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低碳經濟綜述

低碳經濟綜述

時間:2023-07-24 17:06: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經濟綜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低碳經濟綜述

第1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村物流;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trend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low carb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build a low-carbon rural logistics system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rural logistics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cluding all aspects of the perspective relates to macroscopic to microscopic,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very rare, only a few studies are mostly in the analysis of shallow theory,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lack of quantitative. Therefore, we should carry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from the micro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ogist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ural logistics; literature review

0 引 言

作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中國必須發展符合自己國情的低碳經濟,在某些行業率先實現低碳化就顯得非常重要。將低碳經濟延伸到農村物流領域,著力發展綠色物流、低碳物流,是新時代現代農村物流體系構建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本文在對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相關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上,總結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發展的規律,以期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提供借鑒和思路。

1 農村物流研究現狀

農村物流最早起源于國外,于20世紀中期展開研究,但基于國外物流的發展基礎而側重于農產品流通領域,并向產業化和供應鏈領域延伸。而國內方面則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末農村物流的概念在國內萌芽,并由王新利于2003年正式提出并對農村物流的概念、內涵、特點等方面進行了界定和闡述。隨后的10年中,農村物流的研究進入初步階段,學者們開始從農村物流發展的影響因素、經營模式、市場條件和地理環境等方面進行研究。隨著近年來,“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逐年上升,有關農村物流的文獻呈爆發式增長,研究也隨之深入,對農村物流各個環節進行微觀的研究,包括物流節點的規劃、運輸方式和載具的設計、倉儲環節的防腐措施以及冷鏈技術的應用等(見圖1)。除了按研究的時間分類,國內外研究文獻也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展開。

1.1 宏觀視角下農村物流現狀、問題及政策研究

國外農業物流發展的水平較高,基礎設施、運輸載具和農業生產等各方面與工業物流相差不大,因此沒有將農村物流提出進行專門的研究。而國內方面,結合我國農村物流的實際發展現狀,學者們一般認為農村物流主要涵蓋:農產品物流、日用消費品物流、農用物資物流以及廢棄物回收物流。分析農村物流的發展現狀,不難發現農村的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信息化普及程度低、農產品生產分散、專業物流人才短缺、銷售渠道不暢、規模化和專業化的水平較低等問題制約著農村物流的發展(李宏宇,2006)[1]。針對這些制約因素及問題,學者們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如樹立正確的農村物流概念,提高農村物流人才的數量和素質,加大對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為農產品物流設立標準化(De-Liang C,2008)[2],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降低物流成本,完善農產品銷售渠道,農村物流企業的優待政策等(陳秀麗,2006)[3]。此外也有學者從模式和技術角度提出了宏觀政策:如通過產業集群的方式鼓勵企業發展農村物流等(Xu,2013)[4];提高城鄉一體化對農村物流的影響,普及冷鏈技術在農產品物流上應用等(丁俊發,2010)[5]。

1.2 中觀層面的農村物流體系模式、平臺構建和系統優化

國外發達國家對農業物流的相關研究較早,且側重于農產品物流的研究,如Zhang Y(2008)[6]在NET和WAP等技術的基礎上,研究了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構建和物流信息的傳遞;Zhang X Z(2007)[7]在傳統的農產品物流信息鏈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以信息門戶為核心構建新型的信息平臺。也有學者提出了一種用于農業信息通知的基礎設施,其作用在于及時共享農業信息,為促進農產品達到動態的供需均衡(Medjahed B,2009)[8]。其次,也有學者從農產品供應鏈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主要是對供應鏈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銷售商和農戶的合作、信息傳遞和多式聯運等方面(Frewer L,2013;Lee E S,2015)[9-10]。國內中觀層面的研究主要包括:①體系模式,目前我國農村物流模式大體可以分為:農戶主導型、加工企業主導型、銷售企業主導型、物流企業主導型(向林峰,2012)[11]、連鎖商貿企業主導型、政府主導型等多種農村物流l展的模式,其中以物流企業主導型的農村物流發展模式更符合我國國情(艾江,2010)[12]。②平臺構建,建設農村物流平臺是促進農村物流發展的關鍵所在(武玉生,2009)[13]。完善的物流平臺有助于提高農村物流網絡的通達性、物流整合、提高物流信息化以及提升網絡運行的效率(肖黎,2008)[14]。③系統優化,一些學者從系統角度對農村物流進行優化,如上官緒明(2012)[15]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對農村物流系統進行了優化。提出利用網絡技術把農產品物流和農用物資物流進行有機整合,實現信息渠道的通暢和供需的動態均衡。

1.3 微觀層面的農村物流選址、配送和產品倉儲等的聚焦研究

在物流選址、配送和產品倉儲等微觀層面上,國外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研究脈絡。對于選址和配送的規劃來說,可以按照假設條件和因素的不同把模型分為4類:連續型、離散型、隨機型、動態型。其中比較經典的包括Francis(1983)[16]提出的連續模型,認為設施的地點可在平面曲線上任意點,通常用重心法解決歐式距離選址問題;Tombak基于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選址模型;Canel提出的不同發展階段中多種設施的選址―分配問題等。Yasmine(2014)[17]運用多Agent建模方法對供應鏈中的農產品的庫存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此外,國外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在農產品追溯方面的應用也有所涉及(Costa C,2013)[18]。和國外類似,國內在微觀層面的研究也很豐富,如鄭斌(2011)[19]以物流總費用最小化為目標函數,改進了K―means聚類算法,很好地解決縣域農村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的優化問題。和工業品相比,農產品對倉儲的要求更高,如冷庫在保障易腐農產品的質量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目前國內的冷庫存在數量較少、地址分散、利用率低、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多種問題,張喜才(2012)[20]從政府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韓俊德(2015)[21]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生鮮農產品配送,提出新的配送方案,可實現生鮮農產品配送各環節在時間上的無縫對接,能夠縮短時間,降低成本,顯著提高了配送的效率。

2 低碳物流研究現狀

隨著低碳經濟理念的興起,“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模式已經成為未來的經濟發展主流,而傳統的物流發展理念無法被低碳經濟所接納。因此低碳物流的概念被提出,學術界圍繞著低碳物流的探討也逐步增多。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發現,低碳物流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2個方面:

2.1 低碳物流環節中碳排放的計量

對物流環節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進行監督和測量是低碳物流定量化研究的關鍵。其計量方法可分為大體3種: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數法,如韓岳峰[22]運用IPCC的碳排放系數法測算了我國倉儲運輸業的碳排放量,并指出該行業的碳排放量和比重一直處于上升趨勢。②碳足跡或碳追蹤的測量方法,如Balan Sundarakani(2010)[23]等研究了整個供應鏈中的碳足跡,并建立了分析模型,通過實例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該研究為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提供參考,并促進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史馨[24]探究了PAS2050規范下物流服務碳足跡模型的構建;Ali[25]基于碳追蹤角度在企業產品等級方面運用ECP產品獲取碳足跡數據來檢測碳排放,并提供技術支持。③學者們提出的分析模型、生命周期等模型測量法。如鄒安全[26]運用生命周期評價模型,測量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直接、間接碳排放及碳排放抵扣量;紀建悅[27]借鑒IPAT模型的思想構建了STIRFDT模型,并以測量了海運的碳排放量;吳振信[28]利用LMDI法分析了北京地區各要素對碳排放的影響程度,認為倉儲運輸業在所有要素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

2.2 低碳物流發展策略和模式

圍繞著低碳物流發展策略問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和研究,主要包括分為理論和技術兩個層面。在理論層面,學者認為低碳物流對環境保護有促進作用、增加企業利潤、影響生產和消費理念等作用,是現在發展的方向(溫蕾,2012)[29]。或是提出貨運物流應融入集成理念、一體化服務體系、多方協調運作、尋求共性基礎等物流集成化的思想是低碳物流的必要前提(董千里,2010)[30];或是提出三大重視要點,即從宏觀上注重生產結構和產業布局,從企業層面上著眼于運輸效率和能源強度,從微觀上重視新技術的應用(范璐,2011)[31]。而在技術層面,學者們也作出了很多貢獻:如碳匯作為新技術應制定合理的標準(Li Y,2011)[32],朱莉(2016)[33]構建了以物流企業利潤和碳排放量最優為目的的優化模型,運用變分不等式理論推導出在均衡條件下車輛配置的方案。ZJ Li(2012)[34]從物流包裝環節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發展環保性的包裝可以促進低碳物流的實現。其重點在于綠色環保的設計與應用以及減少包裝材料和研發綠色材料。為了明確供應鏈中各環節的碳排放量,McKinnon(2010)[35]提出將碳標簽技術應用在供應鏈中的產品上。

