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25: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兒童健康教育指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G652;G61-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都將幼兒的健康教育列為五大領域之首,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是幼兒園健康教育的目標。學前專業學生學習《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課程,學會遵循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全面探索學前兒童身體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目標任務、教育內容和實施方法,努力促進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創新《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方式,根據課程具體內容及學生的實際需要,在課時設計、教學安排、教學方式、教學引導等方面形成全面的創新,幫助學生專業知識內化、專業能力建構,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和正確的健康教育觀念,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優化課程效果
教學雙向互動是實現教學創新的關鍵 ,教學互動的根本又在于“善教”與“樂學”。師生互為主體是主體性教學的內在要求 ,是實現教學互動的條件。在教學中,靈活安排演示、討論、模擬練習等多種教學實踐內容和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參與和自我發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渴望表達、追求健康運動與良好行為習慣的心理。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融入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在提升學生健康素養的基礎上,重視學生心理的引導,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在內在情感的帶動下主動的參與到兒童健康活動之中。例如,在行為習慣的教學實踐中,一些W生對學前兒童行為習慣內容把握不好,不主動參與學習實踐、懶惰等特點,教師采取積極有效的引導,通過讓學生自己參與各種行為習慣的培養方式,讓他們克服自己的心理壓力,減少各方面的懶惰思想,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勇于克服學習困難的能力,來逐漸提高學生的兒童健康素養。
2、自主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創新合作課程模式
在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課堂集體學習和課外個人預習,小組討論等形式,先學后教。每一章節由學生先行自主預習,提出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文字教材,要清楚每章學習要實現的目標,知識結構,根據教師的學習建議和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獨立的學習,認真作好學習筆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自學輔導時,要求學生按照學習目標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學習,要掌握教材的要點和重點,善于分析、概括教材的基本知 識和基本理論并且能夠做到聯系實際。小組學習是自主學習的必要補充,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在自學基礎上學生必須參加小組學習,小組學習包括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開展的小組活動和形成性考核中小組研討等,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將其合二為一,課堂教學在保證課堂邏輯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綜合能力。
3、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努力為學生營造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采用校內課堂學習與校外現場觀摩結合,理論學習與模擬試教相結合,課程學習與實踐運用相結合,教學內容預設與生成結合等形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教育環境中內化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建立職業認同,明確專業發展方向。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和學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式,適時適度的生成必要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學習了解到學前兒童健康領域中的最新發展。引導學生們采用自我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即興創作,倡導他們采取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個性化的成果,廣泛開展各類兒童健康實踐活動。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一些自主編創小型的兒童健康童話歌劇、兒童健康童話故事、幼兒舞蹈等。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和靈活的教學方式,再現兒童健康教育生動活潑的原始面貌,使培養創新型人才成為可能。
結語
全面加強《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課程的優化,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重點,也是對學生主體負責的教育教學課程,容不得半點的疏忽,在教育過程中,將身體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引導相結合,形成學生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推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優勢局面。
參考文獻:
[1]肖羨君. 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13
【摘要】目的:探討廣州市蘿崗區兒童家長健康教育需求。方法:設計自擬問卷,對廣州市蘿崗區260例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需求調查。結果:該地區基本的兒童保健已得到滿足。但社區兒童保健面臨諸如:兒童心理行為、肥胖、影響母乳喂養的社會因素等新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適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兒童保健的實施上起著重要作用。結論:應進一步拓展社區兒童保健工作的服務內容,滿足新時期兒童家長對兒童保健的需求,做好兒童保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使兒童得到良好的保護和健康的全面發展,是今后兒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兒童保健;服務需求;健康教育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needs of 260 parents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DongHai-peng Ma Xin-liSu Hong-mei Yuan Hui-rong Zou qing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Methods: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 260 parentswere enrolled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Results: The region basic children's health care been met. But the community of children's health c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besity, the social factors of influencing breastfeeding , these to further study and to solv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ldren's health c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onclusions: We should further expand community children's health care service contents, meet the children's health needs of parents in new period,completes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To make children get good protection and health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future of children's health research and focus of the work.
【Keywords】 child health;health service demand;Health education 我國人口眾多,中國兒童人群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3(約3.42億),以農村地區為主[1]。2010年我國兒童保健事業持續發展,約2/3 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3歲和<7歲)已進入兒童系統管理[2],兒童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隨著人們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城市家長對兒童保健的需求越來越高,兒童的健康及嬰幼兒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視,“每個兒童有權擁有最佳人生開端”[3],如何才能做好兒童保健? 今后兒童保健的發展方向如何? 為此,我們做了以下調查,以了解社區內兒童保健服務現狀;母親育兒知識、態度、行為;母親對兒童保健的需求,提高今后兒童保健的工作質量。
