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7:31: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環境污染的表現,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環境損失計量是根據環境污染狀態進行環境損失的實物量化與貨幣化,并對貨幣化的環境損失按照的要求進行確認與記錄的過程。
環境損失計量應以環保部門公布的環境監測數據和企業從環境交易或事項中取得的環境狀態數據為基礎,其概念構架包括四類變量:環境污染狀態、環境污染導致的實物型損失、實物型損失的貨幣化、實物型損失的確認與計量。以這四類變量為基礎,逐漸形成三個過程:①根據環境污染狀態計算環境污染導致的實物型損失;②將實物型損失貨幣化;③對貨幣化損失進行確認與計量。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個變量和三個計算過程均具有時變性,即:環境損失的發生時間及其計量過程具有時序性與動態性特征,發生空間、表現形式與計量具有多樣性與變化性特征。
二、環境污染計量的四類變量
1.環境污染狀態。①以污染物排放量形式表現的變量,如廠區的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氣體的濃度、污染物產生速度等;②企業權責范圍內的污染物排放量,如“三廢”的排放量等;③企業權責范圍邊界的污染物流出量與流入量,如環境責任主體因污染破壞造成的程度。污染狀態變量決定了企業因為環境污染導致的實物型損失變量的大小與權責份額,是環境損失計量的起點。
2.環境污染導致的實物型損失。①急性實物型損失,如有毒液體的排放導致的森林樹木毀壞、有毒氣體的排放導致的人員傷亡和野生動物滅絕等;②慢性實物型損失,如濃度較低的有害氣體和液體,由于長時間的排放導致的水土流失、氣候惡化、土質改變等;③尚未完全確認的實物型損失,如地表下陷、氣候惡化等導致文物的毀損和風景資源的破壞等。其中①、②類大多是具有可視性或者是可測性的顯形損失,能夠而且必須計量;③類是可視性和可測性較低或很低的隱性損失,不容易準確計量。
3.實物型損失的貨幣化。其在上包括傷害型損失、防御型損失等;在價值構成上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在計算方法上可以采用現實市場價格法;在計量模式上可選用名義貨幣或一般購買力計量單位,選用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與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計量屬性。
4.實物型損失的確認與計量。實物型損失的確認:要求在企業的環境責任與效益范圍的基礎上,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以及可定義性、可計量性、可靠性與相關性等標準進行初始確認與再確認。實物型損失的計量:要求在對其確認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計量方法與計量模式,按照可定義性、可計量性、準確性、一致性、有用性、可靠性與效益性等標準對引起環境損失的交易或事項進行貨幣化與分配,它具有間接性、異質性、模糊性、差異性和可驗證性的特點。
三、環境污染計量的三個計算過程
1.根據環境污染狀態計算實物型損失。污染破壞程度一般是用污染物濃度來反映的。該計算過程的關鍵是建立污染物濃度與導致各種實物型損失之間的函數關系。這些函數關系的類型取決于環境污染的三種主要形式:①扇式影響,即一種環境污染產生多種影響,使函數表現為疊加型;②鏈式影響,即一種環境污染產生的影響沿其因果鏈依次傳遞,使函數表現為關聯型;③網式影響,是扇式影響與鏈式影響的綜合,使函數表現為關聯疊加。
2.實物型損失的貨幣化。實物型損失的合理貨幣化是保證環境會計信息可靠的又一重要環節。該計算過程應重點考慮污染可能造成的價值損失,如水污染會造成農田污染損失,農田污染又會加劇水污染的損失。實物型損失的貨幣化函數十分廣泛。
3.貨幣化損失的確認與計量。企業應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原則的要求對貨幣化損失進行確認與計量。其日常賬務可用待攤方法和預提方法進行處理:①待攤方法。在企業發生污染損失金額較大且受害期較長時,按總損失扣除殘料價值、可收回的賠償款后的金額,借記“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環保賠償款”、“應交環保稅”等科目;分期攤銷時,借記“環境損失-污染損失”科目,貸記“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科目。②預提方法。逐期預提環境損失支出時,借記“環境損失-污染損失”科目,貸記“預提費用”科目;實際支付時,借記“預提費用”、“應付環保賠償款”、“原材料”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企業還應在期末或至少每年年終,對環境污染造成的生態資源、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存貨等減值計提準備。
四、環境污染計量模型
1.環境污染治理模型——外部負效應。從學的角度來說,外部負效應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過程中對另一個經濟主體造成了額外的成本。換句話說,如果行為的實施者造成了額外成本,由此產生的就是外部負效應。
假定某社區有一大型重,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造成該社區居民健康受到損害,醫藥費用開支增加,如果將這種費用開支的外部負效應計入企業的總成本,它的生產量就會減少,同時污染也會減少。外部負效應產生一個外部邊際成本,產品產量越大,造成的污染越嚴重,外部成本也越大。這時,整個為生產該產品所花費的社會邊際成本應等于該企業的邊際成本與外部邊際成本之和。因此,該產品的有效率的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應由社會邊際成本與市場需求狀況決定。顯然,企業不外部負效應時將過度生產,從而造成嚴重的污染。
2.限制污染排放模型——最優排放量分析。環境污染并不是工業化、城市化的必然結果。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就是為了保持城市的環境目標值,將排入城市環境的主要污染物控制在環境容量所能允許的范圍之內。
我們可以用邊際分析法來確定污染物的最優排放量。一般來說,各種污染產生的邊際損害是遞增的,即污染越多,其邊際損害也越大,而社會的邊際收益則因污染的排放而遞減。污染的最優排放量由其邊際損害和邊際收益變化曲線的交點所確定。當污染排放量低于最優排放量時,社會的邊際收益超過邊際損害,污染排放就是符合標準的;當污染排放量高于最優排放量時,污染的邊際損害大于其邊際收益,污染排放則是有害的。
3.環境綠化管理模型——外部正效應分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外部正效應就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對另一個經濟主體造成了額外的收益或好處。換句話說,如果行為的實施者造成了額外的收益,使得其他經濟主體(廠商或個人)無償地獲得額外的好處,由此產生的就是外部正效應。
關鍵詞:污染環境罪;財產法益;人身法益;環境法益
雖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就把保護環境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但在1997年《刑法》頒布實施之前,我國《刑法》中并沒有規定關于污染環境方面的犯罪。1997年《刑法》第338條規定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并以“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為構成要件要素;而且,學界一般把該罪解釋為過失犯罪。2011年5月25日頒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對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罪狀進行了修改,不僅把原來條文中的“危險廢物”改為“有害廢物”,刪除了“向土地、水體、大氣”的修飾語,把“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修改為“嚴重污染環境”。隨后,最高司法機關把“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罪名修改為“污染環境罪”。2013年6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了《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環境污染解釋》),對《刑法》第338條中的“嚴重污染環境”做出了較為詳盡的解釋。從立法機關和最高司法機關對污染環境罪的修改和解釋來看,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污染環境罪的處罰范圍在不斷擴大。那么,污染環境罪的法益經過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應當如何解釋污染環境罪的法益才有利于懲治環境污染犯罪?污染環境罪的法益應當堅持什么樣的發展方向?這些問題均值得認真分析研究。本文以實質解釋為立場,以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釋的變化為線索,對污染環境罪的侵害法益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刑法》第338條修改前污染環境罪的侵害法益
1997年《刑法》頒布之前,我國《刑法》分則中沒有污染環境方面的犯罪,因而無所謂該類犯罪的法益問題。1997年《刑法》到《刑法修正案(八)》頒布實施之前,環境污染犯罪在我國《刑法》上被類型化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對于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法益,刑法理論認為包括國家環境管理制度、公私財產權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①但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解釋,理由如下:一方面,《刑法》把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規定在分則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而這里所說的“社會管理秩序”是指狹義的社會秩序,即國家對社會日常生活進行管理而形成的有條不紊的秩序,因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法益首先應當是作為社會管理秩序的國家環境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刑法》第338條把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結果表述為“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其中,“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表述為把該罪的法益解釋為國家的環境管理制度提供了依據,而“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為把該罪的法益解釋為公私財產權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提供了依據。而且,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首先侵犯的是國家的環境管理制度,其次才是公私財產權和人身權。但問題是,侵犯了國家的環境管理制度就一定成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嗎?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又是如何被度量的呢?修改前的我國《刑法》第338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睆倪@一規定來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屬于侵害犯,即只有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才成立本罪。從法條的表述來看,這里可分為兩種情形:一是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并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后果;二是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并致使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由此可見,如果僅僅是造成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而沒有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則不成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如果堅持僅僅造成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但沒有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就可以成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那么“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就沒有實質內容。2008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了《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以下簡稱《立案追訴標準(一)》)第60條對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案的追訴標準做出了詳盡的解釋。