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氣污染的概念

大氣污染的概念

時間:2023-07-21 17:26: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氣污染的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氣污染的概念

第1篇

一、補充圖片,圖解環境問題的概念

教材解析:“環境問題的概念”部分,教材呈現兩幅景觀圖(圖41 大氣污染、圖42固體垃圾污染)。圖片雖然直觀,但對概念的理解幫助不大,可補充圖1“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用圖說明:人類社會是地理環境的一部分,人類社會的發展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對地理環境施加各種影響。具體來說: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從(自然)地理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人類社會在發展的同時向(自然)地理環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環境問題是(人類向環境)索?。ㄎ镔|和能量)超過環境再生能量或者(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從而使環境條件發生改變,并對人類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和破壞的問題。該圖使學生在了解人類社會和環境關系的基礎上理解環境問題的概念,有利于學生從更高層次理解環境問題的分類和產生原因。

二、加工圖片,剖析環境問題的類型

教材解析:“環境問題的類型”部分,教材以“樹狀結構圖”的形式呈現。該圖很好地呈現出環境問題的四大類型,但該圖對理解“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和“提出環境問題治理的措施”知識點沒有提供恰當的延伸契機。故可在原圖的基礎上加工(如圖2)。

用圖說明:加工后的樹狀結構圖明確了某類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到底是“索取大于再生”還是“排放超過自凈”,有利于學生在探討環境問題治理措施時有針對性地提出治理思路。針對“索取大于再生”這類環境問題治理措施的根本思路是:減少索取,促進再生。針對“排放超過自凈”這類環境問題治理措施的根本思路是:減少排放,加強自凈。

三、以圖為媒,探究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教材解析:“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部分的教學目標為:根據相關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師可結合《選修6》對本節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基本思路為:某環境問題的概念―產生原因―治理措施。以案例教學模式為主,詳細分析一個案例,讓學生在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分析其它案例?,F以“大氣污染”為例,探討具體實施過程。

1.利用景觀圖直擊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指潔凈大氣被有害氣體和懸浮物質微粒污染的現象。本環節利用教材圖41“大氣污染”、“霧霾中的天安門”(如圖3)這兩幅景觀圖片加以詮釋。

用圖說明:大氣污染是學生身邊的案例,采用景觀圖加以展示即可。與其它類型圖片相比,景觀圖更直觀、更能帶來視覺沖擊。

2.巧用活動圖探究大氣污染成因

通過教材圖41“大氣污染”、圖47 “煤燃燒過程的生成物”、圖48“汽車排放的污染物”引導學生找出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生活用煤產生的煙塵。在此基礎上總結:大氣污染成因的分析應從污染源和自凈途徑兩方面入手(如圖4)。

用圖說明:教材用圖能讓學生深入了解煤和汽燃料燃燒后產生的污染物的化學成分,了解導致大氣污染的化學物質。補充圖4可為探索環境問題治理措施提供思路。

3.運用結構圖總結治理措施

在成因探究的基礎上,明確治理途徑應“兵分兩路”。一為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二為增強自凈能力。該部分可設置學生探究環節,探究目標:針對大氣污染產生原因提出具體可行的治理措施。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可利用樹狀結構圖加以總結(如圖5)。

圖5大氣污染治理

第2篇

關鍵詞: 位溫梯度公式 大氣穩定度 判定方法

1.前言

在大氣污染預防和治理過程中,大氣污染物擴散狀態的研究經常利用當地的大氣擴散狀態進行分析和判斷,大氣擴散的程度直接影響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稀釋和對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狀況。大氣的擴散與大氣穩定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借助大氣穩定度的判定可以確定大氣擴散的程度。

2.1大氣穩定度的判定方法

大氣穩定度的傳統判定方法是比較γ和γ二者的大小(即溫度層結曲線法),γ表示單位(通常取100m)高差氣溫變化速率的負值,計算公式為γ=-T/Z;γ表示干空氣塊絕熱上升或下降100m時,溫度降低或升高的數值,γ=0.98K/100m(g=9.81m/s,C=0.996J/g?K)。當γ>γ時,大氣是不穩定的;當γ

所以,大氣穩定度的判定還可以用位溫梯度法,此方法與溫度層結曲線法相比,更科學、更合理、更準確,應用也較多。但從我多年的教學和交流情況來看,這方面的知識在常用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材中沒有介紹,學生對這種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都很困難,特別是利用位溫的概念進行位溫梯度的推導更難掌握。我對位溫的相關概念和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位溫梯度的推導過程,以及利用位溫梯度法進行大氣穩定度的判定作相關介紹。

3.位溫梯度的概念及意義

所謂位溫,就是將氣塊由其最初的壓力P沿絕熱過程修正到1000kPa的標準壓力時所具有的溫度,以θ表示:

θ=T()=T()

式中,P、T―分別表示氣塊最初的壓力和溫度。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氣塊在絕熱升降過程中的溫度將改變,但其位溫在該過程中卻是不變的,這是位溫的重要性質。所以位溫比氣溫更能代表氣塊的熱力學特性。[2]

4.位溫梯度公式的推導

由位溫公式?搖θ=T()

兩邊取對數?搖lnθ=lnT+(ln1000-lnP)

由于位溫、溫度和壓力都隨高度Z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對位溫θ求偏導,

得到?搖?=?-??

則=?-??

=(-??)=(-γ-??)

由位溫的定義可知,氣塊的移動過程為絕熱過程,則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

H=C?T+P?V

式中C、C、H分別為系統的定容比熱容、定壓比熱容和系統的熱量。

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令單位氣體的摩爾數n=1,

則PV=nRT=RT

變形為V=RT/P

對氣體的體積V求偏導(P、T也是高度Z的函數),

得到=R(?-?)

所以 V=R(?T-?P)

將 V=R(?T-?P)和C-C=R帶入熱力學第一定律,

得到 H=C?T+P?V=(C-R)?T+P?R?(?T-?P)

=C?T-R?T+R?T-?P=C?T-?P

則 T=+?

其中,T為溫度的變化,為氣塊的熱交換,?為外界壓力的變化。

將T=+?帶入=(-γ-??)

得到=(-γ-??)=[-γ+(-T)?]

由于是絕熱過程,氣塊與外界無熱量交換,其內部熱量H不隨高度而變化,即H=0,

因此=[-γ+(-dT)?]=(-γ-dT?)

=(-γ-)=(-γ+γ)=(γ-γ)

即=(γ-γ)

到此,位溫梯度的公式得證。

5.利用位溫梯度判定大氣穩定度

由以上介紹可知,大氣穩定度的判定可以用溫度層結曲線法,但是該方法有其局限性。由于位溫梯度考慮的因素相對比較全面合理,能滿足實際大氣狀況判定的要求,因此用位溫梯度法進行判定,其準確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強。

從位溫梯度公式和參數意義可以得出結論,位溫θ和溫度T的正負號一致,θ/T>0。只要驗證γ與γ之間的大小關系即可判定大氣是否穩定。

當位溫梯度>0時,表明γ

當位溫梯度γ,氣塊的加速度α=g??ΔZ>0,加速度α方向與位移方向ΔZ一致,判定大氣是不穩定的;

當位溫梯度=0時,表明γ=γ,氣塊的加速度α=g??ΔZ=0,氣塊別外力推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或做等速運動,判定大氣是中性的。

6.結語

判定大氣穩定度,位溫梯度法與溫度層結曲線法相比,其實際意義更大,實際應用更加科學合理。本文根據位溫的定義,對位溫梯度公式進行了推導,整個論證過程的關鍵就是利用絕熱的條件。通過公式推導,強化對公式中參數意義的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從而熟練運用位溫梯度公式進行大氣穩定度的判定。如果對公式和公式中四個參數的意義不甚了解,那么判定大氣是否穩定就很困難。

參考文獻:

[1]王麗萍主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煤炭工業出版社,2002.8:249-251.

