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7:16: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工程的研究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本文首先從物流學學科發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實踐等不同角度,論述了明確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必要性,進而用兩種方法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構建進行了設計,并對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經濟三個子學科分別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學學科建設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物流學學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
1引言
物流學是一門綜合學科,物流產業是一個新興聚合型產業,它的理論與實踐必然在中國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被稱為"第三利潤源"的現代物流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正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競爭的國際化、需求的多樣化、市場的一體化使現代物流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級階段。許多專家指出,現代經濟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實踐的發展,需要對物流學理論更深入、更規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斷完善物流學學科體系,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應我國物流發展的要求、適應物流學理論研究和物流人才培養的要求。本文提出關于對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兩種設計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們的爭鳴和共同探討。
2.構建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必要性
從二十世紀初,美國人提出物流這一概念開始,就有許多爭論,并逐步深化與發展,到目前為止,各國對物流的定義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異。物流業已成為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一個重要產業,已是既成的事實,物流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已無可質疑。物流作為一門科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國研究的成果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但是,物流尚未作為一個學科屹立于眾多成熟的學科之林,這個學科就是“物流學”。直至目前,物流學還是一個沒有進行充分研究的新學科,建立和不斷完善這樣一個學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這個學科下面又應該包含哪些子學科、其學科體系究竟如何?這是長期致力于物流實踐、物流理論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訓的專家們共同關心的問題。
2.1物流實踐的發展急需明確物流學學科體系
目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不明確和物流學理論研究上的滯后已嚴重影響了中國物流實踐的發展。物流實踐活動對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影響日益明顯,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然而,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物流學學科體系至今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致使物流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學學科的本質還沒有被全面揭示出來,進而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物流認識的偏差。
2.2新興的物流學呼喚建立自己的學科體系
物流學理論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術和物流模式,產生了許多傳統學科無法解釋的問題,帶來了傳統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學學科。通過理論研究,我們越來越認識到,物流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由管理學、經濟學、工學和理學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物流學學科有著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內容;作為一個學科,物流學有著自己的學科體系。從物流學理論研究出發產生的建立物流學學科體系的需求,是學科發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學科體系的支撐
為適應物流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深入,社會和經濟發展各對層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長,目前我國物流教育正在快速發展(見下表),從2001年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專業,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辦物流專業。但是,我們的同仁中仍在對有關物流的學科專業的內涵進行著討論。例如,對物流工程,有的定義為“從系統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稱為物流系統工程,簡稱為物流工程”,有的定義為“物流工程是從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有的定義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從物流系統整體出發,把物流和信息融為一體看作一個系統,把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看作是一個整體,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物流系統規劃、管理和控制,選擇最低的物流費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顧客服務,達到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的綜合組織管理活動過程。”這樣,就從方法論、工學、管理學三個角度對同一概念產生了三種定義。物流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學科體系的支撐,試想,在這種內涵混亂的情況下,必然產生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由于物流學學科體系的不明確產生的。
近三年我國招生物流專業的高等學校數
專業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對今后學科的調整和完善會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目前我國的物流學學科體系正在建立過程中。由于受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分業管理等問題的影響,我國物流業呈現一個分散的狀況,再加上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物流教育條塊分割的狀況也未得到徹底的改變。因此,各學科專業的研究領域、研究目標、研究的重點不明確。新設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原來某一物流相關學科的轉型,使物流學學科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對物流學學科體系進行構建,以期對今后物流學學科體系的調整和不斷完善起到指導作用。
3.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設計方法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是指一定的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學科發展歷史表明,一個學科的成熟將要引發這個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集成。對于在一定層次和高度已經認識清楚的事物,人們將會在更高的層次上來認識。物流學學科的發展也是這樣的。以前人們所認識的重點是物流各要素所組成的這些學科。目前我們認識到,這些學科必需進行集成才能達到更大規模的優化,而這個更大規模的范圍就是物流學學科的研究范圍。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過程,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總費用最小,因此,經濟指標是衡量物流系統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學必然涉及經濟學的有關內容,特別是近代興起的技術經濟學和數量經濟學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關系。在對作為物流要素的對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對對象物產生時間維和空間維物理性變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術科學的許多領域。在運輸技術、倉儲技術、搬運和包裝技術中融合了機械、電器自動化等學科的成果。對物流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須以數學特別是應用數學、運籌學等為基礎,也要以電子計算機作為手段來實現分析和控制的目的,這些都是物流學的研究范疇。綜上所述,物流學可以說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或是管理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
鑒于此,我們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提出以下兩種設計方法,供大家討論和完善。
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第一種設計方法:
將物流學作為理學學科門類下的一個一級學科,物流學下面進一步分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三個二級學科。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這種意見見表1。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管理學
物流學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經濟
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第二種設計方法:
在管理學學科門類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中設立一個二級學科——物流管理工程,該二級學科下可設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個研究方向。將物流經濟作為經濟學學科門類中應用經濟學下產業經濟學二級學科的一個研究方向。這種設計方法可鼓勵多學科共同研究物流問題。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這種意見見表2。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應鏈管理
物流系統分析
等等
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
物流經濟
等等
在上面兩種設計方法中,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基本構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三個子學科,有必要對這三個子學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物流的定義為:“高效、低成本地將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等由始發地向消費地進行儲存和流動,并對與之相關的信息流進行規劃、實施和控制,以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論強調物流學科研究的重點就是對物流系統的管理。在我國,物流管理學科應該作為國內物流學的重點子學科進行研究。
物流活動是由物流組織來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企業的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物流業務的具體運作、物流過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與評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論的指導。物流與許多的管理學專業有關,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學科有著自己的研究范圍。
(1)物流管理學科的研究對象
物流管理學科的研究對象可以概括為:同現代生產經營、科技、經濟、社會等發展相適應的物流管理理論、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學科的內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對象是物流系統,它是由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物質資料(物品)的運動構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物品實體運動的客觀規律,它包括物品運動的時間及時性、路徑合理性、速度的經濟性以及物品運動過程中的停滯和相關形質變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學科是研究以經濟效益為目標,運用現代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手段來分析處理物流活動,設計建立物流系統,以及對物流問題進行決策的科學。因此,物流管理學科必須以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為基礎,以網絡化的電子信息技術為支撐。
(3)物流管理學科的目標
物流管理學科的目標概述為:運用現代管理科學的方法與科技成就,闡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動的規律,發展物流管理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過程的運作效率。該學科作為一個專業,培養具備堅實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理論方法、管理數學及計算機應用等基礎理論;掌握物流系統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物流計劃、預測、決策、經營、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
(4)物流管理學科的特點
物流管理學科具有理論與應用并重的特點,將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于物流管理實踐領域,通過分析宏觀和微觀物流發展的規律,研究發展適合宏觀管理和企業管理特點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論、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
(5)物流管理學科研究的意義
物流管理實際是對物流活動的管理,通過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運動,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統”作為概念所反映的物質實體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業構成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它的運動不僅存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而且還由于它的運動,使社會經濟主體之間形成供應鏈。科學地進行物流管理,不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還可消除或緩解經濟主體之間聯結點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學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動化的物流設施,建設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分析和工程設計,建成后需要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維護和管理;物流的載體——運輸車輛、自動立體倉庫、裝卸搬運設施的建設等,也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物流系統分析、設計、實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術,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學的許多學科方向,如機械、建筑、電子、信息、材料、交通運輸等等。
在眾多的理論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種含義(見本文第一部分)。我們認為,“從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是真正意義上的物流工程,國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劃在了工學學科門類下。
(1)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對象
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多目標決策的、復雜的動態物流系統,主要從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統的設計和實現。
(2)物流工程學科的內涵
