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業發展的優勢

農業發展的優勢

時間:2023-07-18 17:25: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發展的優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業發展的優勢

第1篇

    「關 鍵 詞農業比較優勢/WTO/財政政策

    「 正 文隨著農業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國際分工與合作的機遇與挑戰。實施農業發展比較優勢戰略,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確定農業的發展戰略與方向,提高農業競爭力,將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政策選擇。

    一、農業國際化促使世界各國政府重視農業比較優勢世界農業科技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農業發展專業化生產并實現國際分工。農業國際化主要表現在世界農業多邊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技術合作日益增強,外國直接投資大規模增加,產品國際貿易日益擴大,其主要特征是農業管理規則國際化、生產國際化和市場國際化。

    1.農業管理規則國際化。在關貿協定(GATT)體制下,農業問題常成為國際貿易糾紛的焦點,因關貿總協定管理規則不明確,管理體系不健全,執行規定不嚴格,導致各國或地區撇開有關規定,根據本國的需要建立有利于本國農業發展的生產與貿易政策措施,使農業保護主義盛行。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的達成,第一次把農業問題納入多邊管理體制框架內,世界農業生產與貿易有了多邊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紀律。1995年在關貿總協定基礎上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繼承和發揚了GATT的國際規則和紀律,奠定了農業國際化的法律和組織基礎,為農業國際化的發展提供了國際規則保障。

    2.農業生產國際化。產品專業化和國際間分工日益深入發展,世界范圍內新的農業生產體系正在形成,不同國家和地區按照比較優勢組織生產已成共識。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格局下,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和涉農企業為擴大市場占有份額,越來越多地選擇在國外辦廠,充分利用大企業特有的生產、管理、營銷網絡、商品和技術開發能力,與國外的勞動力與市場等優勢相結合,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和企業持續穩健發展。

    3.農業市場國際化。市場是世界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由于生產銷售國際化的發展,任何農產品都與國際市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不斷取長補短,趨于融合。

    二、中國農業發展比較優勢及其戰略選擇農業發展比較優勢戰略需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順應農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以國內外兩個市場為導向,以區域比較優勢為基礎,依靠科技引進、研究和推廣,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著力改善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實現農業發展增長方式的根據轉變,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

    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首先提高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這些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其次,調減資源利用效率低的農產品生產,適度進口一些缺乏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由于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寶貴性,加之財力的限制,中國不可能也完全沒有必要追求主要農產品的高度自給。對資源成本高,缺乏比較優勢的少數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調減其生產,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來調劑國內需求;同時,集中資源發展收益高、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產品,將更有利于中國農業的發展。再次,在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的同時,加強對重點農產品(主要是糧棉油等)的支持與保護,使農業對外開放與農業保護有機結合起來。農業保護是世界各國的一項旨在支持與發展本國或地區農業的普遍政策,也是國際農產品貿易談判的焦點,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對于開放本國農產品市場,減少對農業的支持,均持特別慎重的態度。中國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并不是減少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相反,任何國家產業結構的成功調整均離不開政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財政大量投入。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調整國民經濟資源分配格局,改變目前農業負保護狀況;另一方面調整農業保護方向,集中財力重點扶持重點農產品的生產與貿易,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

    三、實施農業發展比較優勢戰略的財政投入政策選擇傳統的財政農業投入政策主要圍繞農產品數量增加為主要內容,投入重點放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產上,對改善農產品品質、農業科技、農產品市場建設、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農業收入支持體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夠,投入力度也不足。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增加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持,改善農產品品質,充分發揮農產品比較優勢,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市場競爭能力,推動中國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實施農業發展比較優勢戰略,政府財政投入的規模與投入結構是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農業是高度依賴土地、水、氣候等自然資源的產業,維系農業的穩定發展,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首要條件是農業有良好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其內部環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較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廣泛應用的農業科技等;外部環境主要是市場體系和價格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與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農業稅收制度的完善等。創建良好的農業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重在政府的財政投入。中國農業資源,尤其是水土資源相對短缺,人均農業資源不足,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同時,農業科技水平、物質基礎裝備水平較低,農產品品種的更新換代和品質提高的速度慢,農產品品種和品質與國際競爭的優勢不多。農業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與發達國家普遍形成的大農場經營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進行直接競爭,在中國現有財政對農業投入水平情況下,將使中國農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事實上,發達國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財政投入使農業生產率、資源、技術、市場營銷管理和資金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WTO農業協議雖然削減了國內農業支持和對農產品出口補貼,但由于許多國家基期的農業保護水平本來就很高,因此,削減后的農業支持和出口補貼水平仍十分可觀。如美國在減讓基期的國內支持總量(AMS)高達239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直接給予農民,按WTO農業協議規定削減20%,美國仍可使用191億美元的“黃箱”支持措施;歐盟削減后的國內綜合支持總量仍可高達796億美元;日本削減后仍有283億美元。只要在完成承諾減讓后,這些國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對農產品的價格支持,保持其競爭力。此外,發達國家均已完成了“黃箱”政策國內支持的減讓承諾,但這些國家的“綠箱”政策國內支持大幅增加,存在著“黃箱”政策支持轉向“綠箱”政策支持的傾向。美國“綠箱”政策支持總量由1986~1988年基期的241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1億美元;歐盟由基期的119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42億美元;日本由基期的229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29億美元。這些發達國家的農業雖然其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已經很小,但農業所獲得的政府投入卻非常多,對農業的支持一直維持在很高水平,有力地穩定了農業,真正使農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并成為出口創匯及影響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甚至干預他國政治經濟的重要手段。以美國為例,一個美國農民能養活98個美國人和34個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F在美國的農業人口不足全國人口的2%,而耕地面積達1.9億多公頃,人均按近0.8公頃。

    2.優化財政對農業投入結構,提高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效率。從“綠箱”政策看,中國1996~1998年平均每年補貼為1514.2億元,其中“一般服務”補貼達785.6億元,占“綠箱”政策補貼的52%;糧食安全儲備補貼約383.8億元,占25%;其他為自然災害救濟、扶貧、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支持等。相對WTO規則及世貿組織其他成員國而言,中國“綠箱”政策補貼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農業補貼的對象錯位,有許多農業補貼并沒有補給農業生產者(WTO規定應補貼給農業生產者),而是補貼給了中間環節;二是農業補貼結構不合理,除有限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外,還未建立既符合WTO農業規則又能有效支持農業發展的農民收入、農業結構調整支持體系,以及農業信息服務、市場營銷服務等支持體系。從“黃箱”政策看,中國1996~1998年間實施的“黃箱”政策主要有兩種:一是對糧食、棉花的政府定價收購及保護價收購。對于糧棉產品,1996~1998年3年平均除對玉米補貼(AMS)是正值9.35億元外(占玉米產值的0.7%),其他產品的AMS都是負值;二是農業生產資料價差補貼。中國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價差補貼(AMS)為281.08億元,1996~1998年每年“黃箱”補貼實際規模為290.43億元,僅占農業總產值的1.4%,按中國承諾“黃箱”補貼8.5%的規定,最高的“黃箱”補貼規??蛇_1741億元,扣除已有的290.43億元,還有1450.57億元的補貼空間。

    3.加快農村稅費改革進程,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以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逐漸提高農業的積累水平,提升農業的競爭力。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支持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者從事農產品生產不僅不征任何稅收,反而利用其雄厚的財力給予農業大量的投入,給予農業生產者以巨額的補貼。大量事實表明,中國現有的農村稅費政策,制約著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不利于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亟待改革。

    (1)改革和完善地方稅收與財政分配制度,切實解決基層財政以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等專門面向農業生產者征稅作為財政主要收入來源的格局。

    (2)逐漸壓縮農業特產稅的征稅范圍,直至取消。現行的農業特產稅的功能與作用并非是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而僅僅在于地方財政的增收,彌補日益龐大的政府行政事業經費的不足。從發展比較優勢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的目的出發,逐漸壓縮農業特產稅征稅范圍、降低稅率直至完全取消,將農業特產品視同糧食、棉花、油料等農產品一樣征收農業稅,只是在計稅依據上按略高于同等面積、同等條件下種植糧食作物的收益為標準,已成為必然趨勢。目前,浙江、江蘇等省已停征農業特產稅。

    (3)規范收費管理。地方政府部門無權設立涉及農民負擔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等項目,取消涉及農民的各種攤派和達標升級活動;精簡鄉鎮機構和壓縮財政供養人員;調整支出結構;建立健全農民負擔監督機制。

第2篇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引領世界農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中國農業亟需整合現有產業基礎、重塑現代農業文明、優化勞動力資源,立新時代農業發展“天人合一(20版)”之“靈魂”,依托科技創新和金融資本雙核驅動,培育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具有“中國味道”擁有比較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全產業鏈農業,引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世界各國現代農業發展,構建全球農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中國農業新使命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農業發展新使命

多年來,發達國家在占據多重不當優勢情勢下,依托優良的農業資源、先進的科學技術、政府的強力扶持以及國際間長期不對等優待,形成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國際間農業發展通道不暢、上升空間狹窄、話語地位不高的逄,形成“活兒干的不少,錢掙的不多”、“貢獻不少,位置不高”、“即流血又流汗就是說啥都不算”的不公局面。“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農業發展打開了全新的視野,使積蓄已久的中國農業擁有了亟待轉型發展的全球空間。為此,需要避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之短,突破我國農業發展桎梏,緊緊扭住“一帶一路”戰略契機實現我國農業大跨度發展。

(一)突破我國農業發展瓶頸,實現農業轉型升級

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2014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中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主要農產品產量在全球占有較大比重。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約占世界的1/3,年均農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我國面臨著資源剛性約束、水源污染加劇、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農業發展“硬瓶頸”,以及農業比較效益下降、勞動力結構性失衡, 原有粗放型生產、小農式經營、產業鏈條切割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等“軟約束”。中國農業亟需強化產業融合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加大與沿線國家的深度合作。

