說,形成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還是資金的需求或者供給的不匹配所致(還可以細分為需要在先型和供給在先型,本文不做討論)。但從會計學角度來看,形成金融危機上的原因是會計制度改革的滯后性。不管是微觀還是宏觀供需關系都存在不匹配,即會計信息沒有得到及時傳遞或者難以傳遞。
在危機防范手段上,除上述自有資本比率的金融規范修訂外,屬于政策調整的審慎政策(Prudence policy)的采用備受關注。審慎政策屬于風險控制領域,按照控制風險的時間可以分為事前控制措施和事后控制措施。前者主要通過銀行健全的安全的經營體系,將銀行破產防患于未然,具體措施通常有自有資本比率規定、流動性比率規定、價格競爭規定和非價格競爭規定、可出售不動產規定、大宗融資規定、分紅率規定、外匯保有額規定等。后者主要防止由于個別銀行倒閉引發金融體系的系統風險發生,讓存款者及銀行的交易方減少擔心,具體措施主要有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救助措施等。審慎政策還有微觀和宏觀之分(具體差異可以參見表1),所謂微觀審慎政策把個別銀行的經營危機救助作為中層目標,最終目標鎖定在作為消費者的投資者和存款人的保護上;所謂宏觀審慎政策不限于個別銀行經營危機的救助,把防止金融體系整體危機作為中層目標,最終目標鎖定在經濟社會成本的降低上。
銀行或金融監管部門在實施審慎政策時離不開會計準則與財務信息,微觀審慎政策中用到的財務信息基本上屬于個別金融機構的;宏觀審慎政策中用到的財務信息基本上屬于金融行業的以及國家整體的,大都為個別金融機構的信息匯總而成。審慎政策的建立和實施、監督都是金融規范內容,它對會計規范及實質性的會計準則的制定與應用產生重大影響,也說明金融規范與會計規范不僅有“交錯”,還有“融合”,這些金融規范反映出與會計規范的關聯度應引發規范制定機構的足夠重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金融資本很容易跨越國界移動,因而,金融危機更容易形成全球危機,克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也日益重要。在這一背景下,金融及會計政策的跨國統一十分必要,也是必然的。過去只需發達國家G7或G8組織達成協議即可解決的,眼下非包括發展中國家的G20乃至G28組織通過不可,這是世界經濟實力分散的結果,也是包括我國在內的新崛起國家經濟實力增加導致政治地位提高的必然結果。無論將來何種國際標準機構制定金融以及會計規范標準,應該把金融規范和會計規范統籌考慮、整合運用,解決金融規范及會計規范的“交錯”問題列在首位。
后金融危機時代應該出現的超發貨幣、通脹等經濟現象正在我國上演,政府的提高銀行準備金率等反應對策或者緊縮、審慎的調控手段也已不斷推出,但原有資產的貶值,可動用資金的減少,支付利息成本提高,產業轉型帶來的貸款風險判斷難度加大,再加上外資銀行紛紛進入內地使行業競爭加劇等等,對于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來說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挑戰。這要求我們制定政策時要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審慎考慮:在調整金融規范的同時加大考慮會計規范的力度,如會計準則制定過程與會計主體監管過程相結合,金融行業準則體現金融(實施)與會計的結合;為了增強不同行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保持金融會計準則內在邏輯的一致性,使不同金融機構銷售的相同或者類似金融產品采用同樣的確認計量標準;正確理解公允價值的市場性以及把公允價值計量限制在最小范圍內,使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確認計量的口徑一致;加大準則修訂力度,盡量降低會計準則的選擇性和壓縮職業判斷空間,將有利于金融機構在實務操作中執行會計準則。
參考文獻:
星野一郎:會計規制與金融規制在規范金融機構上的交錯,《國際會計研究學會年報》2009年度。
關鍵詞:金融危機;會計信息披露;會計防范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4-0-01
隨著社會的發展,會計已經不再單純地記賬、算賬和報賬,其功能延伸至參與管理和事前決策,但為所有者、經營者、使用者提供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仍然是它的主要職能。在金融危機條件下,會計在防范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會計披露,有助于避免或減輕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一、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在于,圍繞著美國創新出的,并滲透到金融機構投資產品組合中的一系列“次級貸款打包”、“次級債務”衍生產品,形成了一個由全球各類機構和個人組成的復雜資金鏈條,隨著鏈條的不斷拉長,投行及其他機構用高杠桿的交易,使次級債務風險不斷向周邊關聯者蔓延擴散,直到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離而產生了泡沫風險。在監管缺失、貨幣政策逆轉的政策背景以及美國人過度消費模式的影響下,當泡沫破裂引發多重委托關系的鏈條從根本上斷裂時,危機就爆發了。
二、金融危機中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批露的會計信息缺乏充分性和透明性
次貸鏈條中貸款者與貸款機構、投資者與貸款機構及投資銀行等融機構、金融機構與信用評級機構之間信息嚴重不對稱,信息披露不充分、不透明使投資者和債權人無法及時可靠地判斷其決策的成敗。
2.披露的會計信息缺乏可靠性
