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

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

時間:2023-07-20 16:31: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

第1篇

隨著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生活質量日益重視,人們的健康觀念和對健康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同時影響健康的因素和傳統的疾病譜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骨關節疾病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已經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所有這些變化,都使得充滿活力和生機的健康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前所未有的機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面向社區全體居民進行健康教育是一項越來越被認可行之有效的措施,是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社區健康教育在慢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1 社區健康教育的對象

社區健康教育應面向社區的全體居民。在進行社區健康教育時,為了使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有針對性,可將社區居民分為四類:

1.1 健康人群 這類人群往往對健康教育最缺乏需求。

1.2 高危人群 主要是指那些目前尚健康,但本身存在某些致病的生物因素或不良行為及生活習慣的人群。致病的生物因素包括個體遺傳因素,不良的行為及生活習慣。

1.3 患病人群 患病人群包括各種急、慢性疾病的病人。這類人群可根據其疾病的分期分為四種患者,即臨床期病人、恢復期病人、殘障期病人及臨終病人。

1.4 病人家屬及照顧者 病人家屬及照顧者與病人接觸時間最長,他們中部分人往往因長期護理而產生心理上和軀體上的疲憊。因此,對他們進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 社區健康教育的方式

2.1 社區健康教育的形式 由于社區居民來自不同的文化階層,所以社區護理健康教育應以不同的形式開展,其主要形式為:

2.1.1 語言教育形式 最簡便、最有效。一般分為個別教育和群體教育。個別教育包括個別談話、健康咨詢等。群體教育包括廣播、收音機、專題講座、授課、座談會等。

2.1.2 文字教育形式 文字教育形式可為多種多樣,如標語、傳單、課本、小冊子、報刊、墻報、板報等。

2.1.3 形象教育形式 形象教育形式包括戲劇、電影、電視、錄像、展覽等。

2.2 社區健康教育的方法

2.2.1 交談 最簡便的教育方法,也是社區護士常用的個別教育方法。個別交談適宜于討論一些敏感話題,如傳播性疾病等。

2.2.2 講座 講座是進行群體教育常用的方法,多適用于成年人。在講座過程中,應注意針對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的特點,運用多種教育形式,如幻燈、投影、錄像、演示及角色扮演等,以吸引教育對象的注意力;講座中或結束時,應適當安排討論,列出若干主要問題,以鼓勵教育對象的參與,并及時得到反饋,幫助社區居民能充分理解記憶。

3 社區健康教育的內容

經大量流行病學研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都是具有一些相同的可預防的危險因素,所以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進行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促進社區居民對健康知識有所了解,相信科學,做到有病抓緊治,無病早預防。健康教育的內容必須以其針對性強和生動務實的主題內容來贏得聽眾。同時還須深入淺出,使廣大聽眾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①理論知識包括內、外、婦、兒等的健康保健知識(如慢性腎臟病的營養、骨關節的防治及各專科疾病常見并發癥)。②關愛老人健康,以老年人講座為多數(如高血壓的防治、白內障的相關知識、骨質疏松等)。③以病友會的形式介紹慢性腫瘤的相關知識及自我護理要求(直腸癌、喉癌及婦科腫瘤等)。④舉辦疾病系列講座(糖尿病的飲食營養、藥物治療、并發癥的護理,腎移植、前列腺的系列講座等)。

4 結 論

社區健康教育對于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勢在必行的,健康教育宣傳需要廣泛深入,持之以恒,去呼吁人們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創造巨大而持久的社會效益,使社區衛生服務得到社會的認同。提高人的文明素質,改變人的不良行為,培養社會公德、環境意識,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平均期望壽命。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姜亞芳,余麗君.健康評估(“21世紀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 究與實踐”課題系列教材).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序.

第2篇

[關鍵詞]門診;青光眼;健康教育;指導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08-1180-02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青光眼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眼病,是視功能減退和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于2005年3月~2006年2月對門診就診的124例青光眼患者實施問卷調查,并針對結果進行健康教育,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取2005年3月~2006年2月來門診就診已確診的背光眼患者124例。其中男58例(46.8%),女66例(53.2%),年齡5~75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5例,高中44例,大專以上35例。

1.2 調查內容及方法:患者就診時采用自制的問卷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表的內容:(1)患者的一般情況;(2)青光眼的基本知識;(3)藥物的用法、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4)自我保健知識;(5)復查內容,根據調查結果并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健康教育,分別于1個月、3個月、6個月在患者復診時對所指導的內容進行評價,用自身對照方法對教育前后的效果進行比較。

1.3 健康教育方法:(1)個別指導:與患者面對面的交談,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指導。主要適用于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實施中。要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2)利用宣傳資料:利用青光眼健康手冊和候診廳宣傳欄宣傳青光眼防病治病知識。適用于文化水平較高的患者,當患者遇到不懂的問題要隨時給予解答。(3)示范及回教;教會患者滴眼藥法、指測眼壓法、青光眼術后濾過泡的按摩。在示范的同時,應配合口頭說明。(4)電話咨詢:科室和患者互留通迅方式,便于對患者進行隨診觀察,患者也可隨時咨詢。

1.4 健康教育內容

1.4.1 青光眼的基本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青光眼發病原理。把眼內房水的分泌和排出比作廚房的洗滌系統,分泌房水的睫狀體好比總是打開的水龍頭,房水的引流管道猶如洗碗池的排水管道。水龍頭適量的水流可以從暢通的排水管道順利排出,一旦水龍頭仍開著,而排水管道堵塞,就會引起洗滌系統不能正常工作。所以青光眼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或手術來減少水龍頭的水量或疏通排水管道以降低眼壓,保護視功能。

1.4.2 藥物治療的指導:青光眼絕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用藥。對青光眼藥物治療的重要性、長期性有足夠認識的人,對藥物的耐受能力和順從性會逐漸增加,可以耐受小和輕微的不良反應。所以在患者使用藥物之前,要向患者說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要讓患者認識到持之以恒、規律用藥的重要性。(1)藥物的使用方法:縮瞳類藥物,常用的有1%毛果蕓香堿,4次/日,可安排在上午7時、中午、晚上7時及入睡前。減少房水生成的藥物,常用的有0.5%噻嗎心胺,2次/日,可安排在早7時和晚7時。若需同時滴兩種以上眼藥水,至少要間隔5分鐘,以防止藥物相互稀釋和外溢。當青光眼局部用藥降眼壓效果不理想時,需加用口服藥,以幫助降壓,常用的有乙酰唑胺250mg口服,2~4次/日。(2)藥物的不良反應:1%毛果蕓香堿由于睫狀肌的痙攣和縮瞳作用,可出現視物模糊,視力波動,調節性近視,頭痛,眉弓痛,眼周圍痛。0.5%噻嗎心胺滴眼后有眼部燒灼感、疼痛、流淚、結膜充血,降低心率。乙酰唑胺,主要有:四肢麻木和刺痛感、食欲減退、疲勞、嗜睡及多尿、泌尿系結石,所以服用本藥可加服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不能與維生素C同服。

