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7:26: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空氣污染相關法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室內空氣;監測技術;環境
中圖分類號:Q9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0-0059-02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人們對保護環境和自身健康的意識逐漸加強,迫使人們對于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針對室內空氣環境污染,因為目前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室內活動,所以室內空氣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然而室內環境污染作為當今的重要課題之一,已經超越了“煤煙污染”和“光化學煙霧污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所謂室內環境,不再是簡單的指家居住宅,還應包括工作和學習等相對封閉的各種場所。當前急需研究出科學、有效、適合的方法開展室內環境空氣污染的監測,以確保室內空氣環境監測數據真實和有效,為最大程度的減少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提供監測數據支持。
2 室內空氣質量監測
室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是一個新領域,“室內空氣質量”的概念最早是由歐美發達國家在1960~1969年之間提出的,我國制定的空氣質量污染標準是借鑒了歐美國家標準的基層上建立的,“室內空氣污染”是指在封閉空間內的空氣中存在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物質并且濃度已經超過國家標準達到可以傷害到人的健康程度,我們把此類現象總稱為室內空氣污染。
3 發展歷程
3.1 國外發展歷程
美國、加拿大、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分別制定了本國的室內環境質量標準,對室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開展相應的質量控制研究。美國的各室內環境空氣質量檢測機構一般引用美國環保署引有已有的環境空氣監測分析方法和采樣方法,或制定適用于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的分析方法,或制定適用于測定室內特定污染物的監測技術導則,如美國新澤西州環保局頒布的《室內空氣中VOC采樣及分析規范》、威斯康新州公眾健康局頒布的《化學蒸汽入侵下居室室內空氣》、克羅拉多州公眾健康與環境有害材料管理局頒布的《室內空氣樣品分析導則》等[1~8],但未檢索到國外綜合性的室內空氣質量監測技術規范。
3.2 國內發展歷程
近年來,我國衛生、環保、建筑等各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室內環境空氣污染控制和室內空氣質量監測標準或規定,其中包括《居室空氣中甲醛的衛生標準》(GB/T 16127-1995)、《室內空氣質量衛生規范》(衛生部文件衛法監發[2001]255號)、《住房內氡濃度控制標準》(GB/T 16146-1995)、《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 50325-2001)等。《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的出臺,為全面準確的評價室內空氣質量提供了技術支撐,對控制污染、提高居民室內空氣質量、保護人體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4 存在的問題
據歐美環境專家研究發現,目前室內空氣中存在許多揮發性有機物,其中具有致癌性的就有20多種,病毒類200多種。對人類身體健康危害較大的物質主要為:氡、氨、苯、酯、甲醛和三氯乙烯等。造成這些物質侵害人體健康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人們對居住環境的室內空氣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不夠重視;②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③缺少相關部門對具有檢測室內空氣環境資格的企業開展有效監督;④民用和工業等裝飾、裝修材料不符合相關環保標準的要求,這都是造成目前居民室內空氣質量污染情況加劇的主要原因。
5 對策
5.1 建立環保執法隊伍,加強對相關企業室內檢測的管理
隨著室內裝修行業的迅猛發展,相關環境檢測企業應運而生,在裝修工程驗收、室內空氣環境治理、室內空氣環境污染檢測等領域開展盈利性活動,由于室內空氣環境檢測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所有檢測公司出具的檢測結果需要環保部門開展日常的監管。所以,建立環保部門執法隊伍,可以及時發現不法企業違法行為,促進室內空氣環境檢測行業良性發展。
5.2 擴大對室內空氣環境污染的宣傳,加強人們提高對室內空氣環境污染的認識
要改善室內空氣環境污染,人們應對室內空氣環境污染問題重視起來。首先應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利用電視、紙媒、網絡媒體等多種方式,就如何預防和應對室內空氣環境污染,以及如何對室內空氣污染進行有效的治理開展宣傳,以增強人們的環保和健康意識。同時,應邀請衛生和環保等領域的專家走進社區,給人們講授環保和健康等相關知識,提高人們的環保和健康意識。
5.3 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執法人員有法可依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有的室內空氣環境污染的相關法律法規已經不能符合當前形式下復雜多變的室內空氣環境污染,應盡快修改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度建設,讓環保執法人員在監測和監管過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5.4 建立室內空氣環境檢測監督中心,以促進室內空氣環境檢測企業的良性發展
目前,市場上存在大量的室內空氣環境檢測公司,其中不少檢測公司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違背國家檢測標準,暗自收取委托公司的大量金錢,為不達標的委托公司開綠燈,直接影響室內空氣環境檢測結果,侵害消費者權益。因此,需要建立室內空氣環境檢測監督中心,對于相關企業在檢測過程中出現的違法問題進行依法查處,促進室內空氣環境檢測行業市場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State of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family Services Division of Public Health. Chemical Vapor Intrusion and Residential Indoor Air. April 2000.
[2]Colorado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 Hazardous Materials and Waste Management Division. Guidance for Analysis of Indoor Air Samples. April 2000 .
[3]Alask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division of Spill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Contaminated Sites Remediation Program. Technical MemorandumC02-001.Inhalation of Diesel Vapor in Indoor Air. December 1, 2002.
[4]Joint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Commission of the Europe Communities. Indoor Air Pollution by Formaldehyde in European Countries, Report No. 7 of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EUR 13216 EN, 1990 .
[5]R.L.Maynard. In setting and Managing standards for Air Quality, Cambridge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 Professional Seminar Series, Cambridge, 1998 .
[6]Joint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 Guideline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Emitted from Indoor Materials and products using Small Test Chambers, Report No. 8 of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EUR 13593 EN, 1992 .
作者簡介:許可,邵陽學院,研究方向:法學。
引入法制化路徑是治理霧霾污染的有效措施,但是因為執法不嚴、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問題的影響,使得利用法律方式管理霧霾污染的難度加大。霧霾治理的立法不夠完善,造成法律實行成效偏低。在立法體系以及法律實施過程中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并未得到妥善解決,使得霧霾一再威脅人們的健康,損害了我國的部分城市的形象。所以,我們要加大霧霾治理法制化路徑的研究力度,以合理的法制方式對霧霾污染進行科學管理。
一、霧霾法制治理現狀
柴靜自費拍攝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針對城市霧霾進行深入調查。在紀錄片中,不難發現,霧霾污染作為空氣污染的另一表現方式,隨著國家工業的發展而產生。又因為霧霾的出現,使得人們出行高度依賴高科技霧霾口罩,對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針對空氣污染的治理,國家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法》。但是本法的頒布和實行,并沒有得到相應的立法效果,并沒有起到預防空氣人污染的作用。相反,國家空氣污染日益嚴重,尤其是近年來,霧霾污染成為了威脅人們健康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我國立法實際情況
(二)法律法規的實行效果實際情況
二、霧霾法制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立法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二)國家法律法規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霧霾治理法制化路徑
霧霾治理要求強化法律責任,采取法制化路徑,以此防止大氣環境成為排污的“公用地區”。現階段,發生霧霾污染和現行的法律法規有關。筆者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加強空氣污染違法成本,完善相關法律,貫徹落實霧霾治理向法律法規,提高空氣質量。
(一)立法責任
合理調升處罰的標準。國家要結合本國實際情況,修改現行的法律法規制度。在修訂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參照其他國家的法律法規,執行全興的法律制度,適當調升空氣污染的法律處罰力度,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物價的不斷上漲,對該處理力度進行動態調整,以此完善立法體系,為處罰企業非法排放污染物提供法律依據。 此外,和美國頒布施行的《清潔空氣法》相比,我國現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已有立法中的政府宣示型條款較多,但是可操作的條款偏少,使得我國的法律責任機制不夠完善。這就要求國家政府強化立法責任,履行立法義務,推動立法進程。
(二)法律責任
第一,全面加大企業違法排污處罰力度。城市出現霧霾,威脅人們的健康,要求我國政府加大空氣污染防治力度。筆者針對我國空氣污染違法成本偏低這一問題,建議國家要加大企業違法排放污染物的處罰力度,以此強化保護大氣環境。
其一,采取按日處罰方式,提升企業違法成本,有效抑制企業污染物的排放。其二,國家要加強查處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情況。大氣污染問題和水污染問題并不相同,大氣污染問題較為隱蔽。因此國家要加強執法機制的建設,督促企業無法進行違法操作。其三,政府要充分利用新設定的“污染環境罪”,充分關注行政執法和法律責任追究這兩者間的銜接。筆者建議我國環境執法部門要強化空氣環境的檢察與檢測力度,遵循人民群眾參與的治理原則,全面打壓違法行為。同時還需要強化管理空氣環境污染案件移交工作,由國家環境執法部門將嚴重案件移交給公安部門進行處理。
