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7:27: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的發展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今時代對于經濟統計的應用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對于經濟統計的應用研究卻不夠深入,經濟統計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的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上被應用,也應該是我們現今時代的主頻。要在經濟建設之中抓住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把經濟統計問題進行不懈的破解與應用,與時代相結合,達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目的,才能夠為當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本文也將就我國的經濟統計應用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就經濟統計的應用而言,該研究所涉及的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包括宏觀、微觀兩個方面的統計,涉及到幾個領域,如農業、商業、工業、財政、金融保險業、稅收等方面。
時代的發展為我國統計學不斷的深入研究提供極好的機會,也為統計學開辟了新的平臺。統計學研究的是如何有效收集和整理數據,并且對于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對于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必須做出一種預測和推斷,直到為之后的決策提供出一種可以依據的方法。尤其處于經濟以及管理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當中,我們必須觀察數據,并且在此基礎上對所有問題作出仔細的分析。因而,統計學就是處理問題的有效手段以及分析工具。多種的社會經濟統計學的教材出版,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會存在不同的問題。
一、我國現今經濟統計學科的特性
沒有任何一門學科會如同統計學一樣,誕生了數百年之久,仍然是人類爭論不休的一門學科,人們為了其學科的特點和內容不斷的發生眾多的解讀。在學術的發展史來看,統計學的由來是從17世紀中葉的德國傳來的,同時也是“國勢學派”一詞根據“國家”的演化而來。在演化最初有著明顯社科色彩。因而,統計學是一門可以研究社會的現象學科,也是一門可以研究自然現象通用的方法論科學。若是按照數理的統計學觀點,那么我們可以發現存在著的作為社會的科學,所謂經濟統計學其實就是數理的方法在世界經濟領域當中的應用。
二、經濟統計學發展的方向決定著其應用方向
目前國內統計學界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那就是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之中實際上存在著積累不同的統計學,這兩類統計學相輔相成,比較容易形成一種融合的趨勢,并且在未來會完全的融合,形成一門較為統一的學科。尤其是在未來的經濟用用之中。統一的統計學會喜歡強調學科之間的共性,也會在各種統計學的學科之間發生作用,這種作用會在各個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的學科領域當中,。經濟統計學比較密切的結合了各種各樣的實質學科,而且各個學科的性質差異也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統計學的共性是這些統計學科之間所需要利用的通用性質的方法,同時也是統計方法理論基礎的概率論。
經由上述的意義分析,我們可以將所有的統計學學科都分為理學,而后“建立起一種較為統一的統計學學科”,也就是經濟統計學,這種經濟統計學是符合現今社會發展的邏輯性。統計學是一種理學,社會經濟的統計學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國民經濟的核算,比較難的被包括在“理學”的范疇之內來統計的。就我國現在的統計學科所建設的方向來看,理論的統計和各類應用類型的統計學是能夠相互繼續并存下去的,同時還會在今后的發展中相互之間互相促進,并且共同成長發展。一方面來看,理論的統計學必須是結合了應用的統計系統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并且是豐富以及完善這些方法論的內容。
因而,做經濟統計的朋友,要堅持保衛好自己的營地,同時還需要密切的結合現今的瞬息萬變的經濟發展變化,要努力的促進經濟統計學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為整個統計科學發展以及進步做出貢獻。
三、經濟統計學的應用模式的思考
伴隨市場經濟的不斷迅速發展,我們可以發現,現在我國的高校在統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思考不夠,專業劃分的過細,因而統計專業所培養出的人才比較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弊端不斷的顯現出來。針對學校教學的各種弊端,很多高校的教師以及社會的專家都提出了淡化專業的意見,同時也提出要培養怎樣的人才。當然,提法是正確的。尤其是統計學專業的教師來講,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怎么樣的具有“寬口徑”素質的人才。
統計專業一直以來辦學的方向其實有兩種模式:一個是要求強調各類的統計學所具有的特點,因為統計學是橫跨了不同的領域的學科,也是具有交叉的學科性體系。任何人都難以是統計學的領域都精通的人才。因而,在社會的應用中更加應該注重思考。
[關鍵詞]課程特點學科簡史學習興趣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42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9-0053-02如何上好第一堂課?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文獻里有諸多教師就上好第一堂課談過自己的心得體會。[1][2]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學課程的教學也如此。第一堂課是對教師對所講課程在整體上把握程度的一個檢驗,要講好第一堂課實屬不易。第一堂課多為緒論課并且會介紹一些基本知識點,特別是一些基本概念。不下工夫去研究,往往覺得空洞,沒什么可講,或者簡單帶過直接進入后面知識點的詳細闡述。這樣效果未必好。實際上,第一堂課追求的效果,我們看來應該是通過對課程的總體介紹,講明主要的教學目標,同時讓學生產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它將涉及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課程的學科基礎,主要內容和知識結構,學習方法和應用前景等多個方面,使學生能感受課程的應用前景,同時產生學習這門課程強烈的心理期待,激活學生學習知識的渴望。
具體來說,第一堂課要達到如下目的:1.使學生了解該門課程的特點以及所在學科的學科簡史。2.了解該門課程所在學科的學科體系以及該門課程的課程結構及其思維方法,特別是激發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3.使學生明確該門課程的學習方法,明確作業規范、答疑、師生互動等內容在內的教學管理模式。簡單說,就是為課堂立規矩。4.課程內容的正式講授,使學生在學習該門知識的同時,產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下面筆者就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闡述個人的教學體驗和看法,以供同行參考。
一、介紹該門課程的特點以及所在學科的學科簡史
向學生介紹這門課程的特點以及相應的學科體系。以《數理統計》這門課程為例。《數理統計》是統計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它和《概率論》 相互聯系而又有所區別:二者都是研究隨機現象的數學學科,《概率論》研究問題的主要思路是基于某個分布來考察其各種性質;《數理統計》則是根據數據(樣本)來推斷總體(分布等)。為了便于學生快速了解《數理統計》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列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分別要用到統計學中的“估計”、“檢驗”以及“回歸”的統計知識來解釋),引發學生思考,同時讓學生初步認識數理統計的處理對象。合適引例的選取十分重要,引例至少要具有兩方面的特征:一是要體現時代性,能貼近熱點問題,特別抓住學生的興趣;二是引例的合理解釋必須借助這門課程所要闡述的思想和方法。而引例的選取則需要教師的平時積累,注意搜集素材并進行思考和加工。
向學生介紹這門課程的簡史,可以結合關聯學科的發展史和社會經濟發展來簡要闡述,比較重要的節點要提到。比如,針對《數理統計》這么課程而言,其簡史應包括:在現代數學尚未形成之前, 早期對國家經濟和人口等社會問題的數字描述,可以看作是數理統計的萌芽。隨概率論發展,Bernoulli(1654-1705)考查了樣本均值的弱大數律,拉普拉斯(1749-1827)研究男子出生比例的近似公式時,首次將數學分析用于概率論[3],為后續數理統計的發展打了好的基礎。1832年英國在不列顛科學促進會中附設統計學部。1851年在倫敦成立第一個國際統計組織――國際統計協會。高爾頓(1822-1911)在達爾文《物種起源》問世后,首次使用概率統計的數學方法研究生物科學,明確提出了“生物統計學”的概念,并首次提出統計學中“相關”和“回歸”等基本概念。進入 20世紀后,數理統計得到快速發展:K.Pearson(1857-1963)是真正開始生物統計研究的第一人,創辦了著名的生物統計學雜志《Biometrika》,Gossett(1876-1937) 1908年對 t-分布的發現,開始了統計學的小樣本時代。Fisher(1890-1962)提出了許多數理統計的基本概念,如最大似然估計,方差分析和信仰推斷法等,為該學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Neyman(1894-1981)和E.Pearson(1895-1980)對假設檢驗理論的理論構建,使得數理統計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了較清晰的脈絡。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經濟發展,該學科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如今已經滲透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在金融、生物醫藥、公共衛生,工程管理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該門課程所在學科的學科體系以及課程本身的結構體系,注重激發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結合簡史,介紹學科體系可以讓學生對該門課程所屬的學科體系有較清楚的認識。比如,就《數理統計》而言,它是一門數學學科,前期課程有《數學分析》、《高等代數》、《概率論》等。這樣,學生們多數會將前面課程中相對薄弱的環節進行補充復習。通過介紹這門學科體系中《數理統計》的后續課程,如《線性模型》、《多元統計分析》、《非參數統計》等,可以給自學的學生指明一些學習方向。
有了學科體系的整體輪廓,焦點就轉至怎樣學習這門課程上。比如,翻開目錄,帶領學生了解將要學習的章節和主要內容,明確課程的內部結構。以《數理統計》為例,它的主要內容包括,數理統計的基本概念,描述性統計簡介,參數估計、假設檢驗以及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等。
三、闡明教學管理模式
大學課堂當然不必像中學課堂那樣向學生強調課堂紀律,但是針對當下學生“逃課”,課堂玩手機等不良現象,向學生明確教學管理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還是十分必要的。
對學生的要求可以直接說明,也可以通過透明平時成績的評價體系向學生明確。筆者傾向后者。為了讓學生抓緊學習這門課程,筆者在向學生明確課程的重要性之后,會通過通俗描述該門課程的內容和學分、課時之間的關系,以此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緊迫感。通過學生關注的課程考試和平時成績,筆者在第一次課就明確告訴學生,考前不畫范圍,重難點都在平時的課堂上講授、強調,平時成績的評價包括學生的出勤(是否缺席,遲到、早退)、學習態度(包括課堂回答問題的表現以及課后討論等情形)、課后作業等。針對諸多學生在課堂上抄作業然后課后提交的現象,筆者要求學生在上課前5分鐘上交作業。針對上午的第1節課,為了避免學生遲到現象,筆者要求學生提前10分鐘到課堂,當然授課教師也得提前10分鐘到。
各個教師可以根據自身以及學生的情況,開展答疑活動,同時開通學生對教師的匿名建議等溝通和反饋,加強教學管理。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不規范的言行,教師一定要加以引導和管理,這對后面的示范特別重要。
四、課程內容的正式講授
相比較后面的課堂教學,教師對課程第一堂課的課堂教學應該花更多的心血來準備,通過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贏得學生的尊重和認可,使學生對授課教師產生敬畏之心,這對后面的教學工作開展會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
對于第一堂課知識點的講授,筆者覺得和后續課堂教學一樣,要認真準備教學內容:明確這次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構思如何講解重難點;在教學手段上,板書與多媒體的結合要了然入心:哪些內容借助多媒體,哪些內容利用板書。如何進行板書設計,什么時候設置課堂提問環節,什么時候組織課堂討論,哪些知識點的講授使用啟發式教學以及布置哪些課后作業等諸多問題都必須考慮周全。此外,個人覺得和后續課課堂教學相比,還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和前面緒論內容的連接,二是下課前做好下次課堂內容的鋪墊。
總體來說,在第一次課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通過向學生介紹這門課程的“美”以及這門課程的實用性,培養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此外,提高教師的個人魅力,特別是人格魅力,包括發掘學生的優點欣賞他(她)們,也是培養學生對這門課程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當然,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但作為教師,積極主動去培養和提升自己是必要的。針對第一堂課,教師應盡量展現自己最好的精神狀態和具有特色的談吐,這也是提高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的一個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楊昕,張歡.高校青年教師如何講好一堂課[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0(7):78-79.