1.4.3 自我保健指導:(1)心理指導:青光眼發病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系。在誘發青光眼急性發作的諸因素中,情緒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青光眼患者要盡量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激動,要有輕松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要有自我調整、自我解脫的良好心理素質。(2)飲食指導:飲食規律,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類的食物為主,保持大便通暢。飲水適量,最好每次飲水不超過300ml。少用茶和咖啡,有吸煙史的患者一定要戒煙,酒宜少飲為好。(3)日常生活中健康行為的指導:囑患者不要在暗室或燈光暗淡地方停留時間過長,否則會導致瞳孔散大,誘發眼壓升高,戴墨鏡也可以產生類似暗室的散瞳效應,所以青光眼患者最好不配戴墨鏡,青光眼的發作與氣候有關。在寒冬季節轉換時注意保暖。上衣領扣不要太緊,系領帶松緊舒適。防止過緊使頭部血液回流受阻,引起靜脈壓升高,眼內瘀血致眼壓升高。

1.4.4 青光眼的復查:青光眼患者必須長期追蹤觀察,定期復查。其內容有:(1)眼壓測量:是衡量療效的有效指標,通過測量結果可以調整用藥。(2)視力及視野的復查:可以判斷青光眼的病情,尤其是視野的檢查。一般3~6個月復查1次。(3)視神經的檢查:看杯盤比的變化。(4)血壓:血壓與眼壓的比例會影響視神經的灌注壓,應監測血壓。

2 結果(見表1)

第3篇

實驗組患者健康教育達標率為91.5%,對照組為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無痛人流;健康教育;臨床路徑

臨床護理路徑(CNP)是一種以多學科標準計劃為導向的健康服務工具,是針對某一病種或某一手術,綜合臨床、護理、藥劑、營養、康復、心理以及醫院管理等多學科醫學知識,依據診療的時間流程,結合治療的中間結果,建立的一套標準化醫療護理模式,最終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作用[1]。無痛人工流產術是對早孕患者應用丙泊酚復合麻醉性鎮痛藥物實施的一種新型人工流產術,使患者在無知覺的情況下完成整個人工流產過程。為了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滿足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促進現代護理模式向著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發展,我們根據無痛人流患者的治療、護理及心理特點,將CNP運用于無痛人流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中,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9~12月400例于我院門診自愿要求做無痛人工流產的患者,年齡為20~41 歲,體重45~60 kg,停經45~50 d。術前常規婦科陰道分泌物檢查,B超確診宮內妊娠,無慢性疾病者,均可實施此手術。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及職業等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00例。兩組均以整體護理為基礎,觀察組按臨床路徑進行健康教育(見表1);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

1.2.1 制訂CNP圖 內容包括接診時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活動、教育、離院院計劃等。充分了解患者不同階段的需求,查閱相關文獻,在科主任,科護長的指導下,與醫生合作,結合患者需求(特別是既往患者有突出要求的),制定健康教育路徑[2]。

1.2.2 實施 對新收實施CNP的患者,由經管醫生、責任護士進行評估,按照CNP圖,當班護士向患者和家屬進行指導,解釋有關內容和作用,如醫院的有關規定和注意事項等。并在CNP上對已實施的內容及時簽名。每日責任護士按照路徑上的參考時間,根據患者的需要進一步評估、落實措施,直至達到規范護理目標。患者離院前對CNP成效指標進行總結評價,檢查完成情況并記錄偏差。CNP管理組長(主任或副主任護師)、護士長隨時進行督促指導,檢查措施落實情況。

表1

無痛人流患者健康教育路徑圖的部分內容

健康教育參考時間內容

首診時 明確診斷后進行術前談話,介紹人流手術的種類,向患者講解無痛流產的原理、副作用、危險性及注意事項,介紹麻醉方式,麻醉的安全性,蘇醒后的不良反應,讓其對手術的步驟有初步的了解,讓患者和家屬擁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介紹環境及設施位置,做好術前的心理護理:意外妊娠,特別是未婚的意外妊娠,患者恐懼和緊張的情緒加大,通過對患者在人工流產前進行環境、情感和精神的支持,減輕其恐懼和緊張心理,提高她們心理應激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約定手術時間。

術前1 d 電話再次確認手術時間,并強調術前禁食8~12 h,防止術中誤吸而引起并發癥。

手術日術前 進行術前查體:了解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及體重,如有發熱、咳嗽等感冒表現及時治療,治愈后方能進行人流手術。并了解孕婦既往有無心血管病史、癲癇史及煙酒嗜好等,掌握好手術和麻醉的適應證及禁忌證等。確認術前禁食8~12 h,防止術中誤吸而引起并發癥。做好搶救準備:備好輸液設備、氧氣及搶救藥品等。

術后 患者未清醒前,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并防止摔傷。清醒后給予熱牛奶、糖水等一定熱量以恢復體力。告知觀察生命體征和定向力的意義。

離院 講解常用的避孕方法,以及發生意外的補救措施,講解避孕的重要性及人工流產手術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損害。將未婚婦女作為重點對象,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咨詢和避孕指導,從而降低妊娠發生率。對患者進行復診的指導,術后藥物使用指導。

1.2.3 評價指標 CNP的具體指標包括,醫療護理質量、患者的滿意度。患者離院前利用問卷調查進行健康教育和患者滿意度的調查。健康教育達標率從了解手術環境,規章制度,術前的注意事項,麻醉蘇醒后的不良反應,常用的避孕方法,發生意外的補救措施,避孕的重要性,人工流產手術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損害和復診的知識等共10項內容進行調查。滿分100分,總分

1.3 統計學方法 所得資料分別進行一般統計學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達標率 實驗組97.50%,對照組85.00%,兩組比較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

2.2 滿意度調查

患者滿意度:實驗組97.50%,對照組85.00%,兩組比較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健康教育達標率比較

組別例數達標例未達標例達標率%χ2值P值

實驗組2001831791.5%22.27

對照組200 132 68 66%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組別例數達標例未達標例達標率%χ2值 P值

實驗組200193 17 96.5%22.63

對照組200154 6877%

3 討論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發現意外妊娠,特別是未婚的意外妊娠,患者恐懼和緊張的情緒很大,往往會影響流產手術的效果和過程。而避孕知識的缺乏使得部分患者進行多次人流,對患者自身生理和心理造成較大損害。傳統的健康教育往往內容不全面,不及時,多流于行式[3]。而臨床護理路徑則提供預見性護理,同時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通過對患者在人工流產前進行環境、情感和精神的支持,減輕其恐懼和緊張心理,提高她們心理應激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配合醫療護理工作的開展。增加了護患交流的機會,改善護患關系,促進手術順利完成。這不僅擴大了護理工作的范圍,落實了臨床健康教育,還明顯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優化了患者的住院流程,規范了診療護理操作程序,使患者就醫的全過程連貫順暢,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4]。另外臨床護理路徑也是低年資護士工作指南,減少了護理工作的盲目性,應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健康教育,護士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利于增強護士的責任心。可形成一個好的良性循環,發展和運用CNP對臨床護理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5]。

參考文獻

[1] 孫玲紅, 孫琦, 龔有紅, 等.我國臨床護理路徑的研究現狀.省略.

[2] 張麗,張琳琳.無痛人工流產手術的護理.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 journal.省略.

[3] 胡榮.對臨床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及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1):841.

