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征

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征

時間:2023-07-21 17:28: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征

第1篇

關鍵詞:歐洲中心論;世界史;普遍規律;封建;唯物史觀;比較;開創

中圖分類號:K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051-02 收稿日期:2016-09-23

作者簡介:朱曉靜(1978―),女,山東濟南人, 山東藝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副教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和西方文化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戰爭造成的經濟凋敝、生靈涂炭的局面使部分歐洲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文明,對普及于20世紀的“歐洲中心論”提出質疑。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第三世界國家逐漸崛起,現實的變化為進一步打破“歐洲中心論”,平等看待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歷史提出了要求,也準備了條件。世界史作為歷史學的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應時而生并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學者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各有其局限。馬克先生認為各國學者的著作雖然都試圖以非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看待人類歷史,但都或多或少地帶有歐洲中心論的傾向,或者說無法完全擺脫西方史學模式。[1]

很明顯,歐洲中心論是阻礙世界史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許是最難克服的因素。但在困難重重的局面下,全世界的歷史學者并未放棄努力,也已經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其中馬克先生對封建社會歷史的研究,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篇幅所限,本文將集中討論《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以下簡稱“《形態研究》”)在世界封建社會歷史研究中的意義。首先說明幾個問題:第一,《形態研究》出版于1985年,我們必須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加以討論;第二,承接第一個原則,馬先生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治學的哲學基礎是,因此本文將主要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作品的開創性意義。

上文已經提及歐洲中心論對世界史發展的危害,具體言之,目前歷史研究的話語體系充斥著以歐洲(主要是西歐)為模板總結出的概念、規律、分期體系等,如果直接用來研究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就有可能造成概念與史料不符的混亂局面,“封建”概念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何為“封建”?以中國和西歐為例,中文的“封建”一詞最早出現在《詩?商頌?殷武》中:“命于下國,封建闕福”;隨后出現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2]簡而言之,就是指中國發源于商周時期的一種政治制度。而英文的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封建主義(feudalism)等術語最早出自18、19世紀孟德斯鳩、亞當?斯密等人的著作和其他歷史文獻,是啟蒙思想家對西歐中世紀社會的研究結晶。兩者原本沒有任何聯系,只是在近代才通過翻譯這一途徑彼此對應了起來。1903年嚴復用“封建”對譯“feudalism”,并將之與周代的封建制度進行比較,[3]從而將中國周代的政治制度與西歐中世紀的政治制度聯系起來,造成了長期的混亂。

封建概念的不統一造成很多問題。例如,20世紀50―60年代,出于關注亞、非、拉歷史的實際需要,中國史學界又興起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大討論,再次引發討論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性問題。筆者竊以為,“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什么這么長”這一問題的提出需要一個理論前提,即史學界需要對世界史意義上的封建基本概念達成共識。如果雙方的封建概念所指不同,何以比較?簡單地將蘇聯根據歐洲歷史總結的五種社會經濟形態套用到中國歷史上,很容易看到,大體從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的中國社會(此處采用郭沫若的觀點[4]),奴隸基本不存在了,資本主義顯然尚未發展,那就只能是封建社會了,從而得出中國的封建社會很長的結論。這實際是嘗試用西歐的封建概念來衡量中國歷史,這恐怕是不妥的,也不一定符合的原意――馬克思曾明確表示,“自己有關生產方式依次更替的論斷乃是從西歐歷史發展道路歸納出的結論,只適用于西歐”。[5]

正是面對上述問題,馬克先生用他的《形態研究》邁出了整合中西封建研究,從而尋找共識的開創性一步。他在《形態研究》的序言部分明確指出:20世紀60年代重又興起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大討論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對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規律做再認識,根據世界主要國家、民族的歷史,綜合比較出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特征,真正體現世界歷史發展的統一性”。[6]

《形態研究》的視角在當時可以說是嶄新的:中國人用唯物史觀考察西歐封建經濟形態,自然不同于西方學者(無論其是否持唯物史觀),也不同于蘇聯學者――他們或者難免受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有意無意地忽視歐洲以外地區,或者因為語言限制等原因,缺乏對中國古代社會狀況的深入了解,都無法像馬先生一樣,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中西兩方的資源,建立更加普適性的理論體系。

筆者以為,馬先生最具開創性、最有意義的貢獻就是他正確運用唯物史觀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理論,對西歐的封建化進程做了重新推演。

正如《形態研究》中指出并整理澄清的,西方資產階級史學家長期以來從法律規定、政治制度方面研究封建主義,忽視經濟內容,因此他們將西歐的封建化過程大體等同于封臣制、封土制的形成和結合過程,即從西羅馬帝國滅亡至查理曼帝國瓦解這400年。蘇聯史學家根據唯物史觀,正確地解決了封建主義的定義問題,但在探討封建化問題時,也沒能以經濟基礎為主要判斷標準,與西方學者的結論相同。[7]

馬先生克服了上述兩者的不足之處,牢牢把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開創性地從經濟基礎出發,首先將西歐封建化的開端定為二世紀末或三世紀,因為“封建經濟因素在羅馬帝國內部已有長足的發展,三世紀的羅馬社其主導的生產關系已可說是封建性的”。[8]第二步,馬先生認為日耳曼國家的建立標志著西歐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結束,西歐從此進入封建社會,因為根據唯物史觀,社會形態的轉變包含著經濟革命與政治革命兩部分,雖然三世紀時西歐的經濟革命(即經濟基礎的轉變)已經大部分完成,但政治革命(即上層建筑的變革)卻等到日耳曼人到來后才完成。此處馬先生成功地擺脫了盛行已久的西方標準,真正運用唯物史觀對西歐封建制度的建立時間做出了重新界定。第三步,馬先生指出,日耳曼帝國建立之后,西歐的封建化進程還在繼續,因為封建經濟成分需要消除前一階段的殘余成分,鞏固、發展自己,使自己在社會經濟中占據統治地位。針對這部分內容,馬先生進行了多方面的梳理和分析。例如,本書第一章指出,日耳曼新興封建國家建立后,日耳曼貴族在羅馬封建經濟的基礎上轉化為封建貴族,采取了一些客觀上有助于封建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分別涉及“羅馬人與日耳曼人間的土地分割”和“奴隸和隸農的地位”。[9]第二章則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總結了前封建社會的殘余成分在西歐消失的時期,大致肯定“奴隸制在西歐于10―11世紀時徹底消失了。不僅從經濟地位上看已不復存在奴隸,而且法律概念上也起了變化”。[10]總之,馬先生對西歐封建化進程的重新推演是別開生面、有堅固的理論支撐和豐富的史料支持的。這不僅在當時,而且在今天都具有巨大的創新意義。

馬先生注重歷史實際,結合農奴的經濟地位和法律身份得出中古西歐農奴的概念:農奴是西歐封建社會的獨立小生產者,從經濟地位的角度說,與其他農民并無原則不同;從法律上說,卻是一個不自由人,但這種不自由已經不同于羅馬法規定之奴隸的不自由,因為受經濟地位變化的影響,中世紀的農奴“已不是主人之物,而是主人之人。”“所以我們可以把農奴制看成是一種減輕了的奴隸制。”[11]這是唯物史觀的發展,因此張云鶴先生說:“作者給西歐農奴下的十分完整而全面的定義就是前所未有的”[12]R先生對中世紀西歐城市的定性也是富于新意的。之前有不少中西學者將西方城市看作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認為城市是產生資本主義的溫床。[13]馬先生則明確指出:“西歐中世紀的城市,稱為自由城市,這是就它的法律地位而言的。”城市的確享有一些自由權利,“這確實是西歐城市的一種特殊性。但是這種特殊性是由西歐封建社會的特性決定的,是完全符合西歐社會當時的情況的。”“這種城市的獨立性完全是封建性的。”馬先生進而給出了幾條論據:在法國,一度把得到公社權的城市也當作負有軍役義務的封臣;一些城市還需向封建主納協助金,而且其條件和封臣向封君納協助金的條件一樣;還有一些城市公社向封建主宣誓效忠。[14]馬先生在這里仍然注意了實際的經濟、政治情況和法律形式的結合與區分。

總之,作為中國學者研究西歐封建經濟的第一部專著,《形態研究》以嶄新的視角,邁出了整合中西封建研究,打破“歐洲中心論”,從而尋找世界史意義上的封建社會的普遍規律的開創性一步。

參考文獻:

馬克.困境與反思:“歐洲中心論”的破除與世界史的創立.歷史研究,2006,(3):3―22.

劉林海.中古與封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多元視角下的封建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00.

日 知.“封建主義”問題(論FEUDALISM百年來的誤譯).世界歷史,1991,(6):38.

郭沫若.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考古,1972,(5).

李潔瓊.跳出“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想陷阱.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749).

馬克.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9:2.

馬克.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9:60―80.

馬克.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9:35.

馬克.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9:35―47.

馬克.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9:81―82,91.

馬克.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9:202―205.

張云鶴.評.歷史研究,1985,(6):188.

第2篇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我國開始出現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再配以“禮樂制度”,就構成了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四大組成部分。而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其時間跨度從公元前476年到1840年。在這期間,我國的政治制度主要圍繞“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兩個方面展開,輔之以“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就構成了中國古代完整的政治文明體系。其知識結構如下圖:

一、早期國家政治制度

1.世襲制。

“王位世襲制”即“家天下”,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傳承方式,主要存在于從夏朝到戰國的先秦時期,即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不過除了“王位世襲制”,世襲制還包括多層次內容,它從奴隸社會延伸到封建社會,直到1840―1949年間被逐漸打破。其知識結構如下圖:

我們有時候會把“諸侯世襲制”歸入到“爵位世襲制”之中。但是前者只存在于奴隸社會,后者則可以涵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社會形態,而且可以表現為奴隸社會時期“卿”、“士”的世襲制,封建社會時期“王”、“伯”、“侯”、“貝勒”、“格格”、“都尉”“騎尉”等的世襲制。在奴隸社會,爵位世襲制其實就是“世卿世祿制”,即爵位與封地合一,以封地作為受爵者的收入保障,而到了封建社會,爵位就與封地分離了。

“司馬””、“司徒”、“史”等姓氏都是從官職轉化而來的,這就說明,先秦時期部分職官曾在部分家族內世代傳承過,這就是“職官世襲制”。相似的是,“屠”、“陶”、“卜”、“巫”等姓氏來源于職業,這就說明“四民(士、農、工、商)分業”由來已久。在封建社會,“職官世襲”的情況很少見到,即使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子弟也不是接任原官,但是“四民分業”的存在時間卻較長,直到近代才被打破。

君位世襲制保證了統治的連續性,而“四民分業”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但是,世襲制也帶來了社會階層的固化和不公平等弊端,不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

2.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是另一個產生于奴隸社會、在封建社會發生變化但延續了下來的政治制度。它在本質上是一種等級制度,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天子駕六,天子八借、諸侯六惰、卿大夫四、士二,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七教(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朋友、賓客),都是禮樂制度的具體表現。禮樂制度有利于和睦人際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使我國成為聞名遐邇的禮儀之邦;但是由于它在本質上是等級制度,其引導的和諧其實只是一個假象。

3.分封制。

在早期國家政治制度中,分封制無疑最具分量,它的發展歷程直接影響著奴隸社會的盛衰。部分學者也把封建社會的“封王制”看做分封制的表現,但它們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管理模式,封王制是封建社會的爵位制度;分封制是把土地和人民授予受封者,而除了漢初郡國并行時有“封疆裂土”之外,封王制授予的只有爵位。因此在我們進行知識整合時,分封制并不包含封建社會的封王制。其相關知識體系如下:

其中,“王畿”、“占卜”、“天子’等詞需要強化記憶,“郡國并行制”、“井田制”和“內外服制度”需要進一步細化理解。“郡國并行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構知識體系:

“井田制”屬于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內容,我們可以融合必修2的相關知識而成體系。至于“內外服制度”,它本身屬于課程范圍之外的知識,只需大體理解即可。

例(2009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Ⅱ第12題)關于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事,則巫乙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號

D.官名

解析:其中“氏于國,則齊魯秦吳”就是分封制的延伸知識。分封制下各諸侯國國君的稱謂也日趨模式化,如“齊桓公”、“晉文公”、“秦孝公”等均采用“國名+謚號+爵位”的構成格式。地名中也多含分封制要素,如“燕趙”、“齊魯”、“荊楚”、“三秦”、“三晉”、“吳越”和鄭州的“管城”等。本題答案選C。

4.宗法制。

宗法制的楊知識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和“大小宗”,它的知識結構如下:

其中,理解“嫡長子繼承制”的關鍵在于明晰“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含義,對“大小宗”知識點則要分辨“大宗”與“小宗”的區別以及互相轉換。至于“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知識點,最主要的是應內化下面的示意圖: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貫穿于封建社會始終。我們將之細分為兩個體系:“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度)”。此二者在本質上都是集權體制且互相滲透,但也有明顯差異:中央集權主要關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專制主義則側重于構建君主與臣民的關系。由此,我們可分別構筑兩大主題知識體系。

在現階段的知識內化過程中,經濟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相關內容可以結合必修2和必修3教材進行理解,我們該把重心放在政治方面,且集中于地方管理方面。其中,“郡縣制”與“行省制”是同―個層級的概念:

對于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實行刺史制度和宋朝四大制度、明朝“三司分權”、明清“改土歸流”等制度和措施來說,我們主要應從以下方面來細化知識體系:①該制度和措施的時間適用性。②該制度和措施所涉機構的主要功能,該機構發生了怎樣的異變?③該制度和措施是如何強化中央集權的?