物流工程學科主要是對物流系統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的全過程進行研究。設施設計是工程的靈魂,規劃設計是物流系統優劣的先決條件。物流工程為物流系統提供了軟件和硬件平臺。一個良好的物流系統不能僅留在規劃階段,需要通過具體的工程建設來實現,物流工程的實施過程就是完成整個系統的硬件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過程,同時也需要規劃軟件的功能。在進行物流系統分析、設計和實現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其經濟性指標,又要考慮技術上的先進性、科學性。因此,物流工程學科主要是以工學學科作為其理論基礎的,它既是技術學科,也有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的滲透。
(3)物流工程學科的目標
物流工程學科的目標概述為:運用工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根據物流系統的基本要求,對復雜物流系統進行分析、設計和實施,以提高物流技術水平,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
(4)物流工程學科的特點
物流工程學科具備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僅要運用自然科學中常用的科學邏輯推理和邏輯計算,同時,也常采用對系統進行模型化、仿真與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計算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學科的意義
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意義主要在于培養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時掌握管理方面堅實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夠熟練運用現代物流工程理論、系統規劃設計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具備獨立從事大型物流工程項目規劃、實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專門技術人才。
3.3物流經濟
物流學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資源優化配置、物流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宏觀物流產業的發展與增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靠的是經濟學理論,包括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理論在物流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日本行政管理廳統計審議會對物流的定義是:“物的流通是與商品的物理性流動相關聯的經濟活動,包括物資流通和情報流通。物資流通由運輸、保管、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以及運輸基礎設施活動組成。”日本的物流定義中強調了物流是一種經濟活動,物流在日本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從經濟學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經濟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1)物流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
物流經濟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物流產業的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問題。
(2)物流經濟學科的內涵
物流經濟學科應以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和中國宏觀物流問題的關注為基礎,以深度分析宏觀物流發展趨勢及宏觀物流產業發展政策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經濟發展中的宏觀物流理論體系;同時應關注微觀物流經濟的研究,研究重點集中在與企業問題有關的物流企業制度、物流項目評估、物流市場需求預測等政策和理論問題上。
(3)物流經濟學科的目標
物流經濟學科的研究目標為:研究物流產業發展政策及其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關系,對物流業發展提出決策建議,成為有關決策部門和企業的思想庫和參謀部;加強物流經濟理論體系建設并與國際物流經濟學科接軌。
(4)物流經濟學科的特點
物流經濟學科同樣具備多學科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的特征。相關學科有運輸經濟、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術經濟、信息經濟和會計學等。該學科的特點就是要緊密結合物流業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宏觀和微觀的物流發展問題進行理論探討。
(5)物流經濟學科研究的意義
物流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物流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動脈系統,同時對實現資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還以本身的宏觀效益支持國民經濟的運行,改善國民經濟的運行方式和結構,促使其優化。特定條件下,物流會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一個新的物流產業可以有效改善我國產業結構。因此物流經濟學科的研究必將促使國民經濟向更加合理的、協調的方向發展。
4.對物流學學科體系建z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建議
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物流人才的培養應該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物流學學科的設置應立足于培養復合型物流人才。按照這一思路,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建設和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提出如下幾點相關建議:
(1)保留現有某些按物流環節設置的物流類專業。這類專業有交通運輸、油氣儲運工程、包裝工程等,它們既是按物流環節設置的專業,也分屬不同的行業。這些專業都有他的特定的領域適用性,不一定要全盤改造成為物流工程專業。
(2)盡快構建和完善物流學學科體系,進一步明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等學科專業的內涵。
(3)加強高校、學術團體、企業之間的交流,對物流學學科體系問題進行不斷的探討,逐漸深化,,在適當的時候向國家提出調整學科專業目錄的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1]丁俊發,現代物流與中國經濟發展,首屆中國物流學會年會,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統論,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M
[3]宋偉剛,物流工程及其應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M
關鍵詞:物流學學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
1引言
物流學是一門綜合學科,物流產業是一個新興聚合型產業,它的理論與實踐必然在中國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被稱為"第三利潤源"的現代物流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正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競爭的國際化、需求的多樣化、市場的一體化使現代物流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級階段。許多專家指出,現代經濟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實踐的發展,需要對物流學理論更深入、更規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斷完善物流學學科體系,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應我國物流發展的要求、適應物流學理論研究和物流人才培養的要求。本文提出關于對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兩種設計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們的爭鳴和共同探討。
2.構建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必要性
從二十世紀初,美國人提出物流這一概念開始,就有許多爭論,并逐步深化與發展,到目前為止,各國對物流的定義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異。物流業已成為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一個重要產業,已是既成的事實,物流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已無可質疑。物流作為一門科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國研究的成果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但是,物流尚未作為一個學科屹立于眾多成熟的學科之林,這個學科就是“物流學”。直至目前,物流學還是一個沒有進行充分研究的新學科,建立和不斷完善這樣一個學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這個學科下面又應該包含哪些子學科、其學科體系究竟如何?這是長期致力于物流實踐、物流理論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訓的專家們共同關心的問題。
2.1物流實踐的發展急需明確物流學學科體系
目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不明確和物流學理論研究上的滯后已嚴重影響了中國物流實踐的發展。物流實踐活動對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影響日益明顯,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然而,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物流學學科體系至今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致使物流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學學科的本質還沒有被全面揭示出來,進而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物流認識的偏差。
2.2新興的物流學呼喚建立自己的學科體系
物流學理論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術和物流模式,產生了許多傳統學科無法解釋的問題,帶來了傳統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學學科。通過理論研究,我們越來越認識到,物流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由管理學、經濟學、工學和理學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物流學學科有著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內容;作為一個學科,物流學有著自己的學科體系。從物流學理論研究出發產生的建立物流學學科體系的需求,是學科發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學科體系的支撐
為適應物流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深入,社會和經濟發展各對層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長,目前我國物流教育正在快速發展(見下表),從2001年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專業,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辦物流專業。但是,我們的同仁中仍在對有關物流的學科專業的內涵進行著討論。例如,對物流工程,有的定義為“從系統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稱為物流系統工程,簡稱為物流工程”,有的定義為“物流工程是從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有的定義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從物流系統整體出發,把物流和信息融為一體看作一個系統,把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看作是一個整體,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物流系統規劃、管理和控制,選擇最低的物流費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顧客服務,達到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的綜合組織管理活動過程。”這樣,就從方法論、工學、管理學三個角度對同一概念產生了三種定義。物流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學科體系的支撐,試想,在這種內涵混亂的情況下,必然產生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由于物流學學科體系的不明確產生的。
2.4物流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對今后學科的調整和完善會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目前我國的物流學學科體系正在建立過程中。由于受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分業管理等問題的影響,我國物流業呈現一個分散的狀況,再加上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物流教育條塊分割的狀況也未得到徹底的改變。因此,各學科專業的研究領域、研究目標、研究的重點不明確。新設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原來某一物流相關學科的轉型,使物流學學科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對物流學學科體系進行構建,以期對今后物流學學科體系的調整和不斷完善起到指導作用。
3.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設計方法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是指一定的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學科發展歷史表明,一個學科的成熟將要引發這個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集成。對于在一定層次和高度已經認識清楚的事物,人們將會在更高的層次上來認識。物流學學科的發展也是這樣的。以前人們所認識的重點是物流各要素所組成的這些學科。目前我們認識到,這些學科必需進行集成才能達到更大規模的優化,而這個更大規模的范圍就是物流學學科的研究范圍。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過程,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總費用最小,因此,經濟指標是衡量物流系統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學必然涉及經濟學的有關內容,特別是近代興起的技術經濟學和數量經濟學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關系。在對作為物流要素的對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對對象物產生時間維和空間維物理性變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術科學的許多領域。在運輸技術、倉儲技術、搬運和包裝技術中融合了機械、電器自動化等學科的成果。對物流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須以數學特別是應用數學、運籌學等為基礎,也要以電子計算機作為手段來實現分析和控制的目的,這些都是物流學的研究范疇。綜上所述,物流學可以說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或是管理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
鑒于此,我們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提出以下兩種設計方法,供大家討論和完善。
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第一種設計方法:
將物流學作為管理學學科門類下的一個一級學科,物流學下面進一步分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三個二級學科。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這種意見
在上面兩種設計方法中,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基本構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三個子學科,有必要對這三個子學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物流的定義為:“高效、低成本地將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等由始發地向消費地進行儲存和流動,并對與之相關的信息流進行規劃、實施和控制,以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論強調物流學科研究的重點就是對物流系統的管理。在我國,物流管理學科應該作為國內物流學的重點子學科進行研究。
物流活動是由物流組織來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企業的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物流業務的具體運作、物流過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與評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論的指導。物流與許多的管理學專業有關,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學科有著自己的研究范圍。
(1)物流管理學科的研究對象