關于低碳物流的模式,國內學者梁歌(2011)[36]等基于QFD基本原理將低碳物流發展模式劃分為源頭低碳型、過程低碳型、產出低碳型、消費低碳型和全面低碳型五大類。源頭低碳型主要是認為減少不必要的或多余的貨物運輸,即從源頭上調整產品的供需,如交通需求管理(TDM)在低碳物流上的應用(姚冠新,2016)[37]。產出低碳型、消費低碳型的相關發展模式主要是供給和需求方對低碳經濟理念的追求或是對物流服務低碳化的偏好程度。過程低碳型則是指物流各環節的低碳化,如徐旭(2011)[38]研究了物流活動中各個環節的低碳化,從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包裝等主要環節的低碳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全面低碳型則側重于整個供應鏈的低碳化,如楊東紅(2012)[39]對閉環供應鏈主體的低碳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尚婭(2010)[40]提出將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應用到海南熱帶特色農產品流通中,以突破目前低碳物流所面對的桎梏。

3 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研究現狀

在農村物流研究領域中引入低碳經濟,既是低碳經濟的新應用,也是農村物流的新方向。目前相關文獻側重于將低碳經濟與農產品物流、農村回收物流和農業生產資料物流等相結合,而鮮有研究低碳經濟與農村物流的。因此按照具體內容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

3.1 低碳經濟視角下農產品物流研究現狀

李偉、韋恒(2011)[41]提出了發展低碳農產品物流所必須面對的5個問題:政策規劃和措施不到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廢棄物污染物嚴重、能源開發的技術水平落后、人力資源素質較低。羅長翼(2013)[42]、孫琪恒(2014)[43]、朱芳陽(2014)[44]等人分別對四川、遼寧、廣西這些省份低碳物流發展的策略或模式發展進行了探析,均認為轉變現有農產品生a方式、農產品交易方式、發展以第三方物流為主的物流模式等方法可以為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的構建提供幫助。在運輸配送技術上,孫曦(2014)[45]分析了不同運輸模式的碳排放量問題,總結出我國低碳農產品運輸因過多依賴公路運輸而導致的一系列的配送問題,并提出了我國農產品運輸配送低碳減排發展的合理化建議。此外,低碳經濟應用于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再造,具有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規模效益和降低滯后等優勢,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中的減排、高效、環保起到了促進作用(郭紅霞,2012)[46]。

[8] Medjahed B, Grosky W. A Notific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emantic Agricultural Web Services[M]. Metadata and Semantics, Springer US, 2009:455-461.

[9] Frewer L J, Lans I A V D, Fischer A R H, et al. Public perceptions of agri-food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modifi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30(2):142-152.

[10] Lee E S. Spatial analysis for an intermodal terminal to support agricultural logistics[J]. 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15,38(3):299-319.

[11] 向林峰. 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物流模式淺析[J]. 中國商貿,2012(1):190-191.

[12] 艾江.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J]. 物流技術,2010,29(23):42-44.

[13] 武玉生,湯齊. 淺談農村物流系統的發展策略[J]. 現代經濟信息,2009,11(6):28.

[14] 肖黎,譚忠真,皮修平. 衡陽農村物流運作平臺構建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13867-13869.

[15] 上官緒明. 基于城鄉雙向流通視角的農村物流系統優化模式及對策[J]. 江蘇商論,2012(1):68-70.

[16] Francis R L, Mcginnis L F, White J A. Locational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83,12(3):220

-252.

[17] Yasmine A S L E, Ghani B A, Trentesaux D, et 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Multi-Agent Systems in the Agri

-Food Industry[C] // Service Orientation in Holonic and Multi-Agent Manufacturing and Robotic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145-155.

[18] Costa C, Antonucci F, Pallottino F, et al. A Review on Agri-food Supply Chain Traceability by Means of RFID Technology[J]. Food &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3,6(2):353-366.

[19] 鄭斌,楊華龍,唐法浙. 縣域農村物流配送中心選址優化模型及算法[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7(1):95

-98.

[20] 張喜才,楊謙. 鮮活農產品流通鏈條中冷庫節點及政府支持[J]. 中國流通經濟,2012,26(4):46-52.

[21] 韓俊德,杜其光,等. 物聯網技術在生鮮農產品配送中的應用[J]. 中國流通經濟,2015,29(12):54-60.

[22] 韓岳峰,張龍,胡慧欣. 我國倉儲運輸業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間的脫鉤分析[J]. 江漢論壇,2013(4):29-34.

[23] Balan Sundarakani, Robert de Scuza, M Goh, et al. Modeling Carbon Footprint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128(1):43-50.

[24] 史馨. PAS2050范下物流服務碳足跡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5):105-106.

[25] Ali Dada, Elgar Fleisch. The Potential of the EPC Network to Monitor and Manage the Carbon Fooprint of Products[J]. Auto-ID labs white paper, 2009(3):1933-1940.

[26] 鄒安全,羅杏玲,全春光. 基于EIO―LCA的鋼鐵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J]. 管理世界,2013(12):178-179.

[27] 紀建悅,孔膠膠. 基于STIRFDT模型的海洋交通運輸業碳排放預測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6):79-81.

[28] 吳振信,石佳,王書平. 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北京地區碳排放驅動因素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14(2):85-91.

[29] 溫蕾. 基于低碳經濟下的低碳物流發展研究[J]. 經濟問題,2012(10):72-74.

[30] 董千里,董展,關高. 低碳物流運作的理論與策略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100-102.

[31] 范璐. 低碳物流發展路徑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11,25(8):46-51.

[32] Li Y. The Study on Low-Carbon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243-249:6714-6717.

[33] 朱莉,馬錚,丁家蘭,等. 低碳理念下基于超網絡的物流企業車輛資源合作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6(24):260-266.

[34] Li Z J.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Packaging on Low-Carbon Logistics[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2,200:42

-47.

[35] Alan C McKinncn. Product-level carbon auditing of supply chains: Environmental imperative or wasteful distr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al Management, 2010,40(1):42-60.

[36] 梁歌,張永,鮑香臺. 基于QFD的南京市道路貨運低碳物流發展模式選擇研究[J]. 物流技術,2011,30(11):35-37.

[37] 姚冠新,邊曉雨,何勇,等. 交通需求管理視角下我國低碳農村物流系統優化[J]. 物流科技,2016,39(5):66-69.

[38] 徐旭. 低碳物流的內涵、特征及發展模式[J]. 商業研究,2011(4):183-187.

[39] 楊東紅,王偉,孫彥彬,等. 閉環供應鏈主體低碳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 資源科學,2012,34(4):711-717.

[40] 尚婭,曹瓊英. 基于RFID的熱帶特色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模式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9):16660-16661.

[41] 李楊,韋恒. 我國農產品低碳物流的問題與對策[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9-23.

[42] 羅長翼,徐菱. 低碳經濟下的四川省農產品物流模式發展探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13(4):974-977.

[43] 孫琪恒,杜文龍. 遼寧果蔬類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策略研究[J]. 物流技術,2014(5):221-223.

[44] 朱芳陽. 低碳經濟視角下廣西農產品物流優化策略探討[J]. 物流技術,2014(2):27-30.

[45] 孫曦,楊為民. 低碳經濟環境下農產品運輸與配送問題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392-395.

[46] 郭紅霞,邵銘. 基于低碳經濟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再造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8):4984-4985.

[47] 姚洋. 低碳農村之路:城市化與新農村社會文化運動[J]. 綠葉,2009(11):74-78.

