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

時間:2022-04-12 14:26: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資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農田生態系統是利用自然資源與人工添加資源生存與發展的半人工生態系統,其產出是兩類資源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最適宜的土壤條件和最佳管理水平下,當水分與肥力能充分滿足需求時,作物的最大生產力便由當地的光熱和溫度條件決定,這是在最優條件下作物產量的理論上限,稱作氣候生產潛力[1]。作物生長依賴的自然資源主要指光照、降水、氣溫、土壤及自然肥力,但自然資源受到地理區位限制;土壤結構不佳,供肥能力不足,病蟲害猖獗等亦會影響作物的產量。為彌補自然資源的分布不均,充分發揮作物的生產潛力,必須向農田生態系統補充作物生長所需而當地卻短缺的資源,即能減少農田內部消耗并增加其生產力的人為添加的物質與能量,常用的添加資源有:人工輔助動力(農機、電力、人力、役畜),肥料(農家肥、化肥),農藥(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農用塑料薄膜,灌溉。要獲得盡可能高的生產力,需合理利用兩類資源,尤其不應盲目追求人工添加資源投入水平的提高,而應以滿足需要為限,因為,隨著人工添加資源投入水平提高,生產成本將增加,投入資源對增產的貢獻率在下降,即投入資源的邊際效益減少,所以,盡可能節儉、適度地投入人工添加資源不僅經濟上合理,而且有利于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是建立資源節約型農業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尋找制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原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保護生態環境,有必要了解資源投入產生的增產效果,并據此評價資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在這方面,已有的方法主要是比值分析法[2]、生產函數法[3]、包絡分析法[4]、能量效率評價法[5]、因子-能量評價法[6]、能值評價法[7]等。但目前我國對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研究還未形成理論體系,許多理論問題尚在探索和完善之中。本文以農業生產中的人工添加資源為對象,探討其投入的增產效果。然而,農業生產需投入諸多種類的人工添加資源并收獲多種產出,在缺少每種產出和特定資源對應數據的條件下,先用TOPSIS法對多種產出進行綜合,在此基礎上,借助農業資源的邊際投入量研究各種人工添加資源的邊際利用狀況,以期能夠較為客觀、準確地了解安徽省各市種植業對資源的利用情況及其地區差異,并在資源利用研究方面有所改進,為從可持續利用角度評價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提供方法與依據。

2研究方法

2.1農業資源的邊際投入量

仿經濟學“邊際效益”概念,用邊際投入量MRi度量農業資源投入的增產效果:MRi=Δri/ΔQ(1)式中ri為某種具體資源(如電力、農膜、水等);Q則為農業產出(如谷物、棉花、花生、蔬菜等),由于缺少與特定產出對應的投入數據,為便于討論,本文對產出做了綜合,即Q為農業綜合產出,綜合的方法見2.2章節;Δri及ΔQ為特定資源投入與綜合產出在不同時段的變化量。由公式(1)可見,從效果來看,農業投入資源ri有3種利用狀態:(1)MRi>0,表示Δri與ΔQ同方向變動,即ri增加或減少,Q相應增加或減少,這表明追加資源ri還有提高產出的余地,此時,MRi越小,表示為了獲得同等產出增加量ΔQ,需要追加的資源量Δri越少。(2)MRi<0且Δri<0,表示ri減少Q卻相應增加,這意味著現有生產方式可以實現節約資源ri的目標,是較理想的資源利用狀態。(3)MRi<0且Δri>0,表示ri增加Q卻相應減少,這就意味著在現有生產方式下,ri的增加不能產生“增產”效果,繼續追加ri已無必要,因而應減少ri的投入。當資源ri處在(1)狀態和(2)狀態時,表明其得到了較合理的利用,尤其使資源處在(2)狀態是“農業可持續發展”追求的目標。

2.2TOPSIS方法

用TOPSIS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8]確定農業綜合產出Q的思路是:將各市的農業產出作為樣本,先建立由m個樣本(即m個市)和n個指標(即n種農業產出)組成的討論對象,則n個指標構成了一個n維空間,每個樣本對應此空間一個特定點,共有m個空間對應點;再在此空間中找出兩個參照點:所有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構成的空間點X+(最大參照樣本)、X-(最小參照樣本);然后分別計算每個樣本與參照樣本X+、X-間的距離(即空間兩點間的距離)d+、d-;最后計算貼近度Q作為農業綜合產出。具體操作步驟是:(1)選擇指標并建立矩陣。根據研究目的和指標的可獲取性,建立一個由m個樣本n個指標構成的矩陣X=(xij)m×n,xij為指標實際值,i為樣本序數,j為指標序數。(2)數據標準化處理。通常xij是有量綱的,為排除量綱及數量級的差異造成的影響,需對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處理,這樣處理后的矩陣為X′=(x′ij)m×n。x′ij=xij-min1≤i≤mxijmax1≤i≤mxij-min1≤i≤mxij(i=1,2,,m;j=1,2,,n)(2)式中max1≤i≤mxij、min1≤i≤mxij分別為第j個指標的最大、最小值,各元素取值為0≤x′ij≤1。(3)用標準化矩陣X′中各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確定最大、最小參照樣本X+、X-。對產出而言,最大參照樣本對應最理想的樣本狀態,最小參照樣本對應最不理想的樣本狀態。X+=(max1≤i≤mxi1,max1≤i≤mxi2,,max1≤i≤mxin)X-=(min1≤i≤mxi1,min1≤i≤mxi2,,min1≤i≤mxin)(3)(4)用歐氏距離計算各樣本與X+、X-間的距離d+、d-:d+i=∑j=1n(xij-xj+)2,d-i=∑j=1n(xij-xj-)20≤d+i,d-i≤1(i=1,2,,m)(4)一個樣本所有指標均達到最大值,它與最大參照樣本的距離最小(d+=0),與最小參照樣本的距離最大(d-=1);而一個樣本所有指標均為最小值時,它與最大參照樣本的距離最大(d+=1),與最小參照樣本的距離最小(d-=0)。對產出而言,d+i越小表示i樣本與期望越接近,d-i越大表示i樣本越遠離最不理想狀態,則i樣本狀態越好。(5)用一個指數(貼近度Qi)來綜合d+i與d-i。對產出來說,Qi越大,表示i樣本狀態越優。若樣本各指標均處于最優(即d+=0)則Qi=1;若樣本各指標均處于最劣(即d-=0)則Qi=0。Qi=di-d-i+d+i0≤Qi≤1(i=1,2,,m)(5)。

3結果與討論

為了解安徽種植業資源利用的增產效果及利用的合理性,選擇的農業投入資源為:單位播種面積的農業機械總動力r1(kW/hm2)、用電量r2(kW/hm2)、化肥r3(折純)(kg/hm2)、農藥r4(kg/hm2)、農膜r5(kg/hm2),灌溉面積r6、節水灌溉面積r7、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r8(%),單位耕地面積從業人員r9(人/hm2)。農業產出指標則采用:各種作物(包括谷物、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黃紅麻、烤煙、蔬菜)的單位面積產出(kg/hm2)。用公式(1)-公式(5)式處理2003年與2009年安徽統計年鑒[9-10]提供的基礎數據:先分別對兩個時間點的農業投入指標進行極差標準化處理,并得到各農業投入指標的變化量,以便比較和討論;再計算相應時點的農業綜合產出及其變化量;然后據此計算資源的邊際投入量,得到2002年與2008年安徽各市綜合產出變化量ΔQ、各種資源邊際投入量MRi(表1)。先看安徽省不同地區的農業資源投入情況。相比2002年,2008年大多數市的農機總動力r1、用電量r2、農膜r5、節水灌溉r7、水土流失治理r8的投入量增加(Δri>0);而大多數市的農藥r4、灌溉r6的投入量減少(Δri<0);化肥r3、從業人員r9投入增加與減少的市大致各占一半。巢湖、安慶、馬鞍山、滁州市除少數幾種農業資源投入增加外,大多數農業資源投入均減少;其余市則是大多數農業資源投入增加。再根據MRi的符號與數值大小討論農業資源追加投入的效果。

由表1可見,亳州、六安、馬鞍山、蕪湖、池州、安慶、黃山市的綜合產出均增加(ΔQ>0),而ri有增有減,相應有MRi≥0也有MRi<0:Δri≥0時,MRi≥0,即Q隨ri增加而提高,表明還可以用增加農業資源投入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產出,蕪湖、黃山、池州、六安、亳州市即如此;Δri<0時,MRi<0,即ri減少Q卻在增加,這表明在現有生產方式下,減少農業資源的投入也可以繼續增產,這樣的資源利用最為理想,正是資源節約型農業所要追求的生產方式,安慶、馬鞍山市的農業資源利用就處在這種理想狀態,因為它們有較多種資源滿足Δri<0(即MRi<0)。合肥、淮北、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巢湖、宣城、銅陵市的農業綜合產出均減少(ΔQ<0),而ri有增有減,相應有MRi≥0也有MRi<0:Δri<0時,MRi≥0,即Q隨ri的減少而降低,表明要增加農業產出就不宜減少農業資源的投入,即可以通過追加農業資源投入來實現增產,巢湖市(除MR1、MR2、MR5<0外,其余MRi≥0)的農業資源利用就處此狀態,類似的還有蚌埠、阜陽、淮北市;Δri≥0時,MRi<0,即ri增加Q卻在相應減少,這表明在現有生產方式下,ri的增加已不再能增產,繼續采用“追加資源來提高農業綜合產出”的生產方式已不可行,是改變生產方式減少資源投入的時候了,宣城市(除MR4-MR6>0外,其余MRi<0)的農業資源利用就處此狀態,類似的還有銅陵、滁州、宿州、淮南、合肥市。

第2篇

關鍵詞:農業資源;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和特征;對策

《中國21世紀議程》中指出,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做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來探討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1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是指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活動中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農業自然資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物質、能量和環境條件的總稱。它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和物種資源等等。農業社會資源指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因素中可以用于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主要有人口、勞動力、科學技術和技術裝備、資金、經濟體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等。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資源已成為評價和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以,節約和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解決農業資源日益尖銳的供需矛盾,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蘭召開的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上,國際糧農組織(FAO)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確定為“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這種可持續的農業能永續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的遺傳資源,是一種環境永不退化、技術上應用恰當、經濟上能維持下去、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中國21世紀議程》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明確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從農業資源角度來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產品能夠不斷滿足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1.1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就意味著發展。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有發展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指數量增加上的滿足,更應指農產品質量提高上的滿足。

2.1.2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置農業發展于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之中。

2.1.3有效控制農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努力控制農村人口過快的增長速度,以便減輕農業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是形成自覺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

2.1.4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業投入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規模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1.5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經濟全方面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單純地是追求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2.2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征

2.2.1生態可持續性

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保持生態平衡,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2.2經濟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業產量穩定持續增長,農產品質量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率穩定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可持續增長。

2.2.3人口適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經濟資源,但是作為消費者又給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人力資源的資本存量,才能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2.2.4農業增長方式的集約性

科學技術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農業科技特別是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能使農業增長從單純依靠資源和環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業增長的科技含量。

2.2.5目標的多元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提高農業產品的產出率、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保護放在首位,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3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3.1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人口過快增長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和充分就業等問題;現有近5000萬的貧困人口分布農村,貧困造成資源環境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貧困-資源環境惡化一經濟發展減緩的惡性循環。

3.2農業生產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

首先,近30年來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資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國30個省、市(區)中,已有14個省、市(區)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總數的47%,其中有7個省、市(區)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線,盡管如此,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仍未好轉。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

其次,農業用水危機正在加深,主要表現在:(1)農業和城市缺水嚴重。農業每年缺水達3.0x1010m3,受旱面積約2.0xl07hm2,全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2)水澇災害嚴重。90年代成災面積已經相當于50年代的273%,嚴重影響了中國農業的生產和發展。(3)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如華北已經形成了1.5-2萬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導致灌溉成本不斷上升。

3.3農業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工業"三廢"污染急劇向農村蔓延。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標,受污水、工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農田達0.1億hm2;化肥、農藥和農膜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污染,中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1995年為26.8萬t,預計2000年將達30萬t,農藥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農藥化肥等的濫用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也對農業資源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隨著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鄉鎮企業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0.1億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約有15%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為污染,糧食減產100億kg以上,直接損失達125億元,給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這樣不僅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造成資源惡化,制約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對農業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如陡坡毀坡毀草等,形成了"邊治理、邊破壞"和"局部有所改造、整體繼續惡化"的被動局面,使得土壤侵蝕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生態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發展。

中國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護農業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執行不力,嚴重影響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下,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農業資源保護,就會使目前已經惡化的局勢進一步加劇,導致農業生產嚴重缺少后勁;制約農業發展進而制約中國整個經濟發展。

4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4.1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制建設和管理

4.1.1法律法規是資源環境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法律管理應成為強化資源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隨著對農業資源系統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需要,應全面審理中國現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提出修訂和補充措施,并制定相應的法律實施細則、條例和管理辦法,把法律規定的原則具體化,增強其操作性,要注意有關法規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間的協調性。

4.1.2建立并完善農業資源產權制度。建立并完善資源產權制度,調整并劃分清各類農業資源的產權關系,從法律上支持、監督產權所有者對農業資源保護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強化農業資源管理的協調機制。

4.1.3制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現有農業資源的各種基本法規中,一般都是就某種資源論資源,較少涉及一種資源和其他資源作為農業資源整體的關系和綜合管理的規定,因此,要樹立農業自然資源整體化觀念和農業資源立法的前瞻性,強化綜合管理意識;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體系,實現對農業資源的綜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

4.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組合進一步擴大生態農業和持續農業的試點,及時推廣應用。積極穩妥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格局,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發展農業產前、產后的延伸產業,形成種養加和農工貿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提高,確保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4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加強資源的保護利用政策

4.4.1保護耕地。今后中國各項建設都應力求少占地、占壞地;堅持有償用地,有借有還;盡可能利用各種空閑地,減少占地損失;有計劃地開墾邊遠地區的宜農荒地。

4.4.2改善農業資源

環境。防止工業"三廢"直接排入農業環境而造成危害;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農業自身的污染源,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殘毒農藥的使用,防止過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農用水體富營養化等等。

4.4.3注意引進、吸收發達國家有關農業資源的節能、資源保護和環境修復的先進技術,重視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資源替代等。

