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7:30: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經濟發展的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殊不知,最早、最開放的市場經濟并非出現在近代商業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出現在西漢時期的中國,并且它還是寄托于封建經濟而生的。
最開放的市場經濟
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只要看看當時的經濟活動是否擁有市場經濟的特征就好了。首先,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是人,現代的市場經濟中,人與人在市場里都擁有平等的地位,那么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下,人人平等有可能做到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在西漢時期,漢武帝開始推行“編戶齊民”制度,一來將平民正式編入戶籍,方便國家管理,二來賦予他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這樣一來就保證了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人們身份相同,沒有等級性,可以獨立地進行決策了。
其次,就要看參與市場活動的人是否擁有明確的產權,即對自己出售的商品是否擁有使用權、收益權以及最為重要的處置權。很明顯,在財產私有制社會,賣家出賣私產自然是可以的。這樣一來,市場經濟的兩個要件就全部齊備了,事實上,古代的市場經濟與現代的市場經濟差別并不在制度本身,而只是技術水平高低有別罷了。
中國古代不僅有了市場經濟,而且已經有了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主要經濟組織形式――股份制。股份制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而中國古代的租佃制度就是地主將自己所有的土地租給佃農來耕種,佃農擁有對土地的管理權,只需在每年交租一次,和給股東分紅的意思基本相同,可見租佃制度實際上已有了股份制度的雛形。
人地比率阻礙了發展
看到了這里,你或許會想,中國古代不但有市場經濟,還有市場經濟的組織形式――股份制,那么為什么還不能進入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呢?
其實,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遇到的障礙,并不是小農經濟的形式本身,而是人地比率提高導致的結果。即使在現代西方國家,小農經濟仍然存在,人們將這種方式稱為家庭式經營,這種經營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勞動的積極性,還節省了大量的監督管理成本,只不過在中國被扣上了一頂“封建主義”的帽子而已。
而人地比率的不斷提高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所在。在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古代社會,土地是人們絕大部分收入的來源,而根據人地比率,可以將中國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兩漢時期,地多人少,典型的五口之家就要耕作50畝地,人們感到力不從心,因此便發明出了許多節省勞力的工具,使人均生產力超過當時的歐洲;第二階段在唐朝時期,隨著人口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土地被開墾出來,鐵開始應用于農具之中,生產力有了又一次的提高,仍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第三階段在宋朝時期,人口增速超過了土地開墾和生產率的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下降,到南宋時,人口持續增長,勞動力過剩現象嚴重。其實在宋代,中國已經有了發明制造機器的能力,英國革命前的“珍妮紡紗機”,早已在中國出現,工業革命也有條件在中國首先爆發,但正是由于勞動力過剩,人們不再需要制造機器,光靠人力就能完成地里的工作,因此在宋朝之后,人地比率開始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
但人地比率問題絕非僅僅是在中國存在的,我們的鄰居日本是島嶼之國,還有很多山區,人地比率一直很高,可是人家為什么沒被人地比率制約呢?這與財產繼承制度有相當大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財產是由所有兒子均分。而日本則是長子繼承制,長子繼承家庭的所有財產,其他兒子分不到財產,長大后都要離開家,自謀生路,因此日本的土地都比較集中,不會越分越少。既然從事農業生產的只是少數人,人地比率自然就不會提高了,而其他離家出走的兒子則會走出新的道路,創造出新的財富,發明出新的生產工具,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
反向的城市化
人地比率不僅限制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也因為它變得非同尋常了。
從戰國到南宋之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一直很快,城市人口比重最高達到了22%,人口不斷向大中型城市集中,到了13世紀,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杭州)人口達到了250萬,而同一時期,歐洲甚至還沒有超過10萬人的城鎮中心。像英國的倫敦更是在19世紀后期,人口才達到這一數字。
但是自南宋開始,直至19世紀中葉,由于全國人口總量不斷增加,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城市人口比重從22%持續跌至6%,城市人口不但不再向大都市集中,反而向農村靠攏,在江南地區形成了眾多的小型市鎮,這是外國城市發展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現象。那么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糧食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制約。要知道,城市人口基本上都是非農人口,因此就必須依靠購買別人生產的糧食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也就是說,城市人口的口糧必須依賴農村供給。但是農民不可能將所有種植的糧食都賣給城里人,他們出售的只能是自己消耗后剩下的余糧。可以說,農業的余糧率往往決定了城市化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同時,當余糧率固定的情況下,糧食供應圈的大小和運送糧食的成本高低也決定了城市規模的大小。這個不難理解,在市場交易中,人們都在追求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農民發現在城中販賣余糧的價格減去運輸余糧所需的成本后,獲利還不如在臨村賣出余糧多,那么農民自然也就不會白白跑遠路到城市中去販賣糧食了。當然,如果農業的生產力提高,農民的余糧變多了,也會促使依托于其的城市規模擴大。
【關鍵詞】地域特征,人口遷移,技術,制度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到南方。到南宋時,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地超過了北方,成為了中國新的經濟重心。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自夏朝到漢王朝時期,北方始終是重點發展的地區,《史記?貨殖列傳》之中就有戰國時南北發展差距的記載。漢朝從文景之治到絲綢之路的開辟,以都城長安為代表的北方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東漢其后政治格局轉變為三國鼎立,蜀、吳兩國對南方經濟進行了開發,但曹魏雄踞的北方任然是天下經濟中心,南方的大開發由此開始。西晉時期,由于北方長年的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環境相對穩定,且有大量北方難民遷入,這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濟再次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后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而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于江南地區,自明朝以后,南方的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提高。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是具有明顯特征的,具體來說有如下三點。第一,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北方政局的動蕩,致使人口大規模的向南遷移,其中就夾雜著大量的匠人、農民,伴隨而去的便是先進的技術。與此相比,北方的戰亂帶來了凋敝,南方經濟有了超越北方的條件。隋唐時期,國家穩定,北方經濟有所恢復。但自唐朝“安史之亂”開始,獲得短暫安寧的北方重陷混亂,又一波大規模的人民南移開始,宋朝南方經濟的繁榮景象不能不說與這幾次人口遷移有著重大的關系。第二,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如前所述,每一次大的動亂,都會產生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而這些移民潮大多是由北向南的,而這些人民是南方經濟反超北方的基礎。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政治中心的南移主要發生在“安史之亂”以后。而北方契丹覬覦南下已久,并從石敬瑭手中獲得幽云十六州,其侵略性的國家戰略也不斷打壓著漢民族生存空間,再加上吐蕃、西夏的強盛,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長安到汴州,又從汴州到了杭州。當時的政治歷史現實也對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歸結起來,中國經濟重心由早期的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由魏晉之前的北方轉移到南方,有如下幾點原因。首先,從宏觀歷史上的局勢來看,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社會的穩定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其次,長江流域擁有能與黃河流域相媲美的自然條件,長江流域有著廣闊的沖積平原和充足的水肥,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南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也只有如此可持續的長期發展,南方經濟才能逐漸趕超北方。此外,北方農民、工匠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先進的技術使得原先不適合開發的南方丘陵地帶能夠被人們開發經營農業,科學技術對經濟推動的作用應該得到我們的正視。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的優越必須與勞動力結合才能轉化為繁榮的經濟,而北方移民正好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他們與南方人民共同開發了長江流域。《漢書?地理志》中的資料和唐朝貞觀十三年的記載中,南北人口之比的變化給人印象深刻。最后,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這對南方經濟的發展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最典型的如趙氏宋朝,北宋太祖推行文官政治,使得軍人對政治的影響大大減弱。統治者為了應對周圍的少數民族威脅,也大力發展經濟以增強國力。宋朝統治者在多年獻上進貢的情況下任保持著社會高度的富足,南方的富庶由此可見一斑,而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努力也得到了側面的體現。
總之,我國歷史上以黃河流域為代表的北方逐漸將經濟重心的位置讓位于以長江流域為代表的南方,是有著其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內在外在原因的。而這也給予了我們很多啟示,對于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政局的穩定是其必要條件,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最為關鍵的還是要以人為經濟發展的中心。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鼓勵科學技術的發展,以良好的制度為保證限制統治階層的濫權與貪欲,保證社會的公平與效率,這些才是保證經濟持續穩固發展的最根本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彭克明,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原因析,安徽史學,1995第四期
[2]程民生,關于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研究與思考,殷都學刊 2004第一期
關鍵詞:傳統手藝 泥瓦 地方社會
在古代,由于人們所生活的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國各個地區都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優秀文化。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進步,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令人舉世矚目的成就,各種傳播工具漸漸地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增加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和學習,進而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趨向于豐富化。另外,我們知道,在中國這片寬廣的土地上,我們將人們分為了少數民族和漢族,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文化息息相關,它們之中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和豐富都離不開另一種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特色對于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遼金時期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更是具有其他文化所無法替代的緊密關系。
一、遼金時期漢文學的特點
(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文化就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眾所周知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一直以來,這些文化廣受人們的喜愛,并且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被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了,到目前為止,這些文化已經成為了我們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遼金時期的漢文學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成分,在遼金時期,由于經濟發展迅猛,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非常頻繁,而經濟貿易更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各個民族的人們漸漸地將他們的文化以及各種文學帶到了中原地區,然后,中原地區的文學家漸漸地將這些文化融入到了漢文學的創造中,其他優秀文學的引用,使得遼金漢文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從而使得遼金漢文學可以源遠流長。
(二)封建倫理觀念比較強烈
在我國古代時期,由于受當時經濟發展以及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許多地區的封建倫理觀念比較強烈,尤其是遼金時期,這種封建倫理觀念表現的更加突出。而這種封建倫理觀念對我國古代人們的生活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并且這種封建倫理觀念的持續時間也比較長。例如,在遼金時期,人們都非常注重禮,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們都會將禮作為評價人們的指標之一,同時,它在中華民族文化形成過程中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另外,隨著我國古代社會性質的不斷變化,禮的性質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與其他少數民族相比較,中原地區的封建倫理觀念比較強烈。例如,中原地區的人們始終強調男女有別,以及自古以來婚姻大事都必須由父母做主等,并且,它們始終堅持著這一原則。許多年輕人在面對婚姻大事時都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必須由父母來指定,而他們的父母也始終堅持著門當戶對的原則,這也是我國遼金時期漢文學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少數民族文學的特點
(一)封建倫理觀念較為淡薄
在我國古代時期,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于中原地區比較落后,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下,從而使得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封建倫理觀念較為淡薄,這也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文學的主要特點之一。從古至今,我國都非常注重“禮”,它是我國古代封建倫理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于中華文化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它來源于各種宗教祭祀等,隨著我國社會性質的不斷改變,它漸漸地被人們用來表明身份的等級,最后,漸漸地轉變成了維護制度的行為準則。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所居住環境的不同,它們并不能正確地了解并且認識封建倫理文化等。與中原地區相比較,少數民族的生活比較自由,它們不愿意受各種封建倫理的約束。例如,在中原地區,男女之別以及婚姻問題被人們視為是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原地區,人們始終持有男女有別,以及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等觀念,而在少數民族地區,男女之間并沒有太嚴格的約束,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自己的伴侶等。同時,在少數民族前期,少數民族所用來表達愛意的詩歌受封建倫理影響較小。