為了加強對證券化資產的信息披露的管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早在1997 年就制定了全面的金融工具表內確認、表外披露的會計準則,要求企業披露與證券化有關的會計政策、現金流量、關鍵假設以及公允價值對關鍵假設變動的敏感程度,還要求披露以下內容: 一是產組合的現狀以及預計損失;二是由于提前支付、損失及折扣率的不利變化減低權益的公允價值的測試;三是本期特殊目的主體與轉讓人之間全部的現金流量;四是轉讓人所管理期末拖欠債務以及凈信用損失。
3.缺乏對次貸產品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
美國一直崇尚自由經濟,這次“次貸危機”的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監管沒有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導致了信用缺失和監管缺失。其一,監管部門之間協調不一致、監管空白過多;其二,次貸衍生品中如CDO、CDS 等金融衍生品屬于表外業務,難以對其監管,各國中央銀行對其監管都較為寬松;其三,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臺交易市場進行,相比股票市場來說,這一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
三、金融危機下構建會計安全觀的防范措施
1.謹慎采用混合計量模式
任何一種價值計量屬性都不是萬能的,對于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能夠客觀、公正地反映其價值,因而能夠提供較真實的財務信息,但是對于那些沒有活躍市場、難以估值的資產,公允價值卻很難反映其本來面目,甚至造成較大程度的價值偏離。相比之下,歷史成本計價下資產或負債的價值將會表現出較小程度的波動。所以,應綜合各種計量屬性的優點,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大多數金融負債按歷史成本進行計量。
2.完善會計信息披露機制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會計在金融危機的防范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會計披露有助于避免或減輕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增強會計信息透明度和受托責任,提高復雜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完整準確披露企業的財務狀況是充分發揮會計預警功能的必要條件。
3.充分發揮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作用
計算機技術的出現和廣泛運用,不僅改變了經濟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管理控制的手段,提高了內部會計控制的效率,這是好的方面。但同時,計算機運用于會計領域也加大了會計監管控制的難度。現代企業會計控制制度的設立和運行要樹立實時控制思想,注重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要改變傳統內控制度思維模式,從單純的年末檢查財務錯誤和舞弊,轉為利用信息技術將內控環節融入會計信息系統中,在更廣泛的環境中實施會計控制。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財務處理與業務處理的一體化,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和實時有效會計控制系統。
4.實行企業高層管理者負責制
會計信息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一定的軟硬件投入,高層管理者必須對信息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具有相對長遠的眼光,能在適當的時機做出恰當的決策,并確保資金、人力等關鍵資源的有效使用,盡量減輕各種原因帶來的阻力,確保會計信息化的順利開展。
由于信息管理的長期性和復雜性,適當地規劃并在過程中實行相應的監控,才有可能降低或消除管理過程中財務數據的風險。同時,會計人員在財務風險分析和內部會計控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結束語
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世界各國都應該從這次危機中吸取教訓,一方面要完善公允價值準則,以確保它不會使以其為基礎計價的資產在經濟增長期產生投機泡沫、在經濟衰退期使危機更加惡化。另一方面,應該提高金融產品和金融交易會計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性并加強監管,以保證不再出現遺漏大量應該計入某類可審計、可信任賬戶中金融活動的現象。良好的會計披露有助于避免或減輕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如果一國缺乏穩健的會計準則和強有力的監管措施,經濟金融的全球化和一體化,不僅對本國經濟不利,而且對世界經濟也有害。為此,要發揮會計的作用,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國際可比性,以避免類似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再度發生。
參考文獻:
[1]魏小紅,張學恩,閆薇.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會計防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05).