第3篇

而隨著污染事件層出不窮,資本市場也掀起了對環保概念股的追捧熱潮:截至2013年4月12日收盤,節能環保指數今年累計上漲了6.7%、最高漲幅達17.8%,遠強于同期大盤-2.7%的表現;若具體到個股,諸如創業環保(600874.SH)、龍凈環保(600388.SH)等股票均上漲了50%以上,漲勢不俗。

中國政府對環保事業的強力支持也是投資者炒作環保概念的不二理由。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以及管理層的公開聲明,“十二五”期間(2011-2015)中國環保投入將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近期將重點解決大氣污染、水污染和農村環保問題。這意味著大量環保項目將被提上日程,而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就有了增長預期。

目前環保概念的三大投資主線是污水處理、大氣污染治理以及固體廢棄物處理,此三者也是環保“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投資領域。

污水處理:具體業務涉及污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凈化材料研發、污水處理設備制造等多個方面,是政策支持較早,相關上市公司最多的領域。

在這一領域,環?!笆濉币巹澲该?,到2015年全國將新增城鎮污水管網約16萬公里,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200萬噸,基本實現所有縣和重點建制鎮具備污水處理能力,污水處理設施負荷率提高到80%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同時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和污水再生利用。

大氣污染治理:受霧霾事件的刺激,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上市公司也一度風頭強勁。這一領域的核心業務是脫硫脫銷,即用化學或物理的方法去除廢氣中的硫化物和硝化物,而這兩者正是灰霾中致癌的主要成分。

根據規劃,全國電力行業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上(含)的燃煤機組要全部加裝脫硝設施;鋼鐵行業要實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石油石化、有色、建材等行業的工業窯爐要進行脫硫改造,新建水泥生產線要安裝效率不低于60%的脫硝設施。

固體廢棄物處理:這一細分行業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業固廢物處理和農村固廢物處理等方面,具體涉及固廢掩埋、生物處理和垃圾焚燒發電等業務。

依照環保“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將達72%,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所有縣具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并鼓勵垃圾厭氧制氣、焚燒發電和供熱、填埋氣發電、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垃圾滲濾液和垃圾焚燒飛灰處置工程建設,開展工業生產過程協同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泥試點。

“從投資比重來看,污水處理領域目前仍占據較大份額,而且這一行業發展較早,情況也不錯。相較之下,國內的固廢處理行業就有些落后了,所以最近比較受重視,增速也就更快?!逼桨沧C券分析師于振家對《英才》記者表示,從大的類別上看,“固廢處理接到的訂單還是多一些的?!?/p>

根據2012年10月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和衛生部四部委聯合的《“十二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十二五”期間,危險廢物利用產業總產值預計超2000億元,焚燒、填埋等集中處置費用預計超過500億元。另具不完全統計,目前排隊IPO的41家環保企業中,有10家從事固廢處理業務,超過了污水處理(7家)和大氣污染治理類公司(6家),足見固廢處理已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第4篇

關鍵詞:園林植物;大氣污染;植物監測

環境污染是人類生存的嚴峻問題,受到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和重視,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燃燒礦石、發電、合在成千上萬的化學物質等工業活動以及汽車尾氣的排放,使城市大氣中一些有毒氣體的濃度成倍甚至幾百倍地增高,大氣污染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個主要環境問題,研究表明:大氣污染濃度的增加,不僅會引發人的呼吸道疾病,心臟病、甚至還會導致死亡,園林植物可以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在城市大氣污染的生態平衡中起著“除污吐新”的作用,利用生物監測和評價大氣污染狀況,一直是生物監測的主要內容之一。

一、園林植物對大氣污染的監測作用:

(一)植物監測的概念:

工業革命以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及時有效地進行環境污染的監測,既能了解情況,又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通常的監測方法有儀器監測和生物監測。在生物監測中,植物監測應用最為廣泛,植物監測是指利用對環境中的有害氣體特別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癥狀來監測有害氣體的濃度和種類,并指示環境被污染的程度。該類植物稱為監測植物或指示植物。如,地衣苔蘚對環境因子的變化十分敏感,常用來監測大氣污染。

(二)園林植物監測城市大氣污染的特點:

不同植物對城市大氣污染的反應不同,可用來監測城市大氣污染。園林植物監測城市大氣污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能夠早期發現大氣污染。(2)能夠反映幾種污染物的綜合作用強度。環境污染物成分復雜,各種分子和各種離子之間既有協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以及相加作用等。如二氧化硫與乙醛共存時,對植物的危害增強,表現出協同作用;而有些污染物共存時,則表現出相互減弱作用,即拮抗作用,如二氧化硫與氨氣。同時,污染物毒性還受到環境因子,如PH值、酸堿性、水溫等的影響,這是理化監測所不能反映的,而園林植物接受的是綜合影響,不光是個別離子的綜合作用,因而園林植物監測反映了整個環境中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3)能夠初步監測污染物的種類和估測污染物的濃度。(4)能夠反映革一地區的污染歷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積受害。由于樹木壽命長,而許多污染物會沉積在樹木的年輪中,通過對年輪中有害物濃度進行分析可推測環境污染的歷史狀況。所以,用多年生的樹木作監測植物,能夠反映某一地區的污染另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積受害等。(5)具有長期、連續監測的特點。在植物的生長周期內,可以連續不斷地監測環境污染狀況,而且,植物監測還可監測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蓄積、轉化等動態變化過程,為污染后的治理等提供理論依據。(6)具有經濟、簡便的特點,用植物監測環境污染經濟、簡便、在生產實際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適合大面積推廣。

二、園林植物對城市大氣污染的反應及監測植物:

大氣中的污染物主要通過氣孔進入葉片并溶解在汁液中,通過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對植物產生毒性,所以園林植物對城市大氣污染的反應也首先表現在葉片上,大氣污染在空氣中達到一定的含量且持續一段時間后,不同植物就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傷害特性,目前我們主要采用觀察植物外觀有無傷害癥狀(通常觀察植物葉片)來判斷植物的受害程度,有些植物對污染物很敏感,其葉片在不同種類的較低濃度污染物作用下短時間內就表現出不同特點的傷害癥狀,植物在不同的大氣污染作用下對植物葉片的可見傷害因傷斑的部位、形狀、顏色和受害葉齡等特征的不同而互相區別。一些常見有害氣體的對大氣污染反應及監測植物如下:

(一)SO2 SO2的濃度達到1ppm至5ppm時人才能感到其氣味,濃度達到10ppm至20ppm時,人就會有受害癥狀:咳嗽、流淚。敏感植物在其濃度為0.3ppm時經幾小時就可在葉脈間出現點狀或塊狀的黃褐斑或黃白色斑,而葉脈仍為綠色。對SO2敏感的植物有:地衣、紫花苜蓿、鳳仙花、翠菊、四季海棠、天竺葵、錦葵、含羞草、落葉松、向日葵、梨、雪松、蘋果、復葉槭等。

(二)FH F是黃綠色氣體,有烈臭,在空氣中迅速變為HF;后者易溶于水成氫氟酸。慢性氟中毒癥狀為骨質增生、骨硬化,腎、肝、心血管、造血系統、生殖系統也受影響。F及HF的濃液在0.002ppm至0.004ppm時對敏感植物即可產生影響。葉片傷斑最初表現在葉端和葉緣,然后向中心部擴展,濃度高時整片葉子枯焦脫落。對FH反應敏感的植物有:唐菖蒲、玉簪、郁金香、萬年青、萱草、榆葉梅、葡萄、杜鵑、櫻桃、月季、雪松、菖蘭、杏、紫薇、復葉槭等。

(三)Cl2 Cl2是黃綠色氣體,有臭味,比空氣重。HCl為可溶于水的強酸。Cl2有全身吸收性中毒作用,人從呼吸道吸入5ppm至10ppmCl2,即可溶解于粘膜,從水中奪取H變成HCl。氯中毒可引起粘膜性腫脹、呼吸困難、肺水腫、惡心、嘔吐、腹瀉等。Cl2及HCl可使植物葉片產生褐色點斑或塊斑,但斑界不明顯,嚴重時全葉褪色而脫落。對Cl2反應敏感的植物有:圓柏、垂柳、加拿大楊、油松、紫薇、欒樹、波絲菊、金盞菊、鳳仙花、天竺葵、蛇目菊、硫華菊、一串紅、落葉松、油松等。

(四)NO2 它所引起的主要癥狀為黃化現象。主要發生在葉脈間或葉緣處,成條狀或斑狀不一,幼葉在黃化現象產生之前就可能先脫落。但與其他原因所產生的黃化現象較難區分開。對NO2反應敏感的植物有:榆葉梅、連翹、復葉槭等。

(五)O3 它由氣孔進入葉子,與葉肉細胞接觸后首先破壞其細胞膜,因而造成細胞死亡。其傷斑大多數葉面,少脈間。黃化斑點及白色斑紋是最常見的病癥,也可能出現葉面完全漂白者。其受害葉最先為中齡葉。對O3反應敏感的植物有:懸鈴木、連翹等。

第5篇

“田園城市”的概念,最早由19世紀末英國社會學家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中提出,在該書中霍華德提出建立一種包含傳統意義上城市和鄉村的優點的理想城市即田園城市?,F在,成都市將建設一座著力于展現“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大城市。成都市的田園城市具有“世界級、現代化、超大型、田園城市”四大基本要素。

然而,在現代超大型城市發展中,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對不可回避的矛盾問題。如何有效地處理這對矛盾問題,關發表職稱論文系到成都市的未來“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的成敗。因此,需要討論成都市田園城市建設中經濟發展與大氣環境治理問題的協調關系。

一、成都市經濟發展形勢分析

從2005—2010年,成都市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明顯增長。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3%以上的增長。實施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425個,完成投資680億元。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獲批設立,成都經開區列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其中,民營工業增加值1150億元,增長25%。