[48] 鄧鐵乾. 基于RFID的農資物流分銷體系與技術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9] R立新. 基于循環經濟的農林剩余物物流網絡構建與利益分配研究[D]. 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50] 邢曙東. 石家莊市農村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 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4,7(1):22-25.

[51] 劉學鵬. 赤峰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0(6):147-149.

[52] 上官緒明. 基于循環經濟的新農村現代物流模式研究[J]. 生態經濟,2010(9):111-114.

[53] 徐世玉. 基于循環經濟的新農村現代物流模式研究[J]. 中國外資月刊,2012(8):126.

[54] 余波. 農村循環物流系統的機理和發展模式研究[J]. 特區經濟,2006(6):148-149.

[55] 張英杰,李婉,方媛. “新網工程”建設視角下農村物資循環流通網絡的探究[J]. 中國集體經濟,2009(12):114-115.

第2篇

發達國家對低碳資源和低碳產品給予適當的經濟補貼是減少碳排放的另一項重要的財稅措施,目的是為了增多所供給的消費量。發達國家通過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術對節能減排的推動發展實施了一系列的補貼扶持政策。

(一)實施戰略

1.針對生產者采取的補貼政策。以德國和美國為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中實施關于對生產者的補貼政策。德國政府為確保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針對可再生能源生產成本高的問題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的形式進行制衡,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由于德國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除水電外)起步較晚、還未形成規模且成本較高,電力傳輸網絡也沒有單獨的渠道,無法傳送給用戶。針對這一問題,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法》的頒布實施,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入網措施和能夠為發電企業贏得收益的收購價格進行確定。同時以天然氣優先為原則,獲得管道運營商優先天然氣的輸送權,而后根據天然氣的價值標準進行市場定價,以明確補貼的金額。美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一些風電項目也實施了投資補貼政策。但這一政策卻使投資者過于看重補貼的獲得和設備的安裝,而忽視了項目的性能。因此美國自1993年根據相關能源的政策法規將聯邦政府對風電的投資扶持改為對風電的生產過程進行扶持。其補貼時間自項目投產起長達十年,并隨著通貨膨脹率作及時調整。稅收優惠政策是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一種策略,其對生產稅收優惠的表現形式為價格補貼,主要還是意在對可再生能源進行稅收返還。2.針對消費者采取的補貼政策。在汽車、房地產和家電領域實施關于對消費者的低碳補貼政策。美國曾對使用柴油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消費者在2007~2011年返還了最高達3500美元的稅收金額。同時在實施對新建節能建筑減稅政策的前提下,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設備和購買節能建筑,并明確規定新建筑如能達到國際節能標準的46%以上,便可獲得3000美元以內的單套房低稅獎勵。同時減免使用住宅節能設備的居民稅收,甚至于居民在住宅中對室溫調控設備、節能窗、冷熱設施等進行更換也能享受減免10%以內的稅收優惠。目前歐洲的許多國家已開始實施了對太陽能熱水器用戶提供的不低于30%的補貼政策。法國也自2006年起,可再生能源或熱泵能源設備的減免稅收提高了5個百分點。

(二)實施背景

低碳補貼作為財政支出的有效措施,不但可以促進低碳產業的發展,還可以通過擴張的形式刺激低迷時期的經濟。所以各國在遭遇經濟危機時,或傳統產業的發展停滯不前影響其優勢地位時,通過低碳補貼的形式來推動以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為主的低碳產業的發展。

(三)實際成果

低碳補貼的考察標準因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補貼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新能源的領域里主要針對生產者的低碳補貼,從各國新能源的發展狀況即可說明一切。通過各國風力發電的發展情況進行如下闡明:美國十年間的風力發電量增加達33000MW,年復合率平均增長了30%;德國十年間的風力發電量也增加達17000MW,年復合率平均增長了13%。在汽車、家電和房地產的節能建材領域里主要針對消費者的低碳補貼。美國自2007開始鼓勵消費者使用新能源汽車,由于扶持的力度較大,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雖然輕型汽車的銷量在最近幾年呈下滑之勢,但是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在2009年之前卻呈逐年增長的態勢。可見,低碳補貼的實施無論是對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實踐總結

通過分析各國低碳補貼情況的實施,總結如下:1.低碳補貼以擴張的形式,刺激低迷時期的經濟,尤其在傳統產業的發展停滯不前時,政府通過低碳補貼的舉措,推動了低碳產業的發展,避免了經濟衰退的發生,重新獲得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由于此舉的擴張性,在經濟成熟時期卻不宜應用。2.中下游產業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補貼對象。發達國家實踐證明,其下游產業的興衰成敗由最終需求直接決定,所以一般采取補貼消費者的方式;而中游產業因具有相同質量的產品,進行補貼的對象以生產者為主,以鼓勵對其新技術、新工藝,降低能耗的應用。

二、發達國家對低碳技術創新的財政扶持

政府是否給予低碳技術的政策扶持決定了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技術創新的效用如下:(1)有益發展能源使用高效,能源消費低效。(2)有益于改善能源的消費結構,增加低碳能源的消費比例。二者都有效地抑制了碳的排放量。

(一)實施戰略

日本由于受特殊地理環境的限制,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一直以來,日本各屆政府始終致力于節能減排的宣傳推廣,呼吁低碳社會的創建。終于2007年6月,一部有關新能源的發展戰略基于法律的強硬手段,使節能減排的預期措施得以全面施行。此外,日本還成就于化學能源的減排技術,如燃煤電廠煙氣脫硫的技術創新,成為國際環保的領先行業。同年9月,德國也實施了高新技術戰略,鼓勵技術創新的不斷發展,以期成為世界未來科技市場的領頭軍。次年,德國聯邦教研部又實施了基于高新技術戰略的氣候保護技術戰略。鑒于此,聯邦教研部傾注大量資金進行氣候保護技術的鉆研,同時工業界也對此作了大量的投入。2002年末,英國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對可再生能源的高新技術發展進行了政策扶持,對于近海風能、能源作物、光伏以及新一代新能源技術的全面研發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英國政府在規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戰略時經歷了新技術開發和商業化展示兩個不同的時期:(1)開發時期,研發新技術的初期都必須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風險性較高。(2)展示時期,大量資金的有效投入,可以加快工業活動的發展,其公共資金的投入對于這兩個時期來說相當重要。

(二)實施基礎

發達國家早就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技術力量來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發,但具體的實施基礎與碳稅和低碳補貼有所區別,并沒有緊密聯系外部的經濟環境。由于低碳技術的研發、進展是一項長效工程,發達國家大都采取持續的大量投入來普遍實施。其實施的基礎主要表現在:(1)確保財政收入。一般只有發達國家實施低碳技術的補貼政策,因而對于低碳技術研發的支持,他們是具備充足的財政實力的。(2)靈活籌資舉措。低碳技術的研發可利用碳基金的形式進行相應的扶持。

(三)實際成果

發達國家的環保技術在能源、建筑、汽車等行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減緩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是低碳技術發展的直接結果。如英國,突破了低碳技術瓶頸,實現了經濟環保,隨著低碳技術的深入推廣,經濟效益也收獲頗豐,又實現了環保經濟,最終使低碳科技發展達成“雙贏”。英國政府二百年以來最長的經濟增長期僅在過去十年間就得以實現,低碳經濟及相關產業每年所實現的產值達上千億英鎊,圓了上百萬人的就業夢,使經濟得以快速增長,溫室氣體排放也降低了10個百分點。英國最終實現環保經濟主要通過低碳技術出口,以這樣的低碳技術輸出模式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四)經驗總結

第3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 風險投資 分析 預測

一、引言

“低碳產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正是因為“低碳產業”的可持續性優勢,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一直以來,人類對碳基能源的依賴,導致CO2排放過度,帶來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經濟,乃至人類社會都產生巨大影響,嚴重危及人類生存,這比經濟危機更為可怕。解決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低碳化是一條根本途徑,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繼此之后,“低碳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低碳行業的公司企業也像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少投資者見其發展迅猛頻頻將手中的資金投向該行業,其中不乏大型的機構投資者。

二、低碳經濟模式研究文獻綜述

在《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闡釋了低碳經濟的內涵和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發展勢態。并指出近年來我國在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對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確實進行預測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措施。