物流管理學科的研究對象可以概括為:同現代生產經營、科技、經濟、社會等發展相適應的物流管理理論、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學科的內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對象是物流系統,它是由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物質資料(物品)的運動構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物品實體運動的客觀規律,它包括物品運動的時間及時性、路徑合理性、速度的經濟性以及物品運動過程中的停滯和相關形質變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學科是研究以經濟效益為目標,運用現代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手段來分析處理物流活動,設計建立物流系統,以及對物流問題進行決策的科學。因此,物流管理學科必須以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為基礎,以網絡化的電子信息技術為支撐。
(3)物流管理學科的目標
物流管理學科的目標概述為:運用現代管理科學的方法與科技成就,闡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動的規律,發展物流管理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過程的運作效率。該學科作為一個專業,培養具備堅實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理論方法、管理數學及計算機應用等基礎理論;掌握物流系統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物流計劃、預測、決策、經營、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
(4)物流管理學科的特點
物流管理學科具有理論與應用并重的特點,將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于物流管理實踐領域,通過分析宏觀和微觀物流發展的規律,研究發展適合宏觀管理和企業管理特點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論、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
(5)物流管理學科研究的意義
物流管理實際是對物流活動的管理,通過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運動,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統”作為概念所反映的物質實體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業構成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它的運動不僅存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而且還由于它的運動,使社會經濟主體之間形成供應鏈。科學地進行物流管理,不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還可消除或緩解經濟主體之間聯結點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學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動化的物流設施,建設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分析和工程設計,建成后需要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維護和管理;物流的載體——運輸車輛、自動立體倉庫、裝卸搬運設施的建設等,也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物流系統分析、設計、實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術,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學的許多學科方向,如機械、建筑、電子、信息、材料、交通運輸等等。
在眾多的理論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種含義(見本文第一部分)。我們認為,“從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是真正意義上的物流工程,國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劃在了工學學科門類下。
(1)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對象
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多目標決策的、復雜的動態物流系統,主要從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統的設計和實現。
(2)物流工程學科的內涵
物流工程學科主要是對物流系統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的全過程進行研究。設施設計是工程的靈魂,規劃設計是物流系統優劣的先決條件。物流工程為物流系統提供了軟件和硬件平臺。一個良好的物流系統不能僅留在規劃階段,需要通過具體的工程建設來實現,物流工程的實施過程就是完成整個系統的硬件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過程,同時也需要規劃軟件的功能。在進行物流系統分析、設計和實現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其經濟性指標,又要考慮技術上的先進性、科學性。因此,物流工程學科主要是以工學學科作為其理論基礎的,它既是技術學科,也有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的滲透。
(3)物流工程學科的目標
物流工程學科的目標概述為:運用工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根據物流系統的基本要求,對復雜物流系統進行分析、設計和實施,以提高物流技術水平,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
(4)物流工程學科的特點
物流工程學科具備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僅要運用自然科學中常用的科學邏輯推理和邏輯計算,同時,也常采用對系統進行模型化、仿真與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計算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學科的意義
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意義主要在于培養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時掌握管理方面堅實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夠熟練運用現代物流工程理論、系統規劃設計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具備獨立從事大型物流工程項目規劃、實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專門技術人才。
3.3物流經濟
物流學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資源優化配置、物流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宏觀物流產業的發展與增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靠的是經濟學理論,包括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理論在物流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日本行政管理廳統計審議會對物流的定義是:“物的流通是與商品的物理性流動相關聯的經濟活動,包括物資流通和情報流通。物資流通由運輸、保管、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以及運輸基礎設施活動組成。”日本的物流定義中強調了物流是一種經濟活動,物流在日本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從經濟學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經濟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1)物流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
物流經濟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物流產業的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問題。
(2)物流經濟學科的內涵
物流經濟學科應以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和中國宏觀物流問題的關注為基礎,以深度分析宏觀物流發展趨勢及宏觀物流產業發展政策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經濟發展中的宏觀物流理論體系;同時應關注微觀物流經濟的研究,研究重點集中在與企業問題有關的物流企業制度、物流項目評估、物流市場需求預測等政策和理論問題上。
(3)物流經濟學科的目標
物流經濟學科的研究目標為:研究物流產業發展政策及其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關系,對物流業發展提出決策建議,成為有關決策部門和企業的思想庫和參謀部;加強物流經濟理論體系建設并與國際物流經濟學科接軌。
(4)物流經濟學科的特點
物流經濟學科同樣具備多學科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的特征。相關學科有運輸經濟、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術經濟、信息經濟和會計學等。該學科的特點就是要緊密結合物流業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宏觀和微觀的物流發展問題進行理論探討。
(5)物流經濟學科研究的意義
物流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物流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動脈系統,同時對實現資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還以本身的宏觀效益支持國民經濟的運行,改善國民經濟的運行方式和結構,促使其優化。特定條件下,物流會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一個新的物流產業可以有效改善我國產業結構。因此物流經濟學科的研究必將促使國民經濟向更加合理的、協調的方向發展。
4.對物流學學科體系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建議
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物流人才的培養應該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物流學學科的設置應立足于培養復合型物流人才。按照這一思路,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建設和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提出如下幾點相關建議:
(1)保留現有某些按物流環節設置的物流類專業。這類專業有交通運輸、油氣儲運工程、包裝工程等,它們既是按物流環節設置的專業,也分屬不同的行業。這些專業都有他的特定的領域適用性,不一定要全盤改造成為物流工程專業。
(2)盡快構建和完善物流學學科體系,進一步明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等學科專業的內涵。
(3)加強高校、學術團體、企業之間的交流,對物流學學科體系問題進行不斷的探討,逐漸深化,,在適當的時候向國家提出調整學科專業目錄的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1]丁俊發,現代物流與中國經濟發展,首屆中國物流學會年會,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統論,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M
[3]宋偉剛,物流工程及其應用,機械工業
出版社,2003,M
[關鍵詞]校企合作;CDIO;課程體系;專業建設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037
1引言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的復合型、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優化發展環境、帶動產業升級、降低流通成本、普遍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增強城市綜合服務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互聯網+”時代的新型電子商務物流人才,是指把電子商務應用和快遞物流各環節相結合,既熟悉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的理論知識,又通曉現代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信息技術;既掌握電子商務網站構建、維護、管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又具備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系統的分析、設計、實現、評價技能的綜合應用型人才。新型電子商務物流人才培養,亟須改革物流專業現有課程體系設計,探索校企協同合作培養機制,強化電子商務物流實踐教學環節,強調專業教學與實訓操練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滿足未來電子商務、快遞物流公司的人才需求。
2人才培養現狀
我們對全國80所開設物流工程專業的高校的培養目標和開設課程進行了調查分析。各高校培養目標情況如圖1所示。
專業課程調查發現:課程設置重復、交叉多的占3775%;課程設置沒有特色,同質化的占3179%,各高校物流工程專業的培養方向基本相似,開設課程同質化嚴重。可見,我國現代工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學科知識為核心,雖已形成了一套以學科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但也忽略了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為目的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文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北京郵電大學(下簡稱我校)物流工程專業的總體建設思路。
3專業建設思路
本專業以滿足電商物流人才需求為導向,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培養具有物流系統規劃分析與設計,物流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目前,校企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但合作方式大多停留在研究項目和企業實習階段,教育教學合作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合作成效參差不齊,存在諸多問題。這就要求高校改變現有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機制,讓企業參與教育教學,明確能力要求,滿足企業需求,實現校企無縫對接。
因此,本專業提出了“一個目標、兩條主線、三個階段、四個平臺”的專業建設思路。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建立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聯合開發實訓平臺和教學內容并建立物流實踐基地,緊緊圍繞規劃類和信息類兩條課程群建設主線,開展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從而實現電商物流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校物流工程專業建設思路如圖2所示。
本專業經過多年的校企合作實踐,結合CDIO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建立了一體化的課程教學體系。
4CDIO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理念作為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有一套比較完善的體系,它不僅注重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之間的關系,還注重個人綜合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的培養,具有詳細且合理的培養目標,對我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CDIO的教育理念是通過構建一個“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運行(operate)”的工程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的系統工程技術能力,以及較強的自學能力、組織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以培養能力為主線的CDIO模式,提出了12條標準,直接參照工業界需求而定的這些標準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其中一體化的課程設計就是CDIO教學模式中的重要標準之一。以往各門課程都是根據學科內容各自獨立設置,課程間缺乏必要的關聯性,學生在學習后仍不知如何應用于實踐活動當中。
因此,本專業打破課程之間的獨立性,以項目為依托,以能力為導向建立課程之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并設置了一、二、三級項目,共同支撐專業培養目標。其中一級項目是包括所有核心能力的綜合素質培養;二級項目是基于一組課程的核心能力培養;三級項目是單門核心課程的設計,基于CDIO理念的一體化課程體系魚骨圖如圖3所示。
5結論
基于CDIO一體化的課程體系設置標準,目標明確,結構合理,能力突出,使各知識模塊更加緊湊且互為支撐,真正體現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校企合作是高校進行教學改革的有利支撐,本文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基于CDIO理念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具體表現。通過此次改革,高校培養出了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降低了企業人才培養的成本;高校促進了教學體系改革,明確了培養方向,創新并完善了教學內容,從而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牛換霞CDIO工程教育模式解讀:課程論的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10(6).