(二)重構國際農業發展秩序,引領世界農業新格局

世界新興經濟體國家對“美國為霸主、西方為主導”的全球不合理分工體系, 尤其是不平等農產品貿易規則愈發反感;對歐美間意圖通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儀(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IPP),轉嫁金融危機和擊退“歐債危機”頹勢風險、構建利己的新經濟及農產品貿易格局愈發保持警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深化我國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業對外合作格局,助推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新規則制定中擁有應有話語權,向世界展示我國“負責任大國”的胸懷。

(三)再塑現代農業文明制高點,深化“一帶一路”戰略

傳統大國與新興大國硬實力趨向均衡,軟實力就成為各國角力的重要切點,幾近決定著大國競合的成敗。中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整套農業文化體系,是中華文明極為重要的組成,為全球農業發展及人類歷史進步做出了不朽貢獻。今天全球工業化過程中對農業的大面積負效應、貿易全球化過程中對農產品的大面積不平等、現代科技致使糧食高產過程中全球饑民不降反升,“食不飽”、“食不安”群體大幅趨升。面對影響世界發展的這些重大問題,回眸歷史,不難發現由中國農耕文明為核構成的“天人合一(10版)”是人類歷經幾千載顛簸而不衰之根本。此刻,重塑現代農業文明、構建“天人合一(20版)”乘“一帶一路”之勢推動農業發展“返璞歸真”,成為世界發展的必然。

(四)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和品牌建設,加速“中國農業國際化”

農業國際化的核心是農民國際化、戰略國際化及其路徑國際化。我國近年來在農業生產、農業資料、農業技術、農產品市場國際化方面已有長足發展,農林牧漁業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9692億美元。然而,我國農業品牌建設滯后、支持政策不完善等問題突出,農產品出口、農林牧漁業對外直接投資比重偏低,與我國將要擔綱的世界發展重大使命與國際地位尚有重大距離?!耙粠б宦贰弊鳛槭澜鐦O為重大的公共品,作為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共同品牌,無疑為中國農業國際化提供了強大的保障、營造了加速發展的良好氛圍,為創新我國農業品牌建設、完善發展模式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農業發展新趨勢

“一帶一路”作為世界發展與和平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為中國農業發展和世界農業成長提供了嶄新驅動。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當然,中國農業現代化在我國全面現代化發展中的滯后表現仍然凸顯,當下,“補短揚長”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驅動活躍,現代農業發展為營養健康產業與創造財富相契合的戰略新興產業趨勢明顯,營養健康食品產業與綠色養生養老產業儼然已成為我國及全球農業發展的“新寵”。

(一)農業生產經營新模式,加速戰略新興產業生成

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助推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亟需創新打造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智慧化、服務精準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新模式。特別是工業40技術的應用,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緊密連接,將食品的營養健康市場需求和農業生產的環境要素、資源投入、成本核算等充分銜接,實現個性化診斷、訂單分布式標準生產、種養管理、質量安全監控、倉儲物流等全方位的應用,生產制造和流通效率大幅提升,戰略新興產業加速生成。

(二)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構成農業發展新動力

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多重目標、多重任務、多重挑戰、多元化發展的農業格局將加速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加速縮短各國的消費差距。特別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以后,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將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r業發展標的。借助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和飲食文化,以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為導向,打造具有“中國味道”的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

(三)農業驅動功能明顯,國際博弈與合作走勢趨強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關切的首要問題之一是農產品安全,農業合作更是各國“命運共同體”的最佳契合點。沿線的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作為糧食出口大國是我國糧食進口多元化的重要區域;沿線國家對我國農業機械、海水養殖、設施農業等產品和技術需求強烈。隨著沿線國家對農業資源、技術、產品、品牌和市場整合加速,農業必將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產業轉移、市場開發、國際資源利用、技術文化輸出、國際合作與對外交往等的重要領域,各國的比較優勢和農業發展能力也將更好發揮,我國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將有效緩解。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農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繁衍和中華文明締造傳承的根基。當前,農業仍然還是我國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農業作為我國強國建設中的突出短板,農業國際化戰略實施任重而道遠?!耙粠б宦贰睉鹇源髣菹拢瑧涌熘袊r業科學設計發展路徑,選擇并加快培育優先領域,強化中國農業的戰略地位和引領作用,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及世界農業發展,主動承接歷史賦予中國農業的新使命。

(一)聚力現代農業,拓寬發展空間,引領農業發展

加快培育形成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專、精、特”中小企業為支撐,加大支持農業企業投資、并購、參股、交叉換股等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以專利、標準、技術和裝備的創新集成,將擁有比較優勢的農業企業迅速轉化為市場占領、經營能力強大和生產盈利優勢,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現代農業,全面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現代農業將全面優化我國農業結構布局,強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質量標準與食品安全保障支撐體系,構建從“田頭”到“心頭”的大農業文化建設體系,大幅推動由“吃糧”到“吃文化”中的“中國內涵”,系統打造食品質量標準與安全控制的中國版,全面體現新一輪世界農業發展中的“中國風情”。

(二)打造“農業+”品牌,培植農業新興產業,構建世界發展新驅動

“互聯網+”浪潮席卷農業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農業+”應運而生?,F代農業生產管理運營的精準化和集約化加速,龐大在線消費迅即由互聯網延伸至農業產業全鏈條,形成農業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孕育農業戰略新興產業,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提升。中國農業品牌建設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重要載體,是中國農業國際化的有效工具,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方陣,“十三五”期間是農業品牌建設的重大機遇期,加快探索農業品牌建設新模式、研究品牌建設新路徑;加強農業品牌基地建設,完善農業品牌培育體系,建立和完善品牌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供給鏈,培植核心優勢凝聚下的支柱產業鏈,加速世界農業發展新驅動, 為農業品牌培育和國際市場開拓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重鑄世界農業協同發展新平臺,建立共同繁榮新秩序

當前,世界農業發展格局發生著深刻變化,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期盼我國農業發揮重大國際作用呼聲鵲起,發達國家也“頻送秋波”;新常態下的我國農業也進入了全面攻堅發展的關鍵期?!皶r至不迎,必受其殃”?!耙粠б宦贰睉鹇郧閯菹碌闹袊r業,面對著千年一遇的機遇與強大的挑戰,加速新平臺建設,凝聚世界新興力量,構建世界農業發展新格局,重塑世界農業發展新秩序;構建分工合理、發展均衡的世界農業新形態,引領世界農業文明永續發展。“預則立,不預則廢”,建議:一是在中央“一帶一路”領導小組辦公室增設農業國際合作戰略局,主導建立統一的大農業戰略規劃、國際農業方略實施; 二是“亞投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專項,深化與農業資源豐富國家的合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三是農業部成立“一帶一路”農業國際發展聯盟,發起“一帶一路”農業發展協同基金;四是供銷總社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供銷協同聯盟,發起“一帶一路”國際農資協同基金;五是以我國為主導,建設全球性農業交流中心和國際性農資農機交易中心及全球性農業人才中心。

第3篇

Abstract: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ianjin.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it energetically explores the new way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ou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stal urban agriculture vigorously develops modern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Binhai New Area and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display its own superiority,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關鍵詞: 濱海新區;現代農業;優勢;制約因素;對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濱海新區位于天津市東部沿海,面積2270Km2,農村行政區域轄塘沽、漢沽、大港3個區的10個鄉鎮,東麗區6個鄉鎮,津南區1個鎮。農業總產值18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9%。

1天津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濱海新區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三位一體、聯動推進的新路子,緊緊圍繞建設沿海都市型農業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1 漢沽濱海茶淀葡萄科技園區漢沽茶淀葡萄久負盛名,在大力發展沿海都市型農業的趨勢下,注重自身特色。該區大力扶持休閑觀光農業,現已發展成為集民俗文化旅游、農事體驗等綜合休閑旅游區。水產作為漢沽另一特色農業,也正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1.2 大港崔莊冬棗科技示范園崔莊冬棗科技示范園是大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一個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鎮,有“皇家貢棗”之稱,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此外,大港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框架。

1.3 塘沽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天津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塘沽開工建設,包括現代新農村社區、海河休閑觀光區、高效設施農業區、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農事活動體驗園、休閑生態垂釣園、果樹采摘園、農產品加工物流區、生活辦公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區9個功能區。

2濱海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

2.1 區位優勢突出、資源優勢顯著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臨海地區,依托環渤海,面向東北亞,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農業資源優勢顯著,利于農作物生長。除現有耕地外,自然景觀齊全,農漁、觀光資源豐富,生態型、外向型、休閑觀光型農業有著獨特的資源條件。

2.2 產業基礎優勢雄厚近年來,濱海新區發揮農業比較優勢,結構不斷優化,效益顯著提高。水產養殖業形成規模,初步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有利于形成對農業的反哺。加之新區農民較高的收入水平,為新區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2.3 科技優勢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和較高的科研水平,擁有較為完善的貿易、加工、物流企業和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業科技開發、成果轉讓、農產品加工貿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建設新區現代化農業創造了良好有利的發展環境。

2.4 政策環境優越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新區農業在現有政策優先扶持下,還將利用更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強發展活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為建設新區現代化農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3制約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因素

3.1 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環境條件約束濱海新區農業用地質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災減災能力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業發展空間進一步壓縮,受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三廢”污染影響,區域水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給沿海漁業生產帶來較大影響。

3.2 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濱海新區農業生產仍以小規模農戶經營為主,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結構不盡合理,主導產業特點不突出。雖然有36家龍頭企業,但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較少,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農產品綜合利用深度不夠,關聯產業不發達。

3.3 城鄉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約束目前,濱海新區農業對農民的收入貢獻率比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1,致使農民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高新技術應用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3.4 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村、農業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業投入不足。農村、農業管理制度和體制改革滯后??萍紕撔麦w系不健全,農業社會其他體系建設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現代農業發展。

4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對策與措施

4.1 堅持生態和諧建設節約農業,實現各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重視農業經濟、社會、生態功能協調發展,構建適宜城鄉人居的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統一的新環境,促進新區人與自然的協調。

4.2 堅持高效特色突出優質高效特色,發展主導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實現重點產業和各生產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龍頭企業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條,建設關聯產業,形成新區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優質特色、體現沿海都市特點的高效農業新格局。

4.3 堅持科技領先樹立“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創新機制,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運用現代手段,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搶占全國現代化農業科技制高點。

4.4 堅持城鄉統籌、開發開放、服務區域、制度創新發揮濱海新區政治經濟優勢,率先實施城鄉統籌,從根本上改變新區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加快新區農業市場化進程和外向型發展,深化新區農業市場取向改革,激發新區農業創新和發展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天津濱海新區農業“十一五”發展規劃[R].天津市農業局.2005-08-29.