第二,加強政府的霧霾治理責任。城市霧霾的出現和該地區城府的治理責任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所以在強化治理霧霾的過程中,政府要加強自身的環境治理責任。筆者建議從行政責任這個角度入手。
中國政府做好“加強環境保護”與“推動經濟發展”這兩項工作。但是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治業績,片面強調“唯GDP論”,在發展本地區經濟的同時,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使得行政不作為、執法松懈以及權力尋租等各種問題的出現。國家政府在霧霾治理中并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這就要求國家要從建立完整的執法責任評價體系,從中央到地方,都要貫徹實行該體系,以此達到政府內部的責任追究目的。此外,公民督促環境保護執法部門,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措施。在利用這項措施的過程中,公民要充分注意手段與策略的運營,切不可違反國家法律法規。
近兩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遭受霧霾污染問題的嚴重影響。國家在采取相應措施的同時,政府還可以采取激勵機制,利用:激勵低碳經濟手段、激勵綠色國內生產總值等手段方式,鼓勵企業發展綠色經濟。霧霾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空氣污染治理中的經濟激勵措施的實行成效偏低。且城市出現霧霾和國家產業的落后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因此政府要鼓勵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創新能源技術,改革環保制度,轉變生產觀念,降低碳排放量。政府要盡快修訂《循環經濟法》,提高本法的可操作性。協調好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經濟發展不得以片面犧牲大氣環境為代價。
【關鍵詞】城市環境污染;問題;防治
1.引言
盡管當前我國經濟水平、人們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化進程都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與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銳。群眾對于環境污染反應也愈發激烈。而其中大氣污染同噪聲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統作為城市污染中四大組成要素。如何應對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也是當前我國城市建設中的主要議題,也是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當前城市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
2.1空氣污染
當前城市污染中,空氣表現最明顯。隨著科技與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的交通工具也成倍增長,機動車尤其是汽車數量普遍應用,排放出大量的汽車尾氣。盡管國家已出臺多項政策緩解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但仍是當前城市空氣污染中主要的污染源,由于尾氣排放而引起的空氣污染,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我國包括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在內的大部分區域均在承受著霧霾的污染,空氣質量也在不斷的下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2.2噪音污染
2.2.1交通運輸噪聲,具體是指機動車輛在城市交通干線行駛過程中所產生的噪聲。我國城市噪聲源中40%以上來自交通噪聲。
2.2.2工業生產噪聲,主要是指在工業生產中,在對固定或輔助設備的過程中,所引起的周圍生活環境產生干擾的聲音。其噪聲波動幅度較大,從20dB-125dB不等,是造成職業性耳聾的主要原因。
2.2.3社會生活噪聲,是指除交通運輸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以及工業噪聲之外的,因人為活動而引起的對周圍生活環境有干擾的聲音。
2.3水污染
城市中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口密集在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生活廢水、廢氣以及垃圾對水體所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水的城市水體的主要污染源,具體而言是人們在生活生產中,包括廁所、浴室和廚房等排出的各種污水的混合液。
2.4土壤污染
城市土壤污染嚴重危害著生態景觀植物。當前對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人口的集中分布,使得的城市土壤面積不斷縮小,合適種植環保型植物的原生土壤已經基本退化。部分城市因為水污染嚴重,如鉛、汞等重金屬向土壤中滲透,對城市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建筑物的翻新重建也會造成大量的固體垃圾遺留,導致綠化環保植物的栽種必須另行購置土壤;
3.城市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3.1大氣污染措施
調整能源結構,采用清潔型新能源;對燃料進行預處理,以減少時產生污染大氣的物質;引起燃燒設備,提高燃燒效率;完善資源分配結構,利用先進技術凈化工業及尾氣中的有害物質。從高污染車入手,抓重點排放源的消減。政府應加強監管,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減少工業事故型無組織廢氣排放。
3.2噪音污染治理措施
城市噪聲的防治是比水污染、大氣污染的治理實際難度更大。因此,對其的治理,必須應用多種方法配合綜合進行。例如,將聲環境保護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強化法律宣傳力度,提髙群眾保護環境的法制意識、加強噪聲聲源、傳播途徑、接收處的防治措施。建立科學合理的噪聲監測體系加強城市綠化,充分利用城市綠地降噪的功能等手段進行綜合防治。實現城市綠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2水污染防治措施
集中處理城市工業及生活污水,建立專門的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工業廢水水質只有在滿足城市下水道標準后,盡可能的將排入城市下水道,與城市廢水合并處理。對于不能滿足標準的工業廢水,在工程內部先進性適當預處理,才能排入下水道。加大節能節水宣傳,提高城市用水循環率。
3.3土壤污染措施
土壤污染的防治需要完善防治的相關法律法規。采用植被修復法,利用植物較快的吸走或降解土壤的污染質,而達到進化土壤的目的。土壤污染污染必須做到“預防為主”。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減少工業廢氣排放及建筑固體遺留。
結語
我國城市環境污染范圍仍在不斷加大,而城市環境污染源也日益復雜,因此必須做好環保意識的宣傳,加強政府的監督與調控。通過政府與社會市民的共同努力,推動城市環境改善,創建和諧的城市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鄭琳.淺析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及低碳環保措施[J].黑龍江信息科技,2014(09):105-107.
關鍵詞:室內環境;室內空氣質量(IAQ);污染;標準;評價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rigin, research objects and related content of the indoor air quality and indoor air pollution, pu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oor air quality, and compares the indoor research situation, IAQ standards and the progress of IAQ evaluation index with that of abroad.
Keywords: indoor environment; indoor air quality (IAQ); pollution; standard; evaluation methods
中圖分類號:B845.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導論
一天中人們會有80%左右的時間在室內度過, 室內空氣質( Indoor Air Quality, IAQ) 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理、心理健康。從20 世紀60年代開始,如何保障室內空氣品質的優良已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室內空氣品質是指在某個具體的環境內,空氣中的某些要素對人群工作、生活的適宜程度, 是反映了人們的具體要求而形成的一種概念。這種概念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的, 室內空氣品質并不局限于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治理, 還包括室內適宜的溫濕度、生活的舒適感和居室的美觀性。但在現有階段, 室內空氣污染物仍是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主要因素。
1、關于IAQ理論的概述
1.1室內環境
室內環境主要指居室,廣義上講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包括辦公室、會議室、醫院室等室內環境和飯店、賓館、候車室等公共場所以及火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室內環境從它的物理特性來定義,包括空氣質量、照度環境布置和噪聲等,其中最難的控制的是室內環境的空氣質量問題。
由于室內引入能釋放有害物質的污染源或室內環境通風不佳而導致室內空氣有害物質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種類上不斷增加,并引起任的一系列不適應癥狀,稱為室內空氣受到了阿污染。
1.2室內空氣質量的概念
IAQ的定義近20年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最初,IAQ幾乎完全被等價與某些污染物濃度以及室內熱參數,室內空氣質量的好壞被理解為室內空氣手煙塵有害氣體微生物的污染程度,以及空氣溫度、空氣濕度、流動速度等熱環境參數。
1996年,美國供暖制冷和空調工程師協會(ASHRAE)新通風標準62-1989R,提出了“接受的IAQ”和”感受到的可接受IAQ“概念”。其中,可接受的IAQ定義為:空調房間中絕大多數人沒有對室內空氣質量不滿意,并且空氣中沒有已知污染物達到了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的程度的濃度;感受到的可接受的IAQ定義為:空調房間中絕大多數人沒有因為氣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滿,它是達到可接受的IAQ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這一定義包括了客觀指標和主管感覺兩方面的內容。可接受的IAQ標準要高于感受上的可接受的IAQ;因為前者是基于對健康是否有害的客觀指標,并考慮了人們的主觀感受;而后者只是基于人體感覺的主觀評價。
國內有學者認為,室內空氣質量是指在某個具體的環境內,空氣中某些要素對人們生活 工作的適宜程度,它反映了人們的體要求而形成的一種概念,IAQ的優劣根據人們的具體要求而定。
1.3室內空氣污染
室內空氣污染的定義:由于室內引入能釋放有害物質的污染源或室內環境通風不佳,而導致室內空氣有害物質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種類上不斷增加,并引起人的不適癥狀。
室內空氣污染具有積累性、長期性、多樣性的特點。室內空氣污染危害人的身體健康,影響人的工作效率。
1.4室內空氣污染的種類和來源
室內空氣污染主要有3個方面:室外空氣污染,大氣中的粉塵、車尾氣和工業廢棄;建筑裝飾裝修材料和室內設備等;人類自身活動,人體代謝產物、烹飪或取暖造成的N氧化物、CO和粉塵,吸煙煙霧,清潔劑與殺蟲劑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
室內主要污染物可分為4大類:
化學污染:據統計,至今已發現的室內空氣化學污染物約500多種,其中VOC達307種。例如,僅烹調油煙就產生多環芳烴、丙烯醛、顆粒物等200余種成分;煙草煙霧成分更復雜,已堅定出3000多種化學物質。裝修型污染物種類繁多,包括甲醛、苯物系、VOC、氨、重金屬等數百種化合物。
