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7:22: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仿古建筑設計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TU98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0)032-0199-01
中國具有悠久且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以土、木為主要結構材質的中國傳統建筑不論結構方式還是整體造型與西方都有著巨大差異,現代建筑起源于西方,于是中國在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中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建筑特色,當你置身于上海、北京、香港時,但從建筑物來看,你幾乎不知道這些地方和紐約、東京有何區別。隨著近年國學熱的出現,人們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新的審視,古代各個方面的思想和理論再一次對現代生活形成了巨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仿古建筑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得到了人們的重新審視,仿古建筑不單單是使得我們建筑形式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能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特色,所以仿古建筑設計逐漸成為了當下整個建筑領域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仿古建筑的設計并沒有一個嚴格而系統的規定,因為它本身只是一種設計理念而不是一種單獨分類的建筑形式,所以在設計中基本還是遵循普通設計的基本理論,并結合仿古建筑的自身特點,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整體設計
建筑布局是仿古建筑整體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可以采取軸線布局和園林布局兩種方式。
1)軸線布局是參照中國傳統建筑的標準設計形式――軸線對稱,在建筑物的中間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條中軸線,在軸線周圍依次布置相關建筑。這是仿古建筑中最常見的一種布局形式,故宮、十三陵、太廟等諸多建筑都是采用了這一布局形式,上海世博的一軸四館也是借鑒了這種設計理念,而新圓明園、大觀園、橫店影視城等現代仿古建筑區都是采用的軸線布局設計,游客置身其中,有很強的返古感。
2)園林布局。園林布局是仿古建筑中另一重要設計形式,中國傳統建筑對山水有很強的依賴性,園林布局有繞山繞水和穿山穿水兩種。繞山繞水是將山水作為建筑布局設計的中心,建筑物環繞在山水的周圍,這種設計的典型便是頤和園,這種設計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整個建筑群依靠山和水得到有機聯系,游人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眺望到景觀的中心,南充著名的北湖公園便是采用了這種仿古形式,建成以來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圖1)。
圖1南充北湖公園
2細部設計
在建筑基本布局完成之后便要開始建筑的細部設計,細部設計是仿古設計的靈魂,可以讓整個建筑形象豐滿,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形式設計。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分類十分明顯,主要有塔、亭、殿、院等,建筑形式設計步驟主要便是參照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形式來進行仿古建筑的細部構造設計,其核心便是將各種傳統設計元素有機整合,確立一種主要設計形式,再在當中加載其他元素。例如,我們可以確定以“四合院”作為建筑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設計中就將以院落作為建筑的構成子單元,而在各個子單元中加入殿、亭等其他元素,這樣的設計使我們的建筑既顯得豐富,又有一個核心。如四川某市根據民間傳說修建的玉香樓便是采用了這一模式(圖2)。整個設計明顯地分為兩個四合院落,而在各個院落中設計布置了大殿、牌坊、亭臺等元素,整個設計方案顯示十分大氣而又不散亂。
圖2玉香樓設計示意圖
2)加強仿古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仿古建筑畢竟不是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在現代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現在很多的仿古建筑實際是在現代建筑中加載仿古元素,北京西站便是這方面的例子。北京西站完全是現代建筑,但是去獨具匠心的對建筑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傳統的琉璃瓦和亭臺處理,于是使得北京西站成為了現代元素和仿古元素完美融合的典型事例(圖3)。
圖3雄偉的北京西站
與此同時,也可以在裝飾裝修中加入仿古元素,采用雕花、鏤空、廳堂布局等形式來體現仿古形式,同時又具備了現代裝飾的奢華,視覺效果十分震撼。
3)仿古建筑材料設計。中國傳統建筑主要采用磚木結構,這使得中國傳統建筑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長,安全隱患大。另一方面,現代木材資源緊張,大規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經濟也不環保,所以材料的設計也是仿古設計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可以用現澆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這樣既滿足了木柱的視覺效果,又節約了木材,增強了強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則完全可以采用鋼筋混凝土來形成建筑物主體,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縫或是采用仿古磚貼面(圖5)來實現古色古香的視覺效果。
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室內細節來加強仿古設計,這主要是對牌匾、廳廊、中式家具等古代元素的運用,在設計中可以按照傳統建筑中廳、堂、房的格局來拜訪深具傳統意味的細節家具和裝飾,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仿古建筑的細節效果(圖6)。
圖6古色古香的傳統裝飾
仿古建筑是建筑形式的一個重要分類,雖然難度較大,但是只要我們善于總結和發散傳統建筑設計的精華,同時運用現代技術和材料加以表現,那么我們的仿古設計能力一定可以邁上更高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葉小明.仿古元素在現代建筑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07,7.