什么是低碳經濟,為什么要發展低碳經濟,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條件如何,怎樣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研究綜述》一文就中國如何既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與氣候保護的一般規律,順應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和趨勢,同時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國家利益,尋求長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對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進行了分析,旨在引導中國低碳經濟邁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同樣是對低碳經濟的研究,《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創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經濟本身,將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聯系起來,從環境金融的角度,總結了國內外研究與實踐經驗,探討了環境金融創新的各種途徑,并針對我國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作者就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如何實現環境金融的創新提出了一些見解,對低碳經濟和環境金融的相互促進做出了貢獻。

在《中國的低碳經濟選擇和碳金融發展問題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經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面對低碳經濟時代的要求,我國必須盡快構建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碳金融體系,包括金融市場體系,碳金融組織服務體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幾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國碳金融的發展只能說是初露萌芽,發展相對滯后并存在諸多問題。

對低碳經濟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和綜述后,低碳經濟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但如何科學地發展低碳經濟,如何將低碳經濟同其他行業合理的結合,如何引導投資者正確地投資于低碳行業,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業的風險投資,通過對目前低碳行業風險投資的分析及預測,希望能科學地引導低碳行業的發展。

三、低碳經濟模式下的風險投資現狀分析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是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學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種轉換新概念,實質是解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定義的延伸還含有降低重化工業比重,提高現代服務業權重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內容;其宗旨是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影響,實現經濟活動中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與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保護臭氧層不致蝕缺。廣義的低碳技術除包括對核、水、風、太陽能的開發利用之外,還涵蓋生物質能、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它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多個產業部門。

當前世界面臨的一個最大的環境問題就是全球氣候變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現在人們已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并且已開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進程。工業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個重要來源。而想要減少工業排放二氧化碳,發展低碳行業無疑是一種解決之道。低碳行業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減少碳排放為特征的行業,如可再生能源發電、核能、能源管理、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企業。這個行業是符合保護自然的規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低碳行業產值不降反升,表明這個行業正是一個很有潛力的行業。哥本哈根會議雖然未能達成成果,但低碳環保風潮已經在風投之間勁吹。正如前面對低碳行業的分析,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主要特征,以此為中心衍生出較多的投資主線,主要包括:節能、減排、清潔能源領域。中國現在很多新的產業都跟這些領域有關。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將發展方向往這些領域方面靠攏。經歷了金融危機后的風險投資再度熱了起來;而比風投更熱的,則是低碳經濟。根據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CVCRI)對556家風投機構的調查顯示,2009年VC對能源環保領域共投資了35億元;VC投資的項目中,每10元錢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環保領域。在很多的風投機構看來,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既屬于產業政策扶植范疇、又對經濟周期不敏感,這種低碳行業特殊的特性也是迎來風投廣泛關注的原因。

歷時3個月、訪問了556家風險投資機構后,民建中央下屬的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CVCRI)得出結論:2009年中國VC/PE市場募資、投資規模均逐步回升,迎來了復蘇和發展。CVCRI指出,由于經濟的復蘇和創業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資熱情增加。上半年投資案例數為229個,占總案例數的38.10%,投資總額為120億元,占全年投資總額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資案例數為372個,明顯高于上半年,投資金額也占到了全年投資總額的59.57%。另一個可以觀察到的現象便是低碳能源環保行業的崛起。據CVCRI數據,2009年風投對能源環保的投資項目數為99項,總金額為34.99億元;僅次于狹義IT行業的135項和43.29億元,成為繼傳統行業、狹義IT行業之后的第三受寵行業。另外更加值得關注的就是556家風投機構將能源環保行業評為了最具投資價值行業。其次是醫藥保健和消費服務行業;而傳統產業、狹義IT則甚至沒有進入前十名。2009年度風險投資總額為315.34億元。除此之外,不少風司也對低碳行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國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王一軍表示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而核心則在于節能減排和發展新能源。以我國過去走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來看,節能減排在技術、推廣等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長也在驅使著新能源的發展。 轉貼于

對于“兩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的公司,是風投關注的重點,而這些特點也是低碳行業所具備的。基于上述對低碳行業前景的分析,對于低碳行業的風險投資無疑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但凡是投資都存在著風險,眾多的投資者在投資低碳行業之前也會對該行業的眾多上市公司進行綜合評估,通過行業數據和公司相關的各方面指標選出最具發展潛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進行投資。

在對低碳行業風險投資概況進行綜述之后,從投資價值的角度將低碳行業和其他行業進行比較,圖2是2009年統計的最具投資價值行業分布情況,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低碳能源和環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經濟模式下的風險投資前景預測

前面通過對低碳行業的風險投資數據和圖表的分析,低碳經濟模式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受到了投資者們的青睞。風險投資是眾多投資方式的一種,風險投資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權益投資,投資者們為了獲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時的高額收益,還要為初創期的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前面說到了低碳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發展優勢,這一點是風險投資決策時的一個主要決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者涉足低碳領域,既促進了低碳行業的高速發展和繁榮,同時也為風險投資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資領域。由于低碳經濟是一種綠色經濟,不僅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也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所以,在今后幾年中政府必將會持續出臺相關政策推動低碳經濟在我國的發展,這些政策也將為投資者的資金進入低碳領域敞開了大門。綜上所述,在未來幾年里,風險投資與低碳經濟模式的結合將是投資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08EYA002)]

參考文獻

1.馮之浚,周榮,張倩.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9(12)

2.王仕軍.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開放導報,2009(5)

3.任衛峰.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創新[J].上海經濟研究,2008(3)

第4篇

>> 城市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低碳旅游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商務區低碳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低碳鄉村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低碳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綜合評價研究 低碳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低碳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桂林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關于低碳展覽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湖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基于層次分析法建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河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實證研究 低碳經濟下的環境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基于低碳經濟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低碳經濟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研究 物流企業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低碳經濟范式下的環境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低碳經濟背景下建筑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碳排放權交易介紹.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環境

資源監督管理機構網站資料.http:///

main-1.asp?id=32&pid=4634.

[3]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ited Nations.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R].Sep,2001.

[4] 李,宋曄皓.綜合解讀三大評估體系中的綠色

社區指標[J].世界建筑,2010,(8):118-119.

[5] 國內低碳城市標準體系出臺.http://unido-imr.

org/main-1.asp?id=30&pid=4899.

[6] 侯依玲,談建國,劉校辰,吳蔚,馬京津.低碳

城市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進展[J].S3聚焦氣

候變化,探索低碳未來,2012,(9).

[7] 孫滔.低碳技術―低碳經濟的核心競爭力[J].

河南科技,2010,(8).

[8] 歐盟計劃增加500億歐元發展低碳技術應對氣候變

化.http:///main-1.

asp?id=46&pid=3697.

[9] 陳柳欽.低碳經濟演進:國際動向與中國行動

[J].科學決策,2010,(4).

[10] Bed ZED.http:///Peter

Harper - Low Carbon Living.http://

/videos/eco-innovation-

seminars/107-peter-harper-low-carbon-living.

[11] 中國房產信息集團,克而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低碳地產先鋒:實戰模式與綠色項目解碼[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12] 臺北縣低碳社區標章認證制度作業要點.1999年

10月27日北府環碳字第0990101439號令修正.

[13] 氣候組織.國際視角的城市低碳發展―國際城

市氣候變化行動計劃綜述[R].2010.

[14] 晏功明.歐美群宅運動對我國城市和諧社區建設

的啟示[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9,29

(1):77-78、83.

[15] 葉昌東,周春山.低碳社區建設框架與形式[J].

現代城市研究,2010,(8):30-33.

[16] 氣候組織.中國清潔革命報告III:城市[R].

2010.

[17] 北京市政協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課題組.北京生活

垃圾分類處理情況調研報告[J].城市管理與科

技,2009,11(2).

[18]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Homes Energy

Efficiency For Tomorrow. http://london.

gov.uk/priorities/environment/climate-change/

energy-efficiency/homes-energy-efficiency-

fortomorrow.