[2]林萬祥.金融風險之會計防范[J].財經科學,2008(02).
[3]李文,劉芳.論金融風險的會計防范措施[J].商業經濟,2009(11).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出口企業 影響 對策
我國現居世界第三貿易大國,我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接近六成,由此可見出口額的快速增長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國外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減少,嚴重地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進而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在提出“加強風險防控機制、拓展新興市場”等方案同時,也呼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此次金融危機,防止全球經濟的進一步衰退。
一、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主要是由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的。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 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 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針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提出, 它具備“低首付, 次貸期限長,次貸利息前低后高”的特點,而中低收入者的償還能力并不可靠,所以次貸政策本身就存在巨大風險,由于次級抵押貸款人違約增加,使得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大幅下跌,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 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 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和流動性危機。金融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也希望美元貶值來刺激外貿出口, 降低進口, 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美元的貶值使得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 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 物價上漲、經濟放緩。金融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 而“金磚四國”( 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 正在崛起, 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1.國際經濟放緩縮減了我國外部需求。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進一步加深,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黯淡甚至出現衰退跡象。國際經濟低迷,日漸收縮我國外部需求,出口增速減緩和貿易順差的縮減將不可避免。
2.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各國政府為了減緩經濟衰退,保證產業安全,保護本國企業不受外來競爭者的影響和減少失業,利用技術、環保等各種貿易壁壘對我國商品進行阻礙。近年來,隨著我國出口的快速增長和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歐美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我國與歐美等國的貿易摩擦不斷發生。富裕國家中保護就業免遭低成本國家競爭的呼聲越來越高,美歐遙相呼應,紛紛高筑貿易壁壘。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我國外貿發展外部環境不容樂觀。
3.是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貶值,人民幣相對堅挺。而為應對金融危機,給銀行注入流動資金,美聯儲不斷降低利率,加速了美元的貶值速度,也相對加速了人民幣升值步伐。同時,金融危機引發的美國資金市場調整和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會增加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從而可能引發對華投資的新一輪,將對人民幣升值形成更大壓力,直接導致我國出口產品喪失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4.金融危機嚴重地沖擊了勞動密集型產品業,由于受到經營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減弱等因素的共同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在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中,紡織品、鞋襪、低端生活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這些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美國的中低收入階層,他們在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大大削弱了購買力,這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這些產品的對美出口。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主要依靠價格優勢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競爭,由于金融危機帶來的美元疲軟和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企業的價格優勢不在,出口進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機導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下滑,無疑給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企業帶來了“重創”。