第4篇

一個地域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借鑒了前人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研究的已有成果_1_5].同時結合陜西省的實際情況.查閱大量資料后.本研究選取了以下9項數據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單位勞動力耕地面積、單位耕地農機總動力、單位耕地化肥施用折純量、耕地復種指數、農民人均收入、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糧食總產量、農業從業人員等。研究的數據主要來自(2010年陜西省統計年鑒》和陜西省政府網站,對陜西省下轄的10個地級市進行分析.其中未包含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因為楊凌區是由陜西省和l9個中央部委共管的.和其他1O個市相比具有許多不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和獨特性.同時它以農業高新技術研發為主.有獨特的發展模式。

2評價方法的選擇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是一個多指標的綜合評價問題.而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幾個因子來描述多個指標之間的聯系.以較少的幾個因子來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統計學方法國內有學者曾用因子分析法對現代農業的發展進行過研究筆者通過分析,發現前人的因子分析法的應用存在以下誤區:

1)樣本數量必須大于評價指標數量才能得出Baalett球體檢驗結果和KMO值有的研究中顯示出樣本數量小于評價指標數量.在SPSS軟件處理數據過程中并不能得出Bartlett球體檢驗結果和KMO值.雖然后面的分析結果可以顯示出來,但是并不代表可以采用該法

2)現代農業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現有的研究中并未將農業產業化指標考慮到現代農業發展的研究中來.在指標的選取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失基于以上認識.筆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對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研究.并希望能走出以上誤區。

3陜西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分析

3.1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為了克服由于變量指標間的量綱不同而對統計分析結果產生的影響.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為:=(1,2,3,⋯,10;j=l,2,3,⋯,9)J(原始數據與無量綱化數據略。)

3.2KMO值和BaNett球體檢驗結果

對無量綱化后的數據通過SPSS17.0軟件進行KMO值和Ba~lett的球體檢驗,結果見統計結果顯示樣本數據的KMO值>0.6.Banlett球體檢驗對應的相伴概率值<0.05.說明相關系數矩陣不可能是單位陣.即原始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適合于做因子分析

3.3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響因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響因子.各成分的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如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前3個公因子的特征值>1,且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占了全部信息量的89.390%,能夠代表原來的所有指標信息進行分析.因此提取前3個公因子作為影響因子。

3.4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分析

從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f)可以看出.前面提取的3個公因子反映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3個不同方面:因子1主要包含鄉村從業人員、糧食總產量、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和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方面.主要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因子2主要包含農民人均純收入、單位耕地面積農機總動力和單位耕地化肥施用折純量等方面的信息.體現了現代農業中農民的“投入一收益”效益:因子3主要包含單位勞動力耕地面積、耕地復種指數等方面的信息.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潛力。

3.5陜西省各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

根據SPSS17.0軟件計算出的因子得分系數(見)。根據該表建立因子得分模型如下:Fl=(一o.129)1+0.299X2+(一o.091)X3+O.298X4+(一0.153)5+O.260X6+0.0047+O.310X8+0.038X9F2=0.48IX1+(一0.120)X2+(一0.042)X3+(一0.039)4+0.578X5+(一0.068)X6+0.231X7+(一0.132)X8+0.063X9F3=O.047Xl+(一0.031)X2+0.4913+(一0.145)X4+(一o.148)x5+0.03ox6+0.o97x7+(一0.025)X8+(-0.487)o將前面無量綱化后的數據代人因子得分模型,再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計算陜西省各地級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見)。綜合評價得分公式如下:F=0.56597FI+0.19124F,+0.13669。為了便于分析,統計了關中地區、陜南地區、陜北地區的因子平均得分以及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平均得分(見),其中:各地區的因子平均得分(,1。2,3)為該地區所包括城市的該項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各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為該地區所包括城市的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的平均值。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平均得分0.0623032。陜西省各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差距較大。得分最高的咸陽市與得分最低的銅川市相差1.5分,西安、咸陽和渭南3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城市,咸陽、西安、渭南、寶雞和漢中5市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地區分布來看,由可以看出,關中地區排名第一.這主要是由于關中地區整體的農業產業化規模較大(由關中的值可以看出),農民“投入一收益”的效益最高。耕地的生產能力已經挖掘得比較充分(由關中的值可以看出),而陜北地區整體的農業產業化規模較?。r民“投入~收益”的效益不高.耕地的生產能力較小.但仍有較大的生產潛力陜南地區的農業產業化規模也較小,后續的生產潛力將會較大。總體來看,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較低(由值可以看出)。

4對陜西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4.1積極發展先進設施農業

陜西省高校林立.且楊凌農業科技示范區以研發農業高新技術為主.再加上眾多的農業科研機構,因此,陜西發展設施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目前主要以地膜覆蓋栽培、園藝作物溫室栽培和無土栽培為主.而由高科技支撐的工廠化種植以及工廠化農業車間生產發展得較為緩慢。加快陜西先進設施農業的普及與推廣.是現階段實現農民增收、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第5篇

關鍵詞:現代農業;特色農業;陸川縣

1陸川縣基本情況與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陸川縣坐落于廣西東南部,素有“溫泉之鄉”的稱號。全縣總面積1554.32km2,轄3個鄉、11個鎮、155個行政村。2012年末總人口為106.8萬人,其中鄉村人口為96.3萬人,占90.17%。201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50.78億元,占生產總值27.72%。農民人均純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長13.5%。在過去的努力探索中,陸川縣的特色農業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糧食生產實現較大增長。2013年全縣糧食總產287789t,比上年增長2.51%,其中水稻總產263993t,比上年增長2.51%。全縣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2.51萬畝,優質水稻覆蓋率為92.1%,基本實現水稻種植優質化。特色主導產業不斷發展。陸川豬養殖遍及全縣14個鄉鎮,全區20多個縣市,全國17個省市。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發展壯大。2013年陸川縣擁有規模農業企業92家,其中自治區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1家,帶動農戶5萬多戶。擁有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11個。

2陸川縣特色農業發展存在問題

2.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陸川縣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農業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不強。主要表現為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積增加緩慢;農業科研和推廣基礎設施落后,農業裝備水平不高。針對陸川易旱的實際情況,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旱災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嚴重。

2.2農業人力資本匱乏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目前陸川縣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數為婦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已從農業轉移出去,因此,造成全縣農村勞動力結構普遍老化,素質和技術水平偏低,與特色農業的發展不相適應。

2.3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較低

陸川縣農業發展總體上還是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經營的格局,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陸川縣龍頭企業較少,帶動能力不強,受規模及市場限制,產加銷脫節,貿工農分離,產業鏈條短。而現有的龍頭企業,規模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業和農戶的關系多為“買斷型”或“合同收購型”,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發展機制。

3陸川縣特色農業發展對策

3.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的發展對基礎設施有著較強的依賴性。發展特色農業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做支撐。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時候,首先要把農田水利建設放在首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進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在于建設抗旱水源工程,加強小農田水利的建設與農田渠系的整治與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時還應加強農機技術裝備,提高機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

陸川縣應做大做強養殖、中藥材、蔬菜、亞熱帶水果、優質水稻等產業,擴大規模和效益。陸川豬是陸川縣的傳統優勢之一,陸川豬的發展已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陸川縣應在已有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體系,提升市場競爭力。水稻是陸川縣第一大糧食作物,也是全縣最重要的農作物。應大力發展無公害稻米、綠色稻米、有機稻米生產,積極推廣高產、優質水稻品種,提高糧食單產,實現糧食總產量穩中有升,確保糧食安全。陸川縣應充分利用其氣候資源,立足傳統優勢,大力發展荔枝、葡萄、火龍果為主的優質水果產業和秋、冬季發季節蔬菜,重點提高產量和品質,培育名優品牌。

3.3強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農業的發展需要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陸川縣要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加強對現有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使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滿足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通過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務工的農民回鄉創業以及本村能人參與特色農業發展,從而帶動本村特色農業的發展。

3.4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陸川縣應培育一批競爭優勢明顯和帶動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對現有的和農民關系密切、有發展潛力的小型農業企業,政府應扶持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帶動作用。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動機制,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加快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引導其盡快成為法制化、規范化的農業合作組織。

參考文獻

[1]潘時常,朱菊萍,焦金芝.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若干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11(12).

[2]許云斐.從陸川黑土豆看廣西特色農業發展思路[J].經濟與管理,2008(4).