與中央集權制度的體系構成相似,君主專制知識體系中文化方面的相關內容可以結合必修3教材進行理解。至于政治方面,“選官制度”模塊可以留后細研,而“外戚”、“宦官”與“皇帝”之間的關聯必須厘清,“朝議”、“諫議”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對君力的規范必須從深層次明晰。當然,我們學習的重心還應放在“中央官制”模塊。“皇帝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創新,我們需要系統總結:①時間適用性。②夏商周“王”、戰國“王”,“皇帝”、“總統”和“主席”的制度性區別。③皇帝的權力。④特殊用語及身份象征,如關于服色的規定;⑤制度特征。

其他中央官制,則應在對比中強化理解,并分析“分權”與“制衡”的不同:

3.選官制度。

第3篇

即便就世界范圍來看,檔案館事業都稱得上是一項既有極其縱深的歷史、又有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的充滿旺盛生命力的事業。對于檔案館的性質和功能把握,人們似乎已成竹在胸,而有時又有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覺。然而,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卻無時不在地影響和制約著檔案館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筆者在深入檔案館進行實際調研,以及學習借鑒國內外有關檔案館的著作、論文等的基礎上,就檔案館的歷史與現狀、理論與技能中的重點問題作了較系統、全面富有創新的探討。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簡述如下:

一、檔案館的屬性和功能

檔案館的屬性和功能是檔案館學乃至整個檔案學基礎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它雖然較為抽象和枯燥,但對其的認識與把握,又和對檔案館收集、整理、鑒定、保管和利用等一系列具體、生動的問題的認識與把握息息相關。探究檔案館的屬性和功能,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意義。

(一)檔案館的屬性

屬性為事物所具有的性質和特點。本題分別就檔案館的一般屬性、本質屬性及多重性進行了分析。

筆者認為,社會性、服務性、文化性、政治性、行政性、知識性、教育性和學術性是檔案館的一般屬性。一般屬性雖然不能使檔案館和其他社會機構完全區別開來,但對它的研究是認知檔案館本質屬性的基礎,而且也有助于檔案館工作走出單一天地,開闊視野,廣收并蓄,吸納、借鑒社會上有相同稟性機構的科學理論和成功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通過收集、管理和利用對本地區或國家具有長期和永久價值的檔案,為當今和未來的社會各項事業提供服務,是檔案館的本質屬性。研究和正確把握檔案館的本質屬性,有助于我們在檔案館工作中增強主動性和科學性,抓住主要矛盾,突出特點,發揮優勢,更好地履行職責。

由于檔案館是個復雜多樣的事物,它也存在屬性上的多重性。多重性體現在:收藏性和利用性統一、行政性和學術性并重、政治性和文化性共存、開放性和封閉性結合、現實性和潛在性同在。分析、把握檔案館屬性上的多重性,有利于提高我們辯證、全面地看待檔案館工作。

(二)檔案館的功能

功能,即功效、能力,是事物在一定的環境或條件下產生的有利的作用。本題將檔案館的功能分為自然功能和社會功能并分別作了闡述。

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檔案信息資源是檔案館的自然功能。它是由檔案館的基本屬性決定的,其并跟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質的變化。正確把握檔案館的自然功能,有助于我們在檔案館工作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檔案館的社會功能與自然功能是相互連結、不可分離的。自然功能是社會功能的基礎和前提,社會功能是自然功能的延伸和在一定社會環境下的外在實現形式。筆者認為現代檔案館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功能、維護歷史真實面貌功能、資治襄政功能、繁榮科研功能、發展經濟功能、推進民主功能、社會教育功能和休閑消遣功能。正確認識檔案館的社會功能,有助于我們科學把握檔案館的性質和工作原則,也有助于避免檔案館功能開發上的單打一,從而完整、全面地發揮出檔案館的作用。

二、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工作的批判和借鑒

即便是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檔案算起,我國的檔案和檔案工作也早已存在和發展了三千多年,而其中的兩千多年又伴隨了封建社會制度的生與死。因此,研究當今中國的檔案工作,是不能不探究我國封建檔案工作的特征的。

(一)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特點

研究我國封建檔案工作,當然要聯系我國封建社會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歷史特點。本題首先論述了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特點。

(二)我國封建社會的幾種主要檔案

在封建社會里,以帝王為首的統治者建立了龐大的官僚機構,為使其上下溝通,運轉自如,必然在官僚機構內部設置一些輔工作,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便應運而生。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的加強,檔案也從內容和成分上得到不斷充實和發展,形成了幾種與專制制度密切相關的記注檔案、譜牒檔案、戶籍檔案、律法檔案、甲歷檔案等。

(三)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工作的歷史特點

中國古代的檔案工作可謂光彩照人,但由于封建檔案工作是植根于封閉保守的小農經濟和專制政治之中,統治者的長期鉗制和社會制度的嚴重影響,使得我國封建檔案工作呈現出了御用性、封鎖性。僵化性、壟斷性等特點。

(四)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工作的歷史貢獻

中國封建檔案工作對于鑄造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它本身又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很有長期特色的組成部分。本題提出中國封建社會檔案工作的歷史貢獻主要有六方面:第一,最高統治者高度重視,檔案工作由中樞機構直接統轄;第二,把檔案的搜求積累當作長治久安的大事;第三,中央檔案庫是皇家的重要建設;第四,以嚴酷的律法保護檔案和檔案工作;第五,檔案管理講究章法;第六,檔案利用備受重視。

三、檔案館文化論

文化的討論從來就是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本題從分析文化概念入手,探討了檔案館文化的定義及其分層把握問題。

(一)文化的定義及其系統結構

雖然文化沒有固定的概念,但人們對文化已經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這就是承認文化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當然,也有學者依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習慣,將文化確定為大、中、小三層含義。“大文化”涵蓋人類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文化概念的哲學涵義;“中文化”多指精神層面,類似前面的狹義文化;“小文化”則是特指某些專業領域和部門,比如國家文化部管轄的團體,這是一個行政操作性層面的概念。

文化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按各種文化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其系統結構可以描述為五萬面:第一,哲學是文化的核心、頭腦、精神支柱。第二,教育是文化的基礎,是文化的再生產、擴大再生產的基礎。第三,科學是文化的脊梁,是構成文化知識內容的最堅實的支柱,同時又是文化發展的最強大的內在動力。第四,文藝是文化的血肉,文學藝術使文化有血有肉,具有生動豐滿的形態和內容及豐富的情感。第五,新聞出版、信息咨詢事業和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事業是文化這個有機整體的神經網絡和大動脈。

(二)檔案館文化的定義

所謂檔案館文化,筆者認為實質上指的并不是檔案館館藏和檔案館設施等物質實體,也主要不是指檔案館學理論方面的精神產品,而主要是指包含在檔案館館藏以及館藏衍生品中的精神因素。檔案館文化消費屬于發展文化消費。檔案館文化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一,檔案館文化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第二,檔案館文化服務經濟建設大有可為;第三,檔案館文化可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第4篇

關于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指出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這一理論原則一直為中國經濟史研究者所尊奉。人們對什么是自然經濟什么是商品經濟似乎也沒有深究。但中國戰國以后商業較發達,各類市場較活躍,是明顯的事實。這豈非與上述理論原則相左?新時期經濟史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多的探討,提出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依其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試圖對原來的理論原則進行修正,認為封建經濟不一定都是自然經濟。代表人是經君健。他把自然經濟解釋為使用價值的自給自足,并根據馬克思對西歐中世紀莊園的論述,提出“自然經濟平衡律”,即一個單位內生產品和消費品品種和數量的一致,是為自然經濟的前提。中國地主制經濟下無論地主經濟或農民經濟,都存在使用價值形態收入的單一性和需求的多樣性的矛盾,不能滿足“自然經濟平衡律”的要求,而必須與外單位進行商品交換。他的結論是中國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有本質的聯系,實際上是把地主制經濟納入商品經濟的范疇。[1]

這與上述趙岡關于中國戰國以后已有市場經濟的觀點有某種相似之處,但前者認為當時的商品經濟尚處于簡單商品經濟階段,是為地主制經濟服務的;后者否認戰國以后社會封建地主制的性質。在三十年代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有人主張戰國以后是商業資本主義社會。七十年代末傅筑夫提出“變態封建制”說,認為戰國西漢商品貨幣經濟的突出發展已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把各地區聯結成一個整體,形成“國民經濟體系”。這樣看來,傅氏實際上把封建地主制經濟看作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故有人認為從中可以看到商業資本主義說的影子。但傅氏自己撰文否定這種說法,認為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仍屬自然經濟。……

第二種,是對自然經濟作比較寬泛的理解,承認地主制經濟仍屬自然經濟范疇,但可包容較多的商品經濟成分。其中又有各種不同的側重和表述。吳承明對“自然經濟”作了“引申”,把農民家庭的自給性生產、為剝削者直接消費的生產、在地方小市場上的余缺調劑性的交換,廣而言之,凡以使用價值為目的的生產和交換,都包括在自然經濟的范疇中。在此思路指導下,他算出前糧食商品率為10%上下,未脫離自然經濟范疇。他又指出,馬克思和西方經濟學都談到歷史上市場體制轉變的時期,只有這個轉變完成了,才能稱之為市場經濟。中國十六世紀已有市場轉變的端倪,但起伏跌宕,至民國尚未完成轉變,或不能把中國歷史上的商業繁榮等同于市場經濟。[2] 李根蟠指出自然經濟有不同的歷史類型,并非西歐莊園經濟的單一模式。中國地主制經濟是一種“不完全的自然經濟”,其中包含了商品生產的成分,流通已成為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必要環節,但仍未控制整個流通過程,價值規律作用有限,商品生產仍以自給生產為基礎和依托,仍受制于自然經濟的原則和機制。這是自然經濟中的一種類型,而不是意味著自然經濟的解體[3] 。林甘泉認為自然經濟的本質特征是自給性生產,而不是“自給自足”。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雖包含一些商品經濟成分但對各類經濟單位的分析表明,它在總體上仍屬自然經濟范疇。[4] 方行認為我國封建經濟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結合,從總體看自然經濟仍占主要地位[5] 。信從這種觀點的學者不乏其人。持這類主張的學者,都認為封建地主制的形成發展以商品經濟的一定發展為前提,都重視對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研究。如李埏把地主階級和地主制的形成看作商品經濟沖毀了古老村社制的結果他認為封建地主制時代商品經濟經歷了戰國漢初和宋這兩個高峰而?i?i高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因素[6] 。

第三種,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屬“偽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其實很強固。這以秦暉為代表。在他看來,自然經濟與其說是“自給自足”經濟,勿寧說是不自由的“自然人”經濟,就運行機制而言,則是“命令經濟”。中國封建時代的“商品經濟”,實際上不受或很少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和調節,而只受或主要受人身依附關系中權力意志的支配與調節,這就是“偽商品經濟”。總的說,我國封建社會決不是商品經濟發達早于或興盛于西歐,而是相反,自然經濟、包括“命令經濟”及披著商業外衣的變種比西歐中世紀典型時期頑固得多[7] 。