4.5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評估和評價工作

長期以來農業資源的無償使用已經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對農業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不能及時扭轉資源無價和價格扭曲現象,就會加重對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規范農業資源作為一種特殊資產的評估方法,加強農業自然資源的估價和評價工作,推行有償使用及社會補償制度,資源開發的申報和審批制度,以便加強對農業資源的管理,保護農業資源環境。

5結束語

由于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貧乏,尤其是近年來農業資源問題日益尖銳化,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中國農業的未來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面臨的困難,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如開展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制度、農業自然資源的評估方法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等,節約農業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增強農業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程度,就可以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21世紀議程一一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邁向2010年的世界農[C]·第27屆國際會議(年會)論文集,1993.11

(3)中國農用土地資源十年變化分析評價[M]·全國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1997:41-46

第3篇

世界農業經歷了從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農業”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綠色革命”,它們在創造了農業增產奇跡同時,也帶來了土壤退化、環境破壞、病蟲害爆發等一系列農業生態問題,它們所追求的高效都是建立在能源巨大消耗和環境破壞基礎上的,以投入產出進行成本核算,“高效”的意義殆盡,只能說是一種“高消耗”的農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可持續發展思潮的涌動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引發了全球農業可持續性的思考。1991年4月,FAO在荷蘭召開的“農業與環境”國際會議上所通過的《登博斯宣言》,給持續農業以新的完整定義: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基礎,調整技術和機構改革方向,以便確保獲得和持續滿足目前幾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這種持續發展能保護土地、水資源、動植物遺傳資源,而且不會造成環境退化,同時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能被社會所接受[1]。發展可持續農業是目前全球的一項共識,而集約高效利用農業資源則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農業資源利用過程中,既要維持或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潛力,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又要保持農業生產環境的趨良性,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在判定農業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時,不能僅以農產品產出狀況為依據,判別“高效”利用的第一位標準是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是可持續的[2]。所以,有學者認為必須從更大范圍和尺度來界定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衡量農業資源利用高效與否的標準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節約利用資源,資源利用率高;有效利用資源,資源產出率高;投入少產出多,經濟效益高;不造成資源退化、枯竭,可持續利用資源;不污染環境,保持高質量的農業生態環境[3]。由此可見,持續農業對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提出了現實要求,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正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2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方法

2•1比值分析法

比值分析法是一種簡便而又實用的方法,農業資源效率計算可以表達為[5]:Rec=E0-N0Ri(1)式中:Rec為廣義的農業資源效率,Ri為資源消耗量或占有量,E0為有效價值產出,No為伴隨該資源消耗利用過程產生的負面效應價值。利用比值分析法可以直接求算資源利用效率[4];還可以通過計算資源消耗系數來間接求算資源利用效率[5]。消耗系數越大,資源的利用效率就越低。比值分析法計算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具有形式簡單、涵義明確的特點,當所消耗的資源數量比較容易量化,其數據易于獲得,并且所要評價的對象具有同質性,形成的評價指標具有可比性時,通常會用比值分析法。但使用比值分析法的關鍵是投入要素和產出要素數量的確定以及綱量的統一。由于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中社會、生態、經濟資源的投入難于量化,也很難在投入與產出之間建立統一的量綱,因此,比值分析法在這一方面受到了限制。比值分析法通常是對單因素進行評價,不利于發現阻礙整體資源潛力充分發揮的限制因素,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農業生產系統特征,高效配置農業資源,開展相應的技術體系集成,還需結合其他評價方法展開。

2•2生產函數法

利用生產函數進行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是指通過生產函數的建立與參數的求解,將實際觀察值與生產函數所要求達到的水平相比,來反映資源利用效率,并且分析各投入要素對產出的影響大小[6~9]。其基本表達式為[10]:Y=f(X1,X2,…,Xn)(2)式中:Y表示某一農產品的產出量;X1,X2,…,Xn表示參與該農產品生產的n項資源投入;f是投入轉化為產出的函數關系。在所有的n項資源投入中,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還有一些是當前條件下無法觀測的。通常研究的是可控投入對產出的影響,而把不可控和不可觀測投入作為一個隨機擾動項,因此,農業生產函數又可以表示為[10]:Y=f(X1,X2,…,Xk)+ε(3)式中:前k項投入表示可控投入;ε為代表隨機擾動項的隨機量。利用生產函數進行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內容包括:利用生產函數模擬出固定投入下的理論最大產出,采用實際產出/理論產出來評價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效率;采用同樣原理評價固定產出條件下最佳生產過程與被評價生產過程投入量之間的關系;采用農業生產函數中的系數(產出彈性),評價各投入要素對產出的影響;計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通過把除要素投入以外的其它所有因素對產出的綜合影響均看作科技進步的作用,常以余值或殘差的形式來評價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生產函數方法是針對同一農業部門(或單位)而言,不同農業部門(或單位)借助于回歸分析技術各自建立的生產函數模型是無法進行比較的。生產函數法是目前分析科技進步效果較為普遍的一種方法,但是它不能反映科技投入是如何影響科技進步進而影響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這樣就容易導致人們對科技投入的忽視,最終延緩科技進步。

2•3包絡分析法

包絡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Chares和Cooper等人在1978年提出的,主要采用數學規劃方法,利用觀察到的有效樣本數據對決策單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進行生產有效性評價。DEA法用一組輸入———輸出數據來估計相對有效生產前沿面,這一前沿能夠很方便地找到,生產單位的效率度量是該單位與確定前沿相比較的結果。應用DEA法可以進行農業資源相對生產效率評價[11]及農業技術效率評價[12]。應用DEA法進行農業資源相對生產效率評價時,需要考察不同農業生產區域(作為決策單元),選取它們的主要投入指標作為輸入,選取一些主要的產出指標作為輸出。應用模型求各決策單元的最優解θ*,值為1的決策單元對應著最高的投入產出效率,從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的角度,它們構成了投入產出效率最高的一類農業生產區。由于行業投入產出的效率高低總是相對的,總可以將DEA有效的決策單元剔除,再對余下的單元進行DEA評價,以確定在余下的農業生產區中哪一個行業的投入產出效率最高,且構成一個類別(對應的θ*值為1)。經過有限多輪的DEA評價,就可以將不同發展水平的農業生產區按投入產出效率的高低自然而客觀地分成不同的類[13]。在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中當某些數據不易于直觀獲得,尤其是評價對象結構較為復雜時,DEA法顯出其優勢。利用DEA模型進行評價可以得到一些相對性的結果,有利于具有相同類型的部門(或單位)之間進行對比,同時也可以對于同一部門不同時間段進行對比與評價[14]。該法主要用于多投入,多產出系統的相對效率的評價。其與生產函數的區別在于所估計前沿面的差別。生產函數的前沿面是一種理論前沿,代表一種理想狀態,而DEA的前沿面是一種相對有效生產前沿面,具有實際意義。但是DEA方法評價的結果只是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相對高低,并不能說明相對效率低的原因,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來找出提高效率的對策;同時,有關DEA的模型大多沒有考慮實際生產過程中的隨機不確定性,因此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間會產生一定的偏移。在這一方面,國內外的許多學者正在進行研究與改進,如Banker[15]和肖渡[16]等把統計方法引入DEA,提出了用最大似然估計法處理DEA中的隨機性;O1esen和Petersen[17]使用可信度域的分段線性包絡方法提出了概率約束DEA模型;Cooper[18]等把滿意度概念引入DEA,提出了滿意度DEA模型等。

2•4能量效率分析的評價方法

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體系中除包括水、土、氣、生等單項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外還包括物質、能量轉化效率等一些綜合性指標。能量效率分析就是要研究系統的能量流,從能量利用轉化的角度進行效率分析。在研究能量流的過程中,利用能量折算系數把各種性質和來源不同的實際投入產出物質轉換成能流量,通過計算機和統計分析確定系統內各成分間各種能流的實際流量。對于農業生產系統,主要是研究其輔助能量投入產出以及轉化率的大小,包括生物輔助能,工業輔助能,人工輔助能,產出能等。目前能流分析方法有統計分析法、輸入/輸出分析法、過程分析法三種[19]。以輸入輸出法為例,首先測定輸入輸出實際的流量,利用能量折算系數統一量綱;在此基礎上,進行能量效率分析,分別計算各種輔助能的能量利用效率(總產出能/各輔助能投入),太陽能利用率(系統能量總產出/系統太陽能輸入),總的能量利用效率(總產出能/總投入能)以及能量投入邊際產出等;還可以利用統計的方法,對各輔助能投入與能量總產出之間進行回歸分析,尋找農業生產中的限制性因子;應用灰色系統理論的關聯分析方法對影響能量總產出的各項投入因子的重要性進行量化分析,尋找較能影響系統產出的因素;計算各種能量的投入比例,分析系統的能量投入結構,以反映能量投入效果,確定能量投入是否合理[20]。能量效率分析把各種性質和來源根本不同的物質均以能量單位表示后進行比較和數量研究,然而,不同類型能量并不可比較和加減,例如,農業生態系統輸入的石化能和生物能存在根本差異,同是石化能煤炭燃燒產生的1J能與1J電能也存在極大差異,不可作簡單相加和比較。能量效率分析無法對系統的能物流、貨幣流、人口流、信息流進行綜合分析,能量單位也不能用于表達生態與經濟效率的關聯。能量效率分析主要計算系統能量的產投比,顯示投入能對產出能形成的效率,但通常對于自然資源能量的投入(如雨水能等)考慮得比較少,因此,其分析結果得出的各種產投比并不反映自然的巨大作用和貢獻,不能表示生態效益。

2•5因子-能量評價模型

因子-能量評價模型是基于能量分析,以能量作為評價“媒介”,采用能量的形式,將諸多功能、性質、量綱等都不一致的因子置于統一的衡量指標下[21,22];不同于能量效率分析的是,它以能量運動轉化的衰減過程為評價主線,不僅是對輔助能的評價,而且更多地是對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的評價,評價過程也具有更好的層次性。因子-能量評價模型將農作物產量形成過程劃分為若干環節,每個環節加入一個資源因子,對應一個理論產量,隨著環節的深入,影響因子逐漸增多,理論產量呈衰減趨勢。通過建立因子間相互關系來尋找限制性資源因子及其定量制約程度。因子對生產過程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因子-能量損失量(相鄰理論產量的差值);因子-能量衰減率(差值與上一級理論產量的比值);資源組合利用效率(實際產量與各級理論產量的比值)。因子-能量評價模型最大的優點體現在通過“能量”作為載體,將不同類型、性質的評價對象統一在相同的量綱下,具有不同類型、不同部門、不同時段、不同區域的可比性。但由于模型中的階段變量均來源于不同生產級別的農業生產力模型的計算結果,因此,在實際應用中無論評價思路、評價環節劃分、還是評價結果都受到農業生產力模型研究進展及其精確程度的制約。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劃分評價環節時,由于生產方式、制度及管理等因子難以量化,對應的因子評價工作難以進行。

2•6能值評價方法

能值(Emergy)是由著名生態學家Odum創造的一個新詞,其定義為:一流動或貯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種類別能量的數量,稱為該能量的能值[23]。在實際應用中通常以太陽能值為標準來衡量其它各類能量的能值,即一定數量的某種類型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太陽能的數量。將單位數量(1J、1kg等)的能量或物質所包含的太陽能值稱為“太陽能值轉換率”。能值的提出是系統能量分析在理論和方法上的一個重大飛躍。借助太陽能值轉換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物質流和貨幣流等,均可換算為統一的能值。因此系統研究包含了自然和經濟資源,而且這些作用流可以直接加減和相互比較,從而實現了系統生態分析和經濟分析的有機統一。能值分析已被大量用在生態系統可持續性評價研究當中。利用能值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反映農業生態與經濟效率的能值指標體系,與傳統的能量分析相比,能值分析一方面延用了能流分析的一些基本思路與方法,反映系統投入—產出的情況,而且能夠更深刻地反映系統的能量等級、環境容納能力,生態經濟效率等,從而更好地說明系統的結構功能特征。根據能值分析的基本原理,可以構造以下常用的利用能值進行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這些指標從不同的側面反映農業資源利用系統特性,也可以綜合這些指標對系統進行效率與可持續性總體評價。能值評價方法的最終結果表現為不同農業資源在能值數量及其綜合評價指標上的差別,不同資源的能值最終以能值表示的價值來體現,從而掩蓋了不同類型的資源所包含的不同性質和類別的價值,及其相關的社會、經濟、生態服務功能。對于具有相同能值含量的石頭與金子,該評價方法最終顯示的將僅是數量相同的能值,這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石頭與金子所包含的內在差別。如何將能值評價與不同資源類型所包含的社會、經濟、生態服務價值建立直接的聯系,是能值分析中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能值分析評價方法在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如何準確求得各種能量的太陽能轉換率,如何揭示能值內在差異,如何建立能全面評價系統特性的指標體系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2•7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為評價目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是較基礎而常用的方法,在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研究中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制定適當的度量指標,并依據指標間的前后、左右關系,形成有序而全面的評價指標系統,用以定量反映和衡量農業資源利用的有效性狀況,識別和診斷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和不同模式農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制約程度,藉以勾繪出農業發展的資源利用基本輪廓[25]。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基本思路為:由本底指標推算潛力指標,通過對現實生產力與潛力的對比計算出效率指標。其中,效率指標是評價值指標體系的核心和關鍵。在基本原則和思路的指導下,國內學者從多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建立了類別多樣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如李道亮等從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基本內涵出發,充分考慮資料來源和實現可能性,建立了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和輔助指標體系[26];為便于研究分析,徐勇將農業生產系統概念性劃分為農業自然生產和經濟生產兩個相互嵌套的過程,并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從結構上劃分為自然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和社會經濟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兩大類,每個大類各含五個亞類,每個亞類又分別由本底指標、潛力指標和效率指標組成,并以效率指標為基礎形成評價指標體系[25];謝高地等人則在此基礎上,按衡量標準類別將評價指標劃分為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資源利用社會滿足程度評價指標、經濟評價指標、環境評價指標和可持續評價指標5個類別,而在指標層次方面,則沿用兩大類10個亞類思想,經過進一步的綜合與基礎層次歸位而設計為綜合評價指標層和基礎評價指標層兩個層次[2]。指標體系方法雖然比單純用模型方法評估更為全面,但是指標體系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①有些指標看似合理,但由于數據不易獲得,實際操作起來就很困難;②有些指標在選擇上存在概念模糊和交叉現象,不少具體指標之間存在較高的正、負關聯性[27];③指標數據太多,不便操作。同時,評價指標體系中權重或貢獻率的確定也是很困難的技術問題,目前國內研究中常采用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等方法,有很強的主觀性。

