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減少自然災害損失的方法

減少自然災害損失的方法

時間:2023-07-28 17:31: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減少自然災害損失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減少自然災害損失的方法

第1篇

1災害抗御能力變量

災害抗御能力大小最直接的評估標準就是災害所造成的人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大小。災害損失和影響越大,區域災害抗御能力越弱,反之則越強。對于不能直接度量的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我們使用區域災害損失和影響來間接度量。萊斯基(Rasehky)認為僅使用直接經濟損失數據難以全面描述災害損失,因此他增加了因災死亡人數來表示災害損失。本文借鑒了其研究同時也考慮到災害的發生會對正常的社會生活造成巨大的沖擊,繼而誘發社會生活、工作秩序的非正常狀態和間接經濟損失,因此進一步以受災人口數來表征災害對社會生活的沖擊以及由此產生的間接經濟損失,從而較全面地對災害人員、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做出描述。因災死亡人數(Death)和受災人口數(People)分別指在災害事件中死亡的人口數量和因為災害事件而致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的人口數。直接經濟損失(Loss)是指受災體遭受自然災害襲擊之后,自身價值降低或喪失所造成的損失。其基本計算方法是受災體損毀前的實際價值與損毀率的乘積。具體包括農業損失、工礦企業損失、公益設施損失以及家庭財產損失等。災害損失變量數據來源于由災后流行病研究中心管理和維護的緊急災難數據庫(EM-DAT)。該數據庫是國際上影響最大、應用最為廣泛,并可免費方便獲取的災害數據庫,為國際計劃、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

2社會經濟環境變量

為了準確地對區域社會經濟環境做出描述,本文借鑒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于2008年所提出的“經濟社會指標體系”,依據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及合理性原則,同時考慮到資料的可獲得性,選擇了人均生產總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DP增長速度、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和每千人醫生數8個指標作為研究變量。這8個指標變量從多個角度完整地呈現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果、人民的生活質量、區域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及社會結構的合理性。

與已有文獻相比而言,其劃分較為細致,更符合中國國情且具有可操作性,從而有利于完成對中國區域災害抗御能力與區域社會經濟環境關聯性的全面考察。在省級區域的劃分上,我們遵循傳統意義上東、中、西部的劃分,僅將重慶的數據并入四川。此外,由于自治區和海南省數據大量缺失,故將此兩個省舍去,未進入樣本;因此本文所使用的省際數據樣本僅涵蓋28個省、市、自治區。上述8個社會經濟環境變量數據均來源于各省、市、自治區歷年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

實證模型

為了論證前述表征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各因素對區域自然抗御能力的影響,本文收集了中國28省份1991~2010年的數據對如下三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參數估計:模型(1)、(2)、(3)中,i表示某一區域,t表示時間年份,Deathit則表示i區域在第t年的因災死亡人數,下同;People表示受災人口數;Loss表示災害直接經濟損失;Rgdp表示人均生產總值;Pcdi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cni表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Sfai表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dpg表示GDP增長速度;Tior表示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Efr表示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Ndp表示每千人醫生數。fi是個體省份無法觀察到的效應;εit是殘差項,我們將一些無法量化或未納入解釋變量但卻有可能對災害損失產生影響的因素比如說地理氣候等因素歸入殘差項中,并假定εit~iid(0,δ2)。

本研究所使用的面板數據分析技術,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選擇省際數據作為樣本觀測值以構造和檢驗更為真實的模型,從而克服了在考慮區域社會經濟因素不同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影響的時候未能同時考慮社會經濟因素自身發展演變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影響的缺憾。此外,面板數據分析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數據點,增加了自由度,同時減弱了解釋變量間可能存在的共線性,使得估計的有效性得以改進。

實證模型的參數估計

本文采用阿雷拉諾(Arellano)和博維(Bover)設計的系統GMM方法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這一方法適用于短時期、大樣本的面板數據。為了解決模型中變量量綱不統一的問題,以及改善各變量序列的平穩性,我們取各個變量的自然對數進入模型。模型參數估計結果見表1。

結果分析

我國各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差異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由各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程度的不同來加以解釋。本文實證研究表明總體而言人均生產總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每千人醫生數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有顯著地正向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GDP增速對區域災害損失的影響不明顯。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對因災死亡人數和受災人口數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對因災直接經濟損失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而,其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影響不能確定。

(1)農村居民純收入的高低是影響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最主要的因素。

頻繁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不僅會破壞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可以毀壞經濟發展已取得的成果。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中,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束縛和影響最為嚴重。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自于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是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主要勞動對象,動植物的整個生命過程,從生長、發育到繁殖,都必須首先和外在環境相適應、相協調,因此,農業“受自然條件之影響最為深刻”。由此,農村居民是我國社會各階層中最具災害易損性的群體。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居民收入偏低,除去日常生活開支之外,一方面難以有剩余資金用于防災減災設施設備的制備,另一方面無力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缺乏基本的減災、防災常識。與之相對應的現實是大量的氣象、地質等自然災害往往多發于農村區域,造成重大人員和農作物損失,成為影響城市農產品持續供應、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因而,在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社會,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強農村居民的災害抵抗能力意義重大。

(2)區域每千人醫生數是影響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從實證結果來看,每千人醫生數較多的省區其因災死亡人數、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受災害影響人數均相對較少。每千人醫生數衡量了區域內醫療人力資源的發展狀況,被是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組織廣泛用于平價各地區醫療服務質量和生活質量。WHO在2000年提出要實現全球每千人口醫生數為1人的目標。美國社會學家英克斯爾提出的社會現代化標準中,每千人口醫生數為1.25人。從世界范圍來看英國和美國,其每千人醫生數已達到2.2人和2.4人,而按我國目前每千人醫生數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還需要25~30年左右才能達到美國和英國的水平。醫療改革是我國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一件大事,通過對醫療衛生體系的改革將有更多優秀人員進入醫療衛生隊伍,這對增強我國自然災害抗御能力,減少因災人員和財物損失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公共教育經費與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高低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大小有顯著的影響。

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是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的一個關鍵概念,也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參數,被用于度量政府對教育投資的努力程度。民眾素質體現著防災抗災的“軟實力”,全面提高民眾素質必須從教育入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行動綱領中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通過教育達到一方面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意識、價值觀和態度,自覺合理開發、有效保護并持續合理利用資源,減少災害形成的自然誘因。另一方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行為,以減少人為災害的發生,提高民眾面對災害時自我保護和生存的能力。我們的實證研究結果也進一步驗證了教育投資的增加對減少災害人員和財物損失,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個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反映了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第三產業是單位能耗較少的產業,從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趨勢來看,第三產業是最有利于節約能源的產業。經濟發展對能 源的依賴性是導致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因而是影響區域災害脆弱性的原因之一。為此,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生態建設,節約資源能源,減少區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過度依賴;積極扶持低碳產業和綠色產品的發展,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減輕傳統產業的鎖定效應;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提高市場準入標準,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有效降低單位GDP能耗的強度等是實現區域低碳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災害抗御能力。

(4)區域GDP增速和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幾乎無影響。

讓我們略感意外的是,區域GDP增速和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幾乎與區域自然災害抗御能力無關。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還有導致災害經濟損失增加的風險,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防災減災設施設備的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的比重嚴重偏低,無法有效地抵御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足夠的保護,導致大量的其他固定資產在自然災害中受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保持經濟增長是增強國家實力和提高國民福祉的重要因素。

但是,地方政府純粹為了增加GDP而大干快上的思路和做法已不適合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由人為因素直接或間接所造成的各種災害,使得大量的投資和多年的積累毀于一旦,形成巨大的國民財富損失。因此,如何在追求GDP增長和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時,綜合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環境可能造成的沖擊,用更為高遠的眼光和開闊的思路來統籌區域經濟發展,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所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第2篇

關鍵詞:黑龍江;水稻;氣象災害;損失;評估方法

中圖分類號: S511;S4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8.059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水稻主要生產基地,水稻的豐收關系著我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黑龍江省又是氣象災害影響比較嚴重的省份。

據相關數據統計,自建國以來,黑龍江省大概有73%的年份受自然災害影響,其種類有低溫、干旱、洪澇、早霜等。其中低溫災害最嚴重,大概4年左右發生一次。定量評估氣象災害可以減少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對農業防災及災后求助有重要作用。黑龍江省災害損失評估多數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計算出其他年份的水稻期望值后,以此為基礎計算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損害。本文主要研究在1950年~2004年的數據基礎上,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進行災害損失與期望產量分離,實現對水稻損失的定量評估,為防災、減災、災后救助做參考。

1 農業氣象對水稻的影響

農業氣象災害對水稻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溫度、濕度、降水量等是水稻生長過程中較重要的影響因素。黑龍江省日照充足,溫度和降水對水稻影響比較嚴重。近年來,黑龍江省推廣稀植技術,降低了低溫氣象災害對水稻的影響,全球變暖導致低溫對水稻生產的影響減小,但依然是對黑龍江水稻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因素。同時人們濫用水資源,導致水稻在種植過程中發生的旱災增多。

2資料與方法

2.1資料來源

本資料來自黑龍江省1950年~2004年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的實際記載數據,及同期糧食在災害年份的受災、成災和絕收面積公開公布的數據。

2.2氣象災害損失評估方法

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比^多,如土壤、品種、農業技術和氣象等因素。正常情況下,水稻的產量主要受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氣象災害情況影響。雖然水稻在生產過程中有病蟲害等的影響,但影響小,可控制,所以不計。只有在無氣象災害情況下的農作物生產的產量即為期望產量,可以得出氣象災害損失量。期望產量是水稻的各個生長環節都正常,沒有干旱、大風、低溫、霜凍等氣象災害發生,在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氣象因素比較穩定。在實際水稻生產過程中各個階段有利因素都能滿足。只能找出個別年份在水稻生長關鍵時期,水稻所需要的水和熱的條件滿足,氣候因素也平衡的情況下水稻產量高。

3結果分析

3.1水稻的單產變化特征

通過一定公式的計算,從1950年~2004年,水稻基本無氣象災害年為1950年、1975年和2000年,水稻產量分別是3224公斤、3857公斤和6489公斤。利用這三個期望年產量,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可以計算出其他年份的期望產量。計算得出,黑龍江省的水稻實際年產量與期望產量呈逐步上升趨勢,其中實際產量單產波動較大。1949年~1983年水稻單產變動系數為0.30,1985年后水稻產量開始穩步增加,1985年后水稻單產變動系數為0.18。實際產量與期望產量的差值變化也明顯分階段,1985年之前水稻產量極不穩定,氣象災害損失比較嚴重,1985年后雖然氣象災害還會發生,但實際產量與期望產量之間的差距逐漸減小。近些年,水稻產量一直處于穩定增長的狀態。

3.2水稻災害損失變化特征

黑龍江省氣象損失比較嚴重的年份為1985年以前,水稻產量一直處于低迷期。80年代以后隨著氣象災害的減少,水稻產量也進入了增長期。數據顯示,建國以來,特大氣象災害基本都在1949年~1986年,占所有年份的48.7%,平均災害損失率為28.9%,其中重災害是1972年,損失率達68%。從1985年~2004年,黑龍江省的氣象災害明顯減少,平均損失率大概在9%,即使1991年、1993年和2002年遭受了相對較嚴重的氣象災害,但受損率分別是20%、16%和14%,較80年代之前少很多。

3.3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災害類型

通過對黑龍江省1985年~2004年的災害損失量與低溫、干旱、洪澇的受災面積分析發現,災害損失與低溫冷災害的受災指標成正比,成災與絕收面積成正比。受災與干旱、洪澇的關系不是特別明顯,說明在黑龍江省低溫冷凍災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最大。

4結語

黑龍江省的水稻產量特征在1985年前明顯不穩定,氣象災害在1985年前發生比較多,頻率大,對水稻產量影響特別大。1985年后,氣象災害發生幾率小,水稻產量受災害影響比較小。在幾種災害中,低溫冷凍災害對水稻影響最大,會造成產量的明顯下降。所以從1983年開始,黑龍江省轉變了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旱育稀植水稻栽培技術,以降低低溫冷凍災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同時,全球氣溫變暖也降低了黑龍江省水稻受冷凍災害的影響幾率,使水稻增產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梁平.黔東南州氣象災害對水稻損失量的評估[J].貴州農業科學,2000,(28):25-26.