從該條的基本內容來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追訴標準僅限于對公私財產造成損失的程度和對人身的傷亡程度。②可見,“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本身沒有實際內容,必須通過“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來表現。換言之,“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與“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之間實質上并不存在并列關系,后者是對前者解釋,即“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就是“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以此來看,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法益包括國家環境管理制度、公私財產權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的觀點是不符合邏輯的。如果對修改前的《刑法》第338條進行文義解釋,并參考相關司法解釋,得出的結論只能是: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法益是公私財產權或者公民健康、生命安全。二者之間是選擇關系,不是非此即彼關系。把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法益解釋為國家的環境管理制度,進而通過公私財產權或者公民健康、生命安全來具體化,顯然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法益觀。自近代以來,以人為本是西方各國確立刑法法益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此,德國學者羅克辛指出:“法益是在以個人及其自由發展為目標進行建設的社會整體制度范圍之內,有益于個人及其自由發展的,或者是有益于這個制度本身功能的一種現實或目標設定。”③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刑法理論在把法益劃分為個人法益和超個人法益的同時,對超個人法益又做了“必須能夠還原為個人法益”的限制。④也正是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立法者和司法者往往把公私財產權或者公民健康、生命安全設置或者解釋為是否構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關鍵要素。顯然,在這種法益觀指導下,衡量環境是否受到損害的關鍵在于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環境本身不是法益,因而僅僅對環境的損害不被認為是犯罪。
二、《刑法》第338條修改后污染環境罪的侵害法益
《刑法修正案(八)》對《刑法》第338條的罪狀部分進行了三個方面的修改:一是刪除了“向土地、水體、大氣”的修飾語;二是把原來的“危險廢物”修改為“有害物質”;三是把原來的“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修改為“嚴重污染環境”。其中,刪除“向土地、水體、大氣”的修飾語,從邏輯上看是擴大了環境要素的范圍,但實質上是一個立法技術問題,因為所謂排放、傾倒或處置無非就是“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把“危險廢物”修改為“有害物質”,顯然擴大了行為對象的范圍,因為危險廢物的范圍必須依據環境保護部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08年6月6日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來確定,但在確定有害物質的范圍時,就不受《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限制。把“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修改為“嚴重污染環境”,顯然是擴大了行為和結果的范圍。一方面,一些不屬于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但具有積累性的污染行為被納入了處罰范圍;另一方面,一些雖然沒有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但危害嚴重的結果被納入了處罰范圍。⑤可見,立法者修改《刑法》第338條的目的主要在于擴大環境污染犯罪的處罰范圍。從實質上看,這一修改的背后正是污染環境罪侵害法益的變化。根據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條的規定,污染環境罪的成立不再以“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為條件,而是以“嚴重污染環境”為條件?!霸斐芍卮蟓h境污染事故”只是嚴重污染環境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此,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已經指出,“嚴重污染環境”,既包括發生了造成財產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環境事故,也包括雖然還未造成環境污染事故,但長期違反國家規定,超標準排放、傾倒、處置有害物質,已使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或者破壞的情形。⑥換言之,污染環境罪的侵害法益除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可能侵害的法益之外,還包括其他嚴重污染環境行為可能侵害的法益。如前所述,在《刑法修正案(八)》頒布之前,“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就是指“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而在此之后,“嚴重污染環境”包括“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但不限于此。所以,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條保護的法益包括兩種:一是可能被污染環境行為侵害而且遭受侵害后對公私財產或公民的健康與生命權造成現實侵害(如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環境利益;⑦二是可能被污染環境行為侵害但遭受侵害后并未對公私財產或公民的健康與生命權造成現實侵害的環境利益。⑧在《刑法》第338條被修改之后,有學者認為,應當依據《立案追訴標準(一)》第60條的規定來解釋“嚴重污染環境”。⑨但問題是,《立案追訴標準(一)》第60條是對“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解釋,在“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被修改為“嚴重污染環境”之后,依據《立案追訴標準(一)》第60條來解釋“嚴重污染環境”,就意味著尚未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但已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無法受到處罰,相應地,可能被污染環境行為侵害但遭受侵害后并未對公私財產或公民的健康與生命權造成現實侵害的環境利益得不到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條的保護。所以,堅持以《立案追訴標準(一)》第60條的規定來解釋“嚴重污染環境”的觀點,不當縮小了污染環境罪侵害法益的范圍是不妥當的。還有學者認為,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包括秩序法益、人的生態法益和非人類的其他主體的生態法益。其中,秩序法益是指國家對生態環境的管理秩序。從邏輯上講,在污染環境罪的判定中,秩序法益的侵害是必要條件,卻非為充分條件,即污染行為雖侵害了秩序法益,但沒有侵害到生態法益或侵害生態法益的程度不足以達到犯罪邊界時,仍不能判定其為污染環境罪?,伂姠瀱栴}是,既然單純侵害秩序法益的行為不能夠成立污染環境罪,那么秩序法益又怎能是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呢?可見,根據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條的規定,應當把污染環境罪的法益理解為環境利益,表現為嚴重污染環境行為所侵害的利益。其中,“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只是“嚴重污染環境”的具體表現形式;相應地,可能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之嚴重后果的行為所侵害的法益只是污染環境罪侵害法益的一種?,伂嫝灣酥猓廴经h境罪的侵害法益還包括嚴重污染環境但尚未造成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之嚴重后果的行為可能侵犯的環境利益。
三、《環境污染解釋》頒布后污染環境罪的侵害法益
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條雖然擴大了處罰范圍,但近年來的環境污染犯罪并未因此而有所下降,依然呈高發態勢。過去的環境污染主要集中在水資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上,近年來大氣也被嚴重污染,形成了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齊頭并進的態勢,國家整體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危害。這種態勢的形成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績觀、價值取向存在嚴重偏差,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而任由企業污染環境,企業糾正違法行為的成本遠低于其獲得的高額物質利益;另一方面在于法律保護不完善,環境保護部門執法能力較差,公眾監督力量弱小。瑏瑢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3年6月17日聯合了前述《環境污染解釋》?!董h境污染解釋》第1條對《刑法》第338條中的“嚴重污染環境”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解釋。其中,根據《環境污染解釋》第1條第5項的規定,兩年內曾因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受過兩次以上行政處罰,有實施前列行為的,屬于“嚴重污染環境”。我國有學者對此項規定提出了質疑,認為僅有“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的行為,并不直接構成污染環境罪,只有當這種行為造成“嚴重污染環境”的結果時才能以犯罪論處。然而,《環境污染解釋》第1條將受過兩次行政處罰后再次實施相同行為的情形直接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不僅沒有區分行為與結果,而且直接取消了結果要素,這顯然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則?,伂崲炇聦嵣希恕董h境污染解釋》第1條第5項屬于這種情況之外,該條前4項規定均屬于這種情況。這四項內容是:(1)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2)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3噸以上的;(3)非法排放含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嚴重危害環境、損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授權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3倍以上的;(4)私設暗管或者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其中,第一項和第五項只把排放、傾倒、處置行為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第二項和第三項雖然規定了排放、傾倒、處置的危險物質的數量,但達到這一數量的并不必然導致嚴重污染環境結果的發生。由此來看,《環境污染解釋》第1條前五項規定均超出了《刑法》第338條“嚴重污染環境”這一用語的含義范圍,不符合文義解釋的基本要求?,伂帰炄欢?,就當前環境污染犯罪的基本形勢來看,《環境污染解釋》第1條的規定無疑順應了人們普遍要求嚴懲環境污染犯罪的潮流。既然屬于超出刑法用語之含義范圍的解釋,那么就意味著擴大了處罰范圍,相應地,也拓展了污染環境罪的法益保護范圍。從類型化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環境污染解釋》第1條前五項規定的處罰情形進一步類型化為兩類:一是只處罰排放、傾倒、處置行為;二是處罰排放、傾倒、處置有害物質達到一定數量的情形?,伂彚炦@兩種情形都不必然導致嚴重污染環境的結果,但均有造成嚴重污染環境的危險。換言之,《環境污染解釋》第1條承認了污染環境罪是危險犯,而且其中的危險是對環境的危險?,伂悽灴梢?,《環境污染解釋》雖然未增加污染環境罪侵害法益的種類,但實現了對環境利益的提前保護,加強了刑法對環境利益保護的力度。而且,《環境污染解釋》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在“嚴重污染環境”的判斷標準上實現了多元化。詳言之,《環境污染解釋》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判斷不再僅以是否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為參照,而同時以是否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環境要素的功能是否受到損害或者喪失,是否實施排放、傾倒或處置行為為參照,掙脫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羈絆,邁向了生態整體主義。