第6篇

關鍵詞:神木;現代特色農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16

神木縣是陜西省土地面積最大的縣,也是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縣。在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后,農業經濟如何跟進,探尋符合神木實際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神木農業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1 神木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神木縣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屬于多日照、強輻射地區。地貌以明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全縣總面積的51%,土地廣闊,地勢平坦,地廣人稀,地下水資源豐富,灌溉農業較為發達,適合機械化耕作和現代化經營;中南部為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49%,土層深厚、土質優良,化學元素及礦物質成分豐富,主要為旱作特色農業區。

2 神木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

目前,神木縣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但仍存在生產規模小、產業區域范圍小、產品結構不優、區域特色不明顯等問題,特色農業產業結構與區域布局仍待進一步優化;神木縣特色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規模小,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滯后,帶動力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多而不精,規范化程度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突出,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仍然較弱;特色農業的社會化服務相對滯后,農技推廣體系不完善,經營組織發展程度低、現代化程度不高,產銷銜接不夠緊密。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特色農業的規?;?、產業化發展進程。

3 加快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3.1 優化區域布局與產業結構

依托縣域資源優勢與特色農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建設優質農產品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區。繼續建設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對農民增收帶動作用強的小雜糧、馬鈴薯、高效玉米、大漠蔬菜4大特色種植業,建成陜西一流、全國知名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縣。按照北部種養循環,中部旱作生產加工,南部特色栽植深加工,近郊休閑觀光及果瓜菜綜合推進的布局發展區域農業經濟。

3.2 堅持市場導向與統籌規劃

立足資源、產業、品種優勢及區域特點,對農產品市場流通網絡布局予以統籌規劃。在流通、加工、生產等各個環節的利益分配和利益關系等方面進行合理協調,實現專業合作組織、農戶以及企業的經濟利益最大化,構建多贏局面,實現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民持續增收。

3.3 提高特色農業的產業化和組織化水平

對于涉農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要進一步提高,扶持地方龍頭企業,并在信息和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及精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促進神木縣的品牌農業工業化、規模農業品牌化、特色農業規模化。與此同時,加強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支持,鼓勵農技人員領辦中介服務組織、農民銷售大戶創辦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強化生產經營過程中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大市場和農業小生產的銜接。

3.4 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力度,促進優質品種的引進和新技術的應用。推進高產示范創建活動,通過生產經營規模化、勞動過程機械化、農業技術集成化的優勢,帶動農業產業園區發展。將基層的農技體系改革作為著手點,進行零距離服務,從而優化農戶的綜合素質,將農民培育成會管理、善經營、懂技術、有文化的高素質職業農民,并且使之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4 結語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神木縣的工業化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在經濟規模上具備反哺農業的充分條件;神木縣的自然資源優勢明顯,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土地優勢、生產優勢、氣候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第7篇

1.1農業總體狀況及特色農業發展現狀評價

2010年寧南山區八縣地區生產總值共計181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總值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7.3%,26.7%,45.9%。農業在寧南山區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農業總產值63.3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2.3%,但農業基礎薄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28hm2,且川地和梯田面積僅占耕地總面積的47%。盡管近幾年來決策部門一直在強調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但從農作物播種面積統計數據看,寧南山區的農業格局并未發生很大改變,糧食作物在農業中仍占據主要地位,糧食播種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大,但優質糧食作物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低。如2009年稻谷與小麥等基本糧食作物產量為330260t,僅占糧食作物總產量的12.6%(表1)。此外,糧食作物的產出水平也較低。寧南山區的人均糧食產量約為621kg,其中人均小麥和稻谷產量僅為113kg,遠低于寧夏全區及全國平均水平。糧食作物經營缺乏足夠的發展空間,未來寧南山區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提出新思路和突破點。與傳統農業相比,特色農業能夠更好地發揮區域資源的比較優勢,但目前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特色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還比較低,2010年僅約為37%,且經營規模的增長還存在波動(圖1)。特色農業在寧南山區的發展同樣受到脆弱的生態環境和巨大的土地人口壓力的制約,且由于當地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缺乏足夠的經驗,使得特色農業經營門檻高、風險大,導致當前特色農業發展緩慢,迫切需要綜合穩定的發展模式的指導。未來寧南山區發展特色農業依然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很強的緊迫性。

1.2發展特色農業的資源條件分析

寧南山區生態脆弱,但具有豐富的特色農作物資源,同寧夏其他地區相比,寧南山區發展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玉米(Zeamays)等特色糧食作物,以大棚蔬菜為特色的設施農業作物,間作經營特色苗木、花卉、藥材等特色作物以及以灘羊、肉牛為特色的畜牧業優勢顯著。目前已經形成了“原州馬鈴薯”、“西吉西芹”、“彭陽辣椒”、“六盤山珍”、“鹽池灘羊”等一批地方特色農業品牌。寧南山區內部地理環境復雜多樣,不同地理環境擁有的農業資源也各具特色[7]。其中黃土丘陵溝壑區非常適宜馬鈴薯、小雜糧等特色作物的種植;六盤山土石山區降雨相對較多,優質苗木、花卉及黃芪(Leguminosae)、黨參(RootofPiloseAsiabell)、甘草(Glycyrrhizae)等藥物資源豐富;河谷川道生態經濟區擁有良好的設施蔬菜等經濟作物發展條件;北部干旱區日照時間長,非常適宜枸杞(Lyciumchinense)、硒砂瓜、紅棗(Ziziphuszizy-phus)等特色經濟作物以及甘草等中草藥的種植。

1.3特色農業的空間布局

當前寧南山區特色農業呈現出作物種類多樣化、經營方式多樣化的趨勢,特色農業在不同的縣區各具特點。寧南山區特色農業可以粗略歸納為以下5種類型(附圖18):一是特色糧食作物種植業,主要有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其中玉米、馬鈴薯在原州區中部和北部地區及西吉縣東北部多采用農業示范基地的經營模式,種植面積大,易于發展規模經營;小雜糧主要分布于鹽池縣南部地區及彭陽縣部分地區。二是特色設施農業,以西芹,西紅柿,圓蔥等蔬菜作物種植為主,主要分布于同心縣西部、海原縣東部和原州區中部地區的清水河川道區,西吉縣中部的葫蘆河川道區以及鹽池縣西部等地;設施農業技術和管理要求高,因而多由大規模龍頭企業帶動。三是特色兼作經濟作物種植業,包括苗木、花卉、藥材等,主要分布于隆德縣和涇源縣等降水相對較多的山區,這些作物的經營具有很高的生態和經濟綜合效益,但容易受到市場需求的影響。四是其他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業,包括枸杞、硒砂瓜、圓棗、小茴香,蘋果等區域特色經濟作物,這類特色作物經營相對分散,如枸杞、硒砂瓜和圓棗主要分布在寧南山區北部的同心縣和海原縣,小茴香主要分布在海原縣西安鎮等地,蘋果等果木林主要分布在彭陽縣等地。這類作物的經營大多相對分散,但較低的勞動成本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使得個體經營的區位優勢明顯。五是特色畜牧業,包括北部鹽池、同心等縣的灘羊養殖和南部原州、涇源等區(縣)的肉牛養殖。寧南山區位于我國農牧交錯帶,畜牧業發展具有優良的傳統和品種優勢,近年來更表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

2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探討

2.1發展特色農業的三個基本目標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必須與發展地區的資源稟賦與自身特色相適應[8]。由于寧南山區的特殊地理條件,發展特色農業需要有自己特定的目標。探討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應當以實現以下三個基本目標為前提:一是農民增收目標,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發展特色農業的根本目標,也是提高農民參與特色農業積極性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在實現農民增收的前提下,才能加快農地流轉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保證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推進。二是生態恢復目標,寧南山區生態脆弱,對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必須放在發展寧南山區生態農業的大背景下,以獲得必要的生態效益,才能夠實現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農村生活改善目標,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發展農業的最終目的,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應當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通過特色農業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進而推動城鎮化建設步伐。不同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側重點不同,實現的主要效益目標也不同。在對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中,需要在綜合三個基本目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最優發展模式,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9]。

2.2特色農業發展模式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要處理好特色農業與基礎農業之間的關系。目前寧南山區農業經營依然以糧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保證,越是貧困的地區,對基本糧食作物經營的依賴性就越強,而特色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出路,基礎農業與特色農業之間的關系問題,本質上是穩定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發展特色農業,就是要使農民擺脫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的束縛,同時要保證基本的糧食經營補貼,穩步推進商品糧建設,以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才能實現特色農業的大跨越、大發展。其次,要與其他生態農業模式協同發展。由于寧南山區特殊的脆弱生態背景,發展特色農業必須放在生態農業的大背景下,特色農業模式應當與休閑農業、景觀農業等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相結合,以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利用六盤山品牌資源,將花卉精品農業與休閑觀光農業相結合;打造黃土丘陵人造梯田等大景觀,將設施農業基地建設與景觀農業相結合;規?;奶厣敛莘N植業與草畜業協同發展,以實現產業一體化。最后,要以縣域特色農業經濟為基礎。寧南山區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不同區縣之間特色農業資源差異很大。特色農業資源在區域內部既存在趨同性,又存在競爭性。發展縣域經濟最容易發揮特色農業的區位優勢[10-11]。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確立,需要以縣域經濟為立足點,同時還要考慮各區縣之間的相互協作,以實現區域優勢最大化。