第3篇

關鍵詞 間接經濟損失;風險管理;CGE

中圖分類號 P954;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1-002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5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災害事件呈現頻率增多、強度增大、損失加重的趨勢[1]。近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舟曲滑坡泥石流以及西南干旱等環境災害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提高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加快災后恢復重建,自然災害損失評估逐漸成為可持續發展學科中的熱點問題[2]。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通常分為三個層次:直接經濟損失,指受損居民住宅、基礎設施和廠房設備等的恢復重置成本;間接經濟損失,主要指因產業鏈中斷造成的可市場化評估的損失;宏觀經濟損失,指災害對受災省份、全國、甚至全球宏觀經濟指標(GDP,物價,稅收和就業等)造成的影響[3-4]。

在我國,自然災害直接損失評估相對成熟,政府部門的統計、新聞媒體的報道,也大都只涉及直接經濟損失。然而,僅透過直接損失無法全面衡量一場災難的影響程度。現代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產業部門之間關聯程度越來越高。環境災害對電力、交通等關鍵產業部門造成破壞時,將通過產業關聯影響到經濟系統其他產業,甚至影響到整個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呈波及放大效應。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通過災害鏈以及產業鏈對災害損失的放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恰逢春運,停水斷電,交通癱瘓,都深層次的擴大了災害影響的程度和范圍[5]。因此,在應急管理和災后恢復重建階段,間接經濟損失和宏觀經濟影響的量化評估,有助于政府部門準確了解災難的放大程度。再者,自然災害的間接經濟損失評估、宏觀經濟影響評估與防災減災規劃以及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緊密相關。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有必要定量化分析災害事件的深層次經濟影響。

國內外采用的環境災害經濟影響量化評估方法包括:比例系數法,計量經濟學方法,投入產出分析方法(IO)和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6]。這四種方法,比例系數法最簡單最容易掌握,CGE模型最復雜,維護成本最高。然而,CGE模型是以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用一組數學方程的形式反映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可以說是經濟社會的一個縮影[7-8]。CGE模型的非線性特征可以刻畫災后不同恢復策略情景下不同行為的相互替代性,CGE模型的靈活性可以使建模者根據具體的災害問題,將災害沖擊靈活方便的與模型鏈接起來,并且CGE模型還可以避免災害損失評估中的重復計算等問題。國外已有學者注意到CGE模型評估災害損失的這些優點,將其逐漸應用到災害損失評估中[9]。國內有一些學者用IO評估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10-12],但是由于CGE模型難度大,國內還沒有學者用CGE模型評估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并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以國際糧農組織標準CGE模型為原型,參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開發和維護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Dynamic Recursive Chinese CGE),根據自然災害發生在一個或幾個省的特點,將全國模型降尺度為省級模型。另外,根據我國民政系統和統計局系統對自然災害直接損失的評估特點,重新設置能夠反映災害緊急情景下的宏觀閉合,并且添加參數、變量以與直接損失鏈接。最后,以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為例,對比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的關系,分析交通(鐵路、公路、民航)癱瘓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并指出間接損失評估時各類損失不具累加性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1 評估災害沖擊的CGE模型構建

1.1 基準CGE模型的結構

本文的基礎模型以國際糧農組織標準CGE模型[13]為原型,在反映中國經濟特點以及構建多區域模型方面,以DRC-CGE[8]為原型。對于生產部門,環境災害直接損失數據往往不能細分到投入產出表中的42個部門,因此簡化的模型合并為24部門(1個農業部門,11個工業部門,1個建筑業部門和12個服務業部門)。模型包括資本和勞動力兩大類生產要素,收入分配的主體包括居民、企業和政府,分配結余進入儲蓄賬戶。居民的收入來自勞動力稟賦以及企業、政府的轉移支付。企業收入來自資本收入。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各類稅收,具體包括增值稅、營業稅、關稅、進口增值稅、企業直接稅、居民個人所得稅,此外還包括一些轉移收入。模型包含貿易活動。

模型中的生產活動采用兩層嵌套的函數來刻畫,第一層:中間投入的合成采用列昂惕夫生產函數,資本和勞動的合成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第二層:總產出由合成的中間投入與合成的資本-勞動束通過列昂惕夫生產函數決定。出口的供給采用不變轉換彈性函數(CET函數)刻畫。模型對于進口采用“小國假設”,對于進口品和國產品,模型遵循Armington假設。居民在滿足其預算約束的條件下,通過科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數形式使效用最大化。消費受收入的約束,居民的效用函數采用科布-道格拉斯消費函數。政府消費和投資需求按照固定支出份額的函數刻畫。

市場均衡與宏觀閉合。模型中所有商品市場通過價格出清。各種投資支出的總和等于各種儲蓄的總和。模型采用新古典閉合原則,即總投資是由各儲蓄的和內生決定。匯率為模型的價格因子。國外賬戶通過實際匯率的變動來實現均衡。勞動力總供給外生,勞動力在各部門之間可以流動。資本的宏觀閉合以刻畫環境災害沖擊,在后面部分具體設定。

1.2 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的刻畫

刻畫一:將全國CGE模型降尺度為省級CGE模型。自然災害通常發生在一個省或者一個區域,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幾乎沒有,因此在構建評估災害經濟沖擊的CGE模型時候,需要將全國CGE模型降尺度為省級CGE模型。此時,需要做兩方面的改進:區分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中央政府收入包括關稅,直接稅和間接稅。省級政府收入包括直接稅和間接稅。在支出方面,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之間存在著轉移支付。地方政府還存在對居民的轉移支付;區分國際貿易和省際貿易。以全國分為湖南省和全國其他地區(ROC)為例,兩區域CGE模型貿易結構見圖1。

刻畫二:針對民政、保險部門評估的災害直接損失數據,刻畫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的機制。用CGE模型評估環境災害的經濟影響,需要刻畫環境災害對經濟系統的觸發與沖擊機制。不同的機構,對環境災害直接損失的定義、指標、評估方法有所差別,并且CGE模型是專門的宏觀經濟模型,不一定包含與環境災害直接損失一一對應的參數或者變量,因此需要發展CGE模型,在自然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與模型的參數和變量之間構建一個橋梁,使得CGE模型能夠評估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后造成的產業關聯損失,以及GDP、就業、稅收、CPI等宏觀經濟指標如何變化。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交通中斷,通過產業關聯造成經濟影響,以此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引入災害沖擊。當時雪災之后,民政部門、保險公司評估的交通業的直接損失指道路、橋梁等破壞之后的重置成本。針對這類情況,在模型中的宏觀閉合模塊,災前情景設定每個產業部門的資本存量固定不變,災后情景設定道路、橋梁等的重置成本通過交通行業資本存量發生變化刻畫。具體設置為,將交通業災前的資本存量QFCAP0(“交通”)替換為交通業災后的資本存量QFCAP1(“交通”)。模型在災害發生的短期內,這種設定認為是可行的。

刻畫三:針對統計部門調查的貨物周轉量變化,刻畫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的機制。統計部門統計的交通業的直接損失指貨物或者旅客周轉量的損失。針對貨物周轉量變化,基于Chakkaphan Tirasirichai[14]等人的研究成果,模型改造基準CGE模型中交通行業的生產方程以反映災害沖擊:

其中,下標C、A分別為商品、活動。QXC為商品C的總產出,QAA為活動A的總產出,QINTAC,A為C對A的中間投入,QVAA為增加值,LDA、KDA分別為交通行業對勞動力和資本的需求。aC,A、ivaA分別為中間投入和增加值投入的份額參數。aA為與技術有關的參數,θA,C為活動賬戶與商品賬戶的換算參數,atran為與災害沖擊有關的參數。雪災之后,道路結冰,貨物運輸時間延長,因此統計局的貨物周轉量減少可以轉換為CGE模型中貨物運輸部門生產效率降低,表現為atran從災前的1變化災后介于0與1之間的值。

刻畫四:針對統計部門調查的旅客周轉量變化,刻畫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的機制。雪災之后,因為道路結冰,旅客旅行時間延長或者取消行程,行人進入市場以供給勞動稟賦獲得收入,因此統計局統計的旅客周轉量減少可以轉換為CGE模型中勞動力的總供給減少。

QFSLAB1=L×QFSLAB0(4)

其中,QFSLAB1為災后的勞動力供給量,QFSLAB0為災前的勞動力供給量,L為旅客周轉量損失率。

為避免重復計算,以增加值QVAA的變化表示環境災害導致基礎設施破壞的經濟影響(Disaster Economic Impact,DEI)。

DEIA=QVA1A-QVA0A(5)

其中1表示災后,0表示災前。

1.3 基準年的選擇

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發生在2008年初,本文CGE模型的基年為2007年,數據主要來源于作者編制的湖南省2007年社會核算矩陣(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8],用于標定模型中的參數(見表1)。模型的求解使用運籌優化軟件GAMS。

2 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中交通癱瘓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

2.1 數據來源

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交通癱瘓,災情數據來源于湖南省統計局公布的全省交通企業主要經濟指標(見表2),選用貨物周轉量和旅客周轉量作為交通行業的經濟損失指標。這次災害發生在2008年1、2月份,且從這兩個月湖南省交通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看,貨物周轉量和旅客周轉量較2007年同期都顯著下降,可以認為主要是雪災造成的影響。從時間尺度看,本文評估的經濟影響為2008年1、2月份共兩個月。另外需要說明的,我國經濟處于持續增長的階段,從近年交通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看,每年周轉量都有一定的增長,表2統計的貨物、旅客周轉量下降百分比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假如與2008年未受雪災影響相比,下降比例可能更大,因此,本文的評估結果相對保守。

交通行業資本存量數據,用湖南省2007年投入產出表中的固定資本折舊和營業盈余與資產折舊率和資產回報率[15]換算,估算結果為762億元。模型中的進出口彈性參數值和省際貿易彈性參數值參考DRC-CGE模型中的相應參數值,進口彈性為0.2,調入彈性為0.1,出口彈性為1.4,調出彈性為1.5。

2.2 評估結果

環境災害導致房屋倒塌、基礎設施破壞、人員傷亡,從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環境災害觸發經濟系統,通過產業關聯導致企業生產能力下降或者出現生產瓶頸,從而造成企業總產出下降;通過居民收入降低導致購買力下降,從而造成居民需求降低,最終影響區域經濟。產業中斷造成的間接損失到底值不值得關注,學術界一直以來因為不能確定其大小,因此常常避而不談。此處設置交通行業固定資產存量損失分別為10%,20%,……,70%共七種情景,即災害直接損失(廠房、設備的重置成本)數據源為民政系統,采用建模方法中的第一類引入渠道,構建可以刻畫災害沖擊的CGE模型,評估間接損失,并對比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的大小。評估結果顯示(見圖2),當直接損失小于480億元左右時,直接損失大于間接損失;當直接損失大于480億元左右時,間接損失超過直接損失,可見,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不是線性關系。因此,對于重特大環境災害,不僅要評估直接損失,也要關注間接損失,并且要特別重視防范間接影響(例如,擾亂生活秩序、中斷生產活動以及影響區域經濟)。

