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7:17: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地攤經濟發展的建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地攤經濟;發展措施
一直以來,地攤由于自身的一些問題,導致其長期處于一種邊緣的狀態,沒有合法的身份,使得全國各地不斷上演小商販和城管“斗智斗勇”和“貓和老鼠”的市井短劇,并逐漸演變成暴力對抗的“全武行”。盡管地攤現在仍不能堂皇入室,但卻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種重要經濟力量。關系到底層百姓民生和社會和諧穩定,各地政府必須引起重視,妥善安置和引導。
1.地攤經濟的缺點
地攤由來已久,雖然便利了百姓,但它自身的特性不可避免給城市管理帶來一些麻煩。筆者認為,地攤經濟有如下三個比較明顯的缺點。
1.1散
地攤經濟的散主要表現為兩種。一是分布散,地攤遍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它靈活游走于各個角落,哪里人多哪里熱鬧就奔向哪里,極強的流動性也造成了地攤客觀上難以管理;二是形式散,地攤商販銷售產品的形式多樣,一塊塑料布、一個掛架、一臺三輪車、一個籮筐、甚至商販自己的身體,都可以成為他們銷售產品的舞臺,而售賣的產品從用的、穿的到吃的也是應有盡有。
1.2亂
地攤經濟的亂體現在銷售秩序上,絕大部分地攤都存在占道經營問題,給居民出行帶來了不便,一些地攤甚至擺到了馬路上,這也造成了交通堵塞和安全隱患。而收攤后留下遍地垃圾,也讓環衛工人苦不堪言。
1.3差
地攤經濟的差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是服務意識差,絕大部分地攤經營者都是因為生活所逼,才選擇了擺地攤作為過渡,一旦有更好的選擇便會立馬結束,因此,地攤經營者在潛意識里沒有與顧客建立長期客戶關系的想法,服務的主動性和服務質量差,欺騙顧客的事情時有發生;二是產品質量差,低價格是地攤產品最大的競爭優勢,同時低價帶來的必然是產品的低質,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特別是入口的產品,經營者為了節約成本,使用一些劣質原材料,對消費者身體健康是一種極大威脅。
2.地攤經濟的好處
雖然地攤經濟的缺點是導致城市管理者不容許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客觀來說,地攤經濟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也有其積極的一面。
2.1地攤經濟也能孕育企業家
盡管地攤賣的東西小,銷量額低,但只要經營者有恒心,將其作為事業來看待,完全有可能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擁有1100多家譚木匠專賣店的譚木匠控股有限公司,如今已經是一家上市企業,其專賣店遍及全國,董事長譚傳華的第一把梳子就是在地攤上賣出的。創立重慶超奇農產品有限公司的西南水果大王何超,創業初期也是一名挑著籮筐走街串巷的水果小販。開有1720家農村超市的重慶騰龍百貨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世杰,當年創業的第一桶金也是擺地攤掙來的。由此可見,只要經營者有恒心,麻雀也可以變鳳凰。
2.2地攤經濟對解決就業和保持社會穩定有積極作用
擺地攤的人,不少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沒有一技之長,無法解決就業,如果這些人長期處在社會底層,連基本溫飽都無法解決,勢必導致他們對社會和政府的失望,從而給社會埋下不穩定因素。而擺地攤對于資金要求不高,技術要求也幾乎沒有,超低的準入門檻使得這些人可以較容易的解決自己的生存和就業,不少的地攤經營者就是靠這個小小的地攤養活全家。允許城市存在地攤經濟,實際上就是給低收入人群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生存狀態的機會。它可以解決農民工、下崗職工和一部分就業困難的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拓寬了就業渠道,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據有關部門測算,目前已有70%以上的下崗失業人員進入靈活就業領域,而且其中有近三成人員從事過地攤經營。目前,正在從事攤販經營的勞動者大約有3000萬,地攤對拉動就業功不可沒。
2.3給城市帶來生活氣息
正如一名經濟學家所說,一些不入流的經濟形式,卻是多姿多彩的經濟馬賽克。地攤經濟能營造一種特殊的城市街頭文化,讓游客和市民感受到地方的特殊風味。北京、上海等地興起的“創意市集”就是一群有才華的藝術家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集體擺地攤,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創意。縱觀世界各地,但凡有底蘊,有文化的城市,“地攤經濟”都較為發達,它不僅僅是一個商業聚集,更是一道人文景觀。比如臺北的“士林夜市”,已經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是游客旅游觀光,感受臺灣普通民眾生活氣息的最好去處。而在我國香港地區,以九龍旺角、佐敦等地為代表的廟街夜市,每天都是人流不斷,并成為香港的一大文化特色。
2.4對城市的消費層次是一個有利補充
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拉大,物價的不斷上漲,使得低收入階層的購買力低相對較低,對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較小,買東西時精打細算,地攤商品正好滿足了這部分人的需求,這也是地攤經濟長期存在的市場依據。
3.對地攤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幾點建議
既然地攤經濟成為不可消除的一種社會現象,說明其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我們政府在管理的過程中與其靠行政手段千方百計的堵,倒不如科學有序的導,使其在可控狀態下成為國民經濟的有益補充。