2.3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根據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現狀及目標,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可按照生產要素和產業化進行分類。按生產要素分類的模式包括區位農業模式、示范農業模式和工程農業模式,產業化分類包括創新組織結構模式、市場主導模式和企業帶動模式,將兩者相結合進而提出3種特色農業發展模式。2.3.1區位農業模式與創新組織結構模式相結合區位農業模式就是按照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和區位條件,進行科學的生產分工和區域布局,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從而實現區域生產專業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產業帶[12]。發展區位特色農業,需要打破傳統的農業模式,推進農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因而要與創新的組織結構模式相結合。實踐也證明,特色農業產業化成功與否,不在技術和價格方面,關鍵在于組織模式的選擇[13]。創新的組織結構模式一方面是要結合區域特色逐步引導產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發掘農民自發的創新實踐經驗。同時,創新組織結構模式的“創新”并不意味著標新立異,而是要緊密地依托區域的資源優勢與特色農業的實踐經驗,絕不照搬其他地區即使成功的經驗模式,這就需要與區位農業模式相結合。例如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一種農民利用自身資源優勢而自主創造的典型經驗模式,這種模式通常以村為基本單位建立,農民是產業化經營的主體,實行統一經營,利潤分配,這樣既可以有效利用當地的資源,又能充分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基本模式,在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中也初具規模,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將在寧南山區的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在特色農業的創新組織結構模式中,政府還應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宏觀調控和組織推動實現對各種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全面推進特色農業發展。2.3.2示范農業模式與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示范農業模式是以實踐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為主要目標,引進優質品種和高新農業技術,集中開發和推廣示范而形成的農業技術研發推廣基地、種試基地、生產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發展的一種農業經營形式。特色農業對技術和資金要求高,要通過特色農業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借助西部大開發的大好形勢,大力發展高水平的示范農業,通過示范基地的成功實踐,引導技術成果和管理經驗的大面積推廣。但示范農業成本高,效益慢,要實現特色示范農業的可持續,就需要將示范農業同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根據市場行情,制定不同的示范農業推廣政策。市場主導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和依托,通過市場輻射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特色農業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以特色農產品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為主線,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特色農業的綜合效益。市場主導模式要求在培育和發展特色農產品市場的時候,改變傳統農業思維,從全球市場經濟一體化的高度出發,擴大市場的占有率和影響力,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目前,寧南山區已經建設了原州區萬畝供港蔬菜基地、彭陽縣長城塬食用菌基地、西吉縣吉強西芹標準化生產基地、聶家溝生態小流域示范基地、海原縣西安鎮標準化生產基地、隆德縣觀莊鄉姚套村百合花卉種植示范基地、鹽池縣甘草種植示范基地等多個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在市場方面,通過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舉辦“六盤山冷涼蔬菜節”等品牌宣傳及招商引資等手段,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已經遍布全國大中城市并擴大到了港、澳、臺地區及馬來西亞、韓國、沙特等國家。未來的特色農業發展,應當繼續將示范農業模式與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以保證產品與市場的有效銜接,促進特色農業的市場化發展。2.3.3工程農業模式與企業帶動模式相結合工程農業模式是指以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為支撐,利用獨特的生產設施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業形式,如設施農業、節水農業、旱作農業、精準農業等。企業帶動模式是指具有一定資本的企業通過內聯農戶,外拓市場,同時參與技術研發和農業管理而形成的農業一體化發展形式。工程農業是現代規?;s農業的重要表現,水資源缺乏是限制寧南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工程農業模式可有效彌補寧南山區資源性缺水的不足,并且擁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但工程農業模式成本很高,必然要求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因而需要同企業帶動模式相結合。實力雄厚的農業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可以保證資本投入,能夠確保工程農業模式的實行。另一方面,企業要實現經濟效益必須依賴良好的農業設施基礎,工程農業可以帶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工程農業與企業帶動相結合,才可以取得企業、農戶、農村的多方共贏以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綜合實現。目前,寧南山區在河谷川道區發展設施農業,沿黃灌區發展節水農業,水土流失區發展旱作集水農業,在六盤山土石山區發展以林木花卉藥材為代表的精準農業,取得了初步的綜合效益。同時,這些地區廣泛采取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特色產業組織發展模式,龍頭企業是這種模式的關鍵。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開發、品牌創建和市場開拓能力,基地為企業提供基礎設施資源,農戶通過農地流轉可以提供土地與勞動力,三者的結合實現了經濟要素向特色農業的強力集聚。未來,這種模式還將在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建設中發揮巨大潛力。

3結論

第8篇

關鍵詞:福建?。粍撘廪r業;發展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017-03

意農業來源于19世紀90年代后期,在農業技術創新的背景下,全球各國的創意農業迅速地在全世界擴展。在創意產業邏輯思維的影響下,把人文要素與科技有效地結合起來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整合農業資源,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更新傳統農業,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就是現階段人們所稱之為的創意農業。創意農業的最大特點在于運用創意的智慧將文化、科技、農耕藝術結合起來,再配合市場的運作,為農業和農村進一步發展提供有效的發展空間,并實現產業價值的最大化。福建省在新的一輪的農業發展當中,也正朝著創新產業化發展,面對農業的改革,如何走一條農業的提升道路,對于福建省是一個關鍵的契機。

1 福建省創意農業資源要素分析

近幾年來,福建省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在生態省建設的基礎上,十分重視加快發展以拓展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示范功能為代表的新型功能性農業。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和受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輻射帶動,福建省農業出現了新型的發展方式,創意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賦予了現代農業新的內涵。

1.1 自然資源豐富 福建省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和眾多島嶼港灣,陸域地形復雜多樣,農業氣候資源特殊[1]。截至2015年,福建省的山地與丘陵大概涵蓋了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這些山地多為森林所覆蓋,覆蓋率達65.95%,覆蓋率位居全國第一。福建省的水資源豐富、作物的品種也較多,為進一步發展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福建省作為海邊的省份,所擁有的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福建省水產品的產量、以及水產品的出口數量在我國排名前三。福建省的植被類型較多,因此也讓福建省具有了發展更多類型休閑農業產業的優良條件。

1.2 文化資源多彩 福建省是一個文化資源豐富的省份:有著獨特的媽祖文化、茶文化、朱熹文化、惠安女文化等。這些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孕育著整個福建。再者福建還有者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資源,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福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濃厚的文化歷史,造就了福建獨有的九大資源:海洋、茶、土樓、海上絲綢之路、溫泉、廟宇、生態、臺灣、華人華僑;還有廈門鼓浪嶼、福建土樓、清源山、三坊七巷、上杭古景觀點,因此福建省旅游產業的發展策略目標:“把福建省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1.3 區位優勢明顯 福建省地理區位較為優勢,與臺灣海峽隔海相望,北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大陸沿海經濟帶重要部分。在中國大陸區域的經濟發展布局里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建是大陸跟海峽東岸臺灣地區最近的地方,臺灣的群眾大約有80%隸屬于福建祖籍,也有著和海峽東岸加強交流和合作的優勢。改革開放之后,福建省運用臺灣商人的投資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等等活動方式招引臺灣商人來福建省內投資創業。

1.4 特色產業強勢 最近幾年以來,福建省以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為名,就當地特色農業為基礎,大力宣傳特色產品和優勢農業,慢慢形成了福建省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3條特色農業產業帶,分別是:高優農業、沿海藍色農業、閩西北綠色農業等。泉州永春的蘆柑、福州的橄欖、莆田的枇杷、福州連江的水產、南平建甌的竹筍、三明浦城的薏米等都成為家喻戶曉的特色農產品[2]。

1.5 發展機遇良好 福建省政府辦公廳日前下發的《福建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指出,到2020年全省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將達到4 310億元,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66%。優化現代農業發展布局,將構建7條特色農業全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扶持發展休閑農業,培育發展創意農業,優化休閑農業布局。

2 福建省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2.1 農產品營銷創意 創意農業衍生的直接表現就是創意農產品。憑借著農業和農產品的不同創意,對農產品進行改造,使得農產品后期價值大于前期價值。創意農產品大概可分為3種不同的類型:(1)發現農產品的不同功效,讓農產品不只是作為農產品出現在生活中;(2)運用現代科技改造方法,使農產品的外形改觀,味道以及顏色變化等,讓農產品的外形與時俱進,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3)帶入文化藝術的素材,豐富藝術內在。營銷創意的模式大概有以下4種:節慶營銷、品牌營銷、文化營銷、網絡營銷;進一步使用營銷創意帶入到農產品的日常售賣中,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營銷農產品的方法。

2.2 文化創意 文化創意模式前提是需要項目所在區域具有一個或者多個較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與農業文明的積累與聚集。把傳統民俗文化作為根源,萃取較主要的優勢,對應吻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根據該項目所在區域的需求,依據休閑旅游文化,建立根據民俗文化休閑的發展趨勢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項目所在區域的很多地方有著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可以作為創意開發點的文化元素也很多,可是有些文化元素也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項目所需要的是可跟隨現代趨勢、跟隨現代的理念和現代大眾消費需要的文化元素,這才應該作為最完美的文化元素。而我們面對這些文化元素,也不是應該只是想著復制以前的特色民俗文化元素,而應該帶著“創造未來遺產”的希望,對舊時的特色民俗文化元素進行改造,達成創新到傳承的理想。

文化創意型比較適合運行于有著特色的文化傳統的農村。只有是傳統的農村文化繼承地域,才可以是農業科技示范地域。

2.3 生態創意 生態創意模式不僅局限于自力更生的生產,而是標示出農業的生態功能,把綠色產業、綠色資源、綠色文化、綠色家園進行整體的考量,普遍地推進,構建出“山、水、城、林”為整體的體系,人類與自然友好合作的現代城鄉生態體系,促進“生態鏈”和“文化場”的形成。運用農業把高速公路等存在污染的地區和人類居住地分隔開來,創造安靜、干凈的居住環境。運用農業當做城市景觀,種植有機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所需的農作物,如福建省金霞生態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利用四周豐富的農業資源,打造了一個有著綠色農業傳統餐飲和休閑農業生態旅游的特色農場―清境桃源生態農業觀光園。

2.4 節慶創意 節慶創意主要是農業生產活動和開發相結合的節慶活動,依托在地資源、當地文化、民俗風情將其與當地主導產業相融合,開展傳統節日的慶典。借此推動旅游、會展、貿易和文化等發展。農業節慶創意是體驗式c消費式相互結合的農業創意類型,其中休閑娛樂功能尤為顯著,這是農業和文化演出合作的一種創意。通常兼備玩耍、觀賞和教學等多項功能。農業節慶創意模式開發應該屬于創意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利用組織節慶活動,來提高農民的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推動農產品的市場銷售,主要包括民俗文化類節慶、農作物類節慶、動物類節慶、綜合活動開發類節慶。

2.5 農業產業創意 農業產業創意模式核心在于獨特農產品的創意啟迪。把超出于傳統思維的創意行使于農業的進一步開展,追求原生態、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同時又帶入創意文化元素,跟隨現代所貫徹的健康為主、質量為先的消費追求,把原本的特色農產品進行質量和招牌名氣的雙重提升,賦予與農產品當下年代的的聲譽標示,再與農村的地理相結合,形成“特有產地的特有產品”實力品牌,達成創意農業的效率至大發展。