[2]宋星月基于校企融合的CDIO集成化課程設置研究[J].軟件工程師,2014(10):7-8
[關鍵詞] 物流績效可拓學評價模型
一、引言
物流作為提高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其健康的發展的同時,必須對物流企業的戰略計劃、顧客服務、運輸、存貨等物流活動進行績效評價與分析。只有對物流績效進行評價與分析,才能正確判斷企業的實際經營水平,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進而增加企業的整體效益。因此如何科學、全面地分析和評價物流企業的績效,已成為物流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發達國家,物流的績效評價研究起步較早。目前,國內對物流績效評價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現有的物流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有:平衡計分法、層次分析法、DEA法、模糊綜合評判法、主成分分析法、功效系數法以及綜合效用法等。物流績效評價是一種典型的多指標問題,涉及的因素繁多,評價過程較為復雜。本文介紹一種可拓評判法來對物流績效進行綜合評價。
二、可拓學基本介紹
可拓學是建立在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為基礎的決策思想。最早由中國現代設計法研究會物元分析學理事長蔡文先生于1983年提出的,到目前為止,已經在信息、機電、控制、機械、經濟、管理等領域得到了應用和發展。可拓學是一門跨多領域的學科,是研究事物的可拓性及事物可拓規律和方法。
1.物元的概念。R=(N,c,v)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素,稱為物元(mastter element)。其中,N表示事物,c表示其特征,v為N關于c所取的量值。物元的可拓性包括:發散性、共軛性、相關性、蘊涵性、可擴行。物元具有置換、分解、增刪、擴縮等四種基本變換。物元變換具有積、逆、或、與四種基本運算。
2.可拓集合。可拓工程是以可拓集合為理論基礎的,定義:
映射:
為確定論域上的一個可拓集合,稱為可拓集合的關聯函數。
如果,則稱為可拓集合的經典域;如果,則稱為可拓集合的可拓域。此時能成為。
3.可拓學分類。可拓理論引進物元概念,是既考慮量變又考慮質變的思維過程,以研究物元及其變換的物元理論和作為定量化工具的可拓集合理論為兩大理論支柱。
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根據各種方法所涵蓋的內容、適用范圍和在可拓學中所處的位置,可以將可拓方法分為基本方法、可拓工程方法和應用方法3個層次,基本方法是根據可拓理論直接提出的方法,用以引出具有可操作功能的可拓工程方法,包括可拓性分析方法、物元變換方法、系統評價方法等。可拓工程方法是建立在可拓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之上,具有創造性思維特點和普遍性意義的綜合開拓方法,將可拓工程方法運用于各學科領域及人類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可以開拓出許多應用方向或解決各種矛盾問題,包括菱形思維方法、可拓決策方法、可拓搜索方法、可拓檢測方法、可拓診斷方法、可拓控制方法、可拓識別方法、可拓評判方法等。
三、用可拓評價方法建立物流績效評價模型
假設企業初始的物流績效為P0,該企業考慮進行外部整合與內部整合,目標是在P0的基礎上,將物流績效提高至P。由此列出基于P0的物流績效P的特征元為:(c1,v1),(c2,v2),…,(ct,vt),(t
嵌入一些技術在可拓理論之中,例如發散樹、分解整合連接、關聯網絡等方面。這里發散樹用于找到滿足(C1,V1)的Pi,上式可表述為:
其中{Pi}稱為發散物的集合,表示P0(P)={Pi:=。1,2,…,s}。
然后列出與P0相關的P的其他特征元,分別表示為:(ck+1,vk+1),(ck+2,vk+2),…,(cn,Vn)。由P以及這些特征元組成的物元描述為:
類似地,可以推斷出發散物元集合V2,描述為:其中
在這些理論概念的基礎上,再將進行物元變換。對于R2,選擇,令,對于任意R2i和,考慮下式變換:
對于任意R1i,可以如下定義:
關鍵詞:物流人才培養建議
一、物流人才培養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現代物流業的競爭已從低端的價格競爭轉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競爭。因此,市場急需大批的現代物流人才:從需求領域看,主要集中在企業、規劃和咨詢部門、科研和教學機構等三大領域;從需求層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員、物流實際管理人員和高級物流管理人才等三個層次。然而由于長期受到“重生產、輕流通”傳統思想的束縛,我國物流水平不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嚴重滯后于物流業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造成現代物流人才的嚴重匱乏。因此,實施物流人才培養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業務、懂得物流運作規律的專門人才,對于解決我國物流人才短缺,縮短與發達國家物流業發展差距意義重大。
二、我國物流人才培養的形狀
在我國傳統觀念中,生產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流通。因此,長期以來物流領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物流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在學歷教育方面,許多高校開辦物流專業,開設物流類課程,以培養高級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國內共有130余所高校開辦了物流專業,每年可為社會培養近萬名物流人才。在非學歷教育方面,為適應市場對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來積極推進職業培訓工作。概言之,目前國內物流人才培訓大約有四種類型。一是認證培訓;二是結業培訓;三是研討培訓,就是由一些咨詢機構和培訓機構從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和大學邀請資深專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四是短期培訓,就是由各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自行組織物流方面的培訓。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
由于物流學科是一門綜合學科,是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學科;物流產業又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復合產業,同時還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發展物流產業不僅需要高級物流管理人才,還需要大量的物流執行型與操作型人才。因此,培養物流人才,必須在明確物流人才的知識結構及基本素質的前提下,使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雙管齊下。
1.明確物流人才的知識結構及素質要求
對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們應該是復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術,又要懂得物流經濟;不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術,更要掌握供應鏈流程,同時熟悉軟件程序和信息技術系統電子商務技術。這就需要他們具有廣博的知識,如跨國貿易和通關知識、倉儲運輸專業知識、,財務成本管理知識、安全管理知識和法律知識等。與此同時,他們還應具有能接受現代物流理念,系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強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戰精神等基本素質。
對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識方面應具有物流通用知識和技術,掌握經濟貿易、信息科學、工業工程的基礎知識和技術方法。在技能方面,應全面掌握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時具備吃苦耐勞,正直誠信和有效溝通的基本素質。2.提高物流人才學歷教育的培養質量
高校是培養高級物流人才的主要陣地,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市場對物流人才規格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的目標設計、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培養方式等方面體系出自己的特色。
準確定位,做好培養目標設計。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是以各學校的辦學定位為依據的。目前國內高校在辦學定位方面各有側重,有的培養研究型人才,有的培養應用型人才,有的培養復合型人才。但就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而言,由于物流學科的綜合性,物流產業的跨行業、跨部門性,物流人才必須是符合型的。這類人才一方面應該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比較寬泛的知識面和比較強的適應性;另一方面還要具有有效組織物流活動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有扎實的經濟與管理理論基礎,掌握信息科學技術方法與手段,具備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物流活動的能力,從事物流運作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學科建設,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現代物流學科是一門新興學科,正處在不斷研究和完善的過程之中。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與管理學、經濟學、工程學、交通運輸工程等息息相關,但又不同于這些學科。因此要開展對物流學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學科建設。在物流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必須根據專業特點,著眼于拓寬基礎、突出創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原則建構課程體系。
創新物流人才培養方式,推斷物流的產學研結合。物流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科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產業,作為理論性極強的學科,離不開產學研的結合。所以,要把研究與教學結合起來,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業,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實踐教學。在培養方式創新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制定與培養目標相匹配的教學計劃,構造學生網絡式的知識結構,使學生能較早接觸和熟悉工程技術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工程環境;二是改革專業教學方法,將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識點滲入,強調能力本位的綜合化教學模式;三是加強專業教學設施建設,建好物流實驗室和實驗基地,為培養物流管理及應用的復合型人才開辟良好的實踐環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學歷培訓教育
物流人才的極度匱乏,學歷教育的長期性和所培養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訓市場的潛在價值自然突顯出來。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學歷培訓工作,不僅可以滿足市場對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斷提升物流從業人員的知識與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加強對認證培訓的監管,確保認證質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物資的廣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從業人員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這就需要物流認證培訓。認證培訓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與培訓機構的資質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政府職能部門應做到:加強監管,建立統一標準;杜絕無師資、無場地,僅以盈利為目的的培訓機構擾亂市場;定期對培訓機構進行評估,對其資質進行鑒定。
對物流培訓市場進行細分,正確培訓的針對性。由于現代物流行業是多種產業的整合,是強調管理實務與操作能力的職業領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訓應盡量有所側重,對各種不同的物流認證按應用方向進行細分。從類別上分為企業物流人才、規范(咨詢)物流人才、外向國際物流人才、科研教學物流人才培訓四等;從層次上分為物流操作人員、物流實際管理人員、高層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資源,加強短期培訓。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著豐富的物流人才與信息資源,高校在完成學歷教育任務的同時,可以對非物流專業的學生進行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短期培訓,以便為社會輸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業也可以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等形式,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養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進一步提高在職物流人員的素質。
企業高度重視,加強對對各層物流相關人員的培訓。現代物流的優勢是伴隨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運用不斷體現出來的,物流業快速發展的趨勢要求培訓教育應逐步發展成為物流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美國物流企業的經驗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訓應來自企業本身。企業對現有物流人員的培訓可分層次進行,針對工作性質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訓目標和不同的培訓內容。第一層次為高層物流管理人員,對其應加強系統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和增值意識的培訓;第二層次為物流實際管理人員,對他們的培訓主要是加強成本意識、效率意識和服務與培訓意識;第三層次為物流操作人員,培訓的重點是加強質量意識、效率意識和協作意識。
參考文獻:
[1]季靖.我國物流人才培訓的形狀與對策研究[J].物流技術,2005,5:48-50.
[2]蘭呸武,曹翠珍.淺論現代物流人才的教育與培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5,3:78-80.