3結語

第4篇

  可持續發展應是“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浙江樂清濱海農業資源最有發展潛力。

樂清地處浙江東南沿海,農業環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海域遼闊,濱海農業資源豐富。位于甌江口北側,北緯27°59′~28°23′、東經120°57′~121°16′的樂清灣從南到北縱貫樂清全境,海岸線總長125千米。全灣面積427平方千米,其中樂清占一半以上,擁有灘涂1.15萬公頃,淺海水域1.2萬公頃。資源豐富的海岸帶和灘涂區,一向被譽為天府之地,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為振興農業經濟,加速對濱海資源的開發利用,就要樹立“在海靠海,管海吃海。”的觀念。樂清灣內水域遼闊,灘涂面積廣,生物資源豐富,起步的產業應當是灘涂養殖業。在此基礎上,逐漸實現灣內水域農牧化,同時相應地發展加工工業和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建立符合濱海地區特點的大農業生產體系,作為當地今后的發展方向。

明確了方向后,就要進行具體的濱海資源開發利用。我們認為三大區域(即圍墾段、灘涂段、港灣段),有利于進行多層次的開發利用。

一、圍墾段開發。樂清已圍涂2700公頃,圍涂利用率達70.86%。而且沿海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7.7℃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在7℃以上,≥10℃積溫在560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自然條件優越。因此,應實行“果基魚塘”的開發模式。即以“兩水”(水果、水產)為發展方向。有計劃地發展以柑桔為主的亞熱帶經濟果木,并輔以防旱措施,在低洼地深挖塘溝,擴大淡水養魚面積,既確保柑桔產量的穩定和豐收,又發展了養魚業。

二、灘涂段開發。灘涂是陸地的延伸。樂清現有樂清灣灘涂面積1.15萬公頃,其中高、中涂面積8066公頃。分布在沿海的湖霧、大荊、雁蕩、清江、南塘、南岳、蒲岐、天成、翁洋、黃華等11個鄉鎮的潮間帶。為了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必須從灘涂位直到低潮位的潮下帶,建設好不同的生產基地:

1.對蝦養殖基地:重點應放在半開放型的外灣位灘涂區,即從蒲岐山頭以北,總面積8200公頃。這里涂寬數千米,潮漲為海,潮落為灘。位中段以上涂面(全市約2000公頃)不宜于貝類養殖,長期荒蕪。把這些荒涂利用起來,分期分批進行圍墾建塘養蝦,將可建成700公頃以上集中連片的對蝦養殖生產基地,近期可圍墾的有勝利塘(從慎海至鹽盆)面積569公頃(現正在圍墾的勝利塘南片面積為267公頃)、翁洋塘(從海嶼至黃華)面積約800公頃、蒲岐婁岙外塘40公頃、天成外塘34公頃等及其它小片面積合計約1470公頃。隨著養蝦事業的發展,相應地建立生產前服務業和產后加工業,發展外向型產品,為國家出口創匯作貢獻。

2.貝類苗種增殖基地:適于養殖和附苗的涂面積1.13萬公頃(其中高、中涂面積8066公頃,是后備的土地資源)目前已利用面積為5733公頃,重點應建設清江以北,即內灣中潮線附近和低潮區下段灘涂為貝類苗種集中增殖區。該海區水產餌料非常豐富,平均每立方米的海水中有浮游生物量達50.83毫克,有利于多種貝苗繁衍增殖。據調查,海涂養殖面積5766公頃,占農業可利用灘涂面積的58.14%,海水貝類養殖總產量年達22252噸。其中養蟶3216公頃,占海涂養殖面積的54.70%,養蛤1236公頃,占21.41%,養牡礪477公頃,占8.14%,其它851公頃,占14.74%。今后應繼續采勸封、育、改”相結合的措施,嚴格封涂育苗和全面改造附苗涂面,將該海區灘涂作為重點貝類苗種資源增殖保護區,把資源優勢變成商品優勢。3.發展“名特優”品種養殖:樂清灣有許多值得開發的魚、蝦、甲殼類生物資源。據溫州市水產研究所調查資料,魚類資源有60多種,貝類有40多種,甲殼類有60多種。內有不少珍貴產品,如質優味美的鋸緣青蟹(又名蝤蛑),三疣梭子蟹、刀額新對蝦。中華絨螯蟹(又稱河蟹),脊尾白蝦,以及名貴品種鰻麗、香魚等市場暢銷的水產品。隨著經濟的發展,需求量不斷增長,市場價格不斷提高,在樂清灣發展“名特優”品種養殖更為重要。

三、港灣大水面開發。樂清灣有270平方千米可供開發的水域。自然條件優于象山港,可因地制宜地把當地的優良品種和過去有基礎的品種發展起來,并大力加強人工放流(如對蝦放流增殖)的研究,使樂清灣成為樂清養殖業生產量和高產值的重要基地。

為此,應從樂清海水水域遼闊、灘涂面積廣、生物資源豐富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出濱海農業的發展藍圖。我們建議社會投資,招攬漁業和生化研究的科技人才來參加創建海洋生物研究所,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捕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采取引種和篩選并重,捕撈與養殖并重,充分發揮樂清灣濱海農業資源的作用,創造、培養更為豐富多彩的生物新種群。另一方面,還必須重視和保護海洋與濱海工業區的生態環境。

總之,要根據樂清的特點,對濱海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進行多層次的開發利用,把樂清灣沿岸帶建設成金色地帶,促進樂清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樂清成為生態良好,經濟發達,城鄉互利,文明富庶的樂園。

第5篇

一、加深對發展*地區特色農業重要性的認識

(一)發展特色農業是實施*大開發戰略的重點任務。農業是*大開發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特色農業是*農業開發的重點。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產能力,可以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為發展*經濟和縮小東*差距創造條件。

(二)發展特色農業是*地區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利用*地區豐富的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產業,培育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帶和產業群,可以實現農業資源多層次、多途徑的開發利用,滿足多樣化、優質化的市場需求,有利于開辟新的市場空間,促進*地區農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三)發展特色農業是增加*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目前*地區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比較突出。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建設一批規模化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區域性的支柱產業,把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民增收目標。

(四)發展特色農業是保護*地區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特色農產品對于資源和生態環境有著特殊的要求。發展特色農業要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既能夠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特色農產品,調動農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進一步明確發展*地區特色農業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發展*地區特色農業,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農業資源優勢,選擇具有一定區域規模、產業基礎較好、市場前景廣的特色農產品和產業,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約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路子,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高起點和跨越式發展。

(二)基本原則。

──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立足國內市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重點發展商品率高、市場需求強的特色農產品。

──突出發展重點。要以優勢資源為依托,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市場條件等方面因素,優先發展優勢比較突出的產品。

──適度規模生產。要考慮特色農業生產條件的獨特性和消費需求的特點,堅持在適宜區域進行生產,做到規模適度,確保產品特性。

──按產業化進行開發。要著眼于特色農產品整個產業的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建立產業體系,構建產業群體,形成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區。

──兼顧生態建設。要從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出發,發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產品,調動農民進行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三)發展目標。經過幾年的努力,在*每個省區培育形成幾個在國內、國際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點、知名度高的產品品牌和特色產業帶區,提高特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形成區域經濟支柱,構建*地區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顯著提高特色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突出抓好*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重點

(一)特色種植業產品。*地區特色種植業產品生產歷史悠久,產品品質好,質量高,具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品種、品質結構,逐步減少不具備資源優勢、缺乏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為有優勢的特色農產品生產騰出空間。抓住關鍵環節,重點解決影響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的主要問題,提高規模化生產水平。優質胡麻、油葵等特色油料作物的生產,要注重品種改良和油脂加工技術改造。橡膠生產要立足現有植膠基礎,通過新技術的采用、膠樹品系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降低生產成本。馬鈴薯生產要加強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化生產優勢。雜糧、雜豆生產要抓好品種改良,形成合理生產規模,健全市場營銷體系,拓寬市場渠道。蠶桑生產要加強基地建設,改良蠶種,提高品質。名貴中藥材生產要加快藥用植物的人工栽培,建設川貝、天麻、杜仲、枸杞、黃芪等生產基地,扶持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優質煙葉生產要突出特色,提高生產水平,改進加工工藝。

(二)特有園藝產品。*地區具有特殊的物種和氣候資源優勢,園藝產品品種繁多,特色突出,發展潛力大。這些產品大多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能夠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采用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栽培技術,改造園藝產品的傳統生產方式,提高產品檔次,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要發揮鮮切花、球根花卉和花卉種子生產的優勢,加快新品種引進、選育,加強加工、保鮮等設施建設。優質反季節蔬菜要實施精品戰略,推行精細化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特色瓜果生產要實行原產地保護制度,適應市場對鮮食和加工專用品種的不同要求,調整品種結構,培育品牌,加強市場營銷,提高園藝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三)草業和草地畜牧業。*地區草地資源豐富。草業和草地畜牧業在*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建立基本草原保護制度,進一步加大對天然草原的保護和建設力度。在牧區要推行草原劃區輪牧,實行舍飼和半舍飼。在草原生態脆弱區和嚴重退化地區要實行禁牧和休牧制度,加快草原植被恢復,逐步實現草畜動態平衡。合理開發利用南方草山草坡資源,加強牧草種子基地、草原監理和生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等建設,加快草業加工技術和設備的研究、開發和引進,帶動*草業發展。*地區是我國傳統的優質牛羊肉、羊毛、羊絨及肉兔等其它草食家畜的主產區。要調整畜群結構,改良畜群品種,提高優質肉牛、肉羊比重,加快發展優質細毛羊,穩定發展絨山羊,改革傳統的養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飼圈養,提高畜產品商品率。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秸稈養牛和特色畜禽類生產。要加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和疫病防治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草地畜牧業質量和效益。

(四)高效生態特種水產養殖業。西南地區水資源豐富,發展漁業生產具有較大潛力。要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大水面資源和冷水性資源,有效開發利用湖泊、水庫、山區河溝和溪流等水資源,發展水產養殖。西北地區要結合沿黃河水域開發,改造低洼鹽堿地,發展漁業生產。要推廣普及健康養殖模式,發展稻田養魚、養蟹等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重點發展冷水性魚類等特種水產品生產,提高名特優新水產品產量的比重。不斷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做好良種培育、病害防治、飼料生產、科技推廣和技術培訓等工作。

(五)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是提高農業附加值、帶動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能夠把*特色初級產品變為特色加工產品,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著眼農村市場,注意開發周邊國家市場;既要發展成規模的現代加工業,又要發展各種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傳統技術生產。要努力開發新產品,積極發展名牌產品,建立健全市場營銷渠道和網絡,形成以糧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等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要立足于現有加工能力的技術改造,著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鋪新攤子。要把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與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合理布局,形成規模,更多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

四、采取有利于*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強特色農產品良種開發和新技術推廣。發展特色農業,良種要先行。要加大“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動物保護工程”等項目向*地區特色農業的傾斜力度,加強特色農產品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快優良品種的引進、培育、開發步伐,推廣更新一批適合*特點的優良品種。加強成套生產技術的推廣,著力解決好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要重點加強草地畜牧業的良種體系、防疫體系和冷鏈設施建設。針對西北地區干旱缺水的特點,要推廣耐旱農作物良種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西南地區季節性缺水和蓄水能力差的問題比較突出,要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

(二)建設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是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要選擇一批產業發展基礎好的重點縣市,按照產業化的思路,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良種供應設施、技術服務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機械化作業服務體系等建設。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實行全程標準化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創立一批特色品牌產品。加強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推動標準入戶。

(三)建立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制度。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要盡快研究制定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組織開展特色農產品區域劃定、原產地命名、品牌標注等工作,實行依法保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信譽,保證質量和特色。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沖擊市場。

(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載體。要落實國家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依托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培育一批從事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中介組織,發揮其在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方面的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五)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特色農業健康發展的基礎。要搞好退耕還林、還草,加大《草原法》執法力度,落實草地家庭承包,切實搞好草原建設和保護。采取工程、農藝、化學控制和生物技術等節水措施相結合,建立田間蓄水、抗旱保水、節灌補水和土壤培肥等節水技術體系,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注重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實施保護性耕作。積極推廣沼氣等農村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發展生態農業,保護生態環境。

第6篇

1.有效地幫助項目區農民脫貧致富。幫助項目區農民脫貧致富是WFP援助項目的一個主要目標。根據4071隆德縣的監評報告,由于項目的支持,項目區林業產品產量大幅增加。人均凈增純收入10.28元。畜牧業也獲得穩定發展。畜牧業純收入比基期年增長17%。農民收入水平提高,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項目前的130.2元,增加到1998年的564。6元,凈增434.4元,增長3.34倍,基本摘掉了貧困帽子。另據14份有效調查問卷表明,WFP項目實施使脫貧人口占項目區貧困人口的80%,主要原因是改善了生產條件,提高了生產能力,加之農民努力發展多種經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2.糧食安全程度提高。通過項目建設,各項目區糧食安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地區除實現糧食自給外,還能為國家提供一定數量的商品糧。如海南2719項目,自1985年實施以來,不僅解決了項目區內的糧食自給問題,而且積極為國家提供商品糧,到1992年已提供16.6萬噸,對項目區外的糧食安全也有一定的作用。