第4篇

關鍵詞:哮喘;妊娠;健康教育

妊娠期哮喘控制是很特殊的,不僅要考慮到對疾病本身的療效,還要顧及治療對患者及胎兒發育的影響。研究顯示哮喘婦女妊娠時發生早產、先兆子癇、嬰兒低出生體重、畸形的危險性增加,而控制哮喘則危險性下降[1,2]。國外調查顯示[3],許多哮喘妊娠婦女希望有一個自然受孕的過程而自行停藥,常忽視疾病本身的預防控制,更多關注胎兒的生長發育,患病期間不重視健康教育指導或疾病護理知識欠缺,出院后也得不到持續的健康教育指導,注重疾病護理的患者多數通過網絡來獲得疾病相關護理知識及注意事項,而網絡中傳播的妊娠哮喘護理多殘缺,片面或陳舊,若獲取信息有誤可能影響病情的發展,加重妊娠期間心理負擔或影響胎兒發育,可見結合健康信念模式規范妊娠哮喘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健康信念模式概念

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人們從接受信息到改變行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信息傳播覺察信息引起興趣感到需要認真思考相信信息產生動機嘗試行為態度堅決動力定型行為確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行為改變都會受阻。因此,對于哮喘妊娠婦女可以運用健康信念模式理論分析影響其健康行為的因素,幫助改變錯誤認識,使其對哮喘妊娠有正確的認識,建立積極的健康信念,自覺采納健康行為。

2健康教育對象

2.1患者

患者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一些患者對自身的疾病沒有正確的認識,需要護理人員結合健康信念模式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好地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并自覺采取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健康行為。

2.2家屬

家屬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對象,家屬掌握一定的疾病知識,有利于理解、鼓勵與監督患者的院外緩解期的治療。

2.3社會人群

利用大眾媒介,提高社會人群對疾病危害性和嚴重性的認識,從而自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形式

3.1定期講座

講座是健康教育最常用的的形式,便于患者系統的學習哮喘知識,其優點是講解系統、全面,節省人力物力,適用于較大的人群學習。3.2小組討論適用于較小人群的的學習,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相互交流及現身說法。并針對患者不正確的行為觀念給予及時糾正指導。

3.3個人教育

護理人員與患者面對面地交談,針對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不失時機地進行解釋和指導,及時評價效果,動態評估教育,達到健康教育目的。有研究顯示:對哮喘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個人干預途徑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增強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

3.4家庭走訪或電話隨訪

通過家訪和隨訪可提高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識,從而正確有效地處理哮喘急性發作。有研究顯示:家庭訪視能改善患者的遵醫行為,有利于降低哮喘的復發率[5]。

4健康教育的內容

4.1孕期教育

4.1.1避免誘發哮喘的因素告知患者哮喘的良好控制是其懷孕的必要前提,而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有可能誘發哮喘,將不利于其與胎兒的健康,使其意識到誘因的危害性及嚴重性,進而覺察到避免誘因的重要性,從而采取健康行為。對于誘因確切者,指導患者避免再次接觸。對于誘因不確切的患者指導避免接觸各種誘發因素,如塵螨、花粉、真菌、動物毛屑及刺激物(如被動吸煙)等,告知患者及家屬要保持家庭環境清潔,室內溫濕度要適宜,強調以家庭為基礎的全面環境控制,以減少哮喘發生率。朱曉明等對37例哮喘患者進行家庭環境干預治療研究,發現環境干預后患者血清總IgE含量較干預前下降了157.03,FEV1%達到92.5%,較干預前高11.3%[6]。告知患者運動、食物、冷空氣和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致喘原因,孕期須加強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冬春季節減少外出,不去人多的公共場所,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通過以上講解與指導,使患者對避免誘因達到“知”“、信”“、行”。

4.1.2孕期哮喘知識的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孕期哮喘相關疾病知識及治療注意事項,滿足其健康需求,改變其不利于健康的觀念,促進其采取健康行為。①對患者及家屬講解哮喘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哮喘對妊娠的影響,強調妊娠期哮喘的管理是改善母嬰預后的關鍵,使患者正確認識哮喘,確立健康觀念。②指導孕婦自我監測病情的方法,記哮喘日記。內容包括每天用藥、出現癥狀頻率及誘因、峰呼氣流速值,血氧飽和度、胎兒情況等,并告知患者攜帶哮喘日記定期復診,并行肺功能測定。③告知患者孕期堅持用藥的目的,使患者清楚孕期用藥對她和胎兒的影響遠低于哮喘未控制帶來的危險性[3]。陳麗玉等通過對24例妊娠合并哮喘患者臨床治療研究發現,疾病控制的總體有效率達到91.7%(22/24),治療2周后FEV1%明顯提高達82.5%,產后嬰兒發育良好,無死胎、無畸形,隨訪6個月后未發現先天性疾病,生長發育好[7]。告知患者哮喘常用藥的作用特點、不良反應及預防方法,教會患者正確用藥,并定期隨訪,了解患者用藥依從性,糾正不良的用藥習慣,告知患者不可隨意增減藥量或者停藥,要堅持規律用藥[8]。④通過實物示范教會患者如何正確使用各種吸入裝置及峰流速儀,詳細講解吸入療法的注意事項,每次吸入治療藥物后10min左右用生理鹽水漱口,避免引起聲音嘶啞、咽部不適等不良反應[9]。反復評估孕婦是否能正確掌握吸入技術和峰速儀的使用方法,并及時給予指導,使患者掌握正確方法。⑤指導患者哮喘急性發作時的處理技巧。ACT作為評價哮喘患者生活質量的較為實用的指標,李琴芝等通過觀察組規范化的健康教育干預后6個月測算,ACT評分較干預前明顯上升,且上升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的傳統健康教育,接近“完全控制”的效果,提示患者進行規范化健康教育干預可達到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控制急性發作的目的,進而提高日常生活質量[10]。

4.1.3重視孕期心理疏導對所有婦女,妊娠都是一個心理相對緊張的時期,而妊娠合并哮喘的孕婦,更加擔心疾病本身及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的傷害,這種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可能誘發哮喘發作或加重哮喘癥狀。根據孕期不同階段及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應結合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指導正確認識疾病與妊娠的關系,哮喘控制的患者懷孕可以和正常人一樣,胎兒的發育不受任何影響,使患者保持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進而有利于哮喘的控制。葉桂蘭等通過對86例哮喘患者進行精心的心理教育指導后,有82例能說出疾病的相關知識,護理效果滿意率95.3%,能以良好的心態和康復的身體回歸家庭和社會[11]。

4.1.4重視孕期胎兒監護孕期哮喘控制不佳可因孕婦缺氧導致胎兒宮內生長遲緩或宮內窘迫。妊娠早期注意觀察早孕反應,孕6個月以上的患者要注意監測胎心音、胎動情況,必要時可使用儀器監測胎兒的生長發育及胎心等情況[9]。結合健康信念模式告知患者自數胎動的意義和方法,使患者明確自我監護的目的并積極配合,必要時間歇吸氧。對于哮喘控制不理想或中、重度哮喘患者,指導患者增加產前檢查次數,孕32周時開始連續進行超聲監測[12]。有研究表明產前健康教育是影響產前檢查次數的獨立因素,接受過健康教育的婦女對自身的健康更為關注,有較強的孕產保健意識,重視產前檢查[13]。