(二)口傳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學的另一個主要特質
在少數民族文學中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文化特征就是口傳文化,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這種口傳文化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并且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眾所周知的是,在古代時期,除了傣族以及彝族等幾個少數民族有著歷史比較悠久且應用比較廣泛的民族文字以外,其他的少數民族并沒有自己所特定的文字,因此,口傳文化成為了他們進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口傳文化就是指人們利用各種聲音以及形體特征來向其他人傳輸他們的思想。在古代少數民族,大部分民族都會選擇利用口傳文化來傳達各種信息、交流彼此之間的情感以及自己繼承其他優秀文化等。例如,當人們在舉辦一些婚禮、葬禮以及采訪親戚時,人們會舉行各種唱歌以及對歌活動,然后,參加活動的歌手可以在任何一個場地進行唱歌,通過唱歌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爭取各種榮譽等。另外,口傳文化也給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及傳播帶來了許多特點,我們知道,口頭文學的講述者必須要時刻面對所有的觀眾,并且在他們講述的過程中,經常會有音樂或者舞蹈來伴隨,然后,根據現場觀眾的反應,對這一作品進行評價。另外,少數民族的口傳文化也促進了許多神話、詩歌以及歌謠的產生,并且,這些文學受到了后人的廣泛關注和喜愛。
三、遼金時期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的關系
(一)遼金時期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相輔相成
眾所周知的是,在我國古代,由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各個民族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必須要靠長途跋涉或者馬車,甚至通過書信等,但是,這種方式不僅僅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有時會造成一系列的錯誤等。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進步,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以及經濟貿易越來越頻繁,尤其是遼金時期,中原大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越來越頻繁。由于兩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以及氣候,甚至是人們的生活習俗等的不同,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學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但是,這兩種文化又各具特色。人們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人們漸漸地將少數民族的文學帶到了中原地區,然后,人們對于少數民族文學有了一定的了解,進而,將許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學引用到了漢文學中,與此同時,少數名族也大量地學習并且借鑒中原文學。最后,使得兩種文學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學。
(二)少數民族文學是遼金時期漢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遼金時期,中原大地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和貿易遠遠比其他時期更加的頻繁,正是由于這樣才使得少數民族的文學大量地涌入到中原地區,然后,中原地區的文學人士漸漸地開始學習并且借鑒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學,進而,使得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得到了很好地融合。例如遼金時期,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快,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于是,大量的少數民族開始涌入中原,到中原地區進行貿易,從而更好地進行謀生。在他們進行經濟貿易的過程中,他們將大量的少數民族文學帶到了中原地區,并且隨著他們貿易范圍的不斷擴大,它們的文學漸漸地被傳播到各個地區。于是,許多中原文學人士開始關注并且學習這一文學,它們漸漸地將少數民族文學的創造方法應用到了他們的創造過程中,這就是許多漢文學具有少數民族文學特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遼金時期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于我們民族后來的經濟以及文學方面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另外,眾所周知的是我國各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使得中華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種類極其豐富多彩,而遼金時期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時期的文學都是中華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們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各種組成部分,并且它們對于中華民族文化更深層次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遼金時期的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相輔相成,從而不斷的豐富了彼此的文學內容,同時,這兩種文學對于其他類型文學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其他文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遼金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的身影。
四、小結
總而言之,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這些文化不僅僅對我國現有文化的形成以及豐富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許多優秀的文化已經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并且許多國家都已經開始學習我國的優秀文化,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借鑒我國的優秀文化來不斷豐富他們國家的文化。另外,遼金時期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之間更是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這兩種文化相輔相成,通過不斷地學習并且引進彼此文化的精華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從而使得我國的文化可以更加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交通運輸工具的不斷便利,我國許多地區開始漸漸地與少數民族進行交流和貿易,在將我們的文化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的同時,我們也將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帶到了中原地區,尤其是遼金時期,這種現象更加的頻繁。
參考文獻
[1] 少數民族文學,思想與學術史交叉點的反思與建構――論劉大生《現代中國中少數民族文學》[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摘要:本文在制度經濟學分析框架下討論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社會制度演化的分析路徑包括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三方面的內容,本文在承認文化對經濟增長起著重要作用的前提下,試圖通過探究自然資源稟賦與社會文化形成之間的關系,來解釋東西方經濟發展路徑迥異、制度安排不同而導致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自然資源稟賦文化制度經濟績效
制度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無論是舊制度經濟學以演進的歷史眼光研究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決定作用以及制度進化過程,還是新制度經濟學從微觀角度研究制度的構成、運行以及制度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制度經濟學家們孜孜不倦的努力都是希望在制度方面挖掘用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解釋不全的經濟增長(發展)的秘密。
哈羅德?德姆塞茨認為經濟發展中非制度因素不能忽略,它與制度因素是互補、互動的關系。甚至在一些情況下,非制度性因素可能是制度變遷的更重要的源泉。制度確實很重要,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他們是在非制度因素這一背景下起作用的。隨著制度的產生、成熟和消亡,每一代人所獲得的稟賦都包含了從過去歷史繼承下來的制度。在這種意義上,制度成為更廣泛定義自然資源稟賦集合的一部分,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重要。人類在剛開始擺脫原始狀態時只有少數制度安排,因而在發展的早期階段,資源稟賦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經濟發展的時間和模式,非制度性因素是經濟發展的源泉,隨著經濟發展進程一步步展開,更大的并經過更多試驗的制度集合出現了,從而影響了以后經濟發展的時間和模式。
德姆塞茨的觀點是發人深思的,在此基礎上,筆者猜想是否可以把文化理解為在初始稟賦基礎上的產物,并蘊含著該非制度因素而成為后代的稟賦,成為進一步影響今后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因素,即文化作為自然資源稟賦與制度形成之間的紐帶,進而影響著經濟績效。對于“文化”這個概念的理解,《邁爾百科辭典》認為“文化最初指土地的開墾及植物的栽培;以后指對人的身體、精神,特別是藝術、道德和天賦的培養,亦指人類社會在征服自然和自我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和思想財富”,符合筆者的理解。
一、文化與制度的關系
韋森教授在他1994年發表的文章《華夏傳統文化陰影下的中國現代化之路》中就提出中國經濟發展的路徑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通過東西方文化比較解析了中國現代化問題。
韋森教授認同西方文化的江河,具有兩個源頭,亦稱兩希文化。一個發源于希伯來人,嬗迭而成為基督教;一個肇端于古希臘羅馬民族,嬗迭而為近代的西方文明。無論是承襲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精神的文藝復興運動(以人本主義為旗幟),還是直接來源于希伯來文化圣經的宗教改革運動(以神本主義為旗幟)。也有學者認為“兩希”應當為“敘希”,即敘利亞文明和希臘文明,希臘形態的理性侍奉著敘利亞形態的信仰。雖然打著不同的旗號,卻都尊重理性,追求自由民主、公正、平等和快樂。成就了西方后來的科技革命和工業文明,是西方社會現代化的最深層的社會心理基因。
而這些社會心理基因恰恰是華夏傳統文化所匱乏的。華夏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綜合體。儒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人生哲學,與釋家消極厭世,萬事虛無和虛妄出世的價值取向,以及道家自然主義、虛無主義和無為主義相互融合,浸染雜糅,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一種既盲目樂觀又虛妄無為,既自信又消極的文化潛隱心態。
因此, 盡管中國曾于明朝時期進入商業經濟繁榮時期,從學者對人口增長、整體生活水平、經濟因素中占關鍵地位的勞動生產率、重要日用品市場、消費能力、農業與工業發展,甚至在工業化發展情況、市場體系發展情況等方面考察看來,中國與西歐都無太大差別。直到18世紀晚期,中國與西歐的市場總體運行情況是相當的。
但是,中國之后卻走上了一條不同于歐洲的“內卷化增長”道路,現代經濟制度無法內生地從中國社會內部生發的原因是什么?韋伯的回答是,“基本上, 是缺乏一種特殊的心態。特別是根植于中國人的‘精神'里, 而為官僚階層與官職候補者所特別抱持的那種態度, 最是阻礙的因素”。這種特殊的心態和精神正是東方的文化特質。
東西方的文化特點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形態,西方尊重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文化基因孕育了私有制和民法思想,成為現代制度的基石。而華夏傳統文化心里中所有權觀念的淡漠,加上國有即國君所有的潛意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阻止了尊重私產的觀念。
二、自然資源稟賦之于文化
韋森教授對于文化對制度變遷,經濟發展路徑的影響分析的比較透徹了。但進一步考慮這兩種不同的文化成因是什么?筆者認為,這也正是德姆塞茨要提醒制度經濟學家們注意的,曾經疏忽或者是沒有重視的非制度因素。
從總體上看,西方文明具有遠離中道、非是即否,富于攻擊性和侵略性的品質,曾接二連三發生殘酷的宗教戰爭和迫害;另一方面,中國文明具有“合而非分裂、中道而非極端、寬容而非褊狹、溫厚而非暴烈”的精神品格,貴和寬容。其原因從根本上講,是不同的自然環境的產物。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不僅與氣候、土壤條件有關,還與地形地貌所決定的物質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關。
從遠古時期東西方不同的初始稟賦開始,就仿佛注定了東西方孕育出的不同文化,進而走向了不同的制度變遷之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黃河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降雨量充足(雖并非均勻),形成了早期的農耕經濟。與漁獵的和游牧的獲取生存資源的方式比較,通過在土地上人工種植作物而獲得生存資源是人類在自然界中爭得自身的生存和繁衍的最為穩定的方式。再者,黃河中下游地區作為一個大型陸地板塊,與華北平原渾然一體;往南有淮河和長江流域與之接壤;往西有渭水流域、漢中平原,以及河西走廊;西南方向有漢水流域和四川盆地;遠南方向則有珠江和閩江流域;東北方向更有肥沃的三江平原(盡管直至近代甚至20世紀東北才得到充分開發)。農耕方式依附于廣袤的土地,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逐漸產生了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并成為貫穿于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廣闊的伸展余地也使得人們性格平和,不愿爭搶。無論什么個人、什么部落、什么種族,只要服飾、禮儀和行為“正確”,便當然被接納到華夏文明大家庭里來,便根本沒有生發出“公民權”之類的念頭來。同時,農業文明下的人們,需要尊重植物的生長規律,經歷農作物漫長的生長期,忍受多變的氣候,因此,往往采取忍耐和等待的人生態度,即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歸根結底,華人社會是一個血緣社會,因此,重關系,講人情,溫厚、平和、隱忍。
相應的,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地中海地區),島嶼與海洋相互環繞,土地是不適合大規模農業活動的干旱山地,主要依靠漁獵,無法自給自足,各主要地區雖然在地理上處于散裂狀態,形成城邦林立的格局,但是由于古代航海技術的發展,它們之間仍能進行相當頻繁的聯系和交往,因而各古代文明能夠相對不受干擾地獨立發展,同時以物易物的商品經濟萌芽在這里茁壯成長,成為市場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和繁榮的文明。也同樣因為資源和土地的匱乏,而出現“公民權”的概念,限制人們的權力。這片水土上相應地形成一種地緣社會。城邦制的小國寡民的特點重視規則,重視法治,同時也孕育了自我中心主義。
同樣產生于西亞地中海地區的敘利亞文明因其特殊的自然環境,也具有獨特的品質。迦南較沙漠,有平原和丘陵,由農業產出,有牧場可放牧;較幼發拉底河流域,它它又是貧瘠的,丘陵多是沙土和巖石,偶爾點綴著一些綠洲。水源不足,一年只有四五個月有雨。畜牧作為該地區主要的生產方式。“牧人對動物的控制、支配、命令、強迫態度折射到神對人的至高無上性上來,或者說折射到人對神的絕對服從上來,而道德和良心意義上的‘超我'又在一個永恒、 絕對的唯一真神里得到了外化,或者說在一個不僅超越了個我,而且超越了人類社會、超越了大自然乃至宇宙萬物的唯一真神的意象中找到了最佳表達。”因此,敘利亞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宗教性,這種情形也與敘利亞型文明的攻擊性、強制性品格不無關系,與基于農業的文明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結論與反思
既然說東西方文化分別對東西方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進而對經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那么與中國大陸同樣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日本卻與中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路徑。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時,日本還與大多數亞洲國家一樣,封閉、傳統、落后,但戰后的日本“脫亞入歐”,進行破釜沉舟式的改革,1970年它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從20世紀60年代起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建立了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并同時有著健全的法律體系。這其中又是何原因呢?這與幾個國家地理上島嶼或半島特征有關系嗎?或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同西方國家建立了特殊的聯系,使得這些地區在近代經濟一體化浪潮中,既擁有中國的優良文化傳統,又受到了西方價值觀的沖擊而導致的結果?