1.1宏觀仿真(Macro-simulation)
描述公鐵聯運系統各要素及其規律的細節程度較低,主要通過集聚行為來對物流及交通流進行描述,僅僅對車流在路段和節點的流入流出行為進行描述,而對兩種運輸方式的切換及列車、車輛的運行過程中的行為等細節行為不進行描述。常見的宏觀仿真軟件有TransCAD、TRIPS、CUBE、VISUM及EMME等。
1.2中觀仿真(Med-simulation)
能夠較高程度的對系統要素及其規律進行描述,以列車或者貨車組成的隊列為基本單元,在對車流在路段和節點流入流出行為進行描述的同時,能夠對兩種運輸方式的切換及列車、車輛的運行過程中的行為進行簡單的近似描述。常見的中觀仿真軟件有CONTRAM、TISI和INTEGRATION等。
1.3微觀仿真(Micro-simulation)
描述公鐵聯運系統各要素及其規律的細節程度較高,對于物流和交通流以單個列車、車輛為基本單位進行描述,對兩種運輸方式的切換及列車、車輛的運行過程中的行為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常見的微觀仿真軟件有Corsim、Paramics、Trans-Modeler、AIMSUN、SimTraffic、VISSIM、MITSIM及Synchro等。
1.4次微觀仿真(Submicroscopic-simulation)
描述公鐵聯運系統各要素及其規律的細節程度最高。例如:次微觀仿真模型在對運輸方式切換行為進行描述的同時,還要對車輛承載量的改變對車速的和費用的影響等進行描述。
2公鐵聯運物流仿真平臺建設及關鍵技術研究
2.1公鐵聯運物流工程仿真平臺的建立
采用先進的物聯網及信息技術,以公鐵聯運物流業務流程管理為核心,集成交通運輸工程、物流工程、現代物流運籌規劃、計算機控制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工業現場總線通訊技術、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實時數據庫技術等學科和技術,建立針對公鐵聯運物流的高連接性、精確性、集成性、動態性、實時性的要求,區別于一般物流概念的學習實驗室或演示實驗室,建立基于實際工程項目應用為背景的公鐵聯運物流工程仿真平臺。
2.2不同運輸環節的無縫連接
采用基于XML的EDI技術協調公鐵聯運的各個環節,完成兩種不同運輸環節的無縫銜接,深入研究公鐵聯運信息的傳輸效率及跨地區傳輸,進而實現跨區域的實時信息傳輸、遠程數據分布式和集中式處理的結合以及多個異地局域網連接等。
2.3公鐵聯運的信息集成服務的研究
通過多目標協同優化方法對公鐵聯運多式聯運的信息集成服務進行研究,達到物流過程中信息的高效共享和業務的協同聯動,實現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充分發揮信息集聚效應,達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2.4公鐵聯運物流安全控制與研究
建立基于GIS的公鐵聯運物流安全監控系統,根據該系統采集的數據以及歷史數據,建立預警數據庫,對數據信息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識別、診斷和決策。
3結束語
【關鍵詞】RFID技術 逆向物流 循環經濟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已經引起高度重視。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如何進行有效合理的科技發展,是我們現在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對RFID技術在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中的應用研究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
1 RFID技術在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中的應用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RFID技術在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中的應用研究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自上個世紀末電子產品大量普及。直到今天,當時的電子電器產品已經被淘汰。根據調查截止至2015年我國的大型城市電子電器淘汰率已經達到近800萬臺,再加上手機的淘汰數量,那么每年淘汰的電子電器的數量將會突破千萬。并且這個數據仍然呈現遞增趨勢。
目前我國的電子產品回收已經出現了新的“轉折”,如以舊換新的活動。但是在很多地方的電子產品收購仍然依靠個體商販走街串巷來完成。部分商品的回收利用率低,人工效益低下,很難形成規模市場。如果只依靠這種傳統的模式會使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因為電子產品中的重金屬越來越多。
近年由于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政府部門根據現階段的環境狀況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的扶持下,RFID技術的引入及發展已經成為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的必然發展趨勢。
1.2 RFID技術在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中的應用研究意義
廢舊電子產品在逆向物流系統中主要有兩大分類,一類是可利用電子產品,另一類是可再利用電子產品。前者指的是電子產品中有重要的金屬材料和大量的可再生材料,即使被淘汰了還是會有剩余價值。后者指的是可再一次作為商品重新回到商品行業交易中去。根據這兩點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市面上的廢舊電子產品數量復雜,而且沒有較為統一的回收體系,使得市場交易秩序混亂。
由于廢舊電子產品的危險性及各方面的原因,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產業化、規模化長期得不到實踐。運用RFID技術結合現有成熟的市場宣傳和市場營銷模式,引導人們的綠色生活,培養人們的循環理念。RFID技術對于降低制造商構建閉環物流產業鏈的成本,促進物聯網的進步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2 基于RFID技術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的需求分析
通過研究發現,在電子產品逆向物流中,存在地域性差異。也就是說,商品因為各種原因分布在不同地域,并且還有回收商品數量不可預知的問題。這種回收產品的不確定性和產品的地域性差異,對電子產品的逆向物流發展有著先天性的制約。并且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回收電子產品逆向物流具有緩慢性和復雜性。我們對現有的案例進行分析及對相關資料的查證總結出逆向物流體系的三種常規模式:
(1)生產企業自營;
(2)生產企業與環保企業聯營;
(3)第三方環保企業經營。
其中,第三方環保企業的經營模式具有成本低,規模效果強等優點。
RFID技術的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指的是在電子產品逆向物流技術中運用RFID技術,更好的改善現階段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問題。這里RFID技術的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具體指的是:在進行產品檢測中運用RFID技術對產品進行數據化的標識,再根據已經標記的現有標識進行分類運輸和拆解,達到自動化的目的,以此來保障流水線工程的順利開展。電子產品的逆向物流系統可以達到信息的可控、即時、有效、可視。讓精細化的管理變為可能,為電子平臺交易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平臺,為推廣綠色生活和循環經濟理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以上提到的問題和實現策略, RFID技術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的基本需求如下:
(1)利用860-960MHz的高頻段RFID設備,來基礎保障其他物流領域的廣泛性和通用性。并且為逆向物流系統和正向物流系統的融合和構建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2)應用設備要具備有效的標識、讀取、改寫射頻標簽信息。
(3)能夠實現自動化采集數據信息,提升周轉流程和運輸效率。
(4)能實現最終檢測。
(5)能實現信息共享。
(6)能實現逆向物流無紙化運作。
3 基于RFID技術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的結構設計
電子產品的逆向物流系統其中包括回收檢測與分類,產品運輸和周轉等環節。電子產品先經由各個回收網點進入大型的中轉站點,再進過中轉站點的檢測。同時利用RFID技術對電子產品進行標記,將電子產品分為可用產品和不可用產品。可用產品直接輸出到交易平臺,不可用產品經過回收拆解將不能用的進行外運處理,可以用的材料返回交易平臺,最后用戶進行交易。
電子產品的逆向物流系統的意義在于:RFID技術實現了商品的在線追蹤,并且可以進行規范性的電子產品交易。RFID技術讓廢舊的物品在科學、高效、標準化的管理之下更環保。從跟本上杜絕了電子產品的環境污染問題。故電子產品的有效射頻標識,及運輸過程中的全盤監控是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的成敗所在。
4 結論
在以前的發展中我們并沒有意識到工業生產和科技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及時的進行補救。歷經幾十年的發展,RFID技術在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系統中已經初見成效。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我們研究的不斷深入,RFID技術的成本將會不斷降低,而RFID技術的可靠性將會越來越高,可持續性的循環經濟理念也會在環境建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旭升.基于逆向物流管理的回收處理中心選址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2]李富玉.射頻識別(RFID)關鍵技術研究及其在電子廢棄物再制造逆向物流中的應用[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7.
[3]季杰.基于RFID技術的廢舊家電回收模式及回收決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5.
[4]吳剛.逆向物流規劃體系及其補償控制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交通大學,2008.
關鍵詞:地鐵貨運,PEST-SWOT,可行性
1地鐵貨運的意義和研究背景
地鐵貨運是指依托地鐵資源配置和條件,有機結合傳統的路面運輸、裝卸、搬運、配送等功能,從而實現貨物和信息的有效流通。積極開展地鐵貨運,對于構建更完善的城市物流體系,實現現有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著巨大的戰略意義和現實價值。開展地鐵貨運,一方面,有助于緩解路線車輛交通壓力,同時提供更為可靠、高效的運輸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充分利用剩余運能和空間資源,既可提高貨運物流效率,還可降低貨運成本,提高地鐵及各站點的資源使用率和經營效益,同時可解決城市擁堵從而有助于降低空氣污染和噪聲污染等,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也有較好的現實意義。地下物流的構想最早來自國外。德國從1998年開始研究地下物流配送系統,通過無人駕駛和雷達監控系統保障使得由三相電機驅動的運輸工具在地下管道運行;日本國內目前運用的地下物流運輸系統主要是氣力囊體管道,用于城市垃圾收集或工業礦石運輸;荷蘭嘗試采用地鐵線路白天客運夜間貨運模式。我國在這方面也有部分理論探索,包括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開展地鐵物流的嘗試性理論探索。2012年北京遞興泊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自助快遞柜出現在北京各地鐵口,以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問題。地鐵貨運在理論上和技術上都具備可行性。隨著全國各城市地鐵線網的不斷擴大以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地面交通擁堵的現狀迫切需要開辟新的運輸途徑。同時,各城市地鐵企業也面臨著擴大非票務收入規模的現實需要。地鐵貨運的設想雖然經常被提起,但是目前具體的實踐并不多,相關的理論研究也不深入。因此,系統性地探討地鐵貨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2地鐵貨運實施的發展戰略分析
2.1G企業地鐵貨運的PEST-SWOT分析
2020年,國鐵集團充分發揮高鐵成網運行和安全快捷等優勢,加強與電商、快遞企業合作,創新運輸產品,自11月1~20日試點的鐵路“雙11”電商黃金周運輸服務,為地鐵貨運的實施提供了一定參考。G企業位于全國物流、電商及外貿集散的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將地鐵資源與物流相結合,會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即通過對政治(P)、經濟(E)、社會(S)、技術(T)4個因素分析企業所面臨的現狀。將PEST-SWOT相結合對G企業開展地鐵貨運系統分析,可為其他地鐵企業開展地鐵貨運提供參考,G企業地鐵貨運PEST-SWOT分析見表1。
2.2優勢—機會戰略分析
一是借助軌道上的灣區發展戰略,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發展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東風,充分利用地鐵線網資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行業示范的地鐵貨運體系,與傳統的路面貨運等相互補充,為實現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貢獻一體化的新時代、新格局貨運體系。二是以客流數據平臺為基礎,整合商流、貨物流,實現客戶數據、商業數據、物流數據、資金流等數據的相互整合、相互協同,使得客流變得更加可引導、更加有價值,促進商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使得客戶體驗進一步提升。
2.3優勢—威脅戰略分析