4.2分娩期教育

大約有10%的哮喘病人在分娩時病情發作[14],因此,讓患者了解分娩時及產后繼續服用控制哮喘的藥物非常重要。向患者講解在分娩過程中可能誘發哮喘發作的因素及處理措施,使患者認識到危害性,從而樹立正確的觀念,采取正確行為配合。通過向患者講解分娩相關知識,讓其熟悉分娩環境,了解分娩過程,以減少分娩的恐懼,指導孕婦學習拉瑪茲分娩減痛法,使患者能運用分娩技巧積極配合,使產程進展順利。告訴患者分娩時的勞累和緊張是導致產時、產后哮喘發作的原因之一,使其盡量保持情緒穩定,必要時吸氧。告知患者利用宮縮間歇期進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多飲水,以補充水分,并有利痰液的咳出和緩解呼吸道干燥不適的感覺,避免因咽癢而引起的刺激性咳嗽。顧素芹對30例妊娠合并哮喘的患者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孕期哮喘發作并給予吸氧與藥物治療患者,分娩時間多為37周~40周,自然分娩24例,剖宮產6例,嬰兒發育均良好(其中一例為雙胞胎),均無畸形。隨訪一年,未發現嬰兒先天性疾患,生長發育良好[15]。

4.3產后教育

指導患者產后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及時更換衣被,注意保暖,防止受涼,鼓勵多飲水,預防肺部感染。堅持規律用藥,治療哮喘的藥物很少對哺乳的嬰兒產生影響[16],但是茶堿類藥物應該慎用,因為新生兒可能發生毒副反應,可引起嬰兒激惹、失眠,應減量或停藥[12]。產后可以進行母乳喂養,但對哮喘控制不佳者需暫停母乳喂養,以避免因勞累加重哮喘,以及使用多種平喘藥物可能對嬰兒產生的不利影響。通過產后用藥及哺乳知識的規范化健康指導,使患者掌握正確的健康保健知識,進而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自我管理能力。

5小結

傳統的健康教育通常為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常規哮喘和妊娠知識的宣教,缺乏系統、具體、有針對性的指導,不對患者進行健康行為的訓練,比如如何正確用藥、心理調適、飲食等。這種健康教育模式不利于患者健康行為的形成,將會導致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不好。研究顯示通過對68名哮喘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研究,發現規范化的健康教育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達到97.62%,治療依從性達到95.46%,滿意度達到了97.8%,比普通健康教育的滿意度要高14%[17]。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規范化健康教育彌補了傳統健康教育的不足,對不同患者采取有針對性、具體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的患者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增加了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增加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進而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是一種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的健康教育新模式。然而健康教育的開展需要高素質的護理人才[18],我國目前護理人才較缺乏,使得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推廣受到限制,因此應該注重培養和提高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BlaisL,KettaniFZ,ElftouhN,ForgetA.Effectofmaternalasthmaontheriskofspecificcongenitalmalformations:apopulation-basedcohortstudy[J].BirthDefectsResAClinMolTeratol,2010,88(4):216-222.

[2]MurphyV,NamazyJ,PowellH,etal.Ameta-analysisofadverseperinataloutcomesinwomenwithasthma[J].BJOG,2011,118:1314-1323.

[3]LimA,StewartK,AbramsonM,etal.AsthmaduringPregnancy:TheExperiences,ConcernsandViewsofPregnantWomenwithAsthma.JournalOfAsthma[serialonline][J].2012,49(5):474-479.

[4]趙吉.支氣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預[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6):99-100.

[5]曾秀蓮.對老年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者行家庭訪視的效果現察[J].護理與康復,2008,7(1):12-14.

[6]朱曉明,王巍,葉晶,等.家庭環境綜合干預對塵螨過敏性哮喘發病情況的影響[C].第四屆中國中西醫結合變態反應學術會議論文集.2009:250-252.

[7]陳麗玉,吳寶強.24例妊娠合并哮喘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9):65-66.

[8]陳瀅冰.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11,26(19):95-97.

[9]李春玉,張小紅,曾金武.支氣管哮喘患者妊娠期健康教育[J].護理學報,2008,15(6):90-91.

[10]李琴芝.健康教育對支氣管哮喘患者護理療效觀察[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4,26(4):445-446.

[11]葉桂蘭,姜麗華,韓秋風.醫學理論與實踐[J].2011,24(10):1198-1199.

[12]蔣雷服,殷凱生,黃茂.妊娠期支氣管哮喘治療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689-692.

[13]劉筑玉,郭華,潘偉芳,等.546例孕產婦產前檢查及妊娠分娩異常與健康教育關系的回顧性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3):162-165.

[14]姚湘琳.18例妊娠合并支氣管哮喘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3):688-689.

[15]顧素芹.支氣管哮喘合并妊娠30例護理體會[J].江西醫藥,2012,47(8):749-750.

[16]張海燕.妊娠期哮喘研究新進展[J].中國處方藥,2005,10(43):69-71.

[17]丁兆紅,齊海燕.健康教育路徑在哮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6):114-115.

第5篇

[關鍵詞]骨科患者 護理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0]06―55―02

1 臨床資料

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科共收治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脛腓骨骨折、胸腰椎骨折、鎖骨骨折、肩胛骨骨折等患者186例,手術約占90%。其中男101例、女85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50.81歲,平均住院天數36天。我們對其實行整體護理及健康教育后,無發生特異性感染,預防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病人的滿意度提高,傷殘率大幅度降低,收效良好。

2 健康教育措施

健康教育的方法①集體教育采取集中講授的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骨科疾病特點及康復護理方法。護士與患者一起就某個問題進行討論。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示范操作,如:翻身、拍背、功能鍛煉等,使患者獲得感性認識。②書面教育在醫院走廊的墻壁上制作宣傳欄,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醫院自編的宣傳材料等,傳骨科疾病的防治要點,介紹骨科疾病的康復知識。將比較重要或難懂的內容制成圖文并配以通俗易懂的宣傳卡片或手冊,供患者及家屬閱讀。③個體教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進行個體化教育,不同于衛生宣教,它始終貫穿于護理工作之中,因此要在適當的時機,采取適宜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對個別不識字、無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護士將教育內容講解給患者及家屬。④健康教育內容應具有科學性而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及臨床上不常用的醫學術語來對病人實施健康教育,否則達不到預期效果。

3 結果

我院骨科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患者186例次,手術患者占90%,無l例發生季節性疾病及特異性感染,預防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保證了患者順利康復出院,取得了患者及家屬的好評。更重要的是,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了解到骨科疾病的特點,掌握了正確功能鍛煉的方法及衛生保健知識,并加強了護患關系,使護理人員在健康教育中受到了教育,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骨科健康教育的效果、患者的滿意率和醫院的社會聲譽。

4 討論

4.1 健康教育是衛生工作最基本的方法,是各項預防工作的首要環節,也是提高自我保健水平的主要渠道,在醫院與患者接觸最早、最多的是護士。護士則成了健康教育的先鋒,所以護士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加強健康育理論的學習,加強自我修養,充分利用護士與患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積極進行健康宣教。

4.2 預防并發癥的健康教育 骨科患者大多需長期臥床,所以針對老年患者,應積極進行預防并發癥的健康教育,告知預防并發癥的重要性,指導預防并發癥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此外,骨折患者的飲食調養、藥物指導等在整個康復過程中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第6篇