[19] 鮑敦媛,張聰欽,等.臺灣低碳旅游發展現況與

第5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碳稅;碳交易機制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城市擔任主戰場和領導者的角色。世界上許多國家開始以城市為單元,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低碳城市成為各國共同的追求。因此有必要對現有國內外低碳城市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進行系統的梳理找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低碳城市建設道路。

二、國內外低碳城市理論研究綜述

(1)低碳城市的概念。雖然國內外學者尚未給低碳城市下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不過一般意義上可以把低碳城市理解成在城市空間內發展低碳經濟,最大限度的減少城市溫室氣體的排放,建立起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體系。(2)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量研究。第一類是基于計量經濟分析的環境庫茲涅茲曲線(EKC)估計方法,一般意義上的EKC是指即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的變化趨勢呈現出倒U形的曲線關系。第二類是基于投入產出的結構性因素分解方法。第三類是基于解聚的指數因素分解法,常用的是指數因素分解方法,它是指將一個總量變化分解為幾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而常用的分解公式有IPAT方程和Kaya等式。IPAT方程將影響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為人口、人均GDP和碳排放強度。而Kaya等式將碳排放因素分解為能源的碳排放系數、GDP的能源強度、人均GDP和人口四個因素。因素分解法憑借簡單明了的優點已經成為我國學者現階段主要運用的方法。(3)碳稅手段與碳交易機制研究。溫室氣體的排放屬于一種負面的外部性。對于如何修正外部性的問題上,經濟學理論中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基于庇古理論的修正的手段,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從碳稅的意義和影響、征稅對象及征收途徑的選擇、碳稅稅率設計、碳稅的制度設計與安排及碳關稅等方面對碳稅進行了大量研究。另一種觀點是基于科斯理論的碳交易機制。國外學者在碳交易方面的研究從政策層面的探討到具體交易制度的設計,再到獲得利益和利益分配的問題,都逐漸向縱深發展。而我國排污權交易的相對滯后,國內有關碳交易的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4)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目前主流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復合指標法,即利用層次分析法把所選取的指標量化,然后賦予一定的權重加總,以得分的高低排名。潘家華等(2011)從低碳產出、低碳消費、低碳資源和低碳政策四個層面著手,構建了包括碳生產力、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或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在內的12個具體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標體。(5)建設低碳城市的實踐經驗。以英國的倫敦及丹麥的哥本哈根為例,在能源方面,倫敦通過采用分散式能源供應系統、鼓勵垃圾發電及其應用、建設大型可再生資源發電站和鼓勵碳儲存等政策向分散式、可持續的能源供應結構轉型。哥本哈根則通過將燃煤發電轉化為生物燃料或木屑發電、建立新能源發電和供熱站、增加風力發電站、增加地熱供熱基礎設施建設、引進煙道氣壓縮冷凝機改進垃圾焚燒場的熱能效率、完善區域供熱體系等來轉變現有能源結構。在建筑和交通方面,倫敦實行綠色家庭計劃和包括建筑改造伙伴計劃、綠色建筑標識體系等在內的綠色機構計劃;改變倫敦居民出行方式,加大在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系統上的投資,鼓勵低碳交通和能源,降低地面交通運輸的排放。并引進碳價格制度,根據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征收費用。哥本哈根則通過通風、溫度控制、照明、噪音控制4個維度進行節能管理,并重點計劃將風能作為電動汽車和氫氣動力汽車的充電來源,并為這類車提供免費停車優惠。在公眾意識方面,倫敦政府建立起眾多的教育項目,對大眾特別是中小學生進行節能減碳方面的教育,使他們能夠對減碳有深入的了解。而哥本哈根政府專門建立了氣候科學中心,以兒童和青年為對象開展以氣候為主題的活動,并培訓教師發展新的教育理念,并且18歲以下的公民每年都有一次機會參加氣候科學中心主辦的活動。

綜上所述,國內外在低碳城市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但是在低碳城市建設的問題上,我國毋庸置疑還需要走一段很長很艱難的路。因此,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方面,我們都需總結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在摸索中繼續前進。

參考文獻

[1]列春.以低碳城市為主線,發展低碳經濟[J].工程機械.2010(1):72

[2]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3]莊貴陽,潘家華,朱守先.低碳經濟的內涵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經濟學動態.2011(1)

第6篇

保定市發展低碳經濟思路及對策

江蘇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策略

土地一級開發模式及策略

我國移動互聯網產業鏈芻議

廣東省花卉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

我國旅游就業統計中的隱患

論新舊制度經濟學方法論的融合

低碳經濟浪潮下的產業結構調整

金融支持廊坊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研究

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會功能

我國房地產投資風險防范與控制

發展“低碳經濟”之我見

西部地區投融資體系創新研究

城鎮化進程中的地方政府融資問題

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路徑探索

加強金融支持發展低碳經濟

海外投資項目融資擔保風險防范

對規避殘損人民幣兌換風險的建議

作業成本管理在銀行業中的應用

來稿須知

北京市經濟適用房供求現狀分析

河北發展低碳經濟問題研究

冀中南經濟區農產品物流產業布局研究

財政赤字對利率期限結構影響分析

川南五市經濟區協調發展戰略

淮安市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河北新能源產業發展及其金融支持問題

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企業的啟示

瀘州科技高地建設的意義

后危機時代高新區的戰略選擇

論“訂單地產”運營模式

加快新疆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國有企業高管薪酬問題的根本癥結

企業技術創新風險與對策

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

供應鏈條件下的庫存模型研究綜述

河北中小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狀況

從業務活動談研究所內控風險

招標中采用“招標控制價”后可能產生的問題

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地流轉

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協調發展機制創新

小城鎮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的影響

國民經濟核算改革創新

通山縣柑橘生產調查分析

房地產項目開發風險因素分析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戰略分析

銀行信貸擴張與房地產價格波動關聯性研究

建立渝東北半小時經濟圈的優勢與策略

郴州月峰瑤寨風情園旅游開發對策

中美住房抵押貸款對比分析

近代歐洲與中國:國家競爭環境影響比較

運用SWOT分析法進行房地產開發戰略研究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析

河北會展策劃與管理人才需求狀況分析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及對策

新疆金融機構區域結構不平衡問題與對策

淺淡煤炭企業籌資管理

第7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碳排放;新能源;科學技術

一、低碳經濟的基本含義

所謂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排碳、低污染、低耗能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較而言有很大的不同。低碳經濟就是以低排碳、低污染、低耗能實現“三化”(即低碳化、清潔化、高效化),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簡而言之,這種經濟主要是以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為核心的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低碳經濟相關文獻綜述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出現于《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一書之中,此項文件的總體目標是:“到2050年將碳排放量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基礎上削減60%,從而在根本上將英國轉變成為一個真正的低碳經濟國家。”①

在2007 年7 月,美國表明了走低碳經濟道路有可能會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這一點在美國參議院提出的《低碳經濟法案》中可以看到。在同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式的制訂了“巴厘島路線圖”并以此應對氣候變化,此“路線圖”提出西方發達國家需在2020 年前將碳排量減少25%至40%②。在此意義上,“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開始邁向低碳社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08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以“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作為本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

三、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

近些年來,由于要應對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等相關安全問題,全球大部分國家(及地區)都在發展低碳經濟層面上做出了積極、深入的探索,在實踐中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

(一)控制碳排放量。發展低碳經濟,首先要控制碳排放總量,據此,發達國家及地區政府都開始制定相關規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展的總體目標、具體指標以及與相關政策措施。

1. 主要發達國家提出建立低碳經濟社會的總體目標。英國政府于2003年2月為本國實現低碳經濟發展訂立總體目標:到2010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至少降低20%;至2050年,在此基礎上減少60%。

2. 《京都議定書》提出了關于發達國家減排的具體指標。《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開始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正式的法律法規制度來限制、控制碳排量。

(二)降低碳排放強度。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項。

1.加大低碳產業發展力度。低碳產業,是指那些具有低排碳、低污染、低能耗等特性的產業,它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內容。