在過去幾年中,成都市的工農業發展取得新跨越。成都市堅持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工業集中發展和提速增效。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7.7∶42.5∶49.8調整優化為2009年的5.9∶44.5∶49.6。

成都市的城鄉建設成就顯著。五年來,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格局基本形成,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聚集和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根據成都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預測,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發展速度大約保持在12%年增長,能源消耗年增長率大約為8%。

二、成都市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一個城市的大氣環境的清潔程度與城市的經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耗類型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在經濟發展中要注重經濟的發展和大氣環境治理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

(一)成都市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

經過對成都市的大氣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分析,確定成都市的主要大氣污染因子為大氣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過去幾年中,成都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呈穩中轉好的趨勢。成都市的全年空氣質量以良為主,優良率為80.3%~86.3%??諝馕廴咎卣鞅憩F為揚塵、機動車排氣、煤煙混合型污染。

成都市城區環境空氣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濃度近幾年呈緩慢上升趨勢,成為次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是成都市環境空氣中的重要污染物,近幾年隨著大氣排放治理,二氧化硫的污染形勢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二)城市發展中機動車排放可能造成的大氣污染物問題

隨著成都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至2007年,成都市的輕型車達724654輛,中型車達94790輛,重型車達22353輛,摩托車達937659輛。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迅速上升,其總排放量已接近工業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并將持續增加。根據環境監測數據,2009年成都市的二氧化氮首次超過二氧化硫成為次要污染物,這與成都市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機發表職稱論文動車尾氣污染日益加重密切相關。機動車排氣及道路揚塵污染成為環境空氣中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能源消耗可能造成的大氣污染問題

成都市在近十年來能源消耗總量基本呈現上升趨勢(見圖2),尤其是從2005—2009年間,能量消費總量更是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從2001—2009年,成都市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長率達8.15%。根據統計數據,2009年成都市消耗電力305.28億千瓦時,天然氣38.61億立方米,成品油358.25萬噸,煤炭1325.78萬噸,分別占能源消耗總量比重的46.26%、14.83%、11.31%、27.6%。成都市能源消耗構成中,電力所占的比重最大,煤炭所占比重次之,天然氣和成品油所占比重最小。

由于天然氣相對于其他能源價格偏低,導致天然氣市場需求過快增長,消耗總量年均增幅超過20%。雖然成都市近幾年始終把能源保障列為重點,使成都能源供需總量趨于平衡,基本能夠滿足市場消費需求。但是,成都市的能源供需結構性矛盾還是呈現加劇趨勢。成都市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對一次能源的需求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能源消耗過程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如果在經濟發展中不能有效地解決能源消耗中的污染物排放,將加劇成都市大氣環境的惡化。

(四)大氣環境承載能力分析

1.大氣承載力分析原理。人類在開發活動中,要做到經濟發展與大氣保護環境相協調,就要保證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過大氣環境承載力。所謂環境承載力是指在某一時期,某種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環境所能承受人類活動作用的閾值。大氣承載力的量化方法主要利用承載率評價法。承載率是指某區域環境承載量與該區域環境承載量閾值的比值。

在大氣環境評價中用承載率分析地區大氣污染物的承載能力,大氣環境承載率的表達式:CC=式中,CC是大氣環境承載率,VT是大氣環境總量,VE是某一時期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1)當大氣環境承載率在0~1之間,說明大氣環境承載力強。經濟發展導致的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處于可控范圍內。(2)當大氣環境承載率小于1時,說明區域的大氣環境承載力超負荷嚴重。經濟發展排放的大氣污染物產生的累積效應明顯,需要加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

2.大氣環境容量的計算。為了同時保證城市經濟增長和大氣環境質量能達到大氣環境質量目標,必須使區域大氣污染發表職稱論文物排放量小于大氣環境容量。

若規劃區分為n個分區、m個環境功能區,各個分區、功能區面積為Sij,則各分區允許排放總量為:Qi=A(Cij-Cb式中,Cij——各分區、功能區所執行的環境質量標準,mg·m-3;Cb——各分區、功能區的大氣污染物的背景值,mg·m-3;Qi——各分區允許排放總量,104t/a;A——總量控制系數,是根據地區的地理和氣象條件變化的一個數值。利用成都市的氣象條件,計算了成都市的大氣污染物的容量數為二氧化硫20.11萬噸,二氧化氮28.41萬噸,顆粒物為33.57萬噸。大氣環境容量是隨季節變化的量,成都市冬季的大氣環境容量最小;在不考慮降雨條件的情況下,成都春季的大氣環境容量最大。在考慮降水條件下,成都夏季的大氣環境容量最大。

3.成都市大氣環境承載力分析。隨著成都市經濟總量的增加,能源消耗和機動車都將快速增長,使得空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成倍增加。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手段主要是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結構的改變和大氣污染物治理水平的提高。2009年成都市的平均二氧化硫脫硫率達到70%。依據這個原理,設計了成都市經濟發展和污染物治理情景案例。

設計情景1:成都市經濟以其“十二五”的12%增長和能源彈性系數0.67的情景,二氧化硫治理情景為脫硫率為85%、90%和95%;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為脫銷率為70%、80%和90%。這是根據成都市“十二五”的經濟和能源發展計劃設計的情景(見表1和表2)。

設計情景2:在經濟以7%增長和能源彈性系數0.5情況下的污染減排情景設計,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與情景1一致。這是根據全國“十二五”的平均經濟發展速度和優化的能源發展速度設計的情景。

通過大氣承載力的計算分析。成都市的大氣環境承載力指數隨能耗的增長而急劇增大。尤其以成都市“十二五”的能源消耗增長率計算(情景1),到2050年,二氧化硫脫硫率達到85%的情況下,大氣承載力指標仍然達到-1.5。只有二氧化硫脫硫率達到95%的情況下,二氧化硫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才能小于大氣環境容量。二氧化氮在情景1的情況下是超出大氣環境容量。在情景2的經濟發展與大氣環境治理情況下,2050年,二氧化硫排放可以符合大氣承載力指數的要求。但是,二氧化氮必須滿足工業脫硝達到90%,汽車的新能源替換達到70%的條件下,二氧化氮排放量才能符合大氣承載力指數的要求。大氣承載力指數說明,在現有的大氣環境治理水平下,隨著成都市經濟的發展,大氣環境狀況將趨于惡化。經濟發展必須重視能源結構的改變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治理。

三、成都市田園城市建設中的經濟與大氣環境協調問題討論

1.成都市的田園城市發展要走綠色經濟的道路。成都市的“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建設,要堅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始終堅持低碳、環保、生態的理念,強化全社會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良性互動。

2.實行清潔能源的推廣應用。未來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結構調整應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中心,通過引進和發展清潔能源,采取以天然氣、輕柴油、液化石油氣、電等各種優質能源并舉的措施,廣開渠道,實現優質能源替煤戰略。實施節能強企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勵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和廢物利用能源替代,落實國家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降低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第6篇

關鍵詞:大氣霧霾污染;原因;防治

中圖分類號:X51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粗放式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已經凸顯,各種生態污染越來越嚴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霧霾污染。近些年來,霧霾天氣發生的頻率趨于頻繁,而且霧霾天氣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時間也越來越長,當前霧霾天氣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大氣污染,必須著手防治。

1.大霧霾天氣的概念及特征

媒體報道中的霧霾天氣一般指的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通常天氣預報中報道的霧霾是對大氣中的漂浮細小顆粒的一種表述。但用專業的眼光來看,其實霧霾是霧與霾兩種物質的結合體。霧一般指的是空氣中漂浮的十分微小的水珠,以液體形式而存在;霾大致指的是空氣中懸浮著的硫酸、粉塵以及微小顆粒等,是以固體形式而存在。霧和霾相結合就容易使得大氣變得渾濁,并使得大氣的能見度大大降低。常聽到的PM2.5主要指的是直徑在2.5μm以下的霧霾顆粒物,這種顆粒物很微小,容易通過人們的鼻腔或者咽喉進入人體,最終對人的正常呼吸、細血管造成嚴重損害。

2.大氣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氣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包括工業生產中工廠排放的廢棄以及汽車尾氣的排放,這兩個構成了目前我國大氣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還有其他諸如燃煤、氣候變化等也是造成大氣霧霾的因素。

2.1 工業生產廢氣排放

工業生產中的廢棄排放是我國大氣霧霾污染越來越嚴重的罪魁禍首。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生產中排放的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已經達到2500萬t,排放的粉塵等污染物超過1700萬t,遠遠超過其他發達的西方國家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這已經大大超過了大氣自身的凈化能力。同時,在每年所有的工業生產大氣污染物的排放中,鋼鐵、電熱等耗煤行業排放的煙塵量占到了全國工業廢氣排放量的70%左右。然而國家工業部門對于這種廢棄污染物的治理水平不足,再加上大氣自身的凈化能力不足以在短時間內凈化完成,所以工業生產廢棄污染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