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南方多省省際交通、城市交通癱瘓,但是交通受損對區域經濟究竟造成多大的影響,我們卻不知道。此處以上述數據為基礎,采用建模方法中的第二類引入渠道,構建可以刻畫災害沖擊的CGE模型,評估2008年前兩個月,鐵路、公路和民航運輸中斷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評估結果(見圖3)顯示,鐵路和民航都有所盈余,公路行業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非常大,以

增加值表示的經濟損失達到166億元人民幣,大約占這兩個月湖南省區域GDP的11%。雪災期間,鐵路、民航也受到影響,但只是間斷性的,從兩個月整體情況看,有些盈余是正常的。另外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交通行業需求逐年增加,原始周轉量數據與2008年不發生雪災相比的話,鐵路、民航行業的收益可能至多與2007年持平,不會有所盈余。圖4顯示只有貨物中斷、只有旅客運輸中斷、兩種都中斷或者兩種都通暢情景下,湖南省受到的經濟影響。可見,這場雪災導致交通癱瘓,三種交通方式、兩種運輸類型總共給湖南省造成50.4億元的經濟損失,約占這兩個月湖南省區域GDP的3%。圖4還得到額外的信息,貨物運輸中斷造成的經濟損失7.9億元與旅客運輸中斷造成的經濟損失42.8億元相加并不等于交通業中斷總成的總損失50.4億元(7.9+42.8≠50.4),相差3 000萬元。這是由于貨物、旅客運輸中斷,同時沖擊經濟系統時候,二者之間會發生相互作用,比如,受影響的旅客正好是到貨物運輸企業上班的員工,或者貨物行業這幾個月不景氣,貨物運輸行業的員工取消春節期間的旅行計劃等等。因此,在進行環境災害經濟損失評估時候,需要將各種沖擊以及各種影響渠道綜合考慮,全面評估,這也指出了一些用比例系數法評估自然災害經濟影響的不足。

3 結論與討論

在我國,自然災害直接損失大小通常由民政系統和統

計局系統公布,這兩個系統對直接損失的定義、評估方法以及關注焦點各不相同。本文在通用CGE模型的基礎上,重新設置宏觀閉合以評估民政系統的評估結果對經濟系統造成的影響;在交通部門生產函數中加入生產能力參數,以評估統計局系統公布的貨物周轉量損失對經濟系統造成的影響,調整勞動力總供給量以評估旅客周轉量下降對經濟系統造成的影響。可以說,在直接損失數據和CGE模型的參數或者變量之間構建了橋梁,將兩者聯系起來,使得我們能夠評估環境災害的經濟影響,也擴展了CGE模型的應用領域。

本文用能夠刻畫環境災害沖擊的CGE模型,評估了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交通設施癱瘓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結果顯示,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不是呈線性關系變化,待直接損失增長到一定程度,間接損失可能大大超過直接損失,因此,災害管理部門要特別重視防范重特大自然災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和經濟影響。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交通系統中斷,在當年前兩個月,給湖南省造成的總的經濟影響大約占當地GDP的3%左右。由于不同渠道的外生沖擊,在經濟系統中會發生相互作用,因此,環境災害經濟影響評估要通盤考慮,把各個方面的外生沖擊同時引入模型模擬。不同渠道的環境災害沖擊在經濟影響評估時不具累加性,以避免重復計算。

由于數據獲取等方面的難度,本文尚需要在以下方面繼續深入研究。將投入產出表中的交通行業細分為鐵路行業、公路行業和航空行業,或者細分為貨運行業、旅客運輸行業,可以更有針對性的評估交通行業受損造成的區域經濟影響。另外,交通行業受損,可能導致旅客改乘其它交通工具,旅行費用增加;也可能是蔬菜運輸中斷,目的地蔬菜價格上漲等等。總之,環境災害導致交通癱瘓,影響非常復雜,本文的處理方法有待擴展,以模擬更多災害沖擊途徑的影響。本文也沒有區分省際間交通中斷與省內交通中斷的差異,在后續的研究中將嘗試采用空間CGE模型進行評估。最后需要說明,本文是在不考慮恢復重建下,從雪災發生,到兩個月后雪災停止的比較靜態分析,可以理解為災害經濟損失的一個最大值,后續研究尚需要開發動態CGE模型,考慮恢復重建,深入量化直接損失與經濟損失之間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cheuren JeanMichel, Olivier le Polain, Regina Below, et al. Annual Disaster Statistical Review: Numbers and Trends 2007 [M]. Belgium: Merlin, 2008:1-27.

[2]史培軍,李寧,葉謙.全球環境變化與綜合災害風險防范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9,24(4):428-435.[Shi Peijun, Li Ning, Ye Qian. Research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9, 24(4):428-453.]

[3]ECLAC(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Handbook for Estimating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Disaster [M]. Mexico City: ECLAC, 2003.

[4]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HAZUS 99 Estimated Annualized Loss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M]. Washington, D C: Publication No. 366,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2001.

[5]Zhou Benzhi, Gu Lianhong, Ding Yihui. The Great 2008 Chinese Ice Storm: Its SocioeconomicEcological Impact and Sustainability Lessons Learned [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1, 92(1):47-60.

[6]吳吉東, 李寧, 溫玉婷,等. 自然災害的影響及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J]. 地理科學進展, 2009, 28(6): 877-885.[Wu Jidong, Li Ning, Wen Yuting, et al. Economic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 and Indirect Economic Loss Estimation Method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9, 28(6): 877-885.]

[7]高穎,李善同.征收能源消費稅對社會經濟與能源環境的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2):30-35.[ Gao Ying, Li Shantong.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Energy Tax on Society, Economy, Energy and Environment[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19(2):30-35.]

[8]李善同,何建武.中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Li Shantong, He Jianwu. Chinese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its Application[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0.]

[9]Rose A, Liao S Y. Modeling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Water Service Disruptions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5: 45(1): 75-112.

[10]胡愛軍,李寧,史培軍,等.極端天氣事件導致基礎設施破壞間接經濟損失評估[J].經濟地理,2009,29(4):529-535.[Hu Aijun, Li Ning, Shi Peijun, et al. Indirect Effects of Infrastructure Disruptions Caused by Extreme Weather Events with Application of the Inoperability InputOutput Model[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4):529-535.]

[11]路琮, 魏一鳴, 范英等. 災害對國民經濟影響的定量分析模型及其應用[J]. 自然災害學報, 2002, 11(3): 15-20.[Lu Cong, Wei Yiming, Fan Ying, et al. Quantitatively Analytic Model for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 on National Economy [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2, 11(3): 15-20.]

[12]Wu Jidong, Li Ning, Hallegatte Stephane, et al. Regional Indirect Economic Impact Evaluation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J]. Environ Earth Sci., 2012, 65(1):161-172.

[13]Hans Lofgren, Harris Rebecca Lee, Sherman Robinson. A Standard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in GAMS [M].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 2002.

[14]Tirasirichai Chakkaphan. Case Study: Applying A Regional CGE Model for Estimation of Indirect Economic Losses Due to Damaged Highway Bridges [J]. The Engineering Economist, 2007, 52(4): 367-401.

[15]張軍,章元.對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J].經濟研究,2003,(1):35-43. [Zhang Jun, Zhang Yuan. Recalculat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and a Review of Li and Tangs Article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3, (1):35-43.]

Assess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isaster: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XIE Wei1,2 LI Ning1 HU Aijun3 GAO Ying4 JI Zhonghui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Academy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Hunan Meteorological Bureau,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4.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Environmental disaster not only results in direct loss, but also interrupts industrial chain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y. Taking the 2008 Chinese Ice Stor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influence of traffic disruption on economic system of Hunan Province.

第4篇

【關鍵詞】公眾參與 自然災害 應急管理 新媒體

問題的提出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環境條件復雜,人口眾多,密集度高,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災害的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均較低等因素,造成我國災害損失嚴重和防災救災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頻發的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也是影響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我國政府為了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采取應急措施,達到科學管理的目的,進行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是在充分分析研究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過程和造成的后果的基礎上,通過協調社會多方的資源,對自然災害進行預警、救災和重建的過程。政府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居于主體地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難以實現應對災害的高效、快速、協調和靈活。在災害應急管理中政府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政府必須依靠公眾的力量,才能有效控制災害的影響。

“公民社會和公民參與的成熟為建立應急決策參與機制創造了主觀條件。”作為社會中最大的全體,公眾擁有著最為豐富的社會資源,具備防災救災的能力,有效發揮其作用,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災害預警、減少危害,維護公共利益的內在保證。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能夠降低政府在整個應急管理中的成本,使得政府應對危機的資源更加高效、有針對性。公眾積極主動配合政府實施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響應政府的號召,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救災,提高了政府救援工作的效率,也相當程度上控制了自然災害的危害。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災區人民組織的自救和互救,災區外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災區,都有效地控制了地震震后災情的惡化。在災害過后,公眾更應樹立危機意識,教育晚輩應對災害的技巧,向親友傳播減災防災的知識等等。由此可見,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具有極大的必要性。然而,實際情況是公眾參與應急管理存在著一定的困境。對這些困境進行分析,完善公眾參與應急管理,采取措施和制度安排鼓勵公眾的有序參與是當前的有效可行選擇。

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困境分析

公眾自然災害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薄弱。與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現實情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國公眾普遍缺乏對自然災害的了解、防范自然災害的危機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薄弱,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往往會造成慘重的損失。

我國公眾災害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公眾對自然災害的征兆認識不足,警覺性不高,僥幸心理過重。例如,2010年我國西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由于旱災發生的初期,公眾沒有足夠的重視,認為干旱很快就會過去而沒有做好防旱減災的準備,最后造成了極大范圍和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二,公眾身邊普遍沒有準備應對災害的應急設備,并且缺乏使用應急設備的技能。例如在地震發生之前,絕大多數的公眾沒有準備災害急救箱,更不知道災害急救箱如何使用,使很多在地震中受傷的群眾沒有藥物對傷口進行及時的處理,導致傷口感染,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和風險。第三,公眾普遍缺乏應對自然災害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我國常見的地震和泥石流災害中,因為許多公眾缺乏逃生和救助的知識和技能,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造成我國公眾災害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薄弱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長期以來公眾參與救災都是聽從政府的號召,政府也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公眾出于被動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地位。政府沒有長期持續性地培育公眾的災害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另一方面,相較于其他發達多家應對自然災害管理的經驗,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應對自然災害管理的機制和措施不夠規范系統、對公眾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教育和宣傳等問題。曾經指出:“基層的應急能力,是全部應急管理的基礎;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基層的應急管理能力相當薄弱,人民群眾的公共安全意識以及自我保護能力不強,這也是安全事故多發、災害損失加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眾參與的志愿失靈影響參與的有效性。在自然災害發生的初期,能夠獲取的信息量和途徑很少,公眾因對信息的缺失和不對稱而產生恐慌,而小道消息或謠言便會四處傳播并為公眾所接受,并且公眾對災害事實情況掌握不全面,不能從全局去看待整個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對自身行為沒有足夠的預見性,導致自然災害危機勢態進一步惡化。公眾作為普通群體,他們的受教育水平、社會階層屬性等有著諸多不同,他們對災害的認識和判斷就有著非專業因素的影響,會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出現公眾參與的志愿失靈。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志愿者參與救援的業余性,使志愿者面對救援工作可能熱情有余而能力不足。例如2013年雅安7.0級地震后,由于缺乏專業的組織協調,大量的物資和志愿者涌向雅安,導致通向雅安災區的生命線出現擁堵,妨礙了救援行動的順利進行;其次,許多志愿者沒有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沒有對自己的救援行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光憑滿腔熱血,盲目進入災區,導致在災區沒有發揮出多大的作用,反而占用了災區有限的寶貴資源;再次,志愿者組織應是一個多元化的體系,但是志愿者組織處于自身利益和偏好的考量,會片面性地選擇救助對象。這樣會造成志愿者組織沒有從救災的全局性出發,使救援工作出現混亂,救援資源過于分散,無法有效地從多方面全方位地開展救援工作。另外,志愿者組織的救援行動往往是自發性的,自身的狹隘性會因為救援訴求沒有得到滿足而與政府產生誤解,惡化與政府合作的空間;最后,志愿組織之間具有孤立性。由于各類民間志愿組織之間在救災過程中缺乏溝通和協調機制,救援活動往往集中在某一地點或者救援對象偏向某一群體。導致志愿者組織彼此之間的救災功能與行動發生沖突,造成救災資源與人力的浪費,無法有效發揮彼此互補的功能,使救援工作和災后重建工作出現志愿者失靈的現象。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建立起對志愿者的科學管理和引導體制,以方便協調志愿者組織從大局出發,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彼此的作用,做好救災工作。