5.在金融危機中,大多數中小型出口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生存狀況變得更加惡化。企業融資不順,金融危機造成的信貸虧損打擊了銀行的信心,銀行收緊信貸標準,導致信貸短缺。特別是對于某些中小型的出口企業。面對信貸融資的不顧,再加上原材料、勞動力價格上漲所導致的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紛紛承受不了壓力,縮小生產規模甚至倒閉。
三、應對金融危機出口企業的對策
1.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中小企業受到嚴重的沖擊,究其原因,有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 ,更重要的還是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不強。提升我國出口企業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技術含量低、結構單一、規模小、經營管理模式落后,是橫在中小民營企業面前的三道坎。我國出口企業可以通過產業集聚提升參與國際大宗交易的競爭能力;我國出口企業應通過科技研發、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加快產業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跨越,發揮政府的作用,引導企業在專業化經營中不斷技術創新和產品的轉型升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的不斷自主創新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才是民營企業出口貿易平穩發展的根本保證。
2.加強內外貿易政策的協調性。面對金融危機日益嚴峻,并向經濟實體蔓延的形勢,我國出口產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應看到與危機并存的機遇,我國政府已采取了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2008年下半年2次調高出口退稅率,2009年1月進一步調整進出口關稅稅則,有效發揮了關稅政策的經濟杠桿作用。采取適度寬松的調整貨幣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適時地調整現階段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加強人民幣在銀行體系之間的流動性的管理,進一步健全整個國內金融體系。在融資方面,政府著手為中小企業拓寬渠道,建立企業信用度評估系統,這些措施有效的增加了出口企業的信心,面對這場全球性質的經濟危機,我國整體競爭優勢并沒有變化,企業一定會在政府的協助下努力完善自身的生產經營,抓住機遇度過難關。為達到預期的目標,我們一定要將各種經濟政策綜合起來考慮,以使其發揮最優效果。
3.政府采取穩定匯率的政策對出口企業度過危機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匯率自2005年就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單一的盯住美元,而是參考多種貨幣根據權重組成的貨幣籃子,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在目前的形勢下,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水平的基本穩定,有利于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
4.加強與各國經濟合作,加強政府間交流,對于防范金融危機惡化后更加苛刻的貿易壁壘,化解貿易摩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發達國家未來的貿易壁壘會更多,貿易保護措施會更加頻繁使用,中外貿易摩擦也會進一步增加。為此,我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十七大提出我國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今年結束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我國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加強與他國的合作,為我國外貿企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和空間,各國通過互相降低或減免關稅、開放市場,可以實現國家之間的互利共贏;政府要加大對外經貿交涉力度,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貿易制度體系的建設,務實、有效化解中外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在糾紛中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發達國家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際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試著建立統一、協調的多雙邊反應機制,實現公平貿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健全進口監控體系;完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制度等等,以及時應對和主動防范各類貿易摩擦。
總之,在全球金融危機向經濟實體蔓延之時,我國出口企業應該提高市場的風險敏感度,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規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將危機帶來的壓力轉化為企業前進的動力,為迎接更加嚴峻的挑戰做好一切準備。
參考文獻:
[1]吳迪:中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4)
[2]李明玉:中國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實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 (5)
[3]李:論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原因和影響[J].經濟學動態, 2007,(9)