2.2 汽車尾氣排放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收入越來越多,汽車已經逐漸成為人們出行的代步工具,私家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汽車尾氣的排放量也越來越大,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國汽車的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1億輛,汽車尾氣的排放儼然成為了大氣霧霾污染的另一主要兇手。汽車排放的尾氣是一種有害氣體,里面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氫化合物等。數據顯示,全國各地的霧霾天氣成因中,汽車排放的尾氣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20%。

2.3 燃煤

煤氣燃燒會產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以及煙塵,而目前我國的主要能源中煤炭又占據了很大比重,每年因煤炭燃燒而產生大量的大氣污染物。首先表現在工業中,各種大型發電站需要大量的煤炭作為支撐;其次是人們生活用煤,目前燃煤仍然是人們最主要的燃燒方式,尤其是冬春季節北方開始供暖霧霾天氣就頗為頻繁。

2.4 氣候變化

除了人為因素造成大氣霧霾污染之外,氣候變化也是造成大氣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首先表現在冷空氣活動偏弱。冷空氣活動帶來的降水、降雪和風會對空氣起到凈化作用。然而多年以來,我國受冷空氣活動影響呈現減弱的趨勢,風速減小,高空中的水汽元素在到達地面之前就已經消失,無法沉降于地面。其次大氣逆溫層,逆溫多造成的相對較暖的空氣上升到較冷較重的空氣上面,對空氣對流形成阻礙,各種有害氣體只能在近地面的大氣層飄浮著,促成了霧霾的出現。最后是靜穩型重污染天氣。根據造成污染原因的不同,重污染天氣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靜穩型,另一種是沙塵型。氣象條件不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時候,大氣污染物就會不斷積累下來,造成大范圍污染物的出現就達到了重污染程度。這種情況不斷循環,最終造成霧霾的頻繁出現。

3.大氣霧霾污染的防治措施

大氣霧霾污染源自人類,會對人類造成嚴重的生命健康安全威脅,因此人類必須將大氣霧霾污染治理重視起來。

3.1 建立健全相關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現存的環境保護與防治法律制度還是多年以前制定的,由于目前大氣污染主要形式已經發生變化,原有的環境保護與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已經不適合目前形勢了。當前,進行大氣污染防治的過程中,存在處罰力度過輕的情況,一些污染企業面對處罰絲毫不加以重視,也不及時進行整改。因此,針對當前的現實情況必須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復或者重新制定。一方面對于污染嚴重的企業并且屢教不改地進行嚴厲處罰,另一方面鼓勵支持生態發展企業,給予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獎勵,比如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與幫助,放寬資金貸款等,并授予綠色生態發展企業模范等有關榮譽。各地也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污染企業加以整頓,處罰不是目的,目的是解決污染問題。做到不允許污染物的排放是不現實的,但是至少可以減少排放,根據國家出臺的污染物排放交易制度,切實去落實執行,盡量不要讓企業利用金錢去購買污染物的排放量,而是做到改變,改革創新,引進先進技術,首先做到污染少,進而做到無污染。

3.2 政府對于大氣污染的治理工作應當明確職能

進行大氣霧霾污染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之后,還需要建立并完善相配套的監督管理制度,相關政府部門要對大氣質量和企業污染物的排放進行管理監督。大氣污染防治時,部門之間工作應該要分工明確,由專門的人員對特定區域的大氣污染進行跟蹤,將具體工作明確到個人,對于管理監督工作沒做到位或者嚴重失職的情況必須嚴厲懲罰,以示警戒,這種權責分明、責任到人的管理監督形式將環境保護與防治制度最大化落實到位。政府部門應在各個存在污染威脅的企業安排專門人員進行管理監督,還應對污染物排放超標的企業進行相應地處罰,并加以公告,處罰完后仍然要督促企業進行整改,降低企業污染物的排放量。

3.3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倡導綠色出行

近幾年來,國家一直在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的改革,由粗放型發展向節約型發展轉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治理好大氣污染,一定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加強環境保護,可以破解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有效推動產業優化和技術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為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很多制造加工企業正在向“制造+服務”的綜合服務方向轉型,企業產品也向智能化、節能環保方向轉變,重化工企業比重日趨下降。還有更多企業在化解過剩產能、推進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下大力氣,取得了積極成效,顯然,轉變發展方式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正確道路與途徑。目前我國重點行業煙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控制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部分技術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吸附回收、催化氧化、蓄熱燃燒、等離子體等VOCs治理技術也已經在不同行業相繼采用?;痣姀S、水泥廠等采用氨作為還原劑的氮氧化物凈化裝置,應根據煙氣中氮氧化物濃度,合理設置氨用量工藝參數,防止投加氨過量逃逸,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倡導人們綠色出行,減少私家車的使用,多以自行車、電動車出行,盡量乘坐公共交通,綠色出行從自身做起,做好自己就是對環境保護最大的貢獻。這種從國家到個人的一整套環境保護與防治體系,可以很好地對大氣霧霾污染起到預防作用。

3.4 大力宣傳霧霾防治

各地應該以氣象部門為中心,政府各部門之間相互協作,大力開展霧霾防治宣傳教育工作,定期檢測大氣環境,將檢測出來的有關數據登放在政府部門官方網站上。結合當今人們比較常用的聊天軟件,比如微博、微信等進行宣傳,經常一些防治大氣霧霾污染的小常識,推送一些小知識。深入到公共場所進行防治大氣霧霾污染的宣傳演講等,專家向群眾進行專業講解。

結語

大氣霧霾污染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人類必須著手解決大氣霧霾污染。要想解決大氣霧霾污染,單單依靠單方面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必須由政府牽頭,依靠全人類的力量去解決。出臺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并切實落實到位,政府部門之間加強合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整治污染企業,加強對人們的宣傳教育,倡導綠色出行理念,只有通過國家、集體以及個人相互聯動的形式,大氣霧霾污染才有可能出現好轉。

參考文獻

[1]劉寶成.大氣霧霾污染的原因與防治對策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361(10):88-89.

[2]付聰.淺析大氣霧霾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對策[J].低碳世界,2016,98(20):28-29.

第7篇

    [論文關鍵詞]霧霾 防治 法律對策

    一、霧霾現狀

    (一)霧霾概念簡介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的產物。霾是指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的現象。霧和霾的區別是:一般相對濕度小于80%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濕度大于90%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濕度介于80%-90%之間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和霾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主要成分是霾。

    (二)從華北地區透視霧霾現狀

    今年以來,各地頻現霧霾,且持續時間長。中國科學院分布在京津冀區域的15個PM2.5監測站的監測數據統計顯示,京津冀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發生了五次強霾。其中,北京市在今年一月份,霧霾天氣就達到了25天。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所長梁旭光表示,北京常年同期出現霧霾天氣的天數為10.5天,今年霧霾天氣是1954年以來同期最多的一年。

    霧霾天氣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造成航班延誤或取消,高速公路封閉,能見度低導致交通事故頻發。霧霾天氣引發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感染,對于年老體弱者甚至會危及生命。

    二、霧霾防治現狀

    (一)霧霾天氣的成因

    霧霾天氣是異常天氣造成地區大氣穩定,再加上人們排放污染物,以及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

    1.人為因素

    第一,工廠企業和居民取暖中大量燃煤,產生的總懸浮顆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污染物會隨空氣流動傳輸和擴散,以致不同地區的污染物疊加污染。第二,機動車的廣泛使用,油品質不高,產生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顆粒物等。我國輕型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相當于歐4標準,而從2013年1月歐洲開始實行更嚴格的歐6標準。第三,建筑工地和裸露地面在外力的作用下產生的揚塵。這些都會促使霧霾的發生。

    2.自然因素

    霧霾形成的直接誘因是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霧霾發生時,大氣整體處于靜穩狀態,濕度接近飽和,各種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難以消散,在空氣中持續積累,導致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水平不斷升高,直接誘發了霧霾的形成。

    若只有氣象條件,在濕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形成霧,而霧會隨著白天氣溫的上升而逐漸消散。但是,疊加上大氣污染物之后,就會形成霧霾,嚴重的霧霾是很難消散的。因此,霧霾形成主要是人為因素,要想根治霧霾,需從導致霧霾形成的人為因素著手。

    (二)我國霧霾防治的立法現狀與分析

    1987年我國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并在1995年、2000年進行過修改。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大氣污染防治的規章,各地方也依法制定了一些相關規定。此外,我國還頒布了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和一些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但是并沒有涉及PM2.5⑤等區域性污染的規定,也沒有詳細規定各種污染物的排放指標。到目前為止,我國僅在一些行政措施中有一些關于霧霾防治的規定,如2007年環境保護部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和山東六省區共同制定的《第29屆奧運會北京空氣質量保障措施》。

    我國雖出臺了一些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但對我國大氣質量改善效果不大,而且還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