放射性污染:方劑地本身滲透的氡及其子體以及各種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物質。其中,r射線來自房屋的建材大理石、花崗巖等天然石材,或摻工業廢渣的建筑裝飾材料、陶瓷磚等。氡及其子體來源于建材如花崗石、磚砂、水泥、石膏以及受氡污染的煤氣、水等。
生物污染:細菌、真菌、病菌、花粉、蟲螨等。僅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200種之多,這些感染的發生絕大部分石在室內通過空氣傳播的。
電磁輻射:計算機、電視機、微波爐、電磁爐、廣播、電視等。
2國內外室內空氣質量研究的現狀及進展
2.1國內研究進展
國內IAQ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制定了職業安全的車間空氣質量標準。80年代末制定了公共場所的IAQ標準。90年代以來,由于室內裝修導致的室內空氣污染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系統的IAQ研究開始展開。由國內60多家室內環境檢測機構參加的中國室內環境聯盟2003年在京成立。
(1)我國政府于2001年7月開始著手制定相關法規,現已公布并開始實施的有一下4種:
《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01).此外,還有《住宅《裝修工程施工規范》》(2002年5月1日起實施)、《建筑裝修工程質量驗收標準》(2002年3月1日起實施)。
《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標準》(GB28580~18588-2001),共10項,2002年1月1日起實施。
《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建設部令弟110號,2002年5月1日起實施)。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衛生部和國家環境總局共同頒布,2002年3月1日實施。
(2)室內各種污染物的檢測方法。為保障公眾的健康,2001年11月26日,我國公布了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01.該規范要求,對于民用建筑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除了正常進行物理性能檢測外,還必須進行室內環境污染濃度檢測。其中比較重要的如下:
環境空氣中氡的檢測活性碳核法
環境空氣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測定氣相色譜法
環境空氣中甲醛的測定酚試劑分光光度法
環境空氣中氨的測定靛酚藍分光光度法
(3)室內空氣質量評價。目前,對IAQ的評價采取客觀評價和主管評價。客觀評價是采用室內空氣 污染物濃度等指標來評價。客觀評價的依據是各種污染物濃度、種類、作用時間與人體健康效應之間的關系。主管評價即利用人體的主管感覺對室內環境進行描述和判斷,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一時表達對環境因素的感覺,二是表達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在許多情況下,主管反映往往較某些客觀的評價更具重要意義。目前,我國IAQ 主要評價方法是由同濟大學沈晉明提出的符合我國國情的評價方法。還評價方法的評價過程主要有三條途徑,即客觀評價、主觀評價和個人背景資料。客觀評價直接用室內污染物指標來評價IAQ,主管評價即利用人自身的感覺進行描述額判斷,最后綜合主客觀評價,結合個人北京資料作出結論。這一方法提出了評價IAQ及提高IAQ較使用的工作流程。
(5)空氣凈化技術。目前我國的空氣凈化技術級別很多。主要是通過分離、凈化、過濾三個步驟。開發的新技術有光催化氧化法和等離子體凈化方法等。
2.2 國外研究現狀
20世紀70年代氣,IAQ研究在國際上開始受到重視,政府與民間組織、機構、投入兩人大量的人力和經費從事室內環境問題的研究。美國成立了專門機構負責室內環境安全與空氣質量,法國成立了室內空氣質量檢測中心。不少國家投巨資建立了專門用于室內環境研究的受控研究艙,如美國勞倫斯伯克實驗室的室內環境系、丹麥理工大學的室內環境和能源國際中心等。另外日本美國等還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室內建筑、裝修材料和家庭用品管理的相關法律。
2.3我國IAQ與國外IAQ比較之我觀
世界各國對IAQ已有深入研究,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系統的制定出IAQ標準,主要原因在于IAQ管理實際操作中的困難性。作者因時間有限,主要進行了一下兩方面的比較:
IAQ標準的比較
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室內污染特點不同,人種、體質特性不同,制定標準的目的不同,因此,各國IAQ標準值是有差別的,且多為推薦標準,總體上可以歸納為5類:空氣污染衛生基準、職業安全標準、公共場所IAQ標準、居民住宅IAQ指導標準、暖通空調的行業標準。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IAQ標準包含的指標較全面。最新頒布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中全面規定了室內空氣4類19個指標的限量值,其中與人們生活和工作長期密切相關的物理性參數4個,化學參數13個,生物性參數1個,放射性參數1個。甚至包括了主管指標。
發達國家的機械通風行業標準一般包括IAQ標準,這類標準多數同時也是職業安群、公共場所或居民住宅的IAQ標準。而我國則在IAQ標準中包含一些暖通方面的指標,如新風量、相對濕度和溫度等。
氨在我國制定的多個IAQ標準中均作為一個指標,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北方民用建筑工程冬季施工過程中使用含氨基類混凝土防凍劑導致了室內氨污染。而在發達國家,氨沒有被列入IAQ標準。
美國IAQ標準中包括氯丹,美國很多房屋建筑使用大量木材,氯丹常被用于防治損害房屋木建筑材料中的白蟻而成為室內主要污染物之一,國內則無此問題。
室內建筑裝飾裝修材料中有害物質限量標準比較。控制室內主要污染源建筑裝飾裝修材料是提高室內空氣質量一個重要方面。歐美國家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推行產品環境標志計劃,不要求企業必須執行,但是獲得認證的產品往往受到消費者的信賴,能夠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綠色消費。我國的建材限量標準具有強制性,盡管我國在制定建材限量標準方面起步晚,但發展快,因為我國制定這些標準時充分借鑒了上述發達國家的標準和有關國際標準。
參考文獻:
OLESEN B.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ventilation of building.J.1997
【關鍵詞】綠色會計 生態環境 可持續發展
1 引言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惡化、局部改善、生態赤字在不斷擴大。隨著人們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對資源節約與可持續發展的追求日益堅定,綠色會計由此產生。綠色會計是傳統會計和新型會計核算的融合,是通過確認、計量、披露、分析企業經營活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來研究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從而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
傳統會計準則下,企業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視其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帶來日益嚴重的生態壓力。當前生態環境狀況下,發展綠色會計能反映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和企業生產成本,促進企業挖掘內部潛力,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成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三方面協調發展,對于我國生態環境可以起到不可忽視的改善作用。
2 實行綠色會計的必要性
2.1 生態環境現狀的客觀要求。企業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是其在環境方面達成可持續化的使命。當前我國一味注重經濟發展,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空氣污染嚴重、森林的覆蓋面積下降、水資源嚴重短缺等一系列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企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顧一切掠奪資源,缺乏社會意識。企業應當將生態環境成本歸入會計核算的成本之中,來達到經濟的真正可持續發展。因此,實行綠色會計是企業在生態環境現狀下發展經濟的的要求。
2.2 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當今企業的發展成本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環境成本成為企業應當考慮的新型成本之一。企I要想健康發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化,不應只看到眼前的經濟利益,應當把目光放在長遠之處,考慮環境成本。企業要想長久的處于發展階段,應當從現在做起,將環境成本等內容納入會計核算當中,時刻考慮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化,要轉變目前高投入低產出、消耗大、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等傳統的生產方式,在發展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綠色會計準則。
2.3 我國對外開放的需要。隨著經濟一體化不斷推進,中國在“引進來”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引進或投資那些高投入低產出、掠奪本國有限自然資源的低級生產項目,更需要企業披露綠色會計信息,指引投資和引入的方向,以便在國際貿易中維護自身權益,在國際市場中處于主動地位。當前,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球問題,同樣,綠色會計也需要各個國家加強交流,共同推進,在這一學術領域的共同研討可以達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贏。
2.4 綠色環保成為新世紀主題。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到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以及2014年的南京青奧會,世界各地各級盛事都將綠色環保作為不可或缺的主題。在奧運會舉辦之前,北京市人民就被要求節能、節電、節水,進行垃圾分類、報紙回收、無紙化辦公等一系列環保工作。
2015年,主持人柴靜以其生活中的親身經歷為引,以空氣污染問題為中心,深度調查了當前中國的霧霾問題及環境污染的現狀。紀錄片《穹頂之下》一經播出就引起巨大的反響,原本就越來越嚴重的空氣污染和環保問題再一次獲得人們的關注。要改善當前環境狀況,綠色會計在我國的推行勢不可擋。
3我國綠色會計發展面臨的問題
綠色會計被引入我國的時間晚、發展緩慢、實踐經驗不足。上世紀80年代,綠色會計才被引入中國。90年代初期,關于“綠色GDP”的研討,才讓綠色會計在我國取得較大的發展和完善。當前,我國綠色會計的發展仍面臨許多阻礙。
3.1 綠色會計理論系統不完整。由于綠色會計這個新型概念在我國引入的時間較短,故其理論發展要優于實際操作發展。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公司不完全了解綠色會計,或者說不明白應當劃入綠色會計考慮范疇的事項、具體要素以及核算方法。綠色會計在我國存在的時間過短,相關研究人員較少,相對于傳統會計不斷的完善和適應我國現實情況的變動,理論系統并不完整。
3.2 綠色會計尚未得到企業重視。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經濟總量上升極快。在此背景下,沒有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綠色會計的發展面臨的難題。近些年來,我國經濟一直呈良好態勢,尤其是工業的迅速崛起,使我國經濟不斷向前大步前進。工業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同樣給企業贏得了不菲的經濟效益。企業在謀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不知環境危機已悄然而至。傳統會計中的利潤核算只需要企業將銷售額減去銷售管理等傳統成本,并不考慮環境成本。由于企業的不重視,報表中顯示的利潤遠遠高于考慮環境成本在內的實際利潤,導致企業利潤虛增。企業只注重利潤,自然也就不重視綠色會計。