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救援工作的志愿失靈造成災害發生時公眾很難理性地參與到應急管理中,通常只能以極端手段去解決問題和表達自身利益需求,從而造成公眾與政府間的不信任。

現代媒介利用存在局限。公眾是自然災害威脅直接對象,在災害發生時,他們的生命、財產等利益受到直接的影響,會導致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恐懼感。媒體報道的不實因素的存在和政府信息的滯后,加深了政府威信力的缺失,使公眾缺乏有效的組織,對應急管理會造成一定的混亂局面。

首先,公眾的文化程度和新媒體的普及、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公眾參與應急管理。公眾的文化程度不高使他們對現代傳播媒介、溝通工具的認識和使用效率也不高,無法有效利用現代媒介獲取所需的信息,對海量信息的真實性難以迅速作出判斷,使得對自然災害的情況、救災措施不了解,限制了公眾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政府部門通過手機短信等傳播的公共危機預警、應對信息沒能發揮其最佳效果。

其次,政府信息的渠道相對較單一,傳統觀念沒有轉變,對新媒介的利用較少,信息的遲緩,不能及時了解輿論的動向,導致救災信息不能及時,使謠言不能及時得到遏制和解釋。政府網站和官方新聞媒體依然是真實信息的傳統平臺,但是政府網站和官方新聞媒體的信息往往滯后于新媒體,并且公眾訪問政府網站獲取信息的主動性不高,不能有效傳播,使得政府在應急管理中疲于辟謠,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制約。

最后,媒體作為連接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平臺,沒能搭建一座及時有效的溝通橋梁,實現政府與公眾之間良好的雙向溝通。傳統媒體作為政府真實信息的主要平臺,已經不能滿足自媒體時代公眾對信息的即時需求和開放互動;而新媒體作為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新渠道,沒有有效規范,使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廣泛傳播,放大不穩定情緒和社會陷入恐慌,導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無法有效組織公眾參與到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中。

完善我國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幾點思考

強化公眾危機意識,提高公眾參與能力。公眾危機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自然災害的處理效果,因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應首先培養和強化危機意識,對于潛在的危機,能夠提高警覺性和防范,對于即將發生的危機,能夠及時果斷地采取行動。要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和防范意識,必須加強宣傳,普及自然災害相關的知識和應對方法:第一,政府應該建立起一個常態化的自然災害知識教育機制,并且向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學習相關的經驗,由政府主導編制有關防災減災和應急知識手冊向公眾免費發放。第二,要充分發揮新聞媒介和網絡的作用,通過多渠道宣傳,一方面讓公眾了解自然災害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公眾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自然災害的信息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

其次,要提高公眾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使公眾能夠從容面對自然災害,并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行動減輕災害帶來損失。為此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和完善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用于指導政府和公眾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做出緊急反應,協調行動,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二是要重視和有針對性地開展突發性自然災害應急避險的演練。一方面可以通過模擬逼真的災害情景,提高公眾應對災害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斷地演練過程中,檢驗應急管理預案,不斷改進和提預案的可行性。三是在學校和小區等人員密集地要配備齊全的消防設備,教育公眾操作使用消防工具,定期檢查消防設備是否完好和消除安全隱患,保持逃生通道的暢通。在自然災害面前,人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是極其微弱的,但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應對自然災難的能力,減輕其造成的損失。

全社會具備良好的危機意識既是預防公共危機的前提,也是完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增進社會安全的基礎。公眾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危機意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才能臨危不懼,及時有效地做出反應。只有不斷地提高公眾應對危機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出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作用,做到臨“震”不亂。

提高公眾參與災害應急管理的專業性、協調性。政府部門針對自然災害成立的專門應急小組可給予公眾專業知識的指導,通過有效的指導使公眾對各種自然災害有基本的了解,提高公眾參與災害應急管理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應急管理知識和急救技能,能夠對自然災害發生的各個階段有針對地采取有效的應急管理措施。讓公眾在參與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時,能夠有效地發揮自救與互助的作用,把握最佳的搶救時機,減少災害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有計劃、有步驟地應對危機。公眾參與到應急管理中,連接起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信任紐帶,消除公眾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減少相信和參與傳播謠言以及在災害現場的各種不理的發生。因此,政府部門與公眾的協調無疑是成功快速應對自然災害,解決危機的重要因素。政府應最大可能地調動社會資源,努力拓寬社會參與渠道,構建社會整體的危機應對網絡,實現對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要達到二者間的相互協調,則更應側重于使公眾的有序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政府部門作為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主體,對自然災害有全局的把握,因此,公眾在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過程中就要把握政策的走向,堅持政府的領導。政府應建立公眾參與應急管理的激勵獎勵機制,這樣能夠很好地降低公眾在公共危機后的失落感,不至于消除危機的成功與公眾的心理失衡形成巨大反差,更能激起災害后公眾重拾自我的信心。其次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只有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政府和公眾才能彼此信任,才能通力合作,共同促進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有序有效進行。為此要建立起一個多元的現代化信息平臺,方便和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溝通,形成彼此信任的紐帶,協調政府與公眾的行動。

利用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新媒體平臺。在網絡信息時代,媒體特別是新媒體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力量,在應急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以網絡平臺衍生出的新媒體形態有博客、微博、微信等,具有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等優勢,比如,移動電話持有者可以對自身發現的公共危機潛在的威脅通過微博、QQ群實現瞬時傳播;網友們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交流危機自救的方法,為政府建言獻策。因此,公眾在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優勢,負責任地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共享,不信謠不傳謠。

不僅如此,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過程中,政府也要與媒體及時溝通,并考慮公眾需求,提供真實信息供其,作針對性報道。政府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建立起有序有效的公眾參與渠道,例如:事前利用電子政務平臺接收公眾的咨詢、建議,實時地向公眾公開應急管理的政策措施,征詢改進意見等。這樣,以便公眾能通過官方的平臺去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現在我們的手機都會收到政府部門發來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衛生健康保健信息等。這一舉措可以很及時地為公眾提供危機防范知識,達到一定的預警目的。新媒體的開放互動特性拓寬了公眾獲取公共危機信息的渠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不但能使信息瞬間傳播,而且還能讓信息即時開放互動、高度共享。但新媒體的這些特點也弱化了政府作為信息把關人的作用,使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任意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增加了政府危機管理的難度。正所謂“謠言止于公信”,在自然災害發生后,應迅速建立起政府—媒體—公眾三者之間順暢的信息溝通路徑,使新媒體既能承擔起為政府及時真實信息的角色,又成為收集輿情、反映公眾呼聲的最佳渠道,實現政府與公眾之間良好的雙向溝通,強化彼此的信任。

結語

雖然政府作為應急管理的主體,但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頻發的階段,光靠政府的力量來應對自然災害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積極鼓勵公眾參與到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中,為公眾提供參與的路徑,協調與公眾的行動,才能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減少損失。隨著我國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能力不斷的提升,對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視和能力培養,必定會使公眾在未來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第5篇

企業的存貨、原材料和物資等時常發生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等損失,一般稱之為“非正常損失”。企業發生的非正常損失涉及增值稅和所得稅的稅務處理。非正常損失的認定及稅務處理中的某些方法目前是一項頗有爭議的事項。舊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一條規定,非正常損失,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包括:(1)自然災害損失;(2)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竊、發生霉爛變質等損失;(3)其他非正常損失。目前,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改若干增值稅規范性文件引用法規規章條款依據的通知》(國稅發[2009]10號)對原增值稅暫行條例進行了修改,將非正常損失原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修改為“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另外,《企業所得稅法》也對企業“非正常損失”作出規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損失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企業所得稅法暫行條例》規定,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損失,呆賬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需要注意,所得稅法沒有“非正常損失”的闡述)由于新舊增值條例的內容的變化,加之企業所得稅對企業“非正常損失”的確認與增值稅的處理上有所不同,在此不同的稅務處理引入一些爭議,本文擬對企業“非正常損失”的稅務處理方法進行探討。

“非正常損失”涉及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稅務處理。增值稅處理又涉及新實施的增值稅條例和舊的增值稅暫行條例有變化部分的不同處理。所得稅方面的處理沒有變化,但“非正常損失”的范圍與增值稅中“非正常損失”的范圍不同,所以,扣除范圍也不同。

其一,增值稅方面主要涉及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的處理。《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發生的“非正常損失”,購進時進項稅額不得抵扣,已經作進項稅額抵扣處理的其進項稅額要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企業貨物發生“非正常損失”主要包括企業發生的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貨物,原已經抵扣其進項稅額的,企業要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因為,這些貨物不可能再出售,就沒有銷項稅額,但原來的進項稅額已抵扣企業當期的銷項稅額,如不作轉出,國家稅收就要有損失。下例情況也是企業發生的損失,但要區別與“非正常損失”的稅務處理:(1)由于國家政策和市場因素,導致企業貨物發生價值減少,實際貨物并未損失。對于企業由于資產評估減值而發生的價值量減少,則不屬于“非正常損失”不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2)對于有保質期的貨物,如果超過保質期,不屬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對此類貨物不屬于“非正常損失”,不需要作進項稅額轉出。(3)如果貨物發生采購計劃盲目,貨物采購質量,生產過程等因素有關的不能排除與管理責任有關的稅務處理一般認定為“非正常損失”,企業要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

其二,所得稅方面。企業所得稅處理中,不區分正常損失和非正常損失,只要是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合理的損失均可在稅前扣除。

由于舊增值稅條例和新增值稅條例對企業發生的“非正常損失”都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但非正常損失的范圍不同。增值稅新條例實施后,企業對于外購存貨和物資在保管和使用過程中的毀損,以及因技術進步原因導致的淘汰、報廢,作正常損失處理,不需要進行進項稅額轉出。但需要進行探討的是自然災害造成的貨物損失,如何進行稅務處理及合理損耗和非正常損失如何區分。

其一,新舊增值稅條例范圍不同。舊增值稅條例規定“非正常損失”為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這個范圍較廣即包括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貨物損失、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包括淘汰報廢的貨物。新增值稅實施條例中取消因自然災害發生的“非正常損失”,只包括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損失,這樣,確定非正常損失的范圍大大縮小。那么企業發生的自然災害引起的貨物毀損其進項稅額可以抵扣,換句話,就是企業自然災害的損失可以不作進項稅額轉出。實際上自然災害也會造成貨物的霉爛變質,筆者認為,不能簡單把自然災害造成的貨物損失一并不作進項稅額轉出,都作為正常損失。因為我國是一個多發自然災害的國家,所有自然災害的損失,都不作進項稅額轉出,這樣,有些企業如果在地震中毀壞的貨物,可以作為下角料出售,要繳納增值稅銷項稅,增值稅進項稅可不進行抵扣。如果自然災害是水災,企業貨物被水淹后貨物會發生霉爛變質,但是自然災害引起的,已經變質,不能再變賣。這種情況所得稅。法允許作為正常損失,但增值稅這批貨物已經作進項稅額抵扣,如果不作進項稅額轉出,國家稅收就損失了。

