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7:31: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減少環境污染的建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目前,在處理環境污染糾紛的方式方法上與實際需要之間存在嚴重的不相適應:一是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視了經濟發展引發的環境問題和環境污染糾紛,對這類糾紛的防范和治理缺乏有力的指導和協調。二是環保部門在污染糾紛的防治上缺乏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協調,力量薄弱,手段單一。三是污染企業往往是重點保護的納稅大戶,環保部門經常在處理環境污染糾紛時受到來自其他方面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難以保證公正性。
為此,建議盡快采取措施,完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環境污染糾紛的綜合治理機制。具體建議:
一、完善環境非訴訟機制
著重完善協商和仲裁的機制建設。一方面,健全協商機制,建議國家環境保護部門依法制定有關協商解決環境糾紛的規章,明確協商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程序,同時,支持環保公益團體援助弱勢一方進行平等協商。
另一方面,健全環境仲裁機制,加強相關立法,建議在修訂《環境保護法》時明確仲裁作為環境民事糾紛的法定方式之一。設立專門的國家級、省級、市級三級環境仲裁委員會,依法各自獨立仲裁環境糾紛。仲裁委員會由環境行政機關的代表、專家代表、行業協會的代表、公益性環保團體或者公眾的代表組成,并逐步實行環境糾紛仲裁員資格認證制度,提高環境仲裁員的準入門檻。
二、完善環境訴訟機制
建議對環境案件進行分流,對于事實情節清楚、沒有復雜的技術性問題的環境案件仍由基層人民法院作為其一審法院。對于案件較為復雜,具有一定的技術性問題的,或人數眾多的、影響范圍較廣的,或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應交由中級以上法院根據其管轄范圍確定一審法院。繼續探索在中級以上人民法院設立環境法庭,并對法官培訓專門的環境法律和環境保護知識,培養專門的環境法官,增強法院審理環境案件的辦案能力。
三、環境治理部門和社會綜合治理部門要履行監督職能,防范環境污染糾紛
一是政府要切實貫徹落實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三同時”政策法律原則,從根本上控制和減少污染糾紛隱患,并將環境污染糾紛的綜合治理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加強協調指導。二是政府要推進環境信息公開,造成環境污染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群眾與政府、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壁壘”,群眾難以及時、完整地獲得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環境信息,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可以使各方在良性互動中達成共識,而不是在造成既成事實后產生糾紛沖突。三是環保部門要切實履行好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能,協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綜合治理各類環境污染糾紛的制度,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四是社會綜合治理部門應吸收同級環保部門負責人參加,并將環境污染糾紛的防范列為社會治安的專項治理內容,落實各項防范措施。五是建立基層(鄉鎮)環境監察隊伍,并加強管理與業務學習。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tatic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s mainly based on a year of economic indicators, whose results not only ignore the lagging effect of the index data, the objectivity of the evaluation of expressions, but also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utility function evaluation method, by introducing homogeneous function hypothesis, creatively optimized the the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utility function evaluation methods, construct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named ASTU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used the finger number to objectively make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level of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14. It not only expanded the new ideas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provided a new idea for the problem of multi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ASTU is effective and simple, and the result is more scientific than that of the existing regional economic evaluation method.
關鍵詞:區域經濟;效用函數評價;ASTU;綜合評價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utility function evaluation;ASTU;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0-0035-04
0 引言
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意義重大。一個國家,如果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過大將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后果。然而,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我們不能僅片面考慮一個地區某一時段的GDP發展水平,還應該考慮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近年來,由于不重視環境因素的影響,京津冀霧霾、松花江水污染、黃浦江死豬事件等層出不窮的公共環境事件一次次給粗放發展模式敲響警鐘――不可唯GDP式發展。
過去,一些專家學者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歸結起來可以分為靜態方法與動態方法,但大部分學者使用的仍然是靜態方法。靜態評價方法主要使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熵權法以及神經網絡方法等。這些研究都是對某一年各地區經濟發展有關指標數據進行的評價,確實能夠較好地反映某一年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但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多數文獻都僅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各因素數據進行評價,而較少或者忽視了對環境污染各因素的分析,缺乏綜合性;其次,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往往帶有很強的時滯性,如產業政策、政府投資、環境治污投入等,一般不會在當年就產生明顯效應,而是要時滯到下一期甚至而后許多年后才會產生效果,因此僅對某年各地區數據做靜態分析的方法有待通過動態分析進一步完善。
本文在傳統效用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引入齊次函數假設,創造性地優化了傳統效用函數評價方法的上述缺陷,構造了評價區域經濟與環境發展的綜合指標ASTU,并運用該指數客觀地對中國2014年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實證研究,針對評價結果,給出了有啟發意義的政策性建議。
3 結論及政策性建議
3.1 結論
從模型的結果來看,沿海江浙一代的排名都比較靠前而內陸寧夏、新疆等地的ASTU排名卻比較靠后,我認為這主要是浙江、江蘇等地的經濟發展較快,當地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即跨越了“先污染”這一階段,地區開始進一步重視環境保護投入,很多重大污染企業向內陸搬遷,“后治理”效應顯著。而青海新疆等地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加之環境保護沒有明顯優勢,因此排名靠后。特別應注意,從排名中看到上海、北京等地排名在中等偏后水平,原因可能是本次評估中所采取的經濟指標主要是綜合指標,并沒有采取人均指標,比如河南在人口和地理面積遠遠大于北京上海等地。總體而言,本模型對傳統效用綜合評價模型改進效果較為理想,結論也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很好地克服了傳統模型缺乏客觀性、有一定滯后性以及沒有考慮環境因素的缺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
3.2 政策建議
要使經濟與環境能和諧發展,就是要盡可能地增加省區指標數值,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ASTU∝f1(x1,x2)+f3(y1,y2,y3)-f2(z1,z2),其中x1、x2、y1、y2、z1、z2分別表示“生產與人口因子”、“消費與外貿因子”、“化學氣體排放因子”、“工業廢物污染物排放因子”、“城市空氣中有害氣體或固體含量因子”、“污染治理投資因子”及“植樹造林投資因子”。從單純提高ASTU角度來看,省區應該擴大生產鼓勵消費,制定相關環境污染排放標準并加大環境污染投資,以提高地區綜合競爭實力。具體建議如下:
3.2.1 組建大的企業集團,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從新古典經濟理論中可知,一定數量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應。若政府在一定行業內組建大的企業集團,那么直接影響就是:①行業中區域參與人的數量會一定程度減少;②加強了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和治污能力,這不僅有利于生產因子的上升,更有利于環境污染因子的下降,因而區域總效應會得到一定程度提高;③由于企業規模經濟帶來的集團收益的增加,企業有更大的積極性去擴大生產,同時政府也利于征稅以及劃分產權,根據博弈理論中的“智豬博弈”原理,小企業將有機會搭便車,致使社會總污染也會減少。因此組建大的企業集團,發揮“規模經濟效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ASTU數值。
3.2.2 健全綠色貿易政策,實現綠色外貿增長
在經濟發展指標中,進出口貿易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子。然而,隨著我國逐步的對外開放,我國的對外貿易實際上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的提高。許多發達國家將那些能源/資源密集型、污染嚴重的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雖然發展中國家外貿高速增長,但是緊隨而來的是環境的大幅度下降,這樣社會總效用ASTU的數值增長幅度不大。因此,我國必須健全綠色貿易政策,實現綠色貿易增長。具體建議如下:①從產品、企業、行業三個層面,綜合制定并運用環境關稅、基于環保目的的市場準入與準出等政策措施,采取禁止、限制、允許、鼓勵等手段,改變現有貿易體系和狀況,減少由于貿易導致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②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環境保護條款,積極應對國外我國限制稀缺性礦產資源產品出口的貿易糾紛;③盡快出臺《關于加強我國對外投資和援助中環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和《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環境行為指南》,提高中國海外企業的環保意識和環境管理能力,強化中國對外投資企業和援助機構的社會責任,密切關注對外投資企業的海外環境行為。
3.2.3 提高公眾意識,引導社會參與
在經濟發展指標中,人口與消費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為了提高總效用指標ASTU數值,就應該做到:①鼓勵公眾綠色消費;②擴大環境保護意識的全民普及,引導公眾參與;③協調人口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多增加污染治理投入。從世界范圍看,公眾的參與極大地推進了環保事業的發展。公眾既需要參與有關環境與發展的決策過程,特別是參與那些可能影響到他們生活和工作的社區決策,也需要參與對決策執行的監督。并且公眾可以憑借其強大的群眾基礎和輿論聲勢,充分發揮環境訴訟的作用,通過對企業施加外部壓力來實現其監督作用。這將從另一方面促進環境污染指數的減少。
3.2.4 不斷研發高新技術,鼓勵綠色技術革命
高新技術水平的不斷研發,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一些行業的生產成本,形成規模經濟,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提高經濟因子數值,而且還能夠加速環境處理與控制的力度,減少環境污染指標的數值,從而增大社會總效用ASTU數值。因此,政府應當加大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投入,對研發綠色技術的企業予以補貼或者獎勵同時也應當加強高校對相關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3.2.5 優化環境稅收政策
根據經濟學中外部性理論,環境污染的造成是由于社會邊際成本與私人邊際成本矛盾所造成的。要解決這一矛盾,本文建議:①繼續穩步開征環境稅;②推行污染排污標準收費改革,擴大征收排污稅范圍,避免收費重復和遺漏,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的污染排放水平,制定差別的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鼓勵企業污染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行。排污稅的征收會擴大企業的生產成本,因而能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因子的數值,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社會總效用指數ASTU數值。
3.2.6 明晰排污產權登記,優化排污產權政策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科斯(R.H.Coase)提出了有名的“科斯定理”,即明晰產權將會達到污染治理的帕累托最優。因此,明晰產權將有效減少環境污染指數,有利于提高社會總效用水平。我國的排污權交易政策經過10多年的探索,目前正處于試點深化階段。本文建議:①出臺《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辦法》,著手在全國電力行業開展二氧化硫的排污交易,完善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交易的政策機制和配套措施建設;②修訂《環境保護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單行法,明確排污權有償取得和排污交易的法律地位;③嚴把排污交易的審批和許可關,加大監督檢查和行政處罰及制裁力度,提高污染企業和超總量排放的違法成本,為排污權交易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3.2.7 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健全節能減排約束機制
對環境污染的類別進行有效規整,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強重點湖庫及河流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加大重點跨界河流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推進火電、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工業行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加大機動車尾氣治理力度。綜合運用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匯等多種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控制工業、建筑、交通和農業等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探索建立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健全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3.2.8 強化定量進行經濟環境評定,健全標準化監督體系
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進行分類評定,綜合評價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質量效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吸納人口等。完善覆蓋全國、統一協調、更新及時的動態監測管理系統,對經濟增長情況和環境污染狀況進行跟蹤評估。并加強對重大環境風險源的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及控制,提高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能力;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完善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加強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不斷推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肖蓉蓉.湖南省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研究――基于環境庫茲涅茲曲線[D].長沙:湖南大學,2007.