秦氏的觀點未必能為學界所普遍接受,但中國封建時代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并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政治權力嚴重地干預以至遏制商品經濟的發展,則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有所分析。例如郭正忠通過對唐宋茶葉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專賣對茶商資本的遏制的分析指出,在我國傳統社會中,類似“市場經濟”的某些因素只是在自由通商政策下出現,但這是局部的、短期的、表象的、偶然的。而基于專制政體強大和民間私有權發展不充分的專賣政策的推行則是全局的、本質的、絕對的。它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主要特色,而使市場經濟體系不可能有真正的發展[8] 。

關于傳統市場

與對封建社會商品經濟、自然經濟的不同認識相聯系,人們對中國傳統市場性質、特點和發展程度也有不同的估計。

吳承明考察了中國封建社會各級市場的基礎和內涵,提出了自己的市場史理論。他指出,經典作家以分工為市場的前提,質之歷史,卻不盡然。如地方小市場,即?村集市,是小生產者之間的品種調劑和余缺調劑,屬自然經濟范疇的交換;城市市場是貴族地主以其剝削收入換取消費品,是農村農副產品流入城市的“單向貿易”;區域市場則可視為自然經濟的延伸,真正有意義的是跨地區的長途販運,但宋以前主要是土特產品和奢侈品的貿易,仍然不是基于社會分工之上的市場。他認為馬克思所說的作為市場基礎的分工,實際上是指“表現為交換價值的分工”。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有多大市場,只要沒有專業戶,即沒有生產交換價值的分工,就不算本來意義上的商品經濟。他又指出,總的來說是生產決定經濟,但不能低估交換的作用,交換的積累也能引起分工和專業化,市場理論應建立在生產和交換這兩極上。根據這一理論,吳承明指出中國明中葉以后長途販運貿易才轉以民生日用品為主,即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地區生產分工基礎上。但直到前,我國國內市場仍然是一種以糧食為基礎以布和鹽為主要對象的小生產者之間交換的市場結構[9] 。關于中國國內統一市場何時形成,學術界有西漢說、唐宋說、明清說等不同認識,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種市場直到近代尚未形成。論者多著重商品流通自身規模,而吳承明則從生產的社會分工和與此相聯系的長途販運的內容進行考察,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吳氏這一理論頗有影響,如包偉民即以這一理論分析宋代的糧食貿易和區域市場。方行在這基礎上以明清為例分析了中國傳統市場的基本特征,指出傳統市場是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市場;封建社會發達的商品市場是一種以民生日用品為主要對象的小生產者之間交換的市場模式;要素市場,包括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市場,也有某種程度的發育;農業中的土地勞力等資源的配置并不取決于市場,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仍有一定作用,其作用大小視不同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程度而異[10] 。

有些學者對此持不同看法,如經君健不同意把地方小市場的交換歸入自然經濟范疇。他認為地方小市場是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經濟細胞(地主經濟、佃農經濟、自耕農經濟)的生存需要(解決小生產產品單一性和需求多樣性矛盾)所產生的,個體小農在市場上以小商品生產者身份出現,生產關系性質、生產目的性以及購買者目的性均不能改變商品交換的性質。地方小市場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區域市場、區域間經濟聯系及城鎮商業形成不可分割的體系,這是以自然經濟為基本經濟單位的西歐看不到的現象[11] 。

對中國傳統市場發展的一些具體問題,認識也有歧異。如農村集市,許多學者追溯到唐宋或南朝的“草市”,也有學者提出,戰國時代已存在農村集市[12] 。明清時期農村集市的發育程度,有的認為它雖有從地方小市場向初級市場轉化的趨勢,但基本上仍是在狹小范圍內彼此獨立的一種市場;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已經轉化為初級市場,成為整個市場網絡的一部分。還有的學者把以市鎮貿易和墟集貿易為主體的農村市場劃分為保障供給市場、商品集散市場和多功能全面發展市場等不同層次(類型)[13] 。

對宋以后特別是明清興起的市鎮,學者多強調它在促進城鄉、工農業交流、鄉村城市化和培育資本主義萌芽的作用。趙岡則認為是人口快速增加、人地比例變化、人均占有糧食數和余糧率下降所導致的城市人口向農村靠攏的?果是城市化的非正常道路[14] 。

注釋

[1] 經君健:試論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本質的聯系,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2]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市場·近代化·經濟史理論》,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3] 李根蟠:《自然經濟、商品經濟與封建地主制》,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4] 林甘泉:《秦漢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1期。

[5] 方行:《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

[6] 李埏:《經濟史研究中的商品經濟問題》,經濟問題探索1988年第3期。

[7] 秦暉:《田園詩與狂想曲》,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

[8] 郭正忠:《從飛錢預購到納榷請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2期。

[9]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市場·近代化·經濟史理論》,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10] 方行:《中國傳統市場的特點》,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1] 經君健:試論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本質的聯系,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2] 李根蟠:從《管子》看小農經濟與傳統市場,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三世界國家期。

第5篇

1. 西周分封制與漢初封國制

兩者都是通過分封諸侯國,諸侯可以世襲祖上的爵位,享受封地和俸祿,在各自的分封國內擁有統治權。但西周分封制除了分封同姓王族之外,還分封了異姓的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漢初封國制則有所不同,漢代建立以后劉邦為了鞏固漢朝政權的穩固,在剪除異姓王的同時,大量分封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權利也有所削弱,要采用中央統一的法律和貨幣,而周代諸侯國各自的度量衡和貨幣都不統一,且在封國之外,還有郡縣與封國犬牙交錯。

2. 三公九卿制與三省六部制

二者同屬于中央官制,都有助于鞏固統治,加強專制集權。但是二者又有很大的區別: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宰相位高權重,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御史大夫和太尉主管監察、軍事等;九卿分掌各項行政事務,實際并不止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實際上把秦代的相權一分為三,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六部,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各部門分工明確,效率提高。

3. 宰相與內閣首輔

宰相和內閣首輔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但地位不同。宰相是國家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的長官,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皇帝常向宰相咨詢,宰相有時可封駁詔書,表示對皇帝命令持保留態度,因此宰相對皇權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內閣是明朝在廢除宰相之后,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而設立的,作為皇帝的內侍顧問機構,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內閣首輔的職權大小和任免去留完全取決于皇帝,因此對皇權的制約作用不大。

4. 察舉制與科舉制

它們都是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但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察舉制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最后由皇帝策問,應舉者對策,從而選拔出人才的制度。察舉制盛行于漢代,但由于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后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等現象,以至于演變成后來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創始于隋,廢除于清末,綿延1300年。這是一種通過平等競爭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中國的社會進步,但后期也出現了八股取士等僵化的考試模式。

5. 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是一個大概念,泛指封建社會所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其中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指地主階級占有土地,用以剝削農民(或農奴)的土地私有制度,這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另外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還有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如我國封建社會的均田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等。

6. 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

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特征。

7. 民間手工業與民營手工業

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由私人經營的以手工勞動及其協作為基礎的各種手工業。民間手工業包括民間私人經營的民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與市場緊密聯系,因而具有商品生產性質。明中葉以后,在紡織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后來居上,超過官營手工業,并產生了新型生產經營方式。民間手工業還包括以紡織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因而其內涵和外延均大于民營手工業。

8. “海禁”與“閉關鎖國”

兩者都是明清時期推行的限制中國對外交往的政策,都阻礙了中國的社會進步,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后。“海禁”政策是指政府禁止中國民間的私人海外貿易,但并不禁止外國來華貿易,相反是歡迎外國與明政府進行“朝貢”貿易,目的是將海外貿易控制在官府手里,實質上是官府壟斷海外貿易的政策。“閉關鎖國”政策不是絕對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是指閉關自守,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同時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兩者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海禁”只是一種措施,“閉關鎖國”則是一種有指向性的政策,閉關鎖國比海禁的外延更大。

9.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

“兼愛”是墨子學說的中心,“仁愛”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兼愛”是一種無差等的愛,“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愛。“兼愛”不分親疏貴賤,不分人我彼此,而“仁愛”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之上的,他人之父與己之父,他人之兄與己之兄都是有差別的,有親疏之分的,“愛人”涉及到國家、上下、君臣之間的關系。“兼愛”遠比“仁愛”寬泛,“仁愛”則比”兼愛”具體。”兼愛”忽視了人的內在天性,孔子的“仁愛”,主張從自身做起,層層外推,雖說高遠,但并不空疏,亦不艱深,較易轉化為實際。

10. 宋明理學與程朱理學

宋明理學,即兩宋至明代形成的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一種思辨化、哲學化的儒學。程朱理學,僅僅是宋明理學的一流派,有時會被簡稱為“理學”,以便與陸王“心學”相對。但其實“心學”亦屬于宋明“理學”的一支。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都承認“理”的存在,但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存在于客觀事物中,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陸王心學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心”即“理”,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程朱理學認為把握“理”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陸王心學提出“明本心”以求“理”。

11. 雕版印刷術與活字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都促進了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其中雕版印刷術是在版料上雕刻圖文以進行印刷的技術,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當普遍,至宋代形成了彩色套印技術,留下了一些精美的宋刻本。活字印刷術最早起源于11世紀北宋慶歷間的畢升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是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這樣印刷效率較之雕版印刷大為提高。

12. 元雜劇與元散曲

第6篇

關鍵詞:北宋;王安石;“青苗法”;經濟學分析;抑制兼并;冗官積弊

中圖分類號:F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3)03-0095-03

一、青苗法的經濟學特征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開始推行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的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包括多個方面,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和將兵法,而其中的青苗法以其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而成為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內容。青苗法于熙寧二年(1069年)實行,其具體內容是:規定凡州縣各等民戶,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可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谷,以補助耕作。借戶貧富搭配,10人為保,互相檢查。貸款數額依各戶資產分五等,一等戶每次可借15貫,末等戶1貫。當年借款隨春秋兩稅歸還,每期取息2分。

(一)從資源稀缺性的解決看青苗法

經濟學理論認為稀缺性是資源的根本屬性,相對于人類的無限欲望,資源總是處于稀缺的狀態,而解決資源稀缺性的根本途徑就是不斷地通過技術進步與制度改進來促使稀缺資源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不斷提升稀缺資源的使用效率。

封建社會屬于農耕文明,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組織形式,因此,農民和土地是封建社會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兩種生產要素。這兩種生產要素的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發揮,使用效率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是決定封建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狀態的關鍵性因素。

農業生產有其自身的特點:周期長,自然條件約束性強。這兩個特點決定了農業生產穩定性差,風險度高,豐收或歉收難以事前預料。一旦風險發生,農業歉收,封建社會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兩種生產要素――農民、土地,都會遭受直接影響。在農業歉收的情況之下,農民的基本生活就會受到干擾,勞動力的自我維系難以實現,農民的生產效率就會降低。同時,農業歉收也會影響到下一周期的農業生產,致使土地的功能也難以充分發揮。因此,在封建社會中,由于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農業歉收成為經常性的事件,兩種主要生產要素――農民、土地,其生產功能的發揮始終處于一種抑制狀態。而農業歉收的負面影響在青黃不接之時表現的最為急迫。在通常年份,農民生活與農業生產在青黃不接之時面臨較大影響,而在歉收年份,農民生活與農業生產將承受更大壓力,農業的周期性生產活動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就此終止。

青苗法規定在夏秋未熟之前,農戶可向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谷,所得錢谷隨春秋兩稅歸還官府。夏秋未熟之前,正是青黃不接之時,當農民生活難以為繼,官府及時貸出錢谷,維系農民的生產能力,保障土地的正常耕種活動,從而使農民與土地兩種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能夠發揮其應有功能。因此,青苗法從制度設計上,可以解決兩種生產要素在青黃不接之時面臨的功能難以有效發揮的問題,從而提升稀缺資源的使用效率。

(二)從銀行業借貸雛形看青苗法

青苗法分二期散青苗錢,在正月放夏料,五月放秋料,所放錢谷隨春秋兩稅歸還,每期取息2分。青苗法與現代銀行經營方式相比存在顯著差別。青苗法下,只安排錢谷貸出而不涉及錢谷存入,并且,不同于銀行單純地貸出錢財,青苗法所貸雖包括錢財但仍以谷物為主。但是,青苗法已具備了銀行借貸的雛形,這是這一制度難能可貴的地方。正是青苗法的這一特點,使得青苗法相比較純粹的開倉放量、無償賑災,有著巨大的成長潛力。在青苗法的制度安排之下,對貧困農民的幫扶,對農耕生產的促進,更有可能發展為一種可以形成規模,發揮廣泛影響的長效機制。