[4]何東:金融危機后的貨幣政策操作―――東亞國家的經驗及啟示[J].金融研究, 2007,( 5)
摘 要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危機越來越成為引發經濟危機的核心導火線。又隨著金融業的日趨多樣化和多層次化,所以通常金融危機引發的虛擬經濟危機最終會演變成其他各領域的實體經濟危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的經濟特征是以債務經濟為主,因此引發經濟危機的原因也由原先的“過剩經濟”轉為現在的“債務經濟”。經濟危機爆發后在國際上的傳染通道主要有:資產通道、銀行通道和貨幣通道。
關鍵詞 次貨危機 過剩經濟 債務經濟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從“過剩經濟”到“債務經濟”,經濟危機原因的變化;第二部分是金融危機的傳播通道;第三部分是美國次貸危機是如何傳染的;第四部分是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一、從“過剩經濟”到“債務經濟”,經濟危機原因的變化
美國人們的消費通常受其消費習慣和預期收入的影響,保持長期以來的借債消費習慣,其中家庭消費和住房消費尤其活躍,曾一度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我們說如果在考慮預期收入即自己有能力償還的情況下,提前消費是可以促進當期經濟發展的。但是美國人卻恰恰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預期收入而加緊當期消費,只會是不顧后果的消費,殺雞取卵的消費,是不利于經濟持續發展的消費。要消費但又沒有本錢,怎么辦?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借錢,拿未來的錢來提前消費了,但前提是未來的錢能夠如期拿到,但未來又有著其不可確定的因素,如果某一環節出錯而不能償還貸款,那么就有可能使經濟遭受到一連串的損失,最終引發經濟危機。而消費的習慣是長年形成不容易改變的,所以八十年代以后在美國政府帶頭下,年年大力發行債券,政府財政赤字嚴重,企業的債務也不斷的增加。消費者由于幾十年來舉債的消費習慣,也已經慢慢地并開心地毫不擔心地享受著這種發未來錢的生活方式。他們幾乎沒有存款,對未來收益的預期也很樂觀,因此,使美國一度在經濟上出現了虛假的繁榮,股市和樓市的泡沫也越吹越大。當泡沫有一天被某一環節捅破時,下一輪的經濟危機也隨之不遠了,最終釀成了08年的次貨金融危機。
二、金融危機的傳播通道
(一)資產市場通道
資產有虛擬資產和實體資產之分,由于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通常出現的金融危機是由虛擬資產(股票、債券等)危機開始的,但最終會蔓延到實體資產危機,進而形成全球經濟危機。以美國的次貨金融危機為例,次貨即次貨級抵押貸款,指銀行或貸款機構提供給那些信用等級或收入較底,無法達到普通信貸標準的客戶的一種貸款。在美國,個人貸款者是向抵押貸款公司而不是直接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然后抵押貸款公司將向個人提供的抵押貸款作為其資產打包成股票和債券出售給商業銀行或者投資銀行,而對該個人抵押物信用等級測評的評級公司卻由于個人利益并沒有公正客觀的測評該抵押物,以致使得一些抵押物被高估、錯估或者連續抵押。而這些商業銀行或者投資銀行又將它們從抵押公司購買的股票或債券作為自己的資產打包成自己的股票和債券出售給投資者。這一層又一層的打包,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給資本市場帶來了一時虛假的繁榮。
(二)銀行通道
經濟越發達,國與國之間的金融合作領域就越寬,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銀行去外國投資辦子銀行或者分銀行,例如我國的渣打銀行和花期銀行等。一方面當該國發生金融危機時,本國銀行會出現呆帳、壞帳甚至倒閉,那么該銀行在外國的子銀行或分銀行必然受到牽連,其資產減少,那么該外國的銀行為了獲得更多的資產必然會提高該銀行的利率,而利率的提高又勢必會影響該國的企業投資,使在外國銀行貸款的本國企業減少投資,減少利潤,即而引起該國部分結構性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外國銀行和本國銀行之間的合作也是寬領域、多層次的,一旦該國發生金融危機,銀行資金外逃,該國的銀行將會面臨資不抵債、虧損甚至倒閉的危險,因此與其有合作的銀行一定會通過貨幣途徑受到牽連和損失,即而影響該國的經濟。例如德國的德意志銀行和薩克森銀行瀕臨倒閉,法國巴黎銀行管理的幾只基金已經清盤,英國北巖銀行也出現了擠兌。緊接著這些在美國以外地方出現的問題,又將其影響反饋回到美國,引發美元的疲軟,股市的動蕩以及一系列新的金融問題,比如美國負有盛名的投資銀行貝爾斯所面臨的困境。這個殘酷的反饋循環系統―在美國產生的問題從美國流到其他國家,從其他國家再流到另一個與之有關系的國家,最后又流到美國,所到之國經濟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發生同樣的金融危機。
(三)貨幣通道
現在的金融危機主要是由于債務的無限擴大導致無償還能力而造成的。一方面當該國為了緩解金融危機而向國際社會大量發行與其國生產力沒有緊密的債券或者就干脆以發行貨幣來解決金融危機時,在國際社會上籌集的該國貨幣勢必會引起本國貨幣的增加,從而導致本國貨幣的貶值。以美元為例,美國大量發行債券,導致本國美元數增加,美元貶值。另一方面美元的貶值會導致外國貨幣的升值,這樣就會影響該外國的出口,使外國出口減少、國內出口企業利潤下降、工人工資減少、失業率增加,從而把經濟危機傳播到該國家。
三、美國次貨金融危機是如何傳染的
美國次貨主要是面對那些信譽程度和收入低的人群,向其提供房屋抵押貸款。所以,可以說美國次貨金融危機的源頭是房地產危機,先是由房地產此實體經濟影響資本市場的虛擬經濟,再由資本市場的虛擬經濟影響全球各領域的實體經濟。美國當局為了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出臺各種政策鼓勵借債買房,使得一度出現了房地產虛假繁榮,泡沫形成。當抵押貸款人不能及時償還每期負債時,銀行收不回貸款,于是對房地產開發商的下次貸款會減少或者不貸。房地產商沒有了貸款,勢必會減少房屋的供給,另外一方面抵押貸款人面對銀行的催款,勢必會減少其他方面的開支和消費。如果該消費品正是別國的出口品,那么勢必會引起該國出口品對美國出口的減少,進而引起該國經濟的萎縮。因此房地產的低迷會引起國際上其他實體經濟需求的減少,給別國經濟帶來同樣的經濟危機。美國為了刺激經濟不斷地降低利率,為了償還國際債務大量的印發美元,致使美元貶值。這樣更直接引起外國貨幣的相對升值,最終影響到別國的貿易經濟,給別國經濟帶來蕭條和危機。
四、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一)預防金融危機