1對象和方法
1. 1對象:在廣州市蘿崗區夏港街道社區,對在轄區內本市戶籍509名兒童進行隨機抽樣,抽取6 個月~3 歲兒童260例。對這260名兒童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
1. 2 方法:采用面對面調查的方法,于2009年12月進行調查。為了保證調查質量,調查員經統一培訓,嚴格操作規程,問卷填完后當場校對。資料采用SPSS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問卷內容:調查內容包括四個方面:①被調查者的年齡、職業、孕產次和家庭情況;②家長對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及其方式的需求,對健康教育方式設12項內容;③ 家長對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共設28項內容;④嬰幼兒期保健知識的需求,設16項內容。
2結果
2. 1 兒童基本情況:260 例嬰幼兒有230例為足月產,占88.46%; 其中自然分娩為118例,占51.13%;平均出生體重(3 165.87 ±437.95)g。對被調查兒童進行體格測量,用2005年九市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結果評價結果:發育正常兒童231例,占88.85 %;肥胖兒童23例,占8.85%;營養不良兒童6例,占2.31%。被調查兒童母親、父親的文化程度以大學及大專以上為主,占64.5%和74.6%。
2. 2 兒童期保健服務提供及利用情況:被調查兒童新生兒期訪視次數為0~3次,平均為(1.87 ±1.08) 次;其中接受過1次以上的占86%。被調查兒童中257例(占98.85%)參加定期體格檢查,其中207例(占80.54%)兒童在體檢中未發現過問題。94.6%的母親自認為了解有關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常見病預防等育兒知識。了解這些知識的渠道依次是:書籍或宣傳冊90.5%、家屬朋友介紹44.5%、孕婦學校或家長學校等講座42.5%、廣播、電視、VCD 34.5%、醫生個別講解或咨詢31 %、醫生入戶訪視時宣傳15.5 %、熱線電話14.5 %、宣傳欄板報8.5 %、上網及其他3.0%。
2.3 母親育兒的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問卷中母親對育兒知識回答的正確率分別為:保健常識88.5 %; 心理行為發育82. 34%;喂養(母乳喂養及輔食添加) 方面75%;疾病預防57.88%; 其中母親的文化程度對一些問題的正確率差異有顯著性( P< 0.05) 。在處理兒童自立能力和外界交往的態度上,母親的文化程度對其正確率差異無顯著性( P>0.05) ;在處理兒童不合理要求哭鬧態度上,母親的文化程度對其正確率差異有顯著性( P< 0.05) 。被調查兒童中81.5%喂過母乳,3 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率為50% ,4 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率僅為19 %。第4個月內純母乳喂養率急劇下降的原因是有職業的母親產假大多為3個月甚至更短,城市中職業母親工作中的緊張因素和事業壓力等種種社會因素是造成各種“奶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中母乳喂養率難于提高的重要原因,母乳喂養率的提高有賴于一些社會因素。調查兒童開始常規添加半固體食品的平均時間(4.39 ±0.88) 個月。斷奶的平均月齡為(6.07 ±5.42)個月。
2. 4 母親對兒童保健的需求:98.0%母親想了解有關養育兒童方面的知識,需要得到的育兒知識依次是:兒童智力發育90. 5%、兒童心理保健81.0 %、常見病的預防73.5%、兒童營養66.0%、輔食添加23%、母乳喂養5.5%。母親自認為適合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順位是:書籍或宣傳冊74.0 % ,醫生個別講解或咨詢51.5 % ,廣播、電視或VCD 46 .5 % ,孕婦學校、家長學校等講座37.5 % ,熱線電話18.0%等。被調查的母親希望兒童保健門診開設的項目依次是:常見病的預防84.0% ,營養咨詢80.5 % ,心理咨詢75.5 % ,智力篩查74.0% , 眼、耳、口腔保健70.5%。母親在育兒過程中常遇到哪些問題? 有73 %的應答率,主要問題依次是:42. 46 %屬于兒童智力、心理行為方面的問題;29.45 %屬于常見病的預防和處理; 28.08 %屬于喂養、營養與保健方面的問題。母親希望解決的途徑最主要還是咨詢醫生或尋求權威醫療機構的幫助等。
3討論
該文調查的社區地處廣州市蘿崗區,經濟文化水平較高,因此,社區兒童保健工作,以及家長的兒童保健意識正在逐步提高。調查結果顯示: 64.5 %的母親和74.0 %的父親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被調查的兒童新生兒期訪視率為84 % ,參加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率達到99 % , 其中,81 %的兒童在體格檢查中未發現問題,可見該地區基本的兒童保健已得到滿足。然而,隨著居民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兒童保健服務的需求已超出了其基本的保健工作范圍,拓展兒童保健工作的服務范圍,滿足人們對兒童保健知識日益增長的需求,使兒童得到良好的保護和健康的全面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
3. 1 探討社區內兒童保健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方式,滿足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和科學的育兒方法的需求: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5.5%的母親自認為了解常見的育兒知識,但調查中育兒知識正確率均低于這一比例( 57.9%~ 88.5%) 。這一結果與家長獲得育兒知識的渠道有一定關系。調查顯示獲得這些知識的主要渠道首先是“書籍和宣傳冊”(占90.5%) ,其次是“家屬朋友介紹”( 占44.5 ) ,而與社區兒童保健工作相關的渠道占的比例均不足50 %。單純通過市售的“育兒書籍”讓非專業的家長得到育兒知識有時難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斷章取意;而通過“親屬朋友介紹”,尤其是長輩朋友的介紹,獲得的育兒知識往往缺乏科學性,有時還會造成誤導。這可能就是大多數家長自以為很了解兒童保健知識,實際上很多方法都不科學的原因。由此可見,健康教育應是兒童保健的重要內容;健康教育的方式在兒童保健的實施上起著重要作用。“只有當傳播內容和情感沖擊之間架起橋梁,聯系這兩個同等重要的因素, 有效的傳播才可能發生[4]。”諸如:經常在社區舉辦育兒知識講座(調查顯示91 %的母親愿意參加此類知識講座) ;給予家長更多機會、多種形式的咨詢和講解。總之,如何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是今后兒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點。
3. 2 重視兒童的心理、發育保健工作,促進兒童健康的全面發展:據文獻報道,全國22個城市兒童少年行為問題的檢出率達12.97 %[5] 。兒童心理行為健康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5 ,6 ] 。相關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能促進嬰幼兒心理及智能發育, 提高其運動、認知、語言和社會交往能力, 并有利于兒童良好氣質的培養和適應行為的形成[7]。專業指導人員更應以傳播學的理念和方法對兒童健康知識普及進行指導, 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使兒童獲得必要的衛生知識,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培養和鞏固健康行為[8]。本調查中“兒童心理發育行為方面的問題”排在育兒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中的首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和兒童心理保健”是問卷中母親最希望得到的育兒知識;母親的一些育兒態度正確率只有63. 5 %~78.0 %;而且該地區兒童保健在兒童心理行為方面的服務很少。
因此,社區兒童保健的服務內容應拓寬、加深,應由原來只對兒童軀體健康保健,發展到不僅關注兒童軀體健康和營養狀況,而且加強對兒童心理發育行為保健的服務,滿足新時期兒童家長的需求。這也正是今后兒童保健的發展方向。
3. 3 應該重視兒童肥胖問題:目前肥胖已成為城市兒童常見的健康問題,有資料表明,兒童期肥胖的發生率從10 %~20 %不等,而且近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9] 。本調查結果顯示, 兒童肥胖的發生率達11 % ,更重要的是,從問卷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家長對肥胖的認識不夠,其中有54.5 %的家長不認為“過胖”應該去看醫生。因此,兒童保健工作應重視兒童肥胖發生率逐年升高的現象,在社區內加強兒童肥胖的防治、探討兒童肥胖的管理方法。
我國目前保健知識普及率不高,醫院只能針對就診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保健指導, 而兒童保健工作的服務對象是轄區所有散居兒童, 由其所開展的散居兒童健康教育具有覆蓋面廣的顯著優勢, 對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 通過加強基層散居兒童健康教育工作, 使家長接受新的保健理念,增強了家長的保健意識, 使其建立了正確的育兒態度, 改變舊的、不良的養育習慣和方法, 促使嬰幼兒身心兩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長。因此, 在基層散居兒童保健工作中開展健康教育干預可以提高嬰幼兒的行為發育水平, 適應社會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10]。早日構建完成健康知識普宣教的大環境, 就能讓兒童健康這一社會工程得以實施,為創建更加和諧的社會、為公眾及下一代的健康幸福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R/OL]. Special Edition. New York: UNICEF.(2009-11-20)[2010-02-22]. http:// unicef. org/publications
[2]2009 年中國衛生統計提要[EB/OL]. (2009-10-01)[2010-02-22]http:// moh. gov. cn /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hbgt/ s8274/200905 /40765. htm
[3]鮑秀蘭.塑造最佳的人生開端: 新生兒行為與0~3歲潛能開發指南[M].北京: 中國商業出版社, 2001. 2
[4]Harry E. Chamber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M] . Perseus Publishing ,2000.26