[2]程宜康.仿古建筑的探索及思考[J].筑韻,2006,9.
[3]管平.仿古建筑漫談[J].建筑世界,2009,10.
1.課堂內教學實施情境教學
課堂內教學是傳授學生園林藝術理論知識和園林技術基本技能的手段之一,語言表達和文字描述是不夠明確的,園林藝術理論的消化理解需園林工程案例佐證方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領悟,要給學生創造大量“聽”、“看”、“做”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平臺。CAI教學提供給學生大量信息,使學生容易領會園林專業技能知識的精髓。現場教學則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合理平臺,利用學院內已建成的園林景觀工程,同時要積極聯系學院外正在施工的工程項目,讓師生親自到施工現場進行現場教學可提高教學效率。
2.實踐教學中設置情境教學
2.1現場考察實訓
園林景觀設計,對學生提出能熟練運用園林藝術、美學等原則,利用園林構成幾大要素進行模擬或真實造景,形成與真實環境相匹配的園林景觀,但這些能力的塑成需揣摩和學習眾多行業內前輩們設計的經典案例。通過專業教師現場指導教學,學生在實際項目中剖析、領悟、沉淀,把體會變成自己創意理念并運用到設計之中。園林美術、園林規劃設計兩門課程需實地考察,方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若具備園林從業者基本技能,可到生產實踐中鍛煉,可嘗試將園林美術和園林規劃設計結合進行現場實地考察,旨在培養、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
2.2參與學院園林建設
高職園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情境教學還可讓學生參與到校園建設中。既可讓學生參與完整的園林工程設計、施工,又能學習技術,并節約工程成本費用和學生實習經費。校園內各工程項目設計與施工,學生自然會認真思考、精心設計、規范施工。整個過程中老師擔當監理角色,學生充當設計方和施工方的技術員,對學生的技能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改革的實行需要學院相關部門的支持,并做工作方能取得成效。若能順利開展實施,學院收獲的是提升校園建設水平和降低相關建設成本,而學生獲得是技能培養、技術學習和素質提高。
2.3模擬現場教學
學生有想獲得園林工程項目規劃設計與施工管理的迫切需求,不過學生能參與園林建設項目的機會的確有限,這是個亟待解決的瓶頸。我們可采用模擬現場的方法解決這個矛盾。如果學院或系部在實訓基地里指定一定面積的場地作為園林工程項目建設模擬場地,同時在實習經費上給予一定支持,讓學生在模擬場地內進行園林工程建設項目的全過程仿真實訓,則這種方法在技術上可行,但在執行中可能有困難,因為模擬現場需反復使用,已建造好的設施和景觀會被拆除,那樣就會造成經費浪費。需要相關部門在觀念上提高認識,在更高層面對待這個問題,確保改革實施。
2.4模型教學
園林建筑設計與施工是現代園林工程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技能培養與實訓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尤為重要。園林仿古建筑的種類繁多,結構變化眾多,在園林中的實際應用也非樣樣可見,學生無法逐一見識到。解決辦法之一是模型教學,將中國古今建筑的經典結構類型和經典建筑,用輕型材料按一定比例做成可拆卸式的模型用于教學。園林建筑小品可做成教學模型。學生通過拆卸和安裝模型了解園林古建筑的結構,為園林建筑設計與施工奠定基礎。模型制作技術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園林工程技術之一,因此實訓室應該配備相關模型制作工具,為師生自制園林模型提供便利。
3.校外實訓基地中的情境教學
各園林公司的經營活動范圍是最好的高職教育情境教學場所,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尤為重要。因此密切聯系園林公司是開展高職實踐教學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我國北方園林企業規模一般都不大,因此接納學生實習的人數有限,但小公司是集設計、施工、養護及苗木繁育于一體的綜合業務體,或是僅從事其中部分業務,不過與從事互補業務的其他公司有密切業務聯系。因此應該拓寬各種渠道,多方聯系中小園林公司,同時不放棄大型園林企業的溝通交流,為學生畢業實習和崗位實習創造條件。