2.著力開發低碳型能源。當下由于面對生態環境破壞和全球氣候迅速變化的雙重壓力,以及油價不斷攀升和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雙重挑戰,主要西方發達國家都開始根據各國的基本國情,逐漸調整發展戰略和政策法規,努力開發低碳型能源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和改善本國能源立法。

3. 重點研究低碳技術工作。事實上,低碳技術不僅包括了化工、電力、冶金等相關傳統產業部門,更是遍布所有與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行業,而且也涉及到了可再生能源等諸多新型領域。

(三)提倡低碳型生活

1.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呼吁家庭消費節能。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家庭消費觀念的轉變,大部分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中有關家庭用能及生活用能的比例都在顯著提升。所以,針對消費尤其是家庭消費方面的節能問題,部分發達國家開始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系統性的研究與實踐工作。

2. 發展低碳型交通系統,做好汽車燃料清潔化工作。具體措施大致包括:著力發展以自行車為主的小型交通系統,與此同時,重點建設快速軌道交通系統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提倡有限度、有節制地使用私家車輛等相關措施。

四、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相關發展戰略

(一)發展的總體思路與定位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大體上可確定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加大低碳產業發展力度;以大力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升級為先導,著力開發低碳型能源;以提升能源開發和利用效率為核心,重點研究低碳技術工作;以改變消費理念為契機,提倡低碳、經濟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

(二)發展低碳經濟戰略

根據低碳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戰略內容主要包括:控制碳排放量,調整和優化結構,全方位創新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全面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加快中國新型低碳經濟的整體發展戰略研究,確定在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戰略目標中加入“到2020年整體實現碳排量降低40%~45%”這一具體指標要求,并且將其作為相關約束指標納入到我國社會及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當中,期望真正做到低碳社會的建立。

2.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其中優化結構,包括了生產結構、消費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等的不斷優化升級。

3. 做到全方位創新發展。這要求從技術加工到產品外觀,從外部體制到內在機制,從思想理念到管理工作等各方面都必須進行創新。

4.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中國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要立足于國內,更要做到面向世界,要全面地融入到國外市場中,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5.正所謂“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所以,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切實指導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總體上說,發展低碳型經濟涉及各行各業,要做到徹底的轉變舊時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并處理好眼下與未來發展的關系,必定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將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R].ENERGY WHITE PAPER,2003.

[2]Nicholas Ster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2006.

[3]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樊綱.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5]張坤民等.低碳經濟論[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6]莊貴陽.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之路[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7]王家誠.借鑒國外經驗,發展我國低碳經濟[J].當代石油石化,2010(3).

注解

第8篇

(一)低碳經濟基礎理論文獻

在低碳經濟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國外有學者比較了不同國家之間制造業能源強度,并研究了不同國家間的結構差別。有的學者進行了CO2排放量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研究。國內低碳經濟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和總結低碳經濟的概念和內涵、特點、發展途徑和模式等方面。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其發展過程具有階段性的特征。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可能性與潛力巨大,中國實現低碳經濟的可能途徑有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調整產業結構、遏制奢侈浪費、發揮碳匯潛力、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應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

(二)低碳經濟實證文獻

在低碳經濟實證研究方面,國外集中探討低碳經濟發展的具體模式,主要運用MACRO模型、投入-產出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等數量模型。如運用投入-產出法評價碳排放對不同產業的影響,以及評價印度生產部門和家庭最終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狀況。國內低碳經濟評價涉及范圍比較廣,涉及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低碳城市評價、低碳省市評價、低碳區域評價、低碳企業評價等幾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有DPSIR模型、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指標值綜合合成法等。

(三)石化企業績效評價

石化企業績效評價主要集中在循環經濟、生態效率等方面。有關企業循環經濟研究認為應當建立一種具有普遍共識的通用的指標體系。同時其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包含環境運行績效指標和安全健康績效指標。國外低碳經濟研究主要集中在實用性上,經濟理論內涵和外延的研究還沒有形成體系。國內對低碳經濟的理論研究獲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但低碳經濟實證研究還不成熟。

二、研究設計

(一)石化企業低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本文采取平衡記分卡法構建石化企業低碳經濟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提取出了40個能反映經濟績效、社會效益、生態績效和低碳水平的指標,其中,財務狀況可分為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成長能力;客戶狀況由于可獲得數據有限,只有一個滿意程度作為準則層;內部業務流程狀況主要體現了石化企業低碳狀況的指標,分為資源利用、節能減排、低碳潛力三個準則層,下設的低碳指標包括能耗、排放和投入等,比如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乙烯綜合能耗、二氧化碳減排量、科技投入變化率等;學習與成長狀況分為社會貢獻狀況、生產能力狀況和人力資源狀況。

(二)評價標準

目前現有文獻中只有低碳城市方面的研究具有明確的相關評價標準,而中石化對低碳的貢獻是一個城市低碳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明晰中石化低

(三)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源是中石化的公司年報、年鑒和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公開數據。由于中石化的年鑒和社會責任報告公布的指標各年份有些出入,因此只選取了2008—2011年四年的數據作為數據樣本。

三、實證檢驗分析

(一)層次分析

首先,將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處理結果。其次,經過相關專家為各指標重要性打分后取均值再應用層次分析法對中石化低碳經濟績效各項指標權重進行測算,得到兩兩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權重之后求出特征向量W。經計算,單層一致性檢驗和層次總排序一致性檢驗的各項CR值均小于0.1,計算結果表明判斷矩陣通過檢驗,,因此可以得到各項指標的最終權值。

(二)結果分析

2008年的綜合指數顯示中石化處于超高碳經濟階段。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潤率最低,乙烯綜合能耗、煉油綜合能耗在四年的數據比較中都是最高,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位列第三,說明2008能耗相比較高,經濟效益最差。與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相比,2008年的各項投入較低,基礎設施也較差。

(1)2009年的綜合指數代表中石化的生產水平處在高碳經濟階段。2009年在節能率、二氧化碳減排量、環保資金投入變化率、職工費用占經營費用比、勘探費用占經營費用比在四年中的取值是最高的,說明2009年中石化在環保、生產方面投入巨大,體現在節能減排成果比較突出。在中石化對環保投入明顯增多的2009年,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潤率位屬第二,說明環保投入有利于企業的經濟可持續增長。

(2)2010的綜合指數則處于中高碳經濟階段。2010年則在科技投入增長率、稅收貢獻占全國財政總收入比、天然氣產量增長率、乙烯產量變化率、原油加工量變化率都有最顯著的提升和增長,可見2010年中石化的增長戰略是以科技促進經濟和生產的發展。2010年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潤率位列第一,說明科技進步能很好地促進經濟增長。

(3)2011年的綜合指數相較2010年有所上升,但仍處于中高碳經濟階段。2011年在各方面的狀況都是最好的,能耗最低,萬元產值工業取水量最少,輕油收率最高,三廢排放量最少,員工培訓人次數、大學以上學歷人數比率、科技研發人員數量比率最高,累計授權專利數量最多,原油產量增長率、綜合商品率也是最高的。然而經濟效益卻并不是最好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當年的科技投入和環保投入增長比較少,對經濟效益的增長不利。總體來看,2011年是低碳績效表現最佳的一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過去的幾年中中石化在環保、節能、生產和科技方面的投入日漸加大并且逐年取得積極成效,再加上重視員工發展,提升了自身發展潛力和動力。

四、結論和建議

第9篇

摘 要 該文綜述了區域轉型和重構下的低碳視野,并從分析遼寧沿海經濟帶在低碳經濟與區域轉型雙重背景下應作出的規劃建議。

關鍵詞 區域轉型 低碳經濟 產業化發展 規劃

在高速度的全球化的城市發展的背景下,人類在享用著優質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消耗著資源和環境,讓資源和環境出現一些危機,尤其是工業革命開展以來的幾百年時間,大氣之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與日俱增,全球的氣溫出現逐漸升高的情況。地球的“溫室效應”影響著全球的氣候,這些情況早已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和議題,并在逐漸的共識中,出現不同情況的改變。