其二,非正常損失的認定。由于企業發生的非正常損失涉及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的處理,所以,對非正常損失的認定也存在一些爭議。如書店滯銷書的報廢應如何認定。有人認為,書店的書滯銷并不是因為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不能作為“非正常損失”處理,而應該作為正常損失處理,不做進項稅額轉出。如果書店有大量圖書滯銷且都不作進項稅額轉出,全部作為正常損失處理,這樣原來已經抵扣的進項稅額不能從銷項中進行抵扣,國家的稅收受到影響。

其三,非正常損失標準的確定。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企業正常的損失,在實務中判斷標準也是多種多樣。有企業自行制定的標準,也有行業或部門的標準,而且這些標準會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經營環境、地理、氣候等諸多原因而發生相應的調整或變化。因此,稅務機關不能作出統一標準加以規范。這樣,要求企業所執行的標準要符合常規,這并不是說只要企業認為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發生的損失。’增值稅進項稅額就無須轉出,如果企業定的標準不符合客觀實際,同樣會被稅務機關確定為“非正常損失”,作進項稅額轉出。因此,企業應保留相關證據或中介機構出具的貨物損失鑒證,才能確保非正常損失的真實性,稅務機關才能認可。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第6篇

摘要目的:調查大學新生對臺風傷害防范知識掌握情況,為開展災害教育,預防臺風傷害發生、減輕臺風傷害傷殘率提供依據。方法:采用自制大學生臺風災害防范知識調查問卷對某醫科大學320名新生進行調查。結果:大學新生認為臺風引起的傷害排前3位的是:溺水(66.88%)、摔傷(61.25%)、觸電(57.81%);避免臺風傷害的行為排前3位的是:減少外出(74.06%)、關好門窗(74.06%)、遠離不安全的建筑物(68.75%);知道如何處理傷害的學生為26.88%。結論:大學新生臺風傷害的防范和處理知識比較欠缺,建議加強大學新生災害教育,提高大學生臺風傷害防范及處理能力。

關鍵詞 :臺風;大學生;災害教育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57

作者單位:325035溫州市浙江省溫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符麗燕:女,碩士,講師

基金項目:溫州市科技局基金資助項目(R20090071)

臺風,專指北太平洋西部洋面上發生的近中心最大持續風速≥12級的熱帶氣旋,是我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臺風帶來的強風、暴雨和風暴潮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因臺風造成的死亡人數占自然災害死亡總人數的41%,平均約1.5~2萬人死于臺風災難之中,臺風造成的經濟損失達60~70億美元[1]。臺風引發的傷害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其導致的傷亡具有突發性和群發性特點。加強臺風災害教育、對民眾進行臺風傷害防范和保護知識指導,可有效降低臺風引起的傷害和死亡。浙江是我國臺風災情最嚴重的省份之一[2],加強民眾的臺風災害教育,對于降低臺風災害損失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調查大學新生臺風傷害防范知識的現狀,為開展臺風災害教育,提高大學生臺風災害防范能力,降低臺風災害損失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1年11月采用方便抽樣方法對某醫科大學2011級320名新生進行調查,其中男107名,女213名。年齡18~21歲,平均年齡(20.1±0.3)歲。浙江省生源261名,外省生源59名。外省生源來自湖南、安徽、江蘇、云南、山東、甘肅等省市。

1.2研究工具采用自制的大學生臺風災害防范能力問卷對320名大學新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學生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學歷、生源地;第二部分為臺風災害防范能力問卷。發放問卷前向學生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征得學生同意后,發放問卷。學生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25份,回收有效問卷32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46%。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2結果

2.1大學生對防范臺風傷害行為的認識(表1)

2.2大學新生對臺風造成傷害種類的認識(表2)

2.3大學新生臺風傷害處理能力的調查(表3)

3討論

3.1加強大學新生臺風傷害防范知識的教育臺風帶來的強風、暴雨和風暴潮在臺風登陸前后和臺風登陸期間可以造成人員的直接及間接傷害。直接傷害是指臺風本身的風、雨以及由臺風導致物體的移動、下落等所造成的傷害;間接傷害是指在臺風登陸前后,與臺風有一定關聯但不直接相關的事件(如停電、臺風后清理重建等)所造成的傷害[3]。臺風帶來的強風引起房屋倒塌、門窗玻璃碎裂和飛來硬物可以引起人員傷亡,臺風帶來的暴雨可能長時間地危害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龔震宇[4]對2004年溫嶺市“云娜”臺風傷害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臺風傷害發生時傷員所處的狀態排在前3位的是在外行走、辦公(作業)、關門窗,受傷種類前3位的是碰撞傷、硬物擊傷、跌傷,受傷原因為房屋倒塌、門窗玻璃碎裂、被風刮倒和飛來硬物擊傷,死亡原因以房屋倒塌為主,其他原因有碰撞、跌倒和溺水。姜麗萍[5]對2006年“桑美”臺風傷害調查顯示,房屋倒塌、門窗玻璃碎裂、飛來硬物、墜落或跌倒以及被風刮倒的樹和電桿砸傷是引起傷害的主要因素。因此,臺風登陸前后,人們應盡量取消戶外活動,靜待在較堅固的室內,如必須外出或正在外出時,應避開危險建筑及易倒易斷的物體,并注意對自身采取保護措施。本調查中,74.06%的學生知道臺風登陸前后需要減少外出,關好門窗;53.44%的學生知道要躲避大型廣告牌;41.56%的學生知道要到牢固的建筑物內躲避;只有35%的學生知道臺風登陸前后需要搬移陽臺上的物品。大學新生對臺風引起的傷害類型中,溺水的認知度最高為66.88%,觸電、硬物碰撞傷、硬物擊傷(壓傷)、跌傷的認知度只有57.81%,53.75%,46.56%和32.19%。說明大學新生對臺風傷害的類型及防范知識不足,學生面對臺風時不知道采取合適的防范措施來避免傷害,因此,需要加強大學新生臺風傷害防范知識教育。

3.2加強大學新生臺風傷害處理知識的教育臺風傷害發生后的現場急救處理是否及時、得當,對減輕災害帶來的痛苦,降低災害導致的死亡率和傷殘率,維護社會、家庭穩定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臺風引起的硬物擊傷、碰撞傷、跌傷、墜落傷、溺水、觸電等各種傷害,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救助,則會因失血、感染、心跳與呼吸驟停等原因造成嚴重的傷殘和死亡,對于頸部、脊柱損傷的傷員搬運及處置不正確,容易造成癱瘓等嚴重后果。由于臺風同時導致區域衛生服務設施受到嚴重影響和交通通訊嚴重破壞,致使及時救護和救援出現困難[5]。因此,臺風傷害發生后傷員和現場群眾的自救和互救是降低傷害死亡率和傷殘率的重要因素。但是本次調查中,只有26.88%的學生知道臺風傷害的處理措施。一旦發生傷害,可能因為處理不及時導致傷害加重,甚至造成死亡或傷殘等嚴重后果。因此,應該加強大學新生的臺風傷害救護能力的培訓,提高他們傷害發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確保傷員第一時間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護。

參考文獻

[1]國家減災中心信息部.2006年全國自然災害大盤點[J].中國減災,2007(2):4-7.

[2]廖永豐,趙飛,王志強,等.2000-2011年中國自然災害災情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災害學,2013,28(4):55-60.

[3]Jani A A,Fierro M,Kiser S,et al.Hurricane isabel-related mortality-virginia,2003[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Practice,2006,12(1):97-102.

[4]龔震宇,柴程良,屠春雨,等.臺風傷害及其影響因素的現場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9):773-776.

[5]姜麗萍,符麗燕,王玉玲,等.臺風引發的人群傷害特征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0(8):834-837.

第7篇

中國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之上,占到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總能量的67%,以及全球地震總能量的22%。人類歷史上20次傷亡慘重、破壞力極強的特大地震中,11次發生在中國。20世紀,地震災害死亡人口5萬以上的17次地震中,中國占到了13次,占比高達76.4%;傷亡人數在20萬以上的特大地震中,中國占了2/3。2005年發生在中國大陸地區的11次地震災害中,受災人口約208.4萬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6.3億元。在2006年14次5級以上地震中,共約66.7萬人受災,經濟損失約8億元;2007年更是損失了20.2億元。2008年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及無數次余震,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1.4億元,其中不包括間接損失和無形損失[1]。由此可見,中國是一個地震頻發國家,地震災害十分嚴峻,亟待建立有效風險分散機制。保險作為財務型風險分散的重要機制,應當是將地震損害盡可能減少的最適宜方式。然而,從目前中國巨災保險的發展現狀來看,地震保險產品缺乏,所提供的各類險種少有專門針對自然災害損失設立的險種,在家財綜合險、企業財產綜合險、機動車輛險中,地震損失多屬免賠范圍,地震保險仍處于初級水平或探索階段。

一、中國地震保險面臨重大挑戰

(一)地震保險標的損失重大,賠付程度低下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僅災害發生頻率高,而且分布地域十分廣泛。近10年來,中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都在1000億元以上,而巨災保險賠付率極低。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但獲得來自保險業的賠付僅有18.06億元,只占到全部損失的0.2%,而通常世界平均巨災保險賠付都能達到損失的36%[2]。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中國大中城市普遍處于地震高危地帶,而國民財富大部分也積聚于城市,隨著中國經濟逐年增長和資本存量的積累,地震災害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威脅程度顯著提高,所造成的財產與人身損害也呈急速增加趨勢。1976年唐山大地震損失折合人民幣259億,但如果發生在今天的京津唐地區,損失將達到8000億。由此可見,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盡可能分散地震風險損失成為保險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二)地震風險管理落后較一般風險管理而言,地震風險管理需要更多相關技術支持和科學性管理措施。目前人們對地震的預測主要通過衛星對地球板塊的運動進行觀測和分析,基于人類對地球內部深層結構的了解局限,無法對地震做出準確預測,因而地震災害頻繁發生。而另一方面,中國保險業起步較晚,服務質量和經營技術水平都有限,許多巨災險種的開發設計仍處于摸索階段,尤其是地震風險數據庫信息資料的不完備,在相應地震保險產品設計及產品定價的確定造成技術上的阻礙,導致龐大而復雜的地震風險管理系統尚未建立,地震保險因缺少基本技術配套而造成管理困難。除此之外,目前中國商業保險公司普遍缺少地震保險的專業人才,無法對地震災害造成損失進行準確評估和厘定合理費率,保險公司因無法設計科學合理的風險分散產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震保險市場的擴張[3]。

(三)地震風險保障面狹窄,且保障程度低在地震風險管理中,國內商業保險公司一直采取謹小慎微的承保策略,地震保險并沒有在災害損失補償方面發揮作用。究其原因,一是保險功能及承保責任不明確,特別是政策與法律支持缺損,導致商業保險公司缺乏設計和創新地震保險的積極性,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地震保險正常發展[4];二是地震風險管理體系功能界定模糊,只在少數建工險的附加險種中出現,災后投保能得到損失賠償的金額近乎微乎其微;三是地震破壞力巨大,保險標的具有受災面積廣、人數多的特點,在保險業務中通常被列為責任免除范疇,尤其是作為地震風險主要承保險種的財產保險,歷經一系列改革和調整之后,仍沒有以地震為保險標的主險險種。