[2]張學剛.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批評綜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9(05):51-56,61.
[3]張玉霞.環境污染治理途徑的經濟學分析[J].理論學刊,2005,08(8):36-38.
[4]張元鵬.微觀經濟學(中級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2007:468-477.
[5]牛瑞濤.因子分析模型在環境污染專題制圖中的作用[J].地理信息世界,2009,12(6):72-77.
[6]張文彤.SPSS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234.
[7]李躍平.SPSS圖表分析在英語測試統計中的應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2):218-223.
為了科學、規范、有效的預防和應對環境污染事件,特別是重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發生,并在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發生的同時,確保有效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報告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暫行辦法》和《**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規定,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一、工作目的
(一)預防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的發生,做到有備無患;
(二)一旦發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能迅速、有效、妥善地予以處置;
(三)及時調處環境污染糾紛。
二、工作原則
(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強化預防措施,盡可能減少和避免污染事故的發生。對已發生的污染事故要力爭最大限度減輕污染危害,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應急、必要時作出安全評價。
(二)有備無患、反應快速原則。建立機構,落實人員,做好技術儲備,明確應急程序,一旦發生污染事故,能迅速進入應急狀態,啟動應急監測和處置系統,妥善處理污染事故。
(三)統一指揮、協同作戰原則。環保、水利、公安、衛生等有關部門必須相互協調,統一行動,分工明確,職責到位。
(四)平戰結合、積極兼容原則。應急監測和處置系統,在發生污染事故時能迅速有效發揮作用,平時能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并可將應急監測系統應用于污染糾紛取證和其它環境事件評價。應急處置系統的技術儲備服務于建設項目的環保“三同時”管理。
(五)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原則。立足于本市實際情況,突出重點,優先考慮風險度大的污染事故的防范和應急,制定場內場外應急預案;充分發揮現有機構和裝備的作用,量力而行建立應急監測和處置系統。
(六)分級管理,以縣區區域管理為主原則,實行污染事故處理區域責任制。
三、工作目標
(一)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處置組織機構、應急響應程序及其保障系統;
(二)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監測組織機構、快速測報方法和應急監測程序;
(三)建立潛在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裝置的黑名單資料庫及其中高風險裝置的場內場外應急預案;
(四)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預防、處置和評價的技術儲備系統;
(五)加強公眾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宣傳教育,提高污染事故防范意識。
四、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本市發生的需要由市政府負責處置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本預案所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性事件,是指可能會使人體健康受到危害,社會經濟與人民財產受到損失,后果嚴重的人為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意外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引發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第二部分事故判定與分級
一、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判定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發生后,根據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程度進行判定,以便有效采取相應級別的控制措施。事故判定共分:一般事故、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一)一般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不含10萬元)。
(二)較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為較大事故:
1.由于污染和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不含50萬元);
2.人員發生中毒癥狀的;
3.因環境污染引發一般性的;
4.對環境造成一定危害的。
(三)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為重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不含100萬元);
2.人群發生明顯中毒癥狀、輻射傷害或可能導致傷殘后果的;
3.人員發生嚴重中毒癥狀的;
4.因環境污染引發,影響社會安定的;
5.對環境造成較大危害的。
(四)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為特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的;
2.人群發生大面積中毒癥狀或輻射傷害的;
3.發生人員中毒死亡的;
4.因環境污染引發重大,嚴重影響社會安定的;
5.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
二、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預警的分級
根據環境污染、人體危害、經濟損失、社會影響的程度,將上述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四個類別,劃分為三個預警等級:
三級預警(黃色預警):一般或較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二級預警(橙色預警):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一級預警(紅色預警):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第三部分組織管理
一、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置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各級有關部門根據工作職責,分工抓好落實。
(一)組織體系
根據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預警等級,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成立應急處理指揮部,按照事故等級啟動相應的組織體系。
1.三級預警(黃色預警)的組織體系
成立以分管縣區長為組長,縣區環保局長為副組長,縣區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應急處理指揮部。
2.二級預警(橙色預警)的組織體系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環保局長為副組長,縣區政府及市有關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應急處理指揮部。
3.一級預警(紅色預警)的組織體系
成立以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縣區長及市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市應急處理指揮部。
市應急處理指揮部常設市應急處理辦公室,負責市應急處理指揮部的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市環境保護局。
(二)組織職責
1.市應急處理指揮部
(1)負責針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危害程度,確定預警等級。
(2)負責制定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應急方案并組織實施。
(3)負責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動用應急隊伍做好事故處置、控制和善后工作,并及時向上級政府和上級環保局報告。
2.市應急處理辦公室
市應急辦公室是應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常設機構,主要負責:
(1)組織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應急計劃的編制和修訂工作;
(2)檢查和報告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應急計劃的落實情況;
(3)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響應制度;
(4)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技術儲備;
(5)建立潛在高風險度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裝置的黑名單資料及其場外應急預案;
(6)協助黑名單單位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場內應急預案;
(7)接收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報告,及時將重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向應急指揮部報告,并負責把應急指揮部的命令及時通知到各有關應急組織;
(8)配合應急指揮部組織重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應急響應行動;
(9)受應急指揮部委托,負責處置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10)負責涉及跨縣區或超出縣區人民政府處置能力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應急處置;
(11)召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預案實施單位和有關應急組織,以年會形式交流情況,修改技術資料和有關制度;
(12)負責對公眾環境污染應急的宣傳教育。
市應急處理辦公室下設九個專業組,負責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應急技術支持和具體實施的組織。
1.監測評價組
由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和市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的技術業務人員組成。其職責:
(1)制定和實施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監測計劃;
(2)建立應急監測快速測報方法和技術儲備;
(3)負責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應急監測;
(4)評估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污染程度,及時提出應急措施方面的建議;
(5)受市環保局委托,按應急監測程序協助環境污染糾紛的監測取證和評價。
2.技術咨詢組
由市應急指揮部組成單位的業務技術骨干組成,并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預案實施單位,事故單位的技術人員參加,必要時可聘請上級業務部門的專家。其職責:
(1)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應急計劃作出技術評價;
(2)協助市應急辦公室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預防、處置和評價的技術儲備系統;
(3)協助市應急指揮部或市應急辦公室,作出突發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性質、涉及范圍、危害程度的判斷分析,并對應急決策提供咨詢意見。
3.公安消防組
由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消防支隊等組成。其職責:
(1)負責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期間的交通管制,提供應急通行證;
(2)維護社會秩序和安全警戒;
(3)消防救護;
(4)參與應急預案的編制和審定。
4.醫學救援組
由市衛生局和市各大醫院工作人員組成。其職責:
(1)負責重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中傷亡人員的救治;
(2)參與大氣、飲用水和食物的染毒程度評估,提出應急處置辦法;
(3)對應急響應人員提供安全防護指導。
5.水文氣象組
由市水利局、市氣象局等部門工作人員組成。其職責:
(1)負責提供應急所需水文資料,協助做好重點水域污染防范;
(2)負責提供應急污染氣象資料和氣象預報。
6.公眾宣傳組
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市各新聞媒體組成。其職責:
(1)協調各新聞媒體做好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應急知識的日常宣傳;
(2)應急期間,協助市應急指揮部和市應急處理辦公室應急信息。
7.工程搶險隊
在發生應急環境污染與生態突發事故時臨時組建,由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組成。其職責:
(1)搶修水、電設施,保障應急消防工作的正常進行;
(2)搶修污染事故設備,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減少污染物泄漏;
(3)其它工程應急措施。
8.通信保障組
由市各通信部門組成。其職責:
保障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處置時通信暢通。
9.督查組
由市監察局、市審計局、市財政局、市環保局等有關部門組成。其職責:
負責對應急預案職責履行、工作效能等情況及應急資金、物資等使用進行監督檢查,及時查處違法違紀行為,并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及人員的責任。
二、相關部門職責
(一)市政府辦公室
協調各部門單位的搶險救援工作;及時上報事故和搶險救援進展情況;落實上級黨委、政府關于事故搶險救援的指示和批示。