3.3 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綠色會計的優勢正在逐漸被社會以及公眾所接受,相關理論不斷完善,然而綠色會計核算對象復雜,不能明確界定,具體核算內容也不確定,不能有效識別。相關法律規則尚不健全、環境的成本難以測量,致使綠色會計在我國發展緩慢。在我國,大多有關綠色會計研究仍處于理論階段,尚未形成具備實操性的會計方法,研究人員不能從實際操作中得到問題反饋,也就不能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來完善相關制度,這為綠色會計在實際操作中增加了難度,成為阻礙綠色會計在我國跨越完善的又一道障礙。
3.4 缺乏綠色會計相關會計人員。相對于傳統會計人員數量而言,綠色會計人員數量少,缺乏相關人員是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綠色會計人員除了需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以外,還需要一定的生態環境知識。當前大學會計專業課程中,很少涉及綠色會計,有關教育不足,學生了解的知識也不夠。而且政府對這方面的認識不足,對此不夠重視。作為為人民做主的政府,面對企業追求非法利益,官僚者們選擇視而不見,勢力者們選擇眼觀測色,這就使得綠色會計的進程緩慢。
關鍵詞:西方國家 霧霾 經驗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030-02
霧霾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4,受影響人口約為6億人,霧霾發生時導致機場關閉、道路管制、企業停產,不僅威脅人民的身體健康,而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霧霾及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是中國當前治理的重要難題之一。霧霾在很多工業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都曾出現過,但最終都得到有效治理,本文以英、美、德、日四個國家為典型,闡述發達國家在如何治理霧霾方面的經驗,從而為中國的霧霾治理提供有益借鑒,實現十報告提出的建立“美麗中國”的理念。
一、英、美、德、日治理霧霾或空氣污染的措施
(一)英國治理霧霾的措施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最早遇到環境問題,1952年倫敦出現大范圍高濃度的霧霾,導致直接或間接死亡人數過萬,成為20世紀的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促使英國痛下決心治理霧霾。
1.利用稅收政策促進高能耗產業向低能耗產業升級。通過減少對傳統高能耗產業的補貼控制鋼鐵、紡織等產業的發展規模,減少污染源。與此同時,還加大了對服務業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污染排放少的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2.嚴格限制小汽車尾氣排放,鼓勵無污染的出行方式。英國制定并多次修改《清潔空氣法案》,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凈化裝置,減少氧氮排放物,對汽車尾氣的有害成分進行嚴格控制,并且推廣使用無鉛汽油。通過收取“交通擁堵費”等費用來改善交通狀況,鼓勵市民采用公共交通工具,通過修建自行車線路網、林蔭步道網等措施提倡市民采用步行、自行車等方式出行。
3.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環境。在倫敦城市設立綠色環形綠帶,至20世紀80年代環形綠帶面積是城市面積的2.8倍。倫敦市重視生態園林建設,在“花園城市”理念的倡導下,市內綠色植被面積達1/3。經過努力,盡管倫敦人口稠密,但人均綠化面積卻高到24平方米,有利于凈化空氣。
4.實時監控空氣質量并公布結果。英國創建覆蓋全國的監測網絡,用于測量空氣中的各種污染物及其在土地、水中的沉積,并通過官網及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供民眾查詢。為鼓勵全民參與環境保護,開發了相關應用軟件,用戶下載這些軟件后就可方便地查詢所有監測點各種污染物的污染指數和相關數據,便于公眾監督。
5.構建統一的聯合治理體系。英國建立多個部門的聯合治理體系。1996年成立的環境管理機構――英國環境署,統一負責河流、污染、廢物、環境事務,這種新的管制方式使得環境保護與環境管理變得更為綜合、統一,把空氣、土地和水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治理。
(二)美國治理霧霾的做法
相對于英國的倫敦,1943年美國洛杉磯“洛杉磯霧霾”事件及其后的“光化學煙霧”污染,促使美國政府和市民下決心采取措施根治霧霾。
1.成立專門的空氣質量管理機構。1970年以前,美國還沒有聯邦政府機構處理環境污染問題,這一年美國成立了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專門應對環境污染問題。其職責包括制定環保法規、進行科學研究以及提供資金和技術等等。其后,洛杉磯煙霧控制局、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ARB)、南海岸空氣質量管理局(SCAQMD)等相繼成立。
2.出臺防治空氣污染的法律法規。1955年美國制定《空氣污染控制法》,之后相繼頒布《清潔空氣法》(1963)、《空氣質量控制法》(1967)、《清潔空氣法》(1970)等。1990年修正后《清潔空氣法》,規定了由聯邦政府制定空氣質量的標準,包括車輛認證、檢測、減排配件應用等,并且列出了空氣污染物質名單。此外,對燃料的生產也做出了明確規定。這部法律因其廣泛性和強約束性被視為環保法律制定的一座里程碑。
3.引入排污權交易市場機制。美國南海岸空氣質量管理局(SCAQMD)推出了RECLAIM空氣污染排放交易機制。SCAQMD依據歷史數據分配給各企業的排放額度,且每年將排放額度遞減。然后在芝加哥期貨市場公開掛牌交易排放指標,使得排污權可以市場化,并且由SCAQMD在線實時監測各企業排污情況。
4.開發空氣污染治理先進技術。包括給汽車配備催化轉換器、鼓勵使用甲醇和天然氣取代汽油、發展低排放或零排放技術、可用替代燃料的重型車輛和機車等。
(三)德國治理空氣污染的做法
40多年前德國的環境問題特別嚴重,萊茵河被重度污染,兩岸經常遭受酸雨的侵襲。經過治理規劃,現在德國多數地區實現了空氣清新,青山綠水。德國的具體做法是:
1.實施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這項計劃針對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車輛進行限行限速、工業設備限制運轉等措施限制釋放顆粒物,并在城市里設立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環保標準的車輛駛入;其次通過補貼手段強制減少排放。2007年德國對安裝微粒過濾裝置的柴油發動機汽車發放補貼,而對未安裝過濾裝置的車輛,則征收附加費。
2.建立長效機制提高空氣質量。第一,設定車輛排放標準,如對所有機動車都設定了排放上限。第二,設定工業排放標準。德國采用歐盟的《工業排放指令》,燃煤電廠必須出示相關證明來說明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否則將被責令關停。第三,設定機械設備的排放標準。為滿足2011年歐盟對非道路柴油發動機等機械執行了新排放標準,迫使相關柴油發動機安裝微粒過濾器。
3.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加強環保宣傳,使民眾意識減少排放人人有責任。德國民眾的環保意識提高,自發采取環保行動,如工廠減少排污量,農戶自覺發展生態農業,居民生活中廣泛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4.充分發揮非政府環保組織的力量。德國民間有很多非政府環保組織,并且作用非凡。在某些時刻,非政府環保組織會通過寫信方式督促政府采取更優化的環保措施,參與政府環保政策和企業環保規劃的制訂。
(四)日本治理空氣污染的做法
40年前的日本也遭受了嚴重的大氣污染(主要是光化學煙霧污染),其嚴重程度遠勝現在中國。面對大氣污染日益嚴峻的問題,東京地方政府在施政綱領上添加了環境保護,并列為重要項目,為治理大氣污染采取多種有效政策措施和先進技術手段。最終,日本在與大氣污染的戰斗中獲得了全勝,并且使東京獲得了世界最清潔大都市的稱號。日本的具體做法是:
1.建立法律法規,限制企業的生產。1968年日本頒布《大氣污染防止法》,以法律形式來強制工廠遵守排放氣體標準。組織地方政府、民眾締結公害防治協定,允許民眾進廠監督排污情況。對機動車產生和排入大氣的廢氣的最高限量進行了規定,禁止投入運行超標車輛。
2.研究環保技術,發展公共交通。政府帶頭,促使科研機構聯合汽車廠商改進汽車引擎,淘汰耗油高、排放大的舊式汽車。鼓勵生產清潔能源汽車。日本政府通過大力修建四通八達鐵道交通網,導致私家車的使用大幅下降。
3.加強綠化建設,改善城市環境。《城市規劃法》中規定,在東京市內的任何一個地方向周圍延伸250米的范圍里,必須見到公園綠地,否則就屬于違反法律,將受到嚴厲的處罰。此外東京政府對新建大樓的綠地建設有詳細的規定,不僅要求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而且樓頂必須搞綠化,并規定了綠化的高度,做到綠化既有面積又有體積。
二、英、美、德、日治理霧霾或空氣污染的成功經驗
(一)成立專門部門,制定標準控制排污
根據實際情況立法和定制排污標準,是政府推動控制大氣污染的主要方式之一。相關法律和標準還需要成立專門的部門去執行、管理。例如美國環境保護署,專門應對環境污染問題。既負責環保法規的定制,又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研究。英國環境署,聯合多個機構,對水、土地、大氣等污染進行綜合治理,統一、高效地完成環境保護的各項工作。
(二)調整產業結構,是治理霧霾的根本
以上四個國家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雖然最后環境得到了改善,但是這之間的代價太高了。過去那種高能耗、高消費的工業化之路,代價太大。即使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如果不改變能源、產業結構,高污染也是存在的。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服務業,是很多發達國家改善環境的重要舉措。同時提升科學技術,加快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重視采用新技術加快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不僅減少排放降低單位能耗,而且實現帶動國內產業升級。
(三)引入排污權交易,利用市場機制治理污染
排污權交易就是排污權利的交易。排污權是通過立法建立的相關企業的排放限額,并且允許這種權利能夠像商品一樣在企業之間進行交易,以這種市場行為來對污染物的排放進行控制。排污權交易首先在美國《清潔空氣法》及其修正案中得到應用,并率先被美國國家環保局(EPA)用于控制大氣污染源和管理河流污染源,后來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采納。而后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繼實施了排污權交易政策。
(四)提升民眾的環境意識,全民參與霧霾治理
鼓勵企業、民眾和非政府環保組織共同參與和協作,使霧霾治理成為全社會參與的事情。
三、對我國霧霾治理的啟示及對策
(一)應多部門聯合治理霧霾
霧霾屬于空氣污染,其形成因素復雜,沒有單一的原因。在治理過程中,既要抓污染源頭,又要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做到防治結合。目前城市霧霾的源頭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汽車尾氣的排放,二是燃煤鍋爐等的工業污染,三是道路和施工場地的揚塵。需要多部門聯合監管,包括對空氣質量情況進行實時檢測,制定相關環保法規,對違反規定的現象行為進行禁止處罰。同時做好城市規劃,增加綠色面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二)充分發揮利用新能源的后發優勢來治理霧霾
新能源是能夠破解工業化模式造成能源和環境危機難題的一把金鑰匙。由于中國目前處在工業化初期,尚未形成完整的能源利用體系,能源轉型的成本比較小,所以利用新能源,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
(三)以市場機制為主來治理霧霾
在治理霧霾的過程中,不能單靠政府干預,市場機制要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各地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上線,應該定制一套合理的交易機制,制定一套合理的分配標準。
(四)充分發動公眾參與霧霾治理
城市是民眾的,單靠政府治理霧霾等環境問題是不可取的。在很多發達國家,尤其是德國,民眾的環保意識非常高,往往有非常好的建議措施都是自下而上的。由民眾提議,政府采納。環境問題不僅僅是政府、國家的形象問題,它關系到每個國民的每日生活。因此,提升國民環保意識,將環保教育列入教育體系是必要的。公眾應積極參與到環保建設中來,集思廣益。并且付諸行動,從自己做起,節約能源,減少污染。
參考文獻:
[1] 張孝德,梁潔.從倫敦到北京:中英霧霾治理的比較與反思[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3)
[2] 趙其國,駱永明,滕應,曹偉,吳紹華.當前國內外環境保護形勢及其研究進展[J].土壤學報,2009(6)