3.各項公益事業得到發展。(1)教育。寧夏隆德4071項目區兒童入學率由實施前的90.2%增加為1999年的96.4%。四川2606項目區,項目實施前小學、初中的入學率僅為50%,項目實施后的1989年上升到81%,1994又達到了98%。(2)醫療衛生,WFP項目的實施還使許多地區的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一些鄉興建了衛生院,村辦起了醫務室,醫院里的病床數量大大增加。如2697項目所在的甘肅靖縣就在項目區興建了17個醫療院所,大大改善了當地農民的醫療條件。(3)項目區農民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11個項目區人口死亡率平均從項目實施前的7.07‰降低到5.78‰。項目區的計劃生育工作隨著農民素質的提高得以順利開展,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4)信息傳播。糧援項目的實施,也使大多數項目區的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廣泛,方式更為先進。一些地方開通了程控電話。許多地區由于項目后通電,增加了電視機。(5)飲水、用水狀況得到改善。表現為:一是解決了項目區的飲水困難。在寧夏隆德4071項目實施后,如果按1990年項目區農村人口50015人計算,可解決6個鄉、60個行政村約2.9萬人、1.5萬頭大家畜、1.4萬只羊、1.3萬頭豬的飲水困難。二是節省了勞動力,為項目區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如在隆德4071項目實施后,由于供水范圍縮小,可節約項目區農戶的取水時間,以每戶每天節約0.5勞動日計算,項目區解決的3200個缺水戶每年可節省勞動力58.4萬個。三是改善了飲水衛生狀況,提高了項目區農民的健康水平。四是項目區塘壩、澇池數量的增加,方便了交通,減少了水土流失。(6)使不少項目區改善了交通閉塞的狀況。如寧夏隆德縣4071項目鄉村道路子項目的實施基本解決了項目區60個行政村,140多個自然村,45000多人的行路難、行車更難問題。

4.改善了項目區農民的生產方式及生活條件。(1)現代化水平得到提高。項目區在實施了糧援項目后,化肥投入水平、良種化比例、地膜覆蓋等新技術的采用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新增了很多機械設備,農機總動力大大增加。(2)耕作制度發生了變化。有些地區增加了耕地的復種指數,變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3)勞動強度降低。(4)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項目區農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普遍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8個項目區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由過去的11.1平方米提高到18.8平方米。由于薪炭林的增加,使農民的做飯、取暖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不少地方通過項目興修了水電站,做到村村通電,解決了農民的照明問題。

5.項目區人口素質得到提高。WFP糧援項目十分重視培訓,其活動內容中掃盲培訓和農業技術培訓占了較大的份額,使項目區農民文化素質得到提高,生產技能不斷提高,競爭意識逐步增強,思維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從總體上提高了項目區人民的素質。

6.擴大了項目區人口的就業、較好地安置了移民。WFP糧援項目,不僅在實施過程中為眾多的農民提供了短期就業的機會,而且還在項目建成后帶來了許多長期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項目區剩余勞動力的問題。

(三)生態效益

1.生態平衡和各業的良性循環。糧援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農林牧漁業各業綜合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有效地促進了項目區內各業的良性循環。寧夏隆德4071項目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的項目活動,使農林牧用地結構趨向合理,項目工程規劃陡坡耕地全部退耕,中坡耕地適當退耕,使項目后總耕地面積比現狀減少1530.6公頃(減少9.7%),林地增加1606公頃,增加36.1%,草地增加683公頃,增加17.7%。農林牧三者用地比例分別由49.2%、13.9%、12.1%調整為44.4%、18.9%、14.2%,使農林牧用地結構趨向合理。

2.環境保護與資源的合理利用協調發展。(1)控制水土流失。寧夏隆德4071項目水利子項目實施后,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新增6175.4公頃,連同項目前的治理面積8416.9公頃,使治理面積達到14592.3公頃,占水土流失面積的54.3%。總攔泥量73.02萬噸,總蓄水量674.46萬噸,平均侵蝕模數由5790噸/平方公里降到4036噸/平方公里,侵蝕量由184.84萬噸減少到111.82萬噸,治理效果顯著,可延長水庫壽命,并保護下游地區農田不受洪害,使廣大農民間接受益。(2)治理鹽堿地。在統計的16個開發項目中,共治理鹽堿地1.6萬公頃,其中2672項目曲周項目區鹽堿地面積由11067公頃減少到3552公頃,減少67.9%。(3)提高森林覆蓋率。在調查的16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森林覆蓋率平均由項目實施前的11.3%上升到實施后的18.5%。(4)降低水域捕撈程度。WFP為6個漁業開發項目提供援助,總援助價值1.095億美元。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明顯改進。

二、我國農業利用外資的經驗與問題

(一)我國農業利用外資的經驗

1.中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利用外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成功地利用了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及無償援助,改善了項目區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了項目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主要經驗是沒有被動地依賴外資,而是利用無償援助和貸款這一有利時機,通過以工代賑,開發農業資源,發展農業生產,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

2.集中資源進行大規模農業綜合開發。無償援助和貸款項目在項目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大范圍的農業綜合開發高投入,從根本上改變了貧困地區惡劣條件,政府向相關項目提供高比例的國內配套資金,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3.中國政府的積極支持與參與。在我國與無償援助和貸款機構的合作中,一條特殊的成功經驗就是政府對項目強有力的支持與參與。中央、省和地方各級政府都承諾保證內配資金及時、足額到位。由于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援,絕大多數項目都能按時完成。通過有關部門對項目的合理設計和管理及項目后期管護,使一些項目活動在貸款結束或無償援助不再提供后仍能保持持續發展。

4.從實際情況出發,科學合理地設計項目內容。1987年農業部提出了更適合國情的“一業為主,全面發展,進行農業綜合開發”的新立項原則。與以往單一項目相比,它有以下一些優點:能夠在較小的空間范圍內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創造更多的勞動就業機會(特別是促進婦女的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便于項目執行單位均衡地安排資金和勞力,提高效率;利于把近期(如種植業、漁業)利益和中長期利益(如畜牧業、林業)更好地結合抵御風險;通過農林、農牧、漁牧等的相互結合,形成新的生態平衡,有利于保護農業環境;符合我國財政投資體制,把各項專業投入匯集起來,擴充資金力量。

5.做好評估工作。不論是貸款機構,還是無償援助機構,均要派出評估團通過實地考察對我國申請的項目進行評估,并在項目準備時采用“參與式評估”方法,有助于了解項目區農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確保項目活動適合當地實際情況,避免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開展項目活動。

6.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凡是項目搞得好的地區,都有一系列符合實際的、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如《項目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監測評價制度》、《財產物資管理制度》等。

7.借鑒成功經驗。由于各地項目開始時間不一致,前邊搞的項目已經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經驗及做法,后來的項目注重學習這些經驗,避免走彎路。

8.搞好技術培訓。(1)無償援助項目及貸款項目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管理知識和業務水平。(2)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包括農民技術人員,以便在工程施工中發揮各自的作用。(3)農民及其他施工人員的培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9.搞好工程質量監督和監測。(1)質量監督。各項目區都把質量監督工作放在首位,項目區下屬各施工單位都設有專門的質量檢查監督員,各縣設有項目質量監督組,對工程質量進行全面的監督。(2)進度監測。通常由省、地、縣負責同志與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檢查組,定期檢查或抽查。(3)財務審計。為避免無償援助、貸款及國內配套資金的損失,做到專款專用,各級項目財會工作堅持按計劃撥付資金(WFP則為援糧),事后追蹤檢查,每年年末由主管部門、財政審計部專門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二)我國農業利用外資中的問題

1.國內配套資金籌措困難。國內農業資金來源多層次、多渠道,資金管理分散,政策上不協調,一些農業外資項目的配套資金沒正式列為國家或地方基本建設投資;配套投資主要渠道之一的國內銀行貸款,其貸款指標不易全部落實;配套投資中地(市)縣承諾的部分因財力有限,資金不能及時到位;農民投勞折資不合適,無形中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挫傷農民參與項目的積極性;再加上各級政府投資多向工業傾斜,對農業項目不夠重視,導致用于農業外資項目的國內配套資金很貧乏。

2.貸款的項目單位缺乏外匯償還來源,加大了匯率風險。在農業利用國際金融貸款的項目中有一些項目不具備出口創匯能力,而某些開發性項目,由于我國現行對外貿易政策,使許多農業項目投產后其農產品因沒有出口配額而無法組織產品出口創匯,加大了還貸壓力。同時,由于缺乏責權利統一的借、用、還管理體系,不利于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這一方針的貫徹。不少項目由于缺乏合理的還貸機制,無形中增加了項目的負擔,降低了項目的還貸能力。

3.項目的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1)有些項目設計未充分考察未來市場的因素,影響了項目的效益;(2)有的項目在規劃中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照搬、照抄;(3)沒有正確理解集中與分散的關系;(4)有的項目區、項目點缺乏代表性,開發潛力不大,難以發揮項目示范、催化作用;(5)有的項目規劃沒有納入當地綜合發展規劃,或城鄉發展計劃,有的項目區沒有按計劃實施,改變了用途,影響到項目工程的完整性;(6)有的項目對建設中不可預見的因素估計不足,缺乏應變能力,不能提出替代措施或次優方案,最終影響到項目的建設;(7)個別項目的設計未注意農民的近期利益和遠期目標的結合以及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的結合。

4.有關部門間的協作配合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5.項目后管護及可持續發展有待加強。

6.項目執行中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有待于加強。在已完成和正在執行的外資項目中,參與機構大部分為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在項目組織、實施和管理中參與較少,在統計的21個項目中,只有6個項目成立農民專業技術協會。項目的各級主管部門應當充分了解非政府組織的橋梁和中介作用,以此來充分調動農民的主人翁意識,發揮其創造性,探索新的外資管理模式。

三、我國農業利用外資的對策與建議

(一)我國農業利用國際金融貸款的對策建議

1.關于配套資金問題。在政策上外資項目的國內配套資金要有固定的來源,并盡可能納入財政預算;在國家綜合部門建立國家利用外資國內配套基金,改善配套投資緊缺的狀況;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各方面資金向農業投入;加強國家財政資金在配套投資中的引導作用,利用國家財政資金在配套中的特殊地位,引導已承諾的地方資金,約束地方財政按計劃兌現配套投資。

2.優化農業利用國際金融貸款的投向與布局,不斷提高項目經營效益。農業利用國際金融貸款的投向要堅持與我國農業發展方向一致,與國內投資相配合,同時要符合不同渠道的權益和要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今后農業利用國際金融貸款的產業重點是種植業、養殖業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業。

3.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外先進農業科技,重點抓好這些成果的消化、吸收和推廣應用。技術成果的引進要緊緊圍繞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技術因素和發展“兩高一優”農業以及保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與擴大出口創匯來進行,防止重復引進和低水平引進。

4.建立健全農業利用國際金融貸款的償還機制,完善項目產品出口政策。要堅持有償使用、講究信譽、承擔風險、誰借誰還的原則;加強和改善對外借款的宏觀調控和項目管理,建立責權利統一的借、用、還管理機制;多利用長期優惠貸款,調整債務結構和幣種結構,增加借款的貨幣種類,同時使借款的幣種結構與出口創匯盡量保持一致;通過稅收和建立風險基金等方式將一部分項目的社會效益轉化為財務效益,增強項目的償還能力。

5.大力培養農業利用國際金融貸款管理人才,并加強對人才的管理。

(二)我國利用無償援助(以WFP為代表)的建議

1.關于未來援助對象的選擇。繼續利用WFP“脆弱性貧困制圖與分析系統”及“參與式評估”進行未來受援地區和受益者的確定,保證資源用于最脆弱人群,建議未來WFP糧援項目援助對象的選擇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缺糧、貧困區域、少數民族貧困山區。選擇要件包括:具有一定規模并具明顯開發價值的資源優勢;具備開發潛在的資源優勢的配套條件;增產增收潛力大,受益面廣,脫貧量大;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生態可容。

2.重視項目成功經驗的示范與推廣。

3.加強項目后管護和持續發展。WFP糧援項目的突出貢獻是為項目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項目區未來的致富奔小康和全面騰飛提供了依據。但WFP的援助僅僅是一種催化劑,未來的過程仍需項目區本身艱苦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援助效果的持續增長,援助區域的不斷擴展和持續發展。

4.關于項目執行全過程。一是領導重視、各部門支持、各專業配合。二是各級政府要對項目實施的各個環節保障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投入,制定優惠政策進行支持,并綜合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以及鄉規民約,調節并引導項目按計劃完成。三是項目的具體管理機構及其人員必須穩定,以保證項目管理和項目協調的連續性。四是注重宣傳示范,切實發揮農民、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五是強調婦女參與,切實發揮婦女參與建設、參與管理的作用。六是建立健全項目執行全過程的檔案管理制度,并做好項目各項工作的監評工作。

5.加強宣傳和溝通工作,積極爭取WFP無償糧援資源。

6.精心策劃,注重后備項目的設計內容靈活性和創新性。

(三)我國農業利用外資的其他建議

1.借鑒國際經驗和教訓擴展我國以工代賑。從外資項目所起作用及產生的效益看,以工代賑是一種獨特有效的扶貧開發手段,它不僅解決了農民溫飽問題,而且對參與者是一種激勵和促進,具有持續減少貧困的特殊作用。因此可借鑒國際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擴展以工代賑的規模。

2.充分利用WTO綠箱政策,利用糧食援助加強農業保護。加入WTO應充分利用“農業協議”中對我國有利的規定,保護國內農業的發展。一些WTO成員國就利用糧食援助作為一種生產和消費手段來處理產品的過剩,促進海外市場的銷售。我國也應充分利用糧食援助工具,來調劑我國農業生產的豐歉,維持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民的利益。

第7篇

關鍵詞:生態經濟;農業資源;資源配置;效率

中圖分類號 F0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011-05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y,and used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This paper paid attention to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impact when construct the indicator system .Choosing three input indicators and seven output indicators to research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18 cities of Henan ,and get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ptimized agricultural resource for the low efficiency cities using DEA.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Henan is higher,but still hav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some cities'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ve different degree of redundancy,which use surplus 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s and agricultural film. At the same time,we can choose optimiza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through the DEA,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pure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 economy.