(二)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負責制定應急救援物資供應保障預案。負責組織應急所需器材和物資的調配。
(三)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承擔對企事業單位安全生產的日常監督管理,制定可能發生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重點企業黑名單,協助其制定應急預案。
(四)市環境保護局
承擔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監測計劃及技術儲備;評估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與生態破壞程度,及時提出應急措施和建議;協助環境污染糾紛的監測取證和評價;做好事故現場控制,承擔環境執法工作。
(五)市衛生局
承擔制定受傷人員治療與救護應急預案;負責事故現場醫務人員、醫療器材、急救藥品的調配,組織現場救護及傷員轉移;負責統計傷亡人員情況;評估事故發生對大氣、飲用水和食物染毒程度,提出應急處置辦法;對參與應急行動人員進行自身安全防護指導。
(六)市公安局
承擔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期間的交通管制,提供應急通行證;維護事故現場的秩序和安全警戒,組織事故可能危及區域內的人員疏散撤離,提供消防救護等工作,參與事故調查處理。
(七)市農業局
承擔建立完善種植業、養殖業污染事故應急預案,評估農業污染事故破壞程度;及時提出應急補救措施和建議;協助農業污染事故的監測和評價;做好事故現場控制,防止損失擴大。
(八)市水利局
承擔事故應急所需水文資料,協助做好重點水域污染防范,參與水域污染預防和處置工作。
(九)市交通局
承擔環境污染應急期間的水上交通管制,組織船舶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
(十)市氣象局
承擔事故應急所需氣象資料和氣象預報工作。
(十一)市財政局
承擔制定經費保障方案及其相關政策,保證事故應急的設備、醫療救治、交通工具等所需經費;保證市應急處理指揮部及其辦公室所需的日常工作和運行經費。
(十二)市委宣傳部
做好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事故發生時的應急知識宣傳;強化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新聞輿論監督;做好事故現場的報道和應急信息的。
(十三)市監察局
承擔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工作的監督檢查;對督查發現的問題進行督辦。
其他各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積極配合事故應急工作,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發生。
第四部分事故的應急處置
一、應急預案的啟動
當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按分級應急組織體系開始工作,啟動應急預案:
(一)本市范圍內的工業企業違法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
(二)本市范圍內的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火災、爆炸等突發性事故,導致生產原料、產品外泄,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
(三)本市范圍內貯存化學品的倉庫發生火災、爆炸等突發性事故,導致化學品外泄,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
(四)運輸化學品的車輛、船只等交通工具,在本市范圍內發生交通意外,導致化學品外泄,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
(五)其他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情況。
二、事故的處置程序
(一)迅速報告
在接到事故報警后,值班人員必須立即向市環境監察支隊報告,市環境監察支隊立即向市環保局領導報告,根據情況成立事故應急現場指揮組。發生嚴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時向省環境保護局和市應急指揮部報告。
(二)快速出擊
接到報告后,市應急辦公室指令各應急組攜帶污染事故專用應急監察、監測等設備,立即趕赴現場。
(三)現場控制
應急專業組到達現場前,公安、消防部門尚未對現場進行處置的,應急專業組應進行現場控制和處理,盡可能減少污染物產生,防止污染擴散,根據現場勘驗情況,配合劃定警戒線范圍,禁止無關人員靠近。
(四)現場調查
應急專業組到達現場后,應迅速展開現場調查,判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污染物種類、性質、數量,已造成的污染范圍、影響程度及事發地地理概況等情況。應急專業組應分工協作,組長負責與當地縣區、鄉鎮政府協調,與監測人員溝通,確定現場監測布點;組員在組長的領導下,負責現場調查、勘驗調查。
對涉及工業企業和危險品重點監控單位的污染事故,應立即與該單位的應急事故處置小組聯系,指導其進行事故處理。
(五)情況上報
應急專業組組長將現場調查情況及擬采取措施報告應急現場指揮組,6小時內速報,24小時內確報。應急現場指揮組負責報告市應急處理辦公室及上級部門。根據事故影響范圍大小,應急現場指揮組決定是否增調有關專家、人員、設備、物資前往現場增援。
(六)污染處置
應急專業組根據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并參考技術組意見,向應急現場指揮組提出科學的污染處置方案,責令、監督、指導有關責任單位、人員或專業處置單位對污染物進行處置,減少環境污染。涉及大氣污染事故的,現場調查或查取有關空氣動力學數據(氣溫、氣壓、風向、風力、大氣穩定度等);涉及水污染事故的,現場監測人員要測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轉移、擴散速率。對事故發生地周圍環境(居民住宅區、農田保護區、水流域、地形等)做初步調查。
(七)污染警戒區域劃定和消息
根據污染監測數據和現場調查,應急專業組向應急指揮組建議建立污染警戒區域(劃定禁止取水區域或居住區域)。應急現場指揮組向市應急處理辦公室報告后可受市政府委托警報決定。
應急現場指揮組要組織各應急專業組召開事故處理分析會,并及時向應急處理指揮部報告情況。
(八)污染跟蹤
應急專業組要對污染狀況進行跟蹤調查,根據監測數據和其他有關數據編制分析圖表,預測污染遷移強度、速度和影響范圍,及時調整對策。每24小時向上級部門報告一次污染事故處理動態和下一步對策(續報),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報解除。
(九)調查取證
調查、分析事故原因,收集相關證據,確定事故責任人,依法對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十)應急終止
應急現場指揮組組織專家論證調查后,確認突發事件具備應急終止條件,報告市應急處理指揮部后,由市應急處理指揮部決定并向社會應急終止信息,即警報解除信息。
(十一)結案歸檔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處理完畢后,形成總結報告,按時上報并存檔。
四、事故的恢復處理
(一)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警報解除后,指揮部要做好人員搶救及安撫、設施恢復等善后工作。
(二)要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基本情況進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進行評估。進行決策記錄、信息分析等相關資料的匯編。
造成特大損失的事故發生后,按事故管轄權限逐級上報。
(三)事故發生后,各級環保監測機構對事故現場及周圍大氣、水環境進行跟蹤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向指揮部提出恢復方案。
第五部分督查與責任追究
一、工作督查
(一)督查的范圍
各縣區要成立督查組,對本地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應急工作實施分級督查。
市應急處理辦公室下設的督查組要負責全市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的監督檢查,查處違反本預案規定,導致突發事件加重的單位和人員,情節嚴重者,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督查的程序
根據不同時期的重點工作和突發性污染事故的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督查工作,預防事故的發生。
1.根據本預案的要求,由各級督查組制定工作方案;
2.實行現場督查;
3.分析評估反饋檢查情況,形成督查意見;
4.對存在的問題,下達督辦單并依法監督執行;
5.檢查督辦單落實情況;
6.將督查、督辦有關情況上報市應急處理指揮部。
(三)督查的方法
1.聽取匯報;
2.實地查看。
(四)督查發現問題的處理
1.督查時發現可能發生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的緊急情況時,要及時向當地應急處理指揮部報告,并實地做好預防和應急工作;
2.督查時發現一般問題,要進行分析整理,形成書面材料上報市應急處理指揮部,并提出有關建議。
二、責任追究
凡違反本預案的規定,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不能及時控制和處置,造成事故影響擴大,損失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行政、刑事責任。
第六部分保障
一、各職能部門和專業人員必須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按要求完成應急處理任務。
二、采取有線、無線和計算機網絡的方式,確保通訊暢通(包括公休日)。
三、專業隊伍要做好必要的應急準備,包括車輛、檢測儀器及有關防護用具、藥品等。
四、后勤保障部門要按照應急指揮部的要求,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七部分其他事項
一、各縣區應參照本預案,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應急預案。
1農業環境污染的原因
農業環境污染的類型主要有:土地資源污染、水資源污染以及、空氣資源的污染。
1.1畜禽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隨著我國畜牧業的大發展,養殖戶對糞便基本沒有任何處理,基本都是直接排放,污染面比較大,但治理比較困難,農業中的化肥、農藥、糞便等都對農村的水資源產生一定污染,有的地區污染度已經解決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染源的指標,這是我國政府必須重視的問題,要對糞便等問題進行一定優化,減少對農業環境的污染。
1.2 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我國大約有80%的秸稈沒有進行有效的利用,很多都在露天地里進行燃燒,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此外土地秸稈長期進行燃燒處理,會使土地缺少氮元素,對糧食增產有一定影響。各級政府都提出了秸稈有效利用的管理辦法,但現有的技術、資金等一系列問題,使大部分秸稈沒有有效的利用,對農業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
1.3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加速農村環境污染。目前我國城市污染轉向農村的主要有三類:工業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旅游污染。隨著我國對城市環保監管力度的增強,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的許多污染企業無法在城市中生存,大多數企業逐步轉移到郊區或者農村,造成嚴重的工業污染,加上城市綠化環保工作的加強,城市垃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郊區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料的存放地。有的地方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發展,把一些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引進,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地方經濟,但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有的地方土地污染特別嚴重,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2 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的建議
2.1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對農村土地起到保護作用。現在各級政府都提倡退耕還林,增加林地的面積,對我國土地起到一定保護,能防范風沙等對土地的入侵。對樹木要有計劃地開采,對亂伐亂砍單位和個人嚴懲不貸,對土地起到保護作用。畜禽產生的糞便、農藥使用、秸稈的應用合理的處理,減少對農業環境的污染,減少面源污染與解決農村地區能源相統一,推廣以沼氣工程為代表的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方面要減輕對化肥農藥的過度依賴,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推廣機械粉碎翻壓還田技術、留高茬還田技術、秸稈生物反應堆等生態技術,改善土壤結構,維持微量元素的動態平衡,增強土壤肥力,從而逐步減少秸稈的粉碎和胡亂堆棄,盡可能的發展綠色農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2.2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農戶環境保護意識。在我國農村,農民對環境保護沒有概念,比如畜禽糞便的排放,幾代人都是這樣做的,也沒有感覺到那不好,基本沒有環境保護意識。這幾年國家注重了農業環境的保護措施,其宣傳力度不大,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宣傳,讓農民有環境保護意識,這對改善農業環境有現實意義。
2.3建立健全農村環境污染監管機制。環境監測工作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必須加強監測質量,提高監測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對于農業生產集中地區、重要飲用水源地區等重點保護地帶要加強監察力度,制定限制性生產技術標準,加大對這些地帶的農業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規范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完善其生產安全標準、生產環境質量監測、污染物排放監測,努力推進農業生產的標準化。
3 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的措施
3.1全面掌握污染情況。長期以來,“底數不清”制約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制定和農村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對策,結果只能是“影響工作”。規劃、措施是以掌握農村各類污染源的行業、數量及其分布地域為基礎,以了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去向為依據,以農村生活污染、工業污染、農膜污染和施用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村面源污染程度為參照。要想早發現、早防治、早見效,必須隨時掌握農業環境污染第一手材料,真正全面摸清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家底,才能有“防”有“治”,防治兼備,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使農業環境污染少發生、早治理并且成本降到最低。