[5]姚凱南. 大家都來關注兒童心理行為保健工作[J] .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1998 ,6(3) :141-143
[6]潘黎明, 唐劍波, 葉掌梅. 湖州市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效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4, 12 (3) : 229
[7]季成葉,劉寶林. 兒童少年衛生學[M]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171 - 173
[8]許積德. 在社區衛生工作中開展兒童保健[J] .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1998 ,6 (1) :123
關鍵詞:兒童;體檢;營養狀況
為更好的保障轄區3~6歲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按照《溫州市鹿城區托幼機構管理辦法》的要求。我中心每年組織一次對轄區幼兒園的兒童進行體格檢查,掌握在園兒童的體格發育及常見病患病率,進一步做好集體兒童的營養指導與衛生保健工作,現對2011~2013年鹿城區松臺街道水心片區(原水心街道)幼兒園集體兒童健康檢查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2013年鹿城區松臺街道水心片區(原水心街道)的7所幼兒園3~6歲兒童健康體檢的年報資料。
1.2方法 對所選兒童體檢結果資料,按年度進行統計和比較。①檢測項目:體重、身高、營養評價、血紅蛋白測定等。②檢測方法:按照《兒科學》第七版體格發育的測量方法進行。③質量控制:由單位的兒保醫師與高年資全科醫師組成檢查小組,體檢前進行短期培訓,統一測量用具、標準和方法。
1.3評價標準 根據WHO推薦的兒童發育標準進行體格發育評價,營養不良包括低體重、發育遲緩、消瘦,低體重是體重與同年齡比≤2個標準差,生長發育遲緩是身高與同年齡比≤2個標準差,肥胖是體重與身高比≥2個標準差。血紅蛋白的檢測取無名指末梢血,采用氫化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法,診斷標準以血紅蛋白
2結果
2.1 2011~2013年兒童體檢身高及體征的發育評價,見表1。
2.2 2011~2013年幼兒園兒童體檢幾種常見病、多發病、異常情況的患病情況,見表2。
3討論
3.1兒童發育狀況 發育評估是衡量兒童健康和營養狀況簡單而有效的手段。本資料顯示營養不良患病率逐年下降,這與經濟發展,生活條件改善有關。同時肥胖患病率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兒童肥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肥胖影響的不只是生理健康,更是精神健康的傷害。肥胖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言語嘲笑、譏諷,甚至被排擠,造成他們缺乏自信,長久以往可能導致憂郁、飲食失調等疾病。預防肥胖的公共健康策略應當首先從飲食開始,幼兒園和家長必須合理安排膳食,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減少糖和脂肪等高熱量類的食物攝入。其次鼓勵兒童要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幼兒園和家長安排兒童與年齡相適宜的運動,從而保證兒童身心發育,健康成長。
3.2兒童貧血 貧血是兒童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本資料貧血兒童患病率低,體檢出的貧血均為輕度貧血,對于這樣的兒童,需通過調節飲食結構,多吃含鐵多的食物,并且父母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對于預防兒童貧血是非常重要的。
3.3兒童齲齒 本資料齲齒患病率低于萬偉春等的36.18%的檢出率。兒童齲齒主要因家長缺乏防范意識以及幼兒零食過度。小兒齲齒必須盡早預防,教育兒童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飯后漱口的習慣及適當食用零食。孩子換牙時間長達數年,齲齒久不治療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生活,還會破壞孩子口腔健康,甚至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因此,家長必須正確對待齲齒,認識齲齒的原因,及時進行處理。
3.4兒童視力異常 本資料中視力不良的患病率低于曹菊華等[1]的9.19%的檢出率。學齡前兒童特別3~6歲是眼睛功能發育和完善的階段,此階段對眼睛造成的傷害可能為眼結構不可逆性傷害。家長和幼兒園老師應積極進行健康教育,糾正不良的視力習慣,保持其長期健康的用眼習慣,有利于學齡前兒童成長過程中對視力的保護。
總之,加強幼兒園的保健工作,增強家長的保健意識,做到家園配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 幼兒家長;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7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688-02
健康教育是兒童保健門診的一項重要工作,其是向廣大父母傳授兒童保健知識的重要場所。因此,及時了解幼兒家長對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教育的需求,并制定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式,從而達到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目的就顯得至關重要。我院為探討幼兒家長對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教育需求,通過無記名選擇型問卷方式對來我院兒童保健門診進行健康教育咨詢的80例幼兒家長進行調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的是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來我院兒童保健門診進行健康教育咨詢的80例幼兒家長,男17例,女63例,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35對,平均年齡(25.3±2.3)歲,文化程度:25例家長為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55例家長為大專以下文化程度,職業:工人49例,干部31例,80名幼兒家長均愿意接受調查。
1.2 方法 通過無記名選擇型方式對80例幼兒家長進行調查,調查共分為三部分:一是一般情況,即了解幼兒家長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等。二是家長健康知識了解情況,以單項選擇方式,通過知、信、行三方面評估幼兒家長的健康知識了解情況,每題一分,共12分。三是家長對幼兒保健門診健康教育需求情況及家長喜歡的健康教育模式等。安排專門醫生向幼兒家長方法調查表,由家長獨立填寫收回,80分調查問卷均收回,回收率為100%。
2 結 果
2.1 幼兒家長兒童保健知識了解情況 不同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的幼兒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了解情況不同,本組80例幼兒家長中男性平均得分為(6.51±1.21)分,女性平均得分為(9.64±2.18)分,女性的兒童保健知識得分明顯高于男性,(P
2.2 幼兒家長對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教育的需求 本組80例幼兒家長中,63例幼兒家長對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教育的需求為小兒營養知識(78.75%),59例幼兒家長為常見病特點及防止(73.75%),55例幼兒家長為早期教育內容及方法(68.75%)。這就說明幼兒家長對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次為小兒營養知識、常見病特點及防止、早期教育內容及方法。
2.3 幼兒家長兒童健康教育需求模式 本組80例幼兒家長中71例家長為咨詢醫務人員,占88.75%,69例家長為健康宣傳欄及墻報,占86.25%,67例家長為熱線電話咨詢,占83.75%,61例家長為醫院發放健康教育小冊子,占76.25%,31例家長為上網查詢,占38.75%。
3 討 論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的幼兒家長對而兒童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兒童保健工作者必須要加強對各個層次的家長的考慮,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式及內容[2]。母親是幼兒的主要養護者,其自身的行為及教育方式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加強對提高婦女健康意識的重視,同時,還要加強對于男性宣教的重視,增強其責任意識,使其給予子女更多的關注和愛護,從而為幼兒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3]。同時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幼兒家長,醫療機構要加強對其健康宣教的重視,并且要定期下基層送服務,從而有效的提高幼兒家長對兒童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
同時由于兒童保健門診的人員流動性較大,且幼兒家長停留的時間較短,因此,醫護人員要及時向前來就診咨詢的幼兒家長提供有效的服務,醫護人員要及時向家長介紹健康教育的內容和相關注意事項,同時也可從幼兒家長的敘述中判斷其所需內容,并通過和實際情況的有效結合,給予其針對性的教育及指導。
此外,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幼兒家長喜歡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咨詢醫務人員、健康宣傳欄及墻報、醫院方法健康小冊子及上網查詢,因此,醫療機構要加強對兒童保健門診醫務人員專業培訓及學習的重視,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同時還要增強其責任意識,使其以積極的態度為家長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每月還要出版1-2期墻報及宣傳欄,從而為候診家長學習及閱覽提供方便。此外,由于部分家長通常選擇電話咨詢,因此,醫療機構還要安排專門的電話咨詢專家,為電話咨詢家長答疑解惑。另外,醫療結構還要定期制作健康宣傳小冊子,并將其放置于候診室門口,供家長免費取用。
總而言之,明確幼兒家長對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教育的需求,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是提高兒童保健門診服務質量與層次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周彥文.2-3歲兒童父母兒童保健知識需求狀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5(28):98-100.