(四)地震保險基金匱乏巨災的發生頻度較低,幾十年或近百年才發生一次,但波及的范圍和造成的損失相當大。為應付這種遠遠超出正常損失的異常賠付,必須設立巨災準備金。而目前中國地震災害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遠遠超過保險基金所能承受的范圍,在對保險公司的經營帶來破產風險和管理壓力的同時,還對國家財政的年度收支平衡產生重大影響[5]。通常來說,地震基金來源于總保費中的意外附加部分,保險公司必須設立超長賠款準備金,才能應對經營過程中巨額賠款。但客觀現實是,中國現有巨災準備金的規模與它承擔的責任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一是保險企業稅負過重,仍沿襲蘇聯的模式,以組織財政收入為目的把保險公司未兌現的責任課稅;二是全國重大資產及企業的投保密度低,保費收入不足,極大地阻礙了巨災準備金積累,在承保標的較少情況下,小震尚可理賠,一旦發生大中型地震,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五)保險雙方風險分散意識淡薄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長達20多年的時間中,中國商業保險業務曾一度中斷,直到1980年中國保險業才慢慢恢復發展,但在社會資源主要仍由國家統籌控制的宏觀大背景下,保險業界缺少自主性,其風險分散功能被長期忽視。從投保方來看,地震風險本身具有不明確及低頻性特點,且基于標的單一而導致的保費較高,在居民收入水平低下以及思想保守的現階段,民眾不愿意拿出一部分收入去購買這種地震風險,在選擇保險險種時會首先放棄地震附加險;就保險方而言,由于地震保險承保風險巨大,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人不會主動介紹和推薦地震保險。另一方面,地震發生后對政府和社會援助的依賴與期望也成為社會公眾保險意識薄弱的重要原因。基于以上種種約束,地震保險在現實中的實際意義并不顯著,甚至形同虛設。

三、中國地震保險制度構建的機遇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地震保險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經濟需求;與此同時,社會風險意識的增強也逐漸形成良好的承保意識[6]。尤其重要的是,中國保險業的實力增強,為地震保險制度建立提供了強而有力的保障,資本市場容量擴張,也使得地震風險得以通過證券化方式分散。

(一)地震保險理論及政策支撐日漸成熟

地震保險制度需要科學嚴謹的理論支撐,要求以地震災害損失的數據統計和保險經營技術理論為依據,結合中國保險市場特點實踐應用。1986年,中國開始地震保險研究,并提出了一攬子責任保險的方案;1996年,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組織編寫《地震保險》一書,系統介紹了國外地震保險制度、地震保險原理、損失評估方法,以及地震保險費率計算等知識;2003年,保監會同中國地震局、財政部、國稅局以及部分保險公司共同組成中國地震保險專題工作組,制定了中國家庭財產地震保險的初步方案;2007年,中美聯合對外推出了首個中國地震風險模型,該模型吸收國際地震風險評估的先進經驗,成為適合中國國情的、較為完整的地震風險評估方案;2008年國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組織研究的“中國地震災害損失預測研究”為制定有關地震保險的政策提供有力依據;2009年國家相關部門與保險業共同成立了一個關于巨災保險、巨災保險風險產業標準的課題研究小組,以建立中國的巨災保險數據的采集標準,這也是中國保險業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第一個標準,是巨災保險體系建設邁出的關鍵性的一步。基于地震保險制度的建立將極大地減少政府財政救災投入,政府對巨災保險制度建設的日趨重視,“依靠政府救災”向“以購買保險為主”地震損失補償機制誘致性制度變遷理念的轉型,為中國地震保險制度建設提供了良好條件。從法律方面來看,1998年《防震減災法》出臺,2001年強制性制定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對建立地震保險制度的進一步明確,尤其是同年年底頒布《抗震救災法》,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表明中國政府對防震損失風險分散意識正在增強,地震風險預防水平進一步提高;在財政支持方面,2009年9月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了《關于保險公司提取農業巨災風險準備金,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標志著長期以來“建立巨災風險準備金可以實行所得稅的稅前扣除”的重要問題得到解決。除此之外,地震保險運作經驗及發展模式為保險方提供科學的咨詢建議,以及多種減輕震害損失的方法,為建立高效防震減災保障體系提供理論支撐,使中國得以在根據地震巨災風險特殊性建立中國特色的巨災保險體系。#p#分頁標題#e#

(二)地震保險潛在的市場需求增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一方面,近年財政收入總值年增長速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政府已具備建立地震保險制度的財政實力;另一方面,中國地震區域分布廣、面積大,324個城市中有一半位于基本烈度Ⅶ以上地震區,20個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70%位于上述地區,地震災害的破壞性使得國民經濟建設對地震保險的需求逐步提高,利用保險工具轉移風險,正在成為眾多企業及經濟實體以財務轉移分散風險的主要方式。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外企業的進入,國際貿易更加頻繁,地方政府各種大規模招商引資,大型經濟項目逐漸增多,尤其是一些涉及兩國政府協議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項目,很多都將地震保險已作為項目必備條件之一,地震風險意識強烈的外商投保需求急速增大。除此之外,國內實力企業地震保險市場需求也在日益提升[7],在保險公司激烈競爭中,地震風險是否屬可保責任、地震責任是否擴展到附加險投保,都正在成為大客戶或大項目投保的重要衡量依據。

(三)地震保險風險分散機制漸趨成熟

地震保險職能實現的關鍵取決于風險轉移機制的建立,只有當資本市場運行效率提升促進保險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結合,且以此為基礎實行巨災風險分散時,地震保險制度才趨于完善。第一,廣泛的地震保險融資渠道正在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巨災保險風險分散管理體系,需要利用資本市場籌資與分散風險的優勢,即通過自有資本、外來資金、再保險和巨災保險證券化設計保險和證券等多個市場。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保險證券化的新趨勢。近年國內資本市場的快速擴容,為保險公司通過風險證券化操作將其承保部分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成為可能。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也為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相關法規和措施配套有助于實現巨災風險融資證券化,極大地增強了保險公司對地震風險的承保能力。第二,地震保險再保險風險分散機制正在建立。目前國家正在嘗試成立再保險公司,在災害保險或地震保險立法中規定有關再保險事項,如對地震、洪水等巨災風險規定保險企業賠付總額的限額,超過此限即根據再保險契約,由國家對超出部分按比例予以承擔等。顯而易見,于目前巨災準備金不足的地震保險而言,由國家通過再保險企業履行其救災責任,作為風險分散機制的可操作性較以前將大大增強。

四、構建與完善中國地震保險制度的對策與建議

(一)設立地震保險專項基金

巨災保險作為具有社會保障功能的特殊保險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災民的生存權、為災民災后恢復與發展提供基本保障。基于當前中國地震保險所面臨的挑戰,亟待建立地震保險專項基金。在基金籌資渠道方面,考慮到災害損失巨大性的特點,在基金初始金額上應該確保達到一定的規模,因此,有必要采取國家財政為主,商業保險相配合的方式增強應對地震損失巨額賠付的風險承受力。可每年從中央財政預算中按固定比例計提出一定資金用作地震保險費的補貼,并出臺一系列政策為地震保險基金的籌建提供支持[8]。例如,由中國各市區等地方財政每年統一向國家地震保險專項基金中投入保險準備金,以及擴大專項基金資金規模等。各地方稅務機關也應對從事地震保險經營商業保險公司予以一定稅收優惠。除此之外,還應當積極動員募集社會分散資金,鼓勵和加強社會資金進入地震保險專項基金,當地震發生后可以迅速投放到地震救援和災后重建,為快速恢復災區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居民原有的生活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二)以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地震保險投保

法律法規是一種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嚴肅性特點的社會規則。在地震保險中,“最終保險人”的角色多是由國家政府扮演的,地震發生后的補救和援助,必將增加國家財政支出,影響國家其他領域公共財政投入,甚至于造成國家財政收支失衡[9]。縱觀世界各國的地震保險體系,地震保險的實施都建立在一系列法律法規基礎之上的,大多以立法為依據,建立強有力的地震巨災保險司法支持,使其業務開展有法可依,科學安排國家財政、保險公司以及再保險公司之間的風險分攤。客觀現實表明,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制定出關于地震保險的專項法律法規。因此,中國應盡快制定《巨災保險法》及《地震保險法》等具體的巨災保險法律法規,對巨災保險進行明文規定,提供科學的交易規則;應當頒布地震保險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規以明確地震保險的主體,并由保險監管部門統一設計出單獨的地震保險;應當確立地震保險的政策性保險地位。以法律的約束力和強制力來支持和維護地震風險分散,在有效減輕國家財政負擔的同時保障社會公正公平。

第8篇

關鍵詞 農業災害;統計分析;風險估測;中國

中圖分類號 X43;S1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014-03

農業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勞動,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的條件,促進和控制生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來取得人類社會所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因此,制約農業生產的災害種類繁多,包括自然災害(風暴潮、旱災、水災、臺風、冰雹、霜凍)、環境災害(赤潮、酸雨、水污染)、生物災害(病害、蟲害、草害)、地質災害(地震、滑坡)、人為災害(農藥失效、火災、種子不良)等。農業經濟的發展客觀上面臨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災害種類,而農業露天作業的生產方式,由于抵抗力低,易受自然災害危害[1-2]。

1 我國農業災害情況的統計分析

1.1 農業災害影響農業生產,并表現出一定的特征

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對氣象環境依賴性大。1978—2007年近30年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干旱、洪澇、風雹、冷凍和臺風災害)與糧食產量時間序列如圖1所示。1980、1997、2000—2003年全國總受災面積較大。總體上糧食產量呈增加趨勢,農業氣象災害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的災損程度與糧食總產為負相關。災損嚴重年份,糧食總產呈現減產趨勢。2000、2003年旱災比較嚴重,糧食總產明顯下降。2004—2007年隨著氣象災害的減少,糧食總產量呈增加趨勢。

1.2 農業災害災種較集中

影響農業生產發展的最主要災種是洪澇、干旱、霜凍、風雹、病蟲害,其中水、旱災害的危害占所有農業災害危害面積的80%以上(表1)。

1.3 農業災害呈周期波動性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三歲一饑,六歲一衰,十二歲一荒”的說法,概括的即是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是周期性的。豐收幾年后必有災年出現,大災之后則可能出現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年。由圖2可知,1979—2009年農業生產的周期波動明顯,除1983年無規則的變化趨勢外,農作物受災面積的年際增長率與糧食產量的年際增長率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每4~6年為1個周期。1983年較為異常的原因是自1982年在全國開始實行的承包責任制等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即使1983年的災情較1982年較大,而糧食產量卻較1982年增幅稍大。

1.4 農業災害空間分布特征

旱災主要發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是中國北方農業生產的最大危害因素;水災主要發生在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臺風和風暴潮災害均來自海洋,其主要危害著沿海地區的農業生產和漁業養殖業生產等。1995—1999年我國各省市干旱的空間格局分布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華北地區農業旱災最為嚴重,以河南、山東、內蒙古、河北四省區最嚴重。其次為陜西、山西、黑龍江和甘肅四省區。1995—1999年我國各省市洪澇災害的空間格局分布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我國洪澇區主要分布在東南部,集中分布在長江和黃淮河流域,以湖南、湖北二省最為嚴重,其次為安徽和江西二省。

2 農業災害風險分析及估測

2.1 農業災害風險分類

農業災害最終成為風險,受到風險源及其危險性、風險載體(農業生產對象或農作物)及其脆弱性和防災減災措施及其防減災有效度等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果災害的沖擊很小,或者雖然沖擊很大,但風險載體抵受災害沖擊的脆弱性低,或防災減災有效,則也形不成風險。而對農業災害風險的分類即可以按風險源、風險載體和風險管理三大系列進行分類。