(三)從國家財政看青苗法

國家財政是國家或公共團體以維持其生存發達之目的,而獲得收入、支出經費之經濟行為。青苗法通過散放青苗錢而收取利息,可以使朝廷獲取穩定的錢谷收入,從而使得青苗法具有了財政功能。從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青苗法無疑是一個有著多重功效的優良法規。青苗法涉及主體包括四個:農民、土地、兼并大戶、朝廷。如果青苗法能夠得以順利實施,就可以建立起一套幫貧濟困、輔助農耕的長效機制,同時,國家亦可以得到一種穩定的財政收入。青苗法從制度功能上講,是能夠承擔起接濟農民、提升土地效率、抑制兼并大戶、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的作用的。

二、與常平倉、惠民倉的比較分析

北宋朝廷在青苗法實施之前,用以輔助農事的手段是常平倉和惠民倉。青苗法實施是以常平倉與惠民倉為基礎,將常平倉與惠民倉之錢谷挪作青苗錢,貸與農戶。直白地講,青苗法是以常平倉和惠民倉的替代者這一角色出現在歷史舞臺的。

常平倉在豐收與歉收的買賣行為,其目的在于平抑糧價,平穩的糧價可以使得農民在豐產時可以高價格賣糧,獲得好的收益,在歉收時可以低價格獲取糧食,有助于經濟社會的穩定。但是應該看到,封建社會的農耕經濟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特征,用于糧食交易的市場是存在的,但農耕文明的自給自足經濟背景的市場與由工業文明催生的市場經濟中的市場不可同日而語,無論是在功能上還是在規模上,農耕背景下的市場都要弱得多。這就決定了常平倉平抑糧價、維持社會經濟穩定功能的實際影響是十分有限的。

惠民倉也是在豐收時征糧積儲,但與常平倉不同的是在農業荒年時不是低價賣出而是無償賑災。無償賑災對于荒年中的災民而言無疑如雨露般可貴,對于維系社會的穩定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惠民倉的優勢與特點在于賑災的無償性,惠民倉的弊端也正是無償性。無償性制約了惠民倉的規模與可持續性。由于是無償供給災民,如果惠民倉規模過大則使得政府承擔巨大的負擔,如果惠民倉過小則其救濟災民的力度會十分有限。

青苗法的實施可以講既兼具常平倉和惠民倉的優點,同時又可以避免兩者的不足。與常平倉相比,青苗法不是將制度目標定位為平抑糧價,使貧民能夠在歉收時可以低價格購進糧食,而是將制度目標定位為輔助農耕,抑制兼并,使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可以向官府申請錢谷貸款。這一特點使得青苗法對農耕活動的輔助更加直接,有立竿見影之效。與惠民倉相比較,青苗法有息放貸,避免了惠民倉官府負擔過重、難以為繼的弊端,使其更有條件發展成為一種可以發揮廣泛影響的長效機制。因此從制度設計上講,青苗法是一種比常平倉與惠民倉更優良、更有效的輔助農耕的法規。

三、青苗法的制度目標

(一)富國

北宋熙寧時期,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已經是愈演愈烈,其最直接、最顯著的影響就是給北宋王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王安石深刻認識到財政匱乏的弊病,主張理財乃政事之要。他曾向宋神宗進言:“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臣以理財為方今急務,未暇理財而先舉事,則事難濟。”②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目的之一是要設法增加朝廷收入,緩解財政困難。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曾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思想,認為“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

開源與節流是財政增收的兩條根本途徑。三冗問題是財政危機的結癥所在,解決財政危機必先解決三冗之患。王安石沒有選擇直接應對三冗問題,通過裁消三冗來節制開支,而是選擇了通過實施青苗法和免役法這類開源方式來增加財政收入。為使青苗法和免役法開源來之入能夠彌補巨大的三冗之出,勢必迫使青苗法和免役法不斷提升開源力度,這為后來在青苗法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息錢水平失控局面埋下了伏筆。

(二)抑制兼并

北宋時期,兼并之家蜂起,兼并行為日熾。兼并行為造成兩個惡果:一是社會危機。土地兼并使得土地不斷集中于豪強地主之手,其財富與勢力不斷增加,而大多數貧民擁有的土地不斷減少,生活日益窘迫,致使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社會結構的穩定受到嚴重挑戰。二是財政危機。豪強地主在吞并土地的同時,有意將土地數量隱瞞,以逃避應繳稅收。因此。在土地總量不變的情況之下,隨著兼并程度加深,朝廷可以獲取的土地稅收卻呈現出不斷減少的趨勢。王安石以為政府如不理財,控制社會經濟活動,不但百姓深受其害,國家經濟利益亦難免流失。青苗法作為法先王之道,在制度設計上希望抑兼并與振貧弱可兼而得之。因為,青苗法在青黃不接之時,散放錢谷接濟民眾,可以防止兼并之家在青黃不接之時放債取利,盤剝貧民,并吞土地。但是,以青苗法來抑制兼并卻未必是一種有效措施。僅僅通過散青苗錢阻止兼并之家放貸,從而實現抑制兼并目的的實現,著實有隔靴搔癢之嫌。

(三)輔助農耕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輔助農耕。政府將青苗錢貸給貧民,使之免遭兼并之家的高利貸盤剝,解決其生活與生產問題。王安石講:“昔之貧者舉息于豪民,今之貧者舉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③。魏泰也認為王安石青苗法:“以謂百姓當五谷青黃未接之時,勢多窘迫。貸錢于兼并之家,必有倍蓰之息。官于是結甲請錢,每千有二分之息,是亦濟貧民而抑兼并之道。”④雖然,朝廷夏秋兩季貸放錢谷依然收取2分利息,但比之兼并之家的高利貸要低些,在發揮抑制兼并的同時,也可以減輕貧民的負擔。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青苗法有利于封建社會經濟結構中農民和土地兩種生產要素功能的充分發揮,從而有助于農業生產。

四、青苗法失敗探因

(一)錢谷利息水平失控

青苗法在頒布之時,明文規定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可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谷,以補助耕作,當年借款隨春秋兩稅歸還,每期取息2分。但是在青苗法實施的過程中,利息水平失去控制。青苗法的實際利息負擔遠遠超過2分之息。司馬光就這一問題談到:“竊惟朝廷從初散青苗錢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債取利,侵漁細民,故設此法,抑其豪奪,官借貸,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陳米散與饑民,卻令納小麥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納粟三斗,所取利約近一倍。向去物價轉貴,則取利轉多,雖兼并之家,乘此饑饉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⑤本意以二分低息放貸,防止兼并之家放債取利盤剝貧民的青苗法,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利息水平完全失去控制,貧民貸得一斗陳米,歸還時卻要納小麥一斗八升七合五勺,取利近一倍。青苗息錢之重成為不爭的事實,所謂名則二分之息,而實有八分之息。農民從政府那里借得二分息的青苗錢,雖能應一時之急,但其產出根本無法償還高額本息。高額的利息水平完全脫離了農業生產的規律,散放青苗錢的結果不但不能解決貧民的生活和生產問題,反而使貧民因債務困境而面臨更加惡劣的生活和生產問題。韓維曾對神宗言:“近日畿內諸縣近督青苗甚急,往往鞭撻取足,民至伐桑為薪以易錢貸。旱災之際,重罹此苦。”由于青苗法嚴重超標的高利息,貧民自然難以承受,無法按時歸還錢谷本息,而諸縣督促甚急,往往使用鞭撻手段,強行收取。韓琦說:“今放青苗錢,凡春貸十千,半年之內使令納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年終又令納利二千,則是貸萬錢不問遠近之地,歲令出息四千也。……臣謂王莽時官貸本萬錢,歲終贏得萬錢,只令納一千。若所贏錢更少,則納息更薄。比今于青苗取利,尤為寬少。而王莽之后,上自兩漢,下及有唐,更不聞有貸錢取利之法。”⑥錢谷利息水平失控,嚴重超出農耕生產的承受能力,致使有著扶助農耕、抑制兼并、增加財政多種功效的青苗法,喪失了扶助農耕和抑制兼并的功能,甚至完全走向了反面,成為破壞農耕生產,助長兼并,置貧民于水生火熱的惡性苛政。這是青苗法失敗的直接原因。

(二)青苗法制度目標之間的矛盾

錢谷利息水平失控這一導致青苗法失敗的直接原因,而導致錢谷利息水平失控的原因又可以歸結為個兩方面:一是制度設計問題,即青苗法制度目標之間的矛盾。二是制度實施執行問題,即青苗法官吏體系的行政能力缺乏與管理混亂。

制度目標之間的矛盾是青苗法失敗的制度設計原因。北宋朝廷實施青苗法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多重的:富國、抑制兼并、扶助農耕。從每個單項目標來看,都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合理選擇,有其積極意義。然而,若將三個目標放置在一起而忽視三個目標正確重要性先后排序,則必然帶來目標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富國、抑制兼并、扶助農耕三個目標是有重要性差異的,有著主次之分的。在屬于農耕文明的封建社會,農業正常的生產活動是封建社會發展、延續的基礎,有著壓倒一切的重要性,“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史記?孝文本紀》)。因此,輔助農耕應是青苗法最重要的制度目標。農耕活動得到有效輔助,農民得到及時救助,生活得到保障,就不必向豪強舉債,則兼并之風自然就能得到抑制,國家財政收入自然也會實現增長。可是,北宋朝廷作為變法的制定者、實施者,同時又是青苗法財政功能的直接受益者,有著將青苗法的富國目標置于首位的自然傾向,并且,北宋的三冗問題如此嚴重,使得北宋朝廷承受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因此,北宋朝廷又有著將青苗法的富國目標置于首位的迫切需要。然而,青苗法三目標的重要性排序的顛倒與混亂,給變法帶來災難性的結果。事實上,在實際的變法實施過程中,北宋朝廷越來越注重富國目標的追逐,而不惜以犧牲扶助農耕目標為代價。

(三)官吏體系的行政能力缺乏與管理混亂

官吏體系的行政能力缺乏與管理混亂是青苗法失敗的制度執行方面的原因。在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下,各級官吏所需負責的是上級,乃至皇帝。在冗官的積弊之下,官吏體系的腐敗、混亂、低能、低效已經達到極端程度。王安石當年在給仁宗皇帝的《萬言書》中,曾這樣評價當時的官僚隊伍:“不才茍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和“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這兩句話,雖不無夸張,但確實抓住了當時官僚隊伍腐敗無能的基本面貌。也可以說,這正是北宋封建專制體制統治一百多年以后,官僚隊伍日益腐敗的歷史證件。在《上時政書》中,他十分迫切地對趙禎說:“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過今日,則臣恐亦有無所及之悔矣。”這里除了王安石深刻地感受到封建國家內外交困的形勢已經十分緊迫之外,更包含著對國家官僚統治機器的腐敗已到了即將完全失去控制的恐懼。強辯自用、排斥異己、徒說空言、脫離實際的腐敗的官僚隊伍,完全無法勝任嚴謹執行青苗法的重任。在散放和收納青苗錢時,官吏肆意妄為,從中作弊勒索貧下之戶。散斂之際,“除頭子錢,減克升合,量收出剩”,⑦“以陳粟腐麥代見錢支”,⑧“倉官受入,又增斗面,百端侵擾,難以悉數”。⑦凡經手之官吏都要大撈油水,謀取私利,使得變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實際的息稅水平遠遠高出制度規定,青苗法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注釋:

①梁啟超:《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

②《王安石傳》,《宋史》卷327。

③《上五事札子》,《王臨川文集》卷41。

④《上五事札子》,《王臨川文集》卷41。

⑤《奏為乞不將米折青苗錢狀》,《司馬光奏議》卷29。

⑥韓琦:《又論罷青苗疏》,《全宋文》卷847。

第7篇

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核心梳理]

(一)商周時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含義: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

目的:擴大周朝的統治范圍,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內容:三種對象;三種權利;三種義務。

作用:前期有利于穩定統治秩序,擴大了統治區域,鞏固了周王室的統治,但是隨著諸侯國勢力壯大,兼并戰爭開始了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分封制遭到了破壞。

2.宗法制: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等方面的矛盾。

含義:用父系血緣的親疏維系政治等級,分配政治權利,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

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二者互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內核和紐帶,維護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體體現,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級秩序嚴格進行的。

3.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基本的特點)

[思維點撥]