3.1給予一個身份
哲學上說得好,存在即合理,既然百姓有需求,到不如大大方方的給予地攤經濟一個合法身份,承認其合法性。而以法規的形式確立地攤的合法身份,這也是解決城管糾紛的根本措施,上海市早在2007年就已出臺了《城市設攤導則》,開始允許一部分小商小販存在,并為他們頒發臨時許可證。重慶市主城也開始在進行這方面的摸索,陸續設立了新橋夜市和黃桷坪涂鴉夜市,更多后續的地攤夜市正在規劃中。
3.2制訂一套規則
對于地攤經濟的管理,除了給予合法身份外,還要制定一個可行的規則,讓地攤經營做到有法可依,除此之外,建立一套進入和淘汰制度,對于符合條件的給予身份,保障權益,對于違反規則的堅決淘汰。實行攤位衛生責任制,每位攤主必須對自己攤位范圍內的環境衛生負主要責任,這樣也可有效遏制收攤后垃圾遍地的情況。這方面,沙坪壩的經驗值得借鑒,首先是放寬了準入門檻,有下崗證的、是低保戶,將優先設立攤位。對經濟困難的,辦健康證的費用也可減免。在“準入制”寬松的同時,也制定了嚴格的“退出機制”,經營戶如果不能規范營業,搞亂了市場的秩序,就必須退出市場。
3.3劃定一個范圍
根據具體情況,給地攤的經營設置時間段,經營者必須嚴格按照規定時間范圍開市和收攤,這樣可以做到既方便百姓,也不會擾民。在地點的設置上,可以選擇鬧市區的背街地段,這樣既可以保證往來的人流量,又不影響市容市貌,更重要的是,區域劃分好后,也有利于政府進行有效監控。
3.4成立一個協會
鼓勵地攤經營者采用民主直選的方式成立協會或委員會,實現由政府管理轉為攤販自治,讓經營者互相監督,互相提醒。當然,為使協會處在政府可控和監督下,建議由協會所在地區市政管理機構的領導擔任協會的名譽會長,履行監督和檢查的職責,這也可以緩和消除攤販與市政管理方多年來積攢的怨氣。
公共權力的“彈性”理論認為,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并非不可調和。隨著地方政府一份份地攤解禁的文件出臺,即體現了“權力的彈性”,又彰顯了民生權利與公共權力的互讓性。這場牽涉到數百萬城市邊緣群體生計的改變,說明公共管理部門已經意識到,如何更好的管理好城市中出現的地攤經濟,已經成為關注百姓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要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地理教學;滲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旨在建立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自身潛能,形成學生的個性化品質的學習方式。而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它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使學生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一、在案例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設計了很多案例,如: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東南亞水稻種植業等,說明地理案例教學已經成為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一種新的模式。
地理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學習研究,提出各種問題,找出解決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課前必須仔細閱讀教師指定的案例材料,進行認真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的決策和選擇,并得出有意義有價值的結論。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案例教學中學生學習過程環節大致相同,對比如下:
設置背景――資料獲取――分組討論――分析評價――總結收獲,是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布置任務――閱讀案例――教學引導――回答問題――總結收獲,是案例教學中學生學習的過程。這為在案例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組織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同樣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學生參與合作。因此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案例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京九鐵路的區位選擇》的案例教學中,可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教學分成以下幾個流程:
準備階段:教師展示有關京九鐵路的背景知識,學生分組,對各組提出學習目標。
1.資料獲取
每個小組的學生在相關地圖中找出鐵路經過地區的地形區、跨過的大河、經過的糧棉產區、旅游景點等相關的背景材料、并進行陳述。
2.分組討論
要求學生對已經收集到的相關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京九鐵路的路線選擇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討論影響京九鐵路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分析不同階段影響京九鐵路區位決定因素的變化。
3.分析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結論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將認識轉化成地理原理。
4.應用探究
將知識延伸到實際生活。根據上述案例的學習,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問題:大石橋市和沈陽市之間的交通聯系已有國道202線和沈大高速公路,而區間中有幾條鐵路勾通?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在大石橋市和沈陽市之間,是否有必要再修鐵路?并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