健康教育是現代醫院為了滿足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而賦予護理人員的重要職能之一,也是整體護理實踐中最成功的環節之一[1-2]。衛生部健康教育中的兒童保健包含了兒童生長發育、兒童喂養和營養指導、預防接種、疾病的篩查、佝僂病的預防、貧血的預防等多項內容[3]。醫院兒科的兒童保健教育是實施兒童保健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目前醫院兒科的現狀是只重視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很少涉及兒童保健教育。
本文通過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對兩個不同等級的3所醫院的兒科護士,就兒童保健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找出醫院兒科兒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環節和誤區,為今后加強兒科護士兒童保健教育的培訓,提高兒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質量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兩所二甲醫院和一所三甲醫院的40名兒科護士。其中工作5年以下13名、6-10年11名、10年以上16名;學歷:中專10名、大專22名、本科8名,年齡20~48歲,平均31.55歲。
1.2 方法
1.2.1 問卷設計 依據衛生部頒發的《兒童健康檢查服務技術規范》和《預防接種工作規范》[4-5],選取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兒童保健相關知識,設計成調查問卷,共設計6個問題,每個問題給出多個選項答案。
1.2.2 判定標準 (1)依據《兒童健康檢查服務技術規范》兒童體檢:①1歲以內:3個月一次;②2~3歲:半年一次;③3~6歲:一年一次;(2)兒童開始添加輔食的時間:4個月[6];(3)含鐵量較高的食物:雞肉、豬牛羊肉、豆腐、綠葉菜[7];(4)依據《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基礎免疫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5)疫苗最常見的反應為發熱、硬結[8];(6)肺炎疫苗主要預防B型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依據疫苗說明書)。
1.2.3 調查方法 分別向兩所二甲醫院和一所三甲的40名兒科護士發放問卷(三所醫院兒科護士人數分別為12名、13名、15名)。采用打鉤的形式答卷,40份問卷全部有效。依據判定標準,(1)、(2)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3)題選對4種食材為正確,選對2~3種食材為基本正確;(4)題選對5種疫苗為正確,選對3~4種疫苗為基本正確;(5)、(6)題選對2項為正確,選對1項為基本正確。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表格對所有數據進行整理,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兒童體檢及輔食添加時間的知曉情況 由表1可見,這40名護士對兒童保健中簡單的兒童體檢時間的知曉率較高,平均達到了78.33%;對兒童保健中輔食添加時間的知曉率次之,為55.0%。
2.2 較高含鐵食物及預防接種知識的知曉情況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兒童保健中計劃免疫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則較低,如基礎免疫正確和基本正確率僅為30.0%;最常見接種反應,正確和基本正確率僅為27.5%;而對含鐵食物的了解也較差,回答沒有完全正確的,基本正確率僅為27.5%,欠缺較多,且存在著較大誤區。
表1 兒童體檢及輔食添加時間的知曉情況
項目名稱 正確(例) 錯誤(例) 正確率(%)
1歲體檢時間 28 12 70.0
2~3歲體檢時間 34 6 85.0
3~6歲體檢時間 32 8 80.0
輔食添加時間 22 18 55.0
表2 較高含鐵食物及預防接種知識的知曉情況
項目名稱 正確
(例) 基本正確(例) 不正確
(例) 正確率
(%)
較高含鐵食物 0 11 29 27.5
基礎免疫 4 8 28 30.0
最常見接種反應 6 5 29 27.5
肺炎疫苗 5 25 10 75.0
2.3 不同年齡對體檢及輔食添加時間調查情況的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齡的護士對兒童保健中的兒童體檢及添加輔食的時間,除了31~40歲的護士對輔食添加時間的知曉率較低為59.1%,其余人員對上述問題的知曉率均達到了66%以上。通過對上述各年齡段回答正確人數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各年齡段之間對體檢時間及輔食添加時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不同學歷對兒童體檢及輔食添加時間調查情況的比較 從表4中可以看出,中專學歷的護士對兒童保健中的輔食添加時間知曉率低為40.0%;本科學歷的護士對1歲以內兒童體檢的時間知曉率較低為55.6%;而大專學歷的護士對上述問題的知曉率均在70.0%以上。由此可知,中專和本科的總知曉率與大專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不同年齡之間對較高含鐵食物及預防接種知識的比較 由表5中可知,將正確和基本正確都視為正確來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護士對兒童保健中貧血的食補指導、基礎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主要的反應及肺炎疫苗預防的細菌等這部分知識的知曉率總體較低,說明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較欠缺。特別是對日常生活中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了解太少,且有較大誤區。從表中可得出,≤30歲和31~40歲這兩個年齡段對上述知識的知曉率差異不顯著(P>0.05);≤30歲和≥41歲這兩個年齡段差異不顯著(P>0.05);而31~40歲和≥41歲的護士對上述知識的知曉率則有顯著差異(P
2.6 不同學歷之間對較高含鐵食物及預防接種知識的比較 在表6中,通過對不同學歷的護士進行兒童保健中較高含鐵食物、基礎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常見的反應及肺炎疫苗預防的細菌等內容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專學歷的護士知曉率明顯高于本科學歷的護士(P0.05)。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健康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各醫院普遍開展了健康教育活動,且許多醫院還對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考核。健康教育的形式已被廣大護士、患者廣泛接受。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掌中寶,家長對兒童保健越來越重視,對兒童保健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兒童保健具有很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兒童家長除了在科普書中、網上獲得一些兒童保健知識外,更希望從專業醫務人員那里獲得有針對性的兒童保健知識。對于健康兒童家長來說,主要從兒童保健醫護人員的兒童保健教育中獲得保健知識;而對于住院兒童的家長,僅能從兒科醫護人員的兒童保健教育中獲得極少的保健知識,因此,醫院兒科所提供的兒童保健教育嚴重不足。