[2]龔紹文.關于如何講好一堂課的十個問題[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04(6):1-7.
摘 要:通過千百年來中醫對“個案”研究的回顧和分析,指出中醫是建立在虛數屬性、象數邏輯之上的。在臨床演繹運作過程中,作為虛數屬性的“個案”可以指導臨床實數統計學的群案。中醫個案中寓有現代醫學所追求的個性化治療優勢。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哲學體系,企圖用西醫標準來評判中醫,只能說明對中醫的缺乏足夠認識。
關鍵詞:中醫學;個案;虛數屬性;象素邏輯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7-1449-02
何謂“個案”?個案即是前輩醫學家終其畢生臨床診治經驗,認為非常有保存價值的診治案例,流傳給下一代醫家的經典治驗。它的內涵是:第一,它源于臨床,具有完整的真實性;第二,親身體驗,全身心投入的治療案例;第三,具有經典的臨床指導意義,對后人有啟示性示范;第四,具有個性化治療,理法方藥通盤設計的套路:第五,凡經典“個案”均包涵有類、證、病、機、治、法、方、藥的整體辨證思維內涵,對后輩有振耳發聵般的指南作用,如一代巨匠葉天士醫案即是。
縱觀有文字記載近兩千年醫學史料,上自司馬遷中記載的“個案”,中到明代江的《名醫類案》,清代魏之礪的《續名醫類案》,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近到現代的余瀛鰲《現代名中醫類案選》,再看今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發行的《中醫臨床家顏德馨臨床精華》。都是以“個案”的記載形式作為歷史病案流傳范式的。如果把“個案”否定了,剔除到“科學”之外,那就從千百年宏觀醫學史上否定了中醫的科學價值體系。認為中醫“個案”不科學的另一種理由是“個案”不能重復,僅僅是個人的偶然性的治療經驗,與此相比建立在醫學統計學基礎上的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雙盲的臨床試驗設計研究結果有很強的可信性和應用價值。初一聽,這是不可質疑的科學比較,中醫注重“個案”示范,西醫強調“群案”統計分析;“個案”不可重復,“群案”可以重復,似乎無理可駁。
但是讓我們仔細分析,全盤審視聯想,縱觀中醫千百年“個案”記載史,這其中定有它的秘訣,潛藏著一種隱態的、讓人一時難以識透的公理性定律。
中醫千百年來一貫注重“個案”,是建立在整體審證求因、辨證基礎上的?!皞€案”表面上看是針對個別患者治療經驗記錄,其實,這初看是“個別性”的治療案例中潛藏著非個別性,具有“類、證、病、機、治、法、方、藥”整體示范啟示作用的一般普適性指導原理?!爸钦咔笸?,愚者察異”,中醫高層醫學哲理是“智者求同”,求同必然要尋找具有普適性原理的治療規律,這一求同規律的發現必然是在臨床第一線上的親歷驗證?!皞€案”中寓藏著求“同”的普適性指導性示范機理,這才是中醫流傳千年不衰的真理?!皞€案”是“大病案群流”的科學內涵。清代杭州醫家魏之發明了一貫煎方劑。魏氏發明一貫煎并非運用群案統計學,而是建立在無數個“個案”的親身驗證上,在積累了長期的臨床治療經驗的某一時刻,內心突然涌現出“肝體陰而用陽”。歷代治療肝病雖然有肝病傳脾,當先實脾的機理,但大多是注重在健脾、理氣、疏泄,升左用陽的思路上,忽略了肝“體陰”這一本質屬性機理。只有悟出了顧護肝“體陰”這一病理,才是辨治慢性肝病的關鍵,從而組建了一貫煎六味藥對的經典方劑。同樣李東垣在發明了補中益氣湯之前也是在臨床第一線上反復地碰到一個個中氣不足脾氣下陷,清陽不升,納谷不馨,便溏煩熱的無數個“個案”,運用補中益氣湯所組建的藥對,治愈了無數個“個案”病例。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時刻,突然內心涌“悟”出了,凡是證屬中央者“土”,脾氣下陷的患者均可運用補中益氣法得以調治中焦氣虛證的杰出科學理念。
《金匱要略》的小半夏湯治支飲嘔吐僅用兩味藥,從單體生半夏到炮制半夏,再與生姜配伍成最簡單的復方。它的形成是建立在無數古代醫家針對無數嘔家,口渴反不欲飲“個案”的親臨躬行,在臨床反復試錯糾偏過程中,審證求因得以完善的“個案”。有人研究,僅從小半夏湯劑到二陳湯的演化過程,就經歷了1千年左右,不要說古人親口嘗試生半夏,不知獻出多少條生命才得以形成。從單味生半夏到制半夏,小半夏湯經歷了多少年?再從二陳湯到溫膽湯,十味溫膽湯,蒲輔周加減溫膽湯經歷了多少“個案”歲月?同樣,北宋的錢乙在承傳《金匱》腎氣丸基礎上創立了六味地黃丸,也是他在無數年臨床“個案”辨治中,歷經無數試錯、糾偏法“個案”驗證上得以完善的。
馬克思說過,科學的語言是數學,統計學是建立在數理邏輯,還原論分析基礎上的,有人認為中醫之所以不科學是因為中醫基礎理論中沒有數理邏輯的語言結構。這有違歷史事實。中醫學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史、子、集”四大塊中隸屬于“子”部,“子”部代表中國古代自然科學范疇,它以歷法、天文、術數,天工開物,醫學、農學作為基礎。與西方比較。所大不同的中醫數學并非純粹數理邏輯,而是象數邏輯;非實數而是“虛數”:如一元氣、二陰陽、三才四象、四氣五味、五行六氣、七竅八卦、九宮等。這些數與阿拉伯數最大的不同點是“虛數”屬性,“象數”邏輯,非牛頓數理之純粹數。前者以時間維,時令季節二十四節氣為第一要素;以時間流動為第一要素,符合生命演化、消逝過程;以研究常人體生理與反常病理規律見長,注重動態“流”。后者作為研究物理、化學的工具,以空間占有,切割計算為目標,專長于形式邏輯。
“個案”中有數,是象數,是象數邏輯。中醫象數邏輯作為虛數屬性的象數,它在“個案?臨床演繹過程運作中,可以指導臨床實數計算的群案大病歷發展史?!皞€案”中寓有現代醫學追求的個性化治療的優勢科學原理。中國在1911年前,沒有中醫藥大學,中醫能夠持續發展到今天而沒有衰竭,靠的是“個案”效應,也就是師帶徒方式,心心印證,相傳的“個案”指導法。弟子跟隨老師門診抄方,抄方就是親臨第一線,醫師直面病人,通過月月、年年的抄方,面授“個案”。上午抄方,下午詠讀四大經典,這就是中醫“個案”成就―代又一代名醫大師的經典范式。葉天士先后拜了14位老師,也就歷經數十年,抄了14位先師的“個案”,才成就了一代巨匠大師,這就是中醫的成才史。
中西醫學本是兩種不同哲學理論體系,各自有一套方法與評判標準,兩者的基礎理論無法兼容合并。用客觀化的數據統計,用篩選中藥的有效化學成分,用客觀量化的動物實驗,來審視中醫個案中的象數結構、虛數屬性的“證型一治法一復方配伍”機理的科學性。這是在西方科學實證主義強權霸占下,民族虛無主義的現代表白。
一、數學文化研究現狀
數學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時非常流行,并且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研究角度。在我國,對數學文化的研究起源于《數學與文化》這本書,其以辯證法的思想來進行對數學文化的研究。數學文化往后發展,出現了更多關于此的書籍,這些書籍有些研究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的興起和兩者之間的關系,有些結合國外發展狀
況,來對數學文化的意義進行闡述。后來人們研究領域擴大,出現了多個角度。例如,鄭敏信教授將數學文化解釋為:數學對象的邏輯構建性和數學共同體特有的數學傳統,也是整個人類文化的一個分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同數學文化的重要性,數學文化的內涵慢慢成為研究的重點。后來,人們開始重視數學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到了現在,數學文化從理論走到應用,開始進入教學中,開始出現在高考試卷中,數學文化的研究對數學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如今仍存在數學文化在高考中的滲透研究比較零散,沒有系統地研究分析等問題,仍需值得我們去改進。
二、滲透數學文化的考題分析
1.對滲透數學史的考查
數學史主要為數學家生平所做的事件,可以詳細地分為對古代數學的考查,對滲透數學家的故事的考查,對滲透數學名題的考查三大類,在對古代數學的考查中,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在數學研究領域有很大的成就,出現了劉徽、祖沖之等數學家和許多著名的數學名著,新課改后,高考試卷中加大了對此的考查力度,可以明顯地觀察到已經出現了許多有關的題目,涉及不少人物和名著。在對滲透數學家的故事的考查中,高考題中也出現了一些關于數學家流派的題目,在對高考真題的分析中,發現了曾經出現過對畢達哥學派的考查,畢達哥學派在世界上首次將數和形聯系起來,對當時的數學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對滲透數學名題的考查是近年新出現的一大亮點,通常以數學名題為背景,來進行創新性的考查。這類題與數學數學知識有很大的聯系,或是滲透經典的解題方法,可以看到,歷史數學名題可以流傳下來必然有其特殊性,也可以長期被高考試題所運用。
2.對滲透數學美的考查
數學文化中有許多美學的知識,隨著數學的發展,對數學文化的審美追求正成為新興的一個熱點。數學美是一種抽象、嚴謹、含蓄的美,從其形式上可以分為數學的和諧美、數學公式的簡單美、數學結構的美、幾何造型的優美、數學推論的嚴謹美等,在美學的發展史上,數學對其影響非常巨大,在哲學上,哲學家對美的認識,也是源于數學對其的啟發。數學中存在的公理、公式等,都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的存在,在高考的試卷上,也出現過對數學美的考查。例如對黃金比例分割美的考查和對圖形之美的考查等,都體現出數學之美在當下高考中也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3.對滲透數學應用的考查
新課改后,國家對學生應用能力和應用意識的考查越來越重視,在高考中,這類題目越來越常見。人們越來越看重學生對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在高考中,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考查:第一,對含數學應用背景的考查。在對高考試題的分析中,有些是聯系當下熱點現實進行創新性考查,例如以上海世博會為背景進行考查,以數學與物理之間的結合為背景進行考查,以當下城市中交通擁堵為背景進行考查。第二,對含統計學數學應用試題的
考查。
4.對滲透數學語言的考查
數學語言是人類歷史發展上的一種特殊的語言,也是一種高級語言。在數學的發展中,數學語言隨著其發展呈現統一的趨勢。數學語言具有很多的優點,可以跨越歷史,跨越國家甚至跨越時空,可以被世界上所有的數學家理解。數學語言具有科學、簡潔、精確的特點。數學語言以其獨特的方式代表著人類的思想。在高中數學中,高中生主要接觸的數學語言有集合、函數、對數、極限、勾股定理等,其中,勾股定理已經發展為國際性的數學語言。數學思維的發展也離不開數學語言的發展,數學語言能夠起到溝通思想的作用,沒有語言的溝通,數學思維很難被交流,數學的發展也會被阻斷,豐富的數學語言系統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同樣重
要,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基于數學文化的數學語言考查
《辭?!穼祵W語言定義為“一種特殊的語言,指用符號、公式等表述數學理論的語言”.語言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功能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試卷依托數學語言的考查體現了對數學文化的關注.