易錯點:

1.大宗和小宗不是絕對而言的,而是相對而言的。

2.“封建制度”是奴隸社會解體后出現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封邦建國”指分封制。

(二)春秋時期的政治

東周建立: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兼并戰爭。

戰國:改革(商鞅變法)、戰爭、秦滅六國。

階段特征: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民族融合加速,華夏族逐步形成。

商鞅變法

指導思想:法家理論。

宗旨(目的):富國強兵。

性質:最徹底的新興地主階級的封建性質的變法運動。

特點:“農戰”和“法治”。

內容:經濟: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政治:廢除分封制,普遍推行縣制;實行什伍連坐制度;制定秦律。

軍事: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

文化:焚燒詩書;改革舊俗。

歷史作用:推動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統一奠定了基礎;其極端專制的高壓政策也對后世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啟示:改革是促進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途徑,要與時俱進;改革必須堅持不懈;改革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保障,強化法治。

成功的原因: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地主階級的要求;措施全面徹底;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二、先秦時期經濟結構與特點

[核心梳理]

(一)從原始社會至夏商周時期的經濟

1.農業:①耕作方式:原始社會:刀耕火種;夏商周時期:耜耕或“石器鋤耕”。

②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原始社會時期。井田制: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度,受田者對土地有權世代享用,但無權轉讓與買賣,且需向國王交納貢賦。

2.手工業: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由官府壟斷。

冶銅業:原始社會晚期: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青銅時代;冶鐵:西周晚期:已能制造鐵器。

陶瓷業:陶器是新石器時代手工業的最重要成就(彩陶、黑陶、白陶);商代燒制出原始瓷器。

紡織業: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現。

商業:出現職業商人和貨幣;西周實行“工商食官”。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

階段特征:井田制逐漸崩潰,封建生產關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隸制生產關系;生產力: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戰國時期一些統治者開始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1.農業進步: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現了許多私田(根本原因);稅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轉化。

耕作方式:鐵犁牛耕――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主要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國家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形成方式:戰國各國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

主要經濟形態: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后開始瓦解,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明清以后日益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

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中國古代農業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含義:強調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戰國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歷代封建王朝繼承并發展。

[思維點撥]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自給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指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

2.手工業:

冶金業:以冶鐵業為主的私營手工業產生。

春秋:開始冶鐵和使用鐵器。(冶煉生鐵和鋼―塊煉鋼)

戰國時期:鐵器大量出土,煉鋼出現淬火技術。

3.商業: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私商成為商人主體,各國紛紛鑄造貨幣,大都會出現。

三、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

(一)從原始社會至夏商周時期

商: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

(二)春秋戰國時期

1.思想:(1)“百家爭鳴”局面,以儒、墨、道、法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背景:①經濟;②政治;③階級關系;④思想文化。

主要流派及主張: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意義:“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2)早期儒學和孔子的評價

春秋時期:孔子: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者和保護者。(六經)

主要思想:教育: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政治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和“禮”,主張“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天命觀,對鬼神敬而遠之。

戰國時期: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亞圣。

主要思想:政治:“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民本: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倫理觀:“性本善”。

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主張:民本:君舟民水;倫理觀:“性惡論”,主張禮法并施。

哲學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唯物主義思想家)

2.文學《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成熟詩歌形成的重要標志,收集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

內容:分為風(精華)、雅、頌三部分。

地位:《詩經》的創作為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奠定了基礎。

第8篇

關鍵詞:森林資源;林業經濟;脆弱性

由于清政府對東北的封禁政策,二三百年的封禁,使黑龍江的白山黑水之間保存了廣大的原始森林,通古斯語稱黑龍江為“窩集”,即樹海,都是形容森林茂密的實際情況。即使到了19世紀末,據文獻記載森林覆蓋率仍然占70%以上,森林資源豐富的蘊藏量為近代黑龍江林業經濟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由于滿族大舉內遷入關和清朝政府長期執行的封禁政策,導致黑龍江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關內各省,生產力水平與沿海各省相比落后了近一個世紀。幾次大規模的移民使黑龍江的人口迅速增加,到1930年前后,黑龍江總人口已經達到360多萬。關內移民主要來自江蘇、浙江、山東和直隸等省,隨著關內移民的大量到來,不但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而且不可避免地將當地先進的生產方式、商品經濟意識等帶入黑龍江,這種先進的思想意識影響、推動了黑龍江林業經濟的形成。

1 林業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的沉淪相互交織

近代以前,地處祖國邊陲的黑龍江一直是未被開發的處女地,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著稱,也正因為如此而招致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把黑龍江作為侵略的重點,成為被侵略的重災區。在第二次中,沙皇俄國于1858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侵占了我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等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又于1860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侵占了我國烏蘇里江以東直至韃靼海峽、日本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近代的黑龍江開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96年的《中俄密約》又使中國被迫允許沙俄在東北修筑中東鐵路。1904年日俄戰爭結束后,黑龍江成為日俄共同管理的勢力范圍,1931年后,黑龍江淪為完全的殖民地。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另一種趨向,在受日俄等外來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刺激,以及關內大量移民的辛勤開發下,近代的黑龍江由一個經濟落后地區變成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很快走上了近代化道路,黑龍江完整的封建社會也迅速向半封建社會演進。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通車,黑龍江的林業經濟進入發展時期。

2 突變的畸形的林業開發和殖民性特征

研究結果表明:關內中原大地在近代以前的4000年間,由于人口的增長和人為不合理活動,森林資源遭到巨大的破壞,森林覆蓋率由60%下降到10%左右[2]。而遠在關外的邊疆省份黑龍江,森林資源卻保存得十分完好。一是因為由于地緣優勢,地處交通不便的邊疆地區。二是因為滿洲女真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統治一個以大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這是一種不正常的事情,出于迷信思想,他們骨子里認為是上天在冥冥之中幫助了他們;同時也認為他們的發源地是“龍興之地”,為了保護好這塊“龍興之地”,入關之后就實行了封禁政策。但對這塊“龍興之地”,始終存在著封禁與開發的雙重矛盾心理。想開發東北,使之成為經濟富庶之地,但又擔心漢人的大量移入會破壞滿人固有的風俗,影響旗人的生計,左右搖擺,走了一條招墾-封禁-開放的“之”字形道路。盡管清代晚期移民大量進入黑龍江,到清代末期黑龍江人口已達300萬,但對廣袤的黑龍江來說,人口與土地面積之比仍然是一個小數。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政府,對林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沒有足夠的認識,對林業沒有一個科學的經營措施,而黑龍江各個時期的地方政府更是如此。再加上不平等條約的限制,只得按照帝國主義的意圖辦事,更沒有任何科學經營的要求,導致了森林資源迅速遭到破壞。近代黑龍江的林業,早期其主體不過是木材生產。至于一般林業經營,如造林、育林、森林保護、森林調查、木材生產、森林更新、林產工業等林業經營都是不存在的。外來的殖民者更是以掠奪、破壞為主要目的,連俄國植物學家考馬羅夫也不得不承認,優良的針葉樹被砍光,代之而起的是十分低劣的樺樹。就是后來的租借林場,也全部是以生產木材為主,根本談不上合理經營森林資源。所有的不平等條約中找不到諸如荒山造林、更新造林、幼林撫育等的規定。道理很簡單,以掠奪為目的,攫取高額利潤的資本輸出國是不可能做這種賠本的買賣的。當時中東鐵路的林業技術工作者伊凡土結維赤,在他寫的《滿洲的森林》一書中說道:最初三年,每年的采伐量與計劃數量、林木生長量大體相當,但是后來,每年采伐的數量都遠遠超過計劃的數字,即森林的生長量。正因為如此,到處都出現了大量的荒山禿嶺。按照當時的生產技術,稍微合理的砍伐利用木材,在一般的林區就能出產33%的用材和枕木,然而現在只能出14%。如稍微合理利用就可以出9600萬普特(15.7億kg)的木材和枕木,卻只出了1450萬普特(2.3億kg),浪費了一半以上。這種畸形的林業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更加速了近代黑龍江森林資源的破壞。

民國以前,黑龍江富有的森林資源占中國的首位,占東三省的81%左右,豐富的森林資源招致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垂涎。伴隨著中國社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1840年到1949年100多年的時間里,黑龍江林業經濟的發展一直作為外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附屬物而存在,各國對黑龍江林業的資本輸出控制了黑龍江林業經濟發展的命脈。因此,近代黑龍江林業經濟的發展帶有顯著的殖民性特征。

3 林業經濟走的是一條掠奪式道路

近代黑龍江林業經濟在近代化的過程中被強行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旋渦,從封閉經濟走向半殖民地、殖民地經濟,林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其實質仍然是以木材庫為中心的經濟。無論是帝國主義掠奪的對象,還是森林工業、木材市場的發展都緊緊圍繞著木材進行,原始的天然森林成為巨大的木材庫。把具有多種用途的森林資源用于單一用途,只注重木材的當前的經濟價值,而忽略了森林資源可以用于生產非木材的產品。

因此,近代黑龍江林業經濟的發展過程就是掠奪木材的歷史,林業經濟走的是一條“大木頭”經濟之路,其結果直接導致了森林蓄積量的銳減。通過透視近代黑龍江林業經濟形成與發展的脈絡,可以看出,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國,各地區政治與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外國資本主義對各個地區作用的方式與強度也有很大的差異,近代黑龍江林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自身發展的四個顯著的特點。在殖民者的畸形開發下,近代黑龍江林業經濟在曲折中繼續向前發展,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始終缺乏一種自覺的意識,缺乏相應的經濟政策的引導和外部經濟環境的配合,加上林業經濟自身的脆弱性,在帝國主義入侵的背景下,使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缺乏發展的后勁,林業經濟始終處于一個被動的膚淺的層次。

第9篇

【關鍵詞】《紅樓夢》;封建社會;女性人格

由于《紅樓夢》中的女性形象基本沒有經歷明顯的性格變化,所以我們很難通過其中的某個人物來探討封建社會女性人格的形成歷程。然而,如果從中選取幾個典型形象來作為封建社會女性在相應人生階段的代表,就不難推知這一歷程。

由于封建社會女性的活動領域一般局限于家庭,所以封建社會對女性的約束很大程度上是由封建家族制度產生的。同時,因為貴族女性所承受的家庭約束遠甚于平民女性,所以對貴族女性生存狀態的探討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了解封建家庭對女性人格產生的影響。因此,本文選取了林黛玉、薛寶釵、王夫人和賈母這四個貴族女性作為典型形象,用以探討封建社會女性人格的形成歷程。

林黛玉是女性本真人性的代表。與大多數封建社會女性的恪守禮法不同,林黛玉具有鮮明的個人思想與情感,對她而言自由與尊嚴的價值遠高于生命本身。身世和性格是造成黛玉堅持個性的主要原因。首先,寄居生活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封建禮教沒能深入她的思想。其次,性格的叛逆使她不愿受制于封建禮教。而她對個性的堅持突出體現在她的多愁善感和孤高自傲的性格上。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多是因情而發,她對“人欲”的高揚正體現了她對“天理”的蔑視。林黛玉素來不勸寶玉近什么仕途經濟,也不稀罕“什么臭男人拿過的東西”,但對“詞艷曲”卻十分癡迷。“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一回就記述了她對《牡丹亭》的“心痛神癡”。她之所以感慨于“原來姹紫嫣紅開遍,都這般付與斷井殘垣”的戲文,正是因為她與杜麗娘一樣都渴望有美好的愛情來點亮生活。“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是她對青春白白流逝的惋惜,“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有誰”是她對愛情無望的無奈。而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身世是造成林黛玉強烈渴望愛情的主要原因。雖然,賈母視她為“心肝肉兒”,但敏感的性格和細膩的情感仍使她感到孤苦無依,“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正是她對愛的強烈呼喚。

林黛玉孤高的性格更加體現了她對個性的堅持。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體現出寄居生活已成為了她巨大的精神負累。但她并沒有像寶釵、探春那樣為得到賈府上下的普遍認可而拋棄個人的性格與情感,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她明知自己的多愁傷感已受到許多人非議卻仍堅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她雖無力改變自身的現實處境,但她堅持做一個精神的斗士,正如她所說“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在經過封建禮教教化之前,寶釵也應是黛玉式的人物,也應有本真的性格和個人情感的真實流露,在《紅樓夢》里我們仍然可以看見她曾經的影子。第二十七回里寫有寶釵看見一雙蝴蝶,“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這才是一個十幾歲的女子應有的活潑自然。