護士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主體,兒科護士對兒童保健知識的知曉率高低,直接影響著兒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兒科護士和兒童保健工作人員獲取專業知識的渠道不同,且未建立溝通機制,兒童保健教育內容、標準又不一致,直接誤導了兒童家長,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使得兒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方面,很容易使家長產生迷茫和對醫務人員不信任的情緒,進而使兒童家長對接種疫苗產生抵觸情緒,使很多孩子錯失了接種疫苗的機會。例如,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注射過肺炎疫苗(7價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23價肺炎疫苗統稱)的孩子得肺炎,一些家長就錯誤地認為肺炎疫苗可以預防所有肺炎,因此而出現不滿的情緒,兒科護士由于缺乏對此疫苗的了解,無法糾正錯誤的觀點,也無法對相關疫苗進行宣傳,使得兒童家長對接種疫苗產生抵觸情緒,使很多體質較弱的孩子錯失了接種疫苗預防相關肺炎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兒科護士對相關喂養知識的缺乏,不能指導家長正確喂養,就使得兒童貧血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糾正。
如果兒科護士在患兒住院期間和出院前的健康宣教中包含一些簡單、常見的兒童保健知識,不僅可以起到滿足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需要,促使兒童積極保健,減少可預防疾病的再發病,還可以提高兒童家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進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健康教育作為婦幼保健的六大功能之一,是增強群眾健康意識,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兒童死亡率和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調動服務對象主動保護健康與主動利用婦幼保健服務的積極措施,因此是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單純的宣傳教育已不能滿足工作需要,開展多方面、多層次的健康教育,達到健康促進,是健康教育的新模式。由于婦幼保健的相關健康信息內容廣泛,而且隨著學科的發展,有些信息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斷地改進工作模式、宣教內容和形式,以滿足婦女兒童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經過實踐和結合工作實際,現將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體會報告如下:
1 貫徹執行《母嬰保健法》,積極做好婦幼保健各期健康教育指導
1.1 新婚夫婦的健康教育 我院采取與民政部門聯合辦公的方式,在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設立新婚學校,對準備結婚的男女雙方進行婚前衛生指導和婚前衛生咨詢。通過一對一咨詢、舉辦講座、播放宣傳片、免費發放宣傳材料等方式,讓準備登記結婚的青年男女學習遺傳病知識、優生優育知識、性保健知識等,為提升婚姻質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打好理論基礎。雖然目前的婚檢由“強制”變為“自愿”,婚檢人數有所減少,但對婚姻當事人的婚前衛生指導卻作為一項常規工作持續開展。
1.2 孕前與孕期健康教育 積極探索健康教育模式,設立孕婦學校,開展聲像模型健教,由經驗豐富的婦幼保健人員坐診,通過播放健康教育宣傳片和專職人員授課,配備實物模型,對準備生育的男女雙方進行計劃生育、孕前指導、優生優育咨詢;與產科門診配合,實行門診導醫與孕婦學校一體化模式,來院檢查的孕婦由導醫人員領入孕婦學校,進行孕產期保健、母乳喂養等知識的宣傳,使孕婦掌握孕期家庭監護、孕期保健、胎教方法、孕期營養等知識。教學模式也引入多元化組合,如多媒體講座、上下互動、模型操練等吸引了大批孕婦、家長們的前來聽課。并積極開展孕婦體操等新項目,提高了母嬰保健質量,提高了孕婦及家屬的自我保健能力。
對孕晚期孕婦進行強化教育,主要介紹孕晚期家庭監護、胎動計數、臨產先兆、導樂陪伴分娩等,使孕婦掌握孕晚期家庭監護的方法,以最佳的精神狀態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1.3 年青父母的健康教育 對年青父母進行科學育兒知識教育,讓他們學習母乳喂養、科學育兒的方法及嬰幼兒家庭保健常識,解答育兒難題,提高育兒質量。
2 鞏固愛嬰醫院成果,發揮婦幼專科特色,做好母乳喂養健康教育
2.1 在門廳、病區走廊懸掛母乳喂養宣傳版面,體現愛嬰醫院特色,營造母乳喂養的濃厚氛圍。
2.2 產檢醫師在產檢時常規向孕婦進行母乳喂養宣教。
2.3 產科病區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設有責任護士,負責指導產婦母乳喂養知識、母乳喂養技巧等,杜絕奶瓶和橡皮進病房,增加母乳喂養信心,使產婦有困難時能及時得到幫助,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
2.4 產科實施全程導樂陪伴分娩,將對產婦的健康教育貫穿始終,使傳統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向整體醫學模式轉變。助產人員一對一的陪伴在臨產婦身邊,根據不同孕產婦的心理特點和個體差異進行健康教育指導,使健康教育更富有針對性,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質量,降低了剖宮產率。
3 創新形式,讓婦幼保健健康教育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3.1 在醫院門廳、候診室、各病房均安置廣告機和內部電視頻道。堅持每天對住院病人、產婦、家屬定時播放健康教育宣傳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普及健康教育處方。制作不同種類的健康教育處方,以婦女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為主要內容,分發給來院就診的門診病人和住院病人,讓病人了解有關知識,增強防病治病意識,能積極主動配合臨床醫師的診治,提高治愈率和縮短病程,使婦幼保健知識得到普及。
3.3 舉辦健康教育講座。積極與市婦聯合作,推出婦幼保健大課堂健康教育講座,由婦幼保健人員輪流到各鄉鎮和企事業單位舉辦大講堂,重點普及宮頸癌和乳腺癌的防治知識及婦女五期保健知識,有力促進了廣大婦女健康意識的提高。
3.4 健康教育進社區。利用《母嬰保健法》宣傳日、宣傳月、母乳喂養宣傳周及其他節日,組織人員走進社區,懸掛宣傳橫幅,展示宣傳版面,發放宣傳材料,進行母嬰保健法律法規及婦幼保健知識的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對婦幼保健工作有了更深、更進一步的認識。
3.5 利用新聞媒體等平臺,分別在電視臺和報社開設《科教之窗》和《婦幼保健大課堂》專欄,進一步提高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4 體會
4.1 健康教育是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我院在健康教育工作上做到黨政齊抓共管,健康教育科作為醫院的一級業務科室單列,并配備三名專職人員,通過樹立整體形象突出婦幼特色等方式,使醫院健教工作形成特有風格,不僅在醫院創建愛嬰醫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醫院順利創建、通過“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評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2 我院充分發揮全市母嬰保健指導中心作用,定期舉辦全市基層婦幼保健人員健康教育培訓班,聘請上級專家來院對基層婦幼保健人員進行健康教育培訓,有力地提高了基層婦幼保健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乳牙;齲病;口腔保健
[中圖分類號] R78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7-204-01
齲病是兒童常見的口腔疾病,且近年來學齡前兒童齲病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1],要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10年5~6歲兒童90%無齲的口腔健康目標,我們的任務還很艱巨.為了解吐魯番市學齡前兒童齲齒患病情況,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們對本市區4158名學齡前兒童齲齒患病情況進行調查,為吐魯番市制定兒童口腔保健預防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對來我院兒童保健門診進行健康體檢的4158名2~6歲兒童進行齲病流行病學調查,在自然光線下,采用平面口鏡和探針進行口腔檢查,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齲齒檢查標準,按年齡分成4組,按民族分成3組,進行比較,采用χ2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P < 0.05有臨床意義。