3 福建省創意農業發展的特征

當前,福建省創意農業發展處于剛開始啟動階段?,F在,許多創意農業為自身開始發展的,且都是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開拓發展,整體的戰略規劃和設計比較匱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都是處于匱乏狀態,并沒有辦法達成該有的規模效率與聲譽品牌,對創意農業內涵的了解較為模糊,許多創意農業雷同,只是簡要的進行復制。創意農業目前的品牌文化內在匱乏,創意農業專業人才也是數量不夠。因此,培育專注于農業戰略創新與資本營運的整合型企業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洛可可創意農業機構等等。洛可可創意農業通過教育、咨詢、投資3種模式,試圖將把傳統農業單一的生產模式進行轉變,建立以服務為主要導向的新興農形態,即創意農業的服務型農業,打造創意農業全產業一站式為農業企業服務的服務鏈。

4 福建省創意農業發展對策

4.1 政府要大力支持與引導 政府的支持與引導對創意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政府應該把之前對于傳統農業的支持與引導有步驟地轉移到創意農業上,激勵福建省創意農業相關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對創意農業技術進行產權保護,鼓勵金融機構對創意農業提供資金扶持。

4.2 加強海峽兩岸創意農業合作與交流 根據福建省地理優勢,參考與研習臺灣創意農業開拓成長的成熟經驗,開展福建和臺灣創意農業持久穩定的交流及聯動行動。同時加強創意農業人才的交流與培養[3]。

4.3 差異化戰略提升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實現差異化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結合差異發展的理念來改變農業的發展狀況,建立特色的農業發展市場,并結合現代科技,實現創意農業發展的效益最大化。利用差異化發展戰略,深挖農業文化,再結合現代的科技,整合農業資源,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創意農業文化化、產業化。發揮農業農業區域特色,打造創意農業的新模式。

4.4 加強創意農業技術支撐 以科技創新驅動創意農業的發展可以形成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源泉動力。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根本的創意農業,可以提升創意農業的硬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第一步應不斷提升創意農業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的開發。聚集科研力量進行學科攻關,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加強創意農業科學管理,開展特色化經營。第二,引進和吸收國外的新型技術,為創意農用,內化為核心競爭力。此外,注重創意農業相關領域技術的研發,加大產學研聯動發展,促進農業技術在創意領域推廣應用[4]。

參考文獻

[1]李侃.福建省休閑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臺灣農業探索,2012.08.

[2]趙永勝.山西創意農業發展思路與對策[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5.

[3]徐慎嫻,劉玲.福建省發展創意農業的研究思考[J].福建農業科技,2013.11.

第9篇

關鍵詞:農業發展;農業設施;策略

1 農業設施發展意義

設施農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業設施的基礎之上的,設施農業能夠對土地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夠將土地產出率有效提高,將資源的利用率以及勞動生產率予以提高,從而增加了農業的效益、素質以及競爭力,這是新時代對于新型農村經濟的要求,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立足市場,應對激烈競爭的選擇,保障農產品供給以及農業的發展,同時設施農業是農民創收的重要手段,是對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強的有效途徑。

1.1 農業發展以及建設的轉變需要建立在設施農業的發展基礎之上

設施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重要標志,主要優勢集中在其生產具有較高的集約化,其技術含量較高,且產品質量高、種植效益明顯優于傳統種植效益,具有高產高效以及節能節水、高產高效的特點,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產率的保證上起著推動作用,另外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1.2 農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城鎮化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占用,耕地越來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中創造最大的農業效益是目前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民關注的問題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設施農業、觀光旅游農業、以及精品化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城市郊區農業以及都市農業不但要擔負起農業生產的作用,同時也要為城市綠化做貢獻,不但成為市民的菜籃子,同時也要成為觀光旅游點,為城鄉一體化轉變奠定基礎,為農民增收。因此設施農業發展就奠定了優質高效、高產高質的農業基礎。此外,設施農業能夠有效利用生物潛能以及自然環境,在對質量予以保證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產量保證農產品供應穩定。因此,設施農業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的風險抵御能力,且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是保證養殖業以及種植業效益的途徑,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

1.3 有效保證產品供給以及食物安全

設施農業的發展還能夠影響農業病蟲害,有效降低農業病蟲害威脅以及不利影響,從而減少使用農藥的次數,建立無公害農業。農業的設施化建設過程其實就是農業的標準化建設過程,在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能夠使用多種先進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約化、程式化、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精準用肥、減少污染。設施農業能夠對環境進行有效的調控,有效增加農產品質量以及產量,有效保證其供應的連續性以及產品的鮮活性。設施農業不但對于農業發展的效率有所促進,同時能夠不斷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對民生的改善,是對社會和諧發展的促進。

2 發展設施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生產結構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導致原本緊張的耕地被再次細分,以至于農業經營規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規模優勢,而且種植的蔬菜品種多而雜。經營0.33hm2以下耕地的農戶占農戶總量的大多數,而經營較大規模耕地的農戶卻很少。多數大棚是由“原子化”的農戶經營,在良種選用、技術升級、加工運輸方面交易費用較高,阻礙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目前,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本相對匱乏,農民教育水平相對較低。

3 設施農業發展的技術保證

3.1 對農業的政策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設施農業的發展特征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體質,主要以政府扶持為導向,同時社會投入以及自我累積為輔助的發展投入體質。

對于設施農業的發展,金融保險的應用時良好的平臺建設的基礎,通過農業運用上保險金融的投入,通過對遞延擔保限制的放寬,建立起風險基金,以此解決農業建設的金融問題。通過保險政策補貼,用以吸引資金流向,保證農業資金的保障,保險是保證農業不受風險沖擊、影響的重要保障,能夠使得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穩定性。

3.2 調整農業方式、結構,保證經濟效益

3.2.1 農業結構主要的發展方向為,高效溫室以及節能溫室的引進,優良品種的培育,實現農業設施工程建設的優質工程,通過引進國際優良品種,尤其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品種,應當加大其性狀培育;擴大蔬菜種植中設施農業的發展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力。在保溫設施中,對厚墻體以及保溫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結構進行推廣,另外在灌溉技術上實行新型的節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優質蔬菜品牌,加快無公害農業建設。

3.2.2 調整品種結構,實現良種引進、示范、推廣新突破種子是農業進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一個優種,可以形成一個產業,打開一片市場,加快設施農業品種的更新換代,是搶市場、推動設施農業新發展的關鍵。

3.2.3 種植方式的調整,結合現代的設施農業以及良種良法方式,并比較其發展速度,可以發現,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種植方式在創新上嚴重不足,且發展速度無法適應越來越高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民不具有先進的農業思想以及理念,在技術掌握上也都沿襲了傳統的方法,播種時間集中,且上市時間集中,因此農業市場中的供需關系就會嚴重失衡,因此產生矛盾。而設施農業的發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種類農產品特征,重視靈活的種植方式以及雜交培育技術,并通過多種技術優化組合,配套應用,以適應不斷增加的市場需要,提高農業產值和經濟效益。針對同一種品種,可以通過覆蓋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溫室種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區進行分批次播種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收獲,分批量上市能夠調整市場供需要求,緩解供需矛盾,從而加大經濟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種植上能夠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種蔬菜植被對棚室土壤結構進行調整。而對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對的減少種植量,上茬種植番茄,下茬則種菜花或者是大頭菜。通過對設施農業的宣傳培訓,提高農民對設施農業經濟效益的認識,加大設施農業發展投入,為其推廣和規?;a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特色農業建設推動特色設施農業發展

觀光型農業的發展是目前新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發展中具有獨特風格的發展方向,諸如農家樂、漁家樂等旅游形式活動的開展都會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觀光型農業成為新的交叉產業亮點。另外依托自然資源優勢,一些地區可以在農業示范園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礎上,宣傳優質、特殊、聞名、新鮮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產等。

參考文獻

[1]張建樹,王學忠,李小剛,等.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1):1-4.

[2]仇繼東.天津設施農業發展設想與對策建議[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1):5-9.

第10篇

關鍵詞:豫東地區;生態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基地

一、豫東地區發展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一)豫東地區發展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面臨的新機遇

1.惠農政策支撐有力。

黨的十六大確定了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戰略。黨的十七大在提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強調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新召開的黨的十更明確強調確保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中央、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商丘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做好“三農”統籌發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連續出臺了“兩減免”、“三補貼”、嚴格保護耕地、加大農業投入、適度控制農資價格、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護等一系列支農、強農、惠農的方針政策,大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以工支農、以城帶鄉、 “城鄉統籌”、“三農”協調,已成為未來豫東地區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和政策基點。

2.支撐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經濟基礎條件堅實。

目前,豫東地區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已降至18.6%,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2.6%,這標志著豫東地區的綜合實力已進入工業化前中期發展階段的新水平,具備了以工支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基礎條件;同時,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又必將實現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鎮、城市帶動農村,為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活力。

3.農業發展路徑清晰。

國內和國際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的新趨勢是:由數量型消費向質量和享樂型消費轉變,安全營養、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和休閑觀光等需求將呈現加快增長趨勢。商丘市委市政府順應農業這一未來發展趨勢,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由數量型農業向質量效益和休閑觀光型農業的加快轉變,由資源消耗型農業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生態型農業的加快轉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產業化和企業化經營。這就為新型農業化道路的抉擇提出新的要求。

(二)豫東地區發展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面臨的新挑戰

1.傳統農業文化與后現代知識化農業文化的挑戰。

由傳統的現代化農業向新型后現代知識化農業文化轉變,需要以新型的后現代知識化農業文化為支撐,即依托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科技化、經濟全球化為發展戰略背景的鼎力支持,實施新型農業現代化,就需要卓有成效地加大農業新型文化的改造,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現代科技知識水平。這是豫東地區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面臨的一個新挑戰。

2.可持續發展的新挑戰。

未來10—20年,豫東地區人增地減,耕地、水等資源緊缺矛盾仍將呈現上漲的趨勢,諸多資源、環境、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與問題對農業發展構成潛在的威脅,這是豫東地區新型農業現代化抉擇面臨的一個新挑戰。

二、豫東地區發展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的思路和重點

豫東地區生態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發展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優化為目標,繼續在區域優勢特色上狠下功夫的同時,加快豫東地區農業向生態型現代農業的轉變,將生態、特色、效益三者有機結合,堅持走“綠色環境、特色產業、國際精品、高效經濟”的生態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切實提高市場競爭力、資源利用率、生態穩定率和土地產出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和農村經可持續發展。