[3] 郭秀麗.德國環境保護的“生態民主”[N].學習時報,2014(3)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00)
入冬以來,全國各地大氣霧霾嚴重,治理刻不容緩。而作為汽車保有量已接近2億輛的中國市場,車內空氣質量同樣應該受到重視。
2016年1月,中國環境保護部(下稱“環保部”)曾出臺《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不僅對相關指標進行了調整,更重要的是已將車內空氣質量標準上升為國家強制標準。
《意見稿》中顯示,2017年1月1日正式在新定型銷售車輛身上實施,然而記者近日從環保部了解到,由于2016年對部分指標重新進行評估,耽誤了時間,新標準暫時還未出臺。
“主要指標沒有太大變化,就是有些實施細則需要完善,同樣也是為了給企業在設備與材料上一年到兩年的緩沖期。即便如此,該政策在今年出臺基本沒什么問題,就是看流程的快慢了。”環保部大氣環境司有關負責人透露說。
對此,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表示,以目前《意見稿》中的指標數值,企業執行起來恐怕并不容易。而據了解,該標準的處罰力度也是參考了國外相關法律,一旦實施,企業的違法成本將會是相當高的。
與PM2.5無關
近兩年全國各地霧霾日益嚴重,同樣會影響車內的空氣質量,于是國內部分輿論將以PM2.5為主的霧霾作為影響車內空氣質量的主要根源,企業也將空調濾凈系統作為產品的賣點,然而這并不是《意見稿》中所指的污染物內容,及改造方向。
上述大氣環境司負責人對此表示,車內空氣質量指的是由車體本身或裝飾用材所揮發的有害氣體,而不是外部空氣質量,在《意見稿》中,以及正在修訂的正式標準中,也沒有任何有關PM2.5的內容出現。
《意見稿》中所指的有害物質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8種有機物,根據檢測,這些物質的主要來源與濃度大小和車輛制造工藝及零部件種類有直接關系,但它對人類皮膚、呼吸、血液、心血管都有損害,輕則引起頭暈、胸悶、呼吸道炎癥,還會對人的神經有麻痹作用,嚴重時甚至會致癌。
此前中國室內裝飾協會空氣監測中心曾對200輛車進行檢測,發現若參照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近90%的汽車都存在車內空氣甲醛或苯含量超標問題,而且大部分車輛甲醛超標都在五六倍以上,其中新車車內的空氣質量最差。國外的一項研究測試更是表明,新車出廠后,車內有害氣體濃度的揮發時間可持續6個月以上,在這段時間里,汽車無異于是一個移動的毒氣室。
而且這些有毒物質無色無味,靠嗅覺根本感覺不到,一旦超標,其對人體的損害遠超于空氣污染及PM2.5。消費者的健康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危害,因此車內空氣污染也是重大民生保障問題。
但車內空氣質量的標準從未成為我國針對汽車行業的強制性標準。在2012年3月1日,環保部頒布了《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雖然同樣對上述8種有機物做了指標限制,但《指南》也只是推薦性標準,由于也沒有相關處罰條款,企業可不執行,也沒有相關成本。這就導致了隨后諸多車主對某些品牌的甲醛、苯超標問題的集體維權,到最后卻是不了了之。
“未來要出臺的正式標準就是在《指南》的基礎上,對8種有害物質的指標數據進行或嚴或松的調整,但其強制性是本質突破,讓企業從源頭重視起來。”上述大氣環境司負責人指出。
違法成本高企
從《意見稿》變成正式標準之所以不像《意見稿》所說從2017年1月1日正式實施,也代表了環保部對全新的強制標準非常謹慎。記者了解到,目前只是在完善執行層面的小問題,不會再大改動了。
從《意見稿》就可以看出,環保部在執行層面較《指南》有了很大進步。《意見稿》指出,管理的重點是批量生產的汽車,根據管理需要,主管部門可以隨機在生產線上抽取批量生產的汽車進行環保一致性檢查。如果抽取的樣車檢測合格,則判定環保一致性檢測合格(任何一種污染物超標,則判定不合格),如果不滿足標準要求,則根據不滿足的實際情況,汽車制造廠可以要求追加抽查3 輛車進行實驗判定。如果追加抽查的3 輛車滿足標準限值要求,則判斷環保一致性檢測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同時規定受檢車輛為新下線后28 天±5 天以內,且未經銷售者或者使用者擅自改變車輛內飾的車輛。如此種種都是為了防止出現“定制車”送檢的問題。
“其實生產線上的量產車也不太可能出現‘定制車’的問題,因為這樣企業的生產成本難以控制。”宋廣生認為,但企業一 定要重視起來,因為正式標準文件中,違法處罰的力度一定是空前的。
首先記者看到,《意見稿》中提及的預計企業增加成本為單車200元人民幣,有媒體就質疑這一數據的來源。上述大氣環境司負責人對此表示:“這是在制定《意見稿》之前,我們針對70多家單位(其中40多家汽車公司)征求意見后,平均后的結果。由于每家企業的研發設備及配套供應商的情況不同,所以會有出入。”
不過這樣增加的成本還是小數目,關鍵在于違法成本。《意見稿》本身就已參考了相關法律成熟國家的標準或流程,如美國環保局要求汽車制造廠所使用的材料必須申報,并必須經過環保部門審查以確保對環境和人體危害程度達到最低點后才能使用,申報者一旦違反規定,將負擔巨額的罰款,還要召回產品清理污染,主要負責人甚至會被判刑。
據悉,目前正在制定的新標準也引入材料備案制度(向環保部備案,如抽查結果與備案不符,認定為不合格,不可以上市銷售),但具體違法處罰標準還在制定過程中。
維權還是難點?
雖然較《指南》更有法律效力,條款也更加嚴謹,但在消費者維權方面,正在修訂的標準還是給我們留下了猜想的空間。
在《指南》時代,就某品牌的地毯異味,車主們自發成立了QQ群,但維權仍無果。沒有申訴的法律依據,車主與該品牌互相不認可對方的檢測結果,都促成了這樣的結果。
對此,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表示,消費者自發成立維權群,并通過公眾平臺呼吁維權,這足以體現當時針對車內空氣質量的法律維權途徑的艱難,這也表明當時我國在此領域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企業也容易鉆空子。
新的強制標準可以讓企業在自己檢測方面有更多提升,如設計空氣質量系統,甚至是“車內氣味評測小組”,然而,一旦出現車主與廠家產生糾紛的時候,是不是該有一個權威機構主持公道,尤其是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讓老百姓有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維權途徑。
從目前來看,全新標準的管轄與執行都屬于環保部大氣環境局機動車環境管理處,但從內部透露的信息來看,該處只有標準制定的權利,對企業的執法權還要由當地環保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配合進行。
同時,在未來消費者維權途徑方面也與目前的民事訴訟類似,但是否會有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參與,目前不得而知。
【關鍵詞】 文化娛樂場所;衛生狀況;調查分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638-02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強,文化娛樂場所逐年增多,其衛生質量狀況直接影響到顧客的身體健康[1]。公共場所是供公眾從事社會生活的各種場所,文化娛樂場所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共同的衛生學特點:人口相對集中,接觸頻繁,流動性大;設備物品重復使用,易污染;人員混雜,易造成傳染病的傳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人們的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即使同一城市或地區不同階層人群的經濟收入、消費需求、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文化娛樂場所種類逐年增多,各種文化娛樂場所的檔次也很懸殊,給公共場所的統一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室內娛樂場所由于人群擁擠、流動性大和通風設施不足等原因,空氣中的微生物叢的數量往往劇增[2]。保證使用者的健康、防止疾病的傳播,以達到人們豐富生活內容、提高生活質量的美好愿望。為創造良好的文化娛樂場所衛生條件,預防疾病,保障人體健康,梅河口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12年4月開展了對文化娛樂場所的專項調查。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梅河口市轄區內城鄉各類文化娛樂場所,采取整群分層抽樣的原則,隨機抽取42家作為調查對象。包括影劇院(俱樂部)2家、游藝廳20家、舞廳(包括卡拉OK歌廳)10家、酒吧和咖啡廳10家
1.2 內容與方法
1.2.1 調查內容 包括從業人員持有健康合格證和衛生知識培訓情況,衛生制度是否健全,公共用具的消毒設施是否正常使用,并對公共用具和空氣衛生質量進行采樣監測。
1.2.2 方法 茶飲具和空氣樣品采集按照《公共場所衛生監測技術規范》(GB/T17220-1998)進行,空氣主要檢測項目有溫度、相對濕度、風速、CO、CO2、甲醛、可吸入顆粒物、動態噪聲、新風量和空氣經菌總數(沉降法)。應用的儀器包括LD-3L型微電腦激光粉塵儀、TES-1360型溫度計、4160-19.99M型甲醛監測儀、HS5671型聲級計、TES-1232A型照度計、TELAIRE7001型二氧化碳測定儀、405-V1風速計,檢測儀器均經計量檢定合格。茶具和公共用品主要檢測細總數和大腸菌群,采用涂抹法采樣。所采樣品按照《公共場所衛生標準監測檢驗方法》(GB/T18204-2000)進行檢驗。
1.2.3 評價標準 依據《文化娛樂場所衛生標準》(GB9664-1996)對監測指標進衛生學評價。
3 討 論
3.1 文化娛樂場所已經成為人們從事社會生活活動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但可以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為人們提供各種休閑娛樂活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和消除疲勞,有利于身心健康[2]。然而有很多文化娛樂場所在裝修設計時,并未考慮公共衛生方面的問題,往往造成室內空氣流通不暢,空氣質量超標,衛生和消毒設施不完善以及客流量大,公共用具不按規定進行消毒,甚至不消毒,極易造成傳染病傳播。采光使用燈光照明,光線過強或過弱,歌廳音響聲音刺耳,這些都會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衛生知識水平。文化娛樂場所衛生監測工作任重而道遠,繼續加強對文化娛樂場所的監督檢測,提高梅河口市文化娛樂場所的衛生質量,讓廣大市民真正享受一個安全和諧的娛樂消費環境。
3.2 室內空氣中的微生物組成是不固定的,除受空氣微小氣候、有害氣體和顆粒物的影響外,還受到空調環境和娛樂成員自身衛生狀況的影響[3]。室內空氣污染物的來源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①建筑材料和裝飾物品,包括各種家具、地毯等,主要產生甲醛和氡。②室內加熱或燃燒,主要是各種燃料的燃燒。③室內人的活動。④來自室外污染物。從檢測情況來看,我市文化娛樂場所空氣的質量問題,主要是室內人的活動和室外的污染引起的。一些公共場所工作人員衛生意識不夠,加上從業人員更換比較頻繁,消毒操作不規范等。改善措施要加強衛生法規,衛生知識的宣傳,提高廣大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衛生知識水平。另外要加強通風,室外較為清潔的空氣(新風)進入室內是減少空氣污染的重要衛生措施,因此加強通風非常必要。公共場所是人民生活工作的必用場所,其特點是人群密集,易傳播疾病;流動性大,易混雜各種污染源;設備及物品供公眾重復使用,易造成玷污;健康與非健康個體混雜,易造成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傳播。公共場所與人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關系到廣大市民的健康。
3.3 從本次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文化娛樂場所從業人員流動性大,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有部分未取得健康證上崗從業,持證率只有88.49%。歌廳、舞廳和網吧等由于房間面積較小,顧客多,人員復雜,大聲喧嘩和吸煙人員較多,因此造成空氣中的CO2的濃度較高,細菌總數和可吸收顆粒物超標。公共用茶具、酒具重復使用率高,邊緣處直接接觸口唇,有時未及時進行消毒,因此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嚴重超標,有的甚至是國家標準的3-4倍。室外清潔的空氣與室內污染空氣的交換是減少空氣污染的重要衛生措施,加強通風非常必要。文化娛樂場所首先應保證使用者的安全、防止疾病的傳播,達到豐富生活內容、提高生活質量、保障身心健康的目的。應加強衛生監測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供安全舒適的文化娛樂消費環境。
參考文獻
[1] 官洪國,張麗,王澤民等.文化娛樂場所衛生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工程學,2010,31(2):292-293.
[2] 劉紅梅,康金玲,趙迅霞等.室內娛樂場所空氣微生物性污染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3,25(12):771-772.