4.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情境教學
在風景區構筑園林建筑,不僅要有契合自然的韻味,完美的造型,還要處理好建筑風景在環境中的功能。建筑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不同的環境里具備不同的特征來,宮殿突出的是皇權的威嚴,百姓住宅表現的是生活的井然和情趣,寺廟則強調宗教氣質。而在風景區中的建筑要表現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它的景觀特征。因此,園林景觀建筑設計中存在許多實際的功能和技術問題。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形式,建筑創作也重視立意,這與其他藝術形式相通,在立意確定后,構成、色彩、裝飾、序列都圍繞著這個特定的立意而展開———如此才能創造出藝術的建筑。需要注意的是,風景區中,建筑與環境關系密切,立意應該從自然環境景觀中得出。玉華洞天階山茶藝苑正是從提高環境景觀的質量出發,形成一個由建筑與自然環境共同組成的,具有統一指向的藝術特征的景觀空間。下文以玉華洞天階山茶藝苑的設計為例,在介紹了其基本情況、功能設置的基礎上,遵從風景區建筑設計理念分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玉華洞天階山茶藝苑的設計案例
玉華洞位于將樂縣城南7公里的天階山下,是福建省最長最大的石灰巖溶洞,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列“中國四大名洞之一”。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踏雪游覽玉華洞后,在《玉華洞游記》中盛贊:“此洞炫巧爭奇,遍布幽奧”。天階山茶藝苑位于玉華洞后洞區規劃地,該規劃地塊距離玉華洞景區游客中心1500米,距玉華洞洞前廣場約2000米,距玉華洞風景區入口廣場約3000米。考慮到玉華洞景區的景觀特點和游客的游玩需求,根據時間和空間的合理性,宜在此綜合建設集散廣場。玉華洞后洞區規劃場地南北長約88米,東西寬約50米,西面為動物標本館,東面為天階山森林公園,南北為山崖。由于地形限制,要保證足夠的游賞集散空間,有一定難度。
風景建筑的功能屬性主要有兩點:一是物質功能,即為游人提供旅游過程中的行為需求,如食宿、休憩、購物等;二為審美功能,即增添游客對景區風光的審美需求。對于整個景區而言,景觀小建筑功能的設置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景區的屬性特征,更關系到景區在經濟層面上的運行與維持。天階山茶藝苑設計方案擬以游覽服務與實用、文化、環保等功能相結合為基礎,針對當地及外地游客休閑、觀光度假的心理和目的,進一步拓展景區總體功能。旅游景區建筑設計需講究合理性。從建筑的實際使用方面來看,建筑物的布局要合理,建筑結構應能滿足相應的功能,滿足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要。[1]天階山茶藝苑主要設置擂茶館和工藝品店,結合集散廣場、候車廊、停車場和公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布局。文化淵源的深厚沃土,給建筑創作靈性提供了豐富的營養。茶藝苑的設計便是文化功能的具體體現。福建盛產茶葉,茶文化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茶藝苑使游客體驗當地飲食文化特色的同時也豐富景區建筑的藝術性。風景名勝區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嚴格保護自然景觀的前提下,修建有限的體驗性的服務設施。來滿足游人對自然景觀的觀賞需求。[2]天階山茶藝苑所在廣場提供了綠化、污水處理、垃圾中轉站三個專項設計,使天階山茶藝苑在有機的系統中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建筑設計理念