在教學實踐中,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進行分析,特別是以鄉土地理素材為基礎,改編成案例,并引入教學流程之中,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對地理知識形成直接經驗,最后再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疏理,形成比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地理課堂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陣地,是培養學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渠道,學生在課堂上已習慣依賴于教師來獲得知識,因此讓學生擺脫傳統的學習習慣,不失時機的將研究性學習中的探究精神和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設置情景、提出問題、使學生自主探究、總結交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商業網點的組織形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出以下問題:學校周圍的商店屬于什么形式的商業網點?在大石橋市內,哪個區域可以被稱為商業中心?它們分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可以這樣分類?學校周圍的地攤是什么形式的商業網點?學校有沒有可能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學校周邊的各種商業網點的性能設置以什么為主?是否合理?根據商業網點的布局原則,哪些商店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城市規劃員,你打算如何設計?
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討論的氛圍,教師置身于學生之中,耐心傾聽學生的獨立見解,捕捉學生的思維亮點,欣賞學生的獨特想法,引導學生探索和選擇新途徑去處理問題。通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得出結論。教師做到引而不發,強而不迫,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在合作探究活動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互幫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且以小組表現來進行評價的一種學習模式。與一般的學習不同點在于,這種學習模式強調的是“合作”在共同探究達到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個人和其它組員的學習追求是一致的,學生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探究,發揮各自的特點,取長補短,使學習成果最大化。
地理教材的每一小節后面都設計了相應的學生活動內容,這些活動內容不僅與課堂知識相關聯,而且又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養成合作意識,將研究性學習貫穿于合作探究活動中。
如:在《人與地域環境的主要聯系方式》一章的教學結束后,可以利用教材后設置的活動題,開展一次活動課。
(1)課前準備:提出學習要求,觀察你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如大石橋市二高中)記錄下附近所有的道路名稱、交通設施、商業網點、公共設施、畫一幅區域平面圖,全面了解學校所處的生存環境狀態。
(2)將學生分組,分別選擇相關的內容作為重點進行分組探討:
①大石橋市二高中所處的地域存在哪些交通問題,影響學生的出行安全?
②對大石橋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商業中心(如真實惠超市)的布局合理性和區位特點進行評價。
③對大石橋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網吧布局進行調查,討論其分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進行評價。
④大石橋市二高中所處的周邊環境衛生狀態調查分析。
(3)在第二節課中按小組陳述論據,表明觀點,對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進措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對研究性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進行指導。
(4)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5)要求各小組將討論內容成文,向學校提出合理化建議。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法時,一定要遵循“互動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不唯一性原則”,盡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聯系實際的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背景和良好的教學情景,徹底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師生共同參與、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接觸實際、接觸社會中,開闊視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