2.1.1 以風險源劃分。可以分為以下幾種:①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具體可分為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農業地質災害風險、農業生物災害風險;②農業人為災害風險。具體可分為農業人類災害風險和農業技術災害風險,又可以分為人為活動直接引起的農業災害風險及人為活動間接引起的農業環境風險。

2.1.2 以風險載體劃分。風險載體指遭受風險的農業生產對象。可依據農業的行業分類劃分為:①農作物種植業災害風險;②林業災害風險;③畜牧業災害風險;④漁業災害風險;⑤農、林、牧、漁服務業災害風險。

2.1.3 以風險管理劃分。根據農業災害風險管理的需要而劃分的風險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①可保風險,指可以接受保險的風險;②不可保風險,指保險人不能承保的風險;③基本險,指必須納入風險管理范圍的風險;④附加險,指附加管理的風險;⑤可轉移風險,指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或措施進行轉移化解的風險;⑥保險風險,指保險業或保險行為存在的風險,在此專指承保農業災害風險存在的風險;⑦科技風險與工程風險,指科技活動和工程建設存在的風險,在此專指農業災害科技活動和防災工程建設出現的風險;⑧決策風險,在此專指減災決策及各項減災對策的實施存在的風險;⑨其他。

2.2 農業災害風險的估測

農業災害風險是農業災害系統的一種狀態。研究災害風險事實上就是研究災害系統的不確定態勢,要做到這點,首先要明確依據什么對風險估測和評判。可以通過分析風險源及其危險性、風險載體及其脆弱性和防災減災措施的有效度這3個災害風險的成因性要素入手。

2.2.1 理論模型。第一,風險源及其危險性。農業災害風險中的風險源是可能發生的農業災變(或致災因子)。風險源不但在根本上決定某種農業災害風險是否存在,而且還在量上影響這種風險的大小。因為風險源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異常過程或超常變化,且這種過程或變化的頻度與程度越大,給人類社會經濟系統造成破壞的可能性與破壞就越大,相應地,人類社會經濟系統承受的來自該風險源的災害風險就可能越高[3]。風險源的危險性是對風險源的災變可能性大小和變異強度的綜合度量,且風險源的變異強度越大、發生的可能性越大或災變發生的頻度越高,則該風險源的危險性越高。因此,風險源危險性的高低通常可用如下函數式表達:

H=f(M,P)

式中,H—風險源的危險性;M—風險源的變異強度;P—災變發生的概率。

第二,風險載體及其脆弱性。首先,風險源是風險載體之災害脆弱性存在的外因和條件。風險源的種類不同,該風險載體的脆弱性形式和水平通常都是不同的。例如有的農作物或怕水災或怕旱災;某種病蟲害對某種作物、動物或林果的危害較大,但對另外的作物、動物或卻不會產生危害或危害較小。其次,風險載體自身的性質是其災害脆弱性產生和產生多大程度的內因和基礎[4-5]。對于同一風險載體來說,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對來自不同類型的風險源的影響,具有不同性質和程度的反應,如農作物對各種水災、旱災等氣象災害的反應敏感,而對來自地震振動的反應比較遲鈍。

由此可見,風險載體的災害脆弱性高低可用如下范式加以表達:

VU=f(k1,k2)

式中,VU—為風險載體的災害脆弱性;k1為風險源的種類標示碼,如1代表干旱,2代表水災,3代表病蟲害等;k2為風險載體的種類標示碼,如a代表水稻,b代表玉米,c代表水產養殖等。

第三,防災減災措施的有效度。農業防災減災措施的種類有工程性、非工程性措施。風險管理措施的有效度可用如下范式加以表達:

VDR=f(CE,CNE)

式中,VDR—防災減災有效度;CE—工程性防災有效性;CNE—非工程性防災有效性。其中,CE和CNE也是一系列相關變量的函數。

農業防減災措施及其防減災有效度是農業災害風險能否產生以及產生多大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且一般情況下,防減災有效度越大,相關的災害風險就可能越小;反之,可能越大。

綜上所述,可以在理論上對災害風險描述為如下函數表達式:

DR=φ(H,Vu,VDR)

式中,DR—為災害風險;H=f(M,P),為風險源的危險性;VU=f(k1,k2),為風險載體的脆弱性;VDR=f(CE,CNE),為人類社會的防減災有效度。

2.2.2 已有的災害風險建模與評估方法。確定農業災害風險的理論函數,可以描述災害風險。界定災害風險與災害損失的關系對降低災害風險、減少災害損失意義巨大。目前,已有的災害風險建模與評估方法有基于GIS的風險建模與評估、基于風險概率的建模與評估、基于指標體系的風險建模與評估、基于情景模擬的風險建模與評估。不同風險建模與評估方法,有不同的原理,需在農業災害研究中加以區別,并科學利用。

3 結語

各地在制訂農業災害防災減災政策時,除研究其集中性災種的成因外,研究其時空分布規律更為重要;除了做好防洪、除澇、灌溉和水土保持等工程性防災減災措施外,依靠各種信息技術,建立各種農業災害數據庫、建立農業災害監測評估系統、完善服務體系等非工程性防災減災措施也更為重要。

4 參考文獻

[1] 蘇桂武,高慶華.自然災害風險的分析要素[J].地學前緣,2003(S1):272-279.

[2] 吳菊.農業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建立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09(2):96-98.

[3] 劉旭,馮百俠.農業災害風險的影響因素和防范措施[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4-96.

第9篇

    關鍵詞:泥石流;形成機理;防治方法

    針對泥石流防治的來講,除了要考慮泥石流的條件、性質、發生趨勢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要需要從全球的角度,以實用,相互關聯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預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泥石流流域或區域統一規劃。因此,泥石流的防治不是單個的具體的預報或防治措施,而是若干個措施的結合,是泥石流預警預報、應急求助、災前防治、災后治理和重建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統結合。目前,針對泥石流防治的研究已經進取得了一定進展,各種軟硬防治方法層出不窮,但由于泥石流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宣傳預防、緊急搶救和治理重建等眾多環節,因此,如何以系統的理論來統領整個泥石流的防治,把各種方法有效結合起來,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安排到泥石流防治的各個階段,以到達安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1防治方法

    1.1防治概述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

    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誘發因素:由于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和規模也在不斷發展。近年來,因為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數量正在不斷增加。

    1.2防治方法

    經過上面分析討論,泥石流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硬性措施和軟性措施,基本手段為在構筑強制性硬性措施的和行政管理方法為主,盡量有效避開泥石流災害的軟性措施。

    一方面對于硬性措施來說,主要形成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綜合預防體系,能有效強制性的對泥石流形成進行限制,也就說更為有效的控制泥石流發生源地,從而避免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或者利用此方法降低災害的暴發頻率,能夠減小規模或者消減災害危害作用。但是同時,這種方面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有對于重點地段才采用硬性措施,因而難以普遍采用。

    另外一方面,對于軟性措施來說,就是從過相關監測工作,來研究泥石流的氣象、水文等主要因素的動態變化,來分析泥石流的發展變化,從而更為有效的對于泥石流災害進行預測、預警處理,同時更為有效對于人畜進行疏散,從而安全能撤出災區。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進行科學決策,對于劃分泥石流危險區并指導建設項目的規劃選址和避災具有重要意義。

    下面針對實際工作情況,對于我國泥石流災害現狀及治理方法探討,重點從3個方面探討泥石流防治工作的開展。

    1)重點在于預防,軟性措施為先

    預防為主的策略主要對于對潛在威脅和可能發生的災害顯得十分必要,同時利用軟性措施為先的方針,可以有效減少災害的影響,節省資金進行重點地段的整治工作,能夠從全局的角度說明如何將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根據流域危險區劃制訂防避方案;鐵路、公路、航道、水渠、電力及通訊等線路工程,在勘測選線和運營階段,做好通過具有嚴重危險泥石流溝的繞避方案和線路通過泥石流活躍地區的選線繞避方案是防避泥石流災害的有效方式。

    2)應該把單項治理普遍化

    對于我國鐵路、公路部門來說,包括排導工程程、分洪工程、攔蓄工程和停淤工程等是普遍采用并運用多年、行之有效的泥石流治理方法。所謂的單項治理,主要是指,將泥石流與保護對象實行隔離,或將泥石流攔蓄停淤,或將泥石流疏導排泄,具有工程簡單,功能可靠,造價節省,容易維護等優點,而不是直接在發源地對于泥石流進行治理。但是需要注意這種方式的局限性,其防災減災的效益較為有限,也就說它不具有、減少水土流失、抑制泥石流發生、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

    3)重點地段應綜合治理

    針對不同泥石流地段,包括上至流域水源區、形成區,下至流通段、堆積區,可以選取不同方法,采取多種措施對于泥石流形成與活動的全過程實施控制,這樣才能保證盡可能減少災害損失,目前,這也是我國城鎮、工業礦區泥石流的防治處理主要方法。綜合治理主要包括生物的、工程的、預報報警的、行政與法制管理的等方面的內容,也就是采用方法多種,措施多樣,功能互補,覆蓋范圍較寬的多種措施。這樣的處理方法能有效避免人為主觀判斷,同時也避免了由于設備故障,設施缺陷,管理維護不當引起的錯誤判斷,從而能保證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但是也需要注意,周期長(3年-5年或更久),需用人力和經費較多是這種方面的局限性所在,還難以普遍展開英勇,而僅限于重點實施。

    2結論

    本文介紹了泥石流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對臺風暴雨和植被對泥石流形成的影響進行了定性分析,但是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及微觀機理還不太明確,尤其是在臺風暴雨的反復作用下,植被的防水固沙作用到底有多大等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第10篇

一、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概述

(一)災害教育內容對于災害教育而言,其內容主要包括災害意識、災害知識、基本技能、災害倫理道德等。災害意識指的是人們對災害的主觀反映,主要指備災意識、減災意識、防災意識。而災害知識是增強學生災害意識的基礎,包括災害概念、災害基本事實、災害成因、災害規律、原理、減災防災措施等。通過災害知識學習,了解災害發生的原因,以便對災害進行提前預測,實施有效的防范措施,減少災害損失。在基本技能方面,培養學生防災減災能力,教導學生在災害發生時如何自救、互救,如何進行正確的防范,逃生,以此保護自身、他人的生命安全。同時,還應積極開展災害倫理道德教育,教育人們在在災害發生時,應遵守哪些及如何遵守正確的道德行為準則,培養防災減災意識,開展設施保護,并培養人們的團結互助、自力更生的意識、精神,減少災害損失,提高生存能力。

(二)教育存在的問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對于防災減災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對于教師而言,防災減災教育中,僅注重講解理論知識,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學生缺乏實際的面對災害的能力。同時,在教學資源方面,資源短缺,教學手段單一,在災害原因、影響、自救的講述中,缺乏先進的教學手段,使內容抽象,學生體會不足,無法生動地闡述災害的危害性,對學生的預警作用不足。在逃生技能教育中,僅通過警報發出、逃跑的方式進行,雖向學生傳授了一些逃生技巧及應注意事項,但缺乏真實演練,學生無法得到較好的理解、掌握,教學效果較低。

二、提高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學的措施

(一)完善課堂教學內容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災害發生原因、過程、影響進行講解,對震源、烈度、中國地震帶等專業術語進行講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災害發生的規律性及不可避免性,了解災害發生條件,在了解災害條件的基礎上,進行防災教育,并借此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地球、節約資源的意識。教師可通過案例運用,通過分析、研究、總結災害案例,與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案例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教學效果。