【關鍵詞】  質量管理 急性白血病

在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對病人進行健康指導方法簡單,以單純的灌輸方式為主,內容籠統,使大部分病人獲得的知識不具體,而且病人容易遺忘,使健康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為提高護理質量,我科開展了提高急性白血病健康教育質量的質量管理(qc)活動。經過近1年的活動,取得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1  選擇恰當人員組成qc小組

   

qc小組成員由具有一定寫作能力和豐富臨床經驗的8名護理骨干組成,其中本科學歷護士2人,專科學歷5人;主管護師4人,護師4人。小組成立后對成員進行qc小組知識培訓,小組活動遵循pdca循環,每月召開會議2~3次。

2  qc活動內容

2.1  選題

   

針對住院急性白血病病人健康知識知曉率低,并發癥發生率高,化療反應嚴重等現狀,我們確定以“提高急性白血病病人健康教育質量,降低疾病并發癥”為活動課題,開展一系列工作。

2.2  現狀調查

   

對2007年9月—2007年12月入住我科的30名急性白血病病人及其家屬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內容為急性白血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及需求情況等。結果顯示,病人及家屬對急性白血病相關知識掌握率為52%,而對疾病健康知識的需求率為95%。經過對現狀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認為病人急性白血病相關知識掌握率低的主要原因為:①書面材料少且不規范;②時機把握不好,病人接受方式不同;③護士觀念未轉變,缺乏知識技能;④檢查反饋不及時。

   

同時對30名病人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治療期間感染發生率96.6%,口腔鼻腔出血發生率50.0%,腦出血發生率3.0%,化療性外滲率3.0%,化療性靜脈炎發生率41.0%。

2.3  設定目標

   

將住院急性白血病病人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率由52%提高到90%,并有效降低出血、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化療性靜脈炎的發生率,起到減輕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延緩病人生存期的作用。

2.4  對策

2.4.1  制定階段性健康教育處方 

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療健康教育要分階段。我們將疾病階段明朗化,根據病人對自己病情的了解程度分為:不知病情階段、了解較少階段、完全了解階段;根據疾病治療過程分為:化療前、化療期、化療后;根據疾病治療效果分為:未緩解、部分緩解、完全緩解、復發階段。劃分好階段后,由組長分配組員制定相關階段的健康教育處方,最后由組長逐一審核修改。處方內容主要包括:疾病各個階段的特點及注意事項,化療特點及副作用的預防,化療性靜脈炎的防治,常用檢查方法及正常值,常用藥物特點及副作用,各種并發癥的預防方法,飲食要求等。

2.4.2  把握健康教育時機 

責任護士對自己主管的病人病情要有充分的了解,迅速判斷病人所處疾病階段,了解病人白血病知識掌握情況,有針對性選取處方發放,對文化程度低或對處方有疑問的病人要給予充分的解讀,并注意健康教育效果跟蹤。隨著疾病的發展或轉歸發放相應的健康教育處方,保證在病人最需要的時候獲得最適合的知識。并且注重對病人家屬的健康教育,力爭建立一個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對白血病病人的心理及遵醫行為是有益的。

2.4.3  健康教育形式多樣化 

采取以發放并解讀健康教育處方為主,其他形式為輔的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專題講座、交談、健康咨詢、專業性資料、康復病人現身說法、心理疏導等形式。針對疾病各階段病人個體的具體情況因人施教。

2.4.4  加強護理人員培訓 

病房護士健康教育綜合能力參差不齊,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水平的護士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效果不同。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了護理人員分層次培訓計劃,并由資深護士及護士長進行提問考核,迅速提高其急性白血病知識水平。并通過小組會議討論,使大家認識到隨著社會進步和醫學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健康信息的需求及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護士必須不斷提高理論知識水平,才能滿足病人越來越高的要求,提高健康教育的質量。

2.4.5  加強質控及效果評價 

由護士長(即小組組長)進行質控,定期檢查護士宣教的落實情況、病人及陪護人員對宣教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檢查中所發現的問題及時召開小組會議進行總結分析,查找不足,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完善健康教育處方,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小組組員培訓。有好的經驗大家可在會議上互相交流,共同提高。護士不斷學習急性白血病治療護理新進展、新知識,并用于階段性健康教育處方使其質量不斷完善。確保每一位病人及家屬第一時間掌握處方知識。并將qc活動的管理制度納入科室質量管理體系,新入科護士及時培訓及考核。

2.5  效果評價

   

2008年1—10月開展qc活動期間對89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出院前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88份(99%),其中1例因轉科問卷未收回。對qc活動前后病人或家屬急性白血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病人及家屬對急性白血病知識的掌握率由活動前52%上升到95%。同時對89例病人住院期間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發現,治療期間感染發生率下降至82.0%,口腔鼻腔出血發生率28.0%,腦出血發生率0,化療性外滲率0,化療性靜脈炎發生率9.5%。

3  體會

   

通過qc小組活動,探索出階段性健康教育處方的應用對提高急性白血病健康教育質量是一種有效的方法。①病人一次接受信息量較少易于掌握,避免了常規健康教育護士一次性將健康教育內容完全灌輸給病人,而病人難以接受的弊端。②階段性健康教育處方是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不同健康問題而制定的,具有針對性、及時性,通過護士的針對性解讀,在共性教育內容方面充分考慮病人的個性問題,減少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同時為了能夠系統、全面地傳授健康教育知識,護士必須自覺查找資料、看書、參加醫生大查房及討論等,從而豐富護士的理論知識,提高護理專業技術水平。③有利于出院后康復指導。急性白血病病人治療時間長,階段性教育處方為其提供各階段知識,有利于促進康復。

第7篇

健康教育是維持人類健康的一項有效措施[1],健康教育作為一項護理內容應用于臨床,已成為護士工作中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在門診,也僅限于櫥窗、掛圖、宣傳欄、發放宣傳單等一般的衛生宣教,不能保證健康教育質量。本文將對門診分診護士實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影響門診分診護士實施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其改進措施進行闡述,以期幫助分診護士樹立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分診護士的健康教育水平,從而幫助人們建立有利于健康的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現報告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概念及目的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活動,促進人們自覺地采納有關于健康的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害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改變人們的不健康心理和行為,培養有益于健康的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2]。

2 門診分診護士實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加強健康教育是護士的職責:我國護士管理辦法第22條中明確規定護士有承擔預防保健工作、宣傳防病治病知識、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開展健康教育、提供衛生咨詢的義務[3]。門診分診護士有責任而且有機會廣泛接觸病人,了解病人,觀察病人,幫助病人樹立、理解正確的健康觀念[4]。大部分病人都在門診得以診斷、治療而痊愈。

2.2 加強健康教育是滿足病人健康知識需求、促進健康的有效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健康觀念明顯變化,對相關疾病知識性(疾病的誘因、治療方法和后果、疾病的控制與預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等)及自我護理、健康知識有強烈的需求[4]。加強健康教育是滿足病人健康知識需求的有效途徑。

2.3 提高門診分診護士的價值觀:通過健康教育,門診分診護士的自身價值得以體現,同時也激發了門診分診護士努力學習護理理論和技能,不斷更新知識的主動性。并以同情心、關心、體貼的語言安慰引導患者,實施有效的教育內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樹立窗口形象,使健康教育成為護患間良好的溝通橋梁[5]。