一、區域轉型和重構下的低碳視野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舉行的會議之中,簽署了非法律性的文件,都達成一致的共識,要采取實際的措施來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環節氣候變化。低碳是整個21世紀發展最具實效意義的主題,世界各國的政府和人民都意識到低碳在經濟和發展之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及時的控制。對于低碳經濟的開展,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政治利益博弈的需要,更是全球經濟實現發展和不斷進步的需要。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市場,我們處在資本和能源密集化作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的后期,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機動化進程,對于能源的消耗的硬性需要還會在很長的時間內保持在很高的增長狀態。自2007年以來,我國的碳排放量一直占據著世界首位的位置,我國現在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和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我國的碳排放量占據世界碳總排放量的24%。依據英國2010年的統計,中國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60乘以108噸。這個數據也占據世界各國的首位。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想要實現經濟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高效的發展,尤其是在進行低碳轉型有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我國已經把低碳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的規劃之中,尤其是隨著2008年奧運會舉辦以來,一些低碳的理念逐步得到引進和落實。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也倡導進行低碳低耗,低排放的綠色盛會。

二、區域低碳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背景分析

我們用實際的例子來進行分析和說明。像內蒙古這樣一個傳統的煤炭資源原材料重要基地,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抓住西部大開的契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發展工業,和一些老工業基地進行合作。城鎮化迅猛發展,農牧業的基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改變了以往僅僅靠農牧業生存和發展的局面,尤其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展開,振興東北等老工業的契機,以及興邊富民的戰略,內蒙古抓住了難得的機遇,實現了自身經濟的迅猛發展。但是其煤炭產品的結構一直不夠合理,初級產品較多,深加工方面的少。還有煤炭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存在破壞。還有對煤炭收益分配不夠合理和開采中存在浪費的現象。

我們可以從這些問題出發,做好相關思考。目前的內蒙需要做好的就是進行合理的規劃,構建良好的發展戰略。利用工業實力方面比較強優勢和煤炭資源豐富的情況,整個的交通體系建設也是一個發達的區域,對于整個內蒙經濟帶的發展而言,就能夠起到加速工業發展的作用。

第二方面是根據城市發展的規劃,和沈陽這樣的老工業基地作為改造和再生的契機,開展和東北老工業之間的合作。規劃是要建成區域一體化發展綜合的實驗區,預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該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是達到中等國家發展水平。把對這個地區的打造成為煤炭優質產區和深加工基地,建成全國的重要精品煤炭市場。對于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的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東北亞商貿物流和金融的服務中心,逐步建成經濟發展方向集約型莊邊的先導區、實現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的發展步伐,建立綜合型的實驗區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示范區,建設的目標是要讓該地區成為全國具有很高發展潛力和經濟增長的區域。

對于一個區域而言,產業的競爭優勢需要根據諸多的相關因素決定。這些要素涉及生產要素、需求條件和產業配套條件以及企業的戰略行為,還有組織和同行業競爭優勢所在。需要不斷的豐富“鉆石體系”力量,培育區域的競爭能力,這些都是產業競爭的優勢所在。需要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前提下,建設具備鮮明和可持續發展作為特質的低碳經濟,把這個區域的經濟轉型作為經濟發展的契機,進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該區域低碳經濟的發展。

三、區域低碳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規劃思考

在世界范圍內的低碳經濟方面的轉型已近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比如在2003年,英國政府就把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的引擎,寫入了政府能源的白皮書,并確定了打造低碳經濟作為能源發展的前景。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新興市場,我們仍然處在資本和能源密集化作為特征的工業化的后期。

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遼寧的低碳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從兩重視角來看待。第一方面是對于那些仍然處在城市的增長區或者是機動化增長期和產業的轉型區域,都面臨著順應綠色和低碳城市的需要,實現在經濟發展中更嬌的實現能源產業和綠色建筑為代表的新興原動力。第二方面是一些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的區域,都處在功能重組和空間重構的深層次變革之中。普通的工業都面對傳統制造業方面的衰退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還需要面對城市土地方面的粗放和運行的高耗能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借助城市功能的轉型為契機,實現對城市空間方面的重構。營造具有活力的投資環境,尤其是經濟發展的環境就顯得特別重要。

四、結束語

在實現兩大戰略空間區域低碳產業園區建設,是實現城市轉型的重要的空間觸媒。通過一些有效的手段,實現示范土地的開發和綠色交通的有機結合,實現水資源的有效管理,從何細節出發,倡導并逐步推廣低碳生活倡導低碳發展的理念。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我國城鎮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戰與機遇――城市規劃變革的新動向.城市發展研究.2010(01).

[2]仇保興.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誘惑和“B模式”的泥淖.城市發展研究.2009(1).

第10篇

關鍵詞:低碳景區;管理;工作;決策

一、目前大部分景區存在的問題

(一)景區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大部分的景區中景區整體的環境建設存在不協調的因素,各種的設施在外形、風格和景色等方面不協調使得景區的低碳環保工作難于實現。另外景區的現代化開發導致各種的資源的過度開發、各種的自然景點的利用效率和開發效率低下。沒有帶來最大程度的堅持低碳、經濟、實惠等原則。

(二)低碳技術實現受到的阻礙

不同的地區的旅游景區的經濟基礎是不一樣的,應用低碳技術、低碳材料等存在著差異性。低碳的技術和材料是建設和管理景區的重要內容,但是底層的經濟資金嚴重地影響著景區的低碳化和環保性。目前影響大部分的景區的低碳建設的直接因素是景區的旅游收入。要在景區全面實現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的轉型和建設是很困難的。旅游收入、成本開支、利潤等因素都是景區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游客給低碳景區的實現帶來的影響

游客素質的高低不等、環保意識低下給景區低碳工作和活動帶來了嚴重的隱患。大量的垃圾、各種的破壞等使得景區的低碳景區建設受到了各種的挑戰。這也給廣大的管理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二、低碳旅游景區管理工作原則

(一)低碳環保原則

無論是景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都要將低碳環保根植于每一個工作人員的心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景區的建設,將景區建設成為游客心中的最好的放松的地方,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技術突破原則

低碳很大的一部分取決于景區各項工作和設施中的技術含量,應用最環保的材料進行設施的搭建,用最低碳的方法進行工作和管理。技術的突破時在長期的管理工作中逐漸形成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每一個景區的工作人員不斷的努力和拼搏。

(三)經濟實惠原則

經濟實惠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改變著景區的各種的建設和管理的環保程度,在景區的管理工作中我們只有不斷地將經濟實惠原則貫穿在每一個細節中我們才能更好地將景區建設成為游客心中的滿意的景區,不斷地提高景區的知名度和游客的回頭率。

三、關于低碳景區建設的建議

(一)政府旅游部門的扶持

政府部門對旅游景區的宏觀調控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各種法律法規、條例規定的出臺和頒布直接地影響著旅游景區的管理工作和活動內容。低碳景區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涉及很多的方面的內容,如土地、森林、交通、文物等。政府部門如何進行科學的、整體的調控和引導關系著低碳景區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建設管理的內容。景區應該充分的應用政府部門獨特的作用來為自己發揮作用,利用政府部門每年的大量的公益廣告和各種的群眾宣傳工作來倡導人們從自己開始做到碳、環保。配合政府部門各項的制度實現景區的科學發展模式。

(二)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決策

在各種低碳景區中設施、管理的方法等都應該采用目前最先進的、最科學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快的實現景區的低碳指標。景區管理人員更應該時刻的重視低碳指標的實現。在各種的活動中從每一個細節出發來完成低碳指標。低碳景區的實現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從最基礎的設施建設、游客的管理、各種工作的管理中來進行實現。各個項目和環節的低碳、環保指標是整體低碳實現的必要保證。這有從每一個步驟和管理工作中逐漸的實現低碳。

(三)重視低碳思想的宣傳工作

低碳思想的宣傳活動在社會媒體上得到了很大的宣傳,但是實現卻是存在很大的困難。景區管理工作者可以在景區舉辦一系列的低碳旅游的宣傳活動,這樣可以增加人們的低碳、環保思想。在這一系列的環保教育中不斷地提高人們的低碳旅游意識和觀點。在旅游的過程中更加的環保,在實際的行動中不斷的餞行低碳、環保。在欣賞自然景物的通用是還能感受到景區的人文感受。這樣既能達到廣大的旅游管理工作者的效果,也能給廣大的旅游愛好者身心的愉悅。

四、結論

低碳景區是低碳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旅游行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存在著很多的阻礙和困境。但是采用各種的低碳技術、低碳材料、管理方法等可以大大的促進景區的低碳發展和建設。作為旅游管理者更應該加大各方面的資源調度工作。從不同的方面來加強和實現景區的低碳指標。從游客、政府、工作者幾個方面來進行支持景區的管理建設。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優化都能在低碳景區的建設和決策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從技術創新、堅持原則、方法革新等方面來實現景區的低碳、環保。讓景區能得到快速的發展,促進旅游業的突飛猛進和可持續發展。參考文獻:

[1] 石培華,馮凌,吳普.旅游業節能減排與低碳發展——政策技術體系與實踐工作指南[M].北京.