關鍵詞:環境空氣質量;空氣污染;分析
1 環境空氣污染現狀
近年來,由于人類的開發建設,導致氣候變化惡劣,給人類生活帶來嚴重災害。特別是近兩年來較為突出的灰霾天氣,以其影響的廣泛性、嚴重性,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其影響直接體現在空氣質量的變化上,近日環境保護部的2013年度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數據顯示:有71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超標現象;74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60.5%,輕度污染占22.9%,中度污染占8.0%,重度及嚴重污染占8.6%;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嚴重的PM2.5指標年均濃度達標城市比例僅為4.1%。
灰霾天氣成因與機制非常復雜,即使是在汕頭這樣普遍認為大氣擴散條件較好的海濱城市,僅以輕工業類型為主要工業類別,環境空氣質量也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近一年來,全市多次出現灰霾天氣,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居民的健康和正常出行。2012年,全市空氣質量級別為優的日報占全年60.7%,級別為良的占全年39.3%。2013年,級別為優的日報下降為42.2%,級別為良的占全年57.8%,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上升了21.6%,空氣質量明顯下降。
環境污染由點及面,最終影響到全球,灰霾污染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些宣傳語體現出最深刻的環境保護訴求。以空氣污染治理為重點的環境保護需求日益突出,燃煤鍋爐改造、淘汰黃標車、電廠脫硫脫硝除塵等工作任務不斷被分解到各級各地區的日常管理過程中。
2 節能減排成為治理空氣污染新舉措
針對越來越惡劣的環境,強化管理形勢逼人。“國十條”、總量控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油器回收裝置、煙氣在線監測裝置等設施的配套要求,強化環評審批、考核制度、機動車標志、施工期監理等制度的建立,環境管理的深度和強度隨著環境安全的需求不斷發生著變化。
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污染末端處理技術和成本的限制、能源資源的日益稀缺,節能減排被做為一種新的管理思路提出,成為實現環境保護的另一重要舉措!各相關部門均給予重點推行。宣教部門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和理念培養,經信部門組織“萬家企業”“十二五”節能評估等活動鼓勵企業開展自愿清潔生產審核,環保部門開展 “雙超、雙有”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和機動車環保標志核發工作等等,都是現階段推行節能減排的具體工作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產品)淘汰目錄》、《廣東省節約能源條例》等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據的出臺,為各部門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和法律依據。
印染、造紙和涉及重金屬的電池、電鍍生產是汕頭市目前較突出的重污染行業,歷年來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多次開展清理整頓專項行動,以強化末端治理和淘汰落后產能為手段的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取得長期的整治效果,就必須從企業的切身利益出發,選擇一種既降低生產成本、又減少污染排放的雙贏模式,節能減排正是這種需求的實踐運用。近幾年來,已有幾個批次的重點企業被列入“廣東省應依法實施清潔生產審核企業名單”,強制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工作。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審核效益的體現,部分企業逐漸加入自愿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的行列。清潔生產審核從原輔料和能源消耗、技術工藝、設備、過程控制、產品、廢棄物、管理狀況、員工素質八個方面入手,對生產和服務的全過程進行審核和控制,是實現節能、降耗、減排、增效的有效手段。
3 可供借b的工業企業節能減排措施及效益分析
節能減排是一項涵蓋水、氣、聲等各環境要素和多種能耗的綜合性工作。節能減排方案的效果,也往往體現在減少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及降低噪聲排放水平等多個方面。
為便于推廣先進經驗、促進節能減排,調查分析并列舉各企業在審核中有利于空氣污染防治的有效減排措施,匯總實際取得的環境、經濟效益(有關數據資料引用至各單位的清潔生產審核報告、節能評估報告)。實踐證明效果顯著的節能減排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3.1 熱力系統的升級改造和綜合利用
主要形式可見造紙車間烘干機加罩、鍋爐蒸汽余熱綜合利用、蒸汽輸送管道加裝保溫材料、染整工序廢水余熱利用等等。
潮南區兩英鎮某印染廠為減少環境污染,縮短染色周期,實現生態環保染色,降低生產成本,引進低浴比染色機,這既是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也是染色技術發展的方向和新時期印染工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此方案一次性投入較大,但投資回收期短(僅2.58年)、效益顯著,實現了降低水耗、蒸汽消耗量(年節約燃煤約1211噸,節約燃煤成本約85萬元)、助劑消耗量,從而也降低了末端處理的壓力等多個目標。
3.2 各種措施節約電能
安裝變頻裝置――變頻器的功能作用包括變頻節能、功率因數補償節能、軟啟動節能,現階段的應用范圍很廣,壓縮機、風機、水泵、紙機等均可依需求安裝。通過對主要用能設備加裝變頻器(需符合三個前提條件:大功率并且為風機/泵類負載、裝置本身具有節電功能(軟件支持)、長期連續運行),可以大量節省電耗。
澄海區溪南鎮某造紙廠廣泛應用了電機變頻設備,有效降低了電耗。2012至2013年間,企業節省電耗為160萬千瓦時,單位產品節能量為15.3千克標煤/噸產品。
3.3 改進操作方式及主要用能設備――以汕頭市龍湖區某電池廠為例說明
該廠主要產品包括摩托車用電池和電動車用蓄電池兩大類。實際生產過程中發現二者的設計容量差異較大,且由于電池充電初期容量偏差也較大,采用同一母線輸出電流再分流充電的方式,嚴重影響到電動車電池的生產質量。綜合以上因素,該廠在審核后采用單路獨立的充電設備用于電動車電池的初期充電,方案新增92個320V6A單路獨立微電腦控制充放電機回路。與實施前相比,年節約用電量16560千瓦時。既縮短了初期充電時間,又減少了因充電引起的酸霧排放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產品合格率,減少了損耗。
一、墨西哥空氣污染的原因
墨西哥城之所以發生嚴重的空氣污染,主要是由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地理因素,墨西哥城是墨西哥合眾國的首都,它坐落于墨西哥河谷中央、海拔2240米的高原上,除了北面,三面被呈馬蹄鐵形狀的3000~5000米的高山包圍,空氣稀薄,氧氣含量僅為海平面地區的77%,而且盆地地形阻擋了空氣流通。二是氣候因素,墨西哥城處于北緯20度(與我國臺灣緯度接近),屬亞熱帶氣候,紫外線照射強烈,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受高氣壓控制,處于靜風狀態,高空大氣溫度高于地面溫度,阻礙了空氣的上下對流,導致地面頻繁出現嚴重的臭氧等空氣污染。三是排污因素,墨西哥城人口多達2120萬,集中了全國約1/2的工業、商業、服務業和銀行金融機構,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擁有420萬輛機動車和5萬家工廠,以及1萬多家從事服務業的企業(公共浴室、醫院、旅館),產生成千上萬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空氣污染物。這些污染物經光化作用,產生對身體危害更大的PM2.5、臭氧等污染物。相比傳統型城市空氣污染,即由汽車尾氣引起的氮氧化物和光化煙霧污染(洛杉磯)、由工業生產引起的高濃度二氧化硫、可吸入性顆粒物污染(倫敦),墨西哥城的空氣污染屬于兩者的混合。
二、墨西哥城空氣污染的治理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起,墨西哥城工業開始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膨脹,城市化地區從1940年的120平方公里擴展到1995年的1500平方公里,人口則以每年5%的增長速度,從300萬猛增至1800萬,達到墨西哥國家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地區GDP占到國家GDP的36%、能源消耗占國內總量的近20%。從20世紀60年代起,墨西哥城開始出現空氣污染問題,但當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墨西哥出現可怕的煙霧天氣,導致遷徙到墨西哥城的大量候鳥死亡。據墨西哥衛生部統計,1984年至1988年,因大氣污染導致的哮喘、支氣管炎等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人數從100萬激增到220萬。墨西哥政府和民眾開始認識到空氣污染的危害性,于1985年組建國家環保部,開始著手治理大氣污染。出臺《環境污染防治21條對策》(1986年)和《環境保護100項措施》(1987年),提出將公交車的發動機更換成低污染型、加強地鐵和有軌電車建設、限制郊區機車進入城中心、實行機動車尾氣檢測、提高汽油和柴油質量、安裝機動車尾氣凈化裝置等21條措施。1988年,墨西哥政府全面修訂了《環境保護基本法》,該年年末,薩利納斯總統上臺,提出將解決環境問題、提高國民生活質量作為《1989—1994年國家開發計劃》的目標之一,1989年,啟動了《墨西哥城地區空氣清潔計劃(1990—1995)》,從提高油品、引入替代能源、優化交通系統、限制工業排放、加強生態修復等多個方面,開始對空氣污染進行綜合整治。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困擾墨西哥城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總懸浮顆粒物(SPM)和臭氧濃度依然居高不下。為此,墨西哥城又陸續出臺了三個空氣清潔計劃,更廣泛深入地推動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經過20多年的努力,墨西哥城的空氣質量已經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墨西哥城大氣污染防治的具體對策
(一)出臺大氣污染相關法律制度和標準體系
墨西哥在1982年就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提出大氣污染的控制措施。1988年,頒布了《生態環境保護法》,提出了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強制報廢制度、完善工廠廢氣排放標準等100項對策,明確聯邦政府、地方自治體、墨西哥石油公司等國有企業的權責。在此基礎上,又出臺了《大氣污染控制法》和《墨西哥城以及周邊城鄉車輛污染控制法》。此外制定了排放標準等45個控制大氣污染的管制方案,煙囪限高范圍、污染物監測方法和監測儀器等相關標準,固定源和移動源的種類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總量控制標準以及廢氣檢測裝置的性能和測定方法標準。還針對每種廢氣產生源,出臺了具體的監測標準。
(二)大力開展大氣污染監測和預警
1966年墨西哥政府在墨西哥城建立了4個監測站,開始監測二氧化硫和總懸浮顆粒物等空氣污染物;1977年,引進自動監測設備;1995年,進一步完善大氣自動監測網,將首都圈監測站點增加至33個;1997年設立了自動監測中心,接管原屬漁業資源環境部的監測站。由于氮氧化物、硫化物、總懸浮顆粒物(PST)主要來自電力、水泥等產業,墨西哥政府強制要求工廠等固定污染源安裝污染物自動跟蹤監測器,將監測信息實時傳送給監測局。