產生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無非就是兩種,即過剩經濟和債務經濟。相比過剩經濟,債務經濟引起的經濟危機更可怕。只要消費和投資增加,那么國民收入就會增加,個人收入也會增加,進而消費和投資也會增加,最終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危機自然就不會出現了。而對于債務經濟,如果只一味的強調提前消費,追求暫時的享受而不與相應的生產力聯系起來的話,那么最終只會形成泡沫經濟和虛假繁榮,進而演變成經濟危機。但是,我們知道,如果借債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并伴隨著一定生產能力提高的話,那么債務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因此,如果我們把一種貨幣固定在一種生產能力上的話,那么該國貨幣的增加并不是債務的增加而是一種生產能力上的提高。
(二)如何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
經濟危機來了,我們不用一味地驚慌和措手不及,危機來了就來了,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只有積極面對了。因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地不斷深入,一國有難,別的國家很難獨善其身。所以,在心理上面對金融危機不要恐慌,要沉著應對。經濟危機無非就是經濟蕭條、衰退、出口減少、企業或工廠利潤下降甚至倒閉和失業率增加等。對于一些長期依賴出口的國家,此時乘著危機時刻,可以擴大內需,依賴自己總好過依賴別人;國家財政當局可以積極的運用財政政策,投資公共事業,拉動本國經濟的增長。另外,減持危機國債券和儲備外匯,以免由于該危機國的貨幣貶值引起本國外匯資產縮水,同時可以利用出售外匯的收入來扶持本國企業。此外,要完善本國金融體系,建立合理安全的金融監管制度,使金融機構能有一個自由靈活的收縮機制,以至于在出現危機不易被傳染,使金融危機過后的經濟反而有個突破性的進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金融工具; 公允價值計量; 平均市價
2007年開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引發了會計界對公允價值計量的討論熱潮。其中,金融工具在金融危機條件下由于其價格瞬息萬變,公允價值難以確定,成為公允價值計量的難點而備受矚目。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完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一、金融工具與公允價值計量相互推動發展的歷史演進過程
要解決這個難題,有必要從公允價值計量和金融工具發展的歷史演進過程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及其形成原因。
(一)公允價值計量的初步確立
20世紀80年代美國發生的儲蓄和貸款危機是公允價值計量最初形成的原因。當時的美國處于經濟滯脹時期,政府為了解決經濟滯脹的問題,放松了金融管制,利率和匯率逐步放開,各金融機構高息攬儲,發放貸款,但在經濟發展停滯的條件下,貸款人還款能力有限,造成大量問題貸款的不斷堆積,金融機構的金融風險隨之不斷累積,但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由于不需要對這些問題貸款計提減值準備,所以它的財務報告無法反映這些問題貸款的大量存在,不能警示金融機構日益累積的巨大風險,甚至誤導了投資者對金融機構財務狀況的判斷,最后危機爆發,導致400多家金融機構破產,損失慘重。
從那以后,美國金融界就傾向于以公允價值計量金融產品,因為公允價值計量是對金融工具以當前的市場情況為依據進行的價值計量,能更早地向社會公眾警示金融機構的財務風險。
這次危機暴露了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的不足,推動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初步確立。
(二)公允價值計量的系統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匯率、利率、股票價格的頻繁波動使經濟活動的結果變得無法預測。為了規避風險、擴大收益來源,金融機構在利益驅動下加快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步伐,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和迅速普及也為其提供了物資基礎,導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現,金融風險隨之擴大。為了及時預示并化解這種金融風險,公允價值計量成為唯一被正式認可的計量屬性而得到廣泛應用。
緣于對大量涌現的金融衍生工具計量的需要,會計界開始重視對公允價值的研究。1991年IASC開始對金融工具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采用公允價值計量;2004年FASB的會計準則廣泛采用公允價值;2005年IASB把完全實施公允價值會計作為其工作目標;2006年FASBFAS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計量正式推出。
縱觀以上金融工具和公允價值計量相互推動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金融工具的發展推動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確立和發展,同時,公允價值也為金融工具提供了最相關的計量屬性,二者相互推動、共同成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金融工具本身的特點決定的。首先,對金融工具的投資是一種間接的投資方式,它與最終的實物投資之間存在中間環節,從而增加了其不確定性;其次,金融衍生工具的跨期交易,要求交易雙方對利率、匯率、股價等因素的變動趨勢作出預測和判斷,加之金融衍生工具以少博多、以小博大的杠桿效應增加了它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使其價值發生頻繁的增減變動。要反映這種變動、揭示這種風險,只有公允價值計量才能提供最相關的信息。
二、金融危機條件下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缺陷與不足
公允價值計量雖然有著極大的優勢,但在許多方面也存在著一些缺陷與不足。本次美國次貸危機就暴露了公允價值計量的缺陷,使人們對金融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的影響及其后果進行重新審視。
關鍵詞:虛擬經濟;金融危機;經濟虛擬化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116-02
一、虛擬經濟概述