例1 (理 9 )若函數y =2x圖象上存在點(x, y )滿 32 D .2
評析 本題考查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組的簡單線性規劃問題,需用數形結合方法把滿足點(x, y )的平面區域轉化為幾何圖形,進而借助圖形得出:要使函數y =2x圖象上的點(x, y )在可行域內,則m的取值范圍為0m xE
的解.直接求解這個方程存在較大的困難,但是可以借助驗證的方法,得出正確答案.
以上解決問題過程,把抽象的符號語言轉換為直觀的圖形語言,結合求解方程的相關知識進行推理運算,形成“以形助數”的數學思想方法,從中體會到數學語言簡練的“生動”魅力.
2 基于數學文化的學用相長的考查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是生活的提煉.生活中有許多關于數學的知識,引導考生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有利于考生觀察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幫助考生更好地了解生活.
例2 (文 1 6 )某地區規劃道路建設,考慮道路鋪設方案,方案設計圖中,點表示城市,兩點之間連線表示兩城市間可鋪設道路,連線上數據表示兩城市間鋪設道路的費用,要求從任一城市都能到達其余各城市,并且鋪設道路的總費用最小,例如:在三個城市道路設計中,若城市間可鋪設道路的線路圖如圖1 ,則最優設計方案如圖2 ,此時鋪設道路的最小總費用為1 0 .
設道路的最小總費用為___.
評析 本題以道路建設為背景,以人們關注的“最小費用”為焦點,要求考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考查了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獨立獲取并運用新信息的能力,數學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例3 (理 1 6 )受轎車在保修期內維修費等因素的影響,企業生產每輛轎車的利潤與該轎車首次出現故障的時間有關,某轎車制造廠生產甲、乙兩種品牌轎車,保修期均為2年,現從該廠已售出的兩種品牌轎車中各隨機抽取5 0輛,統計數據如下:
將頻率視為概率,解答下列問題:
(I )從該廠生產的甲品牌轎車中隨機抽取一輛,求其首次出現故障發生在保修期內的概率;
(I I )若該廠生產的轎車均能售出,記生產一輛甲品牌轎車的利潤為X1 ,生產一輛乙品牌轎車的利潤為X2 ,分別求X1 ,X2的分布列種品牌的轎車,若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你認為應該生產哪種品牌的轎車?說明理由.
評析 本題緊扣生活,將對數學知識的考查融于日常熟悉的生活經濟場景,考查了考生概率、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分布列、數學期望等基礎知識,在第三問中要求考生從經濟學的角度結合統計學知識對結果做出判斷、解釋.對考生的數據處理能力、應用意識,必然與或然思想做了一個很好的檢驗.
3 基于數學文化的數學名題考查
回顧數學的發展史,不難看到,數學的產生與發展總是與一定的文化背景相關聯的,也就是說數學的每一個發現或發明,都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某一種思考.在考試中適當滲透一些數學史實,既能夠讓考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歷史淵源,又能夠讓考生從事物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去認識世界,分析各種現象和問題,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例4 (理7 )設函數則下列結論錯誤的是
D x
評析 本題以狄利克雷函數為背景,充分融入人類文明的元素,凸顯了數學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考查考生的函數知識以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5 (理 2 1 )已知函數
a+ b + c ≥ .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德育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小學德育的主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各個學科都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應該將學科教育和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對小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小學德育目標不能定位在理想化的虛幻境界中,必須要具有現實性。這就要求課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強調那些過于理想化、至善至美化的道德,要緊緊圍繞與小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基本道德品質開展教育,這樣務實、具體的德育目標才更容易激發學生自我完善的動力,使德育工作更具實效性。
一、 通過數學史進行德育滲透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數學的歷史,就如同人類的文明史一樣源遠流長,由結繩計數的源頭萌芽,伴隨著人類的實踐活動,逐步成長為分門別類的參天大樹,數學發展的歷史長河為人類積累了寶貴的科學文化財富。何為數學史?數學史研究大體上分為“內史”和“外史”兩個方面?!皟仁贰毖芯恳钥疾閿祵W理論成果的歷史形態為主,包括數學成果產生的年代、最初的形態和后來的演變、創立者的貢獻、數學成果的傳播等。“外史”研究以考查數學發展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關系為主,包括數學發展與哲學、科學技術、經濟、軍事、宗教等方面的關系,以及數學家生平和思想、數學事業發展、數學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從“數學史”的完整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既有知識結論,又記錄了數學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活動以及數學的發展、進步等。因此我們說數學史既是一部完整的數學思想史,同時又是一部數學發展史。數學史對于揭示數學知識的現實來源和應用,對于引導學生體會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創造一種探索與研究的數學學習氣氛,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對于揭示數學在文化史和科學進步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進而揭示其人文價值,都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揭示數學在文化史和科學進步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進而揭示其人文價值。
數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一部數學史是由許許多多偉大的數學家們用他們的心血、甚至用生命編著而成的,數學家們身上的勤奮好學、嚴謹治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熱愛祖國等許多優秀品德值得我們學習。數學思想形成中的曲折與艱辛以及那些偉大的探索者的失敗與成功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既不僅僅是訓練思維的體操,也不僅僅是科學研究的工具,它有著豐富得多的人文內涵。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我們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版數學教材中,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在教學中適時地、自然地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數學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
二、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主題鮮明,圖文并茂,素材內容極為豐富,德育元素潛藏其中,為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提供了很好的依據和參考。解讀教材時,教師還應該把握數學知識本身的德育教育因素。如:在閱讀三年級下冊教材“統計”(平均數)一單元時,教師應從教材所呈現的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學?;@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游泳池的平均水深,為希望小學捐獻圖書的本數等生活內容,認真挖掘這些知識背后的德育要素,除了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感受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外,應利用好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能正確利用平均數的意義解釋生活現象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教材是教師教學之源,也是德育教育之源。如何讓教材中“冰冷的美麗”變為學生“火熱的思考”,如何讓枯燥的內容能溫情地滋潤學生的心田。教師應具有一雙慧眼,深入挖掘,從而巧妙地整合教材,提煉知識,并進一步創生教材,讓德育的因子久久根植于學生的心靈。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是通過人的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兒童年齡小,他們經驗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鮮明思想影響就越強烈?!币虼?,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優化教學過程。發揮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的重點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智育教育。結合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滲透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的認數時,結合教材內容,觀察我國近十年的人民收入情況表,通過對比,自然滲透。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和熱愛家鄉的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從小努力學習。又如在教學圓周率時,向學生介紹這一取值數據是我國南北朝的科學家祖沖之第一個推算出來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確定的七位數為圓周率數據。教師簡短的幾句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滲透了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三、挖掘應用題中的德育元素
數學教材中的許多應用題中,都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如:在教學利息問題時,我讓學生通過解題明白:“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納稅是用來支援國家建設,從小培養納稅意識。如:回收1噸廢紙能生產再生紙800千克,相當于少砍17棵大樹。(1)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廢紙,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廢紙多少千克?照這樣計算,你們全班同學一年回收的廢紙大約有1噸嗎?(2)如果照一個班級的同學一年回收1噸廢紙計算,你們全校同學一年回收的廢紙大約相當于少砍多少棵大樹?通過計算,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節約木材、保護環境的重要作用。他們的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培養,而這效果卻遠非空泛的語言說教所能達到的。
關鍵詞:數學建模;經濟;應用
1 前言
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越來越多地使用數學(包括統計學)。數學并不能直接處理經濟領域的客觀情況。為了能用數學解決經濟領域中的問題,就必須建立數學模型。現代世界發展史證實了其經濟發展速度與數學經濟建模的密切關系。數學經濟建模促進了經濟學的發展;帶來了現實的生產效率。然而數學只是一種分析工具,數學作為工具和方法必須在經濟理論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而不能將之替代經濟學。
2 構建經濟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
2.1 構建模型的步驟
①了解熟悉實際問題,以及與問題有關的背景知識。
②通過假設把所要研究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明確模型中諸多的影響因素,用數量和參數來表示這些因素,再運用數學知識和技巧來描述問題中變量參數之問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構架出一個初步的數學模型。然后,再通過不斷地調整假設使建立的模型盡可能地接近實際,從而得到比較滿意的結論。
③使用已知數據、觀測數據或者實際問題的有關背景知識對所建模型中的參數給出估計值。
④運行所得到的模型,把模型的結果與實際觀測進行分析比較。如果模型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表明模型是符合實際問題的,我們可以將它用于對實際問題進一步的分析或者預測。
2.2 應用實例
例如研究商品漲價時,某個消費者購買不同商品的組合的可能情況(即消費集)的變化,我們建立一個預算線模型。此時我們將該問題進行簡化,假設該消費者只購買兩種商品,購買的商品的價格和數量分別為ρ1、ρ2、χ1、χ2,收入為m,則可建立如下模型:
ρ1χ1+ρ2χ2≤m
該不等式描述了此時的預算集。當商品1價格上漲至 時,預算集變為:
ρ1'χ1+ρ2χ2≤m
此時預算集范圍變小。
下面我們驗證模型:若消費者甲收入為1000元,商品1價格為10元,商品二價格為20元,則預算集為:
10χ1+20χ2≤1000
其中一個預算集為 。當商品1價格上漲至15元,預算集變為:
15χ1+20χ2≤1000
此時預算集 不再滿足這個不等式,證實預算集范圍變小,因此該模型符合實際問題。
3 數學建模在分析經濟學問題時的優點
3.1 在理論分析時的優點