本文僅從自然資源最初的稟賦來討論了東西方文化的淵源,比較了其文化上的差異,但未展開討論文化本身的演化過程,文化與制度變遷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東西方不同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這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更現實的問題是,中國,在面臨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擔憂時,在面臨許多經濟學家主張市場經濟體制照搬西方運行方式的呼聲時,該做如何的抉擇?是全盤西化,讓西方文化毫無顧忌地浸染中華大地,從根源上徹底改變民族的思想和意識,還是在華夏文化中尋找到積極地因素,找尋到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路徑?我想,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是永不過時的,但做起來卻是難上難,有待于學者進一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 Harold Demsetz:”DOGS AND TAIL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ORY”,1998
[2]韋森:《華夏傳統文化陰影下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漢聲》第72期,1994.9
[3]阮煒:《文明的性格與成因》
【關鍵詞】古代絲綢之路 經濟全球化 “一帶一路” “三位一體”理念 包容性塑造外交
【作者簡介】金應忠,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研究員
【中圖分類號】F11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15)02-0085-12
【DOI編號】10.13851/ki.gjzw.201502006
2013年9月,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0月訪問印度尼西亞時又提出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同年年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這些倡議正式列入決議,使“一帶一路”建設成為中國國家戰略。事實上,“一帶一路”建設并非只是中國的國家戰略,歐亞非三大洲越來越多國家對此倡議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熱情,紛紛提出相關建議和方案,這表明“一帶一路”建設已超越中國的國家戰略,成為更多沿帶、沿路國家的國家戰略,甚至成為歐亞非三大洲的共同發展戰略也是可能的。這種可能的實現將成為當代世界和平發展新的切入點和增長點,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這樣的趨向為我們研究“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新的視角,因此需要研究這種趨向的動力是什么?促使這種趨向形成合力的理念是什么?中國的作用是什么?研究這些問題與研究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具有相輔相成的意義,本文擬就此展開討論。
一、凝結歐亞非的歷史記憶,
承載歐亞非的和平發展夢想
古代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可以統稱為古代絲綢之路,這不僅是中國先民走出來的,而且是歐亞非三大洲先民共同走出來的。古代絲綢之路建設的壯舉與風采不僅在當代中國人中,而且在歐亞非的民眾中都凝結著歷史記憶。“絲綢之路”概念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hofen)于187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中提出。 然而歐亞非的先民將通往中國之路與“絲”、“絲織品”聯系在一起卻是早已有之。據稱在公元前10世紀,中國的絲織品就已到達古埃及。古希臘人對歐亞大陸的東方生產絲與絲織品的國家也早有耳聞,并以“賽里斯”(seres)稱呼中國,用“賽里斯人”稱呼中國人似乎與“絲”的譯音相契合。 對絲織品、瓷器及其他產品的好感激發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向往,試圖開拓通往中國之路,猶如唐朝高僧玄奘因對佛教的敬仰造就了赴印度取經的壯舉。歐亞非三大洲先民各自對對方的向往、好感以及互利推動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系與交往。在數千年前,人們不得不利用雙腳或借助畜力去跨越崇山峻嶺、草原大漠的阻隔,也不得不依靠風帆搏擊浩瀚海洋上的驚濤駭浪,實現互聯互通的艱難可想而知,然而古代絲綢之路仍然在艱難中聯通數千年。
歐亞非三大洲先民走出數千年傳承的古代絲綢之路,學者黃仁偉認為是以相互發現對方為主要特征的人類歷史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為標志。 正是地理大發現增進了相互了解、互賞互鑒,使相互聯系、交往不斷增多,貿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漫漫的古代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為歐亞非古代先民建構了廣袤無垠的生活圈,既有商人的往來,又有民族的遷徙;既有改善生活品質的追求,又有躲避災難的需要;既有物質的互通有無,又有文明、文化的溝通交融;為各自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多樣的機會。
近生的第二次地理大發現導致歐洲少數列強對非洲、亞洲的殖民與掠奪。而在此之前的數千年中,盡管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但是在陸上與海上仍然不斷拓展與延續,總體上對歐亞非三大洲的先民是有益的。古代猶太人在摩西帶領下走出埃及、越過紅海來到西亞,在“流著奶與蜜”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古猶太國在“第二圣殿”被毀之后,其中一個支族沿著古代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在開封定居,在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過程中繁衍生息,形成了“七姓家”的社會群體,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成為猶太歷史中獨一無二的奇跡。公元610年,伊斯蘭先知來到麥加傳教,他曾說“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既肯定中國的文化價值,又鼓勵雙方相互交流。穆圣的后裔沿著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既成就事業,又繁衍生息,成為世界最偉大航海家鄭和的祖先。
中國漢朝使者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唐朝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經,鄭和奉明朝皇帝之命在28年內率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多次遠航至非洲東岸……諸如此類的往來至今都給所到達的國家留下美好的回憶,值得當代人珍惜。古代絲綢之路不僅惠及歐亞非三大洲先民,而且至今依然是相關國家民心相通的橋梁,發展和平友好關系的楷模,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明燈。
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古代絲綢之路源遠流長,延續數千年,傳承的是堅韌不拔的毅力、互賞互鑒的態度,并在優勢互補的交往聯系中提升各國人民的福祉的精神。這種親和力和精神在相關國家民眾的歷史記憶中歷久彌新,是當代共建“一帶一路”的民心基礎、動力源泉,這也成為相關國家追求共同夢想的歷史依據。這種親和力和精神表明“一帶一路”是沿帶、沿路各國共同的發展戰略,而且隨著經濟發展項目逐漸完工,經濟開發區逐步建成,新興城市集群快速興起,新興經濟走廊不斷形成,……由此帶來的互聯互通、經濟一體化發展,不僅為發達國家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將帶動新興經濟體實現群體性崛起。
弘揚古代絲綢之路的親和力與精神,共建當代“一帶一路”是歐亞非各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史趨向、維護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需要。
首先,共建“一帶一路”反映了當代歐亞非各國推動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強烈愿望。我們正處在要和平而不要戰爭、要合作而不要互斗、要穩定而不要動亂、要富強而不要貧弱的和平發展時代。不僅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和平發展,同樣發達國家也要提振經濟,擴大出口、增加就業機會、改善人民福祉、提升內部的穩定性等。古代絲綢之路給了歐亞非三大洲相遇的機會,共建“一帶一路”又使三大洲獲得了合作的契機。因此這不僅是復興與重振古代絲綢之路的偉大工程,而且將為世界提供和平與穩定之錨,為增進人民福祉提供機會之窗,也為各國實現和平發展的目標準備了條件。
其次,共建“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創造了相互發現并再發現自己的機會。這可以用黃仁偉所說的人類社會的第三次地理大發現來表述。 古希臘人在見到中國人之前,地理學家克泰西亞斯(Ctesias)在公元前397年所著的《旅行者》的著作中這樣描述中國人:“男高十二骨尺(中指之端至肘為一骨尺),壽逾二百歲”, 猶如今人對外空人的想象。盡管今人對地球上同胞的描述已不需要這類想象,但是對對方的發現乃至自我發現依然存在著極大的空間。
從認識論的視角來看,社會是一種共生關系,人是在共生關系的相互發現中發現自己的;如果不善于發現他者與自身的真實關系,很難發現自己的存在。受到傳統國際政治、地緣政治觀念以及歷史與現實矛盾和分歧的束縛,國家之間的相互認知以及對自我的認知往往是不完整、有偏差的,由此導致合作的潛能往往被忽視。而這些潛能或潛力的挖掘可能為相關國家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弘揚古代絲綢之路精神,共建“一帶一路”可以為應對上述問題提供新的視角。認識的轉變需要從新的視角來思考,共建“一帶一路”對歐亞非各國都具有內生性,植根于對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從古代絲綢之路到共建“一帶一路”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說古代絲綢之路因給相關國家相互發現并發現自己帶來了繁榮,那么共建“一帶一路”同樣將帶來新的輝煌。路是走出來的,新的輝煌就在腳下,因此需要我們高瞻遠矚、邁開腳步。
第三,共建“一帶一路”為歐亞非各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建構戰略主動地位提供了新的契機。從“大航海時代”開啟的經濟全球化以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興衰相依”的發展趨勢愈加明顯,共同發展、共擔風險的要求也愈加強烈。這不僅需要研究如何實現共生、共同發展,而且需要思考如何建構相互合作抵御風險的平臺。
共建“一帶一路”既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建立應對經濟全球化風險的重要戰略依托的需要。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超級大國或許是經濟全球化風險的策源地,但是由于其資源與實力的體量較大,因此客觀上自身可以建立應對風險的戰略依托。1997年,金融危機席卷亞洲并波及歐洲,而美國卻巋然不動。2008年,爆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目前來看美國比其他國家更早走上復蘇道路。歐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使歐洲獲得了類似的體量,但是抗御風險的能力卻與美國相差甚遠,表明其體量還不夠大、不夠強。
因此對眾多歐亞非國家而言,應對經濟全球化風險,要善于共同建構足夠大、足夠強的戰略依托。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可以走得快,眾多人在一起可以走得遠。當然這里的戰略依托不是傳統國際政治概念,也不針對誰、攻擊誰,而主要是促進相關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發展中國家需要有戰略依托,發達國家也同樣需要,日本經濟發展經歷的波折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日本曾為建構自己與東亞國家經濟關系的“雁行模式”而驕傲,但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依然失之于未能使東亞國家成為其經濟穩定發展的戰略依托。盡管日本曾經提出建立“心心相印”關系的說法,但這僅僅是一種外交辭令,事實上一直秉承使東亞國家落后自己十年的理念,因此無法建立抵御風險的戰略依托。上世紀80年代的“廣場協議”使日本經濟一蹶不振,表明“脫亞入歐”不能使日本獲得戰略依托,跟隨美國也不能使日本獲得真正的戰略依托。經濟問題必須依靠經濟辦法來解決,沒有經濟領域的戰略依托,日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再復興是沒有希望的。
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發展趨勢都是當代世界的客觀事實,各國相互依賴、利益交融同樣是當代世界發展的客觀事實,如何合作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風險是各國的共同需求,就此而言,共建“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提供了確立戰略主動地位的新契機。
二、將是21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再復興工程