為了便于市民了解,墨西哥政府選取了五種污染物(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每天在新聞媒體上公布,每一項污染物都有一個污染指數基準值(IMECA),以二氧化硫為例,將其24小時平均濃度0.13ppm定為IMECA基準值100,當其濃度達到0.35、0.56、0.78、1ppm時,對應的IMECA污染指數為200、300、400、500。如果污染指數超過250,墨西哥城就會啟動首都圈內的工廠限產和機動車限行的緊急措施,超過300,所有的學校停課。
(三)以治理機動車為重要抓手,采取綜合治理
墨西哥城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機動車。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墨西哥城機動車數量迅速增長,到1994年機動車數量達到270萬輛,并且車輛平均使用年限達到八年半,由于高原地區氧氣不足,燃燒不充分,導致汽車尾氣污染物濃度非常高。據墨西哥城1998年統計,汽車尾氣貢獻空氣污染幾乎全部的一氧化碳、40%的氮氧化物、20%的二氧化硫和35%的PM10等。所以墨西哥城將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放在機動車上。
首先,強制實行汽車尾氣檢測和維修。墨西哥城要求所有機動車輛每半年進行尾氣排放檢測,排污超標的車輛嚴禁上街行駛。
其次,采用車輛限行制度。墨西哥城自1989年開始實行“一周限行一天”的車輛限行制度。根據汽車尾號,貼上不同顏色的標識,根據顏色標識限行,違反者將受到高達一個月工資(最低月工資標準)的罰款。在重污染天氣,還實行雙限行。1997年至1999年,墨西哥進一步完善限行制度,按照尾氣檢測排放情況在車輛上貼上“0”(新車,符合嚴格的排放標準)、“1”(符合一般排放標準)和“2”(符合最低排放標準)標志。貼有“0”標志的車輛行駛不受限制;貼有“1”和 “2”號標志的車輛,平時每周限行一天。在重污染天氣,對“2”標志的車輛進行管制。1999年以后,墨西哥又提出在大氣污染緊急狀態下,第一階段(頭3天)先對“2”標志的車輛實行雙限行,第二階段(3天以后)“2”標志車全部停駛,“1”號標志車每天早上5:00至晚上22:00期間限行,停駛50%的公車,該政策延續至今。
第三,采用低硫、無鉛和清潔的燃料。要求墨西哥城300個重污染工廠將燃料由重油替換為天然氣、低硫柴油,并向首都圈內的企業提供工業用低硫汽油。同時,還積極引進使用天然氣和液化氣的公共交通工具。
第四,加強對污染工廠的管控。針對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墨西哥城要求所有工廠生產時間縮短30%。1992年至1994年,墨西哥環境監察局針對首都圈的固定污染源,采取月均500次的現場檢查,關閉了其中37家(占0.5%),限制617家(占4.6%)生產,并對9057家(占68.3%)提出技術改造建議。1994年以后,又實行新一輪的工廠和機構的廢氣排放管控,提出在重污染天,工廠要減少30%—40%的生產量。
第五,利用綠植凈化空氣。墨西哥政府在1989年至1991年的全國發展計劃中提出在全國開展綠化運動,尤其是大力加強農村地帶和生態保護區的綠化,建設人工公園,并設立專人看守森林。1991年墨西哥城周邊植樹達到10萬棵。至今,墨西哥城森林面積已達1600多平方公里。
(四)連續有力的空氣污染行動計劃確保治理工作落實有力
1989年,墨西哥出臺了《墨西哥城地區空氣清潔計劃(1990-1995)》,提出石油生產要符合國際標準,重油和柴油生產要脫硫,安裝硫和碳氫化合物的捕捉裝置和廢氣排放監測設備,增加軌道交通里程,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等41條行動方案。1996年,出臺第二個《墨西哥城地區空氣清潔計劃(1995-2000)》,該計劃提出到2000年減排碳氫化合物50%,氮氧化物40%,懸浮顆粒物45%,具體措施包括:推動第二、第三產業的產業升級和清潔能源替代,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建立安全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統、統籌考慮首都圈的城市發展、交通和環境、加強環境相關的科研教育。2001年,推出第三個《墨西哥城地區空氣清潔計劃(2002-2010)》,與前兩次規劃不同,該規劃在制定過程中不僅廣泛吸收聯邦和地方政府機構參與,還面向全社會征求意見,鼓勵民眾參與規劃,并首次運用前瞻性規劃方法,在評估未來10年內人口增長和城市擴張帶來污染總量增長的基礎上制訂治理措施。規劃目標包括:消除臭氧污染指數超過200的極端重度污染天;將PM2.524小時平均濃度控制在65ug/m3以下,年平均濃度控制在15ug/m3以下;消除一氧化碳8小時平均濃度超過9ppm的污染天等。至2010年,除PM2.5年均濃度未達標外,規劃目標基本實現。
目前,墨西哥城正在執行第四個《墨西哥城地區空氣清潔計劃(2011-2020)》,該計劃提出在此前治理工作基礎上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再減少50%,換言之,在今后9年的時間里,墨西哥城的減排總量將達到過去20年的總和。主要措施包括加強居民健康防護、降低能耗、提高能效、降低機動車排放、推行環保技術改造、倡導環保意識和公眾參與、園林綠化、強化科研等八個領域,提出81條舉措和116條行動,并對每條行動列出了責任單位、實施時間表、所需經費等。由于該計劃可操作性很強,被墨西哥州州長譽為“30年來最好的空氣治理綜合計劃”。
(五)建立多部門聯防聯控的組織體系
墨西哥城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能產生顯著成效,離不開它科學的分工協作組織管理體系。這個組織體系包括三大機構:一是國家漁業資源環境部,該部內設環境局和環境監察局。環境局負責環境保護的政策制定、科技研究等。環境監察局負責巡視工廠排污情況、發現并糾正違法行為,處理民眾的投訴舉報等,它在各個州都有派出機構,負責與當地政府協作,共同開展環境保護工作。二是墨西哥城環境署,負責開展大氣監測調查以及相關科研監測機構的管理。三是首都圈環境保護委員會(AMCM),該機構由漁業資源環境部、衛生部、教育部、交通運輸部、能源礦山工業部、墨西哥州政府(毗鄰墨西哥城,從東、西、北三面環繞首都)、墨西哥聯邦區(即墨西哥城)、墨西哥石油公司、聯邦電力委員會、墨西哥城環境署、墨西哥石油研究所等多個部門組成,負責墨西哥城大氣污染警報、制定優化城市交通網絡規劃、加強機動車尾氣檢測、推廣無鉛汽油等工作。
(六)將維護民眾健康作為大氣污染治理的首要策略
墨西哥城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污染對民眾健康的影響,在《墨西哥城地區空氣清潔計劃2011-2020》中提出一系列保護民眾健康的措施。一是分析研究細顆粒物、臭氧、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對各類人群的健康影響,確定高危人群,依照研究結果制定危害分級標準體系,確定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區域和重點目標。二是不斷升級自動環境質量監測體系,確立各類污染物濃度預警機制,信息警示公眾或特定高危人群在特定時段避免進入重度污染區域。三是研究制定簡便可行的防護措施,并加大宣傳力度,保證公眾能夠采取一定的自主防護措施。四是針對大氣重度污染制定應急預案,實行各級單位責任制,確定各主體屆時采取相應的行動,并著力加強幼兒園、學校等易感人群聚集區的防護。五是建立長期評估體系,定期評估污染對健康損害造成的醫療費用支出等經濟損失,達到“算大帳”、“看整體”的目的,為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七)為治理大氣污染多渠道籌資,建立長期資金保障機制
大氣污染治理時間長、耗資大,為確保治理工作獲得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墨西哥城建立了以政府為主體的多渠道籌融資體系。該體系由四部分組成。一是政府財政預算支持。墨西哥聯邦政府、墨西哥州政府和墨西哥城政府均將環境治理費用列入年度預算,專款專用。二是墨西哥谷地環境信托基金。該信托基金由墨西哥聯邦政府、墨西哥州政府和墨西哥聯邦區政府共同創立,資金來自對機動車和企業征繳的排污費,主要用于資助環保教育、環境自動監測網絡建設、機動車油改氣等28個長期治理項目。三是發展銀行優惠貸款。墨西哥發展銀行每年撥出一定的優惠信貸額度,并與世界銀行、泛美開發銀行、日本國際合作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合作,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的環境改造項目。四是國際援助。對于難以收回投資的環保項目,墨西哥城積極爭取國際援助,每年均與美國環保署、日本國際合作署、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等機構進行項目合作,獲得資金援助。
(八)通過教育和文化培養,推動公眾參與環境污染治理和保護
醫療廢物的危害
(1)醫療廢物的產生量:由于醫療廢物具有全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污染等特征,其所含有的微生物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廢物的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倍,如處理不當,會成為醫院感染和社會環境公害源,更嚴重可成為疾病流行的源頭。
醫療廢物中含有不同程度的細菌、病毒和有害物質。而且廢物中的有機物不僅滋生蚊蠅造成疾病的傳播,并且在腐敗分解時釋放出的氨氣(NH3)、硫化氫(H2S)等惡臭氣體,生成多種有害物質,污染大氣,危害人體健康;同時也是造成醫院內交叉感染和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由醫療廢物引起的交叉感染占社會交叉感染率的20%。
(2)國內外醫療廢物的危害現狀:感染性廢物中的病原體可能通過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肌膚上的切口、破損或刺破的傷口,通過黏膜等途徑進入人體。另外,體液也是病原體的傳播途徑。所有面對醫療廢物的個體都是高危人群,處于潛在的危險之中。
(3)目前醫療廢物的處理方式存在的危害:常見的醫療廢物處理方法有:焚燒、化學消毒、壓力蒸汽消毒、輻射消毒、衛生填埋等。如焚燒過程中還釋放出幾十種乃至上百種的金屬“飛灰”和酸性氣體,嚴重影響人體健康。醫療廢物填埋處理需占據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由于醫療廢物有機物含量高,難分解,勢必造成環境、土地和地下水源受到二次污染,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
醫療廢物的監管措施
目前,醫療廢物的監督管理體系還不很完善,與實現醫療廢物的收集、儲存、運輸、處理、處置的全過程跟蹤管理,從源頭控制醫療廢物的環境污染問題的目標還有距離。監管體系和運行機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如城市環境衛生和環境保護等部門協調配合。
(1)領導重視、政府投入,是有效監管醫療廢物的重要保證。新建、改建、擴建集中醫療廢物處置單位和場所。醫療機構應加強自身醫療廢物和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完善各項管理制度,避免多頭管理,無序管理。建立內部檢查、考核機制,制定有效的獎懲辦法,及時督導落實。
(2)依法加大醫療廢物的監督管理。要求各醫院要專門設置有蓋、堅固、封閉的容器收集醫療廢物,對廢物嚴格分類收集,按要求規范處理,確保醫療廢物不混入生活廢物。充分利用醫院現有的焚燒設施,對可焚燒醫療廢物進行密封式焚燒處理;醫療廢物要做到日產日清,當日產生的廢物必須在2日內進行處置。醫療廢物根據材料性質將可焚燒處理和不可焚燒處理的醫療廢物分類收集、處置。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明確規定,污物、糞便處理方案不合理的不批準設置醫療機構,應在設立醫療機構時嚴格考核處理方案,進行監督檢查,醫療廢物的處理,不僅需要醫療機構自身守法,也需要監督部門的監測和監督,居民的參與。這些可推動醫療廢物的合理處理。通過社區居民的監督可及時發現存在或潛在的問題,提高各界對醫療廢物處理的關注,促使采取相應措施。
醫務工作者要嚴格執行衛生部頒發的《消毒技術規范》上有關規定,“污物的消毒處理”,即醫院的廢物可分為生活廢物和醫療廢物兩大類,必須嚴格要求做到分類放置,分別收集,分別處理。
從事醫療廢物運送、貯存、處置、收集等工作的人員和管理人員要進行相關法律,專業技術, 安全防護、緊急處理等知識培訓,并要持證上崗。