3 影響門診分診護士實施健康教育的因素

3.1 上層領導對分診護士不夠重視:上層領導認為分診護士的崗位沒有技術含量,服務態度好、與病人無糾紛即可;對分診護士的健康教育知識沒有進行系統的培訓。

3.2 分診護士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健康教育知識與能力:門診分診護士大多是1990年之前中專畢業,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及臨床開展健康教育也是近幾年的事,國內缺乏健康教育的圖書、雜志及音像制品,更缺乏健康教育的系統培訓。部分分診護士掌握了部分健康教育知識,也是通過平時掌握的醫學、護理學知識總結提煉而獲得。即使有些分診護士掌握了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識,也缺乏教育能力及交談技巧,從而不能靈活地根據病人及家屬的不同文化、習慣和要求進行有效的教育[6]。

3.3 角色認知偏差,健康教育意識不強:有很多門診分診護士認為健康教育只是病房護士的職責,而不是她們的職責,同時對教育角色的認知不全面,教育意識淡薄,仍有部分門診分診護士將教育的對象局限于病人,沒有擴大到社會和家庭,沒有從廣義上理解健康教育的內涵與外延[6]。

4 提高門診分診護士健康教育能力的改進方法

4.1 強化角色意識:提高門診分診護士的地位和價值觀,切實采取措施,鼓勵提高門診分診護士積極參加繼續教育,改變目前的學歷結構偏底的現狀,同時,也應在醫院內經常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學科的專題講座,提高門診分診護士的知識水平,為開展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4.2 補充提高門診分診護士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提高門診分診護士的業務技術水平及基礎理論水平,支持和鼓勵門診分診護士參加各種護理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訓練,特別是有關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班[7]。

4.3 強化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訓練

4.3.1 教育方法的選擇:指導護士特別注重不同個體的要求,充分考慮病人的病情輕重、身心狀況、文化水平、理解判斷能力、視、聽、語言狀況,選擇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教育方式[8]。有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患者仍傾向個別交流的方式接受健康教育。

4.3.2 教育時機:門診分診護士在候診室,根據病人所處的身心狀態選擇教育時機,在病人具備學習能力的身心條件時給予適時的教育[8]。

4.3.3 教育技巧:側重于疾病的用藥知識、飲食和運動以及預防措施指導,耐心講解門診常用的檢查、檢查報告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等。使病人逐步認識到控制疾病還要靠自己改善環境、糾正不良習慣、科學膳食、規律生活、合理運動,以健康的心態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達到減輕病痛,早日康復的目的,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門診是醫院的窗口,是病人診病治病的首要場所,門診分診工作不應是單純的分診、維持秩序等簡單工作,還要擔任病人及出院復診等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隨時給病人提供幫助。門診分診護士做好門診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滿足病人對健康知識的需求,還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門診病人對門診工作的滿意度,同時也激勵門診分診護士學習業務理論知識及溝通技巧,提高門診分診護士的業務素質,有利于醫院的自身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海華,謝巧慶,李智英等.參與式教學法對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2):146.

[2]黃敬亨.健康教育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67.

[3] 張菊英.如何提高年輕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11):1044.

[4] 鄒小雁.護士在門診速診患者健康教育中作用的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7):516.

[5] Alain Deccache,Karin Ballekom.Patient education in belgium:evolution,policy and perspectives[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01,44:44.

[6] 沙風珍,李豐珍.影響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2):135~136.

[7] 王玉琴.影響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02,18(8):344.

第8篇

關鍵詞腦卒中健康教育生活質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87

資料與方法

2006年8月~2008年8月收治腦卒中患者149例,施行健康教育組73例,年齡55~75歲;腦出血33例,腦梗死40例;男49例,女24例,合并高血壓心臟病7例,糖尿病13例。未進行健康教育組76例,年齡54~75歲;腦出血40例,腦梗死36例;其中男50例,女26例;合并高血壓心臟病8例,糖尿病17例。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脫水降顱壓,營養神經等西醫對癥支持治療,結合一般功能鍛煉,觀察組除上述治療外開展正確有效的健康教育,并進行正規的康復訓練。

有關疾病的知識教育及護理:①心理指導;②肢體康復護理:仰臥時患側上肢處于伸展位置即置肩外旋50°,內旋50°,屈曲40°或使用肩托保持肩部正常解剖位置,健側臥位時后背擠放枕頭,使患者軀干稍向后傾,并呈放松狀態,患側臥位時,頭用枕頭支持,可以確保患者舒適,背后放枕頭,呈放松狀態,在神經恢復過程中,除藥物治療外還必須通過按摩、被動運動來維持對運動器官的刺激,恢復肢體的活動功能,同時也可以防止韌帶痙攣、肌肉痙攣、靜脈血栓形成[1],按摩受壓皮膚處既避免發生壓瘡、肺部感染,又可鍛煉患肢及背部肌群,增強肢體及軀干肌的肌力,病情穩定后給予被動或主動關節活動度的運動,從近端關節至遠端關節進行屈曲、伸直、外展、內收屈踝等運動。恢復期康復護理,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護理計劃,責任護士每日床邊指導訓練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康復訓練應盡早進行,對于卒中患者而言需要掌握的原則是病情穩定、生命體征穩定后方可開始康復治療,尤其對進展性卒中,一定是病情不再進展48小時后再進行康復治療[2]。③語言康復:對失語者應盡快找到有效的溝通方式,掌握與失語患者的交流技巧,如與說話時用短句或熟悉詞匯避免長而無用的談話,當患者聽不懂時應重復簡單的詞句,并用手勢幫助理解,鼓勵患者說出常用物品的名稱,刺激語言康復。④飲食指導:給予低鹽、低脂飲食,飲食適量、定時、定量,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飲食,切勿暴飲暴食或過分饑餓,多食新鮮水果及富含纖維素的青菜,如菠菜、芹菜等,保持大便通暢,少食動物內臟,幫助患者戒煙酒,保持病區環境清潔,同時告誡家屬不要抽煙,避免患者被動吸煙,在醫生指導下按時服藥。⑤藥物指導:腦卒中病人病情較重,用藥復雜,應向患者解釋藥物的作用及用藥時間,特殊用藥使用的注意事項及有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在用藥過程中自我監測,如使用抗凝藥、肝素抗栓酶會出現牙齦出血、嘔吐等情況及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腸道反應,觀察有無惡心、嘔吐、上腹不適、牙齦出血等,一旦發現及時告訴醫護人員。⑥出院指導:重點是讓患者及家屬掌握防病、保健知識和加強自我護理能力。在患者出院前,有計劃、分階段、有系統地進行腦卒中的防治、保健飲食調節、康復訓練,使患者及家屬掌握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酗酒、吸煙、高脂血癥、心臟病、TIA均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隨訪方法:①研究工具:采用一般情況調查表;②研究方法:由兩名專業人員采用上述研究工作對入選病例進行追蹤隨訪,隨訪時進行評估,采用描述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自我保健能力健康行為實施情況,主要轉歸發生率,通過比較結局良好者與結局不良者在不同變量之間的差異,對各種因素進行單因素差分析,分析康復教育對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影響。

結果

通過1年的隨訪,教育組與對照組死亡人數比較,X2=9.91,P

討論

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健康教育是滿足病人健康知識需求的有效途徑,是改變病人及家屬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3]。

調查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對認識疾病的要求強烈,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高,實施健康教育,使人們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從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我保健能力加強,疾病發作次數減少。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后,由于提供相關的知識和康復指導,使患者對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積極參與功能鍛煉,充分發揮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組作用,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使患者生物-心理-社會功能方面達到全面康復,為回歸家庭、重返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楊變英.腦血管出血患者肢體功能早期康復的護理體會.醫學論壇雜志,2004,25(6):72.