從理論研究角度看,借助數學模型至少有三個優勢: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數學語言描述得一清二楚。其二是邏輯推理嚴密精確,可以防止漏洞和謬誤。其三是可以應用已有的數學模型或數學定理推導新的結果,得到僅憑直覺無法或不易得出的結論。運用數學模型討論經濟問題,學術爭議便可以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或不同意對方前提假設;或找出對方論證錯誤;或是發現修改原模型假設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運用數學模型做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可以減少無用爭論,并且讓后人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繼續開拓,也使得在深層次上發現似乎不相關的結構之間的關聯變成可能。
3.2 在實證分析時的優點
從實證研究角度看,使用數學和統計方法的優勢也至少有三:其一是以經濟理論的數學模型為基礎發展出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計量經濟模型。其二是證據的數量化使得實證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統性。三是使用精致復雜的統計方法讓研究者從已有的數據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做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可以把實證分析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并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說和估計參數的數值。這就可以減少經驗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結論,并分別確定它在統計和經濟意義下的顯著程度。
4 數學建模在經濟學應用的局限性
經濟學不是數學,重要的是經濟思想。數學只是一種分析工具數學作為工具和方法,必須在經濟理論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而不能將之替代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和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如果本末倒置,過度地依靠數學,不加限制地數學化“很可能經濟學的本質,以至損害經濟思想,甚至會導致我們走入幻想,誤入歧途?!币驗椋?/p>
①數學只是一種應用工具,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分支學科,受道德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制度諸因素的影響,把經濟學變為系列抽象假定、復雜公式的科學,實際上失去了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人文性和真正的科學性。
②經濟理論的發展要從自身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去研究、分析現實經濟活動內在的本質和規律。經濟學中運用的任何數學方法,離不開一定的假設條件,它不是無條件地適用于任何場所。
③數學模型分析方法只是執行經濟理論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經濟學過分對數學的依賴會導致經濟研究的資源誤置和經濟研究向度的單一化,從而不利于經濟學的發展。
5 結語
數學經濟建模應用非常廣泛,為決策者提供參考依據并對許多部門的具體工作進行指導,如節省開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等。尤其是對未來可以預測和估計,對促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的蓬勃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目前尚沒有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建模方法和技巧,因此進一步拓展數學經濟建模的應用范圍并增加其實用價值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目的探討西醫院校如何改進中醫學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方法選擇我校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專升本和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兩屆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研究組采用教改方法教學;課程結束時進行問卷調查,并進行理論考核及成績評價。結果研究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問卷調查顯示:改革教學方法后,學生對中醫學的認同感、學習的興趣明顯提高。結論改革教學方法能在有限課時內較好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西醫院校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關鍵詞:
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改革
中醫學是世界醫學史上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臨床療效的一門學科,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衛生事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國西醫院校都把中醫學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要求西醫院校學生必須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在教學中課時少與內容多的矛盾越來越突出[1],又中西醫理論體系不同,學生認同感差等原因,使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2]。為了解決這些矛盾,我們嘗試著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于2013年9月~2014年6月選擇我校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專升本和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兩屆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改革嘗試,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以改進,形成了比較規范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我校2010級臨床醫學專升本科1~6班(1~3班為研究組142人,4~6班為對照組140人)、2011級臨床醫學本科3~6班(3、4班為研究組123人,5、6班為對照組125人)兩屆學生分兩個學期進行中醫學教學改革研究。學生均為統招生,并按填報志愿隨機分班,兩組在年齡、性別、學習成績等方面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教學內容以21世紀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高鵬翔主編的第八版《中醫學》教材為藍本,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課程標準講授主要內容。教學時數均為48學時。
1.2.2授課方式對照組:按照教學大綱規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逐章進行教學。研究組:針對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調整章節先后次序,合并教學內容,以PBL模式教學[2]。教學過程大體分為4個階段。①2學時(教學大綱計劃1學時)講授緒論部分內容,介紹中醫學的發展史,重點介紹中醫學與西醫學的比較,特別是中醫學的學科優勢和展望,激發學生對祖國醫學的認同和學習的熱情。②12學時講授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及其核心理論藏象學說,使學生具備一定的中醫基礎知識。③提出病案,以討論形式講解第四章病因病機、第五章診法述要、第六章辨證、第七章防治原則、第九章方劑等知識,大約22學時。首先案例引入,教師按照教學要求設計病案,所提出的病案教師在課前3天發到學生大學城空間,并附上2~3個思考題,讓學生以病案和思考題為重點思考、查閱資料、自主學習,學生分組(一般10名同學1組)準備,要結合第四~七章及第九章內容。然后課堂討論,學生討論時主要圍繞下列問題:四診資料的整理,辨證的依據、步驟,主訴的歸納,機理分析,八綱、氣血津液或臟腑辨證的結論以及治療原則和用藥,討論以小組辨論的形式進行,各組派出代表發言,其他組若有不同意見可以質疑,并闡明理由。在討論過程中要把握案例中的疑難問題,包括哪些臨床極易忽視的輕微表現或次要癥狀,作出辨證的依據,治療計劃如何實施及實施時間,哪一種辨證最適宜,如何進行整體評價。老師對重要的內容應預先準備好一系列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對隨時提出來的問題有充分估計,并擬定對策。最后總結概括,全部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系統的總結歸納,肯定學生討論中的科學分析和獨創見解,指出其中的不足,布置學生寫出案例分析書面報告,以此來鍛煉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安排臨床見習4學時,在臨床見習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如何運用中醫理論指導辨證的中醫思維模式。④簡化針灸教學:用2學時重點介紹經絡學說及腧穴的取穴方法及常用配穴原則等。對具體腧穴采用掛圖形式自主學習,并于課后進行手法練習,然后4學時實踐,重點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1.2.3評價方法課程結束后,先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調查學生對中醫學學習的必要性、認同感、學習的興趣、學習的難易度等,然后采用考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最后將考試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試卷總分100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
1.2.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兩組頻數表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四格表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或Fisher's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學生期末理論考試成績評價2010級臨床醫學專升本班對照組140例,期末考試成績優良43例(30.7%),研究組142例,期末考試成績優良61例(43.0%),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72,P=0.032);對照組不及格7例(5.0%),研究組不及格1例(0.7%),兩組不及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54,P=0.033)(表1)。2011級臨床醫學本科班對照組125例,期末考試成績優良24例(19.2%),研究組123例,期末考試成績優良40例(32.5%),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75,P=0.017);對照組不及格19例(15.2%),研究組不及格3例(24.4%),兩組不及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49,P<0.001)(表1)。
2.2問卷調查結果課程結束,對530名學生(對照組265人,實驗組265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530份。調查顯示:專升本班學生中247人(87.6%)認為學習中醫學有必要,35(12.4%)人認為無必要;本科班學生230人(92.7%)認為學習中醫學有必要,18人(7.3%)認為無必要的;研究組學生對中醫學的認同感、學習的興趣明顯提高,多數同學不再覺得中醫學深奧難懂。
3討論
傳統的教學方法,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逐章講解,有利于學生全面而系統的掌握中醫學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但在西醫院校中,中醫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一般只有50學時左右,老師要在有限的課時內講授完一整套完整的中醫學理論,多采用“填鴨式”“灌注式”的方法講授,學生感覺內容多,聽不懂,學習起來枯燥乏味,更談不上學以致用[3]。改革教學方法后,首先增加了導論部分的課時,激發了學生對祖國醫學的認同感與學習的熱情,然后講述中醫學核心理論藏象的知識,再結合PBL教學法提出病案,讓學生以病案和思考題為重點從四診、辨證、論治等方面分組進行查閱資料、自主學習,課堂再進行充分的討論、辨論,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等,通過師生的互問互答,溝通思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教與學的積極性。多數同學不再認為中醫學深奧難懂,部分同學能夠以辨證論治為主線,將理、法、方、藥融為一體,逐步具備中醫思維方法。而且從研究結果也可看出,改革教學法有效提高了學生考試成績的優良率,降低了不及格率,說明改革教學方法后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的自信心,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加強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實現了教學相長,從而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解決了教學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可以明顯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鐘廣偉,李煒,陳澤奇.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現狀及方法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6):1243-1244.
[2]張亞兵,張瑩雯.關于西醫院校中醫教學之思考[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5):80-81.
[3]權紅.中醫課程教改的思考[J].中國病案,2012,13(2):39-40.
[4]張梅霞.案例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南方醫學教育,2008,4:23-24.