但封建家庭教育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磨滅了寶釵的本真的個性。出身名門的寶釵自幼就接受了嚴格的家庭教育。她“讀書識字”,用封建正統思想來規范自身;她“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具備了賢妻良母的基本素質。嚴格的家庭教育使封建道德深植于寶釵的思想之中,這集中體現在寶釵對待愛情的態度上。林黛玉癡迷于“詞艷曲”,而薛寶釵卻把紅玉對賈蕓的愛戀看成是“奸狗盜”。 年輕人本應強烈渴望純潔美好的愛情,而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竟能使一個花季少女把它視為下流不堪之物,這充分體現了封建道德對人性的極大壓制。相反,對于“待選入宮”寶釵卻沒有絲毫反對,這種蔑視女性人格的制度卻被她理所當然地認可了。一個人如果在最具有叛逆性格的年齡,尚且放棄“人欲”,因循禮教,那么,在此之后,他又怎能不“存天理,滅人欲”?所以,寶釵對愛情的否定是她服從封建禮教的突出體現。

同時,自身欲“上青云”的追求是寶釵性格變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不同于林黛玉的傲世獨立,薛寶釵渴望其社會價值的實現,因此,她極力贏得封建社會的普遍認可。她裝作猜不出元妃的燈謎,她專門點賈母喜歡的戲,她拒絕證實王夫人否定的藥方。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第三十二回金釧投井死了,寶釵用“失了腳掉下去的”來寬慰王夫人,一個僅十幾歲的女子竟可以這樣地漠視生命,對金釧用生命捍衛的尊嚴視而不見。可見,封建社會的道德體系和價值標準不僅造成了寶釵思想感情的喪失,更侵蝕著她善良的人性。

婚后的寶釵不僅將繼續克己守禮,還將喪失善良的人性,王夫人正是如此。

作為賢妻,王夫人把賈母和賈政的意志奉為天理,從不顯露個人的思想感情。第四十六回里賈母因賈赦要討鴛鴦做小老婆把王夫人也一齊怪上了,“王夫人忙站起,不敢還一言”。賈母無理的斥責難免使王夫人內心感到委屈,但是在三從四德的婦德體系下,她不能對婆婆的意志表現出一絲的不滿。第三十三回寶玉挨打,王夫人雖愛子心切,說話仍沒亂了禮法。“寶玉雖然該打,老爺也要自重。況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寶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時不自在了,豈不事大!”“老爺雖然應當管教兒子,卻也要看夫妻份上。”王夫人首先肯定了丈夫的做法,繼而才用老太太和夫妻情分來勸他。情急之下王夫人仍能克制愛子之情,可見賢妻之德已深入其骨髓。此外,王夫人對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完全服從,進一步完善了她作為“賢妻”的必備品質。盡管眾人都厭惡鄙夷趙姨娘,但王夫人只在第二十五回中因賈環燙傷了寶玉才罵了她一回,此外從未對她表現過不滿。而且,第三十六回中王夫人還因少了趙姨娘的月錢而盤問了王熙鳳。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是對女性情感和人格的莫大踐踏,而王夫人竟可在這一制度下做得無可指摘,可見其為恪守婦德已經完全放棄了個人感情。

作為良母,王夫人千方百計給寶玉創造良好的成才環境,但這不僅出于母愛,還摻雜了王夫人恪守婦德和追求利益的成分。一方面教育好家族未來的繼承人是對整個家族應盡的重要責任;更重要的是,母以子貴,寶玉如能順利地繼承家業,王夫人就有望成為封建家庭的最高統治者。而如果由賈環繼承家業,那么王夫人的家族地位將一落千丈。

封建社會的賢妻良母應該具備良好的理家能力,同時還要“寬柔以待下人”,以維護“祖宗顏面”。但事實上,這兩點是相互矛盾的,因為封建家族內部等級秩序的存在決定了統治者必然要壓迫被統治者,又何談“寬柔以待下人”?但王夫人通過讓王熙鳳來理家達到了治家與“寬柔”兼顧的目的。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對王熙鳳說“我天天坐在井里,拿你當個細心的人,所以我才偷個空”,可見王夫人讓王熙鳳理家,主要是為了省心。當然,王熙鳳與她的親戚關系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最重要的是,這樣做可以避免王夫人親自去做傷人害人的事,有利于維護她的“寬柔”形象。繡春囊一事不僅使王夫人的理家能力受到了邢夫人的質疑,也威脅到了賈府的“臉面”。為了鞏固自身權威,挽回賈府“臉面”,王夫人決定抄檢大觀園。但此事執行者是王熙鳳,這樣,表面看來心狠手辣的劊子手就成了王熙鳳,而不是吃齋念佛、心慈手軟的王夫人。當然,王夫人仍掌握著治家的實權。“金陵城起復賈雨村 榮國府收養林黛玉”一回中,王夫人向王熙鳳查問了月錢的發放情況并吩咐了給林黛玉做衣服的事。可見,飛揚跋扈的王熙鳳不過是個人,而“像木頭似的”王夫人才是真正的決策者。由此,王夫人便在實權在握的情況下樹立起了自己“憐貧恤老”“齋僧布施”的良好道德形象。 但是,出于母愛和對自身前途的考慮,王夫人對寶玉的事總是親自處理,從而使她的偽善得以顯露出來。

王夫人一直擔心寶玉與女子們的親密關系有礙寶玉的成才,這從黛玉初到賈府王夫人對她“你以后不要睬他”的交代中就可見一斑。第三十回中,寶玉兩次三番和金釧說話,王夫人都不予理睬,一旦金釧回答寶玉王夫人便即刻給她定了“下作小婦,好好的爺們,都讓你帶壞了”的罪名,“寬仁慈厚”的王夫人全不管“跟了太太十來年”的情分,在明知金釧被攆出去無臉見人只有死路一條的情況下,“亦不肯收留”。金釧的死無疑有礙王夫人“寬仁慈厚”的形象,也破壞了賈府“寬柔以待下人”的傳統。因此,王夫人給自己開脫說,只是“一時生氣”攆的金釧,本是想“氣她兩天,還叫她上來”的,不料金釧“氣性大”竟投井死了。而當正在為金釧“垂淚”的王夫人見寶釵來了,開口問的卻是寶玉,當得知寶玉并未對金釧的死做出什么反映,王夫人才又說起此事。她說金釧“忽然”投井死了是“一樁奇事”。待寶釵講了一番“據我看來”的說法,王夫人還是“我心不安”,最終用銀子和衣服了卻了“比我的女兒也差不多”的金釧的死。如果王夫人只是“一時生氣”害死的金釧,那么把“懨懨弱息”的晴雯“現從炕上拉了下來”由人架著攆了出去,已經把她的自私歹毒暴露無遺。

如果賈寶玉能夠順利地成為賈府的繼承人,王夫人就能成為像賈母那樣的擁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家長。作為賈府的當權者,賈母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封建家族利益,為此她的迫害對象已擴展到了骨肉至親。

首先,賈母的偽善比王夫人更高一籌。第二十九回中,賈母像一位高高在上的濟世者以廣濟蒼生的姿態通過對小道士菩薩一般的憐憫彰顯了皇親國戚應有的懿德。這一點薛寶釵和王夫人都難以做到,因為她們的目光僅在一己之私,而賈母則是站在統治者的高度,把整個賈府的形象當作自身形象來維護。但僅從賈母連最心愛的丫鬟鴛鴦死了娘都借故不準回家守孝就可見其剝削階級的本質。第五十四“史太君破陳腐舊套 王熙鳳效戲彩斑衣”中賈母對襲人守孝的前后不同態度更加突出地顯示了她的偽善。賈母聽說襲人因守孝沒陪寶玉出來,便說“跟主子卻講不起這孝與不孝。若是她還跟我,難道這會子也不在這里不成?皆因我們太寬了,有人使,不查這些,竟成了例了。”待得知襲人主要是留下盡奴隸的職責,賈母便不予追究,還關心起襲人母親的死來。可見,只要不威脅其統治利益賈母就會擺出一副“惜老憐貧”的慈善面孔,而一旦統治秩序受到威脅她就會毫不猶豫地給予鎮壓。

其次,為了家族利益,她可以舍棄親情。作為封建家族的當權者,賈母深感對家族興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她十分“溺愛”家族繼承人賈寶玉。但這種“溺愛”也是有底線的。第五十六回中賈母曾對甄家人說“像你我這樣人家的孩子們,憑她們有什么刁鉆古怪的毛病兒,見了外人,必是要還出正經禮數來的”若“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得怎樣,也是該打死的”。賈母雖意在以此顯示詩禮之家嚴明的家風,但這也說明當親情與家族利益發生沖突時,賈母會舍棄前者。而“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之后所說的“我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的話則昭示了他志向不改的決心,由此可見其被賈母拋棄的必然性。賈母對年輕一代婚姻的態度也體現了她對親情的漠視。在第五十回中賈母嚴厲地譴責了佳人才子的書。她說那些見了男人就想起終身大事的小姐是“鬼不成鬼,賊不成賊”,并以自家姊妹們不聽這些書,不懂這些話為傲。可見,賈母雖百般寵愛她們,但一旦她們壞了“世宦讀書家的道理”,也必將被無情地拋棄。由此可知賈母在寶黛的愛情悲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為了維護家族利益,賈母甚至可以拋舍最心愛的寶玉和黛玉,這可謂是她漠視親情的突出體現。

綜上所述,封建社會女性的人格變化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林黛玉到薛寶釵是封建社會女性在思想上建立起完善的封建道德體系,從而喪失了自我價值判斷和個性特征的過程;從薛寶釵到王夫人是女性人性惡化,由受害者轉變為迫害者的過程;從王夫人到賈母是女性上升為封建家族統治者,為維護家族利益而漠視親情的過程。

女性第一階段的人格變化的主要體現在本真人性的喪失上,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道德教育。封建道德教育否定“人欲”,尤其否定。為了宣揚封建婚姻制度的合理性,封建禮教要求青年男女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實現婚姻關系,這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愛情。因此,寶釵對愛情的唾棄體現了她對對禮教的絕對服從從而造成了她本性的喪失。

女性第二階段的人格變化主要體現在人性的惡化上,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社會對女性提出的賢妻良母的行為準則。因為,對于封建社會的“賢妻良母”,恪守道德是基礎,而治家有方才是關鍵。如上文所述,這不僅關系到家族秩序,還關系到家族形象。而治理一個等級秩序嚴格的封建家族將必然造成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壓迫,從而造成了女性家庭管理者人性的惡化。

女性第三階段的人格變化主要體現在對親情的漠視上,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男權制度。封建男權制度決定了男性家族繼承人對于封建家族的重要性。

如果他們無意發展家族事業,必將遭到嚴酷的鎮壓。同時,男權制度還決定了女性的附屬地位,她們沒有戀愛的自由更完全選擇婚姻。封建家族統治者對于她們違背這一規范的任何行為都將給予堅決的鎮壓。對于青年一代的鎮壓造成了女性家族統治者對于親情的漠視。

可見,是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規范造成了女性人格的惡化和人性的扭曲,大觀園里這些純潔美好的女子也終將變得如王夫人般偽善,如賈母般冷酷。林黛玉的紅顏薄命固然可悲,但她至少得以“質本潔來還潔去”。而寶釵卻只能以冰雪聰明之質、天香國色之資身陷“渠溝”,尚不自知。所以,千紅萬艷的真正可哭可悲之處并不在于她們的香消玉殞,而在于其水質靈魂的隕落。而身陷“渠溝”之后,她們又將難以避免地從被害者轉變成迫害者。封建社會壓迫和殘害女性的工具竟是女性自身,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女性的最可悲之處。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M].周汝昌點校.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吳寶成.捧心西子“淚”為魂——林黛玉之哭淺析[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李哲,宋偉. 普通大眾生存悲劇的代表——薛寶釵[J].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5)

霍彤彤.20世紀賈母研究綜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4)

王素.論王夫人[J].新學術,2008,(6)