對于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與終點問題,主要是指“官路”,即使在當代討論也涉及各種因素。太倉瀏河港與上海港在歷史上都在現江蘇省內,明朝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都是從該地起航。上海寶山也因當年曾建造烽火臺“寶山”、為鄭和船隊導航而得名。這說明當今的上海港在歷史上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至于“民路”的起點與終點更為多樣,古代絲綢之路途徑歐亞非各地,許多城市或地區都是連接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是因為各地都有加強經濟交往聯系的內在動力,也有展示自身魅力與優勢的內生需求。在這種內生動力與需求的驅使下,使得古代絲綢之路在歐亞非三大洲縱橫交錯、相互聯結,而且延續數千年。
當代的“‘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包括亞太、歐洲、非洲等多個經濟圈”, 是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動力之一,同樣也將是沿線國家共同努力、循序漸進實現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何處為起點、何地為終點、何處聯何地接,將由沿線國家按照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需要作出選擇。將沿線所有經濟圈互聯互通起來,實現經濟一體化。當然,“一帶一路”建設即使用100年時間來完成也不為過,與用數千年時間走出的古代絲綢之路相比,100年或許只是彈指一揮間。當代“一帶一路”建設,各國有自己的原則構想,即使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對此有自己的抱負,這是很正常的。“一帶一路”建設在客觀上可以視為歐亞非三大洲人民實現共同夢想的過程。互聯互通的價值最終都將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得到體現。因此這項歷史性工程的進展如何,將在根本上取決于沿線國家在此過程中相互認知的深化與合作。
盡管“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之間確實存在大量歷史與現實的矛盾與分歧,但是這些矛盾和分歧并非不可調和,需要通過建設責任共同體來加以應對,包括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來處理相關問題,維護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整體發展。如果說國家之間的矛盾、分歧具有客觀性,那么建構責任共同體就顯得十分必要且重要。盡管各國家之間的利益有所差別,相互之間的矛盾在所難免,但共同利益或互補利益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個體利益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任何個體利益均具有雙重屬性,即與他者個體利益的矛盾性與同一性、自主性與共生性。如果說其中的自主性、矛盾性帶來與他者的矛盾與分歧,那么其中的同一性、共生性則要求發現與他者個體利益之間的共同利益或互補利益,承認與他者合作、協作的必要性,也因此需要建立在某種底線上的責任共同體來管控、彌合、化解相關矛盾和分歧,為各自拓展個體利益開辟空間、帶來實惠。
按照上述理論,各個國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認識、發現自己,歸根到底要求在認識、發現與他者之間的矛盾、分歧的基礎上,尋求有效的應對途徑,建構具有規范性的相互責任制度和機制。就此而言,共建“一帶一路”首要的問題是避免使沿線國家之間的矛盾、分歧影響合作的前景,要用塑造性思維尋求構建責任共同體,以此來管控、彌合、化解矛盾與分歧。在該問題上,盡管面臨經濟優先抑或政治優先的選擇,但是發展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硬道理,所以以責任共同體為指導來建構經濟與政治的統一性是最佳的選擇。如果說歐亞非三大洲先民共同創造的古代絲綢之路是勇氣與智慧的體現,主要是對高山峻嶺、荒漠草原乃至驚濤駭浪等自然條件和物理障礙的克服,那么當代人共建“一帶一路”同樣需要以高度的勇氣與智慧來塑造責任共同體,以便管控與化解相互間的矛盾與分歧,提高利益共同體的安全性,塑造和平共處、和諧共生的環境,為建立命運共同體創造良好的條件。
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三位一體的理念源于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征,國家之間在安全、發展方面的合作都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伙伴關系的內容。具體而言,國家之間在諸如經濟、貿易、金融、投資、公共服務、環境衛生、社會領域的相互聯系也是對伙伴關系內涵的豐富與拓展。伙伴關系也強調興衰相伴、命運與共。根據《辭海》的解釋,“伙伴”是由“火伴”延伸而來,是指同吃一鍋飯。伙伴關系既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同時也是外在形式。
此外,伙伴關系也強調國家之間關系的平等與均衡化。第一,平等就是要相互尊重對方的發展利益與權利,不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更不能損害對方的利益和權利為代價而謀求自身利益。另外,在伙伴關系的建設中,也面臨利益優先還是道義優先的困惑,這需要建立責任共同體來維持兩者之間的統一性,既不能為了道義而舍棄合理的利益,也不能為了利益而舍棄道義,要實現二者的平衡,需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
第二,發展的均衡性,是指中國在發展過程中要使相關各方都能從自身的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更多的財富增長機會,因此需要我們為落后國家、不發達國家提供適度的幫助,包括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經驗方面的支持等。只有其他國家發展了,才能為我們自身的發展創造新的機遇;只有在共同發展、共同增長的過程中,才能賦予伙伴關系實際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政治經濟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因而加劇了全球性危機爆發的風險,因此需要以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建設來實現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從而增進人類共同利益。“一帶一路”戰略正是對此問題的回應,該戰略將為歐亞非三大洲的有關國家實現多側面、多層次的廣泛互聯互通,共同發展、共同增長提供機會,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當代需要,因而具有很強的戰略前瞻性。
總體而言,“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中國的國家戰略,適應了中國和平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融入歐亞非三大洲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選擇。但是在此過程中,“一帶一路”建設又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事業和戰略,也是歐亞非三大洲各國的共同事業、共同的發展戰略,因此不僅需要共商、共建,而且需要各國共同出力,形成合力,因為這符合各國的現實發展與長遠利益。此外,在共商、共建的過程中,也要共同分享由此帶來的利益,實現各自的戰略目標、戰略價值以及實現對國際體系的戰略再塑造。
自19世紀后半期開始,韓國被動地卷入到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在這期間,雖然也出現過斥邪衛正論、開化論等思想,但韓國最終沒有逃脫被日本殖民統治(1910?1945)的命運。亡國后的朝鮮士人在經過反復思索后得出了所謂的“儒教亡國論”。盡管如此,韓國的近代化不能說是完全失敗的。在之后不到百年的時間內,曾經是韓國弱項的科學技術一躍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韓國的經濟實力也一舉邁進世界前列。不僅如此,韓國還成功實現了有步驟的民主主義,創造了世人矚目的“漢江奇跡”。于是,韓國社會紛紛在思考一個問題,即“我們為什么會成功”。最后,學者們從傳統的儒學思想中找到了答案,這就是所謂的“儒教資本主義論”。
韓國學界“儒教資本主義論”的觀點可以概括如下:微觀上,儒教文化傳統對經濟發展必需的人力資源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即高度的教育熱潮和嚴格的勞動倫理是引導韓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宏觀上,儒教式的政治秩序和社會傳統使得國家政策得以有效地貫徹執行,并在強有力的資源動員和調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儒教式的家族共同體主義、重視誠信道德等傳統倫理也對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我們有必要認識到,僅憑這些來解釋韓國在上世紀70年代創造“漢江奇跡”的原因,似乎還有些牽強。因為對于資源和勞動力缺乏的韓國而言,尖端科技在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無疑占據更加優先的地位。
韓國經濟能夠取得如此迅速發展的源頭何在?追本溯源,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關注韓國社會自古以來“主知”的傳統,這種傳統與儒學的發展密切相關。盡管韓國本土思想中存在很多“儒式因素”,但中國儒學的傳入無疑對韓國儒學的系統化、理論化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14世紀末開始,朝鮮王朝開始大舉吸收朱子性理學,并將其樹立為國家的統治理念。朝鮮王朝建國的主體力量便是以朱子學為宗的士大夫,他們既是官僚又是學者,并在建國后形成了能夠左右王權的權力集團。盡管如此,朝鮮王朝的權力結構依然是傾向于權力分散和權力牽制,以此來確保政治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同時又以構建儒家的民本政治為目標。為了推動仁政的順利實施,兼具學者和政治家雙重身份的士人們對社會懷有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當時的社會現實決定了學派和政派的一致性,學術論爭的結果往往決定著政治權力的走向,朝鮮時期三大學術論爭能夠持續數百年之久并呈現集團性的特征也與此緊密相關。在此氛圍下,以性理學為代表的儒學思想在500余年的朝鮮王朝,一直占據思想界的主流地位,也形成了更加注重邏輯分析、更具合理主義傾向的韓國儒學思想,這就為韓國社會的“主知”傳統烙下了深深印記。
正是得益于這種“主知”傳統,韓國才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吸收西方的先進科技,并實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自主研發。在戰后40余年的時間里,韓國的國民收入就增加了100倍以上。不僅如此,這種濃厚的知性傳統也使得那些要求高度知識儲備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在韓國實現了成功發展,為韓國經濟的騰飛發揮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本書主要以中國學者的視角首次從思想史角度全面系統梳理了韓國儒學的發展,重在從學脈、學理上對韓國儒學思想進行綜合性的整體考察。本書首先從韓國儒學的淵源談起,從檀君神話以及記錄韓國古代歷史的文獻資料出發,考察了古代韓國人的精神世界,并由此發現中韓儒學的共通之處;其次按照年代史的順序依次考察了韓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統一新羅時期、高麗時期以及朝鮮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分析過程中重點介紹各個時期儒學思想發展的特色,然后考察其中代表學者的儒學思想。在分析朝鮮儒學思想的過程中,除了對前期退溪李輟⒗豕壤鉉淼卻筧逖術思想的闡述外,還對朝鮮后期的各個學派如性理學、禮學、陽明學、實學的學問特征及代表人物進行了考察。對于目前學界沒有重點關注的朝鮮后期最大的思想論爭――湖洛論爭的具體論題以及論爭焦點也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與整理;接下來對韓國近代儒學對西方文明的回應、韓國近代民族宗教運動以及現代韓國社會對儒學的認識等進行了全面分析,尤其對國內學界比較關注的現代韓國社會的儒教資本主義、儒教家庭主義、亞洲價值等進行了重點考察;最后結論部分主要從道德與義理的重視、性理學概念的創新、民族主體性的弘揚三個方面綜合分析了韓國儒學對中國儒學的貢獻與發展。
關鍵詞:漢水流域;陜南羌族;羌族服飾藝術
羌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極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之一,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藝術絢麗的民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殷商時期。在這漫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羌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服飾藝術。羌族服飾是羌人生活中的必備品,同時也是展現羌人藝術情懷的藝術品。陜南羌族由于其地區的差異,形成了其獨特的服飾藝術。羌族的服飾藝術展示了羌人的勤勞與智慧,服飾上的圖案設計表達了人們對的虔誠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羌人的服飾藝術飽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其民族成長發展的歷史載體。從燦爛絢麗的羌族服飾藝術中我們可以體味到羌族是一個極富睿智而崇尚美的民族。勤勞勇敢的陜南羌人不但創造了物質財富,還從勞動中產生了審美意識,并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觀念,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及藝術財富。從羌族服飾的圖案中,我們不難發現羌族人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這句話對于羌人而言他們的確是做到了。羌族服飾的制作與圖案的設計都源于人們對其現實生存環境、生命意義的感受的重新認識。陜南羌族服飾藝術是瑰麗多姿的,我們有責任將其傳承與發揚的。本文將從陜南羌族服飾藝術的傳承價值與發揚策略這兩個方面來論述,其目的在于能為陜南羌族服飾藝術這一民族瑰寶的保護與傳承做一點貢獻,將羌族燦爛的服飾藝術發揚光大。