(二)豐富教學手段教學手段是教學開展的方式,有效的教學手段、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技術得以提升。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融合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多樣性。在防災減災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要求,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聲像同步的教學情景等,通過立體演示,增強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直觀感受災害的影響力、破壞性,以及準確理解災害發生原理,增強學生對防災減災學習的重視度,提高教學效率。例如,通過視頻,播放一些逃生演練的視頻,使學生了解災害自救、逃生的方式,教師結合視頻,講解災害逃生的注意事項,并糾正一些錯誤的自救行為,確保學生逃生的正確性,提高學生的自救、他救能力。

(三)豐富課外活動,開展社會實踐課外活動是教學的第二課堂,在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育中,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學校可通過校園廣播、互聯網等方式,進行知識宣傳,并組織逃生、救援演習,鍛煉學生的逃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緊急應變能力。此外,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進行災害體驗。在防災減災教育中,體驗是關鍵環節,可具體根據鄉土地理內容進行。例如,可組織學生到一些山體滑坡現場、沙塵暴破壞現場觀察、調查,在體驗組織之前,應先讓學生掌握有關山體滑坡、沙塵暴的相關知識,并觀察后撰寫調查報告、體驗感受,然后根據所學知識,提出合理的災害防范及環境保護措施。同時,組織學生到社區、社會進行災害防范知識宣傳,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災害防范、自救、互救意識、能力。

(四)加強災害倫理道德教育災害倫理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內容,災害倫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融入災害倫理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災害意識,培養學生的災害道德。災害倫理道德教育包括生命第一原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關注、關心災民原則等,培養學生的道德水平。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做到言傳身教,通過自身行為引導學生關心災民、保護環境。

三、結束語

在工業化進程、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災害教育成為必然。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采取合理的教學措施,加強防災減災教育,豐富學生的災害知識,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使學生的防災減災能力得以提高,從而在災害發生時,確保人們的生命安全。

作者:包仰源單位: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隴川中學

第11篇

1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的特點

現在,我們主要研究的是電力系統的電力設施,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當中具備怎樣的電力性能,電力系統的電力設備性能受到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同時,電力系統能不能安全運行也與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有很大的關聯,所以,為了以防發生重大的電力災害而使得國家、社會和人類遭受不必要的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失,我們就需要對電力系統突發性災害的特點進行分析:(1)涉及環節多電力企業首先生產電能,然后將生產的電能運送到各個地區,再根據各個地區的用電情況進行電能配送,最后讓各行各業都能使用電力,這些步驟在電力系統正常運行過程中必要要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如果這當中的某個環節如果遭到突發性的破壞就會打破電力系統對電力的輸送平衡,使得電力系統不能夠正常的運行。(2)災害源頭多電力系統除了不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會發生電力災害之外,在遇到以下幾種情況也會發生電力災害。(a)電力系統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當中也會發生電力災害。惡劣的自然環境包括地震、海嘯火災等;(b)電力系統的電力設備如果遭到破壞或者電力設施本身就有缺點,這就不能使得系統不能正常運轉,就很容易發生突發性的事故。(c)人為因素引起的突發性災害。工作人員在進行操作的時候,如果沒有根據相關的操作規范進行操作或者對出現的問題沒有進行合適的處理,就會很容易發生突發性災害。(3)損失巨大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電力企業的電力設施也有了一定的規模,而且在全國各個地區都有相關的電力企業,電力企業對電力的提供和消費與社會的各行各業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類的生活和工業生產都離不開電力,電力的發展與我國的工業發展息息相關,如果發生大面積的停電會對社會和國家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大量損失。(3)影響面廣,次生災害多電力的突發性災害有時候也會引起一些次生災害的發生,這類災害會對我國的交通設施有直接性的破壞,比如說鐵路、地鐵等等;同時,對我國的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設施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工廠、學校、醫院等等。

2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的分類

根據電力系統災害發生的不同原因,我們把電力系統的突發災害分為以下四類:(1)自然災害(如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導致電力系統和電力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2)因為電力設備本身就存在缺點或者電力設備在運行過程當中出現了問題,就會導致電力災害的發生。比如輸變電系統在運作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的控制和保護設備遭到破壞,就會使電力系統發生重大事故。(3)人為因素造成的電力災害。電力系統的工作人員沒有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規范操作,就會導致電力災害的發生。(4)次生災害。比如電力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發生問題就會引發鐵路、學校、醫院等設施遭受危害。

二、電力應急管理理論

1電力應急管理的定義

電力系統突發災害是指在某一個地方突然發生并且不能準確預測的災害。電力系統突發的災害對社會和人們都有重大的危害性,由于電力系統災害的發生不像自然災害那樣去預測他發生的時間和區域,所以就很難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御或者徹底將電力系統災害摒除。電力系統是一項綜合系統,所以,電力系統的災害特點就和純粹的自然災害有很大的不同,也和純粹的社會上發生的電力災害不一樣,比如在發生海嘯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海嘯具體會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對海嘯可能發生的地點和時間段進行估測。電力應急管理的主要環節是對電力災害進行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這樣才能更好的實施電力的應急管理措施。

2電力應急管理的環節

電力應急管理工作包括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這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的運行過程可以用圖1表示。

3應急管理和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和應急管理的預防、準備環節都有相同的地方。但是,電力系統災害的發生很難進行準確的預測,沒有合適的案例和數據參考,所以我們要在運用決策分析法的同時,也要運用非統計決策分析法來研究電力系統的應急管理。

三、電力應急管理的技術措施

1充分重視災害的檢查和預報工作

我們國家十分重視電力系統的應急工作,所以電力系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和我國的自然災害的信息部門建立聯系,一方面是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通信系統技術的得到全國和各個地區的各種災害信息,就可以為我們提前做好災前準備爭取到更多的寶貴時間,盡量避免和減少災害損失。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加強對外部電力系統的動態安全監測和預警工作,與公司內部的協調指揮保持聯系,及時的為公司內部的預警指揮提供重要信息。

2加強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在發生危害性比較大的電力災害的時候,通信網絡有可能會導致癱瘓。這時,我們就需要采取應急通信系統,應急通信系統主要收集應急信息以及對應急現場進行指揮,主要包括衛星通信、無線數字通信、光纖通信系統等技術手段。衛星通信可以在移動應急的時候使用,主要就是把災害現場的相關信息及時的反饋給相關部門,一遍相關工作人員及時做好搶救措施。

3加強應急管理平臺建設

公共安全理論是電力應急管理平臺的基礎理論,在發生重大的電力事故的時候,比如說電力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沒有及時的運送電力,在相關生產遭受嚴重自然災害這些事故,我們就可以運用相關的技術手段來處理和分析,電力應急管理平臺就應該具備這樣的管理,可以收集和分析相關的應急信息,同時對應急信息提供相應的方案,分配相應的人手。比如在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的時候,應急管理平臺對災害部分實施相應的處理,然后還可以與公司的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實施應急管理,更好的解決電力系統災害。

4加強研究開發電力系統的應急方案

第12篇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我國的地質工程學產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它是一門研究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以及工程運行后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工程系統中地質體和地質環境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特點,其中又分為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更能深刻的體現地質工程學的特點。巖土工程是指在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和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指人們的建設活動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治,其對地質生態環境的開發和管理,更加全面和科學。

地質災害主要產生的原因有兩種,一類是自然因素產生的;另一類是人為活動引起的,兩者都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資源。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都屬于地質災害[1]。

在我國主要以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較多,而且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每年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大,占自然災害損失總額的四分之一。因此,要想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必須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且要盡量減少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2.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我國地質災害呈現出種類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慘重格局,一方面因為我國處在一個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多變的地理環境中,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經濟相對不發達,承災能力不強。 第一環境問題和第二環境問題是地質災害兩大類,其中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是第一環境問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災害,它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是第二環境問題,屬于人為地質災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不合理的挖掘能源,從而增加了地質環境的壓力,導致一半以上的地質災害都是人為因素引起的。

2.1自然地質災害分析 第一,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到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它的發生引發條件很多,像地震、開挖坡腳、劈山放炮、濫砍亂伐等,都會引發滑坡。其中江、河、湖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大的峽谷地區,地震帶等地質構造之間以及暴雨多發地區都容易出現滑坡。第二,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等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一種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然而,不合理的開挖、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以及濫伐亂墾等都會造成泥石流的發生[2]。 2.2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在地質災害中,人為進行建設的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而且其危害性遠遠大于自然狀態下的地質災害。其中,誘發速度快、誘發災害面廣、災害損失巨大是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三大特點。例如,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大量開發,鐵路、公路等工程建設的開挖,使得瓦斯爆炸、地面坍塌與淪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常發。除此之外,人工濫伐森林資源,會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從而導致洪災的加劇發生;人工爆破常常會誘發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如圖2.2)

圖2.23.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創新研究3.1嚴格按照施工技術標準進行施工隱蔽性、復雜性、多樣性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三大特點,其中抗滑樁體現了它的隱蔽性,抗滑樁加錨拉加擋板加冠梁體現了它的復雜性,防治滑坡可以采用樁,也可采用擋土墻體現了它的多樣性,這些大多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可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巖土工程三者具有十分相近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可以借鑒采納。其中,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一、《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其主要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為其提供一定的標準和規范。

二、《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其主要為各類工業與民用以及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提供一定的參考。

三、《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其主要為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提供一定的參考,從而使工程更加符合標準,提高工程質量。3.2制定一些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首先,做好防治工程設計。在制定防治措施的時候,要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等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制定。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根據災害發生的原因來確定主要的防治途徑,這樣可以不斷的積累經驗,實現更好的防治;另一方面,根據地質災害是否容易發生這一特點來確定防治目標,從而制定出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的大小。其次,制定出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要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的規范以及《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制定出切實可以的防治工程措施。

3.3有針對性的選擇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第一,工程防治措施 。防治地質災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工程防治措施,其適用條件和方式都比較廣,便于實施。例如,對于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可以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土質滑坡問題;對于中型以及更大的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在工程實施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質量,以減少災害的再次發生。(如圖3.3)

圖3.3第二,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言外之意就是利用植樹造林,種草護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方式來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應用范圍廣、投資成本低,能夠有效的促進生態平衡,較好的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等是生物工程的特點,這一工程措施是比較科學和合理的,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這樣就使得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 第三,其它防治措施。在選擇防治措施時,要根據地質災害的特點和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進行選擇性。例如,在泥石流、地面塌陷比較嚴重的地區,可以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這些措施可以保持水土,減少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更具有長遠意義[3]。

第四,避讓措施 。它包括雨天避讓措施和搬遷避讓措施。一方面,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可以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根據該地的自然經濟情況,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對于受到雨天威脅居民,可以將其進行轉移,在轉移過程中,首先要按照就近原則進行,其次還要確保轉移地不受地質災害和其他災害的威脅的原則進行。另一方面,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其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以及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這樣的地區進行防治的成本就太高,可以采用搬遷避讓措施,從而有效的解除了地質災害的威脅。 4.結語 總而言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非常的艱巨,道路也相當的漫長。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大,使得人力、物力損失嚴重。因此,要將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不斷的引進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讓其發揮很好的作用,使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劉傳正,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研究[J].中國科技,201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大姚县| 满洲里市| 荥阳市| 榕江县| 闸北区| 丰城市| 滁州市| 剑河县| 昂仁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南丰县| 天长市| 徐水县| 涞水县| 万源市| 海南省| 濮阳市| 射阳县| 保定市| 三穗县| 同江市| 英超| 平塘县| 吕梁市| 策勒县| 伊宁市| 临邑县| 平定县| 岗巴县| 涿鹿县| 甘洛县| 兴化市| 凤冈县| 克山县| 沙田区| 兴安县| 辽宁省| 娱乐| 河西区|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