2 結果
各年齡組兒童齲病患病率及充填率見表一。
各民族兒童齲病患病率及充填率見表二。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我市學齡前兒童乳牙患齲率很高,5~6歲組患齲率高達62.70%,但治療充填率卻很低,總充填率只有3.17%,這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因素有關;
3.1 與最近這幾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膳食結構改變,精制食品過多,及過多攝入糖類食品有關。
3.2 與家長口腔衛生保健意識不強,口腔預防保健知識貧乏,忽略乳牙的預防保健,對乳牙齲病治療重視不足有關。
3.3 與兒童沒有掌握正確的口腔衛生保健,及學齡前兒童年齡小,在治療中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從而不愿意或拒絕治療有關。
3.4 與幼兒園未開設口腔衛生保健健康教育課,及未開展群體兒童齲病普防普治有關。
3.5 乳牙患齲率在不同民族兒童之間存在差異,這可能與不同民族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不同有關。
3.6 與目前口腔醫療費用過高,我地區居民承受能力較差有一定關系。
4 建議
4.1 依托兒童系統保健服務,積極開展兒童口腔保健預防工作;
4.1.1 依托我院兒保門診醫師,對定期參加兒童體檢的家長,進行兒童口腔保健預防知識的宣傳,教會家長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培養其健康的生活方式。
4.1.2 定期對家長開辦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講座,由專業醫師講解兒童乳牙齲病的危害,及預防齲病措施,轉變家長錯誤觀念,提高兒童家長口腔保健意識。
4.1.3 對幼兒園教師和保健醫生進行口腔保健知識培訓,及時傳播口腔保健新技術、新理念、新信息,不斷提高保教人員的口腔保健知識水平,再把口腔保健知識貫穿到教學和入園兒童的生活安排中,積極培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4.2 平衡兒童膳食,降低兒童致齲危險因素;
定期到幼兒園進行膳食調查,對兒童膳食進行科學管理,及時糾正不合理的兒童膳食結構,制定營養平衡的食譜,達到降低兒童致齲危險因素目的,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4.3 加強監督指導,確保兒童口腔保健預防工作落到實處;
定期對幼兒園開展督查指導,要求幼兒園建立兒童健康檔案,對患有齲病兒童管理率要求達到100%;同時檢查教師教案與兒童口腔保健相關內容,抽查兒童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查看兒童日常生活安排,抽查兒童口腔衛生(實行兒童一人一杯)落實情況;
4.4 在幼兒園開展口腔三級預防保健措施;
4.4.1口腔一級預防保健措施:以健康教育為基礎,培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開展群體兒童普防工作,推廣適合兒童的簡單、安全、經濟、防齲效果好的氟化物涂膜技術[2]。
4.4.2口腔二級預防保健措施:定期開展群體兒童口腔檢查,早期發現齲病,早期治療,及早恢復乳牙功能。
4.4.3 口腔三級預防保健措施:對較重齲病進行正規、系統、徹底的治療,降低學齡前兒童齲齒患病率。
4.5 加強質量管理是兒童口腔保健發展的基本保證;
嚴格按照吐魯番市托幼機構管理條例,定期對托幼機構進行質量驗收檢查評比,對驗收合格的托幼機構給予表彰,未達標者限期整改或徹底取締,同時加強托幼機構人員的衛生保健管理,不斷提高我市兒童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一、2019年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一)孕產婦健康管理
1、中心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對轄區常住孕產婦提供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免費體檢及產后訪視服務,并督導產婦于產后42天到原分娩醫療機構做產后健康檢查。
2、2019年轄區內活產數149人,轄區內孕13周之前建冊并進行第一次產前檢查的產婦144人,早孕建冊率96.64%,轄區內產婦出院后28天內接受產后訪視,產后訪視率100%,均完成國家規范要求。
(二)0-6歲兒童健康管理
1、中心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對轄區常住0-6歲兒童提供新生兒家庭訪視、兒童健康管理以及新增視力檢查項目,對健康管理過程中發現的營養不良、貧血、單純性肥胖等情況的兒童給出指導及轉診的建議。對心理發育異常、口腔發育異常、視力或聽力異常的兒童及時給予轉診并追蹤隨訪轉診后的結果。
2、2019年轄區活產數149人,按照規范要求接受1次及以上訪視的新生兒149人,新生兒訪視率100%,轄區共有0-6歲兒童1659人,接受1次以上隨訪的兒童1419人,兒童健康管理率85.53%。
二、婦幼健康管理的亮點工作
1、積極通知轄區孕婦早孕建冊,提高早孕建冊率,認真做好孕產婦免費體檢工作,確保每個孕產婦來社區體檢3次及以上,居民滿意度不斷高。
2、對高危孕產婦加強管理,及時做好登記并認真隨訪,在規范要求基礎上適當增加隨訪次數,尤其做好節假日期間的隨訪工作。
3、印制了孕產婦及兒童健康教育宣傳折頁,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居民的相關知識知曉率。
4、積極組織開展了“母嬰安全質量提升年宣傳月”和“第28個世界母乳喂養周”宣傳活動。
5、2019年中心積極與市醫院配合為0-6歲兒童進行眼保健和視力檢查,截止目前共為轄區內1554名兒童進行了視力檢查工作,完成率為93.67%,已經完成上級規定的任務。
三、存在的問題
1、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高危孕產婦逐漸增多,工作日趨細化,由于中心人員不足,工作任務繁重,導致服務效果不理想。
2、社區不能完善血型檢驗工作。
四、2020年工作設想
1、認真做好婦幼工作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統計,保證上報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一、依法履行職務情況
(一)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我站對照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考核標準完善各項工作職能,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為核心,強化質量意識,服務意識,實現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建立了有效的成本核算體系,切實降低服務成本、醫療成本,減少各種開支,減輕社區居民的經濟負擔。2010年社區衛生服務站藥品收入16380元,其它各項診療費用6710.60元,共計23090.60元。
(二)面向社區群眾做好門診診療、咨詢、健康教育工作。
我站以社區居民為中心,醫務人員對來站的病人主動熱情、親切關懷,不僅為病人解除痛患,還要做好解釋工作,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預防疾病的發生。社區衛生服務站覆蓋城區人口達12183人。全年向轄區內居民提供健康處方12種,健康指導手冊2種;舉辦健康教育板報7期;舉辦健康教育講座9次;循環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資料6種;利用節假日開展了6次公眾健康咨詢活動并發放宣傳資料4萬余份。門診接診2710人次,咨詢2450人次,免費測血壓3340人次,免費為1095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了健康體檢,輸液注射550人次、化驗檢查148人次、門診換藥30人次。
(三)規范做好轄區內特殊人群和慢病管理工作
今年,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原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的基礎上,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為每家每戶建立電子檔案,對每個慢病患者和特殊人群進行精確管理。全年管理健康檔案3354戶,8136人、建立電子檔案7938人。其中,管理65歲以上老年人1070人,管理孕婦5人、慢病管理高血壓709人、糖尿病247人、冠心病130人、腦卒中46人、腫瘤19人、精神病6人、慢支10人。
(四)切實做好社區計劃免疫和傳染病預防工作