Key words:Ecological economy;Agricultural resources;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Efficiency

解決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研究的永恒課題,農業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土壤,水,氣候等)更新和再生速度慢,蘊藏量和能利用量有限,表現出了更顯著的稀缺性。經濟學解決資源稀缺的途徑是優化資源的配置,使有限的資源在合理配置的基礎上達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農業自然資源日益匱乏和環保理念覺醒的今天,如何合理配置農業資源,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成為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國內學者針對農業資源配置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在起步階段,學者們研究重點是關于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理論的探討:王松霈(1996)提出在進入生態化社會的時代,應以農業資源利用的有效性(而不是最大)指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推進農業資源的適度利用[1];劉慧(1998)從農業資源配置的涵義出發,討論了不同層次資源配置的特點,提出自然因素是農業資源配置的基礎,社會經濟因素是外部保障條件,生態因素是農業資源配置的必要制約條件;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學術界開始探討評價資源配置的標準和方法[2];謝高地(1998)運用資源效率的概念對農業主要資源(耕地、水和化肥)的資源消耗系數和利用效率進行了測算,得出了在農業發展中資源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3];黃季(1999)重點從定性的角度通過對比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農業資源配置在時間、空間和產品上的變化,得到產生配置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各種要素的市場發育程度不同[4];曾福生(2012)運用DEA對我國各省的現代農業發展效率和資源配置進行研究,其中在指標的選取上更多注重現代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5];張樂(2013)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對我國農業全要素(農業總產值、農業勞動力和農業資本)生產率進行測算,以此來衡量農業資源配置效率[6]。學者王鴻(2014)以循環型農業為出發點測算資源配置效率,其指標選取注重其循環屬性;與此同時,針對各地區的實證研究也日益增多[7];王淑慧(2010)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索洛方程對黑龍江墾區農業資源配置進行了實證研究[8];侯智惠(2014)運用數據包絡分析從土壤改良、節水灌溉、農機應用與維護等層面對內蒙古農業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分析[9]。

前期學者的研究各有所長,從不同側面詮釋了對現代農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理解。但從整體上看,以生態經濟為出發點研究現代農業資源配置的并不多,而這一點又恰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特色之處。鑒于此,本文結合現有研究成果,站在生態經濟這一全新角度上對農業資源配置問題進行評價和分析;同時,為了突出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指標選取上更傾向能體現農業生產對生態造成影響的指標,并以此為依據對河南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尋找河南省發展現代農業的立足點和突破口,為現代農業的實踐提供思路。

1 生態經濟視角下的農業資源配置

生態經濟(ECO),即同時關注經濟(economic)和生態(ecological),在生態系統承載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的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資源潛力,建立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從這個內涵上看,生態經濟是以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為核心;以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資源潛力為途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型應用經濟理論。

生態經濟的本質在于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可承載基礎上,追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雙贏”。形成經濟―社會―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經濟摒棄對資源過度利用和掠奪式生產的思想,強調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重視資源利用的生態經濟效益評價和優化配置,追求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生態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就是關注經濟系統中生態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人類進行資源管理的目標是可持續和高效的利用與保護,當傳統市場手段失靈時,優化配置資源就成了生態經濟關注的主要問題,追求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就必須建立一整套資源配置評價體系,并運用市場和政策手段進行調節和干預,實現經濟生產和環境治理的現代化。

中國的生態經濟在1980年由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倡導,由于其關注環境與人類的辯證關系,尋求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途徑而備受關注。30多年來,在眾多學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努力下,生態經濟與各個領域的研究相結合,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將生態經濟與農業生產相結合,也是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前提。

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與西方完全回歸自然、摒棄現入的“生態農業”主張不同,是結合了生態經濟學的思想,在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把現代科學成果(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一種農業體系。所以,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具有兩方面的特色:一是同時關注生態和經濟,促進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構建起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二是肯定現代科學的成果。在強調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擯棄常規農業的弊病,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使現代科學真正為現代生態農業服務。

基于此,在評價我國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時,一方面要站在生態經濟的角度上綜合考量,同時評價生態和經濟影響;另一方面,在選擇指標時應同時關注自然資源和現代科學成果的投入,并重點評價自然資源和現代科學成果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研究方法與模型

經濟學中生產率和效率的度量工具主要有隨機前沿函數法(SFA)和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其中DEA由于不需事先假設函數關系,不受量綱的限制,可研究多投入多產出的綜合效率而優于SFA。由于現代農業生產涉及投入要素較多,且在產出方面同時考慮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所以,這里采用DEA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和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運用數學規劃的方法評價具有多投入和多產出特征的決策單位的相對有效性。思路是利用現有數據組合形成數據包絡,從中選取最佳組合構成“生產前沿面”,在假設“生產前沿面”是最優組合的前提下,比較其他決策單位和“生產前沿面”的數據,從而形成針對“生產前沿面”的相對效率,并以此評價各決策單元的效率優劣。當效率值為1時表示DEA有效,小于1為DEA無效,偏離1越遠效率越低。

DEA的基礎模型C2R于1978年由著名的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但C2R模型僅能測量決策單元的綜合效率,為了分別衡量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2R的基礎上加入約束條件[j=1nγj=1]得出了模型BC2,BC2模型能夠評價將決策單位的純技術效率提取出來,同時,由于BC2模型將綜合技術效率(TE)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TE)與規模效率(SE),即TE=PTE×SE。所以,可以通過綜合效率和純技術效率計算規模效率。這為分別研究決策單元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規模收益情況提供了便利。

B2C變量定義:

存在n個被評價對象(決策單元DMU);

每個DMU有m項投入(輸入項)和s項產出(輸出項);

xrj為一定時期由第j個決策單元使用的第i種投入的數量;

Xj =(x1j,x2j,…… xmj)為第j個決策單元的投入向量;

yij為一定時期由第j個決策單元創造的第r種產出的數量;

Yj =(y1j,y2j,……ysj )為第j個決策單元的產出向量;

引入松弛變量s+和s-構建最優化模型

min(θ)

s.t.[j=1nXjλj+S-=θXjoj=1nYjλj-S+=Yjoj=1nλj=1λj0,S-0,S+0,θ∈E1]

式中θ為決策單元的效率值;λj為投入、產出指標的權系數;s-為松弛變量,是負偏差,表示該決策單元應減少的投入量;s+為超額變量,即正偏差,表示該決策單元應增加的產出量。若得出的Q=1,且s+和s-均為0,則決策單元為DEA有效;若Q=1,但s+或s-不為0,則判定為弱DEA有效;若Q

3 指標體系構建

運用DEA評價決策單元的效率時,模型相對固定,判定的結果取決于指標體系的構建。我國的現代農業是以“生態與經濟協調”為指導思想,既考慮經濟發展,又考慮生態安全,所以,在選擇指標時要同時關注經濟和生態影響。

從農業經濟角度考慮農業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代價(污染),農業的產出指標包括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優化。結合指標的重要性、可比性和可獲得性原則,本文形成的指標體系如表1:

選擇化肥、農藥、農膜作為投入項有2個原因:一是由于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并不一味追求農業生產的自然化,而是在肯定現代科技成果(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的基礎上,追求所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對現代科技成果既不全盤否定也不過度濫用,所以,適度的化肥、農藥、農膜是可以作為資源被使用的。另一方面,現代農業的污染源主要來自于過度的化肥、農藥和農膜施用量,而DEA方法在評價決策單元是追求輸出的最大化或輸入的最小化,所以選取的指標通常為期望性指標,但環境污染顯然屬于越小越好的非期望指標。所以,為了體現環境污染的非期望性,可采用將非期望輸出作為投入項處理的方法,追求環境污染的最小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對河南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行DEA評價,輸入和輸出數據來源于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11]。

4 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實證分析

4.1 資源配置效率評價 為進行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區域性分析,在規模報酬可變的假設前提下,采用B2C靜態評價模型,依據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數據,以河南省的18個省轄市做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評價,即DUM共18個。借助DEAP2.1軟件,計算得出河南省18市2013年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并在此基礎上說明河南區域資源配置效率,效率值1為有效;0.9~1為良好;0.8~0.9為中等;0.8以下為低效,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河南省18個省轄市的綜合效率均值達到了0.957,說明河南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總體狀況良好。這得益于河南省近幾年依據“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理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道路。但綜合效率水平還有待提高,原因在于作為傳統的糧食主產區,過度依賴資源和勞動力的現象仍然存在。河南省18個省轄市中DEA有效的有12個,占67%,其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達到了1,說明這12市農業資源配置與經營規模相適應,農業生產處于最佳效率和最合理規模狀態,農業資源投入達到最優配置,既不存在浪費也不存在冗余,保證了所有生產要素的合理利用。

純技術效率可以反映消除規模制約后的DMU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說明了一個地區的資源配置的優劣。從數據上看,河南省純技術效率為1的市有14個,占78%,說明這些地區農業資源配置達到了最優,資源投入效率有效,農業生產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最低,在保持現有產出情況下,無法再減少資源的投入。這些地市中,有的是河南省糧食發展重點區域,如信陽是我國的中部糧倉,也是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地理位置優越;濟源被列入河南省優質強筋小麥適宜區,是首批51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這些地區自然資源和政策資源優勢顯著,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高。而洛陽、許昌、焦作、開封等地受益于當地良好的經濟基礎,在農業生產方面給予有力的技術支撐,農業資源的配比科學,取得了技術效率最優,如洛陽通過學習、創新和實踐走發展特色農業的道路。但鄭州、南陽、安陽和平頂山4市的純技術效率相對較低,反映出了這些地區的農業資源并未達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農業生態污染較高,農業資源投入配比還有待優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南陽農業的發展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南陽人均耕地面積水平低,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9hm2,對于一個糧食主產區來說,人均耕地面積過低,化肥、農藥投入密度大,城鎮化發展緩慢、農業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低。鄭州市由于近幾年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影響,人均耕地面積減少,農業生產受到制約,農業生態環境受到的影響較大。由于造成各地市純技術效率較低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需要有針對性地分析研究,并尋找提高純技術效率的方法。

規模效率是在考慮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衡量決策單元的現有規模是否達到了最佳狀態。從計算結果上看,河南省有12市的規模效益達到了最優,DEA有效,說明這些市在目前的資源投入條件下已經達到了產出的最高點,除非按照目前的資源配比狀態同比例增加投入,產出才會同比例增加。其余6市的規模報酬處于遞減階段,即生產要素投入過多,產出量的增長率不升反降,表明這些地區的農業資源投入過多,形成了溢出效應,需適當減少生產要素的投入。

4.2 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優化 河南各地區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差異較大,原因也各有不同。在農業自然資源稀缺的條件下,改進農業資源配置對河南省建設現代生態農業更具有現實意義。由于生態經濟視角下的現代農業更關注現代農業生產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而過度的農藥、化肥和農膜是農業污染的主要來源,所以,這里選取投入導向的DEA模型進行資源投入的冗余度分析,并重點觀測純技術效率較低的地市農藥、化肥和農膜的投入冗余情況。同時,由于各地市造成綜合效率不佳的原因不同,所以在進行資源配置優化時,需根據測算結果選擇不同的調整路徑。

4.2.1 純技術效率較低地市的調整 鄭州、平頂山、安陽、南陽4市的純技術效率較低,這些地市的資源配置調整方法可以從提高純技術效率著手,在提高純技術效率的同時,規模效率往往也會相應改善。提高純技術效率的方法分兩步:一是將決策單元移動至生產前沿面,即徑向調整,調整幅度反映了決策單元距離生產前沿面的徑向偏差;二是調整單個投入要素的松弛量。在多投入多產出的模型中,容易產生松弛,針對投入方面的松弛量表現為要素投入的冗余。松弛量的調整反映的是由于投入結構的原因而導致的效率損失。以鄭州為例,來說明純技術效率的調整方法:第一步:對投入要素進行徑向調整,由于鄭州市純技術效率為0.858,所以需要對所有投入要素減少14.2%,產出值不變,使其移到生產前沿面的投影點上。第二步,調整資源投入冗余量。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保持農作物播種面積和農藥施用量不變,分別減少農林牧漁從業人員6.260萬人,減少農用化肥23 779.083t,減少農膜使用量1 923.611t(如表3)。此時使用調整后的數據重新進行DEA分析,模擬結果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為1。

4.2.2 單純規模效益較低地市的調整 商丘、周口2市的純技術效率雖達到了最優,但綜合效率仍然過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低原因是規模效率不佳,所以,應把調整規模效率放在首位,通過調整規模效率的方式使其進入規模報酬不變階段,然后將調整后的數據重新進行DEA分析,觀察結果。由于商丘、周口地市均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表明兩地市出現了資源投入的整體冗余,應按現有比例同步減少所有資源的投入量。將商丘的投入產出原值減少5.2%、周口的投入產出原值減少9.3%。將調整后的數值重新進行DEA測算后,2市的規模報酬、純技術效率和綜合技術效率均達到1,此時,2市資源配置效率為DEA有效。

5 結論與建議

根據對河南18市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兼顧經濟與生態效益,總體發展狀況良好,但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的市基本上存在規模報酬遞減的現象,說明這些市資源投入量普遍冗余,投入產出不合理。同時,還有部分市依然存在依賴資源換產出的現象,其中農藥、化肥和農膜投入過剩成為這些地市農業資源配置非有效的主要原因。

依據上述結論,河南省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深化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理念,真正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并將其運用到農業生產中。(2)強化農業生產的生態化管理,鼓勵使用清潔和可循環能源,科學控制農藥、化肥和農膜的使用量。(3)政府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生物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引導農業的科學生產;(4)各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尋找薄弱環節,科學調整農業資源配置,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探尋符合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5)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通過技術指導和技能培訓的方式,提高農民經營和管理現代農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松霈.論農業資源利用的有效性[J].自然資源學報,1996(4):301-305.

[2]劉慧.中國農業資源配置現狀研究[J].資源科學,1998(5)25-28.

[3]謝高地,齊文虎,章予舒,等.主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資源科學,1998(5):7-11.

[4]黃季.中國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變化及評價[J].中國農村觀察,1999(1):1-8.

[5]曾福生,高鳴.我國各省區現代農業發展效率的比較分析[J].農業經濟與研究,2012(4):38-49.

[6]張樂,曹靜.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配置效率變化的引入[J].中國農村經濟,2013(3):4-15.

[7]王鴻,尚杰,楊果.基于DEA的循環型農業效率評價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36):113-115.

[8]王淑慧.基于生產函數的黑龍江墾區農業資源配置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6):15-19.

[9]侯智惠.內蒙古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31-35.