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建筑工程必定要考慮現代性和本土性的關系。[3]天階山茶藝苑的設計把握住了其作為景觀建筑的定位,本著旅游服務的宗旨,靈活地傳承并創新了傳統的建筑符號,呈現出具有文化內涵和古韻新風的建筑形式。按使用功能建屋,因地制宜選址,講究風水,就地取材,別具特色的地方施工技術和風格形式,質樸和諧,巧于變化,是傳統風景建筑的奇葩。[4]玉華洞天階山茶藝苑與環境有機結合,使游客在就餐品茶的同時又能欣賞優美的環境,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景觀和空間效果。
造園專著《園冶》有言,“高方欲就亭壇,低凹可開池沼”、“絕澗安其梁,飛巖假其棧”、“堤灣宜柳”。這反映了其在人工建筑手法處理地勢時的基本思路。要使得建筑和環境能夠有機地結合成一整體,必須因勢利導,突出特征,不能躲躲閃閃,更不是橫行霸道。玉華洞天階山茶藝苑正是從環境景觀出發,以增強景觀環境的特點為目的,強調和點染自然景色的“勢態”,使其特征更為鮮明感人,提高了環境景觀的質量,[5]形成一個由建筑與自然環境共同組成的,具有統一指向的藝術特征的景觀空間。
風景區一般位于風景優美的鄉村地帶,鄉土氣息濃厚,有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與鄉土景觀,因此風景區內建筑風格要考慮與這些景觀的和諧與呼應,通過建筑造型的提煉、建筑符號的提取等方式來塑造鄉土環境中的風景建筑。玉華洞天階山茶藝苑在建筑風格上借鑒了福建閩北民居的造型符號,以坡屋面的形式點綴民居建筑符號,整體建筑色彩以白墻灰瓦為主,大部分采用仿木結構,挑廊掛栓,建筑型制素樸、形式端正、色彩淡雅,具有濃郁的村野韻味。從整體上形成返璞歸真,清新雋逸的境界。同時針對仿古建筑充分考慮防火、人居環境規劃等問題。
從建筑的實際使用方面來看,建筑物的布局要合理,建筑結構應能滿足相應的功能,滿足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生理方面主要是指設計中要考慮使用者的行為規律。心理方面指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對心理產生的影響。這些要求影響著建筑的選址、朝向,影響著對建筑的結構、空間的大小、線路的設計等。[1]玉華洞天階山茶藝苑在設計時,通過對場地的合理利用及虛實結合的形式,營造風景建筑的景觀面,達到在平面布局與空間處理上,活潑、富于變化的效果,并仔細推敲建筑的空間序列,規劃好交通流線、組織好景觀的欣賞路線。
風景建筑設計在考慮其實用性以外,運用富有特色的建筑符號,在造型、色彩等方面為建筑賦予個性、生命、情感,以表現其藝術文化內涵亦是不可或缺的。藝術文化屬性即在綜合考慮基層結構與上層結構文化因素的同時,努力貫徹于藝術審美方面的基本意念及其拓展開來的藝術表現意圖。[6]玉華洞天階山茶藝苑設計為兩到三層,體量小,以單體的形式出現在風景區中,在根據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上的效果,應用“略成小筑,足征大觀”的手法,到達建筑的實用要求和藝術特色的結合。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取決于兩者特性的融合度,建筑方面,關鍵在于它的選址、色彩、體量、風格等,自然方面,在于它的光線、植被、棲居的動物等,只有兩者的和諧融合,才能達到建筑自身的和諧。此外還要求建筑物的各個組成部分應相互呼應、協調,沒有突兀與太大的差異化,能夠自然的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是說,園林景觀中的建筑需要考慮建筑本身的體量、韻律、尺度、色彩、高低、造型等,并處理好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和諧過渡。以天階山茶藝苑所在廣場為例,場地的特征為北高南低,而整個人流的方向也是由南向北。現有的場地比較局促,難以滿足集散、休閑、換乘的要求。從視覺角度和實際利用空間上,都應做出拓展。在布局上滿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沿南面集中布置,并通過建筑的高低錯落和利用平臺、連廊、綠化等元素的有機結合,使整個場地在視覺和空間上向南延伸。從而做到總體布局上依形就勢。同時建筑色彩、樣式都能與環境、地貌相協調。隨著玉華洞風景區的開發和不斷發展,從旅游服務和景區盈利等方面考慮,玉華洞洞前區和后洞區景觀的改造與建設已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天階山茶藝苑規劃及建筑設計的分析揭示景區小建筑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所體現出來的服務與商業功能。