四、結語
【關鍵詞】室內裝修;環境污染;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llution problems caused by the renovation, from material selection, decora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pollution detection, and hand over the acceptance aspects to described the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deas. On this basi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reduce or eliminate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Key words: interior decor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中圖分類號:TU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2-
【abstract】Interior decoration is people pursue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that occupy the home, the important to try. The indoor environment of good people brings the comfortable feeling, can adjust the mood of the people, make people get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nd higher efficiency. But with this purpose abhorrent of interior decor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but ruyingsuixing.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to meet people's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brings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brought decorate, from material selection, decora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pollution dete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cceptance date indoor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train of thought. And in this foundation, proposed to reduce or eliminate indoor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Interior decor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內裝修在人們的居家生活和辦公場所得到了大面積的普及。但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大量的室內裝修環境檢測結果都表明,室內環境污染程度往往比室外高。據有關資料統計,人們平均有90%的時間是生活、工作在室內,特別是生活在都市社會中的人們總是在裝修,甚至過度裝修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而且污染嚴重的室內環境會給兒童、孕婦、老人和慢性病人造成尤其惡劣的危害。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內環境污染的影響,而兒童生活在室內的時間又遠遠高于成年人。由此可見裝修很可能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
一、室內環境污染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問題
室內環境污染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的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 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受到室內環境污染的影響越來越嚴重。針對此問題,國外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室內環境污染是“致病建筑綜合癥”(SBS)的直接后果,其癥狀表現為頭痛、眼、鼻和喉部不適,干咳,皮膚干燥發癢,注意力難以集中等。這些癥狀的具體原因不詳,但大多數患者在離開室內環境后不久癥狀就在自然狀態下解除了。
依據目前的研究發現室內環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是裝飾裝修材料。多數市場上的裝飾裝修材料都含有大量的有機有害物質。這些建材一旦進入室內,在通風不好的環境中有害成分的濃度會更高,從而危害人的健康。例如,用做室內裝飾的膠合板、細木工板、中密度纖維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中都含有甲醛。即使長期接觸低劑量的甲醛也會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高濃度的甲醛對神經系統、肝臟等都有毒害,長期接觸較高濃度的甲醛會出現急性精神抑郁癥。國際癌癥研究所已建議將其作為可致癌物對待。其它如苯、甲苯、二甲苯等都已證明是毒性極強的物質。
2、人們的工作效率會因為室內環境污染大打折扣。如果室內空氣質量不好,人們會不自覺的找理由離開,目的是為了遠離這種不好的室內環境,以免引起某些不良的身體反應。實驗證明:呆在污染嚴重的室內環境中會導致人們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工作效率低,甚至會出現頭暈,嘔吐等癥狀。而且長期處于這種環境會造成嚴重的身體疾病,譬如白血病等。由此可見環境質量與人們的工作效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影響著社會經濟效益和醫療保障體系。國際經驗表明,加強室內空氣質量的控制,通常情況下所增加的費用并不多,但是明顯可以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因此,控制和減少室內環境污染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重要的企業管理問題,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二、適用《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治理室內環境污染應當著力解決的問題
在法制層面上,我國頒布了《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一下簡稱《規范》)(GB50325-2001)。《規范》自實施以來,對建筑物室內環境污染的防治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室內污染及污染源的治理受諸多因素限制,《規范》的強制性要求并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加之在污染物判定方面易受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因此導致《規范》中確定的標準難以在實際生活中的得以實現。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裝飾裝修工作在設計前的準備工作不足。在開始設計前,應當熟悉將要進行室內裝修設計的建筑物的現有狀況,特別是對已使用過的建筑物。了解其通風情況如何?現有的室內環境污染狀況如何(哪怕是直觀感覺)?有無必要對現有情況進行監測?在了解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再考慮如何著手裝修,以便在新裝修過程中去除原有污染,并避免新增其它污染。
2、材料選用上環保意識不到位。通常人們在裝修過程中,過于重經濟成本,而對環保健康方面關注度不高。事實證明:絕大部分裝修所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是由裝修材料造成,因此選材是裝修過程中控制室內環境污染的核心環節。業主應在明確了建筑物類別后,根據建筑物的具體類別要求,結合裝修設計需要選擇達到行業標準的環保型材料。
3、室內裝修污染的專業監測機構缺乏,其監測手段不足,監測標準不完備,污染源控制的途徑與手段都存在嚴重的局限性。
4、在污染及其來源的評定上,由于存在現場監測與實驗室監測的結果差異,而導致污染控制結果產生爭議,從而影響污染控制的標準化操作。污染控制檢驗的核心在于評定,評定工作的重點則在于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實驗室監測工作的技術條件通常比較到位,有較好的技術環境。而現場監測受場地條件限制,數據結果中的干擾因素較大,準確判定存在一定困難。比如:①設備適用的環境溫度差別。②空氣質量中的干擾因素。
5、對于室內污染及其污染源的治理缺乏嚴密科學的系統解決方案。鑒于當前室內環境污染控制工作剛剛起步,還需進一步加強推廣、普及工作。室內環境污染超標后的整改問題,相對于其它方面的工程質量問題,處理手段較為單一,其可行性、經濟性的適用性不強。
三、關于進一步加強室內環境污染及污染源控制的對策與建議
為進一步加強室內環境污染控制,結合實際情況,應當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1、嚴格控制材料準入機制。使用環節中應提供相應的材質證明。其次在材料特性、數量的基礎上,加強對材料進場檢測報告的核查工作。
2、取消易產生消極市場作用的材料認證和備案制度,將工作重點放到材料市場供需雙方的行為核查上。
3、結合標準要求,完善監測手段和監測設備,充分發揮專業性監測機構在行業中的技術優勢,確保監測數據、判定結果真實有效。
4、加強民用建筑工程及室內裝修工程的室內環境質量驗收工作。應在工程完工至少7天以后、工程交付使用前進行質量驗收。室內裝修工程驗收時,應檢查下列資料:①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工程地點土壤氡濃度檢測報告、工程地點土壤天然放射性核素鐳-226、釷-232、鉀-40含量檢測報告;②涉及室內環境污染控制的施工圖、設計文件及工程設計變更文件;③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的污染物含量檢測報告、材料進場檢驗記錄、復驗報告;④與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有關的隱蔽工程驗收記錄、施工記錄;⑤樣板間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檢測記錄(不做樣板間的除外);⑥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檢測報告。
5、豐富室內環境污染整改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時加強新型環保建材的推廣、應用工作。
6、加強后期處理工作。①加強通風換氣。消除室內環境污染,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室內通風換氣以降解污染物含量。②采用空氣凈化裝置。③改進施工工藝。在施工過程中,可通過工藝手段對建筑材料進行預處理,以減少污染。
參考文獻:
[1] Nathanson T.Indoor Air Quality in Offices Buildings.A technical Guide,Ottawa,Health Ganada,1993
[2]河南省建設廳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
破壞環境的危害
自從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直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但是有的人面臨著這么嚴重的環境污染,卻還沒有意識到危害的征兆已經降臨。
在人類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上,“白色環境污染”相當多。例如:人們上商場、菜市場等購物,都用白色的塑料袋 裝著。說是因為白色的塑料袋衛生。但是人們用了以后就扔在地上,哪里顧及這會帶來多大的污染。
還有大氣污染,許多有錢的大老板開著小汽車東奔西跑。在有些人看來,這是富有的表現。但是,在懂得這種污染危害之大的人看來,卻是不文明的表現。這些人把整個城市搞的烏煙瘴氣,卻不以為然自己在破壞環境。
在農村里,有花草樹木,空氣當然好,環境污染也就會相應減少。但是人們不懂得去保護,反而去破壞。例如:人們濫砍濫伐,把一個充滿空氣和活力的山砍的傷痕累累,毫無生機。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還有河水里沼澤遍地。
人類面臨著這么多的環境問題,怎么能無動于衷呢?為了人類不再受到環境污染的威脅,我們應該發出“保護環境,從我做起”、“關愛一草一木,就是關愛人類的生存”的號召。讓我們共同為“保護環境”努力吧!