虛擬經濟是相對獨立于實體經濟的虛擬資本的經濟活動,具體來說,主要指金融系統和房地產業。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產生出來,其發展受實體經濟生產能力的約束,其利潤受實體經濟利潤率的制約。
虛擬經濟是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時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正負兩方面的效應。虛擬經濟的正效應主要體現為在信用經濟的基礎上產生的虛擬經濟有效地實現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加速了資本周轉,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負效應則體現為虛擬資本的價格不是由實際資本的價值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入和實際利率決定的,所以經常與實際資本的價值相背離,并越來越呈現出超前發展的趨勢。當虛擬經濟的發展遠遠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時,由于其利潤來源得不到有效支撐,將很難維持。當虛擬經濟的泡沫破裂時,往往因巨大的流動性損失而嚴重影響實際生產活動的進行。同時,當虛擬經濟發展過度時會吸引生產資本的流入,擠占實體經濟的發展資金。
虛擬經濟與金融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方面,適度規模的虛擬經濟促進金融穩定與發展。從微觀角度看,虛擬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提供大量個性化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拓寬了其服務領域。與此同時,虛擬經濟通過借助電子信息技術,提高金融企業的支付清算能力,節約大量流通費用,并使金融企業的信用創造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提高其規模報酬和盈利能力。從宏觀角度看,虛擬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提高各國市場間信息傳遞和價格反應的能力,提高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應的靈敏度,滿足虛擬經濟國際化的需求。同時虛擬經濟創造了大量的金融衍生產品,使各類投資者不僅能進行多元化資產組合,還能及時調整其組合,在保持效率的同時分散或轉移風險,增強抵御非系統性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又將影響金融穩定。首先,虛擬經濟的劇烈變動會通過價格、預期等在虛擬經濟體內迅速傳播,放大波動效應。一種證券價格、一個部門或一個市場價格的波動都會導致其他證券、部門、市場的波動。其次,虛擬經濟的急劇變動會通過利率、匯率或資產價格的波動迅速傳播到實體經濟,進而對實體經濟的運行產生影響。東南亞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都是由虛擬經濟的惡化引發的實體經濟的運行紊亂。再次,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使經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性。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一旦破產,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極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場的波動,市場波動再反作用于機構,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將導致全球的金融危機,直至經濟危機。最后,虛擬經濟的崩潰導致全球經濟體衰退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并極易引發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
二、虛擬經濟的發展
自從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全球進入了以浮動匯率制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各國紛紛放松對資本跨國流動的管制,各種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眾多金融衍生產品只需交納一小部分保證金即可交易,杠桿率極高,買空賣空交易盛行,極大地加劇了金融風險。虛擬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因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和資本賬戶交易的增多而迅速增加,遠遠超過了實體經濟,整個經濟呈現出一種“倒三角”的特點,不穩定性大大增加。總體上看,虛擬經濟的發展大致體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全球金融資產急劇膨脹。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的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使得全球銀行業、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金融資產迅速增加。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全球報告行的資產規模從1990年的7.69萬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28萬億美元,增長了3倍多,銀行資產的增長率遠遠大于GDP的增長率。股票市場方面,1999年全球股票市場市值曾經一度超過全球GDP總額,之后因高科技泡沫破裂而大幅縮水。2003年全球經濟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股票市場再度膨脹,2006年全球股票市場市值規模達到50.6萬億美元。與此同時,債券市場亦發展迅速。1991年債券總市值為16萬億美元,2005年達到了58.95萬億,15年的時間市場容量增加了2倍多,年增長率約為7.5%①。