1 陜南羌族服飾藝術的傳承價值
服飾是一個民族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載體。下面將從歷史文化傳承價值、審美教育價值與經濟發展價值談談陜南羌族服飾藝術的傳承價值。
1.1 陜南羌族服飾藝術的歷史文化傳承價值
陜南羌族服飾藝術的發展與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生存環境、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羌族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經歷的歲月的考驗,一代一代的傳承了下來。我國許多民間的文學作品都與羌族古代的神話傳說聯系起來。從陜南羌族服飾上的許多圖案的來源都與羌族的發展歷程民族信仰有著聯系,我們可以從中體味到羌族歷史文化傳統與文化變遷。同時服飾也反映了羌人們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等等。羌族服飾藝術傳承著歷史時代的精粹,體現出了本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發展的蹤跡,展現了極具代表性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僅承載著過去,更孕育著未來。
1.2 陜南羌族服飾藝術的審美教育價值
陜南羌族服飾藝術是不同時期羌人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在展現羌人生活風貌的同時,也突顯了羌人強大的藝術創造力與審美情趣。羌族服飾藝術有著獨特的審美特征。由于古代羌人生活在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上,又遷徙到高山險峻江河急流的西北地區,這樣的生存環境形成了他們博大而壯麗,樸實而強烈的審美特征。羌族傳統服飾歷經了歲月的洗禮,得到了族人們的喜愛與認可,同時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欣賞價值。同時,羌族服飾中的許多紋樣圖案與款式設計都能被現代藝術設計大量的借鑒與沿用。在羌族服飾的許多圖案中包含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知識,其服飾制作中常用的羌繡這一刺繡手法更可以作為學生課堂上陜南民間美術教育的素材。學生通過對羌族服飾藝術的學習和了解,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識,增加民族自豪感。在藝術類,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大量的羌族服飾素材來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再設計。使其能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生根開花。為我國現代藝術設計走向國際舞臺做出一定的貢獻。
1.3 陜南羌族服飾藝術的經濟發展價值
羌族服飾藝術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承載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又有著獨樹一幟的特征。羌族服飾藝術是美術、音樂、電影、旅游、設計等產業發展可以取之不盡的借鑒資源。對于全球化經濟發展的今天,具有歷史及美學價值的羌族民間藝術已經形成其獨立的產業。文化產業與其交叉和關聯性的旅游業是最合適的突破口。以羌族藝術為基本點,充分開發尚未發展的空間。例如在旅游產品生產中,可開發設計具有羌族藝術形態的現代生活用品,同時通過結合現代人的審美特征,設計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審美訴求又能弘揚民族文化的設計產品來。在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同時,也為文化旅游創造一份寬松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感受。現今,陜南地區以羌族文化作為旅游開發的項目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眾所周知文化旅游經濟已經成為當今旅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羌族藝術與旅游產業的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人文價值與商業經濟價值。
2 陜南羌族服飾藝術的發揚策略
2.1 政府與學校在羌族服飾藝術及羌族文化的發揚擔當著重要角色
孩子是每個民族的希望與未來。民族的未來掌握在人民手中,我們有56個民族,可想而知每個民族文化與藝術的傳承當然應該由各個民族的后代來承擔,而教育是文化傳承的最好方式。羌族地區的學校教育應把傳承與發揚本民族文化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教育教學中不僅加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力度,同時也起到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們應積極建立起民族民間文化生存、傳承與發展的良好環境,使民族民間文化知識進入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在少數民族地區應堅持雙語教學,把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藝術等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在民族節日上政府及相關部分應支持并組織各類民族文化活動,以此來展示各民族的歌舞、服飾、風俗、建筑等有民族特征的代表事物,從而來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2 保護自然生態村落及科學發展旅游業
村落是人類群體生活、居住的一種基本的社會區域單位。村落這個人類居住的基本單位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集團化,同時也推動了文明的互動。羌族人們居住村落的保護即是對羌族文化生長地的保護。作為各民族文化的載體,村落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至關重要的。在少數民族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不僅要注意原始村落的保護,同時不應因經濟利益而過度開發民族村落,應合理適度的開發利用。現今,羌族地區的旅游業得以發展,給當地的羌族人民帶來的不少經濟收益,這同時也對羌族文化藝術的發揚起到積極作用,但我們時刻要謹記的是旅游資源的開發一定要是科學適度的,經濟合理的。
3 結語
羌族是一個古老而優秀的民族。羌族的民族文化與藝術是燦爛多彩的,羌族的民族服飾藝術不僅是有待我們傳承的,而且是有待我們現代設計對其進行再利用再設計的。服飾文化是羌族文化里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透過羌族服飾藝術文明可以了解羌文化的各個方面。作為當代藝術設計工作者們應為羌族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與貢獻。
參考文獻:
[1]程文徽.陜南羌族[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
[2]鐘茂蘭,范樸.少數民族服飾[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3]楊堯.關于美的本質的反思與探索[J].大舞臺,2010(09).
[4]李果.論地域性特征在產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旅游縱覽,2012(08).
[5]蒲波.漢水上游羌族圖案紋飾藝術研究[J].藝術科技,2013(01).
鄉土建筑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是隨著長期歷史文化的發展、人們適應自然環境的產物。鄉土建筑沉淀著一定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以及一定的歷史社會價值。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一些原有的鄉土建筑不斷被拆遷,轉而建成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再也找不到原有的鄉土建筑影子。本文就關中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土建筑保護的意義與措施展開討論研究。
一、城鄉一體化建設與鄉土建筑
(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概念
在我國,城鄉一體化指的是把先進的科學技術、經濟市場繁榮的城鎮與科學技術落后的農村進行整體規劃統一。通過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鎮與鄉村的互補,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調整鄉村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城市經濟生產鏈。減小城鎮和鄉村的科學技術、經濟發展落差。使城鄉實現真正意義上經濟發展平等,使整個城市、鄉村生活生產統一、綠色循環發展。城鄉一體化指城鎮和鄉村經濟、政治、文化打破以往的生產常規,進行更優組合,逐漸縮短城鄉經濟差距,實現城鄉統一發展。城鎮和鄉村地區的統一規劃發展,有利于更新鄉村思想觀念,優化鄉村經濟結構,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進一步與城鎮形成產業、經濟互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城鄉一體化也是城鎮和鄉村發展規劃政策的改進。
(二)鄉土建筑概念及范疇
對于現代的高樓大廈來說鄉土建筑在空間利用、功能分區、私密性、保暖性、耐久性、安全性、便利性都大大不如前者。在近幾年城鄉一體化進程下,關中原有的鄉土建筑拆遷的拆遷,翻新的翻新,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獨特風貌。僅有極少地區和交通欠發達地區還保留著原有的鄉土建筑風貌,其中咸陽和渭南地區保留較多,寶雞和西安地區相對較少,損壞狀況嚴重。鄉土建筑是傳統居民長期適應自然環境,總結氣候變化規律而建造的,它有很強的鄉村農場小院子民間風味。鄉土建筑包括農村房屋、寺廟、祠堂、餐館、商店、拱門、橋梁等鄉土建筑本質上是一個當地性在他的家鄉精神和中國文化的外部表現。這些外部表現再經過美化加工、雕刻就會蘊含著深刻的寓意。
(三)關中鄉土建筑的特征
關中的鄉土建筑不同于現代混凝土鋼筋式建筑,它主要是泥磚混合結構,墻體厚實、高大、獨特,正是這種獨特的建筑構造,造就了它那特殊的特征。它不同于江南閣樓建筑的小巧,不同于沿海地帶現代建筑的華麗,而是與北京四合院相似的庭院式建筑。1.關中鄉土建筑的恒溫性關中地處內陸,早晚溫差較大,為了保持溫度,關中的建筑大都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式建筑。由于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所以關中鄉土建筑的墻體厚實,在冬季可以很好的達到保溫的效果。受每年春季風沙的影響,傳統的建筑墻體總是很高,既可以起到阻擋風沙的作用,又可以在炎熱的夏季起到遮陽的效果,使得整個庭院處于陰涼之中。厚實而高大的墻體在一年之中充分體現了它恒溫性的特點,比如三原柏社村的地炕窯九很好的展現了獨屬于傳統建筑的恒溫性。2.關中鄉土建筑的私密性關中鄉土建筑基本單獨一戶人家的居住一個院落,房屋布局基本與四合院相似,從前向后一般一次為門房、庭院、廳房和正房。由于傳統的建筑墻體較高,較厚,所產生的隔音效果就相應的較好,單獨一戶人家有足夠的空間處理家務事而不必擔心隔壁鄰居聽見看見。這種墻體高大的鄉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護了人與人之間的私密性。相較于現代建筑就沒有太好的隔音效果,現代建筑墻體較薄,隔音效果差,私密性相對不如傳統的鄉土建筑。3.關中鄉土建筑的節約用地性傳統的鄉土建筑將幾個獨院式院落縱向依次排列建筑,各獨院用空廊連接,在很大的程度上節約了空間。橫向連院式院落是一種各單獨院落既能相互連通,又分別具有各單獨的院落。通過數道門墻把各個院落進行橫向連接,每個院落都有各自的內外進出口,每個小型院子既有自己單另的空間,又可以聯系其它院落。在節約空間的同時,即保護了各自日常生活的私密性又可以將大家聚集在一起,讓人與人相處變得自然,友好。
二、關中鄉土建筑的分布和現存狀態
現存的關中鄉土建筑主要分布在咸陽市和渭南市的地界內。在咸陽市主要有位于禮泉縣的袁家村,這里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周圍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居民們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農家樂,在對游客展示關中獨有的美的同時,也帶動了袁家村經濟的發展;再接著就是位于三原的周家大院,是清朝官員周梅村的府邸,建于1787-1797年(乾隆末嘉慶初),為十七進院落,建造規模龐大,雖然距今僅存一個院落,但是院內建筑保護完好,仍然可以向人們展示獨屬于清朝的美;位于渭南市的黨家村是韓城民居院落的代表,村里主要為四合院建筑,黨家村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村內建筑經過精雕細琢,其雕刻內涵豐富,大批建筑群體保護完整,公共基礎設施齊全,安全防御系統較為完善。位于渭南市合陽縣的靈泉村,現存著一些清代四合院建筑,相鄰的院落共用墻體,組成密集的院落形式,具有很高的人文歷史價值,也是當時建筑藝術和民間風俗的實質遺產。但現在由于破壞性嚴重處于消失的邊緣;位于寶雞市的隴縣的秦家大院也有傳統的民居院落,同樣正遭受著面臨拆遷毀壞的命運,傳統院落的風華以去,歷史文化傳承就要斷層,這些古老的遺產急需保護。如果說我國的建筑文化寶庫是一個整體,關中鄉土建筑就是我國建筑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關中鄉土建筑有利于豐富和發展我國的建筑文化寶庫。在當代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土建筑蘊含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古代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真實的記錄了古代人生產生活場景,也是古代科技、審美觀的實質展現,認識、了解關中的鄉土建筑,感受關中鄉土建筑所蘊含的建筑文化內涵,為后期保護鄉土建筑奠定基礎。
作者:張寧
[關鍵詞] 經濟增長 文化資本 文化變遷