在霧霾天氣籠罩著大半個中國的情形下,引起人們對環境污染者的深惡痛絕,很多人主張對污染環境者課以重罰,以震懾犯罪分子。此前,江蘇鹽城市某人民法院曾以投放毒害性物質罪,對某特大水污染事件嫌犯原某化工廠董事長胡某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0年。這是中國首次以投放毒害性物質罪對違規排放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當事人判處刑罰。
該案中胡某在明知在生產氯代醚酮過程中所產生的鉀鹽廢水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情況下,仍然將大量鉀鹽廢水排入河內,污染市區兩個自來水廠取水口,導致市區20多萬居民飲用水停止達66小時,造成了巨大損失。該法院認為,胡某在該起特大環境污染事件中,故意排放污水的意圖明顯,符合投放毒害性物質罪的構成要件,其行為觸犯了《刑法》第115條之規定,構成投放毒害性物質罪。遂據此作出上述判決。
這樣一個“首次”判決,讓許多人感到很痛快和解氣。道理是明擺著的:相比于專門的“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投放毒害性物質罪”是一個罰則更嚴厲的罪名。以更嚴厲的罪名追究污染環境者的刑責,以提升環保力度,公眾當然樂觀其成,但是作為一個法律工作者,筆者認為, 以投放毒害性物質罪判處污染環境者不妥。
第一,兩罪犯罪主體上的不同。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犯罪的主體,一般是實施了危害環境,致使公私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或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行為,并依法應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從我國環境管理和司法實踐中看,本罪絕大多數主體是從事生產或經營活動的企、事業單位中為本單位謀取非法利益,主觀上具有牟利性,只顧發展生產,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造成嚴重環境污染事故的直接負責人員和直接相關人員。而投放毒害性物質罪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任何到達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能成立為本罪主體,本罪的刑事責任年齡應當在14周歲以上。在破壞環境保護的犯罪中,絕大部分是單位所為,以往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都是單位和個人一起處罰的,對單位要處以罰金,第346條規定:單位犯本罪的實行“兩罰制”,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照第338規定處罰。而該法院以投放毒害性物質罪來判處刑罰,只能追究自然人的責任,不能追究單位的責任,讓單位逃避了法律的追究。
第二,兩罪名歸屬刑法分則不同章節,保護的客體不同。投放毒害性物質罪屬刑法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屬第六章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兩罪中刑法所要保護的法益均有明確的規定。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造成嚴重污染環境的,導致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行為。而投放毒害性物質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此前,中國在對類似的污染事件追究刑事責任時,均以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如2005年發生的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案等,被告人都是以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的罪名被判刑。而該次特大水污染事件,以新的罪名來追究污染環境者的刑事責任,其罪名更重,求處刑期也更長,不甚妥當。
第三,犯罪的主觀方面不同。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主體實施重大環境污染的危害行為,致使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心理狀態而言。從行為主體上看,絕大多數出于過失,一種屬過于自信的過失,即行為人對染環境,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嚴重后果應當預見到,但輕信能夠避免污染事故的發生。如向水體排放有毒廢水,以為水體稀釋能力大,自信不會造成污染事故,而結果使大面積養魚死亡及人畜中毒。另一種屬疏忽大意的過失,即行為人對于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及后果應當有所預見,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預見。如由于實踐經驗或技術業務上疏忽大意,將未經處理的大量有毒廢水直接誤排入水體,造成生活飲水水源受到嚴重污染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而投放毒害性物質罪的主觀罪過形式是故意犯罪,多表現為直接故意,但不排除間接故意地實施此類犯罪的情況。
第四,犯罪的客觀方面不同。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的客觀方面表述為嚴重污染環境的危害行為,并導致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及嚴重后果;投放毒害性物質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故意實施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前罪的客觀方面描述更為具體對應。
第五,“投放毒害性物質罪”比 “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處罰更嚴厲。依據《刑法》,后者最高處罰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而前者嚴重的話則是“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對此,有法律專業人士也給予了肯定和贊賞,認為“中國法院開始以新的罪名來追究污染環境者的刑事責任,其罪名更重,刑期也更長,顯示了中國對嚴重污染環境事件的打擊力度進一步加大。”而“借道”“投放毒害性物質罪”而非現成的“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來追究類似本案的特大環境污染事件被告人,與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不是交通肇事罪來追究醉駕者刑責,并判處死刑的做法,無疑有相當程度上的類似性。雖然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罪名力度偏軟、嚴厲性不足,但是無論從嚴格的“罪刑法定”原則,還是司法應有的嚴肅性看,這種“借道”新罪名以求個案嚴判的做法,只能是權宜之計,絕非長遠治本之策。據統計,到 2005年年底,全國以破壞環境罪定案的只有3起,也就是說,自1997年《刑法》修訂,增設“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十多年來,該罪名被實際適用的次數屈指可數。而環境違法事件卻日益猖獗,后果更是影響深遠,每年因環境污染而造成的損失不斷擴大。這意味著,多年來,環境犯罪被追究的概率非常低,并非是追究的罪名不夠嚴厲,而是執法不夠嚴厲。假設設置在第六章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能被更好的運用,發揮它的現實效力,遠遠比用另一個更嚴厲的罪名來處罰效果好得多,司法的負面效應也會降低至最低化。此前,中國在對類似的污染事件追究刑事責任時,均以污染環境罪(重大環境事故污染罪)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而現在不同法院又以不同的罪名判決,不利于司法的統一,也有損司法的嚴肅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以投放毒害性物質罪判處污染環境者不甚妥當。
(作者通訊地址: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檢察院,江蘇 南通 226300)
關鍵詞:突發環境污染事件 監測 事件處理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環境突發事件在嚴重污染環境的同時,還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及社會穩定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針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受應對體制不完善、應對能力不強及環境信息發送遲緩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導致相關部門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無法及時的采取救治措施。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此,本文筆者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我國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監測中遇到的問題及完善途徑,做如下簡要分析:
一、突發環境污染事件
結合當前我國有關部門對環境污染作出的規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一般是指沒有任何事先征兆,突然發生,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及威脅全國或某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穩定、政治安定等損失及損害,有重大社會影響、涉及公共安全的環境事件。與其他事件相比,該事件在實際運行中,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突發性、緊迫性、公共性及危害性等幾方面。同時在該事件出現前,其發生是無法通過人力進行預料、逆轉的,同樣,針對這類事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準確的知道其發生的時間、地點、破壞程度、產生的后果;一般來講,一旦出現該事件,將會對公共利益造成直接威脅,甚至在情況嚴重下,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在處理這一時間的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能夠第一時間采取監測措施,避免延誤而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從我國近幾年遇到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能夠看出,結合突發事件造成的嚴重后果,國家相關部門對突發環境事件制定了總體預案,并將環境污染事件分為特別重大環境污染事件(I級)、重大環境污染事件(II級)、較大環境污染事件(ⅡI級)和一般環境污染事件(Ⅳ級)四級。但在實際監測中,則需要監測人員對該事件進行全面分析,在確保監測結果準確性的同時,還能為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二、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監測程序
工作人員在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進行監測時,需要按照國家相關程序規定,有步驟的對其監測,并在得出監測結果后,第一時間將其上報給相關部門,確保下一步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一般來講,在整個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中,其監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應急預案的制定
受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自身突發性、緊迫性、公共性及危害性等幾個方面的影響,導致人們在日常工作中,很難第一時間掌握突發事件準確的時間、地點、破壞程度及造成的后果。因而在處理這類事故的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能夠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處理措施,制訂科學、完善的應急預案,并在原有的基礎上建立起高效、反應迅速的應急處理機制及措施,以便在事件突發時,能夠第一時間進行救治,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大。
針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相關人員在制定應急預案的過程中,其基本前提在于按照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本著對事故方負責的態度,對突發事故積極開展調查,且在調查的過程中,各地整部、環保部門及其他部門應給予相應的配合,同時對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進行積極救治,在避免問題進一步擴大的同時,還能減少或清除污染危害,確保事故救治措施的順利進行。此外,在制定應急預案的過程中,各地政府應從根本上認清自身的職責,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在對環境污染源進行及時控制的同時,還應將救治信息及時的告知群眾;環保部門在這一過程中,應積極開展應急監測,并在自身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應急處理工作,確保應急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整個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工作中,受突發事件的影響,該項工作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實際開展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對救治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影響。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成立專業的應急指揮中心,在統一指導、統一協調的過程中,科學、完善的啟動應急方案,使其發揮出應用的作用。
2.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置
針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置,應急預防的制定,其核心目的在于對突如其來的染污事件開展積極的處理工作,將該事件造成的環境污染及人員傷亡降到最低。結合應急方案的工作程序,其主要包括接報、研制、報告、預警、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指揮所、現場指揮,開展應急處置、應急終止等幾個方面。與此同時,針對突發的環境污染事件,如何對其處置,將直接關系著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理結果。在整個應急處置過程中,環保部門作為該事件的主要工作部門,應在同一領導下,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將該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時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積極向有關部門提出救援建議,有效地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在實際應用中,應急監測方案的制定,需要從監測項目、監測范圍、監測點位及現場采樣等幾個方面出發,并結合著監測結果,從整個突發事件造成的污染范圍出發,靈活運用應急監測方案。
三、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當前出現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需要相關部門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對該事件造成的環境污染程度進行監測,以便在得出監測結論后,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與此同時,在對突發的環境污染事件進行監測時,工作人員還應從根本上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實事求是,在保證監測結果準確無誤時,還能為下一步工作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黃娟,邵超峰,張余.關于環境風險評價的若干問題探討[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03).