[10]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數據包絡分析模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第8篇

[關鍵詞] 河南省;特色農業;旅游;開發;價值;潛力

[中圖分類號] F592.6;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3-66-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Yang Wenxin

(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Henan is a larg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 with wide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griculture, rich types of agriculture local specialty, and obvious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tourism. Ornamental value, experiencing val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health value are the core valu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of great market development potentials.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 potential

1 前言

農業旅游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以農耕、農事、民居文化為載體,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通過農旅結合,建立起以農養旅、以旅促農的互動機制,是農業發展的新途徑新思路,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河南省的“十二五”規劃特別注重鄉村旅游規劃。

2 河南省特色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價值

2.1 觀賞價值觀

觀賞價值是農業景觀資源最基本的旅游價值,農業資源以其形、色、聲、光等審美要素造就田園風光的美妙之處。農村美麗的鄉村景觀讓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極富詩情畫意、淳樸自然、山青水秀的農家小院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而人類智慧所創造的農業文化讓人嘆為觀止,更是鄉村景觀的核心。如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譽為“世界第奇跡”[1]。該工程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

2.2 體驗價值

農業資源的體驗價值由農業資源造就的參與環境決定的。農事活動是一種比較自由、松散、悠閑的自然型生產活動,很適合城市居民的放松需求[2]。游客參與諸如耕鋤、種植采摘、牧養、水產品捕撈、禽畜類捕捉等農事活動外,還包括對農村鄉土文物、民俗民風等多種文化資源的參觀,在親身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中,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旅游經歷,讓參與者更加珍惜農村的自然文化資源,激起人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興趣,也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如洛寧縣委、縣政府立足當地綠竹資源的獨特優勢,提出了栽植一條綠竹長廊,打造一個綠竹縣城,開放一批綠竹園,開發一個綠竹風情游園,建設一個綠竹接待服務中心的目標。為擴大綠竹文化的影響,搭建旅游經貿平臺,該縣從2006年起每年的4月26日至5月10日舉辦洛寧綠竹風情節,開發竹鄉風情游,打造洛寧綠竹名片。成群結隊的外地游客慕名而來,走進竹園,躺竹椅,宿竹屋,食竹筍,品茶茗,聽音樂,購竹藝產品,享竹園逍遙,領竹鄉風情。使綠竹風情游成為廣大游客旅游、投資的亮點,極大地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2]。

2.3 教育價值

農業資源是寶貴的教育素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觀光農業的開發,將拓寬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使農業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引導農民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觀光農業旅游不僅是吃、住、行、游、購、娛休閑活動場所,更是學習農業知識的課堂。旅游者通過農耕牧養活動,可以了解到我國長期積累傳統農業文明,學習農業生活技藝[3]。通過參觀參與,使游客了解高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了解農作物的育種及栽培等種植過程,達到增長知識的目的。利用現代化農業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農業最新成果,如洛陽孟津縣萬畝荷花、平頂山吳營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鄭州侯寨鄉農業科技示范園、洛陽常袋鄉紅提園、許昌市鄢陵國家花木博覽園區、濮陽世錦園等。河南省所處的中原大地孕育了古老、質樸、多彩的民情風俗,豫西丘陵的天井窟洞四合院,俗稱“地坑院”,早在4 000年以前就已經存在了;豫北太行山^的石板房,是用石頭充當瓦蓋頂的一種房屋建,堪稱是河南民居中的一絕;遍及城鄉的舞獅子、耍龍燈等民間藝術表演;村村落落的節日飲食,各地婚喪嫁娶的禮俗;規模盛大的花會、書會、菊展、廟會等;無不顯示著河南民俗的古樸與多姿。河南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形式多樣,禹州鈞瓷、開封官瓷、洛陽唐三彩、南陽玉雕、天壇硯、開封汴繡、朱仙鎮年畫,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濃郁的民族風情[4]。

2.4 保健價值

參與農耕牧養和民俗活動,有助于鍛煉身體,農村的綠色食品保健作用明顯。山場、農田、果園、池塘、老屋成為旅游吸引物,游客在進行度假時,盡情體驗回歸大自然的鄉野情懷、田園樂趣,以達到放松身心,促進健康之目的。如洛陽市欒川縣重渡溝自然風景區,區內竹茂林密,野生動植物繁多,800畝竹林密密層層,可與蜀南竹海相比美。河南省原省長李成玉曾稱贊重渡溝是“生態旅游開發的典范,是家庭賓館的楷模,是旅游帶動脫貧的榜樣。景區內還有滑道、滑索、滑草及各種野外拓展訓練設施。這里的農耕民俗文化村吃的喝的用的種的,都是土得掉渣的,穿的玩的干的看的,全是百年傳承文化。

3 河南省特色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潛力分析

3.1 優越的自然條件

河南地理位置優越,古時即為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5]。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更加凸顯了河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在河南境內流經。其次,河南省地處于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帶上。聳立于河南西部、西北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高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等山地屬于第二級階梯;東部的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及其以東的山地丘陵屬于第三級階梯;在西部的中山和東部的平原之間廣泛發育著寬窄不等的低山丘陵,構成了兩個階梯之間的斜坡過渡帶。地形所處的過渡帶特征,決定了河南地貌類型多樣,既有山區、丘陵,又有平原,這對生物資源多樣性的發育和生成,因地制宜地發展河南省的農、林、牧、漁等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最后,河南省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交錯帶,氣候的過渡性極為明顯,兼有南北氣候的特色。以淮河干流和伏牛山為界,將河南省氣候劃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地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這里熱量充沛,降水豐富,年平均濕度14~16℃,年降水量在800~l 200毫米。此區河流眾多,水網縱橫,稻田飄香,―派江南風光,呈現出亞熱帶景觀,是河南省的“魚米之鄉”。此線以北地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由南向北熱量和降水量呈遞減趨勢,年平均氣溫12~14℃,年平均降水量從800毫米遞減到不足600毫米。此區耕作業以旱作為主,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北國情調濃厚,呈現為暖溫帶景觀,有我國“糧棉之倉”的美稱。同時,由于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和過渡性,即使在同一熱量帶內,東西方向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一般來說,東部平原區降水普遍偏少,但氣溫較高,地勢平坦,沃野千里,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有利于發展耕作業;西部山區氣溫偏低,但降水豐沛,適宜林木生長,有利于林牧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河南省復雜的地形條件,明顯的過渡性氣候,再加上四大水系的流經,使得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類型及景觀區域組合。這種良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多種多樣的自然條件,為河南省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的形成發育,奠定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環境基礎。

3.2 悠久的歷史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四千年前創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在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歷史文獻;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也建都于此,此后先后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存下豐富的文物古跡。從人文始祖上講,三皇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全省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座(洛陽、開封、安陽、商丘、南陽、鄭州、浚縣、濮陽)和中國古都中的4座(鄭州、洛陽、開封、安陽)。河南文物資源居全國前列,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以及“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等聞名中外。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大運河河南段、絲綢之路河南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河南名人輩出,老子、莊子、岳飛、杜甫等光耀千古。河南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按人口數量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全省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65 5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02處,國有館藏文物200多萬件。全省普查登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180余萬條,其中基本立項22萬余個。全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13個,省級項目568個[5]。

如距今有6 000多年的歷史的“龍”圖騰蚌塑龍;出土于三門峽虢國貴族墓葬最早的冶鐵實物“天下第一劍”;靈寶市函谷關是距今2 500年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關隘;湯陰縣h里城是最早的國家監獄;少林寺是最古老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是最早的佛教寺院;中國現存唯一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開封鐵塔是最早的琉璃塔;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登封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等等。

豐富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為河南省農業旅游的發展增添了人文底蘊,挖掘人文v史情結,找到農業旅游與人文資源的結合點,可以大大地拓展農業旅游的發展空間,豐富觀光農業的內容,進而提高農業旅游的文化品位。

3.3 廣闊的客源市場

2016年,河南省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5.83億人次,旅游總收入5 7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37%、14.47%,農業旅游具有鄰近城市、回歸自然、交通便利、費用較低等特點,已成為城鎮居民周末和節假日休閑度假的首選項目。2016年黃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5 187.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09.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5%、16.1%。云臺山接待39.39萬人次,清明上河園接待32.12萬人次,龍門石窟接待29.77萬人次,少林寺接待20.57萬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達到40%以上[6]。目前,我國城鎮居民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短期出游已超過55%,他們出游的目的是到周邊景區和鄉村觀光休閑。近年來河南經濟發展保持了高于全國水平的增長速度。2015年末,河南省全省總人口10 722萬萬人,生產總值8 815.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9 071.82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排在第19位。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主要集中于都市地區。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 441萬人,占46.8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 039萬人,占53.15%; 2016年,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 443.08元,增長7.7%,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 712元,增長7.4%;按常住地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697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 5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233元,增長6.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 088元,增長5.4%[7]。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居民已具備良好的出游條件。

同時河南省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便利的交通運輸,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整體客源市場喜人。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國際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終端制造基地初步形成。鄭州機場二期工程建成投用,航線網絡不斷完善,達到年旅客吞吐量4 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建設取得突破,石武高鐵投運,鄭徐高鐵主體工程基本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26.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 305公里,實現所有縣(市)20分鐘上高速。城鄉客運對接、短途客運公交化運營、普及“新農巴士”成效顯著,全省農村客車3.12萬輛、農村客運班線4 231條,基本村村有班車。

如此廣闊的客源市場為農業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河南作為中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由于戰亂,不少人從鄉村出走,四處奔波流浪,甚至遠渡重洋,這對于有濃重歸鄉情結的人來說,故鄉無疑是他們內心永遠的呼喚。因此,尋根游也為河南省發展農業旅游帶來了廣闊的客源市場。

參考文獻:

[1] 李璐.淺論我國農業資源旅游開發的新思路[J].中國科技信息,2006(6).

[2] 李春生,婁玉芹,穆桂松,等.城郊觀光農業旅游開發研究――以鄭州市近郊為例[J].河南教育學報,2001(9).

[3] 蔡喜青,宋云飛,謝重化,等.假日經濟與河南文化旅游開發[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3(3).

[4] 王靜.河南省產業貢獻率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第9篇

一、中日農產品貿易發展的背景與現狀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農業的比較利益下降,務農者減少,農業出現了萎縮,國內農產品自給率逐年降低,農產品供給出現了不足的局面。日本政府為解決國內農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從80年代后期開始,放寬了對外國農產品的進口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日本商社為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增加對國外資金、技術的投入,用以開發、生產、進口適合國內消費者需求的農產品。日本把這一農產品貿易形式,稱之為農產品的“開發輸入”。

中國的農產品供給狀況與日本大不相同,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農產品供給出現了相對剩余。中國政府為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利用問題,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擴大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的農業發展戰略。中國的這一農業發展戰略恰恰迎合了日本的農產品“開發輸入”,并且,中國農業生產成本低的優勢,有力地吸引了日本商社從中國開發進口農產品。從90年代初開始,日本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逐年增加,日本的貿易統計資料顯示,1990年總金額是28.8億美元,2000年增加到73.9億美元,10年間增加了2.6倍。特別是生鮮蔬菜進口增長十分迅速,由1992年的2.9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36.3萬噸,8年間增加了12.5倍。與此同時,日本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也在增加,特別是種子出口,從1997年的58噸增加到2000年的207噸,3年間增加了3倍多。日本在中國的農產品“開發輸入”,不僅促進了中日農產品貿易量的快速增加,而且,對中國的農業發展也產生了積極地影響。我們過去的研究證明,日本在中國的蔬菜“開發輸入”,對中國的農業技術進步、生產效益的提高以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中日農產品貿易開發與農業資源配置效益

眾所周知,傳統的農產品貿易形式是出口國將農產品出售給進口國,貿易雙方是單純的商品交換關系,并不涉及生產領域里的合作。而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的日本從中國的農產品(主要是蔬菜)開發進口,則是雙方為了貿易展開了生產領域里的合作,形成了貿易與開發生產一體化的貿易新形式。這種貿易形式主要有3個基本特征:日方商社以訂單形式向中方企業訂購產品,日方提供生產訂購產品的生產資料及生產技術;整個生產過程按照日方的技術指導進行,產品質量標準必須完全符合日方要求;所生產的合格產品全部由日方商社進口到日本。

日本在中國開發進口的農產品主要有:肉食加工品、面食加工品、蔬菜(包括蔬菜加工品)等。其中,蔬菜的開發進口量約占從中國進口蔬菜總量的70%。在蔬菜的開發進口中,日本大蔥是鮮為人知的產品,2001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3.7萬噸大蔥中有90%以上屬于在中國開發生產的日本大蔥品種。

在傳統的貿易理論中,無論是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還是赫克歇爾-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還是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都是從分析一國資源優勢與生產要素配置人手,闡述國際貿易發展的動因。而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貿易形式出現了新的變化,貿易雙方形成了貿易與生產開發有機結合的跨國經濟體系。在此情況下,僅僅考察一國的資源優勢與生產要素配置,顯然已經不能正確解釋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因,中日間的農產品貿易開發亦是如此。為此,我們用中、日生產日本大蔥的資源投入與產出的實際,考察中、日生產日本大蔥的資源配置效益,揭示中日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動因。

(一)日本大蔥在中國的開發生產過程

日本大蔥以脆、甜為其特點,適合日本人的食生活習慣,是日本主要蔬菜品種之一,全國年消費量超過50萬噸。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大蔥的生產量和消費量基本保持平衡,進入9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農業勞動力減少,機械化程度低、手工勞動量大的大蔥生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日本大蔥生產量減少,價格開始走高,在此情況下,日本農產品商社開始把目光放在海外開發生產上。1996年以前,日本的大蔥“開發輸入”主要來自于臺灣、韓國,1996年日本大阪一家農產品商社與中國山東省安丘市的一家蔬菜加工企業通過簽訂合同,開始了日本大蔥在中國的開發生產。合同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日方公司與中方公司合作開發生產日本大蔥,日方公司為中方公司提供所需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提供生產技術指導,中方公司提供土地、勞動力、生產設施等,按照日本的質量標準進行生產。第二,雙方公司合作開發生產的產品,由日方公司按合同價格全部收購出口到日本,中方公司無權自行處理。1996年日本大蔥在中國開發生產成功后,由于日本大蔥與普通蔬菜相比生產效益好,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很高;同時,由于開發生產的產品質優價廉,受到了日本消費者的歡迎,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進行開發生產的公司不斷增多,開發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開發進口量由最初的1千噸增加到2000年的3萬多噸,短短的4年間增加了30倍以上,這種旺盛的貿易生命力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