西方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在先進的工業國與欠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制度、文化差異。17世紀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中指出:“人類是從發展階梯的底層開始邁步,通過經驗知識的積累,才從蒙昧社會上升到文明社會的”。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也曾深刻揭示英國、荷蘭等西歐國家之所以能成為現代化的先行者,同這些國家的人們具有的源自新教倫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精神氣質有著密切的關系。發展經濟學家佩魯提出,各種文化價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長的動機的基礎,并且決定著增長作為一種目標的合理性。學者們認為,經濟增長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歷史發育、社會供給和組合都受社會文化理念的影響和約束,因此本文將文化作為一種資源因素考察經濟發展中文化因素的影響。
一、文化資本特征與文化變遷動力研究
1.文化資本的特征分析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資本理論,使這一術語開始獲得最廣泛的應用。他認為文化資本有三種存在形式:一是具體的狀態,如以思想和肉體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保存;二是客觀的狀態,以書、樂器等某種文化產品的狀態存在;三是體制形式,當人們以學術認同感的形式來看待具體的文化資本時就屬于這種狀況。之后,Hart,Risley (1999)、Lareau(2003)、Clague Shechtman( 2003)對文化資本進行了描述,綜合他們的觀點,文化資本是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的總稱,既包括規則、程序和組織等制度性要素又包括影響個人行為的態度、信念、價值觀等價值要素,不僅影響一個社會對各種社會制度、宗教、價值觀優先順序等的態度,還會影響個體的創新/創業精神、工作態度、激勵和爭端解決機制等。文化資本具有以下三個特征:(1)個體差異性。文化資本是經過學習(有意識或無意識)逐漸轉換成個人習性的內化的資本,與物質資本不同的是,文化資本不可被轉讓,它與人身不可分割,這一特征類似與人力資本。文化資本在獲得過程會留下或明或隱的印記,如某階層或地區的發音特征等,就算在同一地區同一階層的人,其文化資本也會具有獨特的個人特征。(2)表達抽象性。布迪厄(1984)認為個體擁有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關系、組織歸屬、社會網絡等)和文化資本(品位、技能、知識、習慣等)決定其在社會結構中地位。一個人經濟資本可以通過對物質產品的簡單的使用和消費來表現,文化資本只能通過個人興趣愛好、教養,以及感性等體現行動者品位和審美情趣抽象的形態來表達。(3)傳承隱秘性。文化資本在個人一出生就已經開始了傳承與積累的過程,家庭傳統、生活習俗都包含了特定的文化觀念,文化資本豐富的家庭的后代在傳承和獲取文化資本上處于有利地位。文化資本的獲得不需要經過精心策劃,通常是在無意識中獲得的,它的傳承具有一定的隱秘色彩。
2.文化變遷的動力研究
文化在任何社會都不是惟一明確、固定不變的(Swidler,1986;Johnson,1996),當前的文化是當前行為和過去價值觀念的產物,而當前的行為由過去的價值、信仰、經濟成本和各種行為的效益決定,經濟變化可以影響價值觀念,導致文化變遷。H.G.Barnett(1953)、White(1949)、博厄斯(1954)等人分別從創新、技術進步、社會變遷的角度分析了文化變遷的動力。總體來說,一個社會內部的發展和外部的變動會促使文化價值發生適應性變化,文化變遷的動力可分為內在驅動力和外在驅動力。內在驅動力主要來自于社會內部的生產生活實踐,人們面對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環境,需要不斷創新和試錯糾正,新的文化特質由此產生;外在驅動力來自于與外來文化的接觸、傳播,不同文化系統的連接和對外來文化特質/思想的涵化 。從文化變遷的不同動力來源可以將文化變遷模式分成兩類:自發演進型和后發涵化型。自發性變遷是人們在相互交往和合作時,不斷發現新的知識/信息修正其原有認識,經過分散化的試措過程產生新的文化特質,這種特質被社會群體模仿并逐漸傳播開來,最終成為主流文化。后發性文化變遷來自于一個社群的對外部交流,外部優勢文化對原有文化系統造成沖擊,新的文化特質被選擇并逐漸整合到原有文化中,成為新的文化體系。
由于個人的意識形態相對比較穩定,并且社會內在規范的懲罰機制與探索成本也會使人們傾向于接受既定的文化行為,因此文化的變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具有路徑依賴性。文化變遷既有對傳統的粹取與擯棄,又有對外來文化的批判與吸收吸收,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決定文化演化的方向。一般來說,強文化的變遷成本較高,不利于個體的試錯創新;而對多元化價值模式與個體創新保持較大包容性的文化,社會適應新的政治、經濟環境的動態效率則較高。
二、文化與經濟發展的互動:實證研究
1.樣本與指標選取
文化對經濟績效的影響作用過程與機制比較模糊,在實證研究中確定文化的測度指標比較困難。世界價值調查(WVS)到目前為止進行了5輪調查,結果顯示眾多具體指標基本上可以歸結于兩個主要成分:傳統vs世俗―理性主義;生存vs自我表現,這兩個主要成分基本上可以解釋70%以上的價值觀差異。傳統和世俗―理性主義價值的對比反映了宗教受重視程度差別,傳統價值觀社會重視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尊重權威和傳統家庭觀念,反對離婚、流產、安樂死、自殺,而且往往有更高的民族榮譽感,這種價值觀念會影響工資水平 (Chiswick, 1983)、學校入學率(Freeman, 1986)和犯罪率(Evans et al, 1995)等,世俗―理性主義價值觀社會則反之;后一指標反映了個體價值觀念多樣化的趨勢,隨著工業社會轉變為后工業社會,成功的工業化使人們消除了對經濟和人身安全的疑慮,激發了人們表達自我和實現自我的想法,人們開始追求更多的物質之外的因素,比如政治、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質量。因此,本文采用了傳統/世俗―理性價值和生存/自我表現價值的評分作為文化因素測度指標。
參考GIL(1996)和Jonathan K. Hanson(2009)的樣本并去除關鍵性數據不全的國家 ,最終選定36個國家1990-2007年的樣本數據,這些國家包括:阿根廷,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匈牙利,冰島,印度,愛爾蘭,意大利,日本,拉脫維亞,立陶宛,墨西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國家代碼分別為:ARG,AUT,BLR,BEL,BRA,BGR,CAN,CHL,CHN,COL,CZ,DNK,EST,FIN,FRA,HUN,ISL,IND,IRL,ITA,JPN,LVA,LTU,MEX,NLD,NOR,POL,PRT,ROM,SVN,ESP,SWE,CHE,TUR,GBR,USA。
以各國每資本GDP平均年增長率作為經濟增長率的指標,代表文化因素的解釋變量為第2-5次調查的各國傳統/世俗―理性價值(Traditional/Secular-rational values)與生存/自我表現價值(Survival/Self-expression values)的評分均值(分值越大表示理性主義或自我表現的程度越高);代表經濟因素的解釋變量有 :初始每資本GDP(1990年);(調整后)平均儲蓄率;平均勞動參與率(勞動人口/15歲以上人口)。數據來源于世界價值調查(world value survey)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
2.實證研究
每資本GDP增長率(1990-2007)與傳統/世俗―理性價值、生存生存/自我表現價值的分值關系如下散點圖所示(圖1、圖2)。從圖1可以看出,每資本GDP增長率與這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很小,Ganger檢驗的結果表明,GDPcap growth與tradrat、survself之間不存在明顯Ganger因果關系。其中,中國(CHN)的經濟增長率與傳統/世俗―理性價值分值的關系表現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但總體而言,GDPcap growth與tradrat負相關,這與Barro,McCleary (2002)的結論 一致。事實上,一個傳統價值觀占主導的社會中(tradrat較小),人們更相信政府和法律體制,也更容易互相信任,但保守的文化也會固化個體行為模式、減少創新行為,同時維護超自然的權威,以及把行為人的行為導向非世俗事務在某種程度上會阻礙經濟發展,影響方向主要取決于不同文化(或)的特征。
經濟增長率(1990-2007)與生存/自我表現價值的分值之間關系同樣近似表現為負相關系(如圖2),這也符合McClelland(1961)的結論,越重視個人經濟成就,社會經濟發展就越快。survself分值越大,表示社會價值觀越多元化,物質財富不再是人們衡量幸福水平的唯一尺度,經濟發展與人身安全等物質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性程度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減慢
用36個國家的樣本數據作的回歸結果列于表。方程(1)基于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對經濟因素與文化因素做回歸;方程(2)僅對經濟變量(1990初始每資本存量、儲蓄率、勞動參與率)做回歸;方程(3)是對文化變量(傳統/世俗―理性分值、生存生存/自我表現分值)進行回歸。
模型2中,初始資本存量系數為負值(-7.97E-05),表示初始財富越大,經濟增長率越小,不同國家的經濟趨于收斂。儲蓄率與勞動參與度越高,經濟增長越快,儲蓄率和勞動參與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分別提高0.165、0.047個百分點。模型3中,傳統/世俗―理性分值、生存生存/自我表現分值系數均為負值,其中前一項系數為-0.055,它對經濟增長率影響小于后一項(-0.524),同樣,價值觀的多元化(表現為survself值)意味著社會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但在模型1中,survself值的系數略大于零,這可能是由于模型3沒有考慮初始財富對價值觀多元化的影響。
對模型2和模型3進行嵌套檢驗。模型3(文化因素模型)預測值系數-0.34,t統計值為-0.646;模型2(經濟因素模型)預測值系數為1.06,t值為7.287,因此,不能拒絕文化因素模型嵌套于經濟因素模型的假設,而必須拒絕相反假設。
從上述分析看出,文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力度很小。模型1中,tradrat和survself的系數的統計值均不顯著,且survself系數變為正值,比較表1的SC和AIC值,模型2(經濟因素模型)的SC、AIC最小。總而言之,通過36個國家18年的數據研究表明,文化因素對預測經濟增長率沒有顯著作用。
三、結論與啟示
文化是一個社會中人們共同含有的觀念、思想和價值觀,規制著同一社會的不同當事人之間,或不同社會的當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從本文對經濟與文化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應當鼓勵跨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越頻繁,越有助于推動文化變遷,促進經濟發展。文化資本累積如果僅局限于某國家或地區內部自發性的發展,不僅時間漫長,還有可能停滯不前,因此推動不同文化系統間的交流與競爭更容易促進價值觀念的變遷,是積累文化資本、促進經濟發展最有效的方法。
其次,需要理性對待各種理性主義和后現代價值觀念,盲目追求個體價值、破壞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無益于社會經濟發展。從各國經濟增長率與傳統/世俗―理性價值、生存/自我表現價值的分值的散點圖來看(圖1),發達國家鼓吹的現代化理念有可能阻礙經濟發展,文化的變遷與創新必須適應于經濟資本的現狀與社會人文環境,否則將落入現代化問題的陷阱中,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
最后,本文利用世界價值調查到的個人的行為或態度作為文化因素指標,得出文化因素對預測經濟增長率沒有顯著作用,這個結論可能導致文化因素被錯誤的忽視。實際上,這一結論可能來自于以下因素影響:一是樣本選擇缺陷,經過試驗,使用不同樣本數據做出的計量結果有較大差異(例如刪去中國的數據后,計量結果明顯改變);二是數據準確性問題,由于WVS的調查數據中(WAVE:2―5),部分國家缺少某1次或2次的調查結果,經濟變量中也有部分國家缺少某些年份數據,這些可能導致數據準確性降低;三是衡量的指標選取不夠充分,某些因素不能被典型變量代表(例如文化因素僅選擇宏觀的價值觀指標,缺少創業精神、創新精神等微觀指標)。
參考文獻:
[1]Lawrence Harrison:The Pan-American Dream -- Do Latin America's Cultural Values Discourage True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M]New York:Basic books,1997
[2]Barro Robert J. and Rachel M. McCleary, Relig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an International Panel, NBER Working Paper,2002,
[3]Barro Robert J. and Rachel M. McCleary, Religion and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2003
[4]Greif.A:Impersonal Exchange without Partial Law:The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System. [J]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5(1),2004
[5]Ian Jamieson:Capitalism and Cultur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J]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Gower, 1980
[6]Landes, David 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Are So Poor [M].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8.