[2] 葛全勝,寧志中,劉浩龍.旅游景區設施建設與管理[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1):6872.

[3] 孫權.建設“低碳”旅游景區的思考[J].實踐與探索,2010(25):232.

[4] 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低碳旅游基本概念體系研究[J].

[5] 黃文勝.論低碳旅游與低碳旅游景區的創建[J].生態經濟,2009(11):100102.

[6] 吳晨,李東和,汪燕.旅游景區的低碳交通模式研究[J].旅游資源開發與市場.

[7] 靳非.我國低碳景區構建方式與保障機制研究[D].2012(5):21.

[8] 譚錦,程乾.論低碳旅游景區評價體系構建——以四川貢嘎燕子溝景區為例[J].

[9] 雷瓊.低碳旅游景區的創建與管理探析[J].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10(3):6163.

[10] 張朝,胡道華.中國低碳旅游研究綜述[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湖北武漢.

[11] 曾曼瓊.論低碳經濟下旅游景區的創建[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109110.

[12] 房茜,王亞琳.低碳旅游視角下的景區發展[J].經濟研究,2010:33.

[13] 王輝,宋麗,郭玲玲.低碳旅游在海島旅游發展中的應用與探討[J].

第11篇

關鍵詞: 建筑 節能 低碳 二氧化碳減排 低碳經濟

一、引言

人們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而全球氣候變暖會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威脅。實際上,城市里碳排放,60%來源于建筑維持功能本身上,而交通汽車只占到30%。具體到房地產行業就更是能耗大戶。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另外,在房地產的開發過程中建筑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參與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盡快的建設綠色低碳住宅項目,實現節能技術創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體系,注重建設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環持續發展的模式,最終,使建筑物有效的節能減排并達到相應的標準,是中國房地產業走上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開發商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漸成為國際建筑界的主流趨勢。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事實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幾乎占到了50%,這一比例遠遠高于運輸和工業領域。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建筑的“節能”和“低碳”注定成為繞不開的話題。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漸成為國際建筑界的主流趨勢。

二、發展低碳建筑的措施建議

1、發泡水泥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建筑保溫材料,與中空玻璃一樣能夠把熱浪、寒潮擋在外面,降低能耗,符合國家節能政策的要求,推動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2、墻體的復合技術有內附保溫層、外附保溫層和夾心保溫層三種。我國采用夾心保溫作法的較多;在歐洲各國,大多采用外附發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國,外保溫建筑占建筑總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另外,纖維石膏板是一種暖性材料,熱收縮值小,保溫隔熱性能優越,且具有呼吸功能,能夠調節室內空氣濕度。

3、門窗節能技術:中空玻璃,鍍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熱玻璃)高強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強度低輻射鍍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濺射方法鍍制含金屬銀層的玻璃以及最特別的智能玻璃。中空玻璃不僅把熱浪、寒潮擋在外面,隔絕噪音,降低能耗。

4、屋頂節能技術:利用智能技術、生態技術來實現建筑節能的愿望,如太陽能集熱屋頂和可控制的通風屋頂等。

5、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熱泵系統、置換式新風系統、地面輻射采暖。

6、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水器、光電屋面板、光電外墻板、光電遮陽板、光電窗間墻、光電天窗以及光電玻璃幕墻等

三、發展建筑節能與低碳建材

低碳建材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追求綠色GDP的建材產業發展模式。發展低碳建材產業對我國建材行業來說,確實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有許多有利條件和有利因素,當然也有不少困難和挑戰。

發展低碳建材顯而易見的幾個有利因素:一是有利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就是要快速提升先進生產力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尤其是已被國家列為產能過剩的水泥和平板玻璃產業,更要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重復建設,推動產業升級。建材工業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就是要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推動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充分發揮建材業窯爐消納固體工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的優勢。這些年來,我們建材行業一直在為此而努力,從2000年至2009年,我國水泥噸能耗已降低了40%以上,但我們還有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我們要抓住發展低碳建材產業的機遇,加快結構調整步子,用事實改變人們對建材行業的誤解。二是有利于推進新型建材發展。低碳經濟以能源的變革為中心,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十分廣泛。國際上普遍公認的減碳經濟產業體系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建筑節能、工業節能和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和節能材料等。其中與建筑材料緊密相關的有建筑節能和節能材料等。一些發達國家針對建材行業的特點和發展現狀制定出臺多項調控政策,激勵建材行業向低碳經濟發展,我們可以積極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有效控制資源能源消耗,有效控制有害氣體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力推進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材料的開發利用。

四、結語

建筑實質性節能,提高建筑能效,是發展低碳建筑的根本手段。在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低碳建筑的建筑形態必然是緊湊型的、有較高的建筑密度和容積率的,以減少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在大規模舊城改造的形勢下,低碳建筑應更多地采用回收的廢舊建筑材料,更多地發展工廠化、裝配式建筑,減少廢棄物和固體垃圾。在建筑能源利用上,要實現“高效、低碳、集成”,一方面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另一方面將節能作為一種無碳替代資源。同時,要重視能源規劃和低碳管理。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R].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潘家華.滿足基本需求的碳預算及其國際公平與可持續含義[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1).

第12篇

>> 新常態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的新視點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研究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綜述 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策略研究 體育強國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 體育經濟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的路徑研究 廣義經濟學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模式研究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研究 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策略研究 新體育產業發展背景下我國體育營銷發展戰略研究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及動力培育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之我見 淺談體育經濟下我國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的路徑 我國體育產業視角下淺談體育經紀人未來的發展 奧運后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分析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新路徑探索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3] 智研咨詢.2016―2022年中國體育市場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EB/OL]. (2016-04-29)[2016-10-28].

.

[24] 周愛光. “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的內涵探析[J]. 體育學刊,2009,16(11):1-4.

[25] 國家體育總局. 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

(2016-05-05)[2016-10-28]. .

[26] 國家體育總局. 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 (2016-07-13)[2016-10-28]. .

[27] 國家體育總局. 國家體育產業統計分類[EB/OL].

(2015-09-18)[2016-10-28]. .

[28] 胡祖才. “十一五”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226.

[29] 杜德軍,楊越.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J]. 調研世界,2016(2):36-40.

[30] 張林,黃海燕.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83.

[31] 搜狐財經. 健身行業市場研究報告[EB/OL]. (2016-01-06)[2016-10-28]. .

[34] 中商產業研究院. 2016年中國體育服務行業發展情況預測[EB/OL]. (2016-04-12)[2016-10-28]. .

[36] 周愛光. 從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審視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 體育科學,2012,32(5):64-70.

[37] 李博. “供給側改革”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啟示――基于新供給經濟學視角[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2):52-58.

[38]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EB/OL]. (2016-10-28) [2016-11-08].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图木舒克市| 五河县| 错那县| 府谷县| 钟祥市| 高密市| 中阳县| 宁蒗| 宣恩县| 个旧市| 阳高县| 密山市| 长泰县| 始兴县| 德江县| 察隅县| 祁连县| 扶风县| 拜城县| 邢台县| 河间市| 忻州市| 谢通门县| 江油市| 遂溪县| 井冈山市| 万年县| 社旗县| 普格县| 衡阳县| 陆丰市| 永清县| 会东县| 绥棱县| 长白| 澄江县| 丰城市| 育儿| 壤塘县| 夏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