[關鍵詞]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數字化設計;3D打印;下肢力線
[中圖分類號] R318.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20-11-05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digital design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ZHENG Zugao1 CHEN Xuanhuang1 CHEN Guoxian2 WU Changfu1 ZHENG Feng1 CHEN Xu1 GAO Xiaoqiang1
1.Department of Ohopaedics,Affiliated Hospital of Putian College,Putian 351100,China;2.Depatment of Joint Surgery,Putian First Hospital,Putian 35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superiority of digital design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ccuracy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surgery. Methods 80 cases (90 Kne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itital group (digital design and 3D printing group) and traditional group. 40 (46 knees)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digital group and applied of digital design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to guide surgery. 40 (44 knees)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group and operated by by traditional experience. Incision length, operation time, 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the prosthesis and the preoperative design was observed. Functional activity of knee joint after operation was evaluated. The changes of the lower limb force line after the imaging examination was compared.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merican Knee Society rating criteria score (KSS) and patellofemoral joint Feller score at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respectively followed up and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group, the length of incision, operation time and blood loss of digi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raditiona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on prosthesis matching degree, joint mobility, lower limb force line correction and VAS, KSS, Feller score (P
[Key word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Digital design;3D printing technology;Lower limb force line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因其良好的臨床效果被視為一種高效的手
術,關節假體15年生存率經統計超過90%,但也有因為術前設計不當,引起手術創傷增加、假體安放失誤,術后假體松動不穩、下肢力線不良等導致術后功能不滿意、手術失敗甚至需要再次翻修手術[1]。有學者應用計算機導航輔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認為可以提高假體置放、下肢力線糾正的準確性,但其存在較高的醫療費用、較長的學習曲線、較多的手術時間及特殊的并發癥等缺點[2]。我們臨床應用近年興起的數字化設計及3D打印技術,術前預先反復完美設計手術,術中根據3D打印模型及個性化截骨模塊精確實施,達到預期的手術效果,結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病例均為莆田學院附屬醫院骨科于2013年9月~2015年3月收住院的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致功能障礙的患者,均經過不規則保守治療,癥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而來我院就診。納入標準:(1)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3]。(2)所有骨關節炎病例具備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指征(即嚴重硬化、關節間隙消失、關節軟骨明顯缺失等)。(3)無法通過脛骨高位截骨或單髁關節置換解決痛苦者。(4)既往無膝關節手術史。排除標準:(1)術前檢查提示無法承受手術或具有手術禁忌證者;(2)對病情診療知悉但不愿意簽署手術治療同意書或不愿意參加完整隨訪者。(3)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40kg/m2。(4)骨缺損較大需墊片或延長桿的病例。80例患者分為兩組,數字化組(數字化設計及3D打印組)40例(46膝),傳統組40例(44膝)。數字化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64.2±5.2)歲,BMI(26.35±3.21)kg/m2,傳統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63.5±5.4)歲,BMI(26.21±3.62)kg/m2,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BMI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膝前方正中切口髕骨內側入路后交叉韌帶替代型的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手術由同一組醫生操作。
數字化組病例術前均行患膝薄層CT(層厚0.5mm)掃描,獲得DICOM格式數據,導入Mimics軟件,三維重建、編輯,軟件測量設計術前截骨量,截骨角度,制作截骨模塊,預先選擇假體,反復虛擬手術,觀察假體匹配度,確定理想的手術方案。3D 打印出截骨模塊與膝關節模型,體外再次模擬手術,評估假體安放位置。根據測量數據術前選擇合適的膝關節假體,常規消毒3D 打印的截骨模塊與膝關節模型備術中使用。術中根據術前設計的截骨模塊緊密貼合股骨遠端、脛骨近端,б截骨,安放預選擇的假體。傳統組按傳統經驗進行手術,根據術中具體情況,打開股骨髓腔定位,以股骨遠端截骨器和四合一截骨模具進行股骨截骨;采用脛骨髓外定位法以脛骨截骨器進行脛骨平臺截骨操作,安裝假體。兩組均測試伸直屈曲間隙、軟組織平衡滿意,膝關節以脈沖式槍沖洗,骨水泥固定假體,安裝墊片。檢查力線良好后放置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術后常規抗凝及預防感染,術后48h內拔除引流管,循序漸進指導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記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觀察假體匹配度及膝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測量下肢力線角度(股骨與脛骨機械軸的夾角,即髖關節中點到膝關節中點的連線與膝關節中點到踝關節中點的連線的夾角),術后3、6個月分別隨訪對比觀察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定標準(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5],含臨床評分: 痛50 分、穩定性25 分、活動范圍25 分,缺陷(扣分)。功能評分: 行走情況50 分、上樓情況50 分、功能缺陷(扣分)。髕股關節Feller評分[6],含膝前痛分數15分、爬樓梯和從坐位站立10 分、股四頭肌肌力5 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所有病例均手術順利。數字化組術中均順利安裝術前所選擇的假體,截骨及假體放置均一次成功,假體匹配率為100%。傳統組44膝中,完全匹配41膝,匹配欠滿意3膝,完全匹配率為93%。在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關節活動度、下肢力線糾正等方面,顯示數字化組手術手術精確性高于傳統組,在VAS分值、KSS評分、Feller評分等方面,顯示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能緩解患者疼痛等癥狀,但數字化設計及3D打印技術指導的手術效果更佳。
2.1 兩組手術精確度比較
與傳統組相比較,數字化組手術切口較短、手術時間快、術中出血量少,關節活動度增加明顯,下肢力線糾正較精確(P
2.2 兩組VAS分值比較
術前兩組間VA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但術后3個月與6個月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各組術后3、6個月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KSS分值比較
術前兩組間KS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但術后3個月與6個月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各組術后3、6個月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Feller分值比較
術前兩組間Feller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但術后3個月與6個月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各組術后3、6個月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TKA)能減輕患者痛苦、矯正畸形和恢復膝關節基本功能,是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病變功能障礙的一種長期療效較為可靠的手術。隨著患者生活質量及手術滿意度要求的提高,TKA手術中股骨、脛骨等假體的選擇和力線的正確糾正、良好的軟組織平衡成為關節外科備受關注的話題[7]。
Berend 等[8]研究顯示力線矯枉誤差超過3度將大大增加手術失敗的風險及影響假體的生存率。該研究從6070例的手術中注意到力線糾正失準將增加假體松動的風險,而且發現假體的選擇是導致翻修與否至關重要的因素。Gerber[9]研究報道人工膝關節假置不良尤其是股骨假體或脛骨假體的旋轉易導致髕骨軌跡不良,引起膝前痛和膝關節活動受限。因此,提高手術技術及精確施手術是成功的關鍵。
傳統經驗手術僅依靠術前影像資料,憑借醫師的肉眼和臨床總結的經驗形成對手術過程的大概印象去實施,無法客觀、量化手術設計,存在對病變嚴重程度、術中解剖變異判斷不準確等缺點,特別對骨骼畸形患者,給術中依靠髓內外定位裝置決定手術截骨的角度及量、假體大小的選擇、旋轉角度及軟組織松緊的掌控方面帶來很大的困難[10]。一項為期3年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表明,一些臨床經驗非常豐富的關節外科專科醫師即使采用傳統標準手術技術所獲得的下肢力線,最大誤差仍不可避免地超過3度[11]。計算機導航輔助TKA已逐步應用于臨床,但在手術時間及療效評分上并不優于傳統手術,原因可能是因為需要特殊要求的設備及器械,注冊費時,獲取的3D圖像存在誤差及醫師的理解無法統一,術中導航程序較繁瑣等所致[12]。
計算機重建技術、數字化影像學處理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與計算機輔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技術、快速建模和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術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開始滲透到骨科學的教學、科研和臨床應用的各個領域[13]。作為精準化、個體化治療集中體現的3D打印技術在數字醫學的推動下近年來飛速發展,開啟精準醫學發展史上的新篇章[14]。
3D打印技術是一種先進的增材制造技術,是基于原始數據導入計算機醫用軟件進行設計,結果制作成數字文件輸入3D打印機,將材料逐層打印成想要的實物模型的技術。在骨科領域,3D打印出手術部位實物模型及導航模板指導個性化手術已逐步應用于臨床,主要用于進行術前方案設計和虛擬手術及術中輔助手術操作[15]。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借助醫學軟件設計并3D打印出導航模板,輔助TKA個性化截骨,在下肢機械軸線糾正和股骨假體旋轉軸線定位這兩個關鍵因素方面占有很大優勢[16]。
隨著計算機科學、影像技術及3D打印技術的發展,各種技術有效結合應用于TKA手術有了可能,個性化截骨方法不斷涌現。數字化設計和3D打印技術輔助的TKA術前在個人微機電腦上可利用影像學數據,根據患者自身解剖結構特點三維重建出膝關節模型,可以反復在電腦上或打印出的模型上進行虛擬手術演練,實現術前方案設計、假體選擇,有助于熟練糾正下肢力線、了解截骨量,預計手術結果,最后確定理想的手術方案[17],便于手術醫生清晰手術計劃及流程,確定相關參數,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方案,做到心中有數把控全局,在術中按計劃有條不紊確定截骨角度、截骨量,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精準性,一次性準確安裝合適尺寸的假體,滿足人體生理、解剖及生物力學要求[18-19]。
3D打印技術構建了虛擬與臨床實踐間的橋梁,利用設計并打印出個性化截骨工具(patient 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導引術中操作按術前計劃進行,減少傳統手術中紛繁復雜的步驟,其截骨面垂直于脛骨機械軸,有助于獲得中立位的機械軸,較依靠傳統經驗的主觀性操作能顯著降低機械軸偏離大于3度的比例,實現精準手術[20]。而且,個性化截骨術中不用另外鉆開骨髓腔插入測量桿進行髓內定位,不僅減少了誤差[21],還減少了出血量、脂肪栓塞、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假體周圍骨折等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借助一次性導航截骨,大幅度減少使用關節置換配套器械的數量,降低了手術感染率和手術費用[22-23]。
本方法操作簡便,實用性及可重復性強,僅掌握一個Mimics軟件功能即可完成所有的數字化設計。三維重建模型后,可以在Mimics軟件窗口界面進行三維測量,測量股骨外旋及外翻角、脛骨平臺后傾角,繼而三維編輯,確定術中股骨后髁及遠端截骨量、脛骨近端截骨角度與截骨量,根據膝關節解剖結構設計3D導航模塊,任意切割增減截骨厚度,多角度、多方位旋轉觀察截骨效果。3D打印出膝關節模型及導航模塊實體,在體外重復同樣的流程,重現軟件中的虛擬操作,兩者結果一致后即可定下方案用于選擇假體型號,指導臨床實踐手術。實際手術中,只要咬除增生骨贅、髕下脂肪墊、滑膜、半月板及交叉韌帶,無需過多地分離組織,良好暴露出與模塊匹配的骨面,鑿除軟骨組織,讓導航模塊與軟骨下骨緊密吻合,按術前由計算機計算獲得的截骨角度及截骨量進行截骨,即可準確地定位假體、保證獲得較好的力線, 維持膝關節韌帶的平衡。本文結果證實本方法能良好改善關節活動度及精確糾正下肢力線,我們的研究還顯示數字化設計和3D打印技術指導的手術在切口長度、出血量、手術時間、臨床療效(VAS、KSS、Feller評分)等方面優于傳統組,這與有關文獻研究結果一致[24-25],提示數字化設計和3D打印技術輔助的TKA有望獲得獲得一個穩定、功能良好、并發癥少和持久耐用的關節,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Ritter MA,Davis KE,Meding JB,et al.The effect of alignment and BMI on failure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J]. J Bone Joint Surg Am,2011,93(17):1588C1596.