(二)中日兩國日本大蔥生產中的資源效益比較

表1是中國及日本生產日本大蔥的投入與產出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雖然日本生產大蔥的產出價值是中國的2倍多,但由于日本的勞動力資源緊缺,生產大蔥投入的勞動力價值皇中國投入勞動力價值的近15倍,所以,日本農戶生產大蔥低于中國農戶生產日本大蔥的收益。不過,如果是中國農戶生產中國大蔥,其效益并不能達到生產日本大蔥的效益,原因是日本大蔥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品質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日本大蔥種子技術含量高),品質好帶來了高價格、高收益。當然,效益好的原因還有國際市場的因素。但是,中國開發生產日本大蔥所取得的高收益,可以說是日本的農業技術資源與中國的土地、勞動力資源跨國優化配置的成果。

(三)日本大蔥在中國開發生產的效益分析

日本大蔥在中國的開發生產項目,雖然比一般作物投資大、成本高,但由于所生產的產品品質好,并且全部銷往日本市場,所以,其經濟收益明顯高于國內普通種植業生產項目。表2是我們對日本大蔥生產基地農戶不同生產項目的收益情況調查。

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土地收益率或者是勞動收益率、資金收益率,日本大蔥生產比糧食生產、中國蔬菜生產都成倍提高。這種土地、勞動、資金收益率的提高應該說是日本大蔥的貿易開發,促進了大蔥生產資源及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的優化配置,產生了國際資源優化配置效益。

第10篇

關鍵詞:平南縣;木薯產業;農業資源;評價

中圖分類號:S88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4-340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18

Agricultural Resources Evaluation Based on Pingnan Cassava Industry Development

HUANG Wei-quan,HUANG Pei-zhao,JIANG Dai-hua, Li Wei,YANG Xue-yan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Analysed and evaluated agricultural resources(soil,water and fertiliz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ssava industry in Pingnan county based on the abundanc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esource abundance index of Pingnan county was between 14.87~17.80,with an average abundance index was 16.36, the highest index of abundance was Guancheng town(17.80),and the lowest was Simian town(14.87),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ther townships' composite index of abundance.Besides Simian town, Pingshan town, Dapo town, the abundance index of the rest townships were exceed the average value. The abundanc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index>16 was a good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verall the territory of Pingnan county wa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ssava industry.

Key words: Pingnan county;cassava industry;agriculture resources;evaluation

我國農業資源評價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30年代,首先從土地資源研究開始,經過對農業資源理論的深入研究,對于農業資源的評價逐步從單項資源發展到整體資源。閔慶文等[1]利用綜合指數法、區位商法等評價方法,對南京地區的主要農業資源進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資源優勢度分析法進行了綜合評價。姜文來等[2]提出了區域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評價的兩大基礎理論,即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經濟-社會耦合理論,構建了區域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及綜合量化模型。丁娟娟[3]將資源豐度指數概念和模型應用于農業生產系統的系統診斷,得出用資源豐度指數來診斷一個地區的農業資源狀況是可行的。徐勇[4]通過對農業資源的農業生產行為特征及高效利用途徑進行系統分析,篩選、構建和設計出了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孫進群等[5]綜述了國內近年農業資源評價與利用研究的基本情況,并提出農業資源評價與利用研究的發展方向。劉軍[6]在闡述農業資源評價綜合原則的基礎上,構建了湖南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方案,得出2001-2008年湖南農業資源利用的評價結論。西方發達國家對于農業資源的研究比較早,農業資源最早于公元前由Aristotle提出,經過西方學者的不斷深入研究[7-10],至18世紀末,西方農業學家、地理學家、農業經濟學家先后對農業資源的區劃和利用進行研究,至1984年,國外科研人員已研究得到農業資源評價的基本模型體系[11,12]。

隨著人們對農業資源評價系統的不斷完善和平南縣木薯產業發展的需要,對農業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促進平南縣木薯產業的快速發展,優化平南縣農業資源的配置,提高農業資源(土、水、肥)的利用效率,開展了對平南縣木薯產業發展中的農業資源(土、水、肥)因素的分析和評價,可為平南縣及相近區域木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13]。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對平南縣農業(土、水、肥)資源進行評價分析時,根據農業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原則,結合平南縣的實際情況,在文獻資料和統計資料中搜集、整理、分析得出平南縣農業資源的發展現狀,建立豐度指數數學模型,對平南縣的農業(土、水、肥)資源進行分析,以各鄉(鎮)為單位計算農業(土、水、肥)資源的要素指標,最后分析資源要素指標。

1.1 采用豐度指數模型

資源豐度通常是指各類資源的富集和豐富程度,為資源的自然屬性。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資源豐度指地區單項資源的豐度或某類資源組合的豐度,也可指某個國家或地區內各種自然資源的總體豐度。資源豐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資源豐度可以表示為人均資源占有量,是制定地區規劃和長期發展策略的重要依據[14-17]。資源豐度指數模型為:

R=■■(i=1,2,3,...n)

資源豐度指數(R)是描述資源豐富程度的一個指標,設集合A={a1,a2,a3...an}為資源要素,A0={a01,a02,a03...a0n}為資源要素標準量,其中資源要素為:a1為年日照時數、a2為作物生長季、a3為年有效積溫、a4為年降水量、a5為土壤鉀肥肥力、a6為土壤磷肥肥力、a7為灌溉水量、a8為灌溉機械(I)、a9為化肥用量(Fk)、a10為化肥用量(FP)。

Ri=■(i=1,2,3,...n)

如果Ri>1,說明資源要素ai較為豐富,是農業生產的促進因素;如果Ri

1.2 評價指標體系的選取

農業資源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大的系統,因此指標體系也是一套復雜的體系。評價時選取的指標應針對農業資源指標本身,這樣才具有代表性,在進行農業資源評價中,各指標均反映出農業自然條件對木薯產業生長的影響程度,以及不同品種的木薯生長需要的自然條件是否受到限制,才能充分體現農業資源的特點。根據平南縣木薯產業發展的農業資源(水、土、肥)的特征和利用現狀,本研究選取王宏廣[18]的資源當量參數。

2 平南縣農業(土、水、肥)資源綜合評價

根據平南縣木薯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具有農業意義的10項指標來分析評價各鄉(鎮)之間的農業資源差異。2008年平南縣各鄉(鎮)農業資源指標和指標計算結果見表2和表3。

結合表2和表3的數據可得,平南縣各鄉(鎮)年日照時數、作物生長季、年有效積溫、年降水量、鉀肥用量、磷肥用量、灌溉水量資源要素的豐度指數均大于1,說明平南縣各鄉(鎮)這七項資源要素比較豐富;而土壤鉀肥肥力、磷肥肥力兩項資源要素的豐度指數均值均小于1,其中土壤鉀肥肥力部分鄉(鎮)大于1,說明平南縣旱地土壤鉀肥肥力分布不均勻,這兩項資源要素不足;灌溉機械(I)資源要素的豐度指數在部分鄉(鎮)大于1,說明灌溉機械(I)資源要素是部分鄉(鎮)木薯產業發展的促進因素,而在部分鄉(鎮)卻是限制木薯產業發展的因素。全縣各鄉(鎮)農業資源綜合豐度指數如圖1所示,平南縣農業資源(土、水、肥)的綜合資源豐度指數在14.87~17.80之間,平均豐度指數為16.36,豐度指數最高為官成鎮(17.80),最低的為寺面鎮(14.87),各鄉(鎮)的綜合豐度指數差別不大。

3 小結與討論

3.1 土壤肥力和pH因素

根據平南縣的土壤調查情況和現狀分析以及豐度指數模型評價的結果來看,土壤鉀肥肥力、磷肥肥力兩項資源要素的豐度指數大部分鄉(鎮)小于1,其中土壤鉀肥肥力部分鄉(鎮)大于1說明平南縣旱地土壤鉀肥肥力分布不均勻,這兩項資源要素不足,限制了該縣木薯種植產業的發展。由于平南縣的旱地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不高,整體偏低,是影響土壤鉀肥和磷肥肥力不足的關鍵因素。平南縣木薯生長受到了旱地土壤肥力含量水平的影響,有些地方土壤比較貧瘠,有些土壤養分較高。由于平南縣的南北都屬于山地,因此,要根據平南縣不同山地土壤貧瘠狀況補充土壤中速效鉀和速效磷。根據資料調查,平南縣各鄉(鎮)土壤pH總體呈降低的趨勢。這種情況下,應該首先對酸性土壤特別是強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并選用堿性或中性肥料,如碳酸氫銨或尿素、高濃度復合肥、鈣鎂磷肥等,既可中和土壤酸性,又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變施肥種類可以適當調節土壤酸堿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可起到較好的增產效果。

3.2 水資源和水利設施因素

平南縣的灌溉水量資源要素的豐度指數大于1,而灌溉機械(Ⅰ)資源要素部分鄉(鎮)大于1,說明平南縣水資源滿足木薯產業的發展,但水利設施在平南縣的分布不均勻,限制了木薯產業的發展。平南縣除了西江外,還有白沙江、秦川河、大同江等幾大河流,大、中、小型水庫遍布境內,平南縣因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南、北部山區和中部平原氣候條件有所不同,但水資源分布差異較小;從平南縣的地域來看,從南到北平南縣中部地區的鄉(鎮)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水平較高,而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的鄉(鎮)基礎設施落后,水土流失較嚴重,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木薯種植區域絕大部分在南、北地區,水利基礎設施成為制約木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現有水利設施資源,不斷完善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木薯產業發展。

3.3 化肥用量

從豐度指數評價可以看出,鉀肥用量、磷肥用量資源要素的豐度指數均大于1,說明平南縣各鄉鎮這兩項資源要素比較豐富,是該縣木薯種植產業發展的促進因素。但平南縣的鉀肥和磷肥用量比較大,施肥單一,施用方法不當,造成土壤磷固定,鉀不足,肥料利用率下降;有機肥料施用量少,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氮素相對磷鉀不足,所以,要合理增施氮肥,同時提高土壤氮磷鉀的利用效率。土壤過酸過堿都會降低肥料養分的有效利用,直接影響木薯生長。

采用豐度指數模型對平南縣農業資源(土、水、肥)的評價表明,平南縣農業資源的綜合資源豐度指數為14.87~17.80,平均豐度指數為16.36,豐度指數最高是官成鎮(17.80),寺面鎮最低(14.87),且各鄉鎮的綜合豐度指數差別不大。農業資源綜合豐度指數>16為良好,依據該標準說明平南縣全境的農業資源配置總體上適合木薯產業的發展需要;平南縣要保持木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不斷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通過不斷提高土壤肥力質量,降低土壤酸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利資源和水利設施,合理、科學使用肥料,各單位、各部門要密切配合,調動各方面的有利因素為平南縣的木薯產業提供平臺和條件,在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合力做大、做強平南縣的木薯產業。同時,平南縣農業資源的配置還存在優化的空間,針對資源配置的不足,提出了如下措施和建議:①優化施肥用量和種類,進行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②降低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③充分利用現有水利設施資源,不斷完善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水利資源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 閔慶文,李湘閣,李麗平.南京地區農業資源的綜合評價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8,7(3):242-247.

[2] 姜文來,羅其友.區域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評價模型[J].經濟地理,2000,20(3):78-81.

[3] 丁娟娟.農業資源評價-資源豐度指數評價法[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0,12(2):78-81.

[4] 徐 勇.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1,20(3):240-246.

[5] 孫進群,雷 娜.我國農業資源評價與利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6):20899-20901,20905.

[6] 劉 軍.湖南省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3):65-70.

[7] 范文波.坡耕地土壤結皮的成因及其作用研究[D].西安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1.

[8] 莎繆爾森.經濟學[M].高鴻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9] 于光遠.資源、資源經濟學、資源戰略[J].自然資源學報,1986(1):1-2.

[10] 王石立.作物農業氣候區劃[J].氣象科技,1983(1):63-65.

[11] 傅伯杰,陳利項,馬 誠,等.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2):112-118.

[12] 吳國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2):141-143.

[13] 羅興錄.廣西木薯產業化發展戰略思考[J].耕作與栽培,2001(4):59-61.

[14] 何 晶.廣西木薯產業發展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2.

[15] 楊萍果.基于資源豐度指數模型的石家莊市農業資源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4):104-107.

[16] 歐陽娟娟,李巧云,關 欣.基于資源豐度指數的郴州市農業資源的初步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2):13636-13637, 13640.

[17] 吳國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2):141-143.