[7]Weber, Max: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M].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58
[8]L.H.摩爾根著,楊東莼等譯:古代社會[M]商務印書館:北京,1977
[9]威廉•A•哈維蘭著,瞿鐵鵬; 張鈺譯:文化人類學[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10]克萊德•伍茲著,施惟達、胡華生譯:文化變遷[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11]劉志銘:中國經濟體制轉型中的自然壟斷、政府壟斷及規制改革[J].經濟問題.2003.(11).
【關鍵詞】人倫日用;儒家道德;日常生活世界;儒家日常人生化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2)03—0058—5
傳統中國在19世紀中葉之前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高度同質性和保守性,盡管王朝更替在二千年中不斷上演,但對于民眾的日常生活圖式卻幾乎沒有影響。若要探討其關節處,這與儒家所倡導并實踐的“道在人倫日用常行間”的理念不無關系。但這種親密關系卻在近代遭遇危機,無論是儒家倫理道德還是作為儒家寓所的日常生活世界都因為“歐風美雨西東來”而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二者漸行漸遠成了不可避免的歷史事實。
一、傳統日常生活世界的異化及解體與儒家之道的動搖
我們知道傳統日常生活世界的架構為“五倫”,而其中的社會骨架卻是“三綱”,與“三綱”相適應是被稱為“五常”的儒家道德,即“仁、義、禮、智、信”。據賀麟先生的理解,由“五倫”說進展為“三綱”說有其邏輯的必然性,從效果上講,
“是由自然的人世間的道德進展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有宗教意味的禮教。由一派的學說,進展為規范全國全民族的共同信條。”“五倫”發展到
“三綱”的意義,不僅僅是賀麟先生所強調由一派倫理觀念而發展為傳統帝制國家的意識形態。它更是儒家全面社會建制化,由民間儒家升格為政治儒家,儒家制度化的象征。若從日常生活世界的視角觀察,自漢以后,傳統中國相對的“人倫世界”進展為單向、絕對的“三綱世界”,發生了性質上異化,即導致了日常生活世界的全面政治化。
近代以來“人倫世界”的解體實質上是“三綱世界”的崩潰。“三綱世界”實際是上由家族制度(父子關系與夫婦關系的結合)和建基于其上的君主制度(君臣關系)的結合體,其包括了所指出的封建宗法四權的三種,即政權(君權)、族權(父權)和夫權(男權),這些權力都是以制度化和權威化的方式作用于傳統中國人倫世界。“三綱世界”的崩潰,從制度層面來說,隨著君主制度覆滅,,首先是君臣關系不復存在,“君為臣綱”的倫理義務自然隨之灰飛。其次,隨著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以農業耕作經營為基礎的大家庭制度也難以為繼,經驗知識為科學知識取代。“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難以維持,制度化的“父權”、“夫權”也隨著君主制度的崩潰而失去支撐,因此,此“兩綱”發生戲劇化轉向,即“父子關系”和“夫妻關系”獲得了平常身份。可以說,“三綱世界”崩潰的結果是“人倫世界”的回歸,但近代“人倫世界”的回歸是傳統“五倫”世界變成了“四倫”世界。也就是說,隨著夫婦關系和父子關系的恢復平常身份,同時意味著兄弟關系和朋友關系獲得平等身份。
“三綱五常”的綱常名教隨著“三綱”崩潰,儒家之道失去制度性的依托而在近生極大的危機。
“三綱世界”崩潰之后,首先意味著綱常倫理的等級性和片面性特征的解除。“五常德”由此發生轉化,一方面解除了與“三綱世界”的連體關系,從而獲得了相對獨立。另一方面,儒家“五常德”相應地喪失了“常德”的優勢地位,而成為五種平常的儒家道德。“人倫世界”的回歸同時還帶著傳統儒家道德所不熟悉的西方近代道德價值觀念,如民主、平等、自由、個性、競爭等等。儒家道德從而成為近代中國道德觀念版圖中的一極,顯然,“人倫世界”已經不僅僅只容納儒家道德,而成為多種道德觀念的激烈爭奪的地盤。
二、傳統日常生活世界的現代轉化及儒家道德的游離
傳統日常生活世界的“日用常行”主要表現為日常經濟生活、日常人際交往活動以及日常信仰活動,這些活動是以家族中心展開的,重視“飲食”、“喪葬”、“祭祀”、“婚姻”等活動及其禮儀。
傳統日常經濟活動主要以家庭為經濟生產和消費單位,由于是以農業耕作為主和家庭手工業為輔的生產方式。這種家庭經濟模式使得家族成員必須依附于家庭而生活,而農業耕作方式主要依賴于經驗性知識,這種生活方式也就成為儒家孝道產生的物質基礎。由于農業生產仰仗自然氣候,農業收成有限且不穩定,為維持家庭成員的生存,從長遠計,家庭消費自然需要量人為出,儒家倡導天人和諧、勤奮、節儉,鄙視懶惰、奢侈浪費自然能深入民心。
關鍵詞:奢侈品 歷史起源 原始形態發展歷程
(上接中國早期奢侈品歷史起源與發展歷程)
(二)中國早期奢侈品產生的基本條件
中國早期奢侈品之所以在上古社會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得以產生,絕非是一個偶然的歷史機緣,而是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社會與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具體而言,是基于當時的社會階層分化、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貧富差距和主觀價值觀念的實際狀況,具備了中國早期奢侈品得以產生的現實基礎條件:
首先,社會階層與權力等級的分化,是中國早期奢侈品得以產生的社會基礎條件。最早在遠古時期,社會尚未出現階層等級分化,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彼此生存、生活需要基礎上的原始平等互助關系:而到上古社會中的堯舜時代,當時的社會階層組織結構就已明顯出現了等級層次分化的現象。
據考《堯典》中記載:“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即在當時,社會階層中存在著九族、百姓、黎民等不同的層級之分,其等級層次分明,社會中不同層級的人具有著不同的地位和權利。至三王時代,當時的政治組織集團內部就已明確地制定了封建諸侯等級制度,建立了以宗法血統為紐帶的奴隸制社會的貴族組織。《白虎通》中記載:“殷爵三等,謂公侯伯也”;考《王制》記載:“天子三公(司徒、司馬、司空),九卿(宰、太師、治田、虞師、鄉師、工師、傴巫跛擊、治市、司寇),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據《周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先秦古時,畿內公卿大夫和外諸侯等權貴階層,依“世祿”、“世位”等禮法規制,享受著包括奢侈生活在內的各種特權,生、養、死、葬均有不同繁縟、奢華的等級禮制。
中國早期的奢侈品大都是在這種宗法等級制度的歷史背景下,為適應古代社會權貴階層為樹立其外在威嚴、尊榮、高貴等形象的需要而得以產生。古代權貴階層為了體現自身的威嚴、尊榮、高貴等社會地位形象,于是有了超越于社會其它成員普通的生活需求,而通過對日常生活禮儀、日用消費內容不同的規制來表現,則是權貴階層特殊身份和地位的最便捷、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因此,政治等級分化所必然導致的地位、權力上的客觀差別,以及由這種差別帶來的權貴階層內部的不同層級之間、權貴階層與其它社會階層之間,為體現、顯示本階層或本級別不同于其他社會成員身份與地位的外在表現要求,這是當時社會可以并且有能力催生早期奢侈品產生的唯一動源。
其次,生產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是中國早期奢侈品得以產生的基本物質條件。古代權貴階層有了通過外在物的形式來表現自己身份與地位的主觀愿望之后,而天然只能由特定或少數成員能夠擁有和消費的奢侈品,則必然成為了可以承載這種表現功能外在物的最佳載體;但早期奢侈品最終能夠得以產生,還必然需要具備生產奢侈品的珍貴稀有原料、制作工藝生產技術等現實物質條件。對此,中國早在秦漢之前的上古時期,就已完全具備了制造奢侈品的精良原料和先進工藝。
關于制造和生產奢侈品的珍稀原料,至遲在虞舜、夏禹和三王時代,就已出現了金、銀、銅、珠、玉、帛等稀有貴重原料,至少在上古社會中就出現了當時權貴階層用于生產制作飾品、服裝、器具、飲食等奢侈品的重要原料。僅名玉的品類,《戰國策》中《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就有記載:(范子獻書昭王)曰:“……臣聞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此四寶者,工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還有各種令現代人也為之乍舌的烹制精美菜肴的珍稀食材,可見之:“(商初大臣伊尹)說湯以至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髓之翠,述蕩之腕,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魚之美者,洞庭之、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萑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于東海。”菜之美者:昆侖之蘋,壽木之華……陽華之蕓,云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調)和之(味)美者: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鱉鮪之醢(醬名),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黃黍),南海之柜(黑黍)。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侖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青島),有甘露櫨焉,江浦之橘,云夢之柚,漢(水)上(游)右耳……”。涵蓋了禽肉、魚、菜、調味品、主食、飲用水、水果等極盡奢侈的珍稀食物。
而關于制造和生產奢侈品的制作工藝技術,早至三王時代,中國便有了非常嚴謹、齊全的專業門類分工。諸如,《曲禮》記載:“天子之六公: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其所分門類、專業,涵蓋了我們日常生活所涉及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這種專業化的、科學的行業分工,在客觀上也有力地促進了當時生產制作奢侈品工藝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據實物考證,當時許多器物的生產制作均已達到了非常高的工藝水平。例如,殷商時期的酒器――四羊方尊,其紋飾、浮雕和造型的制作工藝非常精細復雜,而同一時期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的司母戊鼎,采用古代青銅拼合澆鑄技術鑄造而成,其造型、紋飾和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準;到了西漢時期,中國的紡織技術也已非常發達,用材考究,工藝先進,織物上可以織繪、刺繡出各種絢麗復雜的花紋圖案,許多非常精美的、可以代表當時世界最高工藝水平的中國手工業品,飄洋過海,熱銷于亞洲、歐洲等國,成為世界各國王室、貴族、商賈的珍品珍藏。又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幾何紋絨固錦”和“素紗禪衣”,前者采用了復雜的提花裝置和雙經軸織法,運用起絨工藝,在錦面上形成豐滿美麗的大小絨圈;后者的禪衣面料用材為素紗,絲縷極細,成物后“薄如蟬翼”、“輕若煙霧”,二者重量分別僅為48克和49克。折起后手掌可以盡握,代表了漢初中國乃至全球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表明上述珍貴稀有的材料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工藝,已經成熟運用于中國早期日常生活性奢侈品的生產制作當中。
第三,社會等級制度和貧富差距的出
現,是中國早期奢侈品得以產生的市場條件。在古代原始的大同社會中,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沒有剩余產品和私有財產,等級制度尚未產生,社會貧富均衡,人們的勞動生產活動與即時生活需求趨同,因而建立于私有財產基礎上的、并由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品無法得以產生;然而,這種狀況自從社會等級分化之后,因為公共權力的不斷擴大與集中,權力貴族階層肆意侵奪平民階層而使之遭到破壞,并通過這種掠奪方式使權貴階層擁有了支配社會財富分配的極端特權,至此必然地導致了社會貧富差距的出現。這種情勢,正如《孟子》所述:“……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
進入東周之后,由于古代宗法禮制的破壞,王室衰敗,諸侯越禮,顛覆了原有社會財富的分配格局,加速了社會財富的聚集和貧富差距的拉大;春秋戰國時期,財富的集中開始快速地從王室轉移至諸侯將相的手中,諸侯們通過武裝掠奪的方式聚斂大量的社會財富,又通過掠聚的財富進行奢侈消費和實行戰爭擴張。《呂氏春秋》中《有始覽?聽言》記載:“世主多盛其歡樂,大其鐘鼓,侈其臺榭苑囿,以奪人財。”不過當時也已出現了像范蠡(不能忽略其政治背景)那樣擁有巨萬財富的商賈,使當時的富貴階層擁有了消費奢侈品的需求和條件;到了西漢之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見《漢書?食貨志》董仲舒說武帝)。客觀地說,這種“貧苦百姓饑寒度日,權貴王公奢無度”的社會貧富反差,在很大程度上也催生和促進了中國早期奢侈品經濟的產生與發展。
然而,在此我們必須公正澄清的是,這種社會貧富差距的非正常形成,雖然嚴重地顛覆和破壞社會公義與自然道義,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由于在當時起到規范社會秩序的禮法遭到破壞和公權施用泛濫,這是導致上古社會背景下非正常形成巨大社會貧富差距的真正原因,而決非是因為奢侈品的產生所造成的;奢侈品作為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質量的一種物化成果,即便沒有強權暴掠的干預和刺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達到一定的程度水平,奢侈品斷然也將會得以產生,只是它的產生形式、時間和影響會有所不同罷了。
第四,主觀價值觀念的形成,是中國早期奢侈品得以產生的社會主觀心理條件。最早人們將最精美的祭物和最精細的祭品用于祭祀天地神明,主要源于遠古人們對自然規律和知識的貧乏,導致對某些惡劣自然現象的畏懼或恐懼而產生的對自然的敬畏心理,遇豐年順景須感恩報德于天,遇災年逆境須向天祈福降生,祭祀神明普遍成為古代社會人們常見而莊重的活動;隨著各種祭祀場面的越發宏大和祭祀儀式的越發莊嚴,那些“天子無父,感天而生”的帝王和權貴們,在主持祭祀活動中逐漸感覺和體會到那些用于祭祀的精美、精細物品之中,不但蘊含著人們對上天的敬畏和憬仰,而且還具備著可以彰顯權力威嚴和地位崇高的功能,正如漢初蕭何建末央宮時對高祖所說的“非壯麗無以重威”。