[2] Watters TS,Mather RC,Browne JA,et al.Analysis of procedure-related costs and proposed benefits of using patient-specific approach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Surg Orthop Adv,2011,20(2):112-116.
[3] Altman R,Asch E,Bloch D,et al.Development of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porting of osteoarthritis.Classification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riteria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J].Arthritis R heum,1986,29(8):1039-1049.
[4] Majani G,Tiengo M,Giardini A,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MPQ and VAS in 962 patients:a rationale for their use[J].Minerva Anestesiol,2003,69(1-2):67-73.
[5] Insall JN,Dorr LD,Scott RD,et al. Rationale of the Knee 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89,248(248): 13-14.
[6] Feller JA,Baartlett RJ,Lang DM.Patellar resurfacing versus retent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Br,1996,78-B(2):226-228.
[7] Klein GR,Parvizi J,Rapuri VR,et al.The effects of tibial polyethylene insert design on range of motion:evaluation of in vivo knee kinematics by a computerized navigation system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2004,19(8):986-998.
[8] Berend ME,Ritter MA,Meding JB,et al. Tibial component failure mechanism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28(428):26-34.
[9] Gerber BE,Maenza F.Shift and tilt of the bony patella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J].Orthropade,2005,27(9):629-636.
[10] Howell SM,Papadopoulos S,Kuznik KT,et al.Accurate alignment and high function after kinematically aligned TKA performed with generic instruments[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3,21(10):2271-2280.
[11] Sikorski JM,Blythe MC.Learning the vagaries of computer assisted total knee replacement[J].J Bone Joint Surg Br,2007,87(7):903-910.
[12] Chin PL, Yang KY, Yeo SJ.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comparing radiographic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mplant placement using computer navig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technique[J]. J Arthroplasty,2005,20(5):618-626.
[13] Faur C, Crainic N, Sticlaru C,et al.Rapid prototyping technique in the preoperative planning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custom femoral components[J]. Wien Klin Wochenschr, 2013,125(5-6):144-149.
[14] Hwang TJ,Kiang C,Paul M.Surgical applications of 3-dimensional printing and precision medicine[J].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5,141(4):305-306.
[15] Starosolski ZA,Kan JH,Rosenfeld SD,et al.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rapid prototyping)for creating physical models of pediatric orthopedic disorders[J].Pediatr Radiol,2014,44(2):216-221.
[16] Heyse TJ,Tibesku CO.Improved tibial component rotation in TKA using 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5,135(5):697-701.
[17] LombardiJr,Berend KR, Adams JB. Patient-specific approach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Orthopedics, 2008,31(9):927-930.
[18] Siston RA,Patel JJ,Goodman SB,et al.The variability of femoral rotational alignme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5,87(10):2276-2280.
[19] AlAli AB,Griffin MF,Butler PE.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Surgical Applications[J]. Eplasty, 2015 ,14(15):e37.
[20] Ng VY,Declaire JH,Berend KR,et al.Improved accuracy of alignment with patient-specific positioning guides compared with manual instrumentation in TKA[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2,470(1):99-107.
[21] Mihalko WM, Boyle J, Clark LD, et al. The variability of intramedllary alignment of the femoral component d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2005,20(1):25-28.
[22] Ng VY, DeClaire JH, Berend KR,et al.Improved accuracy of alignment with patient-specific positioning guides compared with manual instrumentation in TKA[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2,470(1):99-107.
[23] Millar NL, Deakin AH, Millar LL, et al. Blood loss follow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the morbidly obese:Effects of computer navigation[J]. Knee,2011,18(2):108-112.
一、民族教育學的研究領域
關于民族教育學的研究領域,王鑒綜述了1990年以來國內的研究成果,它包括部門民族教育研究領域:民族幼兒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交叉邊緣學科:民族教育政治學、民族教育經濟學、民族教育心理學、民族教育社會學等;分支領域:民族教育基本理論、民族雙語教學理論、民族多元文化課程理論、民族教育事業管理理論等。哈經雄、騰星傾向于認為民族教育學還應包括移民教育、跨文化教育比較研究等領域。陳•巴特爾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根據我國教育學元研究的最新進展及其成果提出,“民族教育學從整體性觀念性存在分為民族教育概論、民族教育原理和民族教育哲學三個類別;部分類別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他對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進行了詳細劃分,并進一步指出“最高層級上的民族教育反思性存在主要包括民族教育研究論、民族教育學和民族教育學科發展史三個部分”⑨。而王鑒、哈經雄等人對民族教育學的劃分顯得有些籠統,且不能完全周延民族教育的研究領域,陳•巴特爾的劃分則比較細致,但略顯凌亂。筆者在總結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參照石佩臣教授對教育學科的分類⑩對民族教育學進行劃分。民族教育學既是一門理論科學亦是一門應用科學,沒有理論的支撐,它便不能稱為科學;若不用來指導實踐,它便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顯然,民族教育學可劃分為理論學科、應用學科兩大類,因其發展還需進行元研究及技術支持,故民族教育技術學科必不可少。具體來說,理論學科包含通論和各論兩大類。通論指民族教育基礎理論。各論分為分類學科和交叉學科。分類學科如民族學前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特殊教育、民族比較教育、民族家庭教育、民族農村教育、民族職業技術教育、民族社區教育、外國民族教育、世界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史、民族教育學科發展史、民族師范教育等;交叉學科如民族教育哲學、民族教育社會學、民族教育政治學、民族教育經濟學、民族教育人類學、民族教育倫理學、民族教育法學、民族教育統計學、民族教育測量學、民族教育衛生學、民族教育科學學、民族教育未來學、民族教育生態學、民族教育文化學、民族教育心理學、民族教育工程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與宗教等。應用學科具體包括民族教學論(如民族學校課程論、民族雙語教學論、民族多元文化教學論、民族教育教學論、民族學校課外活動論等)、民族學校德育論、民族學校智育論、民族學校體育論、民族學校美育論、民族學校技術教育論、民族教育管理論(如民族學校管理論、民族學校行政學)等幾個部分。民族教育技術學科具體包括民族教育研究法、民族教育各科教學法、民族教育元研究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這樣,繁雜的民族教育領域便井然有序了。
二、民族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民族教育學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這決定了不能完全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對它進行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方法應是一種普遍有效的方法,除了運用一般科學所用的調查法、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外,還需形成其獨特的研究方式,而這些方式絕不能忽視民族教育科學的顯著特點,即客觀與主觀、事實與價值、描述與規范的融合等,絕不能忽視鮮活的民族教育實踐活動和教育活動中的個人。
(一)民族志田野研究民族志研究法主要包括確定民族志的研究對象、民族志中的‘參與觀察’與民族志報告的撰寫(敘述結構、敘述方法、敘述者角色定位)三個環節。田野調查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非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并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學研究方式”瑏瑡,包括調查課題的選擇、調查方案和調查提綱的擬定、調查前的準備工作、調查報告的撰寫等幾個環節。田野調查是所有民族志研究設計中最具特色的要素,有助于銜接好理論與實踐,指導民族教育學者。在這里,田野具有民族生活區域這一特定的時空邊界,有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特定的立場蘊意。因此,田野調查不只是具體的研究方法,也是實踐和行為。整體性分析和比較分析是對田野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理解和解釋的方式,是構建民族志的重要手段。民族志田野調查強調整體性和參與研究,最大優勢在于它的直觀性、可靠性。民族教育研究采用民族志田野研究是一種很好的研究思路。然而,民族志田野研究有其自身的不足,它不能解決諸如民族教育的本質、民族教育的規律、民族教育屬性、民族教育功能等問題。此外,田野研究因強調個案研究,過度關注微觀層面的教育問題而導致結論難以推廣;存在忽視文獻,缺乏邏輯、效度和信度等問題,在本質上屬于實證研究,經過概率邏輯和數理統計的結論與樣本的選擇有關,往往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民族教育研究只采用一種研究方式是遠遠不夠的,通常需同時交叉運用幾種方式進行研究,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更具普適性和說服力。
(二)教育敘事研究教育敘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類型敘事素材的分析研究”瑏瑢。這種研究是一種質的研究設計,重在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直觀再現揭示教育現象的“質”并對教育行為進行“意義解釋”,主要包括發現一個值得探究的教育現象、有目的地選取一個或幾個研究參與者、從所選取的研究參與者身上搜集故事、按一定邏輯順序重新敘說其故事、撰寫教育敘事研究報告、檢驗研究報告的效度等幾個程序。此研究方式與民族志研究的重要不同在于它關注人的個體性經歷,關注個體的內在世界與價值理性,注重體驗、凸顯意義,關注微觀分析,并反思教育價值,是一種質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既需從宏觀上分析民族教育現象,亦需從微觀上考察民族教育活動,因此,教育敘事研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然而,教育敘事研究亦有不足之處,如缺乏科學的思維和論證嚴密的理性分析,強調個案研究,難以推廣;敘事素材的可靠性會因研究參與者的自我保護和防御而降低,研究者在重新敘說素材時也會帶有主觀色彩,其帶有的個人判斷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質疑。因此,運用此研究方式時需注意鑒別材料的可靠性,全面、準確地引用研究參與者的話語,加強教育敘事自身方法的建設和學術規范的訓練。當然,對教育敘事研究不能以自然科學定量研究的標準來衡量。
(三)比較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是辨別事物之間相似性與差異性的方法,它是教育研究中的一種基本方法。我國學者將比較研究分為同類比較與異類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等幾類。加里多提出了一套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階段理論:“確立問題與提出前期假設;限定研究,包括限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描述研究(分析階段);提出比較性假設;比較研究(綜合階段);跨學科比較研究;撰寫比較研究報告。”瑏瑣其中的分析階段是關鍵。民族教育研究因具有交叉學科的特點,我們對它進行的分析研究既可采用定量分析,也可進行定性分析。前者一般包括問卷調查、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后者一般包括邏輯推理、歷史比較、文獻分析、經驗描述等。比較研究法融合了民族志田野調查、敘事研究的優勢,它們互為補充,通過長期深入的現場觀察、材料敘述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豐富的材料,通過比較分析、綜合研究可得出科學嚴謹的結論。我們可在民族教育學科交叉領域及民族教育史、民族教學論等領域運用比較研究法對民族教育進行定性和定量比較研究。使用比較研究法,在方法上需堅持本質的比較,通過大量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內在關系;在材料選擇上,需盡力做到客觀、全面、準確、真實、高質,使比較材料之間有可比性;在過程上,需盡量依程序進行,才能保持結論的科學性。