    三、解決霧霾問題的法律對策

    對霧霾的形成,氣象條件是無法控制和改變的,因此必須從控制大氣污染物的排放著手進行治理。在治霾的過程中,完善法律法規,要堅持經濟制裁和刑事制裁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有法可依和有效監督相結合的原則。

    (一)大氣污染防治民事立法完善建議

    防治大氣污染,堅持在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原則制度下,許可下位法的規定嚴于上位法的規定標準,反之則絕不允許。

    1.在法律法規的完善上,根據現實情況,將PM2.5排放總量納入《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改中,明確規定PM2.5的最高排放標準,對超過這個標準的排放者進行嚴格處罰。制定大氣污染排放清單,對不同的區域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化合物等粒子的排放標準做詳細規定。既要根據某地區的區域性特點進行專門防治,又要加強地區的聯合防治。大氣污染防治某一方面的法規,制定得越詳細,越有利于該法規的實施。

    2.針對燃煤和機動車尾氣的法律治理

    應盡快出臺專門防治燃煤和機動車尾氣產生大氣污染物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防治的制度原則。

    (1)對燃煤產生的污染物,重點規定硝、硫、塵等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建立工業排污環保部門許可制度,工廠企業安裝排污凈化裝置。對于工業排放的大氣污染物,首先要經過凈化裝置的凈化,然后在環保部門檢測合格的情況下,才能排放到大氣中。對于違法排放的工業,或雖安裝了凈化裝置卻擱置不用的,一經查明,不但要對工業進行經濟制裁,而且對直接責任人或者負責人進行經濟懲罰,嚴重的依法給予行政刑事處罰??梢越梃b法國的做法,對大型燃燒源收取氮氧化物排放稅,并將大部分的稅收用于減排的投資和研發。對于積極改進排污凈化設施的,可以向有關部門申請環保補貼。這樣可以激勵企業工廠積極采取減排污的措施。

    (2)第一,對機動車的尾氣排放量進行限制,法律法規首先規定一個尾氣排放限制的標準,對于尾氣排放超過這個標準的機動車必須安裝尾氣過濾裝置。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在一些污染嚴重的城市,只有符合氮氧化物及顆粒物質排放標準的車輛,才允許進行車檢登記上路行駛,但針對一些大型車輛及柴油乘用車實施特別的排放標準。對車輛能源進行改革,國家應盡快出臺加快油品質量升級的決定,學習歐盟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以及鼓勵機動車使用新能源新動力。第二,設立專項基金,從成品油消費稅中劃出一定比例資金,用于彌補生產、銷售、使用高標油而多出的成本,以此刺激高標油品普及,也可補貼混合動力、純電動等其他低排放機動車的購買者。制定實施差異化的稅收政策,對高標油品生產者和銷售者及低排放汽車生產者和銷售者,可適當減免部分稅收;對仍舊生產和銷售低標油品的企業,則采取一定的懲罰性征稅措施。

    3.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排污收費制度,制定大氣污染防治稅。一是以企事業單位及個體經營者的鍋爐、工業窯爐及其他各種設備、設施在生產活動中排放的煙塵和有害氣體為課稅對象,以排放煙塵、揚塵和有害氣體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二是法律法規中要完善對燃油稅和車輛購置稅的詳細規定。

    (二)大氣污染防治刑事立法建議

    在刑事環境立法中應當堅持嚴格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增加對大氣污染排放者(主要是工廠企業)的刑事立法。但各國法律目前基本沒有對不同類型的犯罪或者某一類型犯罪事實規定特殊的證明標準。從實際情況看,污染型環境犯罪因果關系證明標準應該不同于一般犯罪事實,需要特別規定。通常情況下,應適當降低這類犯罪因果關系的證明標準,將檢控方指控污染型犯罪因果關系存在的證明標準確定為高度蓋然性,辯護方反證污染型環境犯罪因果關系不存在的證明標準確定為蓋然性,可以達到有效懲治污染型環境犯罪的效果。

    (三)完善訴訟監督制度

    1.從法律上設立公益訴訟制度

    設立防治大氣污染的公益訴訟制度,突破“直接利害關系”的限制,可以規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可以提起公益訴訟;在訴訟中要堅持無過錯責任和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原告對損害的事實和大小負舉證責任,被告就是否排污、是否造成污染以及排污和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另外,公益訴訟不應當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第8篇

【關鍵詞】居住環境;城市生活;建設領域;經濟發展;環境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4.1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4)01-0124-01

城市環境是我國環境保護的重點。怎樣做好城市整治,使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讓人民和政府的積極性得到充分釋放和有機結合,使我們的城市整治更科學、更合理、更受市民歡迎,重要的是要尊重和保護公眾的利益,而其中一個主要的做法就是政府要把應該做什么,怎樣做最合適,通過公眾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訴市民,讓市民自己動手做,而且做得更好、更滿意,這就是本文的目的。尤其注重對歷史文化與生態環境的保護,都市村莊整治與規劃建設的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與安全防災,新能源、新材料與適用技術的推介,節約型、和諧型社區建設的引導,使城市居環境建設和面貌的改善始終沿著中央制定的正確道路前行。

一、居住環境污染對人們健康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口、資本的高度密集,又形成了若干中心城市和大都市。過去,“城市病”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比較嚴重。當前,在發展中國家出現了一些頗具規模的大都市,這些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城市病”的現象。這就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或加重了城市交通秩序紊亂,公共活動場所無序,公共衛生被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等城市生態失衡的現象。這些問題可以統稱為“城市病”。而有關居住環境問題的報道逐漸增多,說明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我認為這遠遠不夠。關于居住環境污染對人們健康的影響,關于那些在不良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很多人都缺乏足夠的認識。

在我國,居住環境的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年來,人們對住宅的要求逐漸從數量轉為質量,對居住品質的要求也從比較單純的區位、戶型、設備裝修等上升為居住區和社區的整體環境。尤其是經歷了SARS的沖擊,健康住宅、綠色居住等概念已超越學術研究的范疇,成為尋常百姓關心的話題。

其實,居住環境離我們如此之近,沒有哪個人在哪個時刻能夠超脫。安全、健康、便利、舒適、可持續的環境是整個社會的共同目標。而今,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張給我們的居住環境帶來種種壓力: 土地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足,交通擁擠,綠地和公園不足,等等。尋求保護和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方針和政策,離不開對居住環境的評價,有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才能為城市建設、土地管理、房地產開發的決策提供有效的支持,也才可以找到辦法發動居民和社會力量,共同創造和諧美好的居住環境。

二、“人地和諧”的環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環境

一是加大整治力度,加強飲食服務業污染治理。嚴把餐飲建設項目環評審批關,禁止在居民區、居民樓和有居住、辦公功能的綜合樓內從事產生油煙等污染擾民的活動,杜絕將廢棄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等焚燒后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作為燃料使用。

二是加強監督管理,減少破路施工揚塵污染。針對當前施工揚塵這一突出問題,要切實落實企業主體的責任,各單位要加強管理,嚴格制定和落實揚塵治理責任制度和工作目標。要進一步加強監管,開展定期拉網式檢查和不定期突擊檢查,確保審批手續不全不開工、圍擋不合要求不開工、地面硬化不達標不開工、沖洗設備不到位不開工、保潔人員不到位不開工、不簽訂《市容環境衛生責任書》不開工,突出抓好裸土覆蓋、施工現場圍擋、工地路面硬化、工地拆除與建筑垃圾裝載、工程車輛駛離工地車輛沖洗和暫不建設場地綠化等工作。進一步加大城市綠化投入,提高城市人均占有綠地面積,減少市區地面,做好城市揚塵污染防治。

三是加大綠化覆蓋,發揮生態治理作用。根據地理環境、自然條件以及生態建設規劃,因地制宜,不斷加大綠化覆蓋面積,做好生態修復工作,積極推進居住環境的建設。以城市公共綠地、道路主要出入口、居住區為點,主要功能區域周邊、河湖沿線、交通干道兩邊生態防護林帶、綠化隔離林帶、生態景觀林帶為線,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城市道路潔凈度。大力推進生態工業園、綠色鄉鎮、綠色村莊、綠色社區建設,不斷優化城市生態空間布局,加大沿河道綠化力度,積極發展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有效的發揮生態植被凈化空氣、降低大氣污染的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

四是創新防控手段,推進現代技術防治。構筑藍天工程的科技支撐體系,組織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相關課題研究工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深化數字環保應用,完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系統,增加自動站點數量和監測項目,強化空氣移動監測平臺項目、揮發性有機物自動監測項目和灰霾自動監測系統項目建設,滿足環境監管需求,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效率。