3.2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監管。國家一方面大力引導農民發展畜禽業,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同時還要加大對畜禽業產生的糞便進行科學有效性的處理,建立生態大規模養殖基地,提高糞便的利用率,進行生態養殖,提高養殖戶的能力,科學地進行養殖,對農業環境起到保護措施。
3.3采用先進技術。學習先進經驗首先要對污染的源頭進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農業、化肥和農副產品排污造成的,對于大規模的農藥和化肥進行疏導,走生態農業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廣無公害綜合防治的新技術,對農藥、化肥的制劑進行全面的升級,讓專用型肥、復混型肥、生物型肥等新型肥料運用到實際農業生產中,農藥方面加大資金投入,購買高效新型的防蟲農藥,對于污染水資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隨意堆放的行為要堅決禁止,在處罰這種行為的同時,建設污水回收管道溝渠,將污物匯集在一起,進行集中的污水處理。最后,對于垃圾和農作物副產品的焚燒上,也應當進行集中管理,進行垃圾回收和分類,是一個可行的方式,將可降解與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對于需要焚燒處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開發。
結束語
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減少農業污染、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有我們加強對農業環境污染的防治、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生產,更好地造福于社會和人民。
【關鍵詞】 環境責任保險;環境污染;侵權賠償
環境責任保險屬于責任保險的一種,又稱“綠色保險”,是指以排污單位對第三人造成的污染損害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內容的保險。排污單位作為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繳納一定數額的保險費,保險公司據此代為承擔賠償責任, 直接向受損害的第三人賠償或者支付保險金。需要注意的是,保險公司只對突然、意外的污染事故承擔保險責任,而將故意、惡意的污染視為除外責任。美國是實行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代表,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展了環境責任保險。1988年,美國成立了專業的環境保護保險公司,承保被保險人漸發、突發、意外的污染事故及第三者責任。在美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工程保險的一部分,無論是承保商、分包商,還是咨詢設計商,如果涉及環境責任保險而沒有投保,都不能取得工程合同。
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保險公司和環保部門合作推出了污染責任保險,開始了環境責任保險的探索和嘗試。大連、沈陽、長春、吉林等城市相繼開展此業務,但業務經營規模不大,投保企業較少且呈下降趨勢,逐漸陷入停頓狀、無人投保的尷尬境地。2006 年6月國務院在《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 提出要采取市場運作、政策引導、政府推動、立法強制等方式,發展環境污染責任等保險業務。
2007年5月國務院批準《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要“研究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2007年底,華泰保險公司在國內保險公司中首家推出了場所污染責任保險,并通過了保監會的批準,成為繼美亞推出環境責任保險以來國內首家經營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中資保險公司。2008年9月28日,生產農藥的投保企業株洲昊華公司發生氯化氫氣體泄漏事件,污染了附近村民的菜田,由保險公司賠付1.1萬元,這是全國首例環境污染責任險獲賠案例。
一、我國發展環境責任保險的意義
(一)環境責任保險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是目前各國共同認可的發展模式,保護環境因此成為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需要實現的另一主要目標。由于保險公司參與企業防災防損,提供風險管理專業建議,環境責任保險的出現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環境污染事故出現。隨著2006年國務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初步嘗試,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得到極大遏制,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明顯減少(如表1所示)。
(二)環境責任保險有利于保障環境污染受害者的利益
隨著世界范圍內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公民的環境意識和法律意識也隨之增強,對自身各項環境權益更加重視,導致有關環境權益的社會糾紛大量增加,環境侵權訴訟也紛紛涌現。當污染事故造成巨大損失超過污染企業承受能力時,受害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建立,可以使污染受害者的損失得到有效賠償,減少了復雜的污染索賠糾紛,維護了社會穩定。
(三)環境責任保險可使企業規避環境風險,加強環境管理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將會面臨巨大的賠償責任,有的企業可能因此而倒閉,不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參保企業的賠償責任可由保險公司承擔,增強了企業抵抗環境風險的能力,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平穩發展。
(四)環境責任保險是保險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
中國加入WTO以來,成立、準入了很多中外資保險公司,保險市場競爭開始加劇。保險公司在財產損失保險和人身保險的開發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繼續開發的潛力有限,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國內環境責任保險市場還是一片空白,保險公司盡早開發環境責任保險市場,使之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二、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
對環境責任保險而言,只有解決了環境侵權責任的法律基礎,才能使污染企業產生最基本的投保動力。我國先后出臺了《環境保護法》等環境方面的專項法律20多部,也制定了近百部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行政法規。涉及環境污染賠償方面的法律非常少,更沒有關于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法律法規。國家環保總局與保監會聯合推行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其法律依據基本上是一些政策性文件規定,如《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等,要用它們來支撐整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完全建立還存在難度。
(二)經營主體積極性不高,供給不足
環境責任保險風險較大,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商業保險公司對盈虧持平甚至虧損的險種沒有太大的興趣。我國只有少數幾家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經營環境責任保險,經營主體較少,業務單一,不能滿足企業對環境責任保險的需求。環境責任的評定及保險技術含量較高且繁雜,保險公司缺乏專門人才,使得這類險種形同虛設。
(三)承保范圍狹窄,賠付率過低
目前,我國只把突發性污染事故造成的民事賠償責任作為保險標的。事實上,由于污染而造成民事賠償的不僅限于突發性污染事故(如工廠爆炸和毒氣泄漏等),還有累積性污染事故,即污染物累積到一定程度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害。由于保險責任范圍過窄,承保風險較少,導致賠付率較低。按行業劃分的環境責任保險費率卻很高,最低費率為2.2%,最高為8.0%,這與其他財產保險只有千分之幾的費率相比,要高出很多倍。賠付率低而保費高,就會影響投保積極性,畢竟理性消費者不會購買“沒用”的保險。
(四)投保模式設計不合理
環境責任保險在我國大多屬于自愿保險,是否投保完全取決于企業自愿。由于我國很多企業過分重視利潤最大化,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和保險意識且存在僥幸心理,不愿意花費成本投保。這種投保模式下,當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時,受害人就不能得到公平的賠償,不利于保護受害人的索賠權益。
三、我國發展環境責任保險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環境責任保險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應當在環境損害賠償立法中明確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待條件成熟時制訂《責任保險法》,與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基金制度共同構成環境損害賠償的完整體系。
其次,應當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如修改《保險法》,明確規定環境責任保險,修改《環境保護法》和其他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存在環境風險的企業應當投保環境責任保險,以此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擴大投保基數,有助于新險種的順利開辦。
再次,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應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環境責任保險監管規則。
最后,國家還應當建立與環境責任保險相適應的環境侵權糾紛處理機制。
(二)根據國情合理界定承保范圍
考慮到環境責任保險公共利益性、我國環境保護法律不完善、企業個人環保意識和保險意識薄弱等原因,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確定合理的承保范圍。我國可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即先承保突發性的環境污染行為,待時機成熟再承保持續性環境污染行為,并在承保累積性污染事故時附加嚴格的限制條件。
(三)構建科學的承保機構體系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區企業和公眾環境意識程度不同。對環境責任保險應以當地實際情況為依據,采取就地承保、分散風險的策略,由不同的保險機構來承辦:即對于突發、意外的環境損害,由現有財產保險公司直接承保,并由政府出面引導保險公司建立共保聯合體;對于逐漸發作的環境損害,由于其運作極具風險性,現有財產保險公司對此類環境責任保險并不熱心,可借鑒美國做法,組建專業保險機構來開展業務。由于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理論研究和實務經驗都很欠缺,如果由一家或幾家保險公司單獨承保不現實。可由由國家環保局與中國保監會協商,選取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保險公司聯合承保。
(四)實行強制為主、任意為輔的投保方式
國外主要有三種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一是以美國和瑞典為代表的強制保險制度,二是以法國和英國為代表的任意責任保險制度,三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兼用強制責任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作為環境損害賠償的保障制度。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投保模式,經常面臨污染事件頻發、企業投保意識不強的問題。
我國最好實行以強制責任保險為主、任意責任保險為輔的投保方式。對高危行業如石油、化工、造紙、核燃料生產和有毒危險廢棄物的處理等采取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對其它污染程度較輕的行業如城建、運輸或已采取清潔生產等有效環保措施的單位,則由政府引導企業自愿購買環境責任保險。
(五)嚴格限定責任限額
按照一般民事侵權責任理論,環境侵權人在追求經濟利益時造成環境污染和他人環境權益損害時,應承擔賠償全部損失的責任。但在環境侵權中,環境本身所遭受的損失和由環境侵權所致受害人的財產、生命、健康和精神損失一般都相當巨大,由侵權人或被保險人承擔全部責任,可能會導致賠償方破產。環境侵權責任保險的賠償應實行責任限額制,這有利于促進投保人采取措施,減少環境侵權發生及損害擴大,也有利于維持保險機構的清償能力。
(六)建立相對較長的索賠時效
環境侵害具有潛伏性、累積性等特點,其所引起的損害一般要在幾年或幾十年后才會爆發。這一不確定性,往往使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發生在保險單有效期內的污染造成的損害,無法把握其未來的賠償責任。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就決定了其索賠時效不同于一般財產保險的索賠時效。為平衡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促進環境責任保險的健康發展,我國可在有關法律法規中,對環境責任保險規定相對較長的索賠時效。
參考文獻
[1]胥樹凡.建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具有重要意義[N].中國環境報.2007-03-02
[2]張雷.國內外環境責任保險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
[3]張云輝.對發展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思考[J].黑河學刊.2005(6)
關鍵詞:環境保險;風險社會;校正正義。
2010年12月底,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有100多名兒童被檢查出血鉛超標。這些血鉛異常的兒童的家附近有兩家電源廠,經懷寧縣政府2011年1月6日通報,初步認定博瑞電源有限公司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超時違規試生產,是造成此次血鉛超標的主要原因。論者查知,血鉛是指鉛中毒,主要影響兒童的智能行為和體格生長,而且鉛毒性作用待發現時已經難以逆轉,其隱匿漸進的病理特點使其對兒童健康的危害性更大。一鎮之中如此多的兒童被檢查出血鉛超標,將對孩子的身體及其家庭造成極大的痛苦和損失,這引起了論者對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后果的彌補或預防的法律措施的思考,危害既已發生,社會對受害人能做的就只有想辦法救濟,使損害降到可能的最低,論者擬就建構我國環境保險制度再做思考。