社區衛生服務站積極配合疾控部門開展兒童計劃免疫和突發衛生事件應對工作,全年我社區管理0-7歲兒童377人,建立兒童健康手冊155人,為246名兒童健康體檢,為轄區內臨時、長期居住的兒童和轄區內兩所學校及兩所幼兒園兒童接種疫苗5120人次。
二、廉潔自律情況
(一)按守則自律。上級規定不準做的我絕對不做,上級要求達到的我爭取達到,嚴格遵守衛生法律法規、衛生行政規章制度,嚴格執行各項醫療護理工作制度,積極參加上級安排的指令性醫療任務和社會公益性的醫療活動,堅持依法執業,廉潔行醫,顧全大局,團結協作,和諧共事,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做個稱職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
(二)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和醫療服務水平。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增強工作責任心,熱愛本職工作,堅守崗位,盡職盡責。文明禮貌,優質服務,認真踐行醫療服務承諾,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自覺接受監督,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三、主要問題及努力方向
關鍵詞:流動兒童 保健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568-01
兒童保健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中心工作,兒童衛生保健指標成為衡量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我國人口素質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兒童的健康狀況。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我國步入了人口流動遷移最活躍的時期,大量流動兒童涌入城市,兒童衛生保健問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兒童衛生保健問題與城市文明進展的進程緊密相關,流動兒童保健管理得到了政府的重視。
據調查表明,在2010年初中國流動人口高達2.11億[1],其中流動兒童占25%左右,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未來十幾年都將是我國人口流動快速增長的時期,導致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1 兒童保健國內狀況及必要性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日新月異的改進,兒童保健受到的重視日趨廣泛。目前社會的顯著特征,表現為人口的頻繁流動和遷移等。流動兒童保健應該更加具有優質、多層次的特征,預防保健專家在分析兒童保健工作現狀時指出,兒童保健服務主要存在經濟取向、專業導向與基本保健需求的矛盾[2],導致流動兒童的健康狀況比戶籍兒童差。流動兒童的居所無法集中,管理的難度比較高,由于居住環境、家庭經濟條件、撫養人文化程度之間的差異,導致對撫養兒童的觀念也各不相同。絕大部分撫養人沒有掌握科學的喂養方式,很多人都以為兒童主要吃飽、睡好就可以,認為兒童說話走路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黃金時期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所以開展流動兒童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2 流動兒童保健現狀
流動兒童看護人的文化程度比較低,大多只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普遍不高,缺乏全面的健康知識。大部分看護人在添加輔食、純母乳喂養、補鈣等方面的知曉率相當低,甚至對相關政策及流程的了解也比較少。流動兒童發生多種營養性疾病、感染疾病、貧血、缺乏維生素、死亡現象非常多。陳剛[3]等人對國內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進行調查,得出46%的調查對象家庭月平均收入在800~1500元之間,看護人在添加輔食、純母乳喂養、補鈣等方面的知曉率為44%,流動兒童的貧血檢出率為20.91%,明顯高于戶籍兒童的11.83%,流動兒童與本地兒童的死亡原因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3 流動兒童保健影響因素
流動兒童保健影響因素多種多樣,比如: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區域政策無法協調、衛生服務管理無法提供有力的扶持、無法控制非法接生現象等。流動兒童保健比較明顯的問題為[4]:經濟收入、保健信息缺乏、流動性比較大、忽視兒童保健措施等,以上的原因導致流動兒童衛生保健利用率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建立“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員管理”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社區流動兒童免疫建證及接種率。
4 流動兒童保健問題的解決方法
4.1 加強社區醫師的日常工作。作為社區醫師應該掌握兒童的流動情況,為散居的流動兒童建立完善的保健檔案,落實每一項日常醫療服務工作,通過不同的渠道在社區中宣傳兒童保健知識,使兒童監護人可以認識到兒童保健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到其中,配合醫學人員做好育兒知識健康教育,不斷提高育兒知識水平。
4.2 各級政府部門加強管理工作。兒科醫師與保健專業人員,應該發揮領導作用,在各個地方區域實施國家與政府提供的政策。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流動兒童的管理力度,落實健康教育工作,幫助流動人口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提供更多的流動兒童保健服務經費,了解流動兒童的真正情況與需求,使流動兒童與戶籍地兒童享有相等的保健服務。充分利用醫療資源,不斷建立與完善流動兒童電子檔案,并將流動兒童保健服務納入醫療衛生工作考核中。
4.3 提高全科醫生的專業素質。在兒童社區保健工作中,全科醫生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作為全科醫生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正確診斷兒童疾病,提高基層保健服務水平。針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兒童保健宣傳方法,提高流動兒童保健的積極參與程度,使社區、教育各個工作部門為加強醫療衛生而共同努力。
5 體會
流動兒童的分布失去平衡,大多分別在經濟比較發送的大城市,家庭收入、居住環境等關鍵因素,使兒童保健狀況與戶籍兒童存在很大的差異。流動兒童的建卡率、兒童保健服務遠遠比不上戶籍兒童,出現多種營養性疾病、感染發病等不良現象也多于戶籍兒童。監護人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母親的工作情況組成了影響流動兒童系統保健服務的關鍵因素,特別是父母的語言能力、文化差異、經濟條件、醫療保險對移民兒童的保健服務水平影響更大。
我們應該幫助流動人口形成正確的健康觀念、家庭兒童保健與計劃免疫意識,合理降低兒童健康體檢與系統保健管理的費用,為兒童提供經濟、良好的衛生保健服務,將流動兒童衛生保健當作兒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以提高流動兒童衛生保健服務的利用率。通過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掌握我國兒童健康知識普及的現狀,分析關鍵的流動兒童保健因素,從而不斷創新健康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 高春梅,杜亞平.流動兒童保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3,11(08):967-970
[2] 金春華,楊慕蘭.新世紀城市兒童保健服務模式探討[J].中華兒科雜志,2011,09(02):283-2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9)-02-0049-01
【關鍵詞】護理 人性化服務 優質服務
1 提高護士自身素質