一是爭取政府在地鐵貨運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導政府配套措施的完善及標準建立。二是爭取成熟技術在地鐵貨運場景的使用,在新線網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量相關元素和資源投入,并完善相關管理范式。三是進一步明確差異化的市場競爭戰略方向,與地面貨運形成優勢互補,促進整體貨運體系實現優勢互補、效能提升、服務優化。四是完善地鐵客流與貨流作業界面的優化模擬,同時建立實時、有效的運營調度及風險防控預案。
2.4弱勢—機會戰略分析
一是突破既有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對外經營拓展的創新與管理機制,打造符合市場競爭的管理體系。二是深度整合存量線網資源、商鋪資源和客流特點等,逐步試點和探索成功方式,適時在增量線網資源新增貨運方面的設計考量和技術應用。三是整合內部資源,實現已有人、財、物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和業務外拓,促進整體資源配置提升。
2.5弱勢—威脅戰略建議
一是全面評估安全及運營風險,建立和完善應對預案和管理流程。二是建立科學的投資分析方案,逐步完善地鐵貨運經營管理等資源投入的匹配機制。三是以聯合物流頭部企業和先進技術的方式,選取客流量小的線網和合適的作業時點,慎重開展局部試點并逐步鋪開。
3地鐵貨運實施的實施可行性
3.1地鐵貨運可行性分析
在實施地鐵貨運時,必須充分考慮包括安全性、地鐵運輸的換裝環節、貨運車廂改動管理、客流與貨流界面分割、地鐵站臺運輸倉儲以及地鐵外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銜接等問題,從而考量地鐵貨運實施的綜合成本。結合G企業的實際情況,優先試點可從以下方面考慮推進:地鐵商鋪及沿線商家的貨運服務、遠郊生鮮時蔬到城區的貨運服務、電子商務區域倉庫到城市的貨運以及城市快件等服務,詳見表2。
3.2地鐵貨運實施建議
國內地鐵貨運的實踐目前還非常少見,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項目實施可能面臨著諸多障礙,除了上述分析之外,從硬件及配套等方面尚需突破。3.2.1進一步探索地鐵(含城際)兼具客運和貨運功能的行業標準。對存量地鐵線網和設施改造升級、新建線網建設形成指導,較早形成成熟的地鐵貨運運營范式,以對當前正在規劃設計的地鐵企業形成指引,避免后續較為復雜或較高成本的改造升級工作。3.2.2結合區位特色,形成多種交通相互協同聯通體系。使貨物能夠在不同線之間快速、安全、有效流轉,建立有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優勢,逐步推進高鐵、航空、輪船、地面交通與地鐵為一體的貨運聯運服務網絡。3.2.3推進地鐵列車與貨運功能的匹配性論證及設計。形成可加裝貨運輔助設施,配置便利性裝卸工具等物流設備,配備貨運專用空間、運輸通道以及卸貨平臺等。3.2.4設置專用的貨物安檢通道。做到客貨分離,可避免影響客運,保證物流環節緊密銜接。
4小結
目前,全國地鐵企業面臨著拓展業務、彌補建設運營資金缺口的壓力。通過結合PEST-SWOT分析,G企業實施地鐵貨運具有可行性,G企業探索實施地鐵貨運,既符合國家及地方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戰略需求,也是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經濟結構的客觀需要,更是地鐵企業資源整合、提升經營能力的內在需求。
參考文獻
1,朱合華,王璇,等.地下物流系統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探討[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7,1.
2彭玫貞,董建軍,任睿,等.城市地下物流系統與地鐵的協同運行探析[J].理工大學學報,2017,9.
3劉崇獻.北京地鐵晚間和非高峰期用作城市物流系統探討[J].城市發展研究,2011,6.
4胡迪,王冠軍,楊辰旻,等.城市地鐵發展現代物流業務的可行性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10.
5王云.廣州地鐵“最后一公里”快遞發展模式設想[J].當代經濟,2014,5.
作為工廠設計的重要一環,總圖設計可以從建筑系數等指標上實現對企業用地的控制,但采用何種思路和手段來控制和節省企業建設用地呢?本文以鋼鐵企業為例,從工廠設計方面特別是從總圖設計的思路和方法方面,介紹了如何控制和節省土地資源。
關鍵詞:總圖設計,節省建設用地,總體規劃,總平面布置,豎向布置
Abstract: our country land resources is very limited,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protecting cultivated land is the basic state policy. Control of steel enterpris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to save the land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lant design, layout design can from building coefficient and the realization to the enterprise land on the index of control, but the type of ideas and means to control and save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land? This paper of steel enterprises, for example, from the factory design especially from the assembly drawing design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control and save resources of land.
Keywords: the assembly drawing design, saves the land for construction purposes, overall planning, the general layout, vertical layou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總圖設計是一門政策性、系統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在設計時對企業建設用地的控制,但沒有明確詳細的控制辦法,各種文獻往往只是概念性、概括性的描述采用的辦法。如“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必須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因地制宜,合理布置,節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1]、“在符合生產流程、操作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構筑物等設施,應聯合多層布置。”[2]、企業建設項目建筑系數等指標應符合國土資源部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國土資源部【2008】24號文件),都是一些總體和指標控制要求。在實際設計工作中,總圖設計人員往往不知如何著手。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極其有限,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基本國策。本文以鋼鐵企業為例,希望從企業層面上,從總圖設計方面,研究和提出控制和減少企業占地面積的思路和辦法。鋼鐵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具有生產規模大,相關設施多,車間組成復雜,運輸量巨大,生產、運輸工程復雜等特點。[3]國內一個大型鋼鐵企業一般占地上萬畝,且往往占用部分耕地。故在以鋼鐵企業為代表的大型企業的設計中,如何節省土地是擺在工程設計人員尤其是總圖設計人員面前的一道必須認真對待和研究的課題!
筆者從事總圖運輸設計工作多年,在工程設計中對控制和節省建設用地有一些淺顯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和同行及相關同志交流分享,并懇請指正。
首先,應做好項目總體規劃。
做好項目總體規劃可以有效地銜接協調工程前后期、總體和局部的建設關系,可以從企業建設的層面上節省用地。實際就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原則、有方法、有控制地從事工程設計和建設,避免因缺乏系統性規劃而造成工程建設、土地資源的巨大浪費。關鍵在于能有機、有效地結合國家政策、法律法規、規劃、設計、建設、發展等要求,融會建設各方意圖,做到有目的性地解決項目中存在的問題,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從整體上簡化、完善工藝運輸流程,避免重復和多余建設。這體現了項目規劃的計劃性、指導性和全面性。
具體到用地控制上,《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及國土資源部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等各類設計規范、文件,對項目建設用地指標都有較詳細的要求,如鋼鐵企業的噸鋼占地、建筑系數、容積率、綠化率等指標,這些指標是國家相關部門經過不斷實踐總結后對項目建設從宏觀層面上提出的要求,是必須滿足的。只有在項目規劃和選址階段選擇適當的廠址和布局,選擇經濟合理的工藝流程,才能達到指標的控制要求。如筆者在“安徽某鋼鐵廠的煉鐵區規劃”工程中,按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規劃了三座1280m³高爐,其總占地面積僅為12萬m²,平均占地面積為4萬m²/高爐,在國內大中型高爐的用地指標中名列前茅,控制較好,節省了大量土地。而且該工程規范合理,工藝和運輸順暢,功能分區明確,前后期工程銜接順利,建設方很滿意。
其次,應做好企業內外物流設計。
鋼鐵企業等大型企業是物流量巨大的企業,年產三百萬噸鋼以上的鋼鐵聯合企業,每生產1t鋼,會形成多達10t以上的企業內外物流量。[4]因物流運輸不是單獨存在的,必須有載體,如道路、鐵路、通廊等物流設施。一個企業的物流設施往往占用其總用地面積的1/4~1/3,故做好企業內外物流設計、合理配置物流設施,可以從物流和生產系統銜接上減少企業占地面積。現代鋼鐵企業中提倡的零庫存、虛擬倉庫,物流工具標準化、大型化,物流系統信息化等方法技術,都是從物流技術和載體上利用新思路、新技術,以求生產先進合理和減少工程用地面積。我國很多大型老鋼鐵企業,噸鋼占地面積均大幅超過《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的規定,同規模企業的占地面積甚至成倍相差。很重要的原因是物流布局和技術的影響。因此,做好物流設計對減少企業占地面積和成本費用有較大的實際意義。
第三,應做好總平面布置及豎向設計。
作者簡介:朱莉,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網絡均衡優化。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超網絡的災害下城市群應急資源調配優化研究”(編號:7110107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院開放課題“跨區域性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機制研究”(編號:12QHB0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學建設與改革提升工程項目“基于綠色物流的零空載技術研究”(編號:201210300006);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資助管理與創業教育研究基金項目“創業視角下的大學生勤工助學功能及其引導策略研究”(編號:cyzd12002);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
摘要低碳經濟社會中,物流活動需重視碳排放的控制,科學設計出支持低碳理念的物流優化網絡對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采用網絡均衡理論為研究方法,首先構造一個以物流交易量為網絡流、包含“生產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的典型三層物流運作網絡,再基于此結構在各層物流決策者之間構造一個以碳排放強度為網絡流的虛擬碳排放網絡,用這兩個網絡間的相互關聯反映物流交易和碳排放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接著,對這兩個相互作用的網絡結構進行定量建模,把經濟與環境間的協調轉化成由這兩個相互影響網絡所構成的網絡均衡問題,分析各層決策者綜合考慮碳排放量最低的利潤優化行為,并將優化問題轉化成等價的變分不等式形式;最后,設計仿真算例進行數值求解和仿真分析,通過討論不同參數下低碳物流網絡的優化決策過程,得到結論:合理征收碳稅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有效的碳減排手段;物流網絡中運輸距離和運輸頻率的優化均會對降低碳排放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低碳物流;網絡均衡;碳排放;碳稅;變分不等式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3)07-007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12