五是注重協調配合,提高監督管理效率。大氣污染的防治涉及環保、發改、經貿、建設、城管、公安等部門,也涉及周邊臨近區域。對此,要建立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牽頭單位制定行動計劃、明確分工,各個部門實行任務分解,落實治理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高壓態勢,確保防治行動高效推進。建立公眾聯動監管機制,發揮社會公眾以及媒體監督的作用,加大公眾及媒體對大氣污染治理決策、治理過程、治理末端的參與力度,鼓勵積極參與對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督,使全社會更多了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情況,共同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第9篇

關鍵詞:多中心治理;京津冀環境污染;協同治理

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嚴重,在對地區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同時,也阻礙了地區環境與經濟的建設和發展。環境治理的工作量較大,且在相鄰區域的界限并不明顯,在此種情況下,加強多中心治理理論的應用與地區政府間關于環境治理的協同合作力度,已成為各地區政府及有關環保部門在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著重開展的關鍵工作。

一、多中心治理理論及相關文獻綜述

多中心治理,即社會中的多元行為主體在一定集體行動規則的指導下,通過相互協調、互相配合和彼此博弈,進而形成一種協作式公共事務組織模式并以此種模式進行公共事務管理與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并實現過目標可持續發展的一類治理方式。多中心治理理論下的環境治理則是多個行動主體為共同應對環境變化而采取的相關措施,主要包括知識傳播、決策制定、監督管理和激勵等。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環境治理過程中,需社區、企業、環境部門等多元主體的參與,但仍需要以政府為主,構建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論的環境治理措施。王小新進行了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政府間合作的研究。臧乃康分析了長三角區域公共治理合作機制,提出利用企業和民間自發可以全面推動長三角區域公共治理合作機制的建立。吳堅提出構建以協商為基礎的區域多中心跨界水污染治理體系來解決跨界水污染治理問題,充分調動政府和市場的力量。

二、京津冀環境污染協同治理現狀

受環境問題影響,京津冀地區進一步加大了關于環境污染協同治理工作的力度。2015年1月,天津市三次人大會議正式通過《天津市天氣污染防治條例》,其中專門設置了關于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的說明,同時指出,京津冀地區應定期對區域中的大氣污染防治的相關事項進行協商,并根據地區防治需要,進一步加速高污染交通工具的淘汰速度。北京地區則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財政有效分配至地區多個環境治理主體當中,并根據《北京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北京水污染環境防治條例》等,調整并退出百余家污染企業,同時,強化與河北、天津的合作力度,展開關于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環境噪聲污染防止的科研工作,為推動京津冀地區節能減排與產業標準的統一奠定了良好基礎。河北省則通過出臺《河北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河北省環境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辦法》等,以改善全省與京津冀地區的整體環境為目標,以優化能源結構與加強環境協同治理為手段,調整產業結構,嚴抓重點企業的污染治理工作,并積極加強同北京和天津地區關于環境污染治理的合作,計劃以2013年為基準,在2017年將全省大氣的PM2.5年均濃度降幅25%。

京津冀地區近年來積極開展環境治理的協同防治工作,但環境質量的改善結果卻并不樂觀。因此,未來有必要也必須進一步加強包括大氣環境在內的京津冀地區的整體環境治理協同合作力度,將環境污染控制在標準范圍內,實現地區環境共同治理目標。

三、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論的京津冀環境污染協同治理措施

(一)加大政策法規建設力度

多中心治理理論下的京津冀地區環境污染協同治理應以相關政策法規作為基礎和前提。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在進一步明確各省關于環境治理的相關政策方針的基礎上,根據地區環境治理的實際情況,加大對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法律法規的建設力度,并將經濟快速發展與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并協調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此過程中,還應強調其他環境治理主體的合作和溝通。

(二)建立上級監督管理機構

各地區有關部門在環境治理的協同合作過程中,需要一個較為權威的機構對相關治理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因地區政府間均為平行關系,故需要上級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對京津冀地區關于環境治理的合作情況和工作質量與進度進行監督,確保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夠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并落實相關節能減排政策,并對突發的環境事件做出迅速反應,減少因政府自利性和其他組織功利性而對環境治理協同合作產生的破壞,在明確各方權責的基礎上,確保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過程中政府協同合作的高效性。

(三)改革政績考核機制

京津冀地區在后續的環境治理協同合作過程中,需改進以傳統的基于各地區單一GDP的政績考核機制,并從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的層面出發,以地區合作協定為依據,根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政策戰略方針,將生態考核指標納入到各地區環境治理的績效考核機制當中,促使地方官員、企業領導者、監督管理部門和社會公民相互協作,提高環境治理效果。還需說明的是,各地政府在多主體的環境治理過程中還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將節能減排、治理重污染企業等相關工作提升到關系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將環境治理與相關負責人的政績相掛鉤,從而提高其參與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協同合作的積極性,提高地方政府的關于環境治理的合作意愿,形成政府合作開展環境治理的自發機制,為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協同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機制保障。

參考文獻:

[1]魏娜,趙成根.跨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河北學刊,2016,01(14):144-149.

第10篇

關鍵詞:環境監測技術;網絡體系;大氣污染;水質污染

中圖分類號:P18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甚至是全球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問題之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環境污染的防治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地方的發展之中。

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環境監測是運用各種分析、測試手段,對影響環境質量的代表值進行測定,取得反映環境質量或環境污染程度的各項數據的過程。環境監測的目的是運用監測數據來表示環境質量受損程度,進而來探討污染的起因和變化趨勢。因此,可以將環境監測比喻為環境保護工作的“耳目”。環境監測在人類防治環境污染,解決現存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系,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環境監測技術概述

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監測是以環境分析為基礎,研究環境質量的變化和描述環境狀態與演化、科學預報環境質量的發展趨勢。

環境監測是運行現代科學方法,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進行定量描述,同時盡可能靈敏并及時搜集環境質量變化的信息和對人體健康有無異常影響的信息,在分析、評價這些資料的基礎上盡早地采取具體有效的行動,以保護人類正常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體系。環境監測的過程一般為:現場調查監測計劃設計優化布點樣品采集運送保存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等。

(一)環境監測發展現狀

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由于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日益復雜和嚴重,對環境監測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二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環境監測技術不斷得到迅速發展。這兩方面的因素導致環境監測的概念不斷深化,監測范圍不斷擴大。

(二)環境監測的目的

環境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對污染物及其濃度(強度)作時間和空間方面的追蹤,掌握污染物的來源、擴散、遷移、反應、轉化,了解污染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并在此基礎上,對環境污染作出預測、預報和預防;了解和評價環境質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掌握其變化規律;收集環境背景數據、積累長期監測資料,為制訂和修訂各類環境標準、實施總量控制、目標管理提供依據;實施準確可靠的污染監測,為環境執法部門提供執法依據;在深入廣泛開展環境監測的同時,結合環境狀況的改變和監測理論及技術的發展,不斷改革和更新監測方法與手段,為實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三)環境監測對象

環境監測按監測介質對象劃分,可分為大氣污染監測、水質污染監測、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監測、生物污染監測、生態監測、噪聲振動污染監測、放射性污染監測、電磁輻射監測、熱污染控制監測等。下面對大氣污染監測、水質污染監測、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監測等作簡要的介紹。

1.大氣污染監測。大氣污染監測是監測和檢測大氣中的污染物及其含量,目前已認識的大氣污染物有100多種,這些污染物以分子和粒子兩種形式存在于大氣中。分子狀污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總氧化劑,鹵化氫以及碳氫化合物染物 粒子狀的監測項目主要有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等。粒子狀污染 物的監測項目有然降塵量及塵粒的化學組成等。大氣污染的濃度與氣象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監測大氣污染的同時還需測定風向、風速、氣溫、氣壓等氣象參數。

2.水質污染監測。水質污染的監測對象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地下水)、各種各樣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等。主要監測項目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水質污染的綜合指標,如溫度、色度、濁度、pH值、電導率、懸浮物、溶解氧、化學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類是一些有毒物質,如酚、氰、砷、鉛、鉻、鎘、汞、鎳和有機農藥、苯并芘等。除上述監測項目外,還應測定水體的流速和流量。

二、環境監測網絡

環境監測工作是綜合性科學技術工作與執法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體。環境監測網絡既具有收集、傳輸質量信息的功能,又具有組織管理功能。目前,國內外關于監測網絡的建立大致有兩種類型。一是要素型,即按不同環境要素來建立監測網絡,如美國國家環保局的監測網絡即為此種類型。美國國家環保局設有三個國家級監測實驗室(大氣監測研究中心,水質監測研究中心,噪聲、放射性、固體廢棄物及新技術研究中心),分別負責全國各環境要素的監測技術、數據收集處理工作;二是管理型,即按行政管理體系建立網絡,我國環境保護系統的監測網絡即為此種類型。監測站按行政層次設立,測點由地方環保部門控制。我國的環境監測網絡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要素型”監測網絡和“管理型”監測網絡,具體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要素型”監測網絡