兒科是小兒生病住院的科室,而以嬰幼兒住院居多,眾所周知,嬰幼兒因其年齡小,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又名“啞巴”科,加上兒科平時護理工作量大且繁瑣,家屬不能理解等原因往往是這邊剛加藥,那邊又腫了、不滴了,到處都在喊你,且又是一樣的著急,基本是從上班忙到下班,一分鐘也不停還常加班。久而久之,容易使護士產生厭倦不滿情緒,覺得兒科護士太累了,跑斷了腿,還常受家屬的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兒科護士必須具備以下素質。
1.1 熱愛兒科護理事業,全心全意為患兒著想 兒科護士必須有堅定的敬業和獻身精神,堅信自己所做的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職業,因為兒童是祖國的未來,關心兒童就是熱愛祖國的表現,要從內心熱愛才不會因工作繁瑣而厭倦,才能全心全意為患兒服務。
1.2 勤學苦練,有過硬的穿刺技術 在兒科沒有過硬的穿刺技術是不行的,“一針見血”尤為重要。因為患兒都是爸媽的心頭肉,打在兒身上,痛在爸媽身上。許多護患糾紛也就是因為這個誘因。所以我們要勤學苦練,多總結,多摸索。“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在這里得以體現。只要我們肯下功夫,多學多看多練,技術自然能掌握。
1.3 努力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及時準確觀察病情 由于年齡的特點,許多患兒有口難言,一切的病情都有待于護士的觀察和分析,并及時向醫生匯報,使病兒轉危為安。這就要求護士必須有扎實的醫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兒科護理人員必須認真學習理論知識,掌握各種常見疾病的護理與觀察要點,才能在工作中很好的發揮護理效能。
1.4 針對不同年齡段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 責任護士盡量相對固定,以利于對小兒進行全面的、連續的護理,加強對患兒關心愛護,對他們來講護士扮演著多種角色,母親、姐姐、老師、朋友等。護士與患兒接觸最多,護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患兒及家長以深刻的心理影響。一個訓練有素的兒科護士要注意個人儀表和風度,堅持文明禮貌用語,態度上要熱情和藹,更主要的是要多主動接觸患兒,取得患兒及家屬的信賴。如對嬰幼兒多撫觸,摟抱,善于用玩具逗其開心,對比較懂事的患兒可通過講故事、玩游戲、詢問一些學習生活上的需求等,調節護患關系及患兒的精神心理狀態。
2 營造優良的服務環境
安靜、舒適、整潔的住院環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復。病區擺放綠色植物和鮮花,自然景色和卡通人物的壁畫能使人心情愉悅和歡快。
根據年齡段分室收治,新生兒室相對固定病房,有利于消毒隔離及患兒、家長的休息,預防交叉感染。
根據感染與非感染,腸炎與肺炎分室收治,指導家長勿串病室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盡量控制加床。
做好消毒工作,新生兒室必須每日消毒,其他病室每周消毒兩次,每月做空氣培養一次,確保菌落數不超標。
3 豐富人性化服務內容
對患兒及家屬的人性化服務不僅僅是簡單的態度和藹,更重要的是按照護理程序提供全程優質服務。就兒科特點而言,人性化服務可概括為“四字”“四送”。“四字”是指“技”“情”“忍”“樂”。即提高技術操作水平,尤其是靜脈穿刺技術,以消除患兒怕打針的心理,減輕患兒痛苦;對患兒及家長處處以真情相待,對患兒的不恭言語及行為、家長的抱怨都要忍讓在先;盡可能增加患兒的歡樂情緒。“四送”是指入院時送溫暖,包括送水、生活安排、協助檢查,指導用藥,對初入院者要特別關心,盡快縮短雙方距離;特殊日子送慰問,如在兒童節或患兒生日送上一份小禮物;工作中送笑容,無論是操作、檢查還是取樣,都應堅持微笑服務,對兒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嚀比直接告誡作用更強烈;康復出院時送祝福,建立一種長久的友愛。
經我院體檢中心每年對包頭市青山區所轄幼兒園的學齡前兒童進行的常規體檢,經過監測,基本掌握了該地區學齡前兒童的健康及營養狀態,現將所轄幼兒園1210名學齡前兒童體檢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1 基本情況
地區所轄幼兒園共9所,共有3~6歲學齡前兒童1380名,其中對1210名兒童進行了體檢,占97.75%,男618名,女592名。
2 結果
2.1 患病種類 在1210名兒童中患病情況依次為齲齒194名,占16.1%;扁桃體炎21名,占1.74%;淋巴結炎15名,占1.23%;心率增快16名,占13.22%,心臟雜音5名,占0.04%;心音雜音2名,占1.65%,肺部疾病8名,占0.66%。
2.2 營養狀況 選用Kaup指數=[體重(kg)÷身長(cm)2]×104[1]。
在1210名兒童中,Kaup 10~13(營養失調)有52名,占4.31%;Kaup 13~15(消瘦)有492名,占40.66%;Kaup 15~19(正常)有698名,占57.69%;Kaup 19~22(優良)有20名,占1.65%;Kaup>22(肥胖)有12名,占0.99%。
2.3 微量元素 做微量元素檢測,共243名,男119名,女124名。其中高鉛21名,占8.64%;低鋅15名,占6.176%。
3 討論
在1210名學齡前兒童中患各類疾病的213名,占17.60%,說明目前兒童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應予以重視,加強防治工作。
3.1 齲齒 本次齲齒占15.05%,較為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健康。調查對象雖為學齡前兒童,但由于乳牙期可引發兒童的多種疾病,若在換牙階段防治不當,可波及影響至恒牙,因此,應把齲齒的防治列為幼兒園的重要健康教育指導內容之一,同時加強對家長的口腔健康教育。(1)借助報紙、電視等傳媒普及日常保健知識;(2)牙防人員在普查普治期間,多開展講座,解答家長疑問;(3)建立口腔健康情況檔案,定期檢查并將情況反饋給家長;(4)對每一個來就診的牙病患者耐心細致講解,讓其盡可能了解有關知識,提高認識。
3.2 營養狀況 在1210名學齡前兒童中,缺鐵性貧血及佝僂病患病率不高,血紅蛋白均在正常水平,佝僂病的患病率僅為2人,占0.16%。Kaup指數15~19(正常)有698名,占57.69%;Kaup 19~22(優良)有20名,合計718人,占59.34%,顯示營養狀況均處正常及優良水平,說明近幾年因為國家改革開放,人民群眾經濟生活條件大有改觀。肥胖僅12人,占0.99%,與全國的肥胖病逐年提高,相比并不高。而Kaup指數 10~13(營養失調)有52名,占4.31%;Kaup 13~15(消瘦)有492名,占40.66%,顯示營養不良低于2000年國家食品與營養監測報告的3.4%。
3.3 微量元素檢測情況 在243名檢測兒童中,出現微量元素異常的36人,占14.8%,雖然為數不多,但這些微量元素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特別是高鉛。
3.3.1 高鉛 鉛是一種有毒元素,對人體有害無益,環境中的鉛污染普遍存在,大多數人體內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量鉛,鉛的污染及危害要引起重視,要提高人們對鉛中毒的認識,并把血鉛列為一年一次的常規檢查項目,有利于早預防、早治療。行為指導:加強對家長和兒童的指導,切斷鉛自環境進入兒童體內的通道。(1)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特別是飯前洗手;(2)注意個人衛生,勤剪指甲;(3)勤洗兒童的玩具和用品;(4)用干凈抹布清潔兒童能觸及部位的灰塵;(5)避免被動吸煙,多開窗通風;(6)營養干預:避免食過于油膩的食品,經常食含鈣充足的乳制品,含鐵、鋅豐富的動物肝臟、魚、肉、蛋、海產品,新鮮蔬菜。
3.3.2 缺鋅 鋅分布于人體組織,是含量僅次于鐵的微量元素,參與體內200多種酶的組成,也是DNA和RNA抗糖體穩定所必須的物質。兒童缺鋅可引起食欲降低,影響免疫功能、生長和發育;還可影響兒童的視力和記憶力,對缺鋅的兒童要查找原因,定期檢測,家長盡量補充含鋅較高的食物,如牛肉、豬肝、牡蠣等。
總之,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兒童優先,母親安全”,這是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首腦會議上提出的保護婦女、兒童健康的口號,現已成為全國婦幼教人員開展營養衛生知識的宣傳與教育,樹立合理膳食、均衡營養的科學理念,提高防病治病意識,營養兒童良好的衛生及生活習慣,以保證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葛可估.中國營養科學全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128.
[2] 康格非.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34-137.
[3] 王玨,張偉,蔣儉.社區幼兒園464名學齡前兒童體檢情況分析.實用全科醫學,2006,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