[2]吳玉萍,胡濤,趙毅紅,葛偉.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對策[J].環境經濟,2009,(Z1).
關鍵詞:遼寧?。煌馍讨苯油顿Y;環境效應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1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區域,對外開放的步伐比較大,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一同增長,同時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已經嚴重影響遼寧省的居民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了。如何協調好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問題,成為了專家和學者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國內外的學者已經做過一些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的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通過對兩者之間存在的雙向作用的研究,使兩者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準備,使之能達到促進遼寧省的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本文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資的環境效應,接著又研究了環境的反饋效應,通過對雙向作用進行分析,來找到協調發展兩者有效途徑,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建議。
一、遼寧省外商直接投資和環境污染的現狀
1.遼寧省FDI的現狀
遼寧省地處環渤海灣,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基礎,土地肥沃,工業化水平高,人力資源雄厚,便利的交通設施,城市化水平也處于前列,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許多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了遼寧省的各個產業,促進了對當地資源的開發力度,并有效地促進了遼寧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近些年來,遼寧省憑借這優厚的資源和地里優勢以及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大力扶持,讓大量的外資主動進入。經濟增長與FDI的循環,讓遼寧省在最近幾年經濟增長大大加快。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889家,新批協議外資284.5億美元,實際外商直接投資為201.3億美元,增長1.1%。新批以及凈的增資在2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項目215個。由以上數字可以說明遼寧省近年來經濟增長的速度。
2.遼寧省環境污染的現狀
遼寧省的經濟增長是伴隨著環境污染的增加的。文章用學界比較流行的“三廢”即廢氣、固體廢棄物、廢水等污染指標來展現遼寧省環境污染的變化程度的。這些污染指標自1992年以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增加比較顯著的是工業廢氣,從1992年的20230.6標立方增加到2011年的46859.7標立方,增長近一倍。截止到2011年底,遼寧省的工業粉塵排放量已經達到了23-12萬噸。同樣,工業廢水也是在穩步增長的。總表現來看,“三廢”的排放量是在不斷地增長的,而且在趨勢上與FDI是一致的。
二、遼寧省FDI與環境的效應分析
1.技術效應
當遼寧省引進大量外商直接投資時會伴隨著大量比較先進的技術引入,通過擴散的方式會對遼寧省的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這種FDI技術擴散會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就稱為技術效應。正效應表現在:一是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企業通過采取更環保的生產和處理污染的技術,提升了遼寧省的環境管理;二是FDI能提升遼寧省的技術水平,從而提供生產率,減少了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
2.結構效應
結構效應主要表現在外商直接投資在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會對投資所在環境產生相應的影響。若FDI主要投資從服務行業轉向制造行業,會對環境產生更小的環境壓力,這樣的結構效應是積極的;若該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主要出于工業化的初始階段,FDI將投資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結構效應就表現為消極的。
3.規模效應
FDI的大量涌入會在提升該國或者當地的經濟規模的同時會增加環境污染的排放,這種FDI導致的環境效益稱為規模效應。在論證FDI的規模效應方面有著名的“環境庫茲列茨曲線”理論,該理論表明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表現為正相關關系,當人均收入達到了某種水平之后,兩者表現為負相關關系,總的污染物排放將隨著經濟發展先上升后再下降。
三、協調好遼寧省FDI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建議
1.創建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
我國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不再是我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因素。目前,FDI被吸引的主要因素還是政治穩定。投資軟環境的不斷完善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加強法制建設,創建規范、透明的政策和法律環境給外商投資企業。政府在自身職能方面加強建設,增強工作上的透明,建立良好的服務意識,規避政府部門人員的尋租行為,從而保證引進外資的質量。
2.合理優化產業結構
關注FDI投資規模和強度向關注FDI產出效益和稅收貢獻份額轉變,從追求FDI引入的數量進一步向追求FDI項目的質量轉變,從引進FDI工業項目為主向同時引進FDI工業、現代服務業和企業研發機構、總部經濟轉變。
3.完善環境法律和標準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的經濟快速發展,但在生態環境方面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各種要素資源短缺的發展的瓶頸凸顯。在此背景下,遼寧省政府加強了對環境的規制,采取了一系列的環境處理措施和辦法,形成了綜合的污染防治和可持續發展態勢。但是,遼寧省仍有許多環境標準遠遠不如發達國家嚴格。因此,省委省政府應盡快讓這些標準與國際接軌,以免國外限制的一些高污染產業乘虛而入,減少不必要的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管陵.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07(08):22-27.
[2]劉榮茂,張璐.FDI 對環境污染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理論探討,2007(12):43-44.
[3]李靈稚.FDI對環境福利的影響及對策[J].利用外資,2007(06):54-57.