第二,金融衍生產品迅猛發展。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品市場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以成交量計算),世界各國交易所2002年上市交易的期貨期權達到693.5萬億美元,其中利率衍生品交易量高達626.7萬億美元,股票指數類衍生品達63.9萬億美元,貨幣衍生品達2.9萬億美元。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義價值為630萬億美元,為同年全球GDP總量的11.81倍。2008年上半年,全球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增加到766萬億美元。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極度頻繁。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規模虛擬資產的國際間流動成為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虛擬經濟的發展使國際經濟關系從傳統的貿易和實際投資為主轉為以虛擬資產為載體的大規模的資金流動。例如,外匯市場中,越來越多的外匯交易是為了獲取貨幣流通轉換中的價值增值和收益。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2007年全球外匯日均交易量約2萬億美元,98.5%的交易純粹以資金流通、盈利和風險規避為目的。巨額的外匯交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大部分是單一的純粹的虛擬經濟的價值運動。
三、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
虛擬經濟的內在特征與運動規律決定了泡沫的不斷形成和演化,過度膨脹最終會導致泡沫破裂,進而引起消費、投資和信貸全面萎縮,對金融市場運行造成嚴重沖擊,從而引起虛擬經濟的自身危機,典型表現為金融危機。從虛擬經濟的視角看,金融危機的成因包括:
第一,金融市場過度開放。金融市場的過度開放,導致虛擬經濟的膨脹,若金融體系不健全或監管不到位。很容易引發金融泡沫繼而導致金融危機。20世紀70年代以后,拉美和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經濟快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但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受金融深化理論的誤導,在實體經濟系統運行失常、結構性問題突出的情況下,相繼開放金融市場,企圖通過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刺激實體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但由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諸多問題,最終引發了泡沫經濟并導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認識不充分,夸大了虛擬經濟的正效應。
第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脆弱性是金融體系的固有屬性,虛擬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金融體系脆弱性就越顯著,金融風險就越大。虛擬經濟固有的虛擬性決定了其蘊含的高風險和運行的不穩健。美國的次貸危機充分證明了虛擬經濟具有極大的脆弱性和聯動性。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破滅,引發了信貸市場的信用危機,然后通過資產價格的變動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市場,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同時,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實體經濟的運行也受到嚴重影響。
第三,金融衍生品過度發展。與一般金融資產相比,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桿比率較高、交易成本較低兩個顯著特點。所以衍生產品同樣具有比一般金融資產更高的風險。在此次次貸危機中,金融衍生品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次級貸款形成了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Mortgage Based Securities) 、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Asset Based Commercial Paper) 和債務抵押權益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按照資產池結構不同可以分為貸款抵押權益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和債券抵押權益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s) 。同時在大量CDO產品的基礎上,設計出了“CDO的CDO”、“CDO 的立方”、信用違約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具有極高的杠桿率和極其緊密的聯系。一種資產價格的變動會以極快的速度傳遞到其他的資產價格。
第四,政府監管的放松和經濟政策的失誤。政府宏觀經濟的失誤對虛擬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次貸危機的爆發很大原因是政府自由主義思想泛濫、監管放松導致。美聯儲在2000年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和“9.11” 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經濟。從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聯儲25次降息,長時期低利率政策推動了房貸需求和房價上漲。此后,為了避免經濟快速增長帶來通貨膨脹壓力,美聯儲17次提高聯邦基金利率,造成房貸借款人還貸壓力增大,結果是某些客戶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利息。
參考文獻:
[1] 朱民,等.改變未來的金融危機[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188-222.
[2] 成思危.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J].管理科學學報,1999,(3).
[3] 肖輝.論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與蔓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