(一)注重綠色環境

要充分發揮豫東地區得天獨厚的平原廣闊、一沃千里的自然優勢和生態優勢,堅持生態立農的原則,結合傳統和現代農業技術,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要發揮農業對生態的修復功能、持續平衡提升功能,堅持走以生產型為主轉向以生態型為主的農業發展路徑,著力提高生態農業發展的效益與質量。要適應市場變化,以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切實體現農產品的綠色化、特色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兼容性。要充分利用豫東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的明顯優勢,在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大力建設全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生產迎合國內外人們消費觀念的有機、綠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品味,創造豫東地區特有的農產品“綠色”品牌,將“綠色”特征貫穿延伸于農業生產的整個鏈條中。

(二)突出特色產業

科學制定生立足豫東地區特色農業資源優勢,以四大糧食作物(小麥、玉米、大豆、紅薯)、五大經濟作物(蔬菜、花生、棉花、油菜、水果)、兩大養殖產業(畜牧、水產)、五鄉(夏邑縣:中國食用菌之鄉;柘城縣:中國三尖椒之鄉;寧陵縣:中國酥梨之鄉;民權縣:中國河蟹之鄉;整個豫東地區:中國泡桐之鄉)、三個一(一個主產區:國家糧食核心主產區;一個農產業集團:集公司、農戶、基地于一體的全國500強企業之一的科迪集團;一個市場: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310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依托,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發掘特色農產品優勢。在鞏固全國優質商品糧基地地位的同時,加快優質糧食基地、特色林果業基地和綠色畜牧業基地建設。正視和解決豫東地區農業生產環節中出現的各種生態問題,依據各個區域的特色優勢,建立適合不同區域的生態經營和管理模式,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加大豫東地區生態農產品的產出,培育和建立優質專用農產品原料生產體系和綠色生態型農產品生產基地。以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帶動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規?;a,市場化經營,基本建成集中連片的區域化優勢產品產業帶,形成一批優勢產業群,加快生態農業種植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化,走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的道路。

(三)追求高效農業生態經濟

要通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大對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與生態、特色資源有機結合于豫東地區生態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中。通過發展生態型現代農業和產業化、企業化、合作化經營,全面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將生態型現代農業的生態優勢最終體現到經濟效益的增長上來,走一條高效雙贏農業發展的道路,最終形成和實現生態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格局。

三、豫東地區發展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的建議

生態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制度、政策、知識、技術、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作用于生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的各個環節。發展生態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解決好這些突出的問題,對加快推進生態型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科學制定豫東地區發展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

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其他省區生態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豫東地區的地域特色和種植作物特色,研究制定豫東地區生態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特別是加強與人們飲食健康息息相關的食用農作物發展規劃的制定工作,明確特色林果、設施農業、糧食、蔬菜、水產養植等領域發展生態農業的思路、原則、建設目標、區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要加強相關行業發展規劃與豫東地區生態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銜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防止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

(二) 加大豫東地區發展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的人才、技術、資金培養、供給力度發展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的關鍵在于充分利用豫東地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優勢,將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以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帶動促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在于:為豫東地區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提供建設的物質、技術、資金、人才保障,以科技、人才、資金、技術的優化帶動新型農業現代化,以新型農業現代化促進科技、人才、資金、技術的高層次提升,形成良性互動發展,從而實現豫東地區生態型現代化農業特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第11篇

關鍵字:生態農業;商南;問題:發展

一、商南縣農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商南縣農業生產給環境帶來的問題

商南縣位于鄂豫陜三省交接地帶, 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性地帶,境內河流廣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較之平原可謂山高坡陡、河谷縱橫、石多土少、土層淺薄、植被覆蓋率低,不適宜大面積農耕。近十幾年來大規模的上山墾殖,導致了整個自然生態平衡失調,引起了水土流失為中心的、以石漠化為極端的一系列農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導致了以下嚴重問題:山坡耕地占總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蓋率低、耕地質量差、水土流失嚴重及石漠化現象嚴重。

(二)農產品商品化率低,農民增收困難

農產品完全競爭化,并且由于實行,導致農產品產量小,市場供給少,而產品利潤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銷售量成正比,再加上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這就決定了農民種地幾乎沒有任何利潤而言,甚至是一種虧本的生產,土地產出屬于規模報酬遞減,基本不能獲得壟斷利潤;另外商南發展未來比平原地區農業發展未來形勢更為嚴峻,由于多山多低洼,不利于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率低,如果不轉向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即生態農業化道路,那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會陷于更加窘迫的處境。

二、對商南農業問題的分析

(一)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毀林造田”現象的發生和擴大化

發展生態農業,面向市場因地制宜轉變思想,不再“以糧食為綱”思想為指導,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種植果樹等這樣便會很大程度上避免“毀林造田”發生和擴大化,避免環境保護和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

(二)發展生態農業可以發揮農業生產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利用地理氣候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可以有效的發揮山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把不利于機械化耕種的土地變為利于畜牧業,種植業等農業發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規模化、機械化發展小麥、玉米種植的不足,進而避免了農業生產的低效率。

(三)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提高農產品商品率,促進農民增收。

提高商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需要發展生態農業來實現。我國的農產品處于完全市場競爭中,產品大部分無差別,就一般的生產而言,很難獲得較高利潤。另外,由于商南地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畝),并且以山地為主,而與目前的產業化、規?;?、機械化相比,商南農業發展未來形勢嚴峻。結合實際情況,只有加大力度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即走生態農業道路,才能使產品有差別,并且生產、銷售數量也變得較少,故對產品價格的控制力會增加,由“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轉變為“處于壟斷競爭中”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應該走農業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

(四)商南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本身優勢

(1)自然條件優勢

商南位于秦嶺南麓屬于亞熱帶季風區,森林植被覆蓋率高達62.4%;降水較為豐沛,年均降雨量為800―1300ml。復雜的地形條件和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征,在農業生態上,由于氣候、生物的多樣性,又低緯度的特點,加上工礦企業不多,土壤中農藥、化肥、除才劑等人工合成物殘留量很小,發展生態農業前景廣闊。

(2)工業化初期的縣情優勢

陜南多山地丘陵,工業發展較之平坦的關中,尚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雖從工業進程看,這是個劣勢,但是從生態建設角度看,由于“三廢”污染少、環境被工業化破壞程度低,土壤中農藥、化肥等人工合成物殘留量很小,發展生態農業前景廣闊,有利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更易于樹立一系列的綠色產品品牌,形成市場競爭力。加上,目前流行綠色消費,吃綠色食品的觀念,生態農業的市場前景廣闊。

(3)具有競爭力的生態農產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們環境意識日益增強,綠色消費已成為一種時尚。根據對一些市民對綠色食品消費調查可知,絕大多數市民不僅喜歡消費這種有益于健康又能保護環境的綠色食品,也愿意付出相對較高的價格;再者,綠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優惠政策??梢?,商南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大展手腳,大力度發展綠色農作物,以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同時又有力保護了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三、發展生態農業――商南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發展特色農業

要在特色優勢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有我特、發展特而專、精而美的農產品。立足各地的自然優勢,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鎮,商南很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有:辣椒、板栗、核桃;當地特色畜禽產品有,如土豬、烏雞、野雞等不僅肉質鮮美,純正,且產品質量上乘。除此幾種特色農產品外,較有發展潛力的特色農產品還有:紅薯、魔芋、紅小豆等,總之,商南特色農產品很多,有馬鈴薯,茶葉等傳統優勢農產品,還有豬牛羊肉、核桃、板栗、龍爪、杜仲、黃姜、獼猴桃等潛在特色產品,只要引導得當,開發有序,就可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促進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政府要積極引導扶持,發展特色產品加工,培育特色農產品銷售市場,應努力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識,合理布局,重點發展,抓好良種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設。

(二)發展綠色農業

商南發展綠色農業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條件:一是農藥化肥使用水平低,生態環境好;二是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全縣各類植物1696種,藥用植物1192種,其中國家掛牌收購的127種;野生動物278種。這些資源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三是氣候類型多樣,水熱資源豐富,立體氣候明顯,為綠色產業布局,資源開發和多種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最近幾年沼氣的普及,農家肥和有機肥為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創造了條件。商南還是全國生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長在山坡上的蘭花、小葉竹等花卉苗木種類繁多,應該根據市場條件和氣候條件進行適度規模的發展,而從縣情看,要把綠色農業產業放在農業經濟結構戰略化調整的重要位置,應從政策和資金等給予重點傾斜。而從產業和企業的角度看,應注意以下幾點:市場定位要準,標準水平要高,運作載體要強,市場營銷要活。

(三)發展高效農業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抓特色。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市場前景比較好的果、藥、花、樹、茶等特 色產業;第二、抓基礎。農業基礎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較差,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抓科技。要加強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和農村的管理工作。第四、抓管理。要提高農村的組織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辦成民辦、民管、民收益的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紐帶作用。第五、抓服務。抓服務的內容很廣很多,要重點抓好農村的流通服務,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開展農業抵押擔保貸款和農業政策型保險,提供應有的制度供給。

(四)發展循環農業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就農業部門來說,在當前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盡快制定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凹涌熘贫ㄑh農業發展規劃,重點在農業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過程中的清潔生產以農村社區“清潔化”建設等方面,提出未來循環農業發展的思路、途徑、目標和模式及相關的工程措施,重點支持領域和保障體系“。二是推進循環農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應重點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銜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極轉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與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農村生活綠色消費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創新,建成相對完善的推動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與技術示范推廣體系。

(五)適度發展畜牧業

要抓好畜牧業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畜牧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要健全飼料供給體系,確保飼料的供應及時、充足、安全。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做好良種繁育規劃,建立良種準入制度。以專項資金支持地方良種發展,加大規?;B殖場的補貼力度。完善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建立防控站點,發揮畜牧部門作用。逐步引導養殖戶建立可追溯體系。完善動物疫情控制辦法。二是健全畜產品市場調控機制,營造畜牧業結構升級良好市場環境。加強畜產品市場宏觀調控,保持畜制品的價格相對穩定,最大程度上保護養殖戶利益。不斷完善定點屠宰制度,建立定點屠宰場,完善定點屠宰場的監督政策和服務。加快冷庫建設步伐,扶持專業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

發展生態農業,既能有力避免和防止環境破壞,有力地保護好環境,又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實現當地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是商南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2][3][5]陜西省商南縣政府網.http:///.