第10篇

關鍵詞:英漢親屬稱謂 差異 比較 語義 運用 文化影響

英漢親屬稱謂語在翻譯時存在空缺,因為英漢親屬稱謂語之間是有差異的。漢語親屬稱謂語復雜、豐富,而英語親屬稱謂語相對貧乏。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了英漢親屬稱謂語的差異,他們主要從不同的文化影響的角度來探討這方面的差異,從而解決翻譯中存在的問題。我認為英漢親屬稱謂語之間的差異不僅造成翻譯上的,而且造成交際中的問題。我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了它們的差異:(1)語義(2)運用(3)文化影響。但是,世界萬物不斷發展,親屬稱謂語也是如此。在當代西方國家,人們追求平等,所以他們更傾向于直接稱呼他人姓名。在當代中國,人們同樣推崇個性和平等、自信和獨立,隨之而來的就是親屬稱謂語的簡化,所以很多親屬稱謂語消失,一些親屬稱謂語有了新的含義,所有這些現象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英漢親屬稱謂語的差異在短期內不會消失。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對英漢親屬稱謂語的差異給予更多的注意。

一、英漢親屬稱謂語的語義差異

語義是語言的內容,它是客觀事物的大致反映。英語中親屬稱謂語的語義含義有區分,而漢語中沒有。

1. 英漢親屬稱謂語的不完全對等性

英語的親屬稱謂語往往比漢語親屬稱謂語所指更廣泛。例如:“uncle”可以指父母雙方的兄弟,姐夫或妹夫,不管他們比父母年長或年青。這是因為英語親屬稱謂語屬于區別性的,沒有清楚說明它們所屬的類別。因此,英漢親屬稱謂語在數量上有很大差異。

中國社會親屬關系的嚴格區分起源于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強調血緣關系而且歷史上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即使晚輩比長輩年長,也必須對長輩使用尊稱。例如,一個老年人可能稱呼一個嬰兒為“爺爺”,只因為嬰兒是老年人的長輩。

而英語國家相對開放,家族觀念相對薄弱,親屬關系相對松散。傳統文化強調個性而不是親屬關系的遠近。親屬稱謂語一般不用于稱呼非直系親屬,而且西方人經常直接互稱姓名。

婚姻關系是建立在婚姻基礎上的親屬關系。雖然表示婚姻關系的稱謂語在親屬稱謂語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它們有明顯的語義特征:(1)英語中,表示血緣關系和婚姻關系的稱謂語獨立形成,不相互依賴,漢語中表示婚姻關系的稱謂語也是如此,如“公公,婆婆”。(2)漢語中有些反映婚姻關系的親屬稱謂語是在反映血緣關系的稱謂語基礎上形成的。例如:岳父=妻子的爸爸,岳母=妻子的媽媽。(3)英語中,表示婚姻關系的稱謂語總是混用的。例如:“sister-in-law”可以理解為哥哥的妻子或弟弟的妻子,一般情況下,我們無法從字面意思發現談話者的婚姻親屬關系。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英漢語中表示婚姻關系的稱謂語既相互聯系有相互區別,同時也可以發現漢語親屬稱謂語準確、詳細,而英語親屬稱謂語相對模糊和概括。

2. 親屬稱謂語的語義含義處于變化過程中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文化和語言也處于發展之中,因此英漢親屬稱謂語也不斷變化著。例如:“老爸”和“老媽”被納入到漢語普通話當中,“兄弟”、“姐妹”的意思也在擴展,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可以稱陌生人為“大哥”、“大姐”。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核心家庭中的親屬稱謂語正在簡化。

二、英漢親屬稱謂語用法上的差異

1. 禮貌的不同意義

因為長期處于資本主義社會,英語國家特別強調平等,而中國由于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強調尊敬和自我抑制。英語國家的氛圍是比較舒適的,就像老師和學生彼此直接稱呼姓名。有些家庭成員之間甚至使用社交稱謂來反映他們之間的平等。但是在中國,孩子對老師和父母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

2. 泛化的不同程度

親屬稱謂語用于家庭成員之間,但有趣的是許多親屬稱謂語用于沒有血緣關系或婚姻關系的人之間,我們稱之為親屬稱謂語的泛化,英漢語中都存在這種現象。中國文化非常重視家族關系、血緣關系和等級差別。在和其他人交際中,中國人把個人視為整個社會的組成部分,特別注意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他們總是主動地把家族系譜向外延伸,用親屬稱謂語稱呼沒有血緣和婚姻關系的人。英語中同樣存在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象,但沒有漢語中普遍。而且相對而言,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場合中,親屬稱謂語一般不用來稱呼無血緣或婚姻關系的人。一少部分孩子稱謂父母的朋友為“叔叔”或“阿姨”,但這并不普遍。他們被教導稱呼父母的朋友為“先生”、“女士”。

3. 面對面交際中使用的不同親屬稱謂語

中國人強調使用親屬稱謂語去稱呼親屬,所以所有的親屬稱謂語也可以用來面對面地稱呼其他人。因此,大多數漢語親屬稱謂語有不同的功能:用于書面語和口語中。

在英語親屬稱謂語中,只有一少部分如“爸爸,奶奶,爺爺”等可以用作面對面稱謂語,除此之外,其它的親屬稱謂語不經常用作面對面稱謂語,即使是最普遍的稱謂語如“mother,father,daughter,son”等等在用作面對面稱謂語時也需要特定的情景。

三、英漢親屬稱謂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1. 家庭類型和血緣關系概念的不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又是語言重要的一部分,它們之間有各種特殊的關系。我認為,不同的家庭類型和血緣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漢親屬稱謂語。

中國受到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封建社會本質上是一個宗族社會。在現代社會中,中國和西方國家一樣重視核心家庭。但是中國人從古代開始就生活在以家庭為核心的封建社會中,家庭觀念根深蒂固,他們生活在大家庭中,也叫外延家庭。因此,傳統的宗族觀念對親屬稱謂語有很大的影響。

在歐洲,資本主義較早就取代了封建主義,因此,英語親屬稱謂語中宗族成分較少而人文因素較多。在西方國家,大多數人推崇獨立,因此小家庭,也稱作核心家庭的觀念盛行,因此他們不需要經常面對復雜的親屬關系。

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社會統治了中國幾千年,導致在民族的心理上高度重視血緣關系。因此中國人特別注重交際中親屬稱謂語的使用,從而成為漢語親屬稱謂語復雜豐富的主要原因。

2. 不同的文化遷移,社會結構和生育觀念

中國人習慣不對稱稱呼而西方人喜歡對稱稱呼。中國文化重視和諧的人際關系,人的社會特征和社會對人的限制,這些都和封建社會的宗族觀念有關。西方社會重視個人,獨立的個性,個人成就和榮譽。

第11篇

談到悲劇,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說的“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注:《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193頁。),這一悲劇論斷是人們所熟知的。在這里,魯迅先生把悲劇的本質歸結為人生價值的毀滅。而價值作為一種需要的滿足,是構成價值人格的基礎。人們是根據一定的價值觀念確立自身生存狀態,設計價值人格的,不同的價值觀念導致不同的價值人格,如果著眼于人的社會價值,必然強調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重視人對社會的責任、義務等,形成群體人格,如果著眼于人的自我價值,必然強調對自我需要的滿足,重視人對自身的自尊、獨立等,以形成個體人格。在這個意義上,價值人格是人根據相應的價值觀念對自身存在狀態的態度和要求。既然價值觀念構成了價值人格的基礎,那么,人生價值毀滅的悲劇,主要表現為價值人格的悲劇。在章回小說中,價值人格的痛苦或毀滅無疑體現了悲劇的基本特征。

每一部小說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作者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念去塑造、評價人物,表現、設計不同的價值人生,從而形成不同的價值人格。盡管章回小說反映了豐富多彩的人生,但是,群體人格和個體人格仍然構成了章回小說最為基本的人格模式。《三國演義》、《水滸傳》強調的是群體人格,在這兩部作品中,價值人格集中體現為倫理人格,以傳統道德為軸心的社會價值構成了理想人格的核心內容。《三國演義》主要通過對統治者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的人格要求;《水滸傳》則主要通過對被統治者之間及其和統治者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的人格追求。《儒林外史》、《紅樓夢》注重的則是個體人格基礎上的人文追求。在這兩部作品中,價值人格集中體現為個體人格和人文人格的統一,以具有人文精神的自我價值構成了新的人格理想。《儒林外史》主要通過杜少卿等形象的塑造,以及傳統文化中人文因素的發揚,表現了作者新的人格理想。而《紅樓夢》則通過賈寶玉這一形象的創造和新的人文精神的探索,表現了作者對人文人格的追求。

章回小說不僅根據一定的價值觀念設計并表現了相應的價值人格,更重要的是,還通過價值人格與社會現實,以及不同價值人格之間的悲劇性的矛盾沖突,揭示了價值人格的毀滅及其毀滅的原因和過程。一方面,章回小說通過價值人格和社會現實的矛盾沖突及悲劇結局,表現了作者對價值人格的探索和社會的批判;同時,又通過不同的價值人格之間的矛盾沖突及其悲劇結局,表現了作者對新的價值人格的贊美和對傳統的價值人格的批判。正是通過悲劇性沖突的描寫和悲劇成因的揭示,章回小說充分顯示了其社會批判意義和倫理批判意義。

在章回小說研究中,章回小說的社會批判意義是一個早已引起人們充分注意并得以普遍深入探討的課題。近代,王鐘麒就通過章回小說的當代觀照,高度肯定和評價了章回小說的社會批判意義。他在《中國歷代小說史論》中認為,章回小說的批判精神,“一曰憤政治之壓制”,因為“吾國政治,出于在上,一夫為剛,萬夫為柔,務以酷烈之手段,以震蕩摧鋤天下之士氣”。作為對封建專制政治的批判,古代小說的創作“設為悲歌慷慨之士,窮而為寇為盜,有俠烈之行,忘一身之危而急人之危,以愧在上位而虐下民者,若《七俠五義》、《水滸傳》皆其倫也”。章回小說的批判精神,“二曰痛社會之混濁”,因為“吾國數千年來風俗頹敗,中于人心,是非混淆,黑白易位。富且貴者,不必賢也,而若無事不可為;貧且賤者,不必不賢也,而若無事可為”。作為對黑暗現實的批判,明清章回小說“描寫社會之污穢濁亂貪酷xiè@①諸現狀,而以刻毒之筆出之”(注:郭紹虞等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0頁。)。黑暗的封建專制和污濁的社會現實構成了章回小說人格悲劇最為本質的社會根源。這一點正如陳忱在《水滸后傳論略》中評價《水滸傳》時所言:

《水滸》,憤書也。宋鼎既遷,高賢遺老,實切于中,假宋江之縱橫,而成此書,蓋多寓言也。憤大臣之覆sù@②,而許宋江之忠;憤群工之陰狡,而許宋江之義;憤世風之貪,而許宋江之疏財;憤人情之悍,而許宋江之謙和;憤強鄰之啟疆,而許宋江之征遼。(注:曾祖蔭等《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選注》,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頁。)

章回小說的價值人格寄寓了人們對封建社會黑暗現實的憤慨,而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和章回小說價值人格的矛盾,又規定著章回小說價值人格的悲劇實質。正是通過價值人格的悲劇,章回小說體現出強烈的社會批判意義。

章回小說的社會批判意義首先在于通過群體人格和社會現實的矛盾沖突以及群體人格的悲劇結局,表現出對封建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章回小說的這一悲劇特征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典范的體現。群體人格的顯著特點是強調人的社會價值,以道德規范作為價值人格的基本內容。在《三國演義》中,體現作者人格理想的人物,不論是劉備還是關羽,或者諸葛亮,都體現了這一特點。作為“仁君”的典型,“仁慈寬厚”、“躬行仁義”構成了劉備性格的基本特征,通過這一特征,寄寓了人們對最高統治者的道德要求。而作為“賢臣”的典型,諸葛亮的性格集中體現為超人的智慧和對蜀漢的忠貞,這種性格也體現了作者對臣僚的人格要求。而作為“義友”的典型,“義重如山”是關羽的主要性格,通過這一性格表達了人們在人際關系上的人格理想。仁君、賢臣、義友這些以倫理規范為內容的價值人格,形成了一個理想人格體系,表現了作者和當時的人們對統治者的道德要求和人格理想。而作為矛盾沖突的另一方面,曹操在《三國演義》的總體構思中是作為理想人格體系的對立面出現的。殘忍狠毒、陰險狡詐、損人利己構成了曹操性格的主要特征。盡管在他身上也有著“雄”的一面,但著眼于倫理價值,曹操仍然是“惡”的象征。“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就是曹操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他那種對上不忠、對下不仁、對友不義的惡德和《三國演義》中仁君、賢臣、義友的理想人格形成鮮明的對立。這種對立,與其說是一種政治的對立,還不如說是一種倫理的對立,是善與惡、群體人格和黑暗現實的對立。就總體構思而論,《三國演義》正是通過善與惡的矛盾沖突以及理想人格最終毀滅的悲劇結局,在表現了對群體人格熱烈贊頌與深切同情的同時,又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表現出極大的憤慨,從而實現了對“是非混淆,黑白易位”的混濁社會的深刻批判。