第11篇

關鍵詞:經濟轉型 農業資源 環境 經濟 協調發展

引言

在轉型的適應過程中,我國的經濟發展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如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用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破壞的代價換取而來的。而目前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如此,轉型期的農業資源環境所面臨的情況岌岌可危,需要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通過汲取城市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改良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和手段,促使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再重蹈經濟發展的覆轍。

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

(一)農業資源環境的定義

農業資源環境主要指人們在進行最基本的生產活動時所利用的農業資源和所處的環境。傳統意義上的農業資源包括農業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自然資源主要指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和氣候資源等這些自然存在的事物,隨著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這些自然資源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資源總是不平均分布的,具有極大的隨意性。

同時農村發展中的環境問題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農業作為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立國之本,其環境問題始終顯著存在著。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的開發加快,水資源惡化,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嚴重,氣候變化異常等種種環境問題仍亟需解決。

(二)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資源環境和經濟的發展有著辯證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們只關注經濟的發展,一味地犧牲自然資源環境來換取經濟的快速發展,如英國的圈地運動、城鎮化大量征占耕地等,無止境地索取破壞了自然的平衡,污染了環境,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極其不平衡的。這時經濟發展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人們開始利用經濟發展的先進技術,治理已遭到污染的環境,開發新能源,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善待自然,努力平衡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我國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一)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小,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我國自然資源種類和總量都很豐富,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其中農村人口的壓力尤其大,農業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小。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雖然計劃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大,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我國全國人口總數為13.6億,這其中農村人口約為6.3億,全國人口每年仍以1000萬左右的人口數量繼續增長。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排名第120位(楊濤,2003)。有限的資源被眾多的人口平分著,導致了資源分配的不均衡。

(二)農業現代化程度低下,限制了經濟發展的步伐

目前農村大量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長期沿用祖輩世代流傳的經驗方式,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如我國水資源的農業灌溉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農業灌溉利用率則達到80%以上。農民缺乏對農業資源有效利用的意識,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大部分仍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缺乏大規模的農業經營;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的基礎設施十分薄弱。

(三)農業經濟發展缺乏環保意識,環境污染嚴重

一方面,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使用不當,具有有毒有害物質的農藥化肥進入到水土中,污染了當地的土地和河流,造成了大量的農業環境污染,農村環境情況堪憂。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漸提高起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隨著農民生活的改善,生活層次也越來越高,大量電器如洗衣機、冰箱、空調的使用,在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對農村的生活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再者,在經濟轉型期,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據統計農村文盲半文盲人數約占農業勞動力總人數的19.7%,尤其在西部地區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僅為3-4年(楊濤,2003)。長期的生活習慣使他們忽略對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缺乏環保意識。

(四)農業發展缺乏有效引導,資源開發不合理

農業發展缺乏政府和法律法規、制度的限制和指引,農民一味地粗放式開墾荒地,尤其在西北地區不斷地開荒,破壞了植被,造成了嚴重的土地沙漠化;南方山區的石漠化、華北地區土地的鹽堿化也是如此;這些都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減少和浪費,給后期的土地改造和治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目前我國荒漠化面積己達262.2萬km2,分布于全國18個省區及471個縣市(楊濤,2003)。地資源的減少,人們開始圍湖造田,造成淡水資源的大量縮減,這樣的情況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在洞庭湖及鄱陽湖地區,據統計湖泊消亡的數量已達一百多個。

農業發展缺少正當的強制理性的引導,主要受到市場經濟的變動性牽著走,從而造成耕地等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城鎮化的發展必然導致耕地的減少,但是如果缺少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管制,會造成耕地的極大浪費。按照我國目前城市化發展速度,到2030年,全國城市化水平達到65%,則將新增城市建設用地5萬km2,若按70%占用耕地計算,則占用耕地的總量將達到350萬km2(楊濤,2003)。

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一)健全農業、農村發展機制,進行綜合決策

農業自然資源環境事關我國在經濟轉型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資源環境的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農業和農村發展機制,將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考慮綜合決策,通過綜合不同的決策人員、決策方法和手段以及決策模式,最后確定一套綜合各方意見相對合理可靠的決策方案。在堅持可持續發展、開發與保護并重、預防為主與源頭控制以及實事求是科學發展的原則下,首先要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面,建立統一一體化的綜合決策管理體制,保證決策的順利進行;其次要建立綜合決策負責制和考核制,確保決策的真正執行,發揮作用;再者要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召開公眾聽證會,給人民群眾提出意見和進行評價的窗口,并認真記錄、考慮、研究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做到及時向群眾通報有關決策的內容;同時建立公民參與制度,讓群眾對環境影響進行評價。

(二)實行區域農業經濟,利用市場機制建立補償機制

由于農業資源分布的均衡,可以在農業資源相對集中的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區域農業經濟政策。針對不同的地域特點進行研究,通過了解區域的自然特征和資源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資源的開發,如處于山區以及丘陵地區可以利用山區的地理優勢,種植果樹或者樹木,進行木材經濟或發展水果產業,實行區域之間的互通有無。并在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注意區域環境的變化,通過發現、分析區域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研究解決的方法,保護環境。

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而產生大量不良的問題,因此需要利用市場機制建立資源環境補償機制,維護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一方面通過排污收費制度,向高污染的企業和工業征收排污費,“排污收費,超標罰款”,加大對環境污染的補償力度,嚴格控制排污總量;另一方面政府應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稅收制度,向有損于資源環境的行為征稅,完善征稅標準、稅種和稅率,設立有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征稅有法可依。

(三)利用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一方面應該轉變我國傳統的農業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開發高質高效的農業經濟,實行新型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精耕細作,進行高效集約經營,提高農業資源環境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健全和完善農業的技術體系,依靠科技興農。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增加技術投入,利用科技進步,在農村推行生態農業,實行循環利用的經濟理念,變廢為寶,使農業經濟呈現良好發展的狀態。如可以在農村建造沼氣池,農民可以通過把人畜糞便等排泄物以及秸稈等發酵成沼氣,用沼氣來發電及作為燃氣供日常家庭生活所用。

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加大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并充分利用科研力量研發出更高效的產品,因地制宜地滿足農業對機械的各種要求,尤其是在種植、收割方面,解放人力從而解放發展力。同時還要加強農業灌溉設備的建設。堅持開發和保護兩手抓,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要注意對農業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因地制宜,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

(四)進行制度改革創新,提高政府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的管理水平

政府應該建立和健全資源資產化管理制度,將資源環境使用與綜合核算制度聯系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努力發揮資源的資產價值對經濟發展建設的作用。資源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制度通過核算經濟發展中與資源環境有關的流量指標和存量資產,將對資源環境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實物量和價值量進行核算,反映現有資源環境的情況和發生的變化,以及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狀況。資源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對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認識,有利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管理,因此應該努力推行、發展和完善該制度。

要加強對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礦產等使用情況的管理和監控,完善資源利用總體規劃,改變分部門分單位分地區管理規劃的局面,實行統一安排管理,同時要加強建設對自然資源的數量、存量和質量的勘探、管理、監測和預報系統,及時掌握自然資源發生變化的信息。再者,政府還要加強對資源的法制管理,堅持實行“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完善12項資源環境保護法,努力研究制定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完善農業保護的政策,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堅持科教興農,采用多種形式如舉行教育培訓、座談會等加強對農民的環境保護的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減少有害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政府應當成立相應的監管和決策部門,對農業的資源環境進行實時監控,提高公眾的參與度;以促進農業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原動力,同時不會讓經濟的發展給農業的資源環境帶來太大壓力,促使兩者協調發展。

結論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開始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但隨著經濟轉型期的逐步深入,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荒漠化、耕地遭到破壞、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等。為了保證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無論是政府還是農民本身都需要格外注重這些問題,改善農村的硬件設施,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1.高旺盛.中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戰略[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

2.王雅鵬.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決策[J].中國農村經濟,1998(5)

3.楊濤.經濟轉型期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03

4.安新華. 我國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6)

第12篇

按照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總體要求,重點圍繞年度項目建設和成效、檢查驗收,**年度項目的申報、計劃編制,**年度項目入庫等工作。

一、全面組織實施年度國家和省、市立項的各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年度,我區立項的國家土地治理項目3個,1.7萬畝(新集鎮、馬集鎮、竹鎮鎮),投資707.2萬元,其中財政資金544萬元,自籌資金163.2萬元;省級丘陵山區高效農業基地項目7個,建設規模:核心區1.72萬畝,輻射區2.8萬畝,(竹鎮鎮:新集鎮、馬集桑苗圃、方山林場),投資4732萬元,其中財政資金1222萬元,自籌資金3510萬元;市級特色經濟林果基地項目1個,0.1萬畝(雄州鎮),投資10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77萬元,自籌資金23萬元。開發項目總投資5539.2萬元,各級財政資金1843萬元,群眾自籌3696.2萬元。自項目預啟動以來,開發局會同有關部門對項目區進行勘測,精心設計,編制項目規劃設計圖和工程概預算及實施方案,排定工程計劃進度,并精心組織實施。

國家土地治理項目,完成平田整地59萬方,開挖疏浚溝渠27公里、土方21萬方,修筑機耕路10公里、7萬方、累計完成土方87萬方。實施工程措施,水利措施:興建泵站1座,防滲渠道6.5公里;中溝級建筑物52座(橋30座、涵11座、跌水4座、滾水壩7座);小溝級建筑物125座(橋40座、涵洞75座、閘6座、渡槽4座)。農業措施:土壤改良0.9萬畝,鋪設砂石路面31.54公里。林業措施:農田林網植樹2.5萬株,該項目按計劃已全面完成。

省級丘陵山區高效農業基地項目,完成土方156.18萬方,開挖疏竣渠道6公里,修建蓄水池14座,泵站3座,機電井1眼,修建渠系建筑物154座,修建防滲渠6公里,埋設管道20公里,輸變電線路11.5公里,鋼架大棚1230畝,葡萄架360畝,簡易冷庫10座,塘壩護砌0.7公里,修建機耕路59.388公里。

市級特色基地項目,完成土方6.8萬方,中溝建筑物:跌水5座、穿路涵洞2座、混凝土預制板護坡1.2公里、防滲渠4.16公里、鋪設砂石路2.3公里。

二、加強項目管理,凸現開發成效

1、加強領導,加大扶持。區委、區政府對年度項目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由政府牽頭,區農業開發、農林、財政部門密切配合,具體負責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高效農業基地項目建設的指導、協調和督促等工作。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規模開發設施農業、旅游農業等丘陵山區高效農業項目實施以獎代補,充分激發社會資本投資丘陵山區高效農業建設的熱情。

2、嚴格監督,確保質量。為了確保項目建設質量,我們推行了土建工程招標制、物資政府采購制、項目監理制、項目公示制等一系列制度,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陽光推進。區農業開發、農林、財政還適時組織力量對項目建設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及時發放整改通知書,督促建設單位及時完善補缺,確保了項目的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在財務管理上,我區嚴格按照財政部29號令和農業綜合開發的相關財務管理要求,對工程資金嚴格執行縣級報帳直撥制,實行“三專”管理,明確報帳程序,確保項目資金能及時撥付相關的實施單位。

3、項目取得的初步成效。隨著項目建設的推進,項目區培育了優質富硒稻、茶葉、林果、蔬菜等一批高效規模農業產業,促進了山區特色農業產業的形成,推動了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項目區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全面發展。

一是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隨著項目的不斷推進,我區丘陵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項目區道路通暢,溝、渠完備,橋、涵、站等生產設施配套齊全,特別是針對用水修建的一批水源工程有效的發揮了作用,及時化解了水源緊缺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農業生產力。

二是產業規模不斷提高。通過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高效農業基地項目的實施,新品種、新農藝的引進,有效促進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了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同時,通過項目的集中實施,在我區丘陵地區形成一批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基地,如竹鎮鎮的規模蔬菜基地,以葡萄、桃、冬棗為代表的林果基地,茶葉基地等基地面積均已達到萬畝左右,規模比以往有了成倍的增加。規模的擴大不僅為我區農業產品帶來了量的效益,而且帶來了質的成果,目前,全區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已有61個,無公害農產品34個,綠色食品16個,有機食品5個,六合區農產品商品率不斷提高,效益越來越好。

三是示范帶動能力增強。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高效農業基地項目的實施,為全區丘陵山區農業經濟發展作出了示范,促進了農業內部的分工。**康寧農工貿公司在竹鎮鎮四合村租賃荒山種植2500畝冬棗、石榴、山核桃、板栗等果樹。在發展基地種植的基礎上,公司也積極扶持周圍農民群眾發展果樹種植,無償提供種苗,無償提供先進的種植管理經驗。在基地的帶動下,去冬今春四合村周邊有100多戶農民種上了各類果樹。竹鎮鎮駝子山優質桃基地是從2004年開始建設,在示范帶動作用下,基地的面積進一步擴大,周圍農民自發種植桃樹的面積也在迅速增長,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以駝子山為核心的優質桃種植面積擴大到近8000多畝。

四是農民收入增長顯著。項目的實施最終落腳點在促進農民收入增長。隨著項目的開工建設,項目區農民已從項目建設中看到了增收的希望。一方面土地租金不斷提高,以竹鎮鎮為例,2004年開發東駝子山優質桃基地,土地年租金每畝只有50元,2005年增長到150元-200元,年隨著項目的建設,竹鎮鎮河橋蔬菜基地的租金已增長到每畝年租金400元;另一方面,通過帶動示范,農民自發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常規低效農產品種植面積不斷縮減,以果樹、茶葉、蔬菜等為代表的高效農產品種植面積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也在逐步增長;第三方面,企業參與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農民不斷從土地中走出來,在基地務工,成為農業工人,增加了農民來自非農業的收入。預計通過項目建設,項目區農民可增加收入500至2000元。

五是社會投資熱情增長。在項目的帶動下,全社會關心、支持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氛圍已經形成,社會資本投農興業的熱情得到有效激發。**年,我區項目區共吸納各類社會資金5600萬元。丘陵山區獨特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吸引投資者開發農業、發展農業旅游的新熱土,我區將在不斷加大丘陵山開發的基礎上,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逐步在六合丘陵地區形成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集生產、經營、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現代鄉村旅游新區。:

4、國家級土地治理項目和市級特色經濟林果基地項目驗收。在4月28日、6月27日分別通過市級驗收,總體評價:一是按計劃完成項目建設任務和投資。項目投資已按計劃完成,財政配套資金和項目鎮自籌資金足額到位;二是部門配合密切,項目管理規范。開發與財政部門在項目監管過程中齊抓共管,按要求積極推行公示、監理、招投標和物資集中采購等項目管理機制,強化工程質量與數量管理;三是改善生產條件,優化產業結構。項目實施結合新農村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并積極引進“三資”培育優質稻米、苗木、經濟林果等產業;四是資金管理嚴格,財務核算規范。執行財務“三專”制度,財政資金直撥,有效利用資金手段規范項目建設。

5、完善并整改驗收中發現的問題。部分工程布局不盡合理且工程表面毛糙,一些建筑物、砂石路及農田林網規格型號未達到設計要求,項目檔案不完整。根據發現的問題,已要求項目建設單位進行了整改,并趨于完善。

三、做好其他有關工作

一是及時完成本區有關工作的統計報表和農業綜合開發統計月報、項目建設工程月報、農業開發招商引資季度報表等。

二是及時完成各類擋案管理和綜合性文字材料、工作總結等。

三是強化農業綜合開發宣傳工作。反映我區農業綜合開發建設、效益、招商引資、地方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讓公眾了解開發,熟悉開發,積極支持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民心工程、績效工程,執政為民的理念在農業綜合開發這個平臺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三台县| 营山县| 新闻| 浦东新区| 论坛| 大冶市| 新乡县| 夏河县| 红安县| 成都市| 清镇市| 阿坝| 龙胜| 贵德县| 元朗区| 金平| 彭阳县| 麻阳| 吉木乃县| 昌江| 百色市| 东兰县| 紫金县| 新宁县| 来安县| 泸水县| 钦州市| 沅江市| 镶黄旗| 淄博市| 龙游县| 环江| 平舆县| 张家港市| 名山县| 开化县| 易门县| 来凤县| 正镶白旗| 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