錄
前言……………………………………………………………………………………1
1. 民法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1
1.1環境污染概論……………………………………………………………………1
1.2民法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1
2.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構成要件………………………………………2
2.1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3
2.2我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歸責原則…………………………………………3
2.3制定《公害防治法》促進可持續……………………………………5
2.4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5
2.4.1違法性與否作為構成要件的不合理性………………………………………5
2.4.2污染環境的損害事實作為構成要件的不合理性……………………………7
2.4.3因果關系………………………………………………………………………8
2.4.3.1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舉證責任轉移、因果關系推定……………………8
3.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方式………………………………………………10
3.1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10
3.1.1三種民事責任方式在環境案件中的適用………………………………11
3.2賠償損失………………………………………………………………………12
3.3恢復原狀………………………………………………………………………12
結 論………………………………………………………………………………14
注釋…………………………………………………………………………………21
……………………………………………………………………………21
摘
要
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是指因人(公民、法人)的活動,致使生活環境或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從而損害一定區域人們的生活權益、環境權益或其他權益的行為人所應承受的民事上的后果。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屬于特殊侵權的民事責任,在我國古代就有萌芽,國外許多國家法律中都有詳細規定。本文通過比較中外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提出我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應堅持“二要件說”,即“行為違法性”不作為構成要件之一。指出我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弊端,建議完善無過失責任原則。針對我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提出制定《公害防治法》,明確規定舉證責任轉移和因果關系推定原則。另外,將 “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作為《公害防治法》的幾種主要民事責任方式,并提出對污染受害者進行救濟的幾種途徑。旨在預防和防止環境污染,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無過失責任原則;舉證責任轉移;因果關系推定原則
前 言
環境問題己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大問題,環境污染民事責任與環境污染行政責任,環境污染刑事責任并稱為當代三大環境法律責任體制,其中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是最薄弱的體制。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立法目的、歸責原則、構成要件、責任方式、救濟途徑等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比較中外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指出我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中存在的缺陷,本文將對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抗辯事由、舉證責任轉移、因果關系推定等進行上的探討。
1.民法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1.1環境污染概論
環境,按照《環境保護法》第2條規定:“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污染,則是指由于人為的原因致使環境發生化學、物理、生物等特征上的不良變化,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生產活動,影響生物生存和發展的現象。隨著的增長,環境污染越來越成為全球問題。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實現人類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及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1.2民法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環境污染涉及面廣,危害十分嚴重。大氣、水、固體廢棄物、海洋、噪聲等污染,嚴重危害了當代人的健康權、生命權、環境權、財產權等,同時還會影響胎兒發育、動植物生長,造成基因突變,直接威脅著后代人的生存。
本文認為,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要完成這一系統工程,需要運用、經濟、、倫理、法律等多種手段來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進行綜合保護。其中,法律無疑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環境保護工作應納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而保護環境的法律手段也是綜合的,需要運用全部法律手段對環境資源進行綜合保護。刑法、行政法在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僅靠刑法與行政法來保護環境是不夠的,因為刑法和行政法在防治污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存在著各自的局限性。刑法只是保護環境的輔助手段,它既不能消滅危害環境的根源,也不能補償受害者的損失。環境法中有關環境行政方面的法律規范其著眼點是環境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應依法行政,主要執行政府的社會公共職能,在侵權受害時,無法回復和填補受害人被損害的權益,民法在防治環境污染中可以彌補刑法與行政法在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局限性。
民法在環境保護中有其獨特的作用,主要表現為:(1)在環境保護方面,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污染致害而引起的民事關系,解決一部分人污染環境導致另一部分受到損害這一社會問題,通過追究加害人的民事責任,實現社會公正。(2)通過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使污染行為得到及時制止,污染危害被停止,排除,受污染的環境盡快得到恢復。(3)通過對侵權者進行懲罰增強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意識,廣大群眾,使全體公民更加自覺地保護環境,使環境保護真正成為公民的一項義務,從總體上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4)通過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既可以排除環境污染危害,又彌補了受害人的損失,實內公平、代際公平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民法在調整因污染致害而引起的民事關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的增長,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民法中某些規定在司法實踐的處理環境污染案件中難以把握尺度,其中對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常用過錯責任原則代替無過錯責任原則處理事件,使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本文將從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入手進行研究,借鑒國外經驗,對我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提出完善性建議,期望有益于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
2.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構成要件
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是指因人(公民,法人)的活動,致使生活環境或生態環境受污染,從而損害一定區域人們的生活權益、環境權益或其他權益的行為人所應承受的民事上的法律后果。
民法理論將民事責任分為兩大類,一是違約責任,二是侵權責任?!睹穹ㄍ▌t》第三節侵權民事責任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可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屬于侵權責任中的一種,但與一般民事責任比較,它屬于特殊侵權民事責任。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以過錯責任原則代替無過失責任原則處理環境污染案件,使受害人的損失無法得到賠償,也不能很好的預防污染的發生。對于我國環境污染防治法中的民事責任歸責原則和構成要件,民法學者多有論述,本文也將著重論述這二個方面問題。
2.1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歸責的涵義,是指行為人因其污染行為致人損害的事實發生之后,應依據何種標準確認和追究污染行為人的民事責任。這種法律價值判斷因素,即是法律應以行為人的過失還是應以已發生的損害結果作為價值判斷標準,從而使行為人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使受害人的損失得到填補。
歸責原則在整個侵權法中居于重要地位。侵權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對受害人所受損失的填補,因而如何解決損失的分擔問題是整個侵權法的重要問題,而歸責原則是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根據和標準,是侵權責任的核心,決定著侵權行為的分類、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負擔、免責條件、損害賠償的原則和、減輕責任的根據等等,可以說,侵權行為法的全部規范都基于歸責原則之上。[1]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種,因此,確定合理的歸責原則,建立統一的歸責原則體系,對確認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十分重要。
2.2我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歸責的弊端
環境污染民事責任以環境侵權行為為前提,而這種侵權行為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在民法上,侵權行為有一般侵權行為與特殊侵權行為之分。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因過錯實施某種行為致人損害時,適用民法上的一般責任條款,主要是過錯責任原則;在舉證責任上,通常采用“誰主張,誰舉證”的方式。[2]而特殊侵權行為是指當事人基于與自己有關的行為、事件或其他特殊原因致人損害,依據民法上的特別規定或特別法的規定而應負民事責任,特殊侵權行為適用民法上特別的責任條款或特別法的規定,主要是無過失責任原則:在舉證責任上,采取“舉證責任倒置”方式[3];在免除責任方面,有著嚴格的限制。
【關鍵詞】面板數據檢驗 環境污染 能源消費 經濟增長
一、背景
自工業化以來,大多數國家為了加速經濟增長,都大規模開發能源,從而導致能源逐漸缺乏。而如今我國的能源與環境問題尤為突出。所以,研究我國的環境保護、能源消費以及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具有理論與現實意義。本文對環境保護、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進行綜合研究,力圖更全面地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本文采用我國各個省份的面板數據,使用面板數據的方法實證分析我國各個地區的環境污染、能源消費以及經濟增長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單位根檢驗以及協整檢驗的方法來量化能源消費、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關系。單位根檢驗主要有IPS檢驗、PP檢驗、LLC檢驗方法以及ADF等。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方法包括Kao檢驗以及Pedroni檢驗,這兩種方法檢驗的原假設均為不存在協整關系。
三、實證分析
(一)指標和數據的選取
經濟增長:使用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億元。
能源消費:由于我國煤炭和石油的供需存在低估的情況,但電力消費數據比較準確。所以此次用來反映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關系的指標,使用各地區電力消費量,單位:億千瓦小時。
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評價指標選擇工業廢水排放量,單位:萬噸。