章回小說還通過個體人格和社會現實的矛盾沖突及個體人格的悲劇結局,表現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如果說,《三國演義》的悲劇典型地體現為群體人格的毀滅;那么,《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悲劇則表現為個體人格的痛苦。個體人格的顯著特點是強調人的自我價值,以人的獨立作為價值人格的基本內容。而在杜少卿身上,正好體現了這種人格特點。從杜少卿那“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的宣言中,我們看到的是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從杜少卿牽著老婆的手游清涼山的舉動中,我們看到的是對審美人生的追求;從他“大捧的銀子與人用”的“大方舉動”中,我們看到的是超脫物累的瀟灑;從他拒絕應征“博學鴻詞”的行動中,我們看到的是對功名富貴的藐視;從他對沈瓊枝的同情中,我們看到的是對人格平等的張揚。要求個性解放,主張人格獨立,追求自由生活,構成了杜少卿個體人格的核心內容。作為對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在杜少卿這位“海內英豪,千秋快士”身上,無疑表達了吳敬梓的人格理想。而杜少卿的個體人格必然導致和污濁腐敗的社會及江河日下的士風的悲劇性的矛盾沖突。就像吳敬梓的價值人生在現實中“鄉里傳為弟子戒”一樣(注:吳敬梓:《減字木蘭花·庚戌除夕客中》其三,《文木山房集》卷四。),在《儒林外史》中,那位以正統自居的高翰林就斥責杜少卿為“杜家第一個敗類”,并在子侄的書桌上貼上了“不可學天長杜儀”的戒條。杜少卿與高翰林之類的對立,既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價值的對立,也是個體人格理想和腐朽社會風氣的對立。而杜少卿身上最終流露出濃重的悲劇色彩,正是這種矛盾的必然產物。杜少卿送別虞育德時所說的“老叔已去,小侄從今無所依歸矣”,正是杜少卿的個體人格和腐敗社會的矛盾中所形成的彷徨人生和孤獨心態的真實流露。而《儒林外史》就是通過對杜少卿這種悲劇心態的描寫,對這位時代先行者苦悶心態的揭示,表達了對那個扼殺個體人格,戕害美好人生的污濁社會和腐敗世風的鞭撻和唾棄。《儒林外史》的社會批判意義也由此得以深刻的昭示。

倫理道德自身是一個動態系統,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這種發展變化在以下兩個層面上得到突出體現。第一,具體道德規范之間的相互消長。倫理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必須通過具體的道德規范,如忠、孝、節、義,才能起到調劑人際關系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各種具體道德規范之間也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對某一道德的肯定,有時會導致對另一道德規范的否定。如“忠孝不能兩全”之類的說法,就是這種情形的寫照。第二,新舊道德規范之間的轉化。道德的本質是調整個體和群體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最終受制于經濟基礎。由于經濟關系的變化,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得到不斷的調整,從而引起道德觀念的變革。而新的道德觀念的出現,必然導致對舊的道德觀念的批判。因而倫理道德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實現自身批判的過程。體現在章回小說的發展中,盡管倫理判斷是章回小說價值判斷的主要形式,并直接影響到章回小說價值人格的建構,但由于倫理本身是一個動態系統,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所以,章回小說價值判斷的發展和價值人格的演化過程,也是實現對傳統倫理的批判過程。而章回小說正是通過價值人格自身和不同價值人格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理想人格的悲劇結局,實現了對傳統倫理的批判。

章回小說的倫理批判意義,首先在于通過群體人格的內在沖突和悲劇結局,揭示了道德規范之間的對立。《水滸傳》中宋江的悲劇為證實這一觀點提供了典型的范例。道德規范的主要作用在于協調群體關系,由于不同群體之間對立,必然引起具體道德規范的矛盾。而宋江這一形象的悲劇根源也正在這里。一方面,宋江“全忠仗義”的人格理想和黑暗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悲劇沖突。這一點,誠如王鐘麒在《中國三大小說家論贊》中所言:施耐庵“痛社會之黑暗,而政府之專橫也,乃以一己之理想,構成此書。設言壯武慷慨之士,與俗有所迕,憤而為盜。”(注:郭紹虞等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6頁。)“全忠仗義”和黑暗現實的矛盾直接導致了“逼上梁山”的悲劇。但這只是宋江悲劇根源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宋江群體人格理想內在的矛盾,即“忠”和“義”之間的沖突。“忠”和“義”作為調整個人和不同群體之間的行為規范具有不同的倫理內容。余象斗在《題水滸傳序》中說:“盡心于為國之謂忠,事宜在濟民之謂義”(注:馬蹄疾編《水滸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頁。)。在《水滸傳》中,“忠”所強調的是個人和統治者之間的行為規范,而“義”所強調的則是個人和被統治者之間的行為規范。而在封建社會中,由于統治群體和被統治群體之間的對立,使“忠”和“義”這兩種著重于不同群體的行為規范在客觀上難以達到統一。這種情勢使宋江處在徘徊于“忠”、“義”之間的兩難境地。而宋江的人格悲劇在于他一生都在尋求事實上難以統一的“忠”與“義”之間的統一,以實現“忠義雙全”的人格理想。正如他臨終之前所言:“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義不負朝廷。”正是由于追求“忠”與“義”之間的統一,才形成了“朝廷負我”、“賜死無辜”的悲劇結局。“忠”與“義”兩條人生之路的交匯,正好構成了宋江悲劇之路的起點。盡管《水滸傳》的作者對宋江的“全忠仗義”進行了熱情的歌頌,但同時又以客觀的描寫,展示了宋江理想人格中所存在的“忠”與“義”的矛盾,并通過宋江理想人格的悲劇,揭示了封建社會中“忠”與“義”難以兼容的事實,對“忠義”道德表現出極大的困惑。

第12篇

關鍵詞:古代法律;儒家化;禮法結合

引文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法制古國,我國古代的法制在儒家化的影響下有其獨特的意蘊,儒學中的傳統法律思想從西漢時期開始引入到后期的逐步滲透,最后到基本確立和不斷發展,對我國古代立法、司法及其法律思維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所以說法律儒家化是我國傳統法律的重要特點。古代儒家化的法律理念對于封建專制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其根本上還是服務于封建專制統治,文章主要介紹其積極意義。

一、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進程之概述

古代的法律儒家化,指的是將儒家的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引入到立法或司法中,從而使整個法律體系具有儒家思想的性質,或者說是在立法、注釋、司法實踐中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和原則。

自漢代春秋決獄、引禮入法時起,我國古代法律開始了儒家化進程,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主張用大一統的儒學統一思想,因此西漢漢武帝大力支持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的倫理思想融入到統治思想和法律中,如司法原則上確立春秋決獄,為維護“禮”,漢代確定了“親屬相隱”。“引禮入法”成為法律儒家化的開端,所謂儒家的“禮”即是指維護宗法血緣和等級秩序的倫理規范和精神準則。

魏晉時期,儒學與法律的聯系更加緊密,曹魏后期的人們也常將禮與刑相提并論,達到了禮、律并重的程度,推動了魏晉律學的發展、儒學法律化及法律解釋經學化,出現引經入律的,比如“準五服以制罪”、“八議”、“請”、“減”、“贖”、“十惡”等制度都是法律儒家化的表現,也是禮法逐漸融合的過程。

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鼎盛時期,在經濟上有了全面和快速的發展,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也有開明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繼承前人律學的基礎上,唐朝律學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有更新的完善。《唐律疏議》是中國古代歷法結合的典范,它的頒布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為一體,從而形成儒法合流的法律體系。它以貫徹“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為立法思想,強調寬仁慎刑。《唐律》充分體現貴賤有等、親疏有份的倫理觀念,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確立的君權、父權、夫權”。總的來說,《唐律疏議》的制定與頒布標志傳統律學的成熟,標志著中國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歷史進程的完成,禮與法的結合成熟,體現封建宗法等級思想的觀念法律化,所以《唐律》全面反映出儒家思想對古代法律的影響。

二、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特征之分析

隨著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進程不斷深化,儒學倫理綱常的思想也深入到政治統治及法律中,進而造就了我國古代法律的鮮明特色。

首先是禮法結合,對于古代一些著名的律法,如《北齊律》、《唐律疏議》等,相關的法律規定已經是融禮于法,將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融匯于法律,例如將“德主刑輔”、“三綱五常”等儒家思想作為立法原則,使律法從根本上起到維護中央集權、統治階級利益及社會穩定的作用。道德禮教與法律規范的價值取向相融,使得實踐中違反道德禮教的行為變成違法行為,而違法行為往往也被人們理解為違反道德禮教,所以一定程度模糊道德禮教和法律規范。

其次是封建統治階級特權優勢明顯。對于維護封建禮教的儒家思想來說,尊卑貴賤必須制定不容侵犯的等級制度,只有通過律法加以規定和保護這種等級制度,才能保證統治階級的利益不受冒犯,例如儒家“刑不上大夫”的觀念、“八議”也規定八種特殊人物犯罪不適用普通程序審理。因此,我國古代的法律也無疑是地主階級以及代表地主階級的封建貴族的特權法。所以倫理綱常的律法制度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特權階級開辟通道。

再次倫理法制的特征鮮明。封建社會的政治統治及家庭關系一直以來受儒家“君臣父子關系”理念的影響,如漢代立法體現孔子“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的思想,將親親首匿得相隱作為刑事司法原則。儒家思想推崇家族利益,《北齊律》及《唐律》都明確規定危害父權、夫權及家庭倫常關系的違法行為,如惡逆、不孝等。

三、儒家思想對我國古代立法和司法的影響

首先在立法上有以下影響:一是封建君主專制保障皇權在傳統法律中表現為“尊尊君為首”,隋朝時謀反、謀大逆視為“十惡”中的第一、二大罪;唐律“十惡”中謀反、 謀大逆、 謀叛、 大不敬就是保護專制皇權在傳統法律中的反映,將不忠、不孝定為大逆不道 而給予嚴懲。二是“父為子綱”在律法中的表現,如唐律規定:父祖有經濟上的所有權和處斷權及 “存留養親”制度。用減刑或緩刑來處理行孝與司法的關系,既尊孝道又兼顧法律可見孝道倫理在傳統法律中的地位之重。三是“夫為妻綱”是古代男尊女卑在傳統法律中的反映,禮制對婦女的婚姻十分嚴苛,如“七去”的規定。在法律儒家化的過程中,對于以綱常禮教為核心的封建倫理制度的維護不斷強化,對于維護封建統治有根本作用。

其次,法律儒家化對中國古代司法的影響體現在用儒家思想來指導司法。如漢代的春秋決獄就是用儒家經典《春秋》所體現的道德精神指導司法審判,要求司法官員在遇到律無明文或疑難復雜的案子時,可以根據 《春秋》 經義斷案,使《春秋》間接具有法律效力,這是司法儒家化最突出的表現,如董仲舒著的《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全以《春秋》大義圣人微旨斷獄。此外司法執行方面也體現了儒家思想,如秋冬行刑以及死刑復奏制度體現恤刑慎殺的儒家理念;對司法程序的指導原則從道德立場出發,強調犯罪者的主觀動機相對忽視犯罪客觀事實,確立了原心定罪原則。(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管學輝.淺談中國法律儒家化的歷史進程[J].《法制與社會》,2008.8(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赤峰市| 诸暨市| 永年县| 桑植县| 乌恰县| 宁城县| 辉南县| 定陶县| 东兴市| 丹寨县| 拜泉县| 凌海市| 鱼台县| 洪雅县| 沙雅县| 新乐市| 科技| 河津市| 肥西县| 肥东县| 铜鼓县| 福州市| 海安县| 报价| 昭觉县| 浪卡子县| 罗甸县| 东山县| 滦南县| 巫溪县| 余干县| 呼伦贝尔市| 巴中市| 青岛市| 秀山| 通海县| 周口市| 靖江市| 萨嘎县|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