第9篇

剖宮產是一種處理待產孕婦高危妊娠的常用手段,隨著近年來社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增多,剖宮產的幾率正在不斷上升。剖宮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產婦的妊娠合并癥與并發癥,但是術中及術后的并發癥也隨之增加,對產婦及胎兒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響[1]。健康教育能有目的、有計劃、有評價的改變產婦不正確的觀念及認知,同時糾正其不良行為。我院對40例剖宮產術后產婦進行了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其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到我院進行剖宮產的8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所有產婦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照組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6.8±3.3)歲;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7.9±2.1)周;產次1~3次,平均(1.4±0.8)次。觀察組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7.2±2.9)歲;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0±2.0)周。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孕次比較上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產婦給予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包括術后護理、生命體征的監控、室內環境護理、心理護理等。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①護理:術后6h可給予產婦去枕平臥,待24h后可給予半臥位,幫助產婦進行翻身,并鼓勵產婦盡早下地活動,同時根據其具體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促進惡露的排出,防止腸粘連與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告知產婦與嬰兒的休息時間應當同步,每日保證10h以上的睡眠,同時勞逸結合。②預防感染: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防治感染,同時注意切口敷料應當保持干燥、清潔,同時注意及時更換會陰紙墊,保證外陰清潔,每日對會陰進行2次護理,并勤換內衣褲。在術后第2d即可拔除導尿管,并在4h內進行排尿,預防尿路感染。③飲食指導:產后飲食多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為主,可多食用鯽魚湯、雞湯、豬蹄湯等,幫助乳汁分泌;同時忌豆類、奶類、糖等食物,避免發生腹脹。產婦胃腸功能恢復蠕動后,可從半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不吃辛辣食物,避免便秘的發生。④心理護理:產婦術后給予完善的心理護理能有效的促進病情的恢復[2]。由于術后無法進行生活自理,同時擔心瘢痕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擔憂新生兒的生長狀況及母乳喂養等問題,會令產婦出現極重的心理負擔。再加上長時間臥床休息,難免出現腰背痛、失眠、焦慮等情況。此時護理人員應當熱情的與產婦進行交流,并給予充分的安慰,另外需要告知陪護人員在與產婦交流時注意言行的把控,避免給產婦造成心理負擔。在于產婦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要給予產婦積極的心態傳遞,幫助產婦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讓其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增強信心,促進病情的恢復。⑤母乳喂養:指導產婦在術后30min即可進行哺乳,每次哺乳前應當使用溫水將擦拭,并教會產婦正確的喂奶姿勢與擠奶手法,若乳汁一次性分泌過多,則將多余的奶水擠出,預防乳腺炎的發生[3]。讓母嬰同房24h,并定時對嬰兒進行哺乳,同時向產婦講解乳房的護理知識,嬰兒的護理要點,母乳喂養的優勢等。⑥形體恢復:在產后的10d起,產婦若一切恢復正常,可選擇一些簡單的健身操進行運動,促進形體的恢復。⑦出院指導:告知產婦出院后膳食營養應合理搭配,每日保證充足的睡眠,同時注意個人衛生,并堅持母乳喂養6個月,禁止45d,避孕3年以上。

1.3評價指標

①采用VAS疼痛評分量[4]表對產婦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無疼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總疼痛率=中度+重度。②統計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的成功率。③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對產婦出院時的抑郁狀況進行評定。

1.4統計學處理

3結論

剖宮產是產科常用的一種助產手段,該方式不會損傷產道,產婦無需經歷分娩的疼痛,排除了難產的可能。但剖宮產存在術中麻醉與大出血的危險,術后容易產生血栓,給產婦帶來生命危險;此外產婦術后若傷口恢復不良,還容易導致化膿感染等問題。通常只要手術指針得當,手術及時,不會對產婦的生殖功能造成影響,也不會產生遠期的不良危害。

第10篇

摘 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將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滲透到體育教學中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現代體育教學早已經不再是單單依賴教師的專業技術知識,反而要求體育教師要具備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久的任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此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思想和健康上不斷積累以此來達到心理上的真正健康,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 途徑 實施 思考

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頻頻出現問題,因此各高校都根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并配備了一些專業的心理教師,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指引以及幫助。而體育教學因其本身所獨有的特點,體育教師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心理學的理念為指導,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采取恰當的方式方法進行訓練,從而對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并切合實際的解決學生中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從根本上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在體育教學中,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改進教學方式

當前,我國體育教學就是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并提高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目標。各高校緊緊圍繞這一基本目標,在體育教學中明確指出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提高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意志力、耐力和抗壓性,激發學生的體育潛力,穩定學生的心理情緒,并提高學生的自控和心理適應能力。

我們通常所說的體育教學方式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能夠快速且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而使用的一些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針對相同的體育項目,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那么對學生所造成的心理健康影響也是不同的。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都過于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教學方式也非常單一和枯燥,通常用到的教學方式也無非是講解法、示范法和反復練習法等。自新課改以來,體育教學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并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和實施,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開展體育教學,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例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和責任心,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意念教學法就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加強自我控制力,調動學生積極性,鍛煉學生意志等。

二、以激勵的方式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可以通過激勵的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從行為的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效率是由學生的能力和教師的激勵所構成的函數。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激勵與效率是成正比的。通常激勵的方式可以分為物質激勵和語言激勵:其中物質激勵就是通過物質獎勵來激勵學生,如獎學金、助學金和獎品等;語言激勵就是通過語言的方式激勵學生,如表揚。在教學中,教師最為常用的就是語言激勵,而這也是充分滿足學生尊重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別是一些差生,取得的學習成果哪怕看起來非常微不足道,但是教師也要給予肯定和表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表揚時,也要選取恰當的場合,如具有相當數量學生的場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了學生的斗志,而且也極大地鼓舞了在場的所有學生,使得學生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而不斷努力。教師在運用語言激勵時,有三個事項需要注意并把握:第一,對學生進行表揚的前提必須是學生付出了努力之后才完成或達到的,并且教師設置的條件必須是需要學生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可以做到的;第二,對學生進行表揚時,語言要適當并準確,切勿使被表揚的學生因此而產生過于自滿的情緒;第三,在對個別學生進行表揚時不可貶低其他學生;對所有學生表揚時也不可貶低個別學生。這樣才能推動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和滲透。