選取2005年至2014年我國30個?。ㄖ陛犑小⒆灾螀^)的GDP、工業廢水排放量F以及電力消費量E的數據來創建面板數據集。30個?。ㄖ陛犑?,自治區)包括北京、天津、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陜西、山東、山西、河南、、甘肅、上海、湖北、江蘇、浙江、湖南、廣東、安徽、江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青海、福建、海南、廣西、寧夏、新疆,因為數據包括極端數據所以不考慮。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首先對變量GDP、F以及E進行了對數變換以消除異方差的影響,記LNGDPit=Ln(GDPit),LNEit=Ln(Eit),LNFit =Ln(Fit)。
(二)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采用 IPS檢驗、LLC檢驗、Fisher-PP檢驗以及Fisher-ADF檢驗來進行單位根檢驗。由檢驗結果可得,LnGDPit,LnEit,LnFit在5%的水平下不平穩,經一階差分后,LnGDPit,LnEit,LnFit的四種檢驗方法都在5%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因此我們得出LnGDPit,LnEit,LnFit為一階單整序列。
(三)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
對LnGDPit,LnEit,LnFit的協整關系進行Pedroni協整檢驗和Kao協整檢驗。面板協整檢驗結果表明: PP、ADF統計量以及ADF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原假設,說明LnEit、LnFit以及LnGDPit之間有著顯著的協整關系。
(四)模型檢驗
(1)固定效應模型的顯著性檢驗。固定效應模型的顯著性檢驗原理是檢驗固定效應系數ai 是否有差別,檢驗結果表明,p值小于5%,所以拒絕固定效應系數相同的原假設,因此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更合適。
Hausman檢驗。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為隨機效應模型的系數與固定效應模型的系數沒有差別,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則接受原假設,否則為固定效應模型。檢驗結果表明,p值在5%的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因此選固定效應模型。
(五)模型的估計
用固定效應模型估計模型,結果顯示被估計參數全部通過顯著性檢驗,R2值高達0.98,擬合的效果很好,但是DW值低,為0.33,存在自相關問題。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采用加入AR(1)后的模型估計結果:
LNGDPit=6.469+ai+0.396LNEit+0.113LNFit+0.929AR(1)
模型調整后的R2為0.998,各個系數均通過t檢驗,AR(1)的回歸系數顯著不為0,DW值為2.41,已消除自相關,模型擬合的較好。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GDP與環境污染、能源消費之間有著顯著的長期均衡關系,從我國的平均水平來看,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為0.396,即能源供給每增加1%,GDP增長0.396%;環境污染的彈性系數為0.113,表明環境污染每增加1%,GDP增長0.113%,以上說明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存在著正向關系,符合我們以環境污染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現實。
[關鍵詞]環境監測 存在問題 重要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1-0266-01
環境監測是隨著環境污染的形成而產生,并隨著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而發展的。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環境監測既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環境決策的重要依據。
一、當前環境污染的特點
1.1 環境污染涉及面廣,影響深遠
首先,由于環境污染的污染源來自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諸多的污染源產生的污染物質種類繁多,性質各異,并且這些污染物常常是經過轉化、代謝,富集等各種反應后,才導致污染損害。其次,與般民事違法行為所造成損害不同,污染環境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過程非常復雜。比如,1956年日本發生的“水俁病”,是因當地的一家氮肥廠將含汞的廢水排入河中,使汞富集于魚體之內,當地居民吃了這種魚而致病。應該說在這個系列環節中,單一的某個環節并不會致"水俁病",但經過這一完整的過程,最后導致了“水俁病”這一損害后果。
1.2 環境污染損害具有持續性
環境中化學污染物相對濃度一般都很低,大多數在百萬分之幾,少數在十億分之幾,有的甚至在萬億分之幾的水平。因為濃度低,短時間內看不出危害,可是長年累月,“積少成多”,有的是終身受害,可釀成嚴重后果。生活環境中的污染因子濃度通常比生產環境中濃度低的多,但由于人群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因此作用面廣,機體內累積劑量大,累積損傷大,表現為低劑量、長時間的慢性中毒。
1.3 污染物的種類繁多,作用機制復雜
環境污染通常是多因子聯合作用,健康效應表現綜合性環境中有害因子有很多種類,它們可能同時進入人體,多種污染物同時存在,各種污染物各有不同的毒害作用,產生相互作用,這些因子的聯合作用將使人體產生的效應更加復雜??梢允蔷植看碳ぶ露?、也可以是全身作用;有的是特異性作用,有的是非特異性作用;而且污染物與污染物之間可以起協同疊加作用。
1.4 環境污染損害具潛伏性
環境損害一般具有很長的潛伏期,這是因為環境本身具有消化人類廢棄物的機制,但環境的這種自凈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種污染物的排放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所不能消化掉的那部分污染物就會慢慢地蓄積起來,最終導致損害的發生。
二、環境監測的任務
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是對環境樣品中的污染物的組成進行鑒定和測試,并研究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空間內的環境質量的性質、組成和結構?;灸康氖侨?、及時、準確地掌握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水平、效應及趨勢。
1.環境監測的特點
環境監測就其對象、手段、時間和空間的多變性、污染組分的復雜性等,其特點可分為:
(一)環境監測的連續性
由于環境污染具有時空性等特點,只有堅持長期測定,才能從大量的數據中提示其變化規律,預測其變化趨勢,數據越多,預測的準確度就越高。如監測點位的選擇一定要有科學性,而且一旦監測點位的代表性得到確認,就必須長期堅持監測。
(二)環境監測的綜合性
監測對象包括空氣、氣體、土壤、固體廢物、生物等客體,只有對這些客體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確切描述環境質量狀況。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綜合分析時,需涉及該地區的自然和社會各方面情況,因此,必須綜合考慮才能正確闡明數據的內涵。
2.環境監測的作用
(一)環境監測在城市環境規劃中的作用
在社會化生產過程中,經濟與環境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即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統一的。黨和國家將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強調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要實行“三同步”即: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行“三同時”,即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二)環境監測在污染物總量減排和環境執法中的作用
隨著污染整治工作的不斷推進,環境監測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為污染物部量減排和環境執法提供了科學依據。
1)對重點污染企業進行不定時抽檢,促進企業治理污染,實現達標排放。
2)對排污企業進行監督性監測。通過對排污企業的督查性監測,全面及時掌握了企業的排污情況,為工業企業污染整治提供了技術支撐。
3)對違法排污企業進行暗查。根據暗查監測結果,對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超標排污的企業處以罰款;對重點污染掛牌督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違法排污企業,報政府停產治理;對治理效果不佳的企業,建議關停。
(三)環境監測在社會商品中的作用
社會商品是在整個社會中流通和使用的。產品質量的好壞,不僅從適用、美觀、耐用方面去衡量,還從它對人和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來衡量。如機動車排放有害廢氣指標,冰箱等家用電器的噪聲指標等都要進行測定。尤其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工合成化學品越來越多,作為環境監測工作人員,更要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
(四)環境監測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而有一些科學研究又往往以環境監測為論據。如自然資源考察中的環境背景值調查、環境監測和環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調查等等。做好這些方面的環境監測,將對推動科學研究、發展經濟有著重大意義。
三、影響環境監測質量的主要因素
(一)采樣質量
樣品采集過程中采樣點的布設、采樣的深度與厚度、樣品的儲存方法、氣象條件和采樣的時間等因素都會影響采樣質量。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周邊環境、地理位置、天氣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無法按照理論上的要求布點,只能因地制宜地選取其他點位來代替。在這種點位布設不規范、具有一定程度隨著性的情況下所采集的樣品,測得的數據顯然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二)儀器設備性能的影響
樣品分析過程中儀器設備會給分析結果帶來誤差。其一,來自儀器的計量性能,如靈敏度、分辨力等。如用分析天平穩重時,分析天平本身有一定的精度,所以存在一定的系統誤差。其二,分析所使用的儀器是否進行定期校準和計量認證,分析人員對儀器的調試、使用能力如何等因素都會影響分析結果的質量。
關鍵詞: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險模式;保險險種;承保機構;保險責任范圍;索賠時效;責任限額
一、引言
黨的十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苯ㄔO好生態文明是更好地發展其他建設的保證和推動力。公民對環境訴求不斷提高,而環境事件多呈突發性特點,環境問題已成為威脅人體健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保護環境需要以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政策法規以及保險制度來支持。正因為如此,許多學者致力于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黨和國家不斷出臺政策來支持發展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損害依法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保險,被稱為綠色保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保護環境,造福大眾。世界范圍內的環境責任保險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到了70年代,環保浪潮席卷西方發達國家。各國不僅紛紛出臺一系列環境保護法案,還對環境污染行為給予嚴厲處罰,高昂的罰金使得非故意造成污染的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能使企業將這些不確定的風險轉移出去,也能及時對受害人進行賠償。此外,保險公司會對參保企業進行監督也有利于企業防治污染。
二、江蘇省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狀況
江蘇省作為2007年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全國試點省市之一,一直積極推進試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江蘇保險業分別以推進內河船舶污染責任保險和高環境風險企業責任保險兩條線,推進環責險的試點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環責險江蘇模式。三、鎮江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下面就建立鎮江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保險模式、保險險種、承保機構、保險責任范圍、索賠時效、責任限額等方面做出更為細致的可行性建議。
(一)保險模式
根據實施保險制度的主要目的、可實施性、社會條件等因素,可以將保險分為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建立鎮江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保險模式必須在充分把握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考慮鎮江當地的現實情況。建議采取以強制保險為主,以自愿保險為輔,強制保險與自愿保險二者并存的制度模式。同時,對不同的行業和企業規??梢詫嵭小皡^別對待”,實行“雙軌制”。根據“環境污染危險系數”,劃定何種企業必須參加強制保險。一方面對高危行業(如化工、造紙、有毒危險廢棄物的處理等)采取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另一方面,對其它污染程度較輕的行業(如城建、公用事業、商業等)或已采取清潔生產等有效環保措施的單位則由政府利用自身的威信積極加以引導,使得企業自愿購買環境責任保險。