圖2“管理型”監測網絡

三、結語

為了國家和省環境監測管理機構履行統一、高效的環境監測行政監督和質量管理職能,國家和區域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與技術中心加強質量控制技術支持、技術指導和考核評估,各級、各類環境監測機構建立科學的、系統的、全過程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程序,從而構建起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克服我國現有質量管理的不足,保障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和可靠,適應科學化、信息化、定量化、法制化的環境管理需求。

參考文獻

[1]奚旦立,劉秀英.環境監測

第11篇

進入冬季采暖期后,特別是2016年12月以來,京津冀地區已經歷了三次大氣重污染過程,分別是12月2-4日橙色預警,12月16-24日紅色預警,12月30日-2017年1月7日橙色預警。其中,從2016年12月23日持續到2017年1月7日跨年度的重度大氣污染是京津冀地區經歷時間最長的重度污染過程。京津冀地區頻現大范圍重度霧霾,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污染預警,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人們的生活、生產及交通等帶來嚴重影響,已經成為影響區域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霧、霾概念及其特征

霧和霾是自然界中的兩種天氣現象,在形成機制及其本質上有很大區別。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常呈乳白色,水平能見度一般小于1千米。霧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地表輻射冷卻,大氣中水汽凝結形成霧,稱為輻射冷卻霧;另一種是暖濕空氣流經較冷區域時,大氣中水汽凝結形成的霧,稱為平流霧。由于液態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霧天時,如大氣沒有污染存在,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霾是由大量的細顆粒物均勻地漂浮在空氣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氣渾濁視程現象,這些細顆粒物主要來自于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排放。當空氣中水汽較多時,某些吸濕性強的干顆粒物會吸水、變大,并最終活化成云霧的凝結核,產生更多、更小的云霧滴,使能見度進一步降低。當相對濕度較低時,光化學反應形成的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通過氣固相分配進入顆粒物相,形成二次有機氣溶膠;而相對濕度升高、溫度降低時,顆粒物吸濕增長,吸收可溶性無機組分和有機組分,發生液相二次過程,產生二次有機氣溶膠、硫酸鹽、硝酸鹽等。霾由灰塵、硫酸、硝酸等細顆粒物組成,其散射波長較長,因而霾看起來常呈現黃色或橙灰色。由于霾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和微小顆粒,所以霾天氣對人體健康會造成直接危害。

霧和霾的主要區別有以下4點:(1)出現的垂直高度不同,霧一般出現在幾十米至幾百米的高度,而霾天氣過程高度可達3千米。(2)出現時的相對濕度不同,霧出現時相對濕度達到90%以上,而霾出現時相對濕度較低。(3)出現的時間不同,霧一般傍晚、午夜至凌晨最易出現,霾的日變化特征不明顯。(4)霧容易散去,而霾卻不容易散去。這是因為霧的相對濕度大,受天氣變化影響比較大,太陽一出來,地表增溫,蒸散迅速加大,或遇到干燥空氣,霧很容易散去。所以,霧一般在日出后不久即消散,但霾則不然。

京津冀地區污染源排放對霧霾形成的影響

局地霧霾天氣形成有三個條件:一是污染源排放,二是地理環境,三是天氣條件。PM2.5如今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它是指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細顆粒物,是由直接排入空氣中的微粒和空氣中的氣態污染物通過化學轉化生成的二次微粒共同組成的。直接排入空氣中的微粒主要由塵土性微粒、植物和礦物燃料燃燒產生的碳黑粒子組成。二次微粒主要由硫酸銨和硝酸銨組成,這兩種微粒是由大氣中的SO2和NOx(氮氧化物)轉化生成的。對此,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課題組利用多臺雷達組網實時監測京津冀區域大氣混合層高度和顆粒物后向散射演變,結合顆粒物化學成分在線解析技術,對區域大氣重霾污染成因和演變特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們給出的京津冀地區形成重霾污染的機理如圖1所示。

京津冀地區重霾污染形成于周邊以燃煤工業排放為主的污染物輸送,而加強于本地以機動車排放為主的污染物疊加。主要有:工業污染源排放、機動車尾氣排放、散煤燃燒等。其中,京津冀三地自身的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對PM2.5污染的貢獻率約為70%。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雖然只占全國的2%,但單位面積SO2、NOx、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東6省市占全面積7.2%,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其中,京津冀地區鋼產量占全國的43%、焦炭產量占全國的47%、電解鋁產量占全國的38%、平板玻璃產量占全國的33%、水泥產量占全國的19%。此外,京津冀區域還有大量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的化工產業。京津冀的煤電機組占全國的27%,機動車保有量占全國的28%,特別是重型車保有量占比近30%。冬季采暖期間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強度大,是重污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京津冀地理環境對霧霾的影響

大氣污染顆粒物是造成嚴重霧霾天氣的內因,天氣條件則是外因。京津冀地區的地理環境為北、西方向高,東、南方向低,地形為簸箕形狀,京津冀地區地理環境和地形條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這種復雜的地理環境作用形成的海陸風環流、山谷風環流對區域污染物的擴散和大氣環境容量具有重要影響(見圖2)。

首先,一定程度上靠風把污染物吹走,天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京津冀城市化區域西臨太行山山脈,北靠燕山山脈,東臨渤海,構成復雜的山地、平原、城市和海陸地理環境。白天京津冀地區的污染物受山谷風和城市熱島環流的影響較大,山區受太陽輻射,溫度遠高于平原地區,而形成山谷風大氣環流,污染物就會輸送到山區。晚上山區冷卻降溫,京津冀地區由于城市熱島作用,空氣比山區冷卻得慢,導致溫度高、氣壓低,在山谷風大氣環流作用下,白天送到山區的污染物晚上又送回到京津冀區域。

再次,京津冀地區還存在海陸風。秋季,京津冀地區地表熱力較強,存在海風和陸風的轉換。白天,地表加熱比海面快,陸地溫度比海面高,導致陸地空氣上升,大氣壓力減小,形成海風。晚上陸地冷卻比海面快,導致陸地溫度比海面低,海面空氣上升而陸地空氣下沉,形成陸風。白天污染物從海上送回來,晚上又送到海上,形成循環污染(見圖3)。

此外,除了天氣和地理環境條件作用外,還有一個污染源作用――京津冀地區周邊的東南風、西南風、南L都會把污染物送到北京來。這種地理環境、天氣條件、污染源分布作用,正是導致京津冀地區秋冬季嚴重霧霾天氣頻發的原因。

京津冀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的影響

污染物排放和靜穩天氣(小風和靜風)是霧霾形成和維持的重要因素,這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家氣候中心的檢測結果顯示,自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地區冷空氣過程次數減少,強度總體偏弱,平均風速減小,小風和靜風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導致近期京津冀地區風流擴散能力減弱,大氣環境容量降低,霾天氣過程多發。這是因為:(1)京津冀城市群發展,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水平風速明顯減弱,小風和靜風現象增多,不利于大氣中懸浮的細顆粒物擴散稀釋,從而積累形成霧霾天氣。

(2)逆溫層加劇霧霾天氣的形成。逆溫是一種典型的大氣層結穩定現象,這種現象在秋冬季尤其常見。當出現“逆溫層”時,它就像在大氣層中蓋了一個鍋蓋,阻礙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導致污染物的垂直擴散受到抑制。逆溫層形成大氣污染,大氣污染加劇逆溫層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污染物越積越多,必須要有一個天氣過程帶來的冷空氣,才能破壞這種循環。

(3)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是在國家大氣環境等級指標控制下的區域大氣環境可容納的大氣污染物的總量。它反映了區域大氣對污染物的通風擴散、降水清洗能力等綜合指標。區域大氣環境容量低,表示該區域大氣對污染物的擴散能力、自凈能力弱,大氣邊界層高度低。與常年同期相比,京津冀地區2016年11月以來,大氣環境容量偏低6%,大氣自凈能力偏低15%,靜穩天氣日數占比達63%。

(4)空氣中懸浮細顆粒物的增溫效應。大氣中的懸浮細顆粒物吸收太陽輻射,加熱大氣邊界層溫度,增加大氣邊界層的穩定度,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加劇大氣中污染物的積累,增強霧霾天氣的形成過程。

治理京津冀地區霧霾的關鍵

區域霧霾污染天氣的發生,主要是由工業、燃煤、機動車等的排放和不利的氣象條件等因素造成的。持續的霧霾污染天氣主要與靜穩天氣系統、大氣垂直結構、水平輸送密切相關。京津冀地區的霧霾污染與大氣環流及周邊省市的污染源排放有直接關系,地區霧霾治理必須與周邊區域協同,這才是解決京津冀地區霧霾污染問題的關鍵所在。從中長期而言,治理霧霾,需要摸清京津冀區域及周邊省市各類污染源對京津冀地區霧霾污染形成的貢獻,大力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從短期而言,制定各類不利氣象條件下的協同應急減排方案,是有效控制京津冀霧霾污染的有力措施。