(四)教育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是“教育實踐者(主要是教師群體)系統而公開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行動研究是由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等幾個階段所構成的螺旋式循環加深的發展過程。其中,反思是行動研究的重要環節,也是行動研究方式最具特色的地方,其主要任務是分析、評價研究結果。反思的具體內容包括“問題界定是否明確”、“研究是否按計劃執行”、“研究方式是否合理”、“研究效果如何”、“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如何”等幾個方面,經過反思,制定出的下一個行動目標將更具合理性。行動研究關注的是教育實踐活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可和教育敘事研究相結合,共同探討具體民族教育情境中的問題。行動研究因有具體的程序和步驟可遵循,操作起來比較方便,上至民族教育研究者,下至實踐者都可信手拈來,但在使用中需堅持情境性、合作性、參與性、自我反思等特點,才不失行動研究之本。
作者:賈月明陳宇明單位:瓊州學院教科院講師瓊州學院教務處處長
新經濟的到來必將全面影響企業統計的各個領域,要求人們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詮釋企業統計,深刻領悟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的沖擊與挑戰。統計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為目標,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與企業更是緊密相連的。統計對于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為各項職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為防范和化解風險,發揮其預警作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是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成敗的關鍵。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經濟。作為新經濟時代核心的改革體系是一個從國際到國內、從市場到企業、從科技到產品、從管理到營銷等全方位的整體概念。新經濟對統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創新經濟相適應,統計的成功將取決于統計的改革,要求企業統計確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對策。企業統計改革主要體現為:一是統計觀念的改革,著重體現統計對象、統計內容、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為誰統計、統計什么和如何統計”等問題。二是統計制度的和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機制應擺脫政府統計部門的行政管理,建立獨立的企業綜合信息型統計系統,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需求為目標,推進企業統計信息化的高效運行。三是統計理論的改革,統計理論改革是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與國際主流經濟統計理論的融合和接軌,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相結合,使統計理論更加科學。建立符合中國實際、滿足新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統計理論,加強統計理論的改革性、市場性和量化分析等。
撲面而來的新經濟浪潮使企業統計內涵有了新的擴展與詮釋,使企業統計改革成為必然。在新經濟時代,我們充分體會到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時代的變革,以創新的精神完善和發展企業統計,新經濟是高科技為核心的創新經濟,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識、現代化知識、高素質的統計人員從事企業統計工作。使企業統計充分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為企業可持續、和諧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經濟(neweconomy)一詞最初起源于美國,進入21世紀,新經濟一詞被廣泛使用。盡管在界定其定義時出現了多種解釋,但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經濟的本質性內涵主要體現為“信息化、網絡化、知識經濟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征。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以高科技創新并由此帶動信息技術革命,促成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為基礎的改革型的經濟。
一、新經濟對企業統計的挑戰
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已經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視。新經濟的到來,對我們現有的工作與生活方式、生產與經營方式、學習與思維方式等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新經濟是一個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經濟模式,新經濟的到來必將全面影響企業統計的各個領域,要求人們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詮釋企業統計,深刻領悟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的沖擊與挑戰。
統計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為目標,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與企業更是緊密相連的。統計對于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為各項職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為防范和化解風險,發揮其預警作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是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成敗的關鍵。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經濟。作為新經濟時代核心的改革體系是一個從國際到國內、從市場到企業、從科技到產品、從管理到營銷等全方位的整體概念。新經濟對統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創新經濟相適應,統計的成功將取決于統計的改革,要求企業統計確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對策,要在統計觀念、統計制度、統計管理體制、統計理論上實現改革。
二、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的改革
(一)統計觀念的改革
新經濟首先給我們帶來的是觀念變革,它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統計觀念的束縛,以新的理念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新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統計觀。我們需要在觀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統計服務對象的改革
企業統計是為誰統計呢?我國的企業統計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蘇聯的統計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統計作為計劃經濟的附帶部分始終是官方統計的基層報表單位,其服務對象是政府。計劃經濟時期官方統計和企業統計服務的對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為主體。官方統計把企業統計作為自身的基礎,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層層上報的統計模式,服務的主體都是政府。服務的目標都是為國民經濟提供不同層次的統計資料,為政府提供經濟調控中所需要的經濟運行總量與結構變動、以及經濟運行狀態的統計信息。盡管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統計也有過多次變革,但統計服務對象始終是政府,也就是說企業統計一直是為政府統計的。
進入市場經濟,隨著政企的進一步分開,企業已逐漸地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經濟行為已不再是聽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經具備了獨立性和主體利益追逐性。因此,企業統計目標也適應其變化,逐步形成全方位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內外部信息的獨立的統計目標,其目標服務的對象則是企業本身。企業統計不應再隸屬于政府,從而使企業統計和官方統計形成相互獨立的兩個統計體系。由于在企業內官方統計與企業統計尚未截然分離為兩種獨立統計,其主體未能徹底分開,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統計依然依靠企業統計報表作為主要的資料來源,從而形成了在企業內部兩種統計行為的并存。這種并存在有計劃商品經濟以及市場經濟初期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統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經濟下,這種并存則表現出統計體制改革滯后于企業機制的轉換,其表現為統計主體行為方式不確定性,并導致部分統計信息的失真,從而影響了統計工作的質量。
在新經濟下,由于官方統計和企業統計的統計主體不同和統計目標的不同,從而導致行為方式不同。作為官方統計行為,在搜集企業信息時,應盡快擺脫對企業報表的依賴,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統計力量以及依靠民間的統計機構力量,采用適當的調查方式和科學的估算方法,以獲取客觀真實的統計信息,其統計行為直接對政府負責。并能從根本上抑制虛假統計行為,能夠有效地提高統計質量。作為企業統計行為,應擺脫官方統計的束縛,盡快建立適合本企業的統計行為方式,其統計行為只對本企業負責,其目標服務的對象就是企業,具體包括企業的決策者、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合作者、供應商和客戶等。
2、企業統計內容的改革
企業統計什么呢?企業統計工作過去以企業內部信息為主,其統計內容主要是對勞動成果的核算、勞動要素投入的核算、資金存量與流量核算以及投入產出的分析等內容。其作用只是對企業內部活動的描述,對外部環境缺少必要的認識。在新經濟環境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世界經濟格局和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都將和企業息息相關,使企業競爭日起全球化、白熱化。高科技帶來的信息化和網絡化以及知識經濟的到來,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和更為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企業統計內容適應新經濟的時代要求,滿足新經濟下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場經濟要求企業放眼于整個市場,積極拓展企業統計的空間范圍,增加企業外部環境統計。而新經濟要求將企業將外部環境擴展到世界經濟領域,對企業所面臨的國內外資源環境、社會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法律環境以及體制環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僅對環境的現狀進行了解,還要針對環境未來的變化趨勢進行研究和判斷。企業外部環境因素是復雜多變不可抗拒的因素,這些要素有的是確定的,帶有規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帶有隨機性;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有的是硬環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軟環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經濟使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融合成統一的整體,形成全球統一市場。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網絡化及知識經濟又使全球性市場格局日新月異、競爭激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則要求企業統計以新的理念擴大視野、放寬口徑,以大統計、大信息量為宗旨,積極拓展企業統計的空間范圍,增加外部環境統計,形成全面有效的企業統計信息系統。
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內部信息內容也面臨著變革。除了傳統的成果統計、條件統計、存量與流量統計以及投入產出統計等內容外,應進一步體現出新經濟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設備科技水準統計、產品升級換代周期統計等;反映知識經濟的人才創造力統計、無形資產統計等;反映信息化、網絡化的企業虛擬運作統計、電子商務統計等;反映人本主義的企業凝聚力統計、企業文化統計以及反映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籌措力統計、資金增值力統計、企業對資源與環境影響統計、環境成本統計、企業創新能力統計等等。
3、企業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
如何進行企業統計呢?傳統的企業統計分析方法以描述統計為主,調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調查,極少采用推斷統計方法。新經濟環境下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應體現統計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改革意識,實現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以增強企業統計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統計的過程是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三大環節連接的過程,是與廣泛的經濟信息打交道的過程,因此,企業統計信息的采集、處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臨著改革。
(1)統計調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經濟環境下,由于企業內部要素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多變性,企業要想及時捕捉各種有效信息,僅僅依靠全面調查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對外部環境信息的采集應該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調查。因此,企業應建立以抽樣調查為主的統計調查體系,在采集企業內部信息時,凡是沒必要采用全面調查或者根本無法進行全面調查的,均宜采用抽樣調查,在采集企業外部初級信息時必須完全采用抽樣調查。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應用的普及,對信息的記錄、保存和交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是信息的記錄和保存方式已由傳統的紙載逐步轉變為磁載和光載,使企業能夠建立大容量的數據庫。二是網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業統計調查作為經濟信息的收集過程,必將受到這種高科技所帶來的影響。調查手段開始使用信息技術收集數據,如開發功能性強的互聯網調查方案,資料的取得越來越多地通過電子網絡來進行。建立統計調查網絡平臺,在系統內進行高效的統計數據信息傳輸,在系統外能與社會網絡有效對接。
