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9 09:26: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黨會心得體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社會建設是根本。要堅持以人為本、富民為先,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以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17年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參考!
2017年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心得體會一
通過培育新動能、構筑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顯新形象,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富民強省步伐,建設富裕和諧美麗陜西,奮力譜寫追趕超越新篇章。經濟轉型升級取得重大成效,總量突破3萬億元;民主法治建設持續加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文化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趕上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治污降霾實現突破性進展;管黨治黨更加有力有效,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
追趕超越、五個扎實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陜西的具體化,追趕超越是科學定位,五個扎實是根本路徑。扎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是要始終把發展抓在手上,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不斷筑牢追趕超越的堅實支撐;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就是要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不斷鞏固追趕超越的重要基礎;扎實加強文化建設,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省,不斷增強追趕超越的精神動力;扎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面向大多數、關注最底層,盡心竭力做好民生工作,不斷彰顯追趕超越的價值追求;扎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切實夯實管黨治黨責任,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不斷強化追趕超越的根本保障。
2017年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心得體會二
全面建設西部強省,文化建設是引領。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和省委《實施意見》,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實施文化強省工程,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鞏固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繼續推進思想解放,開闊眼界、開闊思路、開闊胸襟,增強機遇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盯著排頭學先進,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展工作。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加強黨的歷史和形勢政策教育,精心組織黨的十精神宣傳活動,發揮主流媒體導向作用,用好管好新興媒體。大力弘揚陜西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扶弱助殘、將心比心、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學雷鋒和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
二是發展繁榮文化事業。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大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等覆蓋面,強化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等社會服務功能,健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長效機制。積極發展體育事業。加強大遺址和重點文物保護,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持二為方向和,加大文藝創作生產扶持引導力度,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創作更多具有中華氣派、陜西特色的優秀文化產品,打造文學陜軍、西部影視、秦腔戲曲等特色品牌。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借鑒各種優秀文明成果,積極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貢獻力量。
三是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實施文化項目帶動戰略,積極發展新聞出版、文娛演出、印刷包裝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影視制作、創意動漫、廣告會展等新興文化產業。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發展,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加快形成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效益好的文化領軍企業。推動西安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發展,打造華夏始祖、周秦漢唐、秦嶺綠色等園區,建設陜北紅色文化基地。
四是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深化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創新運營模式,增強市場競爭力。繼續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提高服務群眾能力。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不斷提升文化管理效能。建立健全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提倡社會組織和機構興辦文化事業、創辦文化企業。實施文化名家工程,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打造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
博物館領導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心得體會:
關于博物館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中的幾點思考
十七屆六中全會認真研究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認真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對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近十幾年來,國家重點致力于經濟建設,同時,不斷探索文化體制改革的良策和發展道路。一大批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建立和文化產業的培育,標志著文化建設在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五大惠民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和社區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的實施,充分體現了文化為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思想。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逐年的免費開放政策,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感受到社會主義文化是真正為了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我想就博物館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博物館是文化自覺的直接表現。
首先,博物館的建立,本身就是文化自覺的一種體現,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一部分社會精英知識分子汗水的結晶,同時也是政府部門大力支持的結果。沒有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沒有博物館建立的需要,沒有一部分社會精英知識分子的努力,就沒有博物館建立的可能,沒有政府的支持和關心,就沒有博物館建立的基礎。
其次,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各地區進入博物館參觀的人數急劇上升,這也是文化自覺地直接表現。據有關數據統計,一部分免費開放博物館出現“井噴”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恰恰表明博物干在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近年來收藏熱的出現,人們對與文物有關的電視節目以及對文物本身的關注度的提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經濟利益的關系,但總體來講,為文博知識的宣傳和普及,起到了間接作用,同時也為人民群眾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和文化自覺的深層次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博物館是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
第一,博物館是增強人民群眾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的直接場所。人民群眾通過對各地博物館的參觀與體驗,能夠深切第感受到我國千百年來的文明發展歷程、科技創新成果、審美藝術結晶,感受勞動人民的成果,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博物館通過豐富的展覽,來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通過參觀不同的博物館和同一個博物館內不同的展覽,來增加人民大眾的文化知識,直接感受千百年來精彩豐呈的文化積淀,并獲得不同層次的官能體驗,增加對人民、黨、民族、國際的認同感,同時通過博物館講解員深入淺出的講解,來加深這一思想變化和體驗。
三、博物館是文化自強的完美再現。目前,全國各地不同類別的博物館紛紛亮相,呈現出文化多元化現象,這在經濟困乏、人民物質生活沒有保障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在一定層面上講,這也是文化不斷自強的一種直接體現。再者,國內各大博物館精品藏品赴外展出,增進文化交流,為傳播我國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高端精密的科技成果;獨具特色的藝術成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