環境保險制度對于目前環境法學界的人士來說并非新鮮的概念,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起的全國各界對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制度的討論后,雖有一些單行法規、地方性法規及政策對環境污染損害補償進行規定,并部分地區也開始環境保險制度的試點工作。但是,歷經數年我國仍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環境污染保險制度,基于此種情形,論者試圖從該制度的法理理論根據出發闡述該制度建構的必要性,并就環境保險制度建構的若干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拙見。
1 環境保險制度的概念。
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環境保險”。關于環境保險的概念,有學者認為,環境責任保險(environmental liabilityinsurance)是指以被保險人因污染環境而應當承擔的環境賠償或治理責任為標的的責任保險。它由公眾責任保險(comprehensive general liability,CGL)發展而來[1]。環境責任保險又稱“綠色保險”,在各國的名稱不一,但總的說來,是指以被保險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氣,依法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為保險對象的保險。其實,具體的定義對于制度的建構來說并非決定性的因素,關鍵是要充分認識到制度建構的深層次原因。既然是保險,那環境保險也要符合投保的一般條件,需要具有可保性、保險利益且是因意外污染事故造成的賠償責任,因為非意外的事故責任將被視為除外責任,而不具有可保性。
了解了環境保險的概念,環境保險制度的概念就不難理解了。有學者認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實質上是一種賠償污染損害的財務保障機制。通過眾多排污單位分別繳納的污染責任保險費,積少成多,用以補償個別企業因為污染事故給少數人造成的損害,既可以使環境污染責任分散化,還可以使政府和社會的責任有所減輕,從而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2]。依論者淺見,環境保險制度是一套關于環境保險的設置、運作和落實的整體機制,它以環境保險這一險種的設置為前提,目的是要很好地使環境保險充分發揮其設計初衷,有效地激勵或敦促被保險人預防或減少環境污染事故,在污染發生之后為受害人提供適當及時的救濟,將環境污染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
2 環境保險制度的理論基礎。
對環境保險制度的倫理基礎、經濟基礎的論述已經很多,論者嘗試從法律理論的角度思考這一問題,這或許能對我國環境保險制度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所啟發。
2.1 風險社會理論。
“風險社會”理論或許能為我們應對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和態度的轉變有所啟示。貝克認為,風險社會的風險是一種現代化的風險,“風險是個指明自然終結和傳統終結的概念;或者換句話說,在自然和傳統失去它們的無限效力并依賴于人的決定的地方,才談得上風險”[3]。貝克認為的“環境風險”是在工業社會系統地伴隨著財富的社會生產而必然產生的,它在本質上與財富不同,是指完全脫離人類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氣、水和食物中的毒素與污染物,以及相伴隨的短期和長期的對植物、動物和人的影響,引致系統地、常常是不可逆的傷害,而且這些傷害一般是不可見的[4]。可見,現代社會的風險是一種人類自負的結果,環境污染問題就是人類開始受到來自環境的無聲但激烈的反抗,此時人類才開始思考自己對環境的破壞或過度影響。
在現代社會,環境風險還具有“飛去來器效應”,它以一種整體的、平等的方式損害著每一個人。我們所關注的往往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事故,誠然,這些事故把環境的惡化或者其隱患以鮮活的生命作為代價展現在我們面前,是值得關注和解決的,但是,我們還應該有憂患意識并發現其中深層的危機。一個個事故的點狀的發生,就可能是環境問題成面、成片發生的前奏,別國的危機同時也會以某種方式影響到我們自己的國家。在環境風險面前,沒有貧富,沒有老幼,沒有先進或落后,從全球的視野看,所有國家和地區,所有的人最終都將感知環境風險,都將成為受害者,無一例外。所以,環境風險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沒有任何人能被“豁免”,每一個地球人都應該有環境保護的意識,更應該有應對環境風險的意識。他人深受環境污染所害之時,也應有危機意識和同理之心,共同為人為的環境災難的損害的減小而努力。這一點可以成為環境保險制度的社會理論基礎,因為環境保險制度的設計目的就是集眾家之力,解一家之危,這正是現代社會環境風險的“飛去來器效應”所要求的。
另外,從個人的角度考慮環境風險的“飛去來器效應”,我們還可以得出個人的環境義務的問題。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環境風險的制造者,同時又將會是環境風險的承受者,所以,每個人都有義務保護環境、預防環境風險的發生,在環境風險發生后有所作為。也就是要有“責任感”,這也可以成為環境保險制度的倫理基礎。
2.2 校正正義。
實現正義是立法和制度設計中所要考慮的最根本的問題,也是評判一項立法或一個制度的合理與否的根本標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將正義分為分配正義和校正正義兩種。其中分配正義所強調的是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相同情況相同對待,其理論基礎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而校正正義則是一種基于平等的正義,在處理環境風險的問題上,造成污染的一方與受到環境污染損害的一方之間雖然在經濟或政治地位上有所差異,但是,在環境保險制度的設計中應該將雙方視為是平等的,因而適用校正正義的原理。在污然損害的補償上,誰造成了污染的損害就應對受害一方支付相應的補償,承擔投保的義務,這才是正義的。
將校正正義作為環境保險制度的理論基礎,是制度設計的正義性和合理性的要求。正如有學者所說:環境法律制度的有兩條利益和意志主線,一是社會整體利益和國家意志;二是社會成員的個體利益和當事人意志。一個理性和健全的環境法律制度,應該是這兩條主線的結合[5]。在環境保險制度的設計中需要處理好社會整體與國家,社會成員與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這實際上就需要運用校正正義的理論作為支撐。
3 環境保險制度的現實基礎。
環境保險制度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其現實需要的基礎之上的,我們目前的環境污染問題應對措施的貧乏和環境污染損害補償機制的缺陷是建構一套完整的環境保險制度的現實基礎。
3.1 我國環境問題現狀。
人類環境法的發展歷史主要經歷了18世紀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之前的古代環境法時期,18世紀工業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近代環境法時期和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現代環境法時期[6]。人類對于環境風險的應對措施也由把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分離轉變為將兩者結合綜合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問題。據我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顯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 118億元,相當于當年GDP的3.05%;2006年和2007年,全國總共發生嚴重環境污染事故269起,平均每兩天一起;2007年、2008年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分別達到462起和474起,平均每天1.3起[7]。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我國對化石燃料等能源的使用進一步增多,重大的環境污染事故頻發,這表明我國已經開始進入環境風險的高發期。控制環境污染,構建合理的環境污染損害補償機制,已經成為我國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其中,構建我國的環境保險制度是題中應有之義。
3.2 我國環境污染損害補償機制的缺陷。
認識到目前我國對環境污染損害的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對其進行補足或改善。我國現有的環境糾紛主要是通過民事訴訟和行政調解的方式解決的,但是,民事訴訟需要支付高額的訴訟費用等,這對于已經受到環境污染損害的受害者來說無疑雪上加霜,加之受害者多為普通民眾財力精力有限,所以民事訴訟的救濟途徑往往無法落實。據權威部門估算,我國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以數以千億計,而賠償數額卻少得可憐[1]。進一步考慮,受害者不能得到及時合理的救濟,就會引發社會矛盾,非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加重危害后果。論者將從造成污染的企業或政府部門的角度和環境污染受害者的角度分別探討我國現行環境污染損害補償機制的缺陷,以論證構建我國環境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1)環境污染制造者的補償動力不足。
首先,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環保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尤其缺少污染損害賠償方面的法律規定,再加上執法不嚴,對排污者客觀上形不成壓力。在執法過程中污染賠償的責任絕大部分往往由國家和社會承擔,企業壓力不夠大,缺乏參加環境責任保險的動力。我國《保險法》第42條第2款規定:“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為防止或者減少保險標的的損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該法第49條規定:“保險人、被保險人為查明和確定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和保險標的的損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該法第51條還規定:“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因給第三者造成損害的保險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訴訟的,除合同另有約定外,由被保險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訴訟費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從我國現行保險法的規定來看,責任保險的責任風險最終會通過保險制度由各個投保的企業所投的保險費經保險公司以保險金的名義對受害者進行補償。這種將風險分化的方式是符合風險社會理論的。
其次,從企業的逐利本質考察,企業現在不購買環境責任保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法律規定的缺漏,很多環境責任沒有被納入強制保險范圍之內;保險費率高,加上存在僥幸心理,于是存在道德風險問題;目前保險費率的厘定是否合理,也對企業投保的積極性存在影響;除投保外,是否還存在其他責任承擔形式?那些責任較投保更嚴厲,也會產生道德風險問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與企業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對比的結果,同樣是道德風險問題。所以,沒有建構出健全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對企業的利益進行科學合理的考量之前,環境污染損害補償機制將會面臨巨大的道德風險而舉步維艱。
最后,從保險人的利益考量看,承前文,我國目前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以千億計,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雖然較一般的責任保險已經很高,即按行業劃分,最低的費率為2.2%,最高的為8%,但是相對于巨額的保險金來說還是杯水車薪。另外,企業投保的積極性不高,所以,保險人承保環境污染保險需要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和風險。因而,在構建完善的保險機制之前,保險人的積極性必然不高。如何協調企業、保險公司、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實現對環境污染受害者的及時有效的補償,實現社會穩定和諧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正是環境保險制度所要解決的問題。
(2)環境污染受害者的追償實力欠缺。
面對現代化的副產品——環境污染問題,人類全體都有責任和義務,但是,對環境污染事故負有直接責任的企業或政府部門應該為受害者提供足夠的救濟。因為就社會經濟、政治地位和雙方占有的社會資源來說,受害者往往處于劣勢。我國現有的救濟途徑主要是民事訴訟和行政調解,而這兩種途徑都是需要高額的費用支出的,受害者本已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重創,往往無力支付相應的費用而失去追償能力。另外,我國現行的環境責任保險以自愿性的保險為主,大多數企業因抱著僥幸心理沒有參加該保險,使無辜受害人得不到公平賠償的現象普遍存在。基于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模式,實行政府強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制度。
4 我國建構環境保險制度的若干建議。
前文中論者就我國構建環境保險機制的理論和現實基礎進行了論述,并且提出我國現有的環境污染損害補償機制存在的若干缺陷,在這一部分中,論者將結合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對我國建構環境保險制度提出若干建議。
在提出建議之前,首先來分析我國環境污染損害補償中存在的利益沖突以便為環境保險制度設計、運行和落實提供必要的前提。承前文,我國環境保險制度的設計需要處理好三對關系:社會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企業、個人、部門等的利益);污染責任主體的利益與污染受害者的利益;污染責任主體的利益與保險人的利益。這三對利益的沖突與矛盾正是我國環境保險制度試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癥結所在,它們涉及到我國環境保險的性質、環境保險的承保范圍等問題。其中,對于環境保險制度的運行和落實有決定意義的是污染責任主體與保險人之間利益的均衡,這主要涉及到的一點便是在任何保險制度的設計中都需要著重考慮的道德風險問題,論者將在接下來的論述中將對道德風險問題進行分析。
4.1 我國環境保險的性質。
我國環境保險的性質問題正是解決環境保險制度設計中社會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相互矛盾的問題。美國的環境責任保險是由公共保險發展而來的,環境保險并非一般的商業保險,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具有社會性、不特定性、潛在性等特點,這決定了它不可能也不應該僅僅作為商業保險而存在。論者認為,中國的環境責任保險應該區別于一般的商業保險,而具有政策保險的性質。國家應該建立或者規定由特定的機構專司環境污染責任的判定、賠償數額的確定以及保險費率的厘定等事務,其中要正確處理商業保險公司與政府干預之間的關系。誠然,環境責任保險的具體運作可以交給商業保險公司,但是由于環境保險涉及的利益重大,所以,政府對其進行適當的干預是正當的。“我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模式,實行政府強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制度。在產生環境污染和危害嚴重的行業實行強制責任保險。”“而在其他污染相對較輕非行業,政府則給予積極引導,仿效日本提出一些有益的‘行政建議’利用政府的威信使企業自愿購買環境責任保險。”[1]