第12篇

關鍵詞:PM2.5;概念;危害;來源;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PM2.5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llutants in the air pollution. Revolvingaround the concept of PM2.5, the article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source and harmfulness of PM2.5, and the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M2.5; concept; harmness; sou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5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及全國大中城市大面積霧霾現象的頻繁出現,使得其罪魁禍首PM2.5進入了民眾的視線。同時,對于PM2.5的數據監測、信息和治理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廣大公眾的熱切關注。隨著對大氣顆粒物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PM2.5對空氣環境污染和人體健康危害的嚴重性。PM2.5因其復合污染作用超過傳統的大氣污染物,日益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剖析PM2.5的理化特征與來源、分析PM2.5對人體的健康效應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對治理城市大氣污染,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 PM2.5的概念

PM,英文全稱為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PM2.5,是指大氣中粒徑小于或等于2.5 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茖W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值越高,代表空氣污染程度越嚴重。PM2.5的化學成分非常復雜,主要包括無機元素、水溶性無機鹽、有機物以及含碳成分,受其來源、粒徑、所處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不同時間不同時區的PM2.5中的無機元素種類和含量各不相同[1]。

2 PM2.5的危害

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 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2],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 因而對大氣環境質量和人體健康的影響更大。

2.1 對環境的危害

PM2.5 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城市中常見的灰霾天氣, PM2.5 顆粒物往往是主因。有研究表明,PM2.5與大氣能見度線性相關系數高達0.96[3],能見度降低時,PM2.5濃度明顯增加,且與細顆粒物呈負相關關系,即顆粒物粒徑越小對能見度的影響越明顯[4]。因此,PM2.5影響大氣能見度,對飛機起飛、降落以及地面交通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

2.2 對人體的危害

PM2.5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由于PM2.5顆粒的直徑比較小, 鼻腔及呼吸道對其起不到過濾作用,因而可以直接通過人體的呼吸道,進入肺泡, 存留在肺的深處,對氣體交換造成一定的影響, 并誘發或加重肺部疾病, 嚴重的可誘發肺癌等惡性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長期處于較高濃度PM2.5空氣環境的人十分容易患上呼吸道炎癥、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加重、心律失常、非致命性心臟病等疾病,也是除了吸煙外導致罹患肺癌的主要原因[5 - 6]。

3 PM2.5的來源

從空氣中PM2.5的粒子理化特性構成來看,PM2.5可分為一次粒子和二次粒子。

一次粒子,是指工廠煙囪等固定污染源排放、機動車尾氣及建筑工地揚塵產生的粒徑小于2.5微米的固體顆粒物?,F階段研究表明,燃燒是大氣PM2.5的主要貢獻源之一,這是因為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另外,一些大城市的機動車尾氣污染日趨嚴重。廈門、上海等地機動車尾氣對PM2.5貢獻率甚至高于30%[7]。研究數據表明,2000年上海市PM2.5的本地人為來源中,工業生產與機動車尾氣排放比例為7∶3,而2013年機動車尾氣排放所占比例已經超過50%,機動車尾氣排放在PM2.5的構成比例大幅增加,已成為形成上海市PM2.5顆粒的重要“元兇”之一[8]。

二次粒子,是指工業燃燒或其他途徑排放的二氧化硫、硫酸鹽、VOC等氣態污染物經過化學作用形成的粒徑小于2.5微米的粒子。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彭應登的研究,空氣中的二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氣態污染物,在霧霾天氣等特定氣象條件下,極容易轉化成二次顆粒物,也是PM2.5的重要來源。

另外,室內PM2.5則廣泛存在于吸煙產生的煙霧、空調系統和打印機產生的粉塵。根據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的環保志愿者在2011年12月10日測到的數據,從沒有吸煙時的每立方26微克,到吸第一口煙時急劇增加到740微克,再到10秒后的1003微克,PM2.5短時間內飆升數10倍。顯而易見,吸煙是室內PM2.5的主要來源。

4 PM2.5防控措施

空氣中PM2.5的產生機理、來源、構成、監測和治理都比較復雜,其控制與治理可以采取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控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切斷污染源等防控措施。

4.1 完善相關法律,加快城市PM2.5監測體系建設

目前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泰國、印度等國均將PM2.5列入空氣質量標準。我國于2012年2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其中內容上調整了污染物項目及限值,增設了PM2.5平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限值,這是首次將PM2.5 列入到監測與評價的項目中去。各級地方政府應按照國務院批準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在全國范圍內建立PM2.5監測網絡,加強對PM2.5產生機理、監測技術和治理技術的研究,及完善PM2.5相關的行業規范、國家標準和政策性文件等。

4.2 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環境準入門檻

PM2.5的總量與當地經濟發展以及工業化程度有關。有研究表明高度的城市化以及高密度的工業聚集區能夠產生大量的PM2.5,目前超標嚴重的幾個經濟區域,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同時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區域。

因此,在全球日益重視環保的趨勢下,從PM2.5的壓力與機遇中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核算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是當前經濟發展,尤其是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問題。地方政府應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清理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發展清潔能源。對于城區重污染企業,地方政府應與其溝通協調,實施搬遷和節能環保技術改造,要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在重點區域實施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別限值,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4.3 從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源頭入手,持之以恒地緊抓污染治理

對于室外空氣,地方政府全面收緊各類工業煙塵排放標準限值,提高各類工業除塵設備的出口排放濃度標準,并且各地應根據本地區PM2.5測試濃度的情況,適時出臺更加嚴格的煙塵排放標準,并堅決執法到位;嚴控機動車尾氣超標排放,加強對汽車的年檢,加大達限機動車淘汰力度等。

對于室內空氣,煙草煙霧是室內空氣PM2.5最主要來源之一。由此可見,戒煙已成為室內控制PM2.5的一個有效途徑,可以考慮呼吁出臺更為嚴格的控煙法規 [9 ~ 10]。

4.4 加強宣傳教育,改變生產及生活方式

降低PM2.5,關鍵要從改變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做起。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全社會參與。在生產方式方面,地方政府要積極實施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戰略,提出更加優惠的政策推動節能減排工作,鼓勵企業深入技術研究,開發綠色能源,創造更好的節能減排環境。在生活方式方面,宣傳突出PM2.5的危害性,使得民眾在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自覺采取改乘公共交通、少開車等措施來推動節能減排。

4.5 建立信息公開制度,接受公眾監督

信息公開是對污染源控制的重要監督手段,必須建立完整的信息公開制度,公開監測點布設、監測結果、達標情況以及對公眾健康影響等信息,保證公眾參與和監督的效果。讓公眾隨時了解所在區域的PM2.5濃度,政府、公眾及企業相互督促監督,自覺做好減排措施。同時應鼓勵非政府環保機構自行監測,對超標情況及時反饋。

5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氣中PM2.5的監測濃度上升趨勢增大。對于PM2.5明確立法進行監測的舉動,將有利于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但是,改善空氣質量的關鍵不在于監測, 而在于治理。針對空氣環境的改善,采取相應措施,對相關污染物的減排才是硬道理。降低和防控PM2.5含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去協調配合, 政府、企業積極探索以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循環經濟、低碳發展模式, 建設生態型城市, 加大科技投入, 使用環保高新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的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緩解并解決當前困擾城市發展的PM2.5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樊曙先,樊韜,嚴培君等.銀川市PM2.5重金屬元素的環境污染特

征分析[J].中國沙漠,2006,26( 2):291-294.

[2]任海燕.認識PM2.5[J].中國科技術語,2012,(6): 23-25.

[3]董雪玲.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J].資源產業,2004,6(5):50-53.

[4]張婷婷.PM2.5污染危害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

2012( 3): 19 - 23.

[5] Oberdo rster G,Sharp Z,A tudorei V,et al. Extrapulmonary translocation of ultrafine carbon particles following whole - body inhalation exposure of rats[J]. J Toxicol Environ Health A,2002,65(20):1531-1543.

[6]Churg A,Brauer M.Human lung parenchym a retains PM2.5[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7,155(6):2109-2111.

[7]張學敏,莊馬展. 廈門市大氣細顆粒物PM2.5源解析的研究[J].廈門科技,2007(3):41-43.

[8]鐘無涯、顏瑋。城市經濟發展與PM2.5關系探析[J].《城市觀察》2013,(1):69-1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德县| 荥经县| 陵水| 高唐县| 博罗县| 临泉县| 大连市| 南华县| 昌江| 西贡区| 侯马市| 太仆寺旗| 莱阳市| 武宁县| 建阳市| 嘉荫县| 宁武县| 景宁| 巩留县| 华坪县| 蓬溪县| 武陟县| 黎川县| 望奎县| 理塘县| 舞阳县| 奈曼旗| 藁城市| 运城市| 呼图壁县| 铁岭市| 大安市| 赣州市| 六枝特区| 海南省| 监利县| 盐源县| 东明县| 张掖市| 景德镇市| 元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