(二)保險險種
目前,我國的環境損害責任保險一般只限于海洋油污污染和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方面,承保的范圍比較窄。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在建立鎮江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上,保險公司在環境責任保險具體險種的設計上應予以完善??梢葬槍︽偨胁煌袠I的實際情況進行一攬子險種設計。如應設計和完善水污染責任險、聲震污染險和大氣污染責任險等。
(三)承保機構
目前,從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在發達國家的實際運行來看,環境責任保險承擔的賠付金額過大,承保的范圍又過窄,并且發展歷史比較短、經營管理方式還不成熟,經營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風險大大高于其他商業保險,所以,如果現在在我國將此類保險完全交由商業保險公司經營,不能很好地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發展。為了使環境責任保險穩步發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需要得到政府及其環保部門的有力支持。鎮江市政府可以牽頭在鎮江的國有控股的保險公司的分公司,由現有的保險公司組成聯保集團。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有義務維護社會穩定。因此,可以由政府參與監督管理。這樣的聯保集團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能更好地應對市場的變化和處理新的保險逐步進入市場。
(四)保險責任范圍
鎮江市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除承保突發性污染事故外,還應該承保持續性事故,對漸進性損失予以賠付。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對環境污染損害的救濟方式,如果能夠將所有環境污染損害都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當然是最理想的。但是我國保險業特別是責任保險還很不發達,相關法律規范并不完善,鎮江市還沒有完善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實踐經驗。就承保持續性環境污染事故來說,也需要一段時間去完善相關的工作。因此,在保險責任范圍上,建議鎮江市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采取兩步走的策略。先承保突發性的環境污染行為,等到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鎮江市發展成熟,再承保持續性的環境污染行為,并且在承保累積性污染事故時,附加嚴格的限制條件。
(五)索賠時效
要解決環境損害賠償的長期潛伏性對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影響,可以調整保險責任期間制度。在各國的實踐中,保險責任期間制度通常有三種:(侵害)行為發生制度、損失產生制度和提出索賠制度?!靶袨榘l生制度”流行于20世紀50~60年代。在這種制度下,保險人只需要對發生在保險合同期間內侵害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保險責任。這種保險責任期間制度為被保險人提供了較有利的保障,但是也會加重保險人的負擔?!叭章錀l款”正是這一保險責任期間制度的表現。所謂“日落條款”,就是指保險合同雙方約定,自保險單失效之日起最長30年的時間為被保險人向保險人通知索賠的最長期限的條款?!皳p失產生制度”則要求保險人對出現在保險合同期間內的損害承擔保險責任?!疤岢鏊髻r制度”是指保險人僅為在保險合同期間內向被保險人或保險人提出索賠要求的損害承擔保險責任。以上可以看出“損失產生制度”和“提出索賠制度”對保險人和受害者存在明顯的不公平,這兩種制度不能促進企業投保。而“日落條款”又會損害保險人的利益,可能因過高的賠付費用而減弱保險人開展保險工作的積極性。因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具有分散風險的社會作用,同時環境損害具有特殊性,可以認為,只要是能證明是在保單的有效期限內發生了對被保險人的環境責任索賠事件,保險人都應該承擔保險責任。但如果對所有類型的損害都采取統一的長期甚至終身負責的制度又會使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推廣中造成混亂,顯然這種做法不可取。因此,建議鎮江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采取對不同的損害采用不同的責任期間制度,使得保險制度更為精細可行。
(六)責任限額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將環境污染風險完全地轉移給保險公司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實行責任限額制。責任保險的最高限額,即保險人對受害人的給付金額,僅以保險單約定的保險金額為限,受害人超過保險金額的損失,應由被保險人即產生污染的企業自行承擔賠償責任。在環境侵權中實行責任限額制,讓被保險人自擔部分風險,也會使得被保險人出于減少自己損失的考慮,在保險期間內注意采取積極的防范措施,避免環境侵權的發生及其損害結果的擴大,減少環境侵權的危害。賠償限額制的實行也有利于維持保險機構的賠付能力,使得商業性的保險機構能夠按照市場法則經營。對于政策性的保險而言,更是有利于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碍h?!辈皇且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企業的事,它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偟膩碚f,在鎮江全面實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依賴于環境制度的健全。建立鎮江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支持,以政策法規進行引導。也需要公眾參與,離不開新聞媒體的宣傳及學者對這一制度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洪濤.保險學[M].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
[2]秦寧.中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研究[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3]張蘭.環責險試點給力“美麗中國”[J].金融時報,2013(05).
[4]杜光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研究-由首例環境責任保險獲賠案引發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9(08).
關鍵詞:生物技術;環境污染治理;特點;應用
1現代生物技術的特點
在當前生態系統中,生物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需要通過生物過程來完成。生物技術能夠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時屬于一個純生態化過程,具有快速、低消耗、高效率、低成本、反應溫和及無二次污染等優勢。在當前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利用微生物,其在對污染物處理過程中,其最終產物多為無毒無害、穩定的物質,有效的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轉移。而且一些難以處理的環境介質也可以通過生物技術實現治理,即可以利用生物修復技術來凈化環境,使受污染源的水資源及土壤等重新得到利用,同時還能夠進一步強化環境的自凈能力。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其不僅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進行廣泛應用,而且在環境監測方面應用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通過利用生物傳感器發展起來的環境生物監測技術,能夠在線提供各種環境質量參數,為環境質量預報和報警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2生物技術在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2.1生物技術應用于廢水處理
在對廢水處理過程中,可能利用在自然條件下生長及系列的微生物,通過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來轉移和轉化廢水中的污染物,達到凈化廢水的目的。這種處理方法稱為自然生物處理法,是一路具有較好經濟性的污水處理方法。利用微生物凈化廢水過程中,具有較好的吸附性、沉降性和降解能力,而與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觀點相符合。特別是當前隨著環境標準的不斷提升,廢水生物處理技術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各種以其為基礎的新技術也不斷開發出來,并在污水處理中進行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2生物技術在廢氣凈化處理中的應用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生物過濾、生物洗滌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術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無二次污染等技術優點,國內外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對廢氣凈化處理得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美國學者利用微生物代謝凈化工業性惡臭氣體效果顯著,而且不產生二次異臭;德國研究者利用生物膜過濾處理含硫化氫的氣體,硫化氫除去率達90%以上。另外通過利用生物膜填料塔對橡膠再生脫硫處理試驗結果表明:運行條件控制適當時,凈化效率可保持在90%以上,能夠實現達標排放,且投資省,運行費用低。
2.3生物技術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
目前,國內外固體廢棄物常規處理方法主要有固積、掩埋、焚燒,在處理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固體廢棄物經過生物技術處理可作為作物生長的優質有機肥料。近年來,國外采用機械快速堆肥工藝,發展用蚯蚓床處理有機垃圾和糞便、處理城市垃圾,不僅可以將城市有機廢棄物轉變為肥效高且無臭味的蚯蚓糞土而且還能獲得大量蚯蚓作醫藥原料,加上蚯蚓體內蛋白質含量與魚類相當,是畜禽和水產養殖業的優良飼料,可以收到一舉數得之效果。
2.4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修復中的應用
利用生物技術來對環境污染修復過程中,盡可能在不對自然生態系統帶來破壞的情況下,通過利用自然凈化和增強分解污染物的能力來達到修復的目的。具體應用過程中充分的應用了生物生命代謝活動來減少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深度,或是將有毒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化,使被污染的環境恢復到最初的狀態。利用生物技術在對環境污染修復過程中,主要以植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為主。主要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來將環境中的污染物去除。在對油輪泄漏所帶來的污染處理過程中,通過投加營養和高效降解菌有效的對海岸環境質量進行改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當前生物修復技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治理大面積污染區域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5利用生物技術處理難處理的污染物
傳統的生物處理技術利用生物及微生物,但生物和微生物代謝過程復雜,能量利用率較低,處理速度不快。因此需要有較好的技術來加以改進。還有許多的廢物不能完全處理好,采用新的技術和生物種類來進行處理、適當加大生物用量和添加流程步驟是改進廢物處理技術的關鍵所在?;蚬こ叹褪峭ㄟ^基因分離和重組技術,將人類需要的目的基因片段轉移到受體生物細胞中并表達出來,使受體生物具有該目的基因表達后顯現出來的特殊性狀。達到改進生物物種的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構建的高效菌種來治理污染,尤其是除草劑、殺蟲劑和塑料、橡膠制品等人工合成物質的污染,是現代環境生物技術發展的熱點之一,更是未來環境生物技術發展的趨勢所在。
3結語
生物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將其在環境污染治理中進行應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將環境中的污染物去除,特別是在對廢水、廢氣及固體廢棄物等處理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同時還要能夠實現對環境污染的有效修復,對一些難處理的污染物在處理過程中也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利用生物技術能夠實現對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還我們一個潔凈、安全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陳飛.環境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17):4673-4674.
[2]杜鵑.環境污染治理中生物技術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3(2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