4.2 我國環境保險的承保范圍。
環境保險的承保范圍要根據對可保風險的劃分界定。根據“可保風險以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為其根本特征”的定義,我們一般將污染劃分為突發性環境污染和漸進性環境污染兩類,突發性環境污染當然具有可保風險的三個特征,無疑屬于環境保險的承保范圍。至于漸進性污染,由于其污染的發生及其危害性是逐漸被發覺的,所以,其可保性曾受到一定的質疑。但是,論者認為,雖然漸進性環境污染的危害是逐漸被發現的,但是其危害一旦發生也和突發性污染一樣具有不可逆性,所以應該被納入承保范圍。
4.3 我國環境保險中的道德風險規避問題。
在環境保險中,道德風險可以說是環境污染責任主體功利的利益考量之后可能導致的必然結果,這是企業的逐利本質所決定的。有學者認為,“最理想的道德危險控制模型是給予被保險人的生態環境危害行為以與其未獲得保險時相當的激勵和威懾。但這種最理想的狀態是很難達到的,只能通過必要的制度設計以盡可能趨近這一目標。從理論上分析,大致有兩條途徑:其一,運用保險費率制度有效地激勵被保險人的行為;其二,使被保險人部分地暴露于環境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中,保留責任制度的一定威懾力。”[8]因而,我們在環境保險制度設計過程中對道德風險的估算和預測,以厘定合理的得以規避道德風險的保險費率自然成為重頭戲。另外,根據風險社會理論,讓環境污染責任主體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倫理和社會責任,認識到自己可能會給社會及他人帶來的深重災難最終會波及自身的生存,使他們具有環境危機感和社會責任感,以主動承擔起繳納環境保險的義務。
5 結論。
論者從環境污染責任者的社會和倫理責任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建構環境保險制度的理論基礎,并就其現實基礎加以闡述,目的在于喚起社會整體對于環境風險的充分認識,環境保險制度只是一個補償機制,最根本的是要預防環境污染的慘劇頻繁發生,因為,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對地球每一處的環境災難,全人類的每一個人最終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參考文獻:
[1]陳冬梅。 建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若干思考[J]. 環境保護,2006(1):22~25.
[2]熊英,別濤,王彬。 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構想[J]. 現代法學,2007(1):90~101.
[3][德]烏爾里希 貝克。 關于風險社會的對話[A]//薛曉源,周戰超。 全球化與風險社會[C].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德]烏爾里希 貝克。 風險社會[M]. 何博聞,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20.
[5]王彬輝。 論環境法的邏輯嬗變——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50.
[6]張梓太,李傳軒,陶蕾。 環境法法典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3~27.
[7]杜萌。 中國水污染事件頻發,刑事立法缺陷致制裁難[N]. 法制日報,2009-6-11.
一,問題的提出:
一次性的塑料制品由于其原料——高分子樹脂具有極強穩定性,它在自然環境狀態難以降解,可以存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樣大量、長久地日積月累,就會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種污染人們稱為“白色污染”。環境污染是21世紀世界面臨的一大難題,對于環境污染中的“白色污染”會有哪些危害性呢?
二,問題的研究:
1,“白色污染”破壞環境美,產生視覺污染。例如塘河是塘下鎮的主要河流之一,原來清澈見底的河水不見了,河面上常常漂浮著白色的塑料袋,飯盒,泡沫包裝材料等一次性塑料物品;在公園的綠樹從中,綠蔭地上,花壇里,不時可見扎眼的“白色”;有時,在寬闊的馬路上散步,一陣風吹過,路邊的塑料袋吹上了天空,好像一只只斷了線的風箏。
2,“白色污染”破壞土壤,影響植物生長。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進入土壤里,會影響土壤內的物、熱的傳遞和微生物生長,改變土壤的特質。作為廢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3,“白色污染”會成為殺害動物的“殺手”。廢棄在地面和水上的廢塑料袋,容易被魚、馬、牛、羊等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塑料袋在動物腸胃里消化不了,導致動物腸胃肌體損傷和死亡。外公家的小狗就是因為誤食塑料袋而死亡的。
4,“白色污染”是滋生病菌的溫床。散落四處的塑料袋由于沾上油膩的味道,堆積起來后,會使蚊子、蒼蠅、臭蟲大量繁殖,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5,“白色污染”會嚴重污染空氣。焚燒帶有塑料的垃圾會產生毒氣“二惡英”,危害人類身體健康。
三,我們的建議:
怎樣才能減輕和控制“白色污染”呢?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減少生活中的使用量,平時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每個人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購物帶只布袋子或籃子,吃快餐用碗……
其次,建議塑料制品生產廠家,在制作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時候,要采用新型的、容易分解的材料。
再次,建議環保部門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把塑料制品從垃圾中分離出來;還應加強對廢舊塑料的回收,把廢塑料集中起來統一處理。
李碩,男,漢族,河南省南陽市,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2010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
摘要:通過分析鄭州市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針對農村面源污染、農村水環境惡化、生活垃圾肆意堆放,以及鄉鎮企業、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等問題,深入剖析其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和防治對策。
關鍵詞:農村環境;面源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1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改革不斷深入,相應的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開發等進程都給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直接或潛在的負面影響。農村環境污染保護與防治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內容,加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研究,對解決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具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該文就鄭州市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原因以及防治對策進行了剖析。
1.鄭州市農村環境問題
1.1農村面源污染范圍大,生態環境惡化
1.1.1化肥、農藥和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帶來土壤污染。從2005年到2009年,鄭州市農業化肥施用量分別是162269噸、158817噸、161472噸、164203噸、162551噸,逐漸趨于穩定,但施用量仍比較大,其影響不可小覷。同時,鄭州市農村平均化肥施用量達296kg/hm2。高于發達國家設置的225kg/hm2的警戒線。
土壤污染帶來的后果比較嚴重。據統計,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l 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超標,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被外方退貨、索賠和終止合同的事件時有發生,部分傳統大宗農產品也被迫退出國際市場,嚴重降低了我國農業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1.1.2畜禽養殖廢棄物隨意排放帶來水體污染。為了保護城市環境,鄭州市規定要求養殖業實行規模化,并且規模化養殖場必須在城市外環以外發展。但并沒有具體規定這些養殖場所要達到的治污指標,一些養殖場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完全沒有處理畜禽糞便的撅念,致使養殖嚴重污染物肆意排放。
2009年鄭州市農村全年生豬出欄248.77萬頭,家禽出籠4763.04萬只。肉用牛出欄6.66萬頭,肉用羊出欄6.13萬只。根據《全國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情況調查及防治對策》中提供的“畜禽糞便排泄指數”計算方法計算,可得鄭州市2009年出欄畜禽糞便的產生量分別為:豬糞尿排放量為197.86萬噸,家禽糞尿排放量為28.59萬噸,牛糞尿排放量為99.27萬噸,羊糞排放量為1.69萬噸(表1)。這些糞便嚴重污染了納污水體及農村環境,直接導致污染水體BOD含量、N、P含量和糞大腸菌群激增,并且由于滲透作用使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表12009年鄭州市農村出欄畜禽養殖及糞便產生量
畜禽出欄萬頭數(只)糞排放系數(kg/d)尿排放系數(kg/d)糞尿排放總量(萬t/a)
豬248.723.3197.86
家畜4763.040.1-28.56
牛6.66201099.27
羊6.130.61.11.69
1.2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破壞生態環境
因礦業在重要水源流域內新建、改擴建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破壞水源的事件常有發生。在鄭州市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如亂挖亂采、開山炸石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造成了當地的生態失衡和生態功能退化,與此同時也給當地農村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截至2009年,鄭州市因礦山企業和已閉坑礦區不合理利用。造成2363.29hm2的土地遭破壞,其中采礦場、固體廢料場、尾礦庫分別占用破壞土地2 291.49、36.07、35.73hm2,占用破壞土地類型中耕地24.5lhm2、林地679.48hm2、草地6.47hm2、其他類型土地l 652.83hm2。
2.鄭州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及建議
2.1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對策
2.1.1化肥、農藥和地膜的污染防治。在施肥方面。應采用測土平衡施肥的方式減少化肥的施用,并且大力發展生物肥料、有機復合肥料、控釋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例如借鑒歐荑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限制化肥單位施用量的同時限制其使用時間,從而達到控制化肥超標施用的目的。在農藥污染防治方面,應主要采用殺蟲燈、黃板誘殺、藥劑熏蒸等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方式,減少農藥的施用,與此同時建立農藥安全性指標體系、評價方法、使用技術規范等,以便于農藥的篩選,合理使用農藥。
2.1.2利用生態農業物能循環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生態農業物能循環利用實質是生態經濟系統,其核心是物質能量多層分級利用。它包括對農業秸稈和畜禽糞便的多級利用,以及對沼氣、沼渣、沼液等分別利用。在畜禽養殖基地建設沼氣池,即在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的同時利用現代農業技術,開辟了畜禽糞便資源化的新路子,綜合發展生態農業,其中“豬一沼一果”模式就是運用食物鏈原理及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的典型例子。
除此之外,畜禽糞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來源,應堅持畜禽糞便與化肥并重的原則。通過畜禽糞便的多級利用和畜禽糞便還田的措施,達到發展生產和減少污染的目的。
2.2利用先進技術和管理合理開發礦產資源
積極推進科學辦礦,通過技術創新,優化工藝流程。采用邊采邊填的循環作業方式,實現采、選、冶過程的小擾動、無毒害和少污染,控制棄渣和尾礦大量堆存;同時在開發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謹防地質災害的發生。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嚴格查處無證開采、濫采亂挖、污染或破壞生態環境采礦等違法行為;通過籌措生態恢復資金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2.5完善法律體系,加強管理
由于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多針對的是城市,對廣大的農村地區還缺乏有效的監管。結合鄭州市農村當前污染的嚴重情況,建議有關部門加強武漢市農村的立法工作,構建一個適應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同時建議鄭州市政府在加強環境監管的同時大力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制定農村環境保護的合理措施,填補當前鄭州市農村環境因管理不當造成的缺失。
2.6樹立農民環保意識
加強農村環境教育加強環保宣傳工作,將提高農民環境意識作為今后環保宣傳工作重點,面向鄉鎮和農村,運用電腦、廣播、報紙、黑板報等形式,使廣大農民樹立文明生產、生活方式和健康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加強農村環境教育工作,大力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和引用新技術,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充分利用農村廢棄物,使農民充分體會到現代農業帶來的實用價值,同時逐步樹立科學環保觀念。
參考文獻:
[1]楊春和,喬啟成,顧衛兵等.新形勢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對策研究――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1):365-367.