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工業化進程大量消耗的能源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增強,引起全球氣候的顯著變暖,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的迫切需要與普遍共識[1]。低碳社會的實現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技術、法律、政策等因素外,也離不開物流系統的支撐和保障,因為物流系統中包含著大量的運輸、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以及最源頭處產品的生產供應活動,每一項活動都會產生相當數量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所以,在提倡低碳經濟的當今社會應充分重視將碳排放理念融入到物流活動中,科學設計出支持低碳的物流優化網絡,這對減少碳排放、節省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國內外有關低碳物流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方面:探討低碳物流的定義、提出低碳物流的實施對策、構建低碳物流的定量模型[2-3]。而定量分析低碳物流又主要涉及碳足跡的計算和物流網絡優化建模。本文研究屬于低碳物流優化設計范疇,相關工作主要集中在物流選址、運輸、配送等方面[3]673:Pan等人[4]指出通過供應鏈網絡整合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并分析了碳排放與運輸成本之間的關系。Wang等人[5]在對物流總成本和環境影響兩者權衡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多目標物流網絡選定址和運輸優化模型。楊濤[6]提出了一個考慮不同運輸方式碳排量、服務時間、運輸費用的三層物流網絡模型,用來解決低碳經濟下的選址和運輸配送優化問題。Elhedhli和Merrick[7]采用一個凹函數來刻畫碳排放量和車輛重量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模型驗證了考慮碳排放成本會導致供應鏈最優配置的變化。Abdallah等人[8]建立了一個混合整數規劃模型,以分析低碳采購下整個供應鏈碳排放量達到最小時的選址和運輸配置。王玨青和許茂[9]綜合考慮車輛行駛路程、運輸途中載貨量以及碳排放量,并通過建立基于最小碳排放的廣義旅行商模型來尋找低碳目標下的最優配送路徑。
以上相關工作,基本都是從運營角度探討考慮低碳理念時物流網絡怎樣優化設計,側重于研究通過如何改善物流管理來有效降低能量消耗、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而很少涉及碳排放因素對物流網絡配置的反向制約。事實上,在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的低碳經濟環境下,碳排放量限制也顯著影響著物流網絡中的產品交易數量和交易方式[10]。如何具體處理碳排放與物流交易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用定量的方法厘清經濟與環境這兩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如何構建面向經濟和環境協調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都是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而尚未解決的理論問題,直接影響到物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選擇以網絡均衡理論作為新的研究視角,構造結構對應的兩個網絡從機理上分析物流交易與碳排放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將經濟與環境間的協調問題轉化成由這兩個網絡組成的網絡均衡問題。首先構造一個典型的含“生產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的三層物流交易網絡,再在物流交易者之間構造一個以碳排放強度為網絡流的虛擬碳排放網絡;對由這兩個網絡構成的網絡結構進行定量建模,分析低碳經濟下各交易者的最優行為,并將優化問題轉化成等價的變分不等式進行求解;設計數值算例來討論低碳物流網絡優化中關鍵因素的影響,為更好地促進低碳社會建設提供有益思考。
朱莉:低碳經濟下物流優化設計的網絡均衡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7期1低碳物流運作網絡結構
網絡均衡理論起源于對運輸網絡的研究,近些年已被廣泛應用于經濟系統、供應鏈運營等學科領域。如供應鏈網絡均衡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Nagurney等人提出,他們通過考慮網絡中各層市場成員個體獨立行為與其他成員決策的相互影響,建立一套反映產品交易網絡中生產商間競爭狀況、零售商間競爭狀況、終端市場上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網絡均衡模型[11]。隨后,Nagurney、Cruz和Wakolbinger利用網絡均衡模型來分別分析了全球供應鏈網絡與社會網絡、國際金融網絡與社會網絡之間的相互關聯關系[12-13]。王眾托院士也關注網絡均衡理論并對其應用進行述評,出版了國內相關的第一本著作[14],指出網絡均衡模型尤其適用于描述和表示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物流工程專業建設;改革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8-0133-02
新疆沿邊有十七個一類口岸、十一個二類口岸,同時又是新亞歐大陸橋必經之地。阿拉山口口岸過貨量持續增長,穩居我國陸路口岸過貨量第二位,鐵路過貨量位居全國第一。西部大開發和全國19個省市的對口援疆也快速助力新疆經濟的發展,夯實長治久安的基礎。加快新疆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對促進新疆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新疆“十二五”期間,重點扶持100家物流企業和重點支持100個物流發展項目,以改變新疆物流業現狀,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現代物流體系。首府烏魯木齊作為國際商貿中心、進出口貿易橋頭堡、通往內地和南北疆的交通樞紐、西部商品加工中轉、集散基地,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更是飛速增長。
物流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管理模式不斷推動著的物流現代化的發展,對所需物流人才規格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要求,物流專業只有不斷地改革、調整,實現專業建設的現代化,才能與新疆經濟建設、物流發展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相適應。通過對新疆物流企業調研,邀請物流企業專家和物流教師共同參與應用型本科物流工程專業建設。
一、物流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物流專業建設、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物流專業建設背靠新疆物流企業群,實施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基于物流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的教學體系,圍繞物流職業崗位人才規格要求,對準物流崗位設課程,對準物流實踐抓教學,對準就業育人才,構建適應物流職業崗位群要求的物流專業應用型的課程體系。根據物流生產與經營特點,結合行業實際,歸納形成物流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理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企業真實生產、管理情景,促進學生工作經驗的形成。
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行業和經濟發展及社會需求變化適時調整更新,定期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征集行業、企業意見,及時對專業計劃進行調整。如此,既相對穩定也與時俱進,適應專業發展的要求。
二、改革物流工程的課程結構,使之符合物流技術應用性人才的目標
在物流職業崗位分析的基礎上,由物流行業、企業專家與物流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課程改革小組來分析確定本科目課程面向職業崗位應完成的知識、技能、關鍵能力、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具體任務和要求。在此基礎上設計形成科目課程標準。
以物流工程實際工作崗位的職業資格證書所要求的職業能力為標準,設立物流核心課程,形成物流專業教學模塊與實際物流工作環境無縫鏈接的課程體系;以具體物流工作流程、工作環節為課程質量標準,設立物流實訓課程模塊,形成貼近物流實際操作過程的核心課程的設計思路。
物流專業課程體系分為素質教育課、專業基礎課、職業能力(專業核心)課、能力拓展課(選修課)部分。具體運行機制為:第一學年以素質教育課程學習為主,在校內培養自我學習、數字應用、信息處理等職業核心能力。第二學年以專業基礎課為主。第三學年以專業核心課程為主,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相對集中的生產性實訓。第四學年上學期,根據學生興趣和企業崗位能力需求,進一步強化、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同時選修專業拓展能力課程,使專業知識更加寬厚;第四學年下學期組織學生到物流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生通過先學習,后實訓、實踐,然后再進行專業學習補充的培訓過程,完善自身專業綜合知識能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主要實施項目教學法、技能模擬訓練法、研究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組合教學法、實踐教學“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等。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開展互動教學。在教學手段上,積極推廣多媒體教學,選用恰當、貼近的物流案例,開展案例教學;結合物流企業的參觀教學,增強學生對物流的感性認識;開展物流的實務調查,深入了解物流行業和崗位的實際情況,為以后就業打好基礎。物流實踐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時間和操作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作用。考核上也采用了筆試與實務考核相結合,效果較好。
四、引入職業資格證書,實施“雙證書”教育
物流專業已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多年,鼓勵物流專業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物流員、采購員、助理物流經理、營銷員、倉庫保管員等),同時在課程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要求與職業資格技能鑒定大綱相關聯,將職業資格標準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
五、積極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實習基地
在物流實踐教學中,采用校內物流實訓室與校外物流實訓基地相結合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與頂崗訓練,增強物流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崗位意識,彌補校內教學環境的不足。
專業實踐教學,采用模塊式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學時比重達30%以上。在實踐教學中,一方面結合新疆工程學院立項,建立校內物流實訓中心;一方面堅持走校企結合之路,共建物流實訓、實習基地。目前已經建立多個校外物流實訓基地,由烏魯木齊市知名物流企業的實踐教師進行指導、訓練,以學生能夠真正達到掌握物流技能為目的,為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物流實踐教學強調教、學、做合一,要求教師要在做中教、學生要在做中學,為此要實現“四合一”,即課堂、現場合一;學生、學徒合一;教師、師傅合一;理論、實踐合一,突出體現以物流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觀。物流實訓基地就是實現上述目標的載體和依托。它具備了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功能,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中構建知識、學習技能、獲得能力。
六、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傳統的、單一的筆試考核方式,建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教師和小組考核相結合、平時和考核相結合、企業師傅和教師評定相結合的綜合考核體系。除筆試外,通過物流實踐技能測試,如物流案例分析報告、小組討論匯報、參觀某企業物流中心后的感想等方式;在物流企業實行時,考核學生物流設備的基本操作,利用倉儲信息管理系統對貨物進行入庫、庫位分配、拆包/合包、出庫的信息處理;結合小組課內外作業,多層次多角度來考核學生對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除教師評分外,對于課堂成績還可以采用學生互評、嘉賓教師參與評分等多種方式。除此之外,還通過課內外小組作業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組織技巧、使用多媒體的技能以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能力等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進行綜合驗收。
七、教研活動定期化、常態化,提升物流教學質量
教研室是教學的基層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搞好專業和課程建設等工作的重要環節。通過定期化、常態化的教研室活動的開展,可以提高物流教研室各位教師的思想、文化、教學等各方面素質。物流教研活動能更好地推進新疆工程學院教學質量建設,促進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提高物流專業的教學水平。物流教研室應該發揮團隊作用,交流物流教學經驗,開展物流教學研究,互相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物流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發展需求,根據人才市場導向需求教授物流專業學生真正有用的物流系統知識、專業技能。