(2)統計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傳統的企業統計加工整理是將采集的信息分門別類地設置統計臺帳并加以匯總,其工作過程是以手工操作為主。新經濟環境下,現代信息技術給統計整理手段帶來巨大的變革,數據庫系統的存儲、檢索、統計功能取代手工統計加工整理工作,實現統計信息加工整理的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在高頻率、快節奏、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統計要想很好地滿足社會對其信息的需求,除了進行及時、準確、完整的統計調查外,還必須進行快速、科學、有效的統計加工和整理。因此,我們要把現代信息技術與統計加工整理相結合,建立企業數據庫系統,以數據庫系統的存儲、檢索、基本統計功能取代手工統計加工整理工作。
(3)企業統計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經濟環境下統計分析方法應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傳統的以描述統計和靜態分析方法為主的統計模式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了,應該增加現代統計預測方法、決策方法和綜合評價方法,加強企業統計的推斷能力和動態分析能力。
發達的信息技術和健全的電腦網絡系統以及強大的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使統計分析工作與數據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環節同步進行,從而大大縮短統計工作鏈,極大提高統計效率。新經濟環境下,現代企業統計借助于統計分析軟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進行深層次的數據挖掘,為企業全方位、多層次地提供優質服務。
4、統計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國部門、行業和社會組織統計間還沒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務的良好機制,企業統計單兵作戰,造成了很多豐富的統計信息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傳統的企業信息來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統計機構來獲得,企業內部統計機構主要完成內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外部信息采集成為企業統計工作的重要內容,面對龐大而又復雜的外部環境信息的采集,企業內部統計機構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特別是中小企業更是無能為力了。因此,在加強企業內部統計工作建設的同時,還要充分開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統計市場的資源,比如利用民間的調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統計力量、利用政府的調查機構,同時還要積極收集各種渠道的二手數據,充分擴展信息渠道,使企業統計在信息化的社會環境里發揮巨大的作用。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統計網絡平臺,實現統計調查手段的現代化,建立信息調查網頁,使統計在線調查日?;?,便于企業能夠隨時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統計觀念改革實質就是企業統計“為誰統計、統計什么、如何統計”這三個基本觀念的改革,隨著新經濟的不斷發展,統計觀念也必將隨之不斷的改革,逐步適應新經濟的發展和要求。
(二)統計制度、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
統計制度、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是提高統計生產力、改進統計生產方式的關鍵。新經濟不僅促使人們的統計觀念變革,同時也對統計制度、統計體制改革提出了時代的要求。新經濟要求統計制度與統計體制以解放統計生產力、適應現代化管理為宗旨,建立健全現代化統計制度與統計體制,全面滿足現代化企業統計的需要。
1、企業統計制度的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我國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等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從我國企業統計制度改革歷程來看,明顯地滯后于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多數企業統計依然沿用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計制度,把企業統計只理解為統計報表制度下的企業統計,對現代企業統計的職能缺少充分的認識。即使有的企業管理者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由于現實統計制度的束縛,未能使企業統計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于現實的統計制度是兩種統計行為并存,即企業統計和官方統計并行于企業中,形成相互獨立的兩個統計體系。現行的企業統計制度使企業統計對企業經營管理者決策的參考作用就有所減弱,或者說就沒有發揮過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現為企業統計模式屬于報告式統計,以滿足官方統計報表為主,對企業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業管理者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一是漠視企業統計,企業管理者認為企業統計只是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報表上報任務,將其視作工作中的負擔。因此,以應付的心態對待企業統計,造成統計數據的偏差。二是過分“重視”企業統計,由于企業統計是上報數據,企業領導特別是國企領導將統計數據視作政績,以權定數、虛報瞞報,造成統計數據的偏差。
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內部的兩種統計行為并存的統計制度已經嚴重制約了統計職能的發揮,一方面使官方統計數據真實程度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又使企業自身統計工作受到干擾。因此,現代企業統計應該是相對獨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統計。而政府在搜集微觀統計信息時,對待大型企業宜采用垂直在地統計方式,對待中小企業則利用民間獨立統計機構,以抽樣調查的方式獲取企業的統計信息。這樣,既能較為有效地保證官方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同時也使企業統計從統計報表制度中解脫出來,能夠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2、企業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
現行企業統計體制在較大的程度上還依然延續著計劃經濟時期的體制,政府與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統計部門作為政府的組成部門,對企業實行統計工作方面的領導職能。
市場經濟下企業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實體,企業的統計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完全是企業自己的行為,政府無權干預。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機制應擺脫政府統計部門的行政管理,建立獨立的企業綜合信息型統計系統,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需求為目標,推進企業統計信息化的高效運行。
(三)統計理論改革
傳統的統計理論以統計指標為主,忽略定性研究與定量分析的結合,統計分析理論停留在統計指標的結論性的總結和簡單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斷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較低處理層次。新經濟環境下,統計改革應該以統計理論改革為先行,為統計實踐活動提供理論上的指導。統計理論改革是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與國際主流經濟統計理論的融合和接軌,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相結合,使統計理論更加科學。建立符合中國實際、滿足新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統計理論,加強統計理論的改革性、市場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改革意識的高素質統計隊伍
新經濟是高科技為核心的經濟,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識、現代化知識、高素質的統計人員從事企業統計工作。現代化企業統計人員應具備基本素質是:
1、具有現代統計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知識。
2、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應用能力。
3、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網絡運用能力。
4、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并熟悉國際統計慣例。
5、具有現代統計改革意識。
6、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撲面而來的新經濟浪潮使企業統計內涵有了新的擴展與詮釋,使企業統計變革與改革成為必然。在新經濟時代,我們充分體會到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時代的變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發展企業統計,使企業統計充分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為企業可持續、和諧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董逢谷,陳惠琴,胡清友.企業統計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市場經濟下企業統計改革的探討[J].南京經濟學院院報2003年3期.
3、張彥偉.企業內部兩種統計行為的探析[J].南京經濟學院院報1998年4期.
4、王艷明,楊海山.企業統計理論研究[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3月.
關鍵詞:高等數學 素質教育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7(a)-0118-01
教書育人,是對教師職業的深度詮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已經進行多次的改革,形成了現代教育理念,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堅實的知識力量。而改革的只是措施,是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具體規劃,教書育人的本質是不變的[1~2]。
對于大學數學教育在改革過程中,由于本身的基礎性,相對提出的目標就更高。近年來,高等數學在工程中的基礎重要性以及相關的針對實用性的改革得到了大力提倡和深入的改革,其研究成果更說明了繼續深化教改的必要性[3~4]。
1 教學具體內容
關于高等數學教學,要結合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別及不同的專業特點,注意教學環節的交流互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要因材施教。
1.1 適當調整教材內容,注重理論結合實際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與生活的進步,科技中數學觀點及思想方法所占的比率逐年增加,故現在高等數學的知識結構也要有所更新。特別是,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首先,要精簡某些傳統教學內容,如集合和函數等在初等教學中已講授過的部分,應避免重復只需適當引入結論。其次,作為基礎理論的高等數學在內容和思想方法上相對成熟,但在現代數學的實際應用中有重要意義,如數列、解析幾何、微積分等,其理論思想對于工程問題的模型建立、模擬、演算都是必須的,因此,要避免模式化的講授而要結合背景思想循序漸進剖析,以便學生深刻理解并為其專業問題的解決提供基礎。再次,由于現代數學與計算機編程等手段密切聯系,反映出數學的發展趨勢,應注意數學科學的交叉融合,從其他課程選取材料來充實和加強本課內容,并開設與理論教學配套的數學實驗課,使學生能夠使用一般的數學軟件,提高數學軟件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注重數學思想教育
對于剛入學的新生,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學習方法的轉變[5~6]。初等教育階段,主要是側重學生的智力發育培養。而高等教育階段,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和判斷能力。數學教學也不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術相聯系,具備嚴謹的理論知識理念和實際需求細節的優化規劃?;谂囵B自學能力為主的教學目的,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應循序漸進地注意培養學生課下的獨立學習能力。初期講解要比較接近中學的數學引導方式,而后逐漸的注重數學的思想講授。要在教學中逐漸地滲透思想,對于概念的發展、定義、應用進行詳細的闡述,讓學生了解和理解學習內容的用途。讓學生清楚任何概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歷史演化,對知識探索的過程是逐步形成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期的應用,而這些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于類似的、相關的概念的理解記憶自然就會深刻,并增強了自學理解的能力。
1.3 注意強調理論意義的區別
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之間存在著很多知識理論系統上的重大差別,比如“從有限到無限、從近似到精確、以直代曲”等。在授課中要針對這些給出相應的分析區別,適當地引入一些能夠接受的實例,深入淺出的解釋抽象的概念。因為在知識上高等數學更為虛化,不再是初等數學的基本邏輯演算。同時,應該說明初等數學的很多內容相對新的高等數學的概念是較為理想化,而大學階段新學習的知識就更接近實際情況,更接近工作實踐。如講述極限定義時就需把所謂的“有限到無限”的發展背景說清楚,學生自然就會較容易理解,否則對于抽象的極限概念就顯得突兀而晦澀。特別地,更接近實際地按照概念發展的順序講授,而不是直接講解,按照理論體系已經成熟的次序,這是一個可以試圖探究的方法,像微積分的發展是實際應用的需要,這樣為了解決微積分的概念意義和計算,有了極限的概念等。類似這樣的發展歷程講解,學生會更容易清楚概念的目的和理解概念的意義,這樣才能學習深刻,知識牢固。同時,可以注意到每個概念的發展最初的原因都是一種最直接的生產力的應用范圍,也可以使學生不僅清楚數學相關概念的發展史,也可以了解其以后的部分應用領域。但這對于理論教學可能會稍嫌零散和瑣碎,在利弊之間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尋找到答案,也或許是高等數學教改的一個需要進一步深入探尋的問題。
2 結語
對于高等數學這門大學各學科的基礎課程,深化改革也顯得十分緊迫?,F代社會是信息社會,大量學科的研究實踐都與計算機聯系緊密,計算機的原理和計算基礎是離不開數學的。對于具體的學科而言,理工科對數學的要求一直都是非常高的,諸多實際問題是通過數學建模將各行業與數學緊密的聯系。隨著社會發展,很多社會問題的高層次研究也與數學相關,擺脫傳統的文理分家的局面,統計學、優化理論在社會科學研究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在大學數學的教學中,結合諸多學科的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達到教育成才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余長安.人文社科領域開展高等數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1,31(4):508-512.
[2] 馮天祥.高等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探索[J].教育探索,2007(10):52-53.
[3] 李嵐.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研究進展[J].大學數學,2007,23(4):20-26.
[4] 亓正坤,王廷明,張偉.淺談高等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J].大學數學,2006,22(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