[關鍵詞]加工貿易;環境污染;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014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3)04-0018-02
基金項目:本文受湖南省涉農企業發展研究中心資助。
一、加工貿易造成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
(一)大氣環境惡化
隨著粗放型出口加工生產規模的擴大,我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我國大氣污染屬于煤煙型污染,以酸雨(二氧化硫)和塵污染危害最大。2008年河北、山西、遼寧等省煙塵排放量都達到了60萬噸,2011年全國粉(煙)塵排放量達到了127883萬噸。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00年的19951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221791萬噸。國家雖投入力量進行了治理,但當前我國大氣污染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二)水污染嚴重
我國加工貿易仍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這些初級產品在加工過程中排放廢水嚴重不達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水體質量,造成水污染。我國的水污染以有機物污染為主,全國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嚴重。全國75%的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600多個城市中近一半的城市存在缺水現象,90%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城市污水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排放治理跟不上,直接排江入海的廢水量也在一直增加,以工業尤其是加工業排廢最為突出,2008、2009年全國廢水排放量分別達到了5568億噸和5719億噸,到2011年甚至達到65919億噸。遼寧、浙江、廣西等省直接排江入海的工業廢水最為嚴重,加大了水體污染。
(三)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增大
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每年產生量約80億噸,排入量約70億噸,歷年累積堆放達650億噸左右,其中危險廢棄物約占5%。目前工業固體廢棄物約占5%,而綜合利用率只有45%,其余大都堆存在城市工業區和河灘荒地上,成為嚴重的污染源,并使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造成嚴重后果。據中國廢鋼鐵協會統計,我國近些年加工廢鋼鐵進口量每年都維持在1000萬噸左右,2004年我國鋼產量達到27億噸以上,全年共消耗廢鋼4707萬噸,其中進口廢鋼鐵1023萬噸,占全國廢鋼鐵消耗量的20%。然而進口廢棄物加工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問題非常突出,非法進口垃圾的事件時有發生,大量危險廢棄物通過夾帶或走私等途徑進入到國內,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更為嚴重的是,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堆存量以平均每年2000萬噸的速度在增長。
二、加工貿易對我國環境污染影響的實證分析
隨著我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發展,我國工業“三廢”的排放量也在隨之激增。通過查閱中國外貿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本文選取了1995―2009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及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具體數據(如表1),并運用數學軟件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數據來自中國外貿經濟相關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時間跨度為1995―2009年。用sol、wat、gas、tra分別表示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廢水排放量、廢氣排放量和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了消除趨勢和異方差,對sol、wat、gas、tra分別取對數得lnsol、lnwat、lngas和lntra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1)對固體廢棄物所作方程的擬合度較好,而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t值分別為4721和13643,通過t檢驗;查F分布表、F的臨界值,方程通過了F檢驗。加工貿易每增加l%會帶來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增加約586%,即加工貿易對固體廢棄物排放的作用影響非常顯著。(2)對廢氣排放量所作方程的擬合度較好,而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t值分別為8553和28424,通過t檢驗;查F分布表、F的臨界值,方程通過了F檢驗。加工貿易每增加l%會帶來工業廢氣廢物排放量增加約685%,即加工貿易對廢氣排放的作用影響十分顯著。(3)對廢水排放量所作方程的擬合度較好,而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t值分別為5484和6834,通過t檢驗;查F分布表、F的臨界值F,方程通過了F檢驗。加工貿易每增加l%會帶來工業廢水排放量增加約98%,由于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等,而加工貿易對工業廢水排放的作用影響表現得并不明顯。
總體可見,加工貿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加劇了我國環境污染程度。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技術創新,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轉變加工貿易高污染狀況、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加工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應在建立研發機構、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以企業為主導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強技術創新,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通過優化加工貿易產品結構,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發展,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提高加工貿易企業水平,優化加工貿易企業結構。
(二)加大我國環境管制力度,限制高污染外資企業進入
我國政府應制定有利于節能減排的財稅、投資、價格和外貿政策以促進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進一步完善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盡快使我國的環境標準與國際接軌。加強對外資企業進入的監管,限制高污染、低技術的外資企業的大量進入。
(三)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制定激勵性的環境保護政策
政府要加強對工業的污染治理,制定和實施相應政策,并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政府可實行征收排污費和補貼政策,給予企業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在利用環境的凈化功能時,企業可以自主決定支付費用;企業之間也應相互制約監督達到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目的。首先,企業可以自主選擇削減排污的最佳方式,充分利用其自身創新能力以及追求成本最小化原則來尋找成本最低的排污削減方法;其次,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污染排放稅率等合理標準,對超過規定限度的排放量征收費用;第三,從一定基準開始,污染者每減少1噸排污量,政府對其給予一定數額的費用作為獎勵。
[參考文獻]
[1]劉婧我國加工貿易與環境污染的因果關系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09
一、基本情況
2015年,我局在辦理環境污染違法犯罪案件中,嚴格按照《行政處罰法》和《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的規定,分工明確,實行了行政處罰案件調查取證與審查審核相分離的原則,確保查處案件公平、公開、公正。具體由環境監察機構聯合公安、法院等部門共同負責轄區內環境污染違法犯罪處罰工作,嚴格按照執法程序,現場調查取證,提出處理建議,并將調查證據材料、調查報告提交政策法規機構審核,依法衣柜對環境污染違法犯罪實施行政處罰。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強教育培訓,規范環境執法程序
為樹立環保執法形象,提升環保執法能力,全面適應新形勢下環保執法的要求,我局對行使的各項法律、法規進行了認真的歸納、梳理。對所有行政執法人員進行了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制定了局機關政治、業務、法律培訓計劃表,每周五下午進行學習,增強了執法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對所有執法人員,不僅要求嚴格按規定的程序執法,規范執法行為,而且強調執法的方法,努力做到文明執法,不得,徹底杜絕不文明的執法現象,努力使被執法對象心悅誠服,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執法到位。
(二)開展環境污染隱患大排查、環保專項整治行動,維護群眾利益
一是排查、整治企、事業單位污染源。年初對20多家企、事業單位進行排污申報登記,并對其排污情況進行監測,對存在污染隱患的6家企業下達限期改正通知,經過整治,完善污染治理設施,2015年度監督性監測實現達標排放,無違法行為發生;對污染處理設施沒有經環保驗收等各類環境污染企業,實施停止建設或生產,2015年共依法查處通達紙廠、香精香料廠、通大礦業、春天生物制藥廠等4起環境污染違法案件。
二是排查、整治餐飲業油煙污染源。針對百姓反映強烈、問題較多的餐飲業油煙污染進行了集中治理。對3家油煙排放不達標,噪聲擾民的餐廳分批下達了限期治理通知單,要求2家餐廳必須限期整改到位,從而使油煙擾民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無
三是排查、整治歌廳、基建工地噪聲污染源。為了更好的對文化娛樂業及建筑施工噪聲進行規范,減少噪聲排放,并控制音量及營業時間。對建筑工地則是嚴格控制施工時間及高噪聲的設備,減少噪聲污染。尤其在高考期間,監察人員進行夜間檢查,下發《高考期間加強噪聲管理的通知書》250份,要求縣城內娛樂場所在規定時間暫停營業,木材加工企業暫停生產,建筑施工單位夜晚禁止施工。經檢查,發現違規歌廳3家、違規建筑施工單位二家,責令其改正違法行為,已經整改到位。通過一段時期的檢查與整治,我縣噪聲擾民情況明顯改善,得到群眾好評與認可。
四是開展飲用水源地專項檢查和整治。我縣下發了關于加強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和管理的通知,要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嚴禁建設與供水設施無關的項目,對飲用水源的安全隱患進行了排查。聽取了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對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和管理的建議,并采取措施予以落實。今年我局已爭資上項,把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勺哈鄉、靈溪鎮富坪村、河西社區納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正在實施中。
三、存在問題
我縣在實際實施行政處罰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1、業務素質和政治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執法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乏環境法律知識或者不具備環保專業技術知識,缺乏環境監管實踐經驗,因而在履行法定職責時,往往不敢大膽執法。企業負責人對環境保護行政執法有抵制情緒,個別領導對環境保護行政執法不太理解。