八、抓好物流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物流教學模式的轉變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有理論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為此,我們將提升物流專業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作為物流教學團隊建設的首要任務來主抓。我們聘請烏魯木齊市知名物流企業的專家,并由物流實訓室建設商的培訓師對我院物流專業教師進行了最新的物流信息技術、第三方物流業務流程、國際物流、物流運輸等知識的培訓。采取了以下幾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切實可行的辦法:提高專業教師的崗位津貼、送專業教師培訓、讀博深造、下企業調研、到企業掛職鍛煉、聘請企業專家講課、與企業開展深度的校企合作等。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能力;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raditional advantage majors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blurred, which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mode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is paper extract three major profess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and built the course cluster of the specialty and then in view of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provid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core competencies; course cluster
1 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發展背景
物流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國民經濟建設中作用的日益凸現,為高等學校傳統學科專業的學科方向調整、轉型和更新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1]。目前許多高校的傳統學科專業也注重物流管理方向人才的培養,如“信息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金融學”等。根據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專業目錄,與物流專業相關的專業共有6種,占管理類專業總數的30%以上。由此可見,物流管理類專業無疑已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類中最大的學科專業之一。而這一發展趨勢,也必然對純粹的物流專業的特色及培養模式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一方面,純粹的物流專業通常以現代物流管理理論和供應鏈理論為基礎,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系統工程技術、運籌學為主要工具,面向各行業、各部門的物流管理崗位,其課程設置多而雜,知識體系融合性差,導致學生學得多但不精,學得雜但不具體;另一方面,目前的就業形勢表明,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在篩選應聘的大學畢業生時,除了重視個人素質外,反而更重視的是學生在某一領域的專門技能,這樣,純粹的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時就顯得優勢不足。
目前承擔了全國三分之一本科生培養任務的獨立學院,其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與母體高校趨同,因此獨立學院的物流專業也就不可避免的同樣面臨著上述問題。與此同時,獨立學院自身還有很多的不足,如:學生研究和創新的能力不如母體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又不如高職高專學生,因此,相比之下,獨立學院物流專業學生的就業也就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2]。那么,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到底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職業能力?如何培育專業核心能力?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根據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斷完善和優化專業課程知識體系,課程群建設思路是值得探索的一條途徑。
2 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能力提煉
2.1 專業核心能力的內涵
核心能力是經濟管理學科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在1990年提出的主要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使企業超越競爭對手并獲得較大利潤的要素作用力[3]。該定義涵蓋了以下幾層意思:首先它是一種競爭性的能力,具備有相對于企業競爭對手的競爭強勢;其次它是一種處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業其它能力的統領;再次它是企業所獨具的能力,競爭對手幾乎無法模仿;最后它是企業長期積淀而形成的能力,深深扎根于企業之中。專業能力主要是指從事某一職業的專業能力。例如:在求職過程中,招聘方最關注的就是求職者是否具備勝任崗位工作的專業能力,在應聘教學工作崗位時,考核方最看重的是求職者是否具備最基本的教學能力。借用“核心競爭力”和“專業能力”這兩個概念,我們認為專業核心能力是專業領域賴以生存的知識和技能的集合,是學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競爭優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4]。
2.2 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能力的提煉
2008年,教育部下發《關于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物流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對高校物流學科發展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對各高校進一步明確物流管理專業辦學定位更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根據“意見”不斷調整、完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提出了培養立足武漢城市圈、輻射湖北省、中三角及其他地區,培養面向企業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物流管理理論基礎,掌握物流信息技術方法與手段,具備開展物流活動的能力,掌握物流系統分析、設計與規劃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熟悉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實際操作能力,具備商品采購、運輸、倉儲 配送、供應鏈及國際物流等與物流管理相關工作的中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經過近4年的發展,2012年物流管理專業被批準為湖北省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為了進一步深化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凝練專業核心能力和突出專業辦學特色,課題組和專業教研室開展了為期1年研究,先后調研了武漢東湖學院、武漢商學院、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等高校,考察了上海易迅電子商務發展有限公司、北京絡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韻達貨運有限公司、武漢興達汽車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業,2014年8月派老師參加了在天津舉辦的第13屆全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研討會,通過前期的走訪調研以及與全國其它兄弟院校和物流企業的學習交流,提煉了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三大核心能力,確定了及與之相支撐的培養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2.3 基于核心能力培養課程群構建
以專業核心能力為主線,通過對專業課程知識體系進行整體規劃,以課程教學單元(知識點)為基礎,構成課程教學模塊(知識群),進而明確具體課程的知識結構,最終形成課程群[5]。課程群建設中,應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整合優化課程為重點,以優化課程群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為主要內容,以建設課程群教學基本條件與評估體系為保障。重點分析課程群內各門課程的性質、相互關系以及課程間內容的銜接,按基礎理論類、實際應用類為序,構建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滲透、課程間相互連接的課程群體系,具體課程群體系如圖2所示。
3 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群建設保障措施
3.1 加強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
課程群構建過程中須對各課程群內課程的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對整個課群進行整體規劃,突出每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強調課程的關聯性,盡量避免課程之間內容的重復。尤其要注重實踐教學內容的建設,實驗內容的安排應盡量考慮到相關課程的前后銜接等問題,從系統角度出發來設計整個課程群的實踐環節。在設計各門課程內容時,不應以單獨某門課程或具體教材為中心,而是要以該課程群要達到的目標為中心。如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類課程群,群內各門課程要達到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和物流系統規劃、仿真設計的具體方法,主要以虛擬仿真實驗和課程設計實踐為主,所以應注重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
3.2 加大教學團隊建設
一方面,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以課程群為單位的跨專業教學團隊,每個教學團隊要有一名學科帶頭人或兼職教授。每名教師至少擔任課群中的兩門課程,所有教師都要參加實驗課教學。其次,教學團隊負責人組織團隊成員定期開展教學研究,交流教學體會,以座談會或教學觀摩的形式,針對教學內容、教案準備、教學方法、課堂設計、教學總結、作業答疑諸方面進行交流,共同提高。再次,教學團隊要在職稱、規模、學歷、年齡、教學經歷、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隊形式,使教師之間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溝通和交流,使團隊充滿活力,同時保證了教學團隊的健康發展。
3.3 大膽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首先,教師在授課時應當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授課,從現實中觀察、搜集材料,將抽象理論回歸到現實,以彌補學生由于生產、生活經驗的欠缺而導致的感性認識不足,幫助學生將課程中的理論認識統一到現實生活中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效果;然后,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通過案例教學、視頻播放等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第三,注重各門課程的銜接,使群內一門課程對另一門課程的意義和關系清晰可見,這樣學生能有目的的去主動學習,這是保證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實施的前提。另外,為了實現課程群的教學團隊之間共享課程群的知識,僅僅采用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是不夠的,急需建設課程群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為群內課程提供多個教學資源的交流、協作、資源互補及信息的共享。包含課程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大綱、電子教案、網絡課件、例題及其習題解答、實驗指導書等,同時設有網上論壇、網上答疑等。
3.4 優化教材建設
課程群建設與優秀教材的選用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教學的主要內容直接體現在教材中,課程群中該如何整合、如何反映最新的科技發展成果需要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刪減、優化組合來實現;另一方面,課程群建設的成果也必須全面反映到教材建設上,建設富有特色的系列教材至關重要。教材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第一,優選優秀教材;第二,結合課程群的建設,編寫具有自身特色的實驗教材;第三,建設輔導教材;第四,在條件成熟時可編寫課程群各門課程的實用教材。
參考文獻:
[1] 王來軍,胡大偉. 物流學科建設的思考[J]. 物流技術,2012(3):236-239.
[2] 馮濤. 高校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與思考[J]. 物流科技,2012(12):52-53,56.
[3] 袁競峰,李啟明,杜靜. 高校工程管理“一體兩翼”專業核心能力結構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