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知識水平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引導者,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所起到的引導、組織、激勵和幫助的作用非同尋常。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體育教學想要實現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關鍵在于教師對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的選取。體育教師只有通過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才能針對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因此,學校應加強體育教師的在職培訓和短期的進修工作,根據專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和課程要求,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在豐富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同時,提高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也越來越頻繁,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一定要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抵制不良因素對學生的侵害,培養出身心健康發展的全面型人才。由于體育教學本身所特有的實踐性、競爭性、公開性和集體性等特點決定了體育教學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學生心理易于變化且復雜,對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觀察分析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以滿足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為前提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并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鍛煉學生意志,提高自信心,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視屏教育;少數民族患者;應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level and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with ethnic minorities, to improve the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explore. Methods The use of minority language videos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paring with conventional education methods. Resul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deo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the patients received health education,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ethnic minorities in xinjiang, communicate the presence of obstacles, nurses and patients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deo to implement health education is helpful to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Video education; Minority patients;Application

健康教育是現代護理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醫療、預防、護理和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在治療、護理和檢查過程中,發揮著輔助和補充作用。是聯系健康實踐的橋梁,通過健康知識的傳播,強化人們的健康意識,建立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視屏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重要手段,它不僅具有直觀教育,加深理解,豐富教育內容,充分發揮視聽并用的優勢,而且還具有迅速及時,覆蓋面廣,收效大等特點,因此普遍受到醫療服務行業工作者的歡迎。

我院是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我科住院患者以維吾爾族為主,并且以南疆患者多為特點,而護士多為漢族,維語水平差,與患者溝通存在障礙,實施健康教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且患者滿意度難以提高。

2015年2月開始,在我科護士長的指導下我們實行視屏健康教育給患者實施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護理工作中我們常常遇見,眾多患者及家屬由于對疾病認識不足,自我保健意識淡薄,個人衛生等不良習慣,加之經濟條件受限,致使患者的需求僅限于求醫生治病解除痛苦,對護理人員的宣教莫不關心,致使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經過我們把優質護理內容翻譯成維文必將其內容視屏化這樣患者理解的更透徹,也對其內容有所了解后,并配合及主動要求我們幫助做些生活中不能做到或由于疾病因素不能完成的生活護理。

例如:唇裂術后患者口腔護理是常用的防止術區感染的治療措施之一但患者常常錯誤的認為口腔護理沒有意義而且加重疼痛不愿配合或者認為只是為了收取費用。通過我們向患者提供視頻宣教以及對此護理操作患者給予的評價,并講解此操作在實際治療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患者很快接受了,從而視屏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遵醫性和護理依從性。

傳統的責任護理模式,因為每一位執業護士都能擔任,由于雙語會話水平,對患者所做的健康教育在深度上是不同的。同時責任護士主要負責患者所有的治療和護理,又要完成健康教育,工作量大時難免出現由于時間的原因盡快完成治療護理工作,不能很好的與患者溝通或者不能按要求全面的實施健康教育。視屏健康教育由于擁有語言、視聽較強的優勢,使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全面。

視屏教育按照護理程序實施健康教育,較好地滿足了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要,患者滿意度大大提高,通過我們的調查,大部分患者認為視屏教育講解詳細,便于老少民族患者都能理解,能為民族患者與護理人員搭起溝通的橋梁,通過定期征求意見,把患者的需求反饋給護士長,從而不斷改進護理工作,提高治療護理效果。

健康教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職責而非"軟任務",護士教育意識增強,健康教育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更好地保證了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江慕球,華滬瑋,黃瑞萍 . 腹腔晚期腫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手術的配合和管理[J]. 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 2004,10(4):13-14.

[2]Margaret B, Harrison,Wendy, et al. Activating knowledge for patient safety practices: a Canadian academic-policy partnership[J].Worldviews 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 Sigma Theta Tau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of Nursing, 2012,9(1):9-10.

第12篇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侵犯關節,以慢性、對稱性、周圍性多關節炎性病變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關節畸形。是一種病程長且反復發作、致殘率高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學習、工作。我院是一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全國專病中心,每年都有上萬例病人來我院接受治療。近幾年通過對類風關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臨床實踐,探索出了一種實用的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病人的康復,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

1 健康教育方法

1.1 對病人進行評估,確定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讓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識、檢查治療的目的及護理要點。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況,用知識幫助指導病人,并利用護士的威信給病人信賴感,從而消除病人的焦慮狀態。護士應根據病人疾病的不同階段進行教育,講明各種檢查、治療、用藥的目的,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讓病人對疾病有個基本了解才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1.2 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要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方法。具體方法有集體教育法:講座、書面教育(發宣傳資料)、電化教育(幻燈、錄像)等,出宣傳欄,每月一期的有關類風濕關節炎的健教專欄;個別指導教育法:一對一教育,責任護士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個別指導教育。

2 臨床健康教育

2.1 疾病知識教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概念和診斷依據:是一種常見的能引起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結締組織疾病,除累及關節外,還可侵犯全身各處的結締組織,反復發作,最后造成關節畸形、強直和功能喪失。診斷依據:1、兩個以上關節腫脹疼痛;2、同一關節有兩次以上發作;3、有貧血、低熱、納差、乏力、體重下降,全身不適等癥狀及陽性化驗結果。

2.2 用藥健康指導。是藥三分毒,抗風濕類藥物也是如此。絕大多數藥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藥物治療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用的措施,只有長期堅持服藥才能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應督促患者按時按量的服藥,不能隨意添加或減少藥量,或覺得癥狀緩解而停藥,加重再服藥,向患者講解停藥的危害。在用藥期間嚴密觀察藥物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按醫囑服藥、注意劑量、掌握毒副反應。我院主要使用自制系列產品治療類風濕,配合使用一些非甾體抗炎藥、免疫抑制劑等。主要的不良反應有:服藥后出現胃腸道反應:如胃部不適、胃痛、惡心、甚至胃粘膜潰瘍、出血,一定程度的肝腎功能損害。用藥期間要定期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

2.3 功能鍛煉教育。依病情而定,各項要求不一。急性期,發熱及內臟受累的患者以臥床休息、關節制動為主,關節畸形嚴重的患者保持關節功能位。癥狀減輕后,可做主動或被動的四肢運動,如伸展、曲伸運動等,但要循序漸進。每2~3小時功能鍛煉一次,動作宜輕、慢,以患者能耐受為準。恢復期重視功能鍛煉,包括全身性鍛煉和關節功能鍛煉,避免關節廢用。每天應定時做全身和局部相結合的關節運動。如:手指伸張、攥拳、挺胸、伸腰、擺腿、搖動關節和按摩關節等。

2.4 出院健康指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不僅僅局限于醫院,更多的時間是在家庭的治療與護理,這是一個長期且漫長的過程。要求患者堅持不懈的服藥,定期復查,進行功能鍛煉,避風寒、遠水濕、防感冒,避免誘發因素;合理攝取飲食,加強營養;及時調理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 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江县| 陈巴尔虎旗| 明光市| 梨树县| 惠来县| 漳州市| 长寿区| 灵寿县| 青冈县| 安阳市| 北碚区| 永定县| 田林县| 自治县| 彩票| 五原县| 邹平县| 应城市| 开阳县| 织金县| 镇原县| 延川县| 曲靖市| 岑溪市| 临桂县| 锡林浩特市| 左云县| 皮山县| 长武县| 安西县| 广元市| 英德市| 项城市| 六安市| 肃宁县| 梁河县| 衡阳市| 巴楚县| 洪泽县| 外汇|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