于是乎,帝王將相、王公貴族們依等級特權開始逐漸享受著精美的奢侈物品,包括豪華壯觀的建筑、華貴典雅的服飾、精細可口的美食等等。自那時起,逐漸在人們的心理中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價值觀念,那就是只能夠由極少數人擁有和享受的奢侈物品,自始便代表著權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國早期奢侈品的原始形態與物化特征
(一)早期奢侈品的原始形態
奢侈品形態的變化是特定社會生產力中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客觀表現,它代表著特定時期社會物質生產工藝技術的最高水準。我國奢侈品形態的發展變化,反映了中國奢侈品發展從實物到精神、從有形到無形、從簡單到復雜的歷史過程,而早期奢侈品原始形態的發展歷程,更是奠定了現代奢侈品、尤其是實物性奢侈品體系發展的基礎,促進了后來的奢侈品從早期注重基本實物價值向延伸精神價值的功能性轉變的最終完成。
中國早期奢侈品原始形態的形成,適應了中國早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要求,鑒于當時經濟發展水平和物質生產能力的限制,最初人們對物質文化需求要遠高于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決定了早期奢侈品的原始形態表現為有形的實物形態產品。因而,中國早期奢侈品的原始形態,主要涵蓋于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到了西漢之時,隨著生產工具的改良、生產技術的提高以及古代城市功能的建立和完善,便已基本上形成了現代實物性奢侈品的完整雛形;而早期具有娛樂和服務功能的非物質性奢侈品的出現,主要是以非商品化的形式集中于宮廷王府的禮儀和娛樂消費活動之中。
早期的實物性奢侈品的具體表現形態,主要包括豪宅府院、服裝服飾、錦帛綢緞、珠寶飾品、餐具酒具、陶瓷漆器、珍禽良馬、車鑾器物、珍稀美食等實物形態,其價值構成在于原材料的珍稀和制作工藝的精細,它們主要被運用于古代的祭祀、慶典和權貴階層的日常居家生活等上層社會活動當中。
例如:開始出現于夏朝、成熟于商朝的青銅禮器,其原料青銅就是當時珍稀的金屬材料,其冶煉、澆鑄、制作工藝非常考究獨特;到殷商晚期,中國形成了以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為主的系統禮器,大到代表國家的青銅九鼎,小到居家待客的酒樽食具,無不彰顯著擁有主人的不同身份、地位與權力;其擁有和使用也有嚴格的規制,據禮書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諸候一般用七鼎,卿大夫一般用五鼎,士一般用三鼎。再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侯利蒼夫人身上所穿的素紗禪衣,其原料為上等精細的素紗,工藝考究,織術精湛,即使后來南京云錦研究所采用現代最好最細的素紗及其獨有龍袍制作工藝,依樣組織復制,但最終也未能達到原有的質量水平……。而早期流行于上層社會的宅院、飾品、珍寶等其它實物性奢侈品,其所應用的原料和工藝,也同樣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到了西漢中后期,中國傳到中亞以至歐洲的貨物主要是絲、絲織品、鋼鐵,西方傳到中國有汗血馬、葡萄、胡核、蠶豆、石榴等10多種。由此便可以看出,那時中國出口到國外的主要是精良的手工業制品和工業產品,而當時從西方輸入進來的卻主要是農產品或農副產品,中國在早期奢侈品生產的選料用料和制作工藝上,相對西方來說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至此,中國早期圍繞以“衣、食、住、行”為核心的繁多的奢侈品種類,已經具有了實物性奢侈品的完備形態。
與此同時,中國早期非物質性奢侈品亦隨著早期社會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而得以產生和出現,其具體的表現形態主要包括歌舞、樂典、儀仗等古老的文化藝術活動。早期的這些非物質性奢侈品形態的形成,固然離不開與當時古樸的“政教一體、天人合一”等人文觀念與習俗的息息相關,它往往與古代神明祭祀和封建禮教等宗教教化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主要是以權力地位的等級規范和非商品化的形式,集中于宮廷王府的政教禮儀和娛樂消費活動之中。
關鍵詞:文化 旅游經濟 因素
在面向市場,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偉大變革中,出現了經濟與文化相互整合的文化經濟熱潮。作為經濟大系統中的旅游經濟,文化當然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
一、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一)文化的內涵
給文化下一個定義不是一件難事,在美國著名文化學專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一書中,共收集了166條文化的定義,但如果把這些關于文化的定義統一起來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卻有相當大的難度,因為每一個定義都分別由世界上著名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分析學家、哲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經濟學家、地理學家和政治學家所界定。他們所站的角度不同,描述方式有別,因而定義很難統一。這就使得文化的內涵顯得高深莫測。
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給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由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這種行為模式通過象征符號而傳遞;文化代表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他們在人造器物中的體現;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的(即歷史的獲得和選擇的)觀念,尤其是他們所帶來的價值;文化體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活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活動的決定因素。
從此定義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內涵應當包含著三個層次,即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觀念文化是文化整體的核心部分,所反映的是人的內心世界。制度文化是人類處理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關系的產物,包括社會的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器物文化表現了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關系,反映了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它表現在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筑、園林等上面。例如徽派建筑這一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它的建筑外觀整體性和美感性都很強,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色彩典雅大方,這些都和“徽州幫”匠師們的高超技藝分不開,反映了當時江南的經濟發展以及建筑水平,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徽商這一特殊群體的崛起。
筆者認為文化不應該單純地理解為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等,它還應該包括諸如城市、鄉村、建筑、園林等物質財富。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積淀,在旅游經濟的發展中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和文化的特征是分不開的。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延續性。這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時間即是旅游文化延續性的具體體現。正是它的這一特征,秦漢的官旅文化,魏晉的玄游文化,唐宋的山水詩詞文化等才能為今天的我們所認知。在歷史的長河中,雖歷經朝代的不斷更迭,各種文化的不斷碰撞,但文化以其頑強的毅力延續了下來。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做好“文化”文,章無疑會促進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2,文化具有差異性特征。這種差異性特征表現為時空的差異和民族差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種族的人們在特定環境中會形成獨特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不同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等正是文化差異性的表現,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的文化因素必然會促成旅游經濟的發展,因為人們總是想獲得異質文化的享受。
3,文化具有實用性的特征。這種實用性特征表現在它對無論是旅游者還是旅游業都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感染和指導作用,它使得旅游經濟始終沿著一條正確的道路前行。文化刺激了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豐富了我們的旅游活動,讓大家在游山玩水間感受到了美,欣賞到了美,提升了旅游者的審美情趣。
二、文化在旅游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旅游經濟發展的核心影響因素
通過以上對文化特征的闡釋,文化與旅游經濟密不可分。旅游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開發和創新,沒有經濟作后盾,一些有文化內涵的旅游規劃項目或旅游產品肯定難以開發,同樣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若缺少了文化的支撐,其經濟發展必然因缺少后勁而步履維艱。可以這樣說旅游業就是以文化為依托,在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濟大廈,是文化通過經濟手段得以外在化的表現。旅游經濟既以文化為先導,則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也是文化的競爭,文化的因素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而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凝聚作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高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向世界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們牢記旅游要想獲得發展,必須搞出特色,因為只有特色的旅游才能擁有持久的吸引力,而特色的旅游核心搞什么,那就是文化建設。許宗元在《論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一文中舉例說:“奧地利的旅游,幾乎都與斯徒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相連,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別具一格的民族地方文化成為吸引眾多旅游者的重要原因,確實關涉旅游經濟的興衰成敗。
(二)文化在旅游經濟發展中具有導向作用
旅游經濟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必須采用科學的規劃理念和手段,制定適合當地旅游業發展的營銷策略,而營銷策略的成功與否,文化因素至關重要。因為文化對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導向作用。一方面,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通過文化理念的形式從深層次上同社會和消費者進行價值溝通,一定程度上迎合旅游者,使自身的價值觀得到認同;另一方面,文化對于消費者來說還有主動的教化導向作用,旅游業可以通過言傳教育的形式對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進行引導,幫助其形成科學、文明的旅游行為習慣和先進的價值觀念。但制訂營銷策略時不要因為文化的重要性而憑空創造或隨意移植、模仿。因為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產生都有其歷史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創造出來的,它需要時間的考驗。比如近幾年來,全國涌現出大量的所謂“民族文化村”,其中的民族歌舞、節慶表演項目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部分游客的好奇心理,但這種脫離生活、脫離生產實踐、脫離其原生態文化傳統背景的事物,不能滿足旅游者對異地文化真實體驗的要求,終究不會有持久的吸引力。
(三)文化是旅游經濟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文化體驗是旅游需求中最高和最深層次的愿望,這種愿望的集中體現在旅游者的文化動機和文化傾向上,他們的終極目的是人在文化方面的發展。同時國際旅游發展的經驗也顯示,旅游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旅游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經濟越發達。因此文化就成為旅游經濟持續發展的驅動力。例如在澳大利亞,大家知道,土著人是當地的原住民,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和傳統。據最新的《澳洲當地旅游調查》結果顯示:大約80%的外國游客對于參觀以澳洲原住民為主題的風景名勝有很高的興趣。另外,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希望學習澳洲原住民的文化。旅游的動機是尋找保留古老文化的民族或居民,以了解他們的文化、特殊的風俗和習慣。因此澳政府大打土著文化牌,推出了“土著人旅游業發展戰略”,推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旅游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后,文化必將成為旅游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