根據國務院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衛生部頒布的《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要求, 加強醫療廢物處理周期中各環節的管理。對醫療廢物的產生、收集、運輸、貯存、 處理至最終處置進行全過程管理,建立相應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對每個環節進行跟蹤管理,這是醫療廢物無害化管理的必要手段。醫療廢物要與普通廢物分開,并按類收集,專業人員操作,實現廢物收集容器化、封閉化、運輸機械化,安全化。每個待處理的醫療廢物包裝容器都必須貼上或印上生物危害識別標志,包裝容器上還應注明醫療廢物產生地和清運者的名稱。其次,持有醫療廢物運輸許可證的單位方可運輸醫療廢物,而且必須將醫療廢物送到指定地點進行處理。最后,處置單位應該是具有相當規模的專業醫療廢物焚化站,其應具有完善的焚燒處理的運行配置系統和風險管理體系,以確保系統安全穩定的運行。
(3)落實相應的法規及政策。我國環境保護管理實踐表明,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環境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健全管理機構,依法強化管理是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有效手段,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道路中一條成功的經驗,目前國際上醫療廢物管理狀況如美國于1998年11月1日通過了《醫療廢物管理法案》(MWTA),日本于1991年頒布《醫療廢物處理法》,1988年英國環境保護部頒布了《廢物收集處理法案》等,鑒于其他國家已取得的成效,我國醫療廢物的管理國務院于2003年6月頒發了《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衛生部于2003年10月頒布了《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使醫療廢物管理向法制化、規范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4)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聯合監督管理體系的建設。根據各地醫療廢物管理現狀及發展趨勢, 有關部門、單位共同協商,盡快出臺適合目前發展情況的可操作性醫療廢物管理細則,保證有效的執法監督。同時衛生監督部門和環保部門等應與醫院感染部門密切配合,規范醫療廢物的管理。研究與編寫醫療廢物監測技術和制訂醫療廢物排放標準,加強衛生、城建、環保、環衛部門合作,明確醫療廢物處理主管部門職責。如何在短時間內完善醫療廢物監管,保護環境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將成為未來幾年衛生部門和環保等部門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
(5)加強宣傳和培訓。廣泛宣傳、提高認識是管理醫院廢物的關鍵環節。加強《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 做到法規與宣傳相結合,加強環境保護的教育,提高醫患雙方的環境意識,齊抓共管,建立群眾參與的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保證醫療廢物監管的規范化。明確分類標準,建立健全相應的監查、管理制度。同時加大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全面提高認識水平,樹立法律意識、責任意識,自覺遵守條例、規范。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80號.醫療廢物管理條例.2003,6,16.
關鍵詞:內河航運;環境污染;治理
0.引言
內河航運具有低成本、大運量及低能耗等優點,因此深受行業的青睞,并且國務院也⒛諍雍皆俗魑我國經濟發展規劃中的重點,計劃中預期到2020年我國內河航運的貨運量達到30億噸以上。由此可以預見內河航運在未來我國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是內河航運發展中,我們也應充分認識到內河航運環境的變化,比如水污染、大氣污染及噪聲污染等。為此,應進一步完善我國內河水域管理制度,強化內河環境污染監督,以保證內河航運穩定發展中,內河水域的環境及資源得到保護,進而促進內河航運的穩定發展。
1.我國內河航運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內河航運的發展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然而航道服務質量以及貨運量來看,長江水系、珠江水系以及京杭運河承擔著全國內河航運的的主要任務。
長江水運西起云南、東至上海長江口,全場為2838公里,屬于我國唯一貫穿東部、西部、中部的內陸航道,為沿江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巨大幫助,在長江南京段的航道水深可以達到7至10米,能夠承載3萬噸級的海輪,最低的船位噸數也在500噸級以上。
珠江水運干線的上游為西南水運出海、南線右江通道,北線接珠江三角洲,該航道是溝通我國西南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航運線路。
京杭大運河已經具有兩千多年的航運歷史,是世界開鑿最早、最長且規模最為巨大的人工河流,該水運干線在對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航道主要承擔北煤南運以及礦建材的運輸任務。
“十一五”規劃是我國內河航宇快速發展的階段,碼頭的數量以及現代化程度快速提升,并且各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也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到2014年底,全國內陸航運港口碼頭的數量為31705個,內河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為406個[1]。內河航運船舶大型化及標準化的程度也越來越明顯,內河的貨物運輸量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這使得內河航運在穩步發展。
然而船舶噸位提升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載運危險貨運的船舶數量逐漸增多,因此發生的船舶傾翻事故也增加,這對航道水質產生巨大污染,并且船舶數量的增加也帶來噪聲源污染與空氣污染,這嚴重影響流域生態環境,因此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2.我國內河航運環境問題
2.1 船舶油污染
隨著社會對石油能源需求的不斷提升,通過航海船舶運輸的石油貨物經內陸河流轉運,為流域各大區域提供石油能源需求[2]。然而在石油運輸過程中,卻常常存在船舶油污染。船舶油污染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操作性溢油,主要包括船舶運行中排放壓艙水、洗艙水以及重燃油分離殘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導致航運環境遭到污染。第二種是事故性石油排放,主要是船舶發生碰撞、觸損以及自沉等造成的大規模石油泄漏事故,石油泄漏后會造成一大批水域污染。
2.2 船舶生活垃圾污染
大型貨運船往往需要在航道運輸幾天、十幾天甚至幾個月,船上人員的生活基本上在船舶中,船員的飲食包裝、排泄物、塑料等往往直接投入河流中,這些生活垃圾對水域環境造成巨大影響[3]。此外,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內河航運運輸旅客的數量也在不斷提升,旅客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也對航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綜合生活污染類型及對水域污染程度,總結為表1。
2.3 船舶空氣污染
船舶運行中,會排放大量的為尾氣,尾氣中常見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煙塵、NOx、SOx等,尤其是有些小型船舶,由于造船廠本身技術手段較低,使得船舶發動機依舊使用的是柴油機,這種發動機的運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并且燃料燃燒不充分,排除大量對大氣環境污染的氣體。
2.4 船舶噪聲污染
隨著航道線路逐漸繁忙,船舶噪聲污染越來越嚴重,船舶上的大量動力設施如采油機、汽油機、齒輪、鼓風機等運動,船舶振動、氣流擾動、汽笛等強烈的噪聲往往讓人們容易產生疲勞,甚至會威脅到人體的健康。此外,船舶噪聲還會影響到流域內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我國江豚數量急劇下降就與內河船舶數量的急劇增加有很大聯系。
3.內河航運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措施
3.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應加強船舶水域污染管理立法調研規范,督促船舶有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治理相關法律及法規體系,并且建立有關責任部門,為污染治理相關執法人員提供法律依據,以增強船舶污染防治的執法可行性。
3.2 建立完善的內河航運水污染預防及治理體系
內河航運的環境優化重在水污染的治理及預防,具體操作上,首先需要加強船舶污染防治日常應急能力的建設,修改船舶污染物排放的規范;其次是現有的水上作業船舶與污染物清除作業船應做好污染物排放監控、污染物處理等工作;最后是應制定船舶污染治理的應預案,以保證突發污染事件發生后,能夠第一時間治理。
3.3 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相關部門應采取多種宣傳手段,將內河航運環境保護及水污染防治等環保宣傳至各個港口、碼頭以及船舶上,使港口及船舶內部工作人員都能夠充分意識到船舶污染對環境的危害性,做到生活中積極預防[4]。此外,還應將內河船舶污染防治加入到地方政績考核中,明確各地政績與船舶污染防治有直接的聯系,以政府強制干預的手段,提升內河航道的治理水平。
3.4 構建船舶污染應急體系
對于船舶溢油事故,為了盡可能降低溢油事故對航道水域造成的污染,應建立專業化的溢油應急處理體系,以便在污染事故發生后,能夠第一時間接受事故報告,以快速做出應急反應決策,立刻派遣應急隊伍趕赴污染現場進行治理,以避免污染事故進一步擴大[5]。
3.5 加強船舶采油機污染防治技術研究
船舶帶來大氣污染主要是受船舶運行中柴油發動機運作導致,為了改善船舶大氣污染情況,應改善柴油機燃燒特性以及對燃燒廢物進行相應的處理,比如可以使用廢氣回收裝置來回收柴油機燃燒后產生的VOCs,達到減少污染排放的目的。
3.6 控制船舶噪聲污染
船舶噪聲污染的控制關鍵在于聲源的控制,因此建議使用噪聲小的主機及螺旋槳,并且將機器或者整個機艙封閉起來,以降低噪聲,使其傳遞到居民區的噪聲降低。
4.結語
總之,面對當前內河航運環境污染問題,要求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航運環境治理的重視,深入研究影響內河航運環境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以逐漸形成完善的內河航運水域污染防治體系,提升船舶污染管理進程,以期為內河船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袁群. 基于激勵規則理論的內河航運環境稅的探討研究[J]. 生態經濟,2014,30(09):121-124.
[2]王峰. 廣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綜合環境分析[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37(09):23-25.
[3]彭衍濱. 上海航運保險產業競爭環境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10(04):136.
[4]楊順益,羅宏偉,劉燕婕,應翰海,馬一. 航運對長江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綠色航運體系研究[J]. 水運工程,2017,10(02):33-38.
[5]汪超. 基于3C模型的航運企業進入疏浚行業環境分析及對策[J]. 港口經濟,2011(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