2、執法手段落后。執法手段分為行政手段和物質手段,從行政手段來說,目前環保執法還缺乏強有力的行政支持,例如法院的執行和行政領導的支持等;從物質手段上講還缺乏必要的取證手段和監控手段,如移動執法設備等。由于環境執法手段比較落后,造成在執法過程中,執法不到位,不能及時采集到環境違法的證據,這就直接影響了環境執法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加大環境污染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嚴格依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全面履職,堅決查處各類環境污染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保障環境質量良好。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序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猛,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生態平衡失調、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本世紀初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其中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重點之一。因此,及時研究農村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對策,對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2、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及表現雖然農村地區自然環境惡化有不科學使用處置化肥農藥、畜禽養殖場隨意排放糞便污水產生污染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對環境沖擊最大的還是農村鄉鎮工業的快速增長。鄉鎮企業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它對環境和資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
2.1 “三廢”排放量大。目前鄉鎮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排放總量很大,遠遠大于環境承載能力。例如我市下設一市、三區、二縣,92個鄉鎮,鄉鎮企業達數千家,污染物排放量增長非常快,尤其化工、冶煉等行業污染嚴重。2.2 污染物隨意排放現象屢禁不止。有的企業雖有治污設施,但長期閑置,廢水不經處理,直接入河;有的企業私設排口,偷排現象嚴重;不少鍋爐、窯爐、茶浴爐廢氣中煙塵及硫化物嚴重超標;固廢垃圾隨意堆放,這些都造成農村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農作物和草木枯死現象經常可見。
2.3 鄉鎮工業村村冒煙處處辦廠,污染面廣,土地等資源浪費的現象非常嚴重,特別是我市礦業常年開采,破壞地貌植被,導致農業生態平衡失調,影響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鄉鎮工業產生嚴重環境污染的主要成因分析3.1 環保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夠。企業片面追求產值、產量與經濟效益,只有生產掙錢的觀念,忽視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對環境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認識不夠、重視不夠。
3.2 總體規模小、生產集約化程度低。鄉企布局絕大多數企業設備陳舊、生產技術落后、工藝不配套、經營粗放、這是造成鄉鎮工業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特別是高能耗重污染行業所占比重大,污染類型多,污染防治難度大。
3.3 環保機構不健全,鄉鎮環保力量薄弱。鄉鎮一級大多無環保機構,即使有機構也是“兼”多“專”少,尤其缺乏專業技術人員,使農村地區的環保、生態監管治理的人力出現捉襟見肘現象,造成環境保護法規在鄉鎮企業難以嚴格執行。
3.4 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已嚴重制約農村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環保事業的發展,許多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和亟待解決的重大環保工程得不到落實,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農村城市化進程。
3.5 城鎮發展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科學系統的環保規劃,一些小作坊和鄉鎮企業“遍地開花”,造成嚴重的農業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許多地方一旦考慮經濟發展,就會注重經濟增長,忽略環保。
4、遏制鄉鎮企業污染、改善農村生存環境的建議由于農村地域廣闊,工業企業深入千鄉萬村,行業復雜,給環境監管及污染治理方面都帶來難題。要改善農村環境污染現狀,不僅需要環保部門加大執法力度,還需廣泛發動村民,讓他們成為環境權益的積極維護者,共同遏制鄉鎮企業污染。現提出如下建議:
4.1健立健全農村環保工作機制及機構,提高監管能力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長效管理機制和干部考核機制。把環境質量的優劣納入鄉鎮干部的選拔和任期目標的考核之中,作為評先、任用的硬條件。加強鄉鎮環保機構和農村環境監察人員配置、培訓工作,設立專職環保員,具體負責本鄉鎮環保工作,履行職責,確保鄉鎮、村環保到邊到底,從而環境監管的觸角遍布城鄉,形成反應敏捷、管理高效的運行體制和機制。通過環保員走鄉串戶,加強對鄉鎮與民營小型企業的污染監督管理、偏遠地區礦山環境保護和防范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等監管力度。
4.2 控制鄉鎮工業產業方向,調整產業結構鄉鎮企業大多沿用以大量消耗資源,粗放經營為特征的發展模式,導致資源投入多、利用率低、產出少、效益差、排污量大。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淘汰落后的工藝設備,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實行污染全過程的控制,減少、避免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對新辦鄉鎮企業要嚴格控制產品的發展方向,限制高能耗、重污染產品的生產,提倡發展綜合效益好、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工業產品,鼓勵“三廢”綜合利用的生產項目,因地制宜,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4.3 加強企業污染治理,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對有污染的鄉鎮企業,要加強督促檢查,鞏固達標排放成果;對重點污染企業要建立更為嚴格的監控制度;對新建產業,要切實實行“環境優先”原則,提高項目的環保門檻,從源頭上嚴防城市污染向郊區和農村轉移。在企業中以集中治污為突破口,解決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技術落后、成本高的難題。以清潔生產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增加科技含量,依靠科技進步篩選清潔工藝,開發污染防治新技術。特別加強重污染行業的治理技術研究,對現有污染企業通過引進高新技術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廢棄物達標排放或少排放。近幾年來,我市已實施循環經濟項目19項,創經濟效益2.7億元;實施清潔生產方案445項,減排固體廢物達111.6萬噸,有效減少了環境污染。
4.4 完善環境規劃管理,合理優化,統一布局發展鄉鎮企業要根據城鎮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環境特征,結合農業區劃、城鎮建設、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嚴禁在水源保護區,居民稠密區,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地段新建有污染的鄉鎮企業。堅持工業企業適當集中原則,優化工業發展布局,逐步將污染企業集中到工業園區,做到污染集中、集中治理。當前應特別注意搞好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小區的環境規劃與布局工作,真正體現預防為主,防治并重的原則,有效控制鄉鎮工業環境污染。
4.5 加大環保投入,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政府要加大農村環保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保障農村環境治理方面資金。環保部門要積極申請環保專項資金,發動鄉鎮政府爭取國家對口項目補貼,發動村民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形成以中央財政投入為主、地方配套、村民自愿的多方資金保障體系,使全社會都積極投入到環保計劃中來。只有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才能大力開展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等綜合整治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生態保障。
4.6 廣泛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各級領導及群眾的環境意識,使全社會都能關心支持并重視鄉鎮工業的環境保護問題,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農村環保工作的合力。幫助鄉鎮企業克服單純追求經濟效益,不顧環境污染,只顧局部利益,缺乏整體觀念的短期行為,要教育干部、群眾,特別是鄉鎮企業領導統一思想,統一認識,認真執行環保法。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7 開展環保區域自治,發揮群眾對環境公眾監督作用我國村民環境權益的保障,大多是靠自發行動,力量薄弱,無法和擁有強大市場權力的企業相抗衡。因此,村民需要建立形式多樣的合法組織,集合力量,建立與政府及有關部門、企業溝通、合理、有序、有效地開展環境維權,參與對企業的監督。通過環保自治,讓村民與企業聯盟,既使村民免受污染之苦,又使企業節約了大量治理資金,由被動接受環境管理變為主動參與環保,相互監督、協同配合,共同解決污染問題,建設綠色家園。此外,在農村地區仍需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測網絡來加強鄉企污染監管,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達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環境優美”的要求,實現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韋光都 . 加強鄉鎮企業污染防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1999
2 唐建軍 . 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原理和實踐.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3
據中國室內裝飾協會環境監測中心統計,我國每年因空氣污染引起的超額死亡人數已達到11.1萬人,室內裝修污染已不容忽視。住宅裝修污染有機物中以甲醛的污染危害最為嚴重。甲醛的揮發速度隨著溫度和濕度的增加而增加,特別是在盛夏季節,依照筆者實際監測甲醛的經驗,80%以上的新裝修住宅存在室內甲醛超標問題。
甲醛的危害很大,我們該采取什么手段和方法來預防它呢?以下教您幾招來對付甲醛所致的室內環境污染。
1.給準備裝修者的建議
如果正準備裝修,則一定不要盲目追求豪華裝修。其實,越是豪華的材料其存在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消費者應該改變觀念,裝修應該以舒適、安全、方便為標準,不應該過度裝修,以減少不必要的污染。千萬牢記:裝修過程中一定要以實際滿足自己的實際生活需要為主,不要盲目追求時髦和豪華,不要在裝修過程花大錢添置不必要的家具和裝修材料。材料的種類越多,被污染的可能性越大,即便是甲醛不超標,也存在其他有機污染物超標的可能。同時,由于裝修過程非常牽扯精力,很難在選材中把握環保和健康需要,容易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既花了錢,又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給新裝修未入住者的建議
由于夏季甲醛揮發量大,新裝修而未入住的消費者,可以錯開夏季入住,以避開家具和建材中甲醛釋放的最高期。
要注意經常通風。夏季高溫情況下,室內甲醛濃度通常可以達到全年的最高值。同時,門窗關閉時間越長,建材中甲醛濃度越高。對新裝修的居室應優先采用自然通風,對于自然通風條件不好的房間,可采用空調或電扇進行機械通風。
還要把家具、櫥柜的抽屜打開,擺放一些活性炭進行吸附處理。在大多數建材家具市場和某些超市內都能買到所需的室內環境治理專用活性炭。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室內環境治理用活性炭品牌繁多,魚龍混雜,由于國家沒有相關行業質量標準,因此消費者在選擇時一定要仔細留意活性炭的以下幾個指標:碘值、生產日期、目數、定型或非定型。碘值是反映活性炭吸附能力的主要指標;生產日期反映活性炭當前能否保持有效的吸附能力,時間一般不超過3個月。筆者不建議購買竹炭治理甲醛污染,因為竹炭對氣體的吸附能力有限。另外,諸如菠蘿皮、棉花、羊毛氈、纖維衣物等多孔物質同樣對甲醛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可將活性炭放在家具的抽屜、衣柜內等相對封閉的環境。另外,現在大部分活性炭都使用無紡布包裝,其吸附能力無疑大打折扣,如果能將包裝撕開,將里面的活性炭放在紙上直接吸附甲醛效果會更好。
最后,在居室、客廳等人活動密集的地方,多擺放一些植物,幫助吸附甲醛。吊蘭、蘆薈、非洲菊是公認的對甲醛有良好吸收效果的植物。以下幾種植物也對凈化室內環境有良好效果:長春藤、綠蘿、發財樹、黑美人、孔雀竹芋、一帆風順、散尾葵等。
3.給裝修完已入住者的建議
剛裝修完已入住的消費者,首先要請專業的室內環境監測人員,摸清室內環境污染的實際情況,搞清污染源,進行有針對性地治理。在嚴重超標的房間停留應盡量縮短時間。在采取通風、使用吸附劑及擺放植物等手段進行聯合治理的同時,還可購買一些甲醛清除劑。甲醛清除劑產品大部分能在建材家具市場或超市購買到。在使用甲醛清除劑之前務必使用少量對家具進行小試,應防止與涂料發生反應,以避免損毀家具。必要且條件允許時,可請專業的污染治理公司進行專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