[4]曾希柏、胡清秀:發展貴州特色農產品產業的幾點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

第12篇

1.種植業發展現狀

沈陽沈北新區的水稻是新區種植業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種植面積為20萬畝,主要有鹽粳48、遼優7號等十幾個種植品種。曾先后獲得“沈北清水大米”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商標和“北霸”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稱號[2]。除此之外,新區還發展其它特色種植業,合計占地面積0.33萬公頃,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五味子種植基地。

2.畜禽養殖業發展現狀

沈北新區畜禽養殖業占農業比重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畜禽養殖業已逐漸成為新區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區畜禽養殖業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規?;B殖比重逐年升高、養殖種類繁多。二是投資規模大、養殖面積廣。四是建設標準高、輻射程度強。

3.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現狀

沈北新區是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區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聚集在遼寧輝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現已擁有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如中糧集團、百事可樂集團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遼寧禾豐牧業、雨潤食品等——這些企業共同構筑了玉米、小麥、水稻、大豆、果蔬(飲料)、(奶牛)乳品、生豬、肉雞等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閑觀光產業發展現狀

休閑觀光產業是沈陽沈北新區的新興產業,目前沈北新區休閑觀光農業具體項目包括:愛琴谷莊園,占地700畝,其致力于打造陽光度假、花卉果園、觀賞采摘、休閑運動等多層次觀光園區;萬畝遼河花海,依托遼河七星濕地公園,占地面積達6000畝,主要以種植油菜、蘆葦、萬壽菊、荷花等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帶;薰衣草莊園,占地面積5000余畝,核心區域1600畝,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正式認定為沈陽市首家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榮譽稱號;稻田藝術畫,占地面積280畝,它是現如今中國擁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藝術畫;水稻開心農場項目,占地面積300畝,是以綠色有機水稻為基礎,集學習、觀光、體驗、遠程監控于一體的水稻觀光項目。

二、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潛力分析

波士頓矩陣四象限法是由三個指標構成:(1)橫坐標:生態農業發展市場占有率;(2)縱坐標:生態農業發展市場增長率;(3)生態農業發展情況。即相對市場占有率同市場增長率形成一個四象限的矩陣圖。其理想模式是要重點突出和發展明星類和金牛類的優勢與機遇,引導問題類向明星類和金牛類方向發展,盡量規避瘦狗類中可能出現的劣勢與威脅。通過波士頓矩陣圖中的四象限法,將其延伸到生態農業發展的潛力研究中,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對本區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四大突出產業的潛力情況做出如下具體分析:

1.劣勢與機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問題類產品,其發展特點是市場占有率低,但市場增長率高??梢钥闯?,其市場前景廣闊,處于成長階段,只是發展優勢尚未突顯,在持續發展過程中,有望成為明星類也有可能退化成為瘦狗型市場。因此發展方向取決于對問題類的正確引導??梢酝ㄟ^采取加強型發展戰略來增強發展優勢,把握發展機遇。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分析,其休閑觀光產業屬于問題類產品。休閑觀光產業屬于新興產業,擁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也是該區現代農業對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類產業剛剛興起,在管理體制和發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處,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壯大及完善。因此針對此類情況,適合采用加強型戰略逐步引導發展,提高市場占有率,成為明星類產品。

2.優勢與機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類產品,其發展特點是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由于增長勢頭良好,為了繼續保持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強化其主導地位。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分析,其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屬于明星類產品。農副產品深加工業是該區的主導產業,現已擁有完善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及數百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在增長勢頭和贏利水平上都有著長遠的發展前景,可以通過采用穩定型增長戰略和創新型戰略逐步成為金牛型,成為該區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保持良好勢頭,充分發揮競爭優勢特點,利用發展機遇使沈北新區的生態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3.優勢與威脅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類產品,其現狀特點是,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但市場增長率已經飽和,因其具有市場成長率低的劣勢特征卻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及享有較好的規模經濟優勢特點,因此不必對其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但該金牛類產品需要在發展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發展理念,突出支柱產業優勢,加強政策引導才能不斷保持其優勢地位,逐漸提高其市場增長率。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分析,其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屬于金牛類產品。這兩類產業是該區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在發展中不斷壯大發展規模,發展模式也日趨成熟,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由于市場增長率逐年趨于穩定,因此可以通過采用創新型戰略逐步向明星類轉化,以提高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的市場競爭力為目標,更好的發展本區的生態農業。

4.劣勢與威脅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類產品,其發展特點是市場占有率和增長率都很低,因此沒有發展前景,但此類產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棄戰略,而是盡可能規避發展此類產品的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對有市場潛力的產品仍要不斷開拓發展機會。因此針對瘦狗類產品,要采取減少和剔除戰略,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劣勢和威脅,要在政策的正確引導下,合理的選擇避開威脅,消除劣勢。

三、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戰略設計

1.生態型種植業發展戰略

1.1發展壯大種植業優勢產業戰略。

優化水稻品質結構和生產布局,并從耕地保護,土壤改良等多方面著手,切實加強水稻生產綜合能力,更在急需時,保障全區仍至全市的糧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產能力;通過重點建設三大種植業基地,即集種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蔬菜花卉產業基地、以五味子、沙參等種植、加工、銷售為主體的特色中草藥種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觀光、特色種植觀光、農家院休閑為主線的生態林果產業基地,挖掘特色種植業潛力,大力營造各具產業優勢的生態型農產品生產區域。

1.2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戰略。

采用工廠化育秧、全程機械化作業、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使農民更好的掌握優質良種及配套的種植業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建立農業推廣區域站及發展農業科研培訓體系,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技術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以適應新區農業快速發展的生態化進程。

1.3創新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戰略。

稻田養魚是利用稻田養魚、魚養稻的一種高效的種植業與養殖業組合一體化的立體種養模式。技術上,通過在稻田中養魚,水稻可以為魚遮光蔽日,魚可以為水稻除草、除蟲、疏松土壤,提供養分。這種稻魚共生模式,綜合效益是單純種稻的2~3倍。通過大力推廣適合沈北新區的稻田養魚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可以改變粗放型農業作業方式,以實現對各種農業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從而促進生態型種植業可持續發展[3]。

2.生態型畜禽養殖業發展戰略

2.1提升政府職能戰略。

在政策引導上,政府基于對畜禽養殖業市場的準確調控,需及時做出政策調整并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養殖戶的優惠政策;在政策落實上,要做到落實政策不打折,確保按時、足額發放良種補貼等各項財政扶持資金,提高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通過加強與招商局、國土局、農林局、鄉鎮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為生態型畜禽養殖業項目選址、簽約、落實和實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

2.2優化產業布局發展戰略。

按照沈北新區總體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狠抓三大養殖基地建設:即北部生豬養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養殖示范基地和東部肉雞養殖示范基地;通過打造萬畝生態型畜禽養殖基地,不斷完善畜禽養殖的產業鏈條,實現全區畜禽養殖業的經濟良性循環,提高畜禽養殖產業化水平,推動生態型畜禽養殖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3推行保障體系建設戰略。

建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制,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監測預警、檢疫監督和應急體系;完善畜禽養殖業保障體系,提高綜合防控能力和應急能力,確實保障畜禽產品安全衛生。

3.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戰略

3.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戰略。

發展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在選址與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遵循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城市旅游業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等原則的同時,將旅游資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態農業生產中,從而實現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的和諧發展。

3.2強農興旅的發展戰略。

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是一種高效的生態農業模式,在強調生態農業發展的同時,更要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實現休閑娛樂意義,增強參與互動意義。未來,沈北新區應立足“大旅游”戰略,其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應重點按以下三種類型發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農業生態觀光型、休閑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東北最大的“現代體驗式旅游基地”。

3.3規范服務強化宣傳戰略。

相關管理部門應健全統一、全面的關于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務標準,使從業人員在工作中有標可依、有章可循;通過建立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各行業間的行業協會等自律型行業監督組織,增強行業間各企業的互相監督、互相約束,促進共同發展;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行業中各企業也要對從業人員定期開展農技知識、服務技能、誠信意識、生產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訓,從而全面提高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與此同時,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展示沈北新區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的風采,擴大其市場占有率,從而實現休閑娛樂、旅游觀光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強農興旅的戰略意義。

4.生態型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戰略

4.1產業集群發展戰略。

就沈北新區現有的中小型加工企業分析,大部分的發展現狀較為分散且規模尚小,沒有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以至于在激烈的優勝劣汰中,難以保持競爭優勢。因此應通過中小型企業間的優化整合,加強分工與協作,最終實現產業間的集群化發展。在以市場為基礎,政府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區現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進、市場空間廣闊、具有裂變擴張實力的優勢龍頭企業,通過鼓勵龍頭企業不斷將一些特定的生態型農產品加工環節分離出去,形成一批專業化的生態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幫助協作龍頭企業做好相關銜接的質量、標準、管理等工作。可以說,企業集群效應不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還能增強企業間的整體競爭優勢。

4.2自主創新發展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新平| 彝良县| 且末县| 江山市| 女性| 桐梓县| 竹山县| 溧阳市| 曲沃县| 莒南县| 任丘市| 开鲁县| 循化| 鹿邑县| 横峰县| 酉阳| 黄骅市| 日照市| 阳信县| 荣昌县| 无极县| 焉耆| 兰溪市| 石狮市| 平原县| 杭锦后旗| 河源市| 阿坝县| 东台市| 双鸭山市| 水富县| 屏东市| 海兴县| 东安县| 新源县| 霞浦县| 赤峰市| 类乌齐县| 浑源县| 石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